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新学案答案

2024-07-25

生物必修二新学案答案(通用2篇)

生物必修二新学案答案 篇1

专第 一 题

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看”“忆”等关键词,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诵读、品味词中精彩的词句,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在诵读中体会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乐观豪迈的风格。

3.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资料卡片

1.作者与写作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时年32岁的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韶山支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2.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原是配合音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词称作“曲子词”,后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沁园春”:114字长调,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以东汉明帝沁水公主花园“沁园”命名,调子较昂扬,很适宜表现毛泽东的这首作品中的“文情”。

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

寥廓(liáo)(kuò)...百舸(ɡě)争流 峥嵘(zhēnɡ)(rónɡ)岁月 ...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 ..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寥廓:广远空阔。词中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2)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峥嵘:比喻超越寻常,不平常。

(3)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

(4)激扬文字: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激扬:激浊扬清。

相 信 未 来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概括诗节内容,理清诗歌思路;分析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意象蕴含的深意。

2.介绍时代背景,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情和对未来的执著信念。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逆境中相信未来的执著,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自信。

资料卡片

食指,1948年生于山东,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为之起名郭路生。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食指15岁开始诗歌创作。1965年考入北京56中学高中部。1968年到山西杏花村插队,插队时创作了各种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他的许多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知青中传唱。其大部分代表作,如《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都完成于1965至1969年间。1971年参军,1972年因各种压力造成他精神崩溃。

1979年他的作品终于在《诗刊》上首次公开发表,引起各方关注。1988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相信未来》面世。他的诗歌抒情纯净,语言节奏铿锵,易于朗诵。

诗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过一个又一个打击,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诗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但他对国家仍不改初衷,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诗歌,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食指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他的艺术追求。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诵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恼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诗人自己回忆:“1969年,我下乡第二年回来,‘四三派’的人回来聚会,要我去。我给他们背了几首诗。那些诗他们要走了一些,作为一个动态写进报告里,给了上边。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20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曾被严格审查、批判。但在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灰烬(jìn)凝露(nínɡ)瞳孔(tónɡ)...摇曳(yè)轻蔑(miè)惆怅(chóu)...曙光(shǔ)不屈不挠(náo)..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1)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2)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3)惆怅:伤感、失意。

(4)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屈:屈服;挠:弯曲。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意象,体味意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朦胧诗的特点。

2.分析诗歌形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洋溢着的青年人的创造激情,以及诗人对变革者的赞美之情。

3.欣赏本诗宝塔式的结构,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1.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出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江河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他与北岛、舒婷、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初期。此时人们的思想是相当保守、落后、封闭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唤起人们的意识、唤醒沉睡的心灵、号召人们投入新的生活,成为一个特定时期内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应运而生。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呼唤时代、探索时代、创造时代,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意识,也表现出了特定时代里青年人所具备的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富有活力、充满自信的优秀品质。

3.朦胧诗 资料卡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黑暗与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具有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矿藏(cánɡ)

召唤(zhào)

花瓣(bàn)...震颤(chàn)战栗(lì)诞生(dàn)...倔强(jué)

栖息(qī)

憎恨(zēnɡ)...青葱(cōnɡ)蔚蓝(wèi)涨满(zhǎnɡ)...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战栗:战抖。

(2)倔强:(性情)刚强不屈。(3)青葱:形容植物浓绿。

(4)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金碧:指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辉煌:光辉灿烂。

十八岁和其他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小标题的作用,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本文谈话式的行文方式,培养学生根据表达目的选择恰当的措词和语气的能力。

3.开展学生与家长互写书信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书面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资料卡片

作者简介:杨子,本名杨选堂,1923年生,广东省梅州人。台湾作家。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现任联合报系副董事长。研究经济兼长文学,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专栏”“杨子漫谈经济”“杨子论衡”等专栏,颇受欢迎。著有散文、小说、经济论文集等作品。

写作背景: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个操作交流的平台。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祈祷(qí)

诧异(chà)

沉湎(miǎn)...怪癖(pǐ)引吭(hánɡ)摭拾(zhí)...溺爱(nì)甫健(fǔ)..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摭拾:拾;捡。多指袭用现成的事例或词句。

(2)沉湎:沉溺,耽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3)我行我素: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时的一套去做。行:做;素:平素,平常。

(4)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

我 的 四 季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线索,整体把握文意,了解四季所蕴含的人生含义。

2.赏析富有哲理的语言,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的含意,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思考、体悟人生的真谛,在活动体验中加深对青春的思考,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

资料卡片

张洁,生于1937年,中国现代作家。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文章优雅醇美。著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其中《沉重的翅膀》《无字》获得茅盾文学奖。她成为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该奖的作家。张洁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致力于“爱”与“美”的探索和表现,她把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命名为“大雁系列”。张洁可以说是当代散文领域少有的一位直面苦难、咀嚼苦难并以苦难的本体形式感染着读者的散文作家。

这篇文章发表于1981年2月。上世纪80年代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表的。

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胳膊(bó)

锈钝(dùn)

颤抖(chàn)...汗流浃背(jiā)磕绊(kē)干瘪(biě)...厄运(è)入不敷出(fū)给予(jǐ)...不济(jì)焦灼(zhuó).. 灰心丧气(sànɡ).揪住(jiū)冰雹(báo)..怨天尤人(yóu).

夭折(yāo).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出汗很多。浃,透。(2)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3)入不敷出:收入不够支出。敷:够,足。

(4)怨天尤人:埋怨上天,怪罪别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概括与理解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引导学生快速提炼文中信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思考与睿智的思想。

3.体会设计未来的重要性,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初步设计。

资料卡片

卡尔·马克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共产主义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在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发表),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指南。19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进行大量写作和研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于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是篇议论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尽管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只有17岁,但是文笔优美,语言深刻,思考缜密,分析精辟,振聋发聩。

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藐视(miǎo)

废墟(xū)

啮噬(niè shì)....吮吸(shǔn)

累赘(léi zhuì)

钦佩(qīn)....恪尽职守(kè)

战战兢兢(jīnɡ)..完美无瑕(xiá)

.妄自菲薄(fěi).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1)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

(2)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3)无可非议: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非议:责备,批评。

(4)战战兢兢:形容因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做事非常谨慎小心。课文里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害怕,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我 的 五 样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学习作者在生命追寻过程中认真实现生命价值的态度。

2.在品味语句中,学习本文对比、比喻、衬托手法的运用,体会品味文章隽永朴素的语言风格。

3.设计活动,激发学生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规划青春,设计未来。

资料卡片

毕淑敏,女, 1952年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约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艺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心灵7游戏》:《心灵7游戏》是为所有“有心”人而写。书中的七个游戏,都直指人生重大问题,深入浅出,梳理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是用散文的笔法、咨询的方式给读者开出的一道心灵保健处方。

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斟酌(zhēn zhuó)水泵(bènɡ)甄别(zhēn).... 偷觑(qū)

妥帖(tiē)不啻(chì)...商榷(què).墓冢(zhǒnɡ).思忖(cǔn). 悄然(qiǎo).

偌大(ruò).

擂鼓(léi).屏窒(bǐnɡ)执著(zhuó)瞠目结舌(chēnɡ)...不露声色(lù)四肢百骸(hái)..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思)。然:对。

(3)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苟:苟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4)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向青春举杯”专题写作指导

专题训练

记叙三要素,写人,记事,开头与结尾。

训练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学会在记叙文写作中突出记叙的要素。

2.理解写人与叙事的关系,在刻画人物中叙事,在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

3.掌握记叙文常见的开头与结尾的技巧,写好开头与结尾。

范文展示

状 元 凉 粉 江苏考生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穷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

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黑火的,找了张20元假钞给我。”

“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学呢?”店主掇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了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嗯,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张假币,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点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将家里老母鸡生的那几个蛋塞给我,而我知道,为了本人在城里上学,家里一年沾不到十趟腥……“那我就更不能让这钱留在兜里!”

