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共9篇)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篇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2.分析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生词注音
数载 干禄
提携
肄业
孜孜
造诣
店肆
沦丧
訾詈
冶游
塞责
会晤
相勖
敷衍
庶民
切磋
正轨
砥砺
鲜为人知
五、问题探究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六、特点、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七、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篇2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初步认识演讲稿的特点。【音读文章】
1、请借助老师给的注释和工具书,把文章读通读顺。
2、下面是本课生字,其中加*的为多音字,需要你借助工具书的力量,给这些字注上完整的注音,并查出词意。
数(shù)*载(zǎi)* 肄(yì)业 指摘(zhǐ zhāi)* 干(gàn)*禄(lù)提携(xiã)弭谤(mǐ bàng)孜孜(zī zī)造诣(yì)冶(yě)游 敷衍(fū yǎn)塞责(sâ* zã)沦丧(lún sàng)* 贻(yí)误 鲜(xiǎn)为人知 力矫(jiǎo)* 颓(tuí)俗 砥砺(dǐ lì)相(xiāng)勖(xù)庶(shù)民 切磋(qiē cuō)訾(zǐ)詈(lì)潜(qián)修 裨(bì)*益 无虞(yú)缺乏 商榷(quâ)【意读文章】
1.借助词典和注解,疏通文意;然后填写下面内容: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提出演讲的目的,既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 一曰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
二、了解演讲背景,做到知人论事。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1940年3月5日病故于香港九龙。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加之,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
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广纳不同思想与流派的人才走上北大的讲台;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风气。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 ”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此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学有所思】
1、有关演讲(演说):
演说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演讲就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所以我们要重视演讲,感受它的魅力。
2、你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成功的演进稿吗?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要就职班长或组长,你的演讲会讲什么内容呢?试着写一写你的提纲。
课文翻译: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我刚刚在教育部工作。在开学那天曾为北大做了一点事情。(指1912年,蔡元培先生担任中会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下令改京师大学为国立北京大学校,北大由此得名。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国立”冠名的学校。)各位都是从预科读下来的,所以想必你们也听说过我。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何况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各位也一定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今天就要执掌北大,所以有三件事要通知各位:
一是抱定宗旨。各位来北大求学,肯定有一定的宗旨。如果想知道你的宗旨是否正大,就要先知道大学的性质。现在的人专科学校就读,学成之后有所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大学则不是这样。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外人每次指出咱们北大的腐败,想要在北大读书,都是有着当官发财的梦,所以从预科毕业后,大多数是进入法律系,进入文科的很少,进入理科的更少。大概是因为法律是做官的捷径啊。因为一心想做官,所以不问老师的学问深浅,而是问官职大小。官阶大的人,特别受欢迎,大概是为了方便毕业生有人提携啊。现在我国的政法工作者,大多是进入政界,专职做教授的人很少,所以聘请教师,不得不请兼职的人,这也是不得已之举。讨论外人指摘的合适与否,不具体说了,消弭批评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水平。别人说我们腐败,我们问心无愧,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呢。真是有做官发财的目的的话,北京有很多专科学校,进入法律系可以在法律学校学习,进入经济系可以在商业学校报考,又何必要来北大呢?所以各位要抱定宗旨,为了寻求知识而来,进入法律系,不是为了做官;进入经济系,不是为了发财。宗旨定下来,事情就都进入轨道了。各位在这里学习,或者三年,或者四年,时间不是不少,如果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那么成绩会很大的啊。如果只是为了发财做官,宗旨就是错误的,那么就会出现问题。平时不努力学习,临考试时再熟读讲义,不考虑哟没有获得知识,只挣分数的高低;考试一完,就把书都扔在一边,混个三四年,有了文凭,借着这个在社会上走动,这岂不是与进入大学的初衷背离了吗?虚度光阴,毫无学问,是耽误自己啊。且辛亥那一战,我们之所以革命,就是因为清廷的腐败。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人对政府不满意,也是因为社会的道德沦丧啊。现在各位如果不在这个时候打好基础,勤奋学习,则如果将来为生计所迫,担任讲师,则一定会耽误学生的。进入官场,则会耽误国家,这是贻误别人啊。误人误己,谁又愿意这样呢?所以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这是我对各位的第一点希望。
第二,将德行努力砥砺磨炼,现今的风气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其是这样,败坏德行的事情,比比皆是,不是德行根基牢固的人,少有不被这种风气污染的。各位在大学学习学业,应当能约束自己,爱惜自己。国家的兴衰,要看社会风气是高尚还是低劣。如果都流于这种风气,前途不堪设想。所以必须有卓越的人士,以身作则,尽力矫正颓废的社会风气。各位作为大学学生,地位是很高的,理应承担这份责任,不能推卸,所以各位不光要思考如何提升自己,更必须要成为他人的榜样。假设不修德,不讲学,和颓废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已是侮辱自己,更何谈成为他人的榜样。然而各位终日在书桌前发奋学习,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肯定会感到身体上的劳累痛苦。我为各位打算,不如用正当的娱乐活动替代不正当的娱乐互动,既不损害自己的德行,也对身体有好处。各位进入自己的专业时,曾经填写了志愿书,遵守本校的规章制度,如果中途违反,不就是当初的意思不一样了吗?所以品行不可以不严谨对待。这就是我对各位的第二点希望。
