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白云区道路规划

2025-01-02

贵阳市白云区道路规划(共2篇)

贵阳市白云区道路规划 篇1

贵阳市白云区“十二五”名牌发展专项规划(2011年——2015年)

为贯彻《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精神,深入推进我区名牌发展战略,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根据《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概述

“十二五”期间,我区名牌发展战略将紧紧围绕贵阳市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培育装备制造、铝及铝加工、新材料、化工工业、现代药业等工业产品名牌、培育食用菌、香葱、晚番茄等农产品名牌和餐饮旅游服务业等产业名牌。选取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特色、一定市场前景、追求质量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深入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

二、名牌培育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区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按照我区“十一五”名牌发展专项规划,积极开展了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培育工作,培育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生产的“金属镓”、“碳电极”)、贵州三占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锥形连接钎杆”)、贵阳长乐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的“热扎带肋钢筋”)、中国航空标准件公司(生产的“六角法兰面螺栓”、“内六角螺栓”)等一批影响力大、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贵州省、贵阳市(推荐)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累计获得贵州省名牌产品7个,贵阳市(推荐)名牌产品5个。我区的名牌产品已逐渐形成一定规模,促进了我区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尚未形成具有强大资源、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集群,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还太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致使名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一些企业名牌意识薄弱,没有把创名牌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或是只把创名牌等同于广告宣传;一些企业名牌保护意识不强,将原有名牌散失或被边缘化,或是在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中,不注意同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影响名牌效应的发挥等。三是名牌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手段显得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性激励措施,比如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使得部分企业争创名牌积极性不高。四是名牌战略的实施覆盖领域主要还是局限在工业,服务业名牌比重相对较低,农业、旅游业等行业还未推进名牌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名牌效应的整体发挥。

三、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培育原则

(一)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作表率、走前列、做贡献”的要求,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遵循“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基本路径,坚持把培育名牌产品与培植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紧紧围绕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总目标,创新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机制,把握名牌培育政策导向,突出科技创新,注重节能减排,提高我区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我区产业优势,紧紧围绕贵阳市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不断培育、壮大和发展我区支柱、龙头和优势产业,打造一批质量好、知名度高、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争创各级名牌,进一步发挥品牌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2个,贵州省名牌产品10-15个,贵阳市(推荐)名牌产品20-30个以上。

(三)培育原则

1、企业主体原则。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是企业,要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名牌意识,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抓质量、求生存,创名牌、谋发展。发挥名牌产品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

2、质量优先原则。名牌产品的基础是质量。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3、科技创新原则。名牌产品的核心是技术。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4、扶优扶强原则。通过“扶优、扶强、扶新”,有意识地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通过发挥这些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5、梯度推进原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计划、有步骤地筛选,确定重点培育扶持的产品,实施分类指导,形成一批争创名牌的产品群体,构筑国家、省、市三级梯度推进、动态发展的培育模式。

6、环境友好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清洁生产,通过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实现节能、降耗、增效,持续减少污染负荷,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培育重点和主要任务

按照全市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结合白云区实际,重点抓装备制造、铝及铝加工、新材料等工业产品名牌,促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突出食用菌、香葱、晚番茄等农产品名牌和餐饮旅游服务业等产业的名牌培育工作,大力发展服务业名牌,加快发展农产品名牌。

(一)重点培育工业产品名牌,突出培育装备制造业名牌。

1、装备制造业

抓住我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依托现有产业物质技术基础,大力整合资源,用

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产业升级,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以南方汇通、贵州中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白云中航紧固件有限公司、贵州恒华等企业的产品为带动,大力培育我区装备制造业名牌。

2、铝及铝加工业

依托铝资源优势,巩固和发展我区铝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铝的精深加工,新型铝合金材料等,加速产业技术升级步伐,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机制,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重点培育中铝贵州分公司、贵州成黔宝光铝业有限公司、贵州铝厂型材厂为带动的铝及铝加工系列产品和铝工业园区内企业产品争创各级名牌。

3、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重点抓好贵州凯科特无缝振臂气囊专用材料、威顿晶磷三氯氧磷和三溴化硼等项目争创各级名牌。

4、化工、建材工业

以贵州亿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隆源建材有限公司等为重点,走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道路,建立精细化工、建材、功能性产品多层次共同发展的产业模式。大力培育化工、建材产品争创各级名牌。

