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关于景色的作文

2024-10-26

日语关于景色的作文(精选8篇)

日语关于景色的作文 篇1

乡下的空气格外清新,深吸一口气,夹杂着泥土的清香,似乎进入了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使人神清气爽。

乡下的天空是蔚蓝的,一场大雨过后,天空犹如洗了一般,天空的云朵洁白无瑕,各种各样的白云千姿百态,有的像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大大的脑袋上长着两只耳朵,还有它那圆鼓鼓的肚子,好像里面全是它爱吃的竹子,大熊猫的怀里好像抱着什么,我想应该是刚出生不久的熊猫宝宝吧!有的像威风无比的长龙,昂着头,还有它那长长的犄角,它的尾巴高高翘起,还有那苍劲有力的爪子,尖尖的,这龙就像从童话故事里面走出来的一样,还有的像一只笨重的乌龟,它背着一间房子,它把头探出来,它好像在散步。

那些山连绵起伏,山上有许多树,好像给大山穿上了一件衣服。春天,我们到山林里去寻宝藏,山上有许多小动物,有小松鼠,有活泼机灵的猴子,还有可爱的兔子。竹笋也把头从土里探了出来!东瞧瞧,西看看,在风中摇摆,山上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野菜,人们带着草帽、锄头,提着篮子,正准备去山林里找宝藏。夏天,孩子们来到山林里的小河边,你看,他们几个在玩捉迷藏,孩子们穿着短裤在水里游泳,而女孩子在河边捉螃蟹,山里洋溢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山林里的秋天,依然吸引着人们,秋天树上的叶子都落了,但树上有许多果子,有苹果、梨子、板栗......苹果又大又甜,挂在树上像一个个小灯笼,梨子只有拳头般大小,板栗全身长满了刺,像个小刺猬,敲开板栗的外壳,会看到饱满的板栗,剥开皮,拿出黄色的果肉,放到嘴里吃起来,又甜又脆。冬天,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整个森林被雪覆盖了,孩子们在里面打雪仗、滑雪橇、堆雪人。

乡下的景色真美啊,每次我都会梦见,我真想回去。

公众号:长阳笔畅黄老师作文

日语关于景色的作文 篇2

一、高职日语课的现状

我院是一所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 商务日语专业开设时间不长, 因此也面临一定困扰。首先, 培养目标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课时设置多少为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等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其次是教材问题, 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否符合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商务日语方面的教材尚需探索。再次, 由于班级人数基数较大, 对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难度很大, 因此, 学生在使用日语进行沟通的听说能力上较欠缺。

二、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一) 教材的选择。

随着日语的普及, 各类日语学习的教材也应运而生。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和合理挖掘尤为重要。在处理教材时, 只要抓住了教学重点这个关键, 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内容顺序的调换则并不重要了。其实, 在教材当中, 有些内容可能只要一笔带过, 有些内容可能又需要反复练习。这样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适当的增删。同时, 针对精读、听力、会话等课程还需要选择相应的具有侧重点的教材。

(二) 实施快乐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外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掌握一门外语, 需要的是持续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人都是有惰性的, 这种持续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从哪里来?从学习的动力中来。而浓厚的兴趣正是学习外语的最大动力。语言本身是枯燥的死的东西, 兴趣能将它变活。在教学日语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特别注意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1.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 作为矛盾的双方, 教和学会经常出现冲突。因此, 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人对事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强制性地让他们接受新知识是极为困难的, 这时候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就显得很重要了。所以, 教师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 和学生打成一片,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喜怒哀乐, 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在学生眼中, 教师应该不仅是可钦可佩的师长, 而且是可亲可近的朋友。即使学生偶尔犯了错误, 也应注意工作方法, 耐心帮助他们, 让他们感到老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 是由衷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应该时时注意激励他们,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只有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

2.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上, 提高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就应改革以往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为主的传统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把各种教学法之所长综合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才能适应我们特有的实际情况, 才能有力推动大学日语教学改革,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

3. 使用多媒体教学

恰当使用多媒体, 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课件, 并将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机的贯穿于其中, 使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 激发起大脑中对原有或已学过知识的回顾和再现, 并创造性地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同时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好奇、记忆和情感, 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多媒体教学便于给学生提供知识素材, 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为教师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对于学生而言,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启迪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 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 加强听说能力训练。

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日语专业人才, 因此教学要围绕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同时开展, 追求高、精、深。日语教学的对象大都是高中毕业的、之前没有接触过日语的学生。他们学习日语是为了多掌握一门外语工具, 为专业的拓展和深化搭建桥梁、建立渠道。但我们的高职日语教育主要是以精读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也就是注重语法, 这就导致学生听说能力的低下和交际能力的欠缺。出现这种偏差一方面是受教育资源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学生过分地追求眼前利益, 他们学习日语, 只需要通过学期考试或者满足升学需求, 至于强化听说能力, 对他们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这种教育结构下所产生的后果就是, 由于注重书面语和语法, 忽视口语及听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而造成即使学习了几年, 大部分学生也还是只能勉强阅读一些简单文章, 而不具备听、说能力, 更谈不上写。因此,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好日语, 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法基础, 同时要加强教学中的听说训练。