三是敬爱师友。教员教授知识,职员服务大家,都是为了大家学习的便利,大家总不可能无动于衷吧?所以就应该以诚相待,尊敬有礼。至于同学住在一起,尤其是应该互相关爱,这样才会有互相交流学习的效果。不光要开诚布公,更要互相勉励,都在北大,则要荣辱与共。如果有同学道德有问题,举止有不当,社会上遭到批评,即使你自己德行合体,也难以辩解,所以大家更要互相勉励。我在德国,每当到商店里买东西,店主都热情款待,付钱接物,也都互相说谢谢。这虽然只是细节,但这是交际所需要的,普通人况且这样,更何况堂堂大学生呢?对于师友的敬爱,这是我对各位的第三点希望。
我掌管北大才仅仅几天,很多校务还不是很了解,现有两个计划:一是改良讲义。不仅要靠讲授的知识,还更要靠各位自己的潜心学习。以后印教义,只印提纲,细节上的,还有精要的内容,都由讲师口述,或者学生自己找参考,以求学有所得,能够真正对大家的学习有作用。二是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然多,但是新书很少,如果不广泛购书,必然不能足以供学生参考。现在正在筹集钱款,多多购买新书,将来书籍满架,自然可以多方参考,不会有知识上的缺乏。今天和各位说的就这么多,来日方长,随时都可以和我商讨这些啊。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均衡生产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辞,三篇课文各有侧重。在课前的单元分析中提到:“学习这类文章善于失信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这一学习要求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点:
1、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演讲稿的表达技巧,并学以致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顾此失彼,不如就一点讲得深透,让学生一课一得。我认为,作为当今的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演说技巧,敢于当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的这节课会偏重于讲解本文作为演讲稿:层次分明、中心突出;针对时弊、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语直白简洁等特点。让学生学习一种技能,并能运用于生活实践。【教学设计与设计依据】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 解读文本——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设计依据是新课标教学建议:“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其中学生素质就包括:“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牚握学习语言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因此为我设计就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与实践中,不仅学一种方法,更要培养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
【教学方法与设计依据】
本课的采用了“导学案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在课前印发导学案给学生。学案上有学习目标的明确,有相关资料的补充,有练习与思考。在课上,老师只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只作适当的总结、概括、补充,并对学习效果作检测和评价。这符合于新课标中“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本文为例,了解演讲辞针对性强、结构清晰等特点。2.理清局部思路,学习作者演说技巧,并能为己所用。
二、能力目标
1、养成读一篇文章,学一种方法的习惯。
2、培养质疑的勇气、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3、通过学习,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演讲能力。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蔡元培提出的“三个希望”对现代青年的现实意义——抱定学业宗旨,肩负社会责任。[教学重点] 解读文本,了解演讲辞针对性强、结构清晰等特点。[教学难点]
1、理清局部思路,学习作者演说技巧,并能为己所用。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战国策·东周》三有战国苏秦数国游说不辱使命;有烛之武临威受命力退秦晋之盟国;更有三国孔明力排众议舌战群儒。在西方,有圣哲亚里士多德盛赞语言艺术的不尽魅力;近有里根凭着一场智慧之辨击败劲敌卡特,当上美国总统。因此,演讲远处不在,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演讲技能才能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演讲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重要的演讲稿——《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二、解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认识演讲(演说):
演说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教师对此概念作分析,讲解。)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以本文为例,体会演讲稿的特点。(2)学以致用,掌握一定的演讲技能。
三、学生自学成果呈现: 1.检查课前学案上的填空: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提出演讲的目的,既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对待。③敬爱师友:以诚相待,相互勉励。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 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2、你认为这是一篇成功的演讲稿吗?好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代表上讲台上陈述。
三、思考探究:
1、第一段作者开门见山,一句客套话也没有,就对学生说我要告知你们三个要求,这样讲话好吗?会起到什么效果?你能感受到蔡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解析第1段,引也演讲稿语言简练,主题鲜明的特点。)
2、这是一篇就职演说,蔡先生大可说说自己的宏伟目标和伟大蓝图,为什么会选取三个要求来说?(解析第2、3、4段,引出演讲稿针对性强的特点。)
3、这三点要求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第一个要求写得最详尽?(引出演讲稿条理清晰的特点)
4、对第三段为例,深入解析文章行文逻辑.5、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第5段,蔡先生烧了几把火?这些火烧得是不是太小气了点?而且为什么是略微提及?(解析第5段,引出学生对演讲稿关注演讲者与听众的身份和关系。)
