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监事的任职文件

2024-08-25

董事监事的任职文件(共7篇)

董事监事的任职文件 篇1

商洛市商州区安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会决议

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商洛市商州区安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于2011年5月30号在公司召开了股东会,经讨论,一致通过如下事项:

一、选举周小强为公司第一届执行董事,任期五年,任期届

满,可连选连任。

二、选举杜艳为公司第一届监事,任期五年,任期届满,可

连选连任。

三、选举周小强为公司经理,任期五年,任期届满,可连选

连任。

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2011年6月1日

董事监事的任职文件 篇2

一、我国关于监事任职资格的规定

1. 积极资格。

(1) 《公司法》第一百一十八条第2款规定:“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 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 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 (2)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也规定监事由股东代表和公司职工代表担任, 公司职工代表担任的监事不得少于监事人数的三分之一。 (3)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2002年1月7日证监发[2002]1号) 第六十四条:监事应具有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监事会的人员和结构应确保监事会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

2. 消极资格。

我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第1款和第一百一十八条第2款对监事的消极资格作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1)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2) 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被判处刑罚, 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 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3) 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 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 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 (4) 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并负有个人责任的, 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5) 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 几乎都属于消极资格的内容;对监事任职的积极资格只是作了一般的身份限制。对监事的国籍条件、年龄条件、专业知识、执业经历未作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了监事应具有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该规定比较模糊, 不够明确具体。再者,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属于部门规章, 效力层次较低。

二、现状:监事会不“监事”, 监事素质低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被视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毒瘤”, 扰乱了证券市场的运行秩序, 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美国资本市场有以安然、环球电信、世通、施乐财务造假为代表的丑闻事件。财务造假在我国股市频繁上演, 如东方电子、亿安科技、蓝田股份、银广夏、科龙电器案件。蓄意的会计造假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公害。经过股权分置改革,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取得股票流通权后, 可以直接从二级市场股价变化获得巨额利益, 而且国资部门也把公司股价列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由此将增强其操控上市公司虚假披露的动机。随着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 上市公司管理层在二级市场巨大利益和业绩考核压力的驱使下, 有更强的造假冲动。股权激励的施行, 在绩效评价上无论采用会计评价法 (accounting-based) 还是股价评价法 (stock-price-based) , 在激励手段上无论是支付现金还是股票或者股票期权, 都有共同的严重缺陷---易诱发管理层操纵股价、虚构收入与利润。某些公司管理层为了个人私利而在财务数据上大动手脚, 蓄意抬高公司股价以中饱私囊。

根据《公司法》和《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的相关规定, 监事会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督机关, 财务监督权是其重要的一项职权。监事会可以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 如查阅公司账簿和其它会计资料, 核对公司董事会提交股东大会的会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会计资料等, 发现疑问可以进行复核等。但这些上市公司在案发前都没有听到监事会的监督声音。据调查显示, 在2009年度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中, “监事会责任”这一指标得分仅为43.4分, 在各个指标中居倒数第二;另据数据显示, 监事会的责任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过去三年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反思。监事会未能发挥应有监督作用有多种原因, 如监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职权有待加强等, 监事自身能力欠缺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主要由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纪委副书记、财务科长组成, 有的公司将监事会搞成养老院、休养所。监事会组成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监事会组成人员与其他高管人员的文化程度差别非常大。素质较低的监事很难对素质较高的董事们和经理层进行监督。

三、正确行使监督权要求监事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根据《公司法》及相关规定, 监事会享有财务检查权, 董事、高管人员职务行为合法性、合规性监督权, 公司业务调查权等权力, 正确行使这些权力就要求监事具有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和经验。

1. 正确行使财务检查权的需要。

根据《公司法》第119条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1) 应当对董事会编制的公司定期报告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 (2) 检查公司财务。据此监事会享有财务检查权。公司财务为公司经营情况的综合反映, 也是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关系的体现, 因此是监督的主要内容。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2007年修订) 》的要求, 公司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告必须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审计报告须由该所至少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字。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监事会只是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即将披露的财务报告的方式来检查公司财务。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必须要经过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并签署意见之后才能公布, 在正常情况下, 因为要对自己的审核意见负法律责任, 外部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年报的审核既细致, 又专业。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知识一般都远不及外部注册会计师, 在实践中, 我们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份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监事会报告”对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意见提出异议的。