5、特色食品

依托贵阳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我区白酒、糕点、饮料等产品争创各级名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和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培养贵阳渝沁园食品有限公司、贵州金杨油脂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争创各级名牌。

6、现代制药业

利用贵阳市地处天然药物资源丰富的黔中产业带为中心,充分发挥发展中药科技产业得天独厚的基础资源优势,走品牌立药的发展道路,加强中药、苗药新产品开发,发展独具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产品,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以中成药为主体的名牌体系。重点培育以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益心舒胶囊为带动的系列产品,培育一批以中药生产为主体的民营企业争创各级名牌。

7、其他产品

将贵州大自然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列入中国名牌重点培育对象。

(二)加快培育发展农产品名牌。

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以白云区牛场乡“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园”和“贵州省现代农业展示区”种植示范基地为带动,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一批具有我区特色的晚番茄、香葱等名牌农产品,围绕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强品牌策划、品牌营销。发挥名牌带动效应,促进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化。

(三)大力培育发展服务名牌。

通过市场竞争培育形成一批服务业(餐饮业)知名品牌,带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名牌培育评价工作,积极为打造我区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环境服务。重点培育金凤凰酒店、贵铝宾馆、夏日康桥酒店等餐饮业服务业知名品牌。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职责,引导、帮扶企业争创名牌。

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服务,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区质量振兴办和各成员单位的联动作用,推动名牌培育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区质量振兴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把名牌培育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名牌培育创建服务平台,加强名牌创建的服务力度。做好五方面的引导和帮扶:

一是引导企业增强争创名牌的主体意识,在名牌创建中,树立新的质量理念,不断实现管理创新,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二是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及时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国内外标准信息,帮助指导企业开展采标工作;三是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计量工作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四是切实帮助企业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推荐及辅导工作,及时为企业提供法规、政策等相关信息服务;五是依法保护名牌,加强行政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名牌产品的违法行为,加大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名牌发展。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高新技术型企业要大力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以数字信息、网络软件、新材料技术、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高效节能等技术领域为重点,创立一批高科技名牌产品。

(三)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质量赶超和质量攻关活动,提高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

一是要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推行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推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等。二是重点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要瞄准中国名牌产品的质量水平,制定赶超目标和措施,中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要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制定质量改进措施。三是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企业人员的质量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员工素质,依靠人才创名牌。四是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增强质量经营意识,不断完善售后服务,由名牌产品向服务名牌延伸。

(四)发挥名牌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发挥中铝贵州分公司、贵州大自然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长乐钢铁有限公司等贵州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发挥我区装备、铝及铝加工、新材料等优势行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名牌。要以主导产品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搞好上下流产品的衔接,形成关联度紧密的产业链。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在新建项目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培育名牌、引进名牌,努力形成一批产品名牌化、市场国际化、组织集团化、经济规模化的名牌区域、名牌行业。在与外商合资、合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民族品牌。

(五)拓展名牌战略的覆盖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名牌评价体系,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的有效实施。

在大力培育制造业名牌产品基础上,引导扶持我区服务业中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对服务标准化的宣传和实施力度,培育一批服务业名牌,促进我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为打造优秀旅游城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开展贵阳市名牌农产品培育工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实施名牌战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形成有竞争能力的都市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体系,促进一批商品化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重点发展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引导农产品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方面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六)制定名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实施。

一是实行资源配置优先政策。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技术基础工作、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在其他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予以优先安排。对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其发展项目贷款可优先安排财政贴息等。二是实行名牌奖励政策。要根据区政府《白云区名牌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贵州省名牌产品和贵阳市(推荐)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服务业名牌的企业给予奖励;三是实行名牌产品促销政策,政府采购要体现名牌优先,帮助名牌企业巩固市场、扩大市场、开发市场,严禁利用报验、准销证、准产证等手段分割市场。

(七)加大名牌宣传、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加大对名牌工作以及名牌产品企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消费名牌的良好氛围;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名牌产品违法行为,将名牌企业列为“扶优”的重点对象,对涉及这些企业的制假售假案件优先受理,重拳出击,严厉惩处;加强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保护,严禁一切乱评比、乱认定、乱推荐活动,坚决杜绝借名牌评比加重企业负担。

