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写说明

2024-09-11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写说明(共7篇)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写说明 篇1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收入总额项目的填写

1、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附《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填写纳税人的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之和。本行对应附表一《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中第十九行,应先填附表一再填此行。

基本业务收入指的是纳税人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会计报表--《损益表》中第一行的“销售(营业)收入”相同。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只有一项基本业务收入,并且与纳税人的“所属行业”相对应。汇总纳税企业由于其成员企业众多,行业不一,可以在不同事项中分别反映。

其他业务收入指的是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包括销售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收入;技术转让收入;无形资产转让收入;固定资产转让收入;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入(含逾期押金);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收入及其他收入。在此其他业务收入的概念不是会计科目核算的“其他业务收入”,还包括了部分“营业外收入”(如固定资产转让收入等)和视同销售收入的内容。

2、第二行“销售退回”:填写纳税人已在主表第一行确认为“销售(营业)收入”的销售收入退回。一般情况下,企业只有取得《企业进货退回及索取折让证明单》,凭此证明单,销售方开具红票冲减的收入填入此栏次,其中不含增值税的销项税金(增值税为价外税,没有在销售收入中核算)。

3、第三行“折扣与折让”:填写纳税人已在主表第一行确认为“销售(营业)收入”的现金折扣,不包括直接扣减收入的商业折扣与折让。一般是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销售折扣在计征所得税时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7]472号)文件中规定的情况:“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能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符合规定的纳税人应将销售额全额列入主表第一行,准予减除的折扣额在此行填列。

4、第四行“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填写“销售(营业)收入”减“销售退回”和“折扣与折让”之后的金额。本行次是纳税人计算税前扣除业务招待费的基数。

5、第五行“免税的销售(营业)收入”:填写纳税人单独核算的免税收益。免税收益是指根据财税字(1994)001号文件及国家税务总局其他相关文件规定的单项减免税的优惠项目,如免税的技术转让收益;免税的治理“三费”收益;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免税的种植业、养植业、农林产品初加工业所得等。并要求纳税人对此进行单独核算。

本行是第四行“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其中数,填写的免税收入是收入扣除成本后收益的概念。由于纳税人已将免税收入计入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并将对应的成本、费用填列在相应栏次。旨在与第七十一行的免税所得相对应。

6、第六行“特许权使用费收益”:填写纳税人转让各种经营用无形资产“使用权”的净收益。

纳税人因无形资产而取得的收入及收益涉及3个方面,在纳税申报时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纳税人转让经营用无形资产“所有权”的收入。此项收入填入主表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中,相应的成本填入主表第十五行“销售(营业)成本”;

(2)纳税人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的净收益,在本行填写。注意填写的数据是扣除成本后的收益额;

(3)纳税人转让投资用无形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的收益,填入主表第八行“投资转让净收益”中。注意填写的数据是扣除成本后的收益额。

7、第七行“投资收益”(附《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取得的存款利息收入、债权投资的利息收入和股权投资所得。

本行填写既较为复杂又非常重要。一是要求纳税人依据税法的口径填列,本行数据来源于“投资收益”、“长期投资”“财务费用”三个科目,不是会计科目中的“投资收益”数额。二是本行需要对会计科目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填列;三是本行与附表二《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中的持有收益有不完全对应关系,本行中的存款利息收入不在附表二中填列;四是本行的投资收益仅指境内部分不包括境外投资收益。

(1)存款利息收入:指纳税人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的应计利息,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的应计利息收入。其数据来源于“财务费用”科目的贷方发生额。

由于金融、保险企业的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不能作为计提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和广告费的依据,因此纳税申报时金融、保险企业的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要在此行填列,不能计入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中。

(2)债权投资的利息收入:指纳税人各项债权性投资应计的利息收入。

(3)股权投资的股息所得:指纳税人取得股权性投资的股息、分红、联营分利、合作或合伙分利等应计股息性质的全部所得。

本行填写的股息性所得与会计核算中股息性所得存在的几点主要区别:

①税收理论将纳税人分回的股利已纳税款作抵免处理,按税前利润确认;会计上对投资分利按税后所得确认投资收益。新申报表遵循税法原则,将纳税人取得的股息性所得还原成税前所得;

②税法对股权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与会计核算的时间不同。会计核算要求采用成本法核算的纳税人于实际收到分配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纳税人在每一会计年度末,按照其在被投资企业的参股比例,依据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来确认投资收益;税法要求纳税人于被投资企业分配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因此纳税申报时纳税人将被投资企业分配利润中已做分配的投资收益填写在新申报表主表的第七行及附表二《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中;

③税法对投资收益确认的数额与采用权益法所确认的数额有差异。权益法依据被投资企业的累计净利润来确认投资收益,没有剔除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税法规定的股息性所得是从被投资企业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中取得的分配额。

④纳税人短期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会计核算时直接冲减投资成本,纳税申报时应作为投资收益在本行填写。一方面纳税人的收入中包括了取得的所有股息性收入;另一方面纳税人取得的现金股利也是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利润,纳税申报时应并入按成本法核算的投资收益中,还原成税前所得。

⑤纳税人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8、第八行“投资转让净收益”(附《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取得的投资资产转让、出售的净收益。与附表二《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中投资转让收益相对应。

本行是扣除成本后收益的概念,必须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则为投资损失,计入主表第三十一行“投资转让净损失”中。

9、第九行“租赁净收益”:填写纳税人取得的租赁收入减除租赁支出的净收益。本行是扣除成本后收益的概念,必须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则为租赁净支出,计入主表第二十四行“租赁净支出”中。

本行不包括一是已填入主表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中的出租包装物收入;二是施工企业已做销售收入核算的设备租赁收入;三是房地产企业已做销售收入核算的出租房产的租金收入。

10、第十行“汇兑净收益”:填写纳税人计入“财务费用”的汇兑收入减汇兑支出的净额。本行必须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则为“汇兑净损失”,计入主表第二十三行“汇兑净损失”中。

11、第十一行“资产盘盈净收益”:填写纳税人全部存货资产、固定资产盘盈减允许在成本、费用和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盘亏、毁损、报废后的净收益额。本行必须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则为“资产盘亏、毁损、报损净损失”,计入主表第三十行“资产盘亏、毁损、报损净损失”中。

纳税人转让的有关资产的收入应计入主表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中。

12、第十二行“补贴收入”:填写纳税人收到的各种财政补贴收入,包括减免、返还的流转税等。即包括有明文规定的免税补贴收入,也包括不免税的补贴收入。数据来源于“营业外收入”科目或企业单设的“补贴收入”科目。

13、第十三行“其他收入”:填写纳税人取得的除了上述收入以外的当期应予确认的其他收入。包括从下属企业收取的总机构管理费收入,各种价外基金、收费和附加,债务重组收益,罚款收入,从资本公积金中转入的捐赠资产或资产评估增值,债务人无法支付的债务,收回的已核销的坏帐,境外投资收益等。其中,总机构管理费不仅指经税务机关批准收取的,还包括企业自行向下属企业收取的管理费。

本行数据来源于“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科目,是一个比较主要的行次,其中一些项目为收益额、一些项目为收入额,填写时应加以区分。

“境外投资收益”在本行填列时应注意:一是将境外投资收益还原为税前所得;二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的暂行办法》(财税字[1997]116号)文件规定:“企业境外业务之间的盈亏可以相互弥补,但企业境内外之间的盈亏不得相互弥补。”因此纳税人境内、外所得都盈利时,将境外投资收益填在本行,如果有一方亏损,境外投资收益不在本行反映;三是本行填写的境外所得是剔除成本、费用后净收益的概念。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14、第十四行“收入总额合计”:填写第四行至第十三行的合计数,其中不包括第五行数。

(二)扣除项目的填定

1、第十五行“销售(营业)成本”(附《销售(营业)成本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在生产经营业务及其他业务中耗费的各项成本。包括各项经营业务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成本;销售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发生的相关成本;技术转让发生的直接支出;无形资产转让发生的直接支出;固定资产转让、清理发生的转让和清理费用;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成本;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结转的相关成本。

本行对应附表三《销售(营业)成本明细表》中的第八十行。填列时应注意:一是财税字[1996]97号文件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等,不得结转以后年度补扣”。因此本行强调当年度的概念,不包括以前年度补提补扣的成本;二是要严格区分成本与费用,不能相互混淆及重复扣除。

2、第十六行“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填写纳税人在“销售税金及附加”科目中核算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3、第十七行“期间费用合计”:填写纳税人本期发生的期间费用性质的全部必要、正常的支出,是第十八行至第四十二行的合计数。第十八行至第四十二行反映的是会计核算的数据,并且对于已计入成本的,不得在期间费用中重复扣除。

4、第十八行“工资薪金”(附《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发生或提取的计入期间费用的工资薪金。不包括在制造费用、在建工程、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的工资。因此本行只是《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中列入期间费用的工资,与附表四《工

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不完全对应。

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文件规定:工资薪+金支出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单位任职或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各种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地区补贴、物价补贴、误餐补贴也是工资薪金支出的范围。因此本行填写的工资薪金的口径不同于纳税人工资总额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主表第十八行=附表四第三列的第四行+第五行

5、第十九行“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附《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本期按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提取的全部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减除在制造费用、在建工程中核算的职工福利费后的余额。

本行反映计入期间费用的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与附表四《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不完全对应。

一般情况下:主表第十九行的职工福利费=附表四第四列的第十行-第四列的第二、三、六行主表第十八行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附表四第五列的第十行+第六列的第十行

6、第二十行“固定资产折旧”(附《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本期计入期间费用的有关资产的实际折旧额)

本行与附表五《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不完全对应。

一般情况下:主表第二十行的固定资产折旧额=附表五第12列中固定资产折旧的合计数+第13列中固定资产折旧的合计数

7、第二十一行“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附《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本期计入期间费用的全部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实际摊销额)

本行与附表五《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不完全对应。

一般情况下:主表第二十一行的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额=附表五中第12列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额的合计数+第13列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额的合计数

8、第二十二行“研究开发费用”:填写纳税人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各种技术研究开发支出。适用范围包括:一是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以及控股并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二是本市的高新技术企业。

9、第二十三行“利息净支出”:填写纳税人“财务费用”的借方发生额。利息收入已在第七行“投资收益”中反映。

10、第二十四行“汇兑净损失”:填写纳税人“财务费用”中“汇兑损益”的借方余额。本行与第十行“汇兑净收益”相对应。

下面两项内容不在本行填写:一是已资本化计入有关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二是筹建期间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相关支出已计入开办费或固定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

11、第二十五行“租金净支出”: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租赁净损失。本行与第九行“租赁净收益”相对应。

12、第二十六行“上缴总机构管理费”:填写纳税人已提取计入管理费用应上缴的总机构管理费。本行由下属企业填写,总机构收取的管理费由总机构计入第十三行“其他收入”中。

13、第二十七行“业务招待费”: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14、第二十八行“税金”:填写纳税人缴纳的计入本期管理费用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该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15、第二十九行“坏帐损失”(附《坏帐损失明细表》):填写纳税人采用直接冲销法核算的企业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

16、第三十行“增提的坏帐准备金”:填写纳税人采用备抵法核算在本年度提取的坏帐准备金。

17、第三十一行“资产盘亏、损毁和报废净损失”: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发生的资产盘亏、损毁和报废净损失。本行与第十一行“资产盘盈净收益”相对应。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文件规定:纳税人发生的资产盘亏、损毁和报废净损失等,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在税前扣除。因此对已在本行填写的资产盘亏、损毁和报废净损失,未经税务机关批准,应在第五十九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18、第三十二行“投资转让净损失”:填写纳税人本期进行投资转让实际发生的净损失。本行与第八行“投资转让净收益”相对应。

一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文件规定:企业当年税前扣除的投资转让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二是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文件规定:企业税前扣除投资转让损失,必须经过税务机关批准。因此对已在本行填写的投资转让净损失,一是未经税务机关批准;二是超过当年实现的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的部分,应在第五十九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该行数据来源于“投资收益”科目的相关内容。

19、第三十三行“社会保险缴款”:填写纳税人按照国家规定实际缴纳给社会保障部门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险缴款。

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20、第三十四行“劳动保护费”:填写从事特殊工种、特殊行业或在特殊地区的纳税人实际发放的劳动保护费以及纳税人确因工作需要为雇员配备或提供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等发生的支出。因工作需要发生的此项支出应取得合法凭证,不能直接发放现金,否则应并入“工资薪金”核算。

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第五十四条规定: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可以扣除。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21、第三十五行“广告支出”(附《广告支出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具有广告性质的全部支出。本行与附表七《广告支出明细表》相对应。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要求纳税人作为广告费用的支出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广告是通过经工商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二是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三是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本行填写的广告支出是在期间费用中核算的全部广告性质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第四十三条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广告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标准的通知》(国税发[2001]89号)文件中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超过比例部分的广告支出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这两个文件对广告支出在税前扣除的标准加以限定。因此纳税人将超过部分在第四十九行“广告支出纳税调整额”中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2、第三十六行“捐赠支出”(附《公益救济性捐赠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各种捐赠支出,即包括公益救济性捐赠也包括非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直接捐赠。本行与附表八《公益救济性捐赠明细表》相对应。未经税务机关审核确定的资助,在第五十一行调增应税纳所得额。

