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共9篇)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 篇1
1、前言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 我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健身热潮, 在此形势下大众体育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各式新型体育场馆拔然而起, 体育市场出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 各种体育场馆的锻炼者们如白驹过隙, 乐意不绝, 体育产业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盛状, 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各种管理模式更是油然而生, 这些事业的发展进步将我国公共体育推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的建设也是其不断发展的产物, 为修建满足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要求的各式场馆, 贵阳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并进行了具体的建设规划, 将贵阳金阳奥林匹克中心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 设施最为完善的体育场馆, 这些新建的体育场馆在2011年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其运营的模式主要体现为行政事业型, 政府拥有所有权, 采取政府采取统一管理制, 从而导致经营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经济效益捉襟见肘, 社会效益更是低下不堪, 因此探寻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2.1、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体育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完成, 并出现了事业型、企业型、半企业型等经营管理模式, 取代了以往行政事业型管理的局面。各种管理模式独有自己的特点, 事业型主要是事业机关管理的体育场馆的类型, 这样的管理有好有坏, 在人员的配置上, 可以说是比较完善, 在资源的利用上海存在一些问题, 毕竟是事业单位管理, 会存在一些机动性较差的内部原因。企业型相对事业型在管理的激动性上就要好一些, 他的管理更为灵活, 但是在资源的配置上和事业型有点差别, 企业型毕竟由于资金问题资源较为短缺, 半企业化的管理相对是比较好一些, 他综合了前两者的优势, 在现在的很多大中城市都市以半企业的方式去管理, 在去求最好的管理模式上我们应该要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 找一个切实可行高效的管理模式。面对当前社会的大环境, 各种的场馆的管理还是出现很多的问题, 就近几年来说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 管理的体制更是错综复杂, 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熟为之盛早, 其仍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体育场馆的管理没有具体的法规保护, 产业结构不合理,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经营基本上还是依靠政府的投资于管理。由于各种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的不完善, 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技术还是需要不断的创新, 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结合, 结合就是集事业和企业型的管理的有点进行中和, 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做好管理, 我们事业单位有硬件资源比较多, 而我们的企业的优势在于管理比较好, 所以就对如何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做一下中和。陈明认为公共体育管理体制弊端在于体制内实行的是行政化而非市场化机制, 严重影响了体育场馆自身生产与管理。对于行政化和非市场化机制的问题确实是现在场馆管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行政化化得管理存在的问题程序比较难得走, 很多规章的限制比较严重, 在市场和行政规章之前不好协调, 因此行政化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赵云宏分析了我国体育场馆的现状, 提出大中型体育场馆要走出目前发展困境的关键性问题, 即改革现行管理机制, 转换运行机制, 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法规。对现行的管理机制而已也是没有定论的,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管理机制, 没有集体强制性的规定, 所以对于管理机制的问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我们需要转变的其实就是管理的观念, 不要再走不灵的管理就行, 现在最好的体制就是适合自己发展的体制, 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出一个好的管理体制, 有很多经验在我们前面, 我们仅需要参考和模仿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就能把他做好, 具体的来说, 管理的体制是死的可是我们人是活的, 我们需要更为灵活的工作方式。曹可强在《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公共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 国家是产权人。公共体育场馆的重要性公共场馆的定义确实存在争议, 但是我们不仅要把他建起来, 更重要的是要把他运行起来, 发挥他的社会作用, 那么运行起来就需要费用, 管理不合理就会亏损, 运行不下去, 所以我们要看到管理好公共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成为公共体育场馆产权代理人, 其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没有完全分离, 主管部门指令公共体育场馆承担较多的免费公益活动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任务等, 这种垂直式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难以按市场机制进行经营管理, 必将降低市场效率。朱志强认为国有大中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 开放程度低, 是场馆经济效益低下的又一因素。
2.2、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对体育场馆的关注一开始就集中在场馆经营与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尤其是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国外学者重视体育场馆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 其经营管理也应该围绕多种用途需要的满足。管理服务于的是需求, 有需求才有资金, 才能使我们场馆长期平稳的运行起来, 没有好的管理我们场馆就是摆设, 管理的着重点就在于我们的如何开发好他的多功能的用途, 多种时间段的管理, 只要用途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们的管理就是成功的。体育场馆的专业化管理能够影响体育赛事的承办和提供组织完善的服务, 使顾客享受快乐, 在承办赛事上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我们的体育场馆最大的影响力也是在这里, 所以对于体育场馆赛事的申请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赛事多了我们就能很好的运行起来了, 场馆的运行资金就能得到保障, 我们要意识到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质量能够决定这些场馆吸引和保留客户的能力。场馆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经营、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安全保障、安全和医疗服务、后勤管理和场馆维护、售票处、特许经营的食品摊位和款式新颖的纪念品、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交通停车场。对于体育场馆周边配套设施的管理也是场馆管理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做足工作, 然我们主场馆正常的运行起来。
发达国家在体育场馆在探索经营型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因为其体育场馆产业化运作已有几百年历史。在部分欧洲国家, 体育场馆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运作, 除了政府的资助外, 更多地靠自己创收, 多通过自办俱乐部、租赁场馆、出售会员卡等方式进行开源。公共体育场地的设计己经超越了单纯容纳体育运动场馆的范畴, 将休闲、餐饮、购物、娱乐同时包容进去, 形成了复合化的功能布局。除举办大型比赛外, 其他时间最大限度地将可利用的各种设施提供给社区使用。部分场馆还为利用者提供指导者, 负责组织、管理、指导体育活动, 并进行各种咨询, 民营场地设施都是私有的, 其运作方式比较简单, 由场地设施所有者或管理者直接实施。
3、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3.1、管理的项目与内容
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占地面积为1715亩, 总建筑面积为257000平方米, 预计总投资约19亿元人民币, 有一座51636个座位的体育场, 一座8000座的体育馆, 一座3000座的游泳跳水馆, 一座17片的网球中心和相应的新闻中心、训练中心、管理中心, 是集体育竞赛、训练培训、休闲商务、旅游、大众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馆。其是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 设施也非常的完善, 但是在举办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后大多处于长期的闲置状态, 在体育场馆的后期其管理主要是行政事业型管理, 也就是政府直接负责管理, 管理制度相当严格, 所有权, 经营权, 管理权, 使用权都没有分离, 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发展的弹性空间。
3.2、管理现状
对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的管理主要用于大型活动和贵州茅台足球队的训练基地, 不对外开放, 并且采取相对封闭的管理方式。跳水馆的管理也是行政事业型, 一切事务都由政府一手负责, 我们的大众基本上没有进去锻炼的机会, 根本不存在个人承包制, 所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低下, 面对其高昂的维护费, 只有从当地政府部门拨款。网球场的管理主要是封闭式管理, 其主要也是用于大型体育赛事, 都是有政府统一管理。其他的娱乐及机训练中心基本都是处于闲置状态, 有效利用率十分低下。综上所述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都比较落后, 开放程度很低, 从而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低。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研究发现其运营的模式主要体现为行政事业型, 即政府拥有所有权, 采取政府采取统一管理制, 体育场馆的所有权, 经营权, 管理权, 使用权都没有分离, 再加上其封闭式的管理和运行体制的比较落后, 导致其开放程度不高, 从而使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低下, 严重影响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从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 要想发展好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 我们就必须要拥有先进开放性的思维理念, 建立良好的市场管理机制, 政府要放权, 使经营权, 管理权, 使用权等王权分离, 使市场空间活跃起来, 让更多的私人来实行私人承包管理, 并形成良性竞争, 同时提高开场馆放程度, 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到体育馆中去锻炼。以此同时, 政府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公益活动, 如乒乓球比赛, 羽毛球比赛, 网球比赛等, 这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亲民性, 更重要的是赢得社会效益, 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发展我们的公共体育活动, 增加经济效益, 也会推动我们管理更佳的人性化和科学化, 而完善体育场馆的管理体系。
摘要: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的高速发展,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不断完善, 特别是在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推动下, 贵阳市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馆, 并拥有了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 但由于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不完善, 未利用合理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 而导致大多体育场馆都处于闲置当中, 再加上高昂的场馆维护成本, 体育场馆更是无人问津, 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使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得不到发挥。因此, 本文通过运用调查法, 个案分析法, 对贵阳市金阳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管理现行模式下的运营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探究出合理有效的适合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模式, 从而达到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 2004, 5.
