县教育局信访工作制度

2024-05-20

县教育局信访工作制度(共8篇)

县教育局信访工作制度 篇1

县教育局信访工作制度

为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和教育部《信访工作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信访工作相关规定,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信访接待制度

为保持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搞好教育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上级有关信访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1、局机关各股、室坚持每周上午领导接待日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纪检监察室负责信访工作的日常管理,督查和情况综合。

2、各股室接待人员应态度谦和,语言文明。

3、接待人员在接谈时要认真听取信访人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并做好记录。

4、对所接待的信访事项,各股室要恪尽职守、实事求是,按规定和时限办理。

5、对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要及时进行劝阻、批评或教育。

6、遵守保密制度,对受理的检举揭发事项、有关证据材料和检举人予以保密。

二、信访领导小组例会制度 县教育局根据来信来访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信访排查问题,不同时期和季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信访领导小组每季度至少要召开一次会议,分析信访形势,制定可行措施,着力解决已经出现和发生的信访问题。尤其是群众反映的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问题,并对当前信访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

三、领导包案制度

对一些重要的上访问题和上访者户问题,按信访主管部门责任主体单位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属哪级管的信访问题,特别是老访、群访问题就由哪一级负全责,主要领导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把包案落到具体部门、具体人,直到妥善处理解决。

对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转交信访单位直接接待处理,应该解决的限期解决,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则,难以解决的要向上级报告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涉法上访案件,由责任部门协调或引导依法解决。跨部门的集体访,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责任主体单位协助地方政府解决,并按工作程序上报处理结果。

四、情况通报制度

对一些重要信访情况和事件进行通报,对信访工作做得好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应该解决而未能及时解决,甚至推诿、扯皮、导致上访升级,造成社会影响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每季度通报一次。并以此作为评价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

五、信访工作排查预报制度 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经常进行信访超前排查工作,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难点信访问题实行超前排查预报。可以预见到的问题,要在工作中及早化解,排查出的问题分类排队,逐个研究,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发现越级群众集体上访的动向和苗头,及时向上一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并明确责成有关部门和责任主体单位,采取措施,深入工作,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避免群体越级上访和突发事件的发生。

六、信访问题处理结果上报制度

对上级领导部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发出的“信访事项交办函”、“信访任务交办函”、“信访任务通知书”,要认真回复,及时上报处理结果,一时不能及时解决的,须上报阶段处理情况。并按规定时限报告处理结果,并答复信访当事人。

七、信访责任追究制度

县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应当解决而未能解决的;对不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随意侵害群众利益的;对未按规定及时处理,应当受理而未受理或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的;对不及时报告或谎报处理情况,以及对信访进行打击报复的;对联名信处理不及时而导致群众集体上访甚至越级集体上访的;对围堵冲闯党政机关,产生严重后果负有领导责任的;对在分管工作范围内发生严重信访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除了要处理直接责任人外,还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包括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

县教育局信访工作制度 篇2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

如何根据县 (区) 级党校工作实际, 为时代的发展和基层工作的需要,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基层领导干部队伍, 更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县 (区) 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工作至关重要。

目前, 县 (区) 级党校的现状普遍不容乐观。县 (区) 级党校在整个党校体系中处于最底层, 政治地位不高, 经济待遇不优, 职能定位不准, 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资源整合难。有的地方从“扩大办学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出发, 将党校与农广校、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等整合在一起, 成立了“**县教育培训中心”, 结果是党校的性质、职能、规格都发生了变化。二是经费保障难。县 (区) 级党校除人员工资以外, 财政几乎没有其他拨款, 投入渠道十分狭窄, 创收无门, 随着函授生源的枯竭和停办, 一些县 (区) 级党校的基本办公费 (水、电、暖) 出现了困难, 使县 (区) 级党校的生存面临着挑战。三是教改推进难。县 (区) 级党校一般主体班次少, 办学缺乏主导权, 导致一些部门把办班当作创收手段或是旅游、福利手段, 要的是形式。也有一些县 (区) 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甚至放弃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 教师无心钻研业务, 也无意探索改革。针对这些问题, 搞好改革创新是县 (区) 级党校发展的根本, 党校的出路在改革, 党校的活力在改革, 党校的发展在改革, 县 (区) 级党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积极争取外部条件的同时, 把办好党校的立足点放在内部的创新上。

一要找准职能定位

传输思想, 传播知识, 传授方法, 传导学风, 是党校教育的职能。县 (区) 级党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职能定位。作为县 (区) 委直接领导下培训干部的主渠道, 其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培训方式必须体现一个“党”字, 要进一步强化县 (区) 级党校的四性原则:一是政治性原则。党校必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培养党的干部。二是全局性原则。党校要有战略观念和全局意识, 从服务县 (区) 委和县 (区) 政府工作大局的角度去定位、谋划和部署工作。三是针对性原则。培训班的教学按照任职需求, 系统安排理论学习、能力训练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修班的教学注重运用所学理论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指导工作实践。其他班次根据学员对象确定教学重点。坚持理论教育和思想引导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培训效果。四是互动性原则。淡化职务身份, 充分开展交流探讨, 充分调动教员与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做到教学相长、教教相长、学学相长, 达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办学目的。