“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热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顿时烫得通红……

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分一分的学费……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钞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劳苦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

终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俩菜。”

回校后,我就把那假币撕掉了。

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点评:这篇考场作文通过对“我”在状元凉粉店的心灵的选择过程的叙述与描写,赞颂了店主——一位培育出“状元”的劳动妇女的淳朴、善良的美德,也正是这种美德,使“我”的心灵得到感化,于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这篇考场作文的成功之处至少有三:

一、突出了记叙的要素,“我”选择是否用假钞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及结果交代得十分清楚,以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看似平实的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在叙事中突出刻画了店主,通过对店主通红的手臂、打凉粉的场景以及人物语言的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写活了人物,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三、开头直接入题,而“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则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是真的火吗?火到怎样的程度?为什么会火?而结尾则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也点了题,这在考试作文来说,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

写法归纳

1.突出记叙的要素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记叙文,就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提到记叙文的要素,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初学记叙文写作时老师所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一件事叙述完整的能力,这是记叙文写作的最基本要求。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如果只是关注“六要素”是否齐全,“六要素”平均用力,这样的记叙文往往多是流水账式的,看了让人感觉乏味。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记叙文写作中,要注意突出记叙的要素,但不是“六要素”面面俱到,平均写来,而是要有所侧重。现在通常有记叙文写作要突出“三要素”的说法,即所谓的 “新三要素”。关于“新三要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借用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一种是“事”“情”“理”。前者不赘言,因为这实际上就是记叙文“六要素”的体现,时间、地点等构成了人生活的环境,情节包含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后者正如孙芳铭老师所说:任何一篇记叙文,就其内容而言,都必须包含事、情、理三个方面,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记叙文内容构成的三个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优秀记叙文都是事、情、理相统一,这就要求人们无论写什么文章,都要有一个“三不写”的态度:情况不明的不要写,否则只有道听途说;不明其理的不要写,否则使人昏昏;没有感动的不要写,感动不了自己更不能感动他人。“新三要素”说实际是要求记叙文写作中要突出某些要素,以使文章生动感人。

无论是“六要素”,还是“新三要素”,在高中阶段的记叙文写作中,成功的关键在所叙之事要突出故事性,写人叙事中要凸显“真情”,叙事抒情中蕴含人生哲理。

2.叙事与写人并重。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学生往往不会忽视对于事情的叙述,但在很多情况下却只顾着叙事,而忘记了对于人物的刻画。不少同学的记叙文中,人物从文章开篇到文章结尾,没说一句话,心里想什么,表情怎样,甚至是什么模样,读者都无从知晓。这是记叙文写作重事轻人的结果,这样的记叙文很难有感染力。

好的记叙文应该叙事与写人并重,在刻画人物中叙事,在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因为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1)动作神情描写: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写人物的动作神情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一个简单的动词,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2)肖像描写:像鲁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的外貌描写都是学习的典范。(3)语言描写:一定要通过语言展现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孔乙己的话:“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4)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心理描写通常可通过描写动作表情、环境、内心独白、幻觉等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梦境写心理。

3.记叙文开头常见的方法(1)悬念式

也称倒装式开头或直接切入式开头。即开篇以特写镜头写出事件的某个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结果,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一学生以“人生之桥”为题的作文开头: 楚子涵狠狠地踢了一下桥栏。

已经是离家出走的第三天了,三天中他就一直露宿在这座桥上,口袋里的几块零钱早已花光了,饥肠辘辘的他无力地坐在桥上。

又如《成长的味道》一文的开头: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2)开门见山式

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地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直截了当地开头,直接进入主题,就更容易使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内容,深刻了解主题。

(3)景物描写式

用景物描写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可以铺垫情节,导出下文。如《在爱中成长》一文的开头:

我一头冲进雨帘。细细的雨丝稠稠密密地斜织着,如纱,如雾。我的思绪如这雨一般,交错纷杂,剪不断,理还乱。(4)引用式

巧妙地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如《回眸记忆的深处》一文的开头:

成长,是“羡他无事双飞蝶,灿醉东风野草花”的欢乐;成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奈;成长,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执著。

这里小作者巧妙引用诗词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5)设问式

作文开头,提出疑问,既能总起下文,又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好奇心理,以至于急切地读下文。如《秋魂》中秋味篇开头:“你品味过秋吗?它是什么滋味?”秋色篇开头:“秋是什么颜色?”又如习作《美》开头:“美是什么?”

这样的设问式开头,简洁、明快,下文顺理成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6)诗意式

也称整句式开头,即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采用骈句、整句的形式开头,来议论点题、抒发感情或点题、总领全文,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篇题为《轻轻落地的一滴水》的佳作开头:

一滴水轻轻落地,是森林中叶片上滚下的露珠,还是峭壁岩石间的清流?是云的哭泣还是雾的叹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你喜欢小桥流水的温馨,还是大漠孤烟的雄浑?你偏爱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还是热烈浪漫的南国风情?我想,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

又如《回家》一文的开头:

远去的飞鸟,永恒的牵挂是故林;漂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奔波的旅人,无论是匆匆夜归还是离家远去,心中千丝万缕、时时惦念的地方,还是家。

用三个结构相近的句子组成排比句,用“飞鸟”、“船儿”、“旅人”类比来点题,形象生动而富有吸引力。再如《感谢“挫折”》的开头: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挫折,想说恨你不容易……

议论抒情相结合,并开篇点题。

4.记叙文结尾常见的方法(1)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文。

如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的一篇题为《石榴树》的文章的结尾:

今夏,我又回去了一次,在快到外婆家拐弯的那个路口,一株枝叶繁茂的石榴树映入了我的眼帘,红星点点,生机盎然,我的童年的记忆之门在刹那间被打开。有外公慈祥的笑容,有小东西的成长,还有又红又大的石榴和我的眼泪,它们都化成了树上的红星,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着、飞舞着,只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外公亲手为我种的那一棵。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如《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一文的结尾:

世上无难事!朋友们:只要你我都能够拥有坚忍不屈的品格,再大的困难也只是一时的“纸老虎”。让我们共同铭记:坚强不屈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当去奋力追求的。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下面这个结尾: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源之水绝不会清,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一文的开头: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而结尾则为: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又如《母亲手中的稻草绳》一文开头:

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 结尾: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颤一颤的手……(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直截了当表述出来,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加以暗示,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余地,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季节》一文的结尾:

冬季的智,冬季的爱,冬季的锐……

此季是漫长的,而此季给予的情意,是绵绵的……(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 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往往会在朴实中渲染一种或恬淡、或哀伤、或明丽、或迷蒙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必须跨过这道坎》的结尾: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道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

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又如《一步与一生》的结尾:

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成长路上,总有一种声音深深打动着你,是师长的教诲、校园的钟声、美妙的音乐,还是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

请以“伴我成长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记叙自己经历,也可以编写故事。

写作点拨

审题指导

作文题目的中心词是“声音”,写作时一定要有具体的声音,如材料中所提到的声音,也可以是叫卖声、叮咛声、鸟鸣、流水声等等。其次是“伴‘我’成长”,这种声音能牵动“我”心,让“我”产生过深深震撼,是“我”,不是别人;“伴我成长”,就是要表明这种声音至今仍对我起着某种作用,在对具体声音的叙述、描写中,应写出我的“成长”。概言之,无数声音中,你所要选择的,一定是牵动内心世界、震动最大、感受最深的声音;要写出声音背后的人与事,在写人叙事中抒写真情,在写人叙事中,展现我的成长尤其是我思想上的不断成熟。

确立主旨

伴我成长的声音,应是自己最熟悉的声音,它可能来自校园、家庭、朋友、大自然,或是自己的内心深处。在这些声音背后一定有着对“我”来说不同寻常的人与事,这些人与事帮助“我”成长。在选择素材的同时,要确立相应的主旨。可选的声音与立意有:

(1)来自校园的声音: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竞选演讲,班委的竞选演讲,充分展示同龄人的青春风采和鲜明个性;令人生厌的铃声,铃声一响,老师上场,铃声一落,超负荷的作业滚滚而来……也有可能是加油声、发令枪声、老师同学的赞扬声、批评声……