23、第三十七行“审计、咨询、诉讼费”: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审计、咨询、诉讼费用。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24、第三十八行“差旅费”、第三十九行“会议费”: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会议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这一规定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纳税人对纳税申报负有举证的责任。当然这种举证责任在纳税检查环节,不在纳税申报环节。

25、第四十行“运输、装卸、包装、保险、展览费等销售费用”:填写纳税人本期销售商品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运输、装卸、包装、保险、展览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专设销售机构的业务费。国税发[1994]250号文件规定:“企业向保险公司缴纳的与取得应税所得有关的财产保险等各种保险费用,可在税前列支”,商业企业还包括进货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本行数据来源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26、第四十一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支付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27、第四十二行“其他扣除费用项目”:填写纳税人第十七行至第四十一行以外其他准予在税前扣除的期间费用,包括资产评估减值、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非常损失。

(三)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项的填写

1、第四十三行“纳税调整前所得”:填写第十四行减第十五行减第十六行的计算数。本行如为正数则为纳税人计算税前扣除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基数。本行与纳税人在“损益表”中核算的“利润总额”没有完全对应关系。

2、第四十四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填写纳税人依据会计口径确认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与税法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增加的应纳税所得的合计金额。本行填写第四十五行至第五十九行的合计数。第四十五行至第五十九行不能填写负数。由于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是一种标准,依据标准计算出的金额是准予扣除限额的概念,不是必须扣除的金额。如果纳税人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高于准予扣除限额,按限额扣除;低于准予扣除限额,按实际核算金额扣除。

3、第四十五行“工资薪金纳税调整额”(附表四《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实际应付的工资薪金支出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

4、第四十六行“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调整额”(附表四《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按照职工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超过按计税工资总额提取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

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在税前扣除。

5、第四十七行“利息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多扣除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和按照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数额以内的部分的利息支出,准予扣除。”《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利息支出,是指建造、购进固定资产竣工决算投产后发生的各项贷款利息支出„„包括向保险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借款利息支出„„包括纳税人之间相互拆借的利息支出。”超过上述规定的标准和范围,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6、第四十八行“业务招待费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多扣除的业务招待费。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纳税人准予扣除的业务招待费标准为“全年销售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超过部分要进行纳税调整。

如果纳税人无主营业务收入,则按取得各类收益不超过2%的标准扣除业务招待费。各类收益包括投资收益、期货收益、代购代销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纳税人从事代理进口业务,按其代购代销收入2%计提的业务招待费,准予在税前扣除,超过部分进行纳税调整。

7、第四十九行“广告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多扣除的广告支出。

广告支出应该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广告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标准的通知》(国税发[2001]89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扣除,超过部分在本行进行纳税调整。

8、第五十行“赞助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发生的赞助支出。赞助支出既不同于公益性捐赠,也不是广告支出,非广告性赞助支出要全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9、第五十一行“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发生超过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以及全部非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如果纳税人对非关联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资助未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在本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10、第五十二行“折旧、摊销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标准扣除的折旧额、摊销额。

涉及折旧、摊销问题的几项主要规定一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文件规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调整账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二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外购商誉不得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企业不得自行实行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三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纳税人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采取直线折旧法”等。纳税人如有税法规定不准予扣除或超过规定标准多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额,在本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11、第五十三行“坏账损失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未经批准或超过批准额度扣除的坏帐损失。坏帐损失作为一种财产损失,经过税务机关批准后准予在税前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0]579号)文件规定:“除金融保险企业等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外,其他企业直接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人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一律不得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进行扣除;其他企业委托金融保险企业等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人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准予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进行扣除。”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文件规定,“凡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得自行税前扣除”。本行填写采用直接冲销法核算的纳税人调增的坏账损失。

12、第五十四行“坏账准备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标准多扣除的坏账准备金。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经批准可以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的年末应收账款是纳税人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包括代垫的运杂费。年末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

由于税法规定提取坏账准备金的基数和比例与会计核算不同,因此本行填写采用备抵法核算的纳税人调增的坏账准备金。

税法为了防范关联企业的避税行为,在提取坏账准备金和扣除坏帐损失方面的特殊规定:一是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坏帐损失,除法院判决债务人破产外不得在税前扣除;二是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赊销业务,不得提取坏账准备金。

13、第五十五行“罚款、罚金或滞纳金”:填写纳税人在“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罚款、罚金或滞纳金。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交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不得在税前扣除。由于银行的罚息及合同的违约金不是行政性罚款,不在本行反映。

14、第五十六行“本期增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第五十七行“本期增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第五十八行“本期增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填写纳税人扣除的本期增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税法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

出版企业的提成差价属于准备金性质,不得在税前扣除。

目前,税法准予在税前扣除的准备金有八项:坏账准备金、商品销价准备金、金融企业的呆帐准备金、保险企业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本行填写纳税人已在扣除项目中反映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

15、第五十九行“其他纳税调整增加项目”:填写纳税人除以上调增项目外还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包括超过税法规定标准多扣除的业务宣传费、不符合确定性原则在第四十二行中已扣除的预提保修费和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等。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16、第六十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填写第六十一行与第六十二行的合计数。

17、第六十一行“研究开发费用附加扣除额”: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的研究开发费用附加扣除额。

18、第六十二行“其他纳税调整减少额”:填写纳税人其他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包括以前年度应结转在本年扣减的项目。例如准予在本年调减的以前年度的广告费等。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19、第六十三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填写第四十三行加第四十四行减第六十行的计算数。

本行如为正数,是纳税人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以及填写第六十五行“各项免税所得”的依据;本行如为负数,是纳税人当期申报可向以后年度结转弥补的亏损额。

20、第六十四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附《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金额。本行与附表九《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相对应。本行金额不能大于第六十三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税前弥补亏损审核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要经税务机关批准。该行数字是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填写的。

汇总纳税的成员企业,在汇总(合并)纳税的当年其亏损额已与其他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赢亏相抵,因此不能弥补汇总(合并)纳税年度的亏损额,所以,汇总纳税成员企业不填本行。

21、第六十五行“各项免税所得”:填写第六十六行至第七十二行的合计数。

本行金额不能大于第六十三行减第六十四行的余额。

22、第六十六行“国债利息所得”:填写纳税人免税的国债利息所得。

京国税发[2001]124号文件规定,“企业购买(包括从二级市场购买)的国债到期(或分期)兑付所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但相关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对于已计入第八行的国债转让净收益属于投资转让所得,不属于免税的国债利息所得,不得在本行扣减。

23、第六十七行“免税的补贴收入”:填写纳税人免税的各项补贴收入。

财税字[1995]81号文件规定:“企业取得的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者外,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本行反映有关文件明确规定的不计入损益的免税补贴收入。

24、第六十八行“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收费或附加”:填写纳税人免税的13项政府性基金。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养路费铁路建设基金等13项政府性基金(收费)免税企业所得税的通知》(财税字[1997]33号)文件规定: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邮电附加费等13项基金(收费)免征企业所得税。

25、第六十九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填写纳税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

由于第七行已将应补税和不需补税的投资收益全部按还原后的数额并入收入总额,因此本行填写的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也应按还原额减除。

本行填写的投资收益包括从无税率差地区分回的投资收益;从享受定期减免税的被投资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从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等。

京国税发[2001]124号文件强调:“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补缴企业所得税”。

26、第七十行“免税的技术转让收入”: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免税的技术转让收益。

财税字[1994]001号文件规定: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本行填写经税务机关批准减免的所得。

27、第七十一行“免税的治理‘三废’收益”: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免税的治理‘三废’收益。

28、第七十二行“其他免税所得”:填写纳税人除上述免税所得外,按有关文件规定经税务机关批准的单项免税所得。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29、第七十三行“应纳税所得额”:填写第六十三行减第六十四行减第六十五行的计算数。本行是纳税人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30、第七十四行“适用税率”:填写纳税人实际计算缴纳税额的税率或征收率。

本行与旧申报表的税率不同,即可以填法定税率33%,也可以填两档优惠税率27%或18%。并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3号)精神,一些汇总纳税成员企业要按一定比例就地交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就地纳税的成员企业在此行填写换算后的征收率。

就地纳税成员企业的征收率=适用税率×就地预交比例

31、第七十五行“应缴所得税额”:填写第七十三行×第七十四行的计算数。本行反映纳税人在纳税年度的纳税申报所属期累计应缴的所得税额。

32、第七十六行“期初多缴所得税额”:填写上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此行不能为负数。

33、第七十七行“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写当年度各期(季、月)实际累计预缴的所得税额。

34、第七十八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填写纳税人需补税的投资收益在当地已缴纳的所得税。

35、第七十九行“应补税的境外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填写纳税人的境外所得在当地已缴纳的所得税。

如果纳税人已在第十三行“其他收入”中填写了境外投资收益,则在本行填写境外所得税款扣除额;如果纳税人境内亏损,“其他收入”中不能填写境外所得,而将境外所得的应补税额在本行用负数表示。

36、第八十行“经批准减免的所得税额”: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的减免税额。

37、第八十一行“应补(退)的所得税额”:填写第八十一行减第七十六至第八十行的计算数。本行是纳税人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额。

《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填报销售(营业)收入的具体构成项目。企业应根据主营(基本)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会计明细科目和业务性质分析填列附表一后,再据本表中第十九行填列主表的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

二、附表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2行“工业制造业务收入”:包括直接销售产品的收入;自设非独立核算销售机构的产品销售收入;委托他人代销产品收入;受托加工业务和工业性劳务作业收入。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矿产资源开采等采掘业务的收入在本行填报。

2、第3行“商品流通业务收入”:包括商品流通企业的国内贸易和进出口销售收入;代购代销业务收入;储运业务收入等。

3、第4行“施工业务收入”:包括施工企业的工程价款收入;劳务作业收入;设备租赁收入。

4、第5行“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包括建设场地(土地)的销售收入;商品房销售收入;配套设施销售收入;代建工程(代建房)收入;商品房售后服务收入;出租房租金收入。

5、第6行“旅游、饮食服务业务收入”:包括旅行社的营业收入;饭店、宾馆、旅店的营业收入;酒楼、餐馆的业务收入;理发、浴池、照相、洗染、修理等服务的收入;游乐场、歌舞厅、度假村的收入。

6、企业的运输业务、邮政通信、金融保险和其他中介服务收入应附说明。

《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附表填报企业的各项投资所得的详细资料。企业应按投

资性质、投资期限进行归类。短期投资和债券投资只填报投资成本、投资所得、转让成本、投资转让价格和投资转让收益。企业必须先根据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应收股息等会计科目的明细帐分析填报本附表,然后据以填报主表的第7、8、32行。

存款利息收入不在本表中填列

《销售(营业)成本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附表填报与销售(营业)收入相配比的直接成本和制造费用。企业应根据有关会计帐户的明细科目和成本计算单或汇总成本计算单先分析填列本附表,然后据以填报主表第15行。企业必须严格区分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不得混淆或重复计算申报。其中,企业的运输业务、邮政通信业务、金融保险业务和中介服务等业务的成本必须附说明。

《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应计工资总额及其分配、实际发放工资总额,反映企业按实际发放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及其分配。

(二)本附表第3列第2―9行应根据“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及工资薪金费用分配汇总表等凭证分析填报。其中第3列的第9行填报“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合计,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包括提取的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

(三)第3列第10行反映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企业应根据“应付工资”借方发生额的合计填报。第4列的第10行“职工福利费”是指税前按工资总额的规定比例提取的部分,不包括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四)本附表与主表的逻辑关系为:

第3列的第4+5行=主表的第18行; 第4列的第10行―第4列的第2、3、6行=主表的第19行的职工福利费;

第5列的第10行+第6列的第10行=主表的第19行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第4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0行×14%,第5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0行×2%,第6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0行×1.5%;

第4列的第11行=第3列的第11行×14%,第5列的第11行=第3列的第11行×2%,第6列的第11行=第3列的第11行×1.5%;

“非工效挂钩企业”第3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1行=主表的第45行(如果余额为正数);

“非工效挂钩企业”(第4列的第10行―第4列的第11行)+(第5列的第10行―第5列的第11行)+(第6列的第10行―第6列的第11行)=主表第46行(如果结果为正数);

“工效挂钩企业”第10行第3、4、5、6列与第11行第3、4、5、6列分别相等; “工效挂钩企业”第3列的第9行―第3列的第10行=主表第45行“工资薪金纳税调整额”,如为负数,则在主表第62行填报。

《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折旧或摊销额。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分别进行分类统计,统计时可根据税法规定和企业会计核算情况进行适当归类。

(二)企业应根据有关会计科目的明细帐分析填报本附表。企业应按资产分类填报合计的折旧、摊销数额。本附表的逻辑关系式为:第12列的合计数+第13列的合计=主表的第20或21行,第9列=第4列+第6列—第8列;有关资产的折旧、摊销合计(第9列)=第11列+第12列+第13列+第14列;企业应根据合计的折旧、摊销额减除第15列合计允许扣除的折旧、摊销额,求得折旧支出纳税调整额,如果是纳税调整增加额,应填入主表的第52行,如为纳税调整减少额,应合计填写列在主表的第62行。

