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

2024-12-11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精选8篇)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 篇1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人民大学是招收法律硕士的重要院校,不但招生人数在全国位于前列,而且其学术实力与师资力量也在中国大陆名列前茅.因此,为了方便广大考生了解这几所名校,现做一些比较介绍,提供一个报考择校参数。

一,博士专业及导师

一、法理学:

大:巩献田 罗玉中 周旺生 朱苏力

大:

1、法 哲 学

徐显明教授

郑永流教授

葛洪义教授

2、人权理论

徐显明教授

刘金国教授

3、法律学说史

舒国滢教授

4、法社会学

郑永流教授

5、法学方法论

舒国滢教授

廖美珍教授

葛洪义教授

6、法律文化

刘金国教授

清 华:

大:孙国华 吕世伦 朱景文 朱力宇

二、法制史:

大:

贺卫方 武树臣 张建国 李贵连

大:

1、中国法律史

张晋藩教授

勇教授

郭成伟教授

刘广安教授

崔教授

徐世虹教授

怀效锋教授

2、中国法文化史

张晋藩教授

郭成教授

刘广安教授

郭世佑教授

怀效锋教授

3、比较法制史

勇教授

曾尔恕教授

大:

曾宪义 郑定 叶秋华 赵晓耕

清 华:

三、宪法与行政法:

大: 罗豪才 袁曙宏 姜明安 应松年

大:

1、宪 法 学

王人博教授

2、行政法学

马怀德教授

朱维究教授

张树义教授

薛刚凌教授莘教授

刘善春教授

潘汉典教授

应松年教授

3、行政诉讼法学

马怀德教授

张树义教授

薛刚凌教授

刘教授

刘善春教授

应松年教授

江必新教授

大:许崇德 韩大元 胡锦光 杨建顺

华:

四、刑法:

大:陈兴良 郭自力 刘守芬 王世洲 张玉镶 周振想 储槐植

大:曲新久 王

牧 薛瑞麟 阮齐林 张

凌 何秉松 孙

谦 乐国安 罗大华

大:高铭暄 王作富 赵秉志 卢建平韩玉胜 黄京平谢望原 何家弘

华: 无

五、民商法:

刘莘

大:刘凯湘 钱明星 尹田

华:章程

王亚新

张明楷

车丕照

博迁中

马靖驹

霍建远

王株树

朱慈微

施天涛

何美欢

大:

1、民法学(含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罗马法)

平教授

方流芳教授

王卫国教授

赵旭东教授

健教授

李永军教授

费安玲教授

楚教授

许传玺教授

巫昌祯教授

2、商法学(含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

平教授 方流芳教授

王卫国教授

赵旭东教授 米

健教授

李永军教授

费安玲教授

楚教授

许传玺教授

大:赵中孚 杨大文 王利明 杨立新 龙翼飞 叶林

华: 无

六、知识产权:

大:郑胜利

大:黄勤南

大:刘春田 郭禾

华: 无

七、诉讼法:

大:陈瑞华 汪建成 潘剑峰

华:无

大:

1、民事诉讼法学

陈桂明教授

宋朝武教授

杨荣馨教授

2、民事执行法学

陈桂明教授

宋朝武教授

杨荣馨教授

3、刑事诉讼法学 ,陈光中教授

樊崇义教授

卞建林教授

宋英辉教授

刘根菊教授

刘金友教授

杨宇冠教授

沈德咏教授

4、证据法学

陈光中教授 樊崇义教授

卞建林教授

宋英辉教授

刘根菊教

刘金友教授

杨宇冠教授

沈德咏教授

大: 江伟 程荣斌 陈卫东 王新清 甄贞

八、经济法:

大: 刘剑文 刘瑞复 张守文

华: 无

大: 经济法学(含基础理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金融法、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等方向)徐

杰教授

李曙光教授

符启林教授

徐晓松教授

帆教授

大:刘文华 史际春 徐孟洲 吴宏伟

九、国际法

大:白贵梅 龚刃韧 饶戈平邵景春 吴志攀

华:无

大:

1、国 际 法

周忠海教授

2、国际私法

赵相林教授

3、国际经济法(含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WTO法)周忠海教授

王传丽教授

威教授

莫世健教授

许浩明教授

张玉卿教授

大:董安生 赵秀文 郭寿康

十、环境资源法

大:金瑞林

华:无

大:

1、环境法学

王灿发教授

孙佑海教授

2、国际环境法

王灿发教授

孙佑海教授

大: 周珂

:还有如下:

军事组织法学

薛刚凌教授 军事立法学

周健教授

武装冲突法学

周忠海教授

全球问题与全球政治

拓教授

中 外 政 治 思 想

张桂琳教授

丛日云教授

阳教授

政治文化传统与政治现代化

张桂琳教授

丛日云教授

阳教授

政府改革理论与实践

石亚军教授

拓教授

评述:从博士生导师的分布情况上,可以看出中国政法大学占有绝对的优势。人大在民法与刑法上也有优势。而北大在法理与宪法行政法 国际法上有一定的优势。刑事诉讼法和中国法制史两个学科是国家在法大的国家级的重点研究基地。所以,想在法学学科有较深造成就的,选择政法大学是很明智的。

二. 报考与录取

1. 北大: 2004年北大共有2400人报名,共招收305人,前180名在本部学习,后125名在深圳分校学习

(1)北大复试人数为321人,淘汰者为复试笔试加口试成绩总和不及格,英语口语考试为参考成绩,不记入最后录取分数

(2)复试分数线:330 55 55 90。复试分数所占比重为= 初试成绩*14%+复试成绩*30%

(3)学费为43000元,不管住宿,没有研究生补助金

(4)学制三年,必须全脱产学习

(5)深圳分院:学费 66000,三年补助金为36000,前十名为36000+6000 不包住宿

(6)教学方式:为双导师制,校内一名加校外一名

(7)奖学金为1万元/学年

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大学,中国的品牌,对任何读书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梦想。报考北大的优势在于该校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可以聆听国内外知名学者大师的演讲,在这个充满隆厚文化信息的院校深造,会得到良好的秉陶,不如人意之处在于该校学费太高,除了4万多的学费外,毕业论文答辩还要另外交钱,没有生活补贴,不安排住宿,行政人员架子大,傲慢。

