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快乐作文(精选11篇)
如何指导学生快乐作文 篇1
如何指导三年级学生快乐写作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的习作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为了让学生在起步阶段能够轻松、愉快地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掌握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三年级的学生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
习作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活动,对于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阶段,明确要求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只有看清了题目,弄清了题意,即弄清楚是要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状物,然后动笔,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符合要求。
二、确定主题,正确选材、剪材
明确要求后,要确定主题,再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剪材。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讨论中确定最优秀的材料为主题服务。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将文章写生动;写景的文章又如何通过眼观、耳闻、鼻嗅等调动各种感官将景物描写得很美的等等。如写人,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描写,然后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选择的这件事必须能突出人物的特点;写景,要抓住具体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就必须有具体的特点;写事,首先要确定这件事要突出的中心是什么,那么,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中,能确定主题后,为主题选择材料。
三、重阅读,多积累,学写法
阅读与积累。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学习写作方法,只有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交错训练,才能把从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才能使学生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因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写结合,对优秀的篇章段落多读,甚至熟读成诵。读与写的联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运用好词佳句,学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接段成篇的写作规律。在思想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表情达意的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将其写作技巧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之中。
小学阶段的作文,要做到有的放矢,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又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写作技能。无论写什么都要求能够表达准确、清楚。因此,可指导学生模仿范文,将范文的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开头、结尾及过渡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写作中。
四、多修改,重讲评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我们的同学,作文写完大多只读一遍,有的甚至一遍也不读,才会导致在改作文时出现的那些语句表达、标点符号不恰当闹出的笑话。有些作文我们能读出选材不错,感情很真挚,但由于表达问题,读来总不够舒畅,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好好修改会是一篇佳作。
对于三年级初学作文者,最好的办法是集体修改作文。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将学生的一篇在语句、标点、用词上均有毛病的典型作文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修改,他们七嘴八舌,将此篇作文的错误一一改过,改后的文章与原文有很大差别。经过集体修改后,学生既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又明白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
作文讲评在作文指导中尤为重要。我在上作文课时,一节课起草作文,一节课讲评作文,各小组成员共同找出优点和不足,全班汇报交流,分析原因,扬长避短。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推敲,用好每个词语的良
好习惯,为以后的命题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
如何指导学生快乐作文 篇2
一、采取多种形式, 让学生乐写
(1) 利用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如:带同学们到郊外, 要求孩子们与小树、小草对话, 然后告诉老师, 你与小草说了些什么?小草对你说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小草说, 小朋友, 我很口渴呀!”有的说:“小朋友, 你别老踩着我, 弄得我可疼呢!”这样, 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每逢节假日, 要求学生把在假日中的某一件事记好, 待到上学时说给同学们听。由于养成了习惯, 孩子们都会特别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
(2) 创设情景, 让学生乐于写。情景教学, 会让学生兴趣盎然, 而以景助写, 则令同学们乐此不疲。例如, 教学《老公公》时, 由于本课难读音节较多, 学生熟读有困难, 可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老公公, 要求扮演者从外貌、神态、动作尽量与文中的老公公一样, 然后“老公公”做动作, 学生写。这样, 学生能写出来, 就等于基本上把课文弄懂了。
二、建设社团, 让学生乐于表达
为了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 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 有班级棋牌俱乐部、篮球训练营、羽毛球之家、跳皮筋发烧友等文体活动, 也有假期社会实践的爱心社团、和谐社团等。这些社团的成员相对稳定, 活动中他们同喜同悲, 共同接受磨难, 共同收获成长。
三、激发写作兴趣, 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学生说话时滔滔不绝, 可写作文却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生活实践中用得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就无话可写。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可让学生先说后写, 引导学生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四、提供素材, 让学生有话可写
有话可写即让学生有写的内容。如在介绍“我的家”的口语训练课上, 先让同学们把家庭成员的合照带来, 然后让同桌互说, 再让同桌互相写出你所听到的介绍。这样, 孩子的听、说、写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如何指导学生快乐作文 篇3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我是高台完小六(3)班班主任兼美术老师,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学会绘画和审美与欣赏。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学习。
二、科学分组,落实指导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合作精神,教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采用民主集中制方式,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组合,四五个人为一小组,每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好、中、差的程度搭配。小组打破日常的坐位制把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小组成员围坐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间关系的融洽,彼此乐于接受,各组间的整体水平也较平均。由于美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中只能顾及班级的整体水平,对后进生的转化就顾及不全,使转化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在通过“合作式”的学习,我总结出一套对转化后进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课前选定———课堂合作———课后帮助”三步进行曲。1.课前选定:我在学期初私下交待各小组长在学习中选定一些较容易的美术画工序,让后进生完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免得在合作中一下子让后进生接触到难度大的工序,产生恐惧感。2.课堂合作:优、中等生在帮助后进生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具体步骤时,后进生也根据优、中等生的建议或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美术画笔表现出来。
