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的态度

2024-07-07

我的人生的态度(共11篇)

我的人生的态度 篇1

时间流逝,带走了夏天,也带走了绿色,往日绿叶丛生,到现在已经变成漫无生机的枯黄色。

树上偶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有几片翩翩落下,是树的舍弃,还是风的挽留?落叶让我感叹人生,也让我徘徊在过去里的回忆。

时光飞逝,不管你有多少个辉煌时刻,不管从前有着怎样的美丽,一切都会被时间冲散,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驶,洗涤旧迹,留给自己的只有怅惘。落叶归根,虽然它代表一种愿望,但它还代表着不可能长存。即使往日有着这样的美丽,死后也会化作一抔黄土。

叶子的一生是一直为大自然而服务的,它们汲取水分和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支撑着花儿的生长,它们密密麻麻地长在本枯瘦的树枝上,给予树温暖。这些行为何尝不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表现?一棵大树因为有了叶子的存在而更加美丽,有了叶子的存在也让我们有了乘凉的地方,地球上的空气才能得到清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即使叶子结束了它的一生,也不忘将它那已死的尸体投入为大自然中奉献着。叶啊,就算在无尽轮回中,你也始终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奉献!

面对落叶,其实就是面对人生,落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李白为诗而生,毛泽东为人民解放而生,而我们,是为了家人而生,为了朋友而生,为了自己而生。

人生就算有再多的繁华与不舍,也只是一瞬。但人生会在一次又一次付出中度过,即使你不想,一个名叫责任的家伙空降下来,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指引我们的前路。

人生如叶,如它的短暂,更如它的永生,因为付出不会消失,奉献没有止境。

我的人生的态度 篇2

关键词:人生态度,人生观,人生价值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实际中, 人们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生态度, 其基本内容, 从根本上说, 都是受一定的人生观支配和对待人生, 对待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态度之中。

所谓人生观, 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志的总的看法。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对自己实际生活过程的认识, 是人们最高社会需要的表达。人生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不是抽象的, 总是要通过一定的人生态度具体地体现出来, 而一定的人生态度又总是和一定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相联系的。所以, 人生态度的内容是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社会中生活的人, 不论其自觉与否, 总有一定的人生观指导其思想和行动。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就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的内容规定人生观的本质。集古今中外人生态度的内容, 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体现错误人生观的人生态度:

其一, 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我国古代《列子·杨末篇》中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 为声色尔”, “唯患腹溢而不得咨口之饮, 力惫而不门肆情于色”。这就是说, 人生就是为了吃好、穿好、玩好, 享受口腹耳目的快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至近代资产阶级各种社会思潮, 都把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需要。“人生就是享乐”这种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最通俗的表现就是“人生在世, 吃穿二字”等等。

这种人生态度的理论依据, 就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 把人生看成是人的生理本能的需要, 片面夸大人的自然存在的基础作用, 否定了人的社会存在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享乐哲学一直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想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 它就变成了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489页) 在实践上, 享乐只能是剥削者的享乐, 这是在阶级社会里的实际意义。在今天, 我们中受了剥削阶级思想影响的意志消沉者, 才会抬起这种历史沉渣以填充自己空虚的灵魂。

其二, 利己主义的人生态度。“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就是这种人生态度的突出表现。后来的“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等说法, 都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这是一种一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人生态度, 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 影响比较大。在现实生活中, 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 拉关系、走后门、以权谋利、贪污盗窃、营利舞弊登不正之风, 都程度不同的反映出这种人生态度, 特别是作为思想影响, 在青年和大学生中是不可忽视的, 那种热极一时的“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他人”的说法, 就是这种利己主义人生态度的表现。

其三, 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所谓“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这种人生态度认为, 人生在世, 受命运支配, 无时不在痛苦绝望中挣扎。中国的老庄学派就是竭力鼓吹这种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在他们看来“人生若梦”、“一切皆无”, 采取不问是非、不分善恶、与世浮沉、听天由命的人生态度。我国近代出现的不彻底主义、信奉“途穷思返, 乃感于人生之无意义”的人生主张, 及十九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的“人生如苦海”的观点, 都是这种态度的代表。这些态度实际上都是以否定人生实在内容为基础的。人们面对残酷、多变的社会现实, 无法解脱现实矛盾冲击的痛苦时, 极易接受“一切皆无”这种逃避现实斗争, 甚至轻生厌世的人生观点和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是剥削阶级处于没落时期, 对前途丧失信心, 悲观和绝望情绪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仍有一些人持这种态度, 有的对未来缺乏理解, 对前途丧失信心, 不见光明、只见黑暗;有的在生活中屡遭挫折, 在逆境中屈服, 悲观厌世;有的在爱情方面达不到要求, 便充满烦恼, 精神苦闷, 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等等。