还需要注意的:报考北大不能保证一定在北大上学,分数排名在后面的在去深圳特研究生院,关于北大深院 ,同样是法律硕士,其他学校收费每年或5000或8000或10000不等,而北大本部也只有14000,但每年北大深院是22000,悬殊太大

尽管有个别优秀的老师来深圳上课,但在整体上,其师资,图书,体育设施等严重欠缺,和本部相比差距较大,当然,如果有意在南方的广州与深圳工作(很有钱得城市,法律职业也比较以达。)同学,我觉得去深圳读书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真心做学术的这年头也不多.2. 人大:

(1)此次人大共有3400人报名,共招收360人,全部在北京学习,前二十五名为公费

(2)人大的复试人数为407人,(3)复试分数线:325 55 55 90 —— 西部委培生可以降五分录取(原来的分数线为330 55 55 90,但复试人数只有308人,不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的复试人数的要求,后进行降分扩招,人大最初将分数定为330是因为人大法学院师资力量在全国是最雄厚的,但是在历年的分数线上都是五所院校中最低的,这样很难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故今年与北大看齐,但最终并没有坚持,但在官方资料中分数线仍称为330,我想这大概是一个面子问题)

(4)学费:39000,本来定为46000 元,但由于在招生简章上并没有注明学费,在录取时突然告知考生为46000,遭到人大法硕考生的一致反对,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学费改为39000元,第一学年先交26000,否则不发通知书

(5)学制:全脱产为两年,业余班为3年

(6)不包住宿,每月定期发研究生补助

评论:人大的报名人数虽然比北大多一千人,但330以上的人数少于北大考生,因此报考人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录取后均在北京上学也是一个优势,缺点是这个学校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行政人员态度蛮横,录取不公开,不透明,知道成绩而不知道排名。政策制定朝令夕改,学校体制与工作人员带有浓重的行政机关色彩。北大的录取虽然公开透明,但是考上后的待遇实在太低,考北大需要更多的勇气与毅力,而人大对于考生来说是理智的选择,尽管你心中有一些不甘。

3,法大:

(1)2004年共有1800人报名,共招收了190人。在昌平校区上课(中国政法大学本部)

(2)公费名额60人,每年学费1100元,每月享受国家助学金大约270元。

(3)

自筹经费生每年学费9000元,住宿费1000元。安排住宿和公费生一视同仁,住在研究生公寓。

(4)

复试分数线335分。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的复试人数的要求

(5)

研究生在学期间可获得奖学金,同时对困难的同学可以帮助申请助学贷款完成学业。

评论: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39所法硕联考公费名额最多,师资力量最强,法学学科最全,学校学风最好,治学最严的院校。也是中国最大的专业法律大学,从而吸起了众多学子,法大还有个绝对的优势就是每年研究生毕业就业分配形势最好的院校,全国各公、检、法机构主动到学校要人,就2004年法人毕业生就业来看,就业率达到99%。如江西高级人民法院2004年 招入了7名毕业生,而中政大法硕班就去了2个。该校学费也不高,所以中政大每年报考人数比较稳定,一直保持在2000人左右,录取线和北大,清华,人大基本持平,报考中政大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4, 清 华:

(1)

2004年共有1920人报名,共招收了200人。录取率接近10.14% 全部在本部学习

(2)

清华的复试人数为315人

(3)

复试分数线:325 55 55 90 ,(4)

复试科目及复试方式: 复 试 科 目

专业文科综合考社(含政治、经济、历史、逻辑、语文、一般科技知识的综合只是测试)

复 试 方 式

笔试和面试

(5)

学制三年,必须全脱产学习

评:法学楼非常气派,法学院资金雄厚,发展很快,对法硕非常重视,学院从03年开始加大力度注重法硕的培养。住宿条件不错,女生三人一间,男生两人一间,一般是一个法硕和一个法学研究生住一起。不过招生人数比较少,每年报考的人数比较多,所以难度大。考上的都非常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学风是有目共睹的。往年的毕业生就业不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些大的企业事业单位都有人去了。但由于不是传统法律名校,整体实力还逊一些,毕业生以后发展不象人大北大吉大那样有人脉支撑。另外清华大学在深圳设了一个研究生分院,那边招100的法硕。不过有人反映那边的情况不是特别理想,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 篇2

一、研究程序

(一) 文献取样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 (CNKI) 为平台, 在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选取检索项为“学科专业”, 检索词为“高等教育学”, 检索项为“学位授予单位”, 检索词分别为“兰州大学”和“厦门大学”, 共得到兰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6篇, 厦门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7篇。

(二) 研究方法

运用内容分析法, 以频次和百分比统计为主, 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层次三个维度对所收集文献进行分析。

(三) 三个维度

1. 研究主题

关于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 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国内学者陈学飞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一书中将其分为高等教育原理、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学校德育、比较高等教育、中外高等教育史等共八个领域[1];谢安邦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中将其分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等十个方面[2];韩映雄将其分为高等教育思想、元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系统和院校管理等四个大主题, 并建有许多二级和三级的子问题[3]。英国学者马尔科姆·泰特将其分为高等教育的定量——结构方面、高等教育的知识和课程方面、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与个体相关方面、高等教育的组织和管理等四个范畴;福瑞克曼就高等教育的研究提出了五个“问题集”[4]。我们采用马尔科姆·泰特的分类方式, 其通过对2000年除北美地区之外发表的高等教育类英文出版物进行统计分析, 整理出八个主题或问题:教与学、课程设计、学生经验、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系统政策、院校管理、学术工作和知识。

