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精选10篇)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1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北京师范大学全国统考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简章另行公布)
点击查看:20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欢迎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招生人数我校2013年招生专业目录上各院系、各专业所列招生人数包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人数。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复试阶段可能会根据生源情况及考试成绩进行调整。
各类专项计划招生名额单列,请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二、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即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3年9月1日)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可以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条件为①修完大学本科全部必修课程;②在所报考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两篇以上(含)文章;③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
(5)在读研究生(含单证专业学位硕士生)报考须在报名前提供就读学校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在录取前先办理原就读学校的退学手续。
除中央党校成人教育学院本科学历外,其余的党校本科学历不能报考。在国(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3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体检要求。
三、报名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我校的报考条件,确认完全符合后再进行网上报名。
2.报名采取网上提交报考信息和现场照相、确认的方式。考生须于月8日―31日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报名,并于年11月10日-14日到网上报名时选择的报考点进行现场照相和报考信息确认。
四、考试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阶段。
(一)初试
1.初试时间:2013年1月(具体时间以教育部公布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2.准考证请于教育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的网上报名系统下载。
3.我校初试科目中有以下全国统考科目,全国统考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制定。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13-历史学专业基础、314-数学(农)、315-化学(农)、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除以上科目外,其他科目均由我校自行组织命题。
(二)复试
1.复试时间:一般在2013年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届时将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
2.复试内容:一般包括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专业笔试、实验操作、面试等,进一步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3.复试比例及权重:实行差额复试。差额复试比例及初试、复试权重等由各招生院系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情况在复试前确定。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复试时要进行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
5.复试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
无论何时发现弄虚作假者,我校将取消其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五、体检体检在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
六、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半。符合规定的硕士生可以在两年或两年半毕业。
七、关于学费和和奖助学金1.我校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类别分为两种:非定向培养硕士生和定向培养硕士生。人事档案转入北师大的为非定向培养硕士生,不转入的为定向培养硕士生。
2.所有研究生须交费上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学费为0.8万元。
3.学校为学术型硕士生设立基本奖学金,基本奖学金覆盖面为100%。硕士生(含定向硕士生)只要入学成绩合格、年度考核合格,即可获得额度相当于当年学费总额的基本奖学金,即每生每年0.8万元。这笔基本奖学金可用于冲抵该年度全部学费。
除此之外,学术型非定向培养硕士生还可申请硕士生基本助学金。硕士生基本助学金由各院系分等级设立,按年度动态评定和管理。平均每生每年基本助学金额为0.38万元。
4.按照教育部规定,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人员及年龄超过40周岁人员攻读硕士学位,须由考生本人自行承担全部学费(自筹经费培养)或由所在工作单位代为支付全部学费(委托培养),这两类硕士生不能申请学校的基本奖学金和基本助学金。
八、住宿新生第一年住大运村学生公寓,第二年迁回校内住宿。大运村学生公寓的住宿费为每人每年2300元,学校将补贴每人500元。定向培养的北京地区考生不解决住宿。
九、出国培养和硕博连读1.我校起开始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在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每年选拔约150名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或进行联合培养。在读非定向硕士生可以申请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详情请登陆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栏目中查询
2.课程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硕士生可以在二年级时申请硕博连读,通过我校规定的考核后即可在第三年进入博士阶段学习。
十、招生信息、咨询、联系方式1.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招生专业目录、部分参考书、报名公告、初试成绩单、复试分数线、复试通知、拟录取名单等可在研究生院主页(graduate.bnu.edu.cn)上查询。
2.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提供往年考研试题,不出售参考书或办理邮购业务。
3.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10)58808156,email:yanzh@bnu.edu.cn,传真:(010)58800519;办公地点:前主楼A区(西侧)二层212室;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100875。
备注:如果2013招生年度国家出台新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我校将做相应调整。调整情况将及时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请注意查看。
考研频道。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2
2009 年之前,硕士研究生均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专业技能较差。然而,大部分硕士毕业后直接就业而不读博士,使得单位和研究生都面临所谓的学术型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弱、工程研究能力也弱的困境。为了跟上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从2010 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于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最终达到专业型与学术型比例为7 /3,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强的应用型硕士,而学术型硕士专门供给打算继续读博士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当教师的人才做中间跳板用。近年来,为提高学术型硕士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学术品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学术素养是2002 年国际学术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Academic Senates,ICAS) 提出的,被定义为“学生为了取得学术成就而需要拥有的读写听说和思考技能、信念和价值观、思维习惯”。学术素养包括批判性阅读能力、宽泛文本的解译能力、在学术流派中完全准确的写作能力和参与复杂学术讨论的能力。近年来,国内的学者认为正确的治学之道、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尚的学术品格是良好的学术素养的重要部分[1,2]; 因此,学术素养的内涵,包括了学术意识的培养、学术知识的掌握、学术能力的培养和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守[3]。
学术素养的培育与导师和研究生自身均密不可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刚入学后将面临角色的转换与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改变,因而存在诸多困惑; 而导师通常同时指导多名研究生,加之繁重的工作压力等因素,对研究生的指导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如何平衡和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笔者作为一个高校青年教师,经历过研究生期间的困惑,也经历了指导本科生及协助指导研究生的阶段,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略有思考,期望通过高校( 研究所) 、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能培育研究生良好的学术素养。
1以“撰写研究综述”打开通向科研神秘世界的大门