根据我国《公司法》, 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依据公司章程规定, 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规定, 董事会有权向股东大会提请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对公司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决议的权力专属于股东大会。因此, 对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股东大会有决定权, 董事会仅有提议权。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 这种分离在上市公司中更为彻底。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上市公司股权分散, 股东不能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控制, 控制权会实质掌握在内部经营者手中。这样, 在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个问题上, 董事会的“提议权”会膨胀为“决定权”。财务报告的审计权交给了会计师事务所, 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又是由上市公司出钱聘请的, 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按董事会意图出具审计报告, 董事会就变更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怕失去客户, 断了财源而可能顺从董事会的旨意。汉密尔顿认为, “就人类天性之一般情况而言, 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 就等于对其意志有控制权。”将注册会计师的财源置于董事会的施舍之下, 注册会计师会根据董事会的意图出具审计意见。监事不能迷信会计师事务所, 应该有能力对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丧失了独立性, 年度财务报告会失真甚至虚假, 更需要监事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形成独立的判断。

2. 正确行使对董事、高管人员职务行为合法性、合规性监督权的需要。

根据《公司法》第119条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 监事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 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以及股东大会决议都是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规则, 必须认真遵守。监事会切实对董事、高管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进行合法性、合规性监督, 才能使董事、高管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和所执行的公司业务符合法治化的要求。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 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也有新的表现:股份“全流通”后, 相关各方对股价更为关注;公司并购、资产重组越来越多, 各种内幕信息自然会增多;市场规模扩大, 投资者交投活跃, 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股价并从中获利的动机随之增强。近一个时期, 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案件有增加趋势, 并呈现内幕交易更隐蔽、市场操纵形式更多样、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交织一起等新的特点, 给证券执法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证券执法任务十分艰巨。对内幕交易或市场操纵案件的调查、认定和处理是证券监管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也是我国证券执法的难点和重点。

证监会已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 借鉴发达市场经验, 针对目前市场情况, 进一步制定了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认定标准。《内幕交易认定办法》对内幕人的认定做了细化, 补充了内幕人、内幕信息的范围, 对当然内幕人、法定内幕人、规定内幕人和其他途径获取内幕信息者的举证责任进行了合理划分。《市场操纵认定办法》将一些典型的操纵手法, 如虚假申报、抢先交易、蛊惑交易、特定交易、尾市交易操纵等行为纳入了认定范围。要求监事对内幕交易行为和市场操纵进行监督, 从现有监事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历看, 是他们力所不及的。

3. 正确行使公司业务调查权的需要。

《公司法》第199条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监事会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 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 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协助其工作, 费用由公司承担。据此, 监事会还具有公司业务调查权。

本规定专门强调了对监事会的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功能, 即监事会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发现经营情况异常事时, 可以就特定事项行驶调查权, 进行监督。具体手段包括查阅公司财务文件, 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询问, 要求其对某一具体事项进行说明等。在必要的时候, 监事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评估师等专业机构人员协助调查, 所发生的费用有公司承担。这为监事会履行职责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公司业务调查权对于监事会来说是一个新型权力, 监事会如何行使这项权力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至于何为“经营状况异常”、何为“必要时”, 法律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或者指引性的规定, 实践中由监事会根据商业经验和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 公司设立的最终目的是营利, 而公司的运营效率的高低对于公司能否营利是至关重要的。监事会在行使业务调查权时, 应避免干扰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既要行使业务调查权, 又不能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 对于欠缺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监事来言, 实在勉为其难。

四、英国、法国对监事资格的规定

1. 英国。

在英国法中, 监事被称为查账员或审计员。《英国公司法》 (1989) 特设一编对审计员的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

依英国《公司法》第25条、26条之规定, 无论是个人, 事务所, 还是合伙, 均可被任命为公司审计员。但是, 对合伙组织的任命并不等同于对合伙人的任命, 除非在任命时有相反的意思。并且, 在合伙担任审计员时, 其资格可延续继承。

英国法看好外在审计人的会计专长和执业经验, 倚重中介机构的商业信誉和审慎、持重的工作作风, 并经由郑重的委任程序和优厚的身份保障措施保证其职能的稳定。

2. 法国。

法国公司法明确规定, 监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在专门会计师和认定会计师协会的名册上登记;具备一定条件的认定会计师;具有高等会计考试合格证书;具有金融、会计、司法等方面的实际经验, 在相关事务所工作15年以上。由此可见, 法国的监事任职资格是非常严格的。

