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城乡规划研究院

2024-11-16

贵阳市城乡规划研究院(精选8篇)

贵阳市城乡规划研究院 篇1

摘要:道路绿化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贵阳市道路绿化在不断创新中进步, 但是依然存在缺乏规划、缺乏管理等问题。我们对贵阳市道路绿化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贵阳市绿化带;规划;研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来,贵阳市的园林绿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累计完成新增绿地180余万m2,,贵阳市绿地率为41.05%,绿化覆盖率为42.3%,人均公共绿地达9.85m2。全市以环城林带建设为主体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生态屏障;全市以道路绿化为框架,建设景色各异的城市道路绿网,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6%,形成贵阳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绿化特色。

2贵阳城市绿化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群众满意度差

对于现有绿化状况有22%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大多数认为一般(54%),非常满意的没有,满意的仅仅4%,比较满意的为20%,显然贵阳城市道路绿化带建设要满足市民的要求还需要花大力气。

2.2 缺乏总体规划

经过我们调查发现,目前由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一般只选择和看重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意见,忽视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师的参与,这就很难体现以人为本,功能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先的设计理念。园林设计师只在规划好的布局上见缝插绿,难以在保障绿地率及其特色方面发挥作用。

2.3 重草坪种植而轻乔木种植

近几年,受到盲从“草坪热”的影响,一些绿化部门对草坪进行包装,并过多、过频、过大面积的使用草坪进行城市绿化,而种植乔木的数量却是少之又少,导致了绿化物遮荫、消音、滤尘、防风等效果减小,使城市绿化的作用和目的大大减弱。

2.4重外来树种轻本地树种

当前,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和种植外来树种,而轻视具有应用价值的本地树种。由于一些外来树种很难适应贵阳的气候环境,因此成活率很低,一些树种明显存在生长不良的现象,甚至慢慢变成“常病树”,直到死亡。

2.5道路绿化管理水平低,部分市民公共意识较差

第一,道路绿地被占用、挪用,违章占道现象严重。第二,对道路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低下,植物生长的状况令人担忧。有些街道到冬季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而且为数不多的乔木也受到严重的人为和自然伤害,如合群路、陕西路等路段。

贵阳市城乡规划研究院 篇2

一、贵阳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1.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贵阳市政府于2011年8月24日出台《贵阳市城镇老年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试行) 》规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以及其他补贴构成。个人缴费为每年100元到1600元12个档次, 政府每人每年补贴30元。截止2012年5月30日, 全市共有10435人参加城居保, 其中60周岁以上人员有9498人, 并且在这10435人中超过半数的参保人选择了最低档次 (每人每年100元) , 其余大多选择的档次也中间偏低。说明制度吸引力低, 导致居民参保不够积极。主要原因是缴费选择标准低, 待遇低。

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根据《贵阳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中规定:2012年城镇职工参保基数按照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708元/年 (2809元/月) 进行调整。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不足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1685.4元缴纳, 超过300%的按8427元缴纳;月平均工资在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至300%之间的, 按实际工资额为基数缴纳。对于灵活就业人员 (个人) 参保基数最低为1685.4元, 最高为2809元 (详见下表) 。

截止2012年1月1日, 贵阳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万 (其中退休人员18.5万) , 征缴养老保险费24.85亿元。虽然该制度已经成为贵阳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核心,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贵阳市有数万名在工作中涉及跳槽、离职、调动等情况, 不得不中断缴费, 并且没有续接或是转移保险关系手续。排除主观因素外,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区域统筹进展不顺。其次, 加上沉重的隐形养老金债务等问题,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保“的发展, 进而影响了我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2008年, 贵阳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保”试点工作并出台了《贵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其中规定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到800元8个档次, 政府补贴30元。截止到2012年5月30日, 全市累计参加新农保人数74.58万人, 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人数18.92万人, 累计征缴养老保险费7.34亿元, 累计发放养老金4.08亿元。在这4.04亿里, 中央财政补贴1.66亿元, 省级财政补贴607.44万元, 市级财政补贴9350.66元, 区县财政补贴11436.17元。可以说, 若没有国家和省级部门部门这么高比例的补贴, 贵阳市新农保工作将举步维艰。同期, 贵阳被征地农民总人数37.28万人, 其中农村户籍人数33.26万人, 60岁以上人数4.02万人, 已提取社会保障资金6.3亿, 支付被征地农民参保补贴1832.9万元, 结余6.12亿元。以被征地农民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0364人, 享受养老待遇的有2270人。土保和新农保一样, 农民拥有自主自愿的权力, 既可选择城保也可选择“新农保”, 但是近四十万的失地农民, 只有一万人参保, 由此可以看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依然不乐观。

同时, 根据贵阳审计局的调查发现:部分区 (县) 农业户籍人口中共有182人同时参加了城保和新农保, 有2人同时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分属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 不能联网统筹运行, 导致部分农民重复参保和享受双重待遇。

综上所述, 贵阳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确卓见成效, 尽管制度的决策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和调整变革, 可总还是有些棘手的问题难以攻克, 并且在变革的过程中往往又会衍生出新的问题。而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现有的“二元”结构。因此, 我们必须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迈进, 才能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进而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二、贵阳市养老保险制度在城乡统筹中存在的问题

1.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较窄

根据数据显示, 贵阳市共计106.25万贵阳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参加养老保险。此外, 贵阳市累计参加新农保人数74.58万人, 失地农民总人数37.28万人, 而参加土保的人数只有10364人。根据《贵阳市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贵阳市总人口432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294.6万, 农村人口137.8万人。由此可知, 贵阳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比例只有36%, 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比例只有54%, 失地农民参加土保比例只有2.8%。此外, 贵阳还拥有近150万的流动人口, 这些流动人口数量已近超过了全市城保参保人数, 可见现实中的参保率也许会更低, 因此, 目前贵阳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离真正的全面覆盖还有很大的差距。

2.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待遇差距较大

根据政策, 现在贵阳已退休职工基本上都是1988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中人”。他们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由三部分构成, 即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过渡养老金。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则仅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两样, 并且新农保的相关政策文件是于2008年才出台的, 在这之前的老农保, 退休金仅有个人账户一项。这造成了很多参加老农保的退休老人, 现在每个月只有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的养老金, 而新的政策却未能有效弥补这个缺陷。同时, 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可以享受社会经济的成果, 有正常的退休待遇调整机制, 而农村居民则因缺乏财政兜底的支撑, 调整待遇没有资金来源。这样不但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而且不利于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很难体现统筹城乡的政策目标。

3. 地方财政补贴能力差异较大

贵阳市各地区的财政收入差异明显, 以2009年为例 (详见下表) 。

由上表可知, 云岩区、南明区和金阳新区的财政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云岩区与高新区相比, 两者相差有14.3倍, 而与其他地区也在6.3倍到2.7倍之间。因此, 对于富裕的云岩, 南明和金阳新区来说, 政府补贴没有一点问题, 而对于相对贫困的白云, 息烽等地, 政府补贴就成了财政支出的最大负担。

同样对于城镇和农村来说, 城镇的补贴压力一定小于农村的。“十一五”期间, 贵阳参保人数中单位职工身份的占总人数的81.8%, 政府和单位均为其进行缴费补贴, 而村级集体经济能负担的, 只有不到10%, 对于边缘农村, 能负担的几乎为零, 对于这些极其平困的地区, 政府的养老保险机制几乎停用。当地农民无法支付养老金, 政府对缴费补贴也无能为力, 只能让当地农民“吃低保”为生。这种财政收入上的差异, 不但给当贫困地区的政府增加了巨大压力, 同时也降低了当地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阻碍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发展。

4. 地区间制度的相互衔接不够

由于城市与农村各类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起步时间、统筹层次、基金标准等各不相同, 造成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 现在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 这也加大了城市与农村在制度上衔接和转化的难度。这样既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 也影响了市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 城市里的社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而农村却死气沉沉,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推广, 进而阻碍着各地区间制度的相互衔接。长此以往, 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更是大大增加了构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难度。

三、贵阳市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 整合农村各类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结合现实情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一是放宽现有户籍限制。充分体现城乡居民同等待遇的理念, 并取消农村户籍人员对缴费基数档次的限制;二是增加适当的缴费基数, 并加以条件限制。如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可以选择较低的基数, 而收入较高的可以选择较高的基数, 这样不但增加了制度的吸引力, 同时也便于以后城乡一体化后与城保、城居保等并轨。三是建立长效的增长机制。适当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 交的多得的多, 反之亦然。

2.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城保制度是在“二元”结构下进行的, 不适应农民的基本需要, 更不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的建议是首先将农民加入城保的范围内, 征缴保险费。其次, 将个人缴费比例按照实际情况可适当降低或者提供多个档位供不同群体选择。再次, 养老方式可选择。即职工中断缴费或者达到国家规定享受养老保险金年龄时, 可选择按当地城镇职工计发办法领取, 也可转会原籍地参加当地相应养老保险制度。最后, 由政府控制, 细化转职接续流程, 完善相关操作系统。

3. 适当的财政倾斜

这里的财政倾斜分为两个内容:一个是政府补贴金额可是调度提高, 健全动态补贴机制。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 补贴标准应该随着物价指数、生活水平的变动而调整。另一个内容是考虑到各地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对那些贫困的地区, 可先由县 (区) 分担, 然后由省 (市) 保底, 当个人正常缴费以后, 集体补助部分同时到位, 专款专用。50%计入个人账户, 50%计入国民基础养老金账户。

4. 有效衔接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需要将各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修改, 慢慢找到有效的衔接办法。然后找到合适的缴费折算方式, 比如当城保对象进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体系时, 个人账户不变, 而统筹账户按一定比例进入个人账户。最后要明确缴费的折算标准, 并计入到账户中去, 待遇按照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

参考文献

[1]石孝军.走向全面社保:贵州实践探索与运行分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2]郑成功.中国社会保障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白永秀.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J].学术月刊, 2012 (5) .