二要探索教育规律

县 (区) 级党校要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 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 必须加强对干部培训规律的探索, 特别是要搞好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一是加强理论教育, 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理论教育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龙头。二是加强知识教育, 把提高能力素质作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知识教育,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教育引导广大学员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现实情况, 解决实际问题, 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通过在党校学习培训, 使全体学员在理论素养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在统筹发展大局、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有所提高;在治党、管党、解决自身问题方面有所提高。三是加强党性教育, 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要求。党性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宗旨观念的保证。要充分发挥党校在党性锻炼方面的熔炉作用, 有效利用党性教育的传统优势, 按照胡锦涛同志“六个着力”的根本要求, 把党性教育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 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对接受培训的领导干部进行触及灵魂的党性教育和锻炼, 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学习, 通过学习, 立德、明智、致用,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提高修养, 增强党性。

三要开展特色办学

党校必须发挥独特的政治优势, 把加强理论研究和教育, 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和破解地方发展难题结合起来。一是发挥党校在县 (区) 委、县 (区) 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 尤其要围绕县 (区) 内外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 主动承担县 (区) 委、县 (区) 政府的调研任务, 开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工作。二是不断探索和创新办学理念, 自编教材开展特色办学, 通过选择培训专题、建立现场教学点等形式开展特色办学, 要联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 大胆借鉴和研究开发直观、生动、形象、互动的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现场体验、社会实践、学员交流”四种办学模式开展特色办学, 把讲授、体验、研究、案例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从“特色课程、精品教材、独特人才、现场教学、品牌班次”五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还可通过“选听讲座”、“电视选修课”、“网上选修课”等菜单式教学来满足学员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增强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互动, 激发教学之间的活力,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要创新办学模式

整合干部培训资源, 把党校培训与行政干部学校培训相结合,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在办好主体班的同时, 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联合办班, 真正发挥党校轮训培训各类干部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对现有的理论教员通过送往省、市党校培训、安排到县 (区) 、乡镇挂职锻炼、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进行培养, 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 提高讲授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上级党校和教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同级党政部门负责人到党校讲课, 让一些优秀干部到党校现身说法;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作为党校的“客座教授”。

五要提高科研水平

科研工作是党校教育的基础, 党校工作要围绕县 (区) 委的中心工作和工作大局,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加强对县 (区) 情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 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 为县 (区)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要健全科研工作激励机制, 建立科研项目资金配套制度、重要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度, 实现科研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出题目, 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学科、科研一体化机制, 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及时转化;要鼓励刻苦钻研, 大胆探索, 推进理论创新。

县教育局信访工作制度 篇3

一、领导重视,务求实效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为了加强对林改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全县林改工作,确保林改工作取得实效,成立了各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实行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林改,层层签订了林改工作责任状,明确了乡镇、村林改职责和工作任务,切实将林改工作抓实、抓紧、抓好。同时组建了县林改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业局,林业局集中全力积极投入林改工作,从各业务科室抽调了十一名素质高、懂业务的林业干部派驻到各个乡镇指导林改工作。县政府、县林业局、林改办等林改督导检查组经常深入到各乡镇进行检查指导,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林改调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林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地推动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按时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县委、县政府要求乡镇一把手必须做到“五个亲自”,即:亲自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各村(组)林改方案、亲自主持调度会议掌握林改进度、亲自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亲自到村组指导改革。同时,为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县委、县政府督察室和林改办赴各乡镇进行督导检查,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明确每10天为一个时间段把各乡镇需完成主体改革的任务落实到位。在资金安排上,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林改工作,除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外,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付了30万元的林改专项资金,林业局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林改工作,仅2010年林业局投入到林改工作中的资金达90余万元,保证林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县、乡、村和各级相关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信、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改的意义和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县、乡、村三级林改培训140期,培训人员5536人次,发放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林改政策问答2.3万份,张贴标语1800余条,宣传横幅60副,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林改信息50余条,营造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林改的良好氛围。

三、因地制宜,规范操作

为保证林改工作扎实推进,我们坚持因地制宜,规范操作的工作思路。在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统一模式,保证程序规范合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内容、程序、方法、结果五公开,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四、突出重点,齐抓共管

针对林改过程中出现的林权争议、历史等遗留问题,采取一村一策、一事一策、多部门共同协作等各种办法,化解林权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对此,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通知》,确保每个村、每个案件都有人包保、有人负责,不留死角。实行了联席会议制度,有针对性地研究林改矛盾纠纷调处对策和方法。建立了有效的考核体系,对因工作不到位而酿成事端的,追究各级领导的责任,确保林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五、让利于民,化解矛盾

因历史原因,长白县国有林与集体林、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之间林权纠纷数量大、情况复杂。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让利于民”的原则,县政府及时出台了相关处理意见,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全力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两年来共接待群众信访、林改政策咨询470 余起,化解各类林权争议、纠纷365起,面积达4.7万亩。