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深入了解一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 是其研究水平和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和反思体现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追求[5]。国内学者田虎伟、刘承波等提出了“上中下三层次说”, 认为其上层为哲学方法, 中层为一般科学方法, 下层是适应于某些科研领域或某种科学分支甚至某个科研课题的特殊的研究方法[6,7];徐辉、季诚钧从研究者的研究方式与思维方式这一角度把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划分为定性与思辨方法[8];李硕豪、贾永堂认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由哲学层次的方法、高等教育学层次的方法、分支学科的特殊方法等三个层次构成。[9]国外学者泰特提出的8类研究方法或方法论, 分别是:文献分析、比较分析、访谈、调查和多变量分析、概念分析、现象学法、批判或女权主义的视角、自传或传记研究和观察研究。[4]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33篇学位论文的摘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三个部分进行定量统计, 每篇文章不限制方法种数但不重复计数 (重复出现的方法只统计一次) , 最后对其进行频数和百分比分析。

3. 研究层次

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层次进行分析, 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开展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 以及多个研究之间的联系, 等等。但国内高等教育对研究层次的分析似乎还未形成一个明晰的问题, 很少有此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泰特将高等教育研究划分为个体、课程、系或研究中心、院校、民族或国家、系统、国际七个层次[4]。由于硕士学位论文的特殊性, 我们通过统计分析, 将其分为个体、院校、地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

二、结果分析

(一) 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他们都比较注重高等教育政策、院校管理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在其他方面, 兰州大学更注重课程设计的研究, 而厦门大学则更注重对学生经验的研究;并且兰州大学有19.75%的非高等教育研究, 也就是说研究者的研究领域并不在高等教育而在基础教育等其他领域;两所大学在知识、教与学、学术工作三个方面研究均相对较少。

(二) 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研究发现大部分论文研究方法的自陈水平较低, 均停留在简要说明或粗略说明水平上, 甚至有3篇论文未描述研究方法。均篇论文运用2.7种研究方法, 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是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其中文献法被运用123次, 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比较法被运用72次, 均篇0.5次。兰州大学在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三种方法上运用频率均比厦门大学高;其他方面, 厦门大学较多地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总体趋势上厦门大学更倾向运用定量分析, 而兰州大学则作了较多的定性研究;其他的研究方法诸如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也均被用于各自的研究, 但运用频率都较低。相比兰州大学, 厦门大学更多地运用到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逻辑分析、生命表分析法、数据挖掘法等, 但这些方法的运用频率也都较低。

(三) 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层次分析

如表3所示, 研究发现国家、地区和院校是其主要的研究层次, 其中在国家层次上的研究均占50%以上, 地区层次占20%左右。相对于厦门大学来说, 兰州大学做了更多的地区文章, 而厦门大学则在院校研究上更胜一筹;但兰州大学并没有个体层次和国际层次的研究, 厦门大学在这两个层次上均有研究, 但研究频率也都较低, 除此之外, 两所大学都未涉及泰特的分类中提到的课程层次、系或研究中心层次、系统层次的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一)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现状

1. 论文选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 是发现问题并确认研究对象、开始思考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步骤和关键性环节。[10]两所大学都比较注重高等教育政策、院校管理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 这可能是因为硕士学位论文的规格适合这类研究, 其他主题的研究范围相对较“小”, 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盲目求“大”, 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 选题过大, 针对性不强, 硕士研究生很难驾驭。兰州大学有19.75%的非高等教育研究, 这可能与兰州大学所处地区有关, 其地处西北, 基础教育也相对落后, 所以有一部分研究生开始对此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 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两所大学在教与学主题上的研究较少, 这与国外的研究现状差异很大, 这可能是因为此主题理论性较强, 而对于知识和学术工作的研究较少, 则可能是因为它们与教育实践没有直接相关。

2. 论文方法

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自陈水平较低, 这与王珏的研究结果相符合[11], 可能是由于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作者的自陈意识不高;其次, 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是此学科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这与这些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被普遍运用存在一致性。兰州大学更多地应用历史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这可能是因为兰州大学学生更倾向作质性的研究, 而厦门大学生则更多地运用问卷法、调查法等, 在实证研究上更胜一筹。总体来看, 单纯地运用某一种方法的论文并不多, 基本上都是运用混合多元的研究方法, 在运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一些定量或实证的方法, 但真正对这些方法驾轻就熟的研究者并不多, 很多研究方法缺乏操作的规范性和相应的信效度。

3. 论文层次

学位论文的研究层次能说明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 以及研究能否进行下去的可能性。两所大学的一半以上的研究都围绕国家这一层次展开, 这与其研究主题大多是高等教育系统政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兰州大学在地区这一层次上的研究更多, 这可能跟兰州大学秉承“做西部文章”的学校定位有一定关系, 兰州大学的很大一部分研究都定位在西北地区, 这对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都大有裨益, 对改进西北地区的教育现状有积极意义。相比厦门大学, 兰州大学的论文研究层次较单一, 可能是由于国际和个人这两个层次是相对较大和较小的缘故, 层次较大难以驾驭, 层次较小难以操作。

(二) 建议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六年来取得了的长足的进步,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应摆脱盲目求“大”的误区, 选取合适的题目, 进而“小题大做”, 把问题研究透彻, 并且要加强对教与学、知识等主题的研究, 这样才能为高等教育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对于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自陈水平较低的情况, 应该规范其自陈制度, 让自陈研究方法成为学位论文中必不可少的章节, 在研究方法课上要加强培养研究生对研究方法的自陈意识。此外, 高校应该发挥综合性大学以自然科学为特色的优势, 增加定量和实证方法为主的研究, 更多地运用统计测量、实证实验、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兰州大学围绕地区这一层次做研究的优点应该得到继续发扬, 进而为西北教育谋发展。但研究者也应该看到个体、课程、系或研究中心这三个层次里蕴含的巨大价值, 这三个层次也是研究者曾经经历过和体验最深刻的层次, 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摘要:本文作者对兰州大学和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13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在研究主题方面, 两所大学都比较注重高等教育政策、院校管理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 兰州大学更注重课程设计的研究, 且有19.75%的非高等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 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是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层次方面, 国家、地区和院校是其最主要的研究层次, 其中国家层次的研究占到一半以上。

关键词:兰州大学,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9.

