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学法总结

2024-09-21

小学教师学法总结(共8篇)

小学教师学法总结 篇1

学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通过让学生读读、做做、演演,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有:读、品、悟、议、辩、入等。应该说上任何一篇都会涉及到这些方法的应用,但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重点体现的是:读和入。

读:有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指导最后一段时会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分两次研读课文,设计情境——“你”就是那只小鸟了,体验小鸟的心情。

努力构建生命的、诗意的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崔峦老师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教法学法)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我班学生语文学习中较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较好的阅读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质疑”等方法独立地感悟课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们较难理解的、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帮助他们深入地品味语言文字的涵义。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与教法相适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以疑导读”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可贵品质,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初步感受花的美。在研读、挖掘文本的内涵,突破文本的难点时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感情朗读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升华情感时,我尝试着让学生“我手写我心”的方法把自己最真实的话表达出来。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小花所蕴藏的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抓住每个重点句子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还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写,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尝试探究。读、说、讲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读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小学教师学法总结 篇2

一、“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教育目标

(一)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法学课堂教育通常采用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听和记笔记的讲座式授课方式, 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巨大的教室空间和众多的学生人数, 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而教师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理想也难于实现, 教学效果无法令人满意。“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目标之一是将学生真正看作课堂的主人, 贯彻“以教学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除采用一般知识传授外, 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实战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寻求法律依据, 即法条;培养学生将法条上升到理论高度, 使学生既要明其理, 又要知其用。在“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 而成为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重要主体。

(二) 直接应用法律条文, 构建系统的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专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关键是基础理论、法律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本科学校, 向学生传授本专业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责无旁贷, 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成为一个有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国家规定的16门法学核心课程涵盖了塑造和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本课程, 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是, 目前的法学教育在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联系, 现有教学模式下多以部门法为基础进行讲授, 学生只能学到零散的、片断的、割裂的凝固知识, 难以掌握和综合运用法律条文。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使得诸如民商法与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等学科知识之间产生脱节, 使学生难以很好地认知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联系。而法律作为一门社会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不仅注重理论学习, 而且更注重实际操作。“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 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学会直接应用法条, 在“知”和“懂”的前提下, 构建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联系, 加强“会”和“熟”的练习,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法学知识体系。

(三) 注重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的法学专业教育不仅是传授法律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传播法学思想、培养学生法律信仰的过程。法学教育应当坚持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 不仅将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相结合, 而且在培养学生法学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应培养学生崇尚和献身法治的精神, 树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塑造诚信求实的人文情怀, 将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互相渗透, 去陶冶学生的心灵, 提高其政治分辨力, 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勇于维护法律的尊严。

众所周知, 现实社会中的法律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打官司的范围, 这种状况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挑战, 要求法学教育在培养司法人才的同时, 也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学生处理各种法律问题的能力。“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 在第三步骤的说理环节中, 不仅仅局限于说法理, 而且要结合社会实际问题, 给学生讲社会道理、人生道理、治国道理。所以, “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一名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 更注重的是培养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复合型职业人才。

(四) 把握时代脉搏, 塑造有竞争力的法学应用型人才

单纯的学习知识形成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行动中的学习形成的是经验。衡量法学教育的质量, 不仅要看学生们掌握法学理论的情况, 更要考查其是否具备法律职业人的思维方式和技能。关注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 才能使法学教育更多地从书本走向生活, 从理论走向实践, 把实践性课程放在和理论性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 才能全面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

我院法学专业坚持2+2的专业培养模式, 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内涵建设, 在两年法学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由学生自主选择商法、律师、社会法等专业方向, 对学生进行特色教育, 夯实基础与专业发展并重, 理论学习与实务开拓并举, 塑造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 并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等从事审判、检察、律师、企业法律顾问、行政管理、司法文秘、科研和其他法律事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则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 “有的放矢”选取案例, 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法