五、我国关于监事积极资格的相关规定

1. 行政法规。

《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第18条规定监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熟悉并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2) 具有财务、会计、审计或者宏观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比较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3) 坚持原则, 廉洁自持, 忠于职守; (4) 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和文字撰写能力, 并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第18条规定:“监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熟悉并能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金融、经济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2) 具有财务、金融、审计或者宏观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比较熟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工作; (3) 坚持原则、廉洁自持、忠于职守; (4) 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并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这两部行政法规对监事资格的规定都很笼统, 很模糊。

2. 部门规章。

《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第九条规定, 取得董事、监事任职资格, 除应当具备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基本条件外, 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从事证券、金融、法律、会计工作3年以上或者经济工作5年以上; (2)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 申请除董事长、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以外的董事、监事的任职资格,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具有从事期货、证券等金融业务或者法律、会计业务3年以上经验, 或者经济管理工作5年以上经验; (2)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第十条规定, 申请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的任职资格,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具有从事期货业务3年以上经验, 或者其他金融业务4年以上经验, 或者法律、会计业务5年以上经验; (2)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取得学士以上学位; (3) 通过中国证监会认可的资质测试。

《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和《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对监事资格的规定明确具体, 可资借鉴;但它们属部门规章, 法的效力等级较低。

六、建议

上市公司股东人数动辄数万、数十万并不为奇。上市公司股东人数众多除了绝对数大以外, 还呈现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股东主要为社会公众, 自然人占股东总数的绝大多数;二是股权分散, 股东的多数为持股数额少的中小股东;三是由于股票转让方便, 股东变动十分频繁。上市公司在股东构成上的这些特点, 也因此产生了信息披露、“一股独大”, “内部人控制”, 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等一系列特有的法律问题。正是由于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紧密联系, 影响大, 涉及面宽, 直接关系到众多相关主体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各国都把上市公司作为法律规制的重点。为了确保监事会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 必须提高监事素质。“对于营业之状况、必须熟识情形者, 方能查察。”“即如查账一端, 亦必须谙练簿记之学”。历史和现实证明, 公司管理者能否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 除了需要从制度上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外, 还应当要求权力执掌者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 因此, 从法律上提高公司管理者的“准入门槛”, 即要求其符合一定的资格条件, 并对其设置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建议通过法律对监事的积极资格做出规定: (1) 是监事必须具备法律、财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本科以上学历。 (2) 是必须有五年以上的财务、法律、上市公司管理岗位工作经验。 (3) 是通过中国证监会组织的上市公司监事资格统一考试制度。

摘要: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监事任职的积极资格 (只是做了身份限制) , 致使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根本没有监督能力的人担任监事, 严重削弱了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不管是英美法系的英国还是大陆法系的法国都通过立法对监事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监事任职资格的规定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最为彻底, 并且规模巨大, 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非常复杂, 这就对司职监督的监事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士不能胜任监事一职。我国应当通过法律对监事的积极资格做出具体规定。

董事监事的任职文件 篇3

关键词:独立董事;监事会;制度;公平;效率

鉴于我国现行《公司法》已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但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有必要考察独立董事制度以及监事会制度是否兼容,并得出两种制度兼容性考察结论。

一、两种制度的价值理念不同

法有公正和效率两种价值理念,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当人们追求公正时,常常会导致效率不佳;而在追求效率时,往往又不利于实现公正。所以,人们在两者之间常会作出一种选择;或者倾向于实现公正,或者侧重于追求效率。笔者认为,英美法系国家对“一元制”内部治理模式的选择,考虑了诸多的因素,其中效率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大陆法系国家对“二元制”内部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其对公正的追求与倾斜关系非常大。

(一)“一元制”框架内的独立董事制度:对集权经营下效率的偏爱。英美在国家机构设置上践行了“三权分立”理念,通过权力机关(国会或议会)、行政机关(总统或首相)和监督机构(法院)的相互制衡,来确保民主政治的监督。但是英美在公司的部门设置方面却没有切实贯彻“三权分立”的理念,只设立了权力机关——股东大会和行政机关——董事会与经理层,而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关——监事会,公司的监督职能就由董事会代劳。董事会的监督只是一种内部监督,显然与“三权分立”理念不一致。笔者认为,导致这种奇怪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英美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追寻的是保障民主、公正得以实现的“三权分立”制度。然而,“三权分立”却会导致这三方面之间由于意见不统一而内讧互斗,不利于迅速果断地做出国策,也许正是人们看到了这种“三权分立”下的弊端,才在公司机关设置上选择了体现效率的“一元制”模式。