[2]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2.

[3]韩应雄.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分布——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1980-2007年) 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09, (3) :6-12.

[4]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耿涓涓.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的文献分析[J].高教探索, 2005, (5) :12.

[6]田虎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刘承波.试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J].教育与现代化, 2000, (4) :11.

[8]徐辉, 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 :13-15.

[9]李硕豪, 贾永堂.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5) :11-13.

[10]徐金平, 韩延伦.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1) :42-45.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 篇3

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呈现出逐年上升的现象,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意识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日渐重要,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发展,如何使大学色生适应国际和国内的竞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和依法治国的相关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事关祖国发展大业,事关全民族的兴衰,现就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中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谈几点认识。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特别是我校本科《法律基础》18学时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由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所具有的法律素养、法律头脑和运用法律知识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情绪、习性,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法律思想则是人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观点,属于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在法律意识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它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有意识的培养。今天的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命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确立下来,这就意味着沿袭多年的以计划经济思想为基础的传统观念必然为符合新的生产关系需要的市场经济思想观念所替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因此,培养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自动有效地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

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法治国家”的概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确定把依法治国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表明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向较高层次的法治社会迈进。在法治建设中,人是法治的主体,也是实现法治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其状态都是以人的活动和行为为最终依归。因此,必须提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只有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公民的法制观念,才能使法律法规得到切实遵守,才能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配合普法教育,国家教育部、司法部在《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大学生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种类增多、频率增加,呈现高发的态势。这表明,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已刻不容缓。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几点对策

培养法律意识的关键在教育。高等学校应当始终把法律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既要遵循学校教育的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的知识优势、人才优势,又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大学生敬法、守法和护法的精神。

(一)加强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建设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律教育。例如:播放法律教育录像片,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专题播报,观看法治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法律界专家进行法制讲座。同时注意开发广大学生周围的典型案例进行教育,深化大学生法律意识,让他们亲身感受法律在社会实践中的巨大作用。这既让他们参与了法律实践,同时也是他们深化法律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在社会的课堂里更直观地学习。

(二)严格校纪校规,营造守法护法的校园环境

严格校纪校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纵观中国教育的历程,无不把严格管理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措施。学校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规范管理行为,明确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学校要加大力度学习宣传校规校纪,特别是教育部新出台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后,各学校重新修订了学生管理规定,使同学了解和熟悉校规校纪,此外,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要注意与法律保持一致,切实达到依法治校的要求,同时,学校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逐步形成校园的法治环境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法就在身边。

(三)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乐观的情绪。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加利,于钦明.构建和谐校园的人本法治[J].学理论,2008,(22).

[2]王大伟.和谐校园法治理念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3]李卫祥,李长萍.高校实施法治化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4]钟志奇.论高校依法治校路径的选择——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个案[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刘道岭,孙淑贞.关于我国教育法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

[责任编辑:周来顺]



收稿日期:2012-02-08

基金项目:此文章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1155XS41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雪峰(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金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于钦明(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 篇4

1. 清华大学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第二阶段考试日期:

专业基础:月25日,具体时间、地点见第二阶段考试准考证;

专业综合:考试时间及地点请与报考院系业务办公室联系。

2. 考生参加第二阶段考试时,需携带“准考证”(包括GCT初试准考证和第二阶段考试的准考证),“身份证”或“军官证”。

3. 我校在第二阶段考试前进行考生报考资格审查,资格审查时间及地点请考生尽早与报考院系业务办公室联系。考生报考资格审查所需提交及出示的材料:

(1)经考生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签署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的《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一式两份(贴一寸免冠照片,照片上须加盖公章,一份由培养单位存档,一份寄送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2)本人身份证、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3)参加GCT考试的准考证;

(4)《2010年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情况登记表》;

(5)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工龄证明(不受工作年限限制的工程领域不需要工龄证明;按工龄照顾的考生必须出具工龄证明)。

以GCT成绩申请参加清华大学2010年工程硕士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需要提供20GCT考试的.准考证和成绩单原件,还需提交本人签字的《持有年GCT有效成绩考生申请参加清华大学2010年工程硕士第二阶段考试报名表》,同时确认2009年没有被任何学校录取。

4. 考生应按报考院系业务办公室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报考院系业务办公室进行报考资格审查、报名确认、交纳第二阶段的考试费80元/人,并领取准考证。凡未进行资格审查和报名确认者、不符合报考条件者或提供虚假信息者将不予准考及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领取准考证后在考试前一天到考试地点了解考场及有关注意事项。

5. 考生应严格遵守考场规则和考试纪律。特别提醒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得入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 篇5

各有关二级培养单位:

我校2010年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考生复试分数线已经确定,将按照“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复试与录取工作,现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复试分数线

有学士学位考生:GCT成绩》=186;

无学士学位考生:GCT成绩》=251.

