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基本规则及流程(精选8篇)
辩论赛基本规则及流程 篇1
辩论赛基本规则及流程
一、辩论赛程序(由主席执行)
1、开场白
2、队员入场,介绍参赛队及其所持立场,介绍参赛队员,介绍评委及其点评嘉宾
3、比赛开始
4、评判团交评分表后退席评议
5、评判团入席,点评嘉宾评析赛事
6、宣布比赛结果(包括最佳辨手)
二、辩论程序
1、陈词阶段
正方一辩发言(三分钟)反方一辨发言(三分钟)
2、盘问阶段
(1)反方三辩提问
(2)正方一辩回答、提问(3)反方一辩回答、提问
(4)正方二辩回答、提问(5)反方二辩回答、提问
(6)正方三辩回答、提问(7)反方三辩回答
(每人30秒,共3分钟)
3、盘问总结
正方二辨(1分30秒)反方二辨(1分30秒)
4、自由辩论阶段
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依次轮流发言。(各四分钟)
5、总结阶段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四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四分钟)
时间
1、陈词共6分钟
(1)正、反方一辩发言各3分钟
2、盘问阶段共6分钟
(1)提问用时10秒,回答用时20秒(2)二辨陈词共3分钟,3、自由辩论阶段共用时8分钟,每方用时4分钟
4、总结陈词阶段共用时8分钟,每方用时4分钟 规则
1、盘问规则
(1)每个队员的发言应包括回答与提问两部分。回答应简洁,提问应明了(每次提问只限一个问题)。
(2)对方提出问题时,被问一方必须回答,不得回避,也不得反驳。
2、自由辩论规则
(1)自由辩论发言必须在两队之间交替进行,首先由正方一名队员发言,然后由反方一名队员发言,双方轮流,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2)各队耗时累计计算,当一方发言结束,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用时。(3)在总时间内,各队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用时不限。
(4)如果一队的时间已经用完,另一队可以放弃发言,也可以轮流发言,直到时间用完为止。放弃发言不影响打分。
3、辩论中各方不得宣读事先准备的稿件或展示事先准备的图表,但可以出示所引用的书籍或报刊的摘要。
4、比赛中,辩手不得离开座位,不得打扰对方或本方辩手发言。
辩论赛基本规则及流程 篇2
1 基本原则
1.1 公平合理利用
20世纪上半叶以来,沿岸国家在处理国际河流利用权益争端中逐渐摒弃了两个极端的论说——绝对领土主权论和绝对领土完整论(亦称自然水流论),而强调各国公平利用的有限主权论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2]。在许多国际河流条约及协定中都出现了公平利用或公平合理利用等类似的条款。
国际法协会在1966年制订的《关于国际河流水利用的规则》(亦称《赫尔辛基规则》)中将公平利用作为国际河流水利用的一项最基本的规则首次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赫尔辛基规则》虽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其提出的公平利用规则具有里程碑意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后来在许多国际河流条约、协定中被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直接引用[3]。
联合国1997年通过的《国际水道法公约》虽然至今尚未生效,但却是国际水法发展里程中最有影响的公约。《国际水道法公约》的订立和通过体现了国际水法中存在着一些关于国际河流利用的一般原则和规则[4]。该公约将公平合理利用列为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的第一条一般性原则(公约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水道国应在各自领土内公平合理地利用国际水道。公约在《赫尔辛基规则》基础上对公平合理利用原则进行了规范化的定义,规定为公平合理地利用国际水道,应同时考虑包括水道自然性质(地理、水文等)、水道国的社会和经济需要、依赖水道的人口、对水道的现有和潜在利用、对其他水道国的影响等所有有关因素。
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承认各沿岸国在国际河流利用和收益方面有着公平、平等的权利,同时还应肩负合作保护国际河流的义务。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有着坚实的国际法基础,为各国公平合理参与国际河流的利用和保护奠定了基础。广泛的国家实践证明该原则是国际河流利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尽管国际社会普遍将公平合理利用作为基本原则,但在具体运用中,经常出现关于现有利用(或历史利用权、居先利用权)和将来利用、流域内用水和跨流域调水、各种利用间的优先关系等因素的不同理解和争论,对各种因素的轻重考虑还缺乏统一权威的评判方法。譬如关于各种用水之间的优先关系,在《国际水道法公约》第十条及附加详解声明中规定,假如某一国际水道的各种使用发生冲突,尤应顾及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人的需求,在确定人的必要需要时应特别注意提供维持人的生命所必需的足够的水,包括饮用水和生产粮食防止饥饿所需要的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在2002年会议上通过的“第15号一般性意见——水权”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但随着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有些学者提出应将生态用水作为最优先的因素来考虑。
实际上,由于影响国际河流利用的因素相当复杂,不同国际河流存在着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具体执行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时,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综合考虑国际水法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评价方法。近年来,有些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已将该原则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性质的国家具体的适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期完善该原则的适用性,增强可操作性[5]。
1.2 不造成重大损害
国际河流的无害利用一直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沿岸国家的基本责任[6]。国际联盟1923年订立的《关于影响多个国家水电开发的日内瓦公约》规定:“如果缔约国计划兴建的水力发电工程有可能对其他缔约国造成重大损害,则有关国家应举行谈判以达成施工协议”。该条规定可视为国际公约对有关造成国际河流重大损害问题的初步表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对国际河流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一些国际河流条约中都设有类似不造成重大损害的规定,以避免某一沿岸国对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而影响其他沿岸国的正常利用以及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这些规定总体上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国际河流利用的无害规则要求[4]。
在《国际水道法公约》20多年的起草过程中,对无害规则是否可以作为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的一般性原则及其规范化阐述一直是辩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主流观点认为国际河流的利用或多或少都会对其原始状态产生影响,使之在水量、流态或水质等方面发生变化,即使是某一水道国在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下开发利用其境内部分水道,也可能会对其他水道国已有利用或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害。因而,将不造成重大损害的义务作为一般性原则,可达到在实现公平合理利用水道的同时尽力避免对他国造成重大损害的目标。