《坏帐损失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本期坏帐准备提取、冲销情况。

二、本附表的表头项目的填报:

1、采取直接冲销法的企业只需填写“本期实际发生坏帐损失”栏,收回已核销坏帐应作为其他收入在主表中反映。企业申报的坏帐损失与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的坏帐损失的差额在主表的第53行填报。

2、采取备抵法的企业,表头各栏的逻辑关系为:

“本期增提的坏帐准备”=期末应收帐款余额×企业实际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期初坏帐准备帐户余额(保留数)―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如为负数表示减提的坏帐准备。

“本期按税法规定增提的坏帐准备”=期末应收帐款余额×税法规定的坏帐准备提取比例―(期初应收帐款余额×税法规定的坏帐准备提取比例―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

企业会计核算中实际增提的坏帐准备(主表第30行)大于按税法规定应增提的坏帐准备,或者企业应减提的坏帐准备(主表第30行用负数表示)小于按税法规定应减提的坏帐准备,均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在本附表“本期申报的坏帐准备纳税调整额”中用正数填报,并填入主表的第54行。反之,应调减应纳税所得,在“本期申报的坏帐准备纳税调整额”中用负数填报,并填入主表第62行“其他纳税调整减少额”中,并在附表中加以说明。

三、表中实际发生的坏帐、收回已核销的坏帐应填报合计数。

《广告支出明细表》填报说明

1、本附表填报本期发生的全部广告支出;

2、本附表可以按不同产品归类填报;

3、用于做广告的礼品支出必须逐笔填报支出去向。

《公益救济性捐赠明细表》填报说明

1、本附表填报本期发生的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进行的所有公益救济性捐赠支 出;

2、“用途”栏填报公益、救济性捐赠用途,可以按用途归类填报;

3、“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限额”=主表第43行“纳税调整前所得”×3%(金融企业按1.5%计算);

4、“捐赠支出总额”填报在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全部捐赠支出;

5、“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捐赠支出总额”―实际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额。

《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用本期申报的“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前五年申报的亏损情况。

二、“亏损或所得”分别填报前五年每一纳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第63行“纳

税调整后所得”数,负数为亏损,正数为所得。

三、“已申请弥补亏损”分别填报前五年每一纳税年度的亏损已申请弥补的数额。

四、“本年度申请弥补亏损”填报申请用本年度主表中第63行“纳税调整后所

得”弥补的前五年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尚未弥补的亏损额及合计数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写说明 篇2

一、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体系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实际上是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体系, 该报表体系共41张。

一张“企业基础信息表”。

一张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A类) 。

六张收入费用明细表, 分别为: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金融企业支出明细表、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和期间费用明细表等。

十五张纳税调整表, 分别为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投资收益纳税调整明细表、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表、职工薪酬纳税调整明细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明细表、捐赠支出纳税调整明细表、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资产损失 (专项申报) 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企业重组纳税调整明细表、政策性搬迁纳税调整明细表、特殊行业准备金纳税调整明细表等,

一张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

十一张税收优惠表, 分别为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股息红利优惠明细表、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优惠明细表、金融保险等机构取得涉农利息保费收入优惠明细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软件、集成电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税额抵免优惠明细表、境外分支机构弥补亏损明细表。

四张境外所得抵免表, 分别为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境外所得纳税调整后所得明细表、境外分支机构弥补亏损明细表和跨年度结转抵免境外所得税明细表等。

二张汇总纳税表, 有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年度分摊企业所得税明细表和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

总起来看, 新发布实施的报表体系与原来16张年度申报表格相比, 数量虽然增加25张, 但常用的或可选择填制的报表数量相对降低, 信息量大大增加。

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有五个不同

(一) 一般企业与金融企业编制报表不同

由于一般企业与金融企业核算内容不同、收支差别较大。所以, 一般企业编制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与金融企业编制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不同, 一般企业的利润表反映利润构成与金融企业利润表反映利润构成不同, 因而收入支出明细表也不一样。因此, 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体系中, 一般企业与金融企业编制报表不同。一般企业不用编制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金融企业支出明细表、金融保险等机构取得涉农利息保费收入优惠明细表及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等相关报表。而金融企业则不需要编制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等。

(二) 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或所属境外企业编制报表不同

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体系中, 既有境内企业编制的年度所得税申报表, 也有境外企业年度所得税申报表, 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体系为了照顾境外企业申报要求, 特别制定了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境外所得纳税调整后所得明细表、境外分支机构弥补亏损明细表和跨年度结转抵免境外所得税明细表等。如果企业不是境外企业, 或者所属企业不存在境外企业, 则不用编制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境外所得纳税调整后所得明细表、境外分支机构弥补亏损明细表和跨年度结转抵免境外所得税明细表等报表。

(三) 一般企业与特殊企业编制报表不同

企业正常经营填报的年度所得税申报表一般在12份左右。但是, 企业有特殊情况, 如企业搬迁、发生债务重整, 这种情况下, 企业不仅要编制上述12份常见的年度所得税申报表, 如, 要编制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职工薪酬纳税调整明细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明细表、捐赠支出纳税调整明细表、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等报表。还要编制企业重组纳税调整明细表或者政策性搬迁纳税调整明细表, 一些特殊企业, 可能还要编制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表、特殊行业准备金纳税调整明细表或者软件、集成电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等。

(四) 一般企业与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编制报表不同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可能因符合国家规定某些条件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这些符合国家规定某些条件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与一般企业编制报表不同。这些企业因符合国家规定某些条件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同时, 应在年末编制因享受政策填制的纳税申报表, 如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税额抵免优惠明细表、境外分支机构弥补亏损明细表等。

(五)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与会计报表编制方法不同

企业或所得税纳税人通过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能够让税务机关及税收稽查单位了解企业所得税申报情况、所得税计算过程及其结果。因此, 通过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编制, 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报表一般都是计算当期金额, 或者虽然计算累计金额, 但这些金额一般都是为本年计算项目提供依据。一句话, 这些所得税申报表都是当期信息。

企业会计报表不同, 企业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国有企业还编制股东权益变动表。但是, 这些会计报表一般均为比较报表。也就是说, 这些会计报表既有本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也有上年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通过这些会计信息, 会计报表使用者既可以了解本期经营情况, 也可以比较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变化情况。

三、一般企业编制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应注意的问题

(一)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不仅是企业编制, 事业单位、民间非盈利组织同样编制

作为赢利组织的企业一定在年末编制年度所得税申报表, 但是不属于企业的单位发生符合缴纳所得税活动, 在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年末一样要编制年度所得税申报表。这些单位可能是事业单位, 也可能是民间非盈利组织。也就是说, 不论是事业单位, 还是民间非盈利组织, 只要取得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范的应纳税收入, 只要这些收入足额补偿其成本费用, 这些单位就应该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些单位在年末就要编制企业基础信息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A类) 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等报表。从这里可以看出, 实行查账征收的所得税纳税人企业, 必须报送的所得税申报表主要有:《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报表单》、《企业基础信息表 (A 00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A类) (A 100000) 》。

(二)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要编制

对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要编制。在国家税务总局对核定征税企业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完成修订之前, 采用核定应税所得率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 (季) 度和年度纳税申报表 (B类, 2014年版) 》办理201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定率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也可以享受减低税率、减半征税的优惠政策, 但因其使用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未反映“从业人数、资产总额”情况, 在办理201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仍需按照现行规定对“从业人员、资产总额”等进行备案。

(三) 企业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视同销售问题

《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 (A 105010) 专门有一行, 即第8行用于填报用于对外投资项目视同销售收入, 第18行用于填报用于对外投资项目视同销售成本。对于企业用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 在企业所得税上是否需要视同销售缴纳企业所得税, 见仁见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法实施条例》并没有企业将财产用于投资需要视同销售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规定, 而只是在第25条规范有企业非货币资产交换的处理。年度所得税申报表明确了企业用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在企业所得税上是需要做视同销售处理的, 特别是用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可以说, 对外投资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一个特例。年度所得税申报表把“用于对外投资项目视同销售收入”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视同销售收入”并列, 把企业用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别反映, 有利于反映企业对外投资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差别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成本与其公允价值的差别, 便于分析企业营利状况和真实的纳税所得。

摘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是企业年末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填制的报表体系。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A类, 2014年版)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A类, 2014年版) 填报说明》, 结合自己所学体会, 对企业年度所得税申报表的体系、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区别及编制年度纳税申报表应注意的问题等提出看法, 旨在帮助纳税人在年末汇算清缴时编制报表的质量, 提升纳税人业务素质。

关键词:年度纳税申报报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企业基础信息表,税收优惠表

参考文献

[1]苏强.《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A类, 2014年版) 》填报指南和审核操作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2.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写说明 篇3

【关键词】筹建期;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纳税调整

有关于筹建期企业发生的开办费如何进行会计的处理,以及企业是否可以参加当年所得税会算以及年度税纳税的申报等问题,是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企业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中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将以帮助纳税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好筹建迁建的所得税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出示的相关文件,以及企业在筹建期间的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筹办费问题的处理

所谓的筹办费就是指企业在被批准筹建之日开始,到正常的营业(包括试营业)之日为止中这段时间所产生的经费支出。

在新的《会计准则》里面,所谓的筹办费是被纳入管理费用的科目中核算的,直接计入当期的损益。而在新税法下,对于筹办费用的税务处理与新会计准则是一致的,都是按照企业当期一次性税收之前扣除筹办费。

在《企业会计的应用指南》中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所发生的筹建费,将直接计入管理的费用,而不再通过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核算。在国家税务总局下达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到,新税法中未明确规定将筹建费列作长期待摊作用,企业可以在开始营业的当日将其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中有关于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办法实行,但一旦选定了某一个处理方式,则不得再次改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合适的办法。

二、企业所得税的繳纳以及申报

1.相关的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下达的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79号(以下简称“79号文”):中明确规定:企业从开始经营时,就应该要计算企业的损益。而企业在筹建期中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或经营产生的费用则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应该按照79号文件里面的规定执行。

根据79号文件的规定,在企业的筹办期间不计算亏损年度,是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依据79号文件的规定,如果在企业开始经营之后才开始对筹建费的扣除,在一定程度上是延长的纳税人的亏损弥补期限,对一般筹建期很长的企业意义重大。因为企业在筹建期内,没有经济来源,只有费用的支出,如果还要在企业的筹建期间内计算为亏损年度,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这一点应该要引起纳税人的重视。

例如:某大型商业广场于2010年开始筹建,周期很长,一直到2015年才开始生产经营活动。如果企业在2010年到2015年之间所产生的筹建费用为6000万元,如果按照正常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的制度进行申报,该企业申报亏损额累积达到6000万元,其中所得税的亏损如下:

2010年中企业所得税年度亏损2000万元;

2011年中企业所得税年度亏损1000万元;

2012年中企业所得税年度亏损1000万元;

2013年中企业所得税年度亏损1000万元;

2014年中企业所得税年度亏损1000万元;

从2015年开始正常的经营并与当年盈利的化,纳税调整后所得500万元。

三、企业在筹建期间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根据79号文件中规定,凡是在纳税的年度中从事生产、经营,亦或者是在纳税年度中终止经营活动的纳税人,无论企业在处在减税还是免税期间,也不论企业的盈亏程度,一律按照《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规定对企业所得税进行汇算清缴。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期间,才进行对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如果企业在筹建期间没有生产经营活动,则不用对企业执行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

四、企业在筹建期间的所得税纳税申报应该为“零”申报

由于纳税缴税的申报是纳税人义务之内的事情,也是纳税人办理纳税实行的一项法定手续,纳税人必须要跟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规定的时间内像税务机关办理企业的所得税制度。

企业的所得税税种的不一样,及要求纳税人进行年度纳税申报,对筹办期

如何进行纳税的申报制度尚未明确。根据79号文的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也不能认定为亏损年度,但对于企业的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应为“零”申报。

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产生的费用应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并要求结转当期损益,企业在筹建期间如若没有进行经营活动,产生的费用全用于支出,在筹建期间必定会发生亏损。

五、关于企业在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等服务费用的税前扣除问题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下达的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报告》(以下简称“15号公告”)中明确指出,企业在筹建期间,所产生的与筹建活动有关的招待费支出,可按照实际产生的60%计入企业的筹办费,并根据相关的规定在税前扣除,而产生的业务宣传费用与广告费用,也可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企业的筹办费,并通过有关规定在税前对其相应的扣除。

案例:某大型企业于2014年5月正式进行筹建,在筹建期间,一共产生了筹建费用70万元,其中广告宣传费和业务的宣传费用一共产生了6万元。并于2015年1月开始进行经营,当年的实际营业额已达到100万元,并在筹建期间所产生的广告宣传费和业务费用为20万元。则改企业未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长期的待摊费用--开办费的有关科目中应归建为筹建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到企业正式开始经营活动时则一次性计入为当期损益。

而关于企业的税务处理问题:在2014年度中的损益中相关业务的招待费用为16万元。其中筹建期间为8万元,业务招待费用为8万元,因此,在2014年度所应扣除的业务招待费用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依据15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在筹建期间所产生的业务招待费用支出是按照实际产生的费用额的60%计入为企业的筹办费用,并按照相关的制度在税前予以扣除。

六、纳税人应注意的纳税事项

在企业开展筹建工作的初期就应当做好建账工作,对于筹建期间所产生的开办费用,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统计,要使用多栏式明细账,设置三级明细账科目,尤其是广告宣传费用与业务招待费这一类的项目中要单独明示,对比于其他的业务要一目了然。在筹建期间所产生的广告宣传费、业务招待费与生产经营年度中所产生的上诉费用要分开核算,不可以混淆。

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收征管的若干具体措施》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企业未能按照相关的规定取得合法的有效凭据时候不可以在税前扣除。因此,在筹建期间中,对于不合规的票据的费用支出,也不可以对其扣除。

七、結束语

企业在筹建期间进行纳税申报时,特别是内部的纳税人,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做好相应的纳税钱的纳税申报调整工作,以此同时。还应该要建立起“筹建期企业开办费纳税调整账目”或者进行账目备份,为损益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纳税调减处理提供相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玉娟.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新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的填报方法[J].财会月刊,2015,10:75-77.