二、调剂事宜

1、GCT总分在150分以上未录取的我校考生,在自愿条件下,可申请(12月25日前向我办提交资格审查表及证书、证件复印件)转入我校软件工程硕士自主招生类别参加复试和录取。(附件:自主招生软件工程硕士简介及资格审查表)

2、2010年报考湖南省其它高校工程硕士考生,有学士学位(必须是2007年7月1日前获得),GCT成绩在186以上,根据自身需要可申请调剂我校参加复试和录取。调剂考生须向我办提供下述材料(报名时间为12月25日前):

①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②考生单位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的《资格审查表》;

③2010年GCT成绩单。

3、2009年考生“GCT”考试成绩符合我校复试标准(GCT总分百分位在30%以上,必须有学士学位(必须是2006年7月1日前获得)外校考生可向我校研究生院招生办提供下述材料申请参加第二阶段考试(报名时间为12月25日前):

①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②考生单位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的《资格审查表》;

③2009年GCT成绩单。

④2009年被报考学校录取但未报到的考生还须提供原录取学校未予报到的证明(盖章)和本人申请。

三、复试安排

1、复试时间

2010年12月18日~2010年12月25日。具体时间由各二级招生单位确定。各二级招生单位根据我办下发的上线考生名单电话或短信通知考生参加复试。已上复试分数线的考生若未接到招生学院复试通知,可主动与招生学院联系复试相关事宜。

2、考生复试时需携带下列材料:

(1)本人有效身份证件;

(2)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资格审查表(考生所在单位签字盖章);

(4)2010年参加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情况登记表。(附件1)。

3、复试程序、形式及内容

(1)各二级培养单位对报考本单位的`上线考生进行资格审查,主要核实学历及学位证书真伪、要求的工作年限和毕业时间是否满足,考生成绩单上相片与本人是否相符等。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不得参加复试和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附:工程硕士生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07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2006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注:录取人数受10%限制)。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2)工程硕士考生复试内容

笔试一门专业课,并进行面试,分别按百分制给出专业课及面试成绩。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是否具备研究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并详细填写复试情况表。专业课及面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考生不予录取。

四、录取工作

1、未参加复试或复试成绩不及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2、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生的录取形式均为委托培养。

3、学费标准:

工程硕士:3年×0.8万元/人。年;

软件工程硕士自主招生类别:人民币3.6万元/全程(分两学年交清,每次1.8万元)。

五、相关要求

1、各二级招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复试工作,应全面加强复试阶段的制度建设,做到组织健全、规章完善、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测试科学、考务严密、选拔公平公正。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二级招生单位应成立主管领导及有关人员参加的招生领导小组,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和分管工作人员专项负责制。

3、考试科目设置合理,考试方式适当,考试内容应覆盖考生所报考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知识,考试成绩分布正常,人才选拔过程科学、公平、公正。

4、面试小组应由若干名同一专业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面试中应采取泛问与追问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考生工作业绩、科研成果、专业知识、个人兴趣和研究计划。

5、各二级招生单位有关复试工作的时间、地点、招生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复试程序、录取原则及标准等相关事宜应张榜公布,并在各自互联网主页上对外公布,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六、下发材料清单

1、复试考生信息表;

2、复试考生成绩单(成绩单中一般应附有3张照片,分别为现场报名确认时所拍摄的考生本人照片,考生本人报名所持二代身份证内的照片和考生所持二代身份证内的照片);

3、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生复试(面试)情况表;

4、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生复试录取情况表(汇总表);

5、2010年参加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情况登记表。

七、考生材料归档整理

1、所有录取考生的资格审查表、考生成绩单、证书复印件、复试情况表、笔试及面试材料、工程硕士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的情况登记表由各二级招生单位整理归档保存,作为考生学籍档案。(注:录取考生资格审查表和复试情况表在复试工作结束后一并上交研招办签字盖章后再返还招生院系。)

2、录取通知书预计在2011年1月15日后寄出,开学时间暂定于2011年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以录取通知书为准。

八、请各单位将考生录取情况汇总表(含复试成绩、专业课成绩与录取意见)、考生复试情况表、考生资格审查表于2010年12月28日前报研究生院招生办302房间鲍老师(电话88836909)。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 篇6

【关键词】婚恋观;女研究生;恋爱;婚姻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基础问题的看法。由于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制约,因而一个人的婚恋观与其恋爱、婚姻行为密切相关,并将影响其婚恋生活的和谐美满程度。本次问卷调查在云南省的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进行。以宿舍楼为单位,整群抽样,共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其中女硕士生200人,女博士生86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恋爱目的、择偶标准、婚恋形态及对性问题的看法等。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恋爱观

恋爱与婚姻相联结,恋爱目的明确。问卷调查显示,所调查的286名女研究生中,82.7%的人认为谈恋爱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可见女研究生恋爱的最主要动机是指向婚姻的。这一结果与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择偶以婚姻为主要目的的仅占15%。这主要是因为女研究生的年龄、阅历、心理成熟程度等与女大学生有较大的不同,她们有更强的独立自主性,做事更沉稳更有计划性,较少为外界环境所左右。比较起女大学生来,她们在考虑婚恋问题时的确定性因素更多些,因而就更容易使恋爱与结婚统一起来。比如,研究生的未来去向是大致确定的,或者说自己可把握的程度很大,这样就减少了由于两人毕业后不能在一起而可能造成的分手局面;女研究生多已到了结婚年龄,她们中学、大学的女同学也纷纷成家生育,其中一些女研究生也已结婚,这对尚未成家的女研究生产生了无形的影响和压力,婚姻问题自然就提到议事日程上;由于年龄和学业紧张的原因,她们已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玩感情游戏;由于心理成熟程度的提高,她们已更能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包括恋爱行为。因此,对于许多女研究生来说,谈恋爱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结婚,恋爱的目的明确地指向寻找一个终身伴侣,恋爱与婚姻是统一的。

