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规划馆观后感

2024-05-27

上海规划馆观后感(精选8篇)

上海规划馆观后感 篇1

2008131班20082569黄肖滢

上海城市规划馆观后感

2010年上海将承办世界博览会,这似乎是世人皆知的事,但身为上海人,对世博究竟了解多少?恐怕并不尽人意。

X月xx日,我们班级组织了本月的团日活动——去参观上海城市规划馆,第一次较全面地了解到了有关世博的知识。

人们翘首以待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以其独特的姿彩耸立在人民广场东首,它迎着朝阳,满怀激情地接待着来自本市和国内外的游客朋友。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从底层大厅至四层展厅可供展示的面积为7000平方米,并拥有一百余米长的市民休闲街。

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风格定位体现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结合,布展主题是“城市、人、环境、发展”,以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跨度为主线,层层深入,并借鉴国内外先进展馆的经验,体现海派风格的个性。

观看到了整个2010年上海世博会现代恢弘的规划,感到了一种震撼!更感到了一种作为上海人的骄傲!

从伦敦到上海,从1851年到2010年,中国与世博有着割不断得悠久情缘。在“世博会历史展区”,几乎每届都有中国人参展和获奖的记录,一件件艺术品和主题雕塑,让人细细回味,感受它的神奇魅力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震撼性的影响。

从这次的世博会历史展上,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参与世博会的第一人“徐荣村”的画像,还能看到收藏于上海图书馆的记载荣记湖丝获奖情况的徐氏宗谱,很是欣慰,中国没有和世界脱轨。

2008131班20082569黄肖滢

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正是中国参展商那耳熟能详的假意一摔,顿时四溢的酒香让茅台不仅获得了金奖,从此也打开了走进世界的通道,享誉全球。

通过高科技互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城市的畅想——上海世博会漫游”,我们不仅提前体验到2010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撼的精彩瞬间,也让人感受到上海世博会的创新活力。

“一切精彩始于2010年”,我们拭目以待

世博会的宗旨是为了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使每一个参展国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参展国的地位和声誉。因此,有近155年历史的世博会被誉为是世界经济、科技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综观世博的历史,已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比利时、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韩国、中国这13个国家,25个城市举办过世博会。每一届世博会的举办都为举办的城市带来了大步发展的机会和留下了无限回味的财富。当然,2010的上海世博,不仅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机会,更有了让上海获得再次腾飞,去跻身于世界城市之颠的机会。

综观世博会156年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精神的一个完美体现的历史。尤其是从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开始,每一次世博会都有一个让人共识的主题。这一主题正是反映了每一个历史时期,全球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世博,让城市更美好”。这一主题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提下,人类对自然,人类对生存地球的一种和谐共存的渴望。

2010年上海世博的规划占地面积为5.28平方公里,在这规划范围内,建造永久保留的群体性的标志性建筑;在世博会的场馆内,会让人们提前感受到未来在科技成果改善下的新环境,新生活。总之,要向世人最大限度地展示科技美化城市生活。在上海的浦江之畔,世界各地的人们将透过各种科技咨询和成果,全方位地感受到城市如何美化生活,要再次印证:“世博促科技,科技美世博”。世博的展览是很逼真的,世博的未来是很美好的,她给了我们参观者一个美好的希望,也激起了我们一股热情,身为中国的一员,上海的一员,一定要为世博做出一份贡献,尽到一员的责任。

参观广西规划馆观后感 篇2

踏着四月的尾巴,我们班在毛概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广西规划馆参观。体验了广西繁荣、骄傲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广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穿过前厅,就来到了一楼的广西概况厅,作为整体展示的第一印象,展区采用绿色的发光柱体进行围合,以“欢迎您到广西来”为主题表达了广西人民的真挚与热情。三江阳程风雨桥、北海银滩、德天瀑布„„投影屏幕环绕在一起,通过视频画面,展现了广西各地市最漂亮、最具代表性的风景。

在展区的一角,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复原了广西特色建筑——骑楼,并利用骑楼廊道的进深为投影空间。在中央区域,还设置了以骑楼为背景的“幻影成像”系统,逼真再现了老广西的生活。

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进入南宁展馆,是一个绿色的世界:以绿色为基调的南宁展馆,突出了“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南国城市建设风格。在馆内,一个浓缩版的南宁大沙盘,让大家看到了南宁的规划——把南宁建设成具有秀丽岭南风光、浓郁民族风情、鲜明时代风貌的现代化宜居生态园林城市

上海规划馆观后感 篇3

编者按:上海博物馆今后几年的重心之一是筹备位于浦东的上博东馆,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日前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独家专访时,首次详尽解析东馆的缘起、筹备进展与规划。他表示,东馆的展陈将突出一条主线(中国古代艺术),两条辅线(分别是“一带一路”、上海与江南文化),强调做一种文化主题演绎的陈列,也就是“讲故事”。预计在2017年施工,2020年建成对外开放。

上海博物馆东馆选址浦东花木10号地块,这大概是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比较大的、又比较完整的最后的一块地了。澎湃新闻记者 贾茹 图

这是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第一次接受专访畅谈筹备中的上海博物馆东馆。

作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上海博物馆,其一举一动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化艺术界关注,上海博物馆今年的最大中心工作之一便是筹备上海博物馆东馆。今年1月24日,上海市市长杨雄在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将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规划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其后,杨志刚对外透露,上海博物馆东馆将在2020年前建成,选址在浦东上海科技馆西侧,建筑面积将达十万平方米。经过近一年时间,上海博物馆东馆筹备进展到底如何?将来上博两馆各自的定位与展陈具体情况到底如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12月18日就此对杨志刚进行了独家专访。他表示,为了配合东馆建设,上海博物馆启动了一个window计划,包含六个关键词,就是window中的六个字母,东馆的展陈将突出中国古代艺术主线,两条辅线(分别是“一带一路”与江南文化),强调做一种文化主题演绎的陈列,是“讲故事”,“以最有群众基础的书画为例,将来人民广场的本馆可能保留像现在这样的书画简史陈列,而东馆就是对某一主题用书画呈现书画史的深度和细节。”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澎湃新闻记者 贾茹 图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下简称“澎湃新闻”):杨馆长你好,经过一年多时间,我们很想了解上海博物馆东馆筹备进展等情况,想先请您简介一下。

杨志刚: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筹建可以追溯到2015年4月,市里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了一次调研会。在这个会上,筹建上博东馆提上议事日程。到6月27日,时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在陆家嘴论坛上正式宣布上海博物馆要“跨江东进”,到浦东去建东馆,市委市政府这样一个决定应该是从上海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推动上海市文化建设这个高度作出的重大举措,把建上博东馆确定为重大文化工程。从上海博物馆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这样的一个决定和上博内在的一个发展需求是高度契合的,所以很快就上下左右形成合力,特别是浦东区委区政府,对上博东馆非常重视和支持,应该说是拿出了浦东最好的一块地。市里提到了浦东的开放、改革,经济发展上去了,但是还需要加强文化、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希望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东馆落户在浦东,这样能够促进地区整体和谐发展——这应该是上海市未来区域发展里面的一个重要战略构想。烈日下排队进入上海博物馆的观众。澎湃资料

澎湃新闻:当时市里提出这个战略构想,您有心理准备么?

