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审计工作总结(共8篇)
大学审计工作总结 篇1
大学审计工作总结
20**年,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教育审计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学校内部审计按照“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本着预防和监督并重的原则,积极开展审计服务和审计监督工作。在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程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校办企业内控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管理水平
1、抓好审计队伍建设是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2012年,学校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按照夯实基础,科学发展的思路,在学校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为审计处增加了一名审计人员,使我校审计人员由3人增加到4人,增强了审计力量。
2、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学校内审工作面及业务量相比,审计人员的编制相对较少,无法按审计业务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需要一人多专,一人多岗。为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学校先后派出3名同志次参加教育部、中国教育审计协会组织的业务培训会(班),学习新制度,新规范,帮助审计人员尽快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二、积极发挥内审人员作用,保持对工程、财务收支、干部经济责任等传统项目审计常态化 1、2012年,北外继续以建设项目审计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工程竣工决算审计。
在协助基建处做好西院综合教学楼重要环节的把关和图书馆改造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基础上,学校开展基建、维修工程审计项目46项。包括后勤处送审23项,基建处送审15项,资产处、国交中心、继教院等单位送审8项。上述送审项目的审计额50,115,064.30元,审减资金5,677,262.84元,审减率达11.33%,有效控制了工程造价,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2、2012年,学校开展了财务预算与预算执行(决算)审计,发现预算管理上存在的5个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为学校财务及相关部门做好预算分配及管理工作,提出了4条合理化建议,使学校预算编制与管理更加科学。
3、根据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任职情况,按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工作计划,受学校组织部委托,审计处对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进礼同志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资产处周焕凤处长进行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教务处朱红同志的经济责任审计正在进行。同时,我们还配合教育部委托的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组,对陈雨露校长在北外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了审计。
4、为了解学校所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规范经济活动,审计处组织力量,对“北京北外高育商贸公司”经营活动情况进行了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了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公司加强核算与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进一步规范了公司经营管理行为。
5、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学校审计处对物资设备采购、基建工程等招投标工作进行了审计监督,全程参与了学校招投标的开标、评标等工作,2012年,审计处参与招投标评标项目31个。
6、按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管理规定,对彭龙副校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金莉副校长、王继红、冯志臣等教授社科基金项目的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进行了审查,指出和纠正了存在的问题。
三、探索开辟新思路,尝试外部验收检查项目提前把关审计
近年来,学校审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做好传统审计项目的基础上,开展了外部检查验收项目提前把关审计,收到了好的效果。
1、按照“211工程”项目经费管理要求,为做好“211工程”三期验收工作,学校对“211工程”三期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处和财务处一起,对发现的问题加以纠正,保证了我校“211工程”验收顺利通过,并得到了教育部的奖励。
2、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项目是学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支持的大型社科项目,2013年初即将进行项目验收。在国家验收之前,审计处提前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数据库项目进行专项审计,指出了项目经费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纠正,为该项目顺利验收奠定了基础。
3、外研社是北外最大的校办企业,搞好内部控制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外研社安全、高效运行,审计处首次尝试对外研社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控制手段、内部监督等4大部分的45个具体控制部位,采取量化标准打分方式进行审计。通过内控管理审计评价,帮助外研社找出了内控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使外研社在接受XX市教委组织的校办企业内部控制检查中获得了好名次,荣获校办企业内部控制先进单位。
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程审计管理工作
1、针对2011年我校财务收支审计招投标管理方面的问题,审计处积极和基建处、资产处研究沟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基建处一起,起草制定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和资产处一起,修改制定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管理办法》。这些办法的制定,为规范我校招投标行为,加强招投标审计监督奠定了基础。