在“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中, 案例教学是重要环节, 明确案例教学法的真实含义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最早提出采用“判例教学法”以代替传统的演绎法的是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达尔 (C.C.Langdell, 1826-1906) 。他的根据是:第一, 为了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 必须研究法官的判决。第二, 上课时要用苏格拉底式讨论问题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系统讲授。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对法学教育效果最有效的, 被西方法学教育史所验证的法学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 我们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选取案例必须“有的放矢”。针对法学教材内容选取、构思案例, 设计引导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有争议的问题, 绝不能信手拈来, 离题万里地讲案例。第二, 案例的采集必须来自于现实生活, 要通过案例体现与时俱进的法学时代精神。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兴趣广泛、个性突出、好奇心强的特征, 案例的选取最好贴近现实生活, 收集发生在身边的案例,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分析案例。第三, 案例的设计要体现创新性、思想性。通过焦点案例,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讲之以法, 启迪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新引趣, 以趣解难。第四, 把握好课堂上使用案例的数量, 分配好“讲课”与“讲案”的时间。我们提倡案例应精讲、精议, 讲议结合, 不能一味追求案例的数量, 而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不能教师一人唱“独角戏”, 而忽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

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应当注重案例的分析过程。因此, 学生课前要根据教师的要求, 认真准备。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疑惑知识和案例所涉及的本课程之外的概念知识、基本常识进行解释。其次, 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案例文字表达之外的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 教师结合案例的真实情况予以回答, 并让学生据此修改与完善自己的书面分析论证材料。再次, 由学生依据相关法条进行辩论式分析与模拟裁决。最后, 由教师根据案例原有判决书等材料, 重现案例庭审情况并给出法官裁定, 同时对学生的辩论、分析进行总结与评价。

通过这样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律师技巧的训练, 像法官那样思考问题, 使其在分析案例、进行辩论、起草法律文书等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 使学生能很快在毕业后适应实际的法律部门和法律操作, 实现法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 引用相关法律条文, 加强学生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应用

我国是成文法系国家, 传统的法学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自足性, 既有其局限性, 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 我们还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法, 而忽视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在案例学习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对某些法律条文掌握不全面、理解不准确的情况, 教师应当及时运用传统讲授方式予以弥补。通过这种弥补, 可以使学生的法学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 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更全面和更准确。

通过“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思维和技巧, 综合学习各部门法律法规和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这样, 不仅打破了部门法教学的界限, 使部门法教学中孤立、割裂的知识密切地联系了起来, 还使学生把枯燥的法律条文与生动的案件结合起来, 使原来单调、枯燥的知识彼此联系, 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甚至可以同时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和书本上没有的生活技能, 使学生能够综合地运用边缘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 对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三) 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教书育人的密切结合

“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第三个环节在于深化理论教学。一方面, 强调深化法学理论的教育。在案例教学中要将一般的法学知识和案件审理进行专业理论的分析, 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法学理论进行深入讲解, 不是一般的口头上的说教。法律实践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工作, 并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从抽象的正义到个案的具体正义, 从普适性的法律规范到具体事实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结论都需要具有创造性的努力, 这正是法律职业活动中最具有挑战性和最令人陶醉的工作。在一系列的法律实践活动中, 必然饱含了深刻的法学理论知识, 所以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另一方面, 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法律在本质上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手段, 这就要求法学专业学生不仅应当具有丰富的法学知识, 而且要求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 在“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中深化理论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还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和人生道理。

三、“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 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实践

“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实施途径是多方面的。为了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可以采用旁听案件审理、观看教学片、阅读经典案例及相关著作、模拟法庭等方式进行。旁听案件审理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一方面组织学生到所在地区的基层、中级或高级法院旁听;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模拟法庭, 邀请法院将案件安排在学校的模拟法庭进行审理, 这也可以避免学生外出可能导致的安全事故问题。当然, 旁听的案件最好能够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同时, 应当在庭审休息期间, 安排指导教师或主审法官等对案件进行分析点评, 以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观看教学片、阅读经典案例及相关著作、模拟法庭也是“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重要实施途径, 是学生实践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在模拟法庭实训中, 应当由指导教师对案例进行严格的筛选, 尽量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适合性的案例, 要求学生不仅关注庭审程序, 而且要关注庭审内容, 尤其要避免将模拟法庭的实训过程变成情景剧表演。

(二) “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适合安排在大学的高年级进行

这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即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案·法·理”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 沟通各部门法知识, 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在学生毕业前, 留出弥补差距和不足的时间。所以该教学法应安排在大学学习的中后阶段, 以三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为宜。一方面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梳理, 而且还可以利用四年级的时间, 逐步弥补和完善知识体系的不足, 最终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三) “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要求组织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授课

