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重阳节学生作文

2024-08-18

有趣的重阳节学生作文(精选14篇)

有趣的重阳节学生作文 篇1

有趣的重阳节学生作文

有趣的重阳节

今天是重阳节,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吃午饭。外婆说:“吃完饭,我们来做重阳糕!”我一听,立刻狼吞虎咽起来,真恨不得立刻就吃完碗里的.饭,马上做重阳糕。

收拾干净了桌子,外婆端出一盆浸湿后又晾得半干的米粉,把它们倒在一个大竹匾里,我激动得直搓双手。外婆对我说:“快去洗手。你的任务是把米粉里的小块捏碎!”我兴奋地洗了手,跑过去,卷卷衣袖,搓搓小手,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地把手伸到湿米粉中,感觉手中的米粉冰凉凉的,好舒服啊!我使出全身的力气把小块块一个一个消灭掉,外婆就拿出一面小筛子把粉身碎骨的米粉过滤一下,只见细细的、雪白的米粉从筛子眼儿里落下来,像下雪一样。不一会儿,筛子里又一批米粉块显露出来,我又使劲搓来搓去,直到所有的小块块都被消灭为止。

接着,外婆把细细的,白白的米粉一勺一勺放入蒸笼里,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压平,再用小刀把它们切成一块块菱形,再小心地撒上红丝、绿丝和黑芝麻,最后,把蒸笼放在蒸锅上蒸。

外婆说:“只要我们再耐心等上二十分钟,就可以吃到又松又软的重阳糕啦!”

有趣的重阳节学生作文 篇2

预科学生主要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受所处的地理环境、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完备, 自学能力很差, 面对数学问题往往思路受阻, 茫然失措, 束手无策, 这也导致了他们过于注重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中严重缺少愉快的情感体验, 缺乏学习动力以及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再加上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让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兴趣不浓, 甚至有部分学生讨厌数学, 以至于彻底放弃数学。

鉴于预科学生的上述特征, 预科数学的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要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树立起他们的自信, 重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的自学能力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让预科学生享受快乐的数学课堂呢?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预科数学教学的经验看来, 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 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只有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背景, 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例如讲解排列组合的知识时, 可以选择求奥运会某个项目争夺冠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讲解概率初步时, 可以选择计算买一张体育彩票能中一等奖的概率是多少?讲解指数时, 选择计算银行存款的利息为背景, 这些问题既是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 又来源于生活实际, 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二、介绍相关的数学文化

数学课堂大多枯燥乏味, 课堂上适当引入数学文化, 特别是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不仅能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给枯燥的数学课堂带来活力, 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的时候, 可以进一步介绍一元三次方程有公式解, 一元四次方程也有公式解的常识, 但一元五次方程的公式解始终都未找到, 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之一伽罗瓦证明了一元五次方程不可能有公式解, 其英年早逝的故事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记忆。在讲概率时, 可以首先给学生讲述概的起源:1651年, 法国一位贵族梅累向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赌注”问题。有两个赌徒说, 他俩下赌金之后, 约定谁先赢满5局, 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 A赢了4局, B赢了3局, 时间很晚了, 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 这个钱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 赢了4局的就拿4份, 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 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 而谁也没达到, 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短短几分钟的概率起源, 分赌注问题的介绍, 能让学生听得兴致盎然, 从而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2]。

三、开展课堂讨论

预科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人或接近于成年人,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 能较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平等, 学生们受到了老师的尊重, 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讨论中, 学生也能更加投入的自觉思考, 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巧思妙解优化学生的思维

前苏联国家元首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解题中处处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和求解, 往往令人拍案叫绝,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巧思妙解和一题多解,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 可以介绍“鸡兔同笼”问题, 即有若干只鸡和兔子, 它们共有88个头, 224只脚, 求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绝大部分学生想通过联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 但该题有更加绝妙的解法, 根本不需要列方程组。解法一:假设每只鸡都只有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站着, 则地面上脚的总数变为原来的一半, 也就是224÷2=122 (只) 。在122这个数里, 鸡的头数算了一次, 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122减去总头数88, 剩下的就是兔子数122-88=34 (只) , 从而鸡就有88-34=54 (只) 。解法二:假设笼里面全是兔子, 则应该共有88×4=352 (只) 脚, 因每只兔子比鸡多两只脚, 故有 (352-224) ÷2=54 (只) 鸡, 88-34=54 (只) 兔子。这样的巧思妙解和一题多解绝对出人意料,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能带动学生们进一步思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粉笔加黑板, 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较, 多媒体课件具有多种优势:通过运用声光、图像、动画、语音等手段, 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数学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会更好[3,4]。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 从而化难为易。例如, 学生了解“旋转曲面”“马鞍面”的方程, 但对图形缺乏认识, 可以用动画显示曲线旋转而生成曲面、马鞍面的过程, 让学生产生空间感, 加深对曲面图像特征的理解[5]。在预科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 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运用, 不但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 还能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长处, 扬长避短, 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运用数学之美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学生也不例外, 数学的美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数学之美主要表现在: (1) 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简洁就是美, 它符合一切审美的法则, 数学问题的结果都应该保留最简形式; (2) 数学语言的符号美, 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过“数学符号节省了人们的思维”; (3) 数学语言的和谐美; (4) 数学语言的图形美, 如黄金分割等。数学之美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只有通过激发预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着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教学的研究,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才能让学生享受有趣的数学课堂,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最好的学习动机, 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

摘要:本文结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和预科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 就如何改革课堂教学, 让学生享受有趣的数学课堂, 以达到改进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小迎, 等.少数民族预科生数学课程达标考试的初探[J].高等教育, 2011 (11) :18.