三、美术课上要求学生开展评比,引导竞争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完成优秀作业的催化剂
班级自从建立小组的评比机制以后,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表现性和创造性。我认为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形式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这种学习方式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和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活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回顾和观察美术教学的种种情景,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
四、在游戏中学习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游戏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课及各种美术活动与美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美术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当中,多有一些潜在的游戏内容,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份,利用游戏教学来促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游戏的名称也要符合学生的心态。教师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起一个既吸引学生又具有美术课特色的名称。
五、美术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美术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美术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美术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和名画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我在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一课时,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精致绝伦的微雕,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美术的特点。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得不断地去探索,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美术学科教育肩负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要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那么这肯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美术有效性课堂教学呼唤创新精神的课。
如何使学生快乐作文 篇4
作者:邓红梅
英德市白沙镇中心小学邮政编码:513057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就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的现象:
1、重模仿,轻创作;
2、重数量,轻质量。并且,小学生作文时常常会遇到“三难”的拦路虎:开头难、结尾难、过渡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粗浅地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见解。
一、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级段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经常要做的工作。我是这样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的:
1、让学生说真话。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语言,他不会从成人的角度去选择语言,避讳语言。他们的喜、怒、哀、乐会毫不掩饰地写在纸上:“我手上扎了根刺,疼得直哭。”、“我最爱吃土豆。”从这些,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孩子的纯真,如果你非要他写他如何坚强、非要他把“土豆”改成“马铃薯”,不觉得是对纯真的扼杀吗?因此,尽管文中的语言并不优美,尽管文中没有用任何修辞方法,但只要写的是真话,就是一篇好文章。鼓励学生写真话,也是在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如果教师要求过高,把习作改得面目全非,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习作的自信心,积极性,让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以致学生感到写作文难而生畏。这个比方打得好:“试想,如果一个刚会说话的孩子,父母发现孩子出语不妥。就给予指责,这个孩子—定会因此而少言寡语,甚至成为不爱说话的人。”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观情感方面的因素,重点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于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写真事,“句句真诚”。在作文课上,我们老师听到学生经常说的话就是没什么可写的。”是啊,路上没捡过钱包,没遇到过落水儿童,没赶上老爷爷推车,更没遇到过盲人过马路„„没遇到过一件“有意义”的事,的确不知该写什么。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都是鸡毛蒜皮式的、琐琐碎碎的小事。一首歌中唱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只有写身边发生的平凡的小事,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不仅要写好的,也可写一些不良现象,只要不是纯心捣乱,不是成心要坏谁,那些生活中的小片段:同学之间的友谊、矛盾,课间的游戏,因为自己的要求未被满足而大发脾气„„都可写入作文。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身感受的,写起来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虽然文章中透着天真、洋溢着稚气,却认我们看到了一颗颗闪亮的童心。一群乳嗅未干的小学生,硬要他们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来,岂不是对天性的掠夺吗?;
3、抒真情,“我手写我心”。小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天真的,甚至是无知的,他们常常会异想天开,反映在作文中也是这样。他们常常因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兴高采烈,也会因被人误解而痛哭流涕,这些都反映出了学生的“情”,淡淡的,纯纯的,这种情像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这是学生的真情读白。你非要他们“要爱就爱个死去活来,要恨就恨个咬牙切齿”,不是强人所难吗?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很多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之中,需要在观察中发现。要想写好文章,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要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小学生精细观察的能力不强,要悉心培养。二要培养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三要培养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四要养成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写观察日记(可定点观察,可移步观察,可连续观察)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好办法。又一次,我给学生布置的习作题目是《我喜欢的小动物》,要求学生回去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后才写,有个小学生,他为了观察小壁虎,就捉了一只壁虎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天天观察。过了几天,他发现壁虎在吃自己的尾巴。这个同学根据观察中的发现,写的作文真实、生动。
2、从书本中积累素材
书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以便积累谴词造句,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
