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练习

2024-09-19

政治必修三练习(共8篇)

政治必修三练习 篇1

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练习文化创新含解析

一、选择题

1.(·陕西汉中模拟)巴陵戏新编历史剧《远在江湖》通过滕子京当政岳州府后除弊兴利的一系列举措,以现代人思想感情为观照,着力塑造了一个有“家国情怀”“天下担当”的勤政爱民的“公仆”形象。剧中所塑造的人物滕子京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让更多的观众通过这部作品了解了巴陵戏。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②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继承的内容是否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2017·江西南昌模拟)《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在湖南卫视开播即登上收视冠军宝座。为了创作《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多次到监狱与腐败官员面对面交流,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作家必须保持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写政治小说的作家,更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这启示我们( )

①文学创作要从社会现实出发,不能有虚构成分 ②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文学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 ④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生活中,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陋室”。“陋室”何陋之有?论景,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宁静雅致;论情,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君子之交。诗人刘禹锡将书房取名“陋室”所体现的情怀,给当今艺术创作者的启示是( )

①应弘扬和培育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神养料,丰富创作源泉 ③坚守信念,艺术创作应扎根生活 ④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执着艺术创作的追求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近期,天津市开展了“好家风、好家规”微电影、微视频征集活动。这些作品重新解读、建构家规家风的本质,适应了人们的欣赏和文化需求。用这些方式来演绎家规家风意味着( )

A.传统文化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5.中国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在获奖后,曹文轩说:“中国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灾难,乡土与生活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源。”这表明文化创新要(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中国不乏中西合璧的有名建筑,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汇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分布在开平15个镇、街道办事处。这些碉楼是20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外来文化

B.文化创新要推陈出新

C.文化创新要善于博采众长

D.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文化

7.《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不断引进的韩国综艺节目充斥国内荧屏,有些节目版权费甚至涨到了原来的十倍。相比之下,国内原创综艺节目动辄被“山寨”,发展举步维艰。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 )

①拒绝综艺节目舶来品,保护原创综艺版权 ②将借鉴与原创相结合,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③重视大众传媒,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手段 ④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本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7·陕西西安模拟)音乐家赵季平在乐坛耕耘五十多年,创作出交响乐《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和影视剧歌曲《红高粱》《大宅门》等经典之作。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 )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②音乐的发展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创新是音乐创作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7·福建福州一模)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现在的歌词中。如《青花瓷》中的“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荷塘月色》中的“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这种风格的创作说明( )

A.古今整合都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B.中外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C.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作品创新

D.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源头

10.《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焦点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据了解,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场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央视节目组这么做是基于( )

①专家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专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新年第一天,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开播。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摆脱了孔子塑造刻板单一的窼臼,让孔子从“至圣先师”的神坛回归生活。中英合作的制作方式,是对孔子“和而不同”理念的一次饶有趣味的表达,也是对“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的积极探索。这一做法有利于(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④展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引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2017·宁夏银川质检)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到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这段话告诉我们( )

①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比揭露丑恶事物更加重要 ②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 ③让人从文化作品中感到快乐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 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月12日著名艺术家阎肃平静地离开了尘世。他给世人留下1 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阎老不愧为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他的作品始终以真诚去征服观众,几乎没有“硬梆梆”的东西,他把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不是简单地坐标口号式的处理,而是用一种深沉情感和人文情怀,追求艺术的质朴和完美。他说艺术的根和魂,只有深深扎进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真情、唱出大爱。他的作品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既有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唱段,也有大白话一样的句子,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传统诗词到流行文化,看似信手拈来,皆是厚积薄发。一些文艺家尤其是个别青年文艺工作者,不潜心打磨作品质量,反而醉心于各种手段所谋得的荣誉,被金钱“遮蔽”了双眼,这是阎老生前所痛心疾首的问题。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佳作。

