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共10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篇1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2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1、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思想品德方面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培养求实创新精神,树立正确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2、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方面
(1)、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中等文化科学知识、技能,了解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及规律,掌握开展幼儿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初步了解幼儿教育研究的一般知识,(2)、掌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所需要的体育、艺术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技巧。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创编简易的教具、玩具,会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设计制造简易的电教软件,正确使用常见电教设备。
(3)、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意识以初步的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进行社会交往,会调动家庭和社会积极因素教育幼儿,能掌握观察了解幼儿、制定保育和教育目标、指导幼儿游戏和各种教育活动以及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园务管理的一般知识和方法。
(3)、身心素质方面
懂得一般的保健知识和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身体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三、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
1、课程设置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课和课外活动课四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1)、必修课,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体,包括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幼儿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动技术、教师口语和电教基础等课程。
各类课都要结合幼儿师范学校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要注意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渗透德育、训练技能、培养能力、重视对学生进行任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才施教、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波、主动、全面的发展。必修课占总课时的65%左右。(2)、选修课
是必修课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能使学生主动适应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的需要,可以拓展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特长。选修课一般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学习结束,进行考核或考察,占总课程的15%。(3)、教育实践
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的综合实践课,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包括参观幼儿园、实际观察幼儿身心发展状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以及为幼儿园服务等实践活动,约占教学总数的10%左右。(4)、课外活动
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个性、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学校举办各种讲座、组织兴趣小组、社团、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科、科技、艺体等诸方面的课外活动。学校制定计划、安排辅导教师、提供活动场地、科学规范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占总课时数的10%左右。
2、时间安排
全学程156周,其中教学活动(含复习考试)106周左右,教育实践10周、机动4周(用于社会活动、集体教育活动)
四、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必须课程、时间安排参考表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篇2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在学前时期, 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学前教育阶段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 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 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学前教育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是:科研能力较差, 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 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先通过三年大学本科学习, 获得学士学位后考入教育专业, 进行两年的学习与实习, 再经过严格的考试, 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则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 开辟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开辟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的年代需要创新型、多元化的幼儿教师。所谓“打好基础”指扎实学好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突出专业”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 培养目标明确, 避免和其它层次的教育方向混淆;“提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模式是可持续的, 多元的,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继续深造学前方向的博士等高学历;“能力多样性”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包括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研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当。善于反思, 从而指导实践。下面主要从“热爱学前事业、树立正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一位好的幼儿教师往往是幼儿的“忘年交”, 是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 他们保持了一颗纯真的童心, 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 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 教师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从而为学前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终极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掌握学前教育知识和技能,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 能够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专业人才、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家庭教育的指导人员、在社区从事学前教育及社会服务的具有宽适应性、实用性与专业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知识方面: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的原则, 以培养出教学与研究兼能的新一代专业化幼儿教师。新的课程模式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给予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同时, 更要通过开设广博的通识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完善其个人品格, 成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能力方面: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育能力, 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技术, 高水平的活动设计能力, 与幼儿进行高水平互动的能力, 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对环境的设计和使用能力以及对问题和幼儿进行研究的能力。
素质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热爱祖国, 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合作精神及尊重他人的意识) 。
2.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运动技能、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性格开朗、情绪稳定) 。
3.专业素质 (系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 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 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具备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各种技能和基本方法等) 。
(三)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为了完成上述培养目标, 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 我们将专科学前教育的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方向课:教育实践课=20:20:40:20”的比例安排。可以在前两个学期偏重学习公开基础课程, 后四个学期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然后深人学习并掌握一门专业技能, 如绘画、舞蹈、乐器等, 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模拟教育教学情境演练、试讲并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即将投入学前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美]Bruce Joyce, Marsha Well, 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2]刘彦文.高等职业教育原理与教学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随着幼儿园教师准入门槛的提高,中职生在对口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中出现许多困难。如何为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死存亡。
一、成都某学前教育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及实施
1.学制。三年。
2.培养目标。适应现代幼教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管理实用性人才。
3.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必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12门,总共1116学时;专业核心课(必修)包括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基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幼儿园游戏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等8门,总共720学时;专业技能课(必修)包括乐理与视唱、唱歌与表演、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舞蹈基础、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幼儿园手工、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书法等8门,总共1764学时。其他包括军训、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共179学时。
4.课程特点。学科多,涉及面广;专业技能课最多,专业核心课最少;学生没有专业见习和实习课。
5.具体实施情况。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是顶岗实习;周一至周五都有课;学生活动比较多,学生没有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琴、画、舞的时间;教师上课主要采取讲授法,每个班近70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中职毕业已经无法适应幼儿园对学历的要求,但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托幼机构的教师、管理人员,与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雷同。所以,在课程设计上过于高、大、全,没有突出整合性,没有突出的中职教育的特色。
2.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有大量的专业技能课,但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形成技能;每学期仅教授教学理论,师生均不下幼儿园一线去见习、观摩、实践,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教师缺乏幼儿园案例,使得教学“干巴巴”,学生学得“雾蒙蒙”,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空,学生毕业后能留在幼儿园工作的寥寥无几。
3.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所调研的中职专职教师和应聘教师的比例基本是1:1,有些教师刚刚从本科毕业,对中职生的特点及教学不了解,对教学的目标、内容不熟悉,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三、改进建议
