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精选4篇)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
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
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设计::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教学反思: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力目标: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
情感目标: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课前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
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作业设计: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
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
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
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
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作业设计: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知识目标: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能力目标: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情感目标: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
重点难点: 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
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作业设计: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
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作业设计: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
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植物与土壤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情感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讨论,交流资料,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
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力目标: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教学难点:样品选择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学难点: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
三、拓展延伸: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能力目标: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课前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
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
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拓展活动:
1、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1)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交流: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保护土壤的措施。如:尽量不用塑料袋,买饭用饭袋、买菜用菜篮子、买米用米袋,减少白色污染;成立环保宣传小组,在校园内宣传,到社会上宣传,到家庭中宣传;承包公共绿地,多植树造林,做“护绿小队”队员;等等。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光与我们的生活
11、认识光
知识目标: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
能力目标: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情感目标: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 课前准备:蜡烛、激光器、硬纸板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小诗
2让学生猜想: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变的这样绚丽多彩? 教学活动:
活动一: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有光?
1、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2、对光的分类:自然光/人造光/生物光
3、理解光源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同学们刚才的举例很好。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类能发光的物体: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我们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小结:使学生知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了解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
活动二:哪些地方用到光
1、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光
2、引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归类、整理。
小结:灯光不仅仅能照明,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要使用不同的光源。有的地方适合热的光源;有的地方需要采用冷光源等等。
活动三:光沿着什么路线传播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沿着什么路线传播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蜡烛的光穿过三块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探究实验。
9、实验说明了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自由活动:
1、做手影游戏。或观察一个物体的影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通过资料卡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玩镜子
知识目标:知道平面镜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会聚太阳光后,会使聚光出温度升高。
能力目标: 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制作活动,了解镜子的应用。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事物和图文资料。不锈刚勺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生活中哪些物品中有镜子?你搜集了哪些与本课探究有关的材料?
学生交流、回答。活动一:玩各种各样的镜子
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1、交流,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们有什么发现,设计观察方案。
2、开展观察活动,以表格为引导观察三种镜子的成像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3、交流、整理
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
结论:凸透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透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三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不同,凸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大;凹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小;平面镜反射的范围居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三种镜子所成的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有较大变化。
活动二:我们一起做游戏
1、提出问题:镜子反射的太阳会聚到一点,温度会怎样变化?
2、分组活动
(1)学生进行假设与预测。
(2)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填实验表格。(3)讨论交流结果。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比赛,分别将阳光反射到各自的温度计上,一段时间后,看哪组温度计升温的快。
结论:镜子反射的光会聚到一块后,温度会升高。阅读P35的资料卡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三: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
镜子的用途很广,你能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吗?
1、学生讨论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在班上说说。
小结: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起到了观察扩大范围的作用;平面镜具有可以成像的作用;室内装饰镜具有可以成像的特点,使室内景物成像后,可以使人产生室内空间扩大的感觉;太阳灶说明镜子反射的太阳光会聚到一点,所产生的高温可以用来烧水、做饭。
自由活动:
1、出示万花筒,让学生观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模仿制作万花筒。
评价: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可以叙述方式评价,也可以采用星级评价。
拓展活动: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用到镜子的物品,了解镜子起到的作用。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课 筷子“折”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3.情感目标: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并进行总结归纳。课前准备:
1、玻璃砖、大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杯子、水等
2、海市蜃楼等光的折射现象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魔术吗?
教师通过百度搜索魔术师表演魔术的视频 师:教师表演魔术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演一个魔术好不好?
(将透明的杯子和硬币对学生展示,将硬币放在本子底部(外面),从侧面可以看到,倒入水后,硬币“消失”。)
问:你们想不想解开这个魔术的秘密? 引入课题:筷子“折”了
课件出示(通过百度搜索到的有关图片)
二、探究活动
1、课件展示:
温馨提示:实验前先检查你的实验器具是否完好,齐全。实验时注意操作安全,不要把水撒到外面。分组合作,小组长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活动:筷子“折”了。
出示课件:筷子“折”了。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意图:即使学生讲不出什么也不要紧,为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师,那么谁能尝试着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画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光的传播路线)
2、观察小实验:硬币“升高”
师:将硬币放在杯子内底部,放好,恰好视线看不见为止,稳住不动,此时另一位同学倒水至杯子中,直到看到硬币,好像硬币“升高”了。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设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充分表达。
出示课件:解释现象
师:这两种视觉的错误,说明光线方向发生了变化,那从上述两次观察中,我们能不能找到共同点呢?(光都是穿过了两种透明物质)
师:继续鼓励:想不想继续尝试?
