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实验作文篇

2024-06-30

有趣的实验作文篇(共11篇)

有趣的实验作文篇 篇1

有趣的实验          刘子豪

早晨,在教室里,老师在教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老师要把一个鸡蛋放在水里。再让鸡蛋浮起来。

只见讲台桌子上有一个杯子,一些盐,还有圆圆的一个鸡蛋,一根长长的筷子。

实验开始了,老师捏起鸡蛋小心翼翼的把鸡蛋放在水杯,同学们瞪大眼睛,伸长脖子,仔仔细细的观察水杯里的鸡蛋。水里的鸡蛋就像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子”。“小孩子”在水杯里走来走去。走累了,开始休息了。同学们有的唉声叹气,有的欢呼起来。接着老师在杯子里放了一些盐,快速的用筷子搅拌了一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鸡蛋还是没有浮上来。同学们很好奇,老师又在水杯里放了很多的盐,不停地搅拌,最后鸡蛋浮了起来。

实验结束了,我知道:在清水中加了食盐,水的密度变大了,鸡蛋就浮上来了。这个实验好有趣呀!点评:小作者观察仔细,想象力丰富,运用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变得生动活泼,原来做实验也可以这么有趣。

有趣的实验      宣凌佳、    今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我们发现老师桌上有一个杯子,一些盐,还有一个鸡蛋和一支筷子。    首先老师小心翼翼地拿起鸡蛋放进杯子里,同学们好奇地瞪大了眼睛,看到鸡蛋“咚”地一声下了水,像是潜水员在跳水游泳。“游”累了它就在水底下休息,一动不动地像是在睡大觉呢!接着老师在水里撒了一点儿盐,用筷子快速地搅拌起来,过了几分钟鸡蛋还没浮起来,老师又加了好多盐,“哦”奇迹出现了。鸡蛋真浮起来了!     后来老师告诉我们鸡蛋为什么能浮起来。同学们听了以后才知道因为老师在清水里加了点盐,水的密度变大了,浮力也变大了,鸡蛋就浮起来了。这个原理就像死海的原理一样。

这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点评:文章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次实验,虽为一个小实验,但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次实验,虽为一个小实验,但小作者却描绘的有声有色,棒!

有趣的实验作文篇 篇2

有趣的一次实验。这学期科学课上老师做了不少实验,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一次?有趣在哪里?(苏教五上“习作7”)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和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石头是怎样变成沙子或沙土的。

我们拿出准备的材料——小石块、水、酒精灯等。老师先叫两个同学拿来几块小石头,然后用烧杯装了一大杯水,放在桌子上备用。老师选了一块稍大的石头,用镊子把石头夹起来,然后点燃酒精灯,把石头放在火上烧起来。起初,石头仿佛冒出一丁点儿热气(我坐在最前面,看得最真切)。后来,石头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了。烧了好大一会儿,老师突然把烧烫的石头迅速放入盛水的杯中。石头在水中发出“哧”的一声响,同时水面冒出一股热气,但杯中没有落下什么(这是老师要求我们重点观察的)。重复几次这些动作后,石头在水里落下了一些细沙;再后面几次,落下的东西更多了。

老师举起烧杯,让我们看看杯底有什么。巡展一圈,大家都看见杯底有一些细小的石头和沙土。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告诉我们,石头长时间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再迅速被低温袭击,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像刚才做实验一样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风化”。哦,原来是这样啊!大家若有所悟。

接着,我们查资料得知,太阳、水、植物等都是破坏岩石的杀手。太阳白天晒热岩石,使其膨胀;夜间遇冷收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均匀的胀缩就使岩石崩解碎裂。水不但能冲蚀岩石,还能溶解岩石里的矿物质,使岩石变得松散。植物的根像楔子一样插进石缝,长大变粗,也能让岩石破碎……老师告诉我们:正是这些外界力量的联合进攻,把坚硬的岩石摧毁,这个过程叫做“岩石的风化”。

哇,今天的实验真有趣!它不仅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岩石“风化”的过程,而且引导我们探究、学习,激发了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教师点评

一篇有趣的文章 篇3

拜读望野先生的文章,既为其文笔所倾,更为其严谨的治学精神所染。文理清晰,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其文风的干炼与清新,在文物研究领域是有口碑的。他是用“心”去看,用“心”在揣摸,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文物鉴定就像基因鉴定,是通过比对才能确定的。每一件东西都有时间座标,要返回它原来的历史和环境,如果脱出来就不是原来的它了。所以我们要让文物说话,它本身的所有信息会告诉你它的由来。” 文章自始至终渗透着这样一种极为朴实的心态。这是一颗诚实有责任的心,一颗热忱而又执著的心,一颗对文物充满敬畏和细致揣摩的心。