2、根据《审计法》和教育部等相关文件规定,工程结算必须经过审计部门审计,而《XX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暂行规定》中又规定“发包人对单项工程的竣工结算原则上只审核一次,不得以审计为由进行重复审核及拖延工程价款支付”,“除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都不得对经发承包双方签字盖章生效的工程竣工结算再进行审核”。面对这些相互矛盾的政策,以及我校与北国公司工程结算审计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审计处起草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工程结算审计规程》,规定学校的工程项目必须经过审计处审计后才能进行工程结算,明确了监理、基建处、审计处等各方的工作职责,避免了施工单位拒绝审计处审计的情况发生。
五、其他方面所做的工作
1、为规范和加强东西院风味餐厅的管理,我们对饮食中心起草的《食堂风味餐厅对外承包协议》进行了认真审查,提出了修改建议,补充了相关内容,增加关键条款10余条;对饮食中心拟签署的东西院燃气灶安装合同进行了审查,提出了修改意见,直接修改、增加关键内容6处,从源头上规避了可能发生的风险,为饮食中心赢得了利益。
2、做好审计问题的后续改进工作。积极和学校财务处及其他被审计单位沟通,通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单位按照审计提出的建议,抓紧整改存在的问题。目前,这些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回顾2012年的工作,学校内审人员能够坚持审计原则,努力为学校审计工作贡献力量。工作中,能够廉洁自律,严格要求。当然,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学校的审计工作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比如:受人员职数的限制,财务收支审计、经济合同审查等覆盖比例还不高,效益审计等业务还没有很好的开展。同时,随着审计业务的开展,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2013年学校审计将以中央“八项规定”和中纪委二次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教育部提出的20**年高校重点做好预算执行、财务收支、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等10个方面的审计工作,积极探索审计工作转型,创新工作思路,提高业务能力,从审计监督角度为学校把好关。
大学审计工作总结 篇2
一、变量设置
随着大学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审计质量的探讨也在不断深入, 然而对于其本质、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却不够深入。从大学内部审计实践看, 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好坏, 通常以审计项目的多少、审计资金额的大小以及查出违纪金额的大小作为标准, 而不同于国家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好坏、审计风险控制满意度作为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
由于阅读者及报告使用用途不同, 审计质量难以准确衡量。作为理论研究, 审计质量替代变量较多的是审计成果类 (如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审计人员类 (如审计人员职业水平) 、审计成本类 (如审计花费的时间) 、审计环境类 (如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
以大学内部审计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9个因子作为初始变量 (变量同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内部审计效益、审计监督力度相关) 进行统计分析, 刻画出各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 建立起相关数学模型, 并据此对相关的指标进行排序, 建立起一套评估大学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二、实证研究
在统计研究中, 为了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要从多方面去考虑所研究的对象, 收集多个观察指标数据。如果逐个分析这些变量, 无疑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 也不容易得出综合的、一致性很好的结论。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影响大学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综合考虑各指标间的内在联系, 利用降维的分析方法把众多指标降为较少的主成分综合指标, 从而显现出变量类别的清晰脉络。
1. 相关矩阵。
表2为初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表2中的年龄与会计类人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0.764) 、审计资金总额与审计项目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0.663) 较大, 且其对应的Sig值较小 (都为0.000) , 这说明这两对变量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2. KMO和Bartlett检验。
表3列示了KMO和Bartlett检验的结果, 其中KMO检验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性, 计算偏相关时由于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所以比简单相关系数小。
一般KMO统计量大于0.9时效果最佳, 在0.7以上可以接受, 在0.5以下不宜做因子分析。本次分析中KMO取值为0.747, 因此进行主成分分析是可以接受的。
3. 解释的总方差。
具体结果见表4:
表4中给出了每个公因子所解释的方差, 以及所解释方差的累计总和。从初始分析的统计量可以看出, 按照系统默认值, 提取原则是特征值大于1, 那么可取前三个因子为主成分, 且前三个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70%, 即70%的信息可以由这三个成分来解释。
4. 旋转后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表5为旋转后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需要说明的是旋转前的年龄 (30~50岁年龄人数) 变量在成分1中的得分系数是0.235, 在成分2中的得分系数是0.203, 这与年龄变量应是构成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重要因素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
年龄变量应该在第2成分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因此我们进行了旋转分析。可以看出, 旋转后的年龄变量在成分1中的得分系数明显下降为0.060, 在成分2中的得分系数增高为0.305, 每个因子的载荷分配更清晰, 更能反映出问题的实质特征。
三个主成分的表达公式为:
由表5可知, 促进增收节支在成分1中的得分系数为0.140, 在成分3中的得分系数为0.401, 似乎应该划为第3成分, 然而在成分3中违纪违规资金总额的得分系数为0.831, 占有绝对优势。
表2中促进增收节支与审计资金总额、提出审计建议总数、审计项目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0.412、0.405, 而与违纪违规资金总额的相关系数仅为0.329, 因此我们将促进增收节支归为第一主成分。
5. 方差贡献碎石图。
由上图可知, 选取前三个成分作为主成分是恰当的。
6. 旋转空间中的成分图。