我国现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读对学生习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合理、适时指导学生搞好阅读。一是加强精晶范文的阅读。范文除了教材选取的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名家精品,如名家散文:茅盾的《白杨》,朱自清的《春》等;二是注重课外发展延伸阅读。让学生搜集、阅读并摘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资料书,帮助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辅导书,还有优秀范文等。如学习了《小音乐家扬科》后让学生读“世界摄影大赛的儿童评委——王真”的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读安徒生的《安徒生的童话》。三是读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见闻的书(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文学科普、通俗历史和生活科学等)如:《中国上下五千年》、《科学家的故事》、《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儿童文学读本》、《环境与自然》等书籍。让学生在广读、多读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语言、借鉴写法、收集好词佳句,同时受到情感陶冶。在指导学生多读的同时,教师要知道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记,以便积累素材和写作技巧。
三、习作要有真情实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学生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即须真挚的情感去体验。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情感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辅导学生写一篇介绍暑假生活的作文。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一些事,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想想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往往就有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把自己的小故事讲出来。当然,事情一旦叙述清楚,再动笔把它写下不来,就不再困难。
2,引导实践,培养学生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实践,认识生活,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问题。例如写一次体育活动场面的作文,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锻炼。只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对体育活动有所体验,对活动快乐有所感受,文章的内容才比较真实、充分,而
且有真情实感。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懂得生活作文的道路,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病,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参加各种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
3,教师带头写好“下水”文,熏陶学生情感。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希望教师经常练笔——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下水文”。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从中不难看出教师“下水文”的魅力。教师爱好作文,文章写得情趣盎然,鞭辟入理,学生也会情动而辞发,逐步写好作文。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稳定学生情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语文老师。为此,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和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敢于大胆地把一些真实的事情、心理真实的感受写到作文中去。从而做到作文内容的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也使学生更加喜欢写作文。
5,肯定成绩,深化学生的情感。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小学儿童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在作文过程中,肯定学生成绩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热情鼓励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和个性培养原则。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予于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为使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如:片断练习、即兴作文、口头作文、活页作文等。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就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作文中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就一定会更深层地喜欢一写作文。
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作文 篇5
写作和阅读是语文的两大基石,而作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犹如一座不易攀登的高山。如何指导初中生写好作文,总结下来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内容要贴近生活。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对于初中生来说,短短的十几年阅历经验还不够,所以许多学生写作文时都苦于无话可说。因此教师务必使写作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心理学家认为,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不会有完整的再现能力。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便可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观察世界。
第三,追求个性创新,活用教学资源。教材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佳作是经过专家精心选出来的,内容极为丰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欣赏模仿名家的语言和写作技法。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多向思维这一重要方法。多向思维是学生对某一作文素材最大限度的`开拓思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侧面思考,以便从中提炼出新意。这样,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对所写对象形成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会不落窠臼。
第五,激发写作兴趣。教师要确立以鼓励为主的作文评价原则,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给建议,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批阅要快,及时反馈意见;批改要具体,不空泛。不仅要指出字词上的问题,更要在习作的布局谋篇、选材、详略层次上批改,使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我们相信:用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去感染学生,就一定会改变学生写作难的问题,作文将真正成为他们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1.阅读经典(通读和精读)
2.按照经典作文模拟写(议论、记叙、说明三种文体)
3.到野外游玩回来写随笔,练笔;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
4.学生交流写作体会
5.老师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然后分析讲解
反复这几个环节的训练
热门作文阅读排行推荐:
读你,我的年华不寂寞。
我依然爱你,家乡的山河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 篇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他还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老的这些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是习作的基石。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当前作文教学中经常听到语文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是学生普遍对作文不感兴趣,他们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尽管搜肠刮肚,却欲说无话,欲写无词。题目一出,不是头昏脑胀,束手无策,就是胡编乱造,应付交差。即使咬烂笔头写出来了,要么颠三倒四,要么就像流水账……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更贴近与生活?我进行了《提高农村学生习作生活化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觉得就像做饭需要米一样,作文需要素材,素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从写作的过程来看,动笔前,素材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础;动笔时,素材又是表现中心思想的支柱。由此看来,没有素材是写不出来,也写不好文章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还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体验生活,等多种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挖掘生活‚来源‛从而解决学生‚言之无物‛‚无米下锅‛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创造。