从文中得知,望野先生是花了很长时间,“极仔细的一寸一寸的看”,对这件“鬼谷下山”瓷罐进行了细致的研读。我深感,他是把那个罐子做为一本书去读的,因为他说过:“书中的历史仅是纸上的历史,而文物却是活的历史,它所附带的历史,是文字无法描述的”。

望野先生不惜重墨对陶瓷罐子造形和图案进行了非常仔细的描述。其中把图案分为四组,分别加以描述,仅这段文字就用了1400余字。我们不妨摘录一段,看其是如何描述军士衣着、神态、动作的:“头一位头戴四角缨盔、穿结带战衣、戴护臂、足蹬战靴扎绑腿、腰系抱肚、右手握长柄缨矛扛于右肩、左手拉抱肚系带、身体左转微侧做回顾状。”在不惜笔墨描述人物的同时,也用重墨描述了人物以外的周边环境。如“马尾后侧是山石嶙峋,一棵古柳垂条云烟之中,。马头前一丛矮竹,再往前又是山石犬牙,涧水从山缝中倾泻而下。” 他描述的十分的细微:“三根圆木搭起的便桥”,“军士们身前一丛芭蕉,最尾的军士身后一株蛇曼齿叶花”,“车轮辐条成花牙状”。即使没有见过此罐的人,依据他如此精细的描述也会在头脑中自然成像。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望野先生通过此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对文物的热爱、对学问的执著、对读者负责任的浓烈信息。

阅读此文,我身上那股血样的东西在喷涌。文章的字里行间无时不在流露出望野先生对人类文化有一种常人不可比的炽热和真诚。他敢于碰那些别人不敢碰或是不愿碰的问题。他以自身的学识诠释了人们已经提出诸多疑虑,比如:“军士背后的团形花饰”,“军士配刀有倭风”等。至于那些尙未提出的问题,有如这个罐子断代的上下限说明、为何人烧造等重大问题,也尽力和没有遮掩的表明自已的看法。我粗略的做了一个统计,在7000字的文章中所引用的古书、古歌、古画就有12种;涉及的古瓷有15件,均指明了藏品的出处。足见其是一个学识渊博,且又负责的学者。

我记得望野先生常言:“天下没有鉴定家,只有比对家”。他在此文中又一次十分熟练的为读者展示了比对法的运用。和一些读过此文的朋友们交流,最深的体会是从文章中领悟到了区别和看待文物艺术品价值的基本方法,他的行文思路恰恰深刻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他把“鬼谷下山”罐,与世人已知的9件元青花人物罐逐一做了比较。其比较的方法是“就物论理”,“就理论值”。其论说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表象的,也有实质的;既有文化的,也有艺术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总之,对这个不可多得的传世之宝的价值做了准确的定位。我们不妨把他对这个罐子的基本结论做一个罗列:此罐的艺术价值是,“这罐腹的图案构思的确较那些闻名天下的人物纹饰元样青花,更胜一筹”;此罐的历史价值是,“它们属于特殊的‘元明过渡期汉样’青花,其中蕴涵了更多的社会环境及人民心理变化的痕迹,这对研究当时元王朝的衰落,蒙古大帝国的崩溃会提供更多的社会背景信息”;此罐的社会价值是,“无疑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关于中国艺术品价值衡量的开始。同时也在显示中国艺术品在一步步,步入世界艺术审美的中心。艺术背后巨大的经济价值反过来会进一步的推动艺术的细致解读与认识”。这就是他对这个罐何以价值亿元的看法。如此精准独到的结论,又一次为文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实际的“战例”。

最为精彩的是,他在提供文本的同时,又为读者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鬼谷下山”,提供了日本公文书馆所藏的话本版画。这材料不但极为宝贵,而且更令人惊叹两者之间的渊源。多年以来,望野先生所读之书,丈量车载,他的书房用“书林”形容也绝不为过。到他书房的人,只能在“书林”中小心翼翼的绕行。如此的刻苦好学,使他往往给人以“天才”的感觉;如此的广知博学和超群记忆,又使得他在研究中如鱼得水。他已出版图书20余本,又于新近推出了《天边的彩虹---中国10—13世纪釉上多色彩绘研究》巨型图册,这是一本被国际知名古陶瓷学者长谷部乐尔先生称之为“无与伦比,是此类研究的惊世之作”的著作。此书同时更得到享誉海内外的顶级中国文物考古学者宿白、徐苹芳、汪庆正、刘新园等先生的褒誉。它为中国学人在国际古陶瓷研究领域中争得新的荣耀。

有趣的实验作文篇 篇4

在做实验之前,要准备一些需要用到的材料。它们是:一碗清水,一瓶胡椒粉、一枚硬币和一瓶洗洁精。准备好后,实验就要开啦!