(2)来自家庭的声音:父母的叹息声鞭策着我永不停息;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亲情成为我成长的温暖的港湾;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关怀成为长大的动力源泉……

(3)来自自然的声音:雨打石板发出的叮咚声让我沉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我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我感受到拼搏的壮美;冰雪融化、燕子呢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萌动等春天的声音告示着我: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

(4)来自朋友的声音:可能是一声鼓励,是一声呵斥,是不经意间的一声细语,是慷慨激昂的誓言……

(5)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可以是自己欣赏名著、音乐或是其它艺术后内心的感受,因之而来的一种呼唤,一种勇气;可以是从自己的呼吸声中,感受到的“逝者如斯夫”的紧迫,一种时不我与的催促之音;可以是某次成功之后的欢呼;可以是耳闻目睹某种凄凉之后的内心呐喊……

思路提示 思路一:从对某种具体声音的描绘写起,写出这种声音背后的故事与人物,在叙事写人中写出我的感触与收获,在对感触与收获的描写中展现我的成长。如有同学写父亲的咳嗽声,写出父亲的咳嗽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偶有到常有,与此同时,写出自己从不在意到关注,从关注到行动,从行动到心痛,咳嗽声是明线,我的成长是暗线。

思路二:写几种声音,写出每种声音背后的故事与人物,以我的收获串起,展现我的成长。如写父母的叮嘱、爷爷奶奶的唠叨、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劝勉,在师长、朋友的关爱声中,我日渐长大。

专第 二 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学(节选)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从语法的角度,落实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语法现象。

2.引导学生领会“学不可以已”的内涵,并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3.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的价值,并能够运用。

资料卡片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临淄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荀子》的第一篇就是《劝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学习。在《劝学》里,荀子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的部分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参考书目:《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第十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木直中绳(zhòng)

以为轮(róu)

虽有槁暴(pù)日参省乎己(xǐng)..跂而望(qì)假舆马者(jiǎ)(yú)...舟楫(jí)

君子生非异也(xìng)..不积跬步(kuǐ)骐骥(jì)一跃 ..驽马(nú)十驾 锲而不舍(qiè)..金石可镂(lòu)六跪而二螯(áo)..爪牙之利(zhǎo).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煣”,以火烘木,使木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干)(3)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3)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指出下列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并解释。(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从语法的角度,落实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语法现象。

2.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并对“从师之道”有一定的思考和感悟。

3.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对比论证”的价值,并能够运用。

资料卡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卒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朝,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文内容殷实,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讲学解》。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其文气势壮盛,风格刚健,语言练达。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影响。

参考书目:《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dòu)

或师焉,或不焉(fǒu)..老聃(dān)六艺经传(zhuàn)..苌弘(cháng)官盛则近谀(yú)..李蟠(pán)

作《师说》以贻之(yí)..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这样)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③ 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惑】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传】

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之】

① 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其子”).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③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取独,无义).【其】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④ 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真是).【乎】

①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 生乎吾前(介词,于,在).③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

① 耻学于师(介词,向).②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③ 于其身也(介词,对,对于).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4.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表方式,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

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并解释。(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3)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获得教养的途径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学会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的修养。

资料卡片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他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市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了许多城市,从事过许多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创作了长篇《克努尔普》《德米尔》《荒原狼》等。《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世纪30年代后期,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陷入怀疑的绝望之中,他的《东方之行》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他想念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探索。他的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而细腻。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本文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参考书目:《人类文化史上伟大的智者——黑塞》,李世琦,《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4期

1.给加点字注音。

狭隘(ài)

跋涉(bá)

沉溺(nì)...慰藉(jiè)教(jiào)养 戕(qiānɡ)害 ...麻痹(bì)恢(huī)宏 时髦(máo)...符箓(lù)不计其数(shù)瞬间(shùn)...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1)跋涉:同“爬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2)戕害:伤害。

(3)望洋兴叹: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4)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契合无间。(5)慰藉:(书)安慰。

(6)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知识梳理

“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写作指导

专题训练

关注结构技巧,写出波澜。

训练目标 1.文体典型,以“记叙、描写为主”,用“故事”传达所思所感。

2.写出波澜,体现出“情节叙述与剪辑”的艺术性;力求打破惯常的“单线式”、“顺序式”的叙述模式。

3.引导学生关注“双线式”叙述技巧,尝试采用“花开两朵”的双线结构。

范文展示

预 约 精 彩

我还是坚定地走了出来,回头看了看那依旧人山人海的拥挤长队,心里舒了一口气。

他们也许是在预约某种精彩,也许他们能预约到,但太怕跻身这样的浪潮,也许只能随波而行,再精彩的风景,都统统沦为平庸。

因为精彩,不靠人云亦云地预约。找到自我,就预约下了最独特的精彩……

五月的天,刚刚八九点,太阳就已经不留余力地烘烤着大地。妈妈一边催促着我上车,一边重复着已经说了不下十遍的话:“再不快点就预约不成了!今天是最后一天,人一定是多得不得了,你想排队排到什么时候啊,看这太阳……”

“行啦知道了,不就是个讲座嘛,至于这么……”

“那可是教授啊,他传授的经验该有多宝贵啊,你看连预约都这么多天,机会多难得!”一路的红灯并没有打消她的兴致。

直到我们到了现场才知道,这预约的场景,一排排长队,人们顶着烈日不知疲倦。红色的横幅上印着“高考权威教授……讲座”,被热浪卷得软下了身体。

人们交头接耳不耐烦地抱怨,妈妈却一言不发看着人海,她轻声对我说,吃这些苦还是值得的。我突然想起中考后的那个夏天,和朋友结伴去浙西峡谷的那个旅途……

汽车沿盘山公路向上颠簸地行使,导游算好了时间,提醒我们抓紧时间爬山,中午在山顶上有一场大型的民俗表演,十分精彩。

朋友很期待,一路走得很快,好不容易爬到了半山腰,我却已经支撑不住,去就近的凉亭里歇脚。可他不愿停留,随着人们纷纷起身更加着急。

“大家都走了,快走吧!”

而正盯着山腰上的芦草发呆的我怎么也不愿动身。约好再见面的时间地点,他终于及时地跟上了人们的步伐。

刚刚高谈表演怎么怎么精彩的哄闹声一下子没了,随之是静谧山间,阳光和煦。

没想到一声雷响,雨点越落越大,我看见景区告示牌上的通知,说因天气原因表演取消。我再次眺望山间,雨后的阳光照出一道绚丽的彩虹,我惊呆了。不后悔我的决定,我“预约”了属于我自己的精彩。山的那头,预约好的精彩意外落幕。

山的这头,我目睹了山腰上绚烂无比的彩虹,见证了我的精彩。

因为精彩,不靠人云亦云的预约,找到自我,就预约下了最独特的精彩……

回过神来,队伍已经缩短了一截。可是我还是毅然走出。向妈妈挥手的时候,我大声地说:“我不需要在这儿预约了。我在别处已经约好了!”