[2]赵云宏.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8.
[3]曹可强.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4]朱志强, 刘石等.大型体育场馆后期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5]郭惠平.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的诊断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8.
[6]Bolnnie L.Parkhouse (著) .秦椿林译.体育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03.
[7]鲍明晓.奥运举办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和管理[J].体育科研, 2006 (5) .
[8]张仁寿.国外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及经验借鉴[J].体育经济, 2006, 11.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 篇2
【发布文号】贵阳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8号 【发布日期】2013-08-19 【生效日期】2013-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贵阳市人民政府
贵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 贵阳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
《贵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7月29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长 李再勇 2013年8月19日
贵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机构,是指本市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前款所称公共机构履行节能的职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在市人民政府节能工作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市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市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区(市、县)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在同级节能工作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指导和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未设立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区(市、县)人民政府需确定负责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各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主管部门在同级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本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第四条 市、区(市、县)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提高依法节能意识、全员节能意识。
第五条 公共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市、区(市、县)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并将考核、评价成绩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绩效考核体系。第六条 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公共机构浪费能源的行为,有关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七条 对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市、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大问题,推动和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
第九条 市、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协调公共机构节能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单位要将公共机构节能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用于支持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改造、新型节能管理模式、节能先进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等。
第十条 市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以及节能规划,制定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
区(市、县)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结合实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并按将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分解落实到本级公共机构和所管辖乡、镇、社区公共机构。
第十一条 公共机构应当根据节能规划,结合本单位特点和上一用能状况,制定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节能管理或者节能改造措施,保证节能目标的完成,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指定专人任节能联络员,负责收集、整理、传递本单位本系统节能工作重要信息,按时报送能源资源消费统计情况,分析汇总和及时反馈节能工作动态,提出推进本单位本系统节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节能联络员应当接受节能业务培训。
第十三条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和用能系统操作规程,实行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开展节能岗位培训,重点用能系统、设备的操作岗位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四条 公共机构应当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按规定配备和使用依法检验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逐步推进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建立能源消耗监测制度,并配置必要的监测器具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纠正用能浪费现象,厉行节约。
第十五条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指定专人负责能源消费统计,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台账,如实记录能源消费原始数据,加强数据分析,提高能源消耗监测水平。在规定时间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消费状况报告。
第十六条 市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耗信息化管理监测体系,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七条 市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办法。公共机构可以按照合同能源管理办法要求,委托节能服务机构对办公场所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
第十八条 市、区(市、县)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公共机构能耗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根据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费支出标准。
第十九条 公共机构在与物业服务公司订立物业服务合同时,应当纳入节能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具体措施,落实节能管理目标,并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物业服务公司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第二十条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绿色采购制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不得采购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第二十一条 鼓励、支持公共机构购买和使用能源效率等级较高或者有节能认证标志的用能产品,采用高效照明、高效电机、蓄能设备等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十二条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本单位用能系统、设备的运行及使用能源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节约型机关建设的要求,加强本单位用能系统和设备的维护保养、运行调节、巡视检查、推行低成本、无成本节能措施,强化用能管理,推行网络办公。建立健全下列制度:
(一)变配电、电梯等特种设备管理,应当建立年检和巡检登记制度,减少无功能耗,确保用电设备正常运行。
(二)日常办公应当加强用电设备的管理,建立巡视检查制度,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减少使用一次性水笔和茶杯;减少日常办公纸张用量,提倡双面打印,提高纸张利用率。
(三)空调系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配备中央空调智能温控设备,使用空调期间,关闭门窗,减少能源浪费。季节交换期间,少用空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节能,改进运行管理。对温度有特定要求的单位按有关规定执行。
(四)电梯应当实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倡导办公场所无负层的电梯2、3层楼停开,非高峰时段减少运行台数,高层分段运行,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下班后和节假日控制使用电梯台数和频率。
(五)景观、路灯、楼宇照明系统应当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优化照明系统设计,改进电路控制方式,推广应用智能化调控装置,楼宇照明系统应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节能。
(六)设备机房、食堂、开水间等部位的用能设备设施应当实行重点监测,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耗。
(七)加强供水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更换老化供水管道,安装或更换节水型水龙头和卫生洁具,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内部绿地养护应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情况,科学适时灌溉,提倡微灌、滴灌等方式。
(八)应当加强内部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行无纸化办公,合理控制会议数量与规模、推广运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会议等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第二十四条 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车辆节能管理:
(一)对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车辆保有数量。
(二)公务用车应当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车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