“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要求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法学知识、法学逻辑思维、法律职业技能和一定的人生哲理。如此高的要求, 不可能由一位教师全面完成, 也不可能由从事单一方向的教师进行, 它要求打破专业界限, 组成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该教学法的实施, 一方面要求从事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研究的教师联合起来, 在案例教学中进行分工配合, 完成案例选择、法律知识传授等相关的教学指导任务。另一方面, 也要求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教师, 指导学生进行法学理论分析, 培养其法律职业思维,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 还需要邀请相关实务界的人士担任客座教授,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法律职业技巧。因此, 教学团队的优化配置是采用该教学法的前提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中的“案·法·理”三个环节是统一整体, 它要求把案例教学、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分析、社会人生理论的教学结合起来, 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与人格养成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一方面, 我国是成文法系国家, 判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 这注定了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学习和认知法律的方式, 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法而忽视法学知识体系的建立, 以及法学理论的分析, 如此才能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另一方面,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 必然使法学理论知识空洞化和脱离实际, 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面对日益激烈的工作岗位竞争, 使法律成为一种虚无的精神说教。此外, 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规则和秩序, 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法律的一般道理, 教师应当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有法, 法无定法;教学得法, 则事半功倍。在进行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除了上述我们进行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外, 我们也密切关注其他院校的法学教育, 以推进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最终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法科学生的应用型人才的法学实践性教学体系。

小学生跳长绳多种教学法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跳长绳 教学法

跳长绳是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它对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协调性、灵敏性以及耐力等身体素质有着明显的效果。跳长绳种类的多样性,如本文例举的从身下跑过、跳过,双长绳跳、长绳跳、多人跳、转体跳,抬物跳等等都是吸引中小学生喜爱的魅力所在。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几种教学方法。

一、口诀法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使用口诀能较快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口诀念起来朗朗上口,使学生在技术练习中加深对技术环节的理解和记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跳长绳的练习中,其重难点是上绳和下绳的时间以及路线。为了便于掌握过程,让学生记住口诀如:“上绳之前往前站,绳子打地往里钻,跑到中间往上跳,路线跑直别拐弯”后再进行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师提出的口诀一定要与教学任务相吻合,语言也要精炼、通俗、易懂,这样学生就跟得快、学得快、掌握得快,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物示法

物示法是指借助某一物品或器材进行讲解示范以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1.在跳长绳的教学过程中,为便于讲解、示范和让学生看清上绳的时机,可用一条4—5米长的竹条或藤等做绳子,并使其弯成弧形状,然后两个人像摇绳一样,慢速摇转竹条。当讲解上绳时,摇绳人把竹条自上而下转到地上时,让竹条停在地上,教师发出“上绳”指令,摇绳人继续摇转竹条,上绳人跑进来并起跳,竹条绕圈从脚下转过并继续活动。

2.当遇到上、下绳路线不正确时,可在场地上画出上、下绳路线和起跳区等等,这些都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三、个别帮助法

由于学生有年龄、性别的差异,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其生理特点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也存在差异,那么就会有不同层次之分。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试用以下的方法:

1.把经过教师教而还没学会的学生编成一组,指派一名或若干名体育骨干来教不会跳的学生,让不会跳的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进行练习,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2.通过以上的帮助后,还剩下不会跳的学生,可用短绳帮助个别练习,由教师负责指导(体育骨干协助)帮助和纠正,直到不会跳的学生完全会跳为止。这种教学方法,既使不会的学会了动作,又发挥了体育骨干的作用,还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游戏法

游戏的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游戏是大多数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在课堂中如果把教材与游戏相结合,聚学习、教学、娱乐于一体,既可以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又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术动作。例如:每队用四条长绳,组成一个方形或圆形,除摇绳者外,其余队员成一路纵队,依次跳过四条绳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等。

五、激励法

激励属于心理暗示的一种。在跳绳教学中经常出现因为动作难而不敢练或由于自己的动作完成得不如别人好,就不想练等情况。这时,教师应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如:“相信你能够完成动作”“你一定能完成得很好”等,使学生鼓起勇气主动再练习动作。当学生动作完成得较好时,教师应给学生一句表扬、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手势、一个“奖”字……这些都能增强学生跳长绳的兴趣,达到自我激励的效果,但要注意激励的语气、语调。