(四) 通过文化导入,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沉淀, 是文化的映像。语言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与其民族和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语言。正如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在『日本語の視点』中指出的那样:「言葉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会的文化であり、文化的視点を離れて言葉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当の言葉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离开文化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 。因此我们学习或研究日语, 必须首先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准确表达语言的意义, 避免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而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三、努力方向

(一) 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 从教案到课件, 汇聚大家的力量, 将一门课程做精做强。

(二) 根据市场需求看专业定位。服务外包产业现在在中国发展强劲, 可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此方面的学生。比如:数据录入、后台支持、软件开发等需要日语为沟通手段的学生。

(三) 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现有的商务日语理念进一步扩大。商务日语不光可以包括外贸, 还能包括所有一切能利用日语创造价值的领域。比如:外贸业务员、导游、翻译、软件开发、信息服务行业。日资企业需求人才突出要求是懂日语、具有专业操作技能, 即“能说会做派”, 同时要有日企特别重视的做事勤奋、为人谨慎、讲究仪表、懂得礼貌等优点。因此, 在今后的专业定位上,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日语顺利完成工作的专业技能, 以及交际的商务礼仪和日语听说能力。

(四) 在实训方面, 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日语专业的具有日式风格的实训室, 里面的布局有饮食店、公司办公室、日式的榻榻米, 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日本的社会、公司、饮食文化。充分利用网络与现有的实训教室, 实现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 模拟实际商务活动。

总之, 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教学能力, 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 对他们实施良好的教育, 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目前, 中国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而我国的外语教育却明显滞后于形势的要求, 这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失当不无关系。如何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之所长,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紧迫问题。

关键词:高职日语教学,现状,应对策略,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振会.大学日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张苏里.高职日语课教学初探.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VOL3, (3) .

日语关于景色的作文 篇3

对于许多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风景写生正是如同学习武术开始扎马步的基本课程,很多艺术爱好者闲暇之余也会拿起画板到野外去画画,然而“风景画究竟要画的对象是什么”这个课题对于许多人来说,却是不容易用三言两语说清的。

风景是什么呢?比较直接简单的说法便是美好的景致,但其魅力在于背后隐含的意义。风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关系词,风景不只是一堆美丽的景致,如果没有了“人”,那风景便会失去了其在文化脉络中的意味,而只是一堆乱石与杂草。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的情感总是较为复杂,常常混杂着神秘、害怕、恐惧又敬畏。艺术里对于自然的描绘,同样也在各个时代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作品中。从中古世纪人类心灵为求安全避难地所创造的封闭花园,到以光影为主角描绘自然的信象派画作,风景画都在艺术史中产生了丰富多元的样貌。

“风景画”一直被认为是较为传统的表现手法,在西方艺术史有着独立的地位,然而其实风景画的成立并不很早,即使我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可以看到以风景为背景的作品,但是却要一直等到17世纪开始,风景画才开始得到比较好的重视。

风景画的起源

17世纪时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可以说是最早以风景作为题材的画家,他的作品将罗马郊区的乡村风景与古代废墟结合后,成为牧羊人或神话人物的舞台。虽然仍有人物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人物更多的是点缀而非主角。光线是他作品中关键的要素,因此在画面中,特别清澈的天空和婉曲的树身和枝叶,再加上罗马废墟,成为典型的意大利式风景,被十八九世纪的艺术家所喜爱,也对英国的风景画与理论造成深刻的影响。不过此时期的艺术家作品都是偏向“理想中的风景”而非现实。

与此意大利式风景相对的,是荷兰的风景画。荷兰是当时移民的集中地,缺少贵族世袭庇佑的结果使得当地的商业环境更加自由,在作品上的表现也就更加实际,浮游天空的朵朵白云、映照水面的小丘等都是现实风景取材的材料。此时的风景画是荷兰人收藏艺术的首选,也常在肖像画的背景中出现。比如作品中运河上的船只与山丘上的牛羊,也显示了当时荷兰的经济情况,可以看到当时贸易繁盛的情形。相较于传统欧洲画作中农后的宗教意识,荷兰的风景画更加还原了现实,也启迪了十八九世纪的英国水彩画。

18世纪时英国精英分子也很流行绘制由废墟、古迹和自然风景园林构成的景观,而“搜集”这一类的风景成为上流阶层的知识性活动,并特别流行于英格兰与韦尔斯边境。这股热潮也引起漫画家们的揶揄,例如在一幅名为“Dr. Syntax Sketching the Lake”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画中的钓客们对于画家撑着伞作画的行为感到疑惑,讽刺着过犹不及的流行时尚。另一幅“An Artist Traveling in Wales”则批判了当时附庸风雅之士,认为艺术家当时是为了生计去流浪,但对于当时的贵族来说跋山涉水却只是为了“时尚”。不过也可以看出当时搜集这类景观创作在英国多么受到吹捧。

