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共6篇)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篇1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百年以前,有这样一个人,年过半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从此开启了中国教育史崭新的一页。
他就是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有人在回忆录里这样写到“蔡元培先生来之前,校名改了(由“京师大学堂”改作“北京大学“),但本质并无什么变化,封建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1913年我考人北大预科时,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蔡元培先生来到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唤起了北大学子青春年华的激情与行为,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指挥部。
蔡先生是我崇敬的人。在我看来,在那样一个愚昧、混沌的时代,能唤醒人们心灵的人,比谁都强大。所以,我决定选读这篇“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不为新鲜与好奇,只希望一百年前的指引与叮嘱,能够有益于我在大学生活中的坚守与奋进。
初读此文,略有遗憾。我被以为,这样一位思想大家,本该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洋洋洒洒几千字,给茫然的大学生们精神上的指引。但他确实语言简练,平铺直述,不同于今天演讲者的文采飞扬,更添了几份朴实和厚望。有人恐怕会觉得,先生提出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过于简单,毫无高度。但仔细想想,其实正是这三项简单的要求开始了北大质地的改革;再仔细想想,其实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也难以做好这三项“简单”、“无高度”的要求。
先生说,大学生应明白大学的性质,抱定宗旨,持之以恒。他给予大学的定义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起初我想,在那样一个混乱困苦的时代,缺少有识之士的时代,仅仅要求学生以研究学问为宗旨,是否浪费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认真思考过我才明白,蔡元培先生的目的,在于改变北京大学腐败的风气,拜金的思想,浮躁的心灵。时代需要内心沉静的人,善于并敢于思考的人,体会到社会时弊的人,奋勇而起冲破阻碍的人,拥有高尚心灵并能“复制”更多高尚心灵的人„„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潜心感悟为基础,蔡先生的要求正是给了那些没有明确方向的人以指引,告诉他们:先埋下头,再跃起身,并在跳跃起来的同时,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
近一百年过去了,时代有了变化,社会有了变化。21世纪里的我们,生活上面临更大的压力,我们变得对金钱名誉充满欲望,努力奋斗,为未来而奋斗。我想,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想要隐居山林,不顾世俗,清心寡欲,潜心读书,只能成为美好的向往,却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我们似乎渐渐被利欲充斥了内心,只声称“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却忘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要我们时刻向更高的精神追求迈进。我们应当把大学视作真正的“象牙塔”,沉静心灵,潜心研究,珍惜这短短几年的纯白时光,去充盈自我,丰实内心。一个精神充实的人,更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更能走好未来要走的路,更能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无敌不破,无往不胜。蔡先生又说,大学生们应砥砺德行,清者自清。“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短短三十几字,道出的是大学生们的道德责任,我们的道德责任。常常上网的人都会发现,在网上众多的网站中,有着众多这样的帖子——常常是揭露社会丑陋现实的几千字文章,常常是描绘社会“晦暗不堪”的几张图片,也常常是一群网友用一堆激烈的言语直指社会“黑暗”„„我常想,社会的不断发展,正表明了我们正生存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它一定会有不足,一定仍需成长。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从不缺少发现丑陋的眼睛,却实在缺少有勇气,有魄力,去改变时代的人们。而蔡元培先生却早在百年以前告诉过我们,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我们本就被赋予了完善社会的使命,不应仅仅抱怨社会,而应爱这个社会,爱这个因我们的努力日益发展的社会。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无可推脱。
蔡元培念念不忘“学术救国,道德救国”,其人格魅力,其爱国精神,至死而光芒不减。人们抚今追昔,愈加感受到“蔡元培”的长久生命力之所在。是因为蔡元培先生总能够给予我们后辈修养的力量、科学的力量、改革的力量。
我渐渐明白,大学的意义就是掌握几门技能,充实一颗心灵,学会一份坚定。以高尚的内心,指导积极的身体,为未来的自己,未来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实实在在的力量!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篇2
蔡先生对于北京大学改革的成功,一方面缘于他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一方面缘于他的勇于开拓、不畏流俗而又果敢坚定的精神,但我以为最重要的恐怕是先生对于教育宗旨深刻而又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在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中,先生给学生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为研究高深学问而来,并且还讲了自己为学生求学之便利首先要做两件事: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此外,先生还特别以“学诣为主”,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荡涤了北京大学原来颓废而又陈腐的风气,也改变了学生的求学观念,使得北京大学从此变成了一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摇篮。我以为先生若没有这一远见卓识,即使再有勇气和魄力也不会扭转北京大学当时放荡冶游,混文凭,为做官,求发财的学风的。先生正是抓住了教育对象思想认识的根本点,教育的目标才得以基本实现,教育的前途才得到长足发展。
由此可见,正当而高远的求学宗旨对于学校来说是端正学风,培养人才的指向标。因为正确的宗旨能引领多数学生积极上进,懂得珍惜光阴,在求知做学问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得整个学校学风浓厚,这样的学习氛围,必然让学生个体产生压力和动力,同时不易养成怠惰散漫的行为习惯。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一直到90年代初,我国各大学和高中,学风基本上都是良好且浓厚的,较少有现在这种被动学习、厌学,甚至于因学习而对抗老师和家长的现象。尽管当时的学生也未必都怀着为求知而求学的宗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想通过求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都能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改变人生,因此才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努力,抵制各种诱惑和干扰,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求知和对高深学问的研究上专心致志,乐此不疲。最终自然会寻得智慧之果,在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也成就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富强。
所以说正当而高远的求学宗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仅可以激发其兴趣,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而且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个人价值,成就精彩人生。当年的青年鲁迅不就是因为抱定了一个高远的求学宗旨才离开家乡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又改入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然后又弃医从文,这其中的辗转与艰辛不是今天的学生所能承受的,可鲁迅先生却能痛并快乐着,苦并执着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心中那个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的人生信念。当年的孙中山、少年毛泽东和少年周恩来不都是因为抱定了救国救民的人生宗旨才发奋苦读,乐以忘忧的吗?