[2]李师煜, 等.数学史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13 (6) :12—13.

[3]王淑华.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 29 (10) :106—108.

[4]付玖春.高等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1 (6) :150—151.

有趣的音响作文 篇3

元旦那天,老天爷还真是挺善解人意的,是个晴天,太阳也跟大家一样高兴,始终是乐呵呵的。爷爷是我的作文顾问,我自然是要邀请他跟我一起去的。

我们坐上去公园的公交车,一路上爷爷就给我讲起了“听”的要领:“听声音,不能漫不经心,要倾听。什么叫倾听?就是要用心来听,跟饮茶一样也要‘品’,比如,这声音有什么特点,妙处在哪里,该选用哪个象声词……”

我按照爷爷说的去侧耳倾听,还真听到了不少平时充耳不闻的音响。

这天天气虽然很好,但还是可以感觉到耳边有冷风“嗖嗖”地吹着。公园里的树木大都是光秃秃的。高大的法国梧桐,叶子早已枯黄,还有一些可怜巴巴地挂在树枝上摇摇欲坠。一阵风吹来,便有一两片枯叶飘落下来,跌落在地,随风“沙沙”地翻滚着。时而可以听到林子里的长尾巴喜鹊“喳喳喳喳”地叫上几声,挺悦耳的;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鸟儿“嘟噜噜

……嘟噜噜……”地叫个不停,就像是唱歌,真好听!

我们沿着小路走过一座小桥,小桥下面的溪水潺潺流过。转过小桥就看到峭壁上悬挂着一条人工瀑布,虽然冬天水少了,但还是显得颇有气势。

爷爷指着瀑布对我说:“瀑布跟小溪都是水流,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却又不一样,你觉得各自该选用什么样的象声词呢?”

我想了一想说:“形容小溪就用‘哗啦哗啦’,形容瀑布就用‘轰轰轰’,行不行?”

爷爷还没有来得及回答,湖心的大喷泉突然喷了出来,而且越喷越高,简直要超过附近的电视塔的塔尖了。“你听,喷泉该怎么形容?”

“就用‘哗哗哗’,成不成?”

“差不多吧。”爷爷点了点头。

从公园里出来,我对爷爷说:“不听不知道,一听真奇妙!正像林老师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妙的音响,而是缺乏发现美的耳朵。要写好这么一篇音响作文,我现在是信心满满了。”

爷爷说:“不过,我还要给你提个醒,运用象声词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用得多了就滥了,不仅让人感到啰嗦,还会让人感到油滑、做作,这就应了我国古代的那个成语——”

“是不是画蛇添足?”

“对呀!”

重阳节的作文:记忆重阳 篇4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有趣的重阳节学生作文 篇5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 教师要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一课时, 整节课将学生置身于“逛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运用已学的“小数的意义”、“元、角、分的知识”等有关知识, 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购物付钱、找钱的生活问题。这样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小数的计算是生活的需要, 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起点, 是思维的动力。平时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问题的教学, 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痕迹, 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所以, 学生在上课时,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根据这一特点, 鼓励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 先让学生分别用3个、4个、6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有几种情况?然后提问:“如果给你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 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是不是越多?”这时, 学生兴趣高涨, 纷纷投入操作、验证的活动中。当学生发现正方形的个数是偶数时, 拼成的长方形个数会多些:正方形的个数是奇数时, 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会少些时, 师继续问:“当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些数时, 拼成的长方形不止一个?”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心中充满疑问, 积极思考, 最后发现当正方形的块数是2, 3, 5, 7, 11, 17, 19…时, 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正方形的块数是4, 6, 8, 9, 12, 15…数时, 拼成的长方形不止一个。这时师告诉生像2, 3, 5, 7, 11, 13, 15, 19…这些数就叫做质数, 像4, 6, 8, 9, 12, 15…这些数叫做合数。这样,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设情境平台, 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索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 这种学习效果比教师硬塞给现成的概念更好得多。

三、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游戏对小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 教师平时教学中, 尽量采取游戏的教学形式, 消除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感觉, 让学生能在“玩中学, 趣中练”。

例如, 在教学《面积》一课的导入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进行游戏比赛, 比一比哪组最快涂完图形 (大小不同的图形) 。在进行了激烈的比赛后, 甲组不服气地说:“不公平!”“乙组的图形都很小, 甲组的图形都很大, 我们要涂完就肯定要慢一点。”就在这样有趣的游戏中, 初步感受了“面积”这个概念,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还学生一个“有趣”的体育课堂 篇6

关键词: 体育课 趣味性 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养成良好健身习惯的重要教育过程。在新课标引领下,提倡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每一项课程的学习中,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体育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要想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并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享受体育课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一、创设情境,体验快乐学习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上课兴趣。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入特定情景之中,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产生参与的欲望[1]。