风景画在英国

不过英国风景画最著名的还数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他出生于1781年,几乎与英国工业革命同一年代出生,因而目睹了英国农业的风景转变成城市风景的过程。当时的富人们流行邀请画家来为他们制作风景画,专门描绘他们的地产以向宾客们炫耀。透纳早期便是专门替富人们绘制画作的画家,除了可以练手外,透纳也借此机会认识了一批收藏者。

透纳和他同时期的艺术家将水彩画提到另一层高度。水彩作为绘画媒介除了更适合英国的气候外,也间接促成了英国本土风景画风的觉醒。在透纳的风景画中除了记录风景外,也可以看到他个人对于历史的诠释,例如在《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中,他以大型漩涡状的云遮蔽了大半个天际,伤残的士兵显得渺小,却又在天际露出太阳,仿佛象征希望。这样典型的浪漫主义思想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人类在内心对大自然的暴力奋力挣扎,表面上虽然无望,但其实充满希望,而人类最终将战胜大自然。在风景画中也可以看到他所处时代的变化,如《雨、蒸气、速度》画作中飞驰的火车代表着新时代的产物,与桥下农田的农夫和马匹形成新旧时代的对比。在作品中他也打破了物象形态,展现了动能的力量。

与透纳相反的是另一位英国画家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他一生中只在英国极少数的地方作画,但却画出最具特色的英国景致—— 平坦缓和的丘陵平地农田与多云的天空。他的作品忠实地记录着自然的变化,并且很少涉及城市的景观。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农村逐渐凋零,贫穷的农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之下争取生存,约翰·康斯特勃也尝试利用他的作品来缅怀沉静而美丽的旧日时光。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新兴工业实业家的兴起,对绘画赞助的品位的影响,也另见于其对绘画作品的诠释。艺术评论家常将本土工业景象为题的作品,用来对照以威尼斯为题的作品,而宣称以英国为题的工业风景,是画家有意借繁荣的英国工业社会,为警惕英国人民必须时刻勤奋,以免步上罗马和威尼斯的衰亡的途径。以罗马在历史上的兴衰,屡见于18至19世纪英国文学和绘画题材;这种题材的流行,在于警示商业致富而带来腐败的不可避免的命运。

法国的自然派

nlc202309080906

在法国,则是有一群画家受到卢梭“回归自然”的美学思想所影响,并试图突破以往古典主义风格,再加上英国风景画派的传统,而移居乡村,专门绘制农村小道上的风景,形成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将画架带岀室外,并追求光线、色彩等想捕捉自然界瞬间变化的真实性,并且影响了之后的印象派。

相对于巴比松画派,印象派更着重于表现大自然景物瞬息万变的时间感与真实性。印象派风景画的主张是:捕捉光和影的瞬时性、以大自然为师、展现色与光的微妙,并运用科学的色光理论表现色彩。对于印象派大师莫奈(Monet)来说,形体本身并非重点,自然光线本身才是他描绘的对象。故莫奈的风景画中,看不见对现实物体的完整呈现,而是现实形体被无数的光点及色点抽离,展现自然光线的丰富性,这样的表现形式成为印象派风景画的一大特色。

地景艺术:风景画的回望

以风景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在19世纪达到高峰,却也在之后开始没落,而成为我们心中的老古董。1960、70年代开始发展的地景艺术可以说是风景画的“延伸品”。地景艺术又称为“大地艺术”,因为科技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也冲击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艺术家开始回归、保育自然,并返归艺术的商业机制,由于地景艺术的不可收藏性,让艺术家们可以对买卖、收藏等商业行为提出质疑。

从17世纪至今,西方艺术理论对于自然和艺术的关系有非常多的讨论,但是在传统艺术中,自然都是作为被观看、描写的对象。然而地景艺术则转变了人类观看自然的角度与立场,大自然成为真正的主角,并加上稍加施工和装饰,让观看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风景”在地景艺术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例如最为人所知的史密斯逊(Smithson Robert)在大盐湖所作的《螺旋状防波堤》,由黑色玄武岩、盐结晶体、泥土、红水(海藻)形成螺旋形,有520米乘4.6米那么大,但因《螺》受水平线的改变,现在巳被淹没了。还有克里斯多的“捆包艺术”,艺术家利用帆布将建筑物、岛屿等包扎,改装其常态面貌,使人对其原来的功能产生质疑。克里斯多(Javacheff Christo)使用隐喻的手法阐明了在20世纪极度工业化的文明社会,物品或艺术品像商品一样加以包装、消费。

印象派风景画的新生命

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更倾向用奇特的媒介与表达方式进行创作,越来越少的艺术家愿意留在相对单纯的风景画领域。