6、北大在蔡先生任职之后,革除时弊,面貌为之一新,是这篇演讲稿的功劳吗?它究竟起到什么作用?(用以突出演讲意义)
以北大学子陈军《北大之父》为例说明这篇演说的作用。只见先生的演讲如故乡蕙兰的芬芳,给混浊的校园带来一阵清新的空气。令人仰之弥高,如沐春风。先生那充满魅力的声音终于在礼堂消失了,但先生的思想和信念,却随着上千双脚步流进了校园。
五、总结方法:(让学生记录刚才学习过程中的笔记)
明确:演讲词的特点
①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放矢。
②中心要突出,思路要清晰。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③语言要通俗,尽量口语化。要根据内容需要,确定自己演讲语言的风格。
④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收获。
⑤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
六、学以致用:
幻灯播放一组“关于针对日本将中国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民间的反日活动图片。”以“理性爱国”为题构思一篇演讲,现场呈现。(小组活动)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袁华玲,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阅读鉴赏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在学生大会上的演讲,主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最后提出了急需计划改革的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和改革北大教育的决心。
首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演讲的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演讲辞的特点,梳理文本内容。
2、读文识人:蔡元培的人格特征。
3、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难点: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校长的要求,以及文中蕴含的强烈情感;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时安排为1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他,把一个陈 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延请了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常识介绍 1.作者简介
蔡元培,他是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 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焕然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文章的写作背景。2.背景介绍
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蔡元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勇挑重担的。他任命之际,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名声有碍,但他毅然赴任。他主持了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发表了这次演讲。
三、释题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篇文章,首先,我们先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演讲又称演说,“讲”是讲明道理,诉说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演”是借助声音、表情、动作来加强演讲的生动性。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运用有声语言,加上“无声”的动作、体态、表情两者相辅相成,巧妙结合,融为一体。
四、生词注音
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同时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
数(shù)载(zǎi)干(gàn)禄(lù)提携(xié)肄(yì)业 孜孜(zīzī)造诣(yì)店肆(sì)沦丧(lúnsàng)訾(zǐ)詈(lì)冶(yě)游 塞责(sèzé)会晤(wù)相(xiāng)勖(xù)敷衍(fūyǎn)庶(shù)民 切磋(qiēcuō)正轨(guǐ)砥(dǐ)砺(lì)鲜(xiǎn)为人知
五、层次划分
好了,看完了文章的题目,下面我们就深入的研读课本,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阅读一下课文,给课文分一个层次。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本文是怎样开展的呢:
第一部分(1段): 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③敬爱师友。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六、问题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那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在哪呢?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4、文章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七、课堂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
好了,以上就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第1课时的讲授内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讲义 篇5
同学们上午好!现在开始上课。
在我们的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呢,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是男女同校好还是女生与男生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好呢?请同学们举手示意我。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呢,大多数同学呢认为应该男女同校,原因有很多,比如男女同校更利于与同年龄的异性进行互动交流和情感培养,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青春期的心理,刻意地扼杀反而适得其反,这样呢会更加适合将来的社会,因为社会本就是男女共同的社会。那在我国封建社会乃至民国时期,一直都是男女分校或者干脆不允许女性读书上学,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图景中,大学实行男女同校也许仅是一个小小的点缀,但它的影响却超越了教育领域而彰显出其独特意义。