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餐厅服务说课稿

2024-08-31

1 中餐厅服务说课稿(共11篇)

1 中餐厅服务说课稿 篇1

《中餐厅服务》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餐厅服务》。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中餐厅服务》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二单元第三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餐服务基本技能,这为过度到本

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

本着饭店服务与管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餐厅零点服务的基本程序及迎宾服务的注意事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中餐厅零点服务的基本程序,才能理解和掌握本章节内容。

教学难点:中餐零点服务的基本程序。

难点的依据是此内容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

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1、请简述中餐早餐服务的程序。

2、请简述中餐午、晚餐服务程序。

1 中餐厅服务说课稿 篇2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第一节, 由于是起始节, 所以这节课中也包含了章引言的内容。章引言中提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即类比平面向量来研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它能像数一样进行运算, 本身又是一个“图形”, 所以它可以作为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 在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章要学习的空间向量, 将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本小节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空间向量的相关概念;二是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这节课的授课班级是高二的一个理科实验班, 学生在高一时就学习了平面向量, 能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 我始终注重与实数的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不仅让学生清楚学什么, 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 怎么学。基于此, 设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 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运算律, 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2.学生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学习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的推广, 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系统学习概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空间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在由平面向量向空间向量的推广过程中, 学生对于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为体会类比的数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连续的五个探究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概念的探究过程, 加减运算及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 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 并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入手, 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5个环节:引入概念, 概念形成, 概念深化, 应用概念, 归纳小结。其中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深化, 实际教学时间25分钟。

1. 引入概念。

在引入概念环节中, 由一系列图片, 吸引学生眼球, 使学生对空间向量有个初步认识, 明确空间向量无处不在, 应用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向量的兴趣, 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兴趣, 并给出本节课具体的研究方向。这节课作为《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的第一节课, 希望让它也起到章节“导游图”的作用。

2. 概念形成。

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方法, 由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 由学生从定义、表示、方向刻画、大小刻画、特殊向量、向量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师生小结:我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将概念梳理清楚, 让他们体会到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概念完全相同, 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以前研究的向量都位于平面内, 现在他们可以在空间中任意平移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空间向量的研究方法, 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接着利用两组动画, 第一个是平面内和位移的例子, 第二个是教师爬教学楼的楼梯, 展示空间中和位移, 使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加法有个初步感知。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类比平面向量去定义空间向量的加法, 减法运算,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之间的关系, 突出教学重点。

3. 概念深化。

简化运算就需要研究空间向量线性运算的运算律。问题:平面向量中学习过哪些线性运算的运算律?这些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推广到空间中去呢?咱们先来看看哪些可以直接由平面结论得到 (PPT给出)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于加法交换律和分配律都只涉及到一个或两个向量, 可以看作同一平面上的问题, 可由平面结论直接得出;而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可能不共面, 所以加法结合律还需要重新证明。接着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加法结合律的证明。这是本节探究的难点之一。教师小结:通过结合律的证明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他们还能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中的某些问题与平面向量中相应问题的不同之处。

4. 应用概念。

在应用概念环节中, 我设置了4道例题 (PPT给出) 。例1的设计意图, 说明首尾相接的若干个向量的和向量是由起始向量的起点到终止向量终点的向量。如果回到起点, 和为零向量。例2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解决一些问题, 平行六面体是空间向量加法运算的一个重要几何模型, 需要加深对平行六面体的理解。同时通过例2让学生进一步猜想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是不是都能用这三个向量来表示, 是不是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都能去表示别的向量, 对这三个向量有什么要求。这样为下一节的内容做铺垫。例3、例4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熟悉多边形法则, 进一步巩固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5. 归纳小结。

在归纳小结环节中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我首先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 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小结, 总结空间向量的概念内容和研究过程, 尤其强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使用到的类比的推理方法, 进一步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自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 在概念课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

