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

2025-01-22

农业农村(共12篇)

农业农村 篇1

作为农业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业部决定以辽宁阜新等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 (地、州) 为重点, 在全国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 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在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抓好农业生产节能和农村生活节能工作。广大农村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优势, 大力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沼气工程建设, 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适度发展生物燃料, 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节地、节水等的机械、设施和设备, 推进农业机械节能、畜禽养殖节能、耕作制度节能、乡镇企业节能和农民住房、炊事、取暖等生活节能, 并保证安全运行。

在减少农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 还将加快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与综合处理。科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合理利用化肥、农药、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努力减少废水、污物、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的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综合利用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的无毒无害化收集与处理, 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农业部还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 国家将补助建设100个示范村, 颁布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总结推广一批建设模式, 并带动地方建设400个示范村。

农业农村 篇2

“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现将“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情况及X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情况。

(一)“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回顾。“十三五”期间,在县委“生态立县”、“打造绿色农业基地”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先后获得了“”等奖项及荣誉称号。

X.农村改革取得进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全面启动供销惠农窗口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试点,全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实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常运转。对各乡镇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进行了核查,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的主体任务,农村集体资产数据全部录入到农业农村部清产核资系统,审核数和上报率为X%。以村为单位,全县依法按程序全面完成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认定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X.绿色农业初具规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X万亩左右,总产由X年的X.X万吨上升至X年的X.X万吨,增长X.X%;X年,预计生猪出栏X.X万头,较X年增长X.X%;蔬菜由X年的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增加至X年的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分别增长X.X%、X.X%、X.X%;水果从X年的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增加至X年的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分别增长X.X%、X.X%、X.X%;茶叶由X年的X.X万亩,产量X吨,产值X.X亿元增加至X年的X.X万亩,产量X吨,产值X.X亿元,分别增长X.X%、X.X%、X.X%。全县有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脱贫,累计发放产业扶贫种植补贴X.X万元,享受产业扶贫补贴的基地面积X.X万亩。完成X.X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农机总动力由X年的X.X万台、X.X万千瓦增加到X年的X.X万台、X.X万千瓦,分别增长X.X%、X.X%,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X.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不断升级,完成涛圩潇水源茶叶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验收,建成X等现代农业基地X个,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X家。扎实开展“四个革命”,加快人居环境整治。建设X座乡镇垃圾收集中转站,建成垃圾处理池X座,所有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建成X座污水处理厂;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X户,卫生厕所普及率X年预计达到X%;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X.X%以上;共拆除“危、旧、破、残”房屋及附属用房X座;完成农村巷道建设X公里以上,基本实现全县农村巷道硬化全覆盖。

(二)“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条件。

X.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从国家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计划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X个工程行动计划大多数都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这些工程行动计划的完X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区域发展将会提速。

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的互联互通,以及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经济、新模式不断涌现,X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到显现,可以借势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入国内大循环产业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

三是国家将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农村就业。

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就学、就业等都要进行系统化结构性改革,从而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X.不利因素。一是“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放缓,将给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带来压力,进而挤压政府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空间,各级政府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会受到公共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限制。

二是我县新型农业市场主体仍然面临着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发展质量不高,拥抱新经济、新模式的动力不足等问题。

三是中美贸易战等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和新冠肺炎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将对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循环形成一定冲击,工业资本深化智能化改造,将使工业不断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打工就业,农民就业增收将会面临较大压力。

(三)“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X.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打造X乡村振兴的样板区。

X.基本原则。①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③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始终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④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

⑤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梯次推进。

X.主要目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X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X万吨左右;蔬菜总面积达到X万亩,产值达X亿元以上;水果总面积达到X万亩,产值达X亿元以上;茶叶总面积达到X万亩,产值达X亿元以上。到X年,基本形成一套稳定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

(四)“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

X.扬优势。大力发展“两茶一菜一柑”优势产业,重点加大X苦茶、蔬菜、柑橘、瑶山雪梨等特色果茶蔬菜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对品牌农产品的激励保护机制,整合品牌资源,重点培育有基础、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X.固根基。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等,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进度,改善农村生态面貌。

X.补短板。通过一手抓“整合”,一手抓“撬动”,统筹整合存量资金,并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促使更多资本投向农村道路和农业产业基地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

二、X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今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千方百计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复工复产达产,全力抓好粮食生猪生产,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人居环境整治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结合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万众一心战胜“X.X”洪灾,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较好。

(一)稳定粮食生猪生产,重要农产品保障有力。

完成粮食种植面积X.X万亩,占任务数的X.X%(截止X月底);摸排上报并治理耕地抛荒面积X.X亩,各乡镇都建立了到村、到户、到田块的抛荒治理台账。全县存栏生猪X.X万头,完成任务数的X.X%,累计出栏生猪X.X万头,完成任务数的X.X%。顺利完成XX.X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XX.X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逐步开始进场施工,预计明年X月底完工。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生态日趋优良。