(2)结合材料,请你就祛除文艺界浮躁之风提出两条建议。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平凡的世界》刻画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将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他们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是一部全景式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尽管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特别是很多年轻的读者,仍然在热切地、投入地读着《平凡的世界》,甚至把它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平凡的世界》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它所传达出的精神,因作者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互为表里而流淌不息,因其深刻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而获得永生。今天,每一位艺术家都希望能够“发现世界不被注意的部分”,从而到达个人艺术的巅峰。但如果企望靠小资的敷衍、靠穿越和玄幻的演绎,从而创作出有筋骨的传世之作,则与缘木求鱼无异。

(1)结合材料,从人民和文艺的关系角度,谈谈《平凡的世界》对文艺创作的启示。

(2)结合材料,就如何写出好文章提两条具体建议。

参考答案

考点规范练25 文化创新

1.D 立足实践,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故舍去①。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关键,故不选③。巴陵戏新编历史剧《远在江湖》的成功,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②④。

2.C 文艺创作可以虚构,排除①。材料强调文化创新的要求,没有涉及文化创新的目的,排除④。故选C项。

3.C ①说法错误,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不加辨别地吸收和借鉴;③④符合题意,刘禹锡认为“陋室”不陋,表达了他淡泊名利、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怀,这给当今艺术创作者的启示是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执着艺术创作的追求,进行艺术创作应扎根生活。故本题答案选C项。

4.C 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故A项错误;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故B项错误;用这些方式来演绎家规家风意味着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故C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故D项错误。

5.B ①正确,“乡土与生活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源”说明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正确,材料说明了文化创新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故本题选B项。

6.C 材料中“碉楼中西合璧,融汇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分布在开平15个镇、街道办事处。这些碉楼是20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体现了文化创新要善于博采众长,C项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本国文化,A项说法错误;B、D两项说法正确,但都没有体现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7.C 通过材料中“不断引进的韩国综艺节目充斥国内荧屏……国内原创综艺节目动辄被‘山寨’,发展举步维艰”可以看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本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将借鉴与原创相结合,提高文化创新能力。①表述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交流、借鉴与融合;③表述错误且与题意无关,大众传媒本就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且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④符合题意,当选。本题答案选C项。

8.B 文化创新离不开生活,体现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因为方法的创新是主观的,音乐的发展应取决于实践,故排除。④强调创新的作用,与材料强调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不一致,故排除。

9.C 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现在的歌词中,使之焕发出了新的魅力,说明文化创新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故B项与题意不符且观点过于绝对。D项错误,社会实践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源头。

10.C ①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符合题意,《中国诗词大会》在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大胆创新,是因为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③符合题意,《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节目组在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和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打造出来的,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打造这档节目的目的是推动实践的发展。故本题选C项。

11.B ①说法错误,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②③符合题意,中英的做法不仅能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引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故本题选B项。

12.B 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广大文艺工作者既要歌颂真善美,又要鞭挞假丑恶,①说法错误。理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故不选③。材料强调要发现美善、光明,意在强调传播正能量,②④符合题意。

13.答案 (1)①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②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文化需求。③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2)示例:①加强文化修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

解析 第(1)问为措施类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创新,要求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佳作。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他说艺术的根和魂,只有深深扎进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真情、唱出大爱。他的作品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既有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唱段,也有大白话一样的句子,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传统诗词到流行文化”,结合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我们可从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挥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作用三个角度加以分析说明。第(2)问为措施类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就祛除文艺界浮躁之风提出两条建议。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 (1)①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影响人民。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平凡的世界》中丰富了精神世界,增强了精神力量,甚至影响了一生的发展。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作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②文艺需要人民,人民创作并享用文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艺创作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创造出优秀文化作品。

(2)①文章要立足实践,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②可借鉴名家名篇。③在遵循写作规律基础上创新。

政治必修三练习 篇2

首先,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题“民主管理”中, 表述为:“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P23)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以扩大基层民主,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P26) “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P26)