人生需要一个坚定的信念来支撑,学生在艰辛而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也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召引,那就是坚定不移的求学宗旨。抱定做官发财目标的学生绝不会把考高分练技能作为每日学习的中心,相反他们会把政治投机和经济机遇当作命根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抱定拿文凭混学历思想的学生绝不会把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和学问水平作为学习的重点,他们只求考试轻松过关,整日里浑浑噩噩,俨然一个混世魔王;而那些把上学作为逃避责任、享受家庭供养的正当权利的学生,也绝不会把消除无知、弥补欠缺、改变肤浅作为自己的日常使命。由此看来,我们想要改变现在学生的浮躁、贪玩、沉迷网络、热衷时尚、寻求刺激、爱慕虚荣、放纵自我等一系列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要是不首先确立他们的求学宗旨,解决学习动力等问题的话,我认为这样的学习风气是很难改变的。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演说2 篇3
教学背景: 2012年12月27日,浙江省临安市天目高中,“长三角语文教学论坛”。
一、中心句“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师:同学们,时至岁末,这节课我们需要回到近百年前北京大学的演讲堂里,去聆听蔡元培先生发自肺腑的演讲。先一起大声地把本文的标题读出来,预备起!生(齐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师:这篇演讲词,同学们已经看过了,我想请问同学们,这篇演讲词里,哪一句话点明了蔡元培先生此次演讲的主旨和内容。你能找到是哪一句话吗?哪个同学说说看?
生1: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师:好,请你大声地读出来。
生1:予今长(chánɡ)斯校,请更(ɡēnɡ)以三事为诸君告。
师:好的,找得不错。但有两个字读错了,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都容易读错。第一个字是“长”(zhǎnɡ),不读“长”(chánɡ);还有一个字读什么?哎,是“更”(ɡènɡ),自己加注音。
师:好,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予今长斯校”,读!生(齐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wéi)诸君告。师:“为(wèi)诸君告”,三个字念错了。(微笑)(学生标注)
师:好,一起再把这句话读准了。“予今长斯校”,预备起!
生(齐读):予今长(zhǎnɡ)斯校,请更(ɡènɡ)以三事为(wèi)诸君告。
二、告--思路清晰、中心明确
师:也就是说,这一次演讲,蔡元培先生要向在场的北大学子告几事? 生(齐):三事。
师:这位同学,请你读读看,告了哪三事? 生2: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师:“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再问你,就只讲了这三事吗?还有吗?
生2:他还有计划两事。
师:哦,还交代了他做北大校长接下来要着手计划的两件事情。哪两件事情? 生2:一件是要改良讲义,第二件是要添购书籍。师:在文章的哪里? 生2:最后一段。师:好,请坐。
师:我再问一个同学,就你了,你知道刚才这位同学为什么会这么快地找到答案? 生3:这个文章都有标号,标出的是“一曰”“二曰”“三曰”。
师: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有一些明显的标记--“一曰”“二曰”“三曰”,你还发现什么吗?(生思考)
师:旁边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生4:前面都有总体的解释。
师:你这句话意思是说,这几句话都是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是这个意思吗? 生4:嗯。
师:好,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看。“予今长斯校”,接下来“一曰”,预备开始!生(齐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师:同学们,蔡元培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些话都设计在段落的最末一句或者第一句呢?
生5: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讲词,他要让北大的全部学生都听到他说话的内容,所以,他就要突出这些重点。
师:这也就是说,演讲必须要突出中心,主题鲜明,是这个意思吗? 生5:是的,让大家快速明白。
师:因此,他就要把它放在醒目的位置,段落的第一句,让大家马上就能够抓住要领。这样的话呢,我们就必须把蔡元培先生的这十二个字真正地读到我们的内心深处去,再来读读,预备--“一曰”,一、二,读!
生(齐读):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师:很好。所以,演讲三“告”,“告”要告得思路清晰、中心明确,要让在场的所有听众都能很快地就记住这次演讲的主题,突出蔡元培先生要嘱咐大家的事情。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些内容,我们刚才是在文本上看到的,也就是在演讲稿上读到的。演讲的时候听众是没有纸质文章的,怎么才能让听众瞬时捕捉到这些核心句呢?也就是说在演讲现场,蔡元培先生又该怎样去突出这个中心,交代出这样一个清晰的思路呢?
生6:他可以通过反复强调他要强调的部分,或者用强调的话来讲明他要讲的事情。
师:反复强调?“一曰”“一曰”这样重复,是这个意思吗? 生6:是。
师:那你重复试试。
生6:一曰,一曰……(声音渐弱,感觉不对)
师:同学们,这样重复,演讲就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了。现场记录中,蔡元培先生并没有重复这些句子。我们再来读读,好吧。同学们把“予今长斯校”和“一曰”内容连起来读一下,好吧?
