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024-10-04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通用8篇)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篇1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究竟如何定性

【前言】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确认当事人责任大小的书面材料。该认定书在是否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是否进行行政处罚,以及民事赔偿诉讼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结合具体案例,粗浅的对交通事故认定书如何定性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基本案情如下:2010年4月28日22时12分,张某无证驾驶燃油助力车搭载两名同学,由西向东行使至某路口处,被后面李某无证超速驾驶轻便摩托车追尾,李某驾驶失控,人被甩出27米之远,造成颅脑触地抢救无效死亡。经当地交通事故处理部门认定,李某为主责,张某次责。在查阅事故卷宗后,我们认为该事故认定书对道路交通事故形成原因的分析,证据明显不足,适用法律不当,张某应为无责,遂依法申请事故复核。复核结论为撤销原认定,责令重新作出认定。不久,接到原事故处理部门通知,拟维持初次的认定结论。而根据现行规定,事故复核以一次为限,这就意味着不能再通过申请复核的途径来推翻该认定,亦不能通过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来进行法律救济。这不禁让人产生困惑: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究竟该如何进行定性?

二、关于交通事故认定书性质的争议

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确认当事人责任大小的书面材料。该认定书在是否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是否进行行政处罚,以及民事赔偿诉讼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其如何进行定性,众说纷纭,争议很大。大抵包括如下几种观点:

(一)证据或鉴定结论说。

根据1992年12月1日最高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2000年1月15日《公安部关于对地方政府法制机构可否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申请的批复》,公安部门及司法实务部门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在公安机关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起的是证据作用,其本身并不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此外,依据2005年1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否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意见》(法工办复字[2005]1号),也认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证据使用。因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牵连的民事赔偿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二)行政确认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交通事故认定行为完全符合行政确认的基本特征。理由:第一,交通事故认定实施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一种行政主体;第二,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交通法》的授权而实施的一种职权行为;第三,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针对特定的交通事故而单方作出的行为,它代表着国家行政机关的独立管理意志,不以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事人是否提出处理申请或者在处理

活动中是否同意,都不影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的认定。交通事故认定不同于行政管理调解,也不同于准司法仲裁行为。第四,交通事故认定一经作出,即对特定的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实质的影响,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分担。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完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确认行为。

三、关于两种不同观点的简要评析

1.就现状而言,证据说为目前司法实务部门所采纳。既然事故认定书仅仅是作为人民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一种证据使用,从理论上讲,该认定书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并无当然的约束力。人民法院根据庭审查明的事实,可以采用,也可不予采用。然而事实上,不予采纳的情形是十分罕见的,而且有时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如有的法院规定,如不采纳事故认定书,应经过分管院长同意。其次,交通事故认定的技术性很强,无论当事人或审案法院往往缺乏相应的专门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很难被推翻的,易于形成交通事故认定在民事诉讼中难以真正受到司法审查的真空状态,会使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变成一种特权,失去司法监督,增加随意性,纵容违法行政。由此可见,交通事故认定书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十分重大。如不赋予当事人除向上一级公安交管部门申请复核之外的救济措施,很难保证事故认定书的准确性,从而极有可能因此影响法律的正确适用,以及司法的公平与公正。

2.由于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非单纯证明所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有关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内容中包含了对当事人事故责任划分的认定,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当事人是否要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从行政法学的角度而言,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确认、证明,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属于行政确认,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公安机关交通部门依法作出交通事故认定的行为,无论从行政主体、行使的职权,认定书的责任划分对当事人的权益的重大影响等方面,均符合行政确认的特征。

其次,如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定性为证据,则根据上述分析,该认定书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并无当然的约束力,人民法院可以不予采用,并根据庭审查明的事实来确定当事人事故责任。但该做法又与现行法律规定相矛盾。进行交通事故认定是《道路交通法》赋予公安机关交管部门的法定职责,而人民法院的做法无疑有司法权不当代替行政权的嫌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定性为行政确认,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允许当事人对该行政确认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建议立法及司法机关能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位,以消除纷争,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更好地促进谐社会的建设。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篇2

一、案件基本情况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罗湖交通警察大队廖某滥用职权一案的案件线索由本院侦查监督科在审查一起诈骗案件时发现, 渎检科接到该线索后开始立案侦查, 并在侦查的过程中发现诈骗分子非常猖狂, 可能还有其他类似开具虚假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事实。办案人员通过与保险公司沟通, 调取所有可能涉及骗保的材料进行分析, 发现丁某等涉嫌滥用职权罪并立案侦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廖某、丁某作为负责管辖片区交通事故处理的干警, 因认识另案犯罪嫌疑人瞿某, 不认真履行交警职责义务, 明知瞿某编造发生事故的谎言, 不到达现场, 不加调查、认证, 向瞿某出具虚假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共七十多张, 致使相关保险公司损失达近70万元人民币, 并收受一定的好处费。

福田交警大队周某玩忽职守案件由渎检部门在办理廖某玩忽职守案件中发现。周某用同样的手法为固定关系人开具四十多张《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向保险公司索赔, 造成保险公司被骗财物70余万元人民币。

市院今年立案侦查的案件是交通民警在交通肇事事故处理中, 殉情徇私、滥用职权, 将本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事件降格处理, 使交通肇事一方当事人逍遥法外。

二、交通事故处理领域渎职犯罪特点

通过以上案件的办理, 笔者发现我市交通事故处理领域渎职犯罪存在以下特点:

(一) 犯案概率较高

我院办理的三宗案件里, 两宗是罗湖交警部门, 一宗是福田交警部门, 三人之间并无沟通, 但整个犯案过程完全相同。在走访保险公司时, 保险公司负责人反映此类情况在全市交通事故处理领域较多的存在, 在案发后仍然有存有疑议的保险单出现, 联系出具事故认定书的民警, 民警主动回复会联系申请人退回保费。此情况说明依旧有一些负责交通事故认定处理的民警存在侥幸心理, 顶风作案。

(二) 作案手法简单

此类汽车擦碰、轻微碰撞且并无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认定由于警力资源问题, 都适用简易程序, 由一位民警负责, 不需要领导审批, 事后也没有检查、监督, 作案手法简单, 非常容易完成, 且每单保险涉及的金额不大, 因此犯罪嫌疑人犯此类案件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小, 对作案后果及发案后有可能承受的惩罚缺乏畏惧感。