[5]范永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管理问题研究:以某省会城市四个县区的改革试点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

贵阳市城乡规划研究院 篇3

【关键词】 城乡中学;普通话;教学环境;差别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要想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必须让学生学好普通话。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在这方面很不具有优势。

一、城乡中学普通话教学环境差别

(一)农村的教学环境中,以方言教学代替普通话教学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朱昌中学为例。全校三个年级21个教学班的所有课堂,老师均使用方言或者方言化严重的普通话。

教师在教学所使用的方言,会对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使其语音规范度与教师有相似性。农村学生大多一生下来听到的、说的都是本地方言,已经养成一出口就是家乡话的习惯。在学校里,老师使用的也是方言,或者是方言化严重的普通话,是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和理解有严重偏差。

方言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使其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误,造成对语言文字及其规范度重视程度的下降,并仅仅偏重于内容的教学。方言的使用影响对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他们在读音、用字、文字处理上的诸多缺陷。

(二)城市教师的教学中,普遍使用普通话教学

以贵阳市第三中学为例,全校三个年级的30多个教学班的所开课程,教师均使用普通话,少数教师普通话不算非常标准,但是依然坚持学习并使用。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普通话。普通话在全世界都广为流传,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标准语言。它以其自身在普遍性、大众性、通俗易懂等方面的优势,理所应当的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媒介。与此同时,它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凸显出自身独有的意义及其作用。城市中学中使用普通话教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城市中学普遍使用普通话,一进入校园就能听到文明礼貌用语的普通话,普通话具有语气文明、对话和气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感。一场高水平的普通话对话,简直就是一次美的音乐的享受。在学校中,学生使用普通话,可以使学生文明礼貌,规范学生行为,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地使用普通话,能够较早地让学生进入学境,早入佳境,可以较早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仅四十分钟,让学生早入学境,就能做到较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四十分钟。

情感教学,在中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中学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可使学生尽快地跟随教师一起入情、入画、入悟,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城市中学普遍使用普通话教学,丰富学生语言,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学校要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内部潜力,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鼓励教师个人自学进修,自我钻研提高;学校应积极组织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相互交流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平台;教育行政部门应多为教师外出学习、研修提供机会和资金,加大对农村中学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励和重用,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奖励和组织学习培训。

(二)积极开展城乡教师的交流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援助活动。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农村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到城市示范校学习、实践、交流;组织城市示范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开展示教活动;城乡学校间定期组织教学交流活动,条件好的城市学校可对农村学校提供一定援助,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三)积极开展城乡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活动,通过相互了解、学习,取长补短。农村学生可从城市学生那里增长见识,城市学生可了解到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对于地域较远的两校,可通过网络架设联系桥梁。

此外还可增长城市学生对农村学生进行捐物援助的奉献爱心活动。

(四)加强对农村骨干教师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要扎根基层,奉献教育。要关心他们的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用诚心、热心和爱心留住骨干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优质待遇,奖励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学习研修成为骨干人才,确保农村骨干人才队伍的连续性、稳定性。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更是我们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把这项工作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讲普通话、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件 篇4

筑建通[2010]124号

关于转发《关于明确商品房交付与前期物业管

理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各区、县(市)建设(房管)行政主管部门、各物业服务企业:

为了进一步规范商品房交付使用与前期物业管理衔接的有关问题,保障业主购房的合法权益,减少物业纠纷的发生。现将贵州省建设厅下发的《关于明确商房交付与前期物业管理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与我局联系。

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0一0年五月二十一日

附件: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明确商品房交付与前期物业管理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黔建房通[2010]189号

关于明确商品房交付与前期物业管理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地、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管局):

近年来,随着我省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购买商品房的居民越来越多,物业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在商品房交付与前期物业管理衔接过程

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达不到条件的房屋交付使用,房地产

开发企业与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的承接验收不规范,以及物业收费不规范等

等,引发矛盾纠纷。为进一步规范商品房交付与前期物业管理衔接工作,解决居

民买房的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地应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严格按照《贵州省城镇房地产开发经营管

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必须在办理商品房交付备案后,才能将商品房交付

购房人使用。商品房交付后,物业服务企业才能向购房人收取物业服务费。

二、物业服务企业在承接物业前,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以确保承接的物业符合交付使用条件。

三、物业服务企业不得违反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或者重复收费。

四、按照《贵州省城镇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条件交

付使用的新建商品住房,物业服务费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1.对于“精装修”住房,从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免收一个月的物业服务费,一个月后可全额收取物业服务费;

2.对于非“精装修”商品住房,房屋交付后,应当给购房人半年至一年的时

间用于房屋装修,该期间物业服务企业不得全额收取物业服务费,应当按不高于

50%的标准收取物业服务费,超过该期限后,可全额收取物业服务费,具体比例

和期限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贵阳市城乡规划研究院 篇5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http:// | 更新时间:2011-03-20 | 来源:市发改委

目 录

第一篇

总纲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面临环境

第三节 发展阶段特征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二篇 主要任务

第三章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产业全面发展

第一节 积极发展装备和电子制造业

第二节 改造提升资源型工业

第三节 发展壮大生物产业

第四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五节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第六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七节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第四章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八章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区域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速形成黔中经济区 拓展区域合作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扩大对外开放

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统筹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广电事业 构筑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大力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公共安全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第一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节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第三篇 保障机制

第九章 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节 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

第二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三节 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第四节 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第五节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十章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二节 积极扩大投资规模

第三节 统筹安排建设用地

第四节 完善监督考核评估机制

附件:名词解释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总纲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对百年不遇的凝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向纵深推进。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121.8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304.6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达136.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19.31亿元,年均增长24.3%,五年累计完成3317.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4.7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58.15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425.96亿元。加大了对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已建成投产和正在实施的一批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相继进入产出高峰期。优势产业不断扩大规模,装备制造、现代药业、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烟草及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1.1%以上。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两湖一库”水质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6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左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经测算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18.62万吨,控制在18.67万吨的目标范围内;COD排放量约为5.13万吨,控制在5.17万吨的目标范围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2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1.6吨标准煤/万元,五年累计比“十五”期末下降20.05%。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和低碳城市试点。

(三)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以城市骨干路网建设为龙头,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北京西路、黔灵山路、水东路、甲秀路等一批城市骨干道路,有序推进“一横一纵一环”、“三环十六射线”城市道路交通主骨架路网建设,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1平方米。启动“一环一射两联线”环城快速铁路、城市轻轨、开阳港、息烽港等重大交通枢纽工程,贵广快速铁路、贵广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立体快捷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完善。金阳新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4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三桥马王庙片区、龙洞堡片区规划调整。建成贵阳国际会展中心、奥体中心等重大项目,麦架-沙文高新技术园区、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园区、贵阳金融中心、花溪高等教育聚集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成为提升服务功能、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扩充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北拓南延西连东扩”城市拓展计划稳步实施。

城市精细化、数字化、长效化管理水平提高。相继开展“为民办实事,满意到万家”、“整脏治乱”、“三创一办”活动,开展街道办事处改社区试点,向“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过渡,启动城市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

(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大力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教育、就业、劳动保障、卫生、养老、住房、治安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分别由“十五”期末的9928元、3135元增加到16597元、5976元,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9%、9.7%,文化、健康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大幅提高;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01万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39.44万人,52%的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和推行惠民、廉价医疗和社会救助制度,实现惠民政策全覆盖。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干部人事制度、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成效明显,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是贵阳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为实现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驶向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专栏1:贵阳市“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规划主要指标

规划目标

预计完成情况

1.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13 年均增长14.2

2.人均GDP增长速度(%)

年均增长12左右

年均增长13以上

3.城镇化率(%)

68

4.总人口(万人)

380 400以上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年均增长16左右

年均增长24.3

6.地方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13左右

年均增长22.3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年均增长14左右

年均增长18.9 8.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全国平均水平

低于全国平均

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年均增长10以上

年均增长14.9

10.空气质量优良率(%)

95

11.万元GDP能耗(%)

比“十五”期末累计下降20% 比“十五”期末累计下降20%

1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60

13.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23.8 26.6

14.森林覆盖率(%)

41以上

42.3

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以上

1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70以上

70以上

17.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95

18.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率(%)

100 1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

愿保尽保

愿保尽保

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

2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81

22.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

累计10万人以上

累计13.42万人

23.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4以内

2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年均增长8左右

年均增长7.9

25.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

年均增长8左右

年均增长9.7

26.全社会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人)

1以下

0.29

第二节 面临环境

(一)发展机遇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新突破,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我国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有利于我市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和承接产业转移。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将继续加强以交通、水利、生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西部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西部地区还将建设成为国家的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黔中经济区成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为我市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省委、省政府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基调,并明确提出了“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同时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为贵阳市更好更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贵阳通往全国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速,作为西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凸显。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正在增强。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多年改革开放和建设的经验、成就,以及在“做表率、走前列”实践中凝聚而成的“知行合一,协力争先”贵阳精神,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目前,贵阳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与全国先进省会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发展不快、发展不协调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城市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一体化任务艰巨。各种主要生产要素、资源环境约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和不均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动使社会矛盾进入高发期。

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层次调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

第三节 发展阶段特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纵深推进期,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经济发展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城市发展进入战略拓展关键期。黔中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总体方向和功能分区已经确立,城市服务功能和基础实力初步奠定。

人民生活处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阶段。城乡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更加注重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均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共享。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转型的主导力量。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更加注重高新技术推进整体产业优化和全面升级,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环境优化和区域经济合作。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作表率、走前列、做贡献”的要求,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遵循“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基本路径,突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扩大投资为重要举措,以三次产业提速增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支撑,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以改革开放为强劲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城市拓展计划,促进主城区和各功能片区有机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产业聚集能力;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着力巩固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指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为率先在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奠定决定性基础。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力争四年、确保五年内,实现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超过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翻一番(超过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0000亿元;基础设施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基本适应“十三五”、“十四五”更大发展的需要;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明显提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初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