1.目标定位要清晰、明确。中职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提升学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他们在中职的学习,应重在对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为其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的学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将高、大、全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哲学与人生、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内容有机地整合到专业理论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幼儿园实习机会,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落脚点,成为职业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
3.为教师提供幼儿园实践机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的教要接地气,学生的学要联系实际。教师只有多到各种类型的幼儿园观摩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工作,了解幼儿的具体表现,才能让自己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生动起来,让自己的教学姓“幼”,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队伍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训,确保教学质量。要想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轮岗培训,对新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可以让教师到好的中职学校参观、学习、取经,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校内教学观摩、研讨和教学改革等,改变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5.打通多种渠道,为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中职生毕业,年龄一般在16岁,此时就业还为时过早,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有进一步提升学历的必要。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和对口高职、高校,联办2+2、3+2等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历提供条件和保障,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都有重大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篇4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此同时,学前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具体的强化措施,希望对加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所帮助。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大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效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误区
很多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认识误区,他们一味以培养研究型和专家型学前教育者,但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大部分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去幼儿园就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教育幼儿,而不是要搞科研、当专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更要倾向于学生的操作实践、实用价值和技能技巧等的培养,而不是通过理论教学培养一批专家或者研究学者。
(二)课程体系的缺陷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说有待完善,目前为止,国家并没有制定和颁布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课程都是按照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所以,出现了严重的重视理论学术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和专家,课程和教学目标与专科院校完全不同,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大不相同,如果专科院校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就极大。虽然近年来对各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调整完善,但是很多院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远远不足,学生很少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得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相互转换。所以,毕业生就职后的专业素养很难达到标准,严重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学生基础知识不足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如本科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这主要是因为专科院校很难招收到好的生源,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几乎都被高中录取或者进入本科院校,而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比较低,再加上现在很多专科院校招生时放弃了原来师范招生所特有的基本素养的测试,所以,这些学生的`艺术素养比较差,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基本的音乐、绘画、舞蹈、朗诵基础,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难度很大。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强化对策
(一)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内涵
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是要用发展和创新的理念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发展,建立一个不仅包括教育理论课程,而且包括恰当比例的技能课程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首先必须包括幼师需要知道幼儿所必备的弹琴、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观察观察幼儿、护理幼儿的基本技能。其次要有培养学生活动的导入技能、活动引导技能、衔接过度技能、活动结束技能、讲解讲述技能、设疑提问技能的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
首先,在课程构成和设置上进行不断创新,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院校所开设的课程要能够体现师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理论课、幼儿营养与保健等。再次,幼儿园有语言教育、数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还有技能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基于此,详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是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而人文素养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的人才素质,其中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学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它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即指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会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显示[1]。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智力的提高,以及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产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这与办学的初衷形成了偏差。同时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比较侧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相对较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比较少,最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低,且综合素质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学校的教师大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情况使得教师的知识面很难得到拓展,甚至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高,知识结合不够合理,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常常忽视对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出现了背离。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字功底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甚至出现了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生对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够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的规划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标准,通过相应的文体、艺术竞赛等活动,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还可以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等,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标准。
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全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通常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文化修养课程、审美艺术课程、社会生活课程、人文知识讲座等课程。其中文化修养课程主要以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经典等课程为主;而审美艺术课程则主要以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内容为主;社会生活课程则主要以社交礼仪、哲学等内容为主;人文知识讲座则主要以儒家思想、幼儿知识、奉献精神等内容为主。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课程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而这些课程有些已经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中,但还有一些课程隶属于先修课的范畴,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诗词歌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其心灵,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有效升华;哲学则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启迪;文学则主要以人性和人生等知识为主,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精神世界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3.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和水平[3]。因此,在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应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提高,并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除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之外,学校也应该树立人文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研发使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教材,达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项内容为主,其中这两项科目还是以人文素养内容和人文素养知识资源为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以及对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它不仅提供学生相应的人文知识,还促使学生掌握其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则主要以人文思想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注入相应的人文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上则主要以人文素质为主,加强学生对人文感受的理解,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拓展,以促使学前教育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其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优势,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其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相应的课程特点,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前提,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拓展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8):50—51.
