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2024-10-08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精选14篇)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1

廊坊东方职业职业技术学院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办法

为了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的管理,逐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特制定本办法。

一、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思想品德与业务素质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按需培训与学用一致,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采取岗位培训为主,外出培训为辅的方法,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师资培训的主要任务

师资培训的主要任务,要以满足教学、科研和岗位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基本方向,按照岗位职责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训,达到胜任现职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并为达到高一级职务的业务水平打好基础。

培训和进修的内容:主要是深化基础理论、更新、补充、拓宽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前沿信息和目前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应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应用计算机、外语的能力,提高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技能。

三、师资培训的方式

师资培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兼顾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设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定向培养。一般以在职业余学习为主,外出脱产学习为辅。

1、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教改工作,鼓励教师进行校内科研立项,符合条件的推荐为省级研究课题。

2、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教学工作,选派教师进行现场调研,参与生产实际工作,使教师及时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3、组织教师参加生产科研实践,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科技开发;或直接深入到企业一线,学习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了解行业的前沿技术,掌握行业技术发展动向,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4、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学术讲座、教学研讨会、研究会和有关学术组织的年会。

5、组织教师参加本单位或外单位举办的各类高层次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

6、鼓励教师在职报考高层次学历教育班,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提高专业业务水平。

7、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外出进修,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四、师资培训工作的有关规定

1、对来校不足两年的青年教师要着重进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工作,严格执行导师制度(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管理办法》)。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学、实训、科研和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握教材、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过好教学关。除特殊情况外,新教师原则上两年内不安排外出脱产学习。

2、对开新课或课程内容更新较多,校内又无力指导,本人承担任务有困难者,可根据需要带着任务外出进修。

3、对非外语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一般不安排外出进修外语和计算机,可利用本单位的优势自行解决。

4、外单位调入的教师来校后工作不满一年的一般不派外进修。

5、对已取得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带头人除外)以及年龄较大(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的教师,一般不安排外出脱产进修,可 通过参加以下几种方式的培训获得提高:

(1)根据需要,可参加以课程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为内容的短期研讨班、讲习班;

(2)结合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可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参加培训,或参加以学科前沿领域为内容的高级研讨班;

(3)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校际间学术交流;(4)在岗自修或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6、提倡自学读书,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对口并且为岗位需要的自学(不占用工作时间),对取得高一级学历证书或者经考核证实确属学有成效者,可视具体情况支付自学所用的资料费。

五、教师培训审批程序

1、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必须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所在教研室、系部同意后,报人事处审批,只有得到批准的教师方能进修,并按学院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2、除学历进修外的其它所有教师培训,由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教师外出培训(进修、会议)审批表》,经所在教研室、系部同意后,报教务处审批,只有得到批准的教师方能进行培训,并按学院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六、教师培训后的考核

培训结束后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外出脱产进修(包括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均以进修所在院校的学习成绩和现实表现为考核依据。教师在进修期间要严格遵守所在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圆满完成进修任务。毕(结)业后要及时将所在进修院校的考试成绩、鉴定材料上交本系(部),由系(部)反馈给教务处、人事处存档,教务处、人事处收到成绩后方能报销所需差旅费,考试成绩不及格或未能完成学业,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进修费用。

2、实践培训(现场调研、挂职实习等)。以实际效果为考核依据。各基层单位在派出教师前,要同时向教务处呈交一份完整的实习计划 及培训要求,实践结束后基层要按照实习计划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和相应的总结材料报教务处存档。参加实践的教师要抓住实践机会,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完成任务后尽早返回学校,及时上交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和总结材料。经审批合格后方能报销实践费用。

3、在岗自修。根据批准在岗自修时上交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进行逐项考核。考核由所在系(部)、教务处、教育研究室及专家联合进行。对考核合格者报销一定数额的资料费。

4、短期培训班。由学校同意参加的本单位举办的计算机、外语培训班和外单位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均以学习班的考试成绩为准。

5、学术活动。凡批准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教师,会后都要及时上交会务资料,向系(部)传达会议精神。否则不予报销会务费。

七、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属人事处、教务处。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2

2014年8月29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工作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2014]89号)。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国家秘密定密管理,科学定密、规范定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安全生产工作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办法》。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国家秘密定密管理,规范定密行为,根据《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国家保密局令2014年第1号),制定该办法。该办法所称定密,是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和各省级安全监管局、省级煤矿安监局及涉及国家秘密的所属机构依法确定、变更和解除国家秘密的活动。各单位定密以及定密责任人的确定、定密授权和定密监督等工作,适用该办法。各单位定密应当坚持最小化、精准化原则,做到权责明确、依据充分、程序规范、及时准确,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各单位应当依法开展定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培训和检查,接受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机关、单位或者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3

第一条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地方评估协会组织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培训班均要组织进行考核。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包括:接受后续教育培训的注册资产评估师、非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机构的从业人员;授课教师;承办培训班部门的组织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 考核内容

(一)执行年度培训计划情况;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课时数量;培训班的组织管理。

(二)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水平、授课质量及授课效果。

(三)学员学习考勤记录和测验成绩。

第四条 考核方式

(一)对参加培训班学员的考核依据是其学习出勤记录、测验结果。

(二)对授课教师的考核依据是其授课效果,以及学员对授课教师的反馈意见。

(三)对组织管理人员的考核依据是学员对培训组织工作的综合评估。

(四)每期培训班授课结束后,由承办培训班的协会管理人员,组织参加培训学员进行测评。同时填写学员综合评估表、教师授课效果反馈表。

第五条 学员出勤记录良好,测验成绩合格者可计算后续教育课时。

第六条 内容符合要求,授课质量较好,学员比较满意的授课教师,方可继续聘为后续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并列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师资库。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4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我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促进全市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的提高,根据《泰安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授课老师实行师资库管理。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财政部门审核备案的程序,建立全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