其四, 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完全从“存在就是有用”这一唯心主义前提出发, 认为人的价值就是对于自己方便、有用。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詹姆士曾说“满足我们双倍需要的, 这便是真的。”中国的胡适, 也极力鼓吹实用主义人生观, 积极推崇和赞赏詹姆士投机冒险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根本否认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在今天的主要表现就是离开国家的和人民的利益, 职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于不顾, 单纯地追求个人的实惠, 认为物质利益是实惠的, 对自己有利是实惠的, 其余都是虚的。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是比较多见的, 当然, 要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的满足与不顾原则去追求实惠是有明显区别的, 我们应当划清二者的界线。

从这些表现中, 我们看到, 尽管这些人生态度的内容形形色色, 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这就是他们都以私有制为基础, 以自私自利, 个人主义为核心, 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理论根据, 都是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的反映, 都是维护和巩固剥削阶级统治地位服务的。一般来说, 当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 他们的思想、道德以及人生态度, 在历史上能够起一定的进步作用。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人生观, 在反封建主义的斗争过程中就曾起过推动历史的作用。当然, 即使在那个时期, 这种进步作用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而当剥削阶级处于统治地位特别是处于没落时期, 他们腐朽没落的人生观, 就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后, 全世界共产主义蓬勃发展的今天, 一切剥削阶级腐朽堕落的人生观的消极作用就更加明显。

第二, 体现正确的人生观的人生态度:

其一, 为人类, 为社会服务的人生态度。服务于他人, 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类的人生态度, 体现了一种在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指导下产生的正确的人生观。这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不是在现代才产生的, 而是自古就作为一种社会公德的美好品质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我国春秋时代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思想, 到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又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主张。古今中外, 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为许多仁人志士、科学家等所敬奉, 他们为真理而奋斗, 为科学而献身, 以自己短暂的一生践行着这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为人民, 为社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每个人都属于整个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每一代人都应为后代人创造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文天祥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 (包括生者和死者) 的劳动, 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经受着的东西。”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 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 我不知道在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些心灵的写照, 都是为人民, 为社会服务的人生态度的具体表现。

应该强调的是, 为人类, 为社会服务的人生态度, 不是无产阶级仅有的, 更不是无产阶级产生后才产生和创造的, 它是人类优秀的社会公德观念。由于新兴阶级的人生观总是在吸收前代各种人生观念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 无产阶级人生哲学所作的有益统一起来, 并自觉地作为物产阶级人生观的基本准则和出发点。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之所以高尚, 就是因为他的人生态度, 在这一点东航的高度自觉。他说:“我活着, 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自觉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正式无产阶级对于人的社会存在、发展和解放的高度自居。以高度自觉的态度服务于人类社会是每个人实现自身的社会性解放的必由之路。人类对这一点的普遍之日, 便是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之时。“只有首先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最根本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这个根本原理, 毛泽东同志把它通俗地归纳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二,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态度。马克思十七岁时, 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下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 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 互相斗争, 一方必然要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 为了他们的幸福工作, 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马克思在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被任何沉重的负担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 那是我们得到的将不是一点点可怜的自私的欢乐,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 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存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 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第7页) 马克思在这里不仅提出了“为人类幸福奋斗”和“实现自我完善”是人生的两条指导原则, 而且提出了这两条原则相统一的根本关系;在为人类幸福的奋斗中, 实现自我完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态度, 其科学性、正确性就在于指出了只有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即个人的发展、完善只能通过个人的社会化来实现, 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协调起来, 作为决定人生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

[1]陈百君.《人生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0年著.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岳阳楼记》.

姚南西:上善若水是我的人生态度 篇3

生活总是会先给你一些考验

“虽然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性格温顺的女生,可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的口头禅一直都是nothing is impossible。”面前这个清秀柔美的女人在第一次跟我交谈时,微笑着坚定地将这句话作为开场白。

1976年出生,37岁的姚南西看上去不过20出头。原本以为相由心生,,一定是安逸的生活给予她平和的心境和静怡的外貌,却没想到她仅仅归结为长年吃素、一心学佛的功劳。身边的朋友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各方面条件都足够优越的她还如此努力工作,“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吧。父亲是一个画家、作家、医生,一个80年代开放初期的第一代创业者,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疯子。他后来离开了母亲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虽然曾经心存怨恨,但父亲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爱折腾的血脉却留给了我,我很小就有一种信念,一定要成为一个内外兼修、能够帮助别人的人。”

信念在燃烧着,但现实条件依旧窘迫。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的姚南西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却因家里的特殊情况只能选择放弃。她哭着亲手撕碎了录取通知书,开始了化妆品推销员的打工生活。“我心里非常清楚,这并不是属于我的生活,但我需要通过这段考验。”当筹够了钱来到西安,她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用一年半的时间读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

毕业在即,姚南西向朋友借了几千块钱,开始联系出国留学的事宜。很快,澳洲的查里斯杜大学研究生院给了她回复,承诺她可以分期支付学费。2005年,无亲无故无背景甚至没有多余存款的她只身来到澳洲,一边打工一边念学。作为新生,她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诸多困难,特别是由于语言不通带来的专业问题,多亏一位热心的印度学长的帮助,她完成了第一门课程的论文考试。自勉而感恩的姚南西暗自发誓,以后要帮助其他更多新来的同学。

