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的历史

2024-05-29

红歌的历史(通用3篇)

红歌的历史 篇1

论红歌的意义 摘要:“红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红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唱响红歌更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重温先辈的英雄史迹,指引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它记载了一段段令中国人骄傲的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是学生重温历史、继承革命传统的好教本。

从狭义上讲,“红歌”只包括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 后的今天这整个时期所创作的蕴含着革命精神、中华民族 精神的歌曲。从广义上讲,红歌是对共产国际成立以来至今,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形成的具 有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歌曲的统称,是一切能够激发人们爱国爱家,振奋人心歌曲。

而在当今时代,“红 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它借助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述着革命故事,弘 扬着革命精神,传播着革命真理,寄托着革命信念。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红色歌曲,比如三十年代的《大刀进行曲》,四十年代的《解放军的天》,五十年代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六十年代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七十年代的《北京颂歌》,八十年代的《祝酒歌》,九十年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让我们了解了各个时代红歌的特色以及带我们重温了那些年代的旋律,我们也深受感染。

首先,红色歌曲唱出了革命故事。一首首红歌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革命故事。其次,红歌宣扬着革命精神。一首首红歌向人们宣传 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像《东方红》向人们宣扬着革命前辈和当今的先进人物“因时而进、与时谐行”的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再次,红歌传播着革命真理。一首首红歌向世人传播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红歌向人们传播着共产党是广大人 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幸福生活的引路人、新中国的开拓 者和领导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 真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告诉人们遵纪守规、热爱群众、依靠群众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第四,红歌寄托着革命信念。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才能从容的面对一切困难,从而解决它们。

红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天然 地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然 能够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唱红歌能够引 起人们的理性反思和情感共鸣,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唱红歌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人们的集 体主义观念,增强人们的凝聚力。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 放的攻坚时刻,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革和转型。这种空前的社会转型和变革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引起了 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使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系列 新的变化。一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 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 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繁重,社会凝聚力 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唱蕴含着浓厚的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红歌,对于引导和促使广大人 民群众始

终坚持以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为重,正确看 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并以主人翁的姿 态积极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和认识,增强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唱红歌还能够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大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红歌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时代的 缩影,代表着强有力的精神力量,通过传唱红歌可以弘扬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大学生感受时代精神,凝聚民族情 感,从而可以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操。在传唱红歌的同时也 不断为大学生注入了主流的意识形态,这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必不可少的心理前提。

当下,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除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还要加强国人的思想水平的建设,防止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同时团结人心,更好的为建设服务。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红歌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在军训期间,同时进行的红歌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更加深刻,也更重要。

红歌的历史 篇2

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曲是这一地区的各个民族在共同地理环境中,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共同流传与共有、共享的精神产物。下面就以婚嫁歌和丧葬歌为例来探讨渝东南风俗歌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渝东南风俗歌的历史变迁

渝东南地区在历史时期风俗习惯的改变最突出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改土归流”以后,清王朝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废除“土司陋规”之际,强行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第二个时期是民国时期,随着新思想的进入,渝东南少数民族自觉地改变了一些习俗。第三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土家族、苗族地区同各兄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渝东南地区的习俗又经历了巨大的改变。

(一)婚嫁歌

渝东南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婚嫁歌的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土家族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家儿女的婚姻大事是自由的,也是自己做主的。土家后生和姑娘到了十五六岁,便开始以山歌(即情歌)为媒,吐露情思,挑选伴侣。这时还流行“骨种婚”,即为保证舅家的“种”的延续,姑家之女必须嫁与舅氏之子。明代《蜀中广记》卷三十八记载:四川酉阳“婚姻则累世为亲”。

“改土归流”之后,妇女婚姻系于“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土家族婚嫁前妇女有哭嫁的习俗,《秀山县志》中记载:嫁女之家,夕不灭火,宗室女伴哭泣,恋坐至明。东南边村,俗近苗峒,则群聚歌唱相答,多男女之词。通常在姑娘在出嫁前1-3天的晚上要哭嫁,主要是哭别直系血亲和旁系姻亲中的长辈。新娘除哭人而外,还要哭事,如哭辞祖宗、哭梳子、哭上轿等哭词多为七字句,押韵。

渝东南苗族的婚嫁歌也经历了类似的变迁,苗族有通过“歌会”“赶秋”“赶坳”等社交活动选择对象的习俗。婚礼到晚上,新郎新娘双方都要请歌师歌手来对歌歌词的内容有歌唱先辈功德的,有感谢众亲关怀的,有歌唱新婚幸福的,也有唱八仙过海、七仙女下凡、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传说故事的。秀山县晏龙乡的苗家姑娘出嫁独具风采。她们一不“哭嫁”,二不坐轿,三不拜堂,四不酌喜酒(下聘),五不送嫁妆,六不讲排场,婚日不同宿,不闹房,而是与陪送新娘的好友围着火炕对歌,往往通宵达旦。