[2]王玉娟.解读2014年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之纳税调整表[J].财会月刊,2015,13:90-91.

[3]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鉴证业务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J].注册税务师,2012,02:58-63.

[4]章建良.浅议新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J].财会学习,2009,01:68-70.

[5]杨峰,何道成,游有旺,岳光富. 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报指南(十五) 《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J]. 经济视角(中国纳税人),2007,06:28-37.

[6]杨峰,何道成,游有旺,岳光富. 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报指南(九、十) 《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填报实务[J].经济视角(中国纳税人),2007,01:30-41.

[7]龚立强,王卓岩. 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政策差异比较——资产、坏账、广告支出、捐赠及弥亏[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4,02:42-44.

作者简介: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写说明 篇4

本纳税申报表及其附列资料填写说明(以下简称本表及填写说明)适用于 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一、名词解释

(一)本表及填写说明所称“应税货物”,是指增值税的应税货物。

(二)本表及填写说明所称“应税劳务”,是指增值税的应税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笔者注:其中应税货物与应税劳务是 营改增 之前的增值税应税范围。

(三)本表及填写说明所称“应税服务”,是指 营业税 改征增值税的应税服务。

笔者注:其中应税服务是营改增新增的增值税应税范围,包含部分现代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业。

(四)本表及填写说明所称“按适用税率计税”、“按适用税率计算”和“一般计税方法”,均指按“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公式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税方法。

(五)本表及填写说明所称“按简易办法计税”、“按简易征收办法计算”和“简易计税方法”,均指按“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公式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税方法。

(六)本表及填写说明所称“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是指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在确定应税服务销售额时,按照有关规定允许其从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扣除价款的项目。

笔者注:2013年8月1日之后仅有形动产租赁仍保留差额征税烦人政策,可扣除的项目包括出租方承担的有形动产的贷款利息(包括外汇借款和人民币借款利息)、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安装费、保险费。

(七)本表及填写说明所称“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包括以下3种:

1.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

2.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控系统开具的“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

3.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税控系统开具的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

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填写说明

(一)“税款所属时间”:指纳税人申报的增值税应纳税额的所属时间,应填写具体的起止年、月、日。

(二)“填表日期”:指纳税人填写本表的具体日期。

(三)“纳税人识别号”:填写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证号码。

(四)“所属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的小类行业填写。

(五)“纳税人名称”:填写纳税人单位名称全称。

(六)“法定代表人姓名”:填写纳税人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七)“注册地址”:填写纳税人税务登记证所注明的详细地址。

(八)“生产经营地址”:填写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地的详细地址。

(九)“开户银行及账号”:填写纳税人开户银行的名称和纳税人在该银行的结算账户号码。

(十)“登记注册类型”:按纳税人税务登记证的栏目内容填写。

(十一)“电话号码”:填写可联系到纳税人的常用电话号码。

(十二)“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填写纳税人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的征(退)税数据。

(十三)“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填写除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以外的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的征(免)税数据。

(十四)“本年累计”列:一般填写本内各月“本月数”之和。其中,第13、20、25、32、36、38栏及第18栏“实际抵扣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的“本年累计”分别按本填写说明第(二十七)、(三十四)、(三十九)、(四十六)、(五十)、(五十二)、(三十二)条要求填写。

(十五)第1栏“

(一)按适用税率计税销售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的销售额,包含:在财务上不作销售但按税法规定应缴纳增值税的视同销售和价外费用的销售额;外贸企业作价销售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的销售额;税务、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后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调整的销售额。

笔者注: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的销售额(包括检查调整、视同销售、价外费用),要先进行价税分离,换算成不含税销售额。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本栏应填写扣除之前的不含税销售额。

笔者注:不涉及应税货物、应税劳务的,只填写本栏,不填写“其中:应税货物销售额”和“其中:应税劳务销售额”栏目。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9列第1至5行之和-第9列第6、7行之和;表示“一般计税方法征税”的“全部征税项目”的“销售额”之和减去“其中:即征即退项目”的“销售额”之和。

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9列第6、7行之和。表示“其中:即征即退项目”的“销售额”之和。

笔者注:将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与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分别列示,合计额为本月“全部征税项目”的“销售额”。

(十六)第2栏“其中:应税货物销售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适用税率计算增值税的应税货物的销售额。包含在财务上不作销售但按税法规定应缴纳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货物和价外费用销售额,以及外贸企业作价销售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的销售额。

笔者注:营改增纳税人的应税服务,不填写本栏。

(十七)第3栏“应税劳务销售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适用税率计算增值税的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笔者注:营改增纳税人的应税服务,不填写本栏。

(十八)第4栏“纳税检查调整的销售额”:填写纳税人因税务、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并按一般计税方法在本期计算调整的销售额。但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经纳税检查发现偷税的,不填入“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而应填入“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

笔者注: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对查补税款不得享受先征后退政策的批复》(财税[1998]80号)文件规定,对于税务机关、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审计机关等执法机关根据税法有关规定查补的增值税等各项税款,必须全部收缴入库,均不得执行由财政和税务机关给予返还的 优惠 政策。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本栏应填写扣除之前的不含税销售额。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7列第1至5行之和。即全部征税项目的本月纳税检查调整销售额。

(十九)第5栏“按简易办法计税销售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的销售额。包含纳税检查调整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的销售额。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本栏应填写扣除之前的不含税销售额;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分支机构,其当期按预征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的销售额也填入本栏。

笔者注: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的销售额填入按简易办法计税销售额。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9列第8至13行之和-第9列第14、15行之和;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9列第14、15行之和。

笔者注:第一个“≥”表示“简易计税方法征税”的“全部征税项目”的“销售额”之和减去“其中:即征即退项目”的“销售额”之和,与《纳税申报表》的“按简易征收办法征税销售额”的“本月数”相等,发生税务检查调整销售额的,由于《附列资料

(一)》不填写,《纳税申报表》的数据大于《附列资料

(一)》的数据。

第二个“≥”表示“简易计税方法征税”的“其中:即征即退项目”的“销售额”之和,与《纳税申报表》的“即征即退货物及劳务和应税服务”的“本月数”相等,发生税务检查调整销售额的,由于《附列资料

(一)》不填写,《纳税申报表》的数据大于《附列资料

(一)》的数据。

(二十)第6栏“其中:纳税检查调整的销售额”:填写纳税人因税务、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并按简易计税方法在本期计算调整的销售额。但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经纳税检查发现偷税的,不填入“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而应填入“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本栏应填写扣除之前的不含税销售额。

(二十一)第7栏“免、抵、退办法出口销售额”:填写纳税人本期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出口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的销售额。

笔者注:

1.生产企业自营或者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的货物,除另有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

2.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下列适用零税率的应税服务,如果属于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的,实行免抵退税办法:(1)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2)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往返香港、澳门、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以及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本栏应填写扣除之前的销售额。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9列第16、17行之和。表示“免抵退税”的“销售额”之和。

(二十二)第8栏“免税销售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照税法规定免征增值税的销售额和适用零税率的销售额,但零税率的销售额中不包括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销售额。

笔者注:营改增纳税人不涉及应税货物、应税劳务免税的,只填写本栏,不填写9、10栏目。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本栏应填写扣除之前的免税销售额。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9列第18、19行之和。表示“免税”的“销售额”之和。

(二十三)第9栏“其中:免税货物销售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照税法规定免征增值税的货物销售额及适用零税率的货物销售额,但零税率的销售额中不包括适用免、抵、退税办法出口货物的销售额。

笔者注:零税率的适用范围

(1)纳税人出口货物,一般都适用零税率。

它主要包括两类:a报关出境货物;b输往海关管理的保税工厂、保税仓库和保税区的货物。

(2)对于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少数出口货物,目前为止,包括纳税人出口的原油,援外出口货物;国家禁止出的货物(包括天然牛黄、麝香、铜及铜基合金、白金等)、糖,不适用零税率,按照内销货物的规定征收增值税。

(二十四)第10栏“免税劳务销售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照税法规定免征增值税的劳务销售额及适用零税率的劳务销售额,但零税率的销售额中不包括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劳务的销售额。

笔者注:营改增纳税人的免税服务,不填写本栏。

(二十五)第11栏“销项税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本栏应填写扣除之后的销项税额。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10列第1、3行之和-10列第6行)+(第14列第2、4、5行之和-14列第7行);第一个括弧内是原征税范围货物和劳务减去“其中:即征即退项目”的“即征即退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后的销项税额;第二个括弧内是差额征税营改增纳税人应税服务扣除支付项目再减去“其中:即征即退项目”的“即征即退应税服务”后的销项税额。

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10列第6行+第14列第7行。表示“一般计税方法征税”的“即征即退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销项税额”加上“简易计税方法征税”的“即征即退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

(二十六)第12栏“进项税额”:填写纳税人本期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二)》第12栏“税额”。

(二十七)第13栏“上期留抵税额”

1.上期留抵税额按规定须挂账的纳税人,按以下要求填写本栏的“本月数”和“本年累计”。

上期留抵税额按规定须挂账的纳税人是指试点实施之日前一个税款所属期的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一般货物及劳务”列“本月数”大于零,且兼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应税服务的纳税人(下同)。其试点实施之日前一个税款所属期的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一般货物及劳务”列“本月数”,以下称为货物和劳务挂账留抵税额。

笔者注:将纳税人分为须挂账的纳税人、其他纳税人的主要原因在于:根据财预〔2013〕275号文,试点期间收入归属保持不变,原归属地方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全部归属地方。则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兼有应税服务的,截止到试点实施之前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只能从应税货物及劳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

(1)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试点实施之日的税款所属期填写“0”;以后各期按上期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填写。

(2)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反映货物和劳务挂账留抵税额本期期初余额。试点实施之日的税款所属期按试点实施之日前一个税款所属期的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一般货物及劳务”列“本月数”填写;以后各期按上期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填写。

(3)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上期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填写。

2.其他纳税人,按以下要求填写本栏“本月数”和“本年累计”。

其他纳税人是指除上期留抵税额按规定须挂账的纳税人之外的纳税人(下同)。

(1)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上期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填写。

(2)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填写“0”。以后各期也填0

(3)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上期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填写。

(二十八)第14栏“进项税额转出”:填写纳税人已经抵扣,但按税法规定本期应转出的进项税额。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二)》第13栏“税额”。

(二十九)第15栏“免、抵、退应退税额”:反映税务机关退税部门按照出口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免、抵、退办法审批的增值税应退税额。

(三十)第16栏“按适用税率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填写税务、财政、审计部门检查,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的增值税税额。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8列第1至5行之和+《附列资料

(二)》第19栏。

笔者注:表示全部征税项目“纳税检查调整”的“销项(应纳)税额”之和加上“纳税检查调减进项税额”,两者相加大于或者等于《纳税申报表》的“按适用税率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的“一般货物及劳务和应税服务”本月数。

(三十一)第17栏“应抵扣税额合计”:填写纳税人本期应抵扣进项税额的合计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三十二)第18栏“实际抵扣税额”

1.上期留抵税额按规定须挂账的纳税人,按以下要求填写本栏的“本月数”和“本年累计”。

(1)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2)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填写货物和劳务挂账留抵税额本期实际抵减一般货物和劳务应纳税额的数额。将“货物和劳务挂账留抵税额本期期初余额”与“一般计税方法的一般货物及劳务应纳税额”两个数据相比较,取二者中小的数据。

其中:货物和劳务挂账留抵税额本期期初余额=第13栏“上期留抵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

一般计税方法的一般货物及劳务应纳税额=(第11栏“销项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第18栏“实际抵扣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一般货物及劳务销项税额比例;

一般货物及劳务销项税额比例=(《附列资料

(一)》第10列第1、3行之和-第10列第6行)÷第11栏“销项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100%。

笔者注:按照财预〔2013〕275号文精神,“纳税人兼有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应税服务和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按照销项税额的比例划分应纳税额,分别作为改征增值税和现行增值税收入入库。”