“研究生要不要写综述,研究生有没有资格写综述”一直颇有争议。有学者指出,研究综述应为各领域大家的高屋建瓴之作,不主张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然而撰写研究综述前,需大量且较深入地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 因此,研究综述的撰写可让刚跨入科研大门的一年级研究生较全面地了解其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刚跨入研究生行列的一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在研究生指导的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的看法也持不同态度。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比较盲目,只是对一定数量文献中的研究观点、结果、结论进行罗列; 因此,研究综述写作质量较差。另一部分导师则把研究综述撰写作为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其中部分导师要求研究生在开始课题研究前完成文献综述,部分导师要求研究生在完成课题研究后撰写文献综述。笔者研究生同学的导师要求其完成文献综述后方可开始实验,事实证明该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进展、研究思路和所需研究方法均有一定的把握; 甚至完成研究综述的撰写对日后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发表也有相当大的帮助。
高质量研究综述的撰写并非易事,需要有新颖的独特视角、大量的文献准备、清晰的撰写思路、完整的逻辑加工、深入的学术剖析[4],也因此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同行的研究,关注到亟待解决的问题,把握好其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充分了解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并有利于研究生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确保课题开展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然而,研究生在撰写研究综述的过程中需要导师引导其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对其撰写的研究综述进行指导与修改; 使其在综述撰写过程中深入思考,对研究课题有较好的掌握,并防止出现逻辑错误、人云亦云、毫无学术价值的研究综述。
对于一年级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主要作用在于使研究生从中对课题有所思考,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对日后研究有所帮助,同时也是培养学术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和研究生应尽快沟通,确定研究课题后,开始文献的阅读与研究综述的撰写工作,对于质量较高的研究综述,可鼓励研究生认真修改发表。
2以“参加学术报告会”作为启发思维的钥匙,拓宽科研的视野
学术报告会一般以专业领域的前沿课题为报告题目,反映的是某领域的最新科研信息或前沿成果。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可开拓科研视野,树立跨学科意识,增加学术修养[5]。
首先,开展学术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向专业领域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学习交流提供了好机会。一方面,研究生可从专家学者的报告中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是提高学术知识的良好契机; 另一方面,专家学者的学术态度和人格魅力可影响研究生对科研精神和学术道德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饶的人生态度,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人品质,以及勇于实践、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6]。
其次,学术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有助于研究生寻觅课题研究新视角,发现科研中的问题与误区,少走弯路。同行的学术报告中可能包含了研究生日后科研中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新的科学理论等,也可能会提到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对策。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则可拓宽研究生科研视野,树立跨学科的科研意识。若研究生能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参加学术报告会,将更有助于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学术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中,研究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不强。一是因为研究生对学术报告的作用认识不够,存在“被迫”的心理和“敷衍”的态度; 二是缺乏持续的学术报告制度,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因此,研究生院( 处) 及相关院系应开展相关教育和制订相应的制度,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孙育峰等[5]提出可将学术报告纳入研究生学分制度体系,目前部分高校也已实施“将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导师也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与研究生交流学术报告的重要性,鼓励或要求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使研究生从参与学术报告中培养学术意识和感受科研精神,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
3 以“课题组研讨会”搭建思维碰撞的桥梁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学术环境。课题组研讨会,即“Seminar”,是一种培养研究生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规范的有效模式。在欧美,Seminar是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学中很常见的教学模式; 我国也有学者研究发现Seminar教学班取得的教学效果在考试成绩上明显优于传统方法教学班[7,8]。本文中提到的课题组研讨会,指一个课题组中包括了几位教授( 研究员) 、副教授( 副研究员) 、讲师、博士后及研究生,一次课题组研讨会中,确定2 ~ 3 位主题报告人,报告人进行专题发言后( 自己的实验计划、论文进展、相关研究的综述等) ,其他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提问,期间报告人的导师进行评述,所有报告人的汇报及学术辩论结束后,导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见图1。
课题组研讨会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作为主题报告人的研究生,在准备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需要批判性地对待文献中的研究成果; 同时需要清晰地把握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时地总结实验成果; 需要将研究结果与文献资料中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制作成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汇报; 需要对学术辩论和交流中的不同意见作出反应和解答。因此,课题组研讨会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查找资料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 有助于督促研究生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动态; 有助于研究生梳理研究思路和及时总结实验成果; 有助于打破瓶颈,产生创新;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报告制作能力和学术演讲能力;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不做主题报告的研究生,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可学习报告中好的研究方法,要求对主题报告进行提问,有助于学术知识的积累和学术意识的培养。
课题组研讨会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增加了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机会,提高了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以“发表学术论文”检验科研能力与学术品格的真伪
学术论文是展示科研成果、表达学术观点的文章。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对实验成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其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也是其学术态度和道德规范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还是其寻找新的研究切入点的良好机会。
目前,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研究生在毕业答辩前必须公开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相关论文。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有部分研究生为了能顺利毕业,急于投稿,使论文撰写及投稿出现撰写不规范、质量低、乱署名、一稿多投等现象。
学术论文的发表需要经历准备、撰写、修改、投稿、发表等阶段。论文的准备过程需要研究生进行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找到论文写作的切入点,拟定论文的撰写提纲,从而对整篇论文的核心和逻辑有整体把握。论文的撰写过程需要研究生认真、严谨,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特别是参考文献的引用,要反映真实的科学依据和来源,体现正确的科学态度及论文写作原则,同时是对前人研究成果和法律的尊重[9]。论文的修改、投稿杂志的选择、投稿的过程均有助于研究生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 因此,学术论文的发表培养并体现了研究生的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规范。
5 结语
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高与培养需要高校( 研究所) 、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因此,从研究生入学开始,三方就应当重视过程,共同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京梅.浅谈研究生学术素养:从研究生投稿存在的问题说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8-130.
[2]刘国荣.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养成的基本途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3-116.
[3]王立珍,袁金英,马秀峰.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5):50-52.
[4]刘晓虹,顾申.指导研究生撰写研究综述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07-209.