在学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动作时,可以把动作要领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或顺口溜,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吟唱、读念,提高学生对课堂练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一些图画引出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在练习和游戏过程中设定各种场景及角色,让学生在这样一系列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在队列队形课上,学生左右脚踏不齐,我便对学生说:“太阳这么大,同学们一定很热吧,让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的脚底下有一条小溪,小溪里都是清澈的泉水,很舒服呀!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解解暑吧,用我们的左脚踩一下小溪里的水草,那换右脚踩,很好,现在我们凉快多了,我们左右脚依次来踩踩如何?”就这样让学生在单调的练习中变得兴趣盎然。

用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使练习更加生动,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继续投入练习,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适宜的情境,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

二、巧妙导入,实现趣味课堂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有趣新鲜的事物,为了尽可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如何导入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个有趣的开场白。

在导入时我们可以引用很多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利用时下孩子们喜欢的电影、动画片进行导入,如: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迪迦奥特曼等,在低年级的垫上技巧前滚翻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当刺猬妈妈,要带领着我的刺猬宝宝们去森林里采果子,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了!”这么一说学生很配合,这样的导入在不知不觉中就设定了悬念,因为后面我会安排一系列场景,慢慢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学习前滚翻的一些技巧,让学生掌握好每个动作。

并非每一堂体育课都是硬生生地教会学生每个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固然重要,可是要让学生怎么掌握,如何让体育课变得有趣起来就需要老师进行思考,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就要投其所好,学会运用巧妙的导入,让学生在你的带领下快乐学习,让他们愿意、喜欢上体育课,体会体育课带来的快乐。

三、风趣游戏,促成意义教学

体育课走过场和体育课向放松课、调整课的不恰当转轨,是目前学生体育兴趣下降的一个症结。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之一就是体育游戏,体育与游戏相辅相成,特别是小学生很感兴趣,游戏对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有帮助[2]。

体育游戏是体育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成长的粮食,体育游戏在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认知的能力、运动能力及情感体验上,具有重大意义。但体育游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跑、跳、丢等,而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它是以学生为对象,安排适宜的场景,引导学生运动以达到教育目的。

体育游戏多种多样,不同游戏有不同意义,比如说你抓我救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力量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游戏开始后,追逐者要把抓到的被追逐的学生放进禁区中,没被抓到的学生可以通过跑动、闪躲避开追逐者去救在禁区的同伴。如果被追逐者不幸被抓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的同伴会想办法以最快的速度及最灵敏的闪躲营救自己的队友。

这个游戏并不是单纯的跑动,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配合及自己的思考都会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体育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驗到快乐,而且在玩耍的同时可以达到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相互增进友谊、团结合作等目的。

四、形式多样,丰富课余生活

近年来,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且有很多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锻炼中受到过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自信心严重受到打击,不敢进行类似的体育活动[3],若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则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兴趣,增长他们的知识,从而真正达到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在学校里不仅会有体育课,而且会有运动会、各类小型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要求全体学生参与,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课外参与机会,这会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比赛中,有些项目甚至会成为学生的运动特长,并能在课后乐于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训练,主动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

其实在体育课上学到的各类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外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根据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过的内容,有模有样地组织一些体育游戏或者是进行小型比赛。这些体育生活化的氛围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意识。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采取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木旺,张恭群.浅谈体育课的趣味性[J].创新教育.

[2]徐霞琴.对新课标理念下苏州市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J].体育教学,2013(2).

重阳节感悟的作文 篇7

今天是重阳节,我一大早就起了床,一缕温暖的阳光从窗外射了进来,多么美丽啊!爸爸妈妈已经去上班了,我叠好了被子,看了看闹钟,还有些时间。觉得地板太脏,我决定拖地板。我先把拖把浸湿,然后打算拧干,可是,拖把实在太重了,我怎么拧也拧不干,想到妈妈经常拖地板一定很辛苦,我就使出全身的力气,终于拧干了。哎呀!7点了,我抓起书包,急匆匆地上学去。

中午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邻居石爷爷提着菜篮,篮子里装满了新鲜的蔬菜,天气炎热,石爷爷特别累。我赶紧跑过去对石爷爷说:“石爷爷,我帮您吧!”石爷爷微笑着说:“谢谢你,好孩子!”我帮石爷爷把菜送到了他家里说:“爷爷再见!”就回家了。

妈妈还没回来,我拿起话筒刚想给妈妈打电话,转念一想:我不应该打扰妈妈的工作,今天是重阳节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我开始行动,先煮饭,再炒菜,我炒了妈妈最爱吃的西红柿炒蛋,噢,味道不错。妈妈回来了,我做了一个优美的手势“请坐。”给妈妈倒了一杯茶说,“您辛苦了,先用茶,再用餐。”笑容在妈妈的脸上绽开了:“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