(八)加大质量诚信制度建设,加强对名牌产品企业的动态监管。

进一步引导企业不断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名牌企业质量诚信制度,积极开展质量诚信自律活动,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做质量诚信的典范,为企业赢得信誉,赢得效益。对已取得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要加强监督管理,通过监督检查、日常巡查等方式

督促企业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名牌产品的竞争力,市级名牌要争取省名牌,省名牌要争取中国名牌,中国名牌要走出国门,逐步发展为中国世界名牌。

六、规划实施

(一)政府强力推动,部门狠抓落实。

建立实施名牌战略的保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从组织上、政策上、资金上确保本规划的有效实施。区《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委员会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要充分认识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掌握我区的名牌产品发展状况和质量水平,制定我区名牌发展计划、相关配套政策以及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确保名牌发展计划有效实施。区政府要把名牌战略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选择一部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做好帮促、服务和培育工作,共同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

(二)加强监督考核和分析预测。

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监督制度,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工作。区《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委员会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分析和协调,定期向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要准确把握白云区的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适时提出对规划的调整方案,报请区政府审议批准。

贵阳市白云区道路规划 篇2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科技和信息化局

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序 言.....................................................1 第一章 发展环境............................................1

一、发展基础............................................1

二、面临的形势..........................................4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5

一、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5

三、发展目标............................................6 第三章 主要任务............................................8

一、继续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大力推动全区科技进步.......8

二、实施科技强基工程,完善街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8

三、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9

四、建设科技文化强区,推动科技文化产业发展...............9

五、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本区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10

六、搞好科普宣传,培育创新文化..........................10 第四章 重点发展领域.......................................11

一、生物医药健康产业....................................11

二、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产业........................11

三、电子信息...........................................11

四、先进装备制造........................................11

五、现代服务业.........................................12

六、现代都市农业........................................12

七、国际科技合作........................................12 第五章 广州民营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一、发挥优势,明确发展思路..............................13

二、突出特点,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13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和领导,提高科技行政管理水平................16

二、加强科技立法........................................17

三、强化自主创新的投入机制建设..........................17

四、创建高新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17

五、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18

六、引导和激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18

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19

八、加快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19

1316序 言

《白云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国家和省市编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分析白云区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衔接市级规划的布局,另一方面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对“十二五”时期全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发展重点做出总体部署。本规划以2011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并提出到2020年的远景展望。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白云区科技工作深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一)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1、科技三项费用投入逐年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累计达25810.3万元(详见图1),共获得市级以上财政科技投入29510.18万元。组织实施各级科技项目64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5项,省级科技项目63项,市级科技项目148项。财政资金投入的增加,有力地保障了全区科技事业的发展。

图1 2006-2010年区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数(单位:万元)******10036005475.155635.1560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2、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工作成绩显著,均通过国家科技部每两年进行的全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并获得2005-2006“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我区广州民营科技园被评为“中国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园区 ”和被授予“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专利申请7668项,专利授权5967项。共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17项,无论是获奖的数量还是等次均名列各区(县级市)前茅。

(二)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区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家,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工程研发中心,获市认定的12家农业龙头企业有10家建有自主研发机构。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0.3亿元,初步形成以新材料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目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1个,市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4个,市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区级公共实验室4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底广州联炬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获批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孵化器),也是广东省唯一一家获批的民营企业。

(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和总部经济成效显著。

广州民营科技园发展迅速,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优势,带动了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时期,入园企业达26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家,上市企业1家。核心区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55亿元(详见图2),同比增长33.3%,税收1.7亿元,同比增长9.7%。据统计,园区企业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20多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2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1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获得专利授权690项,其中发明112项,实用新型287项。图2 2006-2010年民营科技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60300技工贸总收入2006年20.22007年30.62008年352009年41.272010年55

白云科技创意园2008年11月5日成功举办了挂牌仪式,进展顺利,目前,园区一期建设及招商情况均已完成,效果良好,近150家企业入驻,园区出租率达100%。随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白云科技创意园二期也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二期占地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届时,白云科技创意园的面积将高达15万平方米,成为推动白云区相关低端服务业、电子信息化、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为白云区产业升级改造和全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扶持且有助于整合白云区创意产业集聚发展。