图2中的三个成分集更集中了, 也更加直观了, 这与碎石图的结论相一致。其中, 以样本距离为判断标准可知三个主成分分别是: (1) 审计项目总数、审计资金总额、促进增收节支总额、提出审计建议总数; (2) 硕士人数、会计类人数、培训人员合计、年龄; (3) 违纪违规资金总额。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 影响大学内部审计质量的第一主成分包括审计资金总额、审计项目总数、提出审计建议总数、促进增收节支四个初始变量, 我们将其归为内部审计效益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审计项目总数、审计资金总额一般同提出审计建议总数正相关, 同促进增收节支也成正相关关系 (尤其是工程审减金额, 同工程审计总额高度正相关) 。同时, 在分析中我们也注意到增收节支项目中的已纠正违纪金额、挽回损失金额同下述第三类违纪违规金额也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 但是由于增收节支中的工程审计额项目占促进增收节支的93.92%, 而工程审计同违纪违规没有相关关系, 因此我们仍将其归为第一类。
第二主成分包括硕士人数、培训人员合计、会计类人数、年龄 (包括30~50岁年龄人数) 。从大学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看, 人员培训是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加强“人、法、技”假设的保障, 是全面提高素质审计、及时更新审计理论和专业知识、开阔专业视野、提高审计技能的基本途径;年龄在30~50岁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能力较强,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内部审计中难度较大及重点项目一般都委派这些人来完成。大学内部审计主要以财务等综合审计为主, 工程审计一般以外包形式进行, 从历史的角度看, 最初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一般为会计人员, 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变化和调整, 会计类专业审计人员仍然是内部审计的主力军。近年来,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内部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复杂, 这就使得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大学内部教职工在提高学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因而通过进修方式提高学历的内部审计人员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该部分人员的年龄一般为30~50岁, 既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又有知识更新的过程, 因此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据统计, 硕士人数占总人数的23%。第二类指标归为审计人员职业能力。
第三主成分是违纪违规资金总额。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财务处理不当。一般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专业水平等原因, 违反国家或学校相关法规法律制度而造成的, 如会计科目处理错误等。财务处理不当仅涉及账务调整。 (2) 损失浪费金额。一般是指审计相关人员有意或无意给国家或学校造成损失的行为, 如违反相关规定、以学校的国有资产作为抵押或担保等出现的经济纠纷而造成的损失金额。 (3) 违纪违规金额。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其中, 一般情况下, 损失浪费金额、违纪违规金额要求纪委监察部门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而财务处理不当, 仅需要调整相关账务即可。这一主成分可以作为大学内部审计的审计监督力度指标。
三个指标具体内容见表6:
根据上述三个质量指标分别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大学进行排名。对72所大学的综合实力进行排名, 其权数就取其方差贡献率, 可得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经检验, 上述指标排名均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教育部直属的72所大学内部审计相关统计资料, 运用SPSS软件构建了影响大学内部审计质量的三个主要成分, 得出了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从定量及定性两个角度对主要变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内部审计,审计质量,主成分分析,审计资金总额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贾丽艳, 杜强.SPSS统计分析标准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3].孙永军, 丁莉娜.审计质量评价研究:基于我国100强事务所的数据分析.审计研究, 2009;6
大学内部审计沟通策略 篇3
关键词:大学;内部审计;沟通策略
一、大学内部审计沟通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部门,对学校的经济活动承担着监督与服务的职责,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沟通交流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审计沟通既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手段,也是内部审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要求。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内部审计过程中的沟通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上下级之间、审计项目组成员之间、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管理层及经办人员之间的沟通等三个层面,常见的方式有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其中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是关键。内部审计工作,从审前调查到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回访的各个工作阶段都离不开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只有切实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有效交流,树立良好的沟通理念,求同存异,才能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审计意见的切实执行,从而顺利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及达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审计与被审计者的沟通是在审计活动中双方互动的必要过程和手段。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表达方式、倾听态度决定着沟通技巧的高低。审计的沟通技巧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保证审计工作的順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内部审计工作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
大学内部审计环节过于注重监督处罚,而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服务的重要性,从而给大学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业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审计不是以审查和评价他人的差错和失误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在遵循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防范风险。