也许是天赋秉异,但更多的是自身勤奋,姚南西只花了一年两个月就修完了三年的课程,并以一半科目都是优秀的成绩毕业,这在该校是七年来唯一的一例。她还尽力帮助了很多新来的学生,毕业的时候,她成为了澳洲查里斯杜大学的代言人。

一个精力超级旺盛的人

如果说姚南西的求学生涯像是一支高速稳定运转的陀螺,如饥似渴,一气呵成,那么她并没有因为学业的结束而有所松懈。

2006年学成回国,她在大学里找了一份英语老师的工作。生活虽然稳定,但对她而言却没有太多的挑战性。彼时刚好西安一家全球500强美资企业在进行招聘,她就去了,录取100个名额,有2万人报名。姚南西在那里一呆就是7年,从基层做到了中高级管理层。她经常需要去美国出差,即便回来也是按美国的作息时间工作:晚上上班,白天休息。“我真的是精力超级旺盛的一个人,非得要同一时间做几件事情才会满意。睡眠也很少,小时候和外婆生活一起,几乎是整晚不用睡觉,要不做手工,要不就看书。外婆都说我快成人精了。”

她利用闲余时间帮朋友开了一家公司,继而在西安交大念起了博士。途中参与了一个关于教育的课题,跟上海交大结了缘分。刚好交大的第三产业,昂立国际教育西安高新区分校正在建设,聘请她当西安分公司总经理。学校预计会在两年内开5所分校,每所逾千平方米,目前紫薇分校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上海交大昂立教育集团是目前上海最大、全国知名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致力于建立完整的终生教育产业链,目前已建成面向全国青少年提供英语培训的昂立国际教育、世纪昂立幼儿园、昂立进修学院、昂立国际英语、昂立出国留学、昂立MINI-MBA管理培训等多元化的培训网络。其中开设的青少年辅导课程,幼儿班针对3-6岁,少儿班6-12岁,以及初高中毕业班的冲刺,都是用的上海交大自主研发的课程。另外姚南西专门教授两门自己发明的专利教学法:“姚南西成人零基础英语”,主要针对没有英语基础的成年人;另外是“姚南西三段作文法”——这门课程的发明受益于她的女儿,效果非常显著,小学三年级的她年年都拿年纪第一。

骗子只会骗百分之九十相信他的人

从教育行业离开,又回归到教育行业,问到其中有没有特别的原因,姚南西顿了一下,说,“因为小时候的信念和佛学信仰,我想帮助和影响更多人。”

十二年前,姚南西的弟弟给她分享了一篇文章,说动物其实也有感觉,临死之前也会流眼泪,会痛苦。她大为触动,当即决定不再吃肉,“我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也把这个决定跟身边的朋友都说了,好面子嘛,她们都能约束和监督我。”外向的母亲平日里经常去附近的寺庙转悠,有次跟主持聊天谈及女儿就拿出了照片,主持一看,极力要求姚南西皈依,说她有慧根。就这样,她正式踏入了佛门,成为居士。

佛学主讲两个字:悲、智。拥有悲悯之心,开启智慧之门。姚南西总是不遗余力地传播佛学,从思想和行为上去感染、帮助更多人。她计划5年内去到非洲,帮助当地的穷苦孩子。“因为学佛,我吸收了很多养分,每一天每个时刻都在改变。佛家认为人的心理疾病有五种:贪嗔痴慢疑。我经常与员工分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亦不可有。骗子只会骗那些百分之九十相信他的人,当你百分百相信一个人的时候,即便是骗子也不好意思骗你。要努力做到心地纯粹,不怀疑任何人。”

姚南西的文笔是公认得好,同学会上,当年的老同学都感叹说你不当作家真是可惜了。现在的她也经常写诗,和初中课余时间一口气写二十几首,分送给同学不同,现在她会在闲暇之余写诗,用写作来修炼,“通过开办学校,我想更多地给社会一些回馈。之后就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边旅游一边写作,同时帮助思想贫穷的人,记录自己的生活。”

人生态度的名言 篇4

1)给予别人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2)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从不同。

3)乐观主义者总是想象自己实现了目标的情景。

4)人的问题比人还多,世界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5)作业不是为了营生才做的,而是要用生命去做的事。

6)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7)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

8)心理在于健康,心理在于理想素质的提高。

9)如果要建立亲密的关系,就必须有共同的人个价值和目标。

10)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问题直接作用并影响人的思想。

11)可以不美丽,可以不可爱,可以不温柔,但是一定要诚实和善良。

12)所谓知足,并非不思进取,而是在努力耕耘中不奢望、贪求。

13)晚上不要坐在电视机前,要把时间用来和你所爱的人谈谈天。

14)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为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15)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

16)国事、家事,个人事,事无巨细;你治,我治,大家治,心理防治。

17)正视自卑心理,把自信作为人生成功的第一秘决。

18)活得轻松,任何事都作一个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

19)当人人都认为发生灾难时,我们却把它看成机会。

20)如果敌人让你生气,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21)每天对自己做积极的自言自语。