(二)择偶观

重视内在素质,考虑长远发展,追求平等和自主。本次调查主要从两方面考察女研究生的择偶观,一是恋爱对方的内外条件,二是与自己比较的相对条件。调查中,在回答“择偶时,您认为双方学历和经济收入应是怎样”时,44.9%的女研究生认为“无关紧要”,39.4%的人认为应“旗鼓相当”,两者合计为84.3%。这与社会上一般女青年的择偶要求有很大的差别。笔者认为导致女研究生做出这一回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女研究生所接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强烈的自尊心,她们不愿一味地依赖于男性,而希望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开创一番新天地。(2)女研究生所拥有的条件使她们在各方面都具备了自立并获得较好境遇的可能性,因此在客观上排除了寄希望于对方经济状况的必要性。(3)当她们处在研究生这一层次时,她们对研究生学历已远不像其他人那样看得神秘和重要。(4)她们明白学历和经济收入并不能反映一个人能力、品行、个性的本来面貌,而她们明白后者对婚姻更重要。(5)女研究生本身已达到了很高的学历,如果仍恪守世俗的“男高女低”的择偶标准,无疑是作茧自缚,必然会大大减少自己的择偶范围。笔者认为,当许多女研究生对未来爱人的经济收入、学历条件选择为“无关紧要”或“旗鼓相当”时,她们实际上是选择了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在问及“择偶时,您认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时,排在前三位的是人品与个性、能力与经历、健康,其中有72%的人把“人品与个性”作为择偶的第一要素。这反映了女研究

生择偶时最看重的是对方的内在品质、能力素质,而对某些外在的东西看得较淡。这与社会上某些女青年以财取人,以势取人,以相貌取人的择偶标准有很大的差异。轻形式重内容,注重在精神层面上追求爱情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获得幸福,是女研究生较为普遍的婚恋观特征。

(三)贞操观

女研究生对传统贞操观的看法:对“视贞操为妇女之性命,是传统对人性的压抑”一问,同意或有点同意的占58.1%,不同意的占23.2%,说明女研究生对传统贞操观是否定的。对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认为是“正常行为,无可指责”的女研究生比例为6.7%,53.7%的人表示“可以理解”,34.8%的人表示“说不清”认为是“道德堕落”的为4.9%。在谈到对性解放的看法时,3.0%的女研究生持肯定态度,认为是一种“道德的进步”,36.0%的人则认为是“道德退步”,选择“理论上可认可,现实中不可取”的比例为32.3%,还有28.7%的选择了“说不清”。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特点:女研究生的性道德观念基本上与目前社会上占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对各种非婚姻性行为的认同率均很低,但明确表示反对、否定的比例也不高,更多的人持理解、宽容或与己无关的态度,此外,存在模糊观念、含混态度的比例也相当高。这一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女研究生面对复杂的性道德现象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她们既不愿一味接受西方的某些性观念和目前社会上某些人的做法,又不愿恪守旧的性伦理道德,在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少人表现出了矛盾、彷徨或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

(四)婚姻观

注重婚姻的爱情基础,追求高品位的婚姻生活,宁缺毋滥。从理论上说,爱情应与婚姻结合起来。如何看待爱情与婚姻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对可能的矛盾,选择正确的婚恋生活方式,便成为青年婚恋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找不到令人满意的配偶,您可能选择哪一种方式”时,选择“双方感情一般,但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占45.2%,“不婚不嫁”的为30.6%,“双方感情好,但不一定能白头偕老”的为24.2%。女研究生中若找不到合适者就不婚不嫁的比例已远远超出同龄一般女性的比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她们所接受的多年高等教育使她们比其她女性更有思想、见解,更有自主性、独立性,她们不愿一味顺从传统、世俗的模式,不愿无条件地接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生活方式。(2)许多女研究生追求一种理想的爱情生活,她们中不乏爱情的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当找不到满足自己意愿的伴侣时,宁愿独善其身,也不愿缔结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持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3)她们相信自己有条件做一个单身贵族,而不一定非得通过婚姻、依赖丈夫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她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较广泛的生活空间和内容,有自己奋斗的事业,可从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和满足,婚姻、家庭并不是她们唯一的或最主要的生活内容。(4)她们毕业后多在城市工作,交往层次较高,社会对她们的婚姻状况也较为宽容,因此她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较一般女性要小。尽管“花好月圆,白头偕老”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婚姻的祝福和期盼,然而面对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和由此带来的观念的不断演变,人的感情也面临着挑战,“不一定要白头偕老”反映了一部分女研究生对天长地久式的婚恋感情的深深无奈,对婚姻期望值的理性下跌,也表明一些人对婚姻变故的心理准备,她们的承受能力在提高。

二、结论与思考

第一,高学历青年的婚恋问题,特别是高学历女青年的婚恋问题,是一个应当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第二,高校关于学生管理的各项规定,特别是关于大学生婚恋问题的规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重新审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应当以法律为最终根据,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取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有关管理的规定更加合法、合理、合情。第三,高学历青年本人应当正确处理婚恋与学业(事业)的关系,努力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校和社

会也应为这一群体处理婚恋与学业(事业)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氛围。婚恋问题解决好了,可以成为推动学业(事业)的一种动力,至少不会因为感情上的苦恼而影响学业,至少也是解决了一个“后顾之忧”,正确对待女研究生面临的实际困难。

总之,通过调查和研究,对高学历青年的婚恋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方面与国际接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还会发生多变化,高学历青年婚恋观也还会发生许多新的更加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婚姻家庭生活的模式已开始有多元化的趋势,选择哪种模式是高学历青年自己的事情,但以怎样的方式去维护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的合法权益则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更是决策者应该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 篇7

大学生在我国各个领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 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其次,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 部分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兴趣, 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种类增多、频率增加, 呈现高发的态势。这表明, 加强法制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已刻不容缓。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 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现行的高校《法律基础》课时有限, 不可能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 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受专业的局限, 对专业的法律知识难以深人把握,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历史及现实造成了大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不高的状况, 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内容, 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 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与法律意识成正比。但是, 除了法学院校外, 不少高校法律基础课课时过少, 造成部分大学生法律概念淡薄, 法律常识缺乏。