妈妈告诉我,晚上要到外婆家吃饭,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放晚学后我来到了外婆家,表弟正在睡觉,舅父、舅母正在做饭,外婆还没有回来,父母在上班,表妹在写作业。我给表妹做辅导,然后帮舅父、舅母摆碗筷,快摆完时,表弟突然醒了,可舅父、舅母忙得实在脱不开身,我赶紧跑过去哄表弟说:“不准哭啊!再哭以后就不带你出去玩,不给你糖吃了啊!”表弟不哭了,我给了他一颗糖,让他自己玩着,我摆完碗筷后,爸爸、妈妈、外婆都回来了,饭菜也做好了。大家一起吃饭,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我举起杯子对大家说:“庆祝重阳节,干杯!”“干杯!……”“不对。”表妹说,“应该是庆祝全天下老人们重阳节快乐啊!”大家一块说:“对!干杯!”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难忘的节日。重阳节,一个让长辈绽开笑脸的节日,一个让我们孝敬父母的节日。我希望所有的老人、父母都能够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重阳节作文 (二)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重阳节它又可以称为茱萸节、菊花节,甚至“野餐节”。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奶奶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孙子孙女的应该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出去到郊外

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国庆节?”“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搀着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边谈,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池水,饱览壮丽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重阳节礼物的作文 篇8

晚上一放学,我和妈妈就到了离我家不远的爷爷奶奶家。爷爷一看到我来了,就笑眯眯地对我说:“哟,我的孙子来了呀,让我看看有没有长高!”爷爷看了看我说:“哈,长高了几厘米呢。”我顾不上回答,就迫不及待地问:“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爷爷故意摸摸脑袋说:“让我想想,哦!我想起来了,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对不对呀?”“答对了!”

跟爷爷说了好多话才发现奶奶不在家,我就问爷爷:“奶奶哪去了?出去散步了?她肯定不知道她孙子要来!我要去找奶奶!”“你呀,就是一只小鸟,整天叽叽喳喳的。”爷爷摸着我的头慈祥地说道。

我好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对爷爷说:“爷爷,今天是重阳节,我帮你按摩吧!”爷爷开心地回答:“好呀,好呀,我的乖孙子。”

我开始帮爷爷捶背了,刚捶两下,爷爷就开心地说:“好舒服呀,你这手艺,都能开一个‘周家按摩店’了!”“哈哈……”我都被爷爷给逗笑了。笑归笑,我手上的动作可没停,一会儿给爷爷捏捏肩膀,一会儿给爷爷捶捶背,不知不觉中,散完步的奶奶也回来了。

有趣入手,选择小学生爱看的童书 篇9

图画书的阅读是一个人阅读生涯的起步期,是很多家长引领孩子开始阅读的最初读物。家长接触图画书的时间较短,需要经过很多了解后才具备鉴别一个出版社、童书品牌和阅读需求之间良性选择的关系。

这种困惑反过来对童书的提供者,家长和老师也是一个折磨:到底给如何给孩子选书?

遵循孩子早期阅读的发展水平

儿童的阅读有其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获得外部的信息,由此我觉得儿童阅读有着从阅读图多字少的图画书,到图文并重的桥梁书,再到文字为主的章节书这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可能,其中的某个阅读阶段持续的时间不同,但是这个顺序还是基本科学的。

儿童的思维总是从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总是从无意识发展到有意识记忆,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情感总是从喜怒哀乐等一般的情绪,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等。所以,我们让孩子看图,让孩子听我们读出的故事,会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我们不要一上来就抱着识字、增长智力等目的给孩子选那些功能性童书。

儿童阅读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地提供阅读材料,进行不同的阅读指导。在不同的年龄段提供既有延续性,又有特殊性的儿童书籍。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让他们读这个学那个。我们要发现孩子阶段性阅读的特点,比如男孩子都有喜欢恐龙啊、汽车啊这类内容的阶段,我们可以持续地丰富这些阅读材料,比如从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开始亲子共读,再到“恐龙大陆”系列,还有《恐龙百科》,以及“神奇树屋”等系列书中的恐龙部分。

儿童阅读的发展又有其不平衡性。同一本书在不同阅读水平的家庭、学校会有不同。比如,同样一本《神奇校车》,阅读早的孩子在学前就可能亲子共读过,而有的孩子上了小学也可能初次接触。

实用的“三有”选书方法

“三有”说的是按照亲子阅读作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这一目标中所承担的作用为标准,可分为有趣的书、有用的书和有益的书三类。

有趣的书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吸引孩子,能够让孩子接触书、亲近书,熟悉亲子阅读的节奏,同时也让家长在共读中没有困难,能够独自进行亲子共读的书。无论是刚开始亲子共读,还是鼓励孩子独自阅读,选有趣的书是不二法则。

有用的书指的是经过趣味引导后的孩子能够从阅读中得到教育,得到知识,获得审美,从而锻炼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的书。很多科普类以及和学业有关的书,应该是很多家长熟悉的,我就不多说了。唯一的建议是要增加人文图书的比重,只有在小学生阶段我们才有时间让孩子阅读更广泛的书,奠定一些基础,中学以后的孩子估计都要被学业所累,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有益的书说的是有益的狭义概念,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的生命教育、哲学思考的书。这点和“四大”中的大爱相近,就放在后面介绍。

实用的“四大”选书方法

“四大”指的是大奖、大师、大卖和大爱。

大奖有些混乱,有些书说是获得国际大奖,实际上也就是某国的国内奖项,比如西班牙、芬兰青少年文学大奖,不是说不好,是我们有更多的更好的大奖作品可以去选择。图画书的大奖有凯迪克大奖、格林威大奖,文字书有纽伯瑞大奖、安徒生奖。这些获奖作品已经非常多了,都有显著的标志和文字提示。