杨志刚:应该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我到了上海博物馆以后,面临着几个问题,其中一个发展的瓶颈就是现在的上海博物馆空间很有限,每遇到节假日,我们的南北门都排起长长的队伍,我们不得已做出了每天限流8000人次的规定,所以总有人被挡在门外,这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这些年城市发展非常快,人民群众精神的需求发展也非常之快,快到常常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已经意识到,博物馆的发展应该迎头赶上,而且需要捕捉时机。市里面,包括浦东新区的这样一个举措和上海博物馆内生的发展要求高度契合,这样就形成合力,一起推动东馆的筹建。上海博物馆东馆选址所在的地标。

艺术评论:对上博东馆建设的新址经过了怎样的选择?

杨志刚:我们选过几个地方,在陆家嘴看过,后来到浦东民生路也去看过,最后各方一致选定了花木10号地块,这个地块大概是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比较大的、又比较完整的最后的一块地了。这个地方在规划中叫花木文化行政中心,一条世纪大道像轴线一样东西穿越,再往东就到了世纪公园。大道两侧分布着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新区的行政大楼等,这块地方应该说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基础条件也相当好。

上海博物馆东馆选址浦东花木10号地块。

澎湃新闻:这个地块确实非常之好,而且面积大,经过一年多时间,那么现在上博东馆筹建进展程度如何?

杨志刚:我可以谈一些上海博物馆内部开展工作的情况,通过《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向热心的公众做一些介绍:去年4月份开始,为了配合东馆建设,上海博物馆启动了一个名为window的计划,它包含六个关键词,就是window中的六个字母,第一个w是wisdom,即智慧,我们要建一个智慧博物馆;第二个i,是interaction,即互动,因为今天的博物馆你不能把大门一关,自己想当然办事情,要和社会各界去互动的,这非常重要——今天的博物馆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第三个n是new,即拓新;第四个d是diversity,即多样,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古今中外都有,而且我们在世界文明大的背景下来展现中国的古代艺术;第五个o是open,即开放。今天的博物馆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让我们的公众走进来,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博物馆也要走出去,进入社区、校园;第六个w是world,即面向世界。工作目标就是要成为世界影响力的博物馆,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广泛地传播中国文化,要成为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博物馆,为此还必须进一步推动我们的国际化,这对于提升我们的能力是不可忽缺的。这个window计划包含着我们的一些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

为什么强调是窗口,大约有这么一些含义在里边:

一、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的窗口;

二、要像打开窗口一样把我们的眼界、胸怀、格局打开,这些都会决定东馆建成后它的高度有多高,没有相应的眼界、胸怀和格局,很可能就是建一个博物馆的外壳,我到上博以后,特别强调要打开眼界、心胸,打开我们的格局。我们要到国际上去找对标,要在中国国内的博物馆界找各个领域做得最好的对标,这样我们建成的东馆才会体现这个时代的的高度;

三、窗口意识与“酒香”意识相对——以前有一句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酒香意识,认定有一个好酒存在,味道可以传出去,然后吸引大家走过来。和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窗口”意识突出的是“内容”和“连接”,并且反映的是进行时,和“酒香”作为一种完成时是不一样的,窗口之所以成为窗口,要有内容才能成为窗口,这还不够,还要有连接,有了连接、有了内容,窗口才能成为窗口,缺其中一个这窗口就不存在。;

四、东馆建设有时间节点,需要有序的步步推进,这就必须明确相应的“窗口期”,我一直在提醒,过了某个窗口期,窗口就要关掉的,因而必须牢牢把握各个时间节点,把握住机会和机遇。

目前上博“window计划”已进入到3.0,window1.0 始于去年4月份,那时开始启动了新馆建设的研究工作,包括在国内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由馆领导分头带队,重点是学习、借鉴最近10来年新建成博物馆的经验和得失。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9月份。

9、10月份window2.0,主要是不断地修改、完善项目建议书和启动国际招投标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一直到今年的2月份,从今年2月份开始,我们进入window3.0,期间的重点内容就是进一步研究、探讨东馆的展陈方案,做好国际招投标的各项工作。接下去还有4.0、5.0。

澎湃新闻:还有几个节点我们也想了解,比如新馆建筑的设计方案以及何时真正施工?

杨志刚:目前处于国际招投标环节的深化设计阶段,有若干家国内外的设计事务所在做建筑方案的深化设计,估计到明年的一二月份可能会有结果出来。动工的时间肯定是在2017年。

澎湃新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对于东馆,你们设计的理念是怎样的? 杨志刚:我们制定了详细而规范的项目建议书和设计任务书,我们希望设计师依据这些文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作能动性,按照科学性、艺术性的总体要求,把上博东馆打造为一个新的文化地标,同时又能满足博物馆的各项功能。东馆展陈:一个主线,两条辅线

澎湃新闻:你对在上海文化战略中的地位怎么理解?

杨志刚:这个就要讲到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很有意思的,很多博物馆,在追溯自己发展历史的时候,往往寻找的那个坐标体系是和馆舍相关的。就是说,如果馆舍是有变化的,常会以馆舍作为区分不同阶段的重要节点。上海博物馆64年的历史,就可以如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2年上海博物馆创建起,那时落户在老上海跑马大楼,就是现在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将要落户的地方。当初这幢大楼门前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上海博物馆,一块是上海图书馆,两馆同在一个楼内。上海博物馆1959年搬入河南南路 上博1959年率先搬出去了,搬到河南南路,上海博物馆由此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一直到1993年人民广场馆开始破土动工,到1996年人民广场的上博正式建成开放,从那时到现在是第三个发展阶段,我们刚举行了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20周年的馆庆活动,在大家心目中,这是一个节点很清晰的阶段。按照馆舍来区分阶段性,体现了硬件在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实,硬件提升可以给博物馆的全面提升提供难得的机会,以硬件的提升带动博物馆整体能力的提升,可以是一个有效的策略。现在要建东馆,是处在上海博物馆第四个发展阶段的起点,只能说是起点,万里长征刚刚开始。

1996年,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澎湃资料 澎湃新闻:那么上博东馆的展陈设计是怎样的构想?