22)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嫉妒。

23)心理工作是打开民警心灵之门的金色钥匙。

24)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

25)就算不快乐也不要皱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26)杰出的心态:以恨对恨,恨永久存在;以爱对恨,恨天然不见。

27)成功在于坚忍,失败因为放弃,而坚忍与放弃往往在于一念之差。

28)保持一种平和心境,你才会在欲望的丛林中忘乎所以。

29)忘掉你的推销任务,一心想着你能带给别人什么服务。

30)主动学好心理科学知识,掌握开启战士心灵的钥匙。

31)春风化作雨,润物细无声。从点滴入手,积极培养官兵健康心理。

32)不要向诱惑屈服,而浪费时间去阅读别人悲惨的详细新闻。

33)艰苦紧张的警营生活,需要勤奋,而勤奋需要必要的心理支持。

34)职场告诫:没有低微的作业,只要低微的作业情绪。

35)时间冲淡一切痛苦,生活一定创造更新的喜悦。

36)活在当下,别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中浪费掉你现在的生活。

37)如果能左右自己的思想,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

38)人生的目的是服务别人,是表现出助人的激情与意愿。

39)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40)只有构筑起心理防线才坚不可摧。

41)最惨的破产就是丧失自己的热情。

42)什么是失败?无非是迈向更好境界的第一步。

43)有积极心态的人不把时间精力花在小事情上。

44)心理工作与政治思想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兄弟。

45)忍一分晴空万里,让三分放言高论。

46)绝口不提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因为铭记。

47)如果世界上有地狱的话,那就存在人们的心中。

48)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

49)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

50)结局很美妙的事,开头并非如此。

我的人生的态度 篇5

我毕生的理想,就是找个高高大大的男生,他就随便那么一帅,我就那么随便一赖,然后岁月流逝,我们磨磨蹭蹭地变老。

政治冷漠不代表你没有政治态度,相反的,冷漠就是你的态度。

我其实并不孤僻,甚至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 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维度,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兴趣一望无际的人。

但另一些时候,又惊诧于人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还能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可见要把一个人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忍受的极限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让我告诉你,忍受是没有极限的。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当然还有书、报纸、电影电视、网络、DVD、CD,那里面有他人的生活、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音乐的美、知识的魔术、爱的可能性、令人愤怒的政治家……我们九九八十一生都不可能穷尽这些道理、美、爱、魔术的一个小指甲盖,怎么还能抱怨生活给予我们的太少。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我还挺结实的。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眼前那个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

因为这种幸运,我原谅自己经受的挫折、孤单,原谅自己的敏感、焦虑和神经质,原谅上帝他老人家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或者比我智慧,原谅他让我变老变胖,因为他把世界上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在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的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百忙之中,我仍然要赞美一下我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的大街上的梧桐树。这些树,入秋以来,一天一个表情,从绿到黄,到金黄,到轰轰烈烈的黄,到缠绵悱恻的黄,太壮观了。每天穿过这条大街,都像是穿过一场帕瓦罗蒂的歌剧。

我默默焦虑着,自作多情地为每个人伤感。每个人的心里,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这些清单里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门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是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春天来的时候,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但是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发生,然后就觉得自己错过了点什么。

不要让绝望成为自恋的一种形式,尤其不要举着你的绝望,就像一个小孩子举着一根受伤的指头那样到处说:看,我的手流血了!我的手流血了!

我有一个毫无根据的理论,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一个人感情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给零敲碎打地用完了,等到需要大额支出的时候,你的账号就已经空了。

15岁的时候再得到那个5岁的时候热爱的布娃娃,65岁的时候终于有钱买25岁的时候热爱的.那条裙子,又有什么意义。什么都可以从头再来,只有青春不能。那么多事情,跟青春绑在一起就是美好,离开青春,就是傻冒。骑车在大街上大声唱走调的歌,冬天的雪夜里“嘎吱”“嘎吱”踩着雪地去突袭一个人,紧皱着没投读萨特的书并在上面划满严肃的道道,走在商场里悄悄拆一包东西吃然后再悄悄地放回去。

你知道,当好事来得太晚了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坏事。

我想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这种追问的精神,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门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我积攒这种耐心的方式,是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这不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方式。它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每当我一天什么也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焦虑。每当我两天什么都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烦躁。每当我三天什么都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么都没干啊,我寝食难安,仿佛自己亲手杀了三个无辜的小孩。

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痛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他把模糊的东西,转化为清晰,把迟钝的东西,转化为尖锐。就是通过被伤害,爱的感觉变得清晰而尖锐,正如就是通过生病,我们突然感受到我们的身体的存在。

世上本没有深邃,“话只说一半”说多了,也便有了深邃。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边,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给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的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一个人是多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误解为对爱情的需要。

可我总是疑心,有多少人的婚姻是乐趣在维系,又有多少人,仅仅因为惯性,他之所以结着婚,是因为他已经结了婚。他之所以结了婚,是因为别人都结婚,别人都结婚,是因为——你问“别人”去吧,我怎么知道。我恶毒地以为,大多数人结婚,其实仅仅是因为无所事事,于是决定用一种无聊取代另一种无聊。

积极人生态度的句子 篇6

2. 人生没有白走的弯路,每走一步都算数。

3.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

4. 好脾气都是磨出来的,坏毛病都是惯出来的,爱挑事都是闲出来的。

5. 不要以为自己是一枝独秀,世界上多的是沧海遗珠!