关于不造成重大损害的规范阐述,在《国际水道法公约》最初的草案中规定:“水道国应该以不对其他水道国造成明显(appreciable)损害的方式利用国际水道”。因该草案规定义务过于严格,遇到了较多反对;后来对其进行了弱化并引入了相当灵活的规定“水道国应该尽努力以不对其他水道国造成重大(significant)损害的方式利用国际水道”,体现了此义务并不是一种绝对的义务。灵活性还体现在增加了一段关于在已造成重大损害情况下的规定,包括影响国和受影响国之间就造成损害的某项利用的公平与合理程度、影响国是否应该调整其利用以便消除或减轻损害,以及在适当时考虑补偿问题[7]。在联合国后来通过的《国际水道法公约》第七条中一般性原则下的“不造成重大损害的义务”具体规定为:①水道国在自己的领土内利用国际水道时,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防止对其他水道国造成重大损害;②如对另一个水道国造成重大损害,而又没有关于这种利用的协定,其利用造成损害的国家应同受到影响的国家协商,适当顾及第五条和第六条规定,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或减轻这种损害,并在适当的情况下,讨论补偿的问题。将原草案中的“尽努力”改为“采取一切适当措施”,虽然字面上更加具体化,但该项义务的性质并没有太大变化;“防止”一词体现该义务不能保证在利用国际水道时不会造成重大损害,因而才有第2款的补充规定。以上反映出在联合国组织的谈判中,各国对不造成重大损害的具体规定存在不同观点以及最后达成妥协、折中的结果。
有些学者认为,不造成重大损害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沿岸国家开发其境内国际河流的主权自由,有损于国家领土主权原则;上游国和下游国对不造成重大损害的规定会有不同理解,下游国会认为这是上游国的一项独立义务,而上游国则会坚持对下游国造成损害(不利影响)只是衡量其是否公平合理利用的一个因素。尽管国际法学界对不造成重大损害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国际社会主流还是将不造成重大损害作为国际河流利用的一项基本原则[7]。
在实践运用中,关于“重大损害”程度的评价标准问题尚缺乏权威性的阐述,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国际河流存在不同的特点而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另外,在评判不造成重大损害时往往会牵涉到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与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之间的关系。
1.3 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之间的关系
有关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之间的关系及地位问题,国际法学界的争论相当多。许多法学专家认为,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是权利原则,但也体现了与之相关的义务,这种义务主要反映在不造成重大损害(对其他水道国的影响)上。有些学者认为,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涉及国家主权问题,如果仅强调该原则,保护了下游国家由于地理便利而早已形成的现有利用(下游国家经常强调“居先利用权”),而限制了上游国家因山区等地理条件的限制而滞后的开发利用权(尽管该开发利用是公平合理的),这无疑又造成对后开发国家或地区的不公平。
其实《国际水道法公约》的第五、六、七条和第十条整体上反映了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的运用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需要一起来考虑。特别是第七条“不造成重大损害的义务”第2款中提到的第五、六条都是关于公平合理利用原则的规定,这就要求在讨论不造成重大损害问题时不应脱离公平合理利用原则。
因此,在运用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时,不应孤立地强调某个原则,即不应片面强调利用权利或国际义务。二者在逻辑关系上应以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为前提,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是对公平合理利用原则的利用权利的适当限制,或者说是对水道国最基本国际义务的强调。
2 重要规则
2.1 自由航行
国际性可航水道的自由航行在欧洲18~19世纪比较盛行,当时国际河流的利用主要以航运为主。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中首次提出流经不同国家的可航河流的全程航行应完全自由的规定[3]。在此基础上,莱茵河沿岸国家于1831年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航运条约——《美茵兹公约》。1856年,《巴黎条约》决定维也纳会议确定的自由航行规则对多瑙河同样适用,并宣布该规定今后将成为欧洲公法的一部分。
欧洲殖民国为便于征服非洲,在1885年关于刚果河和尼日尔河的柏林会议上,再次确认了自由航行规则,并将自由航行权扩展到非沿岸国家。1919年,《凡尔赛和平条约》规定欧洲所有可航河流对所有欧洲国家开放。1929年,常设国际法院对欧洲奥得河航行权案例的判决认定各沿岸国对可航河流具有平等的航行权。
1921年,国际联盟签订的《国际性可航水道制度公约及规约》(以下简称《巴塞罗纳公约》)是国际社会至今确认国际性可航水道自由航行原则的唯一国际性公约。该公约要求缔约各国对任何一个缔约国的船舶,在国际性可航水道在其主权或权力管辖下的河段上,均实行自由航行。但规约中也反映出自由航行不再是绝对的,沿岸国家在特殊情况下有权根据经济效益情况关闭境内全部或部分国际水道。《巴塞罗纳公约》当时尽管签字的国家有42个,但15年后只有20个国家批准,而这些国家几乎都没有该公约可适用的国际河流。当时有很多国家并不愿开放其境内的国际河流。尤其是在美洲,许多国家都声称有权拒绝外国船只在其境内水道的航行,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习惯,仅对特别例外情况给予通行特许权[7]。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使得河流作为国际运输通道的重要性大为减弱。随着国际河流非航行利用的快速发展,使得19世纪初就确立的保证自由航行权不再成为国际河流利用的主导原则或规则。国际法学会在1934 年制订的《国际河流航行规则》中规定:一切船只、木筏及其他水上交通工具有权在全部可航水道上自由航行,但必须遵守本规则的规定以及沿岸国制订的补充规定和实施条例。国际法协会在《赫尔辛基规则》及《关于水资源法的柏林规则》(2004年)中也都规定,在遵守规则的各项限制条件的前提下(即在限制范围内),各沿岸国具有平等、无歧视地在整条适航水道上自由航行的权利。这些规定虽然提出自由航行权,但也明确表明需要满足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国际性可航水道,二是沿岸国家独立自主地做出共同决定(包括航道自由航行的经济、社会、生态、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以及对非沿岸国的开放问题)。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航行就逐渐限于一些特别的国际水道的沿岸国家(包括在欧洲)[3]。
基于上述情况,自由航行在当前只能作为国际性可航水道在航行利用领域的一项国际规则,而不适合作为所有国际河流及沿岸国家都适用的普遍性原则。
2.2 经常交换数据与资料
经常交换国际河流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被认为是加强沿岸国家密切合作与保证国际河流公平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Hamner等[8]在对全球140多个国际河流协定分析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协定都有关于国际河流监测、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共享的详细规定。如《多瑙河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公约》(1994年)中就有关于信息交流与公开的详细规定。《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1995年)规定,沿岸国家应定期交换实施协定必要的数据和资料,为此湄公河委员会专门制定了《数据和资料交换及共享程序》,用于成员国之间实施数据和资料交换。缔约国间相互交换数据与资料是其开展国际河流合作与解决矛盾冲突的基本条件,交换的数据可以为协商谈判提供坚实的基础。如印度和孟加拉在恒河法拉卡分水谈判中,刚开始相互都不承认对方水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但最终在1977年就恒河流量数据达成一致,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分水协定[8]。《国际水道法公约》将经常交换数据与资料作为一般国际合作义务,规定水道国应经常地交换关于水道状况,特别是属于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和生态性质的和与水质有关的便捷可得的数据和资料以及有关的预报。