2.内部审计沟通认识力度不足
与大学内部其他工作不同的是,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为此要求大学内部审计机构落实好内部审计人员沟通交流的学习培训工作,切实为大学内部审计沟通良好有序地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受诸多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沟通意识薄弱,不能够正确地认知内部审计沟通工作,以致大学内部审计沟通工作运行受阻。理解、信任及尊重是大学内部审计沟通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大学内部审计沟通效果关键在于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是否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深刻的认识、是否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态度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若内部审计人员始终将被审计对象视为“假想敌”,以错误的心态对待内部审计工作,则会使得人际关系与审计环境持续恶化,不利于大学内部审计工作高效顺利进行。
3.内部审计沟通方式滞后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沟通目的不明确,未充分利用包括询问、会谈、调查、讨论、会议、征求意见等各种审计沟通方式。
其次提问的设计、提问的措辞和语气没有很好的把握,影响沟通的效能。汉语非常丰富,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词汇和语言用不同的语气口吻也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受。
三、完善大学内部审计沟通的有效策略
1.对大学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合理定位,构建平等的工作关系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大学的职能机构,明确其宗旨、权利及职责是确保大学内部审计沟通有序运行的基础条件。实际上,审查与评价差错并非大学内部审计工作的终极目标,而是协作被审计部门加强自身管理,促进大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因此要求大学内部审计部门落实好咨询与服务工作,协调好学校其他部门平等信任的关系,明确内部审计目标,逐步加大内部审计意见执行力度,以推进大学内部审计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2.转变内部审计工作沟通理念,做好对内部审计人员培养工作
正确的内部审计工作沟通理念是确保大学内部审计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所以既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正确认知内部审计工作沟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又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审计人员将自已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深入学习交往沟通技巧,掌握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方法。尤其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讲话要有理、有据、有力,以理服人,
大学内部审计机构需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促使其能够与工作相关各方构建起信任、尊重及理解的关系,切实将大学内部审计沟通工作落实到实处。
3.规范内部审计沟通方式,塑造和谐稳定的内部审计环境
(1)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重视起沟通方式,即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2)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善于倾听,做好换位思路工作;再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始终以平等、诚恳及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内部审计工作。
(3)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善于沟通,能够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切实构建起和谐稳定的内部审计环境。
4.审计沟通贯穿审计项目各个阶段,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项目的不同阶段确定沟通对象和重点,主动、及时、有效地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充分交流,顺利实现审计目标。
(1)准备阶段。此阶段主要是了解情况并做出初步判断。由于大学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在保持职业谨慎,合理关注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的基础上,明确审计沟通目标和重点。
(2)实施阶段。该阶段的审计沟通是接触人员最广,交流内容最多,查证问题最实的过程,也是充分运用沟通技巧的核心阶段,沟通中费时较多,沟通的效益常由此产生。《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 号—结果沟通》第十三条规定:“大学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结果沟通时,应注意沟通技巧,进行平等、诚恳、恰当、充分的交流。”具体说来,内部审计人员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和对方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沟通时间、地点和方式,有效运用表达技巧和倾听技巧。不应存偏见、倚经验,而应多倾听、多交流,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没有搞清事实时,不轻易作判断、下结论,并尽量避免和化解人际冲突,来促进沟通目标的实现。
(3)巩固阶段。此阶段是总结提高的阶段。“审计沟通结束”可以是单次结束,也可以是整个结束。对前者,要做好此次小结和下次准备,包括布置任务。对后者,要做好回顾总结,并进行必要的追踪思考,把经验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中,这既是对大学审计人员和大学审计对象的负责,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沟通技巧和水平。
总而言之,审计沟通既是一种审计方式方法,又是一门审计艺术,是审计工作的催化剂,能有效改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极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努力培养审计沟通技巧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陶 琼:基于沟通能力的内部审计探析[J].财会通讯.2012(01).
[2]戴晓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12).
[3]张 芳:略论内部审计沟通技巧[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05).
[4]王 瑜:也谈内部审计沟通[J]. 现代商业. 2010(08).
[5]王淑贞:内部审计沟通艺术[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6).
[6]钟 欣:内部审计沟通心理学浅探[J].财会通讯.2009(01).