六、严格要求,规范档案

林改档案是林改工作的重要文献,也是维护林地权利人合法权益、调处林权纠纷的重要依据。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将全县林权档案建设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严格按照省林改档案要求规范档案管理,确保林改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七、强化措施,严格执法

为防止林改后发生滥砍滥伐、非法蚕食林地及毁林种植人参、农作物等违法行为,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领导问责制。县纪检、监察、信访、公安等部门深入一线,严厉查处各类涉林违法违纪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县职业教育领导小组联席会制度 篇4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联系最为直接和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为调动各方面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2002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2004年6月,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这一制度的建立,强化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促进了政府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体制创新,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1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和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也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一些还没有建立省级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地方相继做出决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省级层面都建立起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许多市、县级政府也已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领导,为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教育部提供)

江城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工作制度 篇5

一、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安排和部署,依据国家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组织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制定医院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二、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实施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开展目标性监测、现患率调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好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本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四、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每年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五、经常深入科室,对手卫生、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传染病医院感染控制、医疗废物管理等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落实情况以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并督促科室整改,整改完成后进行效果评价。

六、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进行综合质量考核。

七、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组织现场调查、采样检测,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做好信息上报、经验总结等工作。

八、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严把准入关,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医院。对其储存、使用及使用后的处理进行监督。

九、监督、指导医疗废物、污水处理工作。

十、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定期向临床公布细菌分布及耐药趋势,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

十一、每月对医院感染管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向主管院长汇报并以医疗质量与安全分析会及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平台的形式向各科室反馈,持续改进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制度

(兼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人员工作制度)

一、临床科室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医技、医辅科室需配备兼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员,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人员变动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备案。

二、具体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指导、检查评价、分析总结、上报反馈。

三、督促科室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登记在《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等规章制度。督促本科医师提高选用抗菌药物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对清洁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四、每月对科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及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科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现状,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五、至少每季度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六、督促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各种文书的登记及档案管理工作。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以医院住院患者为监测对象,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到检验科查阅检验报告结果,获取感染信息,深入临床科室开展前瞻性感染病例调查,并填写调查登记表。

三、开展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对重点科室(急诊科、手术室、供应室、分娩室)医院感染进行监测。

四、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病例责任报告人。医护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发现病人有疑似医院感染情况应及时送检病原学,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病例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48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病人出院后认真填写病案首页的医院感染诊断及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登记本》。

五、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及时留取标本,并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现场采样、调查、分析原因,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杜绝感染蔓延。医院明确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科。

六、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每月对全院上月出院病历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复查,发现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的科室,通知经管医生进行补报,力争漏报率低于10%。

七、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每年至少力争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周期性监测。

八、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向主管医疗副院长汇报并在医疗质量与安全分析会上进行反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将医院感染发生率控制在10%以内。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02 年版)》规定,使诊疗器械、器具、用品及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灭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医院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消毒药械应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 和方法使用。

(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三)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四)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危害性以及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二、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一)建筑布局和功能流程应达到“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污染环境”的要求,功能流程做到洁、污分开,防止人流、物流导致的污浊。(二)严格遵守标准预防

针对确诊或可疑的传染病人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采取基于空气、飞沫、接触等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

三、确保医务人员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 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一)贯彻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及正确率。

(二)保证诊疗环境的清洁、干燥: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对诊疗环境的物体表面与地面,一般情况下应定期进行湿式清洁,保持干净、干燥,遇有污染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对重点部门和特殊诊疗环境,应 定期进行清洁与消毒。

(三)无菌操作技术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四)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面罩、手套、隔离衣、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接种;发生职业暴露时正确、及时处置。

(五)根据收治病人的情况:‘科室设置的特点和医院感染监测结果,针对易感因素、侵袭性操作、重点部门和主要感染部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

消毒药械使用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必须对临床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进行监督管理。

二、消毒药械必须具有卫生部门的《卫生许可证》,须是药准字号或卫生部门批准卫消字号产品。

三、分管医院感染副院长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拟购入得消毒、灭菌药械的资质进行审核,并具体负责医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存储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药房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进行采购,并按照国家规定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确保质量。

五、药剂科必须建立消毒、灭菌药械的采购和出入库登记制度并由专人负责。

六、消毒剂入库前应检查消毒剂标签,要有(年号)卫消准字,说明书中应注明有效成份及其含量,使用说明、使用浓度、使用时间、注意事项,有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和厂址、联系方式。查验者应在查验记录单上签字。

七、科室使用消毒药械时应建立使用登记册,登记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操作者和定期消毒效果的监测结果以备查验。

八、使用科室应严格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九、禁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明的消毒、灭菌药械。

十、过期或作废的消毒药械不得作为生活垃圾随意处理,必须将过期 的消毒药械放入黄色垃圾袋内,按药物性医疗废物处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一、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只能一次性使用。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认真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三、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复印件应在医院感染科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登记制度。

四、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账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五、药剂科设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库房,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无品牌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六、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标识不符合标准,包装有破损、过期和产品有无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现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均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

七、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 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八、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置。