第三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师资人员的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财会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相关专业教育教学5年以上。

(二)承担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教授职称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为相应水平的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三)承担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为相应水平的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四)承担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含讲师)职称或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为相应水平的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五)实际教学能力强,专业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授课内容新颖,表达能力较强,能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条 具备条件的师资人员,应填写《泰安市财政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授课教师申请登记备案表》,经培训单位初审推荐,统一上报财政部门,并附上学历、职称的原件及复印件。

第五条 经审核入库的人员,由财政部门建立信息档案,详细记录登记表上的信息。

第六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师资人员的职责:

(一)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

(二)承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授课任务,积极准备教案,并按照有关要求准备多媒体讲课提纲。

(三)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内容的确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参加会计行业内的业务交流或有关活动。

第七条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由财政部门对入库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对教案准备不充分、教学质量差、参训人员和行业管理部门意见较大的师资人员,实行淘汰制。

第八条 各县市区、各培训单位必须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库中选用人员进行授课。

第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5

宁波市物价局 宁波市教育局 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宁波市人事局 宁波市财政局 甬价费[2009]76号

关于印发《宁波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物价局、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财政局,市级各有关培训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行为,维护学员和培训机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宁波市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制定了《宁波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暂行办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宁波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办法

二○○九年七月二十三日

附件:

宁波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培训机构收费、退费行为,维护学员和培训机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宁波市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培训机构收费、退费,是指培训机构在面向社会办学过程中,为实施教学活动向学员收取费用及因各种原因退还费用的活动。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经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批准设立,领取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以及经有关政府机关批准设立,并依法进行事业法人登记的其他培训机构。

第四条

培训机构的收费项目分为培训费、教材资料费、实习材料费等。各级价格、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的监督和管理,督促培训机构严格执行收费、退费有关管理规定。

第五条

培训机构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其收费项目和标准由培训机构制定,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其中培训机构举办有政府财政资助的培训项目,其收费标准报同级价格和财政主管部门批准。培训机构应当将收费项目、标准向社会公示,并严格按照备案或批准的项目、标准收费,未经备案或批准不得收费。

第六条

培训机构同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合作开展学历教育的,收费退费按合作学校经批准的项目、标准等规定执行。

第七条

培训机构提供的单项培训项目收费达到1000元以上(含),并且教学时间累计达到7天(或56课时)及以上的,应当与学员(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签订培训合同。每次收取不得超过6个月(或1000课时)的培训费用。

培训合同应当载明:培训项目名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起止日期、教学课时、教学地点、结业成果形式、收费项目和标准、退费规定等内容,并提供具体教学计划作为合同附件。

第八条

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退还学员全部费用: 1.刊登、散发虚假招生广告、简章的;

2.超出规定办学范围招生的、处于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期间招生的; 3.办学期间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其他原因被责令停止办学的; 4.收费项目、标准未经备案(批准)或未经公示的; 5.学员缴费后拒绝向学员出具合法票据的;

6、应与学员签订培训合同而未签订的。

第九条

开学前,学员因个人原因自行提出退学的,培训机构应退还培训费的90%,教材资料如已订购,则按实结算后退还余额,但教材资料应在30日内发放给学员。

第十条 开学后,学员因参军、举家搬迁调往异地工作(或出国定居、留学)、被列入国家计划的高一级学校录取、被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批准转学、因病不能坚持学习、因家庭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学习等正当理由要求退学,培训机构按以下标准办理退费:

1.开学后完成三分之一学时及其以下的,核退三分之二的培训费;

2.开学后完成三分之一学时以上、二分之一学时及其以下的,核退二分之一的培训费;

3.开学后完成二分之一以上学时的,不退培训费。

第十一条

开学后,学员因其他原因自行退学的,按以下标准办理退费: 1.开学后完成三分之一学时及以下的,退二分之一的培训费; 2.开学后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不退培训费。

第十二条

因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不可抗力造成培训合同终止的,培训机构应当按实际学习时间核退培训费。

第十三条

学员退学时间从学员提出书面申请之日起计算,开学时间从正式上课之日起计算。

第十四条

学员要求退费,应由学员本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向培训机构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理由,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和原始票据。

第十五条

培训机构在收到学员退学申请后,应当场受理,并出具回执,注明受理日期。培训机构根据有关规定认为材料不全需要补充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人。在收到补齐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是否退费,不予退费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退费手续应当在学员提出退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扣除学员补办材料时间)办结。

第十六条

学员(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领取退款时,应当签字留档,若委托他人代领,应提供委托人的书面委托书,培训机构应验证代领人的身份证明。

学员退费后未签字或由未成年人签字领款、委托退费未验证委托书和身份证明等造成纠纷的,由培训机构承担责任。

第十七条

培训机构应当将退费办法在学校醒目处公示,并在签订培训合同时提醒学员(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了解退费办法。

第十八条 学员与培训机构因退费发生争议的,可向价格、教育、劳动保障或人事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由价格、教育、劳动保障或人事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十九条

