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2025-03-1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精选6篇)

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篇1

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专家简介:李景明,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可再生能源处处长,长期以来从事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现担任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沼气》副主编;全国沼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标准化组织沼气技术委员会主席,先后组织农村能源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80多项,其中主持和参与10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书籍5本,发表论文40余篇。

农业既是能源的消费者,也应是能源的生产者;农村既是污染物的排放源,也应是污染物的消纳地;农民既是节能减排的受益者,也应是节能减排的参与者。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应用高效低排的技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仅能够缓解国家能源压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且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农民群众应尽的责任,这项工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一、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1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8.4亿吨标准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了4.8%。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约为7.78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能源约为5.29亿吨标准煤,占当年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37.6亿吨标准煤的七分之一。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生活用能仍以农作物秸秆和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为主,生物质能消费约占48.8%,农村居民商品能源消费水平低,不到城镇居民的50%。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对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问题不容忽视。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大,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根据2007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农业对水污染的三项指标(COD即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3%、57%和67%。而在2012年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上述三项指标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了20.9%、17.2%和11.9%,这表明农业面源污染还在增长。同时,全国每年产生近8亿吨的秸秆、120万吨的农用地膜、2亿多吨的农村垃圾、90亿吨的农村生活废水,对环境影响非常突出,不容忽视。垃圾、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应主要从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实现“十二五”污染物减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农村节能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常规商品能源的推广应用,并且成本高,多数农民难以负担,出现了农村居民对优质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商品能源供应短缺之间的矛盾。无论从能源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还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考虑,我国农村能源开发不能再延续过去资源耗竭型的发展模式,必须依靠农民、立足农村,积极开发当地丰富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小水电和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等低效燃烧为主,室内外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仅为25%左右,节能潜力巨大。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做好农村能源节约,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减少农民对商品能源的依赖,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开发为重点,以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高效利用等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体系,节能减排成效巨大。到2013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已发展到4150万户,占总农户的9.2%,占适宜农户的15.3%,年产沼气87.0亿立方米,使1.5亿农民受益,直接为农民增收约350亿元。每户沼气池可处理人畜粪便4.5吨左右,替代薪柴相当于3.5亩林地的蓄积量,4150万户沼气年生产优质有机肥料约2亿吨,替代薪柴相当于保护林地1.3亿亩。与此同时,建成各类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9.99万处;同时在秸秆能源化和生物液体燃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建设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906处,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1060处;通过引进、培育优良能源作物品种,积极发展能源农业,使部分专用能源油菜的含油率已经提高到51%,能源甘蔗的生物质产量达到了120吨/公顷,比常用品种产量提高了近40%。

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太阳能利用、小风电、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实用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普及推广。到2013年底,全国太阳能集热器保有量达7295万平方米,太阳灶正常使用保有量226万台;小风电装机34.8兆瓦,微水电装机容量96.8兆瓦,家用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23.1兆瓦,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在农村节能技术推广方面,已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2亿户,节能炕1914万铺,节能炉3120万台,形成年节约65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堪称全球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

此外,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在重点区域建立了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区,推广农药残留降解、稻田保护性耕作、化肥减施等多项技术。针对农村脏乱差问题,在全国开展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试点,建成1000多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示范村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前景广阔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能源的蕴藏量很大,每年可用总量折合约8~10亿吨标准煤,仅农业生产中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就折合1.5亿吨标准煤。我国有大量的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种植能源植物的土地有1亿公顷、可人工造林土地有4667万亩。按这些土地20%的利用率计算,每年约生产10亿吨生物质,再加上木薯、甜高粱等能源生物,据专家测算,每年至少可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约5000万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近期,农业部发出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意见》,提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一控两减三基本”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强化节约意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手段,结合农业区域资源特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资源,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创新和推广农业技术,建立健全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是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要强化耕地质量管理,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科学评价大宗农作物与主要经济作物的生态适宜性,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耕地培肥技术,推广少免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针对不同旱作地区的现实条件和技术应用基础,积极推广深耕深松、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抗旱保苗、集雨蓄水节灌、坡地生物篱和缓坡地等种植技术、“坐水种”等旱作技术,建设土壤水库、集雨补灌、保墒固土、生物节水的工程技术支撑体系;要认真抓好田间灌溉节水,逐步建立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鼓励发展畦灌、沟灌、低压管灌、微喷、滴灌、渗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和低损耗灌溉技术。