在别处,在我自己心里,预约了一趟精彩。

点评:本文其实是两个小故事,而且其中任何一个故事从选材角度看,都是普通的、单薄的甚至平淡的。但小作者运用一种类似“插叙”(之所以说类似,是插入的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式,将两个故事拼接了起来,这两个故事有着一种因果的关联,相互呼应,共同生发出“找到自我,才能预约最为独特的精彩”这一主题。结构上第一个故事还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了“悬念”,语言过渡也干净利索,层次分明。两个故事的组合效应成为了本文最大的亮点,显示出剪裁的纯熟和设计的匠心,那么原本看来“腐朽”的两则小故事,在经过组合交织成一个“大故事”之后,也就顿时“神奇”起来了。

写法归纳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大部分同学由于时间的限制,往往习惯于“竹筒倒豆子——有一说一”,记叙文往往按顺序写来,是一种平淡的“线性结构”,平铺直叙,单薄显露,难以吸引读者。社会事物是复杂的,表现在多面与多变两方面。文章在反映生活时也应该曲折有致、波澜起伏。正如古人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起。”袁枚、姜夔的这两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才能引人入胜的道理。

对于记叙文,破除线性结构的弊端,不妨在“变化”二字上下些功夫,如倒叙开头,设置悬念;插叙故事,别开生面;埋下伏笔,四下合围;变化情节,陡生波澜;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铺垫照应,左右逢源……应该说,招法是“千变万化”,难以穷尽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之道无非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使读者在阅读中觉得“每进愈奇,不忍弃去”。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懂得了“结构的技法”不是卖弄,不是装饰,不是“为技法而技法”,也就为我们自然、合理地采用技法找到了服务的对象。

常见的结构技巧包括:

1.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祥林嫂》一开头就写祥林嫂凄然死去,引起了读者强烈关注: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这些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3.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明湖居听书》中,相貌丑陋的男人出场的演奏,已令“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接着黑妞的演唱更令人“叹为观止”。经过这一衬再衬,最后王小玉才出场演唱,她当然就更胜一筹了。

4.情节突转

情节突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例如莫泊桑《项链》结尾。当然文章的“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5.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的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6.欲扬先抑

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下面重点推荐一下“双线并行”的叙述技法。

课本里其实有不少“双线”的例子,如欧阳修的这首《踏莎行》。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是一首常见的伤春伤别之作。上阕写“行人”,写人在旅途中那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思妇”,写居高望远中的迷茫和孤苦。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拆开这个“1+1”的结构,单看上阕或者下阕,在诸多写离情的词作中都不算出色。本词的独特价值就在于结构上的“两面兼写”,从而在“行人”与“思妇”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观照”,让“相思”有了一个交流互感的过程,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淋漓呈现,从而产生出“1+1>2”的效果来。

“两面兼写”侧重于不同视角的运用,它可以是“人我之间”的,也可以是“物我之间”的,当然还可以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它的展开方式往往是“平行的”“对举的”。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设计思路,那就是“组合交织法”,即文章在同一叙述流程中设置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故事情节,也即在一个“大故事”里包含了两个“小故事”,这两个故事互相呼应,互相契合,互相生长,二线互相扭接、汇集、迭合,完成故事的叙述。如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药》,明线是华家买药,暗线则是烈士牺牲,当明暗线交汇时,也就完成了一个更为惊心动魄的大故事——烈士的鲜血成了愚氓们的“药”。例文《预约精彩》也是将两个故事拼接了起来,从而产生出“时空交织”的效果。

作文题目

在春天,我们预约金色的秋天;在车站,我们预约顺利的抵达;在展卷阅读时,我们预约精彩的故事;在人生的成长历程中,我们预约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也许,精彩会如约而来;也许,精彩会擦肩而过;也许,关于“预约精彩”你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请以“预约精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角度自选,文体典型,叙事结构有所设计,避免平铺直叙,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审题:题中的两个词语,“预约”是事先约定的意思;“精彩”即优美、出色。题目提供了二元走向:1.精彩是可以预约的。(预设的)2.精彩是无法预约的。(生成的)同时,要明确文体,设计结构。

立意: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强调精彩是“可求之约”,只有实现过程的最大化,精彩才会来敲门;二是强调精彩是“不期之遇”,在偶然之处、意外之点,邂逅精彩。无论作何选择,应该从生活中选材,用“感性”的故事阐释出你的立意。

思路:1.可以在“精彩是可以预约的”与“精彩是无法预约的”之间选择一点,写深写透;2.也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呈现两种不同的“精彩”(可预约的与不可预约的),让它们在相互观照中,展现各自的特点,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做出自己的选择;3.面对“可以预约”与“无法预约”的两种状况,写出人生的思考与态度,从而“超越预约”,“别有精彩”。如“我不信每一个努力的人都会有回报,但我相信,每一个努力过的人都将获得生命的充实与盈润,这便是我们能预约的另一种‘精彩’”,“预约、不预约又有何重要?世事无常,又哪是预约一下就能完事的?我们能做的,是活在当下,做好此刻能做的,不丧失每一分的美丽,而到时‘精彩’自会降临。如此,于明月回眸,你所预约的或无法预约的精彩,都将盛开在我们的人生之旅上。”

注意:在选用结构技巧时,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如倒叙、悬念、插叙、呼应等,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但不能为了叙事曲折而脱离生活,这样只会故弄玄虚,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专第 三 题

月是故乡明

想 北平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让学生了解散文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资料卡片

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三部作品引起文坛的注目。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这期间写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以从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的经历,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骆驼祥子》是老舍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1944年初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新中国建立以后老舍最重要的作品是话剧《茶馆》。《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1951年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老舍在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背景剖析

文章写于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写出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

知识梳理

1.重点字音、字形填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咖啡(kā)

廿七岁(niàn)

辜负(gū)...橘子(jú)菜圃(pǔ)苇叶(wéi)...僻静(pì).(2)多音字注音组词。担 dān 负担 dàn 挑担 粘 zhān 粘贴 nián 粘液 便 biàn 方便 pián 便宜(廉价)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否定态度。(2)不以为意:没有注意,不放在心上。

我 心 归 去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通过诵读,揣摩并理解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资料卡片

作家作品

韩少功,中国当代作家。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在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批“寻根文学”倡导者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弘扬的是“不规范”的、存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的文化精华;而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被体制化了的“规范”文化,则持拒斥、否定、批判的态度。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爸爸爸》等作品以强烈的“寻根”意识,探寻文化规范对自由生命的制约,拷问“规范”状态下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由起源向末日退化的形态,从中发掘出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批判。《爸爸爸》等作品也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1996年韩少功发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小说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内涵使韩少功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背景介绍

韩少功访问法国圣·纳塞尔市,一个人身在异国他乡,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熟悉的人群,离开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了自己的故土,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会自热而然地产生。归国之后,韩少功将自己在国外那种孤独而又思念故土亲人的独特感受连缀成文,写下了一组散文,总题为“访法散记”,本文是其中一篇。

知识梳理

1.重点字音、字形填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幢(zhuàng)

别墅(shù)..悲怆(chuàng)眷顾(juàn)..惦念(diàn)贫瘠(jí)..逃遁(dùn).模样(mú).繁华酥骨(sū).烙印(lào).矫饰(jiǎo).静谧(mì).幽深奇诡(guǐ)熠熠闪光(yì)..(2)多音字注音。

ē 奔波

è 投奔ī 情不自禁 禁

ì 禁止ó 停泊 泊

ō 湖泊à 量力而行量

á 估量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1)概莫能外:没有什么能够例外。(2)熠熠闪光:闪闪发光。

(3)萍飘四方:像浮萍一样漂泊四方。

乡 土 情 结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乡土情结的内涵。

2.指导学生理解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作用。

资料卡片

作家作品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妇人》而步入文坛。从1931年冬开始,一直在上海担任报刊编辑,参加电影、话剧活动,写过各种文学作品。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的话剧《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1949年回到上海。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柯灵的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散文集《香雪海》、《长相思》、《煮字生涯》、《柯灵散文选》、《柯灵杂文选》等。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远。

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知识梳理

1.重点字音、字形填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搭讪(shàn)

悠邈(miǎo)..谪居(zhé)忐忑不安(tǎn tè)...屹立(yì)侘傺(chà chì)...蕞尔(zuì).田塍(chéng).魂牵梦萦(yíng).翰苑(yuàn).桑梓(zǐ)三匝(zā)..(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愁肠百节(结)纹身(文)秋篷(蓬)

良晨美景(辰)

发韧(轫)

儒染(濡染)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1)功败垂成:即将成功时失败了。垂,将要。(2)铩羽而归:失败归来。

(3)方兴未艾:刚刚兴起,生机盎然。艾,停止。(4)休戚相关: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休戚,乐忧。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

2.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的含义。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人生是一场苦旅”的深刻内涵;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资料卡片

作家作品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在农村生活过20余年。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短篇小说集《哑牛》《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的祠堂》《云雾中的古堡》《红葫芦》《蔷薇谷》等。短篇儿童小说《再见了,我的星星》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写作背景 本文是对摄影作品《前方》所写的一篇演绎文字。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文体常识

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成为呆板的文字解说,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使两者互相影响、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课文有关古诗文简析:

(1)《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简析:诗歌大意是,以前的仙人早已乘着黄鹤离开,现在这里留下的只是一座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不会回来,只有白云千年来在这里自由飘浮。天色晴明,隔江的汉阳,树影历历在望,远眺江中的鹦鹉洲,春草萋萋。太阳将要落山,遥想故乡,你在何方呢?江上满眼只是浩渺的烟波,这不免使人涌起淡淡的乡愁。全诗抒写登楼吊古、思乡怀土的心情,格调优美。

(2)《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简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离乱中的思家之情。诗的首联写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颈联又转入写景,景中仍然含情,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大意是说自己一介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3)《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简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诗的开头两句,写登程时所见的月下景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蓄不尽的特点。

知识梳理

1.重点字音、字形填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按捺不住(nà)崔颢(hào)迁徙(xǐ)...呐喊(nà)抛锚(máo)惶惑(huáng)...冰屑(xiè).(2)字形辨析。

徙 迁徙

涉 跋涉

徒 徒劳

陡 陡峭 躁

噪 焦躁干燥

腥臊聒噪

馨香謦欬钟磬罄竹难书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迁徙:迁移。(2)惶惑:惊慌困惑。

(3)抛锚:船停稳。车因故障中途停下。比喻进行中的事情因故停止。(4)焦躁:着急而烦躁。

今生今世的证据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与对话,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在作品中的观点和关键语句的含义。

2.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3.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家园意识,认识到故乡和人精神家园的关系。

资料卡片

作家作品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1999年10月,在国内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天涯》杂志的头题位置刊发了“刘亮程散文专辑”,并配发了李锐、李陀、方方、南帆、蒋子丹等著名评论家、作家的推荐文章。一时间,国内文学界为之震动。湖北《今日名流》杂志随即对刘亮程作了长篇专访;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以“刘亮程和他的村庄”为题对其作了专访;《书评周刊》《作家文摘》《新华文摘》《江南》等报刊也纷纷转载刊发刘亮程的散文及评论文章;在新疆压库一年多的数千册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也在一个月里被订购一空。2001年4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刘亮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心中构筑自己的村庄,用我们一生中最早看见的天空、星辰,最先领受的阳光、雨露和风,最初认识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当这个村庄完成时,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便形成了。这个村庄不存在偏僻与远近。对我而言,它是精神与心灵的。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而精神和心灵却有它自己的栖居年代,我们无法迁移它。在我们漫长一生不经意的某一时期,心灵停留住不走了,定居了,往前走的只是躯体。那个让人心灵定居的地方成了自己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知识梳理

1.重点字音、字形填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打夯(hāng)

一缕(lǚ)..瘸腿(quē)抹杀(mǒ)..转弯抹角(mò)抹布(mā)..烟垢(gòu)门框(kuàng)..悄无声息(qiǎo)圈棚(juàn)..烙印(lào).省亲(xǐng).执拗(niù).粗糙(cāo).迄今为止(qì).恍惚(huǎng hū)..咀嚼(jǔ jué)嘹亮(liáo)...舐犊情深(shì).(2)多音字注音。

(ā)圆圈(ℎá)号哭圈

(à)圈棚(ℎà)号子(ℎù)处所(à)街巷巷 处

(ℎǔ)处理(ℎà)巷道(3)字形辨析。

瞭 瞭望 仓 仓库 恒 恒常

燎 燎原 苍 苍茫 桓 桓公

潦 潦草 沧 沧海 亘 亘古

缭 缭绕怆 悲怆

垣 垣墙

“月是故乡明”专题写作指导

专题训练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与细节描写。

训练目标

(1)立意明确,内容充实。

(2)灵活使用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3)恰当使用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

【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她可以启发人们去思索生活,去寻求生命的意义。高山教人以刚强,溪流教人以欢快;菊花教人以高洁,绿茵教人以质朴;大海教人以胸怀豁达,森林教人以庄重沉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以“凝听自然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注意使用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不少于800字。

凝听自然的声音

叶晓菲

自然的声音,是这个喧闹的世界最美丽的音响。夜雨潇潇、鸟雀呼晴、秋虫呢喃,无不是令人沉迷的天籁。比较而言,我更爱凝听芦苇的言语。初春时节,沙洲上,满是新生的芦苇——苇芽尖尖,光泽莹莹,贮满了生命的生机和淳朴。春日伊始,乍暖还寒时候,沙洲的芦苇已悄悄地伸展开它的根须,汲取着泥土中些许的营养,生机萌动,破冰拔节,茁壮生长。这里没有温室,没有肥料,没有农人勤恳的呵护,没有梨园歌手柔情万种的歌咏和赞叹,但有湛湛的蓝天,朵朵的白云,芦苇便觉知足,便觉愉悦而惬意。有了这些,它们就可以在第一缕阳光溜进眼眸的时候,开始平凡而诗意的生活,演奏朴素而淡泊的生命乐章,传唱生命的歌谣。

我爱凝听秋天芦苇的声音。沙洲上秋日的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披霜的芦苇唱的是不屈的坚韧和刚强。秋风瑟瑟,百花凋零,而芦花却开得圣洁而潇洒;严霜袭来,百草枯萎,而沙洲的芦苇却仍然凛然挺立,不屈不挠。西风紧了,可你能听到它们从容的吟唱。君可知,在历史的时空中,沙洲的芦苇曾被三国争雄的烽火烧得满目疮痍,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年春天的时候,沙洲的芦苇又是葱葱绿绿,调皮地对着天空扮一个鬼脸,吟唱风采;君可知,在汗青的记忆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为燕国铲除暴秦踏上了千古不归路,衣袂飘飘,不再回头,而沙洲上的芦苇则伴着萧瑟秋风,伴着高渐离的击筑声,沙沙作响,为荆轲伴奏;君可知,在抗战的史册中,日寇的铁蹄曾肆意地践踏北国白洋淀沙洲的芦苇,然而一片芦苇倒下了,千千万万丛芦苇顽强地聚在一起,霹雳一声,无边的火海把日寇的残暴和淫威烧成了灰烬。

我爱凝听春夏之际沙洲上的芦苇的声音。此时此刻,沙洲的芦苇最能给人“和睦和谐,与人为善”的微妙启迪。你看,河流涨了,湖泊满了,一片片沙洲次第隐没,芦苇便怡然自得地融进河湖港汊的大家庭。红鱼在芦苇中穿梭,青蛙在芦苇的脚跟鸣唱,调皮的蜻蜓一只只、一群群在苇叶之间、芦花之上盘旋嬉戏,而芦苇则像极了敦厚的兄长,它不恼不怒,一株株、一丛丛,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为大家庭搭建起凉棚,任风雨敲击摧残亦无怨无悔。这一刻,你的爱已无声。

这一片芦苇,苍苍茫茫,深深地扎根于沙洲之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摇曳着尘世的沧桑,滴溅着生命的启迪,教我心境淡泊,教我朴质刚强,教我与人为善,教我每天笑迎那一轮温馨的朝阳……

我爱听在水一方的沙洲的芦苇的声音!那是大自然最美丽的绝唱。

点评:这是一道颇具特色的作文试题。考生写作此文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根据作文材料的行文特色,特别是写作要求,要写好这篇作文,最好选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体裁;第二,认真审读作文材料,仔细揣摩写作要求,从作文审题方面,切实把握好“从大自然中得到的人生启迪或审美体验”的导向,并以此作为立意的基点。本文作者审题准确,描写极富文采,字里行间激情洋溢。作者借沙洲芦苇,凝听到了自然的声响,体悟出“淡泊淳朴”“坚韧刚强”“和谐处世”的人生哲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红鱼在芦苇中穿梭,青蛙在芦苇的脚跟鸣唱,调皮的蜻蜓一只只、一群群在苇叶之间、芦花之上盘旋嬉戏,而芦苇则像极了敦厚的兄长,它不恼不怒,一株株、一丛丛,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为大家庭搭建起凉棚,任风雨敲击摧残亦无怨无悔” ,“来年春天的时候,沙洲的芦苇又是葱葱绿绿,调皮地对着天空扮一个鬼脸”,“荆轲为燕国铲除暴秦踏上了千古不归路,衣袂飘飘,不再回头”,这些景物描写或细节描写,艺术而形象地体现了主旨情感,令人频频击节称叹。