3、实验观察:
用激光笔斜射玻璃砖后看看光点会怎样变化? 找两组组学生示范,教师指导。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现象。
这里要求学生尝试着自己画一画光传播路线图,然后,师出示光线传播图,简单明示即可。
出示课件:光的折射的定义
因为光在通过两种透明物质时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些本来看不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光线发生改变造成的视觉错误。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共同提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4、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让学生说,譬如:水变“深”了、鱼变“大”了、海市蜃楼、三日同辉等。百度搜索相关的图片。
出示课件:渔民捕鱼
可能有的现象学生根本讲不出来,教师可以试着引导。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想一想这些现象应该怎样科学地解释。因为光在通过两种透明物质时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些本来看不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光线发生改变造成的视觉错误。都是由于光的折射。
三、拓展:
师:魔术师经常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表演。你能学会老师演的魔术吗?试一下吧!
让学生在课堂上试一下这个魔术,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小魔术。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留在课下完成。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课前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
教学过程: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5)讨论: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课飞旋的陀螺
知识目标: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能力目标: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课前准备: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1、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
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4、学生再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
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
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力目标: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情感目标: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课前准备: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
二: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
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三: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17、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知能力目标: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
长)头发的同学。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
女生)的同学。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
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8、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
(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学生制作,教师巡视。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20、它们都是鸟 教学目标: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 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学重难点: 1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 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鸟的特征
1、学生观察鸟: 教师:你认识那些鸟?它们有什么特征?鸟有什么特征?
2、布置探究任务: 我们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组探究.教师及时地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学生进行交流: 你观察了那些鸟?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将课本的观察记录表填写好.学生进行比较归纳.4、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我们观察的这些鸟有哪些相同之处?
5、学生交流:
6、总结:像鸡、鸽子、喜鹊这样,身体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动物都是鸟.7、教师出示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是鸟? 活动二: 保护我们的朋友-----鸟 讨论:有人说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 交流.3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鸟呢? 4 交流:保护鸟巢,留住我们的朋友,不打鸟.自由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个鸟类展示会吧.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鸟类的图片或其他展示作品.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准备,3、展示作品.拓展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吧.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爱鸟护鸟活动.教后反思:
21、猫和兔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长毛,小动物吃奶是重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是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观察猫的走、跑、蹿,以及上树时的运动状态。
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猫、小兔各一只(或猫和兔的标本若干个)。猫和兔的挂图、幻灯片。学生准备:有关猫和兔的图片或照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鸽子的身体分几部分?
2.讲述:在以前的自然课里,我们学习了金鱼、青蛙、蚂蚁、蟋蟀、鸽子、鹰等动物的一些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再来观察两种动物——猫和兔。(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观察猫的外形
(1)讲述观察目的:我们来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讨论观察方法:
①讨论:根据我们以前观察金鱼、青蛙、蚂蚁和蟋蟀等动物的经验说一说,要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观察?
②教师小结:在观察猫的时候,也应该像观察青蛙、蚂蚁等动物那样,先看一看猫的整个身体是什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依次观察各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猫的身体分几部分?猫的全身长有什么?(5)教师小结:
(出示标有猫的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挂图,或者用观察时使用的小猫。)
猫的身上长有毛,毛的颜色各种各样,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6)学生复述:猫身体的外形特征(要求能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表述)。(7)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各个部分
①讲解观察重点:我们已经知道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顺序观察这五个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长短大小如何,上面长有什么等等。②小组观察、讨论。③汇报观察结果。④教师小结:
(重点总结猫的牙、舌和足的特征)猫的嘴里有尖锐的牙齿,有长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在脚掌上长有肉垫。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1)观察猫的行走
①讲解观察目的和要求: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猫是怎样走路的?(观察活猫走路有困难,也可以观察图片或幻灯片等)②学生观察、讨论。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边表述,边表演。)④教师小结:
猫在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腿和脚。猫在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是:如果右前脚先向前迈步,左后脚就会跟着往前走,接着是左前脚向前迈步,右后脚就会跟着向前走。(2)观察猫的奔跑
①讲解观察目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猫是怎样奔跑的? ②学生观察、讨论。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④教师小结
奔跑是猫最快的一种运动方法。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是只有一只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猫在奔跑时,四只脚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接上述步骤研究猫怎样蹿(往高处跳)?猫怎样爬树?