(三) 权钱交易明显

我院办理的三宗交警渎职案件均是诈骗分子勾结交警人员与保险公司内部定损理赔人员, 完成虚假理赔, 向保险公司骗领保险金。没有交警人员的渎职行为, 保险诈骗行为就无法完成, 因此诈骗分子千方百计拉拢腐蚀交警人员, 交警人员出具一张虚假事故责任认定书从诈骗分子手中收取好处费为400元到600元。因此涉案交警在趋利心理的作用下, 滥开事故责任认定书。

(四) 犯罪后果严重

涉案交警或将手中的执法权明码标价, 进行权钱交易;或滥用自由裁量权, 徇私情私利放纵交通肇事者, 其渎职行为不仅破坏国家机关的管理秩序, 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 而且使诈骗分子保险诈骗得逞, 造成保险公司重大经济损失, 甚至于执法不公, 使交通肇事者逍遥法外, 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三、交通事故处理领域渎职犯罪原因分析

从我院办理的交警渎职犯罪案件看, 交通事故处理领域交警渎职犯罪呈高发态势, 笔者经过与侦查人员座谈、走访发案单位, 调查分析发现, 造成交通事故处理领域交警渎职犯罪多发的原因如下:

(一) 执法不规范导致权力失去监督

一般的执法行为的作出要求两人以上, 可以相互监督制约的作用, 但由于深圳道路机动车太多, 碰撞擦碰事故频发, 警力严重不足, 交警部门因此出台事故认定简易程序, 只要求一名警员全权负责事故认定。但是, 调查发现, 执法非常不规范。首先, 事故认定程序从头至尾由一名警员负责, 不需要领导审批, 事后对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也没有审核程序, 因此出现涉案民警不到事故现场调查、认证就出具事故认定书的情况;其次, 交警部门对事故认定书的管理不到位, 空白事故认定书的领取、作废非常随意, 有的单位出现整本空白事故认定书丢失的现象。对领取的空白责任认定书也缺乏后续跟踪, 甚至有的已使用文书的存根由于保管不善, 还有丢失的现象。对事故认定书的管理漏洞造成交警可以随意开具事故认定书, 甚至将事故认定书贩卖。综上, 由于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执法事前、事中、事后都缺乏有效监督, 为犯罪嫌疑人作案提供了空间。

(二) 执法人员长期驻守某岗位, 容易结成固定利益团体

我院反渎职侵权部门在侦查廖某、丁某滥用职权罪案件中发现, 此二人出具的数份虚假内容的《事故认定书》都是分别向各自固定的关系人出具, 而这些固定的关系人也都恰恰是廖某和丁某长期在一个片区执勤过程中因工作关系而结交, 尔后逐渐把该二人腐蚀蜕化的。执法人员与犯罪分子结成利益团体, 增大了犯罪查处的难度。

(三) 执法人员存在趋利心理

我院办理的三宗案件中, 犯罪嫌疑人每开出一张虚假认定书, 就从诈骗分子手中收取数百元的好处费, 暴露出其行为趋利、贪利的本质。正是在利益的驱动诱惑下, 犯罪嫌疑人将手中的权力变成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不顾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形象, 疏于职守、恣意滥用、以权谋私, 以牺牲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来满足个人的贪欲。

(四) 执法人员对渎职侵权犯罪的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目前反渎职侵权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高, 许多人民群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渎职侵权犯罪缺乏认识和了解, 往往分不清哪些行为属于渎职侵权犯罪, 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社会不正之风。不少执法人员认为在工作中越权处理、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仅仅是工作上的失误, 至多属于行政处罚范畴, 不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致使一些执法人员即使已经踏过了渎职侵权犯罪的警线却不自知。如我院在办理案件时发现涉案人员法律意识具体来说是渎职侵权法律意识非常淡薄, 当办案人员找来犯罪嫌疑人谈话时, 三位犯罪嫌疑人均表现出平静与不在乎的态度, 认为自己是违规操作了, 但丝毫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涉嫌渎职侵权犯罪。

(五) 渎职侵权案件发现难, 致使犯罪嫌疑人存在侥幸心理

交警渎职犯罪特殊性在于其发生于国家对社会管理活动和司法活动中, 其犯罪行为一般都是隐藏于“合法”的业务工作背后, 使“外行人”难以发现。而受害人畏于执法人员威严, 或对司法机关存在一定错误认识, 从而不敢、不愿举报犯罪事实。以往也有群众对交警违纪违法的举报, 但往往很难成案, 最后不了了之, 一些交警因此心存侥幸渎职犯罪。

四、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处理领域渎职犯罪的对策

(一) 加大交警渎职领域犯罪查处力度

加大查处力度, 关键是要拓宽案件线索来源, 一方面加大对渎职侵权犯罪的举报宣传力度, 提高人民群众对渎职侵权犯罪社会危害性的认识, 增强群众与渎职犯罪作斗争的意识和信心, 鼓励群众积极主动向检察机关提供线索, 营造全社会共同预防和打击渎职侵权犯罪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拓展思路搜集案源, 如与有关单位多交流,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案源信息网络, 关注新闻媒体中出现的线索。

(二) 加强执法规范化,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细致规范各种执法程序, 尤其是规范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的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制作, 务求文书内容全面、清晰明了。加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等法律文书的管理, 由内勤统一管理、发放、登记核销各种法律文书, 并做好归档工作。

二是建立事后监督机制, 强化业务监督, 尤其是强化对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监督。如经常性开展相关的执法检查活动, 对现场执法进行抽查, 促使广大民警端正执法思想、执法观念, 确保执法规范落实到位。又如建立起对相关保险公司反馈的可疑案件的审查机制等等。

(三) 定期轮岗, 增强队伍的活力

实践证明, 促进权力流动, 建立科学合理的轮岗制度, 防止权力主体与关系人结成利益联盟, 可以有效降低腐败的发生机率。因此交警部门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因地制宜地建立定期轮岗机制, 增强队伍的活力。

(四) 加大教育力度, 树立典型案例增强威慑力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篇3

关键词:交通事故;致险行为;防御性驾驶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是重中之重,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道路交通法里面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大小,过错性的严重程度,法律法规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而这对责任认定至关重要,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

1.交通混行严重

在福建省内的主要城市中的不少道路上,机动车淹没在非机动车、行人大潮中缓慢行驶,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杂交通极其严重,特别是在福州三叉街、金山、泉州九一街、浮桥等等路段,车辆的行驶相互干扰,同时交通设施设备落后,未跟上车辆的发展速度,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这也是交通事故数据居高不下的一项重要的事故源头。

2.非机动车遍地

尤其是在城区,非机动车的交通量异常的大,行驶密集,占用大量道路交通面积,与机动车抢行,机非混合通行,严重的影响了机动车道上机动车的正常行驶,对非机动车的管理不善,造成了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屡创新高。