当然,在可能涉及国家安全以及额外增加工作费用等情况下,对数据与资料的交换往往都有一些限制条件。如《国际水道法公约》规定:“如果一个水道国请求另一个水道国提供不是便捷可得的数据或资料,后者应尽力满足请求,但可附有条件,即要求请求国支付收集和在适当情况下处理这些数据或资料的合理费用”和“本公约的任何规定均不使水道国承担义务提供对其国防或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数据或资料”。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将国际河流流量等基础数据资料列为秘密,利用沿岸国家拥有国际河流数据的不对等性及缺乏共同认可的数据作为拖延谈判或占有谈判优势地位的策略手段。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数据与资料的交换都是在沿岸国家之间就数据与资料交换的必要性、用途、范围、规范标准、费用及具体执行程序等相互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并达成有关协定条件下才开始实施。
2.3 事前通知
一个国家在其境内国际河流上计划采取新的开发利用措施可能会对其他沿岸国家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引起其他沿岸国家的关切甚至交涉,要求其提供相关信息与资料。在一些国际河流条约或协定中对计划的通知都作出了规定。如1960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签定的《关于印度河的水条约》中规定,如一方计划修建的工程会对另一方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则应将此计划通知对方并提供可能得到的资料,以便对方能了解工程的性质、规模和影响;即使该方认为不会对另一方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如另一方提出要求时,该方仍应向其提供相关资料。《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1995年)规定沿岸国家进行流域内的用水或流域间引水,应按照相关规定给联合委员会及时的通知和提供补充数据与信息,以使其他沿岸成员国讨论与评价计划利用对其影响,并构成达成协议的基础。
《赫尔辛基规则》在“争端的防止和解决方法”中规定,不管一个国家在流域中的位置如何,对于可能会改变流域水情、引起争端的任何计划工程或设施,该国应特别向其利益可能会受到实质性影响的其他流域国通知情况。《国际水道法公约》在“计划采取的措施”中将事前通知作为一项重要秩序规则,并加以详细规定:对于计划采取的可能对其他水道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措施,一个水道国在予以执行或允许执行之前,应及时向那些国家发出有关通知。这种通知应附有可以得到的技术数据和资料,包括任何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以便被通知国能够评价计划采取的措施可能造成的影响。
事前通知规则被认为是防止一国的开发计划活动对其他沿岸国家造成损害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通知完成后,被通知国往往要求就关切事宜进行协商和谈判,对建议工程或设施的可能影响做出评价,以达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协商谈判期间,被通知国往往要求通知国停止所关切的计划措施的实施。事前通知规则涉及沿岸国家的主权及利益问题,实践中存在的争议也较多,特别是下游国家常利用该规则反对上游国家的开发利用计划,以达到限制上游开发和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目的。而当前缺乏统一的影响评价标准来确定计划措施是否会对其他水道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因此,在运用该规则时,国际法学界普遍认为应避免单纯强调对所有计划措施都作出通知,首先应确定是否会对其他沿岸国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如要求影响国做环境影响评价,以认定可能对他国的影响程度),并在遵循公平合理利用原则的基础上对通知做出合理的安排。世界银行在其贷款政策中规定,借款国申请在国际水道上的贷款项目应将项目情况通知其他所有沿岸国(包括上、下游国家),以征求其意见,避免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7]。除了个别例外情况,世界银行将上述通知作为其批准项目贷款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世界银行此项政策遵循不对他国造成损害原则,但没有对做出通知设定一个阈值(如将造成重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作为通知的前提条件),因而受到一些贷款国的批评。目前世界银行正在研究对此进行改进。
从通知的互动关系来说,有主动通知和被动通知两种。主动通知是遵循当事国之间已签署的对通知有明确规定的条约或协定。在实践中,许多情况是起源国(或影响国)在被要求下做出通知,即受影响国认为起源国(或影响国)计划采取的措施可能对其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因而要求起源国及时向其发出有关情况的通知。但受影响国要求做出该通知要有合理的根据(即佐证说明)。按照国际惯例,不论当事国之间是否签有相关规定的条约或协定,不论计划措施是否一定对他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只要一国提出通知要求,起源国(或影响国)都应做出适当回应(包括认为没有义务做出通知的结论及其佐证说明)。
3 结 语
尽管国际河流利用原则及规则还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但其运用对调整国家间在国际河流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关系和行为都有重要意义。公平合理利用和不造成重大损害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两个基本原则,但后者应以前者为前提,不应独立地运用。除了以上两个基本原则外,自由航行、经常交换数据与资料、事前通知等重要规则都经常被国际河流条约引用。但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原则及规则的运用要注意其适用条件。总之,由于国际河流地域和用途的多样性及特殊性,上述原则和规则在运用中应灵活掌握。
摘要:从国际水法和国际惯例的角度,对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几个关于国际河流利用的基本原则和重要规则的本质特点及其运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公平合理利用”和“不造成重大损害”作为国际河流利用的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后者应以前者为前提,不应孤立运用;自由航行、经常交换数据与资料、事前通知等作为具体情况下的重要规则,在运用时要注意其适用条件;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原则和规则,对合理利用国际河流和开展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河流,河流利用,国际水法,原则与规则,国家主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领土边界事务国际条约和法律汇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521-527,540-550,1060-1065.
[2]胡文俊,张捷斌.国际河流利用权益的几种学说及影响述评[J].水利经济,2007,25(6):1-4.
[3]SALMAN M A,UPRETY K.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on SouthAsia’s international rivers[R].Washington,D.C.:The WorldBank,2002:8-31.
[4]胡文俊.国际水法的发展及其对跨界水国际合作的影响[J].水利发展研究,2007,7(11):63-67.
[5]PATRICIA W,SERGEI V.Sharing transboundary waters:an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equitable entitlement:the legal assess-ment model,IHP-VI Technical Document in Hydrology No 74[R].Paris:UNESCO,2005:1-4.
[6]ATTILA T,MAURIZIO A.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watercourses:a framework for sharing,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Water Law and Policy Series 5[R].Neitherland: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142-151.
[7]SALMAN M A,LAURENCE B de C.International water-cources:enhancing cooperation and managing conflict,WorldBank Technical Paper No.414[R].Washington,D.C.:TheWorld Bank,1998:7-8,21-23,31-41.