(二) 法律认同感不强

传统中国社会消极的法律观念影响着新生代大学生建立现代法制理念。我国受封建专制统治近两千年,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 被封建宗族观念、封建特权思想、社会人情观念和“厌讼”、“息讼”观念所侵蚀, 身为社会群体的大学生也无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出现了与新时代社会进步极不相容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滞后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运用传统手段解决法律问题, 权大于法思想根深蒂固。虽然部分学生坚决反对人治, 对滥用权力者表示极大不满和忿恨。但当自己遇到法律问题时, 不是求助于调解和诉讼等法律手段予以解决, 而是求助于某些权力;部分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民主、法制要求, 但却缺乏身体力行, 依法办事仍不能成为习惯, 遇到问题多寻求行政途径或者其他方式解决, 很少寻求法律保护。

(三) 重权利轻义务

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即是权利和义务。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 权利和义务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和平衡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是法律的践行者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权利主体, 更应该履行自己相应的义务。须知自己权利的得来是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的结果。作为法制时代的权利人, 更应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当前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权利和义务观念, 只是自私的认为自己是权利主体, 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全然不顾他人, 当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时不仅不顾及, 甚至极力逃避、推卸责任, 期望能法外开恩、法里容情, 缺乏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和勇气。校园即是一个小社会在小社会中没有养成尊重他人权利履行自己义务的良好习惯就不会树立起真正的法律权利义务观。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需要结合学生社会实践, 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唤起他们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 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一) 营造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 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 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因此,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就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只有三方同心协力, 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树立“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观念。首先, 学校所有规章制度应该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 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日常管理中, 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 要依法照章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改,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的榜样。建立法制化的校园环境应着重防止高校管理中的权力“越位”现象的出现, 其核心内容是防止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 应强化高校管理制度的法制化, 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其次, 要建立健全申诉机制, 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咨询和申诉,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的保障。社会更应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 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一个国家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 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 不仅对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只有对法律的充分信仰, 人们才会将法律内化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将规范化的法律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区。法律的表现形式虽只是字面条文, 但是它却反映社会人文关怀, 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 正是这一点使之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因此, 对大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时, 应注重引导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 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让大学生真正领悟法律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使对法律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对心灵的契合, 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三) 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培养现代权利义务意识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深人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自发养成, 正确的法律认知需要学校的系统教育。为此, 要切实把《法律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 普及法学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从而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摘要:大学生作为素质和知识水平都较高的群体,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生法律意识非常淡薄, 甚至缺失。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

关键词:法律意识,大学生,现状途,朗读

参考文献

[1]黄稻.社会主义法制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2) .

[3]郭声龙.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7)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 篇8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42-0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在中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导下[1],高等医学院校顺应全国高等教育资源重新整合之趋势,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对结构布局也进行了调整,使一部分原属卫生部领导的医学院校变成由教育部领导,部分独立医学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高等医学教育出现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及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两种主要的办学模式。这两种办学模式究竟谁更适应当今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谁更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医学人才的需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试图从办学类型和层次、组织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学科课程结构、校园文化、附属医院管理等方面对这两种主要的办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办学类型和层次之比较

办学类型和层次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多样性、动态性。也就是说,一所医学院校的办学类型和层次是在多年、长期的办学历史经验中形成的,是以其自身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面向等为依托的。不同的学校办学类型和定位不同,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类型和定位也会不断调整和变化。这些都是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我们必须尊重并且遵循这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一蹴而就。

办学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研究型、教学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办学层次可分为: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每所大学在其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逐渐形成自身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即使是高水平大学也无法做到每个专业都一流。医学院校并入综合型大学之后,也不可能一并则优,一并则强,其办学类型和层次的科学定位问题依然存在。若二者层次相当,则作为下一级学院的医学院可做适当的调整,以使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定位与综合大学基本保持一致;若低于并入的综合性大学,一般情况下,医学院会上移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定位,这就存在一个拔苗助长的问题,因为其自身的办院规模、师资力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面向等可能没有相应的实力或者说达不到相应的水平,是违背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规律的;若高于并入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将会有积极性被压抑的问题。二者的矛盾如何协调,办学类型和层次如何统一,这是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组织管理模式之比较

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在漫长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且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而言,校一级管理层包括校党委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如组织部、宣传部、纪监处等,和学校行政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如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二者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并非截然分开、互不干涉的,这是由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党政互相制约的机制所决定的。教学单位包括各二级学院,独立设置的科研、教辅机构,以及附属医院,其中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又有各自的分设组织机构。医学院校对外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对内具有领导统筹学校各项事务的权利;各教学单位在统一的行政管理事务上接受党政管理部门的协调和安排,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管理等事务上有自己的决策和执行权。这样,整个学校的组织管理基本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倒三角形体系,这样就能确保各分管机构和教学单位的稳定和高效运作。

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的组织管理主要采取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集权式管理,原医学院校绝大部分管理机构被撤销,主要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校一级,医学院(部)原则上只设教学、科研办公室,不设立单独的管理机构。第二类是分权式管理,原医学院校的架构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原行政机构的管理权限基本不变。医学院(部)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大学对医学院(部)采取宏观管理,主要是目标与规划管理。第三类是集权分权式管理,决策权由大学统一掌握,医学院(部)只保留相应的执行机构,可依据学校大政方针、政策制定相应的教学、科研管理发展规划和策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2]无论上述哪种模式,医学院由于已不再具有学校最高一级的办学地位,因而也就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其管理职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三、人才培养之比较