九、对骨科内固定器材的医疗器械,必须建立详细的使用记录。记录必要的产品跟踪信息,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器材条码应贴在病历上。消毒产品采购索证及验收制度

一、消毒产品经营和使用单位在采购消毒产品时,向供货方索取能够证明消毒产品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有效凭证。有效凭证包括:生产或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产品卫生许可批件、产品检验报告、进口产品商检证明卫生许可证等。

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应由企业或通过计量认证的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上标注的生产厂家、产品批号应与产品标签一致,检验结果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地方或行业的卫生标准。

二、消毒产品经营和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产品索证记录,设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产品索证工作,并妥善保管索取的相关资料,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限。

三、消毒产品经营和使用单位应索证和进货验收的产品种类包括:(1)、消毒药剂;(2)、消毒器械;(3)、一次性医疗用品;(4)、卫生用品(含抗菌剂)。

四、消毒产品经营和使用单位应对消毒产品的标签、说明书进行验收检查,主要内容有:是否与批准(审查)的一致、是否有夸大功能宣传、是否有明示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产品标签不应在流通环节中变得模糊甚至脱落,应使用规范汉字,可以同时使用汉语拼音或外文,但必须拼写正确。进口产品应同时使用规范汉字标注各项内容,所用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销售和使用无证或不符合规定的产品。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进行每月定期和或不定期监督检查一次。

三、医疗废物如有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应紧急采取处理措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四、暂时贮存的医疗废物应当按规定放置在指定的地点。

五、医疗废物出入各科室应有登记(按科室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详细登记)。

六、发生特殊传染病所产生的排泄物、污染物等,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的规定进行处理。

七、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不得混合收集。

八、医疗废物中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进行化学消毒,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九、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二天。

医疗废物管理应急预案

一、全体工作人员应自觉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

二、任何人发现有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的现象,可直接报告后勤科或保卫科,接报人应立即向分管院领导汇报。

三、医院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现场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和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在48小时内向江城县卫生局报告。

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理措施,对泄漏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五、消毒工作从感染性废物污染最轻的区域向污染最重的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进行消毒。

六、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对你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七、发生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八、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3人以上健康损害的,应在12小时内向江城县卫生局报告。若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10人以上健康损害的应在2小时内向江城县卫生局报告。

九、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损伤后的处理方法:

(1)、可用肥皂水、清水、无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 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重力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4)、保留物品,以便辨认其传染性。

(5)、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内容包括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直接参与人及其相关的情况。

(6)、根据具体情况尽快采取医疗措施,医学观察。

十、对破碎体温计、血压计泄漏的水银收集方法:(1)、收集人需佩戴口罩、手套,用硬纸片做成小套,收集散落的水银珠;(2)、将套内收集的水银珠放进有盖的小药瓶中,药瓶中须放有一定量的水;(3)、将小药瓶送医院库房保管。

医院感染的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 》制定以下内容:

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 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鞋、防护面罩)。

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二、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三、医院感染实行分级别防护的原则

1、一级防护

(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2、二级防护

(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察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标本、处理分泌物、排泄无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 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观察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的棉纱布口罩,每4小时更换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 %-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的酒精等)揉搓1-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5)、注意呼吸道及黏膜的防护。

3、三级防护

(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2)、除二级防护以外,还应加戴全面性防护器。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1)、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具均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3)、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因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4)、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飞沫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时,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属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出手套后;②接触病人前后;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消毒或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进行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黏膜,以防污 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会规程。

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1)、基本要求: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为传染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它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 等操作或传染病尸体解剖的医务人员。着装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使用面罩。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一、在全院综合性监测基础上,集中有限资源用于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目标性监测,分析发 生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通过全院综合性监测获取的医院感染本底资料,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目标性监测的重点部门、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

三、制定目标性监测计划及方案,并规范开展监测。

四、制定重点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并督导实施。

五、统计汇总监测资料,查找分析存在问题及失控原因,上报管理 部门,反馈相关科室,提出整改建议。

六、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持续质量改进。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制度

凡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㈠、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㈡、处理流程:

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填写医院感染职业暴露表,护士长签字报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等。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体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出相应处置。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各科室每月对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二、院感科每月对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换药室、胃镜及机头等进行抽查监测一次。

三、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四、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0-1995)。

Ⅱ类环境标准: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空气≤200cfu/cm2,医护人员手≤5cfu/cm2。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四章要求,为加强我院医院感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定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组织、实施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

制定针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参训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

培训内容包括: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各类人员必须掌握管理知识,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标准等。

根据专业特点掌握专业技术知识:1.各级管理人员应了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理论的进展和本院、本管辖领域医院感染管理的要点及相关管理知识。2.医务人员应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医师重点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消毒药械正确使用、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方法、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护士重点掌握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医院感染的隔离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各种消毒、灭菌剂的正确使用、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标准、空气、物体表面、手的采样方法、标本的采集(留取、运送)等。3.工勤人员应掌握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消毒隔离基础知识、相关消毒药械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

医院必须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 学术交流活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 5学时,其它管理与医务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

