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作业及答案

2025-02-01

邓论作业及答案(通用2篇)

邓论作业及答案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2.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是(C),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A.政企分开B.打破铁饭碗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在对外开放中坚持(A)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依造外援C.开放我国市场

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上

A.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B.数量上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5.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C)所决定的A.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产条件

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6.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A.注重公平B.注重效率C.注重发展

7.人民通过(A)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

A.思想领导B.组织领导C.政治领导

9.人民政协覆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

A.团结,民主B.团结,发展C.民主,发展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B)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B.培育“四有”新人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持

1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

A.爱国主义B.为人民服务C.集体主义 A)

1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

A.实现国家统一

B.增强人民凝聚力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AB)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A.“引进来”B.“走出去”

C.生产加工D.转口贸易

2.目标,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ABCD)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3.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哪些方面(ABCD)

A.政治思想B.政治制度

C.行政管理D.法制建设

4.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ABCD)

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形成学习型社会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结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制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答:

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怍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学习邓论的心得体会(作业) 篇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考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中站稳了脚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才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生活;不可能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指挥的捷径,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思想体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邓小平理论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它是我们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我们只有立足于现代意境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才能不断地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时也应当是我们的行动依据。解放思想,我们可以放开去学习先进的外国文化和科学技术;实事求是,让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让我们更客观的去对待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实事求是,对待人不以诚为本,如何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去?又如何可有未来可言?我们年轻一代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应该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习邓小平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准确性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的哲学性和博大精深。对实事求是的意义,我们要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可见,实事求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多同学认为科学发展观与自己很遥远。殊不知,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生要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激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的责任感。同时,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拥有健全的人格可以让我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发展。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着力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应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锻造坚强过硬心理品质以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 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我们学生党员还要树立宣传意识和组织意识。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适当承担校内外相应工作职责,尝试社会兼职,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和实践领域,在已涉足领域要争取有新突破,未涉足领域要大胆尝试,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上一篇:冬天的作文:冬雪如泪下一篇:法律实习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