其次, 第三单元的绪言中表述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 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中, 聚焦人民当家作主, 感悟我国的政治制度中, “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中罗列了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且要求学生说明它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以上表述同一问题的三部分的内容编排, 有些质疑, 现提出来与广大执教者和教材编者商榷。

一、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章节之外, 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法理内在要求

我国1954年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经多年的实践于1989年修订为《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7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004年修订的《宪法》第111条明确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组织”。因此从法理上来看, 基层群众自治是在建国后的第一部宪法中就有了相关的规定, 并且有专门的子法律作为具体保障。

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与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 并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而且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因此, 从党和国家的角度看,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去。但是教材编写者在第三单元的编写中, 有其它的三项制度, 唯独缺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为此, 笔者认为《政治生活必修2》内容的编排有悖法理。将来的教材调整中应该在第三单元的内容中增加以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二、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章节之外, 是否打乱了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

教材第三单元的绪言部分和综合探究部分都明确地提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政治制度, 但是教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编排中, 安排三课分别为: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唯独没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和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只能回到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三目“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中去感悟。

教材第23页的表述中有“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教材54页绪言部分的表述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同样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在教材的编排中却没有都安排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章节中, 笔者认为略显厚此薄彼。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中, 没有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略显不够科学。

对此, 笔者认为, 将来的教材调整中应该在第三单元的内容中增加以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彰显第三单元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三、从教学的内在要求来看,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相关知识应该调整为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内容, 融入第三单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

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包括四个目: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都详尽地表述了公民参与的方式与方法, 而民主管理仅仅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内容归纳出来, 这样在正常的教学中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只能通过参加这两个基层自治组织才可以。虽然教材上清楚地表述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 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然而,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都可以概括出直接和间接参与的方式, 只有民主管理中没有明确。而第一课和第三单元的内容都涉及到人大代表的相关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如果仔细分析的话, 选举人大代表, 通过人大代表来行使人民的权利应该是间接参与民主管理的内容, 可是这样的表述却没有。因而容易给学生们的理解造成误区, 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运用。

政治必修三练习 篇3

首先,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题“民主管理”中,表述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P23)“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P26)“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P26)

其次,第三单元的绪言中表述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中,聚焦人民当家作主,感悟我国的政治制度中,“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中罗列了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且要求学生说明它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以上表述同一问题的三部分的内容编排,有些质疑,现提出来与广大执教者和教材编者商榷。

一、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章节之外,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法理内在要求

我国1954年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经多年的实践于1989年修订为《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7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04年修订的《宪法》第111条明确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组织”。因此从法理上来看,基层群众自治是在建国后的第一部宪法中就有了相关的规定,并且有专门的子法律作为具体保障。

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与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并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而且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因此,从党和国家的角度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去。但是教材编写者在第三单元的编写中,有其它的三项制度,唯独缺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为此,笔者认为《政治生活必修2》内容的编排有悖法理。将来的教材调整中应该在第三单元的内容中增加以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二、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章节之外,是否打乱了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

教材第三单元的绪言部分和综合探究部分都明确地提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政治制度,但是教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编排中,安排三课分别为: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唯独没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和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能回到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三目“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中去感悟。

教材第23页的表述中有“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教材54页绪言部分的表述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同样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中却没有都安排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章节中,笔者认为略显厚此薄彼。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中,没有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略显不够科学。

对此,笔者认为,将来的教材调整中应该在第三单元的内容中增加以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彰显第三单元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三、从教学的内在要求来看,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相关知识应该调整为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内容,融入第三单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

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包括四个目: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都详尽地表述了公民参与的方式与方法,而民主管理仅仅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内容归纳出来,这样在正常的教学中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只能通过参加这两个基层自治组织才可以。虽然教材上清楚地表述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然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都可以概括出直接和间接参与的方式,只有民主管理中没有明确。而第一课和第三单元的内容都涉及到人大代表的相关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如果仔细分析的话,选举人大代表,通过人大代表来行使人民的权利应该是间接参与民主管理的内容,可是这样的表述却没有。因而容易给学生们的理解造成误区,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运用。