(3)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2.其他纳税人,按以下要求填写本栏的“本月数”和“本年累计”:

(1)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2)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填写“0”。

(3)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三十三)第19栏“应纳税额”:反映纳税人本期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并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填写:

1.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第11栏“销项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第18栏“实际抵扣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第18栏“实际抵扣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

2.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第11栏“销项税额”“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第18栏“实际抵扣税额”“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

(三十四)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

1.上期留抵税额按规定须挂账的纳税人,按以下要求填写本栏的“本月数”和“本年累计”:(1)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反映试点实施以后,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共同形成的留抵税额。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即:“销项税额”小于“应抵扣税额合计”形成期末留抵税额。

(2)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反映货物和劳务挂账留抵税额,在试点实施以后抵减一般货物和劳务应纳税额后的余额。按以下公式计算填写: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第13栏“上期留抵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第18栏“实际抵扣税额”“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

(3)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2.其他纳税人,按以下要求填写本栏“本月数”和“本年累计”:

(1)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2)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年累计”:填写“0”。

(3)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三十五)第21栏“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反映纳税人本期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并应缴纳的增值税额,但不包括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填写:

本栏“一般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10列第8至11行之和-第10列第14行)+(第14列第12行至13行之和-第14列第15行)

笔者注:第一个括弧内是应税货物和应税劳务减去“其中:即征即退项目”的“即征即退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后的“应纳税额”本月数。第二个括弧内是扣除项目金额后应税服务减去“其中:即征即退项目”的“即征即退应税服务”的“应纳税额”本月数,两者相加,即为“简易征收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的“一般货物及劳务和应税服务”本月数。

本栏“即征即退货物、劳务和应税服务”列“本月数”=《附列资料

(一)》第10列第14行+第14列第15行。表示原征税范围的“即征即退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加上差额征税营改增纳税人的“即征即退应税服务”。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分支机构,应将预征增值税额填入本栏。预征增值税额=应预征增值税的销售额×预征率。

(三十六)第22栏“按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填写纳税人本期因税务、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并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

(三十七)第23栏“应纳税额减征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照税法规定减征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包含按照规定可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全额抵减的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费用以及技术维护费。

当本期减征额小于或等于第19栏“应纳税额”与第21栏“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之和时,按本期减征额实际填写;当本期减征额大于第19栏“应纳税额”与第21栏“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之和时,按本期第19栏与第21栏之和填写。本期减征额不足抵减部分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案例】

2013年5月甲企业出售2009年1月1日前购进的固定资产一台,售价1040元,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金额1000元,税率4%,税额40元。

按简易办法征税销售额=1000元

简易征收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40元

应纳税额减征额=40÷2=20元

同时,2013年5月甲企业第19栏“应纳税额”与第21栏“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之和为100元,则第23栏“应纳税额减征额”应填20元。(三十八)第24栏“应纳税额合计”:反映纳税人本期应缴增值税的合计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三十九)第25栏“期初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本月数”按上一税款所属期申报表第32栏“期末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本月数”填写。“本年累计”按上最后一个税款所属期申报表第32栏“期末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本年累计”填写。

(四十)第26栏“实收出口开具专用缴款书退税额”:本栏不填写。

(四十一)第27栏“本期已缴税额”:反映纳税人本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但不包括本期入库的查补税款。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即:本期已缴税额(第27栏)= ①分次预缴税额(第28栏)+ ②出口开具专用缴款书预缴税额(第29栏)+ ③本期缴纳上期应纳税额(第30栏)+ ④本期缴纳欠缴税额(第31栏)

(四十二)第28栏“①分次预缴税额”:填写纳税人本期已缴纳的准予在本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的税额。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总机构,其可以从本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的分支机构已缴纳的税款,按当期实际可抵减数填入本栏,不足抵减部分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笔者注: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已预缴的税款,按当期实际可抵减数填入本栏。不足抵减部分结转下期继续抵减。同时,需要填报《附列资料(四)》。

(四十三)第29栏“②出口开具专用缴款书预缴税额”:本栏不填写。

(四十四)第30栏“③本期缴纳上期应纳税额”:填写纳税人本期缴纳上一税款所属期应缴未缴的增值税额。

(四十五)第31栏“④本期缴纳欠缴税额”:反映纳税人本期实际缴纳和留抵税额抵减的增值税欠税额,但不包括缴纳入库的查补增值税额。

(四十六)第32栏“期末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本月数”反映纳税人本期期末应缴未缴的增值税额,但不包括纳税检查应缴未缴的税额。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本年累计”与“本月数”相同。

即:期末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第32栏)= 应纳税额合计(第24栏)+ 期初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第25栏)+ 实收出口开具专用缴款书退税额(第26栏)-本期已缴税额(第27栏)

【案例】

某纳税人当期的应纳税额合计20万元,上期申报计算应缴但尚未入库的税款为25万元,本期10日缴纳上期应纳税额为25万元,则本期期末未缴税额为:

期末未缴税额= 20万元+25万元-25万元= 20万元

(四十七)第33栏“其中:欠缴税额(≥0)”:反映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已形成欠税的增值税额。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即:欠缴税额(≥0)(第33栏)= 期初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第25栏)+ 实收出口开具专用缴款书退税额(第26栏)-本期已缴税额(第27栏)

(四十八)第34栏“本期应补(退)税额”:反映纳税人本期应纳税额中应补缴或应退回的数额。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即:本期应补(退)税额(第34栏)= 应纳税额合计(第24栏)-①分次预缴税额(第28栏)-②出口开具专用缴款书预缴税额(第29栏)

如果纳税人未发生分次预缴税额或者出口开具专用缴款书预缴税额,其本期应补(退)税额应为应纳税额合计(第24栏)。(四十九)第35栏“即征即退实际退税额”:反映纳税人本期因符合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规定,而实际收到的税务机关退回的增值税额。

(五十)第36栏“期初未缴查补税额”:“本月数”按上一税款所属期申报表第38栏“期末未缴查补税额”“本月数”填写。“本年累计”按上最后一个税款所属期申报表第38栏“期末未缴查补税额”“本年累计”填写。

(五十一)第37栏“本期入库查补税额”:反映纳税人本期因税务、财政、审计部门检查而实际入库的增值税额,包括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并实际缴纳的查补增值税额和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并实际缴纳的查补增值税额。

(五十二)第38栏“期末未缴查补税额”:“本月数”反映纳税人接受纳税检查后应在本期期末缴纳而未缴纳的查补增值税额。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本年累计”与“本月数”相同。

即:期末未缴查补税额(第38栏)= 按适用税率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第16栏)+ 按简易征收办法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第22栏)+ 期初未缴查补税额(第36栏)-本期入库查补税额(第37栏)。

三、《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一)》(本期销售情况明细)填写说明

(一)“税款所属时间”、“纳税人名称”的填写同主表。

(二)各列说明

1.第1至2列“开具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反映本期开具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的情况。

2.第3至4列“开具其他发票”:反映除上述三种发票以外本期开具的其他发票的情况。

3.第5至6列“未开具发票”:反映本期未开具发票的销售情况。

4.第7至8列“纳税检查调整”:反映经税务、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并在本期调整的销售情况。

5.第9至11列“合计”:按照表中所列公式填写。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第1至11列应填写扣除之前的征(免)税销售额、销项(应纳)税额和价税合计额。

6.第12列“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本期实际扣除金额”: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按《附列资料

(三)》第5列对应各行次数据填写;应税服务无扣除项目的,本列填写“0”。其他纳税人不填写。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分支机构,当期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填入本列第13行。

7.第13列“扣除后”“含税(免税)销售额”: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本列各行次=第11列对应各行次-第12列对应各行次。其他纳税人不填写。

8.第14列“扣除后”“销项(应纳)税额”: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按以下要求填写本列,其他纳税人不填写。

(1)应税服务按照一般计税方法计税

本列各行次=第13列÷(100%+对应行次税率)×对应行次税率

【案例】

假定纳税人“17%税率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的“价税合计”为1000000元,“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本期实际扣除金额”为600000元,“扣除后”的“含税(免税)销售额”为400000元,其计征增值税销项税额为:

销项税额=400000元÷(100%+17%)×17%=58119.65元

本列第7行“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即征即退应税服务”不按本列的说明填写。具体填写要求见“各行说明”第2条第(2)项第③点的说明。

(2)应税服务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税

本列各行次=第13列÷(100%+对应行次征收率)×对应行次征收率

【案例】

假定纳税人“3%征收率的应税服务”的“价税合计”为1000000元,“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本期实际扣除金额”为600000元,“扣除后”的“含税(免税)销售额”为400000元,其计征增值税销项税额为:

销项税额=400000元÷(100%+3%)×3%=11650.49元

本列第13行“预征率%”不按本列的说明填写。具体填写要求见“各行说明”第4条第(2)项。

(3)应税服务实行免抵退税或免税的,本列不填写。

(三)各行说明

1.第1至5行“

一、一般计税方法计税”“全部征税项目”各行:按不同税率和项目分别填写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的全部征税项目。有即征即退征税项目的纳税人,本部分数据中既包括即征即退征税项目,又包括不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一般征税项目。

笔者注:

13%税率(销售粮食,食用油,天然气等国家规定按13%税率征收的货物)、11%税率(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6%税率(营改增的部分现代服务业)。

2.第6至7行“

一、一般计税方法计税”“其中:即征即退项目”各行:只反映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的即征即退项目。按照税法规定不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不填写本行。即征即退项目是全部征税项目的其中数。

(1)第6行“即征即退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反映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本行不包括应税服务的内容。

①本行第9列“合计”“销售额”栏:反映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不含税销售额。该栏不按第9列所列公式计算,应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填写。

②本行第10列“合计”“销项(应纳)税额”栏:反映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销项税额。该栏不按第10列所列公式计算,应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填写。

(2)第7行“即征即退应税服务”:反映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应税服务。本行不包括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内容。

①本行第9列“合计”“销售额”栏:反映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应税服务的不含税销售额。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按扣除之前的不含税销售额填写。该栏不按第9列所列公式计算,应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填写。

②本行第10列“合计”“销项(应纳)税额”栏:反映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按扣除之前的销项税额填写。该栏不按第10列所列公式计算,应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填写。

③本行第14列“扣除后”“销项(应纳)税额”栏:反映按一般计税方法征收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应税服务实际应计提的销项税额。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按扣除之后的销项税额填写;应税服务无扣除项目的,按本行第10列填写。该栏不按第14列所列公式计算,应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填写。

3.第8至12行“

二、简易计税方法计税”“全部征税项目”各行:按不同征收率和项目分别填写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的全部征税项目。有即征即退征税项目的纳税人,本部分数据中既包括即征即退项目,也包括不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一般征税项目。

笔者注:

6%征收率: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自来水,建筑用砂石土料等等。

5%征收率:油气田企业。4%征收率: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且未抵扣过的固定资产,按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3%征收率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药品经营企业销售生物制品,可以选择简易办法按照生物制品销售额和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等等。

3%征收率的应税服务。主要包括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及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以该地区试点实施之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有形动产为标的物提供的经营租赁服务,试点期间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4.第13行“

二、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预征率%”:反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分支机构预征增值税销售额、预征增值税应纳税额。

(1)本行第1至6列按照销售额和销项税额的实际发生数填写。

(2)本行第14列,纳税人按“应预征缴纳的增值税=应预征增值税销售额×预征率”公式计算后据实填写。

笔者注:

分支机构应税服务的销项部分填报到本行的有关栏次内:

1.该行第1至6列中“销项(应纳)税额”各栏,要求填写的是按税率计算的销项税额,而不是按预征率计算的应纳税额;

2.该行第14列“扣除后”“销项(应纳)税额”栏,按“扣除后不含税销售额×预征率(目前航空企业分支机构的预征率为1%)”计算填写,即:分支机构应税服务在其机构所在地应预征的增值税额。

5.第14至15行“

二、简易计税方法计税”“其中:即征即退项目”各行:只反映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的即征即退项目。按照税法规定不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不填写本行。即征即退项目是全部征税项目的其中数。

(1)第14行“即征即退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反映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本行不包括应税服务的内容。

①本行第9列“合计”“销售额”栏:反映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不含税销售额。该栏不按第9列所列公式计算,应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填写。

②本行第10列“合计”“销项(应纳)税额”栏:反映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应纳税额。该栏不按第10列所列公式计算,应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填写。

(2)第15行“即征即退应税服务”:反映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应税服务。本行不包括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内容。

①本行第9列“合计”“销售额”栏:反映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应税服务的不含税销售额。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按扣除之前的不含税销售额填写。该栏不按第9列所列公式计算,应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填写。

②本行第10列“合计”“销项(应纳)税额”栏:反映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应税服务的应纳税额。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按扣除之前的应纳税额填写。该栏不按第10列所列公式计算,应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填写。

③本行第14列“扣除后”“销项(应纳)税额”栏:反映按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且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应税服务实际应计提的应纳税额。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按扣除之后的应纳税额填写;应税服务无扣除项目的,按本行第10列填写。

6.第16行“

三、免抵退税”“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反映适用免、抵、退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7.第17行“