(四)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丰硕成果。鼓励和支持科技企业联合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项目累计超100项,另外,我区国际科技合作也取得可喜成绩,“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落户我区,“企业先导、政府支持,民营大规模长期国际科技合作”的创新模式特别是在对独联体主要国家的科技合作中成效尤其显著。首届白俄罗斯“广东科技节”顺利召开,白云区有13家科技企业与外方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8项,合同金额达1120万美元;“百名海外专家南粤行——走进白云”专场活动取得良好成效,11家企业与外方对接技术项目9个,金额达500万美元。目前,我区正在孵化的对俄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有16项,预期产值(1-3年)达181亿元。

(五)实施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带项目,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白云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带”项目累计投入经费1400万元,在流溪河两岸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科研究机构实施了56个都市农业科技项目。通过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继续鼓励和探索“公司+科技+基地+农户”新模式的应用,培育壮大了广州市澳洋实业有限公司的“澳洋彩鲷”、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江村黄鸡”等一批名优产品。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我区加快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区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经济、科技、教育等实力明显增强,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区域环境。二是广州近年来一直实施泛珠三角科技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出台,为我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三是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达72.6%,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明显快于传统产业;以广州民营科技园为主要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备了良好基础,我区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人力、技术和设备优势明显,生物医药资源丰富,初步营造起适合城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生态环境。

我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偏少、科技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全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还不够充分,产学研合作空间有待拓展;三是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仍然不足;四是科技企业项目融资仍然不够理想;五是国际科技合作的潜力无限,但我区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国际科技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以生态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创新型城区”总体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大力促进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努力搭建人才、金融、信息和技术等创新服务平台,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发挥科技和信息化在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作中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强化自主创新原则。加快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发展为主的转变,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布局,优先发展重点经济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与高效节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推动产业的集群化和规模化,形成区域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从科技管理到科技体制的改革中,转变“见物不见人”的落后观念,把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放在突出位臵。

(四)把握上下衔接原则。白云区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在广州市建设成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我区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找准与市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衔接点,承担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

三、发展目标

(一)2015年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以推进社会科技事业全面进步为宗旨,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白云区科技创新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市的位次明显前移。

1、加大科技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本级科技经费和科学事业费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2%--2.5%,并逐年增长。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5%。

2、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我区形成以总部研发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5%。

3、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5个,市级以上企业工程研发中心25家,区级公共实验室8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2015年专利申请量突破3000件,专利授权总量突破28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比2010年翻一番。

5、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壮大科技队伍取得成效。2015年,全区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0000人,全民科技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6、广州民营科技园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0亿元,税收总额3.5亿元。863产业化促进中心二期至五期建设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

7、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有新进展,广东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 地建成并初具成效,白云区与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项目超50项。

8、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科普设施和手段实现现代化,科普经 费人均达到2元,形成20个科普基地。

(二)2020年远景展望

到2020年,白云区将建设成为技术竞争力较强、创业和居住环境优良、社会和谐进步的科技强区,成为广州市知识、技术的创新中心和扩散中心区域之一,成为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到2020年,作为国际化科技中心城市广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接轨、高效运行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70%以上。

到2020年,白云区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卫生、电子信息、创意文化等特色科技产业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以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为载体的国际科技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地。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继续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大力推动全区科技进步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致力建立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抓好技术创新,抓好科技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全区技术创新工作的新局面,促进我区经济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把发挥广州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与我区自身的资源与技术特点结合起来。按照我区科技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统一步调,加强集成,形成合力,共同把科技兴区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二、实施科技强基工程,完善街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街镇科技工作是全区科技工作的基础,必须充分调动各个街镇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好全区的科技工作。目前,我区基层街镇的科技工作较薄弱,“十二五”期间,区科技主管部门将狠抓科技强基工程。一是通过制定科技、科普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明确街镇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出台街镇科技管理规定,致力于建立完善的街镇科技创新体系;二是积极落实《白云区街(镇)党政领导班子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办法》,明确科技工作的层级目标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科技兴区”落到实处。

三、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四个体系,营造五个环境。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区内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调控有力的宏观管理体系,功能强大的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营造五个环境,即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基础条件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科技人员创业发展的环境,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创新投入环境,良好的创新人才环境。

二是完善两个机制,打造四大平台。即完善公共科技服务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从而构建起新型的科技服务机制。以“广州863产业化促进中心”为基础,打造全区的高新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以“广州白云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带”项目为基础,打造全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示范平台,以企业工程研发中心为基础,打造全区技术创新平台;以“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为基础,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四、建设科技文化强区,推动科技文化产业发展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科技文化强区建设,促进全区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区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是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等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智力密集的特点,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促进企业效率提升和价值增值。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创造、提升本土创意品牌,为基础传统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重视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开发,构建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建立具有较大影响的、规模较大的动漫产业基地。二是充分发挥高科技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加快数字电视的发展。三是鼓励通过技术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能力。