辩论赛基本规则及流程 篇3
在如此巨大的成交量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纠纷就是一个令商家们头痛的问题。本文将以2013年8月阿里速卖通官网发布的《阿里速卖通网上交易纠纷规则》英文版(AliExpress.com Dispute Rules for Online Transactions)为例,分析交易纠纷的处理规则及相关流程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网上纠纷的产生,从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
一、 阿里速卖通针对网上交易纠纷的相关规定
所谓纠纷,社会活动中的相关利益方出现的意见或分歧不一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纠纷,如医疗纠纷、民事纠纷、经济纠纷、交易纠纷等等,全球速卖通平台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就是属于交易纠纷。
网购在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的纠纷。据报道,2015年,仅上海市消保委受理的跨境电商投诉就多达1059件,同比上升368.6%,这只是有关海淘进口的统计数据,而国内B2C出口平台数量多,加上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一贯挑剔态度,网上交易纠纷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上线截止到2014年,阿里速卖通每年成交额保持300%到500%增长,在线商品数量已达到亿级水平,产品类目平均纠纷率达6%左右。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西班牙订单中产品数量为10件,卖家通过两个包裹发货。其中一个包裹已经妥投,另一个包裹仍然在途,而买家以未收到货提起纠纷并要求部分退款,卖家在平台做出反应,拒绝退货,强调另一个包裹在运输途中,并再次给出运单号,请买家延长收货时间等待包裹。然而因为物流原因,包裹没有在商议的延长时间到达,买家继续提出纠纷,速卖通裁定卖家部分退款,卖家不仅要服从,还得先承担包裹退回的运费,再向物流公司索赔,能否索赔成功又取决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谓既劳民又伤才。另有一个案例,俄罗斯买家订购的产品到达进口国海关,但产品因涉嫌侵权被海关扣留,买家因卖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提供证明材料协助清关,产品被海关没收,买家提起纠纷要求全额退款,速卖通裁定全额退款,卖家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有一个乌克兰买家,购买了一个2万毫安的充电宝,以实测只有17655毫安提起纠纷,要求部分退款,速卖通裁定退款60%,尽管卖家觉得难以接受,但是不得不服从。像这样的例子在速卖通卖家平台有很多,这些纠纷不仅给了平台的买家非常不好的客户体验,同时也给卖家带来严重影响,如产品的曝光机会减少,客源流失,卖家的评级也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的规范市场,提高用用户体验,同时鼓励诚信经营,阿里速卖通在《全球速卖通平台规则》(卖家规则)的基础上,于2013年8月推出了《阿里速卖通网上交易纠纷规则》(以下简称交易纠纷规则),对交易纠纷的种类以及产生纠纷的相关规定和处理程序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同时不定期地对规则进行修正和更新。
(一) 关于网上交易纠纷种类的规定
《交易纠纷规则》将网上交易纠纷分为有两大类:买家未收到货物而产生的纠纷以及买家收到货物但货物与约定不符导致的纠纷。第一类未收到货具体包括(1)被海关扣留;(2) 货在途中;(3)包裹被退回;(4)被卖家发送到错误地址;(5) 显示产品妥投/被签收;(6) 物流跟踪信息异常;(7)包裹退回;(8)买家拒收货物;(9)擅自改变物流方式。第二类情况在行业内被通称为货不对版,具体包括:(1)与产品描述不符;(2)质量问题;(3)销售假货;(4)虚拟产品;(5)货物短装;(6) 货物损坏。
(二)关于物流和物流跟踪信息的规定
跨境物流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气候条件,国别状况、海关问题、派送转运等。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这些复杂的情况很难被控制,难免会产生包裹清关延误,派送超时甚至包裹丢失等状况。对于买家来说,长时间无法收到货物或者长时间不能查询到物流更新信息将会直接导致其提起纠纷。从相关调查和统计看,因物流引起的交易纠纷更为频繁,而且在大数情况下,卖家通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还要搭上时间和店铺声誉。《交易纠纷规则》对商业物流以及物流信息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速卖通商业物流指的是航空快递的物流方式,但不包括EMS,平台接受的物流服务商包括UPS(美国联合包裹),DHL(中外运敦豪),FEDEX(美国联邦快递),TNT(中外运天地), Shunfeng(顺丰国际);物流信息是指根据某个订单能够在物流公司官网查询到的货物在途的物流状态信息。同时还规定,卖家发货所选用的物流方式必须是买家在速卖通平台所选择的物流方式,未经买家同意,不得无故更改物流方式。卖家填写发货通知时,所填写的运单号必须真实并可在线查询。
(三)关于交易纠纷的责任划分和举证要求的规定
《交易纠纷规则》对每种纠纷产生后买卖双方的责任以及应该提交的证据也做了明确划分和要求。如对于海关扣关,属于买家责任的有:不支付关税、不配合清关、进口国禁止进口、买家缺少相关的证照或者进口资质;而如果原因是侵权、假货、仿货、申报价值不符、缺少需要卖家提供的相关证照等则应该由卖家承担责任。又如,如果买家因产品被派送到错误地址而没有收到货提起纠纷,其原因可能是买家自己提供的信息有误、卖方使用了错误的收货地址、物流公司将包裹递送到错误的地址,或卖方因买方的要求更改了地址。速卖通平台要求卖方应提供运单副本或者买方提供的地址信息记录或要求更改地址的沟通记录。
(四) 关于交易纠纷的时效规定
每种具体的纠纷因其类型和性质不同在响应时间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关于因没有收到货而提起纠纷,《交易纠纷规则》规定当买家提交纠纷后,卖家必须在5天内“接受”或“拒绝”买家的退款申请,否则订单将根据买家提出的退款金额执行;买家向平台提交纠纷后,双方有7天的协商期,纠纷专员会在7天内(包含第7天)介入处理;在买家退货并填写退货信息后的30天内,若卖家未收到退货或收到的货物货不对版,卖家也可以提交到速卖通进行纠纷裁决;而为了解决买家因查不到订单跟踪信息提出的纠纷,速卖通要求卖家在3天内提供正确的跟踪号或者其他凭证,如发货底单。因此,一旦产生纠纷,卖家首先应该通过纠纷后台查明买家提出纠纷的类型或者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在规定的时效内协商或者举证,争取主动。
二、 全球速卖通网上交易纠纷的处理流程
