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在沙漠中心学案

2024-10-04

22在沙漠中心学案(共8篇)

22在沙漠中心学案 篇1

22.在沙漠中心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教学重点: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知识链接】

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出生在法国里昂。他是一位出色的飞行员,开辟过邮政航线,曾多次驾机去敌占区执行侦察任务,直至为国捐躯。代表作有《南线邮航》《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等。

【作品背景】

《人类的大地》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每章都有一个主题,独立成篇。本课以作者的飞行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作者和他亲密战友的几次惊心动魄的历险——绝境——超脱的经历,漫谈航线、飞机、星球、绿洲和沙漠,展现了迷人而又残酷的天空和沙漠的奇景。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词和好词好句,认真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再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读课文,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从作者遇险后的心理、事情以及沙漠等角度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在沙漠中心,“我”遭受到哪些痛苦和煎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书中找出来并写在下面(提示:从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几个方面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从作者的生活和工作角度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既然作者不喜欢危险,喜欢生命,为什么却选择这样一种时刻有生面危险的职业呢?而且,在工作中他还觉得很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子赏析:

(1)、“我们没有看见把我们栓在井上的绳索,它像脐带一样,把我们和大地的肚子连在一起。谁多走了一步,谁就得死。”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的深处,江河就平静了。”“一股图像的激流”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能“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后我感到呼吸困难好像是膝盖硌着我的胸膛。我在天使的重负下挣扎。”真的有一个膝盖硌着他吗?现实中并没有天使,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在天使的重负下挣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阅读此文,联系自己,你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辐()射筛()糠打嗝()乙醚()犁铧().....

虫豸()协()奏躯壳()真谛()噎住().....

jié()毛lí()明口干舌zào()遮bì()遗hàn()

2、根据词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用智慧和勇气进行争斗。()

(2)、佛教指世间一切生灵;后指众多的普通的百姓。()

(3)、自以为是自己是正确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4)、死在值得死的地方。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3、选词填空。

(1)、干渴产生的_______(反应、反映)多奇怪啊!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_______(躲闪、躲避、躲藏)它的来犯。

(3)、我感觉平静,一种_______(失去、丧失、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国作家 ______________。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5、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___________问题,______________问题,___________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6、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试写几句吧:

在沙漠中心寻找海 篇2

在上千万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实是一片茫茫大海。它是如何一步步变成陆地,最后成为了今日的沙海?这就是我们此行的考察目的。2006年和2007年,我作为兰州大学资环学院塔里木盆地古环境演化野外考察队的一员,在春天和秋天4次深入沙漠,去考察沙漠中央的麻扎塔格山脉地质剖面。

我们考察队的越野车开进了新疆的墨玉县城,这是进入沙漠之前的最后补给点。时值初秋,繁华的墨玉县城仍然环绕着良田阡陌,绿树成荫。完全无法想象,在十几公里外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个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号称“进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

山横水纵大沙漠

从墨玉县城步行半个小时就到了和田河边,清澈而汹涌的河水直接流向沙漠中央。即使受到水坝和灌溉系统的层层拦截,汛期时的和田河仍然能够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使发源于昆仑山的雪水往北汇入塔里木河。沙漠河流通常落差很小,河道便宽得骇人,和田河宽度通常能达到2公里以上,而河道旁受它滋润的胡杨林带则宽至5~10公里,在沙漠里形成一条绿色长廊。沙漠河流的另一特点就是喜欢改道,在离开和田河两岸数十公里的某些地方便有古河道的残存,这里地下水位较高,生长着稀疏的胡杨,往往是公路修建的首选线路。

我们的考察队将与和田河的古河道同行,直到沙漠中央的麻扎塔格。这是一段东西方向的山脉,山体完全由裸露的岩石组成,可分为白、红、黄三段,在沙漠中非常醒目,当地人称之为“红白山”,其中记录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和海陆变迁。而麻扎塔格山脉的最东端又被和田河切开,有良好的地层出露,就像一本“天书”被大自然慷慨地翻开。在52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如此完整的“天书”仅此一处。

山与河的交叉点,就是我们要考察的地质剖面。

沙海中的公路

2006年10月2日傍晚,我们满载物资的越野车从墨玉县城进入沙漠,先走123公里气田公路到达麻扎塔格山口,然后沿山脉向东经过50公里沙漠越野到达和田河边的胡杨林管护站。和田河边的和阿公路虽然是到达这里的捷径,但和田河的水位往往不可预见,特别是加上上游水库的人工控制,如果恰逢河流的丰水期或者上游放水,就可能要渡河,这不是我们的越野车可以胜任的,为保险起见,我们选择了这条路线。