大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自写自画的图画书大师,一种是儿童文学大师。前者我个人曾经排出了22个明星阵容,包括阿诺德·洛贝尔、安野光雅、艾瑞卡尔、安东尼·布朗、大卫·威斯纳、迪克·布鲁纳、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宫西达也、李欧·李奥尼、罗伯特·麦克罗斯基、玛西亚·布朗、莫里斯·桑达克、威廉·史塔克、五味太郎、苏斯博士、汤米·狄波拉、汤米·温格尔、杨志成、尤里·舒利瓦茨、约翰·伯宁罕、约克·米勒、谢尔·希尔弗斯坦等。其中除了迪克·布鲁纳和宫西达也的作品比较低幼外,其他大师的作品都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儿童文学大师相信各位家长都会有自己的喜爱和选择。我们要兼顾国际国内,兼顾不同时期,肯定能为孩子找到合适的文字书。

大卖指的是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像我们很熟悉的皮皮鲁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等书。这个只要问问孩子同学们都在看什么也就能了解一个大概了。不过,建议家长们不一定要随波逐流。如果孩子有了较好的阅读基础、看书范围很广泛,可以让他也“跟风”读一读校园快餐小说,毕竟需要和同学进行交流。如果看书时间少而精,完全可以选择更有营养的儿童流行小说。比如以《战马》闻名的莫波洛的作品,比如每一本都是一个有趣又惊险还能获得不同基础知识的冒险故事的“神奇书屋”系列,或者是每一本都以一个西方流行文化为线索的“魔法女孩”系列,读完后孩子会对亚特兰蒂斯、维京海盗、吸血鬼、骑士等有所了解。

大爱是从内容来说的,主题能够引发孩子思考的有关成长、生命、环保等。比如我很喜欢的适合十二三岁孩子看的《印第安人的麂皮靴》,讲的是如何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动物远征队》说的是一群小动物在家园被人类建设破坏后历经千辛万苦“搬家”到自然保护区……这些书不是说教,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孩子思考。

我说的这几个方法是需要家长在选择和阅读的时候慢慢提高能力,形成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供应。另外,有些成熟的书目可以直接拿来应用,比如我参与选编的“中国小学生基本书目”和“天图小学生书目”等挺不错,前者是面向大众的,精选出100本的基础书目,后者是面向小学生图书馆的,选了3200册童书。

最后我要说的是,成长比成绩重要,快乐比快跑重要。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才是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让孩子们觉得阅读很有趣,我们的书就选对了。

(李一慢 《开心学慧乐》主编,自然学习实践者、亲子阅读倡导者)

有趣的重阳节学生作文 篇10

一、引人入胜, 引导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观察, 观察, 再观察。”许多艺术大师把观察放在首位, 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观察是为了能够再现自然界的美和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这一点学生能认识到。但怎样去观察?观察什么?学生却没有完整的认识。

例如我在讲苏少版第十册《桥上桥下》一课, 欣赏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缓缓出示这幅画, 营造一种古老的神秘感, 吸引学生首先观察这幅画的整体构图特点, 这幅图采用横式长构图, 画面开阔, 给人以繁华、热闹的感觉;其次, 我按一定的顺序从右至左将图徐徐展开, 要求学生观察画中人物, 近处有小舟泊岸, 远处炊烟袅袅, 流动的河水与繁华的街市, 汴河上来往的船只;最后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的中心——虹桥。从宁静的郊区一直欣赏到热闹的城内街市, 处处引人入胜, 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说说虹桥上下及周围发生了什么?人们在做些什么?等等。这样通过对观察对象由整体到局部, 再到整体的观察, 使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步骤。

二、收集整理, 引导学生观察要注重整体、把握细节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小学生因为受年龄的影响, 观察往往具有随意、笼统的特点, 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又因为视觉具有选择性, 所以教师不单单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步骤, 而且要有序引导他们先观察什么, 再观察什么, 注重先整体再把握细节。

例如在讲苏少版第六册《我见过的飞机》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观察, 课前我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飞机的图片、模型、玩具等, 上课时, 先让他们观察飞机的形状, 通过对飞机外轮廓的观察, 使孩子们对飞机有整体的认识。可是光注重整体是不够的, 还要把握细节。我运用比较的观察方法, 让学生在相同事物的不同形态下进行对比, 让学生发现同样是飞机, 通过比较观察, 寻找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细节。随后再在课中出示飞行表演、战斗时、各种用途飞机的形态,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飞机在起降时、空中翻转时是的样子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说说不同的飞机上少了哪些、多了哪些东西, 哪些东西可以增加飞机的优美和实用、哪些东西又是不能缺少的, 等等。有趣的引导和比较观察, 让学生对飞机的观察和认识既注重了整体, 又把握了细节, 培养了学生深入观察的好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

三、讲述表演, 引导学生观察与表达相结合, 再现观察结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绘画中观察与表达就是学与思的关系。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观察, 却无法把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也是惘然。只有将观察到的结果通过口头语言表达, 或利用绘画工具把它表达出来, 才真正体现了观察效果。