而来自法国普罗旺斯的艺术家德尼·力(Denis Ribas)算是一个特例。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在户外写生完成,记录着南法独有的田园景色,观看者仿佛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南法人对于生命的激情与热爱,捕捉到普罗旺斯阴郁的厉风或是连绵缠卷的云,从画布上捕捉到普罗旺斯流动的景色。

事实上,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如梵高、塞尚等,都曾在普罗旺斯找寻灵感,德尼也依循着令人景仰的前辈们,在此地忠实地记录着景色变化。德尼一幅幅的风景画其实很直观,都是画家亲身的感受。那些风景画其实都像是德尼写给观者的情书,述说着他眼里看到的风景和感受。

在成为画家之前,德尼是一名田径运动员,曾经代表法国参加莫斯科和蒙特利尔两届运动会。直到41岁时,这名年迈的运动员才决心接受自然之美的感召,转行成为艺术家。德尼的画作多是户外写生,只有透过沐浴在大自然中,感受风的吹抚、阳光的照耀,才可以依循着脑中幻想创造出丰富多彩得绮丽世界,他是当今法国艺坛中少数几位仍坚持在室外完成写生作品的艺术家,在室内作画反而会让他的创作产生窒碍。多年运动员的训练带给他足够的精力和专注力,得以克服在户外写生的困难,也让他的画作线条充满流畅的速度感,像是在空中飞翔的老鹰,有着强劲的力量。

德尼曾说:“其实真正作画的过程很快,但是在我创作每一幅画之前都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思考、揣摩,然后集中全部精力、热情完成。如果观赏者愿意思考的话,在画布上可以看出无尽的想象。”

德尼认为当他投入到自己的绘画中时,便有了他生命的故事。每一幅画背后便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组成了他的生命。他的作品有一种让人一见钟情的激情以及力量,看似随兴的笔画其实有着扎实的功底。德尼将自己定义为“表现派画家”,他只是将大自然美好的一面与他从中获得的感动如实地展现出来分享给大众,静谧的乡村小路可能比浮夸的日落带给他更多的灵感。

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康斯塔伯曾说过:“风景不过是情感的代名词。”美好的风景画能让人心神向往,但当风景画出现在艺术家笔下后,风景画就不再只存于自然,而是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投射与对自然的再现。在这个意义上,风景不只是眼前的大自然,而是一种心灵作用与文化提味、调理的结果。

关于秋天景色的初一作文 篇4

踏着那金黄的落叶,走在公园的小路上。几片落叶被吹在我脚边,划过脚边,隐隐有那般酥痒的感觉……

在公园的不远处,那一幕让我这个无知的人也不得不为此动容。在一片爱的乐土之上,在一颗大树之下,在一张俩人椅上,坐着这样一对年老的夫妇——老妇的头轻轻得靠在老伴的左肩上,嘴角似乎总是保持着那迷人的微笑,而她的老伴则将右手搭在她的左肩上……

不时地,他的嘴角露出那一丝莫名的笑容,只见他的右手微微抬起。那只粗糙但充满爱的手一点一点的触碰她的肌肤,直至完全得握住她的手。然而,他的脸上并没有预想的那般神情,而是多了几分焦虑与担心。他侧过脸,注视着她那已花白了的发丝,那发丝似乎宣告着岁月的无情与飞逝……

他注视着她,眼里渐渐有了那温热的泪花,却流不下来……她似乎感觉到了,仰着头看着他,微笑着用手抹去那泪花……

“老头子,你的手这么凉,我来帮你握握吧。”她笑了,她又一次幸福地笑了。

“老太婆,都怪我,你陪着我度过这么多风风雨雨,可我却忙着自己的事情这般忽视了你,竟然没有发现你的身上种.种变化,一切都怪我,都怪我……”他说不下去了。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你离不开我。现在,我却突然明白,是我离不开你,老太婆……”他又断断续续地接着说。

“老头子,不要怕,我会没事的。我这辈子都在陪着你,开心着呢……”老伴微笑着说。

流在爱情里的血液,滋润了尖锐的棘刺,也滋润了温柔的玫瑰花;流出了忧伤和悲痛,也流出欢喜和幸福。

就这样,他们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那条铺满黄叶的林间小路上。

关于难忘的景色300作文 篇5

我们春游时就在这个植物园里玩。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要拍照,一会儿与这朵花合照,一会儿与那群花共舞。在这植物园里,五颜六色的花都争先恐后地绽放开来,好象在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表示自己的美。

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身旁,长着一棵腼腆的确桃树。瞧!桃树把她一部分的花悄悄的藏在柳树那密密的柳枝后,风一吹,桃花那一张羞涩的小脸从抖动的柳条后探了出来。似乎在

在桃花不远的地方是一簇簇夜来香。在

在夜来香的清香中,我不知不觉的走到了假山旁,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假山后一棵棵挺拔的竹子。虽然它们不高大,可是它们站的那么直,令我想起了清朝郑板桥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金劲,人尔东西南北风。”我想在植物园里的竹子一定也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那娇艳的玫瑰花。有粉红的、有大红的、还有白色的呢!可你千万不要因为她的美而摘取她,因为她的枝上长着许多刺,如果扎到了你,你最好不要因为她的“正当防卫”而生气哦!再说你看到她那红彤彤的颜色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关于春天的景色作文600字 篇6