学前教育的收费退费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十条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省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的管理,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培育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骨干企业,促进咨询和培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依据《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行业规范》(以下简称:《行业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咨询和培训),是指以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信息和知识为载体,以理论和技术为手段,向用户提供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决策建议、管理策划、解决方案、可行性论证、战略与规划、评估与预测、专业咨询等智力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或机构(以下简称: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资质评审”,是采用科学方法与程序,对上述单位的合法手续、执业资质、服务业绩、技术力量、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客户的公信度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并向社会公布评审结果的一项行业性管理工作。

第四条 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指导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资质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由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资质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组织实施。

第五条 单位资质评审实行自愿申报的原则。

第二章 资质评审的标准及条件

第六条 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丙三级。资质等级证书正副本由评委会统一制定。

第七条 甲级资质评审标准:

(一)工作场所: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人均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二)技术装备:有比较先进齐全的技术装备,积累了较完整的专业技术资料,具有跟踪和处理国内相关信息以及独立与国内外咨询单位进行合作的能力。

(三)技术力量:单位负责人具有八年以上从事咨询和培训工作的经历;单位技术负责人具有八年以上从事咨询和培训工作的经历,并取得咨询师或培训师资质证书;研究人员力量雄厚,专业配备齐全,取得高级职称(含其它行业的高级职称)的在岗人员不少于5人,能同时承担所具资质等级以上项目三项咨询和培训业务。

(四)业务水平:具有本行业的技术专长,具有与国外咨询和培训单位进行业务合作的能力;承担过所具资质等级以上项目咨询和培训业务,成果具有较高水平,有一定的社会信誉,无不诚信记录。近两年内咨询和培训过10个以上中小型企业或3个以上大型企业项目。

(五)信息:资料、信息来源渠道可靠,建立客户或专家数据库。

(六)从事咨询和培训服务三年以上,有完善的组织章程、规章制度,管理科学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经营运作正常。(七)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八)年营业额:不低于500万元。

(九)承认并遵守《行业规范》。第八条 乙级资质评审标准:

(一)工作场所: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人均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2(二)技术装备:有相应配套的技术装备,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料,具备查询相关专业信息的条件。

(三)技术力量:单位负责人具有五年以上从事咨询和培训工作的经历;单位技术负责人具有五年以上从事咨询和培训工作的经历,并取得咨询师或培训师资质证书;研究人员力量较强,专业配备齐全,取得高级职称(含其它行业的高级职称)的在岗人员不少于3人,能同时承担所具资质等级以上项目两项咨询和培训业务。

(四)业务水平:具有相当的技术专长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承担过所具资质等级以上项目咨询和培训业务,质量良好,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无不诚信记录。近两年内咨询和培训过8个以上中小型企业或1个以上大型企业项目。

(五)从事咨询和培训服务二年以上,有完善的组织章程、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服务经营运作正常。

(六)信息:资料、信息来源渠道可靠,建立客户或专家数据库。(七)注册资金:不低于50万元。(八)年营业额:不低于200万元。

(九)承认并遵守《行业规范》。第九条 丙级资质评审标准:

(一)工作场所: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人均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二)技术装备:有必备的技术装备,能满足咨询和培训业务的开展,采用较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方法完成咨询和培训业务;

(三)技术力量:单位负责人具有三年以上从事咨询和培训工作的经历;单位技术负责人具有三年以上从事咨询和培训工作的经历,并取得咨询师或培训师资质证书;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专业配备齐全,取得高 3 级职称(含其它行业的高级职称)的在岗人员不少于1人,能同时承担所具资质等级以上项目两项咨询和培训业务。

(四)业务水平:在岗的主要咨询和培训服务人员有良好的咨询和培训资历,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承担过所具资质等级以上项目咨询和培训业务,质量良好,有一定的社会信誉,无不诚信记录。近一年内咨询和培训过3个以上中小型企业。

(五)信息:资料、信息来源渠道可靠,建立客户或专家数据库。

(六)从事咨询和培训服务一年以上,有完整的组织章程、规章制度,管理严格,服务经营运作正常。(七)注册资金:不低于10万元。(八)年营业额:不低于50万元。

(九)承认并遵守《行业规范》。

第十条 未能获得资质等级证书的单位,评委会将全力指导帮助企业找出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努力方向,通过自身的努力,短期内达到准入资质等级门槛。

第三章 资质评审的组织与管理

第十一条 评委会成员由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科研院所及高校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协会领导组成,负责资质评审的全面工作。第十二条 评委会的工作职责:(一)制定资质评审实施细则;(二)组建专家评审组和评审办公室;(三)负责受理申报单位的申报工作;

第十三条 申报单位的资质等级由评委会批准,报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备案。

第十四条 获得资质等级的单位由协会统一向社会公布,并授予资质证书和铭牌。

第四章 资质的申报

第十五条 申报单位必须认真填写由协会统一制定的《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资质等级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主要内容如下:

(一)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三)单位人员结构的基本情况;

(四)单位经营范围与兼营范围情况;

(五)单位业务骨干的基本情况;

(六)单位专家网络成员的基本情况;(七)单位项目专家或用户评价的基本情况;

(八)单位项目创新或获奖的基本情况;

(九)单位项目被采纳运用成果的基本情况;

(十)单位经营及效益的基本情况;

第十六条 申报单位应提交下列材料或文件:

(一)《申报表》;

(二)咨询和培训业绩文件,内容包括:

1、近两年内承担过咨询和培训业务的项目、计划任务书、合同文本(复 5 印件);

2、近两年内已完成的咨询和培训业务项目专家评审结果或用户验收意见文书(复印件);

3、近两年内咨询和培训业务项目成果被各级咨询和培训机构或其它权威机构授奖材料(复印件)。

(三)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五)单位章程、管理制度和机构设置情况介绍材料(复印件);(六)单位自述材料,内容包括:咨询和培训服务的业绩、技术力量、水平、涉外或国际合作情况,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基本情况,以及能说明本单位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公信度和职业道德水平的相关内容材料(不超过5000字)。

第十七条 申报单位按本办法的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如实填写,若提供的证明和相关材料不全,一概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 各单位所提供的材料中,因涉及国家安全和企业利益及当事人需要保密的,应予以说明。

第十九条 资质评审,以申报单位提交的材料为主要依据。若申报单位在申报中弄虚作假,应对后果负责。颁证机构有权视情节轻重进行必要的实地和用户调查,对调查结果做出报告。

第二十条 评委会对受理后的资质等级申报单位进行统一的核实评审。

第二十一条 专业评审考核主要内容:

(一)咨询和培训服务业绩:包括完成咨询和培训项目的层次、数量、质量(项目的水平、创新程度、获奖情况)和经济效益等;

6(二)咨询和培训技术力量和水平:包括人员业务素质、专家网络和技术条件与手段等;

(三)管理水平:包括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性、规范性等;(四)用户满意度:包括项目质量、职业道德水平、信誉状况,被用户采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五)咨询和培训单位的专家知名度;

(六)咨询和培训单位的项目成果被各级咨询和培训管理机构或其它权威机构授奖情况。

第二十二条 参与资质等级评审的人员对申报单位的材料负有保密义务。

第五章 管理与检查

第二十三条 获得资质等级的单位若要分立、合并、迁移,变更名称、所有制性质、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应向颁证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 获得资质等级的单位若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及时办理注销手续,由颁证机构收回资质证书和铭牌:(一)单位撤销、解散或破产;(二)咨询和培训业务终止;(三)当事人提出注销申请。

第二十五条 评委会每年对取得资质等级单位进行执业情况年检。

第二十六条 取得资质等级的单位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者,由颁证机构撤销其资质等级,追缴其资质证书和铭牌,并向社会公布:(一)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者;

7(二)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资质证书及铭牌者;

(三)从事违法经营活动或有严重违规者;

(四)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所列情况,不及时办理注销手续者;

(五)在年检中发现有严重问题者。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八条

第六章 附则

本办法由协会制定并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起试行。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7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是指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或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常驻代表机构(以下简称代表机构)。

第三条代表机构应当就其归属所得依法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就其应税收入依法申报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

第四条代表机构应当自领取工商登记证件(或有关部门批准)之日起30日内,持以下资料,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一)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主管部门批准文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二)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三)注册地址及经营地址证明(产权证、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如为自有房产,应提供产权证或买卖契约等合法的产权证明原件及其复印件;如为租赁的场所,应提供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出租人为自然人的还应提供产权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

(四)首席代表(负责人)护照或其他合法身份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五)外国企业设立代表机构的相关决议文件及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其他代表机构名单(包括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首席代表姓名等);

(六)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五条代表机构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或者驻在期届满、提前终止业务活动的,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相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代表机构应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就其清算所得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六条代表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薄,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并应按照实际履行的功能和承担的风险相配比的原则,准确计算其应税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在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纳税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据实申报缴纳增值税。

第七条对账簿不健全,不能准确核算收入或成本费用,以及无法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据实申报的代表机构,税务机关有权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一)按经费支出换算收入:适用于能够准确反映经费支出但不能准确反映收入或成本费用的代表机构。

1.计算公式:

收入额=本期经费支出额/(1—核定利润率—营业税税率);

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收入额×核定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率。

2.代表机构的经费支出额包括:在中国境内、外支付给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福利费、物品采购费(包括汽车、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通讯费、差旅费、房租、设备租赁费、交通费、交际费、其他费用等。

(1)购置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以及代表机构设立时或者搬迁等原因所发生的装修费支出,应在发生时一次性作为经费支出额换算收入计税。

(2)利息收入不得冲抵经费支出额;发生的交际应酬费,以实际发生数额计入经费支出额。

(3)以货币形式用于我国境内的公益、救济性质的捐赠、滞纳金、罚款,以及为其总机构垫付的不属于其自身业务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不应作为代表机构的经费支出额;

(4)其他费用包括:为总机构从中国境内购买样品所支付的样品费和运输费用;国外样品运往中国发生的中国境内的仓储费用、报关费用;总机构人员来华访问聘用翻译的费用;总机构为中国某个项目投标由代表机构支付的购买标书的费用,等等。

(二)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可以准确反映收入但不能准确反映成本费用的代表机构。计算公式:

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收入总额×核定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率。

第八条代表机构的核定利润率不应低于15%。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代表机构,如能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准确计算其应税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可调整为据实申报方式。

第九条代表机构发生增值税、营业税应税行为,应按照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相关法规计算缴纳应纳税款。

第十条代表机构需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应依照税收协定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124号)的有关规定办理,并应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时限办理纳税申报事宜。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原有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税收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16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有关税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28号)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政府等在我国设立代表机构免税审批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945号)废止,各地不再受理审批代表机构企业所得税免税申请,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已核准免税的代表机构进行清理。