研究猫的运动,不要求学生记住猫的运动规律,只是给儿童打开一个思路,引起他们以后随时注意观察各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兴趣。3.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
(1)谈话:猫吃什么?怎么吃?
(让儿童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教师根据情况再加以补充。)
(2)讲述:小猫刚生下来时,还不会吃食物,是靠吃猫**的奶长大的。猫长大后能吃鱼和老鼠。猫吃食物时,用爪子帮助,用牙咬肉,用舌头舔骨头。猫捉老鼠时,先用耳朵听,再用眼睛看,然后轻轻走近老鼠,突然一扑,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个捕鼠能手!(3)讨论:猫为什么能成为捕鼠能手?它的身体有哪些适于捕鼠的特点?
(4)讲述:老鼠常常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猫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变得又大又圆,能看清出来寻食的老鼠。猫的耳壳能转动,能随时转向声音的来处,可以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猫的牙齿锐利,便于吃肉,舌头上长有倒刺,能把骨头上的肉舔光。猫的爪子很尖锐,可以伸缩,脚掌上有肉垫,猫走路时把爪子缩回,走路没有声音。猫有这些特点,所以能成为捕鼠能手,我们要爱护它。
4.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兔的标本或挂图,也可以看课本第24页插图。)(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看见过兔吗?
(2)小组讨论:兔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兔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长毛。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5.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要时间允许,学生能够接受,可以组织学生对猫和兔进行比较。(1)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我们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外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的尾巴长,兔的尾巴短。猫的四肢长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猫和兔身体表面的主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猫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长。猫的嘴唇没有裂开,犬齿和臼齿发达,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门齿发达,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猫吃鱼和肉,免吃青草、青菜。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兔是“跳”着行走的。
(2)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按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所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③汇报讨论结果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表面长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猫和兔都用奶喂小动物。教后反思:
22、多样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
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总结: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篇3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8.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三类土壤渗水性不同的对比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3.运用科学实验证明事实,热爱科学。重点难点: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三类土壤,3个同样大的去底塑料瓶、特制的支架(或3个铁架台)、粗纱布、3个同样大的烧杯、水。
2.分组观察材料:三类土壤标本。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提问:(1)什么是土壤?
(2)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谈话:课前,你们观察我们附近的土壤有什么不同?
3.讲述:土壤不完全相同,有不同的种类。这节课,我们学习“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分类(1)讲解:
根据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黏土少的,叫砂质土;含砂少、黏土多的,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在讲解的同时,板书三类土壤的名称及其砂和粘土的含量。)
(2)提问:a.刚才我们讲的,是根据什么给土壤分类?
b.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可以把土壤分为几类?(三类)哪三类?
c.这三类土壤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1)比较三类土壤的外观(形态)a.将三类土壤标本发给各组学生。
b.分组观察:看一看,摸一摸这三类土壤有什么不同?
c.汇报观察结果。(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边听学生讲边板书。)d.讨论:为什么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
e.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砂质土的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的颗粒大小居中。这三类土壤外观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与它们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关系。土壤中含砂越多,看起来颗粒越大;含砂量越少,颗粒越小。(2)比较三类土壤的渗水性和保水性
a.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这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例如下雨以后,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 b.讲述:为了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我们来做个实验。
c.演示实验:取3个去底的塑料瓶,将细纱布包在瓶口上,用线扎牢,在3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壤土;把3个瓶子放在支架上,取3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分别放在3个瓶子的口的下面;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d.观察:哪种土渗水快?