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粪污防治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X家,设施设备配套率达X.X%,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X%。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X.X%,绿色防控覆盖率达X.X%,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X.X%,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X.X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X.X万吨,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应用面积X.X万亩。严格开展水库涉渔综合治理和渔政执法,累计共查处涉渔三无船只X艘,收缴电鱼设备X台套,非法渔具地笼、丝网X付,查获涉渔违法案件X起,并对涉嫌非法捕捞的人员行政处罚X人,移送公安案件(含线索)X起X人。

(三)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按照“基地产出有检测,市场准入可追溯”的要求,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新增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X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X个。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出口市场主体,新增注册家庭农场X家。日日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出口X.X亿美元,公司股改挂牌正在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四)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面貌持续改善。

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硬任务,扎实开展“一革命六行动”。农村厕所革命:投入资金X万元,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X户,完成率X%。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升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X.X万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清理村内塘沟X处。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全县“五边造林”完成X.X万株,完成道路绿化造林X公里;全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X.X%,绿化村庄比例达X.X%。农村“空心房”整治行动:完成空心房拆除X余座,约X公顷。示范创建提升行动:全县启动鹧鸪塘等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X个,牛路社区等市县共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X个,鹧鸪坝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县级领导联点共建村X个。村庄清洁行动:落实农村“庭院三包”X.X万户,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X吨。

三、X年农业农村工作打算。

(一)工作目标。X年,力争完成粮食种植面积X万亩以上;发展生猪X万头,出栏X万头;蔬菜面积达到X.X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X亩,水果X亩;完成柑橘果园提质改造X亩。创建X个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新增绿色食品认证X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家。完成X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二)重点工作。

X.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X.抓好粮食生猪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X.抓好产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X.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营造良好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农村 篇3

此次发布的“十大技术”是在全面总结我国近年来在农业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对各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经广泛遴选确定的。是成熟、先进、适宜大规模和大范围推广的实用技术。“十大技术”涵盖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主要方面,即基于农村生物质资源最为丰富的畜禽粪便、秸秆及能源作物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基于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小风能、微水能等能源开发技术;基于节约能源的农村省柴节煤、耕作制度改革、农业机械节能、农业投入品节约等生产生活节能技术;基于减少和治理农业和农村污染物排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污染防治技术。为了便于了解技术,帮助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每项技术都介绍了国际、国内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技术要点及工艺流程、适宜推广地区、目前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几个部分,可以说做到了权威、准确、规范、通俗。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农村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基本形成了以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开发为重点,以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高效利用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已发展到2200万户,年产沼气85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1330万吨标准煤。全国太阳能集热器保有量达7500万平方米,推广太阳灶60万台。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亿户,节能炕2000万铺,加上各类农机、渔业生产节能,农业和农村年节能能力已达到5000多万吨标准煤。在重点区域建立了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区,推广农药残留降解技术100多万亩、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800多万亩、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6亿亩,减少不合理用肥50万吨左右。在十几个省市开展了不同经济生态类型区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建成500多个示范村。示范村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农业农村 篇4

一、基于“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职能

高等农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有关农业及相关行业的一种专业性的教育形式,高等农业院校是高等农业教育的主体。中世纪以来,大学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逐步具备和发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农业教育的载体,同样具备这三大职能。

高等农业教育以“三农”为其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对农业技术系统的影响很大。高等农业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合格人才的培养为农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智力和人才流动途径;通过科学研究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农业技术进步;通过直接的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高等农业院校三大职能的发挥也是历史的、具体的,是有条件的、不尽均衡的。从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实践看,三大职能中,科学研究的作用较大,一批重要的农业科技成果已转化成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但科学研究中重理论、轻实际,重成果、轻转化的问题还很突出;从人才培养看,社会发展的高要求与人才培养的不适应的矛盾依然存在,面向农业、农村的人才就业机制亟待建立;就直接服务社会而言,还缺乏高效快捷的通道、模式和适宜的机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兴起,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大学的三大职能也随之发展。但由于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大学布局和功能辐射主要还是瞄准城市,面向“三农”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服务“三农”的大学职能也十分有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调整和加强三大职能,更好地服务“三农”,是高等农业院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所处的现实情景

1、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上世纪六七十代年起,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为代表的新农业科技革命在全球方兴未艾,且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其综合化程度越来越强,成果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升级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农业科技革命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已经对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加剧了高等农业教育的竞争,也凸显出了高等农业教育的价值。

新时期,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科教兴农”的神圣使命。在追赶新的农业科技方面,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多个领域都获得了领先的地位,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程度还很低,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农业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等。应对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加速发展农业高新技术,是增强农业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2、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农业产业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产业的重新分工和全球资源、知识、技术、商品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变迁的特征是从大车间经济向服务业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和以国际市场为参照进行农业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是中国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结构变迁的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出车间经济阶段,走向市场,延伸闭合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经济中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这是改变我国农业弱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回应新时代农业产业变化调整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与学科设置,变革人才培养方式。特别是应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管理、决策和智力等软技术的研究,培养与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接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服务农业变革。