3.出行人流大

截至2015年8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总量达3.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7亿人,加上非机动车及行人,那数据更是庞大,特别是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流严重。

二、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1.人的原因

能够驾驶车辆上路行驶的驾驶员大多是具备技术性驾驶技能的,然而大量的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交通事故主要还是人的因素造成的,人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交通参与者心理状态、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较差,驾驶员违章驾驶、违章超载、超速行驶、带病驾驶,一些驾驶员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安全完全抛诸脑后,拖拉机载人,货车载人,人货混载,这些都是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心理状态、法治观念、规则意识也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经常出现不按规定让行,临时改变路线,临时穿行道路,也大大的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2.车辆方面的原因

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车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全、迅速和舒适,如果车辆的性能存有瑕疵,甚至机件毁损或机械故障,如转向系、制动系、电机等,还有设计制造方面的缺陷等方面的原因,都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隐患。

3.道路方面的原因

車辆要再道路上行驶,道路状况的好坏如何,也是影响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交通环境方面的原因。人、车、路三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关键,而交通环境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五、管理方面的原因。交通事业随经济发展也水涨床高,但现有交通管理工作却有点不尽如人意。

三、道路交通事故形成的机理

发生交通事故,本质上是交通冲突产生了损害性后果的交通事件,即交通冲突越多,那么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越大,产生交通事故的根源是交通冲突。冲突点的产生就是其中一方交通参与者没有尽到让行义务,没有尽到注意义务,没有按照交通指示标志行驶等存在的交通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引发了交通险情,如归对方没有采取对应的防御性驾驶,或者防御不成功,那么事故就发生了,从而造成不同方位的交通参与者在一定的空间发生接触碰撞。

四、防御性驾驶的事故认定

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性主要包括致险行为、防御行为以及对事故结果的部分扩大化行为,但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作用不是其所有行为的相加之和,他们之间会存在些许不确定性,无法简单相加,不同的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吸收或者合并等问题,对作用的评估应该兼顾到参与者的不同情形,但总的来说主要是经历交通险情的出现、实施防御措施和事故的发生这么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那么就不会出现交通险情,交通险情的产生就是对交通规则的违反。交通险情的产生可能是一方引起的也可能是多方引起的,此时对其作用大小的评判主要是依据其行为自身危险性的大小,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通过防御性的大小来反应,防御性大小又是通过防御的时间、空间和能力来表现的,这个第一过程就是确定交通险情对事故发生的作用大小;

第二过程就是确定防御性行为作用的大小,当险情行为危险性较小,对有防御可能的一方首先判定防御性行为是否存在自身的错误操作或者不当降低了防御能力,从而没有充分利用应有的防御时间和空间。各方防御失误行为的作用大小与其利用自身防御时空程度成正比;

最后,经历了致险行为和防御行为后,交通事故的发生成了不可避免,从而可以得出综合性的判断,当事各方的过错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作用大,则其承担主要责任;作用小则承担次要责任;作用相当则承担同等责任;无作用则不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评价,应当用明确的、客观的指标对事故发生的过错性、因果关系做出事实判断,尽量避免主观性的法律过错评价,致险性及防御性的衡量就是明确、具体的道路通行技术规则指标的衡量,提高责任认定的可预测性和正当性,给交通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让交通参与者明白,下次该如何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公平公正处理,提高事故认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杜心全主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2]傅以诺,顾方平.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概要[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6)

作者简介: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复核申请书 篇4

申请人:***,男,42岁,住**县**镇先农街*号楼**号,身份证号:51052419*********,川E****号车驾驶员,电话:****

复核请求:

撤销**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叙公交认字【2010】第****号《道路交通事故重新认定书》,责令**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重新作出认定。

理由:

**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叙公交认字【2010】第****号《道路交通事故重新认定书》认定该次事故中申请人负此事故的同等责任,其理由为申请人所驾驶的机动车超过了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申请人认为,该认定结论不正确。理由如下:

一、认定申请人超速缺乏依据。

**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认定申请人所驾驶川E****号超速行驶系依据《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报告》作出的结论,但该作出鉴定报告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并不是符合全国人大常委和法律规定的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其作出的鉴定报告不具备法律效力,且该鉴定报告并没有科学依据,仅能作为交通警察部门认定案件事实的参考材料,但**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却只依据该鉴定报告的结论,在没有其它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就认定申请人所驾驶的川E**号车超速行驶,明显缺乏客观的、科学的证据。

二、事故原因分析及认定结论不符合规定。

根据《四川省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规则(试行)》的规定: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应当全面分析当事人的行为与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当事人的道路通行权利和义务等因素,权衡当事人的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本案中,即使申请人驾驶川E**号超速,但根据《四川省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规则(试行)》第八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对方当事人***转弯未让行直行车辆就已经侵犯了申请人通行权利,且转弯时的速度超过了30km/h,其行为与事故发生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故***至少应承担本次事故的主要责任,而在无充分证据证实申请人超速的情况下,***更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综上所述,**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的重新认定结论违反了相关规定,应当予以撤销,重新作出认定。

此致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申请人:***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篇5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查明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引起的作用及过错严重程度,依照法定程序,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当事人是否承担造成交通事故的责任作出的定性、定量的结论。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是责任认定的基础,而如何把握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则是责任认定的关键。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工作中,尽管现场勘查齐全、事实清楚,但对事故的认定有时还是意见不一,各持己见。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因果关系”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作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因果关系”主要由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违章行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定量分析,交通事故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等部分组成。

一、交通事故中的因果关系

“先违章,后肇事”,违章是发生事故的原因,发生事故是结果,违章并不一定有肇事后果,但肇事必须有违章的前因。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是责任认定的基础。而如何把握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则是责任认定的关键。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工作中,尽管现场勘查齐全、事实清楚,但对事故责任的认定有时还是意见不一,各持己见。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因果关系”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作用,因此,事故处理机关要依法正确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就必须正确把握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是各门学科认识和解决因果联系的依据和基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因果关系的原理来解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因果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各种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原因和结果既互相依存,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2011年5月,驾驶员韦某驾驶一辆农用拖拉机,遇前方有葛某、侯某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分别驾驶两辆摩托车一前一后从对向驶来,由于葛某无证驾驶,驾驶技术生疏,且葛某、韦某驾车在会车时均未减速靠右行驶,致使葛某驾驶的摩托车与韦某的农用拖拉机左侧相刮,葛某的摩托车翻下路基,而韦某的农用拖拉机失控后又碰撞侯某的摩托车,造成葛某、侯某受伤,三车损坏的道路交通事故。