这节课的知识本身是很容易的, 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自学应该也没有问题, 那么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作用是什么?我想作为教师, 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 关注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更加自如地运用概念, 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站在数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本节课设计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 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由知识浅层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体系, 强调类比的方法, 这也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足之处: (1)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 而平面向量是学生在高一时学习的内容, 时隔半年多之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非常严重, 我们又没有时间再对平面向量作细致的复习, 所以学生反应不是很快, 重难点突破的有点吃力; (2) 从自身专业素质来说, 语言比较随意, 不够专业, 数学是严谨的学科, 语言专业性急需提高。

2. 新课标对学生掌握知识螺旋上升要求的实现。

《开放英语1》说课稿 篇3

1.课程介绍;2.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3.教学资源分析;4.教学设计;5.教学实践。

一、课程介绍

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专门为具有初级英语基础的成人自学英语而设计的。现为广播电视大学公共英语课,是电大专科非英语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

2.《开放英语1》教学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通过反复实践,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3.课程结构设计:本课程分18个学习单元(Unit),每学习单元又分三个部分(Session)。每部分由若干个学习活动(Activity)串起来,涉及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另外每单元还配之以Language Focus ,即语言要点作为语言知识归纳,以及英美文化习俗介绍。(Cultural Note)一个单元学习量为3个小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是通过系列学习掌握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等相关基本知识,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中词汇要求达到1600个。(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汇)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实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3.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目标,反复实训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必经之路,课程安排了许多学习活动,此为课程的重点。至于难点在于语法,尤其是词型变化比较难以记住。

4.解决方案: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用英语进行交流;让学习活动变得有趣;不把语法讲得太多,太复杂,不影响表达即可。

三、教学资源分析

教材:《开放英语》(This is English)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英国开放大学合作,为我国英语学习者编写的一套适合于自学的多种媒体英语系列教材。共分6册,通过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际的能力。全部学完可从初级上升到中级水平。

教材起点为600词汇,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编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设计,精心选取,合理编排,其主要特点是:

1.内容实用,取自于现实生活,趣味性强。

2.“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编排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呈低起点阶梯状稳步递升,同时加强助学与导学,最大限度地减少学习难度。

3.边学边练,做中得学,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5.“虚拟导师”伴随学习过程。满足学生自学要求。

四、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根据电大系统教学要求,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所以教师不能如全日制学校那样完全按部就班的讲解,而主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重点难点辅导,督促检查作业等。这里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的角色由“灌输者”变为“帮助者”,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很关键的,不仅自己要转变观念和角色,还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实际困难:电大属于成人教育,学生大都来自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中专(技校)毕业生居多,一般来说英语基础比较差,加上是兼职学习,有的还有家务拖累,因此学习时间少,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是较普遍的现象。(2)解决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有耐心,讲课要深入浅出,从基础内容开始训练。二是要多告诉学员学习方法,“授人以渔”。三是多辅导,多督促检查,不能放任自流。

3.教学法:主要运用(1)讲解说明法:这对课程难点重点的讲解很必要。(2)直观教学法:听录音看视频,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互动法:让学员扮演角色,用英语表达想法。(4)朗读法:有带读,小组读,个人示范读等多种形式。(5)随机测试法,随机抽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

教学工具:主教材《开放英语1》;配套教材《开放英语1综合练习》;CD光碟一盘;电脑播放设备一台。

4.教学评价:为了检查学习效果,督查学生保证一定的自学时间,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考核30%(课堂表现+出勤+作业成绩)+终结性考核70%=期末总成绩”的测试体系。并在网上采取定时和不定时两种形式辅导和答疑。此法对教学起到了积极反馈作用,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实践

下面我将以我校本学期“开放英语1”第一课为例,讲讲我的教案设计思路:

1. 本课定位:让学员初步了解本课程设计特点和学习方法,懂得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单元重点是围绕学习目标来安排的,也就是学习Lin xiaoyan到达伦敦与朋友见面后如何介绍自己和他人。本课中设置的Language Focus 是语法、词汇需掌握的要点,也是学习难点。

3. 教学时间分配:A.课堂引入(5分钟,讲清为什么要学好英语);B.教材介绍(5分钟说明怎样学习);C.进入课本开始学习活动(Activity)(25分钟);D.难点讲解、回答疑义、布置作业(15分钟)

4. 导学内容:

(1)为什么要学好英语?