例如, 在上苏少版第十二册《成长变化》这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 在长相上、身材上与过去的他们相比有什么变化?与自己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再出示人从出生到年老的整个动画过程, 让学生们了解在外貌上, 人的皮肤是从光滑、娇嫩逐渐变成粗糙、衰老的;身材上从小时候的矮小, 到成年时的高大, 再到老年时的矮小;神态上从小时的活泼可爱, 到成人时的沉稳, 再到老年时的安宁;动态上从小时的敏捷, 到成人时的力气, 到老年时的迟缓, 等等, 充分讨论人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变化。并通过学生扮演老、中、青三代人的动作神态来加深观察结果。最后利用绘画工具或者泥塑纸工等把他们表现出来, 使观察与表达相结合, 再现观察结果。

家乡的重阳节作文 篇11

我们家乡的重阳节和其它地区的重阳节是一样的,但是我最喜欢在姥姥家过这个节日。

每次听到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我马上能说出一个节日--重阳节。姥姥特别喜欢这个节日。每年的重阳节,姥姥家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全家都在一起庆祝。小的时候我只知道是舅舅的生日。后来我渐渐懂事了才知道是舅舅的生日。从那天开始这个节日在我心里成了不寻常的日子。

我听说重阳节也叫“登高节”,在这一天有很多喜欢运动的人都去登山呢!今年的九月九重阳节那天,我已经和舅舅约好了去登山。多么期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啊!

家乡的重阳节作文 篇12

晚饭过后,我怀着一颗快乐的心来到炼火场。抬头一看,炼火场那块地方放着一堆木炭,木炭旁边有一大块地方空出来,上面铺着一块布。五点三十分,表演时间到了,首先是花头台,然后是腰鼓,第三个节目是舞蹈,接着我妈妈也出场了,她们表演的是红色娘子军,穿着整齐的军装走出来,手中拿着一把玩具枪,演得多么精彩!

节目表演很快结束了,人们在那空地上盼着、等待着。那些工作人员把火堆用工具往中间推,然后生起来。那堆火从远处看去就像一座火山。火越来越旺,人群也多起来了,有些人站在火堆旁,有些站在山上,还有些人拿来梯子站在梯子上,真是人山人海。

八点左右,炼火活动终于开始了,勇士们到小河边把脚给洗了,领头的“勇士”在桌子上说着话,好像为炼火的“勇士”祈求神仙保佑,领头的祈求完毕,向火堆的四个方向喷了一口水,然后勇敢地冲了过去,后面的“勇士”们相继冲过了火堆。第二次冲锋时,领头的又飞快地冲过了熊熊的烈火,后面的人用他们的工具——铁锹把烈火往两边翻,翻的时候总有一群群火苗冉冉升起,冲过去时也会有一些火苗升上天空,好像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似乎那些“萤火虫”也在为那些勇士们鼓掌。炼火渐渐接近尾声,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炼火场。回到家里,我还在不断地回忆这次炼火的场景。

有趣的重阳节学生作文 篇13

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由学生自主完成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老师则给予适当引导、指正和补充

长期以来, 我国英语教学传统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 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了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学生的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英语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 而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因此, 我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 相反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 为他们排忧解难, 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换句话说, 教师起着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及合作者的作用。以高职院校目前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为例, 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有一个exploring the topic, 我通常会根据具体的主题, 设计一些跟主题课文相关并且和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问题, 交给同学们去讨论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 进而用英语进行表达和阐述。比如其中有个单元的主题是home and family, 我设计的几个问题是what come (s) to your mind when you hear the word“home”?do you enjoy staying at home with your parents and why?Did you have any experience with leaving home and being away from your parents?If yes, what’s your feelings at that time?这几个问题既贴合本单元“家和家人”这个主题, 又紧紧围绕同学们对家和家人的感受和体会展开讨论, 让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当然, 在学生英语表达的过程中, 一定会出现发音、用词或语法的不恰当甚至是错误, 但我仍然会给予鼓励和表扬, 因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这种积极的参与意识。久而久之, 学生们在课堂上变得习惯于主动的思考和轻松的表达。当然, 在整节课的进行之中, 教师须把握好时间及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掌握知识。

在课堂中大胆引入游戏环节,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运用和表达英语语言的能力

语言课上, 学生为学而练, 为练而说, 会影响学习积极性。而教学游戏则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了语言之外的任务。使学生感到英语确确实实是交际工具, 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 使英语学习具有实际意义, 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感受、体验一种身心上的快乐。让学生在这种快乐的体验中去学习和掌握语言。