3个瓶内的土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 看一看,哪种土中剩下的(保存的)水多? e.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有什么关系? f.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颗粒小的,相反。
(3)比较三类土壤的透气性
a.讨论:三类土壤中的空气多少是否相同?哪一类土壤中空气比较多,哪一类土壤中空气比较少?为什么?
b.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说明三类土壤透气性好坏的示意图。
c.讲解:土壤的透气性是与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密切相关的,土壤中的空气存在土壤的孔隙中,如果土壤的孔隙被水占据着,空气就不能占据。
d.讨论:根据以上道理,你再说说哪种土壤透气性好,哪种土壤透气性差,哪种土壤透气性居中?为什么?
e.教师小结:砂质土颗粒大,土壤孔隙大,渗水性好,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颗粒小,土壤孔隙小,渗水性差,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颗粒大小居中,土壤孔隙大小居中,渗水性、保水 2 性居中,透气性也居中。(4)综合比较三类土壤的性质。
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保水性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透气性有什么不同?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 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 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 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
1、例2、例3。课堂活动1、2、3、4。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
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 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 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
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 成功。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并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学生摆10捆小棒,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同桌可以合作摆 一摆,从而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 多的数。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 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 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这些数都超过了 100,都比100大。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我们先来数数。并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 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 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
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
(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 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3、在直条图上数数。
教师出示有刻度的直条图,先让学生 认识一格表示一百,再让学生从0依次数出100、200、300、„„900、1000。
(二)用实物数出一万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并问:几个一千是一万?生: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10个一千是一万(10000)
(三)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
1、让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同桌互相
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师可指名说一万的拨珠方法。(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万)。
2、师: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那么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同桌互相讨论,再交流得出: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10。
3、那么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同桌互相讨论,在全班交流得出:十和百之间的进率是十,百 和千之间的进率也是十,千和万之间的进率仍然是十。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个
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知道了个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
5、学生看书P3,读一读右下角的一段话。
三、课堂活动
1、P4—第1题,数一数,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
2、在计数器图上画珠子。(P4第2题)
3、填一填。(P4第3题)
4、下面的人民币每一扎是100张,各是多少元?(P4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空,再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00个一是100,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5—例
4、例5,P6—课堂活动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了解 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 不同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2、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数出 万以内的数。
4、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使学生 能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数出万以内的数。
2、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组成的。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突出计数单位,突破翻坎数。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那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那么10个一是(),10个()是一百,()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指名口头回答,全班齐读一遍。
二、师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数,并板书课题:数数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4,通过一根一根数小棒,突破翻坎数数的方法。
1、小朋友自己用小棒从九十七开始,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到一百二十。数好的小朋友可以同桌互相数一数。
2、指名全班交流。
师问:数到九十九,再往后怎么数? 生:该数一百了。(因为9后面添上1就变成10,10和90合起来就是 100。)
3、师问:一百二十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 生:一百二十里面有1个百和2个十。
4、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①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
地数,从二百九十三数到三百零 五,先独立拨珠数,再指名拨珠数。
②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二; ③再一个一个地数,从四百九十九数到五百一十; ④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五数到六百一十。
4、接龙数数
①一个一个地数,从六百九十六数到七百零八; ②一个一个地数,从七百九十七数到八百一十三; ③一个一个地数,从八百九十九数到九百一十三 ; ④一个一个的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五。
(二)教学例5
1、一十一十的数
⑴在计数器上从九百八十数到一千零五十;并说出九百八十由()个百、()个十组成的,一千零五十由()个千、()个十组 成。生先自己拨珠数数,然后填在书上,再和 同桌说一说这个数的 组成。师指名回答。
⑵在计数器上从一千九百数到二千零一十;并在书上填出一千九百和 二千零一十这两个数的组成。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⑶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
①从二千九百七十数到三千零九十; ②从三千九百二十数到四千一百; ③从四千八百七十数到五千零四十; ④从五千九百六十数到六千一百三十 师指名边拨边数其中的数,全班订正。
2、接龙数数
⑴ 十一十地数,从八百数到一千;
一十一十地数,从六千九百数到七千零六十;
一十一十地数,从七千八百九十数到八千一百三十; 一十一十地数,从八千九百五十数到九千一百二十。⑵ 百一百地数,从一千数到二千;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千四百数到三千二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六千五百数到七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七百数到一万。
⑶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四、课堂活动:
1、P6—2题⑴,先让学生看懂计数器图,再填空。
2、P6—2题⑵,由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数万以内的数)你学会了 什么?(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 千地数)
六、课后记:
写数 读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7—P9例
1、例
2、例
3、例4,课堂活动1、2、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 含义。
2、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广泛性、现实性。
教学重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教具准备:计数器、一些实物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计数单位?这些计数单位在计数器上是 怎样排列的?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 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指边说各个数位。并请生在计数器上拨出85个数,再写出这个数。师指名说是怎样写的。
生:十位上有8颗珠子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珠子就在个位上 写5。师:小朋友已经会写100以内数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写数和读 数。
二、师揭示并板书课题:
写数 读数
三、通过拨珠,探索万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例1
1、师:谁会拨二百八十五这个数?你是怎样拨的?