6. 太阳升起,就要拼了力气的去争取。

7. 自我管理,永远是人生成败最最要害的分水岭。

8. 其实你什么都懂,就是不愿面对。

9. 努力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睁开眼就是新的开始。

10. 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强求不了。

11. 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

12. 一世其实并不长,既然来了,就要活得漂亮。

13.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4. 弱者以泪洗面,强者因泪振作。

15. 由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麋鹿,比由一头麋鹿率领的一群狮子更可怕。

16. 向前走,相信梦想并坚持。

17. 人世间只有真诚的情谊,哪怕在时间的洗刷下依然不会改变最初纯真的容颜。

18.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9. 君子就是不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试析陶渊明对人生的态度 篇7

一.陶渊明对生活的理想

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当然首先取决于其生活的时代现实。但是, 人的生活理想应该也是决定其人生态度的坐标, 换言之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于其理想与现实取得某种平衡。陶渊明显然早年就有很明确的生活理想。

1.政治清明廉洁

东晋末年, 当朝政治污浊、腐败, 朝臣之间勾心斗角, 同时士族文人生活也很糜烂。在这样的环境下, 许多名士被卷入到政治斗争中, 不知何去何从, 陶渊明也不能幸免, 陷入到现实与理想斗争的漩涡中去。因此在做了几个小官之后, 即便一贫如洗, 也决然放弃仕途, 归隐田园。“富贵非我愿, 帝乡不可期”, 他想要的清正廉洁并不能在现实中实现, 他便放弃俸禄, 悠然地生活到“采菊东篱下”的生活中去了。显然, 陶渊明面对现实, 产生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图景, 而“世外桃源”应该就是他的理想生活状态, 而不是一般的“乌托邦”。那种几乎没有贪官污吏的自治社会, 百姓古道热肠, 人人平等安乐, 这一切其实来自于政治清明。

2.生活安定和平, 远离世俗

东晋末年动荡不安, 战乱频繁。陶渊明曾多次担任参军之类奔波征途的差使, 对此感受相当深刻。《和刘柴桑》中“荒途无归人, 时时见废墟”, 陶渊明通过描写战争后村庄残破不堪、荒无人烟, 房屋都已变为废墟的衰败景象, 来揭露战争给人民百姓带来的伤害, 使得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在随刘裕做镇军参军的时候, 目睹“牢之等纵军士暴掠, 士民失望, 郡县城中无复人迹”的景象, 使他更加厌恶军队以及战争暴力带来的伤害, 因此渴望和平安宁的年代, 就如《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他斥责战争, 也渴望能够有这样一个桃花源, 可以来躲避战乱, 安定地生活。

陶渊明在归隐后, 终于能够自得其乐地生活。其中的乐, 还有对于自然的那份热爱, 能够亲近自然, 使得“性本爱丘山”的他即使生活贫困, 也能够自得其乐。就像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的景象, 远离尘嚣, 实在是达到了他的安定静谧理想境界, 也是他一直在追求的境界。

二.陶渊明对现实人生的态度

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是其现实态度的思想基础。在经历自己人生旅程的经验与教训后, 也就逐渐形成了其成熟的人生态度。

1.厌弃官场, 鄙视士族

尽管陶渊明对于祖辈们的丰功伟绩是自豪又羡慕, 但作为被称为“溪狗”的后代明显与王谢等世族有很大距离。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东晋, 他这样的家世不可能有高官厚禄。当他目睹官场的趋炎附势、乌烟瘴气之后, 他才终于放弃了这个可以光宗耀祖之路, 他虽想要建功立业却力不从心, 最终只能放弃。

而士族阶层为取得荣华富贵, 不惜昧着良心贪污腐败, 导致东晋政权混乱动荡。他们不仅仗势欺人, 生活上也骄奢淫逸, 毫无节制, 这使得追求自然洒脱的陶渊明感到厌恶与格格不入, 也引起了他的鄙夷与不屑。陶渊明诗中许多对富贵的愤激, 鲜明地表现了对权倾朝野的世家大族的鄙夷和鞭挞。

2.守节固穷, 淡泊明志

年少时陶渊明也有远大抱负和飞黄腾达的愿望。这不仅有实现志向的儒家情怀, 也有提高自己家庭生活层次的作用。一出仕, 他发现官场上没有他的一席之地,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当他忍无可忍, 再也不能够违心地“为五斗米折腰时”, 便辞官而去。在熟读经史之后, 他从历史上许多贤德之士的生平中得到了启发, 欲保持节操, 那么只能固守清贫。在其归隐之后, 他真正明白经济上的富裕, 是不能够付出扭曲心灵的代价的。所以归隐的贫穷, 却能够换来自然的滋养, 自由的心灵。