正因为其创造性,也就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作文困难。原因何在?我认为:一是讲得多,练得少,而且练得不得法;二是写作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致作文中出现了说不尽的假话、空话、套话。多数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写母亲,往往联系祖国;写老师,常常比做蜡烛;写蚂蚁搬家总要写人多力量大;写路,必定写人生道路……老而又老的套路,大而无当的空话,打官腔,唱高调,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与《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相悖的。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要写自己的事,反映自己的生活,反映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于漪也说:‚文章不应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说生意盎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彩纷呈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也为学生们奉献出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更为学生们展开了亮丽灿烂的写作天地。生活能让学生回到人的世界。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进入新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生活是兴趣产生的土壤。作文教学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而不能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出发,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教学策略,都只能暂时强化他的外在动机。作文生活化教育观认为,作文和作文教学回到生活就是回到了兴趣和动机栖息的土壤。兴趣总是和需要相联系的,而需要是兴趣的核心。学生有了生活的需要,才会有学习和写作的兴趣。生活是感悟获得的触发点。它为感悟的获得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和最具可能性的场所。生活化作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自然,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冲动,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做到做人与作文的有机统一,养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
一、让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多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开阔其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叶老说得好:‚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累。‛所以,教师指导作文时,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既可以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也便于表现个性和才能。
二、让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所谓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认识生活的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作文中审题能力、驾驭题材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基础。作文训练中,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要扎根于生活,而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学会于生活中发挥联想和想像,丰富认识和思维的内容,训练他们认识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何指导学生创新作文 篇7
一、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 在充分发挥课本听说训练作用的同时, 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 向不同的学科延伸。教师的作文指导要有创新思想。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戈特费里德·海纳特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 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作为语文老师, 就要耐得住时间的打磨, 发现并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形成其能激活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
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 因此, 教师的作文指导首先应该从“人”出发, 而不是从文本出发。所谓作文教学从“人”出发, 就是要把中学生的年龄、思维、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当做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参照系, 使他们写出自己的心声, 自己的思想。比如有位学生写到老师, 不像过去那样一味写呕心沥血、尽职尽责, 而是既写老师善良、认真、有学问, 又写老师迂腐、方言重, 突破了过去师道尊严的形象, 敢于讲真话, 还老师以活生生的真面目, 使人感到这才是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声音。
同时还要重视写作主体——人的作用,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首先, 在作文课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 消除学生厌作文、怕作文的心理。其次, 鼓励学生自主作文。笔者通常鼓励学生以周记 (随笔) 的形式写自己之所见, 抒自己之所想, 不限题材, 不限内容, 写出鲜活的真我。三是采取激励措施。激励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曾给班上几位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开过作品研讨会, 鼓励他们向报刊投稿, 使他们视写作为一种放松、一种需要, 这样做对其他同学也可起到间接的影响, 起到榜样作用。
二、开辟多渠道的训练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文教学也要打破课堂的限制, 步入了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
郑板桥主张写文章要“领异标新二月花”, 要使文章出新, 根本途径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从独特视角研究问题, 进而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
一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要学生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进行反思, 不迷信不盲从, 找出“我之独见”。如“班门弄斧”这个故事, 运用求异思维, 便可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是胆识和魄力的体现, 如果不敢超越权威, 何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大潮”?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培养发散思维。要教会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 多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就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研究事物, 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三是外向思维。即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其他领域, 再从其他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 反馈回来解决问题。譬如写《苹果》这个题目, 一个同学从苹果想到了苹果花, 想到东北的黑土地, 想到黑土地上瘦瘦小小的外婆, 字里行间, 凝注了对故乡的爱和对外婆的怀念, 促使读者一道去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三、选择多种类型的训练形式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喜好, 让他们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我们完全可以在完成教材规定的训练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表达需要, 进行多种类型作文的训练。我主要尝试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写人物传记。
我曾经要求学生写家里所有的成员、班级的老师和同学。以传记的形式记叙所写的人物, 在写时要根据自己的了解给每个人概括出一个鲜明突出的特点。结果, 学生的习作让我大为感慨: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他们的创造力是如此无止境!