六、竞赛法

小学生求胜心切,求知欲强,喜欢竞争。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用竞赛法。在课堂的适当时机利用这种方法,既能活跃课堂练习的气氛,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精神。例如:在跳长绳的教学中,待学生学会基本技术动作后,分四组或八组进行“鱼贯”跳绳的比赛,每轮中哪组学生连续跳的次数多哪组便得一分,以得分多的队取胜。还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队由六个人摇三条长绳,其余队员成纵队依次跳过三条长绳……这些比赛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练习技术动作,使学生不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在竞赛中培养小学生自尊、自信的社会适应能力。

七、配乐法

音乐是新奇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在跳长绳活动能力的培养中,往往会比较单调和枯燥无味,如果播放一些适合学生口味的富有一定节奏的音乐,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锻炼环境,同学们也会感到耳目一新,跟着音乐节奏跳起长绳,即使是较长时间地练习,也会感到轻松,兴趣浓厚。例如:在进行跳长绳练习时,放些节奏感中强的“恰恰”;在进行跳长绳比赛时放些节奏感较强的舞曲……

八、表演法

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轮流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和展示出来。例如:在大部分学生掌握跳长绳的基本活动能力时,让每个学生轮流表演,发挥出自己的表现力,在同学面前充分表现自己的进步。这样对动作较差的学生也起到一种鼓励作用,促使他们发奋练习,迎头赶上。

小学教师学法总结 篇4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识记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会话能力,阅读能力及其他一切能力的起点。单词识记包括单词的朗读,单词的拼写和单词的中文含义,以及更为复杂高级的单词在句子及短文中的灵活运用等等。所以单词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英语学习的难点。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单词学习、识记习惯,减少没必要的机械、重复的课后单词识记,减轻学生压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自从我们英语教师制定了研究课题“小学英语单词识记教学”,在开题这两个月,我们认真实施课题任务,现在就这两个月的工作情况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一、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二、研究方法论述

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探索性研究法、信息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数学方法、思维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等理论。

三、积累单词 积累了一些小学阶段常用但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单词:here,there, hers, pear,year, wear, wear, where,were,hear,yours, ours, grandparents,parents, street,tree, outside, inside, beside等。

三、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1、单词识记方面,记单词的学生一般都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记忆不准确,记错、记漏单词现象严重。

2、部分学生没有兴趣,根本不记单词。

3、对于学过的单词运用能力差,主要体现在阅读,错误率非常高。而这就是不理解单词的含义,不能读懂短文而造成的。

四、准备采取的措施

1、巧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了有效的教学时间,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强了信息的传递能力,增加了课堂活动的密度,使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使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课件,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真正的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学到了知识。

2、巧用实物或图片教学。

实物或图片看起来形象直观,学生会一目了然地接触到新知,在脑海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直接讲授新知,不必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所学内容而花大量时间导入、翻译。这样做不仅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许多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避免了母语的干扰。如:在讲介词:on/in /over/under/near/behind/in front of 时,利用制做精美的图片来显示一只小球在盒子的不同位置,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介词,学生兴趣极高,印象也非常深刻。

3、巧用游戏、活动

游戏和活动的加入,能够使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如击鼓传花说单词游戏就能使在巩固新授单词时,改变方式,是学生感到新奇,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不同的单词学习采用不同的游戏还能达到不同的效果。在新授单词用埋地雷游戏,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同时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加深单词的学习印象。在学较难的单词是采用警察抓间谍的游戏,用来进行强化训练。

4、结合语音教学单词

学法用法总结 篇5

加强依法治校,全面提高师生法制意识和学法用法自觉性是学校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校坚持组织领导、建章立制、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法用法活动,保证和促进了学校法制教育走上规范的管理和依法运行的轨道。

一、加强领导,工作落实到位

组织建设是开展学法用法,依法治校工作的根本保证。学校成立了学法用法领导小组,制订了学法用法工作实施方案,并把学法用法工作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确保依法治校工作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组织学习,积极开展教育活动

(一)抓好教职工“六五”普法学习

1、学校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组织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学习了《六五普法读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法制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切实理解和掌握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努力做到知法、懂法,按法办事。