(二)“二元制”框架内的监事会制度:对权力制衡下公正的倾斜。漆多俊教授在《论权力》一文中认为,“权利与权力,乃构架人类社会制度之脊梁。其概念无论在法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学科中,都属于基石范畴”。事实如此,从国家制度到公司制度,都存在着权利的行使和权力的制约问题。因为权力本源于权利,但又常常背离权利。“鉴于权力对于权利的超越、背离和异化,提出了对权力的制衡问题”。

基于分权制衡理念,大陆法系国家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的构造上模仿了国家机构的设置。以防公司“内部人控制”,就需要以“监控”对抗“控制”,以权力制约权力,由此使法律的公正价值理念得以实现。于是,与国家有议会或国会、总统或首相、法院之分设相对应,公司内部也有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分立。

(三)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并存:效率与公正两种价值的碰撞。上述论证表明,大陆法系国家实行“二元制”框架下的监事会制度所奉行的理念是:公正优先,同时兼顾效率;而英美法系国家推行“一元制”框架内的独立董事制度所奉行的理念却恰恰相反:效率优先,同时兼顾公正。这就暗含了一个规则:追求公正,必然不利于效率;而追求效率,同样会有碍于公正。在两者的取舍上,要想偏重一方而不影响另一方,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人提议,在一个公司内部同时设立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两种制度,不就吸收了两者的优点而弥补了两者的缺点吗?允许两种制度并存,不就可以通过扬长避短在公正与效率两者间达到平衡吗?这恐怕是很多人主张在我国不废除监事会的前提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理由。

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并存不仅不能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共赢,反而会导致两种价值的相互摩擦。首先,独立董事制度是“一元制”模式的产物,而监事会制度却是“二元制”模式的产物,两种制度在理念寻求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独立董事会制度以效率为重心,监事会制度以公正为重心。如果将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两种制度同时设立在同一个模式内,将会有两个重心同时并存。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如果硬要把二虎放在一座山中,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如果二者是实力相当,结居很可能是同归于尽。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矛盾论,面对很多矛盾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在解决一对矛盾时,要抓住其主要方面。效率以及公正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这个矛盾的统一体中,“一元制”模式下的独立董事制度抓住的是效率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二元制”模式下的监事会制度抓住的则是公正这个矛盾主要方面。俗话说,有得必有失,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在效率与公正的问题上,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如果平均使力,只恐怕效率也丧失了,公正也失去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两者的共存将会导致效率与公正两种价值之间的相互碰撞。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没有把效率与公正、一元制与二元制、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这三对范畴完全对立起来的思想,也并非只能二选一。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不能把英美法系独立董事制度完全地照搬过来,但也不应全盘否定,可以将该制度的内涵(即“独立性”与“事前监控”)结合到“二元制”框架下,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在监事会制度中创立独立监事制度,并改造监事会和强化其监督职能。

二、两种制度的外部环境不同

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环境,偏离了这些外部环境,它就难以存续。如果不考虑本国的国情,生搬硬套,把适合于他国而不适合于本国的法律制度强行移植到本国法律框架中,势必会引起本国法律制度的不和谐,移植的舶来品也不会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前所述,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产生的外部环境是不同的,这集中表现在它们所属两大法系国家的股权结构、金融体制和外部市场等差异上。这是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不兼容的另一表现。

三、两种制度的职能重叠冲突

(一)原因。英美独立董事的职能与大陆监事会的职能存在着相同之处,其原因在于两者在监督功能方面是一致的。英美法系国家公司的股权结构、金融体制和市场机制等决定了其借助于外部监控机制就能较好地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加上英美公司追求集中经营的高效率,因此,便采取“股权加市场控制主导型”外部治理模式,公司内部无需设置专门监督机关,于是就形成了“一元制”内部治理模式,由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内部监督。英美模式下的外部监督有其局限性,单纯依靠外部监督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弥补外部监督的不足,英美开始强化内部监督,在“一元制”内部治理模式下设立了独立董事,以加强董事会决策与监督的独立性。

大陆法系国家公司股权结构、金融体制和市场等外部环境决定了这些国家依靠外部监督并不能达到像英美国家那样好的效果。在大陆法系国家,外部治理模式往往需要靠内部治理模式来发挥作用。因为,与英美法系国家不同,大陆法系国家是以内部治理为主,外部治理为辅。由于强调内部治理的作用,追求制衡和公司理念,故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专门监督机构——监事会。