春天来了,一切都复苏起来:笑话开了,就像是睡醒了似的,青蛙,兔子都苏醒了,好像也是睡醒了似的。

校园里的迎春花开了,开在教学楼前,荷花也结出了花苞,好像就是给春姑娘示威一样,也好像在举行谁最漂亮的比赛一样。

春姑娘化化妆,心里好像在想:我就带着一串串清爽去吧!荷花妹妹呢?哦,原来在向大家展开她美丽的花苞啊!因为小草弟弟什么都没有,只有绿绿的叶子,所以,小草是裁判。比赛开始了,赛场上出现了雷鸣般的声音:“欢迎收看我们主持的小草CCTV!”,接着小草又补充道:“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我就是你们的主角讲一下规则,春姑娘和荷花妹妹谁漂亮,谁最能打动大家的心,谁就当我们的最佳女选!”顿时,草原上出现也一阵阵掌声。

春姑娘上场了,带着热闹和掌声,“飕飕”的两声,草原上出现了震惊,都喊道:“哇,好清新的空气耶!”当裁判宣布荷花不用上场的时候,荷花就露出了真身。

荷花绽放出了花苞,场上突然传来裁判的声音:“我宣布,比赛继续!”“太美了,太美了!”场下出现了一阵阵囔囔。春姑娘把最一撇,说道:“哼,我的最佳女选竟然被你给抢了,能耐挺强的!”接着,又说道:“接下来就有没有这个本事了!”荷花却毫不示弱,二话也没有说,有下台准备了。

这时候,有的旁观者清清楚楚的听到了她们俩人的对话,就偷偷的穿了下去。当裁判听到的时候,喜转怒,立马取消了春姑娘比赛的资格!就这样,荷花赢了。

关于日语学习障碍的消除 篇7

一、巧记单词

学习日语, 词汇是基础, 词汇量的不足会严重影响一个人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同时, 在应对考试时, 如果词汇量不过关, 任何应试技巧都形同摆设, 收效甚微。如何快速扩大日语词汇量, 满足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的需要, 是学习者关心的一个焦点。下面介绍几种记忆日语词汇的方法。

1. 音读和训读

“音読み”模仿了中国汉字的读音, 多是汉语的固有词汇;“訓読み”则是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意而采用日语固有的读法。

首先, 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相当稳定的。比如汉字“手”, 在“手”字构成的许多汉语词中, “手”字都音读“しゅ”:握手 (あくしゅ) 、拍手 (はくしゅ) 、手記 (しゅき) 、名手 (めいしゅ) 、国手 (こくしゅ) 、選手 (せんしゅ) 等。而在“手”字构成的许多和语词中, “手”字都读做“て”:手痛い (ていたい) 、手利き (てきき) 、手提 (てさげ) 、手塩 (てしお) 等。

其次, 音读的稳定特点还体现在汉语的同音字在日文音读时也多为同音字。如: (ji) 季節 (きせつ) 、基礎 (きそ) 、世紀 (せいき) 、飢餓 (きが) ; (jing) 緊張 (きんちょう) 、鉄筋 (てっきん) 、近親 (きんしん) 等。总的来说, 一般和语词是训读, 汉语词是音读。

2. 外来语

现代日语中有许多外来语, 而且大多来自英语。了解日语外来语的表示法和英语单词发音的关系, 不仅可以记住日语词汇, 还可以通过联想记住相应的英语词汇, 可谓一箭双雕, 事半功倍。比如:

日语外来词汉语意思英语

クラス (学校的) 班级、阶级、等级class

シンボル象征、标志、记号symbol

ソフト柔软、软件、软式棒球soft

キャンパス (大学的) 校园campus

アパート公寓apartment

3. 联想意义记忆法

比如“難しい”:“母子看戏”的谐音。母亲带着一个婴儿看戏, 孩子一会儿哭, 一会儿叫, 一会儿吃奶, 一会儿撒尿, 确实很难弄。于是由谐音“母子看戏” (むずかしい) 可以联想到“难的, 难;难办的;麻烦的”等意思。

スリラー:“死里拉”的谐音。悬崖边一个人拉着掉进悬崖的人, 一个从死里往外拉, 一个往死里拉, 由此可以联想到“惊险 (戏剧;影片) , 惊险小说”等。

ネクタイ:“内裤带”的谐音, 领带细长很像很久以前人们用的“裤腰带”。这种记忆虽有点俗气, 但记忆起来确实很形象, 易记住。

5. 意义记忆法

汉语:有害%飞蛾%蚊子%害虫%蛔虫

上面是五个名词, 它们有什么规律呢?蚊子、飞蛾、蛔虫都是有害的, 蚊子和飞蛾都是害虫。我们明了这个之后, 再把它们的假名标上。日语:蚊 (か) 、蛾 (が) 、害 (がい) 、蛔虫 (かいちゅう) 、害虫 (がいちゅう) , 现在大家一目了然, 这五个单词, 其实只要记住“害虫”这一个单词就可以了。“蚊”的假名是“か”, 在“か”上加两点, 就变成了“蛾”的假名。“害虫”的假名是从“蛾”的假名开始的, 而“害”的假名是“害虫”假名的前半部。“蛔虫”的假名则和“害虫”的假名只有一点点区别。这就是意义记忆法, 你只要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规律, 记单词将成为一种乐趣。