3、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规模还不到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0%,高等农业教育的规模与农业人口的状况极不相称。另一方面,从上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国内人才、资源的竞争,而且已成为国际间的一种竞争。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既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的重新定位、理念更新、战略重构成为了一种必然。而从目前情况看,高等农业院校在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中处于一种比较不利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学科综合化、国际化、结构化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的近亲繁殖导致结构不尽合理,生源与就业渠道不畅,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因此,要适应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面向“三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高等农业院校的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4、“三农”困境。

“三农”困境在我国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高等农业教育不能回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背景。

在农民问题中即有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社会各阶层中,占整个社会人口半数以上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未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其辈出率远远低于社会其他阶层,即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太少,不到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3%,每万亩土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人,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要实现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农民要实现小康目标、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面向“三农”的人力资本开发,而目前存在的困境症结之一即在于教育。

三、服务“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1、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满足“三农”发展的要求。

高等农业院校要对国家、社会、人民有所作为,就必须坚定不移加快发展,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趋势,更是“三农”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是农业大国,即使到2020年实现55%以上城市化率以后,我国仍将有近7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就业人口存量仍然有4亿之多。

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再到普及阶段转变的同时,质的变化亦很明显,其中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从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培养官吏与学术人才发展为传授技术与培养能力、培养技术与经济专家,再发展为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造就现代社会公民。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业技术与经济人才,造就众多的现代社会高素质的公民,对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开发,只有加快发展,方能实现。因而“三农”发展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外在要求与高等农业院校发展不够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要满足“三农”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就必须实现办学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整合配置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的办学资源,加快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首先应以扩张农业院校办学规模为基础。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

服务“三农”的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瞄准农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紧跟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步伐,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长农业整体效益为目标。农业技术进步既是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也是管理、决策和智力等软技术的进步;既包括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资源开发创新,也包括市场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按照“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学科布局上应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理、工、商以及传统的农学学科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组建起富有特色的学科群,以此为基础构建农业院校基础竞争力,发展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特别要适应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变迁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改革过去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片面注重农业内第一、二产业,围绕农业内第一、二产业培养人才、组织科研、提供服务的模式,大力加强农业第三产业学科专业建设,组织科学研究,培养运销、仓储、加工、交易等农用商业人才,培养农业经济中的EMBA。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瞄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学科专业。

3、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

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这就要求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要大力加强农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内在的)和文化世界(外在的)的观照,其核心是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和价值体系,对于做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中国农业振兴、农村现代化的希望,没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是不能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农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因为,通识在本体论与认识论层面,是对常识、对科学的超越,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层面,通识是对人的生命本然、终极目的与理想等意义世界的观照。而通识教育正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要更新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改善高等农业教育结构。

4、创新服务社会机制,增强辐射“三农”的功能。

高等农业院校要通过寻求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打通科技通向农业经济、进入市场的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实现开门办学,为“三农”发展提供经济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成果孵化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要协调学校、企业、市场、政府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大学辐射“三农”的功能。要通过兴办农业科技园、组建各种咨询服务机构、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实现学、研、厂(场)一体化发展,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是紧密相关、密切相连,二者良性互动必将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农业高等教育发展、农业院校竞争实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①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都市型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学科群建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②王涛、刘拥军、王秀清:《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篇5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2)

第二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7)

第二章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1)

第一节 农业概述(11)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13)

第三节 如何建设现代农业(20)

第三章 农村土地的管理与使用(23)

第一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23)

第二节 集体土地使用权(24)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26)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27)

第五节 土地征收中的补偿(29)

第四章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1)

第一节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31)

第二节 村民自治(33)

第三节 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37)

第五章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政策(40)

第一节 村务公开制度(40)

第二节 民主管理制度(41)

第二篇 社区工作知识

第一章 社区概述(46)

第一节 社区的内涵(46)

第二节 社区建设(50)

第三节 社区管理(53)

第二章 社区服务(56)

第一节 社区服务概述(56)

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内容(59)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63)

第三章 社区环境(70)

第一节 社区环境概述(70)

第二节 绿色社区(75)

第三节 社区环境的管理(76)

第三篇 综合知识

第一章 时政专题(82)

第一节 十八大报告(要点)(82)

第二节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89)

第三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92)

第四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点)(9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96)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96)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97)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0)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103)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109)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0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1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115)

第五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116)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8)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18)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12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122)

第五章 法律(128)

第一节 法理学(128)

第二节 宪法(131)

第三节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42)

第四节 刑法(155)

第五节 民法(162)

第六章 行政管理(177)

第一节 公共行政概述(177)

第二节 公共政策(186)

第七章 经济(188)

第一节 经济学概述(188)

第二节 微观经济(190)

第三节 宏观经济(191)

第四节 国际经济学(195)

第八章 科技(197)

第一节 科学技术概述(197)