大学生审计学习总结报告 篇4
本次培训南京审计大学派出的老师团队阵容强大,实战丰富,讲解细微入理。课程安排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包括李庭燎老师的大数据审计应用、尹平教授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齐兴利教授、程乃胜教授的审计法律法规解读、李兆东副教授资源与环境审计、曾宪影副教授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郑石桥教授的经济责任审计、徐长青副教授的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鄢志娟副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何金旗副教授的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分析、徐庆阳副教授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李华副教授的财务造假与舞弊审计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讨论。老师们将理论深度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各种审计案例让我们惊叹不已,有些案例让我们深感审计责任重大,犹如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对我深有启发。
一、提升思想认识,牢筑思想防线。
审计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服务于人民,忠诚于国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领导人重要的决策依据,这也决定了审计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作为审计人的一员,要时刻牢记“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精神,扎实苦干,认真负责,坚持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牢筑审计免疫系统,不为外界影响所干扰而偏离审计目标,为人民、为国家筑立一道坚实的审计防线。
二、紧跟审计方向,拓宽审计视野。
本次南京审计学院的学习,让我大大的扩展了自己的审计视野,老师们一堂堂的精彩的授课,让我大为惊叹,原来审计还可以这么的审。大数据的应用能让我们避免抽样审计的风险,充分利用外部数据,也让我们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能迅速推进审计项目高质高效的完成;审计法律法规的解读让我们对什么是依法审计,怎么依法审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固定投资审计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了固投审计的难点、风险点、问题的切入点,以及今后固投审计发展的方向;资源与环境审计让我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造假与舞弊审计以问题为导向的解读让我对财务审计有了新的认识,根据问题提出了新的审计方向;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让我能站在宏观层面看审计以及审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老师们精彩的授课,给我留下了南审深深的烙印,让我看到了审计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我下一步审计工作实践指明了方向。
三、努力认真学习,加快转变升华。
我深知此次能在全国最高等、最专业的审计学府内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难得,我暗下决心必须好好珍惜这次学习安排。学习中我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勾画重点,做好笔记。课后我结合理论,思考案例,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模板,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思考在审计工作中审计方向是否正确,是否还存在的审计风险,审计难点是否能得到解决,我努力将老师的授课内容变为自我提升的养料,培养我审计创新意识,让我在这次难得的学习中得到升华。
大学审计工作总结 篇5
审计工作2011至201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坚持“为学校领导决策服务、为完善管理服务、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的宗旨,以科学的审计理念为统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学校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力争把审计部门打造成为“管理的顾问”、“经济的良医”,努力改善审计环境,加强审计创新,打造团队精神,实现“一流的工作业绩、一流的工作质量、一流的服务水平”,推进学校内部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实现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与升级,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重点,以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防范风险为目的的管理审计模式,全面提升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使我校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处于同行业的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审计业务实施
——预算执行审计。以预算执行效益为重点,继续深化学校预算执行审计改革。通过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和预算执行的效益性进行客观全面分析,促进和完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
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内部控制审计。为适应学校科学化管理需要,将内部控制作为各类审计项目的主要内容。在各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重点,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改进其管理,帮助其实现既定目标。并注意总结经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逐步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和提高管理水平、落实经济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和规范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继续坚持“积极稳妥、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通过对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工作机制的有效性和经营管理的效益性进行综合考评,促进提高领导干部责任意识、效益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和经济管理水平。
——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以规范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为目的,加强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继续加大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力度,在建设工程设计、招标、合同审签、合同执行、洽商变更、竣工结算等各个环节严格审核把关,堵塞漏洞,控制工程造价,节省开支,进一步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经济合同审计。以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堵塞漏洞,避免损失和失误,规范经济活动秩序为目的,严格各类经济合同审签。逐步加大事前、事中控制,对合同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核,对重大合同项目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追踪审计。
——校办产业审计。继续加强对校办产业效益审计,对改制后的校办企业,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维护学校作为出资者的利益,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项资金审计。加强“教师教育创新平台专项资金”、“211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对相关资金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确保重点专项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并实现预期效益,促进和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专项审计调查。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自身优势,围绕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难点和教职工关心热点问题,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大的问题作为审计调查重点,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以此不断提升审计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审计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实现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不断完善以《东北师范大学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重点丰富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审计内容,为全面构建管理审计条件下的业务实施标准奠定基础。
——建立以《东北师范大学内部审计工作手册》为标志、以“质量”、“效率”、“效果”为标准,符合现代内部审计发展要求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和实务标准体系。
(三)审计技术和方法
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为全面实施管理审计提供
技术支持与方法保证。
——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和审计实施两大应用系统,探索构建审计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实现审计实施过程信息化和审计管理信息化,逐步开展对主要独立核算单位的信息系统审计,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以丰富完善审计数据库为基础,加强审计线索、成果、方法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
——推广和完善信息采集、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与管理审计相适应的先进方法体系,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四)审计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职业化、研究型的审计干部队伍,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为学校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思想建设为主导,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敬业、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
——以业务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熟练掌握和运用法规、政策去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作风建设为保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和敬业、廉洁、严谨、开拓的工作作风,树立审计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主要措施
——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工作定位,着力构建和发展“服务型”内部审计。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为学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服务,这是学校内部审计“内向性服务”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和效益意识,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完善管理服务、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宗旨,通过有效地审计服务实现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济风险、提高办学效益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
——加强审计创新。创新是学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仅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内在追求。因此,在准确把握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和走向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审计理念为指导,以勤奋创新为取向,打造自身特色,积极构建与学校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审计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营造良好审计环境。审计环境是内部审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件,要把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作为实现审计工作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目前,学校的审计环境基础很好,学校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审计工作,同时,审计工作也得到了各部门各单位的理解和认可。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条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有效的服务,继续取得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各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审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内部审计转型升级,拓
展持续发展空间。准确把握学校改革发展趋势,在积极开展审计实务的同时,关注前沿审计理论与现代审计手段的发展,逐步实现审计观念和审计手段的现代化。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深入探讨现代大学制度下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功能以及发挥职能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以先进理论引导审计工作实践,使审计工作不断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大学审计工作总结 篇6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当中,其中,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拓展,这不仅加大了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也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出发,阐述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并分析了风险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风险分析 .