(三)制定公务用车登记制度,禁止非公务用途使用车辆,严格执行定车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等制度。
(四)严格执行车辆百公里耗油分类控制标准,定期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耗油量状况,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和节油奖励制度。
第二十五条 市、区(市、县)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维修改造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市、区(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的情况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市、区(市、县)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和下一级公共机构节能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制定、落实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情况。
(二)能源消费计量、监测、统计和报告的情况。
(三)建立节能管理规章制度的情况。
(四)落实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的情况。
(五)用能系统和设备节能运行的情况。
(六)执行能源消费定额标准和能源审计情况。
(七)实施公共机构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
(八)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和油耗情况。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节能监督检查事项。
对于节能制度不健全、严重超额使用能源消费定额标准的公共机构,应当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公共机构应当配合节能监督检查,如实说明有关情况,提供能源资源消耗相关资料和数据,不得拒绝、隐瞒。
第二十七条 公共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或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并由有关机关对公共机构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制定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或者未按照规定将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备案的。
(二)未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的。
(三)未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或者未在重点用能系统、设备操作岗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的。
(四)未指定专人负责能源消费统计,或者未如实记录能源消费计量原始数据,建立统计台帐的。
(五)未按照要求报送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的。
(六)超过能源消费定额使用能源,未向本级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说明充分理由的。
(七)未按照规定进行能源审计,或者未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措施的。
(八)拒绝、阻碍节能监督检查的。
第二十八条 公共机构违反规定超标准、超编制购置公务用车或者拒不报废高耗能、高污染车辆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车辆采取收回、拍卖、责令退还等方式处理。
第二十九条 公共机构违反规定造成能源浪费的,由本级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下达节能整改意见书,限期改正,公共机构应当及时落实。
第三十条 公共机构不执行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未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或者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第三十一条 市、区(市、县)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 篇3
关键词: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调查研究
1 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1 . 1 邵阳市城市社区类型与社区体育服务特点
邵阳现阶段的社区体育依托点是城市社区组织或其小区中心,组织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培育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管理方面,体育管理部门要重点发展以下两大类服务组织:一是有社会需求、具有社会威望的专业性服务组织,如社区体育俱乐部(提供生活体育服务)、各单项运动协会(提供单项运动服务)等。二是接受政府委托,承担社会体育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负责业务管理)、体育总会(负责组织管理)等。
1 . 2 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场所
城区体育设施现有邵阳市体育馆、大祥坪健身广场、黄家山体校田径场、游泳馆。其中只有大祥坪健身广场(0.67公顷)一直对外开放,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市体育馆主要用于大型文艺、体育活动。黄家山田径场、游泳馆主要用于教学、训练、适当对外开放。此外,学校体育场馆建有羽毛球馆、乒乓球房、摔跤柔道馆、举重训练场及田径场,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部分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体育设施的覆盖率、开放率、利用率有较大的提高,为人民群众的健身带来便利。
2 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活动现状分析
2 . 1 不同年龄、性别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情况
据调查,491名社区居民有379名参加了社区的体育活动,占所调查人数的77.19%,由此可见,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程度较高。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上,女性略多于男性,而且很多中老年居民都是参加由于参加社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参与者以36~60岁之间的中老年居民为主,参与程度达到75.84%。其次18~35岁的青年人参与运动的程度也比较大,参与度为62.14%,这些体育锻炼者对社区锻炼的形式和样式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项目、形式多样化的社区体育活动,以满足更多的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需求。
2 . 2 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与体育活动及消费情况
从调查结 果如(表3)可见,被调查社 区居民中,月均收入 在3001~5000元的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随月均收入的升高而升高,二者成正比;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随月均收入的升高而降低,二者成反比。可见社区居民的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2 . 3 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的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一般为高、中专文化,具有社会认可资格证的相对较少,而且他们以兼职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锻炼质量和锻炼兴趣。
2 . 4 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活动经费来源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其中政府部门拨款占34.22%,体育部门补贴占13.65%,赞助商占20.77%,辖区单位出资10.10%,报名费占13.24%,其它渠道筹款占7.13%。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资金来源多样化,这也体现了社区体育活动正逐步走向社会公益性事业,但是体育部门和辖区单位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投入还明显不足,要做到多方位、多层次的筹集资金,从而为进一步推进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做贡献。
3 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现状
3 . 1 邵阳市体育场地管理现状
管理的模式比较简单,将其归结为:社会个人承包模式、社会团体承包模式、学校体育部门管理模式、高校专设部门管理模式四种。
3 . 2 邵阳市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现状
在走访的几个社区体育场馆资源当中,65%的场馆设施没有专门管理规章制度,所以造成严重的损坏和浪费现象。
4 完善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途径
4 . 1 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完善公共服务的体系和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训练设施建设,保障市民基本体育需求得到满足。
4 . 2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
在社区成立专门的组织依法加强对社区内体育设施的管理,使体育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利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条件,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组建社区体育协会、体育锻炼俱乐部、文体中心等组织,推广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体育活动。
4 . 3 大力推进体育公共服务的活动场所、设施和服务建设
邵阳市相关政府组织要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场所及设施的开发与规划,充分利用社区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建设与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场所及设施系统。各社区也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加快落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政策,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健身空间。
5 结论
申报洛阳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 篇4
扎实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车村镇中心卫生院杨学立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车村镇中心卫生院全体职工衷心的感谢局党委给予我位这次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车村镇位于嵩县南部深山区,地处三市四县结合部,总面积544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386个村民组,人口5.5万,共有镇村医疗机构27个。2010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卫生局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按照总体部署,强化领导,完善举措,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启动。截止目前,在巩固预防保健,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成果的同时,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九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启动,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7173份,老年人保健3164人,高血压、糖尿病人管理2271人,重性精神病人管理69人。下面,我就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以下汇报:
一、夯实基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整合卫生资源,投资200余万元,新建1388平方米的融病区、CT室、药库、健康教育宣教中心为一体的院综合楼已投入使用,融资300万元新购德国产西门子双排螺旋CT、数字X线成像CR系统、小型数字高频C臂、血球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各一台,进一步提升卫生院服务提供能力和诊断诊治水平。三年来累计总投
1资213万元对全镇26个村卫生所全部新改建一遍,完成了人员、资金整合,实现了“一村一所一址”,100%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为全面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强化队伍建设,首先调整组建机构,在原防疫科和妇幼办的基础上,调整组建集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所管理、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能科室。其次强化领导,配足人员,明确分工,确保待遇,规范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站负责人由卫生院院长兼任,从而提高各项业务和农村卫生管理领导和协调能力。三是注重宣传。镇及时召开镇直负责人、各行政村主任、卫生所长、院全体医务人员参加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动员大会,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书写墙体广告、开展政策培训和宣讲活动,不仅提高了广大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积极性,更使镇村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性,熟练掌握了各种资料、表格的规范填写,以及档案的管理和使用,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四是严格考核,制定了年度目标考核评分标准,以综合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协管、健康教育、新农合、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爱国卫生等10个方面进行量化管理,细化为20小项共计100分进行考核,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按照考核分值发放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下拨资金。同时确定了52名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使镇村两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得到巩固和加强。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公共卫生项目具体实施
1、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我们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健康体检实施办法。抽调业务工作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组成体检小分队,采取进村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进行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工作。建档伊始,我们组织多次会议对相关人员
进行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截止2010年12月底,我院克服洪涝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防控、麻疹疫苗普种等困难,共建立家庭健康纸质档案17173人,健康体检12835人,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2、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我们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登记管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积极探索老年人健康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它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目前我镇共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3789人,已体检3164人,其中慢性病患者1963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3、慢性病管理工作: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我们认真制定了车村镇慢性病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管理办法。一是认真落实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制度。二是对确诊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针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并嘱咐定期检查。
4、健康教育工作:投资10万元购置多媒体教学音响、电脑、桌椅等设备的健康教育宣教中心,占用面积170平方米。全镇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15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万余份,制作宣传板面42块,悬挂宣传横幅60条,更换宣传栏14次,开展健康知识培训4期,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健康观念逐步由“重治疗、轻预防”向“重保健、保健康”转变。
5、传染病报告与处理:一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
息报告管理规范》以及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二是定期对全镇卫生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三是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年内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2例。
6、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在县精神病院技术指导下,积极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档和随访服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分组到村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争取患者家属支持。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诊和建档,对查出69名重性精神疾病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实现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综合管理。
7、妇幼保健工作:多年来卫生院坚持对村级妇幼人员进行劳务补贴,稳定妇幼人员队伍,夯实妇幼保健成果。全年共收住产妇868人,完成产前检查896人,产后访视852人,育龄妇女体检2395人,叶酸补服307人,其中高危3人,农村住院分娩项目为全镇692名产妇补偿19.76万元,住院分娩率达98.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2%,儿童健康体检1385人,儿童系统管理率达75%。
8、疾病控制工作:重点完成了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任务,巩固免疫规划成果,年内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9.5%;防控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疫情效果突出;同时完成年度镇村卫生机构消毒监测工作和食品餐饮从业人员健康体检409人。
总之,通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们体会到,做好项目工作,必须主动争取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必须调整工作思路,建设专职队伍,抽调精兵强将把工作重点由医疗卫生转移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必须创新工作机制,研究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征得群众全力支持,同时,在服务中提升卫生形象。虽然我们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做了一些工作,创新了一些载体,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不足,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主要存在一是人才缺乏,全科医师人员不足,影响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质量;二是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认知度低,建档、体检和随访主动配合积极性不够;三是重医轻防观念难以很快扭转。今后,我们将借这次会议东风,把车村镇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 篇5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沈阳市共有体育活动场地3602个, 其中2346个为标准活动场地, 1238个非标准活动场地。在这3602个体育活动场地中:中小学、大中专院校、高等院校 (教育系统) 拥有2456个, 占68.18%;社区体育设施占总数的28.68%, 约1033个场地, 社区体育设施中, 小运动场为596个, 篮球场为879个;体育系统拥有的场地数量为113个, 占总数的3.14%。由以上数据得知, 沈阳市多数公共体育场馆资源为学校体育场馆资源, 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占有部分比例。
由于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办, 沈阳作为全运会的主赛场, 在原有场馆的基础上新建或修建改造了一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 这些体育场馆是由政府投资兴建并由政府体育系统直接管理, 这些场馆在满足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同时, 有的场馆对外进行开放或者部分开放, 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维持场馆的维修和一些日常开支。
(一) 对外开放和收费情况分析
通过对沈阳5家体育场馆的调研, 调查了解到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完成国家给予的训练任务的同时, 除奥体中心外都能部分开放或者全部开放, 对外实行100%收费, 收费标准由场馆负责人根据场馆的情况对拟实行收费的项目和标准报请沈阳市物价局, 经过物价局的批准后实施收费并且不能随意更改。这些大型场馆都是事业单位建制的政府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单位, 按照与私营企业基本持平收费标准收取的经费用于场馆的维护和其他开支或上交国库, 但是这些由政府统一指导下的五个场馆经营并未出现明显盈利, 基本处于持平或者略微亏损的状态。
在场馆开放时间方面, 除奥体中心外大部分场馆都是常年对外开放的, 场馆会根据运动员训练安排对场馆进行部分或全部开放, 一般情况下在下午或者晚上都会对外部分开放或者全部开放。本研究对上述5家场馆的742人的调研数据如下。