第二节 科学创新(200)

第三节 当代科学技术(201)

第九章 文学(207)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207)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210)

第三节 外国文学(210)

第十章 历史(213)

第一节 中国近代史(213)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史(219)

第三节 世界现代史(225)

第十一章 公文(230)

第一节 公文基础知识(230)

第二节 常用法定公文写作(239)

第三节 公文处理(247)

第四篇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章 数量关系——数字推理(252)

第一节 数列形式数字推理(252)

第二节 图形形式数字推理(257)

第二章 数量关系——数学运算(259)

第一节 数学运算常考题型(259)

第二节 数学运算扩展题型(266)

第三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271)

第一节 选词填空(271)

第二节 语句表达(276)

第三节 片段阅读(284)

第四节 文章阅读(296)

第四章 判断推理——图形推理(301)

第一节 图形构成(301)

第二节 几何性质(307)

第三节 图形转化(309)

第五章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312)

第一节 必然性推理(312)

第二节 可能性推理(319)

第六章 判断推理——定义判断(330)

第一节 单定义判断(330)

第二节 多定义判断(333)

第七章 判断推理——类比推理(336)

第一节 类比推理概述(336)

第二节 类比推理常考题型分类精讲(337)

第八章 判断推理——事件排序(341)

第九章 资料分析(343)

第一节 资料分析概念(343)

第二节 计算技巧(352)

第三节 资料分析例题精讲(356)第五篇 申论与写作

第一章 申论(362)

第一节 申论概述(362)

第二节 归纳概括(363)

第三节 综合分析(368)

第四节 提出对策(373)

第二章 命题作文(380)

第一节 应试写作准备(380)

第二节 命题作文概述(381)

第三节 命题作文写作方法(381)

第三章 给材料作文(388)

第一节 给材料作文概述(388)

第二节 写作技巧与策略(390)

第三节 给材料作文的基本结构(395)

直面农村农业统计四大难题 篇6

四大难题待解

农业统计对象分散,基础资料得来不易。当前北京郊区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化程度还不高,地块零碎,种植品种多样,统计对象分散。基础数据要从生产经营户处搜集,具体到每户种什么、面积多大、产量多少,养什么、存栏、出栏、活重各多少,并按月或季分别登记,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各农户提供的生产数据是靠回忆和估计而来的口头数据,一般无记录可查,统计员需要根据农业生产规律和常识对农户提供的数据进行判断,对不合逻辑的数据要核实问明原因,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信,工作难度相当大。

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数据的作用有待挖掘。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标很大一部分是从相关业务部门直接取得。在调查中发现,使用相关部门数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统计部门的指标与业务主管部门的指标存在范围口径不一致的情况,直接拿来使用不合理。二是有的指标相关部门只统计大项,无法提供统计所需的具体分项数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统计数据质量。

调查方法与现实工作需求不相适应。日常统计中的指标大多用全面调查的方式,如畜牧业、蔬菜面积和产量等,而在人力不足且调查对象分散的情况下,访问式的全面调查很难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有的指标就目前北京地区实际情况,很难取得准确数据。如“从业人员数”指标,要求按行业统计从业人员数量填报,由于居住在北京农村地区的外来从业人员与日俱增,而且流动性强,要细化到各具体职业的人数,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的确很难做到。

报表多、指标乱,不利于基层填报。目前北京市《郊区统计报表制度》中共有报表36种(套),指标一千多个,村级统计全年要上报的表多则超过一百张次。由于既要满足国家报表需求,还要满足反映“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北京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北京市报表需求,两套需求的交汇就出现了例如指标重复统计、指标名称使用不统一、指标排列不合理等问题。《农产品生产台账》工作量比报表要大出几倍,基本按报表的体系来设计,同类指标没有作相应整合,数据使用不方便且容易造成漏填。

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针对当前北京农村农业统计工作在方法制度和报表填报上存在的四大难题,笔者相应梳理出一些改革的基本思路,供同行参考。

跳出统计干统计,提高数据质量

学习部门制度,用好部门数据。在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完全依靠统计部门自己的力量调查数据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反映新农村建设和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为了充分发挥部门数据的作用,要深入学习其方法制度、指标口径范围、数据采集方法等,只有了解了部门数据才能用好它。同时要着力推进部门间统计指标的规范化,实现协调互动,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

深入田间地头,提升业务水平。要提高数据质量不能只从基层上报的数据上做文章,要深入农村,走进田间圈舍,了解农户种植、养殖情况,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生产成本效益、农产品价格变动等等。只有走进农村,与农民兄弟面对面沟通交流,才能了解真实的农村和农业,增长见识,丰富业务知识,提升业务水平,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科学评估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关注政策规划,增强统计敏感性。统计数据是对经济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政府每出台一项政策或实施一个项目,对经济社会的作用都会从统计数据上体现出来。统计工作者必须增强统计敏感性,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划、工作重点,分析其可能对农村农业产生的影响;同时必须确保数据质量,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变化趋势。