杨志刚:我想大略可以这样概括,一条主线,两条辅线。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我们会经过充分的研究来选一些能够有代表性,典型性意义的,能揭示中国古代艺术发生、发展的面貌的主要面貌、主要脉络及其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内容,来做展览。

澎湃新闻:这里的古代艺术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书画、玉器、瓷器等?

杨志刚:是的,会在里面选一些,因为展览是要做成一个特定的体系,这跟写书还不一样,脉络需要非常清晰,还要结合我们的馆藏特点。

两条辅线,第一个辅线是“一带一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战略,我们将在回应国家战略的同时来拓展上海博物馆的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文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条辅线是上海及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因为上海博物馆虽然是国家级博物馆,它不仅属于上海,还属于全国,属于全世界,但毕竟这个博物馆是以“上海”两个字来命名的,又是在江南这个地域上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觉得她又肩负着展现上海和江南文脉的使命,我们有责任对上海和江南地区的文化有所梳理、有所刻划、有所梳理、有所呈现。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上海博物馆是一个文物博物馆,它所有的展览以文物为基础。当然我们以后也会更多的更好的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数字化的手段,体验的方式,但是我想以文物为中心来办展览,这仍然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所以我们现在在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我们的藏品基础,因为这些展览要用,因为这些展览要用我们的藏品支撑起来的。当然我们也需要做文物征集和外借,但首先要利用好馆藏基础。

澎湃新闻:上海博物馆这么多年有没有对藏品进一步的摸家底,并像故宫那样有一个系统的出版?

杨志刚:现在有几件工作同时在推进:一是现在是借助国家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来进一步整理我们的典藏;二是通过一些策展,哪怕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展览,逐步地摸清家底,比如说工艺部的,近年做的一些展览,如砚台、竹刻,这些都对我们梳理馆藏是积极有效的。吴湖帆鉴藏展览也是基于我们自己的收藏、研究推出的一个展览,这种展览在2020年东馆开馆之前还会再做,或者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为以后东馆打基础。还有,继续在推进“上博藏品研究大系”的撰著和出版,等等。东馆建设,也一定会带动对上博收藏的深入整理和深度研究。上海博物馆竹刻展品

澎湃新闻:主线和辅线的呈现,是常设展还是特展?

杨志刚:都有可能,现在我们是在排菜单,先把菜单拉出来。

澎湃新闻:我还有一些感想,东馆陈列古代艺术的主线肯定没有问题的,但具体到辅线,江南那一块那是太丰富了,包括上博藏的书画、工艺品都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一带一路”怎样呈现?我们知道上博对丝路文物,馆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远不及江南这一块,这个怎么解决?

杨志刚:做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展览,确实存在藏品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我们现在是希望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看看能不能有一个扭转,所以,既有做常设展的计划,也有做临展的选项。

澎湃新闻:或者是系列展与借展的方式,比如像与陕西文博界、敦煌研究院、龟兹研究院甚至国外文博机构的合作。

杨志刚:临展和常设展其实是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一个体系。

澎湃新闻:今年年初你曾表示,东馆与本馆的展陈有区别,东馆以书画和工艺类为主,人民广场的本馆以青铜器和陶瓷器等为主,你现在提出的“一条主线、两条辅线”和年初的提法有不同吗? 杨志刚:这个一点不矛盾,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谈事情。澎湃新闻:这两个部分怎么区分?比如,如何满足很多习惯到上海博物馆本馆看展的观众的品位和习惯问题?通过东馆建设,怎么培养对上博新的观展习惯?

杨志刚:上海博物馆还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架构,设有两个展馆,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新建成一个展馆,到了十四五、十五五,或许还有北馆和南馆,这是新的一种博物馆管理架构,我们要在这个方面做好探索工作,前景还是非常的喜人,关键是这是有利于上海的文化发展,在上海文化发展的过程里面我们也拉动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讲到东馆和本馆的特色,我们确实有这样的考虑,本馆这边可能重点是落在青铜器和陶瓷器,东馆重点落在书画和工艺类的。但这还不是东馆和本馆在展陈风格和展陈体系上最根本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是在东馆是强调做一种文化主题演绎的陈列,它是“讲故事”。跟本馆按文物材质来做分类和做陈列是不一样的,观众现在来到我们博物馆看到的是青铜馆、瓷器馆、书画馆、印章馆,这是按文物材质分的。那东馆要打破这种门类的界限,注重文化主题的演绎,展陈中可能同时有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也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材质的文物组合在一起讲一个故事。

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弘一斋”特展中的《睢阳五老图》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包括“一带一路”里的文物,包括书画,以后东馆不像现在的上博是一个常设展,都是要组织起讲一个主题故事的?

杨志刚:本馆所看到的书画陈列是不太一样的,本馆的书画常设展是按时代展开的。比如唐、宋、元、明、清,这样的展陈体系和风格,我们觉得在人民广场的本馆还可以保存。

澎湃新闻:这样好,因为人民广场是人流的最大集中地,书画有最广阔的群众基础,很多观众来看青铜器等可能是走马观花,但一幅画、一件书法可能就能看半天。

杨志刚:是的,尤其像你这样喜欢书画的。

澎湃新闻:我就代表书画界吧,很多外地的书画界朋友就担心说东馆建成后到人民广场看不到书画了,你这样一分析也就释疑了。

杨志刚:我们做过很深入的讨论,我刚才讲window3.0期间,从今年2月份开始,馆内对展程内容是做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已经举行了十来次专题研讨会。讨论里有专家提到,说以后在本馆可以看中国古代书画的简史,到了东馆,则可以看到书画史上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更加精彩的内容。澎湃新闻:这样的区分挺好,也就是本馆是像现在这样的书画简史陈列,而东馆就是对某一主题用书画呈现一个深度和细节。就我了解,上博有很多古代书画的巨制,包括长的手卷、极高的竖轴,过去在本馆是没有办法呈现的,不能看“完璧”。

杨志刚:我们现在正在加紧研究,因为这样的展览是与研究的深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研究这种展览是做不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期待的东馆展陈体系和风格,对策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知识的结构,策展的能力,包括各个部门之间怎么来互相协调,这都提出了新的课题。澎湃新闻:现在国外一些大的博物馆,很多都是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来进行策展,上博吴湖帆的展览也是如此。上海博物馆以后也是想鼓励推广这一方式吗?