(2)怎样利用教材自学英语?

(3)本次课程介绍:本次课要学的是第一单元的第一部分,其余两部分由学员根据老师课堂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举一反三的抽时间自学。Unit 1的标题是“talking about people”,即人物介绍,课程安排是来自中国的林晓燕将到达伦敦与朋友会面。

(4)本节课主要学习目标:A.与五位主角认识,学习介绍个人基本情况和所从事的工作(本部分的重点);B.学习动词to be;学习冠词a/an的用法(本部分的难点)。

说课稿1 篇4

(一)教材的特点

“比热容”是义教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和读法、写法;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难点 比热容与热量、温度、质量三者间的变化关系;比热容单位的读、写。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 投影仪及幻灯片。

学生用 相同的烧杯、温度计、电加热器各两只,水、煤油、电源、钟表。(每四人共用一套)

二、说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个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三、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 问:(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先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指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跟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一样。再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3)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用投影仪投影题目,让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研究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设想:用水和煤油这两种物质来进行比较研究。如何比较研究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时,采用“固定受力面积不变,研究压强跟压力的关系”或“固定压力不变,研究压强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这样的方法即是“控制变量法”。本节课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2、设计实验

先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讲解实验方法及步骤,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

(四)、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数据信息

每四人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本实验属定性探究,只需学生将观察结果在下列表格中填“相等”、“不相等”、“多”、“少”等,同时验证猜想。表一:研究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等的条件下,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投影)

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投影)

(五)分析与概括,引入新概念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一般性结 论。然后向学生指出,为了比较各种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而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六)教学比热容

1、比热容的定义

教师下达任务:看哪个小组给比热容下的定义最好?让各小组讨论好后,派代表发言,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点拨:关键词----单位质量 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 吸收的热量)。通过竞答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比热容的单位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各小组根据已学习过的复合单位的知识(如密度、功率等),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比热容的单位。

3、查比热容表,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投影下表,布置任务:各小组看课本上的比热容表,查出下表中物质的比热容值,并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填空):

教师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①一碗水与一盆水,谁的比热容大?②把一根铁丝m截为长短不同的a、b两段,那么铁丝a、b与m的比热容一样吗?③水和冰的比热容值不同,这说明了什么?④从比热容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这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第④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下边的教学内容。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实际意义

乘学生对第④个问题凝或不解的时候,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下边的三个问题上来:(1)我国新疆地区流传这样的颜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冬天用热水通过散热器取暖,你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3)为什么汽车驾驶员每走一段路要给发动机加水?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理念。

(七)布置课外探究题

1、除了本节我们设计的实验外,你还能再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吗?试试看。

2、参观汽车或拖拉机修理厂(场),向修理师傅请教发动机散热器的构造及散热原理,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清贫说课稿1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3课《清贫》,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用“清贫”这个词作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将清贫做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需要它。君不见,腐败高官纷纷落马,究其原因,哪一个不是因为生活腐化堕落而造成的;哪一个不是因为丢掉了甘于清贫的气节而走向自我毁灭的?古今概莫如此,将来这一规律也不会改变的。

当然,我们学习《清贫》,并不是主张共产党人抱守着清贫,恰恰相反,共产党人是要彻底改变贫穷,甩掉贫穷,领导全国人民奔小康。我们倡导的是“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学习《清贫》,目的在此。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教材分析,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廉洁自律,不怕贫苦和艰苦奋斗的美德。懂得“清贫”的伟大意义。2过程与方法