[5]孙育峰,郝四平,何勋.学术报告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108-109.
[6]温志桃,邹波.刍议创新型研究生学术氛围的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70-271.
[7]官杰,王琪.Seminar教学法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4):1755-1757.
[8]杨立强,邓军.Seminar: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5(2):5-7.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3
[关键词]学术型 专业型 硕士生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31-03
近年来,伴随我国硕士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改革硕士生培养机制、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成为我国硕士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硕士生课程作为硕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着硕士生教育质量的高低。2010年,教育部要求进一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将新增的硕士生招生计划和缩减的学术型硕士生招生名额全部用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因此,兼顾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种硕士生培养类型,克服目前我国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和谐并存的硕士生课程体系,既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型硕士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趋于本科化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本科化”现象。[1]学术型硕士生课程体系也呈现本科课程体系的特征。这首先体现在课程内容趋于本科化上。研究生教育部分课程内容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特色。[2]其次,课程类型趋于本科化。学术型硕士生课程与本科课程类似,是根据学科结构设置的,课程类型也基本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来进行划分。这种课程体系不利于硕士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兴趣进行深入研究。第三,课程授课方式趋于本科化。大多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之讨论与实验,尤其是政治、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基本是讲授式的,与本科教学区别甚微。第四,课程要求与评价方式趋于本科化。硕士生在课堂上大多仅需要听讲或参与部分讨论,且课程结束大多只需提交课程论文等,学生很难通过课程提升科研素养。
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学术型硕士生课程体系结构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情况。其一,英语、政治等公共课所占比例过大,课时较多。其二,忽视专业外语课程。由于专业外语课程是由各院系自主设置的,课程时数偏少且课程组织较为松散,造成研究生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专业外语的写作水平难以满足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3]其三,忽视研究方法类课程。这就造成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研究方法传统、手段比较落后,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成果很难体现在研究中的状况,这一问题在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中尤为明显。[4]其四,忽视跨学科课程。一方面,学术型硕士生在跨院系选修课程时存在选修资格、学分转换等障碍;另一方面,由于跨学科课程缺乏详尽的规定与要求,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拓展硕士生跨学科视野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实际效果。
3.学生缺乏课程权力,课程设置呈现随意性
课程权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来影响课程行为的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在课程方面造成某种特定的结果。课程权力主要包括课程政策制订中的参与权、课程决策权、课程专业自主权以及课程实施权等。它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的制订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优化过程当中。[5]从我国目前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看,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权力主要垄断在学校、各院系及教师手中,学生普遍缺乏课程权力。同时,课程设置呈现较大的随意性。部分课程根据院系师资或社会的职业需求情况临时开设,违背学术型硕士生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培养目标。
(二)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具有学术化取向
首先,专业学位课程内容趋于学术化。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内容并未侧重实践与操作层面,与学术型硕士生课程雷同,体现不出不同的培养类型应有的差异。其次,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授课方式趋于学术化。专业学位硕士生在第一年修读课程阶段,其课程授课形式基本以系统讲授为主,导致其无法深入一线实践环境,及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第三,专业学位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趋于学术化。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考核与学术型硕士生类似,大多也以参加课程考试或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属于并列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类型,创新性是体现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关键。而目前我国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内容滞后,较少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实践发展的实际,阻碍学生运用最新的知识、方法、技术指导相关实践,导致其创新原动力和后劲明显不足,不利于提升其在相关实践环节和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选修课程资源缺乏
由于我国开设专业学位的历史较短,各高校和院系为专业学位硕士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资源相对较少,加之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缺乏健全灵活的跨院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机制,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内容大多局限于本专业,不利于拓展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跨学科视野,导致其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阻碍其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改进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
由于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与方向不同,两者在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上都应存在区别。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应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其课程设置应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前沿性;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应重视提高学生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其课程设置应侧重应用性与操作性。针对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分别改进两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推进整个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改进学术型硕士生的课程设置
改进学术型硕士生课程设置,需要明确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其与本科生课程教学的差异。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及创新能力,与本科教育相比,其更强调研究性。
1.提升课程体系的层次
首先在于深化学术型硕士生的课程内容。学术型硕士生课程必须以研究为中心进行设置与组织,以区别于本科阶段以教学为中心组织课程。学术型硕士课程应该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升其理论素养与研究深度。其次在于丰富学术型硕士生的课程类型,注重跨学科课程、学术前沿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第三,完善学术型硕士生课程的教学环节,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术型硕士生积极开展专业探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
首先,减少公共外语、政治的授课时数,重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提升学术型硕士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外语水平。其次,重视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开设,提高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完善跨学科选课机制,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方向修读课程,从而拓展其学术视野和知识面。
3.分散课程权力,规范课程设置过程
首先,允许并鼓励学术型硕士生参与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硕士生参与课程设置有助于避免课程设置权力垄断于院系,促进课程设置权力的分散下放,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满足学生的修读需求。其次,保障课程设置过程的规范性。高校及各院系应该根据学术型硕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任务,结合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研究兴趣,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术型硕士生课程,避免按照师资情况与社会需求临时设置课程的现象。