如表2所示, 49岁以下的人群是体育场馆消费的主体, 这部分年龄段的人群占消费人群总数的90%。20-29岁年龄段人群大多数是在校学生或者是毕业参加工作不久, 他们学习任务或者工作压力大, 在早上不愿早起, 一般他们的消费时间是在下午或晚上, 绝大部分还是利用余暇时间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出来消费。30-4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处于事业和家庭的发展期, 很多人的精力都投入到个人工作和家庭生活当中, 所以这一年龄段的消费人群所占的比例远小于20-29岁年龄段人群。在参与体育锻炼消费的人群中, 女性开始注重身材身体的保养, 男性通过体育消费保持身体素质和减轻压力。50岁以上的消费者所占的比例不大, 只有10%, 探究原因, 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一般都有早起或者晚上锻炼的习惯, 早起锻炼时这些大型体育场馆并未开放, 傍晚是这一人群去大型场馆人数最多的时候, 其中还有部分因为消费观念未跟上而影响消费。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下午、晚上和节假日进行健身消费的人群最多, 这些时间段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人群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而在早晨进行健身消费的人群比较少, 早晨和上午的比例只占到13%。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主体的中青年一般没有早起健身的习惯, 更主要的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营业时间一般为早上九点多以后, 在早晨并不营业。
由上可见, 目前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和部分群众健身时间存在一个时间错差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早上不对外开放, 另一方面是部分健身消费者在早上有健身需求但缺乏健身场所。因此,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和经营时间上可以有所调整, 在早上开放部分场馆, 在节假日及工作日晚上多开放场馆。这样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又可以增加场馆的经营收入。
(二) 经营项目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 目前沈阳市大部分大型体育场馆适应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 在经营的项目上实现了多项目经营。多项目经营是从健身顾客的实际需求出发, 同时也是从场馆实际出发的选择。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通过多种健身项目的经营, 在给自身创造出一定利润的同时, 也是按公益性要求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通过对健身顾客参与健身消费项目的调查显示:目前在这些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的健身项目中, 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深受健身消费者喜欢。这些项目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比较早, 群众基础深厚, 而且这些项目的互动参与性比较强, 操作性和趣味性优于其他项目。调查结果显示, 游泳也是受欢迎的项目, 但所占比例落后于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的比例。这主要是游泳受季节影响比较大, 冬天室温水温不高会影响消费者消费, 在夏天消费者参与的比例有所增加。跆拳道和其他项目有部分消费者, 但总的来看所占比例不大。
通过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项目和健身消费者参与的项目进行比较, 由表4、表5可以得知, 目前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项目是根据健身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设置的, 基本上满足了健身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二、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质量还需提高
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规律性,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产业化道路过程中必须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 避免被市场淘汰就需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能够提供优秀的服务产品。评价一个场馆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包括场馆员工的服务水平, 同时场地设施、场地的环境、场地的卫生、场地的安全等, 都是顾客评价场馆服务质量好坏的组成部分。在评价服务标准时以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作为好坏的标准, 而不是以员工服务质量的水平作为评判标准。场馆经营管理者要避免任何影响到场馆服务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 要为前来消费的顾客提供温馨可靠的服务, 同时具有条件的场馆可以提供更具体和人性化的服务, 在顾客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有利于场馆经济效益的增加。
目前,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服务人员配置上不全面, 用于服务的设施缺乏。在一些场馆中所谓的服务人员就是卖票或者刷卡的人员, 并不是真正的服务人员, 在工作分工上也不明确, 一些员工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场馆的服务员, 在面对顾客需要的服务时不能够及时快速做出回应。在服务的主观认识上有偏差, 不能够去主动为顾客服务, 不能够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不利于健身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激发。从服务设施上看, 缺乏配套, 一些场馆没有配备更衣柜和浴室, 也不能为顾客的财物提供寄存服务。场馆经营者应该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提供优秀的服务, 打造场馆的服务品牌。
(二) 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当前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中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经营管理中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经营管理的理念认识和营销手段的使用上比较落后, 不符合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场馆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数是退役运动员或体育局的工作人员, 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过场馆经营管理知识, 加之经营管理者属于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 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场馆的其他员工不实行同一制度, 这导致这些场馆经营管理者缺乏动力, 不能主动进行市场开发。
此外,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来源多元化, 有些是退役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分流到体育场馆, 有些是通过社会招聘进入的, 还有一些是机关或其他单位分流而来, 缺乏专业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开发的体育人才。在体育场馆的管理层, 人事实行任免制, 缺乏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 使得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战略决策, 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规律, 场馆的经营管理仍处于粗放的层面上。
(三) 场馆运营及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仍然是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在管理的体制上仍采用行政机制, 这与市场化经营的要求相去甚远。采用行政体制在场馆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场馆的经营缺乏独立自主性, 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归属上不明确;二是对于市场规律把握反应迟钝, 缺乏市场竞争的反应力和灵活性, 经营管理效益低下;三是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之间责任和职权关系不明确, 三者之间的关系未理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场馆采用, 如何利用好这一模式, 避免在操作中出现更多的问题, 就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当前大型公共体育场馆面临着一些困境, 盘活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 第一, 要解放思想, 敢于突破传统, 结合实际进行改革;第二, 要明确各种权责主体, 理顺各种关系, 建立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体制, 使公共体育场馆在市场经济规律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下稳定持续良性发展。
三、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对策
(一) 努力提升场馆服务质量
顾客对服务质量评价的好坏取决于场馆工作人员能否对顾客提出的请求、咨询和投诉等问题作出及时反馈, 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中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要注重安全性, 服务的安全性方面做好了有利于增强顾客对场馆服务的安全感。要让专业的员工用专业的知识为顾客提供服务, 争取到顾客的信任和对场馆美誉的赞扬。在提供服务时还要注意服务的人性化, 要充分尊重顾客, 使得顾客感觉到自身对于场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要提高服务质量, 在平时就必须注重对员工进行好培训和管理工作。场馆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对员工开展培训, 传授给员工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 在服务的方法和方式上给予指导, 促进员工和消费者进行好沟通。在培训中也让员工形成主人翁意识, 在部门的内部创造平等的人际关系, 提升他们的归属感, 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场馆的经营管理者同时还要给员工一些适当的权力, 让他们有信心和能力处理一些问题, 减少服务的反应时间, 让顾客获得最佳的服务体验, 在对待投诉时有利于第一时间作出补救。服务企业经营过程中服务失误在所难免, 场馆经营管理部门应当通过设立投诉部门或者设置意见簿等接受顾客的投诉, 并努力化解矛盾, 这样有利于场馆经营管理运作效率的提高。在对待顾客投诉时要平等对待顾客, 但有时顾客投诉的问题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场馆员工, 可能是顾客自身的原因, 可以根据具体矛盾, 有选择地进行化解, 有些不合理的要求就应当拒绝。例如, 奥体中心等场馆在举办大型赛事活动时作出了禁止吸烟和酗酒者入内的限制措施, 在失去部分观众的同时为大多数观众创造出了良好环境, 有利于比赛的进行, 避免了可能的冲突。
(二) 把握人才聚集优势, 完善用人机制, 引进人才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上必须实行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管理的关键是人才, 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有利于改变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局面。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内部竞聘制和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在内部选拔人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内部竞聘选聘的人才对场馆的情况比较了解, 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人才具有更活跃的思维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另外, 在人员配备上坚持能者上位, 从岗位本身出发去寻找人才, 在人才的考核上完善升降和奖惩制度, 最大限度吸引和留住人才。随着沈阳城市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有着丰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沈阳成为东北人才聚集的核心。预计到2020年, 沈阳人才增长率为60%, 人才资源总量将增加到256万人。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 沈阳市的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体育学院都有专门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基地, 这些高校每年为沈阳市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的场馆经营管理人才。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应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 用合理的福利待遇吸引场馆经营管理人才, 建立场馆经营管理的优秀运营队伍。