订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专题报告会 篇6
(讲话稿)
曹主任主持会议
1.会议的重要性、必要性:
幼儿教育是专业性强的工作;
是爱心、耐心、细心等要求很高、责任性很强的工作;知识性、启智性很强的育人活动。
2.介绍主讲人情况:唐嘉园长,是一位经验丰富、干练的资深园长。在几个大园做过园长······
3.介绍唐园长工作的幼儿园—天之骄子幼儿园的情况:
是吉林市规模最大、设施最现代、全天候全程网络视频管理、一对一亲子教育等前沿教育理念领先的幼儿园···我校有毕业生在那里工作特别努力,很受重视,做公开课等是教学骨干······
健康智慧快乐
主讲:唐嘉
保育、保教——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交给老师。
一、健康是生存之本
1.饮食、饮水—进餐身体健康——保育——2.睡眠—条件
3.三浴
活动空间
空气灰尘
四具消毒
意外事故——早上晨检,事故应激。
二、心理健康
1、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
2、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3、情绪健康与稳定
4、评定幼儿心理健康的指标
三、智慧发展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篇7
学前英语教育可被定义为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环境中, 教师同时或间隔性地运用汉语和英语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由此可见, 学前英语教育的目的为在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让幼儿接触第二语言, 接受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同时让幼儿感受多元文化, 在习得而非学习的状态下使用两种语言。由此, 为了能实现学前教育的目的, 学前英语教师应具备熟练使用两种语言 (汉语和英语) 的能力, 能应用两种语言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 同时还应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一) 培养目标
根据学前英语教师岗位特点,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指导思想, 按照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 我们应当在“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学有所长”的幼教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未来就业岗位的对具有理念新、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创新型、综合型幼儿英语教师任职要求。因此, 我们把高职高专院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胜任学前英语教学工作,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具备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育教学能力与初步教学研究能力, 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
(二) 培养要求
1. 科学、正确的学前英语教育理念
科学、正确的学前英语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重要保障, 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可以具体表述为:明确学前英语教育是建立在幼儿母语发展的基础上, 教师应能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熟练运用汉语和英语组织教育活动、安排日常生活、并让幼儿感受多元文化;明确学前英语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加强幼儿对英语的敏感性, 而非掌握语言的本体知识;明确学前英语教育是自然地渗透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的, 而非在学习的环境中硬性要求幼儿掌握两种语言;明确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不可与幼儿园整体教育割裂开来, 确保幼儿汉语和英语的两种语言协调发展。
2. 综合的专业知识结构
综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学前英语教师胜任学前英语教学工作岗位的基础。培养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
3. 较强的学前英语教学技能
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汉语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尤其是要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 能够结合英语教育活动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学前英语教师还应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和英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英语教学活动的组织中, 学前英语教师应能够灵活地运用学前教育方法和儿童英语教学方法;具备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育教学能力与初步教学研究能力。
4. 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名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应具备两方面的职业素质:一是熟悉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 包括学前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了解学前幼儿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 能够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特点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 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二是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熟悉英语国家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规范的语音、语调开展教学活动, 并让幼儿感知多元文化。
二、学前双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文化基础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同步进行, 加大学前教育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的比例, 提高培养规格和层次。全面发展教育和专业定向教育相结合。学前英语教师应全面发展, 一专多能课程设置要统筹安排、循序渐进、相互衔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互为补充。完善第二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活动都能成为教育途径和手段。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共同发展。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在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上应体现能力层次。组织定期的顶岗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定期与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为学生提供岗前体验、学习和交流平台。
三、改革、完善课程结构
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以职业能力为主设置课程, 整个课程体系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干,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载体。必修课程由公共课和专业课组成。
四、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与幼儿园沟通、合作, 共谋发展之路, 进行实质性合作办学。这样, 幼儿园的发展得到持续的人才和理论支持, 学院也通过合作了解了幼儿英语教师应掌握的职业技能, 从而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乌转志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4:61一73.