《交易纠纷规则》鼓励买卖双方协商解决纠纷。在速卖通交易过程中遇到纠纷,如果希望避免纠纷产生,卖家应积极联系买家协商解决。在买家向卖家反馈交易疑惑时,应该及时给予买家回应,主动友好协商,了解买家反馈的具体问题,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解决。若买卖双方无法沟通协商,买家会在平台提出索赔(make a File Claim)导致纠纷升级到平台,平台才会介入处理。从有关调研和调查来看,卖家们经常遇到的纠纷问题中,最常见的分别是买家在卖家承诺时间内未收到货、包裹滞留在海关,或买家虽已收到货但发现与描述不符、产品破损、产品短装、质量问题等。下面针对这几种常见的纠纷,结合纠纷规则探讨网上交易纠纷的处理流程。
(一) 未收到货:货物在运输途中
如果货物运输时间已经超过承诺运达时间,买家提起纠纷,卖家首先要积极与买家沟通,告知货物在途的具体信息,缓解买家的焦虑情绪。根据纠纷规则,如果买家以未收到货物提起纠纷后,平台要求卖家在3天内提供证明文件,如运单副本、快递公司网站屏幕截图、妥投证明,同时给双方7天的协商期,平台会在7天内(包含第7天)介入处理;若买家提起的退款申请原因是“未收到货:货物在运输途中”,系统会在限时达到后自动提交速卖通进行裁决。
(二) 未收到货:货物被海关扣留
货物被送抵国的海关扣留也是跨境电商经常碰到的事情。海关扣留货物的原因有:需要买家清关;申报价值与实际不符;关税过高,买家不愿意清关;买家国家限制进口的产品;产品涉嫌侵权;特定产品缺少进口国海关所需的文件,如CE,ROHS、发票、产地证等。一旦通过物流跟踪信息发现货物滞留海关,卖家可以从商业快递公司,如DHL, UPS取得扣关原因的信息,采取相应措施。卖家要积极联系买家,并提供相关材料协助其清关;如果买家坚持不清关,卖家应尽快联系邮局开具查单或联系货代开具扣关证明,并时时关注、跟踪信息,安抚买家,防止买家在平台修改为未收到货,然后以未收到货的理由提起纠纷;当物流信息显示为货物在退回途中后,再同意买家纠纷,确保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 收到货:发现货物与描述不符
根据《交易纠纷规则》,如果买家收到货后,认为货与卖家在网站上展示的不符,如颜色、尺寸、品牌、款式、型号等,买家可以提起纠纷。速卖通要求买家提供证明文件,如图片,视频,与卖家的沟通记录等来证明收到的货物与描述不符;如果买家提供证据不足,速卖通将要求买家3日内提供补充资料。速卖通将基于合理的证据告知买卖双方一个合理的退款范围,买卖双方据此协商。如果买卖双方无法达成全额退款,速卖通将执行纠纷部分退款。速卖通有权依据所有证据事实进行判定,裁定一个合理的退款额度。
(四)收到货:发现货物有破损
根据《纠纷规则》,货物破损是指买家收到的货物本身的包装或货物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包装限指货物本身的包装,比如手机的包装盒,不包括邮局或者卖家使用的外箱包装;同时也规定买家有责任在签收包裹时检查货物。如果包裹在买家签收前已经破损,买家需在收到货物起3日内提起纠纷,同时买家需要联系物流公司取得破损证明,并提交给速卖通平台。如果买家没有在三日内提供纠纷,速卖通将驳回买家索赔,买家负全责,并全额放款给卖家。如果买家在收到货物起3日内提起纠纷,速卖通将会依据有效证据告知买卖双方一个合理的退款范围,如买卖双方达成协议,速卖通将会按照买卖双方达成协议来处理。如果买卖双方无法达成退货退全款的协议,速卖通将会按部分退款来处理纠纷。速卖通将全权依据事实裁定合理退款金额,如产品种类,产品破损程度等。
(五) 收到货:货物数量短缺
短缺的定义很简单明了,就是买家收到货的数量少于订单里的数量(The quantity of the products that Buyer has received is less than the quantity ordered by Buyer in the Order.) 这也是一项经常出现的纠纷类型。出现这类纠纷,买家需在收货10日内提供收到产品重量的实证,比如签收文件上有明确的显示数量及重量信息,或者买家称重产品的拍照图片;卖家也需要在3日内提供寄送货物重量的证据,这个主要是指运单上显示的数量和重量。速卖通将按照买卖双方所提供的证据,建议双方自行商议,就收到的货物进行部分或者全额退款退货。如果买卖双方无法在3日内达成一速卖通将会按照以下列明原则进行处理:如果卖家提供证据表明寄送货物的数量与订单一致,且买家或买家代表在包裹派送时当场签收,买家负全责,速卖通会全额放款给卖家。
(六) 收到货:发现质量有问题
买家以质量有问题提起纠纷也是速卖通常见的一种纠纷类型,尤其是对没有公认质量标准的产品,很容易发生对质量认定的纠纷。根据速卖通纠纷规则,如果买家收到货物后,发现货物质量或者功能有问题,如电子产品不能正常使用或者质量低劣,买家都可以提出退款。买家向平台提起纠纷时。速卖通建议买卖双方协商是部分退款或者全额退款退货,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站内信或者邮件协商。如果买卖双方无法协商一致,平台要求买家提供照片视频或者与卖家的沟通记录来证明收到的货物质量有问题,速卖通将根据证据事实,决定退款金额;如果买家提供的证据不足,速卖通会要求买家在3天内提供补充证明,速卖通做出裁定部分退款或全额退款退货。
三、 网上交易纠纷的预防措施
(一)真实准确地描述产品
买家是根据产品的描述而产生购买行为的,买家知道的越多越准确,其预期也会越接近实物, 因此真实准确地描述是避免货不对板类纠纷的关键。卖家在编辑产品信息时,首先务必基于事实,全面而细致地描述产品。例如,电子类产品需将产品功能及使用方法给予全面说明,避免买家收到货后因无法合理使用而提起纠纷,又如服饰、鞋类产品建议提供尺码表,以便买家选择,避免买家收到货后因尺寸不合适而提起纠纷等。其次,确保产品页面数量、重量单位的描述清楚,不产生歧义,如是一件(one piece)还是一打12件(a dozen)或是一小包3个(three pieces in a packet),避免买家收到货后因货物短装提起纠纷。另外,在产品描述中建议注明货运方式、可送达地区、预期所需的运输时间。同时也建议向买家解释海关清关缴税、产品退回责任和承担方等内容。
(二)严把进货与发货质量关
做好进货与发货质量检验能防范于未然,最大程度地降低买家因质量问题提起纠纷的风险。卖家首先应该遵守速卖通平台卖家规则,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做好进货检验,确保进货产品质量;同时做好发货前检查和检测:如检查货物的外观是否完好,产品的功能是否都正常可用,产品邮寄时的包装是否抗压抗摔适合长途运输等等。若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应及时联系厂家或上游供应商进行更换,从而避免因产生纠纷而造成退换货或者退款退货的损失。跨境电子交易中退换货物的运输成本是极高的,一般全部由卖家承担。
(三)做好物流规划
因物流引起的纠纷是最常见又是最令卖家们无可奈何的一种情况,因为货物交付物流承运之后基本处于不可控状态。为了降低物流风险,速卖通平台鼓励卖家选择正规的、风险可控的物流渠道,同时要做好物流规划。因此,卖家首先应该遵守速卖通平台关于物流和物流跟踪信息的规定,选择平台认可的物流渠道,首选速卖通平台线上发货,这样时间有保障,出现问题取证也容易;其次,要合理设置承诺运达时间,如平台规定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3个国家承诺运达上限为90天, 对这些国家的买家最好设置成90天;第三是不要私自更改商业物流,如需更改应与买家达成一致,并保留沟通记录;最后一点是及时跟踪物流信息,出现延迟及时与客户沟通并作出安排。
