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草房子心得感悟(精选10篇)
读草房子心得感悟 篇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收获了一本好书,这本好书是著名作家曹文轩教授写的纯美小说——《草房子》。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桑桑,桑桑是个善良的小男孩,尽管有时会闯祸,但是最后都会去承认错误。勇气可嘉!桑桑他有许多好朋友:自信的秃鹤、乖巧的 纸月、能干的细马、坚强的杜小康……
《草房子》里有一章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艾地。秦大奶奶在一片土地生活,她和她的丈夫用了十几年心血换来了这片土地。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不久就生病去世了。一天,政府要在艾地那里建油麻地小学,但秦大奶奶死活不愿意。最后油麻地小学还是盖上了。秦大奶奶只好在学校的一角住了下来。
刚开始,秦大奶奶还是惹了一点麻烦,但慢慢地变的好了起来。给女孩子染指甲,帮学校看植物……还曾为救一个小女孩在床上躺了半个月。不幸的是秦大奶奶不久就去世了,并不是因为生病,而是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秦大奶奶,我们会永远记得你的!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让我体会到了之前生活有着多少磨难和挫折,人们都能克服。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生活,一定要倍加珍惜!
读草房子心得体会 篇2
桑桑的父亲桑乔原本是一名猎人,但他通过后来的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老师,又因为工作的出色,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成为小学校长。桑乔用十几年的时间洗刷了自己猎人的烙印,桑乔的历史里只有屈辱,所以他十分看重荣誉。因为对荣誉的狂热追求,桑乔对自己的家人几乎可以说是漠不关心,甚至连桑桑患了病都不知道,以至于在桑桑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后才带着桑桑外出求医。虽然桑桑的病最终得以痊愈,但我仍对桑乔的行为感到质疑。
过去作为猎人的桑乔固然是屈辱的,桑乔想要通过获得荣誉来洗刷过去的屈辱也没有错,毕竟每个人都十分看重自己的荣誉,尤其是那些过去所没有荣誉的人。但是,桑乔的做法过于极端,对荣誉的疯狂追求使他淡漠了周围的一切,甚至连自己最亲的人的身体变化都看不到。当桑桑的病情恶化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放下工作,带着桑桑在外地寻了半年医。如果桑乔多多关心家人,在桑桑刚刚患病时就第一时间带着他到外地寻医呢?虽然两种情况都是桑桑去看病,桑乔放下手中的工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前后差别,这很有可能就是桑桑生与死的差距啊!我想试问桑乔和世界上所有像桑乔一样的人,有什么能够比得过自己和亲人的生命?
读草房子的心得体会 篇3
在这本书中,讲了各种孩子不同的身世:男孩秃鹤脾气好,却长了一个光头;女孩纸月长得清秀,学习成绩好,但她的身世很悲惨:她的母亲和奶奶却相继去世。最跌宕起伏的却是学习成绩最好的杜小康和出生在校长家里的桑桑。杜小康原来是学习成绩最好、家境最富裕的一个男孩,但他的父亲杜雍和为了做一笔生意,借了一大笔钱,把自己的所有家当购置了一大船货物。
但在运输的过程中,货船却被一条拖着七八条铁船的大拖驳上,整船货物全部落入水中,货物中的纸烂了,糖黏在了一块儿……杜小康的家里已经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桑桑原来是一个天真无邪的男孩,却因脖子上得了鼠疮而不久于人世,他的父亲桑乔为了救他,不惜用一根烧红的银针狠狠地扎向那个肿块……最终,桑乔终于找到了救他的药,挽救了桑桑的生命。
桑桑的六年小学,和我们现在的六年小学完全不同,我们的学校生活是上课、作业、考试、上课、作业、考试,一切以成绩而判别输赢。而在草房子里的学校,只有欢乐和有趣的童年,没有学习的负担,学习是快乐的。但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失去亲人的辛酸,与爸爸一起狩猎的喜悦,也可以感受到秃头的苦恼,也有倾家荡产的悲哀。这里有笑声,有泪水,有社会上的一切事物,只是没有学习上的压力。
这本书吸引我一读再读的原因是:每个人物都各有各的特点,都有自己可怜和可爱的一面,他们都被被作者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是整篇文章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就像曹文轩先生最后说的那样:“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在深刻的思想都会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读《活着》心得感悟 篇4
恒济镇中心幼儿园 张 莉
近日,我读了余华这位当代作家的先锋代表作《活着》,虽然说,很多人并不认识余华这位作家,甚至有人觉得读余华的作品很没有品位,我想问问那些有品位的人,难道读四大名著,读国外的文学家作品你就有品位了么?千万不要去评价任何一位喜爱读书的人,而余华作家的书都属于中短篇小说,贴近生活。个人认为只有看完了作家的全部作品之后才能对他作出评价。