三是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要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按照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合理选用肥料品种、确定施肥数量、优化施肥结构、把握施肥时期、改进施肥方法;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利用率由40%提高到4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的入户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要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加快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禁限用和淘汰进程,充分利用农艺、物理、生物、生态等综合防治技术控制有害生物,减少农药使用量,改进施药方法,力争在2~3年内使我国有机磷类高毒农药用量减少1/3左右,农药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全面推广应用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力争在两年内新增推广面积2000万亩,实现节种20%。

四是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要千方百计降低重点农业装备能耗,制修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渔船动力技术控制标准、更新报废标准和维修标准,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设备的更新换代,要开发和推广节能农业机械,对超标准的农业机械和渔船限期进行调修和改造,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能源消耗水平。

五是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要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在草原禁牧、休牧和轮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圈养技术模式;要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推广高效、优质、集约化的生态水产养殖技术,大力发展工厂化养鱼、山区流水养鱼、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稻田养鱼和鱼鸭混养等先进的集约生态养殖方式。

六是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要加强农村沼气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南方地区重点发展“猪-沼-果(菜、稻、茶、鱼)”能源生态模式,北方地区重点实施“四位一体”(沼气池、畜舍、卫生厕所、日光温室)和“五配套”(沼气池、卫生厕所、暖圈、水窖、灌溉设施)能源生态工程,争取在两年内全国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0万户左右;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农村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灶、太阳房、户用光伏发电、离网型风力发电和微水电技术;进一步提高省柴节煤炉灶的标准化制造和商品化水平;要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大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促进农田保育,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饲用、氨基酸发酵工业废弃物和养殖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材料化水平,综合开发秸秆产业;推广养殖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技术。利用报废渔船沉海作人工渔礁,恢复增殖渔业资源。

七是加强乡镇企业节约生产工作。要继续深化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轻工、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节能降耗与清洁生产,把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作为优先领域,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总之,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刻刻和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关心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自觉使用和普及节能减排技术与产品,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篇2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在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抓好农业生产节能和农村生活节能工作。广大农村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优势, 大力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沼气工程建设, 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适度发展生物燃料, 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节地、节水等的机械、设施和设备, 推进农业机械节能、畜禽养殖节能、耕作制度节能、乡镇企业节能和农民住房、炊事、取暖等生活节能, 并保证安全运行。

在减少农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 还将加快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与综合处理。科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合理利用化肥、农药、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努力减少废水、污物、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的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综合利用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的无毒无害化收集与处理, 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篇3

此次发布的“十大技术”是在全面总结我国近年来在农业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对各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经广泛遴选确定的。是成熟、先进、适宜大规模和大范围推广的实用技术。“十大技术”涵盖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主要方面,即基于农村生物质资源最为丰富的畜禽粪便、秸秆及能源作物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基于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小风能、微水能等能源开发技术;基于节约能源的农村省柴节煤、耕作制度改革、农业机械节能、农业投入品节约等生产生活节能技术;基于减少和治理农业和农村污染物排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污染防治技术。为了便于了解技术,帮助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每项技术都介绍了国际、国内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技术要点及工艺流程、适宜推广地区、目前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几个部分,可以说做到了权威、准确、规范、通俗。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农村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基本形成了以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开发为重点,以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高效利用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已发展到2200万户,年产沼气85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1330万吨标准煤。全国太阳能集热器保有量达7500万平方米,推广太阳灶60万台。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亿户,节能炕2000万铺,加上各类农机、渔业生产节能,农业和农村年节能能力已达到5000多万吨标准煤。在重点区域建立了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区,推广农药残留降解技术100多万亩、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800多万亩、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6亿亩,减少不合理用肥50万吨左右。在十几个省市开展了不同经济生态类型区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建成500多个示范村。示范村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篇4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国民水平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也让农村建设越来越好。可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由于对环保的不重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能小觑的。这不仅影响了新农村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文章就农村环境的保护以及创新后的节能减排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节能减排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大范围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并且也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可是一些地区政府只注重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当地生态平衡的破坏。这种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的模式势必会影响农村日后的发展以及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对农村节能减排机制的创新以及环境问题的保护应该马上加以解决。