(四) 注重及时和有效沟通
无论在哪个平台做外贸,都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出单好、信誉好的商家往往都是那些如实描述产品、与买家沟通好的卖家。所以,作为卖家一定要有懂外贸业务、又善于用英文沟通的人才。及时有效的沟通具体体现在:发货前与买家在线确认订单所涉商品的数量、颜色、型号以及收货地址和联系电话;买家有不满意时,马上做出回应,与买家进行友好协商,避免纠纷升级;若是买家迟迟未收到货物,在承受范围内可以给买家重新发送货物或提供其他替代方案;应用一定的沟通技巧,和买家沟通时注意买家心理的变化,当发现买家有不满意时,尽量引导买家朝着能保留订单的方向走;当出现退款时,尽量引导买家达成部分退款,避免全额退款退货。努力做到“尽管货物不能让买家满意,态度也要让买家无可挑剔”。
(五)妥善保留记录和凭证
对于交易过程中的有效信息都要保留下来,以备在出现交易纠纷时积极举证。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保留与买家的沟通信息,包括站内信和邮件,如与买家就接受色差问题的沟通记录;二是发货前要对高价值产品进行拍照或拍视频,留作凭证;三是保存发货底单,物流跟踪记录截图等;最后还要保留好纠纷出现后双方协商过程中有关文件或者通话记录等。这样既可提供给速卖通帮助裁决,又可最大程度地保护卖家的利益,减少因纠纷遭受的损失。
辩论赛活动基本流程及安排 篇4
一、活动时间及流程:
3月14~3月19,征集辩题及活动报名,提供参赛辩题者及参赛选手在本班学习委员处报名,由各班学习委员报到学习部处汇总。辩题征集相关要求见附表一。3月24~3月25,在学生会办公室选辩手及参谋团成员。以各班班长、学习委员为评委,所有参赛选手以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根据评委打分情况选出辩手及参谋团成员。
3月28~4月1,参赛选手培训,包括播放经典辩论赛视屏及团队内讨论等。4月12下午, 在实验楼六楼公共教室进行活动彩排。
4月19下午, 在实验楼前举行公开活动。
二、基本分工安排:
学习部:辩题的征集及选定、组织团队培训等工作。
文艺部:提供主持人、文艺节目及音响设备。
外联部:联系赞助商为活动提供赞助。
组织部:幸运抽签箱及活动奖品的制备。
宣传部:制作辩手牌,拍摄活动精彩画面,证书填写及宣传板的制作。技能部:比赛合分算分,记时吹哨。
秘书部:活动相关事项的通知。
体育部:现场观众的安排。
公司辩论赛程序及规则说明 篇5
一、辩论赛程序、本次辩论赛有四轮比赛,有八支参赛队伍(新世界、新亚、新华、广东、海珠、南方、白宫、本部),每支队伍由3人组成,比赛均采用抽签形式决定对阵双方以及正反方;、公司团总支将提前公布辩题,给选手们充分的准备时间; 3、每场比赛开始前先有主持人介绍本场辩题、参赛队、评委,主持人发言后,按照比赛规则和程序开始比赛;、比赛正式开始,辩论双方严格按照辩论规则进行发言; 5、比赛期间,评委将对发言进行现场评点,其余不参与比赛的同学也可以在自由辩论时间举手申请由主持人点名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比赛期间不得大声喧哗和吵闹。、比赛结束,根据评委意见评出本场四组优胜者。7、比赛全部结束之后,公布比赛结果,并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二、辩论赛规则、辩论过程分为陈述、提问、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个阶段; 2、陈述阶段:双方一辩先进行总的陈述,其他辩手随后进行补充陈述或指出对方陈述中的错误和漏洞,双方一辩的发言时间为 10 分钟,其他辩手的发言时间为 5 分钟,发言顺序为:正方一辩先发言,然后是反方一辩,然后是正反方交替发言。、提问阶段: 陈词阶段结束之后,进入到提问阶段,提问阶段要求各辩手提问要明了、回答要简洁。每人限提一个问题,问题的字数在 150 字以内,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被问的一方必须回答,否则视为本次机会弃权,提问次序如下:
(1)、正方一辩提问(2)、反方一辩回答,提问(3)、正方二辩回答,提问(4)、反方二辩回答,提问(5)、正方三辩回答,提问(6)、反方三辩回答、自由辩论阶段:在这个环节,双方 辩 手均可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按照正方先发言,然后正、反双方轮流发言的顺序进行。5、总结陈词:由正、反双方的四辩进行总结发言,字数不得超过 800 字。、请所有参加辩论赛的选手在比赛过程中注意如下事项:(1)禁止使用人身攻击或侮辱性言语;(2)不可无视对方辩词,一味自我陈述观点;(3)保持现场秩序,不可随意起哄;
辩论赛相关流程及经验总结 篇6
1.开篇立论的目的:开篇的目的很简单,主要是阐述己方观点,作为反方的话还可以反驳正方开篇中的偏颇之处。但这个简单的目的下隐藏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后续的比赛打下理论基础、提供理论支撑,这也决定了,开篇虽不会是最精彩的,但却是最重要的。
2.开篇立论的准备:开篇是由一辩写的,而且最好是完全由一辩自己写,但是从准备到成文,却要求整支队伍完全参与,稿子是一辩的,但思想要是全队的,这样才能在场上配合好。(讨论辩题时有很多种方法,流程都不同,我就说说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讨论模式,仅供参考)①分析辩题:准备开篇首先要分析手中的辩题,这也是准备整场比赛的首要任务。拿到一个辩题,先不要急着去想自己的辩题哪些有利哪些不利,第一要做的是分析辩题中的要素的特点、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辩题中隐藏的一些元素。例如:“在校大学生打工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先不要急着想有哪些利弊,首先是要弄明白“在校大学生”“打工”的意思,分析“在校大学生”的特点,“打工”的性质。接着,“打工”这一行为将会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何种影响和作用?之后,是辩题的分歧点“利弊”,何为“利”?何为“弊”?最后还要找到“利弊”的对象:对谁或对什么有利弊影响?对社会?对个人?对社会(个人)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对个人的求职?等等。经过这样的一个初步分析,我们将会对辩题所带出的问题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下面,将分析的结果与手中的辩题结合起来,根据己方辩题去寻找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环境(任何观点理论的成立都需要依附于一个相适应的环境,比如太阳东升西落是建立的地球的环境上的,换个星球则未必如是)。仍旧以“在校大学生打工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为例,作为正方可以用“实践出真知”这一理论环境,可以以企业招聘要求工作经验这一现状为事实环境;而反方也可以说在校大学生打工范围狭窄、难以获得经验、与专业无关等等。只要找到恰当的环境,结合客观事实,很容易就能整理出一套让人信服的理论。