整合统计报表,梳理统计指标

整合统计报表。对统计报表进行整合,减少报表种类,以方便基层填报为原则设计统计台账和数据采集表,形成简单明了、逻辑清晰、没有指标交叉重复的一套表,不再要求基层直接照搬上级机关要求的报表格式。各级综合部门按不同层级的报送需求,从第一手资料中提取数据,形成过录表和汇总表进行上报。

梳理统计指标。建立指标名录库,统一指标名称,使其表述准确且通俗易懂,同时结合相关部门所使用并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指标,能一致的决不新创。规范指标解释,与指标名称惟一对应,不可出现一对多的现象。统计使用的指标只能从名录库中选择,不可自行创造。

科学使用指标。指标体系要符合客观实际,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增加、删减。删除过时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意义不大的指标;增加反映当前社会经济新变化的、社会关注度高的指标。指标增加要考虑数据取得的可行性,对没有条件取得、缺乏科学依据的指标要暂缓,避免造成数据质量下滑和不可用,给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带来误解,影响统计的诚信度。

建立智能化数据处理程序

在梳理清楚指标、科学整合报表的同时,要开发设计配套的智能化数据采集程序。通常使用的统计数据程序都是以报表的界面出现,录入员从中挑选需要录入的指标录入,有时一张表大部分指标是无关的,费时且易错。不如与采集表相对应,发开配套的智能化数据采集程序,以对话的、可选择的形式出现在录入员的眼前,只要录入主要经营活动,需要填报的指标就全部显示出来,而无需填报人员在众多报表和指标中查找选择,既节约时间,又可以减少漏填、误填现象。以此数据采集库为基础,按需要生成各种上报报表。

完善统计调查方法

重点指标划分规模分别调查。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重点指标如蔬菜、生猪,在北京农业中占的比重较高但生产分散,宜采取划分规模分别调查的方法,规模以上生产单位和农户进行全面调查;规模以下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既可以减少基层人员的工作量,数据质量又有保障。

难点指标抽样调查或科学推算。有些指标数据取得确实困难,如:“从业人员数量”,可对人口多少及流动频度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农产品中间消耗”,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和农户进行重点调查,得到单位消耗的一个区间值,再根据生产规模进行科学推算。

热点问题一次性调查。当农产品价格、供求出现大幅波动时,适时开展“短平快”的一次性调查,及时反映引起波动的原因、波动程度以及对生产的影响等关键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但要有取有舍,避免一次性调查演变为日常性调查。

农业农村 篇7

(2)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新型股份合作社38个、专业大户5200户、家庭农场85家, 流转土地面1.29万hm2, 入股合作社土地约0.09万hm2。

(3) 开展“农社对接”。成立“农社对接”合作社10个, 建成社区销售门店4个、总面积为410 m2, 覆盖消费人群7万余人, 合作社配送农产品占门店销售总量的68%。

(4) 促进农民增收。启动“以地入股”试点, 采取农民入股土地保底、盈余部分按股分配等方式, 直接增加入股农民财产性收入, 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73元、增长14.9%。

农业农村 篇8

这次中心组 (扩大) 学习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 研究明年重点工作。会议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立足当今中国与世界现实, 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只有坚持不懈学深学懂学透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才能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胜利进行新的伟大长征, 才能更加坚定地拥护、信赖、爱戴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许多会议和考察中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 不仅内容丰富、涉及“三农”方方面面, 而且阐述深刻、针对性强。这些重要论述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系统深刻阐明了“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形势任务和发展规律, 科学回答了新时期“三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丰富发展了党的“三农”理论, 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三农”思想, 构成了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 为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会议强调, 贯彻落实习近平“三农”思想, 就是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加快补齐“三农短板”, 坚决稳住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 把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不断抓出新的成效。从长远目标任务看, 要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当前工作看, 要坚持问题导向, 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谋划好、落实好明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 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会议指出, 做好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以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 以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着力培育新主体、打造新业态、增添新动能、拓宽新渠道、采用新方法, 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明年工作要围绕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谋划和展开,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同时, 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趋势, 顺应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大要求, 转变理念思维, 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全面提升服务“三农”的大本领, 做到更加注重通过体制机制构建推动工作, 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工作, 更加注重运用典型模式推动工作, 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办法推动工作。

会议要求, 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 坚持业务党建“两手抓、两促进”, 扛起党建责任,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抓好“两个责任”落实, 使农业部管党治党真正杜绝“宽松软”, 实现“严实硬”,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 以过硬的作风、一流的业绩履职尽责完成好中央关于“三农”的决策部署。要认真做好今年工作收尾交账, 积极推动政策创设, 精心谋划好明年工作安排。

这次学习是农业部党组今年“两学一做”的一项重要活动, 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参加学习的同志通过学习, 深化了理论武装, 把握了形势变化, 明晰了工作方向, 提出了重点任务, 研讨了政策创设, 增强了用习近平“三农”思想指导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自觉性, 对增强“四个意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重庆农业农村发展对策研究 篇9