葛某的摩托车碰撞韦某的拖拉机是葛某无证驾车、葛某韦某会车时均未减速靠右行驶的结果,又是导致韦某的拖拉机失控原因,而韦某的拖拉机失控又是韦某的拖拉机碰撞侯某的摩托车的结果。如果泛泛地去分析因果关系,就无法分清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在确定一个现象是原因而不是结果,及确定另一个现象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时,只有把这两个现象从广泛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地考察,这样才能分清原因和结果。上述案例中,则可因事故损害的不同,把该事故分作为两起事故来处理:第一次事故是由于葛某无证驾驶,驾驶技术生疏、葛某韦某会车时均未减速靠右行驶,致使葛某驾驶的摩托车与韦某的农用拖拉机左侧相刮,造成葛某的摩托车翻下路基受伤、摩托车损坏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葛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韦某负次要责任;第二起事故是韦某的拖拉机失控后碰撞侯某的摩托车,造成侯某

受伤、摩托车损坏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韦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侯某、葛某负事故的次要责任。由此可见,分清事故的因果关系,对事故的责任是极为重要的。

二、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它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即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即损害后果)的事故。交通事故必须具备四个要素:道路要素、违章要素、损害后果和过失要素。其中违章要素就是当事人必须有违章行为,且违章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才算是道路交通事故,如果违章行为与损害后果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则不算交通事故。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我们只研究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不去追究间接原因,也就是说造成直接原因者才承担交 通事故责任,间接原因者不承担事故责任。如2011年8月我大队处理的一起重大事故案例:韦某驾驶货车行经村庄路段时,遇前方有学龄前儿童黄某在前方道路右边与同伴嬉戏,由于韦某驾驶制动系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机动车上路行驶,且行经村庄、及发现前方路旁有儿童在嬉戏时未减速打喇叭警示,而黄某在无监护人看护情况下在车辆临近时突然由右往左横穿公路,致使货车碾压黄某,造成黄某当场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学龄前儿童黄某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公路,是造成事故的另一方面原因;韦某驾驶制动系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机动车上路行驶,且行经容易发生危险的村庄路段、发现前方路旁有儿童在嬉戏时未打喇叭警示也未降低车速,是造成事故的另一方面原因,故学龄前儿童黄某与驾驶人韦某应各负该事故的同等责任。而黄某的监护人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和义务,与黄某“突然横穿”公路有因果关系,但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其监护人不承担交通事故的责任。

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个问题,交通事故的责任人与负刑事责任的人,在年龄规定上有明显的区别,《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可见,负刑事责任的人具有一个年龄界限,而负交通事故的责任者,则没有年龄的界限,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的损害后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违章者就在交通事故中负有交通事故的责任。当然在经济赔偿上,有具体的年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至十八周岁直接有劳动收人的可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造成交通事故并在事故中负有责任,经济损失由本人承担,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交通事故并在事故中负有责任,经济损失由其监护人承担。”

前面叙述的案例二,就是一个例子一,因此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违章者的年龄不是主要的,而主要是看违章者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以及损害后果之间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因果关系,这才是认定交通事故的关键所在。

三、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定量分析

判定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无直接的联系及判定违章行为对损害后果作用的大小,就是

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定量分析。

某种原因可能引起某种后果,这只是它有引起某种后果的可能性。我们通常说“违章是事故的祸根”,但并不是违章必然发生交通事故,这只是它有引起某种后果的可能性,且违章行为不一定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一切结果都是依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定。条件不同,同样的违章行为产生的后果不一样,严重违章在事故中的作用不一定就大。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决不能离开具体事故的发生过程,仅根据违章行为的情节轻重而认定责任的大小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对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事故责任的定性结论。如案例三:2008年8月11日,黄某驾驶一大型平板挂车载一台推土机(未捆扎牢固)行驶至上坡后右转弯路段时与一相向占线驶来的韦某驾驶的农用拖拉机发生轻微挂擦,平板挂车所载推土机脱离平板,坠入山崖,造成重大损失。如果从违章行为造成的后果来看,显然因“捆扎不牢”而产生的后果要比“违章占线”严重得多,如果“捆扎牢固”,拖拉机与平板挂车轻微挂擦是不会导致推土机坠入山崖,造成重大损失的。所以,该事故的后果主要是“捆扎不牢”引起,并且,它在事故中的作用较大。故该事故应由平板车方负主要责任,拖拉机方负次要责任。

四、交通事故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因果关系的深化,当深入考察事物的因果关系时,就会发现两种不同的联系,即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由根本矛盾决定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和趋势,如行人在机动车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由于机动车受自身机械条件制约,即行驶中的汽车出于惯性的作用,不可能制动即停,因此,行人被撞或碾压的交通事故难以避免,这就使事故的产生具有了逻辑上的必然性。

偶然性是指事物发生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出可能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联系和趋势。如手扶拖拉机违章载人,不一定就发生交通事故,假如发生事故,可能是手扶拖拉机正常行驶,乘客从拖拉机上摔下致伤、致死,也可能是翻车、撞车造成群死群伤。因此,违章载人是否发生事故或者发生什么类别的事故具有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互相依赖,对立统一,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没有离开必然性的偶然性,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同一现象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而对于另一过程来说则可能是偶然的,反之亦然。如一个青年不幸因交通事故死亡,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的总趋势来说是偶然的,然而对于当时的事态,即构成事故的各种条件和环境来说,又具有必然性。

在同一场合,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这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要求人们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现场为依据,以交通法规为准绳,对案件进行全而具体的分析,防止思想的绝对化,避免片面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在交通事故的联系和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内部和外部的、主要和次要的等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

果。必然性是产生于交通事故内部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它事故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故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产生于交通事故外部的次要原因,它在事故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故的发展过程只起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在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过程中,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事故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因果关系的,应负主要责任以上;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事故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偶然因果关系的,应负交通事故的次要责任。

五、正确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必须把握的问题及思考

第一,必须把握的问题:

(一)当事人无违章行为或当事人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的损害后果只存在间接的因果关系,不负交通事故责任。

(二)分清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以此来划分和确定是否负有交通事故责任以及事故责任的大小。作用大的一方负主要责任,作用小的一方负次要责任,作用基本相当的负同等责任。

(三)分析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必须依据事故现场和调查取证材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交通法规,才能做出事故责任的认定。

(四)把握好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是正确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关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和交通事故发生以及损害后果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当事人承担交通事故责任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二,思考的问题:

(一)交通事故中的因果关系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意志、想象推测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已经发生的违章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进行综合的分析,所以,应当按照交通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判断,它的联系范围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不能人为的无限制的扩大。也就是说,不能漫无边际地去研究产生损害后果的原因中的原因,也不能无限制地去研究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结果,而只能研究造成交通事故直接原因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工作中,要根据发生交通事故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必须用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事故与违章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有因果关系,但这不等于每种违章行为都会引发交通事故,如发生了交通事故,两者之间就一定有某种必然联系。这就要求事故处理人员,要从交通事故发生全过程,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去进行分析,把引发交通事故的各种相关因素都找出来,不管这个因素是直接还是间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主观上的还是客观上的,都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去加以分析、研究、判断每一个因素与交通事故发生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各个因素之间的必然性是什么,防止只抓一点,不计其余,无限扩大的错误做法。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篇6

来源:法律论文资料库作者: 张要伟

申请人白xx,男,19xx年7月2日出生,汉族,农民,住xx县xx镇xx村。被申请人xx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

申请事项:

1、依法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第04015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2、依法认定赵xx承担本次道路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3、责令被申请人转送xx县公安局对肇事人赵俊杰依法进行行政拘留和罚款。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不服被申请人2004年2月3日作出的第04015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申请重新对责任进行认定,事实与理由如下:

一、赵xx应负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1、根据责任认定书的认定,肇事人赵xx属于无驾驶证驾驶机动车辆,并且在经过路口时未按规定减速行驶,这是造成本次事故的全部原因。

2、赵xx未经过培训从而未取得驾驶证,因而不具有驾驶机动车的资格,不具备驾驶机动车的技术,不熟悉道路交通规则,这样一个人上路驾驶机动车辆,是一个典型的“公路杀手”!违反法律规定强行上路行驶,是发生本次事故的根源;如果赵xx遵守无证不得上路驾驶的规定,此次事故根本就不会发生!因此赵xx应负该事故的全部责任。

3、如果赵xx熟知交通规则,严格按照《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42条的规定在行经路口时减速行驶,事故也可以完全避免的!违反此条规定,其起源还在于赵xx未取得驾驶资格,不熟悉交通规则所致!

4、在交通肇事后,赵xx不是积极提供费用治疗受害者,而是避而不见,致使事故中受伤的申请人之妻、之女以及邻居因经济困难,继续治疗难以维持!这也是被申请人责任认定应当参考的情节!

二、申请人在本次事故中无责任

被申请人仅以申请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项为由,就认定申请应负事故的同等责任,不符合《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七条“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不负交通事故责任”的规定。按照申请人前述分析,赵xx应当承担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如果肇事人赵xx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强行无证上路行驶,即使申请人有前述违章行为,也不可能造成此次事故。因此,即使申请人违章,也不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与此次事故无因果关系,依法不应负交通事故责任!

三、未正确认定车辆所有人和驾驶员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项的规定,机动车驾驶员不准将车辆交给没有驾驶证的人驾驶。豫A-xxxxx号桑塔纳轿车的所有人及驾驶员将车辆交给无驾驶证的赵xx驾驶,与造成本次交通事故具有重要的因果关系。可以说,如果车辆不交给赵xx驾驶,此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的规定,被申 1

请人应当依法认定豫A-xxxxx号桑塔纳轿车的所有人及驾驶员在本次事故应负的责任。

四、适用法律错误

因本案中涉及第三人责任问题,因此被申请人仅仅适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作出责任认定不当,还应当同时引用该办法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的规定,对应当引用而未引用相关法律根据的,属于适用法律错误。

五、告知事项错误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1年第5期和2002年第5期公布的《李治芳不服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决定案》和《 罗伦富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以及相关高级、中级法院的判例很明确的说明,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此,被申请人应当依法告知申请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被申请人未告知起诉权利的行为是错误的。

在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同时,相应地对责任认定不服可以申请重新认定即申请行政复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第四十二条规定:“本法施行前公布的法律有关行政复议的规定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法的规定为准。”因此当事人申请重新认定即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也应该为六十日,不是十五日。被申请人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告知当事人在十五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是错误的。

为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安全的交通秩序,依法严惩无证驾驶人员,特提出重新认定申请,请查明事实,依法支持申请人的请求!

此致

xxx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

申请人白xx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篇7

犯罪嫌疑人李某未取得有效驾驶证驾驶无牌号三轮摩托车, 于2014年10月1日18时许, 车行至事发路段时, 车左侧中部与公路上前方肩扛树木同向行走的被害人王某发生刮擦, 造成王某倒地。事故发生后李某将被害人送往附近卫生院抢救, 但李某辩解其并没有造成被害人倒地。 后被害人亲属将王某转至当地的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治疗, 经医院抢救无效王某于2014年10月3日死亡。经鉴定, 王某为颅脑损伤死亡。交通事故认定, 李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现有证据: 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 证实李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以及李某的五次供述与辩解。前三次都称其开车到现场时被害人已躺在地上, 后两次称其开车到现场时, 被害人在树木换肩过程中自己倒地的, 没有摩托车刮擦行为。

二、诉讼经过

本案由G省Y县公安局立案侦查后, 以涉嫌交通肇事罪将犯罪嫌疑人李某刑事拘留, 后以涉嫌交通肇事罪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报请Y县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三、争议焦点

本案中, 李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 应认定李某的行为是交通肇事罪。因为, 李某未取得有效驾驶证驾驶无牌号三轮摩托车,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出现了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 且有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 证实李某承担全部责任。故李某的行为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 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 李某涉嫌交通肇事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虽然李某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无证驾驶, 但没有证据可以直接证明李某的驾驶行为和被害人的死亡有因果关系。虽然《交通事故认定书》证实李某在事故中负全部责任, 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定性不应属于法定证据种类, 其中的结论不能完全作为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

四、评析意见

要构成交通肇事罪, 除了需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外, 还需区分交通事故中行为人各自承担的责任。负同等以上责任, 才构成犯罪。而如何区分各自责任, 目前, 实务操作中, 对公安机关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依赖较大。但是,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定性, 一直是理论界争论较多的问题, 也是困扰实务部门的疑难问题。

( 一)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定性

目前, 我国刑法学者们对此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书证; 第二种观点是鉴定意见; 第三种观点是既不属于书证, 也不属于鉴定意见, 只能作为参考意见。

笔者倾向第三种观点, 《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属于书证和鉴定意见, 只能作为参考意见。理由如下:

第一, 不属于书证。书证作为证据的一种, 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客观性, 而不是人们的主观上的东西。但《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不具有客观性, 不是案件发生过程中就客观存在的, 是公安人员案发后依据法律条文、结合相关证据对交通事故事实所进行的评价, 及主观上对责任分配所出具的一个判断结论, 是一个适用法律的过程, 不属于书证。

第二, 不属于鉴定意见。因为, 首先, 鉴定意见是由鉴定人运用所掌握的专门技术及专业知识, 针对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提出的分析判断意见, 但不涉及法律上的判断。而《交通事故认定书》很明显是对法律问题的评价。其次, 鉴定意见是与案件无利害关系鉴定人根据当事人申请进行鉴定, 鉴定人一般不主动鉴定。而《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依职权主动制作的。最后, 当事人对鉴定意见不服的, 可向不同的鉴定机构提出申请, 申请重新鉴定。而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中事实认定及责任分配等不服的, 只能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故《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属于鉴定意见。

第三, 只能作为参考意见。理由是: 首先,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行政认定, 其目的是为行政处罚、民事纠纷的处理提供依据。而交通肇事罪中, 对各行为人责任的认定是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是否构罪及如何定罪量刑问题而进行的司法认定, 二者性质上不能等同, 分属于行政权、司法权。其次, 交通事故认定是遵循责任推定原则。但行政推定的目的及要求与刑事推定的不同, 刑事责任认定中刑事推定的运用比行政推定更应受到严格限制。认定行政责任是处理交通事故的前提和基础, 但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并不意味着也要承担刑事责任。最后, 交通事故认定中, 证据标准不高, 取证手段单一。多是根据现场勘验检查情况结合“路权” 进行判断。但因现场是静止的, 而事故发生的过程是动态的, 则容易忽略事故的真正动态成因, 可能会作出错误的结论。综上, 《交通事故认定书》只能作为司法机关审理交通肇事案的参考资料。

( 二) 李某的行为涉嫌交通肇事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虽然本案中出现了王某死亡的后果, 但不能证实王某死亡与李某行为存在因果关系, 且不能将《交通事故认定书》中“李某负事故全部责任”的结论直接作为定罪依据, 该认定书只能作为参考意见。故本案中李某的行为涉嫌交通肇事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五、处理结果

Y县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 现有证据不能证明犯罪嫌疑人李某违章驾驶车辆的行为和被害人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且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供述与辩解也没有其他证据佐证。以犯罪嫌疑人张某涉嫌交通肇事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不批准逮捕, 释放犯罪嫌疑人张某。

摘要:按目前立法, 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应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但其不属于法定证据种类, 既不属于书证, 也不属于鉴定意见, 只能作为司法机关在审理交通肇事案件过程中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交通肇事,责任,证据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贾媛媛, 刘文裕.论法院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审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篇8

2012年3月12日(距离案发三个月时间)被害人一方通过寻找目击证人告示的方式找到证人(证人要求保密)证明事发时东西方向是绿灯,即被害人没有闯红灯。被害人女婿胡某于2012年7月17日收到编号为(2012)第Z2012X24号交通事故认定书,落款时间为2012年7月17日。胡某随即向某区人民法院起诉赵某赔偿,法院于2012年8月16日受理。赵某于2012年9月20日收到了编号为(2012)第2012024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落款时间为2012年3月23日,且在该份认定书中没有出现胡某收到的认定书中的关键证人证言。赵某在收到事故责任认定书之后提出复核申请(时间不详),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于2012年9月26日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复核不予受理通知书》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2条规定,交通事故一方已经提起民事诉讼,不受理当事人的复核申请,不予受理赵某提出的复核。

北京市某区人民法院经依法开庭审理双方民事赔偿纠纷,于2013年9月30日判决,采信交通支队认定赵某全部责任,刘某甲无责任,认定此次交通事故赵某对刘某甲的死亡参与度为90%,判决赵某投保的保险公司(人保财险)赔偿交强险12万元、第三者责任险10万元,赵某赔偿52万4千4百34元2角4分。赵某不服一审法院判决,提出上诉,二审期间赵某撤回上诉,一审判决生效。2014年7月18日赵某与被害人家属在某区交通支队调解,由赵某一次性支付刘某乙(被害人女儿)71万元。

一、本案主要争议

我国法律赋予公安机关交通事故处理权,其中之一便是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该文书对于事故处理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权力可以在阳光下公正地行使,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对交通事故认定书如何审查就值得深思。本案正是这种情况。对于本案的审查认定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书证的一种,由公安机关通过勘验、检查、鉴定、询问等多方采证后,结合法律法规,对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进行划分认定,能够证明案件相关情况(比如案件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案发情况等等),同时其还是权力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加盖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处理专用章的文书,符合书证内容方面的要求,也符合书证形式方面的要求,具有很强的证明力。因此,可以直接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来确定交通肇事案中当事人的责任划分,进而认定犯罪嫌疑人罪与非罪。

本案中交通事故认定书是民警在对现场情况勘验、检查,询问当事人、证人、对被害人死因进行鉴定,结合法律规定作出的。且该案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已经在民事审判阶段被采信,按照诉讼法理念,对于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因此,本案可以采信公安机关所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犯罪嫌疑人赵某在交通事故中负全部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作出后,不是当然具有证明效力,而是只有生效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才具有证明效力,而其生效应以当事人在收到事故认定书3日内未提起复核为准,如当事人提起复核,则应以上一级公安机关再次作出的认定为最终认定结果。当事人有权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3日内提起复核,但本案中由于一方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犯罪嫌疑人的复核申请没有被公安机关受理,因此该交通事故未能被重新认定。犯罪嫌疑人因民事诉讼被剥夺了复核权,上一级公安机关又未对该交通事故进行重新认定,当事人无其他法定救济途径提出对交通事故的异议,从公平原则出发,该交通事故认定书未能生效,因此不具有证明效力,不得被采信。

第三种意见认为,在交通肇事案审查中,交通事故认定既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也不是刑事责任要件,在我国现有的刑事法律框架下,交通事故认定书也不是法定的证据种类,而是一种重要的复合型证据材料,能否在交通肇事罪案件中作为定案证据使用,需要结合案件的其他证据对其进行实质审查。如果通过对交通事故认定书进行实质审查后,发现交通事故认定书所认定的事实存在瑕疵或错误,则应该及时补正或纠正,而不应直接依据交通事故认定书确定当事人双方的交通事故责任。在审查起诉期间,不应该仅仅以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为根据,还应该以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为依据,审查认定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是否有违反交通运输法规的行为,以及重大交通事故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等,并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过失的主观方面。本案中,交通事故认定書存在瑕疵,不能补正,因此,不得采信。