(二)改进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实践取向。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在于培养学生从事某一类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其特点在于职业性与应用性。
1.提升课程体系的实践性
首先,要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既避免继续沿用学术型硕士生课程体系,又避免将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与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相混淆。其次,在授课形式上,运用现场观摩、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等多样灵活的授课形式,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第三,在课程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和灵活的考核形式,注重考查学生通过课程提升实践能力的程度。第四,提高实践课程的理论高度,提升课程的层次,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生对专业理论的重视程度,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的授课质量。
2.增加课程内容的创新性
课程内容的创新性一是体现在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理论最新发展前沿与热点上,二是体现在课程内容能够结合学科实践领域最新发展的动向上。由此,为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应该将学科专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内容,并及时补充与更新,以提升学生对前沿领域的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研究意识,使其能够迅速将新知识技术运用于实践,提高其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构建规范灵活的选修课程机制
首先,构建模块型课程体系。模块型课程体系是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生课程体系常采用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称作为一个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横向并列系统。[6]它有助于打破具体学科的界限,将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修。其次,各院系应为专业学位硕士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的范围,增加选修课内容的深度。第三,鼓励专业学位硕士生跨院系、跨专业、跨类别选课,规范学分互认机制,促进不同院系、专业以及不同培养类别硕士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和谐并存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和谐并存的课程体系需要从提高认识、完善制度与国际化运作三个层面入手,提升两类硕士生课程的层次和质量。
(一)提高认识是构建和谐并存课程体系的前提
硕士生课程体系是由学术型硕士生课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子系统。区别两种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及价值取向,充分认识两种课程体系和谐并存的必要性,是构建和谐并存的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前提。首先,提升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度。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差异仅仅体现在培养类别和培养目标上,并不存在层次的差异和质量的高低。其次,明确由于两种培养类型的培养目标不同,要求两种课程体系必须保持自身特色、各有侧重,具有一定的区分度。第三,充分认识两种课程体系共同构成硕士生课程体系,促进两者和谐并存既是由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提升整个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
(二)完善制度是构建和谐并存课程体系的保障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院系应从制度上保障与完善和谐并存的硕士生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促进资源共享,完善课程学分互认制度。学术型课程体系应强调理论课程的比重,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偏重实践课程。但两类课程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应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互通互认。统筹两类课程体系,鼓励两种培养类型的硕士生跨类别选课,促进两类课程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使学术型硕士生通过选修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课程提升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生通过选修学术型硕士生课程提升理论素养。其次,立足创新性,建立课程分类评价制度。学术型硕士生课程评价应注重考查相关课程对于学生理论素养提升的作用,而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评价应偏重课程对实践能力提升的效用。同时,两种课程评价都应立足于关注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作用上。这也体现出两类课程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两类课程应该也能够在各具特色的基础上和谐并存。第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师资分类聘用与考核制度。各高校及院系在选聘与考核教师时,应在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根据硕士生的不同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师资聘用及考核标准。对于学术型硕士生师资,应关注其理论研究素养及教学能力;而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师资,应关注其应用性科研能力,如专利发明等。所以,应分类聘用与考核教师,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提升不同类别硕士生课程的区分度及教学质量。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是构建和谐并存课程体系的趋势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类型共同发展的时期,促进学术型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是促进两类课程体系和谐并存的关键。首先,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与国外不同类别的硕士生课程体系接轨,借鉴、吸收其课程体系设置的先进模式,并结合我国相关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提升我国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及可操作性。其次,促进和谐并存的课程体系具备“本校”特色。各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方向、师资水平、学科特色,设置既体现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又兼顾本校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课程体系,以提升两类课程的创新性为基点,促进学术型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和谐并存。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本科化”的成因分析[J].江苏高教,2003,(5):99-102.
[2] 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72.
[3] 罗尧成.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1-67.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郭德侠.研究生的课程权力亟待加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33-38.
[6]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13.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4
天津美术学院20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天津美术学院其前身为北洋女师范学堂,19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先生创办,是我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到目前建校已有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学院经过多次调整、易名,于1980年2月定名为天津美术学院。建国以来的数十年间,经过几代人艰辛的努力,在学院教育思想形成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集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和师资,取得了艺术教育和创作的突出成就,形成了美术和设计学科较为齐全、教学科研和培养方式颇具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使得学院跻身于全国八所独立设置并具重要影响的美术学院之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交替前后,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天津美术学院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院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学科建设与时俱进,在艺术教育领域中的影响日趋扩大。,我院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结论。
我院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2个硕士点。本科目前有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雕塑、动画等六个二级学科,设有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移动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综合绘画、动画艺术、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19个专业方向。2个市级重点学科(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优秀实验中心。学院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4200余人。
为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手段,近几年,学院投资千万元,建设有美术学教学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学实验中心和现代艺术实验中心,还建设了一批工作室、电教室、语音室、多功能演播室。学院还建有千兆骨干千兆接入Internet的校园网,运行着艺术资源数据库、渲染集群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数据平台,逐步向数字化校园推进。学院图书馆具有“藏书丰富、馆藏特色、管理现代化”等特点,馆藏有国家级国书画作品、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各类复制资料近万件。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一大批海内外享有盛誉、教学严谨的美术教育家和知名学者。我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70多人、外聘教师10多人,还聘请了20多位美、法、德、日等国的.著名学者及国内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学院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经常邀请国外著名教授、专家来院授课、举办专题讲座或画展。我院已经同法国、美国等美术学院成功地建立了3+1和2+1的互相承认学分的办学项目,双方每年互派交流教师和学生交流研修。