秋天的沙漠格外清爽,月光照映出沙丘柔和圆韵的线条,沙鼠飞快越过路面,路边不时闪过胡杨树影子,空旷的沙漠公路上只有我们一辆车在奔驰。这条路归功于中国人发明的沙漠筑路技术:用网格将路基分割,然后就地取材向网格中填筑沙子,再浇铺柏油,就能造出坚实的沙漠公路来。为了防止风沙的危害,又用芦苇编织草网格,固定于公路两侧百米以内;再在路旁种植红柳,并利用滴灌技术用少量的水维持其生长。于是风沙便被阻隔于公路以外了。一连串简单实用的沙漠科技造就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发达交通。如今纵穿沙漠的公路已经通了三条半(库尔勒一若羌、轮台一民丰、和田一阿拉尔,还有就是我们走的这条墨玉去气田的断头路),旅右图一麻扎培格山脉矗立在沙漠中央。山上的岩层剖面漓晰可见,经过踏勘之后进一步钻取岩芯分析,就可以知道地质事件的年代。游的、采油的人们往来穿梭,“塔克拉玛干”这一名号已经名不副实。

午夜时分,我们在模糊的月色下,在沙漠的地平线上看到了高高矗立的麻扎塔格山脉,我们离开柏油路开始了沙漠越野,开上近年环塔汽车拉力赛的赛道,准确点说是环塔拉力赛压出来的一条土路。

半夜三点多钟我们到达胡杨林管护站,这个胡杨林管护站位于麻扎塔格古戍堡下,是一幢有13个房间的平房,离我们工作的剖面只有几百米,当时除了麻扎塔格古戍堡,这是方圆上百公里唯一的建筑。迎接我们的是维族朋友阿布拉一家和两位管护站的人员,虽然这些维族朋友统统不懂汉语,却跟我们相处融洽,我们每次进来送给他们很多他们稀缺的蔬菜,而他们若偶然获得羊肉,也会给我们莫大的惊喜。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就要和他们一起度过。

荒漠吉海之谜

我们要在这里工作长达3个月,详细研读这部“天书”。首先是用眼睛把它从头到尾读个大略,这就是踏勘剖面。剖面就像被切开的年轮,可以清楚地看出塔里木盆地环境演变的历史。

从“天书”最后一页读起,剖面的最底部是厚约200米不见底的白色岩石,这是石膏、白云岩和灰岩,它们是在海底才能形成的岩石,所以可以由此推断数千万年前塔里木古海湾的存在;接下来是一套红色砂岩、泥岩,代表海水已经退去,塔里木开始演化为一个泛滥平原或者浅湖。

而塔里木最终变成沙漠,归功于周围的青藏高原和天山进一步隆升,把塔里木盆地团团围住,本该进入盆地的水汽绝大部分被阻隔于天山以西和喜马拉雅以南,盆地开始变得非常干旱,古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此时形成;此后全球气候进一步变干变冷,沙漠也开始扩大;最后,大约在八九十万年前,坚硬的塔里木板块也终于承受不住青藏高原的向北挤压,在麻扎塔格这个地方沿着一个古老的断裂隆升起来,成为沙漠里的一道山脉。

要确定这些事件的具体年代,还需要详细地“望闻问切”,使用磁性地层的方案来确定年代。在地球的历史上,磁极曾多次变化甚至颠倒,就像磁带一样在当时形成的岩石中留下了印迹。只要在岩芯中读出这个磁性的印迹,就能确定地层的年代。我们用测绳和罗盘对整个剖面进行测制,同时描述地层以建立岩石地层柱,接下来用便携式汽油钻机钻取岩芯样品,通过实验室分析后建立磁性地层柱,最后根据地层划分结果并结合古生物化石确定各地质事件的时代。

为了解塔里木盆地详细的气候变化史,我们还需要挖掘坑槽,采掘大量的岩石散样,这些样品取回后将送实验室进行环境磁学、粒度及化学成分分析,作为古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细节。麻扎塔格剖面厚达1公里,采样线路长这4~5公里,因此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巨大。

古戌堡与和田河

在工作结束的黄昏,我常手脚并用爬上麻扎塔格的红色山崖,坐在古戍堡下眺望和田河宽广的河滩,还有被秋风染黄的胡杨林。这座古堡从汉朝开始,就镇守着西域交通的要道,同时也是气候、水文的分界点。

沙漠中心的山与河在这一点形成T字交叉。罗斯塔格、古董山和麻扎塔格首尾连接,大约沿北纬38°到39°线由西向东横穿沙漠,而和田河由南向北大约沿东经80°纵穿沙漠。麻扎塔格山一直向东延伸,最后终止于和田河绿色走廊,它们的存在使塔克拉玛沙漠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流动沙丘(见本期“辞典”),而出现相对干湿的区域分野。

以和田河和麻扎塔格山为界,塔克拉玛干沙漠可以分为3部分:麻扎塔格以南,和田河以西的西南部分地下水位较高,胡杨、梭梭和骆驼刺等沙漠植物沿古河道分布,这里远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不毛之地;和田河以东到218国道基本以流动沙丘为主,但地下水位仍较高;而麻扎塔格山以北和田河以西的西北部分极端干旱,沙丘高达50~100米以上,是真正的“死亡之海”,北纬39°线的沙漠穿越是疯狂的探险线路,斯文·赫定一生最凶险的遭遇,就是发生在这里。在1895年的穿越中,他们丧失了全部骆驼、牺牲了两个驼夫、放弃了绝大部分辎重,唯有靠和田河中游的一个水池才得以生还。