采用宣传栏、健康处方和入院须知等形式对病人、陪住、探视家属进行消毒隔离基础知识培训。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应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促进和确保手卫生规范的执行。

一、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实施。

二、定期开展手卫生全员培训,使所有医务人员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三、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为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规范提供必要条件,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四、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与实施规范,确保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

五、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重点部门按正确的监测方法实施手卫生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和干预。

六、院科两级对手卫生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整改,持续质量改进。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监测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3/T 3 1 3—2 0 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监测要求

(一)每季度对手术室、供应室、分娩室、急诊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二)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三、监测方法

(一)采样时间

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二)采样方法

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 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三)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 0秒或用力振打8 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 5℃一4 8℃的营养琼脂1 5ml一1 8m1,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4 8h,计数菌落数。细菌菌落总数计算方法:细菌菌落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四、手卫生合格判定标准

(一):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 Ocfu/cm2。

(二):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 cfu/℃m2。

五、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反馈,消毒效果不达标的应认真分析原因,查找问题,进行整改,并不断追踪评价,持续质量改进,确保手卫生效果。

手卫生保障及监管措施

一、医院下发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并依据该规范要求严格按规范及制度落实。

二、将手卫生纳入《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进行管理。

三、医院诊疗区域洗手处配备洗手池、感应式水龙头、洗手皂液、、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设备和设施;治疗车、治疗盘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手术室等重点部门配备非手触式抗菌洗手皂液取液器、非手触式手消毒剂取液器及无菌擦手毛巾。

四、医务人员洗手处张贴“七步洗手法”宣教图示,规范洗手流程。

五、对员工进行手卫生培训,提高手卫生规范性及依从性。

六、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医务部定期或不定期对医务人员手 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重点是依从性和正确率。

七、每季度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进行生物学监测。

八、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惩处、整改,体现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为加强手术部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手术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制度。

二、手术部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师,应当具备手 术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及环境卫生学管理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规范、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人员岗位职责。

三、手术室的建筑布局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 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四、手术室严格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进入,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当严 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五、在手术部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 技术操作规程,实施标准预防,做好职业安全防护。

六、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再按要求更衣、戴无菌手套。

七、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要求;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接触病人的麻醉物品应当 一人一用一消毒。

八、进入手术部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应当 对其进行检查、清洁处理后方可进入和使用。进入手术部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无菌物品应当存放于无菌物品区域中。

九、根据手术类别合理安排相应固定的手术间,接台手术应符合先 洁后污的原则。为传染病患者或者其他需要隔离的患者实施手术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手术医师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安排在专用手术间实施手术,张贴相应隔离标识;专人传递急需物品。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和手术后物品、环境的终末消毒以及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置。

十、手术室的工作区域,应当每2 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墙体表面、地面,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听诊器、血压计等常用诊疗用品,手术床单位等应当在每日开始手术前、连台手术之间和当天手术全部结束后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墙体表面的擦拭高度为2~2.5m。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不得一块抹布连续擦抹两个不同的医疗表面,不得一把拖把连续擦拭多个手术间。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布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

十一.普通手术室每台手术前动态空气消毒机应连续开启至少30 分钟,手术过程中应持续运转,并保持门窗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 定期清洁、消毒或更换空气消毒机滤网,确保空气消毒质量。洁净手

术室按照管理要求实施。

十二、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 当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手术后的废弃物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及时密封转运。

十三、手术部应当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 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两个不同。

供应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 疗器械、器具或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二、建筑布局应区分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域必须包括去污

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以及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域间有实际屏障。功能流程设计应保证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三、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圆

帽、口罩、隔离衣或防水围裙、手套、专用鞋、护目镜、面罩等,工作人员能正确使用,并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保证职业安全。

四、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

消毒或灭菌。

五、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粘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危害性以及物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六、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

械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流程严格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执行。

七、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

器械、器具和物品按规范流程处理。

八、对清洗、消毒和灭菌质量进行监测,整个质量控制过程有记录

并可追溯。

九、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当遇到明显污染时,及时进行消

毒处理,布巾和地巾应分区使用。

十、每季度对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

内窥镜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

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

二、保持室内清洁,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三、内窥镜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包

括内窥镜的清洁、消毒或灭菌、使用中消毒剂的监测、记录和保存、个人防护措施等。

四、送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的内窥镜如脑室镜、胸腔镜、腹腔镜、关节镜等必须灭菌。消化道内窥镜、呼吸道内窥镜、阴道镜等必须消毒;活检钳应灭菌处理。

五、结核菌感染、HBs Ag阳性者或已知特殊感染患者,最好安排在日患者的最后进行检查、治疗’:

六、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应立即去污染、清洁,清除管道中的血液、粘液及活检孔和抽吸孔内的残留组织,洗净的内窥镜应沥干水份后再进行消毒。

七、内窥镜的消毒可使用2%戊二醛消毒浸泡20~45分钟,内窥镜、活检钳的灭菌用环氧乙烷或2%戊二醛浸泡10小时,消毒后用无菌蒸馏水充分冲洗,具体方法见《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