杨志刚:对,上海博物馆学术研究的力量非常强,拥有排在全国前位的综合实力。但我强调,要把这种实力转化为能力,实力和能力,二者是有差异的。能力是什么?能力是一种行动力,是一种创新力,是行动的,就是你要把它通过行动呈现出来,形成成果,并体现出创造性。实力是静态的,能力是动态的,就是说只有去投身到工作里面,投身到事业发展里面,实力才会变成能力,所以还是回到去年市里那次调研,我汇报的时候就说上海博物馆面临着两个挑战,硬件的提升和能力的提升。现在东馆的选址,立项已基本定了,国际招投标之后就可以进入开工的阶段,但是能力的建设、能力的提高路还很长。

澎湃新闻: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你认为东馆面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在硬件上,而主要是软件与人员的能力上? 杨志刚:还是能力的提升,包括队伍建设、青年人的培养。东馆加上本馆建筑面积接近14万平方米,放到国际上看也是大的,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场馆需要有一大批的出色的工作人员才能把它真正的支撑起来,上博现在提出要建设“研究型”博物馆,这个研究型是指方方面面,不仅仅指研究人员。上海博物馆“菩提的世界:醍醐寺艺术珍宝展”

高剑平澎湃资料

东馆后续:或有南馆北馆

澎湃新闻:上博东馆的工作千头万绪,而上博本馆虽然是大修也是不闭馆的,你个人的精力分配怎么协调?

杨志刚:围绕工作的重点吧,比如说今年上海博物馆有一项很中心的工作,就是上海市第九巡视组进驻上海博物馆,这一年我们是花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认真地进行巡视和整改的各项工作,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推进制度建设和内控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应该说成效都是非常显著。这些基本功打好了,我想对以后东馆的建设肯定是一个推动,所以本馆和东馆的工作不能截然分开,是相辅相成,上海博物馆还是一个整体。

澎湃新闻:你刚才还提到一句,博物馆要走出去,包括今后还有南馆、北馆,像卢浮宫、蓬皮杜这些名馆也是到处在国外建设分馆,上博对于“博物馆走出去”有什么想法?

杨志刚:这个需要回到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话题上去,这二三十年,整个国际博物馆界非常突出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国际博协在对于博物馆的定义里,有一项一直没变的,“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既然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你就必须要去理解这个社会发展对博物馆提了哪些要求。像上海博物馆1996年在人民广场开馆,到现在20年,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窗口同时,它改变了人民广场这个特定区域的精神气质,广场周边社会文化的氛围得以提升,我觉得这就是博物馆履行社会责任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海博物馆建设东馆,为浦东的发展增添后劲,形成一种整体协调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上海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空间非常大。第二个上海城市目前发展有它不均衡的地方,尤其是在区域上,区域和区域之间比较,比如说苏州河以北现在的文化设施就非常少,尤其是大型的文化设施。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如果市里面需要我们“跨河北上”,我想我们愿意去承担这样一种社会责任。另外,现在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博物馆都建分馆,如果中国的发展确实到那个份上的时候,上海博物馆会义不容辞地承担这样一种使命。澎湃新闻:这两年在上博的工作体会对东馆的策划还有什么启发?

杨志刚:这两年以后我们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创新,比如亲子教育,最近在举行“郭爷爷”对小朋友的导览,非常成功。今年夏天,中福会有一个会展活动,我们也应邀参加了推出我们的亲子活动,也是现场爆满,好评如潮。在东馆我们会把现在本馆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加以弥补,比如说我们研究观众的结构,就发现青少年、学龄儿童比例比较低,这个可能和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属性有关——古代艺术的门槛比较高。但是我们觉得东馆可以做拓展工作,有些事比如素质教育、文化涵养等必须从娃娃抓起,博物馆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设想在东馆会有一个类似于探索宫的场馆——探索宫这个名称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奥本海默夫妇在旧金山建的一个博物馆名称,非常强调体验和互动,是一个自然类、科技类的一个互动体验馆,非常成功,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例。后来法国,也做了类似的一个叫探索馆,我们会借用这样的一个概念,其实我们看重的是他的理念,鼓励探索(explore),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博物馆的教育。但我们和美国探索宫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想做历史人文类、艺术类或者说文明类的一种“探索”。澎湃新闻:而且你们这个将来和旁边的上海科技馆是一个补充,一个是往前探索,一个往未来探索,这个很有意思。

杨志刚:对,我们尝试带领孩子们开启一个有关于文明、历史、艺术的“探索之旅”。这个内容还是和前面讲的一条主线两条辅线相契合的,但在展陈的语言,运用的手段方面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与特点。我们目前从资料上来看,人文历史类的探索宫好像这方面报道还很少,我们想做一个创新。刚才讲的是场馆的硬件提升,东馆的建设将突破本馆因为场地有限而带来的诸多束缚与不足,推动包括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文创、服务在内的各方面功能拓展,那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我们的综合实力,那很可能就大不一样了。简言之,由实力出发,将之转化为我们的能力,能力提升了以后,最终我们的整体水平也会相应的跨上一个新台阶。

澎湃新闻: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上海博物馆是古代艺术博物馆,可能收藏最近大概也就是到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这样艺术家的作品,基本不收藏当下的艺术,但上海本身是中国近现代艺术的策源地,从延续中国艺术、100年以后再看上海博物馆的角度考虑,以后上博的收藏,这几十年可能就断掉了,随着东馆的建设与开放,你们有没有想过将来适当介入收藏当下的书画、工艺等,而且我个人觉得你们的收藏应当是艺术史眼光的,而不是像当下一些土豪与炒家只关注艺术家的职位与市场价格,你们的收藏一定是有艺术史眼光的,有中国文脉的。

杨志刚:我深深感到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平台,目前的重点是在中国古代艺术,或者到现在为止我们六十几年走的道路是以中国古代艺术为主的,这个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藏品基础有关。

展望“十三五”,大概这个定位不会变,但会强调三个东西,一是怎么样来更深度的展现中国古代的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文明。二是说要在历史的长河里来呈现中国古代的艺术,这就不排除我们会向近现代有所开放,因为我们觉得这样会更完整,更有说服力。第三个我们要思考,要运用好数字化、多媒体的手段,来营造一种更富有艺术情趣的空间和观展方式,让更多的人进博物馆后有更多的东西学习、领会、享受。今后的“十四五”、“十五五”,我们会不会向综合性的艺术博物馆转型发展?我觉得这要取决于很多博物馆以外的条件。

澎湃新闻:你是2014年12月份,从复旦文史研究院到上博的,到现在正好两年,这两年的工作想请你简单谈一下体会。

上海历史成列馆有感 篇4

步入陈列馆,人们仿佛回到了上海的昨天,申城近代脉搏呈现眼前。陈列馆由序馆“华亭溯源”和“城厢风貌”、“开埠掠影”、“十里洋场”、“海上旧踪”、“建筑博览”、“车马春秋”等6大部分组成,以实物实景再现上海近代发展史。