在这一转折中呢我们要提出两个关键词,其一是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其二是我国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在1919年4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要求北大招收女生并投稿媒体,呼吁全国妇女同胞为大学解除女禁,争取平等的教育机会而奋起抗争。1920年北大首次招收了邓春兰、王兰等九名女生,1920年秋,各大学和专门学校都已经开放了女禁,这被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是我国男女同校的开端。那我们今天所学的课程也同样与这两个关键词相关联,那就是蔡元培先生的演讲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同学们把书翻到39页,这篇课文是咱们本单元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全文用简洁凝练的浅易文言文写成,很适合学生品味与揣摩。本文写于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时,那时的北大,虽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腐朽守旧,了无生气。蔡元培上任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作者作为一个锐意改革的新任校长会在这篇就职演说中讲哪几方面的内容?下面呢咱们再请同学来分段朗读一下。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讲词脉络非常的清晰,很有针对性和条理性,而且在演讲时开门见山,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目的明确,一气呵成。对于同学们来说在理清文章脉络上应该不成问题。咱们一起来看课文。
首先呢蔡元培先生先说了严复先生出任校长时,我在教育部工作,对学校呢有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这是在讲述自己和北大的渊源,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拉近距离。(板书 溯渊源:拉近距离)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是哪三点?同学们一起说: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板书)。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咱们先看第一点希望:抱定宗旨。那什么叫抱定宗旨?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提问)就是明白自己读大学的目的,树立高尚的目标,刻苦求学,不要被流俗影响。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呢是研究学问、提高学识的地方。蔡元培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那课文中所写的当时的北大是怎样的状况呢?咱们来找同学读一下(提问)之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文科、理科甚少,把读书当成升官发财的中南捷径;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官阶大的呢就特别受欢迎。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而之后呢他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这第一条呢是抱定宗旨。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砥砺德行。咱们找同学读一下这一段(提问)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封建思想),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语重心长。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那给青年学子的要求希望提完了,新校长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安排呢?蔡元培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板书)这时候有同学不禁要问了,新校长上任就做这么两件小事啊?那就错啦,这可不是小事!咱们看怎样改良讲义呢?只列出知识提纲,省去细枝末节,通过教师的口头传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免得学生平时不学习,只是在考试前背讲义,突击学习。那购置新书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在当时啊,新文化运动已然是在酝酿之中,各种先进思想层出不穷,许多国外的先进思想也被进步人士带回国内,蔡元培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购置新书,引进更多、更新式的思想,为北大学子营造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
咱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这篇演讲词的内容。
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北京大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课文的基本的内容呢我们讲解完毕,同学再次浏览全文,然后大家讨论一下演讲词有什么特点。
那通读全文后,大家觉得演讲词有什么特点。结合同学们的发言呢,老师归纳出以下几点:
1针对性: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内容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
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
3.条理性 要让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演讲的语言,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5.适当的感情色彩 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那咱们今天的作业呢是准备一篇演讲词,以《我最敬佩的奥运明星》为题目,下节课为大家展示。
溯渊源:拉近距离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篇6
读罢蔡元培先生的《就职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既没有今日听领导、校长的演说时的无奈之情,亦没有过分的波澜起伏。文中提出的三点: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看似易懂,从受教育起便理应理解这几段文字,但细细体味下,又得多上一番思考,自我检讨一番。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甲午战争后,蔡元培才接触西学,在之后便一直提倡新学,提倡民主,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先生少年时一直受传统教育,曾被选为秀才,进入翰林院,而后多次前往法国、德国学习。看似作为一个传统教育得益者的他,并不拥护已被证明出现问题的教育理念,也并不全盘否定,反而是取出其中的精华,而是对道德教育、行为教育和教育自由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也许也正是因为蔡元培先生涉猎知识的范围的广度与深度,而促使他对各家的尊重,推崇学术自由。