1、农村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

1.1关于畜禽的养殖

过去牧区与农业区进行畜禽散养的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现在已经开始了城镇郊区与大城市集约化养殖,甚至已经成为了独立行业[1]。但是,目前畜禽废弃物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牧出现脱节的问题频频出现,让农村的环境遭到破坏,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

1.2关于生活垃圾

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目前的物质消费比重也在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数生活垃圾的出现,每天大量垃圾的露天堆放。不仅如此,居民们也会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村庄的地面或者沟渠,日积月累就造成了水源的污染。

1.3关于化学制品

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工业化发展也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农村也有关于工业化的问题被不断凸显出来,这必须要得到各地区的重视。比如,化肥的使用就会造成土壤的贫瘠以及动物的减少,这就会给生物链造成破坏,最终形成恶性循环[2]。

2、创建农村环境保护体系

2.1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体系

地区相关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让企业树立严格监督的`意识,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增产却不增污,对于清洁生产要进行大力的推行。具体的实施策略有:进行污染源的治理、防止企业将落后的设备或污染转嫁给农村、采取相关惩罚措施等。

2.2环境监督体系

农村要时刻将环境监督管理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要对监督力度不断加强。比如:严格按照法律对环境监督进行加强管理,对于违法行为必然严惩;还要将农村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管理与规划进行不断提高,在这其中还是要建立严格的评价机制;最后就是对环境管理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将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继续健全。

2.3环境宣传教育

有很大一部的农村居民对于环保意识还不够强,这就说明环境宣传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对于环境体系的建立也势在必行。要让农村人都养成关心环保和参与环保的大环境中来,争取让此项工作体系化、规范化以及社会化。其中具体措施有:对新闻媒体的各种宣传报道都要加以关注。对“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加以落实[2];还要将居民的生态建设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加以提高。其实环境保护关系到的是当地人们的生活以及子子孙孙的生活保证。

2.4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对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而言,生活用水占了农村用水的大部分,我们一方面要宣传节约用水的习惯,鼓励居民用水时要节约,另外应体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一些生活用水通过科学的方法再次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但需要居民的自觉,也需要一定科学的使用方法。例如用收集的雨水浇灌花园植物,设计中可以设计雨水储存槽收集雨水以便花木浇灌之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2.5对太阳能的合理利用

目前,新农村建设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捷。太阳能就是其中之一。随着能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加大,资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必须认清的是,自然资源普遍为消耗型资源,也就是利用了便会减少。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就是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而我们所熟知的太阳能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能源,太阳能的应用可以改变以往焚烧带来的污染。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应积极提倡对太阳能的使用,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完成对太阳能的转化,将收集到的电能用作水发热以降低对家用电能的消耗。

3、农村环境保护的体制创新

3.1关于环境科技方面的发展机制

我国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就是科技,这更是创新的基础,只有进行一定的体制改革,才能切实的将环境保护落实到位。因此,对于科技的大力投入是环境保护的最高标准,当地政府应该聘请专业的高科技人才来进行农村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让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实现的更加顺利。

3.2发展与环境的综合策划机制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会从环境保护的程度中体现出来,必须要利用环境保护来建立一种经济发展措施。比如,控制和防止土地的沙漠化,建立生态防护林工程体系,将绿色植被面积加以扩大,以及植树造林活动的频繁开展等等。总结综上所述,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通过建立农村环保及节能减排创新机制,将促进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将更多的农村环境面貌还原到原始状态,让本该属于乡村的阳光雨露和鸟语花香重回新农村,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贻平.论农村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机制创新[J].资源节约与环保,(11):17-18.