生(齐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连得很快,没有明显停顿)
师:好,这么读的话,重点句是听不出来的。你知道问题在哪里吗? 生7:我觉得要通过明显停顿来表现。
师:对了,要想在演讲现场让大家听到你的演讲重点,你首先要在关键点上读出你的重音来。
师(范读):为诸君告。(“告”字读得稍重)
师:还有,三件事情,要让大家竖起耳朵听,事与事之间要不要马上连下去? 生:不要。
师:你要给他一个等待的机会,让全场适度安静下去后再说下一点。“一曰抱定宗旨”,是不是这样读啊?一起来读读看。“予今长斯校”,预备起!
师生(齐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节奏好,重音好)
师:很棒,再来,假设这一段读完了,读“二曰”也需要给出这么一个等待的时间。因此,在演讲的现场,蔡元培先生一定是通过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的处理来突出今天他要讲的内容,这就是演讲!这位同学再把中心句和“三曰”内容一起来读读看。
生8(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节奏、重音较好)生8(继续读):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节奏、重音较好)
师:你看,这样的话,大家就听懂了,是不是?来,我们把掌声献给这个第一次给我们演讲的同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一起来,“予今长斯校”,预备起!生(齐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师(读):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节奏、重音好)一起来。
师生(齐读):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节奏、重音较好)
师:很好,所以,在演讲现场,他应该通过这样的演讲话语来突出他这次演讲的主题,大伙一听就记住了。演讲一听而过,所以,必须要表现出你鲜明的主题。因此,“告”要告得思路清晰、中心明确。PPT显示:
告--思路清晰、中心明确
师:再来“告”一次,好吗?“予今长斯校”,预备起!
生(齐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节奏、重音的处理越来越好)
三、告--直面沉疴、有针对性
师:好,你们看,“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蔡元培先生为什么要加上这个“更”字?哪个同学说说看。(生思考)
师:如果想不出来,就把这句话读读看。“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预备起!生(自由读):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师:“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你说说看,这个“更”字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生9:强调。
师:强调,很好!同学们再想想看,蔡先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三件事情?(生思考)师:接下来,我们再把文章读一下。老师先读前半部分,你们接下去。想想看,蔡先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三告的十二个字。
师(读):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节奏、重音、语气好)“所以诸君”,预备起!
生(齐读):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师:“二曰”内容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位女同学,请你来读下去。
生10(读):二曰砥砺德行……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节奏、重音、语气较好,个别语句有点不熟)
师:有点难是吧,有些字读错了,大家找出来了吗?“颓(tū)俗”还是“颓(tuí)俗”呀?
生:颓(tuí)俗。
师:还有几个句子呢,读的时候把词语换掉了。注意,读的时候呢,一定要把字词看准。好,请坐。还有一节,同学们自己快速地浏览,然后思考。PPT显示:
蔡元培先生为什么要强调这三事?(生自由读)
师:好,哪个同学说说看,蔡先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三件事情?
生11:因为,当今社会风气不好,然后大学生就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面貌来正面引导这个社会。
师:当时的社会风气相当不好,所以,希望大学生能够挑起改变社会风气的重任。生11:是的。
师:好,你给大家说说看,哪些句子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极差。
生11(读):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师:哦,你找到这一句话了,“亦以其道德沦丧”。师:关于“道德沦丧”的句子还有吗?来,这位同学。
生12(读):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师:哦,这一句大家看到了吗?在“二曰”内容里面。“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时风气差,连贵为北大者都难脱流俗。所以,北大当时的学风、校风都是相当糟糕的,请坐。
师:请同学们再找找看,北大的学风、校风状况。
生13:当时北大人都“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都想着当官发财,没好好读书。
师:看到了吗,同学们?当时北大的学生有没有认真在读书? 生:没有。师:平时都是在--生13:“放荡冶游”。
师:“放荡冶游”。你请坐。来,后面的同学,你再来找找。还有哪些句子是说明当时的社会道德败坏以及北大学风糟糕的?
生14(读):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师:这句话说明什么?
生15:北大学子到这儿来求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功名利禄。
师:所以,这样一种内心情怀和功利目的的人,他是绝对不能研究好学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三件事情,他是针对什么?对,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北大的现状而定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次演讲之前,蔡元培先生一定是对当时的北大以及北大之外的社会,做了很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来看这样一些句子,这就是当时的北大。PPT显示: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
师:所以,蔡元培先生在演讲的时候,他不会像刚才这几位同学读的那样平平淡淡的。说到这些现状,他的内心一定会是--生16:悲痛,痛心的!
师:悲痛、痛心、痛恨的!我们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读一下。(一生起立)
师:“方今风俗日偷”这句,你觉得蔡元培先生在演讲这句的时候,是不是刚才那位女同学给我们读的那样的感觉? 生17:不是。
生17(读):方今风俗日偷……触目皆是……
师:停,感情还没注进去。你刚才说是痛恨的,就要把这种痛恨注入这个句子里面。
师(范读):风俗日偷,道德沦丧。(感情悲痛、语气加重)应该是有这么一种感情在这里面的。全体男同学一起来读一遍,“方今”,预备起!全体男同学: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 师:停。“尤为恶劣”应该读好哪个词? 生:“尤”。
师:这个“尤”是更加的意思,所以,悲痛的感情应该在这个词上爆发出来。“北京社会”,预备起!
生(齐读):北京社会,尤为恶劣。(加重语气)
师生(齐读):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语气、语调较好)师:好,请坐,再请一个同学来读。来,你来。
生18: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鲜不为流俗所染。(语气悲痛,语调较好)(师生鼓掌)
师: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的北大已经陷入了一种很糟糕的道德污染之中。因此,蔡元培先生强调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大学是干什么的? 生(齐):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师:所以,不明白大学性质,你在大学的行为就可能走向一个极端。所以,演讲,“告”要告得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把字字句句都落在在场的每一个北大学子心中,也会落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想想我们的社会,想想当时的大学,每一个学生在现场都会低下他沉重的脑袋去思考。PPT显示:
告--直面沉疴、有针对性
师:来,一起读一遍。“方今风俗日偷”,预备起!