陈列馆内,人们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城厢老街,鳞次栉比的咸货店、酒店、花行、布号、竹器店、打铁铺、客栈等;陈列馆内,人们也看到了30年代上海的石库门弄堂,以及石库门弄堂口的老虎灶、烟纸店,穿街走巷的小贩……陈列馆内十六铺码头,望平街、福州路的报业中心,租界里的华界,大世界游乐场,上海跑马场,20年代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南京路的昔日风采等,使“老上海”回想起流逝的岁月……上海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共有398处近代优秀建筑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陈列馆选择了130余座最具代表性建筑,以微缩模型一一向人们展示,其中有汾阳路79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现上海工艺研究所),北苏州河276号邮政总局大楼(现上海市邮政局),汉口路193号工部局大楼(现市劳动局)等,古希腊、罗马、巴洛克、文艺复兴等时期的建筑风格一一展现。

大路通衢折射出上海的文明进步。上海开埠以来交通工具不断变化,陈列馆从旧式轿子、独轮车、马车、黄包车、脚踏车,至申城的第一辆有轨电车,都以实物形式作了展示。

不久前,市领导参观了“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后,高度评价说“青少年看了受教育,老年人看了可回味。”

原汁原味 再现真实

“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力求原汁原味地再现百年上海的历史风貌和民间风情,市文管委、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等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设计铺设馆内石库门弄堂一条“弹硌路”费了好大周折,工作人员最后在市郊嘉定县城找到上海仅存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花岗石“弹硌路”,并找到早已退休的市政工人,请他们现场施工铺路,昔日上海的“弹硌路”终于铺就。

陈列馆中的“百珠大礼轿”也是一件实打实的绝版真品,这座礼轿上雕刻了众多戏剧故事和人物,据说是旧上海最大的“物华号”贳器铺,请10位木雕师花费10年时间才精心雕琢而成。

陈列馆的每一件实物,都有它不平凡的来历。

上海规划馆观后感 篇5

各位游客:欢迎您参观2010上海世博会智利国家馆。

我是XXX,今天我将作为讲解员全程陪同您参观,带您领略来自遥远南美洲的智利异域风情,感受智利特有的文化、艺术、科技与智利现代化城市发展思路。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再一次重温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游览全程大约需要30分钟,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奇异的南美风情之旅吧。

智利对于大多数中国游客来讲是遥远而神秘的,在正式参观之前,我先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智利概况: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东与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境内有著名的复活节岛石像、印加文化遗址等世界级文化遗存,整个智利国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形状狭长,横跨了38个纬度、7个亚气候带, 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也被称为“南美的裙边”,也正因如此,智利国家馆的总设计师胡安先生(JuanPedro Sabbagh)将 “纽带之城”作为此次世博会智利国家馆阐述的主题。同时这座“纽带之城”也象征着中国和智利的纽带,展示了智利的风土人情、触发人们对未来城市理想之路的思考。

整个智利国家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展馆外观呈半透明状,由可回收玻璃筑成,可阻隔热量和声音。从空中俯瞰,建筑外形为不规则波浪状,层次起伏,如同“水晶杯”,承载着智利人的和谐生活状态,以及对城市未来的畅想。展馆内部所用到的木质结构采用的是产自智利的松木,出于对环境的考虑,智利政府规定每砍伐一棵智利松都需要再种三棵,以弥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整个智利国家馆总造价超过700万美元。

智利馆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设想,旨在回归城市的本质,着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无论是可回收的玻璃外墙还是智利松木都充分展示了智利这个国家对于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意识,而且非

常符合上海世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也正是因此,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智利国家馆共接待游客共计400万人次,并获得上海世博局颁发的最具人文奖、最好主题发展金奖。

通过以上简短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智利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下面就请各位跟我一起进入展区,踏上我们的智利之旅。

(1号厅)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1号厅,在这里我们将认识一位来自智力的小朋友“Manu”,“Manu”今年7岁,她代表着未来城市的主人,他也是我们今天的另一位导游,在她的引领下,我们将从不同角度体验智利的当代城市风景和人文风情,并畅游未来城市的理想生活。

现在“Manu”打开了了窗子,仿佛上帝之子般俯瞰着地球上的城市。他将看到象征智利的圣地亚哥的发展,城市日日夜夜的变化,也将看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他陷入了思考,作为城市未来的主人,他思考着城市与人的关系,思考着城市的发展之路。

(2号厅)

刚才的1号厅为各位游客展现的是从城市宏观的角度理解智利,那么下面我们将进入2号厅,在这里我们将看到普通智利人的生活,穿越时空,了解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普通智利人此时此刻在做什么。

现在“Manu”邀请大家通过空中旅行来到她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的家中做客。这是一个典型的智利中产阶级的公寓。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整个房间的物品都倒挂在屋顶上。其实这是设计师非常巧妙的一个设计,因为中国和智利地处地球的两端,我们是正着的,到了智利却是反着的。而借助玻璃、灯光装置形成的倒影,我们现在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普通智利人的家中,别有一番趣味。

“ Manu”就是在这个“家”中观望着城市。现在透过公寓的窗外,我们可

以看到Manu邻居们的生活。

其实这些窗户是分别设置在智利的18台摄像机传回的实时画面,设计师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让我们能近距离体验6组普通智利家庭一天的生活外,还想表达在当今快节奏城市生活中,人们邻里之间互不接触的独特社会现象。而引发人们对相邻而居、和睦相处的思考。

(3号厅)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巨蛋”是整个场馆的心脏,设计师把他寓意为“种子”。城市起源于这颗巨型种子,他是未来城市的生命之源,在这里种子不仅被看做城市的源头,同时也被看作是人类对未来美好城市的设想。

在这颗象征城市之源的种子里,设计师设计了一条坡道走廊,通过一组组人文影像,向我们传达城市并不是由建筑、街道组成的,是一个我们与他人,与自然空间联系的地方,是由关系网络组成纽带的新型城市理念。他鼓励人与人之间彼此关联,加强联系与合作。未来城市发展之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关系。这也是智利国家馆的主题:纽带之城的真正含义。

这棵长达18米的巨蛋也是由智利南部出产的智利松包裹而成,在智利制作完成后再运到国内。前面我们提到过在智利每砍伐一根智利松就要补种3棵作为对大自然的回报,那么在我们眼前的这颗种子就会创造三倍体积的森林。从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智利人注重环保,重视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理念。

(女性雕塑)

穿过种子,大家看到的是象征着执掌智利国家生命,催动种子发芽,保佑人们心灵沟通的守护女神“The Welcome”。正是他在不断催动这颗象征城市未来的种子孕育萌芽,不断生长,催生新的城市。

(四号厅)