三、免抵退税”“应税服务”:反映适用免、抵、退税政策的应税服务。

8.第18行“

四、免税”“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反映按照税法规定免征增值税的货物及劳务和适用零税率的出口货物及劳务,但零税率的销售额中不包括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出口货物及劳务。

9.第19行“

四、免税”“应税服务”:反映按照税法规定免征增值税的应税服务和适用零税率的应税服务,但零税率的销售额中不包括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应税服务。

四、《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二)》(本期进项税额明细)填写说明

(一)“税款所属时间”、“纳税人名称”的填写同主表。

(二)第1至12栏“

一、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分别反映纳税人按税法规定符合抵扣条件,在本期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

1.第1栏“

(一)认证相符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反映纳税人取得的认证相符本期申报抵扣的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的情况。该栏应等于第2栏“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与第3栏“前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数据之和。

笔者注:分别要填写“份数”、“金额”和“税额”。根据发票票面“金额”填写“金额”;按发票票面“税额”填写“税额”。

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包括纳税人自开的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税务机关代开的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

2013年8月1日之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试点小规模纳税人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再按发票票面“金额”乘以7%扣除率计算填写“税额”,应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额抵扣进项税额。

2.第2栏“其中: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反映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的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的情况。本栏是第1栏的其中数,本栏只填写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的部分。

3.第3栏“前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反映前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的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的情况。辅导期纳税人依据税务机关告知的稽核比对结果通知书及明细清单注明的稽核相符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填写本栏。本栏是第1栏的其中数,只填写前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的部分。

4.第4栏“

(二)其他扣税凭证”:反映本期申报抵扣的除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外的其他扣税凭证的情况。具体包括: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含农产品核定扣除的进项税额)、代扣代缴税收缴款凭证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该栏应等于第5至8栏之和。

5.第5栏“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反映本期申报抵扣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的情况。按规定执行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的,纳税人需依据税务机关告知的稽核比对结果通知书及明细清单注明的稽核相符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填写本栏。

6.第6栏“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反映本期申报抵扣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农产品销售普通发票的情况。执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填写当期允许抵扣的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填写“份数”、“金额”。

7.第7栏“代扣代缴税收缴款凭证”:填写本期按规定准予抵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缴款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8.第8栏“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反映按规定本期可以申报抵扣的交通运输费用结算单据的情况。

9.第11栏“

(三)外贸企业进项税额抵扣证明”:填写本期申报抵扣的税务机关出口退税部门开具的《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列明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0.第12栏“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合计”:反映本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合计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笔者注:

1.进项税根据凭证上注明的税款或者计算的税款进行抵扣,具体包括三大类(此处变化较大):

第一大类是认证相符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包括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

辅导期纳税人依据税务机关告知的稽核比对结果通知书及明细清单填写。

第二大类其他扣税凭证。包括《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代扣代缴税收缴款凭证(原为代扣代缴《税收通用缴款书》)、运输费用结算单据。辅导期纳税人依据税务机关告知的稽核比对结果通知书及明细清单填写。

(1)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2013年31号公告对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抵扣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自2013年7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口货物取得的属于增值税扣税范围的海关缴款书,需经税务机关稽核比对相符后,其增值税额方能作为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即:由“先抵扣后比对”调整为“先比对后抵扣”。税务机关于每月纳税申报期内,向纳税人提供上月稽核比对结果,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查询稽核比对结果信息。对稽核比对结果为相符的海关缴款书,纳税人应在税务机关提供稽核比对结果的当月纳税申报期内申报抵扣,逾期的其进项税额不予抵扣。

(2)部分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企业,按照规定的方法核定进项税额。

(3)税收缴款凭证是指接受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从税务机关或者境内代理人取得的解缴税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缴款凭证。具体包括《税收通用缴款书》及其他税收缴款凭证。

接受境外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营业税服务,代扣代缴的营业税;接受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代扣代缴的增值税不允许抵扣。

(4)试点纳税人取得的2013年8月1日(含)以后开具的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除外),不得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

接受铁路运输服务,按照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第三大类外贸企业进项税额抵扣证明。税务机关出口退税部门开具的《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证明》。

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2010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和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其他扣税凭证没有抵扣时限的限制。

一般纳税人取得《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的第一个纳税申报期结束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申请稽核比对,比对通过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真实交易但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逐级上报,由国家税务总局认证、稽核比对后,对比对相符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允许纳税人继续抵扣其进项税额。

因此,全国实行营改增后,《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除外)已不是增值税的抵扣凭证了,但32号文在纳税申报其他资料中单独列示了“按规定仍可以抵扣且在本期申报抵扣的„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抵扣联”和“按规定仍可以抵扣且在本期申报抵扣的其他运输费用结算单据的复印件”。主要原因在于32号文指的是开具日期为2013年8月1日(不含)之前的,符合抵扣时限等抵扣条件的《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除外)。虽然,财税[2013]37号通知在有关衔接政策中未就此部分抵扣凭证单独进行规定,但依据政策衔接原则,这部分抵扣凭证在抵扣时限内(如: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为开具之日起180日内认证次月申报)仍可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三)第13至23栏“

二、进项税额转出额”各栏:分别反映纳税人已经抵扣但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明细情况。

1.第13栏“本期进项税额转出额”:反映已经抵扣但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合计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

2.第14栏“免税项目用”:反映用于免征增值税项目,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

3.第15栏“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用”:反映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

4.第16栏“非正常损失”:反映纳税人发生非正常损失,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

5.第17栏“简易计税方法征税项目用”:反映用于按简易计税方法征税项目,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分支机构,当期应由总机构汇总的进项税额也填入本栏。

笔者注:分支机构应税服务的进项部分首先需要填报到《附列资料(二)》“

一、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有关栏次内,然后需要填报到《附列资料(二)》“

二、进项税额转出额”第17栏“简易计税方法征税项目用”栏内。即: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在《附列资料(二)》中是“一进一出”。

6.第18栏“免抵退税办法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反映按照免、抵、退税办法的规定,由于征税税率与退税税率存在税率差,在本期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7.第19栏“纳税检查调减进项税额”:反映税务、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后而调减的进项税额。

8.第20栏“红字专用发票通知单注明的进项税额”:填写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开具红字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等注明的在本期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9.第21栏“上期留抵税额抵减欠税”:填写本期经税务机关同意,使用上期留抵税额抵减欠税的数额。

10.第22栏“上期留抵税额退税”:填写本期经税务机关批准的上期留抵税额退税额。

11.第23栏“其他应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形”:反映除上述进项税额转出情形外,其他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

(四)第24至34栏“

三、待抵扣进项税额”各栏:分别反映纳税人已经取得,但按税法规定不符合抵扣条件,暂不予在本期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情况及按税法规定不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情况。

笔者注:主要是辅导期一般纳税人来填写。辅导期纳税人当月认证,待取得稽核比对通知书后才能按通知书结果申报抵扣。

1.第24至28栏均包括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的情况。

2.第25栏“期初已认证相符但未申报抵扣”:反映前期认证相符,但按照税法规定暂不予抵扣及不允许抵扣,结存至本期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辅导期纳税人填写认证相符但未收到稽核比对结果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期初情况。

3.第26栏“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未申报抵扣”:反映本期认证相符,但按税法规定暂不予抵扣及不允许抵扣,而未申报抵扣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辅导期纳税人填写本期认证相符但未收到稽核比对结果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4.第27栏“期末已认证相符但未申报抵扣”:反映截至本期期末,按照税法规定仍暂不予抵扣及不允许抵扣且已认证相符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辅导期纳税人填写截至本期期末已认证相符但未收到稽核比对结果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期末情况。

5.第28栏“其中:按照税法规定不允许抵扣”:反映截至本期期末已认证相符但未申报抵扣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中,按照税法规定不允许抵扣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6.第29栏“

(二)其他扣税凭证”:反映截至本期期末仍未申报抵扣的除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外的其他扣税凭证情况。具体包括: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代扣代缴税收缴款凭证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该栏应等于第30至33栏之和。

7.第30栏“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反映已取得但截至本期期末仍未申报抵扣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情况,包括纳税人未收到稽核比对结果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情况。

8.第31栏“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反映已取得但截至本期期末仍未申报抵扣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农产品销售普通发票情况。

9.第32栏“代扣代缴税收缴款凭证”:反映已取得但截至本期期末仍未申报抵扣的代扣代缴税收缴款凭证情况。

10.第33栏“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反映已取得但截至本期期末仍未申报抵扣的运输费用结算单据情况。

(五)第35至36栏“

四、其他”各栏

1.第35栏“本期认证相符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反映本期认证相符的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的情况。

2.第36栏“代扣代缴税额”:填写纳税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八条扣缴的应税劳务增值税额与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政策规定扣缴的应税服务增值税额之和。

五、《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三)》(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明细)填写说明

(一)本表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纳税人填写。其他纳税人不填写。

笔者注:由于差额征税的规定,必须取得合法的扣除凭证时,才可实施扣除。在实际业务中,扣除凭证的取得时间有时与销售业务的征税时间不同步,因此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有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本期实际扣除金额与本期应扣除金额不一致。

(二)“税款所属时间”、“纳税人名称”的填写同主表。

(三)第1列“本期应税服务价税合计额(免税销售额)”: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应税服务属于征税项目的,填写扣除之前的本期应税服务价税合计额;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应税服务属于免抵退税或免税项目的,填写扣除之前的本期应税服务免税销售额。本列各行次等于《附列资料

(一)》第11列对应行次。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分支机构,本列各行次之和等于《附列资料

(一)》第11列第13行。

(四)第2列“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期初余额”:填写应税服务扣除项目上期期末结存的金额,试点实施之日的税款所属期填写“0”。本列各行次等于上期《附列资料

(三)》第6列对应行次。

(五)第3列“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本期发生额”:填写本期取得的按税法规定准予扣除的应税服务扣除项目金额。

(六)第4列“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本期应扣除金额”:填写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本期应扣除的金额。

本列各行次=第2列对应各行次+第3列对应各行次

(七)第5列“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本期实际扣除金额”:填写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本期实际扣除的金额。

本列各行次≤第4列对应各行次且本列各行次≤第1列对应各行次。

(八)第6列“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期末余额”:填写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本期期末结存的金额。

本列各行次=第4列对应各行次-第5列对应各行次

六、《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四)》(税额抵减情况表)填写说明

本表第1行由发生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费用和技术维护费的纳税人填写,反映纳税人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费用和技术维护费按规定抵减增值税应纳税额的情况。本表第2行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纳税人,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总机构填写,反映其分支机构预征缴纳税款抵减总机构应纳增值税税额的情况。其他纳税人不填写本表。

笔者注:本表是32号公告新增的附表,主要的用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反映纳税人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费用和技术维护费按规定抵减增值税应纳税额的情况;二是反映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总机构,其分支机构预征缴纳税款抵减总机构应纳增值税税额的情况。

需要填报该附列资料的纳税人包括以下三类:1.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费用和技术维护费抵减增值税应纳税额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费用和技术维护费抵减增值税应纳税额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3.应税服务按规定汇总计算缴纳增值税的总机构。需要注意的是,《附列资料(四)》是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通用报表。

七、《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表》填写说明

本表反映纳税人在《附列资料

(二)》“

一、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本表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分别填写。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填入增值税专用发票栏内。

笔者注:本表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填列的“当期申报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分别包括在《附列资料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写说明 篇5

国家税务总局近期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3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房地产预售收入,按照预计毛利率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能否扣除其实际缴纳的营业税金及其附加以及土地增值税;预售收入能否作为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的扣除依据;企业销售未完工产品、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特定业务的纳税调整等在以前执行中有颇多争议的问题通过申报表的填报规则进行了明确,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中的税企争议。笔者通过实例教你如何填写新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实务举例

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开发建设“泰山佳苑”居住小区项目,当年发生业务招待费8万元,广告费500万元;2015年6月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取得预售房款3000万元,发生业务招待费15万元,广告费20万元,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预售收入的5.65%)169.5万元,土地增值税(预售收入的2%)60万元,预收账款期末余额3000万元;2016年11月项目完工,取得预售房款5000万元,发生业务招待费30万元,广告费12万元,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预售收入的5.65%)282.5万元,土地增值税(预售收入的2%)100万元,当年预售房款转营业收入7000万元,结转成本5000万元,预收账款期末余额1000万元。2014-2016年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甲公司该如何正确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2014年:

(一)会计分录(万元):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销售费用——广告费

500

贷: 银行存款

508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1、业务招待费支出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第4行“

四、业务招待费”第3列“管理费用”填报8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甲公司本纳税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8万元,按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支出60%的比例计算可税前扣除的限额为4.8万元;本纳税销售(营业)收入0万元,按销售(营业)收入5‰的比例计算可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限额为0万元,取其低者为允许税前扣除的税收金额0万元,甲公司申报纳税调整增加8万元。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15行“

(三)业务招待费”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8万元,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0元,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8万元。

2、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第5行“

五、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第1列“销售费用”填报500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甲公司本纳税税前实际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500万元,按销售(营业)收入15%计算准予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为0万元,甲公司申报纳税调整增加500万元,调增的500万元可结转以后扣除。