第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按本办法规定制定具体操作规程,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备案。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8

第二条煤矿企业、非煤矿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甲证,以下同)、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证书按照“企业申请,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职责受理,分级审查,省级审核发证”的办法进行。

第三条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安监局)负责全省煤矿企业、非煤矿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甲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证书的颁证工作。

第四条下列煤矿企业应申请领安全生产许可证:

(一)从事煤矿生产管理的煤矿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分公司、上市公司、股份公司等);

(二)从事煤矿生产管理的煤矿企业所属的煤矿(矿井);

(三)除(一)、(二)款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煤矿(矿井)。

第五条申请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应按有关要求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文件、资料目录及具体要求由省煤监局另文发下)

第六条下列非煤矿矿山企业应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一)从事非煤矿矿山生产管理的非煤矿矿山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上市公司、股份公司等);

(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企业(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矿的采、选、冶(加工)联合生产企业);

(三)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企业所属各独立矿山生产系统;

(四)含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山或者设有尾矿库(赤泥库、灰渣库)的非矿山企业所属各独立矿山生产系统和尾矿库(赤泥库、灰渣库);

(五)在我省登记、注册的采掘施工企业;

(六)最下一级具有法人资格的矿山地质勘察单位(企业)。

第七条申请领取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和单位应按有关要求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文件、资料目录及具体要求由省安监局另文下发)。

第八条下列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申请领取安全生产生产许可证:

(一)中央管理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在闽的下属单位;

(二)省属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上市公司)及其下属单位;

(三)本条(一)、(二)款以外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四)剧毒化学品生产企业。

第九条下列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应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

(一)剧毒化学品经营单位;

(二)成品油经营单位;

(三)运输工具用液化气经营单位;

(四)在国家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

第十条在我省境内生产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所有企业应申请领取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证书。

第十一条申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证书的企业应按有关要求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

第十二条申领安全生产许可有关证书的企业,应对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的相关文件、资料、图纸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三条煤矿、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受理:

(一)中央、省属国有(含控股)从事煤矿、非煤矿矿山生产管理的集团公司、总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由省安监局(省煤监局)受理和审查。

(二)中央、省属国有(含控股)从事煤矿、非煤矿矿山生产管理的集团公司、总公司、控股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及地质勘察单位所属的煤矿、非煤矿矿山、应取证的地质勘察探单位(企业)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由其省级集团公司(含总公司、控股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地质勘察单位)负责办理收件、收集资料、组织实地核查并提出意见,由法定代表人签署意见后,报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核。

(三)设区市所属的煤矿、非煤矿矿山企业、应取证的地质勘察单位(企业)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由所在地设区市安监安门(煤矿企业可由当地政府指定的部门)负责办理收件、收集资料、组织实地核查并提出意见,由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核。

(四)其他煤矿、非煤矿矿山企业、应取证的地质勘察单位(企业)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由所在地县(市、区)安监部门(煤矿企业可由当地政府指定的部门)负责办理收件、收集资料、组织实地核查并提出意见,由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核。

第十四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申请与受理:

(一)中央管理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上市公司)在我省的下属单位和省属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上市公司)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由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查。

(二)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上市公司)的下属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由其省级集团公司(总公司、上市公司)为理收件、收集资料、实地核查并提出意见,由法定代表人签署意见后,报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核。

(三)本条(一)、(二)款以外的其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由企业所在地设区市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综合部门办理收件、收集资料、实地核查并提出意见,由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核。

第十五条剧毒化学品、成品油、运输工具用液化气经营单位,以及在国家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申请受理:

(一)在国家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申请经营业员许可证,由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查。

(二)中石化、中石油系统所属的成品油和运输工具用液化气经营单位、仓储经营单位申请经营许可证,分别由中石化、中石油福建公司负责办理收件、收集资料、实地核查并提出意见,由法定代表人签署意见后,报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核。

(三)除(一)、(二)款以外的成品油、运输工具用液化气经营单位申请经营许可证,由经营单位所在地设区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部门办理收件、收集资料、实地核查并提出意见,由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核。

第十六条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证书的申请,由企业所在地设区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部门办理收件、收集资料、实地核查并提出意见,由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省安监局受理和审核。

第十七条负责核查的有关人员和单位应填写现场核查表,并对是否符合颁证条件的核查结果提出核查意见。

第十八条省安监局对送达的申请文件、资料等,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审核。

第十九条煤矿企业、非煤矿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证书分为正、副本,正本为悬挂式,副本为折页式。

煤矿企业、非煤矿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危险化学品经营业员许可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证书等文书,采用国家安监局统一式样。

第二十条《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乙证)的颁证办法由各设区市自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申请煤矿、非煤矿山企业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业员许可证、危险化学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证书的企业和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颁证机关依照《行政许可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

(一)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安全生产(经营)行政许可证的;

(二)转让、冒用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的;

(三)企业取得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后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

(四)企业未经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许可法》、《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取得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的。

第二十二条各级安监部门要加强对颁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对颁证管理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许可证颁证有关规定的行为,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精简程序、减少环节。有关许可证受理、审查、颁证时限,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新闻宣传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9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中心新闻宣传工作是指以中心名义,通过新闻媒体对外进行宣传报道的活动。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局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

第二条 中心的新闻宣传工作由中心党委统一领导,各处、研究室分工管理,日常工作由办公室专人负责。

第三条 中心的新闻宣传工作包括以下主要范围和内容:

(一)国家地方、**局领导视察检查中心,或参与有关会议和重要活动,以及有重要批示的宣传报道。

(二)中心贯彻落实“xxxx”重要思想的实践活动,以及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宣传报道。

(三)全国海洋环境保护、监测及海域使用技术支撑等业务重大调整和重大措施的出台、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领导的重要讲话、重大科研成果及重要文章等信息的对外发布。

(四)“秘书工作”*重大改革举措、建设成就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

第四条 对新闻媒体采访中心领导或者向领导约稿,由办公室根据新闻单位的采访要求及采访提纲,报经中心主要领导同意后,安排采访事宜。采访内容需经办公室审核并报被采访领导审定或者由被采访领导委托相关人员审核后方可登载。

第五条 中心重大会议的新闻报道工作。

(一)办公室根据会议主题和中心领导要求,拟定新闻报道方案,经领导审批后组织实施。

(二)办公室负责协调记者与会进行采访报道。

(三)办公室或相关部门负责草拟新闻通稿,有关参考资料由承办会议的部门协助提供。

第六条 中心新闻宣传工作要严格执行新闻宣传纪律,确保真实性和权威性,不得违反国家保密规定。对未经批准擅自接受媒体采访、发表文章或违反保密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条 中心对外发布信息的审核由办公室负责。

第八条 中心设立新闻工作负责人,其主要职责:

(一)负责提出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路和办法。

(二)拟定中心新闻发布和对外宣传计划。

(三)组织实施中心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活动。

第九条 本办法由中心办公室负责解释。

北京工作居住证管理 暂行办法 篇10

(1)关于印发《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事局,市属各委、办、局、总公司人事处:

现将《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

《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首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进步,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和《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究开发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申请引进人才的单位应优先在本市行政辖区内吸纳所需各类人才。对于本市紧缺的人才,方可办理引进或《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以下简称《工作居住证》)。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之

一、45周岁以下且身体健康者,可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一)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二)在国内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五条符合下列条件之

一、35周岁以下且身体健康者,可申请办理《工作居住证》:

(一)具有学士学位且成绩突出者;

(二)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业务骨干;(三)在国外获得学士学位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留学人员。

第六条持《工作居住证》者,不再办理户口《暂住证》,在购房、子女入托、入中小学等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工作居住证》须盖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专用章”,有效期限为两年,经市人事局批准,可办理延期手续。延期手续应在有效期限届满前1个月内申请办理,在规定期限内未办理延期手续的,《工作居住证》自然失效。持《工作居住证》工作满3年者,可由用人单位推荐,经主管人事部门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批准,办理调京手续。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11

记者4月6日从国家旅游局获悉, 为推进旅游诚信建设工作, 提升公民文明出游意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央文明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及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暂行办法已下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并正式施行。根据这一办法, 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建立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省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由下级旅游主管部门报送或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举报等渠道采集。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由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报送或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举报等渠道采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为一至两年, 期限自信息核实之日算起。

根据办法, 游客不文明行为指旅游活动中因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 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 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 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 参与赌博、色情活动等而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责任, 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 旅游主管部门要通报游客本人, 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 挽回不良影响, 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通报。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12

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全系统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进程和干部培训档案的电子化建设,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学习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倡导自主学习为抓手,通过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加强干部素质的管理,努力提升干部履行岗位职责、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的水平,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国税干部队伍,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学时学分制管理适用对象为全局处级(不含)以下在职公务员。

50周岁以上人员自愿参加。

第二条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考核,列入干部年度考核;每月书面考试成绩与下月能级津贴挂钩。

第三条干部教育培训和考试内容包括税收业务、法律法规、思想政治、行政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以及学历、资格(质)相关内容。

第四条干部教育培训包括脱产集中培训、视频培训、以会代训、网上自学、专题讨论、拓展训练、业务竞赛、日常学习等多种培训形式。考试是指各类行政、业务、岗位练兵等有关

考试,一般分为月度验考、季度汇考、年度统考、上级单位抽考等。

第五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以“河南省国家税务局远程学习教育平台”为依托,各类考试原则上依据工作岗位类别,按照 “河南省国家税务局远程学习教育平台”所设课程确定。

第六条根据当年培训内容,干部教育培训量化为基础学时学分。基础学时学分是指干部在规定的学时内,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的学分。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处级以下干部每人每年参加集中培训,原则上不少于12天,每天按8学时计算,基础学时为96学时,基础学分设定为100学分。结合目前我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基础学时学分暂分解为网上自修学时学分、网下培训学时学分和综合测试或考试学分。

(一)网上自修学时学分

网上自修学时学分指每一年度内,利用税务远程学习教育学习的平台,完成省局指定的培训科目获得的学时学分。每人每年参加网上自修学习及考试的时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6天。

学时:48学时。

学分:36学分。其中完成网上必修课程学习最高可获得12学分(每学时按0.25学分计算),完成全年每月网上答题最高可累计取得24学分(每月按2学分计算)。没有学时的,学分为0。

(二)网下培训学时学分

网下培训学时学分指每一年度内,通过参加各类集中培训,完成市局指定的培训科目获得的学时学分。每人每年参加网下集中培训的时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6天。

学时:48学时。

学分:48学分。其中按学时计算的学分最高为24学分(每学时按0.5学分计算),按培训班测试成绩计算的学分最高为24学分(按培训测试成绩折合计算学分)。没有学时的,学分为0。