2、坚持法律知识学习与考核挂钩。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在集中学习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其他时间自学《宪法》、《教师法》等与切身权益和教育教学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全体教工参加了法律知识考试,合格率100%,并规定把法律知识考试成绩纳入考核内容,提高教师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二)抓好学生普法学习

1、落实法制教育课。根据课程设置规定,由教导处负责做到课时落实、内容落实,人员落实,并收集好法制教育课教案。主要以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教材,通过学习教育不但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利用 “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月”、“禁毒宣传日”、“艾滋病防治宣传日”等特定时机,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要求,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法的效果。

3、每学期观看了一次法制教育专题片。内容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实际,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避险、国防教育、疾病预防等。

4、积极展开系列活动,做到法律进课堂、进师生头脑。3月6日下午,区消防大队干警深入到第二小学课堂,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教育讲座。5月份,开展防震减灾紧急疏散演练活动。6月3日,第二小学开展“洒扫应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班会活动。6月末,开展预防小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的预警系列活动。7月3日,区普法办到我校开展了“聆听法制教育,常有动漫世界”法制教育活动。10月份,开展“感恩”主题教育。利用 “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要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三、完善机制,加强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建设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加强学校治安综合管理工作,落实预防小学生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推动学校及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师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制氛围。

英语教学法总结 篇6

1、What makes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Some people with an excellent command of a foreign language may not be able to teach the language well while others with a general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can teach it very effectively.Therefore, what makes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A good english teacher should have ethic devotion, certain desirable personal styles, and more importantly, he or she should have necessary professional qualities.These three qualities constitutes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a good english teacher.A person who has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is not necessarily a good teacher because he has only one of the element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2、how can one be a good english teacher?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difficult part of the making of a good english teacher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which is the state or quality of being adequately qualified for the profession, and armed with a specific range of skills, ability, knowledge and strategies.Ideally, a teacher should be able to attain his or h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fter some period of practice and reflection.Howev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s an ultimate goal does not seem to have an end.With the ever-deeping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with the ever changing needs of the society, of education, of students and of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ne must keep on learning, practicing and reflecting.Unit 2 The ultimate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se the foreign language in work or life when necessary.Thus we should teach that part of the language that will be used in the real world.However,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Very often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language used in real life and the language learned in classrooms.One possible solution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classroom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l-life language use is the adop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The goal of CLT is to develop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hich includes both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 communicative situations.5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linguistic competence:it refers to the language itself.It involves spelling, pronunciation,vocabulary, word formation, grammatical structur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semantics.pragmatic competence:it means the appropriate use of the language discourse competence: strategic competence

fluency.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a great deal of time is spent on managing learning, setting up activities, organizing resources, guiding student’s in pair or group work.To conclude,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a method is effective only when it is appropriate to the teaching context.Therefore, when a new method emerges, it is unwise to simply cast away the traditional and follow the new trend.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develop one’s own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ontext and integrates the merits of different methodologies.Difference between PPP and TBL: ppp is present, practice and production.TBL can provide a context for activities.PPP present language in a neat and clear way.Unit 4 lesson planning Principles for good language : aim, variety, flexibility, learnability, linkage

Components of a lesson plan

1、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udents: Lesson duration:

2、Teaching aims 什么是五维教学目标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

1、说talk about their opinions of feelings about military training to each other

Talk about their future plans are

Name different sports in english

Tell each other what sports they like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one’s job

Role play the dialogue of going shopping 理解understand a conversation about shopping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an article about safety

写write a list of safety rules for the school 策略use interview strategies to find out information and take notes 情感态度价值观present the interview results confidently to other students

Learn to be a good listener and brave to ask questions in english

3、Language contents and skills: new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s

4、Teaching aids: blackboards、chalk、PPT、Type of the lesson: vocabulary, speaking...5、Stages and procedures: PPP(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Reading lesson: Pre-reading, while-reading,post-reading

Listening lesson: 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post-listening

6、Assignments

7、Teacher’s after-lesson reflection

Unit 7 grammar Deductive inductive Grammar practice: mechanical practice Communicative practice