22在沙漠中心学案 篇3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航空事业发展初期,飞行是十分危险的。飞机性能差,机场设施简陋,天气情报的不完全,从未有人飞行过的路线,数不清的意外,使每一次飞行都像从地狱门口经过。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同事们为法国开辟了多条邮政航线,为航空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政府的嘉奖。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虽然那时航空领域还像是一片未开垦的蛮荒之地,但却给了他全新的生活体验,使他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他的代表作之一《小王子》是人们熟知的,读过的人一定会被作品中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所吸引。作者钟爱着他的事业,他的生命是飞行的生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他毅然参战,要求到前线执行飞行任务,在与敌人的空战中英勇牺牲。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硌(gè):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噎(yē):塞住,堵住;哭泣的样子或哭泣的声音。

辐射:(fú shè):指热,光,声,电磁波等物质向四周传播的一种状态。筛糠:文中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遮蔽:遮挡;拦挡。幻影:幻想中的景象。

协奏: 指一个独奏者和几个演奏者合作演奏,协助演奏。真谛: 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卷土重来: 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于指众多平常的人。死得其所:形容死的有意义,有价值。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至10段):在沙漠中的经历。

第二部分(11段到结尾):感想和认识。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二、理解大意

1.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在小组中讨论。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心理变化: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 2.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3.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感到呼吸困难。

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板书)在这些困难中,我有了哪些生理上的不适? 产生幻影

感到疲倦、错乱

呼吸困难

4.作者在生理上产生了幻影、疲倦错乱、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产生了不适呢?(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2节)------痛苦 我跑不过了,在也没有力气了。(2节)------绝望

我感到,有一股图象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10节)------平静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18、21节)------乐观 是的,文中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并贯穿全篇,让读者去体验作者面对困境时由绝望、痛苦到平静,甚至最后乐观的内心情感历程。

那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三、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写一则读后感。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课后要求大家写一则读后感,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然后我们概括一下看有哪些方面的感受:如:

感受到作者遇险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难,很惊险。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

遇险后,作者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有过一系列的斗争。

感受到遇险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贯穿全文。

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散文的要素及语言。

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明确: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明确: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明确: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明确: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二、质疑问难

1.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2.课文揭示了探险的意义,联系课后练习三所给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明确: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3.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你怎么看?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

四、课堂讨论

1.阅读此文,联系自己,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遇到困难要继续前进,而不是畏缩退让。要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冒险要有价值。2.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发散角度1:我向往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成就一番伟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古有秦始皇,今有毛泽东,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

发散角度2:我喜欢一种平静的生活,平平淡淡做事就是人生的成功。尽管人类有许多杰出人物,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平凡的。这些人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基础。没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的默默奉献,英雄也难以成功。

发散角度3:我喜欢一种拥有大量财富的生活,财富的多少是人生成败的标志。因为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础就是物质财富,没有财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拥有了财富,人 类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才会得到促进。

发散角度4:我喜欢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我的追求,以微笑面对世界是我幸福的证明。

总结固趣

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成功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类进步、文化多元的标志。我们不强求一致,只要是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人类整体的生活、人生态度都是可取的,并且应该得到尊重。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

布置作业:

预习《登上地球之巅》,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圣埃克絮佩里简介

他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1926年加入航空公司,开始邮航事业。1939年,二战前夕返回法国,参加抗德战争。1940年流亡美国,侨居纽约,埋头文学创作。1943年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1944年他二战期间在执行一次任务时失踪,一去不回。直到2004年4月,离奇失踪近60年的埃克苏佩里飞机残骸才在法国南部马赛海底附近被寻获。2008年3月,一位在二战时期担任德国战斗机飞行员的霍斯特·李佩特坦承是击落圣埃克絮佩里座机的人。

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要塞》《南方邮航》等。

他以于1943年出版的童话《小王子》而闻名于世。位于其家乡的里昂圣-埃克苏佩里机场是以他命名的。在他逝世50周年时,法国人将他与小王子的形象印在50法国法郎的钞票上。

埃克絮佩里的生命历程

1900年,圣-埃克絮佩里诞生。

1900年6月29日,安托万·让-巴蒂斯特·玛丽·罗歇·德·圣-埃克絮佩里生于法国里昂市贝拉街8号(现为阿尔方斯-富歇街)。6月30号受洗礼。父母双方均系贵族血统。其父让·德·圣埃克絮佩里伯爵 在安托万出生前后任保险公司检查员。其母玛丽·德·丰斯哥伦布乃普洛旺斯省贵族之女,性情温和,爱好艺术。