1 重庆市农村总体发展情况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km2, 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境内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山地面积占76%, 丘陵占22%, 河谷平坝仅占2%。重庆直辖以来, 全市社会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农业有了长足的增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和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以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代表的结构调整稳步实施, 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2 重庆市农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方式落后, 土地浪费严重

重庆有效灌溉面积仅70.3万hm2, 农业普遍是“靠天吃饭”, 农村还是锄头挖土、牛儿犁田, 施肥、灌溉由双肩挑粪桶, 物流输送靠人的双肩。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外出打工后, 55岁以上的人成为种地“主力军”, 很大一部分土地以前除种植水稻、玉米外, 还要种小麦、油菜、土豆等农作物, 但现在劳动力短缺、种地效益差等原因, 不少农民每年仅种一季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呈单一趋势。

2.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 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年久失修, 抗旱、排涝设施老化, 渠道淤塞, 病险水库面大, 农业抗灾能力弱。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 综合生产效益低, 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农村路网建设严重滞后, 部分村社公路没有硬化, 有的是断头路、泥巴路, 农民出行极不方便。

2.3 耕地撂荒不断增加, 农产品产量受到威胁

重庆土地撂荒呈现旱地比水田、小春作物比大春作物、山区坡地比低地平坝更普遍的特点。从撂荒地的结构看, 全家外出无人耕种大约占总撂荒的50%, 土地贫瘠、耕作条件差大约占30%, 缺乏劳动力、耕种不力大概占10%, 其他诸如自然灾害、权属纠纷等大约占10%。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耕地荒弃现象将呈现增加趋势, 再加之重庆人均耕地少, 耕地荒弃将对重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造成威胁。影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 种地劳动力由季节性缺失转变成了长期缺乏;部分耕地生产条件差, 土地流转困难;野生动物危害农业生产, 促进边远地撂荒。

2.4 农业技术推广难, 农业生产力提高面临困境

重庆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 因而溶洞、温泉、峡谷、关隘多,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农村还是传统的耕作。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 劳动力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较低, 接受新技术能力很有限;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着一群小孩, 根本无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据调查, 36%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在50岁以上, 3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11%。重庆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推广新技术难的窘境, 农村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 新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将影响重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对策建议

3.1 搞好保护发展规划, 保证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要指导各村结合当地, 认真编制耕地保护利用详细规划和农村发展利用规划, 认真研究各村功能定位, 准确划分粮食生产区、特色产业发展区、村集体建设用地区和农民聚居区, 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划入粮食生产区的耕地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只能用于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对擅自在粮食生产区进行其它非粮食农作物种植或开发的, 进行严厉处罚, 并要求限期恢复, 确保重庆市粮食基本自足。统一全村集体建设用地, 进行集中规划使用, 通过招商引资, 发展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 实现当地劳动力就近安置和转移。确定农民聚居区, 统一进行风貌设计, 统一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 把需要新建房屋的农户全部纳入聚居区, 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和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3.2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 严格补贴兑现, 调动种粮积极性

为扩大种粮面积, 减少土地撂荒,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使用管理政策, 进一步明确农民对承包地的权利和义务, 对规划用于种粮的耕地, 如果是用作修建鱼塘、建苗圃的, 要限期恢复耕种;对承包地没有耕种而撂荒的, 要让农户缴纳耕地资源占用税或没收承包地进行重新发包, 通过相关的制约机制, 要求农户要么主动找人耕种, 要么退回承包地。对农户自己找不到人耕种的, 农户可以主动申请把承包地暂时交给村社, 由村社找人耕种。要严格执行种粮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严格坚持谁种粮, 谁享受补贴;谁多种粮、多产粮, 谁就多拿补贴, 同时提高种粮补贴标准, 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3.3 增加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使用率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 更多地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下大力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 稳步提高耕地地力和产出能力, 不断扩大灌溉面积, 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 提高抗自然风险能力。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 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 推行沃土工程,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扩大农村机械化使用范围, 进一步降低劳动者强度。

3.4 制定扶持政策, 鼓励农地流转, 发展规模农业

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农地流转, 把扶持的重点放在规模种粮、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以及特色农业园区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上来。允许业主用租赁土地上的附作物作为抵押, 向银行申请贷款, 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税收上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基层要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作为规范和激活土地流转市场的桥梁, 为群众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工作, 鼓励适度发展规模农业,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保证粮食生产逐年增收和农产品满足广大人民需求。

3.5 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要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 快速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加大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投入。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推广实用技术, 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 开展专题培训讲座, 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现代化生产意识, 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农民。

3.6 利用地方优势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 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做大旅游规模、推进旅游发展等作用。重庆应进一步构建田园农业旅游、农业科技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参与体验游、租赁农园、农家乐旅游等种类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突出地域特色, 挖掘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品位, 打造旅游精品, 推动重庆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

摘要:重庆直辖以来, 重庆农业农村得到了较快发展, 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本文对制约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 (2013)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013.