五、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本区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建设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带这一契机,配合省市科技部门工作,大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切切实实用科技武装农业,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品牌,在“十二五”期间促进本区农业高效快速发展,实现科技兴农。

二是大力加强高新技术改造,大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全面建设和完善本区信息网络,支持建设电子商务的设施和完善的、安全可靠的运行支撑体系;建立运输、货物、仓库之间反应灵敏的物流信息网络,建好农产品集散中心,形成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区科技信息网建设,提高科技项目、成果、专利信息等的查询检索系统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六、搞好科普宣传,培育创新文化

加强全民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咨询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多种形式,借助媒体将科技成果、科学常识和实用技术送到基层。另外,充分发挥已有的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的作用,充实科普教育内容,提高科普教育质量,扩大科普宣传教育面。开发利用863产业化中心科普功能及都市农业示范带的教育体验功能,推进青少年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培育区内居民的科技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创新文化。

第四章 重点发展领域

一、生物医药健康产业

依托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制药、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海洋药物、精密医疗器械等;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剂型,发展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着重于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大力发展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二、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产业

以广州“节能和新能源(白云)产业基地”、广州白云航空电子科技产业园和国际(对俄)科技合作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发展新能源材料、航天航空新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植物提取新材料等;结合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加强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及复合材料等汽车用新材料发展。适应建筑节能、环保建筑要求,加快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化工材料等。

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移动通信终端、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围绕空港及其配套产业发展需求,加快航空电子系统硬件产品和无人机的研发、制造等;运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推广节能环保理念,开发绿色家电产品。

四、先进装备制造

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比较优势突出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支持发动机、车桥、变速箱、车轮、汽车电子等五大汽车零部件系列快速壮大。

其他装备制造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

五、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网络化教育、数字广播影视服务系统、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现代医疗服务技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技术、文物保护与现代旅游、科技检测和综合技术服务等,从而以信息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综合技术服务业,优化三大产业结构。

六、现代都市农业

重点发展:一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障农产品和生态安全为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用信息技术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三是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拓展农业新领域。

七、国际科技合作

支持和鼓励科技企业与独联体国家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合作的领域涉及到化工、纳米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通过技术引进、联合研制、建立联合科学研究中心、智力引进等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五章 广州民营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一、发挥优势,明确发展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指示精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特色明显的原则,围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两大主题,着手深化创新基地的产业研究和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把民科园及其创新基地建设成为广东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广州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带动白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个低碳新城区,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两个适宜”现代产业新社区;创新联盟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珠三角服务业外包基地以及优秀民营企业的集聚区。

二、突出特点,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

(一)完善基本配套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完善核心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完成北太路全线4.8公里的创新基地城市主干道的改造和亮化工程。对扩园的城市道路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拟完成道路建设20公里。对创新基地的“三通”建设和城市规划基础建设进行施工,完成创新基地路网、水网、电网的铺设和地下开挖工程,总计开挖土石方10万立方米,铺设管网30公里,初步建成创新基地城市基础设施网路。

抓好扩园征地安臵房建设工程,建设好扩园规划安臵经济适用房;继续推进园区企业员工公寓宿舍建设,建设好民科园公寓二期;引入商业地产开发企业,针对扩园城市规划项目建设园区企业高管及高级员工商品房建设;完善项目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四星级接待酒店、高级会务中心、综合配套楼等在内的企业商务活动场所,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二)做好主题园中园的开发工作。

抓住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机遇,在创新基地内推动主题园中园的建设。一是以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落户园区为契机,建立对俄科技合作研发基地,打造国际(对俄)科技合作产业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及成果转化利用工作;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企业、机构加入国际科技合作联盟,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联盟规模,并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在引进优质项目和优秀人才的作用,吸引优秀企业、研发机构、领军人物来民科园及其创新基地创业,使民科园逐步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基地。二是积极推进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绿色、低碳新城项目——华工科技园,与中山大学合作的国家级中大科技园白云分园项目。华工科技园主要以“低碳”项目为核心,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机电磁光一体化等领域,支持创办新型企业,扶持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产业化,建设高新技术研发与总部办公区、高新技术产业中试孵化区与产学研合作示范区。中大科技园主要以新能源新材料项目为核心,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创新人才的吸纳与培育于一体的科技园。