1904年其父去世。其母携安东尼姐弟五人离家先后住到其姨妈和外祖母的祖传房产中。圣埃克絮佩里第一次乘火车旅行就对机械产生浓厚兴趣,梦想有朝一日能飞上天空。

1909年,一家人迁居勒芒市,住在克洛-玛戈街21号。10月,圣埃克絮佩里进圣克鲁瓦圣母教会中学读书,他的父亲也曾就读于这所学校。学校里沉闷的气氛使爱好幻想的少年颇感压抑,被视为一个不守规矩的学生。

1912年这年夏天,圣-埃克絮佩里经常徘徊于学校附近的安贝利欧机场。当年颇有名气的飞行 员魏德林被圣埃克絮佩里的热情所感动。带着他第一次飞上天空。

1914年,在圣克鲁瓦学校,安托万创办了一份班级报纸《高一之声》。他在班上写的一篇故事“一顶高礼帽的历险记”获得年级最佳作文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其母为参加护理伤员的工作,将圣埃克絮佩里兄弟二人送进蒙格雷中学寄宿。兄弟二人苦于森严刻板的约束,只待了一个学期便催促母亲将他们“从这个巫婆的巢穴里拯救了出来。一家人随后卜居瑞士弗里堡。

1917年6月,安托万高中毕业,成为业士。7月10日,他的弟弟弗朗索瓦死于关节炎。

10月,圣-埃克絮佩里来到巴黎,准备报考海军军官学院,先后就读于博絮埃中学和圣路易中学。

1919年投考海军军官学校。圣-埃克絮佩里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法文口试却只得了7分(满分为20分)。考题是:”阿尔萨斯省回归法国后,某人重返故里,将做何感想?“圣-埃克絮佩里无言以对,而且拒绝背诵其他”爱国主义的“陈词滥调。结果落第,转而进入美术学校攻读建筑艺术专业。

1921年4月,圣-埃克絮佩里应征入伍,被编入斯特拉斯堡第二飞行大队,担任修理工。他省吃俭用凑齐学费去参加一民用航空公司的飞行训练,获飞机驾驶员合格证书。他首次驾机便险遭意外:由于发动机燃料系出现故障,升空不久便噼啪乱响,浓烟滚滚,好不容易才勉强着陆。在场的加尔德少校断言:”圣埃克絮佩里,看来你注定不会死在飞机上,否则你早没命了。

1922年10月,他获得军事飞行员合格证书。以少尉军衔编入第三十三飞行大队歼击机中队。驻扎卡萨布兰卡等地。

1925年1月,在一次飞行事故中,圣-埃克絮佩里头部负伤,因此退役。

由于未婚妻家人的反对,圣-埃克絮佩里放弃再次入伍的机会,留在巴黎,担任索雷汽车公司的推销员等职。

经常在闲暇时间驾机飞行。他的想法是:“我酷爱这个行业„„尤其是喜欢这种孤独寂寥的感受,只有上升到四千米的高空,与隆隆作响的发动机单独作伴时才会有这种感受。”

1926年4月,由于朋友让·普雷沃的推荐,圣-埃克絮佩里的短篇小说《飞行员》在《银色之舟》杂志上发表。这年春天,圣-埃克絮佩里入法兰西航空公司任飞行教练。

10月,圣-埃克絮佩里开始对写作和飞行产生双重的信心。他昔日的老师,博絮埃中学校长萨杜尔神甫发现了他的抱负和才能,遂将其介绍给拉泰戈埃尔航空公司。该公司开发部主任迪迪埃·多拉派其负责器材接收工作。

1927年春,迪迪埃·多拉满足圣-埃克絮佩里“我想飞行”的要求,令其加入飞行员行列。圣-埃克絮佩里与著名飞行员梅尔莫兹、吉约梅、艾基安等人开辟了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到摩洛歌的卡萨布兰卡以及塞内加尔首府达喀尔的邮政航线。圣-埃克絮佩里由一个自由散漫的巴黎少年变成一个生活严整、热心事业的飞行家。

这年10月,他被任命为朱比角(在今摩洛哥境内)中途站站长。在此后的一年半中,圣-埃克絮佩里忠于职守,成绩卓著。在这大西洋与撒哈拉沙漠的交接处,他与同伴们同舟共济,多次出色地完成了空难救险任务,并与当地土著摩尔人和西班牙殖民军打交道,体验了航空事业开拓者艰苦危险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利用夜深人静的空闲,伏在两只汽油桶架着一块木板搭成的桌子上,写成了他的第一部文学杰作《南线邮航》。

1928年3月,圣-埃克絮佩里回法国度假。后在布列斯特受短期训练后,他获得海军航空兵高级飞行员证书。

年底,《南线邮航》由伽俐玛尔出版社出版,而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则奔赴南美洲重操飞行员的旧业。