(三) 积极消除体制障碍, 进行体制改革
对公共体育场馆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场馆实行法人治理的尝试。对相关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 对岗位实行责任制考察, 让因人设岗变为因岗聘任。构建完善国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的经营管理和监督制度。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融资体制进行改革, 做好体育场馆融资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 完善国有公共体育场馆保值增值管理体制, 在岗位设置上落实好岗位责任制, 做到监督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对这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实行经营目标考核, 薪资实行绩效制,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在当前情形下,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体制改革要坚持市场为先导, 化解制约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制度性约束, 解放观念, 摆脱计划经济约束。在管理体制上采用法人治理, 不是行政管理, 在场馆经营和管理上尊重市场规律, 让资源在市场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在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同时, 在场馆的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归属上要划分明确, 制定落实好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 员工激励机制, 场馆内部协调机制。鼓励创新,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 在发展中做到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协调, 提高场馆自身创收增收的能力。
摘要:为了保障2013年辽宁省顺利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 作为主赛场的沈阳市修缮和新建了一大批场馆, 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修建往往是为了举办赛事突击兴建, 对场馆的赛后经营管理缺乏系统的全盘考虑, 再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 使得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面临许多问题, 政府投入的大量资金非但没有得到回报, 而且还要持续投入巨大费用来维持场馆的生存, 致使许多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不但浪费着国家的宝贵资源, 还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出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理想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 篇6
关键词: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 1对象
本研究样本为中国医科大学等6所高校2011级、 2012级学生、沈阳市部分高校体育部门的部分篮球教师, 在问卷的设计上访问了沈阳市部分高校篮球方面的专家。
1. 2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1. 2. 1文献检索法
本研究主要以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优秀硕博士论文; 查阅图书馆体育科技文献资料; 教育部有关体育的文件、法规、政策中对普通高校篮球课教学现状的相关规定为基础。根据研究需要,充分吸收,借鉴了相关研究成果。
1. 2. 2调查法
1. 2. 2. 1问卷调查法
对6所高校的600名学生,发放问卷600份; 其中向担任高校篮球课的教师,发放问卷30份; 具体发放和回收情况见表1。根据 “回复率至少在50%,对分析与研究才适足的”要求,本调查的回收率和有效回答均满足这一要求。
1. 2. 2. 2访问调查法
采用面访、通信等形式,对沈阳市部分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领导、篮球任课教师、学生和专家学者进行个别访谈,以了解篮球课程设置现状,获取有关信息。
1. 2. 3数据统计方法
问卷调查结果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沈阳市普通高校篮球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2. 1. 1篮球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2. 1. 1. 1篮球课教材选择情况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高校体育课应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体育教材。但从对篮球教师的调查来看,篮球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经验自己制定大纲制定教案,基本上没有完全依靠教材进行篮球教学。另外各学校的教材选择虽然版本不一样,但教材从考试内容、传授内容来看基本上都区别不大,很少有高校按照各自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篮球课程围绕专业培养进行拓展与研究,这种内容更新的滞后性和国家的一些相关规定不统一,没有体现出篮球课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阻碍了篮球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开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1. 1. 2篮球课教学内容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中在涉及篮球教学内容是否应该进行改革时,90% 以上回答是肯定的。从对各校的篮球教学大纲调查可以发现各个院校对篮球教学大纲都进行了部分调整。根据问卷调查与结合调查学校的篮球教学大纲发现, 篮球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课部分缺乏: ①对篮球运动研究的前沿介绍,篮球训练的特点及自我保护介绍。 ②篮球运动健身原理和方法等内容。技术课部分仍偏重竞技性。只有少数高校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编入教学大纲。
2. 1. 1. 3篮球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的现状调查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反映了目前有46. 7% 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考虑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有53. 3% 的教师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有43. 3% 的教师考虑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56. 7%的教师考虑拓展篮球内容,适应全方位发展需求。从中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2. 1. 1. 4对篮球课课时设置分析
一定课时设置是保证篮球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从对沈阳市6所高校调查结果得知: 普通高校都是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篮球普修课,在体育俱乐部课程中均开设篮球课。而在开设的篮球普修课程中各学校的学时基本上每学期32学时,而这32学时包括理论课,由于沈阳的气候特点,加上篮球课大多学校在室外篮球场进行,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很多学校每学期达不到32学时,这样就影响到教师传授篮球相关知识,最终影响到篮球教学效果。从篮球教学内容来看,调查的高校篮球教学内容都含有基本素质、专项素质、篮球技战术、篮球基础理论等, 其中理论课时最少的为4学时,最多的8学时,还有的高校不安排理论课,而是利用雨雪天气进行理论课讲解,而理论课作为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扩充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理论课的开设方面应该按照新 《纲要》的要求,每学期开设理论课学时占篮球课总学时的10%是有依据的。
2. 1. 2篮球课程改革必要性探讨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经过此次调查发现现在篮球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①篮球课程目标的研究上呈非理性状态。对普通高校篮球课程目前缺乏从各自学校的特点、宏观、全局的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未能真正反映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②普通高校篮球课程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容问题,篮球内容明显的过于系统化、专业化,趣味性缺乏。③教学方法陈旧,讲授内容多,实践内容太少,缺乏对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锻炼。④评价形式单一,所以普通高校篮球课程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急需的。
2. 1. 3篮球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任何改革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作为教育系统的核心, 课程与许多科学的理论有联系,并且以它们为科学的依据,毫无疑问,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便是以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为依据,调整与之不一致的部分,使课程的方方面面趋向合理化。
2. 1. 4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理论依据
2. 1. 4. 1健康学依据
以往体育教学单纯的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的教学活动,逐渐演变为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篮球运动,对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 协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2. 1. 4. 2社会学依据
学校体育的功能也日益向社会、家庭延伸,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体育,肩负着向社会输送身体素质合格人才的任务,以篮球课程改革而言,要让学生在了解篮球运动的文化基础上,理解篮球运动对促进身体健康, 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独特作用。
2. 1. 4. 3教育学依据
从篮球的教育功能来看,篮球课程不仅能传授健康锻炼的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锻炼的兴趣、意识和习惯。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了和谐发展,同时意志品质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 1. 4. 4心理学依据