3.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

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后, 陶渊明终于慢慢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这样的泥沼中翻滚, 他不是官场的“弄潮儿”。世俗的尘埃只适合于那些风尘仆仆的人, 而只有“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的悠闲自得的生活才能使他如鱼得水。在他自己的田园里, 有家人陪伴, 无世俗烦扰, 这样的天伦之乐才是适合他的, 他热爱的。在这里不求名利, 不求荣华富贵, 闲时嘬一口酒便是“桃花源”了。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 爱闲静, 念善事, 抱孤念, 爱丘山, 有猛志, 不同流俗”。 (《荣木》) 可见其从小便喜爱自然, 并且随着经历的累加, 他对于自然就不仅仅只是热爱了, 他渴望与融入自然中去, “偶爱闲静, 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 时鸟变声, 亦复欢然有喜”因自然之景而喜从中来, 同时在自然中, 又无需受到像官场一样的礼节的拘束, 因此使得陶渊明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

4.忘怀得失, 安时处顺

洒脱的生活, 田园生活中的无拘无束以及远离尘世, 使得陶渊明已看淡得失, 看淡生死, 在《挽歌诗》中, “千秋万岁后, 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就像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朝秋月夜》 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所表达的, 只有自然之景是能够长久存在的, 而人类在自然之景中却是那么的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类的一生对于自然景物来说实在是短暂, 因此融合于自然的陶渊明也就知晓其中的真谛, 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昔闻长者言, 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 忽已亲此事。”每个人, 不管愿意与否, 都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 都要去面对。

三.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成因

1.特殊的社会

在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 九品中正制的任人唯贤的初衷已经遭到破坏, 成为士族豪强垄断政权的工具。选拔举荐的人才并没有真正的实力, 空拿这俸禄却不能为治理国家贡献力量, 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激化了阶级矛盾, 加剧了社会政局的动荡。同时朝中政治腐败, 官吏趋炎附势, 巴结谄媚, 名门望族骄奢淫逸, 毫无节制, 专制王朝摇摇欲坠。

2.特殊家庭

陶渊明的祖辈虽为名门, 建立过功勋, 但到其父手中, 家族已日渐衰落, 不幸的是, 陶渊明父亲在其八岁时就去世, 从此家境更为低微贫寒。另外即使曾祖父陶侃曾做过高官, 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 因此在豪强垄断政治的背景下, 家境破落的陶渊明根本没有优势, 而他少时“大济苍生”的壮志也不能够实现, 即使得到了官位也是一些小官, 既不能够供他大展身手, 还要使他混入淤泥, “意志多所耻”, 痛苦不已。因此才有了归隐之心, 在自然中逐渐成熟的思想使得他的人生态度也越加鲜明。

3.人生经历

年幼时受到父辈的影响以及胸怀的大志, 又因窘迫的生活, 陶渊明在二十八岁时初仕江州祭酒, 踌躇满志, 但因官场的腐败氛围压抑了他的自由飘逸, 不久便不堪吏职, 辞官而归。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 但被他推辞于是继续赋闲家中。后又加入桓玄幕, 隆安四年初 (公元400年) 奉使入都。一年又后母亲去世回浔阳居丧。丁忧期满之后, “时来苟冥会, 宛辔憩通衢。”虽然好琴棋书画, 但是他又一次不得不因为生计出仕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而最后担任了彭泽令后, 陶渊明的仕宦生涯终于结束, 他终于彻底放弃仕途而开始了隐居生活。

过上隐居生活的他寄情山水, 吟咏自然, 如鱼得水,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也成为后世隐逸者的典范。

4.思想传统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 吸收了儒家君子建功立业的思想, 因此有过“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杂诗》) 的志向, 具有儒家典型的文雅气质。而同时魏晋时期盛行道家思想, 因此渊明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 从小便喜爱自然, 向往洒脱飘逸的生活, 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可以从《桃花源记》中看出, 桃花源中的社会和人, 是陶渊明一手构筑起来的极乐王国, 里面人们各司其职, 井然有序, 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战争, 但却过的富足充实。儒家与道家结合的思想是今后其人生态度的渊源。

工作态度:人生高度的砝码 篇8

世界最大零售业的创始人是售货员

世界最大的零售业沃尔玛的创始人沃而顿是从一家小商店的售货员起步的。

在商店里,沃而顿总是能对顾客保持微笑,在顾客买东西结束后,沃而顿总是会真诚地问顾客感觉怎样,有什么建议,然后他再把顾客的意见传达给商店的老板,使商店的服务得到更好改进。沃而顿的丁作态度影响着商店里的每位员工,大家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商店的生意越来越好,门面和经营范围也逐渐扩大,而沃而顿也成了老板的得力助手。在沃而顿不到30岁的时候,他就拥有了自己的六家商店。最后他创立了“沃而玛”这个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零售业品牌,他的零售商店已遍布世界各地。