1929年10月,圣-埃克絮佩里受命拉泰戈埃尔公司所属的“阿根廷邮航”公司负责业务开发工作。再次与梅尔莫兹、吉约梅等人共事。

1930年4月7日,圣-埃克絮佩里因担任朱比角中途站站长成绩突出荣获法国荣誉团骑士称号。6月22日,吉约梅驾机飞越安第斯山,在暴风雪中失踪。圣-埃克絮佩里多方搜寻营救,历时五天。6月30日,圣埃克絮佩里得知吉约梅已被人搭救,立即亲自将其接回。

从事第二本书《夜航》的创作。书中主人公利维埃的原型即为拉泰戈埃尔公司开发部主任迪迪埃·多拉。

1931年3月,“迪航”公司决策人之间发生分歧,迪迪埃·多拉辞去开发部主任职务,圣埃克絮佩里等人也随其去职。

4月,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结识的康素爱罗·森琴结婚。5月,重返非洲,担任卡萨布兰卡与艾基安港区间的飞行员。

12月,《夜航》出版。安德烈·纪德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获“费米纳”文学奖。1932年,他担任试飞员。在驾驶一架新式水中飞机时险些罹难。

此后的七年间(直到二战爆发),圣埃克絮佩里主要住在巴黎,在风云突变的政治环境中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1933年圣-埃克絮佩里试写了一部电视剧本《安娜-玛丽》,但始终未能完成和发表。法国政府将各家航空公司合并,成立法兰西航空公司(简称“法航”,Air France)。

1934年受雇于“法航”,负责业务宣传。到法国内外各地进行演讲游说。7月,出差到西贡。将《南线邮航》改写成电影剧本。并跟随摄制组到摩洛哥拍摄外景。在摄取空中镜头时充当“替身演员”。

1935年1-5月,他以《巴黎晚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到莫斯科采访,先后撰写了六篇通讯发表在《巴黎晚报》上。(这些文章后被收入杂文集《生活的某种含义》)驾机“周游地中海”,替“法航”进行业务宣传到处演讲。

12月29日,自费驾机飞往西贡,试图以七十小时飞完巴黎到西贡的航程,以此打破纪录,获取十五万法郎的奖金。但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迫降在开罗附近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圣埃克絮佩里与机械师让·普雷沃一起在绝望的情况下跋涉了五天五夜,被一支骆驼商队救出。

1936年,圣-埃克絮佩里试图发明一种喷气式飞机。开始零星撰写《城堡》一书。

1937年2月,驾驶自己的飞机从卡萨布兰卡直飞通布图(马里),进而与达喀尔-卡萨布兰卡航 线沟通。3月,回到巴黎。4月,作为《不妥协报》和《巴黎晚报》特派记者前往马德里等地采访西班牙内战。

1938年1月,经空军部批准,圣埃克絮佩里得以实施从纽约到火地岛(在拉丁美洲南端)的飞行 计划。为此抵达纽约。2月15日,从纽约起飞,平安到达危地马拉。但从危地马拉起飞时,飞机栽到机场附近。圣埃克絮佩里负重伤(脑震荡,全身八处骨折)。飞机被摔毁。1938年3月,回到纽约养伤。创作小说《人类的大地》。随后重返法国。

1939年2月,《人类的大地》在法国出版。圣-埃克絮佩里驾机到纳粹德国旅行。5月,《人类的大地》获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6月,《人类的大地》英文本在美国出版,书名为《风、沙与星星》,并很快成为畅销书。7月,随同吉约梅驾驶水上飞机去纽约试图打破穿越大西洋的飞行纪录。战争迫在眉睫。圣埃克絮佩里于8月26日火速从美国赶回巴黎。9月3日,法国向纳粹德国宣战。9月4日,圣-埃克絮佩里应征入伍,以上尉军衔任技术教官。11月,据医生诊断,圣-埃克絮佩里鉴于健康状况已不在应征之列,但他却想方设法终于当上了一名飞行员,开始在第三十三飞行大队第二中队执行空中战略侦察任务。此间创作了哲理童话《小王子》。

1940年6月,受到空军部的嘉奖,获十字军功章。6月17日,法国败局已定,圣-埃克絮佩里随同所在部队被遣送到阿尔及尔。8月,圣-埃克絮佩里退役,到瓦尔省的姐姐家中小住,继续写作《城堡》一书。11月,取道葡萄牙和摩洛哥去美国。

1941年,他侨居纽约,埋头从事文学创作。

1942年2月20日,《战区飞行员》英文本在美国出版,书名为《飞向阿拉斯》。该书在美国占据“最佳畅销书”地位达半年之久。批评界认为这部小说“是民主人士对《我的奋斗》最有力的回击”。圣-埃克絮佩里博得“飞翔的康拉德”的美称。同年,小说法文版在法国出版。虽然已经删去了“希特勒是白痴”这句话,仍然被德国占领军当局查禁。1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后,圣埃克絮佩里在纽约发表广播讲话,呼吁法国人民团结战斗。