面向21世纪,学院秉承“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以沉静和进取的精神,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将天津美术学院办成立足民族文化根基,融汇不同文化精华的学术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5
[]学院名称(代码)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简章公布数学制(年)联系电话理学院(001)数学(070100)(一级学科)3021-66132510
范义莲
基础数学(070101)65计算数学(070102)运筹学与控制论(070105)物理学(070200)(一级学科)凝聚态物理(070205)60光学(070207)无线电物理(070208)化学(070300)(一级学科)无机化学(一)(070301)80分析化学(070302)有机化学(070303)物理化学(070304)系统科学(071100)(一级学科)102.5-3统计学(071400)(一级学科)153文学院(002)社会学(030300)(一级学科)3021-66133115
聂林媛
社会学(030301)15人类学(030303)7民俗学(030304)4中国语言文学(050100)(一级学科)文艺学(050101)55汉语言文字学(050103)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4)中国古代文学(050105)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中国史(060200)(一级学科)34世界史(060300)(一级学科)10外国语学院(003)外国语言文学(050200)(一级学科)3021-66133062
徐可珈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15日语语言文学(050205)15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15管理学院(004)管理科学与工程(10)(一级学科)252.5021-66137927
应蕙菁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120121)10工商管理(10)(一级学科)会计学(120201)15企业管理(一)(120202)25旅游管理(120203)5法学院(006)法学(030100)(一级学科)503021-66132117江晓双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007)电路与系统(080902)102.5021-56332164
张丽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70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40生物医学工程(083100)(一级学科)10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0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一级学科)2.5021-56334261
盛青
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80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009)
机械工程(080200)(一级学科)2.5021-56331261
谢姚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6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对新聘教师实行年薪制,“非升即走”;引导教授全部上讲台;全面停招学术型硕士。一项项新政策令人耳目一新。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近年开展试点学院改革,把“学生”作为改革的聚焦点。新聘教师“非升即走”,引导教授全部上讲台,硕士阶段只招收专业学位硕士。一项项新政策,令人耳目一新。
“对师资遴选与聘任制度、学生招录与培养方式等进行改革优化,是土木工程学科发力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好机制带来好教师,好教师培养出好学生,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保证了试点改革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这也为学校推进改革创造了示范经验。”同济大学校长、试点学院指导小组组长裴钢院士说。
试行教职“常任轨”制
为提高教师积极性,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参照美国“常任轨”制度,建立“改进教职试点岗位资格路径制”。这套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实行年薪制,为教师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讲师15万元,副教授18万元,教授27万元。 该学院青年教师潘钻峰说:“对于土木学科的教师来说,到外面兼项目赚钱很容易。但如今青年教师有了年薪,能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可以把全部精力用到教学和科研方面。”
从去年入职开始,潘钻峰就面临3年的考核期,任他自由研究,到第三年结束,需要拿出相应的论文成果。如果考核通过,可以聘为副教授;如果通不过,可以延长3年,到第六年结束时,要么升格成为副教授,要么走人。 在教学上,新聘教师不是进校后立即投入教学,而是全程观摩5门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学习前辈名师的授课方法。观摩结束时需要撰写听课报告,经任课教师签字后,提交给学院。这样,新教师在正式上讲台之前,就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介绍,“常任轨”制已在新进教师中实施两年,引进了12名新教师。从今年5月开始,学院面向其余在职教师陆续铺开。打破职务聘任终身制,不可避免地会触动一部分教师的利益,面临很大阻力,所以设定了缓冲期。顾祥林说:“预计第一年拿出70个教学科研型岗位,随后3年再推行150个,用5年左右完成新旧制度平稳过渡,实现教师队伍的长效激励与动态管理。”
引导教授全部上讲台
同济土木工程学院在招生时并不把考试分数作为绝对的标准,而是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学院在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设立结构设计创新实验班,教授们每周前去为高一、高二各一个班级授课,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从2011年开始,土木工程学院每年举办“全国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表现优异并获奖的中学生直接获得同济大学自主招生选拔资格。
至今,已有45名高中生通过创新实验室、全国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等招录方式进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上课是教授们头等重要的事。在新的人事管理框架下,土木工程学院的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型、基础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三类,对于占据主体地位的教学科研型岗位,聘为教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否则只能应聘研究员、工程师等岗位。
顾祥林介绍,目前土木工程学院80%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待到新旧制度完成交替,教授上讲台比例将达到100%.
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卫凯华说:“教授上课效果就是不一样,深入浅出,容易听明白。”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说:“一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学生受益。从入口注重兴趣到引导教授上讲台,都将有利于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只招专业型硕士
今年秋季起,同济土木工程学科全面停招学术型硕士,近500名新生将全部是专业型硕士,与此同时,课程体系、奖助办法、学籍学位等方面也在进行配套改革。如课程内容方面,各门课在强化基本原理的.同时,加大应用性、工程性内容的比例,而不仅仅是关注基础。
人才培养改革贯穿于土木工程学院试点工作的全过程。针对从不同高校招来的研究生知识结构不一样的状况,学院对69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建立课程档案数据库,明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外校考来的研究生可以对照这套体系,在正式入学前自学补上所欠缺的知识点。整个知识体系贯通起来,避免了不同教师在授课时的遗漏或重复讲述,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7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存在的误区 和问题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 硕士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还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受到扩招的影响。但是主要原因是在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进行分析。
1.教学方式现状与问题。
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应该是导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教学的方式进行, 我国目前研究生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随着研究生模式的扩张, 一个导师一年要带十几个研究生, 导师不能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现状与问题。
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取决课程的设置, 在研究生课程中采用了选修和必修的方式, 并且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实践中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都是一样的,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和科研脱节,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也是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生教学要符合学科前沿理论和实践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 同, 研究生导师只传授一些具体的知识, 硕士研究生教学案例过于陈旧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研究生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
3.教学考核现状与问题。
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另一方面取决于研究生教学考核系统。目前研究生教育和考核强调对研究生的质量进行把关, 在教学评估中注重的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 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 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 对研究生入学之前的考核和论文是很容易确定的, 但是在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没有一定的方法进行考核。