穿过了孕育城市的种子,我们又见到了熟悉的“Manu”。

“Manu”已经看到了城市的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繁荣、便捷,同时也看到了城市高速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困惑甚至是灾难。所以他在思索未来的城市应该怎样发展,如何创造一个更好的城市。

设计师把“Manu”所思考的问题答案展现在了对面的8根图腾柱上,每一根柱子上都描绘了一条新城市应遵循的原则。通过这个环节设计师想让我们重新思考当今城市的发展方式和状况是否合理,该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建造一个更好的城市。

(五号厅)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智利城市发展实例厅,在这里设计师将我们从对未来的思考拉回到了现实中,这里展示的是智利公共和私人的创意作品,以及智利有效解决城市问题的案例,如社会住房,公共工程和文物古迹等。

(智利馆内原木雕塑2)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展馆里的第二座雕塑,这座男性木雕名叫“The Invitation”。Invitation在英语里的含义是邀请,这是智利人民对外国参观者认识智利的邀请。The Invitation手里拿着的脸型指示标志代表他将引领游客继续参观。

(Rendezvous广场)

在刚才那位“The Invitation”的带领下,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Rendezvous广场,设计师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智利小镇的情景,一个公共的空间、一个交流的空间。各位游客不仅可以坐在实木阶梯上欣赏智利特色的文艺表演,放松心情,暂时摆脱城市压力的束缚。还可以通过广场进入展馆的6号展厅,在哪里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看到关于智力全方位的介绍视频,相信大家会对智利有更如的了解

在这里设计师还设计了几个有意思的互动环节,下面我为大家来一一讲解。(智利井)

曾经有人说过:“假设在中国打一口无限深的井,穿越地心,井的那一头可能就是智利。”,大家现在眼前的这口井就是一口通往智利的深井。他是通过高科技视频手段,把同属地球两端的中国和智利现场画面进行卫星实时传输。让中国游客可以看到地球那端的智利风光,智利人也可以看到这里的参观场景,不过由于中国和智利时差达 12小时,我们早上参观时,可能会看到智利人正在吃晚餐。”

说起这口智利井,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很特别的故事: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33名矿工被困距离地面 625米的深井中。当时有游客发现智利井的实时画面中在圣地亚哥一处酒吧里有很多智利人围坐在一起观看着电视中的矿难营救画面。这一情况当时吸引了不少中国游客聚集在“深井”周围,打探着酒吧中的情景。随后展馆根据这一突发情况决定利用视听室和‘智利井’的视频设备同时开始转播现场营救情况。并广播通知游客,随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来观看。大家甚至开始交换自己掌握的救援信息,为被困矿工祝福。

当矿工们陆续升井后,展馆内的游客们也都十分激动,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说,在观看转播时,自己心潮澎湃:“营救是对人性的尊重,让人感动万分。” 智利馆出入口也特意放置了提示牌。上面写着:“营救33名被困的矿工非常顺利。朋友们,感谢你们对此事的密切关注,我们倍感温暖。”

这个不经意间发生的故事,完美的阐释了设计师设计这口深井的含义:就是哪怕相隔再遥远,人们都会成为朋友,中智两国距离上那么遥远却又那么接近,目光在此交汇,文化于此相融;这口井真正成为中智两国间的一口友谊之井

(智利墙): 除了智利井以外,设计师还为我们设计了一道通向智力大门的智利墙,游客朋友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浏览到智利一些主要城市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增进对智利的了解。

(树干的声音)

现在看到的这个雕塑作品是由智利雕塑家Osvaldo Peña先生所创造的“The Trunk of Sounds”中文意思是树干的声音,趴在树干上可以聆听到悠扬的智利音乐和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而且和之前我们看到的前两尊男女雕塑一样这三尊木雕作品都是采用树龄百年的完整树木雕琢而成的,趴在上面还可以嗅到百年古树身上散发出的树香味,不过小朋友们注意了只可以爬上去听,千万不要爬上去听呦。在广场边设计师还特意为我们设计了智利风情的小市集,置身其中您不仅会感受到智利独有的人文气息,还可以采购琳琅满目的智利特色商品,其中有作为智利国家名片的葡萄酒,我们准备了智利46个酒庄出产的139类红酒供大家品尝购买。说起智利的葡萄酒,虽然不如法国葡萄酒在国内出名,但是相信真正懂得品尝红葡萄酒的朋友可能知道,智利狭长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酿酒葡萄品种的优质产区。智利葡萄酒在世界上是公认的性价比最高的葡萄酒。相信喜欢葡萄酒的朋友肯定不会放过这个近距离接触世界顶级品质葡萄酒的机会。此外我们还为您准备了智利国酒PISCO以及智利独特的Empanada(恩巴纳达)馅饼、Parrillada(巴利亚达)烤肉,在参观之余你也可以品尝到智利特色美食。

上海规划馆观后感 篇6

近日,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东道主,世博会上海馆再添一位合作伙伴——骏丰频谱,并正式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在上海召开了骏丰频谱成为“中国2010年世博会上海馆合作伙伴”新闻发布会暨“世博之星·城市风采老人”代表团授旗仪式。骏丰频谱将以 “创建家庭医疗保健事业,提高人们生命生活质量”的企业形象助力世博上海馆,助推“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世博理念,倡导“老人与城市的和谐观念”。同期,会议也进行了“世博之星·城市风采老人” 代表团授旗仪式。在授旗仪式上,骏丰频谱宣布在全国开展“欢聚上海,博览世界”大型公益活动,并将在全国58个大中城市推举出代表每个城市文化理念的800名 “世博之星·城市风采老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一起“欢聚上海,博览世界”,并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体现健康风采、孝亲家庭、奉献社会的典型照片,以及对世博会的祝福语。让中国老人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文明、进步的脉搏,同时向世界展现中国老人的健康风采、爱心事迹,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孝道美德、展现中国人民对世博的美好祝福。

世博会作为世界顶级的博览会,各个国家都联合各自的国际知名品牌、拿出最好的科技创新产品来展示与诠释“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最新生命科学理念。作为本届世博会的承办城市,上海世博馆以“石库门”为灵感,主题为“永远的新天地”,将展示一个更魅力、更融合、更智慧的上海,以表达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理解。骏丰频谱总裁陈险峰谈到本次与上海世博馆牵手结成合作伙伴时指出,“永远的新天地”体现出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将现代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是骏丰作为一家中国本土企业非常看中的,是与骏丰文化理念相吻合的。骏丰频谱创建20年来,一直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主要来源和特点的骏丰企业文化,近期更秉承“以德治企”的管理思想,在企业内部组织学习《弟子规》等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经典、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成就幸福人生”等活动。其次,骏丰频谱联手上海世博馆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老人能参与到百年世博会中去,让他们在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老人的风采,分享上海世博会的成果,因为他们曾是新中国城市的建设者,创造了现在繁荣的城市,我们需要和他们一起展望城市的未来!