Unit 8 teaching vocabulary Connotative: the primary meaning of a term.name

Denotative: having the power of implying or suggesting something.Dog animal loyalty and friendship Collocations: a group of words in a sentence.Look at a picture, see a movie Synonyms: a word or expression is the same as another word or expression.Big huge Antonyms: a word that expresses an opposite meaning to another word, big small Homonym上下位关系: words which can be grouped together under the same super-ordinate concept.Fruit apple orange Receptive vocabulary: a word that one is able to comprehend in reading and listening, but can not use it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Productive vocabulary: a word that one is able to comprehend and use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Developing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1、Review regularly: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should be given opportunities to pick up new vocabulary on a variety of tasks and they need to be encouraged to revise the newly learnt vocabulary so that they are able to take ‘owership’ of these words and start using them confidently.2、Guess meaning form text: if students do not know a new word, there are enough clues in the text for them to guess the meaning.3、Organize vocabulary efficiently: if information is organized and stored in special ways, it is more likely to retained and easier to retrieve.For example: related information is stored together and new information is related to previously stored information

4、use a dictionary: teacher can ask students to look up an unknown word in a dictionary, this strategies can act as a tool to empower the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in their learning.Unit 9 listening pre-listening: teacher helps students prepare to listen.Predicting, setting the scene, listening for the gist, 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summary on pre-listening activities While-listening:let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ext and help them understand it.Listen and tick.No specific responses Post-listening: students integrate what they learned from the text into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to finish listening questions

Unit 10 teaching speaking Speaking is a skill, one can only improve speaking by speaking more.Although the teacher’s talk can be good models and useful input, it is best to keep the teacher’s talk at a minimum level.The goal of speaking activities is to maximize students opportunity to speak.Speaking activities:

Information-gap activities: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information and they ne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each other.For example: teacher give different cards to each students, then they are asked to get other student’s card’s information through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Dialogues and role-plays: turn the dialogues into role-plays so the students can pretend they are acting as someone else.Activities using pictures: this task has a clear objective and students are able to produce a good number of sentence rapidly.Problem-solving activities: this type of activity ask students to solve problems.There are many topics that would be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to the student’s lives.Change the story Human scrabble

Unit 11 teaching reading

1、How to read effectively? Have a clear purpose in reading Read silently Perceiv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rather than mentally translate Read phrase by phrase, rather than word by word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form the context, or ignore them Have and us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help understand the text

Concentrate on the important bits, skim the rest and skip the insignificant parts Use different speeds and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reading tasks

2、interactive model: an interactive process does not only involve the text but also the reader’s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 of the world, and of the text types.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ll these factor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compensate for each other.Based on this model, teaching reading divide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into three stages: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Sight vocabulary: words that one is able to recognize both sounds and meanings immediately without special effort from your brain.Pre-reading :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use some task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ake their reading more directed and easier.it means activities that students do before they read in detail.It includes predicting, setting the scene,skimming and scanning.While-reading: in this section, we mainly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rather than the results of reading.While-reading activites includes: transition devise(chats, notes, drawings, pictur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understanding reference, making inferences.Transitional device: the way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Pictures, drawings, maps, chronological sequence, tree diagrams.Making inference: it is an important reading skill.It require students to use background knowledge to infer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author.Wuhan is a city which has every climate known to man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初探 篇7

一、学法指导的教学法举例

1. 教师示范, 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所以, 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 而不是理解, 更谈不上应用。因此, 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 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 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 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 层次清楚, 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 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2. 回顾小结, 归纳学法。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 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 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 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 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 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如在学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 我就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回答问题, 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 把发现和领会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二、指导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课标指出, 九年级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看来, 单凭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是不够的, 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课内阅读是基础, 课外阅读是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 还要给予学生阅读的指导,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1. 利用图书资源, 广泛开展阅读。

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每天开放, 充分发挥其作用。班级设立图书角, 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 登记编号, 设专人保管, 互相借阅, 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有家庭书柜, 要求学生每月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 每次自己购买所需图书2~3本, 按时阅读。

有了图书资源, 还应合理运用, 否则形同摆设。因此, 我们采用定时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每周定期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 每天保证有30分钟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 把语文课、阅读课、读报课等有机结合起来。

2. 推荐课外读物, 做好书刊导读。

随着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 智力投资的加大, 订阅少儿报刊的学生越来越多, 但是并非人人都有读书习惯。我们的做法是做好书刊导读工作, 上好读物介绍课。我们经常给学生上读物介绍课, 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史地、理化、生物、科普等通俗少儿读物, 希望他们博览群书, 厚积而薄发。例如, 结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落叶》《动物过冬》《我会变》《晏子使楚》等课文, 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常识、自然等课文,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 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 有机融合于一体。