引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趋势,高校资源也在不断的扩大,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也随之得到了拓展,同时内部审计风险的问题也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认识到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并为了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很多高校都积极的采用科学合理的对策来降低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广泛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它的目的是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不断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也从原来的财务收支活动,拓展到固定资产的使用、建设、修缮、投资等活动中去,审计内容在不断的扩大,内部审计风险也逐渐加大。
(二)隐蔽性。由于高校受到内部审计风险是很难用数据来反映,审计人员不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做出精准的判断,对即将发生的审计风险也很难察觉,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有隐蔽性的特点。
(三)可控性。虽然高校内部审计有广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但是并不代表内部审计风险是不可控制的,只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技能和谨慎的工作态度,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程度,很好的控制审计风险。
(四)客观性。在高校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事后审计阶段,内部审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内部审计的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它不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消失。为了保证审计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就要求提供的资料达到专业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工作量较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审计资料等问题,审计人员就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判断审计风险,因此就会大大加大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1)审计定性风险。由于在主观意识和专业水平等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会有所差异,对于同一审计事项的处理也会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这样就会导致处理的结果不一致,处罚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些不恰当的风险。(2)成果质量风险。一方面是由于被审计部门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有限,导致了内部审计取证不充分,直接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3)操作程序风险。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规范,但是还有一些法律法规有待于完善,这样就加大了内部审计操作程序的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一)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
审计的核心是保证其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包括了实质性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方面。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保证高校工作的公平性,使审计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在一些高校内部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高校内部部门之间的地位是平行的,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甚至有的审计机构的人员只是有高校的财务人员来担任。同时,由于很多高校属于公立性质,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为了方便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高校审计制度办事,而是简化审计过程,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二)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不合理。现阶段高校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了日常的经营管理当中,但是审计人员是从高校财务人员转型而来,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注重财务工作,而忽视了对高校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了解,这些审计人员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审计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审计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差,审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一部分高校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不够重视,审计人员了解掌握国家新的审计知识和技术也缺乏及时性,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审计工作中并没有运用新的技术。甚至有一些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职业资格,只是凭经验上岗。以上的表现可以看出高校内部缺乏较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严重阻碍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
大部分的内部审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账项基础审计以及多种审计方式交叉的方法,这种审计方法并不能防范面临的内部审计风险,同时内部审计职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查表、查账的阶段,审计的方法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不能够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进行审计,从实际上看审计的方法手段还停留在人工审计阶段,计算机仅仅用来进行财务数据的导入,审计技术相对于落后;审计也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阶段,是一种定位事后审计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偏重于对会计科目的核算,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效益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审计内容广泛。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专项教育资金的筹措、拨付和使用情况、对外项目投资、有效风险及管理、本部门和上级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等,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较为广泛,在这过程中难免在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独立的`审计职权时,对企业内部经济行为的审计才能做到公平、公正。首先,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主要可以从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独立性出发,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指在设置上要保证独立性,使审计部门脱离财务部门,给予审计部门更多的经费和监督管理的权利,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轻审计部门受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其次,高校内部可以建立以审计委员会为领导的内部审计体系,加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不受领导思想的左右,不受个人思想的影响,要对审计工作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以法律为依据,做到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工作;再次,高校内部要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内部审计职能发挥到最大化。
(二)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第一,从录用审计人员的源 头出发,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的准入限制,录用前进行严格的筛选,从源头上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第二,高校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力度,采取在职培训、岗位练兵、短期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增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高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将审计工作向电算化方向转变,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第四,要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等,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奖罚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制度,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只有通过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审计队伍的素质,这样才能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打好基础,将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不断完善和改进审计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也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技术,因此,审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首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转变原来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逐渐向计算机审计为主导和远程审计的方式转变,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投入大量资金引入 ERP 系统,及时的对高校执行审计进行监督,及时的发现高校内审计中发生的风险;其次,在内部审计的模式上可以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方法,从管控和风险分析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综合应用到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去;再次,高校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复核机制,复核工作要交给专职的人员来负责,严格地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并提出专业性意见。
(四)完善和规范审计程序。健全完善的审计程序对于规避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内部审计程序的规范和完善工作。首先,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活动要按照审批后的审计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进行补充的地方,要严格根据规定的程序进行补充。其次,在获取审计证据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再次,做好审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内部审计报告要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到客观真实的放映各个审计事项。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为了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在高校内部应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与监察、纪委、人事、组织、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可以在审计工作方面做到及时的沟通,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共担审计风险的目的。例如,高校通过与监察部门的合作,可以及时地确定审计的重点,提高审计的效率;高校通过与组织部门的合作,可以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来制定审计计划。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提高高校的内部财务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者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中要认识到其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要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并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司艳萍,朱守真,李延召。高校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COSO框架下的分析[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编[C]..