1943年2月,《给一个人质的信》在纽约出版。4月,《小王子》出版。与此同时,书的作者却几经辗转到达阿尔及利亚,经过情真意切的恳求,获准加入他以前服役所在的部队——第三十三飞行大队第二中队。部队的美国指挥官为圣-埃克絮佩里的战斗热情所感动,破例批准这位远远超出空军飞行员年龄界限的名作家执行五次空中侦察任务。

1944年7月31日早8时30分,圣-埃克絮佩里起飞执行他的第八次空中侦察任务。当他驾驶在法国土伦到马赛沿线飞行时候,迫降到2000米高空,被德国纳粹飞行员里佩特击毙。飞机残骸及他的遗体落海失踪。享年44岁。

他的飞机残骸在2000年4月17日被打捞上来两块,这两块作为纪念,赠送给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后代以及打捞队成员。4月17日对于法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遇 姜钦峰

1944年的7月31日上午,法国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登上了侦察机,从科西嘉岛空军基地起飞,前往德军占领的里昂执行侦察任务。飞机上除了照相机,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装备,只能依靠高度和速度来躲避敌机的攻击。“闪电”侦察机时速能达到650公里,巡航高度近万米,当时的德国飞机还无法企及。如此简单的飞行任务,对于经验丰富的圣埃克苏佩里来说,再平常不过。然而,这天却有些不同寻常,他没有按时返航。下午2点半,他仍未返回基地,而飞机上的燃料最多只能支持到这时。一个小时后,圣埃克苏佩里被列入失踪名单。

在他失踪后的数十年间,法国从不未放弃寻找,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寻找委员会,但一无所获。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头像被印在50法郎面值的纸币上。除了飞行员的身份外,他还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其童话著作《小王子》已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成为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之一。圣埃克苏佩里的神秘失踪,也成了世界文学史的一个谜。

1900年,圣埃克苏佩里出生在法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喜欢探险,21岁时早发过空军服役,在部队学会了驾驶飞机,并深深迷上了飞翔。从部队退役后,为了能重返蓝天,他加入了一家航空公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驾驶一架小型的飞机,穿梭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为当地人投递 邮件。每天与日月星辰做伴,自由翱翔,正是他向往的生活。

圣埃克苏佩里沉没在飞行的快乐中,完全忘了潜伏在沙漠中的危险。不久后,当他经过撒哈拉沙漠上空时,飞机尾部突然冒出滚滚浓烟,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随时可能机毁人亡。他凭着丰富的飞行经验,沉着应对,最终迫降成功。可是,当他双脚刚刚落地,还没来得及庆幸,随即又陷入了绝望。四周杳无人烟,耀眼的黄沙漫无边际,他孤身一人,绝不可能走出沙漠。经历了多年冒险生涯,这一天也许早在他意料之中。他干脆静下心来,细细整理这些年的飞行日记。幸运的是,三天后,搜救人员发现了他。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定用笔写出自己的飞行感受。非同寻常的高空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视角:“人类只有生存在一个大部分由山、沙漠、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边就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生长。文明像夕阳余晖一般脆弱,火山喷发、海路变迁、风沙肆虐都可以使它毁灭无疑„„”这些文字一经发表,就受到许多朋友的追捧,这让他感到既意外又惊喜,由此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一生写了6本书,都与飞行有关。正如他所说:“我首先是个飞行员,其次才是作家。”

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国难当头,圣埃克苏佩里毅然应征入伍。然而,当时的傀儡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与希特勒和谈。大失所望之下,他离开了部队,辗转到了美国,童话《小王子》再次诞生。虽然远离战火,但他仍在密切关注国内局势,等待时机重返前线。1943年,他怀着满腔报国热情,重新加入法国空军,成为44岁的超龄飞行员。

就在他失踪一个月后,巴黎迎来了解放。如同他笔下的童话故事,圣埃克苏佩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仿佛只为飞儿生,几次在高空遇险都死里逃生。战争即将结束,他却从蓝天上消失了。这又给全世界的“小王子”迷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没有人知道,在那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知道2008年3月,德国前纳粹空军飞行员里佩特的新书,《圣埃克苏佩里:最后的秘密》出版,64年前的的秘密终于揭晓。1944年7月31日,里佩特驾驶战斗机在法国土伦到马赛沿线巡逻,突然发现一架法国侦察机。这种本应该在高空飞行的侦察机,此时竟降到了2000米的高度。机会稍纵即逝,里佩特不假思索,立即向侦察机俯冲过去,猛烈开火。侦察机中弹起火,拖着滚滚浓烟坠入大海,飞行员没有跳伞。

而战结束后,里佩特渐渐得知,圣埃克苏佩里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失踪的,而且飞机型号相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年击落的那架法国侦察机,遇难飞行员正是圣埃克苏佩里,确凿无疑!里佩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悲伤地说道:“如果我当时知道侦察机生的飞行员是圣埃克苏佩里,我绝不会开火。”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4