上述第二种意见与第三种意见并非矛盾,只是前者从程序上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效力进行探讨,后者是从实体上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效力进行探讨。笔者在一定程度上认可第二种及第三种意见,但是对第三种意见避免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归类于任何一种证据的做法不认同。从逻辑上讲,我国法律以列举法明确了我国证据类型仅有八种,那么所有能够定案的证据必然都应该能够囊括在这八种证据类型中。且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不要证据的种类,法官将无法决定证据的取舍,因为不同种类的证据有不同认证原则。[1]所以,避免讨论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归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2]

现在,理论界对于交通事故认定书在八种法定证据类型中应如何归属有着激烈的讨论。[3]笔者倾向于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归为鉴定意见类证据。首先,交通事故认定书是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交通警察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综合考虑现场环境、证人证言等材料,综合分析得出的当事人责任划分的意见,具有专业性和主观性。[4]其次,根据公安部公复字[2000]1号《关于地方政府法制机构可否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申请的批复》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的鉴定结论。”[5]说明公安部也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一份鉴定意见。

二、对交通事故认定书进行从程序到实体的全面审查

鉴于交通事故认定书具有重要的证据价值,在审查起诉阶段承办人通常将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审查列为关键工作。为了避免出现流于形式的审查,我们不仅要对交通事故认定进行内容方面的审查,而且要对其做出程序进行审查,实现全面审查,因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审查结果往往直接影响案件的结案结果。[6]

(一)从程序方面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

通过制定严格的认定程序,对行使交通事故认定职权的主体资格、工作程序、步骤进行规范,是避免交通事故认定过程中主观性、任意性错误发生的有效方式。为了将交通事故认定过程程序化,最大程度的保证认定的真实、准确性,公安部2004年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作了详细规定。但是,不论条文如何嚴密,也难免瑕疵的存在,而且详尽程序规定,更增加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事故认定程序违法的可能性。[7]因此,对交通事故认定的程序审查也应非常详尽,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查:是否由一定资质的交通警察和交通警察部门做出;在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过程中审查侦查人员有无违反回避制度等法定规定;收集证据是否充分、完备;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否在法定期限内做出;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否依法告知送达了诉讼参与人;送达手续是否完备等。赵某案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交与双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出具时间存在出入,且均超过法定期限。《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在勘验现场之日起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确定之日起5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本案中因需要进行检验、鉴定,最终的鉴定结果出具日期为2012年1月19日,而送达犯罪嫌疑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落款日是2012年3月23日,送达被害人家属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落款日是2012年7月17日。这两个日期不仅不一致,且均明显违反了上述法定期限。

二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日期存在出入,且均超过法定期限。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伤残等级评定书和事故财产损失的估价结论作出后,应当在5日内向当事人宣布,并当场交付当事人;经通知当事人不按期到场的,应当在7日内依照有关规定送达当事人。本案犯罪嫌疑人方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落款日期早于被害人方落款日期3个多月,但送达犯罪嫌疑人的日期却比送达被害人的日期晚两个多月,显然,违反了相关法定期限,致使犯罪嫌疑人在没有取得交通事故认定书时,便被动进入民事审判程序,丧失了对交通事故认定复核的权利。

三是送达双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尽管定责一致,但文号与内容皆不一致。虽然案卷中有送达赵某的回证,但仔细对比发现送达赵某的文书号与随案移送作为证据使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编号不同,造成犯罪嫌疑人赵某并未收到作为证据使用的认定书。后经工作,得到犯罪嫌疑人赵某方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及被害人一方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经对比,作为证据使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与被害人一方完全一致,但与赵某一方编号不同,且内容中多了一项关键证人证言。民事审判中所采信的证据也与被害人一方交通事故认定书一致。因此,本案作为证据使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并未真正送达犯罪嫌疑人。

(二)从实体方面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

交通事故认定的内容可以基本还原交通肇事案件情况,因此,对其认定内容的审查则是整个案件证据审查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依据的基础性证据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所谓基础性证据,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勘验检查笔录、鉴定意见等。事故认定书是对案件事实和责任的客观分析,只有其依据的基础性证据具有客观真实性,认定的事实才能准确无误,认定的责任才能符合因果关系,合乎逻辑。因此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现场,并对基础性证据的客观真实性进行分析甄别,从而对案件进行准确的审查认定。本案中认定赵某负全部责任的关键证据就是被害人一方于3个月后找到的一位证人,证明东西方向是绿灯,被害人一方没有闯红灯,这份证据因为是无关证人提供因此被公安机关采信,但笔者认为这份证据的真实性有待商榷。首先,这份证据的提供时间是案发后3个月,证人的记忆是否准确,不能确定;其次,在出现突发交通事故的情况下,证人能否保持冷静去观察红绿灯变化,而不被突发事故吸引注意力;再次,证人是由被害人一方提供,且在事后始终要求保密身份,且不配合二次询问、出庭作证。

二是要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事实的认定和其他基础性证据是否具有客观一致性。审查时应当将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的事实和案件基础性证据进行比对印证,要审查确定各项证据之间是否具有内在联系,能否合理排除各项证据之间的矛盾,各项证据之间能否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各项证据是否共同指向同一基本事实,从而确定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事实的认定是否客观一致,事实的认定是否具有刑事证据效力。本案犯罪嫌疑人赵某及其父亲一方与被害人妻子、证人一方的证人证言相互矛盾,无法排除合理怀疑。证明事发当时东西直行为红灯的是犯罪嫌疑人赵某以及其同车搭乘人赵某父亲,能够证明是绿灯的是被害人妻子、关键目击证人、被害人邻居。其中犯罪嫌疑人赵某供述与辩解认为事发时东西方向路口为红灯,被害人刘某甲是闯红灯过路口,不认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认定。被害人妻子称事发时路口为绿灯,但其与被害人有利害关系,其证言的证明力减弱。被害人家属在3个月后找来的目击证人称事发时东西方向是绿灯,被害人一方没有闯红灯,其证明力减弱。被害人邻居的证人证言是传来证据,其在事发后赶到现场,称听到“赵某父亲说刘某甲没有闯红灯”,与赵某父亲的证言相互矛盾。案发时路口因设备检修,无法提取监控录像。综上,本案言辞证据矛盾又无其他证据,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东西向为绿灯,不能排除合理怀疑。

三是要审查交通交通事故认定书对责任的认定是否准确适当。检察机关应该从刑事证据角度出发,以审查认定的案件事实为依据,对事故责任进行刑事上的审查认定,着重要审查犯罪嫌疑人在事故中有无过错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犯罪嫌疑人的过错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犯罪嫌疑人的过错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否具有刑法上直接的因果关系等,从而确定交通事故认定书对责任的认定是否准确适当,对责任的认定是否具有刑事证据效力。[8]