对此,笔者认为,教材应该对民主管理的内容重新加以调整,将现行教材的民主管理内容归入第三单元的内容,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政治必修三练习 篇4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④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②中“润物细无声”、③“久而不闻其臭、久而不闻其香”均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错误,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选C。

答案:C 2.2017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5周年。75年来,“文化为人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A.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解析:“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就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故排除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唯有优秀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①优秀文化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②优秀文化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着主导作用

④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影响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优秀文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这一观点看到了优秀文化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影响,①④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②不选;不能说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主导作用,③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答案:B

4.环保教育不能仅靠说教。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农村”等活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

进一步加强。这表明()①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④

C.①③

B.②④ D.②③

解析: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农村”等活动。这表明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5.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是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的体现。这意味着()A.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B.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解析: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影响着人们对天坛的修建,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本题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6.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其中对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中,要求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样要求是因为()①一定的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人们的行为选择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③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④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与题意无关。人们的行为选择受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不是取决于文化背景,②错误;党章的要求表明了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③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D 7.美国有一位宇航员,在向太空出发之前,媒体问她:“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你带什么?”她说,“我要带书,我在宇宙中第一件事是要读书。”一本好书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塑造一个人的人格,甚至影响其人生轨迹。可见()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阅读 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阅读的选择

A.②④

C.②③

B.①④ D.①③

解析:一本好书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塑造一个人的人格,甚至影

响其人生轨迹。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故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科学,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实践活动对阅读的选择,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D 8.“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从上述观点可见()①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人创造了文化,优秀的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③文化能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④文化能培养健全人格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材料强调在社会中人创造了文化,人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尊重自然,体现了优秀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故②符合题意;人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所以人有品位,有道德,体现了文化能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故③符合题意;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是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故①错误;文化有优秀的有落后的,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故④错误。故选C。

答案:C 9.我们看电视剧,中间看到夹杂着许多广告。这种植入式广告是电视剧收入的重要来源。植入式广告是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在保证观众观看文艺作品的同时,让广大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达到企业品牌和产品宣传的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 ②广告文化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被动的、无目的的 ④广告文化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让广大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达到企业品牌和产品宣传的效果。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告文化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④符合题意;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③错误;材料体现文化影响人往往是无形的、非强制的,排除①。故选D。

答案:D 10.2017年3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17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旨在不断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通知的主旨是基于()A.文化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不断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D

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

答案:D 11.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然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表明()①古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文化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①错误;“直到今天仍然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②正确;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积极的精神力量,③错误;“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表明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答案:D 12.我国航天事业一次次超越,载人航天精神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化作我们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正激励着亿万人民昂然踏上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征程。这表明优秀文化能够()A.丰富人的物质世界

B.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C.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D.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

解析:材料体现了载人航天精神能够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D符合题意;C材料没有体现,A、B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文化都有关于廉政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继承传统廉政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创立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理论;结合现阶段反腐倡廉的实际,提出了务实、为民、清廉的廉政价值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对于新形势下的反腐,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依据。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廉政、清正、清明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对人的影响。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廉政,并在实践中做到务实、为民、清廉。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廉政文化是优秀文化,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14.“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了解“全民阅读”活动的状况,某区对居民的阅读习惯做了调查,结果如下:

居民的阅读偏好

读书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上图,描述该社区居民的阅读偏好,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其影响。

历史必修三练习(四) 篇5

(四)一、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百多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物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3、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度阶段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5、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解放战争D.三大改造

6、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去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写到:“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材料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准确理解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8、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藩篱9、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①《论十大关系》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0、有人在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灭亡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材料一似乎欧美各国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是看各国现象„„富人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结合材料一,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2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6分)?