经过这样分析得出的理论体系,优势在于较为客观,易于让人接受,而因为一开始就从客观角度分析,也可以有一个预判的效果,无论对方用怎样的理论,合理的应该本已想到,不合理的自然也能轻松反驳。但对于辩手来说要求相应较高,需要对自己的理论体系十分清晰明了并且能够把握住运用好。一般常用的分析方法是运用定义的适当歪曲偏向偷换概念,或中文的歧义、咬文嚼字,将辩题完全拉向己方,否定对方,例如“人为自己(别人)活着更快乐”这一辩题中,说明人只能为自己活,不存在为别人活这一情况;还有“金钱(不)是万恶之源”中,将“万”解释为一切,即只要有一项“恶”不源于钱即为不是等等。这样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偏向性十分明显的理论,但却会陷入一种赌博的情形,因为这类理论都有一个或几个不可动的基础,若是对方没有找到反驳之法自然优势毋庸置疑,但一旦对方成功推翻这一或几个基础则万劫不复。②整理理论:经过讨论分析之后,理论体系的框架也基本完成了,接着就是整理整个理论体系,使其条理明确,让人能一目了然,毕竟辩论赛是说给别人听的,若让人听的一头雾水那理论再完
美也无用武之地。首先先要做好的工作是明确定义,辩题中每一字每一词的定义都要明确,措辞上一定要准确,以避免对方利用歧义进行反驳。而讨论中己方辩题的一个个优势整理成一条条分论点,由浅入深,同样要注意措辞。因为开篇的时间有限,而开篇的作用是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所以尽量多理论而少实例,已达成时间的最有效利用。
③成文:这就看一辩的文采了,当然完成后还是要跟队友在讨论下,以求完美。3.开篇立论:赛场上吐字清晰抑扬顿挫等等,没什么好说了。
攻辩及攻辩小节是辩论赛的第二、三环节
1.攻辩的目的:攻辩分攻方和辩方,由双方二、三辩采取一问一答形式进行。攻方的目的是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或推出自己想要得到的结论;而辩方则要通过巧妙的回答使得对方无法达成其目的,水平高的辩手还可以通过回答来证明己方观点或推翻对方论点。而攻辩小结则是由一辩进行,目的是将前面攻辩过程中己方从对方回答中得到的结论一一指出,并对己方辩手在攻辩中的失误进行弥补。
2.攻辩的准备:理论上来说,攻辩及攻辩小结总共只需要准备一些攻击问题就够了,回答和小结都是场上的工作,但为了稳妥,一般小结都会根据己方的攻辩问题事先准备一部分。问题的设计常常会让辩手困扰,首先,要明白,设计一个问题不是为了用这个问题让对方哑口无言,而是通过问题引出一个现象或理论,然后通过对方对此的分析解释来得出自己要的结论。设计问题最好先确立好目标,即想要通过问题达到怎样的结果,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结合恰当的现象或理论去设计相应的问题。设计出一个或一套问题后,还要考虑对方可能做出的回答,并想好在对方作出回答后如何继续问题或得出结论。
如果事先准备攻辩小节,可以根据己方的攻辩问题和预期得到的结论进行。3.攻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作为攻方要注意,在对方回答完得出结论时,不要过多的去解释说明得到的结论,这是一辩在小节中的工作,只要点出就可以进行下一问了。
②如果设计的是一套问题,那么一定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结束自己的问题,切忌穷追不舍,因为开始时或许对方不了解你的目的而配合你,但随着问题的深入对方必定明白并会试图补救,所以只有学会及时收手才能达成最佳效果。
③作为辩方,一定要记得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分,而是为了不失分,所以一定要冷静。④在辩论赛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对辩题的理解,理解有多深刻才有可能作出多深入的分析。
1.目的:辩论赛的第四环节自由辩论一般是整个辩论赛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往往也是比赛的主战场。在这一环节中,双方辩手需要通过具体的问题和现象,细致而详细的论证己方的理论或推翻对方论点,让己方的理论为场下的评委和观众所接受。
结辩陈词是比赛的最后一环,此时比赛已接近尾声,四辩所作结辩或是将己方优势扩大,画龙点睛;或是挽回己方劣势,力挽狂澜。在这最后的数分钟内,引起场下听众的共鸣,让己方得到认可。
2.准备:自由辩论一般是事先准备一些有利的问题,或对己方有利,或对对方不利,以备场上随时可用。还可事先准备一些对方可能提得问题的回答及反驳,以免场上失误。
结辩陈词一般是建立在开篇立论的基础之上,对理论加以升华,加入适当的事例,以求引起听众共鸣。
3.场上注意事项:①自由辩论时最常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是辩手头脑发热,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即“跑题”。这只能依靠辩手自己冷静去解决了,当然,如果对辩题的理解深刻,会好的多。
②自由辩论时要注意,并非对方所说的就一定要反驳,重要的是客观分析,再通过技巧,取其利者为己用,其不利者再反驳。
③解释分析时要注意联系辩题,因为辩题才是讨论的中心。
④作结辩时首先要总结整场,以扩大成果或弥补失误,并要注意抑扬顿挫,平铺直叙是引不起共鸣的。
1.目的:辩论赛的第四环节自由辩论一般是整个辩论赛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往往也是比赛的主战场。在这一环节中,双方辩手需要通过具体的问题和现象,细致而详细的论证己方的理论或推翻对方论点,让己方的理论为场下的评委和观众所接受。
结辩陈词是比赛的最后一环,此时比赛已接近尾声,四辩所作结辩或是将己方优势扩大,画龙点睛;或是挽回己方劣势,力挽狂澜。在这最后的数分钟内,引起场下听众的共鸣,让己方得到认可。
2.准备:自由辩论一般是事先准备一些有利的问题,或对己方有利,或对对方不利,以备场上随时可用。还可事先准备一些对方可能提得问题的回答及反驳,以免场上失误。
结辩陈词一般是建立在开篇立论的基础之上,对理论加以升华,加入适当的事例,以求引起听众共鸣。
3.场上注意事项:①自由辩论时最常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是辩手头脑发热,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即“跑题”。这只能依靠辩手自己冷静去解决了,当然,如果对辩题的理解深刻,会好的多。
②自由辩论时要注意,并非对方所说的就一定要反驳,重要的是客观分析,再通过技巧,取其利者为己用,其不利者再反驳。
③解释分析时要注意联系辩题,因为辩题才是讨论的中心。
④作结辩时首先要总结整场,以扩大成果或弥补失误,并要注意抑扬顿挫,平铺直叙是引不起共鸣的。
准备一场辩论赛,最有用的是自己能用好的理论;在一场辩论赛中,最关键的是对辩题的理解;对一个优秀辩手而言,最重要的是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对一支辩论队来说,配合默契才是王道。我写的这个“教程”,并未多介绍辩论技巧和规则,而是着重说明了对辩论赛的理解。如果说人是杯子,知识是水的话,那么在辩论一途上,我想做的不是为别人注入水,而是帮他们把杯子变大,使其能装更多的水!