写法归纳

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的对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风景描写、风俗描写和风物描写。也可以用绘画用语来表达,那就是: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风景画的主要内容是自然风景,如日、月、星、云,高山、大漠、潮汐、雷电等。风物画的范围,似乎更小一些,主要指人工制造的具有特点的景物与器物,如宫殿、寺庙、园林等。较大的如园林,较小的如金石。风物描写,应该有独具的特点。风俗画,也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风俗画,指能反映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生活所特有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的描写。狭义的风俗画,指作品中有关地区的独特的风俗人情、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描写。我们这里所说的风俗画,主要指后者。

细节是指细小的情节。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事景物的最具有特点的情态或心理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细节要真实。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必须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细节还要新颖独特,有生命力。景物描写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必须与记述的人或事的个性特点相统一,使它起烘托或配合的作用。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景物写得再细致,句子再美,最终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有些同学不懂得这个道理,景物描写不注意时令变化,不管地区差异,不管恰当与否,硬是将别人的优美词句直接搬到自己的作文里面,这样就使写景和人事相游离,让人看了莫名其妙。

二、景物描写总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记叙文中是处于第二位。“情”和“意”好比是“花”,景物描写好比是“绿叶”,如果不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也不管有没有必要,一写景就是洋洋洒洒一大段,这就好比一大堆绿叶遮住了红花一样。所以,在写景记叙文中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条,切不可一味地写景,而忽略了表情达意。

三、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每处景物都有其独特之处,写景必须抓住此景与彼景的区别,写出此景的特征。它的代表性是哪些?要把它的形状、性质、动态、声音、颜色等真实地表现出来,进一步将该景蕴含的精神也写出来,力求景物描写得生动逼真,引人入胜。

四、景物描写要确立好观察角度。观察景物的角度有三:一是定点观察的角度,有按照景物的客观位置依序而写,有分别从景物的总体角度和各部分的角度进行描绘,即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比如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色》中对荷塘的描写就是典范之作。二是动点观察的角度,随着观察者的移动,景物描写也随之变化。这种方法叫移步换景法。采用这种方法写景,一定要交代清楚自己的行踪,否则就会犯观察点不清楚的毛病,景多而乱,不成文章。还有一种角度是“散点观察”。它是根据描写的需要,把景物最为精华的部分汇集于一起。镜头可远近推拉,跳跃观察,对某些景物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观察,写起来比较自由,然而“散”并不等于“乱”,它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也要按照逻辑顺序,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乱写一气。朱自清先生的《春》是写春景的,他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美景汇于一篇文章之中,不受空间限制,也不存在移步换景,但却有内在逻辑,散而不乱。

细节描写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求真——符合生活的逻辑。细节来自生活,所以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不必是曾经有过的事实,但一定是要会出现的事实。一定要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决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求细——留下传神的片断。既然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对于情节、对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而应该工笔细描,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求独——着眼人物的个性。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比如《温馨》一文写父亲尾随保护女儿被发现时,作者没有写父亲两排洁白健康的牙齿、亮闪闪的眼神,因为这些细节常见于潇洒的父亲,而不属于那个略显尴尬的父亲。文章写道,女儿在幽僻狭长的小巷里猛然回头,闪躲不及的父亲只得“露出两排黄牙憨笑着”。“露出两排黄牙憨笑着”,这个极具个性化的细节,非常形象地表现了那个四十多岁的父亲的形象,那昏暗的小巷里算得上鲜明的颜色,那作者心中的温暖的感觉,真能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感慨。

作文题目

请以“绽放美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① 恰当运用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② 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1.写作内容:能够展现美丽的事物、人物、性格、品质等等都可以作为本文的写作素材。

2.写作重点:内容方面,集中笔墨展现美丽,并诠释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即美丽是如何绽放的,美丽来自于什么。表达方面,要恰当运用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3.写作范围:“美丽”在此的范畴应该很大:宽容、善良、拼搏、坚强、感恩、执著等都是一束束美丽的情愫;亲情、友情、爱情可以绽放美丽,人性更可以绽放美丽;一颦一笑也可以绽放美丽;美丽是幸福,是纯净,是温馨,是柔情,是思念和怀想,是和平……从小处到大处,美丽的瞬间很多,只是作者要善于感悟美丽的真谛。

思路提示

“绽放美丽”是一个动宾短语。审题时要品味出“绽放”这个动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也许绽放在心里,也许绽放在眼睛里;它会绽放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会绽放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上,会绽放在微笑里,会绽放在“人”字的互相支撑中……这些美丽会绽放在不同的心境里,也会绽放在不同的时境中,只是作者要善于捕捉绽放的过程。

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记叙去叙说那些美丽的故事;可以采用描写去描摹那些美丽的景致;可以用抒情去感悟那些美丽的瞬间;可以用议论去品味那些美丽的情愫。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就本文的写作内容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笔:

(1)可以写大自然绽放的美丽,但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景物的描摹上,应该进行联想升华,深刻感悟大自然中所蕴含的美丽。如春天的希望、夏天的热情、秋天的包容、冬天的孕育等。

(2)可以写品质上所绽放的美丽,如坚强、乐观、宽容、善良、拼搏等,即表现出这美丽来自于上述品质。如霍金是美丽的,他的美丽绽放于不懈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抗争;丛飞是美丽的,他的美丽绽放于博大宽容的爱心。可先叙述后议论。

(3)可以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写人性,表现这些美好的情愫绽放出的美丽。

(4)可以写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健儿,写他们的坚忍、拼搏、执著、顽强所绽放的美丽;写那些形体并不美丽的残疾人运动员靠不屈的性格绽放的美丽。

(5)可以写那些充满爱心的人们所绽放的美丽,如短信妈妈、谭千秋、捐款的乞丐、空降兵、残奥会上残疾的舞蹈女孩等等。

(6)可以写感动中国的那些体现人性光辉的人,用他们的言行与灵魂去诠释绽放的美丽。(7)可以写微笑,写人与人之间的相扶相助,写由此绽放的美丽。

(8)可以写古人,写那些具有忠诚、诚信、正直、隐忍等品质之人,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意严格选材,围绕“绽放美丽”的中心,选准角度,敢于割爱,不堆砌材料,也不空谈,合理整合使用材料。

附录范文

绽 放 美 丽

将落未落的叶子在枝头咿咿呀呀地叫着,天空随着夏日的收场渐渐湛蓝,仿佛是秋日在低低私语,绽放着一年四季中的一个非凡的美丽。那美丽来自秋的深沉与包容。

秋,已是这般的深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煦暖不属于秋,在人们眼中秋也许只是一抹冷寂的泪痕;“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不是它的本色,人们听不到它的吟唱,只能感觉到它在细细地喁喁。

银装素裹漫撒大地也不是秋的追求,它一袭金衣,包容着收获,也包容着凋零。它所追求的只是一种深沉的、隽永的思念和有容乃大的美丽。

秋天的一切表情中,最美的就是“深沉”,那样一种内敛、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悲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于是秋季在如婴儿般的呢喃中幻化出了萧索而苍凉的大地。它的美丽化作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化作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愁思;化作了“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咏叹。其实又有谁能逃得开别情离愁,可又为何“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潇潇的晨雾里,山影和江水重叠掩映,一条大的趸船划开江面平静的轮廓,它就像是秋日里万水千山的思念,跨过山山水水的阻隔,随着顺风顺水的势头,一直划向天的尽头。秋就是以这样深沉的爱来寄托它飞向天边的思念,以它自己的表情诠释着独特的美丽。秋天的美丽总是被冠以忧愁,其实它只是摄影师手中的照相机,随着咔嚓的一声轻响,画面即被定格在那充满回忆的瞬间。画面中栖息着收割后的植物的根茎,藏匿着农人刚刚播下的种子……那是一种包容一切的深沉。因此,秋天并不只是忧愁的,它在以包容展现着大地的清阔与寥远,依着船帆映出自己的倒影,在斜阳的映照里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趸船行进中的两岸更加开阔了,在百无聊赖的寂静中,听着两岸的鸟鸣猿啼,趸船在寂静而荫凉的清秋夜色中悄然行进着,这是一个鲜活的拟人,那些无生命的帆船行驶的姿态,给人以缥缈、优雅的感觉,看着那些山花与草木,更觉得它们是秋种下的思念的种子,虽处凄凉的秋景中却预示着来年再次释放芬芳、绽放美丽。