脱产集中培训,培训期间必须组织培训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单卷)或平均成绩(多卷)折合计算学分。视频培训、以会代训、专题讨论、拓展训练、业务竞赛、单位组织的学习日学习活动等方式的集中学习活动,培训期间不组织测试的,只按学时计算学分。

集中培训可一次性完成也可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累计完成。

(三)综合测试或考试学分

学分:16学分。参加市局以上组织的综合测试或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或合格的,记16学分。

(四)特殊规定

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或参加市局以上组织的各类调训,培训内容与省局、市局指定的培训科目相同或相似的,可以不再重复学习该门课程,按以上办法计算学时学分。

因长期病假、产假、长期出差、扶贫等情况,不能完成当年学时学分培训学习任务的,由所在单位出具证明,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不再参加当年的学时学分考核。

第七条对以下事项,给予奖励学分

(一)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司法资格)、计算机等级等资格考试的,每合格一门增加5学分,取得证书的当年再增加3学分。

(二)在省局组织的业务竞赛中取得名次的每次最高加3学分,在市局组织的业务竞赛中取得名次的每次最高加2学分。

(三)能学以致用,在岗位工作或专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受省级以上嘉奖或表彰的每次加2学分。

(四)其他奖励学分事项。

第八条学时学分档次按学分高低分为特优、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每人每年累计学分高于100分(含)的为特优等次;85学分(含)以上100学分以下为优秀等次;75学分(含)以上85学分以下为良好等次;60学分(含)以上75学分以下为合格等次,低于60学分为不合格等次。

第九条每月本局书面考试成绩与下月能级津贴挂钩。按考试成绩折算能级分数,作为下月应发能级津贴的依据。凡是上级单位抽考成绩优秀的,在上级单位奖励的基础上,我局再给予奖励;抽考不合格的,我局按市局处罚规定办理,并给予扣发能级津贴的处罚。

第十条学时学分管理实行由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分类管理的体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考核的审核、录入、备案管理工作。

高新区国税局学时学分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全局教育培训年度指导性意见,组织全体干部的培训工作和部分重点专项业务培训,对各单位(部门)培训工作进行督查和考评。统一牵头组织培训课件、电子教材及书面考试题库。

第十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人事部门将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纳入科、股级干部竞争上岗计分范围。总学分在全局名列前茅的干部,区局授予“学习标兵”荣誉称号,并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和干部使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全年学分在75分以下的,公务员年度考核原则上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参加当年各类先进的评定。

第十二条凡学时学分制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或取消学时学分制考核资格者,须在下一年度补训,培训费用自理。

第十三条全局各类考试原则上均必须通过“河南省国家税务局远程学习教育平台”系统中进行,书面考试从中抽选试题,特殊情况采用其他方式、方法进行的,组织部门必须提前报教育部门备案,并在考试结束后将考试结果录入系统。

第十四条工勤人员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13

为加强云南调查队系统的政务信息工作,逐步实现政务信息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政务信息质量,更好地达到服务领导、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的目的,特制定本办法。

一、实行政务信息工作领导负责制

州市县调查队的队长(专职副队长)、总队各处处长是本单位、本部门政务信息的责任人,对本单位和本部门上报信息的内容负责。总队的政务信息工作由总队办公室抓总承办。总队各处室及各级调查队都要确定一名政务信息员,负责本部门和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工作。信息员变更时要及时报总队办公室。

二、编报政务信息的原则

编报政务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实用的原则。反映情况要做到客观、全面、准确。努力做到主题鲜明、数出有据、事实有据、文字精炼,标点、数字和计量单位书写规范,不断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三、政务信息的报送内容

州市县调查队政务信息的内容主要是本地区调查工作的情况和需要上报省委、省政府及国家统计局的重大经济、社会调查信息,总队各处室政务信息的内容主要是本处室、本专业涉及到的调查工作情况和需要上报省委、省政府及国家统计局的重大经济、社会调查信息。主要有: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有关统计调查工作的文件、指示的传达、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情况;

(二)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

(三)本地区、本部门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举措及实施进展情况;

(四)党政主要领导参加本地(本专业)统计调查活动、对统计调查工作作出批示的情况;

(五)统计调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重大工作成绩和主要工作经验;

(六)总队领导的重要活动情况;

(七)发生在各领域、各层面、各专业方面的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特殊性的经济、社会问题;

(八)各级党政领导和决策部门关心、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经济社会问题。

四、对政务信息工作的要求

信息员要及时、经常向总队办公室报送本单位、本部门的政务信息,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畅通。

各州市县调查队和各处室对收集到的政务信息要进行认真加工,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编报。

总队办公室对州市县调查队和各处室报送政务信息的采用情况按季度在总队办公室FTP进行统计反馈,作为总队考核各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报送政务信息的审批

州市县调查队报送和上传政务信息前,应经队长(专职副队长)审批签字;总队各处室报送和上传的进度信息、基层信息摘编、一般性工作动态等由处长审核把关,重大信息应经总队分管领导审批,特别重大信息应经总队主要领导审批。信息的定稿和签发稿留报送单位(部门)存档。

六、电子版政务信息的报送方法

总队各处室经审批后的政务信息,由处室自行在内网上加载发布,并同时上报国家统计局对口专业司,需报送国家统计局或省委、省政府两办的政务信息,请将电子版放入FTP各相应处室文件夹下。各州市县调查队上报的经济信息,通过FTP报至总队各对口处室,上报的的工作动态类信息一律通过FTP上传至“上报/工作动态/办公室/各市县队上报工作动态”文件夹下,总队办公室在此文件夹下收取,并根据国家统计局、省委、省政府的报送要点和需求,对需上报的政务信息进行修改。总队办公室FTP地址:FTP://10.53.5.97:7171/,登录用户名:xxbs,密码:111111。