(二)丧葬歌

渝东南的丧葬歌在丧葬风俗的改变中也经历着变迁。在“改土归流”前,渝东南地区流行过火葬和崖葬,这时土家族就产生了特有的丧葬仪式“打丧鼓”“唱孝歌”“跳绕棺”,“改土归流”后均为土葬,丧葬歌的内容受汉族文化影响更为多样。《隋书·地理志》载,土家族先民葬俗是“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歌数十阙。”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中说:“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踏)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

清代的方志中已经将这种丧期唱丧歌的习俗视为失礼、古怪,光绪《秀山县志》提到:“丧家奠馈,有哀歌辞,童子曼声引唱。至于山野小户,则村氓牧竖击鼓为甿歌,此并失礼之尤。”民国以后,渝东南地区的唱孝歌仪式演变成这种:坐夜时,在灵堂前设歌场,用2-4张方桌打厢,桌上陈糖果、糕点,四周置凳,主歌者居主位击鼓高唱《孝歌》,谓之“扬歌场”。之后接唱《请歌郎》,歌郎到唱入座后,便唱“排朝”,排朝歌毕,主歌者与歌郎们轮番吟唱,正文歌词有:“为儿生活好清苦,埋爹无棺少衣物。今晚别后上山麓,悲声哀哀动九族。”最后“刹鼓”收场。

渝东南苗族的葬礼在民国之前是不许跳丧的,有唱孝歌的传统。《酉阳苗族调查》一文中提到:“苗人的丧礼,在该族无论父、子、兄、弟,去世后,即由该支子弟环绕举哀,经时一日一夜,乃延请苗僧成礼,然后,驶诸大峰绝顶,再举行天葬、或火葬,在此时间内,仅食奶油,禁止出门打猎,跳舞诸事,因示哀悼。”到20世纪40年代之后,通行土葬,受土家族文化的影响,渝东南苗族办孝时也兴绕棺了。苗族唱孝歌与做法事交叉进行,时间长短不论,最长的要做七天七夜。一人击鼓,众人轮流唱,或击鼓人自唱,寄托哀思,以歌当哭。

渝东南风俗歌还有宴席歌、祝酒歌、送客歌、福事歌、吃水歌、泡茶歌、进屋歌、答谢歌、节令歌、上梁歌等等,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呈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探讨渝东南风俗歌和地理环境的互动对于研究发展渝东南的风俗歌很有必要。

二、风俗歌与地理环境关系

地理环境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以及特定的地域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地理环境与民间艺术之间关系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加强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渝东南风俗歌的变迁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

自然环境因素是特定地理环境下、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环境影响了风俗歌曲的创造活动,是风俗歌曲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是风俗歌曲体现的重要内容。

渝东南地区自古有“八山一水半分田”的说法。境内多山地和丘陵,其中山地占78%,丘陵19%,平地3%,森林覆盖率26%。境内有武陵山、方斗山、七曜山、毛坝盖、广沿盖等山脉。水系发达,主要有乌江、酉水和阮江三大水系。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良好,有溶洞、石林等天然奇观。这样的地貌山水形势下造就内容丰富的风俗歌。哭嫁歌《别父母》中唱道:“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大河涨水小河翻,小河岸上栽牡丹。”正是因为这样的地貌自然环境,给风俗歌的创造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在火葬和崖葬流行时期,渝东南地区气候湿热,动植物资源丰富,鬼神信仰普遍,人们将自然界的变化和死亡相联系,产生了情感上的互动,自然就“绕尸而歌”了。从研究统计中,发现历史时期渝东南自然灾害记载在明清以来记载最多,这主要与明清以来渝东南地区人口增加、人地关系联系更加密切相关。明清以后,随着人类活动增加,动物资源也相对减少,华南虎的记录就说明了这一问题,这时,丧葬歌、婚嫁歌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由歌唱自然、歌唱生命慢慢向言古颂今转变了。

(二)与人文环境互动关系

风俗歌本来就是伴随着人类的风俗活动而产生的,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风俗歌的历史变迁和人口变化、中央政府政策、文化交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渝东南人口大规模变迁也是到了明清之后,明清时期两次“湖广填四川”带来了大批移民,汉族文化深入到了渝东南地区,汉族文化的输入给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婚嫁习俗开始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产生了土家族特有的“哭嫁歌”。丧葬习俗开始流行汉族的土葬,汉族的历史传说也开始在“打丧鼓”时传唱。到了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进入重庆,新式婚礼开始流行,哭嫁之风也渐渐变弱。“打丧鼓”也渐渐减少。