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突出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4)班学生总体表现也比较令人满意,但是毕竟是普通班,个别学生的回答欠缺了一点深度,以致在以“提升深度”目的而设计的.主题探讨,没能达成希望能达到的最高的升华,是一点遗憾。

三、纯净童话与优美氛围相融

本文虽然是叙述飞行员在沙漠中的遇难经过,但是这个飞行员同时又是童话作家,他在为绝望的时刻是以心中的童话画面来安慰自己的心灵的。这也是本文在充满痛苦的文字中流淌的一股清泉。所以我拓展了童话的内容,给课堂带来纯净优美的气息,也让突显出主人公内心的纯净与坚强,增加了课堂的厚度与美感。

四、创新与个性并发

这堂创新点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我希望把自己年轻的激情挥洒到课堂上。这堂课上,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课堂练笔环节的例句模仿,我设计了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背景,学生也造出了比较有亮点的句子。但遗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七年级学生还对公开课比较生疏,愿意站起来朗读自己的学生不多。课堂最后的配乐朗诵材料,是我亲手写就的,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用写信的方式书写对本人的感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带来亲切感,升华了课堂的主题,加深了课堂的深度。稍感遗憾的是,该班音响不是很好,稍稍消弱了配乐的感染力。

课后,学生对这堂课反映很好,并表示希望我能再来给他们上课。通过这次赛课,自己得到了更好的锻炼,收获颇丰。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篇5

一、精心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沙漠吗?用词语形容一下沙漠是怎样的?(出示沙漠幻灯片)狂风大作 赤日炎炎 飞沙走石,戈壁残垣,海市蜃楼,风沙漫漫 连绵起伏浩瀚无垠 起伏跌宕,渺无人烟

不错,沙漠的环境很壮美,也很险恶,今天我们的探险之旅随作者走进沙漠,体验在沙漠中心的痛苦和煎熬,感悟生命的真谛吧。(板书题目)

1、简介作者: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2.词语积累(ppt)3.成语积累(ppt)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1、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文意。

文章写了“我”因飞机坠毁被困沙漠中,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2、本文用大部分篇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你能看出哪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吗,是怎样过渡的?

9段,内心从“难受”到“平静”的过渡。以后用大量的篇幅写“我”的心理活动。

三、精读课文

1、在沙漠中心,“我”受到哪些恶劣环境的影响?身体的不适表现在何处? 极其寒冷、狂风、没有遮蔽的地方 没有御寒的衣物、严重缺水 产生幻影 感到疲倦、错乱 呼吸困难

2、面对恶劣的环境,死亡的威胁,“我”的心情是复杂的。跳读课文,从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比如痛苦、绝望、乐观、平静等),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预设:

1).痛苦与煎熬:⑪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⑫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⑬感到呼吸困难。⑭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⑮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⑯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⑰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

2).心情变化: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

(1)学生1: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的句子

第①个自然节: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斗得像筛糠似的。

第②个自然节: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屠刀就在我的头上。

第⑤个自然节:冻死的想法让我难受······我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第⑨个自然节:我的喉咙发紧,这不是个好兆头。

学生2:表达作者心情绝望的句子

第④个自然节: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

第11个自然节: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

学生3:表达作者心情乐观的句子

第17个自然节: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第18个自然节: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第21个自然节: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学生4:表达作者心情平静的句子

• 第⑩个自然节: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3、根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 第一部分(1~8)“我”因为缺水和寒冷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 第二部分(9~23)“我”在濒临死亡的边缘对生命意义所做的思考。• 第三部分(24~25)“我”决定继续走下去。

4、作品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 更亲切感人 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在把身体埋在沙子里后,“我”想了 些什么?(1、回顾了被困沙漠的窘态

2、与朋友告别

3、思考“生活”的意义

4、抒发自己“死得其所”的情感)

6、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

(1、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2、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3、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4、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7、“我”所认为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重点研读13、16、19段)----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承担生命的责任,寻找人生的真理,实现生命的价值。

8、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探险”的真谛是什么?(据课文内容和课后第三题)•(探险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探索,也是人类对自我体能和智能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发达的内在动力。探险是为了寻求真理,探险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探险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热爱生命的表现。它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年少冲动,而是对责任的承担。

• 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这个责任就是对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为此冒险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了在作者痛苦与绝望中,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于是,他对同伴说:“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上路 继续)所以朗读时我们要重重的读,来表达作者这份坚定,一刻也不会卸下的精神。

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过渡:这不仅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而且语言也十分优美,富有表现力,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其妙处。

出示幻灯片: 合作学习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小结:通过以上品味,我们了解到作者是一个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的人。

四、感悟体验

从作者的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作者的哪些美好的品质,如果此时此刻圣埃克絮佩里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小结:作者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乐观、责任、友爱、追求。(板书)

学了本文,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②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即使处在沙漠的中心,也要为自己点一盏温暖的心灯!