[2]李宾.论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5, (9) :83一83.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篇8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专业素养 培养 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大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效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误区
很多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认识误区,他们一味以培养研究型和专家型学前教育者,但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大部分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去幼儿园就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教育幼儿,而不是要搞科研、当专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更要倾向于学生的操作实践、实用价值和技能技巧等的培养,而不是通过理论教学培养一批专家或者研究学者。
(二)课程体系的缺陷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说有待完善,目前为止,国家并没有制定和颁布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课程都是按照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所以,出现了严重的重视理论学术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和专家,课程和教学目标与专科院校完全不同,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大不相同,如果专科院校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就极大。虽然近年来对各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调整完善,但是很多院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远远不足,学生很少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得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相互转换。所以,毕业生就职后的专业素养很难达到标准,严重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学生基础知识不足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如本科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这主要是因为专科院校很难招收到好的生源,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几乎都被高中录取或者进入本科院校,而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比较低,再加上现在很多专科院校招生时放弃了原来师范招生所特有的基本素养的测试,所以,这些学生的艺术素养比较差,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基本的音乐、绘画、舞蹈、朗诵基础,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难度很大。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强化对策
(一)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内涵
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是要用发展和创新的理念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发展,建立一个不仅包括教育理论课程,而且包括恰当比例的技能课程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首先必须包括幼师需要知道幼儿所必备的弹琴、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观察观察幼儿、护理幼儿的基本技能。其次要有培养学生活动的导入技能、活动引导技能、衔接过度技能、活动结束技能、讲解讲述技能、设疑提问技能的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
首先,在课程构成和设置上进行不断创新,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院校所开设的课程要能够体现师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理论课、幼儿营养与保健等。再次,幼儿园有语言教育、数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还有技能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对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误区、课程体系的缺陷、学生基础知识不足,等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内涵及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等等,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进一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于娜,张夫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D].鲁东大学,2014.
[2]李欣.幼儿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篇9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学生身份及教育资源的双重性、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等特征。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文秘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高职文秘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文秘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一、目前高职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近几年,高职教育教学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的引导下,各类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具体操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然而,在目前的文秘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的文秘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纯的课堂传授方式教学,高职文秘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一些专业教师在高职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文秘学科的“应用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学中难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些院校对当前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文秘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对文秘专业在知识结构的层次与能力结构的侧重点把握不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化程度不高,学校和用人单位在秘书人才的招聘录用方面出现供需不对口的局面。
因此,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必将带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的重新定位和制订, 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分析
众所周知,文秘类等人文学科的实践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就能很好地完成。甚至传统文秘专业学习,如果要寻求职业技能水平的突破,似乎比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文科类专业更难操作。一方面是学校难以给学生提供范围较大的“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让他们去实践、演练,甚至现在我们很难让他们走向市场去亲身感受市场经济管理的规律和市场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秘专业实施的“工学结合”形式,由于种种原因,还停留[1]
在偶尔“走出去,看一看成功企业的做法;请进来,听听专家学者的见解”这一初级阶段。这显然难以达到社会、企业对文秘专业毕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
同时,有人认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要进一步强化“工学结合”的形式,特别要重视“走出去”的校园外的企业参观、实习、顶岗等实践活动。这些对于专业建设来说,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从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在校园外运作形式实施情况看,现实中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等的效果普遍不佳。