社会发展。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全社会R&D占GDP比重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以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扩大优质卫生资源覆盖面,各项卫生指标达到全国西部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

人民生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力争2015年达到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达74岁;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人;基本完成全市所有生态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

资源环境。确保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清洁能源使用率提高到6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和省的要求以内,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切实加强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45%。专栏2:贵阳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十一五规划

目标

十二五规划

目标

属 性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以上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左右

13.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6左右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4左右 预期性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3左右 预期性

城镇化率(%)

68左右

预期性

社会发展 总人口(万人)

380左右

500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6以内

5.6以内

约束性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10年 预期性

高中阶段入毛学率(%)

70以上

预期性

全社会R&D占GDP比重(%)

1.5以上

2以上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85 约束性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

愿保尽保

约束性

甲、乙类急性传染病发病率(1/10万)

250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29 约束性

婴幼儿死亡率(‰)7.5 约束性

全市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30 预期性

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

10以上

预期性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

1以下

0.24 约束性

人民生活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均增长8%左右

2015年达3.2万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年均增长8%左右

2015年达1.2万

预期性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3左右

预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内

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内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4.5以内

约束性

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

80以上

预期性

资源环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万元)

控制到国家和省要求以内

约束性

单位GDP综合能耗(%)

五年累计下降20 控制到国家和省要求以内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

控制到国家和省要求以内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控制到国家和省要求以内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41以上

约束性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10.5 12.3 预期性

空气质量优良率(%)

95 约束性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70以上

95以上

约束性

第二篇 主要任务

第三章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产业全面发展 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行动计划和工业园区建设计划,做大总量,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一产、促进三产,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加快发展。到2015年,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成效。

第一节 积极发展装备和电子制造业

实施“装备制造业千亿元”行动计划,使其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一、装备制造业

坚持以装备主机为龙头、专业化协作配套为支撑、产业基础平台建设为保障、集群式发展为方向,积极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工程机械、专用数控机床、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飞机发动机及飞机零部件等。继续完善轮胎、工程机械等产品系列开发和加强市场开拓,拓宽数控机床系列化研制开发、差异化技术延伸和产品生产,引导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成套设备开发服务能力向其他产业延伸,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紧跟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配套。到2015年,力争发展成为西南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电子制造业

以发展新天高新园区为核心,国家(贵阳)电子元器件产业园、信息化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半导体、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视讯产品、特色数据产品、通信终端产品。重点抓好高新技术军转民工业园区、新型电子元件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逐步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 改造提升资源型工业

以高端化为发展方向,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化产业配套,重点推进磷煤化工十大板块及铝加工基地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能源消耗最小化,将贵阳打造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磷煤化工基地和铝及铝加工基地。

一、磷煤化工产业

强化上游产业的集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精细磷化工,努力实现磷电一体化。加快建设开阳双流、城关、金中、永温产业群落和息烽小寨坝磷煤化工城,建立精细磷化工、高效专用磷复肥、氯碱化工、建材等多产业配套发展体系,突破湿法磷酸深度净化和黄磷的精制技术,开发高纯磷化物和含磷新材料等精细磷化工产品。

充分发挥煤电联营优势,发展煤化工高端产品。引进和开发煤基合成草酸二甲酯、乙二醇等先进技术,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焦化工业,尽快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清镇等煤化工工业园区配套条件,提高产业聚集度,按循环经济要求发展煤化工产品。在清镇、开阳、息烽集中布局新增煤化工项目。重点抓好水晶集团、华能焦化、开阳化工等企业煤化工项目建设。

专栏3:磷煤化工十大板块

1.以现有热法黄磷为基础,形成以高纯磷为平台,材料级、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磷化物和磷酸盐产品系列和锂电子等中高端磷化物和磷酸盐产品系列。

2.以发展氯碱化工为基础,发展有机磷化工产品。

3.以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回收的氟硅酸为原料,以不断扩大规模的无水氟化氢为基础,初步形成氟塑料、氟橡胶系列产品和其他有机氟化工产业集群。有机硅化工得到发展。

4.巩固和稳定现有化肥生产,大力发展高效、专用复合肥料。

5.加快利用黄磷尾气新产品开发,完成产业化并形成适度规模,发展成为重要的一碳化工技术开发和生产基地。

6.整合利用黄磷尾气开发的技术及现有合成氨生产企业的条件和能力,生产配套甲醇,形成适度配套生产能力;促进煤基合成草酸酯等产品的产业化。

7.开展焦化尾气和电石炉尾气综合利用,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8.整合省内煤焦油资源,引进环保型焦化粗苯精制新工艺,大力发展煤焦油化工。

9.在现有和在建产能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磷系列饲料添加剂,建成国内重要的饲料添加剂生产基地。

10.大力发展磷煤化工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将贵阳磷煤化工基地建成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二、铝及铝加工产业

以适度发展氧化铝、挖潜改扩电解铝、加快研发材料铝为方向,大力引进国内外关联企业参与铝深度开发及产业配套。以中铝、广铝等企业集团为依托,加快白云、清镇铝及铝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铝合金、新型铝材为重点的深加工,重点发展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及新型铝材,使产品由向航空航天、汽车和集装箱制造等领域扩展。重点抓好铝轮毂、铝板带、铝箔等深加工项目建设。

第三节 发展壮大生物产业

以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实施“医药产业千亿元”行动计划,促进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

一、现代药业

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品”为方向,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的传统优势和中草药的资源优势,依托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巩固发展益佰、神奇等现有知名品牌,培育和创建一批黔药新兴品牌,重点发展以民族药(苗药)为主、本地药材为特色的多种药物剂型的现代中药。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制药企业整合。通过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巩固苗药在全国民族药生产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快生物制药的研发和生产,逐步发展化学合成药、医疗器械,整体提升贵阳药业的竞争力,将贵阳打造为中国西部现代中药制造基地。

二、卷烟与食品加工业

以提升“贵烟”的品牌竞争力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对卷烟行业扶优限劣的调整机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档名牌香烟及与卷烟工业配套的辅料、包装印刷等配套产品。

推动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重点发展调味品、乳制品、粮油食品及饮料等地方特色食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老干妈”、“贵酒”等本地特色食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地方特色传统风味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生产。

第四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锁定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发展方向,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

一、新材料产业

以建设专业优势突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目标,以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新材料研究中心、实验室的技术创新作用,着力推进新型铝合金材料、铝合金精深加工、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产品结构向精深方向转型。培育新材料产业领军型企业。重点抓好首钢特钢新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及高性能铝镁合金、磷精细化工材料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力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以“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为载体,以“亚洲青年动漫大赛”为平台,着力发展信息传输和网络增值服务、软件、数字内容、信息技术等服务业。大力推进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体系,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扩大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企业的数量和等级。以云岩、南明两城区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发展为基础,在白云和高新区内建设服务基地或产业园区,培养大中型信息服务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信息服务商。重点抓好动漫产业园、亚太动漫交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三、节能环保产业

促进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秸秆无害化和资源化,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推广水资源重复利用技术,逐步实现中水回用。扩大液化甲烷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重点抓好粉煤灰、磷石膏、黄磷渣、污水沉淀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利用,开发楼宇空调等建筑节能技术。

专栏4:节能环保三大产业链

1.以共伴生矿产资源、工业固体和气体废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2.以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装备与技术及服务为主攻方向的高效节能产业链。3.以建筑垃圾及工业废渣处理、生活有机废弃物处理、水处理领域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为主攻方向的先进环保产业链。

第五节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方向,探索完善体制机制,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工业用地向城镇和交通沿线集聚,形成若干工业集聚区,支持发展条件好的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

加大优化整合力度,形成两个开发区、三个产业基地和若干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沙文、麦架方向聚集和发展,推进形成产业转移承接区,并预留发展空间。小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南部孟关方向转移和延伸,打造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走廊。铝及铝加工产业向清镇和白云集中,磷及磷化工产业主要向开阳、息烽集中,煤及煤化工产业主要向清镇、息烽、开阳集中,现代制药产业主要向乌当、修文集中,食品加工产业主要向乌当、南明集中。加快推进十大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

力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地区同类开发区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努力实现在同类开发区中排位前移。

专栏5:十大工业园区

1.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

3.白云铝及铝加工业基地

4.清镇铝工业和煤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

5.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区

6.息烽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

7.南明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

8.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区

9.修文扎佐医药工业园区

10.贵阳金石石材工业园区

第六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围绕建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中心目标,以构建“三中心、一基地、四城市”为方向,抓住贵阳市列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实施“服务业千亿元”行动计划,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旅游业

以“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作为城市旅游总体形象品牌,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坚持精品旅游发展路线,积极与省内外旅游地开展跨区域合作。实施旅游业发展倍增计划和旅游产品品质提升计划,集中力量打造避暑与温泉品牌,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民族文化体验旅游,打造高品质度假休闲目的地。重点开发过境客源市场及省内城镇居民市场,积极开发国内外高端旅游市场。重点抓好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峡谷地貌开发、地热资源利用、历史和民族文化挖掘、红色旅游延伸等工程。加快乐湾国际温泉城、贵阳生态旅游体育基地、乐康国际医疗健康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5年,将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和中西部旅游集散中心。

专栏6:旅游业六大工程

清镇运动休闲旅游工程:以国家级亚高原水上训练基地和贵州省亚高原陆地训练基地为依托,将清镇东区打造成为省级运动休闲旅游度假中心。

花溪旅游风情线工程:依托花溪山水溶岩自然景观、少数民族文化、古镇文化资源,打造省级旅游风情线,含花溪生态湿地公园、天河潭和青岩古镇创5A级旅游区工程、青岩堡等。

乌当生态旅游带工程:依托乌当地热、生态优势资源,以保利生态体育公园、洛湾国际温泉城、中天生态体育公园、专题户外运动体育步道、“泉城五韵”等建设为重点,打造高端旅游与农家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带。