总结: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现在你们还在温馨的教室里学习,或许还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但是以后你们会经历种种困难。但不管怎样,都要像课文的结尾所写的那样:我们要继续走下去!即使身处沙漠中心,希望你们也不要忘了给自己点一盏心灯。只要心还亮着,世界就是明亮的!让我们在成龙的《真心英雄》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谢谢同学们!

在沙漠中心读后感 篇6

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死而无憾呢?他是一个飞行员,毕生都要为人类作贡献的飞行员。他或许去看过海,呼吸过海风,或许见识过层层云上的那种精彩,甚少他没有虚度自己的时光。在文中,作者说了:“当空闲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这种人,如同寄生虫一样生活着,整天没有目标,虚度光阴,唯一的追求就是吃喝玩乐,他们是被别人所不耻的。人往往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生命快走到尽头了才知道有多宝贵。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作者这样问心无愧,向死而生,人们往往会在这时候想,如果能活下去,我一定好好活,活得精彩。但如果就死在这里了呢?拿什么后悔,拿什么重来呢?

比起整天玩游戏,不如多看两本书;比起宅在家里,不如到外面走走;比起为了多休息一会儿,在工作时偷懒,不如好好完成工作。作者无疑是值得我们去钦佩的,他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为人类作贡献,谋发展的精神也值得学习。

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和追求,才会真正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沙漠中心读后感 篇7

我知道了生命的珍贵,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情景的描绘和作者内心的独白,表现了作者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于渴望。

文章写到“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这是因为不管后果怎么样,都不重要,还有一句:“我”一点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写出生命的可贵。

读了这课后,让我知道了水对是生活是多么重要,生命对人是多么重要,人的生活是如此的依赖于水,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生命中的水源,更加重视我们的生命。

读着这篇文章,惊叹于生命的顽强,惊叹于精神之伟大。是什么支持着“我”挺过难关,是什么鼓励着“我”“应该继续走下去”?那就是“信念”!人性之思想和高贵也在此突现了出来。“精神只住在一个祖国,那就是万物的意义。”说得真绝!文章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心理独白都令我们这些“人”感到自豪。

22在沙漠中心学案 篇8

1、知识目标:阅读课文,研读作者在沙漠中心的险恶处境和心理变化过程,领悟冒险的真正意义。

2、能力目标: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提及沙漠,也许你马上会想到荒凉之境、死亡之地。古诗云: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不飞下,兽铤亡群。假如你身陷如此绝境,你会做何感想?今天,让我们将时光回转到上个世纪30年代,跟随一位坠机于撒哈拉沙漠的法国飞行员--圣艾克絮佩里,一同置身于茫茫的沙漠中心,感受那非比寻常的沙漠之行--《在沙漠中心》。

2、圣艾克絮佩里是法国优秀的飞行员,被称为“蓝天白云的耕耘者”。他常常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写入作品。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人类的大地》等。

二、出示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课文;

2、研读作者在沙漠中心的险恶处境和心理变化过程;

3、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讲述: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首先得用心朗读课文。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要把握好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下面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其余同学边看边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做好符号,待文章读完后提出来订正。

2、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有误的地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

3、学生纠错,正音释词。

学生可能读错和难以理解的字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分析人物处境和内心)

1、出示自学指导: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A、当时作者和同伴置身沙漠,遭遇了哪些艰难处境?采取了哪些应对办法?有何生理反应?请找出相应的语句认真体会。

B、我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找出体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句子加以领会。

2、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评议,抓住重点词句,分析人物处境和内心。

A、艰难处境:干渴、风大、寒冷

⑴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牙床冻得格格作响。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⑵“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B、应对办法:喝乙醚酒精、用沙子盖住身体

C、生理反应:产生幻影、感到疲倦、呼吸困难

D、心路历程: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痛苦(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斗得像筛糠似的。)

绝望(我跑不动了大限到了冻死的想法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

平静(一种超越任何希望的平静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我们遇到的也是人的烦恼我们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

理解: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乐观(工作中,我是幸福的我没有一点遗憾我总算是呼啸过海风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理解: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也无怨无悔。]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总结拓展)

1、出示自学指导: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他我们从中应该学会什么?

2、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评议。

(1)作者认为,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2)作者是个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的人。

4、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展开辩论。

材料:,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辩题:大学生能否参加这种高危的探险活动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5、课堂小结

即使处在沙漠的中心,也要为自己点一盏温暖的心灯!只要心还亮着,世界就是明亮的!人生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也不是一帆风顺。要记住:面对生活,豁达而不旁观,犹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清爽而不冷漠,犹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着地一路欢歌。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以“考试失败后的我”或“比赛受伤时的我”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在沙漠中心--(热爱生命,顽强生活)

A、艰难处境:干渴、风大、寒冷

B、应对办法:喝乙醚酒精、用沙子盖住身体

C、生理反应:产生幻影、感到疲倦、呼吸困难

上一篇: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下一篇:三笔字比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