演讲之始,蔡元培先生先提及“宗旨”问题,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如何立于世的表现。历史上记录,那时,蔡元培先生的友人大都认为北大校方腐败,若赴任有碍名声。虽孙中山“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的一番话,蔡元培慨然领命,而他一生亦是清廉正直,丝毫。但是私以为若他不想当亦是不会因此前往,在当时的情况,担任北大校长一职对他亦是无丝毫益处,然而这大概展示的就正正是他所说的宗旨,是为当时中国的教育谋一条出路,探索适合中国式自由思想的传播途径。在就职演讲上发表这一番对抱定宗旨的探讨,听众当中定是有不少人会自我反思其进北大所为的是什么,然而有多少人能问心无愧,其实也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将来会选择怎样的路继续前进。
然而,这番探讨放于今天亦是能奏效。在大学学习的日子当中,有多少日子是浑浑噩噩地度过,有多少日子里是只为分数而努力,为的明天究竟是什么,也是很少人能无愧地回答。特别在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都在扩招之时,就业形势严峻,大学已不像过往是为研究高深学问,更多的人只为了四年后,有更好的出路,有更好工作罢了。专注学术研究的人在当前的环境下,或许比蔡元培的年代更难找到了吧。自然,放于今天,为了自己的将来着想是不会被质疑与非议的,但是如果发现我们更多地是在大学中迷失了方向呢?那就不是单单抱怨世道所可以陈述清楚的了,为何不稳稳抱定最初定下的志向并坚持下去呢?此时不认真审视自己是行不通的。蔡元培先生对当时北大学子的谆谆教诲,也警醒了我们自己未来的道路将是如何,现在依然握在自己的手中。自问如何把握,是否能抱定宗旨呢。“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正大所指像是没有明确点出,但是已接受十多年教育的,其意义已是在各人心中明了清晰。
二曰砥砺德行,对自身行为要有所约束,不可随波逐流做出败坏德行之为。德行,从孔子起,便是中国教育中的一大主题,“人之初,性本善”,看似从出生起,有良好的德行是与生俱来的,只在于是否坚持。而在此处,蔡先生则认为良好的德行应经过磨砺。
大学生所受教育理应已是最多,然而对于世事是非亦是该有一正确的判定,切不应该简单地被流俗所染,对事物不加以是非判断,做出错误的决定。此“砥砺德行”与上的“抱定宗旨”大概是出于同一种考虑,坚定地抱有正大的宗旨,又如何不以经过磨练后的德行来为其付诸实际的行动呢?磨砺,便应是对事物多一份关注,非他人所说的便要全篇接受,加上独立思考与见解,并坚守自己的立场。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并非最多人的所为便是正确,以当前来说,种种反例小至穿越马路的问题,大可及爱国情绪的发泄。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不仅仅是不能随波逐流,不能被颓靡的风气所染,更是提出
了学生理应自立为标榜,带动中国高等教育之风气。在当时的情形,大学就只是部分人研究大学问的场所,与普通的老百姓或是在高位者格格不入。然而蔡先生所提出的的是,大学生应以作为榜样,对整个风气起一定的带头作用,并非是要脱离群体,独树一帜。没有传统文人,有学问、有知识的人的那一份高傲、孤立,而是贴近了时代的进程,真正开始把大学中的人这一群体作为对社会、对现实有所影响的人来看待、来自立。
最后,蔡元培先生对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最后一个期望,是敬爱师友。此“敬与爱”,是平等的一种关系与礼仪,与传统的教育当中不平等的师徒关系有别,是出于感谢、感恩的一句“谢谢”。
大学的教育应与大学前的基础教育有所区别,是建立在我们已经有一定基础,能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与专注的考虑。虽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但却也是不可以脱出为人最基本的社交工具——礼仪。并非如孔孟之道,万事都得待之以礼,而是做到感恩,出于内心所表现出的礼仪。因此,是敬爱。自然这不仅是学校中会出现的敬爱,而是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便体现出来的敬爱,是让身边的人都会为之一笑的敬爱。或许普通人轻易便可做到这处,但能读大学者,大多博览群书、有所专长,自恃过高者或因专注学问而忽略礼仪者定也是不少。如此,蔡元培先生会期望学生做到这一点。
“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全文的最后一句,虽看像是就任校长的一句敷衍之话,而实际上蔡元培先生亦是如此做的。在多人在与蔡元培先生的回忆当中,有不少都提及了通信,哪怕当时仍是偏远地区的一个无名女子的秦德君所寄之信,蔡元培先生亦是回了信,丝毫没有官僚做派。对于学生所提及的建议,亦是多番考究,乃至重看当时中国乃至全球的大学情况,与之做比,只为携学生们共创出一个更好的北大。此外,蔡元培先生一直都贯彻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而与学生、教授的交流这一点,亦是体现了他这一原则。相比与讲学生驯化为说着同一种话的人,蔡元培先生更是希望学生有独立的思想,能得出在学术上独特的思考,而北大则作为一个能包容各种观点、各种声音的平台,蔡元培先生则是充当着学生与这个平台之间的媒介。然而,忆起一年前,一则北大将与十类学生进行会商,其中一类为“思想偏激”的新闻,引起了强烈的质疑与争议。“思想偏激”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北大此为是否与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原则有所矛盾呢?若是“思想偏激”的同学真是过于极端,对社会安全有害的人,那么这会商制度看起来亦是有理。但若这些同学只是发出了与大多数人相违、不同的声音,又有何必要?引用一部电视剧的语录“和谐不是一百个人说同一番话,和谐是一百个人有一百句不同的一番话之余而又互相尊重”,这大概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了吧。
虽说蔡元培先生有其教学的宗旨,贯彻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但是在其就任演说上,却是全然没有提及。全篇演讲,其希冀的三点大多是讲及为人之根本与修养,也是有其原因的吧。我认为,人应当有优秀的德行,有良好的内心,其所学的知识才能用于有用之处,此时其所拥有的思想,才是真正的自由,而非学他人之所云云。自然对于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思想,便当是没有去兼容并包的意义了吧。
这篇演讲,仍有部分的思想不为我们现在的情况所适用,大多看起来都过于的理想化。在保护个人利益的意识在被逐渐强化之时,没有谁会对学生入大学,为为官或为致富而提出非议。此时的大学已包括了当初的专业学校与大学之功能,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成了大学的首要作用,只研究学问看似也是无法真正地能在社会当中生存下去。为自己之利益而进入大学,无错,但现当代学生又是是否能抱定宗旨、是否能砥砺德行,仍是决定未来之路的关键之处,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己的品行不仅仅决定大学四年的生活与出路,而是以后未来知道死去前的生活。对于此方面,尚应没有人会自以为能特殊吧。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篇7