开阳体验旅游区工程:依托开阳喀斯特峡谷景观、温泉及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完善南江峡谷、紫江地缝及禾丰少数民族村寨等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打造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体验型旅游区。

修文观光旅游地工程:依托文化资源及地理优势,以拓展阳明文化系列工程、野生动物园及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品系列为重点,打造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

息烽红色旅游工程:依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息烽集中营、玄天洞等为重点,逐步挖掘分布零散的红色历史文化,打造重点突出、多点开花的红色旅游网络体系。

白云特色旅游工程:依托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动漫主题公园等资源,打造游乐、观光、休闲特色旅游目的地。

二、现代物流业 以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物流资源,提升服务功能,大力提高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及商贸服务业的联动,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金阳、清镇、扎佐物流园区和改貌集装箱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贵阳西南国际商贸物流城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力争建成区域性物流城市和西南地区重要物流中心。

专栏7:物流业五大工程

物流园区工程:金阳、清镇、扎佐物流园区和改貌集装箱物流中心

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工程:二戈寨物流配送基地、邮政仓储物流中心、康心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物流与产业联动工程:贵阳西南国际商贸物流城、白云物流中心、开阳物流中心、息烽物流中心

农产品冷链物流工程:贵州瀑布冷链物流中心、黔五福鲜肉冷链系统

信息平台工程:贵阳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西南物流中心信息平台

三、金融业

促进金融创新,健全金融体系,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推进金融开放。支持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以产权交易市场为基础大力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开发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贵阳银行上市步伐,将其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银行;加快组建并壮大贵阳市农村商业银行。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多种所有制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在贵阳设立分支机构。围绕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建设。加快贵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逐步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

四、会展业

以打造“夏季会展名城”为目标,集中力量培育会展品牌。通过招标、拍卖、合作、委托等多种形式,推进品牌市场化运作经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会展机构合作,培育和引进大型会展企业,积极申办国际化品牌会展,策划和培育一批自办品牌展会。以贵阳国际会展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龙洞堡会议中心、多彩贵州城会议中心等一批高品位会展场馆。重点抓好会展场馆、会展环境、会展认证等工程建设。到2015年,努力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中国(贵阳)医药博览会”、“中国(贵州)酒类博览会”和“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会展品牌,力争会展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文化产业

以打造优势品牌为核心,培育新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实体,促进文化及创意产业与会展、旅游、房地产等良性互动。以精品印刷和数字印刷为方向,发展数字出版、广告、发行物流等相关产业。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全新的传媒平台和报业发展模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演艺民营文化企业,建设多层次的文化演艺院团体系。以民族民间特色为方向,扶持、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努力把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经营有限公司、贵阳广电传媒有限公司、贵阳演艺集团、贵阳交响乐团打造成为西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重点抓好阳明文化产业园、贵州文化出版产业园等一批现代文化产业聚集区,多彩贵州城、贵州旅游商品城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六、商贸服务业

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特色街区,规划建设大中型专业市场集中区,规范改造专业市场,着力打造全省现代商贸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科技及信息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业管理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型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七节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畜、禽、蛋、奶、蔬、果、茶、药、花、烟”十大产业,逐步推进一产向二产、三产的延伸。开拓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瞄准珠三角、长三角市场,重点发展蔬菜、畜牧和精品果树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花卉、中药材和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大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选育选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良农作物品种,依托特有的立体气候,发展夏秋反季节、次早熟、特色观光等三大蔬菜产业带;依托优势企业集团或合作社建设发展生猪主产区、肉鸡生产集群、工厂化蛋鸡生产园区、奶牛及肉牛养殖基地和茶叶、果树、花卉、中药材种植抚育等基地,创建标准园、精品园。推进实施“生态品牌”战略,积极支持生态农产品创建品牌、争创名优产品、著名商标、原产地标记注册。抓好乌当和花溪国家科技示范园区、贵州省现代农业展示区、白云食用菌示范园区、开阳和息烽农产品发展优势区建设,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步建成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专栏8:农业重大工程

三大主导产业:生态蔬菜、生态畜牧(肉、禽、蛋、奶)和精品果树

三大特色优势产业:花卉、中药材和茶叶

四大蔬菜产业带:夏秋反季节、次早熟、特色观光蔬菜产业带、加工蔬菜产业带

十大名优农产品:“黔山牌” 农产品、“富硒农产品原产地标产品”、“清镇黄粑”、“永牌”艳红桃、“山花”、“好一多”牌奶制品、“六广河” 牌弥猴桃、“阿栗杨梅”、“红岩葡萄”、“戈寨布朗李”

七大体系工程: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工程

第四章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发展实现大建设、大提速、大发展。到2015年,城镇化率提高到75%,建成区面积明显扩大,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辐射带动黔中经济区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明显增强。

第一节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一、拓展城市空间

围绕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加快推进城市扩张和功能提升。扩大建成区规模,引导人口向新区和小城镇转移。强化生态功能,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区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生态城市特色。

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城市空间发展计划,以老城区、金阳新区为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甘荫塘、花溪、白云、新天城区等区域,实现城市紧凑、集约发展。北拓:加快麦架、沙文、扎佐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南延: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西连: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与清镇连片发展;东扩: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建设龙洞堡贵阳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进,建设贵龙城市经济带。重点打造北部高新组团、南部花溪组团、东部龙洞堡组团、东北部新天组团、西部清镇组团。

二、完善金阳新区综合服务功能

努力把金阳新区打造成为全省最重要的金融、商务和文体中心,大力推进与周边区域连片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贵阳火车新客站和城市轻轨,形成重要的客运枢纽。完成国际金融中心、金阳商贸中心、金华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对老城区和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力争到2015年常住金阳新区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

三、完善城镇体系

强化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及交通干线的紧密结合,完善城镇体系。以云岩、南明、小河、金阳为核心,以花溪、乌当、白云为次中心,以开阳、清镇、修文、息烽、扎佐等城镇为纽带,以若干重点城镇和特色城镇为基础,以高速公路和市域快速铁路沿线的城镇发展带为主轴,形成梯次相连、功能互补、设施完善的城镇网络体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重点建设以贵遵路为依托,以扎佐镇、息烽县城为重要节点的贵遵城镇带。调整优化行政区划,积极推进撤县(市)改区、撤乡(镇)改办事处的进程,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第二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建立以环城高速公路和环城快速铁路为依托,铁路、机场、公路客货运枢纽为支点,城市道路网络为基础,轨道交通、快速道路、快速公交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市域快速交通走廊、连接黔中经济区和周边省市的快速交通网络,把贵阳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铁路航空:配合省抓好贵阳至广州、贵阳至重庆、成都快速铁路和贵阳至昆明、长沙客运专线建设,完成龙洞堡机场改扩建。

公路:以“六横、七纵、八联”的省公路网发展规划为指导,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的“一环、两横、九射线”市域快速公路网体系,并与城市道路网有机衔接。

内河航运:建设乌江航道及开阳港、息烽港,提高进入长江的通航能力,完善码头、道路等航运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建成“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建成轻轨1号线和轻轨2号线,启动轻轨3号线和4号线建设。

城市道路:完善“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环十六射”的骨干路网系统,加强中心城区与各区域的联系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的步行设施。

交通场站:加快贵阳铁路枢纽建设,建成由“一个编组站、两个客运站、若干货运站”组成的铁路场站体系。完善公路枢纽场站体系,建设客运北站、东站、南站,新建或改扩建将军山、龙洞堡、三桥、改貌、沙文、都拉营、双流等货运站。加强城市停车系统规划建设,缓解停车难问题。

公交系统: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建立起方便、快捷公交体系,推进城乡、区域公交一体化。优化公交运营线路,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建设一批公交换乘枢纽,提高公交运营速度和市民出行分担率。规范公交出租车运营管理,扩大出租车覆盖面。

二、强化能源保障能力

围绕城市扩容和产业加快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能源保障体系。构建安全高效的电力网络体系,新建一批输变电项目,实现中心城区220千伏电网全覆盖。加强城镇电网改造,使城网配电趋于合理,形成城乡统一调度管理的供电体系。完成清镇电厂异地改造项目,抓好配煤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确保煤炭供给。积极做好中缅天然气管道进入贵阳市的对接和产业配套工作。

三、加快市政公共设施建设

按照系统化、网络化原则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城镇供水体系,提高自来水供给水能力。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和供应保障率。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完善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化与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推动城市数字化进程。完善信息网络,新建一批通信及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物联网。整合信息资源,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第二代互联网。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化工程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三节 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一、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强化规划的引导,建立从区域到城市、从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专项的层次分明、互相衔接、完善配套的城乡规划体系。2015年前,县城、县城以外建制镇所在地、乡政府所在地的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编制村庄规划,引导农民住房建设适当集中布局。抓紧明确城镇总规和详规的强制性内容,积极推行控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形成完善的行政检查、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机制。

二、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全时段、全方位覆盖。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模式,理顺各级工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污水处理、环卫工作、园林绿化等逐步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和经营管理。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巩固“三创一办”成果。

三、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逐步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强化社区公共事务服务职能,将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社区安全等纳入公共服务范围。完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重点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益性文化建设,完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

第四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能源清洁、环境美化、公共交通、信息畅通等问题,提高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一、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骨干中小型水库工程,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解决缺水区域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加快建设鱼洞峡、红岩和席关水库等一批骨干中小型水源工程。重点实施好贵阳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和水土保持项目,积极配合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增强供给保障能力。

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缺水区域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推进重点水源地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农田灌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高效节水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并网建设串寨(户)路、机耕道、生产便道和农村路网,强化农村道路养护管理,实施农村道路安保工程。建立城乡一体化客运市场,加强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客运班车,基本解决农村行路难和乘车难。加快县乡两级农产品主产区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协调配套的商业网络体系。完善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建设,提高宽带网入村率。加强户用沼气池后续服务管理,推进大中型沼气池建设。