[2]周华维, 皮竟.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概况与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 2012 (03) :75-77.

[3]程运康, 王有超, 吴雪琴.发展重庆都市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16-17.

[4]葛信勇, 段渝川.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J].生态经济, 2011 (11) :137-140.

[5]王丽娟, 陈东军.谈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民现状和发展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6]蔡宇平.浅论走向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J].科学·经济·社会, 2000 (03) .

[7]梁丽.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07) .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研究 篇10

农业安天下, 稳民心,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变农村滞后的经济社会面貌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农村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许多银行“不作为”, 中国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大规模外流, 且有日益严重之势;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主体因缺少相关抵押担保而获取贷款困难。

从巨灾风险的角度看, 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 金融机构对此心存畏惧。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 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遭受经济损失提供的一种保险, 不仅能支持农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降低农村信贷的风险, 促进农村信贷服务的改善。

二、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关系分析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有助于缓解农村信贷市场困境,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贺磊 (2013) 基于bootstrap仿真对中国信贷增长与保险发展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 结果表明保险的吸收资金和资金配置功能对信贷发展具有负面作用, 而保险的风险转移和补偿作用对信贷具有正向作用, 整个保险市场对信贷的作用取决于正向和负向作用的较量, 呈现上下波动的特征。具体而言, 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互促进和相互竞争。

(一) 农业保险、农村信贷互相补充

1、农业保险促进农村信贷的发展。

一方面农村信贷存在着信贷规模较小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农村信贷供求双不足;另一方面农村信贷的用途不合理, 农村信贷的用途主要有农业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两种, 目前后者是农村信贷的主要用途。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风险高, 农民的可持续性收入不稳定。而导致农业生产风险高, 农民的可持续性收入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本身就是个高风险行业, 而且农村的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是解决以上问题很好的方法, 主要表现为: (1) 农业保险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高风险行业, 在农民发生损失的情况下, 农业保险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从而增强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能有效刺激农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在确保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2) 农业保险具有抵押担保的作用。农业保险可以发挥抵押担保的作用, 提高农村资金需求者的信用等级, 从而增加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 (3) 农业保险促进农村信贷量的增长。通过参保农业保险, 农村信贷机构可以将自身的部分信贷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 降低其经营的风险。随着保险公司的发展, 其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对于农村客户的信息必然会更加完备, 农村信贷机构可以利用这些信息, 使其资金投放更加安全, 二者在业务上互补合作, 降低交易成本。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农业保险可以促进农村信贷的发展。

2、农村信贷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1) 从渠道方面, 农业保险销售依托银保合作。目前, 我国保险公司在农村覆盖面有限, 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不成熟。与此相反, 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发展的比较成熟, 尤其是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网点遍布农村, 且深受广大农民的信任。保险机构依托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入农村, 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降低其风险。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点和人员优势, 向广大农民朋友宣传农业保险, 协助保险公司更好地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甚至可以开展更深层次的银保合作; (2) 农村信贷的增长促进农业保险需求增长。农村信贷的发展能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将增加, 从而促进整个农业保险的发展, 促进农村保险市场的完善; (3) 农村信贷可以为农业保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农村信贷资金的注入, 可以促进我国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同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教育的发展, 这些都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鉴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的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也被多国运用, 许多国家将农民参加农业保险作为获得贷款的先决条件。如美国的1994年《农业保险修正案》中就明确规定, 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的其他福利计划, 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 农民必须购买巨灾保险, 才能追加购买其他保险。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这种银保互动、险贷结合的贷款投放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缓解了涉农企业和农户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长期性矛盾, 利于引导银行转变经营理念、改善信贷服务方式, 进一步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 值得我国借鉴。

(二) 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互相竞争。

保险和信贷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经济活动, 保险的资金聚集和分配功能将减少银行信贷在资金市场的市场份额, 从而与信贷在合作中产生竞争关系。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等相关资料可知:2010~2013年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98, 040亿元、121, 469亿元、145, 467亿元、173, 025亿元, 年增长率分别为1.24%、1.2%、1.19%。2010~2014年中资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3.75亿元、31.14亿元、40.22亿元、48.80亿元、49.92亿元, 年增长率分别为1.26%、0.29%、0.21%、0.0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涉农贷款余额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在增长的同时, 其增长速度在不断降低。这其中所蕴含的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是相互补充合作的关系, 同时也体现着某种程度上的竞争关系, 二者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吸收资金方面, 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形成竞争。

早在2001年, Allen和Santomero就寿险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存储替代效应”, 寿险的发展将减少银行市场份额。同样, 农业保险也有资金聚集和分配功能, 与农村信贷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一定时期内, 农村市场上资金量是一定的。广大农民投保农业保险, 会降低对农业信贷资金的供给;广大农民通过增加储蓄等形式增加了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 则会减少对农业保险的资金供给。因此, 在资金吸收方面, 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形成两个竞争市场。