生:在百位上拨2颗珠子,在十位上拨8颗,在个位上拨五颗。
师:怎样写这个数?小朋友先自己写一写,再对同桌说一说怎样写的。并指名说。
生:百位上有2颗珠子,就在百位上写2,十位上有8颗,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就在个位上写5。
2、生看书P7例1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并在书上写出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指名上台板写,集体订正。
3、师:刚才我们在写这几个数的时候,是从哪位开始写的? 同桌讨论后,再全班交流汇报。
生:从高位写起,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那一位上写几。
(二)教学例2
1、师:小朋友会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六十吗?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指名拨。师: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生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指名上台写,并问为什么在十位写0? 生:因为个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所以写0。师:这个数该怎么读呢? 生:读作二百六十
2、生看P7例2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先写出这个数,再读出这个数。师:为什么这个数的十位、个位上都写0?
生:因为十位、个位上都没有,所以用零占位。
师:刚才我们在读这两个数时,末尾的零读出来了吗? 生:末尾的零不读。
补充: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这个数,学生写完后再读出这个数。
3、师小结:读数时,当我们遇到末尾有一个零,或者两个零,还 是三个零,我们都不读。
4、学生看书自学P8例2的后两幅图,先填写在书上,再和同桌读 一读,互相讨论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读法。师指名汇报。生: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教学例3 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师指名读,再出示卡片让 全班看着卡片齐读。
(四)、教学例4
1、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四千八百,请小朋友写出这个数,并对同桌 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指一生上台写,并说出是怎样写的。
2、学生在书上写出其它三个数,再同桌讨论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小结写万以内数的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几千就在千位上
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中间或 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课堂活动:
1、读出下面各数。(P9—第1题)
2、⑴读出第1页情景图中的数据;
⑵用四张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四位数,再读出来。(P9—2题的小道)
3、写出下面各数。(P9—3题)做在作业本上。
4、读我写。(P10—4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一第1、2、3、4、5、思考题。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2、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分地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练习重点: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教具准备:卡片、计数器等。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 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五位是()位。2、10个一百是(),()里面有10个一千。
3、个千、8个十组成的数十();6个千、8个一组成的数是()。4、3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二、指导练习
1、P10—1题,边数边写,写在作业本上。再集体订正。
2、2、P10—3题,(2005 3150 4510 5200)
①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指名说。②师:这四个数中的5各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生自己说,再同桌说一说,师再指名说。3707这个数中的两个7各表示多少?同桌说一说,再点名说。
3、P11—4题,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弄懂4328的组成和填写方法。然后,再独立完成⑵、⑶小道。指名学生上台填写,全班集体 订正。
3、小调查。填在书上。
三、独立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P10—2题)
2、看卡片写数:二千七百四十 一千零三 五千零八十八 六百零三 八千 一万 四千五百零二 七千九百
四、拓展练习 P11—思考题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多1,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少1,这个三位数可能是()。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
五、课后记:
大小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2—P14例
1、例2,课堂活动1、2、3、4,练习二1、2、3、4、5。
教学目标:
1、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掌握大小比较 的方法。
2、会比较数的大小。
3、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 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
教学重点: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讨论,寻求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数
1、P17—1⑴,依次写数; 997,998,(),(),(),()。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再指名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2、小朋友能一个一个地依次写数,能在线段图上依次写数吗?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指出一格是100,那么两格是多少?(200)三格„„ 十格、十一格呢?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填写。
3、请小朋友看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前面的数最小,越往后面就越大。
师:小朋友真能干!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小 比较。师板书课题:大小比较
二、师生共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出示800○1000,问:800和1000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 为什么? 生在书上填写,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再指名说。甲生:因为1000数在800的后面,所以800小于1000。乙生:800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所以800小于1000。
师:小朋友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根据数数的顺序,还可以根据位数不同判断数的大小。
2、我们再来看一看,师出示: 100○1000 500○1000 700○1000 900○1000 学生先独立填,再讨论如果不看图,怎样判断大小呢? 指名回答。(如果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位数少的就小。)
3、师:如果位数相同,又该怎样判断呢?出示: 200○800 1000○1100 生独立填写,在讨论判断的方法。
点名说怎样判断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是: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 大,位数少的数小;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如果千位上的数相 同,就看百位;百位上的相同就看十位,十位上的相同就看个位。
4、①小朋友你们想考考老师吗?请你出两个数,老师来判断。②同桌互相出两个数考一考。
(二)、课堂活动
P13—
1、2,学生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指名说判断的方法。
(三)教学例2
1、学生看书自学,师指导橘子的个数在哪一排画√,釉子的个数又 该在哪一排画○。
2、学生独立填完后,指名板填,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三、课堂活动:
1、P14—3,学生先在书上连线,再集体订正。
2、游戏:比大小(P14—4)师讲明玩法。
(1)两人出手指,每出一次,将两人手指个数的和各自填入自己 选定的一格中(和为10时不记);
⑵连续进行三次,各自组成一个三位数,数大者获