三、建设生态文明村寨

围绕“生态意识浓厚、生态产业致富、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人居和谐”的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寨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形成“养殖→有机(生物)肥→种植→养殖”的生产方式。完善村寨垃圾池、排污沟和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垃圾收集和集中处理能力。逐步解决村寨公共道路和活动场所的照明问题。抓好村庄规划,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完善农民建房的相关政策,加强道路沿线农房和重点村寨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强化传统特色精品民居的保护。

第五章 推进区域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立足于发展基础和区位特点,坚持互利共赢开放的原则,拓展区域合作,加强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增强辐射带动力,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第一节 加速形成黔中经济区

一、推进形成黔中经济区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黔中经济区各地政府高层对重大问题的沟通与联络,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配合完成黔中经济区规划编制,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分工协作。通过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牵头、民间参与的方式,搭建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以市场为主体推动黔中经济区发展壮大。

二、推进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延伸

在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基础上,以在贵阳市周边形成产业聚集区为突破点,依托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等交通干线及现有产业园区、基地,联合建设贵阳至遵义、贵阳至安顺沿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工业走廊和产业带,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基地,联合开发特色资源及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专栏9:贵阳市推进黔中经济区产业聚集重点领域

延伸产业链:按循环经济的要求延伸产业链,共同打造息烽-开阳-瓮安-福泉磷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清镇-黔西-织金煤化工产业带。

整合生物产业:通过中心城市、药业园区和中药材基地的结合,整合现代药业;提升食品加工的研发能力与规模,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

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发挥贵阳市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联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着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贵阳市为经济区物流中心,加强与区内专业市场、物流园区的合作;加快金阳新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三、推进生态建设合作

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加强工业及生活污染治理。推动建立环境保护工作联系制度、环境信息通报制度、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制度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加强边界地区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对经济区内跨行政区域的保护水域,严禁新上污染项目,对原有污染的企业实行关、停、搬迁,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加强资源开采、产品制造、产品消费、资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全过程管理,推进区域排污权交易。

第二节 拓展区域合作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紧紧抓住资本由国外向国内转移,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在国内将目标锁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境外紧盯港、澳、台及日、韩、欧、美地区。将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作为连接并融入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的先导区和对外开放的示范区。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合作,重点选择一批重大项目与央企对接。在推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领导负责制、项目联系办公制、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制度的基础上,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连续性,确保签约项目顺利实施。

二、开展社会经济多层次合作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广泛开展与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等区域的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开展与泛珠三角洲地区无障碍旅游合作,共同打造黔桂粤滇旅游一体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开展科技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协作,开展科技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开展广电网络互联协作,加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和合作办学活动;推进卫生交流与合作,加强临床医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信息衔接。

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区域合作交流中的主体地位,广泛调动社会各类组织和行业的积极性,多形式、多领域参与区域合作交流。

第三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一、规划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

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园区、基地建设相结合,以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为重点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面向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等区域的生物产业、资源深加工、物流、休闲旅游等基地。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加速产业链整合。

二、创新产业承接集中区合作机制

鼓励产业承接集中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发展成果由合作双方分享,引进项目投产后新增的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成。

采取多种方式共建产业承接集中区:在现有开发园区内划出部分土地建设园中园,按照统一规划,由开发方组织运作实施;将开发园区整体委托,建设托管园区,由受托方进行规划和开发建设;合作各方联合建设共管园,共同规划,联合开发。

三、明确产业承接发展重点

承接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结合。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区项目档次和质量。着力承接先进制造业、生物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医药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有选择地承接资源深加工、电子、互补性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制定产业投资指南,明确重点产业、产品和项目目录。指导各区(市)县建立相应的项目储备库,把产业对接落实到项目。

第四节 扩大对外开放

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大对城市形象的宣传营销力度,通过文化、旅游、科技、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活动,构建高层次的论坛、展会等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展示贵阳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创业环境,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利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交流平台,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推动低碳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成果进行宣传展示,创造更多的国际技术转让、资金支持机会,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合作,争取成为UNDP低碳发展战略试点城市。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强与外国政府和国外金融组织合作,鼓励各区(市、县)在环境、生态、教育、卫生等领域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商业贷款,提升外资项目管理水平。

二、扩大对外贸易

按国家控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和支持资源性加工产品出口的相关政策要求,对磷及磷化工等资源型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支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新的增长点;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出口规模和等级。争取建立贵阳国家综合保税区,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费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新设、并购、重组、联合等形式,积极参股、控股外资企业,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拓展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力争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节点。

第六章 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牢固树立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理念,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为着力点,增强生态保护功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第一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一、加强禁止开发区域的保护

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对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禁止开发区域进行全面清查、监测,进一步界定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进行分类管理,明确管理主体,对保护目标、管理效能、生态功能等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针对各类保护主体目标,建立范围界定清晰、责任措施到位、保护有效的体制机制。

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

加强 “两湖一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的环境治理和保护。继续开展治水工程,大力实施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系统工程。制定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将地下水资源纳入统筹范围,优化水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制定合理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地方性法规,对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加强保护和综合治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

三、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

围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工业污染实行全防全控,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工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城镇人口稠密区域污染企业关、停、并、转、迁力度。加快城乡能源结构调整,对重点行业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对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加大对水泥、钢铁等行业的颗粒物污染治理力度,对现有水泥厂、钢铁厂、电厂和工业锅炉进行深化治理。

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农药新品种的使用,避免氮、磷肥的过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鼓励使用有机肥,推荐合理化肥使用量。建立一批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开展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工程,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五、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加大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二桥、金阳、高新、花溪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同步建设管网系统,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逐步实现城市雨污分流。加快县级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完成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等河道综合治理,确保城市地表水水质全面改善。升级改造未达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新建规模以上住宅小区、宾馆、写字楼、办公楼等场所必须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鼓励、支持建设中水回用工程,逐步对已建成的大型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实施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系统改造。确保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完成国家“十二五”期间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

一、强化生态植被恢复治理

紧紧抓住国家在贵州实施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的机遇,强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植被恢复措施,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加强环城林带、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两湖一库等重点生态区域的林业生态建设与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的保护。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确保重点生态区域及生态脆弱区域的植被恢复。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示范区,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快采石场、矿山等迹地的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开展限期治理试点和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二、继续推进城市绿化工程

重视城郊、背街小巷绿化,改善城区绿化质量。完成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建设,每年建设完善1—3个山体公园、新增绿地40万平方米,建设完善长坡岭、鹿冲关等一批森林公园,依法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完善城市公共绿地功能结构。加强通道绿化建设,以贵黄、贵遵、贵毕、贵广、贵开、西南环线等多条高速公路为重点,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纽带。严格执行“绿线”管理制度和绿地系统规划,保护城市绿化建设成果。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

三、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采取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增加农田和草地碳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普及,提升公众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信心和能力。

第三节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废物排放和加速产业发展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下降达到国家和省的要求,降低电解铝、氧化铝、黄磷、水泥等产品能耗。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试点成果,扩大实施范围,将循环经济工作逐渐向开发区、工业园区延伸,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型示范园区,重点推进开阳、息峰、清镇等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开展生态村镇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

强化资源节约。制定重点产品电力消耗限额,加快发展节能和替代石油型燃料汽车,推进煤层气综合利用,发展大中型沼气发电工程。制定工业产品用水定额,抓好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废水资源化工作。实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制度,提高土地供应管理水平。加大节约资源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力度。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发挥政府机构的带头作用,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等逐步变成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

二、规范资源开发秩序

进一步规范资源开发秩序,使区域资源禀赋与生产力布局、环境容量和功能区划相一致。统筹利用好磷、铝、煤等重要矿产资源。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加强矿产资源共生、伴生矿的综合勘查和开发利用,完善采、选、冶工艺,提高综合利用率。整合矿产开发企业,逐步实现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理顺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关系和价格机制,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各个环节的监管。全面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形成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

第七章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确保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第一节 统筹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大力实施就业和增收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及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对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妥善解决体制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统一、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实施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完善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失业预警。

开展创业培训,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达90%以上。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大力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和制度建设。建立注重预防和调解、突出仲裁优势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规范工资分配秩序。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和监管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线等制度。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大力实施扶贫济困工程。加大农村扶贫力度,积极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模式,拓展扶贫开发内容,以整乡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和发展能力,“十二五”期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保障基本生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法律援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与城市低保制度的联动机制和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专项救助政策,加强低保与就业扶贫政策的有机衔接。加快构建一体化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机构。完成市救助站改造工程、儿童村二期建设等一批社会福利设施。发展壮大慈善组织机构,逐步形成城乡慈善工作网络。加强慈善组织行为规范,提高救助水平。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实施普教优教工程。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改革办园体制、创新投入机制,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新增经费继续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调整中小学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机制,扶持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使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标准;实施特殊教育改造工程,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中小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大力推行学区管理、教师交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发展优质特色高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

有重点、分层次推动职业教育提速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比例要大体相同,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新建和扩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力争6所学校达到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标准。在清镇市初步建成“贵阳职业教育园区”。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将贵阳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专科。力争以贵阳学院为基础,组建贵阳大学;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组建贵阳理工学院。积极支持在筑省属高校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花溪高教聚集区建设。

第三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大力实施健康工程。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机制,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着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15年,形成较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力争各项卫生指标达到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力争达到74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7.5‰和29/10万以内。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达到标准化水平。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责任主体,在3-10万人口规模的社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人口规模的社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使三甲医院达7所以上。建成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和康复疗养基地。