蔡元培先生为我国科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但是革新前的北大受封建礼教及功名利禄毒害极深,所收学生多数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因而北大好似官僚养成所一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此篇文章是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讲。在演讲中蔡先生先简要回自己与北大的渊源,拉近与听众的距离;然后对学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师爱友的三大要求,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大诟病,思想见地独到,言语亲切感人;最后提出了改良讲义、添购书籍的两个工作计划,表现了蔡先生的实干精神,也为日后北大学子研究精深学问提供了必备条件。演说中所提及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做人准则,对当时深受封建势力影响和传统思想禁锢的北大有着巨大意义,使北大逐步成为真正培养人才的大学术圣地。
我个人十分佩服蔡元培先生,不必说他辉煌的功绩,单是这一篇就职演说中所提及的对大学教育的要求,便是到了今天也不过时的。
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匡正了大学的性质。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地方。但是今日不少大学似乎无法走出金钱和权力的阴影,回到了初建京师大学堂的原点。很少有一个校领导不是官员,很少有学生不是冲着工作而求学,很少有教授不作可有可无的讲座赚取额外收入,学术腐败不间断。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失去探求圣贤之道的耐心和恒心。如果说大学中的每一个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都以研究学/
5问为中心,不再心有旁骛,为了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的纯物质欲望而活,那么大学会纯净很多。
但是这样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整个社会都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泥潭,以一个拥有的金钱数目为或是官位大小,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你看了多少本书,有多少知识。在富有的定义里,知识的比例越来越低,如果你学富五车,还不如“钱富五车“来的有用,起码在婚姻场上有众位佳人信奉”宁坐在宝马里哭“的”箴言”。
“食色,性也。”从一定角度上道出了人生的目标,那便是有饭吃,有婚结,有孩子生。而大学教育的目标现在正向教导学生如何尽快获得“食色”转变,渐渐背离了研究学问的道路。但这不是大学也不是学生的错。社会附加给学生的评判标准,学生只能追求,不能改变,而大学为学生创办,于是大学迎合学生和社会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有能力发财升官为基础。这样,整个社会陷入了某种恶性循环,社会要求学生们发财升官,学校培养的以发财升官为目标的学生和会发财升官的学生再步入社会,把发财升官的理念传播开来,影响下一年,甚至下一辈的关于大学教育的认知。
其实,这样的错不能归咎于大学办学,而该归咎于社会诉求。但这样的社会诉求已经延续千年。从古人信服“书中自有黄金
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热衷于科举开始,读书便成了升官发财的最佳途径,所谓自我修养的提升,人格的锻炼,天下苍生都是有闲情逸致时拿来说笑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纵然有真正为天地立命,为民生立言的人,但和庞大的求官求财军团比较之下,也只是少数。到了现代,情况任然没有大的改变。关于教育的作用是有升官发财的前途的认知,是深入骨髓的。
但世事非绝对,社会诉求并不能时刻左右大学方向。唯一让我感动过的纯学术的年代不是什么和平盛世,而是战火纷飞里的西南联大时代。大师云集,学生质朴优秀,虽然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师生每天过的都有意义,老师在一心一意的教授,学生在全心全意的学习,真是人间最美。即便很多人都只是单纯的为学术而学,可最终也成为一代宗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国家前途和社会命运,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丝毫不比全心全意求发财升官的人的作为差。
现在,很多人批判世风日下,学风不正。我们都知道某些大学的某些办学理念和某些学生的学习准则是不好的,可是没有人想改变,于是陷入了无限循环的怪圈。为什么大学不试着跳出这个怪圈,致力于学术,开一代新风?为什么大学一定要被社会流俗所左右,而不是大学的新气象左右社会风气?我知道改变改革的过程不仅痛苦,而且漫长,校方和学生都可能无力承担,但是短痛切肤,长痛彻骨。当初北大如果没有让很多人感到“痛心疾首”的改变,又怎会有学术圣地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英人才出现?
蔡元培先生理解学生,“终日俯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于是提出一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他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成员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条件。除此之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学生的正当趣味为目的。蔡元培先生在面对校园风气不正时,并没有一味严加打击,而是提倡正当的放松方式,“疏”、“堵”结合,事半功倍。反观现在不少大学,不是整日空喊口号不作为,便是采取单方面的严打措施,并未给学生创造出健康积极的环境,更不用说在提高学生德行方面有所建树。相比较之
下,蔡元培先生当年希望北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楷模,即使娱乐也要正当有益的教诲,真可谓严肃精准又体贴入微。
在个人修养方面,蔡元培先生希望北大学生能尊师爱友。个人认为这点十分重要。因为众学生从高中,甚至是小学开始便勤奋苦读,埋首与书山题海,一心指向大学校园。在顺利进入大学后,发现爸妈每天不再唠叨了,老师也不再严加管制了,可谓是天高任鸟飞,于是放松了学习。而放松学习的一个表现就是对老师、对课堂的尊敬减少。在高中大家都很早就候在教室,生怕迟到;而大学呢,人人一脸淡定的听着上课铃响,继续在去教学楼的路上散步。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最坏的,还有人在床上挣扎着,拿出五个硬币投掷,想如果五个硬币都是花朝上,便去上课,但后来又作罢,因为这样做太冒险了。此种思想泛滥,以至于辽宁一所大学里出现令人感慨的一幕:年迈的教授拖着吊瓶给学生上课,而讲台下仅有的六七个学生中还有三四个在和周公约会。如此不尊敬老师,学生之德何在?德国总理科尔说:“德国人对教授的尊重是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内阁部长的尊重。” 在中国的大学里,先不求达到德国的标准,能够单纯尊敬教授,认真听讲便是好事。而上海某大学的几个学生,为了争取保研名额,明争暗斗,相互攻击,把四载同窗之情谊抛在脑后。内心如此无情,学生之德何在?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篇8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5.本文所阐述的办北京大学的理念是什么?答: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36.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答: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误己误国。