生(齐读):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鲜不为流俗所染。(感情越来越好)
四、告--古朴典雅、浅显易懂
师:对,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责。所以,这次演讲的每个字,每一句,都是蔡元培先生内心要对学生说的。因此,在场的学生,基于这种现状,他会去反思,他才有了触动。那么,同学们,再看这句话“予今长斯校”,刚才有同学读的“chánɡ”,老师说读为“zhǎnɡ”,你知道为什么吗?来,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19:这字是“校长”的意思。
师:哦,“校长”,同学们说是“校长”的意思吗?“我现在校长”? 生20:成为校长,做动词用。
师:哦,我成为校长,名字用作动词。那么,同学们可以看出来了,这一句有着很浓烈的文言气息。这就是这篇演讲词的语言风格,蔡元培先生的演讲词是一篇有文言味道的演讲词,而当时正好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这种文言文我们把它称作浅意性的文言文。那么,考虑一下:蔡元培先生用这样的文言语句在北大的礼堂里演讲,你觉得有什么效果? 生21:先生文言功底深厚,知识渊博。师:还有呢?
生22:有高深的学问。
师:哦,看上去有浓浓的文人气质。生22:嗯。
师:知识渊博、有文人气质,那蔡先生是不是把这些句子弄得很深奥很难懂的? 生22:不是的,还是能懂的。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段落。PPT显示: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师:我们发现蔡先生在演讲的文言文里都用了些什么句子? 生(齐说):短句。
师:对了,短句便于帮助大家理解。当我们都能读懂这些句子的时候,可想,当时的北大学子就更加容易读懂它了。来,这位男同学,你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这个时候,你就是蔡先生,很有文人气质的先生。
生23(读):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 师:先停,记住,你读出的不仅是文字,还是蔡先生的文化,蔡先生的气场和风度。所以,读的时候,字字铿锵,非常非常有感觉的。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容有底止。
师:“或三年,或四年”,这个短句在读的时候,语调可以--生24:稍微快一点。
师:懂了吧?这样的话,演讲的时候,语速就有一个快慢的变化。再来读一遍。“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预备起!
生(齐读):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节奏、语调、感情较好)
师:哎,把最后一个音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来,“则其造诣”,预备起!
生(齐读):则其造诣,容有底止。(“底止”稍微拖得长、慢)
师:这样,演讲词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所以,演讲不能用晦涩深奥的语言去演讲,而是用浅显易懂的。浅显易懂,文言词的注入又多了份纯朴、典雅。蔡元培先生的书卷气、文人气质和风度,也都能从这篇演讲词中烘托而出。PPT显示:
告--古朴典雅、浅显易懂
师:好,再看,“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同学们,在这里蔡先生为什么要加一个“请”字?有想过吗? 生25:有一种勉励的意思。生26:尊重的意思。
生27:这个“请”字表达了他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三件事情。师:小小的“请”,很尊重孩子们,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勉励。因此,用这个“请”字表现出的是对听众的尊敬。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不知不觉地拉近了,这就是优秀演讲的秘诀了。再看看,蔡先生在这一段里面是怎么样拉近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的?大家乐于听,喜欢听他的演讲。师:来,这位同学,你来说。生28(读):士别三日,刮目相见。
师:“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很有感情。这是在对孩子们--生28:先进行夸奖。
师:夸奖。你们很棒!你们有长足的进步了!这就使当时在场的北大学生们心里听了非常的高兴。然后,再提点要求,要告诉你们三件要做好的事情。因此,我们讲,演讲还要注意“情感因素”。来,你给大家读一读,“士别三日”,开始!生28(读):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
师:嗯,不过,我还没有听出你要和孩子们拉近距离的感觉。要夸奖,你就好好地真诚地夸。
生28(再读):士别三日,刮目相见。
师:重音,“士别三日,刮目相见”,你在读的时候,把嘴咧开一点好吗?来,同学们,真心夸一下,预备起!