菲亚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是包装工

世界著名的菲亚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阿涅利,16岁的时候,在洛杉矶的一家超市找到了一份包装食品的工作。

那是上世纪50年代,食品店习惯把稍重一点的商品打包装箱。第一天,阿涅利干了一整天的活,自我感觉还不错,可意想不到的是下班后老板通知他明天不要来了,原因是他的包装速度不够快。阿涅利仿佛挨了当头一棒,掉进了冰窟窿,内心的痛苦难以名状。但是,阿涅利不想丢掉这份工作,他请求老板:“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明天一定比今天干得更好。”

回到家里,阿涅利顾不得吃饭,就开始在家里练习包装,一直练到深夜。第二天,阿涅利的包装速度果然快了不少。老板说:“虽然同这里的老员工比起来,你的速度还是不够快,似是比起昨天来,你进步很大,相信你很快就和老员工一样快了。”

阿涅利靠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老板的赞扬和鼓励。从一名普通的包装工开始,阿涅利一步一步坚实地走下去,组长、店长,到拥有自己的一家食品店,到意大利餐厅的巨头,然后投资于汽车工业,成为世界著名的菲业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

NYNEX电讯公司的总经理是看门人

寒登堡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曼哈顿一幢大楼前看门。当时他18岁,穿着一身灰色制服。大楼的牛管要他负责每天开门,确保大门的玻璃一尘不染。主管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但是却明察秋毫,务求诸事井然。业务主管发现塞登堡每天工作都很认真,自从塞登堡看门以来,大门的玻璃真的永远是那么干净,即使在他身体发烧的情况下,依然能坚守在门口,直到下班。

塞登堡给主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4个月后,主管对塞登堡说:“我给你联系了一家公司,他们可以给你付上夜校的学费。”经过主管的推荐,塞登堡成了一家电讯公司仓库的看门人,重要的是公司还送塞登堡去夜校学习,这让塞登堡兴奋不已。经过学习和考核,塞登堡成了这家公司的焊接工。现在塞登堡是这家名为“NYNEX”电讯公司的总经理。

当初推荐他到电讯公司的主管多年后和塞登堡在一次酒宴上邂逅。他对塞登堡说:“我果然没看错,那时,我就发现你是个有前途的小伙子,因为同其他的看门人比起来,你的工作做的是最认真最好的。”

常言说的好: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灵。只要您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并兢兢业业地经营好它,同三位名人一样,谁敢肯定它不是您走向辉煌的起点呢?

苏轼人生态度的诗句 篇9

“叹息苏子瞻,声名绝后先。

衣冠传盛世,兄弟固多贤。

感慨诗三百,流离路八千。

直心羞媚灶,忠力欲回天。“

秦观的这首《赠苏子瞻》中几句,简要的概括了苏轼的声望、文才、遭遇和品第,反映苏轼当年即备受文林士人的钦仰和推崇。林语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是这样描述苏轼的一生的“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一0 三六),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O 一)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 在位期间做官, 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滴。”他一生在仕途上迭经升沉,起落甚大,在人品文品上则是公认的名家、天才、全才。他所创造的文化瀚海,动人心目,沾溉历代。

苏轼像李白、杜甫等人一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据说,宋神宗曾问他的大臣:“唐代的哪个人物,可以跟咱们的苏轼比?”一个大臣回答说:“苏轼跟李白差不多。”另一个大臣反对说:“李白有苏轼的才情,但在学问方面可比不了苏轼。”我们不去评论到底是李白还是苏轼更好些,就凭这点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确是个卓越之才。

苏轼生活于党争剧烈、政局变幻的北宋中期,他志在有为,终生未离仕途。故其人生征程欺负曲折,感受阅历丰富多样。正如他自己所咏:“身行万里半天下”,“崎岖世味尝应遍”。这往往激发出他的深湛反思和超妙感悟,不时在其诗作中有所闪现。

然而,苏轼最可贵的一点,还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完全没有一个文人孤芳自赏的态度。他一生遭遇过不少打击,经历过非常艰苦的生活,几次差点儿被政敌害死,但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逆境。我们普通人也许无法学到他的才学,但他对待人生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他不畏艰难,敢于对文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于他忠心为国,爱民如子,勤政为民,与民同乐的气概;在于他感怀伤事,对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够胸怀祖国,情系民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之与诗词创作的另一种生存力量。

苏轼的命运可谓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

苏轼的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词上 。他的一首词就很形象的反应了他的这一特点。就是他在经历了文字狱,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几个好友出去游玩,遇上了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处奔跑,结果还是被淋得湿透,十分狼狈。只有苏东坡不在乎,好像没雨一样,一边走一边吟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他就此写了一首《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苏轼所以能如此开朗乐天,绝非偶然,这是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悟性分不开的。他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贵,而倾情人格品第、学问文章。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时时体现。如“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林语堂把苏轼称为“快乐的天才”,一语中的。