首先,把一枚像冰块一样冰凉的硬币轻轻地放在水里。再在水面上撒上厚厚的一层胡椒粉末。胡椒粉末要能完全盖住水面,就像奶茶的奶盖一样。然后挤一颗黄豆般大小的洗洁精,涂在手指。将手指慢慢地深入水中。这个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指尖刚刚碰到水面,胡椒粉像是兔子遇到豹子一样,飞快地“跑”走了。手指继续向硬币伸去,散开的胡椒粉越来越多,躲的越来越远,最后都聚到到了碗的边缘。当我取出硬币时,你们猜猜手指怎么了?没错!不仅手指上没有沾到一点点胡椒粉,硬币上同样也没有。是不是很神奇呢?

基于这个现象,我很好奇,只是在手指上涂了一些洗洁精,就会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带着疑问,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洗洁精包含的表面活性剂破坏了水的表面张力和水膜,使得质量比水轻的胡椒粉不能被水膜承载,因此,胡椒粉就会朝着远离洗洁精的方向移动。从我们的视角看,就是胡椒粉遇上了洗洁精之后散开了这一现象。

实验作文700字 有趣的实验 篇5

还没进到家门,就能听到我那“惊天动地”地喊叫声:“可以做实验喽!可以做实验喽!”

刚打开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全家。

爸爸先发制人:“我们来做个火的实验。”

“不行,万一烧起来了,怎么办?”我使劲地摇头。

“做个水的实验吧!”弟弟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

在我即将同意时,妈妈说了一句:“我们来做个水与火的实验吧!”

“好!”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所以,我们都很期待妈妈的实验。

只见,妈妈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a4纸折成的盒子,一个打火机。瞧,我帮妈妈往纸盒里装了一点冷水,妈妈拎好纸盒的上沿,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点着了打火机,紧凑着装有水的纸盒。红中泛黄的火苗贪婪地舔着纸盒,平时沉着冷静的我,变得胆战心惊。一秒,两秒,三秒……纸盒底部渐渐地变成了黑色,我刚要大喊“着火啦!”却被妈妈挡了回去:“莫急,再看看有没有变化?”

我小心翼翼地拿着打火机,时刻准备着扔掉打火机,准备“逃命”,“纸盒被烧破了,水流进了打火机,那不就完蛋了吗?”我越想越害怕,时不时问妈妈:“算了吧,太危险了!”可妈妈却让我把手轻轻放到水中,呀!温温的感觉涌遍全身。

水怎么变热了呢?我又起了好奇心,害怕被“清扫”地一干二净,无影无踪,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纸仍然没有破,也没有着火,我再次把手放进去,哦!水很烫了。为了安全起见,有趣的实验就到此结束。

我百思不得其解,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我意犹未尽,便去拜访了“电脑博士”。“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水的沸点是100度,纸的燃点肯定比100度高得多,如果水与纸一齐烧,由于热的传导,纸张的温度不会超过100度,因为热量是由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如果超过,热量就会传给水。而且随着水的蒸发,还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即使水沸腾了,纸的表面温度也不会超过100度,而一般的纸燃点在183度左右,所以纸盒不会着火。如果单烧纸,热量传不到别的地方,温度就一直升高,直到着火。”

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6

我们准备了实验器材:一只玻璃杯、一瓶小苏打、一瓶白醋、一块玻璃。

老师拿出科学器材让我们猜测当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我的猜测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小苏打会在白醋中溶解掉。老师笑而不语便开始实验了。

老师一步一步地完成着。最后一步把白醋倒入玻璃杯中,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当白醋倒入时玻璃杯中冒出了大量的气泡,这跟我所猜测得完全不一样,小苏打并没有溶解而是与白醋混合冒出气泡。老师问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玻璃杯中产生了什么?”我们齐声说:“二氧化碳!”“怎么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老师接着问。这时全班都愣住了,老师却说:“那就用实验证明这里面含有二氧化碳!”她把一条长长的纸条用打火机点燃后伸进玻璃杯中,我们看到火一下子就灭了。因为我们认为是巧合就又做了一次实验,结果还是这样。实验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原来科学家经过研究早已经确定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7