材料二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补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是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2)根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3分)。

材料三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答美国记着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

材料四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4)根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策略(2分)。

政治必修三练习 篇6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水槽(cáo)霎时(shà)

藏匿(nì)惩罚(chénɡ)

B.画帖(tié)引擎(qínɡ)

匮乏(kuì)唉声叹气(āi)

C.角逐(jué)荒谬(miù)

命运多舛(chuǎn)

D.扁舟(piān)肆虐(nüè)

并行不悖(bèi)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6日下午消息,一种名为正在微型博客Twitter上肆虐“Tweet Viewer”的病毒,目前正以每分钟发送159条消息的速度扩散。

B.昌黎葡萄酒“造假成风”、三聚氰胺“魅影再现”、“镉大米”引发担忧、“漂白蘑菇”问题重重……以来,诸多“饮食难安”的事件时时纠结和扯动着公众的神经。

C.节前,平遥县对“我们的节日——春节·万家灯火靓平遥”为主题的平遥中国年活动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安排,使古城内外呈现出流光溢彩、花灯齐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亮丽美景。

D.陆家嘴东方明珠塔、外滩、上海大剧院……这些上海地标将吸引全世界游客,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观光品牌。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实验课上,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演示、讲解,而不给学生留些自我实践的时间,这恐怕就是越俎代庖了。

B.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习以为常。

C.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二者休戚相关,同样重要。

D.3月11日日本九级大地震的爆发,以及随后的核泄露事件,使得日本国内局势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这令许多国外旅游者退避三舍。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组是( )。

A.粗暴 消褪 鞭笞 魑魅 桎梏

B.恐怖题裁麻痹辅弼裨益

C.国藉窒息瑰丽硅谷皈依

D.肆虐蜕变睚眦里弄泥淖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氛围(fēn) 绷紧(bēng) 荒谬(miù ) 沮丧(jǔ)

B.慰藉(jiè)执著(zhuó)纳粹(cuì )一幢楼(zhuàng)

C.恪守(kè)水槽(cáo) 藏匿(nì) 惩罚(chéng)

D.隽秀(jùn)剃光头(tì)引擎(qín)霎时(shà)

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随手记下一些事实,我要这日记当我的朋友,我还要为这位朋友取个名字,叫吉蒂。

B.你听过“人质”这个名词吗?这是给破坏分子的最新惩罚,也是你想象不到的恐怖事情。重要的市民——都是无辜的人——被关起来等候处死。

C.“哦,老天,一天炸两次,”我们心想:“未免太多了。”

D.每天我都想,这是一场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险!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想想看,我要出版一本以我们的密室为_______________的小说,那多有趣。

(2)国际互联网的建立,_______________了各国文化,传递了最新信息。

(3)单纯追求升学率,_______________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A.体裁沟通加大 B.题材沟通加重

C.体裁勾通加大 D.题材勾通加重

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无辜引擎置之度外 B.雷庭蜕变瞭望

C.霎时侦探肆虐 D.沮丧执著荒谬

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吉蒂(tì) 瞭望(liào)笼罩(lǒnɡ)

B.霎时间(shà)荒谬(miù)冥冥(mín)

C.窒息(zhì)肆虐(nüè)引擎(qínɡ)

D.瑟缩(sè)呆滞(chì)雷霆(tín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次企图淡化日本侵华暴行的会议引起了北京一场批评风暴并招致日本历史学家和其他人士的强烈谴责。

B.出席会议的除本校的师生员工外,还有市教育局负责人,本市各学校的代表,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也派人参加了这个大会。

C.我看见世界正变成一片荒野,雷声正在接近,千百万人在受苦受难。

D.我揪紧我的“逃生袋”,虽然说是想逃走,但不如说是想有个东西可以抓住。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他俩同窗十二年,一直相敬如宾,从来没有因为琐事吵过架。

B.我收到一封外国朋友的来信,发现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C.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如虎添翼,其发展速度将令世界震惊。