胜。
四、课堂作业:P17—1、2、3、4、5、6。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课后记:
较大数的估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5—P16例
1、例
2、例3,P16—课堂活动1、2,练习二7、8。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进 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
2、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 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教具准备: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请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每天给你们上课都要用到什 么东西?(粉笔)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盒粉笔有多少支。师生 同数,然后得出一盒粉笔大约50支。老师从中大约拿出一半的支 数,小朋友猜一猜现在盒子里大约有几支?(大约25支吧。)指 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师:小朋友真能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较大数的估计。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较大数的估计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出示装有大约40支铅笔的笔筒,那么这样的两盒大约有多少 呢?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猜的。
生:一盒是50支,两盒就是50+50=100,所以大约是100 支。
2、请生看书P15例1,先独立填空,在给同桌说一说怎么想的。指名 说一说。
3、师再拿出粉笔盒,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盒大约有40支,那么两盒大 约有多少支,三盒呢?四盒呢?
(二)、教学例2
1、让学生先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量完后,再汇报交流,得出一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7厘米。
2、生看一看这本书大约有多少张,(大约76张);
师:也就是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么100张这样的纸大约有()厘米;1000张呢?
3、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全班交流汇报。全班齐读得出的结论。
(三)、教学例3
1、师给每桌(四人一桌)准备一盘花生,让学生 估一估一盘花生 大约有多少颗。
2、分组讨论估计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估计的结果。
一种:先数出一把有多少颗,再抓一抓盘子里一共有几把,就知道 道一盘有多少颗了。二种:一颗一颗地数就知道有多少颗了。
三种:用自己的小杯子先数出一小杯有多少颗,再看能装几杯,就可以知道有多少颗了。
3、比较这几种方法,得出哪种估计方法最快、最好。
(四)通过这几道例题的学习,小结较大数的估计方法。
先确定一个数,再看较大数里面大约有几个这样的数,就可以很 快估计出这个较大数了。
四、课堂活动
1、P16第1题。师重点问是怎样猜的。
2、P16第2题。①师想一个数,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大约是多少。(给三次机会)②请一学生想出一个数,老师来猜一猜。(给三次机会)③同桌互相猜一猜。(给三次机会)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二第7题,看图后,说一说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练习二第8题,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22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课本21页例1的教学情境挂图,及写有多位数的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2450000=7245万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三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填空练习和“试一试”。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9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工业,应该怎能么办?
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22页中的“试一试”和“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1题、第4(2)题。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25页练习三中的第2—6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中的第2—6题。
1、第2题。
练习时,先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改写多位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
2、第3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4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4、第5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5、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五、课后反思:
3、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28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03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24”表示什么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习四中的第2、3、4题。
六、课后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37的内容和例
1、例
2、例3及练习七。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37的插图。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 - × ÷)、数字键(0 1 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181+63= 181-63=(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2、教学例2:
(1)、学生合作完成。(2)交流结果。(3)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教学例3:
(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2)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习题。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例1:181+63= 181-63= 例2:2680+2500=5180(元)答:共要5180元。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例3:7830+6780-13600=(㎏)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六、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课时
教学内容:P19—P21,整理与复习,练习三1、2、3、4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
2、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能熟练地读、写万以 内的数,以及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
3、通过回忆、整理、复习和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具准备: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理与复习
(一)、请学生回忆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可以看书回忆,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数数 写数 读数 大小比较 较大数的估计
1、师:在数数时我们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五种计数单位。
师:这五种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生做P19第2题,再集体订正。
3、师:我们是怎样写万以内的数,读万以内数的呢? 指名生说出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4、生做P19第4题。
5、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指名生说出比较万以内数的方法,再做P19第3题(做在作业本
上)。然后再集体评讲。
6、师:怎样估计较大数呢? 生回答后,做P19第5题。
师:你是怎样估计出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的?