本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谐城市”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现代社会,城市老龄化逐渐加剧,城市的和谐发展与老人的“身心健康”更加紧密相关。古人讲“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实现老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健康”。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全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转变,从现在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从大约6亿增加到20亿左右。”而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字和增长率,都堪称世界之最。老年群体是社会相对弱势且又在迅速扩大的群体,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急待解决的难题。而本次上海世博馆与骏丰频谱的联手合作正是将“老人与城市的和谐观念”注入到上海世博馆的城市话题中。长期以来,骏丰频谱为倡导老人及家庭健康新观念发挥者积极的促进作用。骏丰频谱一直以来推行“家庭医疗保健”新观念,其自主研发、生产和经营的高新科技产品——骏丰频谱水治疗保健仪等系列产品,帮助千百万顾客尤其是中老年顾客重新掌握了健康。同时骏丰频谱更倡导亲情服务,提倡老人“精神健康”、除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更应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每件国家大事中都闪耀出中国老人的风采!”骏丰频谱在生物科技创新家庭医疗保健的同时还探索出一条“爱心公益”之路。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当中,骏丰频谱逐渐摸索出可以有效带动社会公众参与的“聚变公益”的模式:以企业为链条,关联并聚集周边的顾客和社会力量,通过企业搭建的广阔平台,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提供支持条件,从而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实现像热核反应那样聚变式的群体公益行为。中国逐渐迈向一个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关注健康的同时,特别希望能

够发挥余热,为社会再创造价值。这个爱心平台能够让老年人在生命的晚年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从抗震救灾的爱心捐助、到奥运精神的火炬传递,骏丰频谱都提供给老人们展现自身价值的社会舞台。在北京奥运之际,骏丰组织来自全国45个城市的两千位爱心老人,带着国人对奥运的祝福,一起冲击世界吉尼斯记录;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骏丰组织来自全国22个城市的百位爱心老人带着各地祖国祝福语,登临长城,将万颗红心铺满长城。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让新中国老人们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闪耀出中国老人的风采。

上海规划馆观后感 篇7

嘉吉公司已签署意向书,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国家馆合作伙伴。在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期间,嘉吉公司将在美国国家馆内盛情接待其所在社区成员、客户、合作伙伴和政府官员,并将着力呈现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创新成果。美国馆组织方联合主席艾秋兴女士表示:”我们非常自豪地欢迎嘉吉成为美国国家馆赞助商。嘉吉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

嘉吉公司已签署意向书,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国家馆合作伙伴。在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期间,嘉吉公司将在美国国家馆内盛情接待其所在社区成员、客户、合作伙伴和政府官员,并将着力呈现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创新成果。

美国馆组织方联合主席艾秋兴女士表示:”我们非常自豪地欢迎嘉吉成为美国国家馆赞助商。嘉吉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专长可以追溯到1865年,服务中国也已有悠久的年日,它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企业核心领域同本届世博会美国馆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与健康’完全吻合。”

“我们非常欢迎,也很感谢嘉吉对上海世博会美国国家馆的支持,”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康碧翠女士表示,”嘉吉是一家具有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优秀实践的企业,它将为场馆带来丰富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膳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这有赖于可持续农业发展系统和安全的食品供给来保障。”嘉吉公司一直致力于分享我们在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应对明日经济和社会的挑战。通过展示我们公司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创新的优良传统,我们能成为创建’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

此外,作为同时在城市和农村推广2010上海世博会”更美好生活”主题的一部分计划,嘉吉的志愿者们也计划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邀请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参观世博,”因为嘉吉的发展深深植根于农村,” 嘉吉公司中国总裁葛诺仁先生说道,”今天,城市的发展同农村的支持密不可分,一直以来我们积极参与农村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嘉吉参与世博会,不仅要在城市中推广,也要在农村地区推广世博会的’更美好生活’的理念”。

繁版嘉吉公司已簽署意向書,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美國國傢館合作夥伴。在為期6個月的世博會期間,嘉吉公司將在美國國傢館內盛情接待其所在社區成員、客戶、合作夥伴和政府官員,並將著力呈現其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食品安全領域的創新成果。美國館組織方聯合主席艾秋興女士表示:”我們非常自豪地歡迎嘉吉成為美國國傢館贊助商。嘉吉在農業和食品領域的……

嘉吉公司已簽署意向書,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美國國傢館合作夥伴。在為期6個月的世博會期間,嘉吉公司將在美國國傢館內盛情接待其所在社區成員、客戶、合作夥伴和政府官員,並將著力呈現其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食品安全領域的創新成果。

美國館組織方聯合主席艾秋興女士表示:”我們非常自豪地歡迎嘉吉成為美國國傢館贊助商。嘉吉在農業和食品領域的專長可以追溯到1865年,服務中國也已有悠久的年日,它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食品安全管理領域的企業核心領域同本屆世博會美國館的主題’可持續發展與健康’完全吻合。”

“我們非常歡迎,也很感謝嘉吉對上海世博會美國國傢館的支持,”美國駐上海總領事康碧翠女士表示,”嘉吉是一傢具有強烈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優秀實踐的企業,它將為場館帶來豐富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膳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這有賴於可持續農業發展系統和安全的食品供給來保障。”嘉吉公司一直致力於分享我們在技術,知識和經驗,以應對明日經濟和社會的挑戰。通過展示我們公司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食品安全創新的優良傳統,我們能成為創建’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

观沈阳城市规划馆 篇8

进入展览馆的大厅,一幅雕刻成169平方米的《盛京赋》率先映入师生们的眼帘,在乾隆皇帝的笔下沈阳颇具王者风范:“沈阳为王气所聚,乃建盛京而俯关西”,苍劲有力的字体张显着沈阳的恢宏气势。

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八经街59号,建筑面积5300多平方米,全面展示了沈阳市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建设成就和规划建设蓝图。展示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历史篇、规划篇、建设篇、展望篇,以及沈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度假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

展示馆中心区面积660平方米,比例1:750的沈阳城市规划模型,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城市模型。模型综合应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全面详实地反映沈阳城市建设现状和近期建设发展目标,展现了沈阳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展示馆设立多媒体放映厅,循环播放沈阳城市总体规划宣传片。设立了市民参与室,采用触摸屏查询系统,可以查阅城市规划的相关资料。同时,还运用动态幻影成像技术,反映沈阳市古老中街和现代中街的对比,以及浑河两岸局部微缩景观,立体形象地丰富了展示内容。在展览馆的一楼,解说员让师生们共同观看了介绍沈阳目前发展情况的“Better plan ,Better city”宣传短片,让师生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详细介绍了沈阳的城市规划发展历史:1956—1985沈阳城市初步规划、1979—2000沈阳城市规划、1996—2010沈阳城市总规划、2010—2030沈阳总体规划修编方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学生们了解到沈阳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着、成长着,这个城市时时刻刻充满着期待、希望与辉煌„„