我国的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各种学制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始终把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以培养从事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兼具医学科研和教学能力。在知识的构建上,要求学生掌握深厚的医学专业理论基础,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技巧,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以成熟的技术和医疗行业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胜任医务人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校的中心工作都服务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学校的主要活动都围绕医学生医疗实践技能的培育展开。在这种人才培养种类单一、目标清晰明确的办学体制下,有利于集全校之智慧,举全校之合力,共同实现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同样以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主,相比之下,其人才培养优势在于:借助于综合大学的较好的人文环境与优质的学科资源,强调素养、能力与学识等方面的多层次培养,让医学生在良好的专业技能之上,发展更高的整体素养与综合实力。避免了单一学科院校教育较为闭塞、自成系统、办学理念相对狭隘的缺陷,转变了独立医学院校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统一,成才标准一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格局,把握与综合性学校合并的机遇,进行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开拓更多的人才培育模式。在综合类大学中,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发展进步,另外有着优质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均为培育创新型医学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医学生进入综合性大学后,能够在更广泛的学习范围里了解各个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后再确立主修学科,且确立主修专业后,如不满意,亦能够较方便地转换专业,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特长及能力优势得到较大程度的展示与发挥,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学术倾向,发展学生的潜能。相比,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医学教育学制长,办医学教育投资大,成本高,效益相对较小,且由于医学院仅为综合性大学的众多教学单位之一,因而,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有些政策、措施、办法都难以向医学院倾斜,医学院的地位得不到保障。其次,由于医学科学的专业性较强,普通综合性大学对医学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缺乏认识,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医学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仍沿用原有的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势必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学科课程结构之比较

我国的医学院校大都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这套学科课程体系固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如群体知识结构雷同,个体学科基础薄弱,学生学术视野狭窄、综合素质不高等,但确确实实在长期的医学教育教学和医学人才培养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在学科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也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如加强了基础医学学科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借鉴了西方医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探索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教学,将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以临床问题或病例为引导,为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甚至通过不同的方法加强与综合性大学合作,拓宽口径,夯实基础,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共同培养医学人才等等。

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众多,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推进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表现在:首先,有利于加强基础学科。在医科院校,基础学科由于不是医学专业学科而往往不受重视,而在综合性大学,它是大学学科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受重视程度,有利于其发展。其次,有利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当今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各学科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综合性大学里多学科并存,不仅方便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提高,从而培养他们更广阔的视野、更深的理论素养和更强的动手能力。再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集中在同一所大学,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边缘学科的发展。[3]与此同时,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也会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如公共基础课部(教研室)一旦并入综合性大学后,其在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学科中便失去了优势;教师与教学设施的归并,尤其是原医学院教师与并入大学相应院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内耗,不仅不能体现和发展其优势,反而会削弱原有的力量,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五、校园文化之比较

无论是综合性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他们在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校园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践行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如浙江大学的求实思想、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理念等,既体现了其办学风格及传统,也对我国高校办学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医学院校因为其本身的医学单科性质,缺乏人文社会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依托,所以,其校园文化建设亦以医学类学科为主要特点。而把医科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一方面是组织形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是两种或多种校园文化的交融。由于原有各高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过程中,都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维特点,进而在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及处理问题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类文化氛围与思维特点又会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及日常办学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以其“严谨、求真、务实”为特色,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其“活泼、包容、自由”见长。因此,要使院校合并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文化的整合与重构不可忽视。几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校园内并存,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甚至难以调和的矛盾,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合并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合并后上海医科大学形式上的“复旦”化对于一个独立办学近百年的医科老校而言,确实是难以接受的,对于那些老教授和学制横跨两校合并史的原上海医科大学学生来说,更是感觉一夜间变成了复旦人,而且是被“边缘化”了的复旦人。[4]这种文化的兼并对身临其境的师生员工来说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文化剥夺以及归属感的强烈丧失。因此,我们决不能单纯地去用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或者几种文化,要消除这种不和谐,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调和相互之间的文化的差别以及由这些差别造成的思维特征、工作方法和行为习惯、价值取向。

六、附属医院管理之比较

合并之后又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就是附属医院的从属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附属医院肩负着医疗服务、科研、教学三大重任,是医科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将原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纳入综合大学来管理,从医学教育自身的规律来看,有着明显的缺陷和弱点。因为医学基础学科和医学临床学科二者是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附属医院归口综合大学管理,人为割裂了临床教学与基础教学的关联,医学院对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的监管权利削弱,极有可能会导致临床教学质量的降低。哈佛大学提倡以疾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先基础后临床二阶段教学模式,将两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融合,学生可以早期接近患者,接触临床,掌握详细的病患过程,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和素质的培养。[5]而我们把医学教学人为地分割成两个部分、两个阶段,既无益于建设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也无益于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讲,合并之前附属医院由医学院校直接管理(重点是教学组织管理与人事管理,财务相对独立),并由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合并以后,附属医院成为综合大学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与医学院(部)演变成平行关系,甚至附属医院的行政级别稍高于医学院,致使二者在医学教学中的关系模糊、责权不清。此外,附属医院除了承担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以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运作方式,综合大学将无法对其进行高效、及时的管理。部分综合性大学在几年的试点管理后,又把附属医院纳入医学院(部)直接管理,即是对上述管理体制缺陷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总之,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出现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两种办学模式并存的历史阶段,我们丝毫不用急于对到底谁去谁留的问题过早地下定论。数校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不能仅满足于财务、人事管理等表象上的统一,并校也并非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学科齐备,其真正目的是要发挥重组的综合优势,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并入或与其他实力较强的高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充满希望的未来,但如何科学地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体系,如何尽快使组合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效益,使体制改革的外在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切实的成果,还有待我们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 注 释 ]

[1] 周远清.历史性的重大进展——谈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N].人民日报,2000-08-12.

[2] 左志德.合并高校医学院的管理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16-23.

[3] 王家平,毛晓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医学院的发展定位问题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3.

[4] 石扉.新复旦大学三年之痒[J].中国改革,2003(8):32-35.

[5] 曹友清.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后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及发展问题的再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4):7-11.

上一篇: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心得下一篇:烈士纪念日党员心得体会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