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篇5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6〕30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待发)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和

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我市今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节能减排工作现状

2006年我市万元GDP能耗预计为0.98吨标准煤,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预计为941.71千瓦小时,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为1.15吨标准煤,分别比去年降低5%、5.5和6.5左右。化学需氧量排放预计11.7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9.83万吨,分别比去年降低4.9%和10.9。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去年省上给我市核算的万元GDP能耗基数为1.03吨标准煤,远远低于全省的水平,因此节能空间较小;二是根据初步预计我市今年万元GDP能耗降低了5左右,但是,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5的节能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每年平均降低能耗应在5.6以上)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007年我市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是:发挥节能减排等专项规划的作用,以国家支持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为重点,以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中心,狠抓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工作,切实完成今年的节能减排任务。

2007年我市节能主要指标(预测)为:万元GDP能耗0.92吨标准煤,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预计为901.38千瓦小时,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7吨标准煤,降幅要达到5.6以上。减排主要指标(预测)为:化学需氧量排放11.1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8.85万吨。

三、重点工作

(一)发挥专项规划作用,指导节能减排工作。

研究制定《**市建设节约型城市中长期规划》、《**市发展循环经济中长期规划》、《**市节能规划》和《**市减排规划》。通过专业人员调查研究,为我市提供一个明晰的、科学的、有项目支撑的规划,全面指导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围绕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好节能项目建设。

利用中欧能源环境项目办确认我市为“提高中国中小型锅炉能源效率”试点城市的契机,适时推广工业锅炉(炉窑)改造工程;积极支持四个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引导和尝试冷热电联产项目;开展水泥行业余热余压的利用;推进西玛电机等企业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支持以建筑垃圾、页岩等为原料的建筑材料和墙体材料的节能项目;推广路灯、景观灯节能改造等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关带头节约能源;发展太阳能、水电站、垃圾发电、秸秆发电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工程;加强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积极组织上报节能备选项目,争取国家、省上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清洁生产工作。

根据国家、省有关发展清洁生产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细则。组织好重点用能企业、重点排污企业、环保企业及清洁生产有关中介机构的培训工作,了解清洁生产方面的法规、政策、技术及中介机构在清洁生产中的作用。开展清洁生产的认定和审核工作。

(四)抓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一要突出抓好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8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二要坚决淘汰小造纸、小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保留企业要继续支持其改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保证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三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耗能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

(五)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组织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开发,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拟组织五家企业作为合同能源项目试点,积极支持研发机构对节能产品的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投资力度,通过技术手段达到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减排的目的。

四、保障措施:

(一)继续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指标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及重点用能企业。坚持能耗考核公报制度。落实责任,加强考核,加大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力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组织上报节能备选项目,争取国家、省上的资金支持。二是向市政府申请专项资金,来弥补相关职能部门资金上的不足。三是市发改委列出一块专项经费,支持节能减排的直接投资项目、平台项目、投融资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

(三)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监测、服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依法开展节能减排执法和监察。成立**市

节能和减排监察监测中心,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节能降耗方面政策信息,不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采用市场化运作,培育节能减排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技术推广交流活动和各种宣传培训活动。

(四)加强统计、计量和能效标识认定管理。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建立能够反映我市节能减排实际的统计体系。

(五)加强组织领导。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农村创业做特色农业将大有前途 篇6

农产品花色多价值高

永富村是我区的重点蔬菜基地,该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以前种晚稻,一年下来每亩地的纯收入也就四五百元。改种了新品种的无公害蔬菜后,产品供应超市、农贸市场,土地的产出效益每亩增加到三四千元,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种植大户平水木,承包土地150亩,一年三季生产蔬菜,亩产达到4000公斤,年产值100多万元。

戴村特色农业进入“花样年华”。名贵兰花、铁皮石斛的种植也落户戴村成校,石马头村占地200亩的杭州坤联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名贵兰花、铁皮石斛容器育苗项目,2008年实现产值300余万元,大大提升了该镇农业科技含量。以河杨湖为重点的灰雁规模化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年饲养量达10000余只。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技术也是戴村镇向农民推广的一项提高土地产出的新技术,今年调入了1万多公斤马铃薯种子供应给农户,可以种植100多亩马铃薯,每亩毛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净收入有近1000元左右。

农业龙头引领农户致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猪场生产效率管理下一篇:2024春季工作汇报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