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特点, 我在课堂上最常采用的一种游戏形式是猜词游戏, 请一个同学站到讲台前, 面对大家,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 其他同学给他提示, 该同学根据所收到的信息来猜出黑板上的词。这个游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游戏, 促进了交流。2.不会的同学可以现学。3.下面的学生可以比谁的表达更清楚。这项游戏比简单的叫几个学生来听写更受学生欢迎, 因为学生不用担心出错。这个游戏环节我通常会放在每个单元新单词的学习上, 通过这个游戏, 学生可以更全面形象的理解一个单词的涵义, 变被动记忆为主动记忆, 更重要的是很多同学由此而产生了对单词学习的强烈兴趣。其他可以采用的游戏形式还有听歌填歌词、故事接龙、背诵马拉松、情景模拟及表演等等, 老师可以结合课堂的需要灵活采用各种游戏形式, 使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由此可见, 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使其产生直接的学习兴趣, 热情、主动地去吸取知识。英语游戏的适当使用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丰富有趣, 使课堂组织多样化, 增加学生对外语教学的理解, 诱导学生去说英语, 从而形成了外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这种潜在的因素不断增长, 将会对以后的英语教学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总之, 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 课堂上使用一两个游戏能够使学生对英语课堂产生向往, 教师坚持使用形式多样的游戏, 会使学生逐渐对英语产生求知欲,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英语。有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习就不再是苦差事, 学生可以从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得到许多乐趣而坚持长期学习和使用英语, 英语课堂教学也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适当采用中英对照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我们所熟知的汉语来对照对比英语的学习, 从而了解语言的共通性, 消除对英语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这一点听起来似乎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当你在学习一门外语时, 一定要使自己完全忘掉自己的母语”相悖。但是在我多年学习和教授英语的过程中, 我深深的感受到, 不同的语言也有其共通性, 在对照对比中发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通之处, 非常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消除对英语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而这一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笔者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堂课如果单纯用英语组织教学的话, 往往课程进行到一半很多同学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倒头大睡。后来我就尝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经常穿插一些汉英对照的例子, 比如一些谚语的对照, 如the early bird catch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 strike as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 live and learn (活到老, 学到老) , pride must have a fall (骄必败) ,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 或一些习语比如fall in love at the first sight (一见钟情) , be perfect in every way (十全十美) 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通过这些谚语或习语的比较对照, 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了解到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一些微妙暗合之处, 并且秉承这样一种思路去发掘更多不同语言之间的相通之处。因其相同相通之处, 有利于我们认识语言的共性, 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魅力, 也将激发同学们作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通过英文诗歌、歌曲及电影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这门语言的独特魅力和美感

在课堂上由老师朗诵一些优秀的英文诗歌, 或者适当播放一些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或歌曲, 可以使学生在聆听中感知英语是一门美妙动听的语言,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英语语感, 有助于学生发音和听力的提高, 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独特美感, 进而引发他们自主地去了解这门语言及其文化。

英文诗歌能打动极富情感的学生的心,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加生活的愉悦感。英文诗歌是一个包含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内涵的世界。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诗歌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诗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与现实, 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趣味和接受审美教育等。英语教学中的诗歌欣赏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美学价值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 英文歌曲及电影因其更具有娱乐性, 且相对来说较为通俗易懂,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文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 欢快抒情的节奏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能够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课堂上老师应选择一些既迎合学生的爱好, 又有利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而且难易适当, 易学易唱的歌曲。那些吐字清晰, 有一定的词汇量, 主题健康并反映了一定的文化信息的歌曲应该作为首选。而英文电影因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体现出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休闲、交流等社会活动, 并且以其真实的语言环境和生动逼真的画面受到学生的喜爱。如The 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 “Love Story” (《爱情故事》) , “Planes, trains, and automobiles” (《旅行冒险记》等情节简单, 语言清晰的电影就非常适合在课堂上播放。通过在课堂上引入英文歌曲和电影,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 使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 培养良好的语音语调, 增强语感, 扩大词汇量以及有助于学生更形象生动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等等。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英语教学中就如何使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所使用的几点方法, 当然,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必拘泥于形式, 如何使英语课堂变得活跃、丰富、生动, 使学生更轻松有效的在课堂上获取知识, 是我们每个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 麦库姆斯 (McCombs, B.L.) 著, 伍新春等译.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5.

[2]王兴玲.有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问题与思考[M].二十一世纪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0.

[3]王伟清.游戏策略与大学英语教学[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3.

设计有趣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篇14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以模仿为主。众所周知,一年级是养成学习习惯和形成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应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线教师也认识到: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累基本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对后期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放手让学生操作,使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还不够,教师担心让学生动手操作后班级纪律混乱,常常不敢放手,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往往流于形式。怎样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喜欢活动又爱上学习呢?下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进行探讨。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本单元有一节准备课和六节新授课。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基于儿童数数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目标中,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是比较容易完成的目标,但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就不容易了。其中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比较抽象,而要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养成良好的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刚开学,学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学校的常规教育不可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重新设计了教学活动。

(一)数数活动

一年级学生从学前教育进入小学,对数数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的学生已经会流利地数100个数了。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学生数数喜欢唱着数,真正让他们数东西的时候速度就慢了下来。这说明唱数的学生的数数只是一种记忆,对数的意义没有充分理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的情境活动。

1. 上准备课“可爱的校园”,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参观校园时,说一说看到什么,数一数有多少。例如,数一楼有几间教室,上一层楼要走几级台阶,办公室里有几位教师,美术教室里有几张桌子,音乐教室里有几种乐器等。自己选择校园里的东西去数一数。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提出要求:我们找到了校园里的很多数,这就是数学。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数记在心里,回家把数到的内容画下来。

下面是学生们画的数学画。图1,A同学发现操场上有7位同学在踢足球,跑道上有5位同学在跑步。图2,B同学发现自己这一排有3间一年级教室,教室前是1个小广场,有4位同学在跳绳、4位同学在踢毽子,还有2位教师在笑眯眯地看着同学们活动。这就是学生眼里的数学。通过这些数数的活动,他们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校园,还学会了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发现身边到处都有数学。不管是3个人、3间教室,我们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体会到“3”这个数字的含义。