(二)表现。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在职能上的重叠可以从我国有关独立董事的规章和《公司法》等有关监事会的规定中看出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对独立董事的职权作了规定。《公司法》对监事会职权作了规定。对比《指导意见》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不难看出,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的重叠集中体现在对公司财务的监督上。可见,“大陆法系下构建的监事会的职能,想对于英美法系公司机构下的独立董事的职能有雷同之处。在这种状况下,假如给予监事会强大的权利,就会使独立董事会显得有些多余了。”

(三)后果。关于如何解决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的重叠与冲突,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对两者的重叠与冲突不需要进行调整,即“无需协调论”;2、对两者可以进行职能的分配与协作,即“可协调论”;3、两者之间无法进行分配与协作,即“不可协调论”。

主张“无需协调论”的学者认为在如今对董事会的监督力度有限的情况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并存,能够使董事得到了双重的监督与制约,两者的职能不单单可以交叉,而且认为这种交叉有益无害。

主张“可协调论”的学者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具有“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与决策过程密切结合”的优势,而监事会则包涵“经常性监督、事后性监督、外部性监督”的优势,双方可以达到职能上的互相弥补。因此,应从二者的不同特点出发,来构建二者的作用范围,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实现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各行其职、适当交叉、相互监督和互相依存。“不可协调论”则认为,两种制度根本上冲突,不存在协调的可能。

无论是“无需协调论”还是“可协调论”,都使对管理人员的监督效能不仅不能得到提高,反而会极大的削减。然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源就在于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的不可兼容性。

四、两种制度兼容性考察结论

从前面的介绍和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英美独立董事制度虽然具有诸多缺陷和不足,但与此同时,它的确有大陆监事会制度所不具有的优点与长处。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独立董事制度,客观地对它做出评价,扬长避短,为我巧用。

笔者不提倡由英美“一元制”框架下的独立董事制度取代中国现有的监事会制度,不赞成在大陆法系“二元制”结构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同时依然保留监事会制度,也不赞成在通盘否定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监事会制度之完善。笔者认为,我国不能只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本身,但应该弘扬其精神(独立性)和优点(事前监控)。受英美独立董事制度的这两大启示,公司可以创建独立监事制度,成立“决策监控”类型的监事会并且加强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天习.公司治理与独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 漆多俊.论权力[J].法学研究,2001年,第一期.

[3] 张宏生、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

[4] 韩志国、段强.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

执行董事、法人、监事任职书 篇4

股东会决议

会议时间:年月日

会议地点:公司会议室

会议内容:公司法人变更

参加人员:全体股东

经公司股东会决定变更公司法定代表法人、执行董事:

一:根据公司章程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股东会决定,选举李勇为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任期三年。同时免去梁玉玲 原公司执行董事职务,原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

姓名:李勇身份证号:00000000000000

住所:长沙市岳麓区胜利村31栋201房

股东签字:

编著者:深圳市星港企业登记代理有限公司http:///

深圳市宝尔福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监事的任职文件 篇5

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监事任职书

根据《公司法》和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经本公司股东决定:

任命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任期三年。

现住所:,身份证号码为:。

委任担任公司监事,任期三年。

现住所:,身份证号码为:

股东盖章、签名:

年月日

说明:(正式文件请勿打印以下内容)

1.本范本适用于由一个股东出资设立,设有执行董事、监事、总经理等组织机构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2.本范本适用于公司章程规定法定代表人由执行董事担任的情形;

3.申请董事、监事、经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的,应在任职书中相应增加免去原有任职人员的内容;

4.董事任期每届不超过三年,具体年限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任期每届三年;经理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

董事监事的任职文件 篇6

1 有关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关系的文献综述

由于对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两者职能发挥的运行机制与现实表现上的认知差异, 目前理论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存在三种情形。

1.1 两者可以共存并完全互补

如闫海、陈亮 (2001) , 何孝星 (2001) , 李建伟 (2004) 认为, 二者可以各取其长, 实现制度功能上的互补, 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共同发挥监督作用。王和刘 (2006) 认为从法律法规赋予两者的职权来看,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虽然在部分职权上有一定重叠, 但这并不影响各自有效行权, 两者更多体现的是互补关系。