掌握和了解每个学生心理特点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一个有效手段和方式,这样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更有效率,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科目的学生对篮球项目的需求, 也要掌握不同专业,不同科目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如果脱离这一理论依据。篮球课程改革会走向盲目和失败。
3结论
针对各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各高校的篮球课程培养目标区别性不大, 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专业性特点。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篮球课程内容选择应充分体现篮球课程实用性价值和大众性、趣味性等特点,在篮球课程拓展与开发上,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调查结果与实践证明了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符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其活动形式和效果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与传统体育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4建议
( 1) 优化篮球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强化素质教育,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 2) 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开发。围绕各自高校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篮球类课程专用教材建设。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 篇7
贵阳市作为我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试点省会城市, 至2005年起开始积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作为目前贵阳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主要运营商成为发展“清洁能源”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主要承担者。2005年3月起, 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在目前拥有1600余辆大型公交车、500余辆出租车中开展车用燃料天然气化改造, 对发展“清洁色源”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了积极探索。
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在探索发展“清洁能源”公共交通系统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 先期采用CNG (压缩天然气) , 在2005年3月, 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吸取外省比较成熟的经验推行公交车CNG化并进行了试运营,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在运行情况下存在一些弊端, 贵阳市公交公司2005年12月开始和省内外企业、科研院所联合, 积极推行公共交通运输系统LNG化, 预计到2010年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所有的公交车、出租车将实现LNG化。本文将针对LNG和CNG两种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比较, 探讨在贵阳市发展LNG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必要性及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贵阳市发展LNG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必要性
1.1 LNG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运输效率高
先期贵阳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所采用的CNG (压缩天然气) 一般是在25MPa左右的压力下储存在车内类似于油箱的气瓶内, 压缩比为250左右, 即250方常压常温状态下的天然气经过高压压缩成1方CNG, 根据贵阳市公交公司实际运行情况统计, 贵阳市公交车需携带6个标准CNG气瓶才能满足一天正常营运的需要, 一次充气后的行驶里程在250-300公里左右, 造成了公交车需频繁进行加气, 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公交车的营运效率。同时, 为了满足公交车正常营运的需要, 公交车需尽量携带较多的气瓶, 气瓶为高压容器, 自身重量较大, 无形中增加了公交车的自重, 在运行过程中增大的发动机的功率消耗。
LNG (液化天然气) 以液体的形式存储天然气, 压缩比为625左右, 即625方常压常温状态下的天然气经低温 (-162°C低温液化) 液化成1方LNG, 所以LNG的能量密度为约为CNG的25倍。根据目前贵阳市公交公司试运行的LNG公交车运行情况来看, 携带一个标准150L的LNG储存罐, 一次完全加注后营运的行驶里程达到500公里左右, 能满足一辆公交车2-3天正常营运的需要, 降低了车辆加注燃料的频率, 极大提高了营运效率。
1.2 LNG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污染更少
LNG是将气态天然气冷却到沸点 (大气压力下为-162℃) 以下的得到的液体物质。在液化过程中, 非烃类组分及一些非甲烷烃类通常要被除去, 因而LNG的组分比CNG的组分更纯净[3], LNG的甲烷纯度达97%, 而CNG的甲烷纯度仅为85%左右。采用LNG作为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主要燃料, 燃烧较CNG更为完全, 有害气体能得到了极大的减少, 对于减少贵阳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发展LNG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成本更低
根据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LNG公交车和CNG公交车对比运行情况表明, LNG公交车较CNG公交车更经济,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3.1 LNG公交车较CNG公交车减少建站成本
目前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仅在三桥地区建有一个LNG加注站, 能完全满足目180余辆LNG公交车的正常营运, 按照目前整个贵阳市拥有的约1600余辆公交车全部成为LNG公交车, 仅需在贵阳地区建设8个LNG加注站即可满足, 占地面积小, 这点对于市区面积狭小的贵阳市尤其重要。
采用CNG作为公交车燃料, 因为每次加注后行驶里程短, 需频繁进行加注, 根据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特点, 为满足贵阳市公交车加注燃料的需要, 需要在贵阳市区内分布较多的CNG加注站, 同时在CNG加注站占地多 (2000~3000m2) , 建站投资大 (300~500万元/站) , 同时加气站不能脱离天然气管网建设, 间接增大了建站成本[4]。
1.3.2 LNG公交车运营成本较CNG公交车低
LNG公交车采用LNG作为公交车燃料, 因LNG甲烷纯度高于CNG, 可以减少发动机积碳的形成。同时LNG组成比较稳定, 其成分的单一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发动机压缩比等设计参数的确定, 可避免乙烷、丙烷等成分的爆燃对发动机及其部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由于LNG的辛烷值高于CNG, 其组分均是低分子, 结构简单, H和C原子比较接近, 所以LNG具有较好的抗振爆性、燃烧性和冷启动性, 作为汽车代用燃料, LNG能有效确保发动机平稳运转, 降低噪音污染, 与常规燃料相比, 能减少发动机维修次数可较之CNG公交车节约发动机的维修费用30%以上。
在另一方面, LNG公交车在加注时采用自流形式加注, 几乎没有成本, CNG在加注时需经压缩机进行加压, 每加注1m3需消耗增压成本0.50~0.60元[4]。
1.4 总结
从根据上述从运行里程更长、尾气排放、运营成本三个方面对贵阳市发展LNG公交车或CNG公交车进行对比, 可以得出在LNG公交车更适合于贵阳市。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目前已制定出在2010年将完成全部公交车LNG化的发展规划, 目前正在技术开发、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和省内外相关单位、科研院校合作, 正积极稳妥的推进该计划的执行。
2 贵阳市发展LNG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LNG来源是LNG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瓶颈至
2005年以来, 在贵州省、贵阳市政府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下, 公交车LNG化正稳步推进。但目前最大的制约问题是LNG供应不能得到充分保障。贵州省是一个油气资源匮乏的省份, 长期以来以来油气资源靠从外省进行调拨。自贵阳公共交通总公司推广天然气汽车以来, 气源主要来自于四川省泸州市和重庆市。供应得不到保证。目前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为解决天然气的供应问题, 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积极和外省天然气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保证天然气的供应;另一方面, 积极在省内寻找相关资源解决过度依靠省外资源的问题。
贵州省是南方地区的煤炭大省, 在煤炭资源存在一种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煤层气) , 贵阳公公共交通总公司正瞄准该资源, 准备将煤层气进行液化用于LNG公交车上, 并在目前得到了积极的进展。同时, 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正和贵州省开阳磷矿合作, 利用开阳磷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回收并制成液化天然气, 目前也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2.2 气站建设
目前, 贵阳市仅在三桥拥有一座LNG加注站, 当贵阳市所有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了LNG化以后将需要更多的LNG加注站。此外, 因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车主要运行于市区, 意味着LNG加注站需建设在市区, 这对于本身发展空间已经狭小的贵阳市而言是一个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贵阳市政府从政策上进行大力支持, 尽量将LNG加注站放在市区或距市区较近的地方。这对于以后再贵阳市全面推广出租车LNG化也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3 相关技术问题还亟待解决
虽然LNG公交车目前已经运行在贵阳市道路上, 贵阳市目前LNG公交车主要是采用将以前使用汽油、柴油的公交车进行改装而成。改装后的LNG公交车还存在天然气汽车的通病, 如加速性、爬坡等性能较之燃烧汽油和柴油的公交车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同时, 目前贵阳公交总公司LNG改装技术主要是和外省相关单位进行合作, 如何将外省的技术结合贵阳市处于高原地区、以及贵阳市区道路情况较为复杂等情况, 真正研究开发出一整套适合贵阳市乃至贵州省地区LNG公交车的改装技术、运营管理经验, 是贵阳市推行LNG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今后工作的重点。
3 结语
贵阳市推行公共交通运输系统LNG化是贵阳市作为我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省会城市需要, 对于降低贵阳市大气污染、提高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经济效益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坚持走下去。贵州省、贵阳市政府应高度重视该问题, 从政策、资金大力支持该项目的推进。各相关单位、科研院所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该项目的开发、研究和推广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赖元楷.LNG燃料汽车的发展前景[J].天然气工业, 2005 (11) :105.