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生殖健康服务、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完善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医帮优保”利益导向政策,强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在全省率先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体系。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广电事业 继续培育“森林音乐会”、“花溪之夏艺术节”、“兰花博览会”、“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等优势文化品牌,争取举办更多高层次国际性文化活动。实施精品战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民族民间文化,抓好文学、动漫、舞蹈等的创作和市场化开发。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成功申报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各级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率达到95%以上。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群众文艺团队。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新模式,加快县级数字电影院建设,建立中小学(职业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市科技馆、市档案馆、市工人文化宫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2015年,区(市、县)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三级馆以上标准;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加密升级改造全覆盖,确保农村近20万户、80万农民能正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加快建立农村广播电视维修维护长效机制;基本实现农村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

改进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直接办文化事业向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变。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等的文化原创和传播能力。推进文化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力争每年举办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赛事活动。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加快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建立和完善体育人才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贵阳奥体中心力争进入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体系。统筹推进体育场馆建设,增加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

第五节 构筑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实施养老敬老工程。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将依法被征地的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到201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和养老服务实体,基本建成以多种社会福利机构为主体、社区和乡镇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老年人福利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老年公寓、学校及文体娱乐、保健设施。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以上。

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以保障大病为重点,兼顾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提高合作医疗统筹能力。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把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由城镇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扩大到城乡各类企业、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结合失业人员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实现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到2015年,失业保险参保率达85%。

完善工伤、生育保险政策,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和费用结算办法,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工作,扩大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到2015年,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0%。

第六节 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加强政策调节,构建住房信息系统,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梯次消费的住房模式。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稳步推进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到2015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推进公共租赁房与廉租房并轨,创新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五年累计建成公共租赁房500万平方米;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房源,推行收储配租方式,通过租赁或收购等渠道广泛收储社会闲散房源,作为保障性住房租赁给困难群众。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支持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完善改造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现有全市95个城市和工矿棚户区15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44个城中村3000万平方米的改造。每年保障性住房占城市住房总建设规模10-15%,力争到2015年,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5平方米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基本解决15万户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申请对象的资格审查,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后续管理,对住房保障家庭的收入、资产等实行动态监控,严格退出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配套服务,为入住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七节 大力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大力实施畅通工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着力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着力改善城市微循环道路系统,提高道路运行效率,实现城市交通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近距离换乘甚至“零换乘”。强化交通执法管理、停车秩序管理,合理组织交通,提升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突发事件的处置指挥能力,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减少拥堵节点。加强机动车管理和引导使用,防止机动车过快增长。坚持公交优先,深化公共交通运营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通布局,引导公交服务向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以及农村延伸,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分担率。倡导文明交通理念,鼓励绿色出行。

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和整脏治乱工程。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绿地、更洁净的水、更清新的空气、更优美的环境。巩固“三创一办”成果,深入推进“整脏治乱”专项行动,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和监督机制,切实改善城乡公共环境卫生,努力创造优美、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进一步加大老旧居住区、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等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着力改善广场、机场、车站等城市重点区域的面貌。全面加强各类施工工地管理,加大巡查力度,切实减少渣土运输污染。统筹规划各类破路施工项目,加快中心城区各类管网入地工程进度。强化门前(摊前)“三包”责任制,加强沿街和市场摊点、铺面、单位的规范化管理。美化城市建筑立面,规范城市广告,优化城市灯饰景观。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大力实施平安工程。巩固和深化“平安贵阳”建设,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区(县、市)级矛盾调处中心和村级群众工作站,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鼓励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积极实施《贵阳市妇女发展规划》和《贵阳市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及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继续深入开展禁毒斗争。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安警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健全防控网络,进一步完善视频监控网络。加大公安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公安警务效能。加强消防安全,建立长效机制。

对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全面落实流动人口申报登记制度,建立信息平台,设立管理服务中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交通专项整治的政策措施。统筹安排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对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监管和车辆安全性能检测,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强化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实施分类和常态化监管,完善以专业队伍为主体、群众性队伍为辅助的救援网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体系。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4人以内。

健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加大食品药品的全程监管力度。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快制定各项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加快制定餐厨废弃物管理、资源化利用办法,禁止地沟油回流餐桌。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药品诚信经营店。建立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开展乡镇所在地、农村居住集中区饮用水安全检测工作。

建立覆盖全市的应急体系。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强化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总结评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评价和考核,落实分级分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

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快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方后勤保障能力。全面加强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和应急通信建设,不断提高综合防护能力。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动员预案,加快地方储备中心建设,提高粮食、成品油、药品等重要物资的战略储备能力。

第八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实施传统美德弘扬工程。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增强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忠孝仁爱、敬老慈幼、尚礼崇义、重诺守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持续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市民生态文明理念。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市级及各区(市、县)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资助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深化社会志愿服务,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八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开创科技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开发重点产业、领域、学科、项目急需人才,推动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抓好现有人才的培养,用好现有人才资源。以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创新人才吸引、培养、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用能力评价人才,用岗位选择人才,以贡献确定分配,用待遇留住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6.2%,2015年达到82.69万人。

配合国家和省实施有关人才发展重大工程,抓好以下人才发展计划和重点工程的实施:

现有人才潜能开发计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利用教育、引导等办法,用先进的观念武装头脑;采取培养、训练等手段,不断提高人才的本领;通过一定的压力,振奋精神,激发人才的创造能力。

生态产业人才发展计划。按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需要,实施生态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工程、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工程、现代服务业百千万人才工程、技能人才振兴行动工程。

基础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将各类培训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终身学习模式,实施教育、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按照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和国家级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的要求,实施海外人才引进工程、海外人才创业扶持工程。

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继续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特聘教师等计划。

第二节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重点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大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国家级创新企业5个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15个以上,市级创新型企业30个以上。

加强产学研结合,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在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铝深加工、磷煤化工、中药民族药、特色食品、电子信息等行业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到2015年培育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个以上,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15个。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结合国家产业导向,支持企业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重点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旅游产业技术创新,形成旅游商品专利权,培育旅游商品品牌、旅游服务商标;结合中药现代化,推进“黔药”、“苗药”等品牌建设,力争开展地方独有产品的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地理标志农特产品商品化和产业化。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各类科技研发机构,支持在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推动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和创新平台。力争到2015年新建2—3个国家级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完善各类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创新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现有的国家特色产业化基地的作用,继续推进贵阳(花溪)大学科技园、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贵阳科技大厦科技孵化器等建设。力争到2015年培育1—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建1—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化基地。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市级每年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财政支出比例逐步提高。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科技事业,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实施科技金融工程,搭建科技型企业贷款合作平台,大力支持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发展。

加强以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贵阳火炬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等为龙头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区域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培育发展各类科技评估、咨询、管理及服务中心,建立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构建有利于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搭建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

第三篇 保障机制

第九章 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节 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经济运行调节,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按照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的要求,增强公共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全面公开申办事项的前置条件、办理流程、审批环节,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结,建立完善“方便、快捷、高效、便民”的工作机制。加强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通过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行政规范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实施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事务。

第二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划分市、区(市、县)两级政府投资事权。改进和完善政府投资活动的决策方式和程序,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带动效应。

完善政府性投资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完善对各类投资公司的通用和专项管理制度。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决策和风险管理机制,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多种实现形式盘活存量;拓宽经营领域,提高盈利能力。充分发挥市级投融资平台的土地一级开发职能,提高平台融资和赢利能力,支持条件成熟的融资平台上市。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投资、政策性贷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更多地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加强银政企合作,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投资门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和公共事业等领域。积极运用股权、债券、信托、租赁、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继续开展项目融资,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

第三节 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加快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破除要素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品种的要素市场体系,全面推进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依托专业中介机构,筹建为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流转服务的专业市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发展股权、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为更多的非上市企业提供资本流转平台。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建立机构投资者合法有序的投资及退出机制。

推进企业用电差别电价改革和大用户直接购电和双边交易试点。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探索水权交易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加强土地储备,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周边土地成片储备,充分发挥政府掌控一级市场的作用,促进土地一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节 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部分区(市、县)开展省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型工业化改革、扩权强镇改革等试点,鼓励和支持试点地区结合实际,打破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制度壁垒,统筹平衡公共资源,探索城乡共荣、共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激励各方参与改革试点的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创新突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合作社和其他经济组织。探索建立统一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平台。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改革农村金融体制。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服务农村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将营业网点向农村延伸。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培育农村担保组织。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第五节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公开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鼓励非公经济投资发展社会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支持民间资本设立信用担保公司,并不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完善投诉机制,维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规范市场、促进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发挥优势提升素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多元和开放的产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支持非公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集体企业。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十章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各级政府要坚决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与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协商,广泛征集民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权利约束监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区(市、县)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地方立法和规章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普法教育、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发展基层民主,提高社区居民和村民自治程度。进一步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民族地区依法行使自治权。实施《贵阳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建成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市级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示范村。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第二节 积极扩大投资规模

扎实做好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和成功率。坚持“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事关民生民心工程、事关未来发展后劲的重大产业项目、事关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事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环境项目。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构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投资支撑,确保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超过10000亿元。

正确把握投资方向,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在继续加强城市建设投资的同时,着力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提高工业投资占比和增速,促进工业经济加速发展。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第三节 统筹安排建设用地

强化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的控制引导作用,按照“控制总量、管住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利用土地,为建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的同时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红线、保护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各类用地供应制度和工业用地、经营用地“招拍挂”制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严格依法查处闲置土地,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促进闲置土地盘活利用。

第四节 完善监督考核评估机制

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十二五”规划纲要,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完善公众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的程序和渠道。

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际成效。

加强和完善规划的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形成完善的行政检查、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切实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有关部门要根据纲要,针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和目标,制定具体措施。自觉接受人大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媒体、公众等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社会监督。

附件:名词解释

1、“三中心、一基地、四城市”: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休闲旅游基地;中国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避暑城市和夏季会展名城。