“一朝发祥地,两朝帝王都”,历史留给沈阳太多的文化古迹。进入到二楼的一个展区,故宫、中山广场、清福陵、清昭陵、张氏帅府的模型呈现在学生们眼前。名城风韵化沈阳,历史的沧桑让沈阳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城市!而另一个对比鲜明的展区则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展区,向师生们展示了当代沈阳的综合交通、快速轨道、停车发展战略以及沈阳站地区、太原街地区等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情况。

三楼是各区的规划展示厅,师生们了解到于洪区、沈河区、铁西新区、皇姑区、大东区、和平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棋盘山地区未来30年的发展规划,这让学生们对沈阳的整体发展有了无限憧憬。在180度弧幕影院中,师生们观看了“建设大浑南,迎接全运会”的短片,也在体验馆中看到了由沈阳市自主研制开发的屏幕技术,学生们不由地感慨科技真的离我们很近,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加快学习的脚步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人。

城市规划展示馆已成为市民了解沈阳,宣传沈阳未来发展目标,展现沈阳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沈阳、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基地。

现代化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功能完善、承载力强的城市。而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这座城市承载能力的大小,并成为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010年,沈阳以城市规划为纲,大刀阔斧优化城市布局,连续实施多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2010年10月13日,在沈河区科普公园东南角,沈阳规划展示馆开馆。开馆两个多月,该馆已吸引了数十万人次参观,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沈阳城市的历史演进,更可以看到沈阳的蓝图。

没有科学的规划不许建设,没有精心的设计不许施工,这已成为沈阳城建的“铁律”。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从规划入手,通过科学规划为城市建设立规矩、绘蓝图,是近年来沈阳市面貌变得越来越靓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规划就此打开城市发展新空间,古老的重工业基地又一次翻开了崭新的画卷。说起沈阳2010年的变化,市民卢秀清如数家珍:道路宽了,绿地多了,私搭乱建现象少见了,杂乱的屋顶广告牌没了踪影,老建筑干净美观,新建筑时尚大气。

在2010年沈阳举办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期间,中外嘉宾盛赞沈阳变化。来自德国的汉克尔说:“这是我第一次来沈阳,美丽的城市环境让我惊喜。”

拉大城市框架,完善路网建设,加大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通讯建设„„2010年年初以来,沈阳以筹备“十二运”为契机,全面启动老城区改造和浑南新城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预计2010年全年完成城建投资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

为了在“十二运”期间向全国人民展示沈阳的新风采,沈阳的“十二运”筹备工作于2010年正式启动,成立了由“1室9部”组成的沈阳赛区组委会,承办“十二运”赛事所需要的26个竞赛场馆,将改造现有的16个,新建10个。此外还将改造2个备用场馆和10个训练场馆。现已确定在浑南新区集中建设运行中心、接待中心、新闻中心、官员村、运动员村和媒体村。

在筹备十二运的同时,沈阳也巧妙借起“东风”,全面推进大浑南开发建设。目前,浑南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完成了三环辅道、桃仙路、沈本大道桃仙路以北三条道路的建设,初步完成电力、给水、排水、煤气、电信、管廊等专项规划,启动了景观水系规划和七路、三带、两公园绿化建设。完成了铁路沈阳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编制,主体工程站场部分开始施工。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的沈阳浑南新城,它不仅是一座现代化都市,更是沈阳的一处大“氧吧”。目前,“大浑南”地区的绿化景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根据规划,新城的绿地率将达到40%,并规划建成三轴、三带、两公园的格局,其中的两座公园是指莫子山公园、白塔公园。两座公园到底要建成什么样? 3月22日,记者从浑南新区宣传部了解到,根据荷兰尼克公司的设计方案,建成后的两座公园将融合世界各地景观元素,山水相依,鸟语花香,四季常绿,为市民提供一个环保、舒适、宜人清新的居住环境,符合浑南新城“世界第三代城市典范”的方向。

新城要建设,老城更要发展。2010年,沈阳高标准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沈丹客运专线、沈阳站和沈阳北站改造等重点工程。地铁1号线通车运营,2号线一期工程10个区间实现贯通。全面启动南北二干线、二环快速路改造、三环改造、四环建设,沈阜、沈彰等重点道路建成通车。大伙房水库输水配套一期工程达到送水条件

2010年8月10日,沈阳市推出了2013年全运会主功能区——57平方公里的浑南新城建设规划蓝图,全运会70%的功能都在其中。

浑南新城按照“十字轴”型进行规划设计。在南北轴上,由北向南依次摆布中央公园、行政中心、市民广场、科技文化中心(包括剧场、美术馆、科技大厦、文化大厦、音乐厅、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会议中心等城市功能的设计。在东西轴上,设计为生态廊道,排列着各种主题的带状公园。南北轴东侧,规划运动员村、媒体中心、媒体村、技术官员村、全运会设施、接待中心等全运会基础设施,还有国际医院、鲁迅美术学院、博物馆、领事馆区域、软件园、科技园等。

浑南新城作为全运会主赛场所在地,将建设“三村三中心”。“三村”即官员村:为50余个代表团团部、1500人提供住宿、餐饮、会议等设施;运动员村可接待运动员、教练员约1.5万人;媒体村,可接待注册记者约3500人。“三中心”即运行中心、接待中心、新闻中心(含国际广播电视中心)。全运会后“三村三中心”将对市民开放。

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承载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建成了众多标志性建筑、大型公园和综合娱乐设施,更重要的是强化城市管理,让城市有效地运转。2010年以来,沈阳组织开展了“四大战役”,高质量完成了东北大马路等38条主次干道整修。开展“清洁沈阳”活动,有效整治了城市10大污染源。加大交通管理力度,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城乡植树5000余万株。深入推进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规划通过国家论证,首批27个样板城示范工程项目加快实施,沈北新区、棋盘山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区验收,沈阳市成为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展开,完成沿线3个村庄整体改造,5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18个景观节点绿化工程全部完成,全长143.5公里的蒲河景观路建成通车。

结束语: 此次参观学习,详尽的学习了沈阳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开拓了思路和视野,我们都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为了沈阳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共同憧憬着沈阳美好的明天。

社会实践论文

——论沈阳变化及发展

沈阳大学理学院

上一篇:2017春开学典礼学生演讲下一篇:枫桥经验的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