辩论流程及用时规定 篇7
辩论过程分为陈述立论、盘问、盘问小结、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五个环节组成。共计35分钟。
1.陈述立论环节:
正方一辩发言(时间为3分钟); 反方一辩发言(时间为3分钟);
(注:每队在用时时间剩余30秒时有一次短促铃声提醒;时间用完时,以钟声终止发言)2.盘问环节:
三辩对对方三辩进行盘问,向对方三辩提问。每一轮盘问阶段时间为一分半,盘问方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0秒;被盘问方回答时间不得超过30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若盘问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注:提问、回答均需简洁明确,回答方需正面回答提问方的问题。重复提问、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
正方盘问反方三辩(时间为1.5分钟); 反方盘问正方三辩(时间为1.5分钟); 3.盘问小结:
每队一辩对本场的盘问环节进行小结,对盘问环节中对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驳和总结,并巩固己方观点。小结要针对此盘问阶段的态势和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背稿将会适当扣分。正方一辩盘问小结(时间为1分钟)发方一辩盘问小结(时间为1分钟)
(注:每队在用时时间剩余30秒时有一次短促铃声提醒;时间用完时,以钟声终止发言)4.自由辩论环节:
正反双方交替发言。每方限时5分钟,总计十分钟。一方辩手落座为另一方辩手发言开始的标记,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计时间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用时已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以向主席提出不发言。
正方首先发言;
(注:每队在用时时间剩余30秒时有一次短促铃声提醒;时间用完时,以钟声终止发言)5.总结陈词环节: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30秒)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30秒)
趣味运动会比赛流程及规则 篇8
比赛前的准备工作:
1、报名:认真填写报名表,报名后,请各班体育委员将报
名表于3月22日前交于体育部部长。
2、参赛单位:比赛以班级为单位。
3、对参赛者要求:参赛队员留意各项比赛时间、地点、比赛规则等。比赛迟到超过10分钟者则视为弃权。
4、对参赛单位的要求:比赛当天请各参赛单位负责人维持
本单位秩序,组织好礼貌观战、文明加油。
5、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请全体同学配合工作人员,尊重
裁判裁决。
6、如有疑义请与体育部联系。
时间地点:3月26日、地点校园足球场
活动主要项目及流程安排:比赛项目及规则如下:
1、三人四足:共三组,每组三队
参赛人员:以班级为单位,每队三人,自由成组(组内不能超过一
个男生)
比赛规则:将各队相邻的人腿部系在一起,一横排跑向终点,用时最短的队出;可分组进行比赛,抽签决定比赛次
序.2、乒乓接力赛:共三组每组三队
参赛队员:以个人单位,每队四人,男女不限.比赛规则:每队队员均匀的分配在起点与终点,第一个参赛者
单手用乒乓球拍颠着乒乓球,从起点出发把球与球
拍传给终点的另一个队员,依次循环进行,传的最
快的那一组为胜,可分组进行比赛,抽签决定比赛次
序.(如果风大可临时调整此项活动)
3、跳大绳:
参赛人员:以班级为单位,每队十二人,男女不限.比赛规则:每班限报12名参赛队员(2名抡绳),跳绳的10名队
员依次跳过得10分,整队未跳完不计分,比赛中若有
人出现失误导致跳绳未连续上或队员插队跳过,则扣
1分,后一名队员继续跳过;时间为3分钟,在3分钟
内分数最高队获胜;比赛时间为3分钟,在3分钟内
分数最高队获胜;可分组进行比赛,抽签决定比赛次
序.4、抛绣球:共三组每组三队
参赛人员:每队两人
比赛规则:一人抛球,一人接球;接球者站于距抛球者6米之
外的圆圈内用篓子接球;接、抛球者压或超过边界抛
出或接住的球,不得计入成绩;如抛球者未将球抛入
篓子,则由抛球者捡回重抛;在规定的时间内篓内球数
多者为胜;如有成绩相同者,进行复赛,直至决出胜
负;可分组进行比赛,抽签决定比赛次序.5、踢毽子:共三组每组四人
参赛人员:个人,男女不限.比赛规则:队员需站在规定区域发球,将球抛起后开始计分,在毽子落地前可用身体任意部位接毽子(手与臂除外),接触一次加一分,毽子不得明显停留在队员身体的任何
部位;每人有三次失误机会,在规定时间内分数高者获胜,可分组进行比赛,抽签决定比赛次序.6、仙人指路;共三组每组三队
参加人员:每队两人
比赛规则:一人背起另一人,用眼罩蒙住背人者的眼睛,另一人为“仙人”,为背人者指引道路,绕过路障,达到终点,最早全部到达的队为胜;途中被背者脚不得落地;路障设置可摆放椅子,须绕行;气球,须踩破;鲜花,须拾起,递给“仙人”
7企鹅漫步:共三组每组三人
参加人员 :以个人为单位,男女不限
【辩论赛基本规则及流程】推荐阅读:
辩论赛流程及详细规则08-25
辩论赛一般规则及流程01-03
辩论赛比赛规则及流程09-13
辩论赛规则及辩手05-25
服务营销辩论赛规则10-14
bp辩论规则09-30
英国议会辩论规则07-03
辩论赛流程介绍07-06
2022辩论赛流程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