八、消毒后的内窥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专用洁净

柜或镜房内,灭菌后的内镜和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

储存。

九、操作和清洗内窥镜时应穿防渗透工作外衣,戴橡胶手套,配备

防护镜和面罩。

十、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保存,低于有效浓度

立即更换。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二、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或者灭菌”的要求。

2、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 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3、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4、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前必须消毒。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 时清洁、消毒。

6、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 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三、按照操作流程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 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

四、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

吸污染;有条件可配备管腔防回吸装置或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

五、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 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换副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六、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七、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化学、生物监测及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浓度和微生物污染监测,确保消毒、灭菌合格。

八、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急诊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预检分诊、诊查 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等,条件许可宜设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等。

二、急诊观察室床间距应不小于1.2m。

三、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到指定隔离 诊查室或医院诊治,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四、在实施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五、各诊室配备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皂液等洗手设施,干 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

六、各诊室应定时通风,地面和物体表面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mg/L~2000 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七、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 换,遇污染及时更换。

八、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污染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消毒剂消毒。

九、所有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人一用一消 毒或灭菌。

十、急诊观察室按病房要求进行管理。

门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入口,设置问询、预检分诊、挂号、候 诊、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

二、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指定的隔离诊室或医院诊治,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可能污染的区域及 时消毒。

三、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四、各诊室配备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皂液等洗手设施,干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

五、各诊室应定时通风,地面和物体表面无明显污染物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污染物后再进行清洁和消毒,可采用400mg/L~7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 0分钟。

六、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遇污染及时更换。

七、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污染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消毒剂消毒。

八、门诊采血实行一人一针一巾一止血带。

九、消毒灭菌用品在效期内使用,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

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二、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

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三、病人衣服及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

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及时更换。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定期清洗消毒,遇污染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四、床单元(含病床、床栏、床头柜)应保持清洁,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五、患者生活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

六、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七、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八、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及时

清洁、消毒。

九、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

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医疗废物置黄色有明显标识防

渗漏的专用垃圾袋或利器盒内,交专门机构集中处置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一、对传染病患者或特殊病原体感染患者及其用物按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无菌物品按灭菌日

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戴防

护眼罩或面罩,穿隔离衣。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 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周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周。提倡使用小包装。

六、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

入病室的治疗车、治疗盘、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七、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 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朊病毒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废物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双层密闭封装,及时转运,交专门机构集中处置;

处理工作结束后应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手的清洁和消毒。

八、可复用器械、器具使用后及时去除明显血污后放到专用的封闭回收箱内,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特殊病原体污染物品应双层密闭封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供应中心单独回收处理。

九、地面和物体表面保持清洁,每天湿式清扫,遇明显污染时,及时消毒处理,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

输血科(血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布局合理,应有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血液储存、发放处、成份室、采血室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 污染区,办公区设在半清洁区。

二、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三、必须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四、各区洁净度的要求:采集患者自体血、储存、发放血液应分室 在II类环境中进行,血浆置换术应在II类环境中进行,并配备有相应的隔离设施。

五、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 高效消毒剂处理。

六、储血冰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份,定期清洁和消毒,防 止污染。定期对冰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七、感染病人自体采集的血液应隔离储存,并设明显标志。

八、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

水平。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九、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实验室建筑布局、分区、工作流程符合卫生学及生物安全要求,避免交叉污染。

二、配备充分的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三、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生物安全制度及措施。

四、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加强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

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 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 4小时。

六、各种复硐器具应及时清洗、消毒;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各种废弃标本应无害化处理(灭菌、集中焚烧处理)。

七、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八、菌种、毒种按规定专人管理。

九、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 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

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十、有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具备急救处置设施,一旦发生实验室人员感染或病原微生物泄露能得到及时救治,并防止扩散。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等。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重点环节管理。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 3—2009)。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 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 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

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手术室、供应室、分娩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心电图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一)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 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二)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

五、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县卫生行风监督员工作制度 篇6

第一条 卫生行风监督员由县卫生局聘请。聘请对象为: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及机关事业单位有关人员中聘请产生。

第二条 行风监督员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所聘请的行风监督员应关心和熟悉卫生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政策水平,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的能力。

第三条 行风监督员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行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对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行风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深入、有效的监督,并如实向县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单位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第四条 行风监督员具备以下权利:

(一)调查权:在县卫生局党委的安排及参与下,根据工作需要,有权查阅被监督单位有关文件和资料,了解被监督单位行风建设工作情况,参加或列席有关会议。深入到被监督单位开展明察暗访活动,有权对卫生行风建设工作进行质询或考察。

(二)监督权:监督各单位行风建设情况和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直接向县卫生局主要领导反映情况。

(三)评议权:有权就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或建议向有关单位汇总反馈,参与对各医疗卫生单位行风建设情况的评价、民主测评工作。

第五条 行风监督员开展监督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依纪依法的基本原则,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对卫生局党委负责,在履行职责时不得超越监督权限。

第六条 行风监督员监督的对象为县卫生局机关和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监督内容为:

(一)行政审批方面,着重监督涉及行政审批的单位在行政审批过程中是否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积极推行集中审批制度,有效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二)医疗和行政收费方面,着重监督各有关单位是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费,是否存在乱收费情况,是否执行收费公示制,有无滥检查、乱用药现象。

(三)医疗服务方面,着重监督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是否存在收受“红包”、回扣、开单提成等问题,接待患者是否热情、问诊是否耐心细致、就诊高峰时间有无排长队和围诊现象。

(四)纪律约束方面,着重监督各有关单位有无将职务活动变为有偿服务和行政摊派行为,有无其他严重损害卫生系统形象的行为。

(五)政(院)务公开方面,着重监督各有关单位是否按规定实施政(院、所、中心、办)务公开,特别是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办事要求、承办部门、收费标准等群众关注的热点是否做到公开透明、定期公示。

第七条 监督员的聘期为一年。聘任期满后,因工作需要,并征得本人同意,可以续聘,如到期未续聘即自然解聘。

第八条 县卫生局负责同监督员的联系,定期组织他们开展监督活动,交流沟通监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将督查结果及时反馈汇报,促使被监督单位尽快整改落实到位。

第九条 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员的监督检查,认真解答和回复其所提出的问题,虚心接受批评,主动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各种不正当理由对监督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或久拖不决,违者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或按管理权限进行处理。

县教育局信访工作制度 篇7

关键词:县际竞争,制度竞争力,路径选择,制度安排

县际竞争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位置邻近的县级行政区政府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非流动经济要素、吸引资本、劳动等可流动经济要素而展开的竞争, 培育要素在当地的“根系”, 使之扎根当地, 其目的是通过吸引资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以及争取上级特殊政策以尽可能提高本行政区居民的福利和人均收入, 促进辖区经济增长。宁波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与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县与县之间的激烈竞争是分不开的。宁波实行市管县体制, 下辖6区5县 (市) 。以市区为中心可分为南北两个次区域, 北部有慈溪、余姚两县 (市) , 南部有宁海、奉化、象山三县。2007年宁波县域面积、县域人口和县域GDP分别占全市的72.7%、61.3%、56.3%, 县域经济在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宁波地区县际竞争的特征

1、县际竞争使企业行为中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

由于地方政府现阶段的主体职能是发展经济, 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是衡量各级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内容与标志。因而, 地方政府多从自身利益出发, 各自强调本辖区的经济发展, 使企业在竞争中受到辖区政府的强烈干预, 产生不公平性, 难以形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下的规模经济。

2、县际竞争使生产要素难以跨县域自由流动。

地方政府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对本地市场实行保护政策, 使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近几年来, 虽然工业消费的商品和农产品市场发育较快, 但资金、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受行政干预仍较多, 流动困难。

3、县际竞争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县际间无序竞争。

目前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打破各县原有的自成体系的发展格局, 重复建设、重复布局现象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 这就使“行政区经济”呈相对稳定的态势。产业布局类同、产业档次偏低, 决定了行业的进入壁垒, 尤其是技术和资金壁垒较低;同时, 各县区位、资源等方面的条件比较相似, 加上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 各县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 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意识, 无序竞争严重。如, 宁海县的电热水器行业, 曾是全国的领头雁, 国家标准的制定者, 就因为无序竞争等原因, 至今全行业亏损。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的竞争, 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当地企业和地方的经济利益。

二、宁波地区县际竞争的路径选择:提升制度竞争力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 他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 或更确切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而对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就是对制度的创新研究。制度创新能减少交换活动的交易 (及生产) 成本, 从而实现日益复杂的交换活动。因而, 国家的发展除了依靠生产要素以外, 更重要的是竞争、开放、统一、可靠的制度。波拉伊在分析工业革命时主张:“制度变迁 (而不是技术变迁) 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原因”。因而我们可以说, 制度竞争力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核心。宁波地区各县政府竞争力提高的途径只有把提升各县制度竞争力作为唯一选择, 通过提升制度竞争力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1、提升地方政府制度竞争力的现实性分析。

首先, 提升地方制度竞争力是解决由地方政府竞争无序而导致竞争失范等问题的必然要求。竞争无序状态所反映出来的产业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 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并导致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而且也割裂了市场构成要素的流转, 增加了信息、技术、服务、组织等的交易成本费用。由于社会广泛存在着类似“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等现象, 因此必须依靠地方政府进行相互博弈和谈判, 并进行相互合作, 才能不断降低组织交易成本。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开放、合作、自由的制度环境, 而制度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主动倡导制度创新的思想意识, 鼓励行政组织提升制度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各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 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规范体系, 才能够整合相当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方式, 消除地方政府竞争无序状况, 解决地方政府间存在的竞争失范问题。其次, 由制度变迁所带来的预期和现实收益是地方政府提升制度竞争力的现实动力。制度变迁存在着预期收益, 当制度需求主体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 制度变迁就会发生, 地方政府满足制度需求实际上就是要获取潜在的制度收益, 因为预期制度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租金和利润。一项新的制度需求实施以后, 往往会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 这种报酬效应刺激着潜在的地方政府利益需求, 通过学习、模仿和发现的过程, 逐步也“锁定”和实施这项较为先进的制度安排。这样, 新的制度所带来的规模报酬效应也就逐渐递减以致达到平均化水平, 于是更新的制度变迁的需求又产生了, “新的收入流的分割所导致的与技术变迁或制度绩效的增进相联系的效率收益, 这是进行进一步制度变迁的一个主要激励”。由于制度变迁中存在着制度供给时间递减规律, 决定着各个地方政府都想抢先出台各种潜在租金大的预期制度, 目的是看中制度创新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因此, 对制度预期效益的追求是地方政府提升制度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2、提升地方政府制度竞争力的可能性分析。