“改土归流”以后,清王朝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废除“土司陋规”之际,强行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民国时期,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进入,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自觉地改变了被清王朝强行规定的、不适应新生活的一些习俗。新中国成立至今,土家族、苗族地区同汉族及各兄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渝东南地区人民在自觉地改变着那些纯属封建迷信的、有碍于民族繁荣进步的习俗。

渝东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早期的风俗歌受巴文化的影响深远,很多歌曲带有竹枝词的影响,后来汉族的活动范围扩大以后,主要就是和汉族地区的交流。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很少再有“以歌为媒”这种形式的婚姻了。苗族的葬礼禁止打猎、跳舞,清末后受土家族的影响,也开始“跳绕棺”了无论是从语言、农业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到价值观信仰等,渝东南地区的土家族和苗族都为汉族文化深深影响,并将这些影响反映到了风俗歌曲中。

三、结论

进入新中国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影响,风俗歌的传唱越来越少。只在少部分地区还能看到哭嫁或者是唱孝歌,丧葬仪式开始流行了“丧葬一条龙”服务,甚至一些地区在丧葬仪式上进行现代的歌舞表演,已经丧失了传统“唱孝歌”带有的传统价值观、弘扬传统孝道的文化色彩。1978年以来,政府逐渐注重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渝东南地区这些风俗歌的传唱又慢慢兴起,融合了现代民歌的特点,又带有表演的性质。不过年轻人大多已经不会传唱,只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在坚守,风俗歌曲的传承亟需解决。

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不断发生变化,反映了渝东南地区各民族文化互动交融的过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变化发展过程中,音乐文化的适应性和融合性使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在内容形式上都发生着巨大变化。随着政府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即使风俗歌曲不会普遍存在于广大人民的风俗生活中,但也会以其他的形式流传下去,得到新的发展。

摘要:风俗歌是民间歌曲的一种,因其在特定的风俗习惯下演唱而独具特色。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以婚嫁歌和丧葬歌最具代表性,这些风俗歌曲在历史时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探究风俗歌曲的历史变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发展传统民俗文化。

关键词:渝东南,风俗歌,历史变迁,地理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M].民族出版社,2005.

[2]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初稿·社会风土篇[M].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编纂委员办公室编,1998.

[3]秀山县志[M].清光绪十八年刻本.巴蜀书社,1992.

[4]重庆民族志[M].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纂.重庆出版社,2002.

[5]秀山县志[M].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1.

[6]隋书·地理志[M].中华书局,1997.

[7]张鷟.朝野佥载.唐宋史料笔记丛刊[M].中华书局,1983.

[8]石砫县志[M].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陈济涛.酉阳苗族调查[J].川边季刊.1935(02).

[10]川东南民族资料汇编·文艺土家族民歌[M].川东南民族资料编辑委员会编,1986.

可泣的历史 可歌的英雄 篇3

躲避日寇全村人背井离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强盗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使得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郑港村也遭受了空前的劫难。

1939年,为躲避日寇的“三光”政策,全村人携老带幼,离乡背井,出逃他乡。我外婆郭永妹,把全家人分成三份:大儿子跟着乡亲们往一个方向出逃;长女带着二儿子往另一方向出逃;她和丈夫领着公婆带着小儿子出逃。

在那度日如年的逃难日子里,人们颠沛流离,缺衣少食,胆战心惊。有的人冷死了,有的人饿死了,有的人病死了,有的人被日本鬼子杀死了。活着的人们想到与其死在异地,还不如死在家乡。

1941年,人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相继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可家乡竟成了一片焦土啊!整个村子只剩下半幢没烧完的房子。看到这遍地的破砖碎瓦,断壁残垣,村民欲哭无泪,心中淌血。人们看着这满目荒凉的家乡,怒火万丈地诅咒战争,憎恨日本狗强盗的侵略罪行。

村民们吃够了逃难生活的苦难,决心要在自己的家乡生存下去,他们搭起茅草房,开荒种地。

可是日本侵略者没能让村民们安生。

鬼子进村群众遭了殃

1942年农历正月中旬,有消息传来,这一带又要打大仗。惊魂未定的郑港村人悲愤地不得不再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有着这种或那种原因暂时离不开家乡的村民,白天躲进村东那丛林密布的禁山,晚上才敢进村住宿。几天过去了,日本鬼子没有进村,人们渐渐地放松了警惕,有些人没有躲进禁山。