D.在“美化环境有我一份”活动中,许多单位的干部都倾巢而出,参加卫生大扫除。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想想看,我要出版一本以我们的密室为___________的小说,那多有趣。

(2)国际互联网的建立,___________了各国文化,传递了最新信息。

(3)单纯追求升学率,___________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A.体裁沟通加大

B.题材沟通加重

C.体裁勾通加大

D.题材勾通加重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描摹浮燥无计于事文过饰非

B.疏浚羁靡委曲求全合盘托出

C.部署砥励唉声叹气一愁莫展

D.国是焕散针砭时弊芸芸众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西亚是亚洲西部的简称,________在近代史上,西亚是西方和东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①西亚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结地区。②它联结着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个重要水域,被称为“五海之地”。③西亚是欧洲同广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间的纽带。④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亚,把我国的锦缎运到古罗马。⑤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通过西亚往返于北京和威尼斯之间。⑥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亚、非、欧三洲之间交往的必经之地。⑦人们也把这一地区和埃及一起称为中东。

A.①⑦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⑦④⑤⑥

政治必修三练习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必修班,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课程, 它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 到了高校也是学生将要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由此《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可见一斑。在必修班的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三本必修书本的内容, 能够通过“小高考”, 拿到高考的通行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充分汲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华, 利用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优势, 来培养教育学生, 除了使他们能够顺利的通过“小高考”, 还要使他们具有健康的道德人格,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充分备课, 设计情境, 提高学生求学愿望

在教改不断进行的今天, 虽然我们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可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教学改革的速度极为缓慢,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都知道, 人的需要作为动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起人的接受积极性。可是, 有时受教育者虽然有某种需要, 但当他对于这种需要毫无兴趣时, 他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为实现需要去做些什么。例如说小高考对每个高中的学生都很重要, 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但是课堂上我们还是会发现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停的打瞌睡, 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仅仅了解学生的需要还不够, 如何调动学生求学的积极性, 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和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调动学生求学愿望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必修班的学生, 我们因为只有让受教育者对所输出的信息感兴趣, 在理解、认识的基础上, 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输出信息, 进行积极的选择和摄取, 自觉地加以内化, 成为自身道德素质的有机部分。

二、精心设计, 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 教育领域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这种现象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存在, 使得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非常低。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但是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往往还是以升学率作为家长和社会判断的标准。这就使得很多学校没有办法既重视成绩又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 所以很多学生虽然上了高中, 却仍然让人觉得素质不高, 甚至让人感觉素质还不如比他们小的学生, 这是因为这些学生过分追求知识, 生活中基本的政治知识很淡薄。例如:在与人相处过程中, 一旦发生矛盾, 他们采用的办法往往都是武力解决问题, 有的时候还会聚众斗殴, 违反了法律而不自知。由于环境的影响, 当代学生普遍给人的感觉就是自私。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一颗感恩的心, 也不是不懂得怎么去处理问题, 只是他们缺少这样一种正确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所以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在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精心的设计问题,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应当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 应当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给别人以宽容, 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当他们真正能够理解的时候, 他们往往也会很好的去学习、去生活,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理性,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相互欣赏, 师生互动, 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应当指出的是,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施教主体, 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和主导作用, 这已是大家所认同的观点, 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容易做到。但坚持师生互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 我们往往认识不足。很多时候, 我们教师仍然以教育者的身份在与学生沟通, 很难做到以平等主体沟通的方式去对待学生, 所以, 我们的观念必须调整, 我们应当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 学生作为主体, 他不仅是学习的主体, 还是成长发展中的主体, 尚需培养和造就。观念的转变或者比较容易,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 如果学生不尊重教师, 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很难不带有自己的情绪, 所以这样的情况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那些不尊重教师的学生,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我们得付出更多的努力, 也就是说,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 正确引导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效地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教育影响的内在需要和动机, 从而解决学生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达到课堂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