记得那是第一节科学课。课上到一半,风趣的伍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同学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把课堂纪律统统抛在了脑后,个个欢呼雀跃,犹如重获自由的小鸟。

只见伍老师把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又拿了一包回形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放多少回形针,水才会溢出来呢?”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一枚,有的说一包,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最后,伍老师说:“我们还是来看看实验的结果吧。”“好!”我们兴奋得几乎异口同声了。老师小心翼翼地放着,我们兴致勃勃地数着,“一、二、三、四……”直数到九十九,满杯的水一点都没溢出来。“整包都用完了。”老师似乎觉得可惜,大家却早已惊得目瞪口呆了。伍老师微笑着评论:“其实,好多实验结果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回到家,我打算亲自验证一下。于是,我如法炮制,提心吊胆地把回形针一枚一枚地往满水的杯里放,我足足地放了一百零五枚。每放一枚,只见水面轻微晃动,回形针一下就沉到了杯底,还冒出几个小泡泡,水却不会溢出来。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爸爸告诉我,水的表面张力很大,即使放再多的回形针,水面也只是高出杯面,但不会溢出来。

有趣的实验初一作文 篇8

老师说:“那我吹吹,看看到底是往哪里飘,好吗?”说完,她就按住纸条,鼓起腮帮,使劲一吹。啊!纸条抖动着“屁股”,平飘起来了。同学们看了大叫起来:“是平着飘的!是平着飘的!”

老师让我们来吹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纸条,按在下巴上用力一吹起来,哈!哈!我的纸条也平飘起来了。这时,教室里一片片呼呼呼的吹风声,真是热闹非凡。

玩着玩着,有些同学还玩出了新花样,有的把纸条卷起来当弹簧玩,有的人把纸条放到嘴巴里当长舌怪,还有的同学把纸条做成了鸭舌玩具……

有趣的实验作文400 篇9

上课了,老师面带微笑走到同学们面前说:“我们请岑炯辉今天给我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大家看好哦。”我们兴奋地说道:“好的。”

岑炯辉眉开眼笑地走到了讲台上。只见他不紧不慢地拿出一块小石头。开始做实验了。他先把石头拿出来给大家伙瞧了瞧,然后用中指和打拇指拿住了石头,把手藏到了身后。一脸神秘地看着我们。同学们都睁着眼睛仔细地瞧着,我也瞪大眼睛,专心致志的看着。

不一会儿时间,岑炯辉把手拿到了前面,分开捏着的手指,奇迹出现了,那颗石头竟然粘在了他手上,让我们大吃一惊。杨周斌自信地说:“我知道为什么这样。他使劲地捏着石头,等手出汗了,再粘住这块小石子的,是吧?”岑炯辉摇摇头,让几个同学摸了摸他的手指头,都说手指“干干的、滑滑的”。杨周斌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兴奋地嚷道:“他是先按住石头,石头陷到肉里去了,所以就粘住了。是吧?”这下,岑炯辉这个试验的神秘面纱也就揭开了。

同学们都纷纷开始做起了衍生试验。有的粘纸片,有的`粘笔套,有的粘橡皮……试验做的很成功。

今天,当我气喘吁吁地打完球来到爸爸的办公室时,爸爸拿出一大堆奇奇怪怪的东西,对我说:“雅茹,要不要我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给你看呀?”我说:“好呀!但是你用什么来做呢?”爸爸用手指了指他手里拿的那堆东西,说:“就是这些咯!”我说:“啊?不会吧!怎么可能?你要做什么实验?”“吃火实验”只见爸爸一脸奸笑地说。