A105060《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行“

一、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填报500万元,第4行 “本年计算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的销售(营业)收入”填报0万元,第6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填报0万元,第7行 “本年结转以后扣除额”填报500万元,第12行“

七、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纳税调整金额”填报500万元,第13行“

八、累计结转以后扣除额”填报500万元。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16行“

(四)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500万元。

填表如下(单位:万元)

2015年:

(一)会计分录(万元):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 预收账款

3000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销售费用——广告费

贷: 银行存款

借:待摊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

169.5

——土地增值税

贷: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金及附加

169.5

——应交土地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金及附加

169.5

——应交土地增值税

贷: 银行存款

229.5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1、预售收入及税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第六条规定,企业通过正式签订《房地产销售合同》或《房地产预售合同》所取得的收入,应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A105010《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第23行 “1.销售未完工产品的收入”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3000万元,第24行“2.销售未完工产品预计毛利额”填报300万元(预计计税毛利率10%),第25行“3.实际发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填报229.5万元,第22行“

(一)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填报70.5万元,第21行“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填报70.5万元。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39行“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70.5万元,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70.5万元。

2、业务招待费支出

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第4行“

四、业务招待费”第3列“管理费用”填报15万元。

甲公司本纳税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15万元,按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支出60%的比例计算可税前扣除的限额为9万元;本纳税销售(营业)收入3000万元(本年预售收入),按销售(营业)收入5‰的比例计算可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限额为15元,取其低者为允许税前扣除的税收金额9万元,甲公司申报纳税调整增加6万元。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15行“

(三)业务招待费”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15万元,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9元,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6万元。

3、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第5行“

五、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第1列“销售费用”填报20万元。

甲公司本纳税税前实际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20万元,按销售(营业)收入15%计算准予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为450万元,减本年扣除的以前结转额430万元,甲公司申报纳税调整减少430万元。

A105060《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行“

一、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填报20万元,第4行 “本年计算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的销售(营业)收入”填报3000万元,第6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填报450万元,第7行 “本年结转以后扣除额”填报0万元,第8行“加:以前累计结转扣除额”填报500万元,第9行“减:本年扣除的以前结转额”填报430万元,第12行“

七、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纳税调整金额”填报-430万元,第13行“

八、累计结转以后扣除额”填报70万元。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16行“

(四)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430万元。

填表如下(单位:万元)

2016年:

(一)会计分录(万元):

借:银行存款

5000

贷: 预收账款

5000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销售费用——广告费

贷: 银行存款

借:待摊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

282.5

——土地增值税

贷: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金及附加

282.5

——应交土地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金及附加

282.5

——应交土地增值税

贷: 银行存款

382.5

借:预收账款

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5000

贷:产成品

50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535.5

贷:待摊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

395.5

——土地增值税

140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1、预售收入及税金

A105010《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第23行 “1.销售未完工产品的收入”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5000万元,第24行“2.销售未完工产品预计毛利额”填报500万元(预计计税毛利率10%),第25行“3.实际发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填报382.5万元,第22行“

(一)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填报117.5万元,第27行 “1.销售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确认的销售收入”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7000万元,第28行“2.转回的销售未完工产品预计毛利额”填报700万元,第29行“3.转回实际发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填报535.5万元,第26行“

(二)房地产企业销售的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填报164.5万元,第21行“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填报-47万元。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39行“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47万元,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47万元。

2、业务招待费支出

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第4行“

四、业务招待费”第3列“管理费用”填报30万元。

甲公司本纳税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30万元,按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支出60%的比例计算可税前扣除的限额为18万元;本纳税销售(营业)收入50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7000万元+本年预售收入5000万元-预售收入转营业收入7000万元),按销售(营业)收入5‰的比例计算可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限额为25万元,取其低者为允许税前扣除的税收金额18万元,甲公司申报纳税调整增加12万元。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15行“

(三)业务招待费”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30万元,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18元,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12万元。

3、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第5行“

五、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第1列“销售费用”填报12万元。

甲公司本纳税税前实际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12万元,按销售(营业)收入15%计算准予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为750万元,减本年扣除的以前结转额70万元,甲公司申报纳税调整减小70万元。

A105060《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行“

一、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填报12万元,第4行 “本年计算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的销售(营业)收入”填报5000万元,第6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填报750万元,第7行 “本年结转以后扣除额”填报0万元,第8行“加:以前累计结转扣除额”填报70万元,第9行“减:本年扣除的以前结转额”填报70万元,第12行“

七、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纳税调整金额”填报-70万元。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16行“

(四)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70万元。

填表如下(单位:万元)

“甲供材”的财税处理探析

甲供材料的财税处理问题,一直困扰着甲方(即建设业主、建设单位、开发商等)、乙方(即承建商、施工企业等)以及主管税务机关。甲乙双方如何进行甲供材料的会计处理,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均没有明确规定;甲供材料的税务处理更是众说纷纭,国税有国税的说法,地税有地税的理解,纳税人更是困惑不解。笔者根据相关财税政策规定,结合实际工作的作法,对甲供材料的财税处理问题作如下探讨与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一)甲供材料的含义与分类

所谓甲供材料,就是甲方提供建设工程所需的材料与设备给乙方使用,是建设方和施工方之间材料设备供应、管理和核算的一种方法。它伴随着工程投资管理模式――“建设工程概算切块包干”而产生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且沿用至今。

甲供材料这种基本建设行业通行的管理方式,对于保证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与品质、控制建设成本支出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于1998年3月1日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对甲供材料管理模式并没有禁止性规定,因此甲供材料是符合《建筑法》相关规定的。

到底什么是甲供材料?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甲供材料:

1、甲方组织建筑材料设备的招标或认质认价工作;

2、甲方签订并履行《建筑材料、设备买卖合同》;

3、甲方支付材料设备货款;

4、发票抬头是甲方单位全称。

一般说来,甲供材料设备按照不同的属性可以有以下分类:

1、建筑材料的分类广义的建筑材料是包括材料与设备的。

(1)建筑材料。

是指建筑物中使用的材料统称为建筑材料,它构成建筑产品实体或有助于建筑产品实体的形成。建筑材料一般又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

(2)建筑设备。

是指安装在建筑物内为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提供便利、舒适、安全等条件的设备。主要包括建筑给排水、电气、通风、照明、采暖空调、电梯等几个方面。

2、甲供材料的分类

按照甲供材料税务处理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3大类:

(1)一般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商品混凝土、防盗门、防火门等。

(2)建筑装饰材料,如装饰石材、装饰石膏、建筑陶瓷、装饰玻璃、装饰木材等。

(3)自产自销带建筑业劳务的材料,如铝合金门窗、钢结构、玻璃幕墙、防水材料等。

3、甲供设备的分类

建筑工程设备种类繁多,按照税务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1)免税(营业税)设备

按照修订后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甲供设备是可以免缴建筑工程营业税的,而乙方购买免税设备仍然要缴纳营业税。

“财税〔2003〕16号文”对免税的建筑工程设备进行了界定,并明确规定免税设备的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列举。

一般说来,免税设备包括电梯、各种电机、风机、制冷机组、空调机组、空调器、冷却器、各类风机、除尘设备、风机盘管等。

(2)其他设备

凡是不属于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的免税设备范围的建筑工程设备,这一部分设备无论是甲方购买还是乙方购买均应该缴纳建筑工程营业税。

这一部分设备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的电线电缆、管道工程中公称直径300毫米以下的阀门、电动阀门等。

(二)甲供材料的会计处理

〔案例〕甲房地产开发公司,2011年8月开发建设电梯公寓8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甲方将该工程发包给乙施工企业总承包,合同约定:

1、工程总造价2.5亿元(包括甲供材料设备);

2、工程结算总额应该扣除甲供材料设备金额;

3、甲供材料情况如下:(1)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3000万元(2)电梯500万元(3)铝合金门窗500万元

1、甲方的会计处理甲方的会计处理有两种:其一,甲方直接将甲供材料计入开发成本;其二,甲供材料价款与施工单位结算,抵作工程进度款。

第一种方式

(1)以银行存款购入材料设备

4000万元

借:原材料――库存材料设备

40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4000万元

(2)材料设备已经用于该工程,将材料设备计入开发成本

借:开发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

4000万元

贷:原材料――库存材料设备

4000万元

第二种方式(1)以银行存款购入材料设备4000万元

借:原材料――库存材料设备

40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4000万元

(2)甲供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施工单位已经领用,其价款抵作工程进度款。

借:预付账款――乙施工企业

3000万元

贷:原材料――库存材料设备

3000万元

(3)将电梯设备以及装饰材料用于该工程,其成本直接计入开发成本。

借:开发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

1000万元

贷:原材料――库存材料设备

1000万元

2、乙方的会计处理

第一种方式甲方将甲供材料(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电梯、铝合金门窗)金额直接计入开发成本,乙方无法进行帐务处理,仅仅是对收料情况作备查登记。

第二种方式(1)甲供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3000万元,施工单位已经验收入库,甲方凭《甲供材料结算单》(购买发票已在甲方入帐,甲方也不再开具发票)以及《材料验收单》,将其价款抵作工程进度款。

借:原材料――库存材料设备

3000万元

贷:预收账款――甲房地产公司

3000万元

(2)乙方将甲供材料(钢材等)3000万元用于该工程项目,按照领料记录,计入工程成本。

借:工程施工――材料费

3000万元

贷:原材料――库存材料设备

3000万元

(3)甲方购买的电梯设备以及装饰材料用于该工程,其成本甲方已经直接计入开发成本,乙方无法进行帐务处理,仅仅是对收料情况作备查登记。

(三)甲供材料的税务处理

甲供材料的税务处理问题与会计处理一样,涉及甲乙双方,稍有处理不当均存在较大涉税风险。

1、乙方的税务处理

(1)营业税

修订后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明确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从上述可见,修订前后对建筑业征收营业税的指导思想没有发生变化。即建筑工程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

但是,新规定对建筑业营业税作出了三个例外的规定,需要引起我们纳税人的高度重视。也就是说,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营业税是有节税空间的。

1)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3号》(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规定精神,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如:自产自销钢结构同时提供其安装),可以就其提供的增值税劳务与建筑业劳务金额分别缴纳增值税与营业税,这样就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重复缴纳流转税的问题。

2)建筑装饰劳务

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

也就是说,对于建筑装饰劳务来讲,甲方提供建筑材料与设备的价款金额是不需要缴纳营业税的。

3)建设单位提供设备

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对于建筑安装工程,甲方提供安装工程设备,其设备属于主管税务机关免税(营业税)范围内,就可以不缴纳营业税。

根据上述建筑业营业税税收政策规定,对于乙施工企业而言,其营业税的税务处理总结为:

1)

无论是采取第一种方式还是采取第二种方式,甲供的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3000万元,均应该由施工企业缴纳建筑工程营业税,施工企业是该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按照建筑工程费用计算程序的规定,营业税的承担者应该是甲房地产开发公司。

2)甲方直接购买的工程设备金额、装饰材料设备金额以及单独与其他施工单位签订的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合同金额,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3号》规定,乙施工企业均不需要缴纳建筑工程营业税。

(2)发票开具

1)第一种方式甲方将直接购买的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3000万元计入了开发成本,没有与施工单位办理材料价款结算。按照规定,施工单位仍然要按照这3000万元缴纳营业税。但是,就不能向甲方开具建筑业发票了。其依据是:《发票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

《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填开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未发生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发票。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建筑业应税劳务甲供材料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浙地税函[2007]335号)明确规定,纳税人在提供建筑业劳务后,如建设方提供材料(甲供材料)情形,在开具建筑业发票时,“甲供材料”价款不能作为发票开具金额,但营业税计税营业额应包括“甲供材料”价款。

2)第二种方式甲供材料价款与施工单位结算,抵作工程进度款。从实质上讲,相当于甲方将建筑材料销售给了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办理工程结算时包括了甲供材料金额,而甲供材料的价款乙方又会向甲方收回。因此,甲方购买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的价款3000万元,一方面需要施工企业缴纳建筑工程营业税,同时也应该开具建筑业发票。

(3)企业所得税第一种方式下,施工企业没有对甲供材料进行帐务处理,没有将3000万元的甲供材料价款计入工程成本,因此不存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问题。

第二种方式下,甲供材料价款与施工单位结算,甲方并没有向乙方开具发票,乙方的入帐依据仅仅是《甲供材料结算单》和《材料验收单》。乙方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的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处理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其一,甲供材料没有发票,不可以税前扣除。

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国税发(2008)88号)

该文件明确规定,加强发票核实工作,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纳税人使用不符合规定发票,特别是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不得允许纳税人用于税前扣除、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和财务报销。

其二,甲供材料虽然没有发票,只要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可以税前扣除。

依据是《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的规定。

它明确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我们理解,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前扣除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实际发生”、“与取得收入有关”及“合理”。就“实际发生”原则而言,要求企业对申报扣除的成本、费用,应当提供证明其实际已经发生的适当凭据。这里的适当凭据主要是指发票,但是也不仅仅是指发票,还包括其他的适当凭据。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取得的工程决算报告和甲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乙方的收料单等也应视为适当凭据,况且是真实发生的。