生(齐读):士别三日,刮目相见。(重音、语气把握得较好)PPT显示:
五年前……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师生(齐读):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语气、重音好)师:那你说,谁还不愿意接受蔡元培先生的教诲呢?哪个字感情很浓烈? 生29:“必”。
师:一个“必”字,承认大家都已经进步了,然后再慢慢地反省自己的粗陋之处。因此,我们说,演讲其实是一个情感交流,你只有与现场的听众有情感的沟通、共鸣,甚至打动他,你才能走进他的心田。所以,大家注意这个“必”字,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必”字加重,“矣”字拖长,情感较好)
师:所以,这是一种真诚的夸奖。再来看,第二节里面,哪个字要注意呢? 生:“苟”。
师:“苟”。来,这位同学,你来读读看。
生30(读):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 师:这个“苟”字,你觉得是什么情感? 生30:希望大家能爱惜光阴。
师:嗯,希望,那种深深的希望,深深的期待,就在这个词上面看出来了。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语重心长的,“苟”预备起!生(齐读):苟能爱惜光阴--师生(齐读):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师:很棒!再来看,联系感情是不是只说好话呢?不是,在指出社会的沉疴、它的弊端的时候,蔡元培先生又是非常的严厉的,“官阶大者,特别欢迎”,哪个词? 生31:“盖”。有痛惜的感觉。
师:对,“盖”,表原因,都是这么做的。“官阶大者”,来,预备起!生(齐读):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师:愤怒些,痛惜些!因此,一个“必”字,是赞扬;一个“苟”字,有期待;一个“盖”,就很深沉地揭示出了社会道德沦丧的丑陋。因此,我们讲,这一“告”,告出的是蔡元培先生的语重心长、情感真挚。PPT显示:
告--语重心长、情感真挚
五、告--正反对比、有逻辑性
师:再看到这句话,“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师:要让北大这么多学子、诸君完全听懂并接受蔡元培先生的这段劝勉是不容易的。蔡元培先生除了情感以外,还需要他很深厚的说理功底。我们看看,蔡元培先生是怎样让诸君接受他的告白,一起来读一读第二段“抱定宗旨”下面几节。“若徒志在做官发财”,预备起!生(齐读):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师:“宗旨既乖”,这个“乖”是什么意思? 生:违背。
师:违背了这个宗旨会怎么样?再看看这段话前面的“宗旨既定”,你能告诉我蔡元培先生此处演讲用了什么手法?(生思考)生32:正反对比。
师:正反对比,再加上文中蔡先生所举的一些道德沦丧的例子,就使得这一告非常具有逻辑性。北大的学生一听,就能很容易地接受蔡先生的这一告。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读。注意正反对比,两种情感。正面充满的是希冀,反面则是深沉的悲愤、痛惜之情。“宗旨既定”,起!生(齐读):宗旨既定……容有底止。师(跟读):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六、三告,告出怎样的蔡元培?
师:就在这严密的逻辑之中,蔡元培先生的三告走进了无数北大学子的心田,北大也从此展开了一个崭新的纪元。所以,这三告其实包含的是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也从此奠定了北大的精神。所以,同学们,演讲是一门技巧,既要有针对性、鲜明性,又要注意语言风格、情感和逻辑严密。那么,同学们想过吗?通过这“三告”,通过这两个计划,你听出了一位怎样的蔡元培? 生33:循循善诱的蔡元培。生34:文采斐然的蔡元培。生35:严谨认真的蔡元培。师:严谨在哪儿?
生35:他这文章非常有逻辑性。
师:不但演讲如此,他做事情也很严谨。你发现了吗?他居然提出了两个小小的计划,是什么?
生(齐):改良讲义、添购书籍。师:相对于现在的有些校长,我们蔡校长真的是非常的细心、严谨,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匍匐在“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上边的。我们还可以从这“三告”中“告”出有更多精神品质的蔡元培。有人就用这八个字来称赞他,来,我们一起来深情地赞扬一下,预备起!生(齐读):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师:加上点感情好吗?“学界”预备起!
生(再齐读):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饱含感情)
七、读好“三告”
师:“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堂课,我们最主要的就是要听懂他的“三告”,然后,读好他的“告”。在场的天目高中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也把蔡元培先生的深深勉励融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读好这段话,预备起!
生(齐读,饱含感情):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师:真好,比前边第一次要读得好多了,真正地把蔡元培先生的声音提炼到自己内心。让我们记住蔡元培先生一个世纪前的声音。全体起立!一起来读一读,蔡元培先生最重要的声音。“予今长斯校”,然后读出“三曰”,预备起!
生(齐读,感情饱满):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师:希望这十二个字也能装载在你们的内心深处,为你们的天目高中争光,谢谢!★实用文,要教出“实用”值。这篇演讲词,很容易教成北大历史课或者班会德育课,上着上着,就会和学生大谈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我在备课本上把“演讲”两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我会紧紧地盯着它,直到它融进我的内心。我想起钱梦龙老师的“课前自问”习惯。他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总要这样自觉地问问自己:“我教的是一门什么课?为什么要教这门课?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我们还要把老师自问中的“课”字改成“文”字,即“我教的是一篇什么文章”。知晓课程意识,还要彰显文体意识。课程思维外,我们的教学思维首先是文体思维,其次才是文本思维。我很喜欢林忠港老师说的一句话:“对于演讲词而言,文体是纲,要用它提纲挈领;听众是灯,要用它照亮文本。”扣住文体来教学,彰显文体意识,这维系着我们的专业立场和职业尊严。
★读蔡元培和他的文字,总会神往那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各学派大师云集的北大,总会想起矗立在未名湖畔、苍松翠柏之间的那尊伟大的、永远为教育思想着的半身铜像,总会想起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那个痛心呼告的身影。“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百年前真正实现了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北大今何在?“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百年前的“三告”犹在耳边!《易经》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有时,回归才是一种出发。我们,能吗?教育,能吗?
★中山装,红色围巾,我用这样的穿着向这百年前振聋发聩的演讲致敬!到了课堂后半段,听着学生越来越好的演讲诵读,我真觉得回到了遥远的北大礼堂。窗外细雨蒙蒙,所有的树都静默着!它们也不喜欢透彻的分析!