一声蝉鸣打破了寂静,秋迈着闲适的脚步走在落叶上,走在两岸的猿啼中……向天空、向自然、向人类绽放着深沉与包容创造的美丽。

点评:作者把欣赏美丽的触角落在了大自然上,抓住秋天的特点,用含蓄的笔墨诠释了秋天所绽放的美丽——深沉与包容。作者赋予了秋天一种性格——内敛、深沉、包容,感悟还是比较深刻的。作者细腻地描摹秋天的景致,把秋天性格化、人格化,使秋天具有了灵性,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很有特点。文章感情真挚,形象丰满,善引古诗,文采斐然。“绽放美丽”贯穿全文,结构严谨。写法上运用了对比,以夏、冬来映衬秋之韵味。尤其那只行进在秋日的趸船,仿佛行进在人生之路的旅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专第 四 题

像山那样思考

江南的冬景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让学生品味郁达夫散文质朴清淡、明白晓畅的语言。

2.结合文章描绘的多幅图景,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表现出的画面美。

3.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江南冬景的欣赏和喜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

资料卡片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 因参加**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刊》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3年7月发表的《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撤至苏门答腊。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50岁。

本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郁达夫的散文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本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1.给加点字注音。

涮羊肉(shuàn)蛰居(zhé)

乌桕(jiù)...赭色(zhě)槎桠(chá yā)剥花生米(bāo)....恣意(zì)搁笔(ɡē)夹衣(jiá)...绿林(lù)泊船(bó)丰腴(yú)...月晕(yùn).谛听(dì).远阜(fù).

埠头(bù). 知识梳理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围炉煮茗:围着炉子取暖并煮茶,表现了人们冬天蛰居室内闲适的生活状态。(2)曝背谈天:晒太阳并谈天。表现了人们在晴朗的冬天室外闲适的生活状态。

(3)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也作莫明其妙。(4)得失俱亡:得与失都不再计较。亡:无。

西地平线上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引导学生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理解想象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位。

资料卡片

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高建群也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1.给加点字注音。知识梳理

诳语(kuánɡ)

安谧(mì)

攫来(jué)...雾霭(ǎi)酝酿(niànɡ)罗布淖尔(nào)...胭脂(zhī)魁梧(wú)罗布泊(pō)...喷薄而出(pēn bó)物什(shí)混沌(hùn dùn).....勉强(qiǎnɡ)蓦地(mò)瘴气(zhànɡ)...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到地平线下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临死之前精神忽然兴奋的现象,也比喻旧事物灭亡之前暂时兴旺的现象。(2)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将要出现的样子。(3)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4)诉诸笔端:用文字描写或倾诉出来。

赤 壁 赋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2.指导学生结合背诵,理清思路,品味文章情、景、理交融的艺术。

3.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内心矛盾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资料卡片

1.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主考欧阳修得之惊喜。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徐、湖等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之风,时谓之“以诗为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有《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超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堪称名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论证精辟,纵横驰骋,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情画意,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开拓题材,创新风格,别开豪放旷达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2.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3.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赋”,不是一篇纯粹的散文,也不是散文诗。“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它讲究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特点的演变是: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知识梳理

(1)重点字、词注音。

壬戌(rén xū)窈窕(yǎo tiǎo)斗牛(dǒu).....万顷(qǐnɡ)冯虚御风(pínɡ)扣舷(xián)...桂棹(zhào).愀然(qiǎo).旌旗(jīnɡ).江渚(zhǔ).蜉蝣(fú yóu)..更酌(ɡēnɡ).袅袅(niǎo).相缪(liáo).酾酒(shī).扁舟(piān).挟飞仙(xié).枕藉(jiè).

嫠妇(lí).

舳舻(zhú lú)..横槊(shuò).匏尊(páo).

无尽藏(zànɡ).(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②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④ 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②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①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② 正襟危坐(正,形作使动,整理)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④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⑤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⑦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5)成语积累。①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②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③ 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④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⑤ 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2.研习文本,赏析课文在比照和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结合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心态,以及其高洁的人格和傲世的情怀。

资料卡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钴

潭记》、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知识梳理

(1)重点字、词注音。

僇人(lù)

惴栗(zhuì)..施施而行(yí)斫榛莽(zhuó zhēn)...箕踞而遨(jī jù)衽席(rèn)...岈然(xiā)若垤若穴(dié)..攒蹙(cuán cù)引觞满酌(shānɡ)...颢气(hào).培.(pǒu lǒu)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刑辱)② 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 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或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② 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③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④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⑤ 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⑥ 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拨开;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⑦ 故为之文以志(古义: 记;今义: 志气、志向).(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①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② 穷回溪(穷,形容词作动词,走遍)③ 卧而梦(梦,名词作动词,做梦)④ 始指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⑤ 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⑥ 萦青缭白(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⑦ 故为之文以志(文,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神 的 一 滴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体会作品自在安适、平静舒缓、不乏激情又饱含深刻思想的语言。

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准确生动地描摹景物的写作方法。

3.通过问题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梭罗对自然的依恋、陶醉和崇拜之情。

资料卡片

作者生平: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他自称是“风雪和风雨的观察员”。1845年春天,他拿着一把斧头,独自来到离波士顿不远的瓦尔登湖边,借埃默森的一块荒地,为自己盖了一间小木屋。他曾写道:“1845年3月末,我借来了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他在湖边打猎、种豆、伐木、捕鱼、收获,也在湖边倾听风声,观察四季的物候变化,沉思人生和抚慰灵魂。梭罗在瓦尔登湖只生活了两年,但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联结在一起。1985年,《美国遗产》杂志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神的一滴》选自《瓦尔登湖》,有改动。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

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该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名家评论:

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1.给加点字注音。

蓊郁(wěnɡ)

峻峭(qiào)

鼓噪(zào)...吞噬(shì)涟漪(yī)深邃(suì)...糅进(róu)璀璨(càn)熠熠(yì)...俯瞰(kàn)水苔(tái)一泓(hónɡ)...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的含义。(1)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2)罕有其匹:很少有能比得上的。

(3)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聋了,形容声音很大。知识梳理

像山那样思考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阅读,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资料卡片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的《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作与《瓦尔登湖》同样具有伟大影响力的经典。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征服、改造大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于是人类开始向大自然掠夺。他们砍伐森林,填平湖泊,捕杀动物,地球不断发出警告。在这种情况下,奥尔多·利奥波德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这本书。他提出了“土地道德和土地伦理”的观念,呼吁人们建立一种与自然保持平等和谐的道德观,要把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看做一个共同体,并把人类在这个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

《像山那样思考》选自《沙乡年鉴》,提醒人们要学会思考,重新衡量人和自然的关系。

1.给加点字注音。

嗥叫(háo)

驯服(xùn)

残羹(ɡēnɡ)...允诺(nuò)悚然(sǒnɡ)湍急(tuān)...蜿蜒(wān)嬉戏(xī)蠕动(rú)...闪烁(shuò)饿殍(piǎo)艾蒿(ài hāo)....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的含义。(1)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2)残羹冷炙:指吃剩下来的酒食。

(3)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4)童山秃岭:没有树木的山岭。

知识梳理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写作指导

专题训练

记叙文中的场面描写。

训练目标 1.归纳场面描写的方法。

2.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生活中的场面。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展现生活中经历的场面。