2. 发课本、练习本时,让学生数自己拿到了几本练习本,数一数自己拿到了几本书,多次理解数的意义。

3. 练习站队的时候,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这一队有几个人,记住自己站在这一队的第几个。在反复练习解散和归队的时候,学生发现记住自己站第几个可以帮自己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在活动中也能理解几、第几的区别。

4. 在课本上有大量的实物图片,这些图片都是练习数数的好素材,一定要使用好这些图片。在学生最初数数的时候便鼓励他们用笔点着图片数,做到手、口、眼一致。在反复数实物的过程中逐渐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

(二)用自制的学具动手操作

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用手指头代替、用小棒代替,都是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课本还出现了几个图形(图3)。

这几个图形对学生理解数学有很大的作用,他们用这些简洁的图形来代替实物,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完成从形象到抽象过渡。例如,数小鸡有2只,要画小鸡很麻烦,可以画2个圆来代替。数7朵花想记录下来,画7朵花需要很长时间,可以画图形来代替。不管是7朵花还是7个图形,都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当学生发现了身体中的数学想记录下来的时候,就这样来表示(图4、图5)。

从上述记录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渐地从形象往抽象过渡,并可在记录活动中不断体会数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

要培养学生对这些图形的亲切感,笔者还设计一个情境活动,让学生做一些学具放到自己的学具袋里。剪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10个,如果喜欢做还可以再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师生约定用这些图形可以代替任何东西,在需要用学具的时候拿出来用。

“动物乐园”一课,学生要通过一一对应的比较认识“=”“<”“>”。这三个符号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怎样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符号呢?请学生拿出自己做的学具摆一摆。情境图上有4只小兔和4个篮子,怎样比较呢?学生用三角形代替小兔、用圆形代替篮子摆一摆,发现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数学上就用4=4来表示。通过一一对应的动手摆,学生知道了“同样多”“谁多”“谁少”,理解了“=”“<”“>”。不管实物是什么,都可以用图形学具来代替实物摆一摆,只简单的几个图形便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问题,他们也乐于用学具来操作。自制学具摆一摆既简单又好操作,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小学具发挥大作用。

第三单元“加与减”

第三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整理加法和减法算式,探索其中的规律,培养与发展数感。这一单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这一单元开始学习计算了,教师要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的时候需要借助手指头算,但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用手指头数速度很慢,禁止他们用手指计算,只让他们记住数的分和合。熟记数的分合的确是提高计算速度的有效办法,但一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的意义是逐渐抽象出来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学生用手指代替别的东西来运算,是一种聪明的方法,手指是随身带着的学具。数学采用十进制计数,也跟手指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一直依赖手指确实计算速度慢,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记数的分合,但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和体会,不能强迫他们死记硬背。学生们都喜欢做游戏,教师就设计一些游戏让他们每天做,学生在游戏中逐渐记住了数的分和合,计算时直接从大脑里提取记忆就可以了。

1. 猜数游戏。

第四课“猜数游戏”就是通过游戏练习“6的分与合”。第一个游戏练习“合”:左手拿3颗珠子、右手拿3颗,都给对方看,猜猜一共有几颗?第二个游戏练习“分”:告诉你一共有6颗,左手打开让对方看是1颗,猜猜右手是几个?

这两个游戏由两人一组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把“6的分与合”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这个表格是学生游戏过程的记录,需要在充分活动之后再来填写。

上图一组学生在练习“6”的分,右边的女孩让同桌看自己左手上只有一颗珠子,猜猜右手有几颗。左边的女孩在数自己的手指头,数完后告诉对方另一只手上只有5颗。在学生的大脑里,6可以分成1和5非常抽象,无法理解。学生只有用自己的手指代替珠子,看自己的6根手指可以分成1和5,从而判断出右手是5颗珠子。这是学生的方法。做一次这样的游戏是不可能一下子记住6可以分成1和5的,但当游戏反复进行的时候,这一结果就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痕迹,当她不需要看手指就知道左手里是1,右手里是5,她就记住了这一组6的分合。所以这个游戏是要反复进行的。

2. 凑数游戏。

当没有珠子或豆子等学具时,手指就能做游戏。

例如,我们一起约定凑成6(或凑成8等其他数)。我出1,你出几?出数的学生得在脑子里运算1和几凑成6,或者6可以分成1和几。练习进行一段时间后便互换角色。为了提高竞争力还可以在课堂设置擂台赛。

3. 扑克牌游戏:凑成10。

扑克牌中只留下1~10这10张牌。4人一组,每人手上10张牌。1人坐庄先出牌。随意抽取自己手中10张牌中的一张放在桌上,其他三人迅速在自己的牌中找出能跟他凑成10的牌。

例如,坐庄的抽出4,其余的人要找6出牌,比拼速度。最后坐庄的10张牌出完,其余三人手上留下牌少的,就是赢家。(轮流坐庄)这个游戏让学生反复练习10的组成,为后续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动手操作活动正是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形象思维间建起一座桥。教师多设计有趣的学习情境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调动各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便会爱上数学。

上一篇:参观铁人纪念馆工作简报下一篇:市农村信息化工作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