[2]王彦超等.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及存在问题探讨[J].能源工程, 2003 (11) .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 篇8
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展顺利。该市加强了对市本级和县 (市、区)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汤阴县、内黄县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林州市和滑县的人力资源市场年内将竣工建成, 殷都区也在积极筹建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建设, 该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成型, 在促进就业工作方面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并被作为河南省三个试点之一。三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硬件建设得到巩固的基础上, 该市十分注重软件建设的跟进, 将公共就业服务精细化管理有机融入就业工作中。目前, 北关区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深入, 该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 篇9
1 衡阳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现状
1.1 生活基础设施的惠及面不断扩大, 质量档次大大提高
近年来, 衡阳市深入实施“八件实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 开展农村电网改造,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公路“村村通”工程, 推动信息进村入户, 从而使农村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网的受众面不断扩大。
1.2 农村生产公共设施供给稳步增加
2006年, 全市共有水库总量1 530座, 总库容量19亿m3。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可知, 2006年全市村级单位共有机电井54 869眼, 能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库96 497个, 排灌站2 199个, 这些设施为全市的农业生产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农村公共环境进一步优化
衡阳市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近几年得到有效改善。第二次农普资料显示, 截至2006年末全市111个镇中, 52.25%的镇实施集中供水, 18.92%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 45.95%的镇有垃圾处理站。1.88%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 1.39%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 42.63%的村有沼气池, 9.00%的村完成改厕。
1.4 公共服务事业得到加强
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文化事业得到加强。2006年末, 13.04%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5.98%的乡镇有公园;82.61%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70.33%的村在3 km范围内有小学, 73.06%的村在5 km范围内有中学。97.72%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 30.58%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21.45%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 1.41%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 2.97%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 3.82%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二是卫生保健事业加强。2006年末, 99.46%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 73.37%的乡镇有敬老院;4.99%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 km以内, 67.01%的村有卫生室;70.29%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 21.45%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同时, 还有60%以上的农村本地户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2 存在的问题
2.1 供给总量不足
长期以来, 衡阳市的经济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政策的制定和资源的分配也就倾斜于工业的发展, 这种以农补工的政策造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相对短缺, 虽然近10年以来,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在一些地方有所改善, 但总的来看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特别是事关农业兴衰的水库、防洪排涝设施、农田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投入明显不足。
2.2 供给结构失衡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在结构上失衡具体表现为,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五重五轻”以及“两多两少”的现象, 即:重视硬件建设, 轻视软件建设;重视准公共产品, 轻视纯公共产品;重视“数量”轻视“质量”;重视短期公共产品而轻视长期公共产品生产;重视新建, 轻视维护、维修已有的公共产品;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少, 农民不需要的或者需求较少的公共产品却大量过剩;生产所需的要多, 而生活所需的要少。比如, 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增加了农村电网改造、道路建设、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投入;但农民急需的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医疗、农民贫困群体救助、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等至今仍是公共产品供给的“盲点”。
2.3 供给主体责任不明确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 农村的“纯”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 对于“准”公共服务而言, 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和外溢性特征, 政府在提供“准”公共服务时仍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此外,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渠道单一, 无法满足农民多样性的需求。政府仍是较为单一的供给主体, 同时受决策目标和资金的限制,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 难以满足乡民对公共服务多样性、高质量的需求。
2.4 供给效率低下
我国目前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被总结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 即公共产品的供给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上级的偏好, 由上级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品种和数量。这就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脱离了地方的实际需要, 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3 原因
3.1 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相对称
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事权, 却没有给予地方相应的财权, 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以至农业税取消后, 基层政府财源进一步被削弱,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更加紧张, 而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无法根本解决基层财政困难, 无力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可以说, 财权划分模式与事权划分模式的不对称是基层政府行为不规范的体制性诱因, 农村税费改革后则成为基层政府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1]。这种财权上升、事权下放的机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基层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财力不足, 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被用于弥补“吃饭财政”的缺口, 在供给公共产品上显得捉襟见肘。
3.2 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理念的长期制约
建国以来,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模式, 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不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基本制度。城市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是由政府财政包揽供给, 居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 所需的资金由财政预算安排;而政府对农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提供较少, 许多服务都要由农村基层负责提供, 由农民承担其费用支出。而公共产品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及农村基层财力决定了这种制度外供给不可能满足农村长期发展的需要, 结果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分配不公平。
3.3“自上而下”公共服务决策体制的相对偏颇
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合法主体, 实行“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这种“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忽视农民的需求偏好和个体差异, 不能反映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另一方面, 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中追求选票和权力的最大化, 农民作为公共产品的需求者, 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双方目标函数的不一致使得整个供给过程成为供求双方的博弈过程, 而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权力分散, 谈判地位低下, 不得不接受行政指令的强制性供给。
3.4 政府“单中心”服务主体格局的缺憾
当前衡阳市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基本处于基层政府垄断的局面, 政府同时扮演了服务的提供者、安排者和生产者三重角色, 忽视了服务提供和服务生产相分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这种供给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服务成本不断提高等弊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自主意识的增强, 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表现出多层次性、多样性;同时, 公共服务具有规模效应大、资金数量投入多、周期较长等特点, 这决定了由政府全面提供是不明智的, 会给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
4 对策
4.1 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
经过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以及所积累的物质基础, 衡阳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时候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农村公共产品应改变过去靠农民自身解决, 以农民投入为主的体制, 实行以农民为辅、以政府为主的供给与管理体制, 使农 (村) 民和城市居民一样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因此, 必须强化政府承担农村公共产品天然提供者的重要职能, 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改变公共产品供给上“重城轻农”的政策倾向[2]。当前, 政府要在“公共基础设施增量”、“农村布局整合实现配置最优化”上深入实践。
4.2 拓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融资渠道
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及“一事一议”方式并不能根本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问题, 必须拓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渠道,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融资体制[3]。一是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 政府可以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和适当财政补贴, 积极引入私人资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 也可以采取政府与私人共同提供公共产品, 促使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二是在发展农村金融上, 要注重发挥“新三社” (信用社、供销社、合作社) 作用, 政府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集中财力办大事, 致力解决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硬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在畅通民间资金投资渠道上, 应制定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引导合理投入, 倡导发展“三农”社会资助机制, 鼓励、支持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产品。
4.3 建立健全群众农村公共产品诉求机制
要在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一是建立由农民内部需求决定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实现供给决策程序向“自下而上”的转变, 建立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二是建立健全农村自治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 把联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提交到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 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三是发挥协会组织中介作用, 依托农业产业化形式组建和发展农民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使广大农民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表达意志和利益呼声, 改变农民群体在农村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失语”状态, 在政府和农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4.4 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效监督机制
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 建立健全农民监督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制度和渠道至关重要[4]。一是深化政务公开制度, 加强行政透明度, 扩大农民知情权。二是完善公共产品供给监管制度, 扩大农民的质询权和参与决策权, 倡导第三方和受益方参与项目监督。三是积极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制定、监督检查作用, 确保支农资金预算支出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贾康, 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围与财政体制创新[J].乡镇财政, 2002 (3) :4-9.
[2]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
[3]吴璠.构建公平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J].农村经济, 2005 (12) :26-28.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推荐阅读:
贵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09-29
贵阳市建设10-09
贵阳市绿化带12-07
贵阳市花溪区规划08-16
贵阳市路路达驾校简介10-15
点评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11-09
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12-08
贵阳市劳动合同格式12-29
贵阳市绿化管理办法01-08
贵阳市地下水水质评价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