2、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

3、一环、两横、九射线:其中,“一环”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两横”为贵阳市经济圈环北段黔西—瓮安,修文—福泉;“九射线”为贵新(贵阳—新寨)、贵广(贵阳—广州)、贵惠(贵阳—惠水)、贵黄(贵阳—昆明)、厦蓉(贵阳—成都)、贵黔(贵阳—黔西)、贵毕(贵阳—毕节)、贵遵(贵阳—重庆)、贵开(贵阳—开阳—遵义)等高速公路。

4、一横、一纵、一环:其中,“一横”为北京西路—北京路—北京东路;“一纵”为贵遵路—金工路—中坝路—甲秀南路—花磊路;“一环”为环城高速公路,即东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5、一环一射两联线:其中,“一环”为环城快速铁路。“一射”为贵阳东—开阳快速铁路。“两联线”为久长—永温(开阳)、林歹(清镇)—织金。

6、四个一批: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的一项人才工程,为适应宣传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在宣传文化系统内选拔的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大的专业成就、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

7、千人计划: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为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8、特色产业化基地: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在实施火炬计划的基础上,发挥当地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依托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而建立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贵阳市有四个国家级的特色产业化基地:贵阳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贵阳小河国家军民结合(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贵阳国家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贵阳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化基地。

贵阳市城乡规划研究院 篇6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解读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阐明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编制实施计划和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新的发展环境带来新的机遇

从全国范围看,“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趋势是不再单纯追求GDP,而是将更多的视线和精力投向了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具体到贵阳市而言,由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十二五”时期既要实现GDP的翻番和又要在民生改善上有更多突破,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从而推动跨越式发展。

(一)阶段特征

未来五年是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纵深推进期,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国家到2020年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市一些经济指标在“十二五”时期能达到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要求,但由于存在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再加上未来发展中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才能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提前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十二五”时期,所以“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十一五”以来,我市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成功举办两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和低碳城市试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许多不足: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生态产业发展仍较缓慢;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仍较粗放,城市品位亟待提高等。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以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

总揽,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所以“十二五”时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期。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短板”,我市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与周边省会城市的差距,也主要是工业发展上的差距。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南宁市的77.9%、昆明市的49.5%。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工业的带动。2002年我市就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2007年再次强调并实施这一战略,2009年上半年又召开全市振兴工业经济大会,提出了“大调整、大开放”,实现工业大发展的要求。工业化是我市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紧密相联,互为促进的,所以“十二五”时期是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期。

工业化、城镇化要加速,经济社会发展要加速,但不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发展,而是要走生态的、循环的、可持续的路线,保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同时由于社会结构继续转型,需要在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同时,更加注重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均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共享,所以“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二)发展环境

截至目前看,我市已迎来至少两项推动“十二五”发展的重大机遇。一是“黔中经济区”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区域。从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发展格局等来看,贵阳市是黔中经济区最为重要的区域,也是黔中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大展作为;二是省委、省政府新的班子领导到任以后,强调贵阳的发展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全力以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重点突破、进位提升,在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先行一步,走快一些,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更加有力的带动作用,因此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要求省直各有关部门为贵阳市“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全力支持贵阳加速发展。在这样良好的发展环境下,“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加倍努力,率先在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彰显时代特征

《纲要》中,贵阳市“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有四个特点,第一,突出一个总纲,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作表率、走前列、做贡献”的要求,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遵循“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基本路径,突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第二,强调六个载体,即:以扩大投资为重要举措,以三次产业提速增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支撑,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以改革开放为强劲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第三,明确四个重点,即:大力实施城市拓展计划,促进主城区和各功能片区有机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产业聚集能力;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着力巩固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指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第四,紧扣一个方向,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为率先在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奠定决定性基础。

三、发展目标催人奋进

“十二五”贵阳市发展目标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参照国家和省“十二五”时期发展思路及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突出规划指标“可感知、可比较、可操作”的要求,坚持既要约束指标、又不被指标束缚的原则,设置了四大类32个指标的指标体系。针对贵阳市资源型产业占国民经济较大比重的实际,对约束性的能源、资源消耗指标我们考虑拟采用国家、省的指标控制值的下限。

为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保五争四”的目标,我们认真组织进行了测算分析。

一是生产总值。首先,从前三个五年计划(规划)执行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全市生产总值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呈现加快态势,每个五年计划(规划)之间的增幅大约提高1至2个百分点。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市前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执行情况,按正常情况测算,预计“十二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以上,到2015年实现翻番。再考虑到“十二五”期间我市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和积极因素相对较多,在抓好、用好、发挥好这些良好机遇和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加倍努力,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达到年均增长19%的水平,在2014年提前实现翻番。

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18亿元,比“九五”和“十五”之和(1628亿元)多投入1689亿元,年均增长24.3%,完成“十一五”投资计划(2710亿元)的122.4%。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由“十五”时期的59.6%提高到“十一五”时期的82.2%,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十二五”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国家将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此为契机,我市将超前建设一批打基础、强产业、优生态、利民生的重大项目,如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城市轻轨和市域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二五”期间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向下逆转的可能性很小。据此,我们预测,“十二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增速为:五年累计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三是财政总收入。“十五”我市财政总收入累计478亿元,年均增速达16.74%;“十一五”累计1127亿元,年均增速达18%。每个五年计划之间保持在1至2个百分点的增幅。同时,考虑到增值税抵扣、西部大开发政策性减税、省管县财政政策调整及省上收税收等因素,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在17%-19%之间,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翻一番、超过600亿元。

三、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夯实发展基础

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的两在战略。《纲要》提出了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行动计划和工业园区建设计划,做大总量,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一产、促进三产,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加快发展。到2015年,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成效。强调工业园区建设要加大优化整合力度,形成两个开发区、三个产业基地和若干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沙文、麦架方向聚集和发展,推进形成产业转移承接区,并预留发展空间。小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南部孟关方向转移和延伸,打造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走廊。铝及铝加工产业向清镇和白云集中,磷及磷化工产业主要向开阳、息烽集中,煤及煤化工产业主要向清镇、开阳集中,现代制药产业主要向乌当、修文集中,食品加工产业主要向乌当、南明集中。加快推进十大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

《纲要》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发展实现大建设、大提速、大发展。到2015年,城镇化率提高到75%,建成区面积明显扩大,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辐射带动黔中经济区发展的能力和作用增强。尤其是在交通建设再出大手笔。铁路航空方面,配合省抓好贵阳至广州、贵阳至重庆、成都快速铁路和贵阳至昆明、长沙客运专线建设,完成龙洞堡机场改扩建。公路建设方面,以“六横、七纵、八联”的省公路网发展规划为指导,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的“一环、两横、九射线”市域快速公路网体系,并与城市道路网有机衔接。内河航运方面,建设乌江航道及开阳港、息烽港,提高进入长江的通航能力,完善码头、道路等航运配套设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建成“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建成轻轨1号线和轻轨2号线,启动轻轨3号线和4号线建设。城市道路方面,完善“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环十六射”的骨干路网系统,加强中心城区与各区域的联系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的步行设施。交通场站方面,加快贵阳铁路枢纽建设,建成由“一个编组站、两个客运站、若干货运站”组成的铁路场站体系。完善公路枢纽场站体系,建设客运北站、东站、南站,新建或改扩建将军山、龙洞堡、三桥、改貌、沙文、都拉营、双流等货运站。加强城市停车系统规划建设,缓解停车难。公交系统方面,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建立起方便、快捷公交体系,推进城乡、区域公交一体化。优化公交运营线路,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建设一批公交换乘枢纽,提高公交运营速度和市民出行分担率。规范公交出租车运营管理,扩大出租车覆盖面。

四、“十大民生工程”保障民生

贵阳市城乡规划研究院 篇7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推动力,而电力是最清洁、应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以生产和输送电力为主要职能的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由于电能生产与消费具有同时性,从而对电网规划、布局和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负荷预测是指通过对电力系统历史负荷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运用数学、计算机、统计、工程技术及经验分析等定性定量的方法,探索电能需求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未来的负荷发展做出预先估计和推测。电力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建设的依据和基础。现有的富阳电力规划以2010年前的负荷数据为分析样本,但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刺激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趋缓的影响,负荷增长不再遵循线性规律。在这一形势下,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和用电结构特点,对负荷增长趋势进行新的研究,修正预测结果,进而修订近、远期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1 电力负荷预测的方法和应用

富阳电网远景规划在2010年完成,其电力负荷预测基于2003—2009年的数据。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增长系数前低后高。将规划用电量与实际用电量对比,2010年规划预测为56.09亿kW·h,实际用电量58.59亿kW·h,偏低较多;2011年规划预测为61.88亿kW·h,实际用电量62.72亿kW·h,仍偏低;2012年规划预测为68.54亿kW·h,实际用电量66.88亿kW·h,反而偏高。负荷预测与实际情况之间出现了较大偏差,这就需要对原规划使用的负荷预测方法加以研究。

综合国内外对电力系统中长期负荷预测方面的研究,采用的预测方法及达到的预测精度各有不同,但主要有经典方法、传统方法、智能方法3大类。具体如下:(1)经典预测方法通常是依靠专家经验或一些简单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未来负荷值做出一个方向性的结论。该方法主要包括单耗法、电力弹性系数法、分类负荷预测法、负荷密度法和人均电量法等。(2)传统预测方法包括增长曲线方法、回归分析法及时间序列分析法等。(3)智能预测方法不需要事先知道过程模型的结构和参数的相关先验知识,也不必通过复杂的系统辨识来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适用于存在非线性、多变量、时变、不确定性的电力负荷预测。该方法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预测法、灰色理论预测法和综合预测模型法等。