师资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篇1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08]10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跨地区(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下同)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以下称分支机构)的,该居民企业为汇总纳税企业(以下称企业),除另有规定外,适用本办法。

铁路运输企业(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业)等缴纳所得税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范围的企业,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第四条统一计算,是指企业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在内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

第五条分级管理,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

第六条就地预缴,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分月或分季分别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七条汇总清算,是指在年度终了后,总机构负责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算清缴,统一计算企业的年度应纳所得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税款。

第八条财政调库,是指财政部定期将缴入中央国库的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按照核定的系数调整至地方金库。

第九条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就地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

二级分支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均由二级分支机构集中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

第十条总机构设立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且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分开核算的,可将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视同一个分支机构,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与管理职能部门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不能分开核算的,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不得视同一个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一条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二条上年度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其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三条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设立当年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四条撤销的分支机构,撤销当年剩余期限内应分摊的企业所得税款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

第十五条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企业计算分期预缴的所得税时,其实际利润额、应纳税额及分摊因素数额,均不包括其在中国境外设立的营业机构。

第十六条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依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后,再分别按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第十七条总机构和分支机构2007年及以前年度按独立纳税人计缴所得税尚未弥补完的亏损,允许在法定剩余年限内继续弥补。

第二章税款预缴和汇算清缴

第十八条企业应根据当期实际利润额,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预缴分摊方法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预缴额,分别由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月或者分季就地预缴。

在规定期限内按实际利润额预缴有困难的,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认可,可以按照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12或1/4,由总机构、分支机构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预缴方式一经确定,当年度不得变更。

第十九条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50%在各分支机构间分摊预缴,50%由总机构预缴。总机构预缴的部分,其中25%就地入库,25%预缴入中央国库,按照财预[2008]1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进行分配。

第二十条按照当期实际利润额预缴的税款分摊方法

(一)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0日内,按照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比例,将本期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并通知到各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应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就其分摊的所得税额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的25%,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自行就地申报预缴。

(三)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分配税款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的25%,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自行就地申报预缴。

第二十一条按照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12或1/4预缴的税款分摊方法

(一)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上年汇算清缴统一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的1/12或1/4,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10日内,按照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比例,将本期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并通知到各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应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就其分摊的所得税额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上年汇算清缴统一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的1/12或1/4,将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25%部分,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自行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三)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分配税款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上年汇算清缴统一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的1/12或1/4,将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25%部分,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自行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第二十二条总机构在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应依照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当年应补缴的所得税款,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当年多缴的所得税款,由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税收收入退还书”等凭证,按规定程序从中央国库办理退库。

第三章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比例

第二十三条总机构应按照以前年度(1-6月份按上上年度,7-12月份按上年度)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计算各分支机构应分摊所得税款的比例,三因素的权重依次为0.35、0.35、0.30.计算公式如下:

某分支机构分摊比例=0.35×(该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之和)+0.35×(该分支机构工资总额/各分支机构工资总额之和)+0.30×(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

以上公式中分支机构仅指需要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该税款分摊比例按上述方法一经确定后,当年不作调整。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所称分支机构经营收入,是指分支机构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全部营业收入。其中,生产经营企业的经营收入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取得的全部收入;金融企业的经营收入是指利息和手续费等全部收入;保险企业的经营收入是指保费等全部收入。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所称分支机构职工工资,是指分支机构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所称分支机构资产总额,是指分支机构拥有或者控制的除无形资产外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总额。

第二十七条各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的数据均以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告数据为准。

第二十八条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总机构计算确定的分摊所得税款比例有异议的,应于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后30日内向企业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复核建议,并附送相关数据资料。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必须于收到复核建议后30日内,对分摊税款的比例进行复核,并作出调整或维持原比例的决定。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执行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复核决定。

第二十九条分摊所得税款比例复核期间,分支机构应先按总机构确定的分摊比例申报预缴税款。

第四章征收管理

第三十条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均应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所在地税务机关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一条总机构应在每年6月20日前,将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方法计算确定的各分支机构当年应分摊税款的比例,填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等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8]44号)附件4,该附件填报说明第二条第10项“各分支机构分配比例”的计算公式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执行),报送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同时下发各分支机构。

第三十二条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收到总机构报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后10日内,应通过国家税务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或邮寄等方式,及时传送给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第三十三条总机构应当将其所有二级分支机构(包括不参与就地预缴分支机构)的信息及二级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邮编、地址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第三十四条分支机构应将总机构信息、上级机构、下属分支机构信息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第三十五条分支机构注销后15日内,总机构应将分支机构注销情况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第三十六条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除按纳税申报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资料外,还应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财务会计决算报告和职工工资总额情况表。

第三十七条分支机构的各项财产损失,应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并出具证明后,再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第三十八条各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反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对其主管分支机构应分摊入库的所得税税款和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3项指标进行查验核对。发现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3项指标有问题的,应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分支机构未按税款分配数额预缴所得税造成少缴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处罚,并将处罚结果通知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居民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内跨地、市(区、县)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场所的,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参照本办法联合制定。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上一篇:学院XX年度学院中层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方案下一篇:关于太原烟草专卖稽查支队开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