二、动词的分类

1. 动词的分类

(1) 按其词尾活用变化分类

五段活用动词:

五段活用动词的词尾分布在[う]段上, 为:くぐすつぬぶむるう。例如:行く, 泳ぐ, 出す, 立つ, 死ぬ, 呼ぶ, 饮む, 作る, 买う。

一段活用动词:

一段活用动词又可分为上一段活用动词和下一段活用动词。其词尾由两个假名组成, 其中最后一个假名为[る];[る]前面的词尾假名分别为[い]段 (即含元音的) 假名和[え]段 (即含[e]元音的) 假名。一段动词的活用变化比较简单。如:起 (お) きる, 见 (み) る, 疲 (つか) れる, 迎 (むか) える。

カ行变格活用动词:只有一个动词, 即[来 (く) る]。

サ行变格活用动词:サ变动词的基本形式只有一个, 即[する]。[する]还可接在部分名词后面, 构成新的サ变动词, 如:扫除する, 料理する。

(2) 按语法作用分类

可分为:自动词和他动词。

自动词相当于英语的不及物动词。

他动词相当于英语的及物动词, 他动词通常要带宾语, 宾语以宾格助词[を]示之。

例:买い物をする。 (买东西) ;料理を作る。 (做菜) 。

2. 动词的活用形

动词共有七种活用形:未然形, 连用形, 终止形, 连体形, 假定形, 命令形, 推量形。

其实只要搞清楚动词的分类, 并且熟记50音图, 那么动词的变化形式无非是在5个段上来回变化而已。

三、敬语的使用

很多学生觉得敬语变化复杂, 其次就是文化背景不同, 因此对什么时候使用敬语心存疑惑。笔者就针对何时使用敬语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 敬语是指在叙述同一件事情时通过改变叙述方式, 对听者或话题人物表示敬意而使用的特有的表达形式。对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目的、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什么样的敬语, 都取决于使用者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敬语观。但是一个人的敬语观一般要受人们对所在社会的人际关系的熟悉程度左右, 面对人际关系的熟悉又往往和他的社会结构、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及风俗习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现代日本人而言, 除了考虑彼此间的权势关系以外, 还往往要考虑人际间的恩惠授受关系、内外亲疏关系、公私场面关系、长幼资历关系及男女性别关系等。

1. 社会地位的异同

比如, 被称为“先生”的只有政治家、律师、医生和教师, 这和这些职业拥有的较高社会地位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根据自己所属集团中的社会地位和相互间的上下关系来决定使用的敬语。

2. 内外亲疏关系

敬语其实从本源来讲是属于一种敬畏的表现, 所以对于不熟悉的人也要使用敬语。最简单的例子, 接电话的时候, 因为你还不知道对方是谁, 所以都会先使用敬语来打招呼。

3. 基于利益关系

比如对于商店或者店员来讲, 无论顾客是何种身份或者有无权势, 总是彬彬有礼, 开口一定是“いらっしゃいませ”。

4. 公私场面的区分

在许多场合, 是否使用敬语已经是基于公共场面的礼节、礼貌或者表现自己的教养与修养。就和在家穿便服, 出席郑重场合会穿西装甚至礼服是一样的道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外交、演讲或者集团活动、红白喜事还有社交信函之中。

以上是笔者对于日语学习者经常遇到的一些难点进行的浅析, 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以期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要想学好日语, 还是应该多花些时间练习, 才能更好地掌握。

摘要:日语单词难记, 动词变化模糊不清, 何时该使用敬语, 这些是日语学习者经常遇到的难题。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语学习障碍,单词,动词变化,敬语使用

参考文献

[1]修刚, 张晓希.日语基本词快速记忆.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2]周炎辉.日语语法——词法.句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5.

[3]荣桂艳.浅谈日语中的外来语.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DM200506037.htm.