《活着》如诺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而坚强的活着。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和希望,在我们的命运里比比皆是,更如朋友那般亲密无间。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它们,只不过是形单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过是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命运之间的友情的象征。而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我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尘沙,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许,这就是活着。
我们活着了,在爱与痛的交织里和冰与火的缠绵中,我们活着了。我们站在苦难的边缘坚强的活着,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那与痛苦相交织的——爱。
文化的沦丧和欲望无休止的膨胀已经让“爱”这个词被流行歌曲唱的太烂。我无法再通过音乐这种被称为人类灵魂寄托的高尚艺术去理解爱的意义。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爱,它在我们活着的过程中轻轻的伴随在我们身旁。爱或许不是花开定会花落那样的伤感情怀;或许没有海誓就要山盟那样的激情澎湃,它只是静静的陪着我们,如夏日里的一阵微风,雪夜里的一根火柴,短暂却又美好,抚慰的,温暖的只是一颗小小的心。
物欲的纵横捭阖迷惑了我们原本单纯的心境,年少轻狂的愚蠢让我们自命不凡的轻薄生命,当一切真的即将消散,死神让你最后一次回眸人生,留恋的也许不是带不进棺材的名利和财富,留恋的或许只是生病时母亲的轻声关怀,失意时朋友的鼎力支持,或许是那个大雨滂沱的雨夜里那份相濡以沫的温馨。也许,这就是爱。活着为了爱,为了爱活着!
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活着》发生在哪里,作者没有交代,但是从文中的细节和作者的背景可以推断是在浙北农村,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的鱼米之乡,鱼米之乡的生活一定很惬意吗?
读《等待》心得感悟 篇5
坦率的讲,哈金的英文和纳博科夫相差很远很远,后者出生于俄国旧贵族,从小就有英文教师耳濡目染。哈金虽有研究英美诗歌的专业背景,将《普宁》视为知识分子移民文学的典范,但纳博科夫令人瞠目结舌的语言游戏哈金写不出来。
几乎所有的评论家即使在赞扬《等待》的时候,都会用到“simple”这样的字眼。我读英文原版的《等待》觉得过分的轻松,让我稍稍有些失落之感。哈金当然有绝佳的语言感觉,行文流畅,绝无脱泥带水之嫌,但其简单的措词和句式恐怕还不仅仅是deceptively simple,而是自身能力之缺陷使然。在《等待》中,大量重复的句式是“主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或“分限定动词分句+主句”,尤其是在动作描写中,后者的使用频率几乎到了令人厌烦的程度。这种四平八稳、安全妥当的句式常为ESL学习者所喜,因为它们符合汉语的句式逻辑。可以说,哈金的英语依然带着厚重的“中式英语”(Chinglish)的痕迹,尽管它属于当中的极品。
据参加过他读书会的人说,哈金的英语口语远不如笔头。而即使是书面英语,哈金并不是非常自信。一个中国海外留学生曾当面问哈金,如何像他一样用非母语从事文学创作。哈金思索片刻,回答则是:不建议你走这条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哈金也坦承,自己并没有摆脱刚开始用英语写作时那种忐忑不安,充其量只是不确定感比以前改善了些。
所有这些,似乎都在说明,哈金并不是因为其英文的精湛而获得西方读者青睐和推崇的。
读《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篇6
在一个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没有什么家长愿意让孩子了解书本之外的世界。事实上,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但也可以把一个人搞抑郁。我收到过很多同学的来信,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结起来,基本是迷茫,没有目标,不知道从哪里努力,看不到未来,没有耐心,害怕失败等等,甚至于很多高中的孩子被高考折磨的想要自杀,因为怕考不好对不起爸妈,怕考不到好大学没有未来。起初,我会写给他们一些回信,但渐渐的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这一切根本不是20岁才发生的事,这些行为心理性格的问题,从是从小长大的过程中留下来的问题,是每一天每一秒父母的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阴影。说实话,没有洗心革面的勇气,这一切都是改不掉的,不是看两篇心灵鸡汤,读两句卡耐基语录就能解决的。这让我很难过,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当很多人都把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大家只会对课本负责,没人去管心里的伤。那些产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父母又可曾知道?二胎放开的时代,每个家庭都为孩子吃好喝好奔忙,不惜去高价去国外生产,但有多少家庭愿意为孩子的心理与品质建设花一点钱呢?换句话来说,有多少人真的能因为看了一本书只好拖延症了?如果有机会让你养一个孩子,你会如何去做呢?