2. 写想象作文。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 “没有想象, 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独创性是它的特点。修订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 学生作文, 虽不是艺术创作, 但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想象作文训练上, 我曾做过这样一些尝试。
(1) 睹物想象——依据直观性、具体性的事物进行想象习作训练。
(2) 听录音想象——依据一段优美的音乐进行想象习作训练。如听鸟鸣, 想象茂密森林的美丽景象;闻水声, 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 波光粼粼的湖面, 汹涌澎湃的大海……
(3) 假设想象——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想象习作训练。如练习写《假如我是校长, 我将……》、《假如我是一名医生》等。
(4) 续写想象——依据一个前提条件或情节, 顺着这一思路进行想象练习。
3.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训练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有效作文途径。
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88-02
语文教师一般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因此每天工作很忙,在繁忙的工作中,班务工作和作文评改占据了语文老师的大量时间,所以怎样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让语文老师以更多的时间去备课,钻研教材,以更充沛的精力去处理班务工作,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我曾和许多语文老师一样,都是通过“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方式来完成每一次作文教学过程。结果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是匆匆地看看等级和评语,根本没有去认真修改,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多年的初中和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自改作文,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减轻老师的负担,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作法:
1 教师作示范,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每一学期开始的第一篇作文,我都会花较多的时间去阅读修改每一位学生的作文,从选材、布局谋篇、详略、遣词造句和错别字等都作了认真的修改,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上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好词佳句加以鼓励,最后完成尾批,指出作文整体上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专门利用一堂课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让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尾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这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分年级定要求。我担任中高段年级语文教学,四年级作文要求:能重点写清楚一件事,中心突出、明确,语句通顺,少写错别字。五年级作文要求:能具体生动地写清楚一件事;若是两件或三件、注意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前后照应。六年级作文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如点面结合,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拟人、比喻等修饰语。如何进行巧妙的构思,做到立意新,选材准。当然要写出一篇生动的作文来,必须要有一定的字数来作要求,四、五、六年级的作文分别由500字左右、600字左右、600字以上来规定作文字数。定出要求后,学生会这样写,也会按这样的要求来修改。
1.2 根据不同的作文类型来制定修改标准。小学高段作文,类型较多,如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等。命题作文有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又分文字材料和看图写话材料,因此教师对学生写作前的要求指导固然重要,但是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标准时,更应强调重视。只有在教师的要求明确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好评价作文的优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1.3 读写结合,以读促改。学生作文的写作和评改的方法不单纯是在作文课上掌握的,更多的是在阅读教学中理解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本期我在教学第九册语文教材时,充分利用教材的典范文章,如《唯一的听众》、《迟到》、《成吉思汗和鹰》,引导学生归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事的?在刻画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哪些词、句或段落让你感受较深?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编者精心选材过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应注意归纳典范作品的写作特点或写作借鉴,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点拨、强化、举一反三等方法,运用学习迁移规律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后及时在课堂上写片段,再交流、修改,由于是“热炒热卖”,因此,再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发言踊跃,评价中肯,更恰当地指出优缺点,从而更好地修改。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有的放矢地提高修改作文能力。我们要求学生自改作文,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写作知识或写作技巧,我们的教学行为如同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所以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去分析、理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采用多种修改方法
好作文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而是学生大量阅读,细心观察,潜心写作,认真修改出来的。修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下面是我自己尝试的几种方法。
2.1 学生自改。每次作文指导课后,学生完成习作草稿,老師总是强调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几遍,看它是否围绕中心选材,是否详略得当,是否前后照应,是否过渡自然。发现错漏之处,自己立即进行修改,完毕之后再誊写。