(三)积极培育新兴战略型产业体系。

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培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考虑到白云区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基础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及区位条件,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材料、节能产业、光伏产业、动力电池、智能电网、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

(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总部、税源经济不断发展。充分利用好民科园及863中心品牌,不断丰富民科园及863中心品牌内涵,引进优质的总部、科技型企业。做好广州863产业化促进中心各期总部项目的策划、建设和招商,积极加强产业链招商,加强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和科技合作,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民科园精细化工公共试验平台、动漫创意公共平台、军品检测平台等试验平台,促进民科园企业创新研究,促进园区税源经济的发展。

积极支持白云区政务审批中心民科园分理点的建设,引进与企业日常经营密切相关联的职能部门的服务窗口,并以白云区政务审批中心民科园分理点为契机,引入金融服务、工商服务、科技服务、人才服务等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从而构建起全面完善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促进园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领导,提高科技行政管理水平

(一)健全领导责任制,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科学、用科学,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坚持将加快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来抓,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进一步发挥区科技兴区领导小组的作用。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技工作中起好牵头和协调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创新工作机制,研究和协调解决好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

(三)保证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严格按照《广州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广州市白云区科技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确保区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长,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管理制度,促进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四)进一步提高科技行政管理水平,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规范科技项目申报、评估、检查,专家库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信用体系和项目效果评价体系等管理制度。建立科技发展和运行的检测、评估系统。进行产业发展与转移的规划,加强软科学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五)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到科技工作的突出位臵,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形成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加强科技立法

推动修订或研究起草有利于促进白云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体系,并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粤发„2005‟14号)等有关文件,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科技进步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强化自主创新的投入机制建设

(一)确保对自主创新投入的稳步增长。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我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二)继续加大区、街镇两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重点,确保区级财政科技投入总额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2%--2.5%,并逐年增长;确保街镇财政科技投入总额逐年增长。

(三)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区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结题全部委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验收,把科技项目管理从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四、创建高新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

(一)逐步引导广州863产业化促进中心作为我区自主创新的载体和平台,使其成为我区科技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从而全面推进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的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发挥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的作用,践行广东省科技厅提出的“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引进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为目标,继续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白俄罗斯国家科技园、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莫斯科大学、基辅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

(三)以建设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地为契机,规划建设好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和国际专家生活园,打造设备完善、功能强大的国际科技合作新载体,为吸引国外科技人才参与广东省科技发展及我省优秀科技人才走向国际舞台创造条件和机会。

五、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一)大力发挥我区与广州市融资担保中心合作建立的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作用。

(二)继续运作我区与中国银行白云支行合作建立的科技融资平台。

(三)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好“银行+评估机构+担保机构”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制度,帮助初创型的中小科技企业进行融资。

(四)积极探索建立中小科技企业民营资本融资平台,尝试发挥社会民营资本和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

六、引导和激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一)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扶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工程研发中心,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增加科技成果储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明确规定对获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工程研发中心,区给予10—50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

(二)着力培植科技示范基地及龙头企业。对被列入市级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或企业)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或示范区),从资金上给予50万元以内的项目配套支持。

(三)鼓励企业开发名牌产品。对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优先列入成果转化、科技攻关等科技计划。

(四)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本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项目或个人给予奖励。

(五)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项目,政府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

(六)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和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

(一)激励企业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各类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研发、申请以及实施转化。

(二)建立专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专利申请资助、专利成果产业化、专利示范试点、专利宣传培训和专利工作先进等奖励。

(三)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各行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组织专项行动,集中力量侦破涉及侵犯注册商标、专利、版权以及商业秘密等大要案件,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四)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五)大力实施标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标准化。

八、加快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一)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编制实施相关科技人才政策,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做好政策保障。

(二)进一步发挥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做好引进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及科技管理人才。

(三)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培养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领军人物、企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目标,选择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人员,重点支持其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支持其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四)鼓励区外科技人员到我区创业。科技人员自带的科技项目,经区级或区级以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立项的,在科技经费上给予优先支持。

上一篇:文秘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下一篇:二年级作文写人: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