1.2 两者不必共存应相互替代

胡建斌 (2001) , 刘建中、何亮 (2005) 认为, 独立董事制度使原有的监事会制度受到很大的冲击, 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产生重叠, 影响监督机构效能的发挥, 出现独董不强、监事更弱的状况。彭晓峰 (2003) 指出, 监事会由于成员产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局限, 造成监事会监督形式化现象严重, 几乎没有独立意见,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应当取消监事会, 其职能由独立董事行使。缪艳娟 (2003) 认为, 我国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产生于法律法规对监事会职权等的规定本身存在的缺陷, 若不改变当前董事会仍由大股东控制的现状,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就难以发挥预期作用。高明华、刘金玲 (2006) , 王聪、陈亮 (2009) 认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存在着明显的职权冲突和重叠, 加大了公司的监督成本。

1.3 两者具有兼容性, 但相关制度环境的调整才能保证两者的协调

周作斌、史卫民 (2003) 认为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应当准确定位、分工明确、适当交叉。曹宗平 (2004) 指出在中国现有的制度框架内, 独立董事非但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 反而使仅存的监督绩效进一步下降, 因此, 如何建立一种既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又相互制约的新型关系是使两者兼容的要点。黄孝山 (2009) 认为, 要建立健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协调机制, 提高监督效率。吴小评 (2010) 借鉴日本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经验, 提出了填充式整合的观点, 解决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职能上交叉的问题。张倪玮 (2011) 详细划分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各自的职权范围, 指出采用分权模式使双方通过有效沟通融合, 发挥最大的效力。

归纳起来看, 对两种制度并存妥当与否, 学者们的观点集中在两种制度的职责冲突方面, 而对上述职责冲突产生认同的根源则是两种制度产生的制度背景。

2 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并行现状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英美法系国家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 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下, 公司治理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 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 董事会可以达到既负责决策又实现监督的双重效果。而监事会制度产生于大陆法系国家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下, 公司治理以追求公平为主要目标, 由股东大会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 监事会是专门的监督机构, 达到与董事会分权制衡的目的。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 选择了二元制的公司治理模式, 但实施效果不理想, 无法达到监督公司正确决策、减少内部人控制、避免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预期效果, 故而又引进了独立董事制度, 试图借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但是这种引入是在一种制度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比较生硬的对接, 缺乏整体布局和协调, 造成制度实施上不可避免的尴尬和冲突。

2.1 从人员选聘上看

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现实情况是, 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 监事的提名权往往掌握在董事会和经理层手中, 成为大股东或经理层的代言人, 无法客观公正地进行判断。而职工代表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工作领域、文化水平等制约, 要想实现从管理决策层面进行的宏观监督也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且即使能力足够, 职工也会惧怕因铁面无私的监督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独立董事从制度设计上说, 是既不在公司任职又独立于公司股东, 与公司或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没有任何影响其对公司决策和事务行使独立判断的关系, 不受其他董事的控制和影响的董事, 也称“外部董事”。但事实上独立董事的选聘仍免不了受公司大股东的推荐和操纵, 最终沦为大股东的代言人。这样一来, 双重监督的良好愿望带来的现实效果却是监督缺位。

2.2 从职权定位上看

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财务;独立董事有权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 可见两者都有财务监督的职能。监事会有权纠正董事和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有权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满足一定条件可提起诉讼;独立董事有权对提名任免董事、聘任解聘高管、董事高管薪酬等重大事件发表独立意见, 所以两者都有人员监督的权力。另外, 两者都有权对公司进行业务监督并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这种在职权上存在大量重叠和职责界限不清的现象属于制度设计上的漏洞, 权力界限的不清导致责任不明, 增加了制度运作成本和外部效应, 给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职责的履行造成混乱, 导致相互推诿, 监管权力虚置, 或是浪费监管资源, 降低公司管理效率。

2.3 从权力实施上看

监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与董事会并列的机构, 而独立董事属于董事会成员。因此, 监事会的法律地位高于独立董事。如果独立董事忠诚履行发表独立意见的义务而违背大股东的意愿, 被大股东掌握的监事会也将是用来对抗独立董事的一枚棋子。

3 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整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3.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表示,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同, 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而在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 代理人处于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 在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 代理人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要平衡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监督是主要方法之一。

在现代股份制公司中, 普遍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其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形成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 董事会受全体股东的委托来管理企业, 董事会对全体股东负责。从公司所有权集中度角度来看, 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形成另一层委托代理关系, 中小股东由于缺少控制权, 无法在董事会监事会中安排自己的代表, 事实上只是扮演了出资人的角色成为委托方, 控股股东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 接受中小股东委托代理行使股东权利。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使双重监督成为必要。公司法中监事会制度设立的目的是“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 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的目的是“维护公司整体利益, 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前者重在监督董事会的履职行为, 平衡股东和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而后者重在监督大股东的履职行为, 解决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所产生的代理问题。