主要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摒弃奢华的物质生活,养成不怕贫苦,追求清贫的生活境界。4教学重点:联系重点句子,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5教学难点:理解“清贫”在革命中的伟大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设计理念

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每一节阅读课的设计,都应该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理念,所以本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能力。2学情分析

本课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恪守清贫这一美德并不困难。但是学生的生活远离了贫穷,在理解“清贫”对于革命的意义还会有些空洞化,概念化,所以这将成为本文要突破的难点。3教法与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下,展示收集的资料,加上多媒体的使用,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学生运用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巧引课题,妙语激发兴趣

了解故事主人公,故事背景,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所以课程伊始,教师出示图片,和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方志敏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再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抓住切入点,自然引出课题。

这时教师妙言激趣,“方志敏是红军的‘大官’,身上却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国民党的士兵不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语言的刺激,让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的渴望,探索未知的冲动。

(二)读为主线,感悟为主,串起一片精彩

本节课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读”这根线把各个教学环节串连起来。奏响读书四步曲 第一步:整体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自学本课的生字词,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段读。

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初步的感知,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前两步在第一课时进行,接下来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第三步,感悟读。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而这些重点词有时往往情系全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所谓的“文眼”。这样的词语要做放大处理。我抓住题目中的“清贫”一字展开:所以在设计上,我先抛出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方志敏同志的恪守清贫这一可贵品质呢?边读边勾画,并作简单的批注”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文章的重点,为了不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因此教师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1从哪里可以看出方志敏同志非常清贫;2为什么方志敏会如此清贫;3清贫的方志敏同志具有怎样的品质。教师之所以没有抛出问题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解决。因为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一,分析问题不够全面,产生对文章人物认识浮于表面;其二,学生分析问题抓不住重点,形式的感悟五花八门,使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得不到突破。有了学习策略这条主线,学生就会运用做勾画批注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方志敏为什么会如此清贫”这一问题时,如果理解不透,就会对清贫的意义认识不深刻。所以教师在倾听学生汇报时,抓住文中这样一句话,突破难点“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们革命不是为发财!”首先让学生指出这是对比的写作方法。然后教师马上追问:国民党军与共产党有怎样的区别?这样,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无产阶级的本质——清贫,洁白,朴素。同时可补充方志民在《死》中的话,让学生明白“方志民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连同生命都融入了‘为了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事业的成功’中去了。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还有什么不能舍弃,还有什么不能付出,还有什么可感到畏惧的呢?”教师设计上收放自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实现了有效教学。第四步:深化主题拓展读,感悟“清贫”在革命中的伟大意义。

对《清贫》的主题挖掘,仅仅满足于对方志民的清贫形象的内涵把握上,让人感觉从课文的故事情节,到深刻的人生道理,似乎存在着“中间地带”。于是我让孩子们阅读大量关于方志敏的资料,让孩子们在思考中认识到“为了民族利益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坦荡情怀。‘清贫’是共产党员自觉的生活态度,是植根于革命者心底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使《清贫》的精神真正融入孩子们的生命。

(三)走出文本,结合生活,让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对“清贫”意义有所了解。但教师应该具备多角度看待问题素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所以我在本课的最后,让学生讨论:1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贫”而不“富有”,你同意吗?2现在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了,那么人们还需要保持“清贫”的品质吗?然后教师以读后感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的最后,教师以《清贫颂》这首歌曲为背景音乐,把“俭以养德,富而不奢”,这两句话送给学生,生把读书的感受与收获,在歌声和语言的熏淘中产生情感共鸣,再一次体会读书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课的主题,所以板书设计如下: 清贫

搭一搭说课稿1 篇6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今后高中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激趣促学

1、我首先由一首古诗《题西林壁》引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3、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4、导入,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活动一;

1.师:老师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摆好并画出来吗?指名演示。集体订正。2.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三个面的形状。

3、交流汇报:

师:有没有小组摆得 不 一样的,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正面:上面:左面

4、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小组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出示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再出示2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有几种。再搭一搭,验证。

3、归纳小结。

(三)、尝试应用,深化认识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总结反馈

《树和喜鹊》说课稿1 篇7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树和喜鹊》,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1.说教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树和喜鹊由孤单到快乐,一同玩耍,共同享受快乐生活的过程。同时课文又像是一幅连环画,画面清新质朴,随着画面的不断丰富,故事也形象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联系上下文和实际生活理解“孤单”。

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求,结合本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文特点,且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会写“快、乐”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了解树和喜鹊的心情变化及原因,理解“也”的用法并会用“„„,„„也„„”说话。

3.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本课我将采用熟读感悟—问题启发—对比阅读—拓展延伸等读悟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友情的珍贵,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朋友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4.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唤醒桃花”和“大喇叭”复习生字词。

二、熟读课文,感知理解。

1.理解课文讲了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心情变化过程。2.齐读和个别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孤单”练习语言表达。

3.齐读和个别读课文5、6自然段,感受树和喜鹊的快乐。学说“AABB”形式词语。

4.个别读课文3、4自然段,找到树和喜鹊心情变化的原因,明白朋友的珍贵。5.拓展练习,说说自己和朋友之间快乐的事情,明白友情对人的重要意义。

(三)写字指导 写“快”和“乐”。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树和喜鹊

一棵树

好多树

孤单——快乐

一只喜鹊

好多鸟

珍贵

《挑山工》说课稿1 篇8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挑山工》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课文,本单元以“快与慢”为主题展开。《挑山工》一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通过熟读课文,学生能了解挑山工是怎样上山的并自己总结出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能理解“快与慢”的单元主题,学习挑山工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由于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且篇幅较长,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一通过理解文章,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二总结挑山工的精神以及自己的感悟。而教学难点在表达自己读了本篇文章的感受。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情怀,所以我采用“读-思-议-悟”的教学方法以及创设情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创设的情境,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读思结合法和课堂交流法。

三、说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1)复习巩固生字词。点名学生当小老师,对上一课时进行巩固同时也为学生能流畅地读课文做铺垫。

2、细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段,边读边思考挑山工上山的路线。(板书出挑山工上山的路线)

(2)出示课件问题“作者的不解之谜如何解决的”,让学生继续带着问题读第三到第五自然段。读完后,让学生将文中挑山工的形象找出来总结,再又回到原文细读,这次要求学生把作者和挑山工的几次相遇标出来。

(3)找到原文挑山工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要求学生齐读。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里有着什么意味深长的道理,对作者画挑山工的原因进行讨论。

3、课外延伸,价值引领。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并要求学生将自己学习挑山工后的感受写下来。

四、说板书设计

藏族民间舞蹈 说课稿(1 )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高铭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藏族民间舞蹈》。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阐述我本次课程的涉及理念,下面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我的说课课堂。

一、教材分析

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学生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而藏族舞蹈也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实施,可以实现艺术教育对中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培养部分学生走向舞蹈专业道路。

二、教学目标

要制定目标,就要全面、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此我首先进行的是教情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重视,但是学校舞蹈教育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被其它姊妹艺术所替代。在此情况之下,高中的艺术教育中急需开设舞蹈课,作为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美即美育。)

高中阶段的舞蹈课与专业院校的舞蹈课有所不同,学生所掌握的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基本技能,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艺术方面的熏陶,并能正确认识和欣赏美的东西,同时起到一个锻炼身体及塑造体型的作用(舞蹈特长生除外)。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所以高中的舞蹈课程不是专业性的训练而是要与高中的艺术教育相适应舞蹈课。

本课程的教授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舞蹈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识程度各不相同,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快、思维活跃,易于融入本课程的学习氛围。也存在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持多方、多时引导教育。

根据这些情况,我把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蹈的学习,是学生初步了解藏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造型,动作的韵律感。