其二, 适中的教学评价也很难执行。在研究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使教学评估工作只停留在教学表面, 还有在研究生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这就使得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 由于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不同, 导致在研究生教学中出现从众心理。
二、发展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 必要性
在当前研究生教育模式中, 提供的人才类型和市场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匹配性, 导致研究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研究生所需要的岗位发生改变,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学术性岗位, 而是非传统的技术性岗位, 如服务业、制造业等。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岗位多是融合经验与创新的岗位, 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的经验积累, 而是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职能和所从事的岗位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向, 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不同方向
我国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持续扩招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不断扩大招生的规模, 必然导致研究生素质下降, 这就需要学校在研究生入学时确定研究生未来的培养方向, 要在遵循研究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综合考评结果确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在确定了研究生培养方向后通过对课程进行灵活设计 和严格的考评体系, 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
1.灵活的课程设置。
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都是采用国外的教学模式, 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发挥研究生的自身特长, 对研究生的特色化培养有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1) 在学分考核下, 将学生的实践课纳入到学分考核之中, 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 引导学生抓住课堂重点,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课程设置的作用。
(2) 将校外实习的实践活动纳入到研究生课程体系中, 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对研究生进行职业培养, 增加专业能力。
2.严格的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 对研究生教学的考核也应该使用这种方法, 教学考核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考核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 针对学术性研究生和教学考核, 要以教学成果为考核对象, 通过预先设定的考核标准进行周期考核。
(2) 对应用型研究生的考核要以参加实践课程的多少为考核的标准。
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取决于课程设置, 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尽管采用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 并且要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在实践中选修课和必修课是一样的,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仍然是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华卫红、马东堂.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报.2012 (4)
[2]刘同娟、马向国.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 (1)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8
基础数学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
基础数学专业是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此专业与其他很多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也就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上进行转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比如此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科研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等工作。但是此专业是偏重理论的专业,所以相对应用数学来讲就业面相对较窄。
就业去向:
1、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制造业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
2、IT业职员、商务人员。
3、教师。
相关证书:
教师资格证
计算数学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普及,数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与计算机联系的紧密型,使得数学专业知识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就业前景比较好。此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学校、科研院所、金融行业、电信等部门从事数学研究与教育、图形图像及信号处理、自动控制、统计分析、信息管理、科学计算和计算机应用等工作。还可以自主创业,如开办与数学相关的辅导培训机构等。
就业地区:
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天津等地。
计算数学相关职位
数学教师,数学模型师,数学学科教辅图书编辑及编辑助理,数学研发工程师,数学编辑,数学证券投资模型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师,通信系统数学建模及理论分析研究员,数学学科编辑,奥数教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从一种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此专业的知识已经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手段,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更是需要有此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此专业的.毕业生在金融、贸易、保险精算和统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运输、医学、农学方面的重要性也慢慢体现出来,就业前景广泛。
就业去向:
1、去金融、贸易、保险行业从事金融统计工作
2、去医院从事医药统计和生物统计等工作
3、高等院校、国家统计部门等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考取证书:
统计证书、精算师
应用数学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
应用数学的学科基础性决定了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应用数学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利用强大的数学能力分析瞬间万变的金融市场,进行金融模型建模分析等,这是一般经济金融出身所无法实现的。另外,应用数学还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和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使得此专业毕业生择业相对比较广泛,广泛应用于金融、保险、银行、地产、制药等行业。
就业去向:
1、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从事精算有关的工作。
2、IT、地产、制药等行业从事与数学相关工作。
3、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
4、各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数学相关教学或研发工作。
就业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山东
职业规划:
精算师,金融数学家
运筹学与控制论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
运筹学及控制论涉及动态规划及进优化等。比较专业,在商业上应用面较广。该学科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军事部门、民政事业等研究组织内的统筹协调问题,故其应用不受行业、部门之限制;它以整体最优为目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力图以整个系统最佳的方式来解决该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利害冲突。对所研究的问题求出最优解,寻求最佳的行动方案,所以它也可看成是一门优化技术,提供的是解决各类问题的优化方法。运筹学已被应用到各种管理工程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运筹学是很有前景的,今后也可以转管理方向。
就业方向:
1、可以去银行证券研发部门