关于日语翻译课程的改革及分析 篇8

关键词:翻译 改革 课堂教学 团队管理 考试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递速度的不断提高对我们的翻译工作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翻译教学如何培养翻译人才,决定着我们翻译工作者能否接受这一挑战,所以翻译教学要不断地深入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日语教育在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发展热潮后,进入了稳定期,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一直作为日语专业重要就业方向课程而存在的日语翻译课程,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进行课程的改革已成必然。

一、日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翻译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翻译工作是以少数翻译工作者为中心,采取独译或合译的方式,而在高度信息化的现在,这显然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翻译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必须高效快捷,只有如此信息才能快速传播,并保证时效性。而显然,相比独译或合译,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则更符合市场的快捷高效的需求,在一个翻译项目团队中,翻译工作者根据个人的能力与特长分工合作,各司其责,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个人的最高水平,并最终完成翻译的目标。

我们的翻译教学是否能培养具备翻译、团队(项目)管理、审校、协调、总结等能力于一体的,有一定语料储备的翻译人才,是检验我们翻译教学的重要标准。在没有条件接触实际翻译项目或任务的校园环境中,翻译课的考试则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众所周知,考试是教学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检测教学效果与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有段而存在的,有助于教师分析课堂教学调整教学计划,有助于学生自查并整理学习的重难点,考试内容、形式可以改变,但是效果必须保证。

在本年度的翻译课前,笔者就教材、课堂教学、考试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教材方面,学生认为课程使用的教材涵盖了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分量厚重,但是翻译实践或示例中,选自文学作品的示例、基于翻译技巧应用的示例比重较大,讲解性强,但翻译素材、课后练习的实践性不强,与学生的翻译体验、与日常所需相隔甚远。课堂教学方面,学生普遍认为翻译课因讲授技巧而充实,因教师补充示例的语境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且通过翻译了解到了很多中日表达、用词等的差异,对语言的表达严密、谨慎等有了深入感受,但是在实际翻译实践时却发现似乎翻译课并没有如同想像中那样具备强大的、实时有效的指导性。考试方面,学生认为翻译的课程考试除开翻译理论外,几乎可以以综合日语水平为准绳,综合日语能力高的学生,翻译课考试成绩必定优秀。即学生认为翻译课程的教学未能够有效指导翻译实践,而考试并没有达到检测学生翻译能力,指导翻译学习的目的。一言蔽之,在学生眼中,翻译课变成了词汇、语法、写作、文学示例的背景分析的综合课,翻译的考试则成为了囊括对词汇、语法等的读解、写作测试。

可见,无论是从市场的翻译人才需求,还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日语翻译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翻译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具体实施

在本次翻译课程中,为使学生能逐步适应改革,无抵触情绪,笔者尝试从翻译课程设置的第一学期教学开始改革其课堂教学和考试。

1.翻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及具体实施

翻译的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我们在翻译教学中,通常只能给学生订购一本或两本翻译教材,翻译理论讲解的部分在各版本教材上主要涵盖翻译史、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等各种理论内容,为增加理论部分的吸引力,将对学生有所了解的翻译大家进行补充讲解,例如研究和翻译大量村上春树作品的林少华先生、翻译大量推理小说的叶荣鼎先生、翻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多部日本作家作品的叶渭渠先生及其夫人唐月梅,以及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翻译家文洁若等。学生以教师为媒介,将会走进一个翻译的世界,从今天往后不仅仅作为读者,更作为翻译学习者、翻译工作者的角度来阅读日本的各类作品,从而深入理解到翻译课并不只是词句、表达的问题,而是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是一个建立在语言基础上,基于出发语的文化理解上的,再创作的艺术过程。而要求学生站在翻译理论的立场阅读至少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能更加促进学生对翻译理论精髓的理解,同时增加对翻译实践的兴趣。

在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课堂形式有教材示例翻译的推导、教材练习及译文的演习鉴赏、以及补充的翻译素材。教材上的示例多出自文学作品,句子经典但缺乏语境的理解,在推导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该句的翻译,往往要导入介绍其出处甚至梗概,这占用了课堂的时间且对学生而言素材单一、陌生。为了贴近学生的实际接触的信息,应充分利用网络等条件,使用近几年市场需求比较大的、热门的话题素材,包括商务、旅游、软件等翻译素材进行翻译演练,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到翻译离生活并不遥远,可以说无处不在,小到日本制造物品的说明书,大到媒体报道的日本经济政治内容概要,翻译实践本身具有极大的实时性与实用性。

在教材译文鉴赏或补充素材演练时,擅长单兵作战的有优秀翻译能力的学生固然好,但是能调整自己与他人合作、分享的学生更值得赞赏,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利用时间,互相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尤为重要。若如想进行个人的挑战也可在课后单独进行。翻译实践中,可以使用精选专题素材,指定组长后,组合成不同团队。在翻译组组长管理下,根据组员的能力将语料准备、翻译、审定、录入排版、总结等任务分配到人,以团队(项目)的形式进行翻译实践。而后的集体讨论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翻译见解并阐明理由,展开讨论甚至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突破语法基础等局限,打破思维定式。诚然在语言的基础能力上,个体存在着差异性,但翻译作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影响翻译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出发语与接受语的语言基础、个体理解能力、语境、创造力等,或许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着不足,但是通过团体的翻译活动,恰好能够弥补这个不足,在课堂上应该引发学生关于“我擅长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做才能配合好大家做好这个翻译工作” 的思考,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在翻译团队中的定位,并进而通过练习提升自己在团队项目中所需的能力。