能力目标: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自身鉴赏和舞蹈表演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动作融会贯通。在以后的舞蹈欣赏中,能正确的判断出藏族的舞蹈。

情感目标:培养并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热爱民族艺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藏族舞蹈中的基本抬踏组合

难点:将颤膝动律贯穿整个组合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情况,以“能力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概念,主要采用了:

(1)直观演示法:利用现代影像技术让学生欣赏一些藏族舞蹈精品,一边欣赏一边向学生讲述其表现内容、风格特点、动作节奏、服装舞美等,让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到舞蹈之美;人体动作的美、队形的美、服装的美、音乐的„„领略各种舞蹈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舞蹈是肢体语言。在教学中优美、规范、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和熟练的舞蹈技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舞蹈的学习中。

(2)谈话讨论法: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经常提出问题,与学生相互讨论,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在教学中进行调整。

(3)讲解讲述法:

“口传身授”一支以来都是舞蹈最主要的教学法。(4)操作练习法:

A、反复练习法。通过反复练习法。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精准。B、分组练习与比较练习相结合,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现在的学生自我表现欲非常强,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较为优秀的一面。我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没学问一组动作后,让学生分小组轮流练习,互相观摩。观摩的学生要认真观察,学习同学的优点,对表演中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要指出并加以纠正,这样既掌握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5)总结归纳法:每节课结束前两三分钟,让学生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动作名称、风格特点、要领、难点等。

2、学法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法和学法是相互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要什么样的学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的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察法(2)讨论法(3)操作法(4)归纳总结法

五、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分析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本人把舞蹈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PPT展示,导入新课

1、现场播放几段音乐,请学生思考问题:(1)音乐是哪个民族的舞蹈?(2)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藏族舞蹈欣赏

讨论:

1、和之前学过或见过的舞蹈有什么区别?

2、藏族舞蹈的服饰特点?

3、藏族舞蹈用的最多的动作有哪些?

4、引出本节课的步伐组合视频 第二部分:讲解内容、演示操作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身体各关节活动

3、藏族舞蹈开范儿:

(1)基本体态(2)基本手型(3)基本手位(4)基本步伐(5)基本动作(6)基本动律

4、步伐组合(1)示范(2)分解动作(3)合音乐

(4)对学生舞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分析

(5)练习—纠正(个别教学法)—练习—分组(学生找问题)—练习—对比找问题

5、课堂小结

最后两三分钟,让学生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动作名称、风格特点、要领、难点等。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藏族舞蹈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藏族舞的基本风格和动作韵律特点,对于难点“颤膝”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也许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协调好整个动作的动律,但单一的“抬踏步组合”是必须要掌握的。步伐组合要求每个人都记住动作,之后再慢慢找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也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一)真诚的表扬、细致的分析

(二)多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随时巩固学生的自信心

《个性化桌面》说课稿1 篇10

兴山县高岚小学 陈永兵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十九课《个性化桌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本节课的具体实施方法及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三块内容:学习用多种方法设置桌面;根据个人喜好设置个性化的桌面;能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却深藏着不少的知识点及活学活用的东西。通过对《个性化桌面》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桌面背景的更换可以增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张扬孩子们的个性,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出孩子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本节课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课上我采用“兴趣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尽量多创造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机会,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特点及学情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鼠标左键、右键和双击的用法;

②掌握改变桌面背景,设置屏幕保护,切换窗口的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孩子们操作计算机的动手能力;

②培养孩子们敢于尝试,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孩子们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并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改变桌面背景,设置屏幕保护。

2、教学难点:用自己的图片设置桌面背景。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根据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法组织教学。采用这些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老师创设的这种学习情境中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

2、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激发兴趣——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让孩子们面对一个个的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孩子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孩子们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发兴趣,引出任务