只见爸爸张罗敲鼓地把那些用来做实验的工具摆好,接着,他拿出一个装了酒精的瓶子,又拿出一个削了皮的雪梨,把它放在酒精里浸了浸,接着,他拿了根蜡烛,又把蜡烛用火点燃,接着,他把那个浸过酒精的雪梨拿了出来,又拿去用蜡烛点燃,接着,重要的时刻来临了,奇迹发生了!爸爸把那个还喷着火焰的雪梨吞了进去!!我大叫了一声,“哇!爸爸,你不要命了吗?你不害怕吗?我的妈呀!你可千万不要出事呀!”我带着祈祷又带着心急的想到。过了几分钟后,真是太神奇了!爸爸居然没事,而且还开心地嚼了起来,还说什么真好吃,真是奇怪!我问爸爸说:“爸爸,你不害怕吗?莫非你练成了不怕火的金刚嘴?”我惊奇地说。爸爸告诉我说:“没什么的,只要你把梨放进嘴时把嘴闭紧,不要呼吸,就行了,怎么样,要不要来试试?。”我说:“好呀!”爸爸便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动作,接着又把那个着了火的雪梨拿给我说:“等一下我叫你吃你就吃,我叫你嚼你就嚼,记得!”我望着那个还烧着火的雪梨,带着恐惧提心吊胆地说:“好。”于是,我接过那个雪梨,“吃”爸爸一声令下地说,我立刻把梨放进嘴里,过了几分钟,爸爸说:“嚼。”于是,我便吃了起来,啊!真的很好吃!而且一点也不会觉得会疼,我觉得真是奇怪,便问爸爸,爸爸说:“大家都知道火是要靠空气燃烧的,因为当我们吃进去的时候立即闭嘴,又停止呼吸,这时嘴里就没有了空气,火也自然而然的灭掉了,所以就没事咯!”

有趣的实验高三作文 篇10

同学们突然安静下来,目不转睛地望着周老师,我也睁大眼睛,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只见周老师用两根导线分别插在电池的两端,并把导线的另一端分别插在小灯泡上,在那一刹那间,小灯泡竟然亮了。

这一下,全班又一次炸开了锅,兴奋极了。一位同学怀着不安的心情对老师说:“周老师,做这个实验会不会电死人呀!”老师肯定地说道:“不会,这个电池的电力不大,如果电倒你们,我会打120急救。”全班笑了个人仰马翻,在欢快的笑声中,我跑上讲台,领回一份材料,材料包括:两节大号电池,四根颜色不同的导线,两个小电灯泡。

接下来,我们四人为一小组,开始做实验。虽说不会电死人,但,拿着导线,我还是犹豫不决,心想:不会把我电死吧!在同学们的催促下,我小心翼翼地用导线的一端夹着电池,再把导线的另一端夹在小灯泡上,大家都看着小灯泡,可是,小灯泡没亮,我们不解地问老师,老师对我们说:“之所以你们的灯泡没亮,是因为你们少用了一根导线,应该用两根导线,不然,电流不通。”哎哟!刚才我们没有仔细地看老师做示范,现在明白了。

我们重新又做了一次实验。首先,我选用红蓝颜色两根导线,把红色导线一端的夹子,夹在电池的正极(+),另一端夹在小灯泡上;然后,再把蓝色一端的夹子夹在电池的负极(—》,另一端夹在小灯泡上,小灯泡亮起来了,我们成功了!我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原来,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所有用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家的冰箱。彩电等等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都是这样连接的,只是加了一个开关控制而已。

有趣的小实验 实验作文600字 篇11

没想到,老师抛给了我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将一块玻璃巧妙地分成两半呢?”说着,老师从托盘里拿起一块方形玻璃,同学们先是愣了一会儿,继而踊跃回答:“用刀子割”,“用手掰”,“往地上砸……”郑老师微笑着说;“我有一个办法,我来演示给你们看看吧!”

同学们的目光都被托盘上的东西吸引了:一条棉线、一个装着油的塑料杯、一盒火柴,一块玻璃,还有一个装着水塑料盆。老师将那条棉线浸到油里。“啊?”同学们有些惊讶,接着,老师把棉线在玻璃中间缠一圈。有些人开始蒙了。老师见了,便把玻璃举起来说那是玻璃断开的地方,大家好奇地盯着。然而接下来,老师从火柴盒里取出一根火柴并将它点燃。“烧棉线”,几位同学立马反应说。老师笑着点点头,将手捏在玻璃的最边缘,用火柴把棉线点着。就在火苗触碰到棉线的那一刻,火苗便迅速向棉线四周蔓延。一会功夫,火苗燃尽棉线并完全熄灭。说时迟、那时快,老师立刻把玻璃投进了那盆凉水中,“咔擦”一声,玻璃便断成两半。

“ 啊?”同学们又兴奋又吃惊,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每个人的心里都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老师的声音在讲台上响起。“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异口同声地问。

“这是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老师面带微笑地说,“火苗使玻璃上缠棉线的中间部分受了热,于是玻璃中间部分便膨胀开来,而当玻璃突然遇冷后,玻璃中间部分温度太高而剧烈地收缩,这一胀一缩就导致玻璃中间部分断裂。”

上一篇:创业培训开班讲话稿下一篇:二年级习惯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