37.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在正面阐述了办学的“三事”,又从“三事”的反面“来大学是为了升官发财,同乎流俗”等方面一一加以对比,有破有立,立中带破,使正面的论点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强。
38.本文说理有何特点?答: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⑵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
⑶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
39.文章第二段(一旦抱定宗旨???)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论证,批驳了读大学要做官发财的思想,阐述了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观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篇9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对于学生安全,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保障校车安全,各级人大责无旁贷....。
②去年我们见面时,他是公司里的优秀员工,领导对他非常器重,可是,前些日子他染上了赌博的习惯,工作一塌糊涂,最终被公司开除,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③李明同学学习积极认真,在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他总是旁稽博采....,问同学,问老师。
④有些人把入党看作做官的终南捷径....,这种思想和共产主义是毫不相干的。
⑤面对这种混乱腐败的现状,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 ⑥在高清环保及娱乐至上的消费大背景下,激光电视风生水起....,从一开始就显露出明显的后发优势,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A.④⑤⑥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⑥ 解析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这里是人变得堕落,与语境不合。③“旁稽博采”指论证学术问题,不能用于学生学习。⑥“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不合语境。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京大学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能够考入北京大学深造是广大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B.蔡元培对症下药,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C.北京大学的师生们一直高举学术民主、思想自由的旗帜,在艰难的时代中,为科学,为
真理,从来没放弃过独立的思考和艰难的抗争。
D.作为北大学子,听到如此饱含感情发自肺腑的劝勉之声,没有谁能勤勉自励,热血沸腾。
解析 A 项,成分赘余,“广大”“莘莘”重复;B 项,主语残缺,最后一句开头加上主语“使北大”;D 项,否定不当,“没有谁能”改为“没有谁不”。
答案 C 3.对下面句子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这个句子运用连锁推理的方法,深刻说明了宗旨正大的重要。
B.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外人批评北大的学生道德沦丧,品行恶劣,其原因就是来这里求学的人,都有做官发财的思想。
C.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蔡元培在这里肯定了北大学子的成绩,鼓励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要害怕外人的议论讥讽。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宗旨既乖,趋向自异”与上文“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形成对比,从反面说明了“志在做官发财”的危害。“乖”,违逆,强调了“做官发财”思想的错误。
解析 A 项是说明“知大学之性质”的重要。B 项的测试点有两处,一是对“腐败”这个词的含义的理解,在此处不是指“道德沦丧,品行恶劣”,而是指观念陈腐过时;二是“以”,在这里不是用作虚词“因为”,而是用作动词“以为、认为”。C 项把原意弄反了,蔡元培的本意是要大家加强修养,改变原来的陈腐观念。如是,也就不怕别人讥议了。
答案 D 4.下面是关于蔡元培的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选出补写对联最恰当的一项()上联:谆谆教诲,寄语学子,心长而语重; A.苦苦探索,革除流弊,路漫漫且长 B.执着探索,废旧规矩,身体且力行 C.苦心经营,各勉新志,共证岁寒心 D.苦苦探索,革除流弊,身体且力行
解析 可以根据对联的基本格式和课文内容选出。
答案 D 5.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张。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请选出最得体的一项()甲: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分店开张,乙送乔迁新居,丙送七十大寿 B.甲送七十大寿,乙送乔迁新居,丙送分店开张 C.甲送七十大寿,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乔迁新居 D.甲送乔迁新居,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七十大寿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甲联可从“宇”“祥”两个字入手判断;乙联可从上联入手判断;丙联可从下联的“岁”入手判断。
答案 D 6.阅读以下图文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此校徽并写出其内涵。
创立于 1898 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 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 12 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即没有专属于自己的旌旗标识。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 1917 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答:
答案 ①其图案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外环有其建校年代,显示其历史渊源,英文校名体现现代性。②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③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④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
本”。⑤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
7.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5 个字。