★既要教出演讲稿的本质特征,又要教出“这一篇”的独特个性,这大概就是教学此文的难处所在。我在备课纸上排列着演讲的特点,比如鲜明性、针对性、逻辑性、感染性等等,我反复读着“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一演讲核心句,思维辐射状地朝向演讲的各个特点。没错,围绕“三告”,做足文章,就是它了!“演讲的时候听众是没有纸质文章的,怎么才能让听众瞬时捕捉到这些核心句呢?”这样一转,演讲词结构明晰、话题鲜明等特点就化成了真实的演讲诵读,学生就能借助语速、语气等的调整变化来表现演讲中心以及结构的特点,这就是在实实在在实践演讲类文本的教与学了。
★“我总相信,在沉睡的世界中,只有我的心为这千万颗太阳激动。”雨果的诗,我用来思考语文教学。语文面前,我们要做最真诚的思想者,它的门必定会为最纯洁的心开启。--肖培东
“这是一篇演讲词,我就想体现„演讲‟,就想把它上成一堂„演讲‟的语文课。”肖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肖老师始终紧扣演讲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悟蔡元培先生为何要如此来设计这篇演讲词。在课上我们可以反复听到这样的提问,如“为何这位同学这么快就找出了答案”,如“如果在演讲现场该如何体现这句话”,如“为何突出„更‟”“为何用„请‟字”等等。这些提问不管是针对字、词,还是句,我们都可以鲜明地体会到肖老师对于此文的文体特征--演讲词的关注。肖老师几乎没有我们所谓的“深入分析,深刻体悟”,他完全就是一个导读者,他遵循着这一文本体式的规律,引导学生反复地在诵读中体悟文本的内涵以及蔡元培先生的精气神。语气、语调的把握,重音的关注,停顿的控制,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得一遍比一遍到位。清晰的文体定位上出了精彩,感谢肖老师在这堂课中的时时提醒: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有自己的使命。--浙江省天台县平桥中学何丹
下午第一节课是来自浙江永嘉的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肖老师抓住“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一关键句,从实用文的角度别开生面地通过“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诸君”“告”几个词的剖析来串接全文,特别是围绕“告”字的分析,得出:蔡元培演说思路清晰,中心明确;演说内容直面沉疴,有针对性;演说言辞古朴典雅,浅显易懂;演说语重心长,情感真挚;演说逻辑性强。整个课堂在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和深度剖析中完成,充分抓住实用文的本体特点,从环节设置到炼字炼句再到信息提取,浑然一体,从容大气。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张选军
之前听过一些老师上这课,总觉得旁枝末节的东西多了些,讲北大的前世今生,大谈当今大学的现状,谈对蔡元培提的“三事”的理解、启迪等等,课堂热闹,师生言而无尽,乐此不疲。从德育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课是成功的,有思想,甚至针砭时弊,然而,回忆历史代替了咀嚼文字,热闹的讨论代替深情的朗诵,文字的美感、思想的碰撞、感情的炽热没了,语文的世界单薄而乏力。听完肖老师的“演讲”课,我们庆幸,文字的美感没有丢失,课文的灵魂没有迷失,蔡元培先生的思想那样深邃,感情那样炽热,其人犹在历史的隧道里用深邃的目光看着我们,看着我们今天繁华而浮躁的语文世界。我更愿意像肖老师那样“颔首”,乃至是“匍匐”着教语文,我不想离文字太远,也不想在功利这条路上走得太偏。--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刘方旭 【名师点评】
细节见功力,慢中有奇珍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何立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培东先生2012年12月27日在浙江省临安市天目高中“长三角语文教学论坛”上的一堂公开课。课堂上,培东先生着中山装,系红色围巾,用精妙的课堂构思和绵密的语文逻辑,向中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百年前那场振聋发聩的演讲表达着敬意。
正如培东先生在其博文中说的那样,“知晓课程意识,还要彰显文体意识。课程思维外,我们的教学思维首先是文体思维,其次才是文本思维……扣住文体来教学,彰显文体意识,这维系着我们的专业立场和职业尊严”,培东先生紧紧抓住课文演讲词的文体特点,围绕蔡元培先生的“三告”,精准定位教学内容,课堂结构精致、细腻,富于节奏感,教学程序不紧不慢、张弛有度,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得到了具体落实,真可谓“细节见功力,慢中有奇珍”。
一、千淘万漉,吹沙见金:精准的教学内容选择
众所周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什么(学什么)”远比“怎么教(怎么学)”更重要。换而言之,教学内容选择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学科属性的存亡和学科价值的高低。
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学科本位,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过度关注文本的人文内涵,过于强调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轻视对文本语言材料的玩味涵泳,轻视对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认识和对作品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的具体理解和赏鉴。语文教学应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来引导学生透过“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逐步走向“意象意境层”和“思想情感层”,不能以思想性取代文学性,把语文教学异化或泛化为架空文本、脱离语言的空洞抽象的、贴标签式的道德说教。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演讲词,教学时很多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它教成和学生大谈特谈做人、做学问道理的历史课、班会课、思想政治课,从而失去这篇课文教学应有的语文属性和学科教学价值。
而培东先生则是“在备课本上把„演讲‟两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紧紧地盯着它,直到它融进自己的内心”,在教学内容选择的细节上做足文章。小课堂,大讲究。纵观培东先生的整个课堂教学,皆以演讲词这一文体特征为出发点,紧紧抓住“三告”,引导学生从演讲词文本中的核心句入手,借助语速、语气等的调整变化,具体体会演讲词结构明晰、话题鲜明等共通特点;课堂教学还不断诱导学生深入了解这篇演讲词语言上使用浅近的文言文,多用短句,巧用正反对比等手法的运用,深切体验蔡元培先生“这一篇”的独特个性。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句式特点、手法运用的赏鉴成为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和任务,语文教学的学科属性和价值在这堂课上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实现。
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缜密的教学程序设计
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用缜密、细致的教学程序安排来得以具体落实。教学程序的缜密、细致则又具体体现在教者对教学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细节的设计和把握之中。钱梦龙先生认为,“教学细节,细而不小”,“一个教学过程如果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细节,这样的教学过程必定也是生动活泼,乃至是异彩纷呈的;反之,如果教学细节处理失当,则必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失败”。