2、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管理、物流软件开发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9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拟招生人数考试科目专业研究方向备注001中国画学院130400美术学01中国古典花鸟画研究霍春阳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花鸟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2工笔花鸟画艺术研究贾广健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花鸟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3写意花鸟画研究刘文生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花鸟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4现代水墨研究阎秉会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山水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5山水画的发展和演变研究王慧智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山水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6现代山水画研究陈福春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山水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7工笔人物画技法研究刘泉义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工笔人物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8中国古典人物造型研究李永文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工笔人物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9水墨人物肖像画研究颜宝臻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写意人物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10写意人物表现语言研究李孝萱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写意人物画):素描、速写、书法、面试、写生、创作、小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11书法艺术研究喻建十Y16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书法):书法楷隶基础、书法行草基础、中国书法史、书法创作、面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02油画系130400美术学01新古典绘画研究马元Y15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油画_写实):素描、油画创作、油画肖像、面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2写实油画研究于小东Y15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油画_写实):素描、油画创作、油画肖像、面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3西方传统绘画研究赵宪辛Y15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油画_写实):素描、油画创作、油画肖像、面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4绘画色彩研究郑金岩Y15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油画_写实):素描、油画创作、油画肖像、面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5油画表现语言研究祁海平Y15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油画_表现):素描、油画创作、油画肖像、面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6素描研究――中西绘画基础及方法比较孔谦Y15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油画_表现):素描、油画创作、油画肖像、面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7油画与多元艺术语言交融研究郑岱Y15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油画_表现):素描、油画创作、油画肖像、面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8意象油画研究周世麟Y15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④801外国美术史
复试专业(油画_表现):素描、油画创作、油画肖像、面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09绘画材料语言研究姜中立Y15M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国美术史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 篇10
1.1 关于学术型硕士基本概念的厘定
通过厘清创新、创新能力、学术型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等概念, 以利于调研对象、调研样本的确定, 便于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环境中, 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 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 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那么创新能力就是衡量创新的实践能力。而学术型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是学术型硕士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 利用这些知识, 来取得新的学术成果的能力。衡量研究生这种科研创新能力, 有利于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1.2 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科研项目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导师必须通过科研项目申报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研究课题,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中, 通过获取资料阅读资料对学科发展前沿某一专题有较深入的了解, 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研究如何使学生淡化一些功利的因素和社会负面压力的影响, 专注于科学研究。
1.3 关于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分析和研究教育机制、课程创新、培养条件、师资建设、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培养模式等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4 构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指标体系研究
评价科研创新能力主要是对科研产出的评价, 包括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 校级省级创新课题数量等指标。通过调查分析, 分析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应对措施。
由以上的研究基本内容可以看出, 本次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围绕着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展开研究, 既要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特点要求进行有效的区分, 又要分析出学术型硕士的创新能力影响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 最终建立学术型硕士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并重的相关的培养机制, 对现有的学术型硕士培养机制进行一个有效的优化。而影响的主要因素, 我们需要借助于调研的方式, 通过有效的数据, 有针对性的分析。
2 对当前学术型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以华中7所教育部属高校经管学院研究生部作为调查范围, 以研究生部的学术型硕士作为调查对象, 以确保问卷的准确性。本研究不以学校间的个体区别作为考虑因素, 所以在考虑问卷结果时, 以实际情况和实际回收作为唯一的考察权衡。
本研究发出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80份, 回收率达到93%。对于问卷结果,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分析进行有效分析, 得出以下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的, 学术型研究生的数量分布情况, 研一学生共25人, 研二学生共156人, 研三学生99人, 分别占总调研人数的, 由于学术型硕士主要学术成果主要在研二与研三期间产生, 所以这个人数分布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本次结果将分为总人数样本分布和分年级人数样本分布。将问题归类分研究激励、导师影响、课堂形式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1) 问卷问题1:“你认为研究生创新项目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帮助大吗?”, 2:“你觉得学校现有的科研经费力度支持是否充足?”, 3:“你认为什么样的动机最可以促使你完成一篇论文?”这三个问题是针对研究激励对学术型硕士的影响展开的问题。在280人次中, 146人次认为创新项目对科研能力帮助较大, 126人次认为有一定帮助, 仅8人次认为帮助较少;由此可见学术型硕士对于研究生创新项目的作用是普遍认可的。在280人次中, 58人次认为科研经费充足, 97人次认为经费一般, 125人次认为经费不充足;由此可见学术型硕士普遍对学校的科研资金经费的2投入认为并不充足或者不够充足。在280人次中, 67 人次认为项目要求, 89人次认为奖学金驱动, 124人次认为毕业要求;项目要求, 奖学金驱动都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的重要激励, 而毕业要求则是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对于创新能力有强制驱动性。
(2) 问卷问题4:“你已经在期刊上发了多少文章?”, 5:“你完成一篇论文的时间大概是多少?”, 6:“你觉得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论文完成数量挂钩吗?”以上三个问题是针对于学术型硕士的论文完成情况的考察。在280人次中, 114 人次没有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38人次发表1~2篇文章, 28人次发表2篇以上的文章 (在这里不具体区别文章发表期刊水平的区别) ;学术型硕士在当前的激励条件下约有59.2%的硕士会在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表明了学术型硕士对于学术科研能力的主动性。
(3) 问卷问题8“你认为导师最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9“你认为什么样的导师制形式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以上两个问题是探讨导师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对于导师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指导研究生, 在总280人次中, 有145人次选择参与导师项目, 56人次选择导师定期检查研究成果, 79人次选择导师辅导论文;由此也说明了研究生对于科研项目机会的渴望参与性, 希望导师在指导时可以更多的给予机会。
(4) 问卷问题10“你认为什么样的课堂创新形式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可多选) ”, 11“请问你认为在研究生阶段老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授课?”以上两个问题是探讨研究生课堂互动形式对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影响。此题可以多选,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选项在45人次, 老师布置课后思考题目134人次, 分小组讨论题目245人次;由此说明了学术型硕士越来越偏向于灵活自由的课堂形式, 充分调动自己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主观性题目, 调研对象的答案有很多种, 举例显示有:
(5) 最后一个问题12“你觉得你适合学术研究吗?会在硕士阶段结束后继续学术研究吗?”是针对于学术型硕士的学术延续的可能性展开调研, 在总280 人次中, 有76人次选择继续学术研究深造, 45人次选择会考虑, 159人次选择不会继续深造, 从事学术研究。这个比例说明大多数学术型硕士对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是否定的态度。
3 存在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的调研结果, 我们根据问卷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得出学术型硕士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因如下:
3.1 学术型硕士针对性输出缺失
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 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对其专注、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 可以说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预备科研人才。但是由于博士人才需求的稀缺性, 学术型硕士不可能完全毕业对博士对口输出, 大量学术型硕士仍然需要面向市场寻求就业机会。这种针对性输出的缺乏使许多学术型硕士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而忙于社会实践中, 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加筹码。
3.2 研究生创新缺乏外在压力
3.2.1 科研基金支持力度不够
各个学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在诸如学术报告、科研成果奖学金, 学术会议等多方面来激励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实际对于研究生科研投入的基金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除了国家级奖学金, 还应有突出的科研奖学金激励研究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研活动中。
3.2.2 缺乏强制培养机制
当前博士生会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才可以达到毕业的基本条件。然而华中七校除了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对研究生毕业有科研成果要求外其余学校对毕业并无强制科研成果要求。从这点上来说, 在对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上, 放松了对研究生培养的科研要求, 没有合适的制度安排来推动研究生进行科研, 更谈不上科研创新。同时也缺乏合理有效的强制性培养机制来激励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3 研究生创新缺乏内在动力
3.3.1 研究生本身缺乏主动精神
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 普遍缺乏对科研创新的热情, 没有将科研创新作为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科研创新缺少一个完善的全面的认识。同时受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 研究生不得不将大量的研究时间用于实习实践活动中, 这也影响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成果。
3.4 与导师联系不紧密
部分硕士生在整个研究生三年学习时间中与导师的联系并不紧密, 甚至缺乏必要的交流。这种交流联系的缺失容易导致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而缺乏前进的动力和迷失方向, 更无助于科研创新成果的涌现。
3.5 对外交流机会少
虽然最近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与对外学校的交流合作, 引进国外学校的学者讲座讲学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研究生对外交流活动仍然欠缺, 受资金资助, 名额限制, 地域局限等多方面影响, 研究生对外交流机会少。
4 构建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
从以上的调查问卷调研结果和相应的分析得出结论, 为了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立健全学术型硕士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4.1 建立课程与课堂有效管理体制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 从而灵活运用理论进行科研创作的基础环节。传统的大学课程与课堂关系联系并不紧密, 通过课程是学生获得学分乃至毕业要求的关键。期末仅以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为判断学生掌握的情况, 考察成绩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堂任务和参考书籍, 也难以以有效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研究生教学课堂中必须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习成果的控制。研究生本身人数相对于本科生而言较少, 逐一检查成果是具有可行性的。检查课程学习成果的形式除了考试外, 还可以尝试论文以及课堂展示。既可以根据课程学习由研究生写出相应的论文, 也可以由研究生根据相应的文献展示自己的学术理解。这种课程课堂形式普遍运用于国外的研究生和博士课堂考察中, 也有国内的人数较少的课堂采取这样的形式。大规模的根据自身的课堂形式, 灵活运用, 是提高研究生课堂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4.2 改革现有的教学机制
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 学生直接在课堂接受知识, 课堂本身缺少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而研究生课堂沿用了传统的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老师传授与学生接受, 缺乏直接的交流。那么为了建立健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机制, 现有的课堂必须采取有互动的教学机制以及课程与课堂关系紧密的联系机制。研究生的通过与导师在课堂上的对话交流以及导师经常提出与课程有紧密联系的针对性问题, 加深研究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与创新性。根据调查结果, 研究生也喜欢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使课堂气氛活跃, 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加深思维的创新性和严谨性, 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4.3 形成内因与外因共同的激励机制
事物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关键, 外因是条件。所以要切实提高学术型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 既需要内因的激励, 也需要外因的激励或者压力。
首先是内因上, 必须要学术型硕士明确自身的定位, 区别于专业型硕士的定位, 了解到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对于今后的继续从事科研道路, 还是提高工作上的谨慎思考能力都是有直接的帮助, 科研学术工作的进行不是徒劳无用的。从事学术科研与今后的社会实践并不具有直接的矛盾冲突, 学术型硕士合理利用好自己的研究生时光, 合理分配时间, 是完全可以在其中找到良好的分配点的。从内因上端正了学术型硕士的科研的本质认识, 使学术型硕士有内在激励和内在动机来从事科研创作研究。
在外因激励首先是有科研奖金的激励。研究生由于年龄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般不需要向父母索取大量的生活费, 仅靠补助资金, 不足以完全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通过科研能力获取一定的激励奖金, 满足研究生自身的需求, 从而可以明显促进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在设定科研奖学金时, 一方面需要提高科研奖金的金额力度, 以往的科研奖金力度偏低, 这与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关。科研成果的完成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和经费激励, 加大研究生科研经费投入, 有效提高科研奖金力度可以更好的实现科研成果的完成。另一方面增加科研的奖项, 分批次的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科研奖金。科研奖项的设立可以针对科研创新的不同方面来分别设立, 目的也是调动更多的研究生投入到科研活动中, 让他们认识到科研成果与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 有付出就会有收货。
4.4 完善现有的导师制
在国内普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在于导师制, 研究生本身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形式。就目前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特别的紧密, 这个取决于导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度和学生对导师的主动性联系, 没有确切的学术科研成果压力与现行的导师制度挂钩。如果将现行的导师制与研究生的平时学术科研成果相联系, 学术型硕士的科研成果对于导师本身的绩效考核有关联, 那么导师对于学术型硕士的科研成果激励必然是有着更深刻的影响作用。
4.5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当今中国与各个国家联系越来越紧密。外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比中国早, 发展水平也较高, 发展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近年来, 各高校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外合作。既有国际联合办学的形式, 也有从国外引进海归学者讲学, 但是学生实际参与的对外交流合作还是比较少。除开“985”高校外, “211工程”院校的对外交流机会非常的少, 申请难度也比较大, 这与研究生资金投入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各高校如果能切实让学术型硕士感受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与成果, 那么对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切实可行的帮助。
摘要:本项目是基于实践报告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的调研报告, 向湖北7所高校的学术型研究生投放调查问卷来为找出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并进行调查分析。其目的是探查学术型硕士的科研能力提高的相关影响因素, 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教学为例, 了解当前研究生教学与奖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华中地区学术型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和推动华中地区研究生教育的进步与扩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招生简章】推荐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高考招生简章10-25
北京大学2014年法律硕士招生简章09-1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07-31
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09-05
北京理工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09-09
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做好2012年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教育硕士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11-30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分配方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