[2]曹永模,张未。当前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03)。
大学审计工作总结 篇7
一、构建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大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 按照内在规律进行科学分类, 对审计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实用可行的分类形成指标体系。它是反映大学经济责任总体履行情况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 是衡量监测和评价大学管理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是正确评价大学管理者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而建立的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整体。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因此, 构建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目的。
(一) 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提高审计评价的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在大学中开展的时间还不算长, 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方法、审计评价等诸多方面还不完善、不健全, 审计结果还不理想。其中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是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的重要原因, 并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因此根据现有的审计法规和审计要求并结合大学管理特点, 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有利于规范评价标准, 为审计工作提供科学的评价参考依据, 有效减少审计人员评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提高审计评价公正性。
(二) 减少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结果运用的合理性。
一套设置科学、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既能进一步规范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 减少由于审计评价不科学带来的审计风险, 打造审计精品;又能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者的合理依据, 从而提高审计结果运用的正确性, 推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
(三)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通过构建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被审计者任期内的依法行政、管理控制、重大决策、廉政建设、工作业绩等方面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反映。对被审计者是否依法履行其管埋职责, 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相关财会制度等行为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促进被审计者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避免和减少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构建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一) 权责对等原则。
权责对等是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者的基本要求。权是管理者实施管理职能的基本权利, 责是其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应承坦的责任。有权无责会导致权力的滥用, 有责无权会使权力无法落实。在审计过程中, 则首先应根据被审计者享有职权的大小来确定其应该履行的经济责任的范围和内容。其次要考虑从责任期间、责任主体、责任起因等方面来正确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 协商一致原则。
大学的行政、管理、人事等机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应成立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审计等成员组成的审计领导协调小组, 并建立相关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 在审计项目的确定、审计计划的执行和审计结果的利用上形成合力, 并可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三) “不可控性”确定原则。
为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应充分考虑排除“不可控性” 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结果, 不应当属于被审计者任期经济责任。“不可控性” 因素应包括:一是体制性、政策性因素;二是前任负责人经济决策因素;三是组织内部权限职责分工因素;四是某些特定性因素。
(四) 任期目标确定原则。
被审计者任职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反映了其经济责任履行效果。对被审计者的审计评价首先是对其工作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被审计者任职目标挂钩决定了评价指标的内容。
(五) 覆盖评价范围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及审计对象涵盖的范围, 也是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被审计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目标性数据, 其指标体系的覆盖范围必须与被评价经济责任的涵盖范围相一致。
(六) 责任追究制原则。
建立经济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政策界限, 必须严格区分报与不报、查与不查、处理与不处理等界限, 确保责任追究客观、公正、准确, 真正达到“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的目的。
三、构建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块
(一) 根据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 确定审计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是指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当事人基于特定职务而应履行和承担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必须和经济相关, 与经济不相关的事项不作评价。经济责任由法定责任和约定责任两部分组成。法定责任是指由国家各类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部门负责人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履行的责任。约定责任是指学校在委托授权各部门和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行使管理职责时, 对其具体经济责任及应实现经济目标的契约规定责任。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同时履行法定责任和约定责任。由于大学行政体制和经济管理模式有着自身规律和特点, “经济责任”在有些部门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工作目标不同、管理体制不同, 负责人经济责任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从研究大学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入手, 分析因被审计者的不同所体现的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类型, 并确定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与重点内容。
(二) 从评价指标类别入手,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块。
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共性指标群” 和“个性指标群”, 并由依法行政、管理控制、重大决策、 廉政建设、工作业绩等五个模块来构建。其中依法行政、管理控制、重大决策、廉政建设是可以设置通用的评价指标即为“共性指标群”。“共性指标群” 是指无论被审计者处于何岗位何职务, 其审计內容中的普遍性项目和通用性评价指标。具体包含依法行政、管理控制、 重大决策、廉政建设等四个指标模块。工作业绩则属于“个性指标群”, 这是由于被审计者的岗位和职务不同, 其工作目标、任务和完成业绩也不相同, 所以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差异就主要反映在工作业绩的评价不同。当然这种“个性指标群”又可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进一步细化。如:财务处处长个性指标模块、基建处处长个性指标模块、资产处处长个性指标模块、人事处处长个性指标模块等等。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上述五个模块组成了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既兼顾了大学经济责任审计的共性, 又突出了各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中的个性;其中重点和难点是重大决策和工作业绩。这种模块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还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 使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划分更明确, 使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准确。