三、慎重采信交通事故认定书为定案证据

上文中提到在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时应当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对其进行审查,笔者认为应当对存在实体或程序问题不同的交通事故认定书,采信与否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首先,对于做出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主体资格不合法的,比如不具备相应的等级的交警做出的,或在认定书上签名的交警并未实际参与事故处理的,均不应采信。

其次,对于未在法定期限做出、死亡交通事故未公开调查取证、送达时间不符合法定要求、应回避未回避的办案人员做出的、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的,均应限时要求公安交警部门予以补正或做出书面说明,对未予按时补正或做出书面说明没有正当理由的,该证据应不予采信。本案中交通事故认定书就存在出具时间及送达时间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且公安机关对此的解释为侦查人员电脑损坏,对该瑕疵无法补正,因此不应予以采信。

再次,在实体内容审查中发现交通事故认定书做出时所依据的基础证据不符合客观实际,则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对此证据进行补正,同时自行了解实際案情,若发现与公安机关之前提供的基础证据有较大出入,而该基础证据又是事故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则不应采信此份交通事故认定书。本案中民事判决书虽然采信了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犯罪嫌疑人赵某对被害人刘某死亡参与度为90%,但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民事生效判决所认定的事实可以当然作为刑事定案依据,且民法与刑法原则不同,审判标准也不同,不能直接将民事诉讼规则套用到刑事诉讼中。本案中,可以确定的是赵某的车确实与刘某的车有剐蹭,但是承办人与关键证人联系,并仔细对比两份交通事故认定书后,便对本案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效力产生怀疑。究竟是哪一方的过错,民事审判法官没有深究,直接采信了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从民法的公平原则来说,在责任划分不甚清楚的时候由强势方(机动车驾驶方)对弱势方(行人或自行车)进行一定补偿可以理解。但是在刑法领域,在责任划分不清的时候,就绝不能贸然采信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嫌疑人存在过错,继而为其定罪量刑。

最后,在实体内容审查中发现交警对各项基础证据综合分析后,所认定的事实不够准确或不具有刑事证据效力,以及审查中发现交警对当事人责任划分不当、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等情形时,应要求交警部门对证据及时补正,如未能补正,则不能予采信。

以上在不采信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情况下,又无法调取新的证据证明案件情况时,应直接做出不起诉决定,以此结案结果反馈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体现法律监督职能。

四、对交通事故认定的两个监督途径

(一)依法纠正交通部门滥用错用职权行为

审查中发现交通部门办案人员如有违反法律规定、不依法履行职务、损害当事人合法权利或影响公正执法的违法行为的,应当报请检察长批准后,参照《法律监督调查规定》的程序方式开展法律监督调查。[9]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过程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事故认定,但是如果办案人员徇私舞弊,明显偏袒一方,在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做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公诉部门发现后,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发送纠正违法通知书,对于公安机关承办人员的严重违纪违法线索,应同时移送纪委或反贪、反渎部门。对于事故认定程序存在瑕疵,但责任划分正确的轻微违法行为,则应向承办案件的交警部门提出书面或口头的纠正违法建议。

(二)设立检察机关要求重新认定制度

现行法律规定赋予了交通事故认定书做出机关的上级机关要求其重新认定的权力,但仅限一次。[10]笔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鉴定意见,根据相关规定,重新鉴定(认定)没有次数的限制,公安部不应规定重新认定以一次为限。[11]

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要求公安机关退补的权力,那么作为交通肇事类案件的重要证据之一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理应可以作为重新补正的材料,且法律仅赋予公安交警部门交通事故认定权,司法机关不能根据自己查明的事实来确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所以,必须赋予检察机关要求公安机关重新认定交通事故的权力,才能有利于案件事实调查清楚。而检察机关则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要求公安机关进行重新认定。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除了可以要求原公安机关重新认定之外,还可以咨询其他同级公安机关交通事故认定专家对该交通事故的意见,其他同级公安机关应配合做出相关意见,并加盖公章,检察机关可以将此加盖公章的意见书与原机关做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一并作为案件证据,综合分析。

注释:

[1]参见薛晓蔚:《鉴定意见的一种新类型———行政认定意见》,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有学者认为:“理论界之所以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法律地位这一问题出现诸多的争议,原因就在于,过多地从法定证据种类的角度考虑《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属性。强行把它纳入到某种传统证据类型中,并希望从这种证据的基本规则中寻求救济的途径。笔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实际上是一种事实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运用相关的证据,对事故事实的一种还原或评估,属于事实和原因的认定范畴,是证明客观事实以及依据客观事实证明认定损害因果关系的问题。”引自孔令章、李亚妮:《〈交通事故认定书〉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载《风险管理》2006年第10期。

[3]一种观点就是上述第一种观点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书证,具有相当强的证据效力,没有相反证据,一般应当采信。另一种观点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鉴定意见。主要理由是: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交通事故处理部门的专业人员,根据交通事故现场的客观情况,运用其具有的交通安全专门知识,对交通事故的性质及各方责任的大小做出的分析判断,完全符合鉴定结论的特点。参见张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证据属性》,载《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第2期。除此之外,还有三种少数观点:(1)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通过对现场的勘察、技术分析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所出具的法律文书,属于勘验、现场笔录;(2)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交通警察对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观察所得,属于警察的书面证言;(3)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划分责任,性质上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属于我国刑诉法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的任何一种。它代表了公安机关对当事人行为的责任评价,而这种评价本身是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刘品新:《交通事故认定书存在明显错误其法律效力如何认定?》,载《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08年第3期。

[4]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规定: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交通事故认定书虽然不属于司法鉴定,但是其与司法鉴定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运用专门知识对专门性问题进行判断。

[5]参见李绍荣:《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属性》,载《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8期(中)。

[6]有学者批评:“实践中,交通事故认定书一直是检察机关公诉部门起诉交通肇事罪的控诉证据。而同其他证据相比,公诉部门往往置认定书的证明力于其他证据之上,但对其的审查却流于形式。”引自崔宏宇:《从〈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审查看检察权的缺失》,载《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6期。

[7]贺皓:《交通事故认定性质及救济方式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8]同[11]。

[9]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人民检察院课题组:《交通事故认定的检察监督途径》,载《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3期(下)。

[10]《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4条规定:“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责任划分不公正、或者调查及认定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作出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

上一篇:虎鲸作文500字下一篇:22在沙漠中心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