富阳地区属于以造纸工业、金属及化工业为主的中型工业城市,在原有规划中,电力负荷预测采用了上述方法中的弹性系数法、曲线预测法、时间序列法等。

2 富阳电网构成及用电结构特点

截至2012年,富阳境内有500 kV变电所1座,220 kV变电所5座,110 kV变电所23座,35 kV变电所7座,系统变电总容量417.8万kVA(不含500 kV变电所)。至2012年底,富阳市电网供电面积为1 829.8 km2,总供电人口达到65.8万,网供电量57.01亿kW·h,全年最高负荷达到1 029.7 MW,供电可靠率城镇为99.96%,农村为99.85%,综合电压合格率为99.82%。其网架结构呈浙江沿海中小工业城市较为常见的“区域富集”现象,即六成(14座)110 kV变电站集中在主要工业园区,且负荷压力仍较大。

根据近10年来富阳全行业用电增长原始数据分析,作为长三角地区造纸工业中心及金属、水泥、化工工业密集区,富阳的电力消费以工业用电为主,居民及商业用电占比较小。日负荷曲线与杭州城区相反,用电高峰往往出现在22:00至次日01:00。根据全行业分析,2012年工业用电占比达86.56%,城乡居民用电仅占7.41%。其中,造纸、金属及水泥三行业全年用电占比就达56.53%。

由于富阳用电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并集中在三大支柱行业,其用电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故原规划采取弹性系数法预测用电负荷通常意义上是适合的。但是,近年来经济形式多次变化,采用这一方法预测的负荷曲线与实际曲线之间出现了较大偏离。

3 经济形势分析及负荷预测方法探讨

根据2003—2012年富阳市电网电量情况分析,10年间,富阳供电量从23.54亿kW·h增长到57.01亿kW·h,年均增长10.02%。但是,经济增长并非线性,而应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不同的规律,具体如下:(1)阶段1。2003—2007年为电力供应高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为11%~15%,保持电力增长速度略高于GDP增长速度的趋势,我们称这一类别为增长型,特点是增速稳定。(2)阶段2。2008—2010年为金融危机及其复苏阶段,年均用电增长呈阶梯抬升,年度用电增长从2008年的3.56%迅速恢复至2010年的9.52%,我们称这一类别为应激恢复型,特点是增长受挫,之后快速恢复。(3)阶段3。2011年至今为宏观经济增速趋缓阶段。其用电增长率的特点为逐步放缓,从2011年的7.11%降至2012年的6.63%.预计2013年用电增速在5.5%~7%,我们称这一类别为缓慢增长型,特点是增速较低,且可能出现起伏。

负荷测算的方法众多,但任何预测方式都要针对本地区用电结构特点,并充分考虑到变量的影响,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经济指数、人口、市场情况、物价因素、电价因素、城乡居民家用电气化情况、燃料供应及其价格等。根据富阳用电特点,负荷预测的修正应首先考虑经济形势对支柱工业的影响,然后根据不同行业采用单耗法分析本行业负荷趋势,进而修正弹性系数。最后引入人口、市场情况、城乡居民用电增长等变量,得出较为符合本地区发展趋势的预测结果。

4 修正后的负荷预测结果

经测算造纸工业近期用电增速为7.6%;铜冶炼、有色金属加工及金属制品业受金属价格影响较大,估算增速为4.5%;水泥行业因节能减排影响,用电增长困难,其增长影响逐渐降低;化工及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迅猛,用电增速在10%以上,且占比逐年加大,远景发展良好。

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未来5年富阳经济可能维持缓速增长趋势。部分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压缩高耗能产业规模,但工业扶植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将成为新的电力需求增长点,总体将延续“缓慢增长型”经济趋势。商业发展及居民用电增速将维持在14%,考虑到流动人口增加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一部分用电占比可望突破10%,将对富阳电力需求增长带来正面影响。富阳电力负荷预测及修正结果如图1所示,可见修正后的预测小于原预测水平,较为符合可能的发展趋势。

5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负荷预测的实质就是利用以往的数据资料找出负荷变化的规律,从而对未来负荷的变化及状态做出预测。进行电力负荷预测时,如果仅以某种简单的函数关系去反映电力负荷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会使得到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偏离较远。而上述预测负荷(电量)的结果也不应只看作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应看作范围。为了更好地掌握系统中用电增长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研究电力负荷所代表的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律,需要在充分做好本地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设备投资、人口增长等多方面的变量影响,提出较为准确的负荷预测区间,为电网规划建设提供稳健的基础支撑。

摘要:在论述常用负荷预测方法体系的基础上,分阶段讨论了富阳地区的用电形势,尝试找出未来5年富阳用电需求的发展规律,进而利用多种方法修正各规划年用电量。

关键词:负荷预测,用电需求,电网规划

参考文献

[1]崔凯,李敬如,陈伟,等.城市电网负荷预测方法研究[J].电力技术经济,2009(4)

贵阳市律师执业状况调查研究 篇8

关键词:律师执业;状况;地位提升

2014年我国发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司法改革浪潮,2015年法院的立案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律师到法院立案相比以前有了突破性的改观。2016年国家提出了建设一批过硬的司法队伍,深化优化司法环境,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贵州省作为司法改革项目的试点工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措施。通过对贵阳市律师执业状况的调查研究,对贵州省的司法改革试点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律师执业的现实状况

根据《律师法》的规定,“律师是专业性的,以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为执业的人。”而这种法律服务(文章只探讨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的法律服务)又在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中存在着显然的差距。在民事、行政案件中,律师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后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在刑事案件中,律师不仅是在依照法律的规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而且庭审过程中辩护律师在法律的规定下,对案件本身享有独立的辩护权。即,刑事案件中的辩护律师对其代理的刑事案件可以独立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仅仅体现在其接受委托的当事人一方。在司法改革之前,即2013年以前,我国的司法机关的目的被实际定位于定纷止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的大框架下,因此出现了“公检法”不分家,团结一致共同打击不法分子、匡扶正义成为了国家司法机关的神圣使命。律师执业,在当事人眼中是为自己(受委托当事人)“钻法律空子、规避法律、谋取法外利益”。社会上对律师执业的看法像《玉观音》里为杨瑞受贿案辩护的律师一样,在安心的眼里“律师就是魔术师可以将黑的变成白的,白的变成黑的”。在国家司法机关的定义中律师是干扰执法的对象,律师执业环境与《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律师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不能完全吻合,律师不能完全以法律规定保护好自己的权利。2013年以来,律师执业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体现在执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体以贵阳市为例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贵阳市律师的执业环境

通过对贵阳市的10家律师的调查,访问了100余名律师,以及课题组的实际深入的案件跟踪调研,对贵阳市律师的执业环境现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其相比2013年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传统的“三难”问题改善

律师执业的环境最主要表现在接受犯规嫌疑人及被告人委托的刑事案件中,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会见当事人、阅卷、调查取证,而传统的“三难”,即为“会见当事人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通过2013年以来的司法改革,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都在体制内改革,实现法制化管理,执业律师只要能够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其目的一般都能达到。同时,从接触案件到案件判决、最终执行都能够依照法律的程序顺利的实现预期的目的。

(二)办案环境得到改善

2015年贵州省实现了立案登记制度,律师到法院立案非常便捷。首先给法院立案庭电话联系询问有关立案的手续及相关身份证明材料,在工作时间就能顺利的立案。2015年1月4日贵州法院开通了12368热线,律师可以直接拨打案件查询热线就能查到案件的主审法官,从而方便对案件进行跟进,与主审法官联系便于安排庭审与庭前程序等事项。同时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5年底还进行了网上立案系统的试运行,为律师执业开通了一定的绿色通道。

三、贵阳市律师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改革中贵阳市的律师执业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存在一定的阻力,还需要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一)立案的要求不统一

在立案过程中,对立案登记制的具体材料要求不通知,客观上为律师执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立案材料的要求上集中体现在各个基层法院的要求不同统一,有的甚至要求原告当事人亲自携带身份证去,对立案登记制的门槛设置了人为的障碍,造成了律师执业的不方便。某些法院、派出法庭的法官各个说法不一,造成多跑路的现象。

(二)新的绿色通道缺乏实施力

在新的关于司法改革,改善律师执业环境的新举措难以得到同一的实施。例如,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的律师网上提交电子材料进行立案、庭前证据交换的系统试运行,各地法院同时还要律师提交相关的纸质版材料,使该措施形同虚设。律师实际上还得如往常一样去法院走相关的程序,如果某些法院为完成上级机关的业务考评量还会恶意加重律师的负担。

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的相关建议

律师职业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的相关法律政策的改善只是开始,付诸实践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社会各方的努力,特别上执业律师自我的争取。

(一)继续深入推进司法改革

当前司法改革是在一系列重大法律修正的支撑下而推进的,律师执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也必须要以基本法律为支撑。只有进一步完善律师执业环境改善的法律,才能为律师执业创造路子。例如,律师年检制度,对于严格依法办案的律师成为了体制内约束的一道防线。不少“敏感律师”在年检制度上栽跟头,使许多参杂着政治因素的案子,大多律师都敬而远之,不在接受当事人的委托。进一步增加基本法中对律师不受限制的条款,并以相关的迅捷救济措施付诸实施,是改善律师执业环境的根本。

(二)加强对司法改革的实施

司法改革重在实施,对改善律师执业环境的一些新举措必须上下一个步调,不人为设置任何障碍,踏踏实实的推进。在具体的司法人员对司法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公开透明的进行。针对司法人员口称的“太忙、没时间、需要补材料”等一系列无理要求要给予律师的救济权,让律师的执业能够切实的推进。

(三)律师的努力争取

律师执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还需要律师自我的积极争取,能够自我拒绝执业过程中的不合理限制,严格依法办事。律师自我的争取与努力归根结底会提升整个司法队伍的形象,同时会提升整个司法执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谭世贵.律师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2]蒋耀祖.中美司法制度的比较[M],台湾商务印书馆,2012.

[3]刘用军.论法律人的职业伦理建设[J],检察风云,2011(9).

[4]谢佑平、江涌.论审前程序的律师辩护[J],文化纵横,2011(2).

上一篇:六一节给孩子的祝福语下一篇:黄梅四小《郧西挂职学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