其一:企业担心正常的办公室管理活动受到干扰,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其二:相应的办公室管理岗位,不像生产制造环节那样,能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同步实习。从而难以甚至无法实现培养文秘专业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的办文、办会、办事等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办公室管理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的。
其三:能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了解,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亲身实践,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根本上无法解决“工”“学”两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而这种“工”“学”环节间的脱节,毫无疑问,是高职文秘职业教育最大的硬伤。为此,我们认为要寻求“工学结合”形式的突破,必须开始要重视校园内,必须要有改变,要有新思维与创新,才可以突破文秘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创新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境情景化原则
高职文秘专业仿真实训突出模拟实训的高仿真性,环境模拟越真实,实训的效果就越好。环境模拟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办公室工作环境,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的沟通与协调,如其他企业、税务部门、用户等。在仿真秘书实训环境中,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使学生掌握文秘、公关、档案管理及行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程序为主线,将各个办公室管理业务部门、各个秘书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让学生在办文、办会、办事的实训环境中认识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认识企业办公室基于流程的运作与管理模式。这一原则既是由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所要求的,也是秘书工作部门的综合协调性所需要的,更是秘书专业培养目标的开放性所要求的。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互动化原则
文秘专业仿真实训是一个团队协同进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2]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从事秘书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建立以促进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求在文秘专业实训过程中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关活动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相当熟练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能力,能适应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每个岗位的操作结果都会对其他岗位产生影响,即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环节的结果,并最终影响整个实训的效果。因此大家只有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才能实现目标。所以,这种模式不仅具有高度的仿真性,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高职文秘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构建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体系结构
近年来,我们在广泛吸收国外办学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贸易和信息产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强化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培养,初步形成符合当地区域发展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工学结合体系结构表现在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三方面的结构内容上:
1.基础素质能力
基础素质能力,是其他两个能力层次的基础,这里不仅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公共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美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等人文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广泛涉猎与专业有关的人文、历史、法律、礼仪、心理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教学和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形式,把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日后专业发展的后劲。
2.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主要包括秘书理论与实务、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文书与档案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文秘岗位必需和够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包括以汉语、外语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主的基本技能,文书、档案管理、会务等办公室事务处理和公关礼仪能力为主的业务技能,以及摄影(像)、录音、速记、营销等方面的相关技能三个方面,是秘书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
3.专业拓展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职业培训、各类与学生自身爱好和就业前景[3]
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秘书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动态性,是文秘能力结构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文秘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往往是各种素质、能力因素的综合体现,即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学生的眼前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最终形成综合的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对秘书岗位要求和培养目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实训、社会调研、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强化对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秘书专业的必备技能。创新的“工学结合”模式的建立,是解决校园学习与职业实践相脱节和实现有效就业的根本途径。本着“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校企结合、能力培养”的宗旨,先建立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仿真实践教学模式,为最终达成内外兼施的“工学结合“的整体模式,奠定基础。
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对文秘学生的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就要以“ 实际、实用、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的结合,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如,在《秘书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渐进和逐步综合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训比例达到或超过50%,这些课程都建立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使课程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重点实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任务导向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强化学生办文、办会、协调、公关、策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5] [4]
由此可见,传统的“工学结合”传统模式,它只在专业建设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这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工学结合的文秘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一方面,建立各类文秘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实训、会议接待模拟实训、公关沟通情景训练、文书档案模拟训练等实际操作训练,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