答: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化的题目,类型为分析图标,分析时注意图标中的主题图案、重要的文字、象征意义。此题主要是“橄榄枝”“旗帜”和“鸽子”,然后结合名称“联合我们的力量”分析“齐心协力”和“和平”的寓意。
答案(示例)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 8.下面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讲词,他演讲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
B.从这篇演讲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重视良好的学风、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推重人人以礼相待的教育观念。
C.从这篇演讲词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力求改变不良世风、力求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的忧国思想。
D.从蔡元培先生对北大青年学子的劝诫中,我们可知,当时的青年学子也受到了当时颓俗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
解析 这篇演讲词针对的是当时普遍存在于北大学生中不求学业进步、但求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和势利作风,而不是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一般社会现实。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9~11 题。
北大之精神 马寅初 ①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②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③苟有北大之牺牲精神,无论举办何事,则结果之良好,俱可期而待。今以浙江一省而论之,如以北大牺牲精神,移办政府与党务,则不出一年,必可为全国之模范省。盖浙江现时之地位,较他省优良之点甚多。财政之统一,一也:浙江之财政厅,尚能统辖全省财政,较之江苏、安徽、福建等省,俱远过之。江苏因为孙传芳之战事未了,所统一者仅长江以南之一部分;安徽在前数月间虽征收税吏,俱归二三军队首领所委派;福建即菜担、妓女,亦俱贴印花,其财政上之紊乱,可以想见;至湖广江西等省,更无须深论矣。金融之平稳,二也:全省无滥发纸币,引起金融之扰乱。军队之统一,三也。教育之优良完全,四也。此次革命军兴,全省所受之损失不大,五也。既具此五种之优点,苟政治能上轨道,办事人员俱抱北大精神而徐图改革,则将来之浙江,必较今日可以远胜万倍。
④虽然,欲图改革,必须自环境之改造入手。重心不在表面,而在人心。今日国家社会之所以每况愈下,根本原因,在于吏治之不良、道德之堕落。如寅初回浙未久,而请寅初代谋统捐局长者,不知凡几,且有欲寅初推荐往禁烟局者。彼辈之心理,以为寅初现正在反对禁烟局,则寅初推荐之人员,禁烟局不敢不留用。际此生活困难之时,在政界谋事,果属生活问题,情尚可原。然来寅初处谋事之人,甚至预先说价,必须月薪至若千元以上,或有其他不正当之收益者而后可。是故中国大半人民,虽其私人道德亦有甚好者,但脑筋中实无一“公”字之印象。故公家观念之薄弱,已达极点,而对一己之升官发财,譬诸厕所之苍蝇,群相鹜集。故无论何界,苟有一人稍有地位,则其亲戚朋友,全体联带而为其属下,家庭观念之深切,世无其右。当知吾人对于国家社会之义务,应以人民之幸福为前提,不当以个人弥补亏空或物质享受为目的。北大昔日既为群众之导师,今而后当如何引导人民,打破家庭观念,而易以团体观点;打破家庭主义,而易以国家主义,恢复
人生固有之牺牲精神。否则,若仅有表面之革命,恐虽经千百次,于国家于社会仍无补于事也。
⑤且中国人民之心理,对公家事,若不相干,可以不负责任。如寅初此次反对鸦片,时有人以“在此种社会何必做恶人”之语来相劝勉。若寅初家中妇女作此语,寅初本可不加深责,然此种浅薄之语,竟发诸现在之官吏与夫东西留学生之口。呜呼!一人公正之勇气能有几何?今不以努力助鼓励,而反以冷水浇头,人心至此,可深浩叹!中国人以“不”字为道德,如不嫖不赌,不饮酒,不吸烟,果属静止之道德,然缺乏相当之努力,与夫牺牲之精神,以尽人生应有之义务。虽方趾圆颅,实类似腐尸。西人谓 life is activity【注】,否则,反不如截发入山,做和尚之为愈,何必在世上扰扰哉。
⑥是故以北大之精神,牺牲于社会,对于全国,或以范围过大,尚须相当时日。若仅浙江一省,则改造之目的,诚可立而待也。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举凡战胜环境,改造人心,驱除此等奄奄待毙不负责任之习俗,诸君当与寅初共勉之!
【注】
life is activity:意为“生命活力”。
【说明】
1927 年 12 月 19 日,在杭州北大同学会举行的纪念校庆二十九周年集会上,刚刚脱离北大的经济系教授马寅初(1882—1982)发表演讲,题为“北大之精神”。
9.下列对本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一句写出北大被取消的危机形势,在遗憾中点出北大之精神,形成一种反差,引人警醒。
B.第④段运用犀利的笔法,以描画社会家庭主义者的丑态,来揭示国家社会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阐述了“欲图改革,必须自环境之改造入手”的观点。
C.本文以“北大之精神”为题,紧扣演讲的中心,思路清晰,很有针对性,也很有现实意义。
D.本文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易懂,而且多用排比、对比等手法,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量和表达效果。
解析 语言“通俗易懂”不正确,应该是古朴典雅。
答案 D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当时浙江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作者认为浙江还应在政务与党务方面学习北大之精神,进行内在的改革。
B.作者在论述“北大之精神”的必要性时,以自身所处的浙江省为例,是为了证明浙江省具备“北大之精神”,是“全国之模范省”。举例亲切,说理清晰。
C.“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进行了一些体现“北大之精神”的改革,但是北大还是需要一些内在改革,这里既赞扬了蔡先生的作为,也稍有遗憾之情。
D.第⑤段中作者引用西方谚语“life is activity”意在批评某些北大学生的浅薄和缺乏生气,号召大家积极发扬北大精神,努力为公,勇于牺牲。
解析 B 项浙江省不是“全国之模范省”,原文此处用了假设。C 项“也稍有遗憾之情”错误。D 项批评的不是北大学生,而是“某些官吏和留学生”。
答案 A 11.【考点链接】马寅初先生的这篇演讲有何特点?请选择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推荐阅读: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10-02
语文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3Word含答案10-10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演说05-16
关于就任发言稿05-09
就任班主任想象作文05-26
学生会主席就任演讲稿09-03
北京大学校长毕业致辞06-21
北京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09-26
北京校长培训心得—苗承军10-18
听北京一0一中学程翔校长讲话有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