(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

(三)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四)探究归纳,总结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现在的绝大多数孩子喜欢看动画片,我先用一张动画片里漂亮的卡通图片设为教师机的桌面背景,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展示给孩子们,此时孩子们的情绪非常高,兴趣比较浓,我因势利导:看到如此美丽的桌面,小朋友们想不想改变一下你的电脑桌面背景?(想)。这时,顺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

在老师的激发下,孩子们非常希望用自己喜欢的图片装饰自己的电脑桌面背景了。孩子们愿望肯定会非常强烈。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教师机上演示如何更换桌面背景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更换桌面背景的第一种操作步骤:在桌面的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单击“属性”菜单项→在“显示属性”对话框上单击“桌面”选项卡→单击“浏览”按钮选择要作为桌面背景的图片,并在预览框内查看效果,如果满意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桌面背景的设置。

通上面的演示与讲解,一部分孩子已经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桌面背景的更换设置,有一些孩子还得需要老师或其它同学的帮助。

(三)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1、根据班级的人数,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大组,然后让孩子们合作探究,练习。

2、从第一小组开始,一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教师机上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演示、讲解,其他小组同学可提问可补充。

最后,由小组同学接着来教师机补充演示本节课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重要,需要掌握。如:桌面背景的三种方式、屏幕保护程序的作用,探索如何设置屏幕保护、密码的设置等。孩子们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而适当引导提示。

3、把准备好的动画片卡通图片下发的学生机D盘下的“背景”文件夹内。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为Windows桌面背景、修改屏幕保护程序等等。通过多次的练习达到熟练操作,不会操作的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可由本组同学帮助多练习几次,直到熟练操作。孩子们更换了桌面背景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图片,可以适当地渗透审美教育。

(四)探究归纳,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设置Windows桌面背景图形?如何获取自己喜欢的背景图片呢?通过这问题激发孩子们课后自主探索的愿望。

七、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改变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创设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设计生活标志说课稿1 篇11

一、教材分析

•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材选择了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为学习内容。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标志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成功的标志设计作品,分析设计思维过程,加深对标志设计中现代设计观念的渗透,了解标志设计的原则、方式和方法,并能从学习生活活动中提高对标志设计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的侧重点事创新思维设计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思维设计的创新思路。

二、学情分析

• 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造型、设计、制作能力,但设计易于识别、简洁、美观的标志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上利用教学课件把各种标志图形直观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标志有比较清晰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降低知识的难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识别生活中的标志,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初步学习标志的构思、设计要领。

• 能力目标:对标志设计的学习,了解标志的作用、分类及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情感目标:通过对标志的识别、欣赏、研究、启发学生设计、创作生活中、校园中需要的标志,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提高形象表现力及创作欲望。

• • 重点:识别标志,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标志的设计创作方法。难点:设计的标志易识别,简洁、美观。

• 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

(一)教学内容:

• 本课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标志的涵义、作用、特点、分类等知识,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作,为学校设计各种标志。

(二)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和直观演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践创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在活动中以及欣赏作品中产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并且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究。在体验制作过程中,要知道如何和别人合作交流,同时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标志的各种图片

(三)教学过程: • 1.导入新知:

• ①用一个关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导入,让学生从中发现奥运五环的标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②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五环标志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对五环的设计特点及象征意义进行具体的讲解,体验标志的作用。(引入课题——标志设计)• 2.讲授新知: 的知识。• 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标志的组成,作用,以及特点等,学习标志• 3.创作练习:

•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创作,感受设计的乐趣。

• 4.展示评价:

•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共同欣赏、评价交流、巩固新识,感受标志的魅力。

• 5.课后延伸:

• 课后让学生们加深理解,拓展知识面,提升对标志的认识。起到课后复习的作用。

六、评价和反思

• 本课借助电脑、实物、ppt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激趣导入、突破重难点、学生作品交流、评价等方面争取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不仅能使知识呈现直观生动,讲解清晰明了,而且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上一篇:乡镇企业调研报告下一篇:仪器设备检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