3.2 两种制度整合的现实依据

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监督机制, 但其目标都是解决公司治理问题, 降低代理成本。从目前我国两种制度设计本身来说, 存在着多方面的互补关系, 给两种制度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独立董事属于董事会成员, 其作用是改变董事会结构, 通过参与董事会的决策来实现监督制衡, 独立董事制度属于董事会的内部控制机制。监事会则是董事会之外、与董事会并行的专门的公司监督机构。监事不参与董事会的决策, 它从董事会外部对所有的董事的行为进行监督,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是公司外部人员, 不参与公司日常事务管理, 工作时间有限, 很难保证全面了解公司状况, 通过参与董事会会议以及查阅相关记录得到的信息往往不全面, 且容易受到蒙蔽, 从而影响其监督和决策作用的发挥。而监事会是公司内部常设的监督机构, 监事来自股东和职工代表, 他们了解更多的内部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独立董事信息掌握的不足。

监事会不参与董事会决策, 监事会的职权强调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制止, 业务及财务活动的事后监督, 重在监督业务活动是否合法, 具有被动性、滞后性。独立董事是公司的决策者, 除了拥有董事的一切职权, 还拥有对某些“特殊”事件发表独立意见的权利, 他能从中立的角度对决策的合理与否提出建议, 重在对合规性发表意见, 其监督的主动性、及时性、前瞻性恰好可以作为监事会的必要补充。

4 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整合的初步构想

4.1 提高监事岗位准入门槛, 设置外部监事

监事会有一项重要权利是财务监督权, 由于财务工作的专业性, 对于不具备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股东和职工代表而言, 这项权利很难落在实处。可以规定在监事会中至少应包含一名会计专业人士 (具备高级会计师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 。同样, 监事会要履行其他监督权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判断能力和敬业精神, 所以要提高监事准入门槛, 在相关法规条款中对监事的任职资格给予更严格的规定。同时, 应该在监事会中增加外部监事。外部监事并不要求其具有独立性, 他们来自企业外部, 但是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比如债权人代表, 这样不仅能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 而且可以避免监事会受制于大股东和董事会, 强化监事会的地位。

4.2 明确划分独立董事和监事的职责权限

根据前述委托代理关系, 独立董事的职责应该是站在中小股东角度, 维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犯。要求独立董事充分发挥其具有的行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等专长, 在参与公司战略以及重大决策时, 监督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保障决策公正与行为妥当。在职责分配上应当强化独立董事的业务监督权和人事监督权。在关联交易, 内部董事的提名任免、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或解聘、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薪酬等问题上享有决定权, 并有权检查和约束内部人的履职行为, 评价其工作业绩, 以相对超脱的姿态在易受内部人控制的重大事项上进行独立裁断。而监事的职责应该是站在公司职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角度, 以检查公司财务等手段来监督董事、经理履职行为的合法性, 保障业务行为的合法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在职责分配上相应强化监事会的财务监督职能, 重点关注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公司内部财务状况, 针对产生质疑的财务问题, 有权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

4.3 完善独立董事和监事监督权行使程序

作为公司的监督机构,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都不应受制于被监督者, 即董事会和大股东, 否则所有的监督都将沦为摆设。因此, 独立董事和监事都应该有权独立发表意见, 一旦发现董事或高管的违约行为, 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独立董事可通过专门委员会要求董事高管说明理由, 如果确有问题, 则按照相应规定追究责任, 如果对方拒不配合, 则通过公开独立意见的形式表明立场, 并将违约侵害行为公之于众。还要打通监事的行权渠道, 特别是要改变目前监事会集体行权的状况, 赋予监事会成员更加灵活有效的行权方式, 尊重监事的个体意见和积极性, 这样既能提高监事会的监督效果, 又防止了监事会成员的搭便车行为。

4.4 制订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如果脱离了激励的推动和考评的约束, 责任的履行也将难以实施甚至沦为空谈, 因此, 对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进行激励考核成为必然的要求。股票期权和一定程度的职工持股计划将是比较有效的激励方式, 只要比例适当, 就不会损害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股份的赋予对监督者来说, 既是激励, 又是约束, 它只是给监督者提供了一种获利的可能性, 要想实现真正获利, 就必须努力工作, 有效监督, 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实现公司股票价格增值。对监督者的考核则需要完善的考评体系, 将工作任务予以量化, 有针对性地根据独立董事和监事各自职责范围, 从个人情况、履职行为、履职效果、社会评价等多方面设置考评指标, 以便客观公正地对监督者进行评价。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并行在人员选聘、职权定位和权利实施等方面产生诸多冲突, 但从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制度设计本身分析, 两种制度并非不能相容。通过提高监事岗位准入门槛, 设置外部监事, 明确划分独立董事和监事的职责权限, 完善独立董事和监事监督权行使程序, 制订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等方法, 可以实现两种制度的有效整合, 达到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制度,冲突,整合