而如今的人们每天过着浮躁的生活,埋怨这个社会是如此的不公,好机遇总不是自己的。可当我看苏东坡时我们没有资格这样说。不论是当时的社会,还是个人的机遇,我们不知幸福多少了。虽然,逆境的他是可悲的,一个人一生中几次大起大落,即便是再坚强勇敢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坦荡自如,可想而知,苏轼的遭遇是悲凉的。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被打倒,他时刻都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对生命充满着无限的热爱。这样一种气度,是非一般人可以比的。所以不是这个世界让你不幸,而是我们不够强大而已。

当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因为种种困难而难过、悲痛,前进艰难时,不妨读读苏轼的诗词,每一首不一样的感悟总有一个给我们一些启发。《苏东坡传》中这样写着: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

“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

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欢。

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

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

在人的一生中,有病痛、忧乐、悲欢,循环往复。其实转眼即时过境迁,直可付之一笑。

后世的对苏轼的评价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山谈丛语也。然考蔡绦铁围山丛谈,称:“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之人有称者,棋则有刘仲甫、晋士明,琴则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则有刘继安,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笛则孟水清。此数人者,视前代之技皆过之。”然则雷大使乃教坊绝技,谓非本色,将外方乐乃为本色乎?

夏敬观: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即稼轩亦然。东坡《永遇乐》词云:“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积极的人生态度作文 篇10

也许是因为之前有着不大不小的期待吧,可当到了揭晓的时间,这才发现,其实很多规则都是在变化的,掌握权往往在更有能力的那一头,所以规则的天平很自然地朝着他们去倾斜。

说不上是失落还是其它,但是在行动上是很明显地少了积极性,不能说是刻意,但也许是一种想

表示无声反抗的行为。

然而,做事积极与否,关乎的利益不还是自己吗?

缺少主动积极性,但应该你去做的事情还是得由自己去负责,你不积极,事有仍是堆积在那有你处理,而且如果是竞争性较强的,你不积极,自然有人把高利益的事情先去处理了,谁会去照顾你那“小媳妇”的心态。

可以说,这些天不积极的心态还是有所影响的,有很直观的利益,也有看不见的情绪影响,说到底,埋单的还是自己而已。

浅析东坡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篇11

关键词:东坡;逆境;人生态度;形成缘由;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199-0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定风波》

《岳阳楼记》代表着范仲淹的心系天下,《将进酒》代表着李白的狂放不羁。很长时间,我一直在寻找一篇能代表东坡为人处世的作品,但却一直未果:东坡一生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实在不是一篇或几篇作品所能包含的。

苏轼几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他始终微笑乐观着“不系之舟”是他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在四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苏轼有三十多年被政治的暴风雨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直到老死,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穷尽了种种磨难。但他仍然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和角度,将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仍然爱憎分明、心直口快,遇恶则如“食中有蝇,不吐不快”,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也当然因此遭来了攻击和诬谄。但他这么做,全是凭一颗良心为天下苍生,全无半点私心为自己计。让我们每每惊叹!

不论在何时何地,他诚恳热心待任何人,宛若“童真小孩”,“眼中无一不是好人”。为官之时,他忠君爱民:尽心做帝师、治运河、开六井、浚西湖、筑苏堤、除瘟疫、赈贫弱、抗洪灭蝗、办中国史上第一家公办的慈善公益医院、大面积救孤儿、惩治有官方背景的黑帮,勘挖推广煤炭。处理诉讼时替弱者画扇以巧妙地解除其困境。面对曾经害自己不浅的仇人,而自己有能力收拾他们时,一笑了之反抱病写信:教其海南养生之术、劝其宽心;在野之时,自身都难保,却“此心安处是吾乡”,依然忠君爱国:力转黄州溺女婴、祭耕牛之风,卖太后所赐为当地人民造桥,退还一老妇人卖给他的百年老屋,而一字不提退钱。

东坡在文化艺术上成就巨大,就已经让我们感动了,但更难得的是他在逆境中的表现:在逆境中都始终微笑乐观着、有滋有味地生活着、在逆境中都那么杰出着、在逆境中都忧国忧民着。为此,我尊他为永远微笑、会生活的大师。所以,如果硬要让我选一首的话,我以为莫过于本文开头的《定风波》:因为他虽然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暴风雨中,穷尽了磨难,但他始终笑着、杰出着。直到穿越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依然让我们感动,依然鲜亮。

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以为是苏轼的思想通达、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 。和中国传统的文人一样,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兼济天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热情很高。但是在人生修养、生活态度上,释道思想又占据了主流,尤其在中晚年连遭打击时。不过苏轼不是象许多同样命运的文人那样,在失意后弃儒向佛,倒向虚无,接受老庄的隐逸思想。而是把儒、佛、道思想融合在一起,互相弥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一方面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用儒家思想避免了佛道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逃避现实的倾向,使他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感。也就是说:他一直没有割裂“兼济”和“独善”的关系,而是把两者统一起来,所以,他无须辞官、无须归隐也同样能完善自我。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同情、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上一篇:2023年贵州省事业单位面试真题下一篇:乡扫盲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