首先, 提升制度竞争力能够使宁波地区存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各个地方都存在着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 宁波地区在科技、资本、区位、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优势, 但在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劣势。这些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在有关的制度结构中反映出来, 也就是说, 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能使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当然, 转化的基础在于地方政府的创新团体决策基础和整体素质。因为制度本身毕竟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制度资源积累不足将影响地方比较优势的发挥。因此, 提高地方政府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其次, 制度竞争力的提升能整合、优化组织内生产要素资源, 推进薄弱要素市场和产品的建设。制度实际上具有促进生产要素整合的功能, 是一种优化生产要素的结构力量。“制度能增强生产要素 (如劳动) 在满足人类需要上的效能。这种作用的方式类似于其他一些生产要素, 如资本。……因此, 我们可以视共同体的制度为一种宝贵的生产性资产, 我们可以称其为“制度资本”。而一项新的制度实施以后, 往往会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 这种效应刺激着潜在的地方政府利益需求, 通过学习、模仿和发现的过程, 逐步也实施这项较为先进的制度安排。先进良好的制度安排能发挥制度的结构功能, 通过制度资本与生产要素的相互渗透, 促进生产要素的整合, 因此宁波地区通过以发展制度竞争力为先导, 进而推进生产要素的建设是完全可行的。

三、提升宁波地区县际竞争力的制度安排

首先, 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职能运行机制。政府职能是一套职责和权力分配体制, 它深刻地蕴涵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宁波地区政府应继续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职能配置和运行机制;其次, 缩小政府规模, 强化县乡体制改革。由于行政部门有着扩张的本性, 造成了政府规模的扩大, 而政府规模扩大则直接占用了大量的财政支出, 使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对于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应是精县、简乡、强村;最后, 实施合理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政府间可以进行跨空间的经济合作, 通过双方谈判协商, 确立各自比较优势, 实行跨区域要素合作。

参考文献

[1] (德) 柯武刚, 史满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 (美)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

[3] (美) R·科斯, A·阿尔顿, 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4] (美)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5]宁波市计委经研所.宁波地区各市 (县) 经济发展比较.浙江经济, 2003.7.

[6]叶文涛, 张明华.宁波县域综合竞争力评析.宁波政府网站, 2004.12.

县教育局信访工作制度 篇8

一、教育是确保公正廉洁高效的基础工程

只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反腐倡廉教育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坚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督促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廉洁自律,反对和防止腐化堕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古人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这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首先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才能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党员干部如果失去政治灵魂,指导思想会迷茫,宗旨意识会淡化,权力将无所适从。因此,必须把教育培训作为确保党员干部公正廉洁高效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努力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这是一项具有稳定性、根本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必须使其经常化、时效化、具体化和制度化。

一要摒弃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东西,教育要更加注重求真务实。要克服浮躁心理,真正把教育培训作为保持公正廉洁高效的治本之举,长远之策。要正确认识思想教育的作用,要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的作用大,更要看到思想教育对于强化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有效抵制腐败,具有其他工作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正确认识廉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思想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项管长远,打基础的工作,它的效果是长远的,潜在的,我们不能企求通过一、二次教育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因为有些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就认为教育不起作用。要看到有的问题是多因一果,除了教育外,还必须多管齐下才能凑效。

二要摒弃“运动式”、“突击式”的遗风,教育要更加注重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讲针对性,就是要紧密联系法官的思想实际,确定教育的内容和重点,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讲系统性,就是要把思想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从根本上、全局上、整体上加以研究,而不能零打碎敲,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讲创造性,就是要把党中央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示精神同企业实际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同新的情况结合起来,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

三要摒弃“低效能”、“慢节奏”的习惯,教育要更加讲求效益和效率的统一。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思想变化的节奏加快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增多了,而且整个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在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如果反应不灵敏、措施不及时、拖拉慢半拍,就会陷入被动的局面和应对无策的窘态。因此,坚持效益和效率的统一,把发扬“深、细、实”的作风与“短、平、快”的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就显得更加重要。短,就是在解决一些紧迫问题时,周期不能拉得太长,以防积累成患;平,就是在思想教育中,注重上下之间、群众之间的平等教育和双向交流;快,就是对一些影响公正廉洁的倾向性问题、突发性问题的出现,要主动出击,快速反应,防微杜渐,力争把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制度是确保公正廉洁高效的根本手段

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党中央提出: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基本制度,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上一篇:捷达汽车促销活动方案设计下一篇:健身房创业计划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