一天午饭后,突然,村后有人惊叫起来:“不好了,日本鬼子来了!”人们来不及躲避,来不及逃跑,日本鬼子就闯进了村庄。

日本鬼子一行9人。一人趾高气昂,满脸横肉,骑着高头大马;一人头戴黑色礼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身穿士林布长衫;五人肩扛步枪,枪上上着寒光闪闪的刺刀;两人挑着担子(好像是抓来的挑夫)。鬼子们像饿狼一样冲进茅草屋拿吃的,找喝的,抢走值钱的。嘴里嗷嗷地叫道:“猪的,牛的,粮的,花姑娘的,统统的拿出来……”

鬼子们找遍整个山村,没有发现一头猪、一头牛,更没有找到一个花姑娘。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用燃起大火烧房的方法逼迫人们;用刺刀刺杀村民的动作来恐吓人们,村民默然不言,怒目而视。

村里有个40多岁男子名叫胡为大,他原在汉口做生意。眼看日本人在汉口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就带着一生的积蓄回老家避难。此时他手提一个米箩往村外走,被一个日本兵抓住,一刀捅死,抢走了米箩中的金银财宝。

鬼子们比手画脚,议论着什么。突然那个满脸横肉的日本军官向鬼子兵叽哩呱啦了几句,鬼子兵立刻分散到村子各个地方,不久,就赶着村民向村子中央走来。

被赶来的村民一共42人。

鬼子兵用枪捅着砸着村民的膝盖,逼迫村民跪在地上。然后他们分散在村民的四周,端着枪对准村民。鬼子军官双眉对竖,凶相毕露,脸上横肉块块紧绷,手挥东洋大砍刀,向着村民歇斯底里的叫喊着:“猪的、牛的、粮的,你们的有,你们把它藏到哪里去了?不交出来,统统的死了死了的……”穿士林布长衫翻译一边对着日本军官点头哈腰,满脸堆笑,一边向村民翻译着军官的话,一边要村民交出猪、牛、粮。

村民中有人说:“我们逃难刚回来,没有养猪养牛。”日本军官似乎听懂了村民的意思,立刻火冒三丈,从人群中一把揪出五十来岁的胡友松,发疯似地大叫:“猪的、牛的、粮的,交出来!”还没等胡友松回话,就用砍刀砍死了胡友松。

村民们攥紧拳头暗暗地想:“跟这群恶魔拼了吧!不就是一个死吗?”又转念一想:“不行,我们年纪大的人死不足惜,可这些孩子……”

鬼子没有搞到猪、牛、粮,就施出了毒计,从一个村民怀里夺过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提着孩子怒吼着:“猪的、牛的、粮的,统统的拿出来。不拿出来,这孩子死了死了的,你们统统的死了死了的。”他一手抓着孩子,一手用砍刀指着孩子的母亲说:“你的说不说?”孩子的母亲连连的磕头哀求:“放了我的孩子,我们确实没有牛!”鬼子军官就丧心病狂地把孩子掷在地上,双手举起砍刀就要往孩子头上劈去……

邬永妹挺身而出救小孩

“不能杀孩子!”人们惊愕地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三十七八的妇女边喊边从地上站起身来,镇定自若地走到鬼子军官面前不卑不亢地说:“皇军,我们村子去年确实有一头牛,我们穷得熬不住,过大年把它卖了。我们村前面有一个大村庄,那里有猪、有牛、有粮,我带你们去找!”

这个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妇女正是37岁的村妇邬永妹。

长衫翻译凑到鬼子军官面前,把邬永妹说的话向他翻译了一遍。鬼子军官听后一脚踢开小男孩,一手抓住邬永妹,一手握着大砍刀向着日本兵一挥,大声喝道:“走!”

日本鬼子推推搡搡地赶着邬永妹。邬永妹恋恋不舍地看看乡亲,看看自己的丈夫,看看自己的儿子。村民们哭喊着:“永伢子呀!”“永婶子呀!”他们都知道邬永妹这次是九死一生,也许有去无回。