2、在金融产品服务方面, 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形成竞争。

随着银保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 以销售代理为主要特征的初级阶段银保合作已发展到动态行业融合的高级阶段的银保合作。在农村金融保险市场, 这种高水平的银保合作也是追求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资本层面、经营战略上的融合, 实现产品、渠道、客户共享。金融服务的同质性极大增强, 可以说高级阶段的银保合作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 以实现共同利润。

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这种竞争关系既是金融市场正常的行业竞争, 同时在竞争过程中又能促使保险机构和信贷机构不断地创新产品和服务, 降低保险和信贷成本, 最终农民获益。

三、结论

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竞争, 对解决农村贷款难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 金融综合经营趋势的加强, 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必须得学会合作共赢, 以综合经营的方式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加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 而且目前的银行并购保险公司和保险公司并购银行呈愈演愈烈之势。有些学者, 如王戈锋提倡农村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可以分别开展金融综合业务, 即保险公司可以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信贷机构也可以经营小额保险业务。如果这个方法确实可行, 且能被国家认可, 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必然非常激烈。

参考文献

[1]贺磊.中国信贷增长与保险发展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bootstrap仿真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3.

[2]夏云, 龙文军.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保险发展关系[J].中国农垦, 2015.2.

农业农村 篇11

《意见》强调,要按照“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整合共享”要求,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农业农村数据历史长、数量大、类型多,随着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与农业产业全面深度融合,正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与此同时,农业农村数据长期存在底数不清、核心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共享开放不足、开发利用不够等問题,亟待解决。《意见》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上下联动、社会众筹”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利用5~10年时间,努力实现农业数据的有序共享开放,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

《意见》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五大基础性工作和十一个重点领域,即夯实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发挥各类数据的功能、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等五大基础;突出支撑农业生产智能化、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开展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强化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实现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信息查询可追溯、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数据支持、服务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数据资源共享、满足农户生产经营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农业管理高效透明等11个重点领域。

设施农业领跑凌源农村经济 篇1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设施农业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凌源市设施农业的历史渊源让当地更加看重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进入90年代, 在凌源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 设施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11年底, 凌源市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39.65万亩, 日光温室、冷棚20余万栋。其中设施蔬菜36.15万亩, 设施鲜切花3.5万亩。年产以黄瓜、茄子、青椒、菜豆为主的各类优质蔬菜150万吨。优质反季节蔬菜销往东北三省、内蒙古、天津、上海、江苏等十几个省市, 部分出口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

目前, 凌源市设施蔬菜已经实现四季生产、周年供应、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并建立起全国最大的反季节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凌源市设施农业总产值已达40亿元, 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成为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政府高度关注, 扶持力度加大, 多项优惠政策出台, 助推产业快速发展。凌源市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 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和大力扶持。在土地调整、水电配套、资金筹措、贷款协调、市场建设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坚持不懈、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各乡镇政府也积极配合, 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 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通过领导带动、效益牵动、市场拉动, 有效迅速地推进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 配合栽培新方法、设施新技术, 科学引领设施生产, 促进农民致富。从发展设施农业开始, 凌源市政府就坚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 尤其是在2004年以后, 在巩固主栽品种黄瓜的基础上, 调整推广了周年一大茬甜椒、尖椒、嫁接茄子、番茄、西葫芦生产, 黄瓜下茬越夏番茄生产, 冷、暖、裸相结合配套生产模式, 棚前叶菜、后墙菜豆、番茄、尖椒、黄瓜、茄子等多种果菜作物品种, 使棚室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 当地有关部门还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100余个, 推广秸秆反应堆、节水灌溉、嫁接、物理杀虫、熊蜂授粉、整枝栽培、工厂化育苗、化控技术及放风器、自动卷帘机、臭氧发生器、温度报警器、落蔓器等新技术、新设施50余项, 全市设施农业良种普及率达到80%以上, 新技术、新设施推广普及率达到60%以上, 产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经营管理水平迅速提高, 创造了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达到4万元、最高亩产值7.5万元、后墙菜豆最高产值0.4万元的高产纪录。

设施蔬菜市场销售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助推蔬菜产业更上一层楼。

市场销售体系:建立6个蔬菜批发市场, 3000多名经纪人活跃在全国各地, 日最高交易量5000余吨, 市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功能日益完善, 集散辐射功能日益增强, 有两个蔬菜批发市场被评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一个市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定点批发市场。为了提高设施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 政府还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如进出口公司、苗木公司、农资企业、蔬菜生产合作社、蔬菜协会、绿色食品协会等, 在蔬菜产销、加工、出口等各个环节促进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技术服务体系:市乡两级技术人员每年为农户举办各类培训班, 编写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 同时对技术人员实行分片技术指导负责制, 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实行跟踪指导负责制。为了抓好技术服务工作, 政府与20余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凌源市培训指导20期次以上。

上一篇:遗传育种下一篇:经济法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