2.2 互相修改。誊写本发下来之后,教师提出修改标准,并把要求写在黑板上或投影出来。把学生分成三人或四人小组,有时同桌交换,相互交换细读、积极评议。在这个环节中凸显几个“亮点”:1、充分展示优生的审、评能力;2、充分表现了学生之间互挑毛病的习惯;3、通过修改别人的作文,学生有意无意地借鉴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2.3 集体评改,教师点拨。自改作文的能力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形成,所以老师要有恒心,要培养学生的毅力,坚持不懈地训练,让学生产生成功感,学生就会情绪高涨。通过反复练习,归类总结,强化修改方法,自改作文就能成功。集体评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也就是同一篇作文,在班上念或投影出来,让每一个学生进行讨论、评价,然后抽几个代表发言;也可以不讨论,让学生听或看了之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各抒己见,让学生自醒自悟。如:北师大第九册语文第七单元“日积月累”中,读一读,仿照句子写一写。原文是“成吉思汗愣住了”。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放进自己的猎袋。”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两段内容是表达成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成吉思汗这种心情具体化、形象化的?学生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明白:是通过神态描写(呆呆地看)、语言描写(大声喊道)、动作描写(小心翼翼地拾起)把成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具体化。接着老师出一道题让学生仿写:拿到第六单元的卷后,你得高分(低分)的心情是高兴(失落)?七八分钟后学生写完了,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由于有了先前的分析模式,多数学生能够非常中肯地指出习作是否具体化,优缺点在哪里。最后老师总结。经过这样的训练,每个同学掌握习作和修改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和主导作用;或给予肯定、赞赏的眼神,或来几句画龙点睛的评价,或指出不足的原因。这样,全班同学在“肯定”与“否定”中掌握写作和修改的方法。我曾多次运用过集体评改的评改方法:优生的评价让我惊叹,中生的评价让我欣慰,差生的评价让我自信。
2.4 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它是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同一篇作文,对态度不够端正或后进学生,难免会有很多把握不准的地方,对他们存在的个别问题采用面批的方法,启发、引导、纠正,比如:教完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后,结合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合理想象,把二则寓言写成具体生动的现代文”。对差生来说,想像力很差,更不能拓展,因此他们写出来的作文简直就是文言文的译文。毫无想像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利用课余时间我把差生请到办公室,面对面地点拨、引导、启发。如《刻舟求剑》要求必须突出三点内容“坠”、“刻”(契)、“求”,从为什么坠(掉)?怎样刻的?当时怎样想的?后来怎样了?为什么没有找到?点拨、启发之后,叫学生写,当面修改,再点拨修改,然后学生读给老师听,最后誊写。整个过程虽然费时费神,但是既提高了他们写作和修改作文的能力,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地提高后进学生作文的兴趣。
3 教师讲评
一次完整的作文课,总是在学生写、学生评改、教师评改的过程中完成的。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文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教师的讲评将对学生起到引领、示范和完善的作用。
因此,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选出好、中、差几篇为代表作,再进行对比性评讲,然后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最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自行修改,对所学内容再一次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如:详略是否得当,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有无好词佳句,表现手法是否恰当,书写是否美观等等。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真实的作文 篇9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同样如此。试想,如果学生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接触生活,不了解生活,不深入生活,不懂生活,又怎能写出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活生生的作文呢?如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活圈子很小。每天就是家里--学校--家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只能看见四角的天空”。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深入、体会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分辨生活中的假、丑、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受生活中的温暖。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多组织一些如社会调查、小记者采访、助老助残、郊游等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供学生使用。
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行万里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暂时无法做到。但以当今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说,做到家里“百卷书”或“千卷书”甚至“万卷书”,并非难事。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有“读万卷书”的主观意识和“破万卷书”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读万卷书”甚至“破万卷书”,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好处。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对于阅读的范围,教师也应加以指导,防止学生误入歧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不仅开阔学生视野,而且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当点拔,指导写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有“米”下锅,是不是就一定能做出“好饭”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其中还有个方法的问题。具体到写作也同样如此:即使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也未必就能写出真实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好作文来。要想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精心指导,适当地传授一些写作方法如:按一定顺序认真观察事物;抓住外形和生活习惯描写动、植物;根据具体事件反映人物性格品质;充分开展联想和想象等等。
客观评价,正确引导
学生写出作文了,应如何评价呢?笔者认为首先应以是否真实为依据来评价,其次才看写得好不好。讲评作文时,教师要树立一种观念:即没有了“真”,写得再新颖、再独到,也是徒有虚表,也不值得赞扬,更不值得推广。相反,只要学生说真话、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就值得表扬,更值得推广。不仅如此,在具体的讲评中,教师还应该时时、处处以“真”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纠正以往那种热衷于抄范文、说假话的“不正之风”,切切实实在“真实”二字上下功夫。
另外,教师还应该彻底抛弃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习作。切不可“求胜心切”,盲目提高写作要求,或过低地评价学生的习作,从而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有甚者,还会将孩子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对说真话、写真事的向往彻底打消,使其重投编造、虚构甚至抄袭作文的怀抱,这将使我们前功尽弃!