参考文献

[1]宋洪吉, 金鑫, 吴晓静.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两种制度间关系的探析[J].中国市场, 2013 (5) .

[2]史原.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 2011.

[3]张倪玮.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的职能分权探析[J].会计之友, 2011 (8) .

董事监事的任职文件 篇7

第一条 为加强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考试(以下简称任职资格考试)组织管理工作,提高任职资格考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关于规范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任职资格考试是评价保险机构拟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具备任职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制度安排,考试成绩是核准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 保险机构类别分为保险集团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再保险公司、专属自保公司、相互保险组织等7类。

第四条 岗位类别分为董事、监事、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合规负责人、总精算师、财务负责人、审计责任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外国保险机构驻华代表机构首席代表等10类。

第二章 考试内容和题库管理

第五条 考试内容包括公共知识、专业知识和岗位要求等3部分。

公共知识主要是指经济金融基础知识、保险原理、国家相关保险政策及通用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

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各类保险机构相对应的保险专业知识和监管规则等。

岗位要求主要是指各类岗位要求的拟任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

第六条 考试试题由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构成。

客观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考试时由计算机随机自动抽题、组卷并阅卷。

主观试题题型包括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考试时由计算机随机抽题、组卷,人工阅卷。

第七条 中国保监会建立试题库并定期更新,同时根据法律法规的修订、调整情况随时更新。

第三章 考试方式和成绩标准

第八条 任职资格考试按照机构性质和岗位类别区分,定期集中组织考试。

第九条 任职资格考试采取闭卷机考方式进行。试卷总分值100分,60分以上为合格。

第十条 任职资格考试成绩1年内有效,考试通过后1年内可以申请核准对应的任职资格,超过1年未提交申请或未予核准,或者任职中断超过1年的,需重新参加考试。

第十一条 对已核准任职资格的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转任同类保险机构同类岗位,无需重新考试;对已核准任职资格的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同一保险机构内调任、兼任同级或者下级高级管理人员职务,无需重新考试,但中国保监会对拟任职务的资格条件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人事教育部负责任职资格考试统筹管理工作,培训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相关业务部门负责题库建设和更新。

第十三条 拟任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于提交任职资格核准申请前通过任职资格考试。

第十四条 保险机构应做好考试人员的组织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考试报名事宜。保险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岗位要求推荐考试人员。

报名工作通过任职资格考试系统进行。保险机构应按照系统要求提交报名信息。

对于不精通中文的外籍考试人员,单独安排考试场次,允许其带1名翻译参加考试,并适当延长考试时间。

第十五条 任职资格考试原则上每两月安排1次,遇特殊情况,可临时调整或另行安排。

第十六条 培训中心应根据报名情况,制定当期考试安排,至少提前7个工作日发布考试安排,并指定专人负责考试实施工作。

第十七条 客观试题考试后在系统后台当场生成成绩,主观试题由阅卷专家匿名阅卷。

第十八条 培训中心在考试后7个工作日内发布考试成绩。保险机构及考试人员可在任职资格考试系统查询结果。

第十九条 考试未通过人员可以申请补考,每人每年补考不得超过2次。

第五章 考试纪律

第二十条 考试人员凭有效证件进入考场,并严格遵守考试纪律。未携带有效证件的,不得参加考试。

第二十一条 考试人员有以下行为的,当场取消考试资格,1年内不得参加任职资格考试,并对有关人员及其所属保险机构进行通报:

(一)由他人冒名顶替参加考试;

(二)携带资料抄袭,参加人员相互抄袭等舞弊行为;

(三)考试期间查看、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

(四)违反考场纪律、影响考场秩序,不服从监考人员管理;

(五)其他严重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因故不能参加考试的.,须由保险机构人力资源部门报送书面请假函。无故缺考的,一律视为自动放弃。1年内无故缺考2次的,从第2次缺考之日起1年内不得报考。

上一篇:春节开工短信祝福语下一篇:国际经济学习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