培东先生是一个极其细腻、精致的人,从衣着打扮到言谈举止。课如其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教学程序的设计可谓细腻、精致到了每一个细节:从课文中心句“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演讲词文意,进而步步追问,让学生从课文明显的语言标记--“一曰”“二曰”“三曰”等中概括出演讲词的内容要点,体会演讲词的内容结构以及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的共通特点;然后再用“蔡先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三件事情”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阅读关注点从宏观的篇章结构的感知引向中观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依次领会演讲词对于当时社会风气和北大学风、校风的现实针对性;接着,培东先生充分运用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细致感受蔡元培先生演讲词运用浅易文言的语言形式,妙用短句和正反对比手法所产生的古朴典雅、浅显易懂、语重心长、情感真挚、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达功效;最后,课堂教学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教师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显现出的蔡元培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精神风范,领会演讲词中“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对于自身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整个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循序渐进、丝丝入扣、简洁清晰、浑然天成,有细节之实,亦有灵动之美。
再则,教学过程中每一张PPT出现的时机也都很有讲究:培东先生绝不用自己的意见的先行来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总是在学生充分地诵读感知和思考探讨后适时出现,显现出教者对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尊重,看似不经意,实则有精细的设计和考量。
三、深入践行,循循善诱:细腻的言语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采用浅易的文言写作,具有古朴典雅、浅显易懂、语重心长、情感真挚、逻辑性强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要真正体会作品的这一风格和特色,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实践,深入品味演讲词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从中细腻体味演讲人的思想情感。培东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最为显著的行为特征就是学生丰富诵读实践的开展和诵读领悟能力的提升,琅琅的书声回荡在课堂上,语文智慧的火花燃烧在碰撞中:
①“告了哪三件事?”“只讲了这三件事吗?”“哪两件事情?”“为什么会这么快找到答案?”“你还发现了什么吗?”
②“反复强调?„一曰‟„一曰‟这样重复,是这个意思吗?”“这样重复,演讲就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了……这么读的话,重点句是听不出来的。你知道问题在哪里吗?”“对了,要想在演讲现场让大家听到你的演讲重点,你首先要在关键点上读出你的重音来!”“再来„告‟一次,好吗?„予今长斯校‟,预备起!”
③“悲痛、痛心、痛恨的!我们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停,感情还没注进去。”
④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中的“请”和“更”,“尤为恶劣”的“尤”,“予今长斯校”的“长”等关键词语的意蕴及诵读技巧,以及对“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一短句的节奏、语调和情感的具体把握。……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诵读不仅限于读准字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诵读指向了文本内容结构的显著语言标志--“一曰”“二曰”“三曰”及其表达功效,使得演讲词思路清晰、中心明确,指向了节奏、重音的合理处理对于演讲效果的具体作用,指向了对演讲者直面沉疴、痛心疾首的情感的深切体会,指向了对此篇演讲词古朴典雅、浅显易懂、语重心长、情感真挚、逻辑性强的语言风格及特色的具体感悟……
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细腻而深入,充满了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从容和期许,显现着培东先生“慢下来,活出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和宁静”的生活态度对其语文教学的影响。
不仅如此,从上面的具体教学行为中,我们还能深深领会到培东先生对学生内部言语能力的重视,善用追问,推动学生主动的言语实践,启迪学生的语文智慧,扎实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这堂课十分重要的一种价值追求。
“语文课,首先必须是文本阅读课,有琅琅的书声,有真诚的对话,有主动的揣摩,有深刻的反思,有精神的升华。”
培东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做的。观其课,读其人,心有所感焉,故记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篇4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2.分析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生词注音
数载 干禄
提携
肄业
孜孜
造诣
店肆
沦丧
訾詈
冶游
塞责
会晤
相勖
敷衍
庶民
切磋
正轨
砥砺
鲜为人知
五、问题探究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六、特点、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七、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篇5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提取信息要点。
2、根据课文归纳演讲词的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3、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
1、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思路
疏通课文内容——归纳演讲词的特点——学生针对演讲内容谈感想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和思考中疏通课文内容,把我知识要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会写演讲词以及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未名湖 博雅塔
师:“博雅塔前人博雅,未名湖畔我未名”大家知道这副对联中涉及到的未名湖和博雅塔是哪所大学的著名景观吗? 学生回答 北京大学
师:北京大学不光有风光旖旎的未名湖,富有哲理的博雅塔,更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它是中国最具精神魅力和学府气质的大学,他更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圣地。
但大家知道北京大学在刚创立之初的状态吗? 学生讨论
师:北京大学在当时以学术腐败而声名狼藉,当时的北大学子大多抱着做官发财的目的而来,他们惟官是图,当时的北大被人们称为大臭虫,大染缸,腐败的大粪。
是什么让北大这棵枯树枝繁叶茂?提及北大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蔡元培。1917年蔡元培应教育部的要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从他的就职演说开始,北大就踏上了一条革新之路。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重温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来窥探北大发展之一隅。
讨论北大创立初期的状态 引发对内容的兴趣,了解北大的过去。因为我们现在的北大众所周知。而他过去的历史很少有人关注,更不会关注他的腐朽与没落。并且这篇课文的内容针对的就是不被人所知晓的北大。
二 知讲者
在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已经有五位校长对北大进行了改革,可是
收效甚微,但是蔡元培先生让北大走上了一条革新之路,发展之路,蔡元培先生是何许人也?