【例文1】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又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点评:叶君健这篇文章场面描写非常出色。在处理群众场面的时候,先是人海中的“静”,突出了人们的期待,也为后面的沸腾作铺垫。当女主角出场时,“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 “卷起了一阵暴风雨”“像触了电似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凸现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喜爱。当演出结束时,观众像潮水一样涌到艺术家面前,观众和艺术家打成一片。作品很好地处理了场面描写中“面”的问题。

作者先写群体后写个人,由面到点逐步深入。当描写梅兰芳的精彩表演时,“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作者又把艺术家的唱词比作“珠子”,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艺术家那高超的表演。

这里的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反映了整个演出的盛况,反映了演员与观众水乳交融,人民艺术家和人民心心相通,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例文2】

精 彩 瞬 间

那是蝉鸣稀疏的夏日午后,我从书店回来,在家门口遇上了行色匆匆提着公文包即将出门的父亲。父亲没有系上鞋带,我有些诧异,靠在门边,目送他离开。父亲走入院中,正侍弄花草的母亲拦下了他。俯身,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夏日的微风掠过香樟翠绿的树梢,屏息的游丝中是菊花茶淡淡的香。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夏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在父亲的侧脸上打出一层光影泯灭的圆圈。

父亲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小孩。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仿佛隔了千年,恒久不变地穿过空气中那些氤氲的阳光与浮生,望着母亲。四目交错的瞬间,相视一笑,没有声音,没有语言,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我呆呆地倚在门边,只是情不自禁地微笑,为这精彩的瞬间绽放笑容。

这精彩的瞬间似乎如此绵长,夏日的阳光从香樟叶片的缝隙撒落,淌过母亲的发梢,淌过父亲的目光,淌过时光的旧线条,淌过内心深处的山峦,轻轻触摸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瞬间,菊花茶的香浸满整个身体。温暖如夏日的阳光。

父亲与母亲依旧伫立于画面中。母亲站起身来,父亲的身子有些微微颤动,柔和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母亲的脸颊。父亲缓缓向前迈了一步,伸出双手。是拥抱吗?迟疑中,父亲像个大男孩般羞涩尴尬地笑了起来。

他只是伸出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母亲垂落的发丝轻轻地埋在耳际。一抹红霞泛上母亲的脸庞,像少女初恋般的羞涩。

忽然之间,我发现这个瞬间变得盛大空灵,蓬荜生辉,平凡却精彩的爱的瞬间。

那个夏日精彩的瞬间像记忆中的粗颗粒,埋藏在内心深处,很多年后,依旧像是夏日的菊花茶般不曾远离。其实,生活就像一条金色奔腾的大河,虽然其中的每一滴水都那样平凡,但在阳光下,依旧能够成为一个瞬间,精彩的瞬间。

点评:作为一篇学生作文,小作者撷取生活的瞬间,选取母亲为父亲系鞋带、父亲为母亲理发丝的动作,结合人物的神态描写、背景和环境的描写,将父亲和母亲自然流露的真诚感情刻画得非常细腻。这里的场面描写非常生活化。小作者对动作的渲染以及背景层次的把握,让这个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的感人场面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写法归纳

场面,就是在特定的场地上,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画面。因为人总是活动在一定的环境和场合之中的,所以无论写人,还是叙事,都离不开描写场面。若是写集体活动,描写场面就更是重要。写人记事(包括写活动)的文章,都是由一个、几个或若干个场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缀合而成的。

好的场面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气氛,细致、形象和生动地表现人物,为全文增添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场面描写的方法有:

(1)点面结合。既要照顾全面(整个场面),又要突出主要人物(点)。

摄影师拍摄战斗场面时,有时要鸟瞰战场全景,有时要拉近镜头,拍摄局部厮杀的特殊人物。没有全景,特殊人物就失去了广阔的背景、陪衬;没有特写镜头,这宏大的场面就显得空洞,主要人物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场面也是如此。写好整个场面的环境、背景、氛围或人物活动概况,文章内容才丰富,读者才能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写好典型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等,才能突出个别,才能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地把整个场面表现出来,才会让读者对事件的意义、重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如《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点评:这是一个精彩的场面描写,先特写刘姥姥的搞笑语言;然后从面上落笔,“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再逐一落笔,从点上描写。需要强调的是每一点描写都扣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没有写宝钗也颇值得玩味。(2)写好各方的表现。这是对交互性比较强的场面而言。

这样的场面都是由各方参与的,所以在描写这类场面时,既要写好“我方”的表现(有点有面),又要注意描写“对方”的表现(点面结合)。这样,事件的中心思想、人物的形象就在这大的活动背景中显现、突出出来。

如《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段话。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你看在鲁迅的笔下,阿Q的愚蠢、粗野,小尼姑的软弱乏力,以及酒店里的那群看客的麻木不仁,被写得多么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写阿Q的那一系列进攻手段时,着墨并不太浓,形象却跃然纸上,堪称精练的典范。鲁迅自己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在这里,他只用四个非常准确而又极其精练的动作“吐”、“摩”、“扭”、“拧”,便活画出一种流氓习气的恶劣行径。

不能设想,如果不是出自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思想的深刻,不会有这种尽善尽美的刻划。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话在当时自然是有着更加深广的社会意义,但用它来分析上面介绍的那个场面,也是适合的。如果说阿Q和小尼姑充当了示众的材料,那么,酒店的人群不也正是看客?请看这个场面描写的最后两句话: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阿Q为什么“十分得意的笑?”不用说,那当然是因为此情此景中他是一个心满意足的胜利者。而“看客”们比起阿Q来还缺少一分,只是“九分得意的笑”,这至少有两层含意:一层是因为他们只是目击者,而还不是直接参战的胜利者,相形之下并没能像阿Q那样获致成功的“光荣”;另外一层是他们希望这一幕演得很成功的戏,不至于见好就收,却不料小尼姑已经带着哭声跑远了。由此看来,只能是“九分”,而绝不会是“十分”,剩下来的一分,只有遗憾而已。

(3)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但切忌过多地发表议论。这一点,在我们所给两篇范文的结尾部分都有明显的体现。

作文题目

请以《争》为题,运用场面描写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题目解读 写作点拨 争,关键是一个氛围的营造。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篇记叙文,那么就不应该在争的理论上多费笔墨,而应该表现出争的场面、争的形象。

确立主旨,即立意。一种立意:就是鼓励争,弄潮儿在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另一种是反对争,过分的争执弱化了人际关系。

思路提示

思路1:可从家庭生活入手。父亲母亲争着为老人做点事情,体会难得的亲情。

思路2:可从学习生活入手。写出沉重的学习竞争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可集中写一次综合考试成绩出来后大家的反应和作者的认识。

思路3:可从体育锻炼入手。通过比赛认识到学生比赛真正的意义在于锻炼。思路4:可从战争场面入手,结合阅读文学作品的间接体验来写。思路5:可从武侠小说入手,结合阅读文学作品的间接体验来写。

生物必修二新学案答案 篇2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概括诗节内容,理清诗歌思路;分析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意象蕴含的深意。

2.介绍时代背景,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情和对未来的执着信念。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逆境中相信未来的执着,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自信。

资料卡片

食指,1948年生于山东,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为之起名郭路生。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食指15岁开始诗歌创作。1965年考入北京56中学高中部。1968年到山西杏花村插队,插队时创作了各种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他的许多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知青中传唱。其大部分代表作,如《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都完成于1965至1969年间。1971年参军,1972年因各种压力造成他精神崩溃。

1979年他的作品终于在《诗刊》上首次公开发表,引起各方关注。1988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相信未来》面世。他的诗歌抒情纯净,语言节奏铿锵,易于朗诵。

诗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过一个又一个打击,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诗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但他对国家仍不改初衷,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诗歌,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食指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他的艺术追求。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诵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恼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诗人自己回忆:“1969年,我下乡第二年回来,„四三派‟的人回来聚会,要我去。我给他们背了几首诗。那些诗他们要走了一些,作为一个动态写进报告里,给了上边。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20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曾被严格审查、批判。但在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看不到冰块的消亡。后来我又写出了《热爱生命》,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灰烬(jìn)

上一篇:四年级作文:在希望的田野上下一篇:改变命运的话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