生:先估计一个班的人数,再估计出一个年级的人数,最后估计出 全校的学生人数。
(二)师:刚才通过回忆、复习,我们知道了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写 数、读数,大小比较和较大数的估计。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小 朋友是不是这些知识都学得很好。
二、课堂练习
1、写数。P20第1题(让学生说出填数的方法)
2、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在()内打“√”。(P20第2题)
3、比较快慢。(P21第3题),让学生说出理由。
4、P21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写,再指名学生说出理由。
5、补充: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⑴一个一万就是一万个一。()⑵最大的四位数是1000。()⑶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写。()⑷一个四位数,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⑸五千零八十写作5000080。()
⑹306是一个两位数。()
⑺个位上的1,十位上的1,百位上的1,千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 同都是“1”。()
6、拓展练习(P21—思考题)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填空。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三、课后记:
课题:第一单元测试
一、测试目的:
测试本单元,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讲测试的纪律。
强调测试纪律,要求独立认真完成,养成完成后认真检查习惯
三、进行测试。
课题:单元试卷评讲
目的:评讲本单元试卷,查漏补缺。
要求: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认真修改,查漏补缺。
一、讲本次测试的大概情况。
二、疑难讲解
三、学生修正
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P43的加减法的关系及练习八的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P44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35-17=18(人)35-18=17(人)
六、课后反思: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P46-47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13+(8+5)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P47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的习题。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加法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
六、课后反思: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
P50的例
3、例4及P51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十的第1、2、3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113+96+87(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 57+62+138(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3)议一议:482-159+18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 283 1597 253。
164 317 403 4.教学例4:200-108-42(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1.做P51上面的课堂活动。
2.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99+100 =(1+100)+(2+99)+„十(50+51)=101×50 =5050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十的第1、2、3题。板书设计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例3:113+96+87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 =200+96 =296 例4:200-108-42 =200-(108+42)=200-150 =50
六、课后反思: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
P51的例5和练习十的第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1)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强调:867+98 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又比整
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
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做P52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的第4-7题。板书
设计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六、课后反思:
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的第8-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295+75=300+75一5()193一57=200-57+7()1823-780=1823-800-20()
152-(52+97)=152-52+97()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2.重点训练。(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发展提高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四、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的第8-11题
六、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54的思考题。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P55的第1题和第3题及练习十一的第1-5题。教学目标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确立知识结构
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2、整理知识。(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1、做P55的第一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②校对反馈。
2、做P55的第三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三、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四、总结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内容
P55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12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55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十一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3)练习十一的第10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十一的第12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7、8、9、11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3题和思考题。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二)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六、课后反思:
课题:第二单元测试
四、测试目的:
测试本单元,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五、讲测试的纪律。
强调测试纪律,要求独立认真完成,养成完成后认真检查习惯
三、进行试卷测试
课题:第二单元试卷评讲
评讲目的:评讲本单元试卷,查漏补缺。
评讲要求: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一、讲本次测试的大概情况。
二、疑难讲解
三、学生修正
认真修改,查漏补缺。46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1,第51页上的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
1. 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引导观察单元主题图)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小黑板一一出示这些问题)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指导看图),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教师: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30的变化规律。(2)师生共同小结。
(小黑板出示)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3)及时巩固。
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240×3= 240×3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小黑板出示。
第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2和议一议,第52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第3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 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新课
1、引导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李叔叔在桃园里摘了91箱桃,每箱能卖198元。”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这些桃大约能卖多少个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91看作90,把198看作200,因为200×90=18000,所以桃园大约能卖18000元。
教师:估算一下这些桃园大约能卖多少元,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1:198×91≈18000(元)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推荐阅读: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2-17
三年级科学下册 指南针3教案 青岛版05-15
最新科普版英语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101-09
最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08-16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08-27
五月的青岛(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15
科学二年级下册青岛版09-05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09-28
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10-17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题及参考答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