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审题立意 篇10
所谓审题,指的是写文章的人在动笔之前对题意(题目、材料的含义)、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立意,即命意,就是通过审题,紧扣话题,确立要写的文章的观点。审题不单是切题的问题,更是把文章写好的前提,它是确定写作方向的一个步骤。审题不清就会“立”错“意”,会导致偏题、离题,文不对题。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学生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因此,怎样训练好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的主旋律和首要环节。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判定体裁。命题作文给定题目后,我们就要根据作文题目中所 含有关字词来确定文章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种文体。如题目中含有谈、评、议、驳斥、启示、有感、想到的等字词,可确定要写的文章体裁应是议论文;如含有记、忆等字或题目直接体现记叙要素的,则是记叙文;而直接以事物名称为题目的大半是说明文。
2、分析题目。即通过对题目结构,尤其是对题目中关键字词即“题 眼”的分析,来确定作文的内容、范畴而立意。如《记寒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文题中“记……事”这个动宾结构既表示文体(记),又表示内容(事),而“寒假中”是时间范畴,“一件”是数量范围,“有意义的”则是关于所记事件性质的特定要求,即“题眼”。文章的中心就要从“有意义的”中引伸出来,这便是“立意”了。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半命题作文是指只给一半题目,另一半由学生自行确定,如《第一次--》、《××赞》等等,要领是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作文。这类作文比命题作文的限制要小得多,题材也就相应地宽得多,其审题立意的要领同命题作文相同。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着较大的区别,关键在于这里多出了材料,审题立意必须依据所给材料进行。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是中心升华法。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时,不论所给的材料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还是寓言、漫画等,均应先读懂材料,然后在正确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再根据 材料的中心提炼、升华。
四、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吃透材料,领悟命题意图,确定观点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等做出的某种限定都是命题意图。审题之时,首先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并根据它确立自己将要写的文章的观点。
2、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和词句思考立意话题材料中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和词句,直接或间接的点名或暗示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指示话题的思想价值取向。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和词句,读懂话题材料,在领会材料意蕴的基础上构思立意。
3、看清话题,将材料和话题结合起来,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话题又对材料的内涵加以揭示。审题立意,二者是密切相连的,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先审题后立意。审好了题,立意亦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 篇11
【关键词】有效作文;个性;生活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達”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作文本来就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体现出每个儿童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教育行家说得好:“作文要回归儿童,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为什么要回归儿童?我认为“童心”不仅要真,而且有幻;儿童不仅会写出真情实感,而且还会写出自己的想象。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不论是写真实还是写想象,都要引导学生出自学生自己的心灵。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个性化作文提供适宜生长的自由环境,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启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2.培养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如何指导学生快乐作文】推荐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08-29
如何指导小学生把作文写具体08-30
如何指导小学生看图作文10-01
浅议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创新作文09-29
如何做好小学生作文指导实施方案08-03
如何指导学生读书07-14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09-12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09-14
如何指导学生写科学小11-25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