因此,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精神,甲供材料即使没有发票,也是可以税前扣除的。

笔者更加赞同对施工企业甲供材料税前扣除的第二种处理意见,即没有发票也可以税前扣除。

2、甲方的税务处理

(1)营业税从对乙方的税务处理――营业税的分析中,可以看出:1)甲方提供装饰材料、设备,直接计入开发成本,乙方仅仅是收取建筑业劳务费用(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是符合《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的,甲乙双方均不需要缴纳建筑工程营业税。

2)甲方提供建筑工程设备直接计入开发成本,且该设备属于主管税务机关界定的免税设备范围,甲乙双方也不需要缴纳建筑工程营业税。

3)甲方直接与其他施工单位签订的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合同金额,甲方凭对方分别开具的增值税普通发票、建筑业发票计入开发成本,甲乙双方也不需要再缴纳建筑工程营业税。

4)甲方直接购入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的,无论甲乙双方是否结算价款、如何结算价款,乙方均需要就此缴纳建筑工程营业税。这一部分税金支出,应该由甲方承担。

至于这一部分甲供材料是否开具发票问题,分别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A、甲方与乙方不进行甲供材料的价款结算

虽然乙方需要就此甲供材料金额缴纳营业税,但是乙方不需要向甲方开具建筑业发票。

B、甲方与乙方需要进行甲供材料的价款结算甲方与乙方就此甲供材料进行结算,相当于销售建筑材料给乙方,甲方应该向乙方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相应的乙方就此甲供材料金额计入工程结算总造价,乙方应该向甲方开具工程总造价的建筑业发票(其实已经包括了甲供材料的金额)。

(2)增值税建筑业的甲供材料是否缴纳增值税问题,在主管税务机关之间存在较大分歧:地税局一般认可建筑业普遍存在的甲供材料形式,对甲供材料的流转税问题,更多关注营业税,基本上不过问是否缴纳增值税。

而国税局对建筑业的甲供材料形式,着重点是增值税。他们有人认为,无论甲供材料是否结算均应该缴纳增值税。笔者认为理由不充分,值得商榷。

1)甲供材料不与施工单位结算在这种情况下,甲方购买甲供材料后直接计入开发成本,甲方并没有发生增值税应税义务。甲方购买建筑材料是为了自己工程使用,甲方已经是终端消费者。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甲方不应该缴纳增值税。

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上对甲供材料是否缴纳增值税的问题进行了明确解答,就是证明。

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上2010年03月09日关于甲供材料是否缴纳增值税的问题是这样的:网友问:“甲供材料”建筑工程,是基本建设单位-房地产企业提供原材料,施工单位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请问基本建设单位——房地产企业是否就甲供材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

总局答复:“甲供材料”建筑工程中,基本建设单位—房地产企业提供材料,施工单位提供建筑劳务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

2)甲供材料与施工单位结算在这种情况下,甲方与施工单位结算了甲供材料价款,也并不意味着甲方应该缴纳增值税。还要分析具体情况:A、虽然甲方与乙方结算了甲供材料价款,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增值税应税义务产生,包括以下情况同时出现:a、施工单位一般不对甲供材料进行帐务处理,仅作备查登记;b、工程合同总金额不包括甲供材料金额;c、工程结算总金额没有包括甲供材料金额。

B、甲方与乙方结算了甲供材料价款,并向乙方开具了增值税普通发票,甲方应该缴纳增值税。

(3)企业所得税与土地增值税如前所述,甲供材料与乙方进行了甲供材料结算,乙方工程结算总金额包括了甲供材料,乙方向甲方开具建筑业发票金额是工程结算总金额。由于这一部分甲供材料的税前扣除凭据是建筑业发票,对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税前扣除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甲供材料价款直接计入开发成本,购买甲供材料的凭据是增值税普通发票,有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甲供材料是建筑工程费用的组成部分,甲供材料的税前扣除的合法凭据应该是建筑业发票。因此,甲供材料成本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首先,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的所有文件中,并没有规定开发成本的税前扣除必须要建筑业发票;其次,对于这一部分甲供材料,乙方已经按照规定缴纳了建筑工程营业税,流转税税基并没有被侵蚀;第三,购买甲供材料的增值税普通发票,是适当的税前扣除凭据,符合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的相关规定。

因此,甲供材料直接计入开发成本,且按照规定缴纳了建筑工程营业税,是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的。

(四)降低甲供材料涉税风险的措施从上述分析可见,由于甲供材料结算方式、会计处理的差异,对甲乙双方可能导致较大的涉税风险。如何降低涉税风险?笔者从甲方角度提出以下防范措施与建议:其一,充分利用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给予的筹划空间,甲方尽量甲供建筑工程设备(免税设备)、装饰材料与设备,以降低甲方的建筑工程税金支出。这一部分甲供材料设备,没有必要与乙方结算,否则得不偿失。

其二,对建筑工程普遍存在的“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情况,甲方应该单独与其签订施工合同,分别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与建筑业发票,直接计入开发成本。按照总局23号公告的规定,操作时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在进行建筑材料、建筑设备施工招标时,对承包商的要求是:一方面要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另一方面还应该是自产、自制、自销建筑材料设备的工厂。

2、与承包商进行商务谈判时,应明确合同价款总额是由建筑工程劳务费用、自制加工建筑材料费的金额而构成。

3、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以下环节:(1)合同名称:应该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而不能是《××购销合同》、《××加工合同》;(2)合同价款:合同中必须约定和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的具体金额;(3)发票的取得:甲方支付合同价款时,应分别取得加工制作的增值税发票以及建筑安装劳务的建筑业发票。

4、对承包商的税务要求:(1)承包商提供建筑业劳务同时销售自产货物,应向营业税应税劳务发生地地方税务机关纳税申报;(2)承包商提供以下资料作为申报附件:a提供建筑业劳务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合同;b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出具的“从事货物生产证明”(原件);

c 自产货物增值税发票(记账联)复印件。

其三,甲方作好对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等一般甲供材料的财税处理的事前筹划工作,尽力降低涉税风险。

1、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应该向乙方明确甲供材料的种类、品名规格、数量、金额等事宜,工程总造价不应包括甲供材料。

2、与乙方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合同条款中应该明确约定:

(1)工程总造价不包括甲供材料金额;

(2)甲方不再向乙方结算甲供材料价款抵作工程进度款;

(3)甲供材料应该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由甲方承担,乙方缴纳;

(4)乙方超定额(数量)规定领用甲供材料,应该向甲方支付这一部分的材料价款。

(5)乙方收取工程款项时,应在甲方工程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发票,金额不能包括甲供材料。

3、甲方与乙方办理工程结算时,应该关注以下事项:

(1)工程结算总价额中,不应该包括甲供材料金额。如果按照相关规定计算的总造价包括了甲供材料金额,则最终的结算金额应该将实际的甲供材料金额(甲方提供)扣除。

(2)甲供材料(除装饰材料、免税工程设备外)应该缴纳的工程税金及附加,乙方按照规定向甲方计取,计入工程结算总造价。

(3)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甲供装饰材料、甲供建筑工程设备是可以不缴纳营业税的。因此,甲方在审查乙方的工程结算时,切忌不要多计算这一部分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4、甲方与乙方办理工程财务结算时,须注意以下事宜:

(1)乙方开具建筑业发票的总金额应该与工程结算总造价一致;

(2)对于预留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建议乙方开具发票时应该包括此金额,甲方同时向乙方开具保证金的收据,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保证金时,乙方再开具退还保证金的收据。

(3)甲方应该将甲供材料买卖合同、发票等相关票据的复印件提供给乙方,便于乙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甲供材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4)乙方应该将其缴纳甲供材料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完税凭据复印件,提供给甲方,以便甲方主管税务机关确认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写说明 篇6

2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季度纳税申报表

(适用于据实申报企业)

税款所属期间:

纳税人识别号: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

金额单位:人民币元(列至角分)

国家税务总局监制

填 报 说 明

一、本表适用于能够提供完整、准确的成本、费用凭证,如实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人。非居民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正常经营的,自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

二、企业应当按税法规定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表,并同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三、企业因确有困难,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季度所得税申报,应当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延期申

请,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适当延期。

四、企业未按规定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表、会计报表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本表中所称国家有关税收规定除另有说明外,均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

国务院、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根据税法制定的相关规定。

六、本表是在企业账载会计利润总额核算的基础上,依法进行纳税调整相关项目后申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并依法计算季

度应纳所得税。本表及附表的账载金额是指企业根据现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载在相应报表、总账、明细账

上的汇总或明细金额;依法申报金额是指企业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对账载金额

进行调整后的申报金额。

七、本表用中文填写。

八、本表有关栏目的填写如下:

1.税款所属期间:填写公历,自公历每季度1日起至该季度末止。企业在一个纳税季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

活动,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季度。

2.纳税人识别号:填写税务登记证上所注明的“纳税人识别号”或主管税务机关颁发的临时纳税人纳税识别号。

3.金额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

4.纳税人名称:填写企业税务登记证上的中文名称或临时税务登记的中文名称。

5.居民国(地区)名称及代码:填写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外国企业或来华承包工程、提供劳务等的外国企业的总机构的居民国(地区)的名称和代码。

6.营业收入:填写企业在所属期间所取得的收入。

7.营业成本:填写企业在所属期间所支出的成本。

8.本季度利润(亏损)额:亏损以负数表示。

9.实际征收率:本表的实际征收率是指在法定税率的基础上,按税法规定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的企业,在税收优惠期

内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率。不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填写本栏时数据应与“法定税率”栏相同。

10.本季度前已预缴企业所得税额:填写企业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已在本季度前累

计预缴的所得税额。

11.声明人签字:由设立企业的外国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企业的负责人签字。

12.申报日期:填写实际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的当日。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写说明 篇7

需要说明的是, 2010年纳税年度终了后,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A类) 》时, 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本纳税年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主管税务机关要核实企业2010年纳税年度是否符合下述小型微利条件, 即企业是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并符合下列条件:工业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第二,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审批期限延长至2010纳税年度。根据财税[2010]10号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23号) 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期限, 继续执行至2010年12月31日。即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 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 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 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 (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 可上下浮动20%, 具体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标准) 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需要说明的是, 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 纳税人年度应缴纳税款小于扣减限额8000元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大于扣减限额8000元的应以扣减限额8000元为限。企业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 按上述标准计算的税收扣减额应在企业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额中扣减, 当年扣减不足的, 不得结转下年使用。

第三, 2010年度取得的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仍然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根据财税[2009]87号规定, 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 凡同时符合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 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条件的, 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需要说明的是, 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 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四, 化妆品制造、医药制造、饮料制造和烟草企业发生的广告业务宣传费支出的税前扣除政策执行至2010年度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4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根据财税[2009]72号规定, 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 对化妆品制造、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 (不含酒类制造, 下同) 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30%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烟草企业的烟草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一律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对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的饮料制造企业, 饮料品牌使用方发生的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30%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以在本企业扣除, 也可以将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归集至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 由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作为销售费用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在计算本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时, 可将饮料品牌使用方归集至本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剔除。饮料品牌持有方或管理方应当将上述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单独核算, 并将品牌使用方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数据资料以及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的证明材料专案保存以备检查。

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今后没有另行规定, 化妆品制造、医药制造、饮料制造和烟草企业, 自2011年1月1日起,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第五, 个别政策涉及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调整、需要补 (退) 税款的, 在2010年12月31日前自行到税务机关补正申报可不予加收滞纳金。

根据国税函[2010]249号规定, 因2010年5月31日后出台的个别企业所得税政策, 涉及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调整、需要补 (退) 企业所得税款的纳税人, 可以在2010年12月31日前自行到主管税务机关补正申报企业所得税, 相应所补企业所得税款不予加收滞纳金。

各地税务机关对个别企业所得税政策出台、需要补正申报2009年企业所得税的企业, 应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间要求及时受理补正申报, 补退企业所得税款。

需要说明的是, 企业若不能在2010年12月31日前自行到主管税务机关补正申报应补税款, 根据《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 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 企业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发生当年据实扣除, 以前发生尚未处理的股权投资损失准予在2010年度一次性扣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四条明确, 企业对外投资期间, 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四条所称投资资产, 是指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形成的资产。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 投资资产的成本, 准予扣除。

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是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6号规定, 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 (以下简称股权) 投资所发生的损失, 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年度, 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企业2010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尚未处理的股权投资损失, 准予在2010年度一次性扣除。

第七, 新办文化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期限截止至2010年12月31日。根据国税函[2010]86号规定, 对2008年12月31日前新办的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 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 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享受优惠的期限截止至2010年12月31日。

新办文化企业, 是指2008年12月31日前登记注册, 从无到有设立的文化企业。原有文化企业分立、改组、转产、合并、更名等形成的文化企业, 都不能视为新办文化企业。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范围见《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5]2号) 附件。

参考文献

[1]、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133号) [Z].2009.

[2]、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审批期限的通知 (财税[2010]10号) [Z].2010.

[3]、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87号) [Z].2009.

[4]、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72号) [Z].2009.

[5]、关于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249号) [Z].2010.

[6]、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2010年第6号) [Z].2010.

上一篇:逻辑学复习题(含答案)下一篇:参加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