邬永妹向前挪动着沉重的双脚,她痛苦地思索着:“刚才是看见鬼子军官又要砍死3岁小孩,在情急之中我才胡诌乱编地来搪塞鬼子,现在要我带他们到哪里去呢?难道真的带他们到下赤岗去吗?不!我不能去给鬼子找猪、牛、粮,找花姑娘。我宁死也不会做他们的帮凶。”鬼子兵时不时地用刺刀敲打着她的双腿,凶恶地催着她快走。邬永妹愤怒地抬起一只三寸金莲说:“我的脚很小,走不动!”鬼子们看见那双与她高挑身材很不相称的尖尖小脚,有的哈哈大笑,有的骂她“狡猾狡猾的!”邬永妹顾不上鬼子的打骂凌辱,她思考着如何对付鬼子的办法:“再不能往前走了,翻过长就看见下赤岗了。我还要再拖一段时间,等乡亲们跑远些,再来与这些鬼子拼。”鬼子们推一步她走一步,鬼子不推她就蹲下身去摸脚。鬼子们火了,死劲地敲她的腿,死劲地砸她的脚。鲜血染红了她那白色的裹脚布,鲜血浸透了她那双青面白底鞋。

邬永妹被鬼子们赶着一拐一瘸地一步三停地往前走。她想“乡亲们该走远了吧,差不多是我与鬼子拼命的时候了”,于是她一屁股坐到地上,一边摸着受伤的双脚,一边对鬼子们大声说:“我的脚被你们砸得走不了路了,我也不会去做让你们吃饱了中国人的饭菜,去杀中国人的缺德事。”鬼子们立即围过来,对着她一阵乱打乱刺。邬永妹遍体鳞伤,她对着鬼子吐了一口血痰说:“你们凭什么要杀我们中国人?凭什么要烧我们的房子?如你们的妻儿老小被人残杀,你们的房屋无缘无故地被人烧毁,你们会怎么样?”接着她愤怒地瞪着鬼子军官,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杀死我吧,但中国人是杀不绝的,你们作恶多端一定会有报应!”鬼子们听不太懂她讲什么,但从她那愤怒仇恨的目光中,领悟到她是在指责日本人,于是端起刺刀要杀死她。可鬼子军官竟喝令鬼子兵住手。他面带愠色对着翻译耳语一阵。翻译笑嘻嘻地来到邬永妹身边说:“这位大嫂,快点赶路吧,只要你帮助皇军找到猪牛,找到粮食,皇军会重重地奖你,放你回家。”邬永妹想:“我帮他们找猪牛?我帮他们找阴间!”她理了理蓬乱的头发,看了看翻译说:“你是中国人吗?”翻译尴尬地眨了眨眼,微微地点了一下头。邬永妹说:“好!我走。”

邬永妹忍着钻心般的疼痛,咬着牙一步一个血印地向前走着。邬永妹国仇家恨涌上心头,她想到日本人的惨无人道,想到了兵荒马乱中过桥时被人群挤得掉入河中而惨死的父亲,想起了在逃难途中病死的公婆,她情不自禁地骂道:“土匪、强盗、豺狼!”鬼子军官听了一怔,急切地询问翻译,邬永妹说什么。翻译目瞪口呆,不知怎么回答,邬永妹随即说:“前面的村就有猪、牛、粮,有花姑娘。”翻译连连点头说:“是,是!”日本军官高兴地对邬永妹说:“你的大大的好人!”

听到自己的长官对邬永妹的称赞,鬼子兵对邬永妹不再打骂了,对她的监视也不那么严厉了。

机智勇敢选择地形逃生

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太阳早已躲进了厚厚的云层,不一会,天上下起了冻雨。邬永妹带领着鬼子们向高高的长爬,长林深树密,地面硬滑硬滑的,对鬼子来说寸步难行。上有高大遒劲的松柏,下有蓬勃稠密的灌木。邬永妹心中暗喜,逃脱鬼子魔掌的机会来了。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冻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滑,刺骨的寒饥一阵紧接一阵。鬼子们冻得紧裹衣服,耷拉着脑袋,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地看着脚下。突然听到一阵“沙沙”的响声,鬼子们抬头一看,走在前面的邬永妹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鬼子们一时不知所措,乱喊一团,朝着响声处胡乱地开枪。

原来邬永妹一爬上长就带着鬼子们登上乡亲们上山砍柴的岔道。岔道的右边有好几处陡坎,人们走在路上不是轻易能发现陡坎的,因为浓密的茅草掩盖了它。但哪儿有陡坎,哪儿的陡坎有多深,当地的老百姓是一清二楚的。邬永妹走到一处三米多深的陡坎处,趁着鬼子没注意,纵身跳了下去。真是天有眼,地有情,陡坎、茅草、树林救了她的命。

邬永妹能在乡亲们生死存亡的时刻,在鬼子鲜血淋漓的刺刀面前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在场的38个人的生命,并且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利用天时地利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她是郑港村人的英雄,也是郑港村人的骄傲。

上一篇:中传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考研大纲--新祥旭考研下一篇:回忆照片站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