地理必修三难点突破 篇8

高考试题离不开区域,区域作为试题背景和思考对象提供问题素材与知识载体,但考查的不是区域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现象背后所体现的地理原理、规律。因此复习的重点不是记忆区域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科学阐述和解释。

(一) 区域综合分析

五步分析法:

(1) 在哪里——定位、分布,即区域的空间位置;

(2) 有什么——在这个区域当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些自然、人文地理要素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3) 为什么——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释这些地理现象和特征的成因,推导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4) 怎么样——运用人地关系原理评价这些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如何办——分析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二) 区域特征分析

1.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从区域的整体性特点出发,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特征: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找出该区域在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的主要特征。以青藏高原为例:

2. 区域特征结构模型

(1) 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

(2)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势起伏;

(3)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

(5)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6) 区域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社会经济特征(产业、交通、城市、人口等)。

(三) 区域差异比较

1. 区域差异比较法

比较法在区域地理中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 同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在不同地区分布、特点或成因的异同,如: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特点与成因的比较。

(2) 两区域地理特征的异同。从不同角度找出地理区域异同点,认识地理区域的特征、规律,如:中、美两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的比较;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比较。

(3) 对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要建立图式分析同一事物间的差别、联系,把握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脉络,如:鲁尔区形成、发展、衰落、整治阶段的比较。

2. 区域差异比较步骤

(1) 选择的比较对象最好是哪里?(学会选择比较对象:同等级、同类型)(2) 从那些角度进行比较?(学会选择与制定稳定精确的比较标准,即相应的知识结构)(3) 两个类型的地理事象有那些异同?(学会按一定的步骤、确定的比较标准进行比较)(4) 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既要比较现象,又要比较本质)

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 区域资源开发及资源枯竭地区转型

【模式】1. 对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可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入手,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 对资源枯竭地区整治措施的探讨,一般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 资源利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2) 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3) 环境治理: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等。

【案例】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1) 区位优势:煤、铁资源丰富;五大湖便利的水运。

(2) 衰落原因: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钢铁、机械等主导产业衰落。

(3) 整治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二)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模式】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或对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成因(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治理措施(对症下药,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案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 危害:① 土地退化,农业减产;② 泥沙陡增,下游形成地上河;③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2) 成因:①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② 人为原因:垦荒、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林破坏植被;轮荒、开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3) 治理措施:①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②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③ 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三)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

【模式】1.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分析模型(如下图)。

2. 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分析思路:对于某流域的开发整治要根据各河段自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人口、交通、经济基础等)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其基本思路是:优势→开发方向、开发重点;问题→整治措施,核心是趋利避害、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案例】 以长江流域为例:上游地区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水电开发是其重点;针对地质灾害多发、水土流失加剧的状况,要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防护林建设。中游地区要充分发挥土地、矿产资源优势,建设商品粮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整治重点是退耕还湖,防治洪涝灾害。下游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同时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水体和大气质量。

(四)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模式】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思路:区域定位(在哪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有什么?)→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怎么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怎么办?)

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确定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向;(2) 促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商品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3) 注意农业生态问题,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案例】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河西走廊:利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瓜果粮生产;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江南丘陵:发展生态型立体农业;加快优势农产品的系列开发;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河南:发挥小麦粮食主产区的优势,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市场、交通、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服务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农业和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农业。

(五)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模式】1. 对某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进行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要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 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六) 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模式】 为什么—怎么样—何影响

1. 为什么即转移、调配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要结合区域实际从“分布不平衡”的角度具体分析。

2. 怎么样是指流向、线路、路径。

3. 何影响:分析对两端、沿线的影响;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一般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要注意“影响对象”的指向要求。

【案例】

三、 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高考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不是要求死记硬背,空泛地说出它们都有哪些用途,而是结合实例来考查同学们对地理信息技术特点、功能的了解程度以及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上一篇:鼓励努力学习的句子下一篇:非牛人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申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