明确: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又辞官兴学,倡言反清以救国。
他旧学深沉,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他身居要职,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担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创北大新局面。
他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北大学生向来自视很高,但见了蔡校长都非常恭敬。蔡元培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高素质、高理想,务实的校长,毛泽东先生称他为“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全班诵读关于蔡元培先生的介绍。
对于演讲的讲者我们是必须要了解的,因为从他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他演讲方面的特点,学生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蔡元培的映像。
三、清内容
让我们重新温习蔡元培先生的演讲,用心感知先生的教诲。自由诵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演讲对象是那些人? 明确:北大学子
2演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具体方法是什么?每一点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又怎样的社会影响? 明确:三点希望:
①砥砺德行
A知道大学性质;
B“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C误己误人 ②抱定宗旨
A以正当之娱乐 易不正当之娱乐
B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C国家之兴替 ③敬爱师友”
A以诚相待敬礼有加互相共勉
B对于老师 :不问学问之有无,只问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就特别尊重。
对于学生:不能开诚布公。
C不仅是为了改善校风,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两项措施 :修改讲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添购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完成表格见附录
学生自由诵读完成信息的筛选 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但是有些文言字词有可能难于理解,在学生送诵读的过程中就发现这些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叫解决。并且信息的筛选考察的是学生的选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归纳 特点
从课文的标题中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演讲,那演讲的特点是什么了?请根据这篇课文做一个总结。明确:内容: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结构:思路非常清晰。
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
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结合课后练习三来具体体会课文语言的特色)
分组
讨论 这个单元全部是演讲稿,这是第一篇课文,如果我们很直白的去告诉学生演讲的特色是什么,那么他有可能无法具体理解,如果让他根据课文去归纳,就会学以致用。五 谈感想
先生的演讲不只是一篇演讲的规范之作,更是一篇震撼人心灵的文章,我们可以说:没有北大就没有五四,而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北大。先生改变了北大,北大影响了中国.那九十对年后,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子提出的三点要求有没有触动你的心灵?请选择其中的一点联系现实和自身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 自己
思考 这篇演讲我们要注重它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改变自己的缺点,让文章达到“育人”的目的。
六
结束语 学生们的讨论各有侧重点,但都不错,因为你们是针对现实和自身而谈的。九十多年前,蔡元培先生的演说唤醒和激励了当时的北大学子,而今天,他的演说依然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他不朽的声音,将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我们灵魂的深处,陪伴我们不断成长,走向每一个成功。七
作业 牛刀小试:就任班长之演说 学生课后完成 学生要学以致用。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用浅易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向北大学子提出三点要求并两条改革计划,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和改革北大教育的决心。学习本文要求学生能领会本文语言的内涵和风格,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奋斗的精神。
对于本课,我将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理清演讲思路,理解演讲的内容、目的及意义。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中的重要字词。第二课时则重在探究理解文中的深刻内涵,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对学子的期望和改革教育的决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演讲词的特点,积累文中基础文言字词, 理解演讲内容、目的及意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把握文章层次分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和改革教育的决心,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奋斗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同时作为文言演讲词,其语言独具特色,层次分明,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清文章思路,积累基础文言字词,理解作者提出的三个要求和和两条改革。
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和本文的时代意义。
四、说学情
演讲词是实用类文体,虽然高中学生对于演讲词接触得并不多,但演讲词独具特色的语言和号召力很容易感染到学生。同时,本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于本文,学生有着学习演讲词和文言文的双重任务,所以我会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朗读和演讲中体会演讲词的特点和魅力,并借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本文是应用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诵读法、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对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课堂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指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即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将采用PPT展示不同时代的北大校园图片,并对北大历史进行简要介绍,从而追溯到北大建校之初,自然地向同学们介绍:如今北大的优良传统,皆源于近百年前,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初所所作的一篇划时代的演讲,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将北大带入新纪元的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二、背景介绍以及基础积累: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作者资料作为文学常识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所以,我会用PPT展示出作者蔡元培的相关资料,并对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以方便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的基础不容忽视,本文作为文言文,其中有许多的生字词,所以在正式诵读课文之前,我会指导学生扫除字词障碍,一方面夯实了基础,一方面也扫除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诵读感知
这个环节我将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不同方式的诵读,包括:听读,自读,和请同学起来进行范读等。并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完成以下任务:(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和学生已有的文言字词积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翻译。同时标记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2)理清课文内容,为课文划分层次段落。(3)作者在本文提出了那些要求和计划?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这个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和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同时根据学生对小章节内容的概括我将归纳并板书课文结构:
四、品味赏析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将教学重点转入对课文内涵的分析理解。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我将PPT展示以下问题并指导指导学生小组讨论: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所提出的三点要求的涵义。
2、这三点要求分别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3、学生应如何践行作者提出的这三点要求?
我将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概括,同时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即古朴典雅,内涵丰富,并板书:
五、主题探究
在完成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探究。我将出示以下问题,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对于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三点要求和两点建议,最触动你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感悟。
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评价。
最后对同学们的观点归纳,总结出本课的主题:作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对学子们提出殷切的期望,表达了改革北大教育的决心。布置作业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推荐阅读: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演说05-16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12-10
高一语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01-17
语文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3Word含答案10-10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教案12-15
蔡元培和北京大学10-21
蔡元培01-15
元培计划及元培学院导师工作小结06-16
关于就任发言稿05-09
就任班主任想象作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