用校内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到校内相关行政部门和秘书工作岗位顶岗实践的机会。加强学校和校外实训单位(企业)联系,建立校外职训基地。以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际岗位体验、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应积极探索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和考题设计方面,加大理解性、应用性的考题比例,以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思维创新性等题型设计为主,重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加教师权重的方式,将综合专业知识测试与仿真模拟操作测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接轨,有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 双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要适应以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合格的文秘专业人员,我们认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问题。要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术培训,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争取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参加企业秘书培训,邀请资深商务秘书进行讲座,或参加本省市秘书协会组织的活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秘书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避免闭门造车。
二是完善文秘专业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师资结构,应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人员、同行业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进行秘书实务有关内容的教学与指导,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是在教师队伍中引进鼓励机制,推动教师走出校门承担企业的秘书工作,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融入社会,参与实践,熟悉秘书职业环境,鼓励教师到管理服务一线去寻找课题、参与企业决策、政府咨询,举办讲座等,用其理论服务于社会,并在实践中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总之,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加强工学结合,明显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抗压性、社交能力,从而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6]
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 龚小勇, 包华林.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职教论坛,2007, 6.17-19.[3] 张传军, 崔承琦.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2+1 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6, 12.48-53.[4]何静.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5]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6]王新.文秘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途径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3,(03).【作者简介】陆季春(1966-),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
【备注】原载期刊《文教资料》2010年8月号(下旬刊)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篇10
(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
唐清德)
学前教育相比其他专业来说,是一个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专业,而美术教育又占据了学前教育的很大比例。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儿童的美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美术知识技能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并能在日后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这对于提高儿童的整体学习素质,提高儿童教育活动层次和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美术具有丰富多姿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对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过于强调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而缺少对如何将美术教育中的“美”传授给学生的思考,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应该培养的情感,缺少了美术文化教育的熏陶和滋润。这种过于强调技巧的学习与正统的美术教育是相悖的,与幼儿美术教育目的也是不相符合的。一方面,教学方式太过呆板,采用的还是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脱离主体的文化背景及生活基础,而转向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的学习内容太难或太过生硬,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导致无法专心学习。如果太过强调美术教育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而忽略了本身的专业特点的话,最终将导致教学方式同质化,没有任何专业个性可言。
目前我校在美术教育中专业能力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方面,多数学生美术基本功欠缺,具体表现在素描、线描、简笔画等纯粹造型能力较弱,在对着实物,如石膏模型(几何体、结构简单的头像)进行素描写生所表现出的能力存在相当的欠缺,不能熟练背出常见的动植物简笔画造型,简笔画人像难度则更大。这种情况很早已经引起本教研室同仁的热切关注和焦虑,因为这不是具体某个学生的技巧欠缺的问题,而是一个有着深刻影响的社会问题,这种信息反馈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学校美术教育的看法,从而对学校的看法,最终给学校的和谐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1)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不是太高
一个学校的学风固然与学生素质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学校的大政方针、教学思路、教师引导等策略性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诸多策略性因素,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也有缺乏合理的一面,关键看这种因素对学校建设和学生培养、毕业生就业前景等方面有无正面意义。但不可避免的这些策略性因素对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有力保障)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往往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影响,这些影响将会进一步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基调,或主动或被动。
美术教育在师范学校,特别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属于技能梯队的学科,因技能学科在学生职业岗位中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客观存在,潜意识中给从教教师带来某种自信,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并不太高,原因何在?一是上文所谓策略性因素会在一定环境下有不合理的相互转换,容易传达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忽视作为幼儿教师的技能的全面性,专注单一性。二是美术技能学习方式较为单调、枯燥,美术专业技能获得的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呈现连续性的特点,这就使得欠缺吃苦精神的众多学生有畏难情绪,自暴自弃。三是美术教师自身对客观情况(如对美术教育的性质的认识、对技巧学习整体规划的构建)的失控,缺乏自信,缺乏艺术教育人文涵养的全面渗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点还在引导,在美术教师自己的引导。
(2)创作的作品(作业)缺乏创意。好的创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深刻的主题,这不全是美术能力,它是一个人综合智力的显性表现,主要倾向在人文关怀的广度、宽度、厚度,抑或说成文学想象的高低。
(二)优美的美术构成,包括和谐的整体构图、优美的造型、典雅的色彩、高质量的线条等等。这是美术作为艺术品类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的质量高低将最终决定美术作品的艺术品味和价值的高低。
(三)熟练的表现技法,通过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可知,不管多美好的景色、多深沉的情感,如果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一切都不能如愿实现。所以,说到底锤炼技巧是优秀作品得以出现的最终保证。而简单技巧的无数重复也使学生的作品始终缺乏创意。