三、指导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预习要求学生课前对新课有大致的了解, 不至于在上课时手忙脚乱。有的学生只顾着听, 而没顾上记笔记;有的学生为了记笔记, 对教师的详细讲解没有领会等等。这些状况表明学生没有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和速度, 如果能课前做好预习学习就完全可以避免, 而且在课上听讲和记笔记会更有针对性, 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生面对新的课文, 要通读一遍, 了解内容的大概, 知道讲了什么事情, 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要能找出新的知识点, 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记下来或者做出标记, 查抄工具书对阅读中不会的字词自我解决, 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 多问几个问什么, 如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语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等。预习离不开朗读, 朗读能强化学生的语感, 理顺教材内容,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针对有的学生不喜欢预习, 应付了事的态度, 可以布置预习提纲, 然后在课上检查, 能起到督促作用。在实际的预习指导中, 教师要避免程式化、机械化。例如, 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总是相同的几个问题, 如作者是谁, 书中讲了什么事情, 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为了应付问题而在课文中找答案, 没有自主预习的意识, 预习往往断章取义, 过后没有任何效果。另外,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预习的评价激励, 造成学生对预习没有积极性, 不感兴趣。

复习是学完一课后最好的学习环节, 是为了防止遗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 随着记忆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复习次数可以减少, 间隔的时间适当放长。如果不及时复习, 在用到时又要回头去学习, 学习费力不讨好。复习还要讲究整体性, 因为知识是一个整体, 前后都有紧密的联系, “温故而知新”正是这个道理。在复习时, 要善于进行总结归纳, 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如对比、类比等, 这样复习起来就很容易掌握。复习要有时间规划, 可以制定周复习计划、月复习计划, 把这周、这个月的学习内容、考试测验, 学习上的遗漏、错误进行梳理、巩固。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初探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首先必须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窄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加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要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例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除将教学目标锁定在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懂得语言规律,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课前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扩大知识面,了解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它有拥有的温雅个性,憨态可掬性情,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除此之外,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项活动的一种心理。如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要求,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获取知识的良好效果。虽说语文教学一直在谈改革,但起色不大,除非上公开课,平时教师上课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够浓厚,简直成了知识的容器。而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打破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参与,自主地探究,从而在活动中获取只是和技能,进而学会创新。

教师要经常性的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野外露营、设计语文知识趣味小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有更大的热情,在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总而言之,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开展一些列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独特途径,也是督促语文教学与时代保持同步的教学典范之一。

三、积极评价,给予鼓励

在进行教学之初,学生从不明白到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长期得到锻炼,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能对学生严加要求,应当给予一定的空间。当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当开启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通过语文学习获得快乐,获得教师的赞赏,增加他们对语文的好感。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当及时指出,并提出意见,给予示范,学生有一定的好转一定及时的表扬。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和赞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氛围中成长,渐渐丰富他们阅读的感情,提高语文综合水平。

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途径

1、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奇心。“教无趣,则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入门的向导。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主要在于教师的导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现代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好奇的特征,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九课《影子》时,我采用谜语引出课题:“你有我有他也有,黑黑身子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孩子们个个都充滿兴趣地猜。有的说这个,有的说那个,最终有的说影子,整个课堂很活跃。接下来我通过学生回答的谜底引出课题:《影子》。”这样一来基本上全班的学生都参与了,快乐地进入了新课。

2、强调阅读,把握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方法。语文课文,很多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积累主要靠朗读,在反复地朗读吟诵之中,词、句、段、篇能够牢靠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分析课文内容,朗读训练往往被忽视,学生朗读课文时唱读、顿读、读错、读漏现象非常普遍,让人听了感觉很不舒服,就像机械完成任务一般,失去了课文朗读所带来的意境美、音韵美。为了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设计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进行自由读,给学生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

3、运用媒体,感受语文教学的现实性。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具体,使复杂变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但学生的理解如果有差异,效果也就干差万别了。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假如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就会体验到视觉中的身临其境,语言和形象的结合也就会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创设更多更有效互动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上一篇:人车对话小学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关于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几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