摘要:新形势下中央政府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规定, 新要求。大学的快速发展又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新任务, 新难点。本文根据大学经济管理模式和特点, 对构建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原则和内容模块作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管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高前善.政府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大学审计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问责制;充分运用;审计问责
一、审计问责制及其重要性
问责制(英文名称是Accountability System)由来已久。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首先,它区分了责任,是谁的责任谁来承担;其次,它重点追问的是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者,只拿具体责任者问责;第三它追究的是具体问题的过错,不问功劳苦劳,不搞将功补过,是真正的赏罚分明。
1.审计问责是新时期国家治理、经济新常态及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依法治国方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欠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和相关责任人员和法律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对中央企业审计整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审计工作要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要全面深入整改,切实解决问题,对突出和严重的问题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总结规律,从体制机制上研究对策措施,强化监督检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审计问责是企业步入现代化管理的内存要求。
引入问责制,是企业步入现代化管理的内存要求,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保障,实现制度管理的制度化。它促进企业强化“硬管理”和“软管理”。审计问责是企业问责制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审计问责制所处的现状
1.审计问责不到位导致审计问题整改不深,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审计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惩治哪个人(员工),是为了改善组织的管理,为组织创造价值服务。不可否认,通过立法等形式,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得到了一定维护,但实践中,审计问责却很少运用,问责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意志,且常常受制于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2.审计问责缺乏完善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审计问责的重要性,甚至对内部审计问责的理解存在诸多误解。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开展业务多,而内部审计后机制缺乏、不完善或有效性低下;特别是对内部审计问责理论提法多,实践中有效运用的少。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企业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很多都是人员责任问题,一些严重的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问责,就不能在效纠正错误,将导致内部控制失范。
三、如何强化内部审计问责
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将越来越深,遇到的挑战将越来越大,各种阻力将越来越多,必须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强化“公转”意识,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保证公司党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严格遵守国家各项财经法纪,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有效保障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
1.审计问责要紧紧围绕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来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赋予内部审计机构行使内部监督的权力,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在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责无旁代。及时认真梳理组织存在管理风险,随时提醒管理层,哪些经济业务的制度未建立,或制度存在缺陷,或制度执行遭遇干扰等情况,并提出加强控制的建议和措施,解决权力制约的问题,从而校正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适应新的要求,化解新的风险。
2.审计问责要及时制定问责文件。
(1)确定问责事项。通过内部审计发现的重要风险或问题,在进一步核实后,及时报管理层,通过审计委员会(或审计联席会)会议,征求管理层建议,是否实行审计问责以及问责。
(2)规范问责程序。①内部审计在发现重要风险或问题时通过审计要情专报、审计重大事项报告等方式及时报告管理层,并进一步核实,同时报审计委员会(或审计联席会)会议经管理层决策,为审计问责做好准备。②报经企业员工奖惩委员会会议确定。③以企业通报形式开展问责,同时,监察部门要被对问责人员开展廉政约谈。④人事部门要将问责材料纳入相关被问责人员个人档案。
3.充分保证被问责人的申辩和申诉权。
4.加强审计问责制度体系建设
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要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重点关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把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营风险、重要管理事项、重点控制环节和大额资金使用作为审计工作重点,揭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建议,促进各单位认真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同时及时修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流程、岗位职责,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风险。
5.营造审计问责文化
在国家层面上,我们看到,问责制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充分运用起来了,随着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深入推进,问责制也必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针对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新兴的业务外包等,内部审计对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四、结论
审计问责并非内部审计最终的监督手段,根本目的是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通过管理层启动审计问责推动企业控制环境治理,提升企业人员管理责任问题最终得以有效整改落实,增加企业决策执行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障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大学审计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审计大学生实习报告总结09-23
大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管理规定10-20
大学财务收支审计方案12-04
审计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07-2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审计业务公文审批单08-22
上海交通大学审计硕士(MAud)招生简章08-31
南京大学2016年审计硕士(MAud)招生简章与目录06-27
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全日制MPAcc、审计硕士MAud目录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