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走进翻译世界,进而通过团队(项目)翻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领会到现代翻译工作方式的内涵,熟悉其流程,逐步地提升现代翻译工作者所必需的素养和能力。

2.翻译课程的考试改革的内容及具体实施

为了测试翻译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日语翻译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翻译能力,根据《基于翻译项目管理理念下的日语翻译教学改革》这一校级课题的目标设定,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遂在翻译教学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笔者尝试进行了考试方式的改革。

改革前的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分别考查翻译理论与基本翻译实践能力,其中基本翻译实践主要是翻译技巧的运用,涉及考查日汉词汇的差异、生活中常用词汇表达、翻译考试考级高频表达等。作为初步的改革,考虑到学生的适应性,改革后的考试方式将闭卷的内容减少到70%,同时增加30%的开卷内容(今后逐步增加开卷部分)。闭卷部分依然考查翻译理论,以及日汉语言表达的差异、翻译技巧的使用,此外增加译文的鉴赏及修订题等。开卷的部分,允许携带并使用纸质的词典,内容选取与闭卷内容部分难度相当的专题素材,设置的题型为日语词汇解释,翻译内容背景知识理解,专题新闻或其相关内容的日汉互译等。

该改革的前提是翻译课堂教学中,进行过热点专题资料的翻译讲解、自由组队专题翻译实践活动等。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翻译理论与技巧,此外是否掌握了日汉不同语言表达的特点,是否除却一般翻译外也具备了一定的审校、修订能力,是否了解了翻译实践所需要的语料储备的必要性,是否能在课余关注专业相关素材进行语料储备等。

三、改革的效果及出现的问题分析、应对策略

在本次日语翻译课程的改革中,笔者发现改革后的翻译课堂,确实是成为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似乎从日汉互译中当中找到了乐趣,也初次发现原来很多表达的对译并不机械呆板,而是有据可查、有理可循的。相比听众或读者的角色,他们更乐于换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在课后的翻译作品阅读中,甚至有学生能勇敢地对于译者的译法能做出自己的评价,提出一定的看法。可见在翻译课堂上,作为主体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了翻译的价值和意义,享受翻译的乐趣,并且开始可以跳出种种束缚自由地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角度宏观地把握翻译实践活动。甚至可以说,从今后以后句子是有内涵的完整句子,不仅仅是各种词汇的规律组合,段落是能营造语境的完整段落,不仅仅是不同意义句子的综合体,终于文章或作品不再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能够作为完整的、充实的语言文字艺术被阅读、被理解了。

但是,在本次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特别是通过期末考试,暴露了一些教学中被忽视的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解决,这引发了包括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组成员们更多的思考。

1.管理能力不佳

在课堂教学的翻译实践中,鉴于学生之间更为互相了解,教师只指定组长,由组长对翻译小组进行管理,主要管理的内容是挑选组员、分配任务、监管翻译环节、上交翻译成果等,意在模拟翻译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实践发现小组之间差异较大,有的小组快捷高效,而有的拖沓无比,更有的甚至没有办法完成翻译的任务。经过询问分析,问题主要在于学生组长存在畏惧心理,没有管理的自信或经验,不能有效下达各个流程任务,监管每个环节的时间等。今后,在进行此类的团队(项目)模拟实践时,第一步教师应该做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管理一个小组,加强其自信心。

2.语料储备不足

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养成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因此教师们在课内课外十分强调对学生对国内外信息的了解和积累,在教学中选取实时的素材,启发学生关注这些信息,但是显然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式了解,没有深入研究信息的内涵,这造成的明显后果就是语料储备的量不足,质不高。在考试当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对于一些高频惯用表达,学生使用得是是而非;对于翻译素材的背景及走向不甚了解,译文脱离了现实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课后阅读与翻译课紧密结合,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储备语料,并以电子形式呈现,实现班级、专业的语料贮备共享。

3.工具书使用不擅

考试开卷部分是试行的限时翻译,部分学生由于过度的依赖于工具书,未能答完;也有学生所带的工具书不适用,未能很好答题;还有学生虽然有合适的工具书,但是却不能很好使用。在学习中使用工具书,值得推崇,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自己摸索中学会使用了工具书,加之在学习中习惯使用电子工具书,或者没能把工具书的使用与词汇构成规律等联系起来,造成工具书使用效率低。如何选取工具书,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工具书,对学生而言也是个问题,需要任课老师进行进一步指导。

本次日语翻译课程的改革,确有收获,最大的收获,就是让学生们了解到了翻译的实用性重要性等,接触到了现代的翻译工作方式,建立了翻译团队(项目)管理的理念,懂得了语料储备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但幸好改革并没有结束,今后,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各项能力,提高学生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凌庆强,日语翻译教材改革浅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3)

[2]周虹,关于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N],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李运博,关于《日语翻译与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中译外研究, 2014(1)

上一篇:仓颉造字读后感400字下一篇:感谢地理老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