第二,教师方面,美术教育,包括其他门类的艺术教育,都非常注重直观教学法,即教师示范教学法的运用,这是长期以来艺术教育的经验总结。尽管如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直观教学法的运用效果却不甚理想,没有把直观教学的最大效应发掘出来,结果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对美术技巧表达方式存在一些严重的误读,如:不是通过动手技巧的组合、创造性思维的整合来表现物象,而是通过现代办公设备的放大、拷贝、描摹等方式达到预期效果,如此手段出现的没有生命情感、呆板乏味的作品就不难想象,它实在不是作者个体情感的投入、不是作者通过磨练技巧后的技法、情感再现,而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机械操作。这种所谓的创作模式将彻底违背了美术教育的深层目标和教育理想,即尽可能地挖掘人类思维想象的空间、提高审美情趣、提高人文涵养。
第三,课程设置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若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相关资源的保障配置要跟上外(如师资、学生学习态度、后勤保障等),作为“指挥棒”的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科性至关重要,它实实在在地规划着、统领着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总课时时间整合相关知识点,实施教育教学过程。按照一个科学合理、讲究实效的课程设置所进行的教育实践,不但能使受教育者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技能掌握,而且也能使教师本人在相关专业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流程梳理上,带来更多启示。比如基础造型能力训练、色彩训练、中国画线描与水墨实践、装饰画与图案设计、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布置、书写能力训练等科目的合理配置,都应该科学整合为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系统。
第四,学生美术能力考核机制方面,目前我校对学生基本技能技巧方面较为重视,并且在教学计划中规划了相关专业的考核时间和大概的指导思想。但具体到美术学科,一直延续的是起初草化的考核方案,为简笔画、图案、手工。虽然框架没有大的问题,但经过若干年来的实践验证,许多方面也存在知识点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表现出零碎性,不能突出整体性,即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美术技巧的扎实程度。
二、美术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
培养方式,可分开理解,即“培养”和“方式”。“培养”有两方面意思,一是生物学领域,以适宜的条件使繁殖,如培养细菌、培养秧苗;二是人类社会,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之成长,如培养人才,培养接班人等。“方式”是指可用以规定或认可的形式和方法,如直接方式、间接方式等。
美术教学中的专业培养方式可分为主动培养和被动接受两种方式,前者为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学原理、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接受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自身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的实践力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授之于学生;后者乃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的单向行为——教师对学情没有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思索;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被动接受,实践能力在主观上并非意愿。
1.学生现状
对于初中毕业生,因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若干现状之存在,使得美育教育没能健全地开展起来。各地对美育教育的投入各不一样,有的地方在课程计划中虽有美术,但形同虚设,常被所谓的主课挤占,实际课时少之又少;而有的地方却把其作为特色教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为数极少。因此造成初中毕业生很少能够达到该年龄段应有的艺术认识水平,教育部的相关课程规划,从制定的初衷上有许多地方考虑到美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只是没有被如实地贯彻执行而已,从目前小学、初中的学科设置中可见一斑。如此水平不一的生源,在接受正规师范美术教育时首先应考虑到的就是对美术方面最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巧的梳理,从而奠定继续深入学习下去的基础。须知根基越牢、越扎实,才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相反,如果基础不牢,别说参天大树,就是一颗小苗也容易被恶劣的大自然中的暴风雨所吞噬。
2、改变培养方式
(1)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教育人才的竞争,人们对幼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要想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幼儿教育师资”为理念,同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和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研究与探索性学习,培养具有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配合这一改革,我校于2012年由教务处和学前专业部牵头,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老师学生全员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得以改变,调整更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从学生和所学专业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学前美术教育教学中,要学生的实际出发,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超越传统,突破纯绘画或纯艺术的范畴,向艺术的观念、图像的传达、形式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提高幼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时,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引导他们建立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
(3)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主动的设计、尝试、总结,实现学生高效快速的自我发展,积极倡导开放式教学,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明确今后需要克服的缺点和努力方向,同时让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4)提高师资水平,合理编排教材
随着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修养,丰富专业知识。教师应认识到,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不能单单局限于美术自身,更应广泛涉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对于幼师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合理编排教材,使之适应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与幼儿园课程设置相匹配。(5)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校外资源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培养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教学中应增加投入,配齐美术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多媒体;应利用网络,不断的获取和利用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最新的教育内容,探索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发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学前教育学生美术教育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僵化,教学模式比较片面,师资水平落后,教材编排不合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要提高师资水平,合理编排教材,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校外资源,以适应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推荐阅读:
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10-2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10-30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11-12
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07-20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05-24
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07-09
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08-20
学前教育专业教研记录06-13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09-29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