前几天我收到一个12岁女孩爸爸的来信,说自己的女儿写了一本书,想送给我一本看看,如果可以的话点评一下。这是一本爸爸自费出版的书,在豆瓣都没有任何页面,只在当当网以半价出售。我还没拿到书,但我看了一眼当当的介绍,顿时就被小朋友的想象力惊呆了。这个社会对喜欢天才羡慕天才的,但却很少有人有耐心和勇气能保护天才长大,但这个爸爸这么努力保护自己孩子天赋的样子,让我特别感动,甚至很矫情的想要流眼泪的感觉。最近看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节目,不乏有特别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表扬,有些小孩子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舞台而生的胚子,看到 他们的父母在后台笑的欢畅的样子,好希望他们能永远保持这种天性。这个时代需要天才,这个世界需要天赋异禀的样子。
读《水云木石》心得感悟 篇7
说到黑白图片,它必然带给人清冷沉静之感。滤去了色彩,水云木石、自然万物被削去赘形,只留最原始、朴素的形态,只存照它的本相。当浩瀚的水域、无边的沙海、辽远的天宇、翻卷的流云在黑白灰的色彩中呈现的时候,整个空间变得苍茫虚淡横无际涯。这种淡远宁静,恒久绵延之感是岁月洗濯之后生命的领悟,是中年式思考才有怅然与释然。舍掉构图的某些元素,舍掉景物的色彩,让照片在极简中呈现丰盈的情感与诗意,获得内在的圆满,这是真正的“less is more”。中国老话也讲“less is more”,就是那句“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世间万物本没有什么斗争与对峙,少即是多,舍便是得,无也是有,易可成难。看似矛盾的两方面,实则是圆融的,共通的。徐先生的风光摄影中包含了太多对“道”的体悟。这种体悟是中国式的,是他自父辈那里汲取的精神养料。徐先生的父亲徐定戡是民国时代的老知识分子,读法律,好诗词。书中好些图片都配上了耄耋老人题写的古诗词。就这样,诗文和光影在时光里流浪翩跹,最终静默着相遇,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安定的力量。
再说作者选取的主题水云木石,水至柔至善,石粗砺刚强,云潇洒疾变,而木呢,可苍翠如新也可形容枯槁。我亦是爱树之人。树的姿态,哪怕再疯长也不招摇,好像它天生就该这样;哪怕再瘦小也不促狭,因为我们知道它每一天都在接近天空的高度。高楼大厦说话间就可以平地而起,恢宏的殿宇也被修复了许多次。科技发展到今天,很多东西都可以再造、速生,而树,非得是一天一天自个长起来才行。贺兰山下的白杨树,西安高校里的梧桐树,苏州园林里的芭蕉树,还有北京成随处可见的槐树,只有树构成了不同城市风情万种的侧脸。
木,即是树。可是用“木”指称就有了一种削尽繁华后的清癯苍劲之感。书中拍了草地上幼小的绿树在阳光中的奕奕身姿,更多的是失掉了色彩,只有木的纹理木的质地和木的颜色的树。庚先生有一片谈文艺的短文叫《说木叶》,木叶即树叶,可为何诗人们常爱用“木叶”呢?读《水云木石》我们也可从徐先生的镜头中找到类似的答案。
行走和摄影表面看来是在向外拓展,感知世界的厚度和广度,实际上是向内的抵达,在腾格里沙漠的月色中,在神奇的乌鲁鲁巨石上,一次一次感受自我的存在。风景此时是镜像,也是自我的一个部分。在与自然交通的那一刻,人在风景中,而风景也在人心里。在经历了肿瘤和病痛之后,恰如书中所言,作者进行着一场“肉体和精神的旅行”,用脚,用取景器,用心。
抱怨看不到美景的人会说,风景在远方,无法抵达。可风景明明就在身边,就在心里。水云木石,万物有灵,本书既是在讲摄影之道,也是在谈自然之道、人生之道,正如自序中说:“水云木石的特性,也时时刻刻启发着我,让我明白更多的道理,而不只是摄影上的技法。”
读《哈佛家训》心得 有感 感悟 篇8
感谢蚌山小学让我有幸读到《哈佛家训》这本伟大的励志经典,这是一本值得让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书,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父母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也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滋养。
《哈佛家训》以生动有趣而且富有人生哲理的故事组编而成。每读完一个故事,就会觉得人生出现了另一片天空。读过之后,让人深思良久,让人大彻大悟。小故事,大道理,做人之根本。
在研读《哈佛家训》后,有两处让我感受颇深:
第一、身教重于言传。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家不听话,所以总把教育的重任寄托在老师的身上,《哈佛家训》会告诉我们的家长,这种观念是绝对的不正确。尽管学生与家长存在很大的鸿沟,直面训导的方式更是过时了,作为家长,本身就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虽与学校的教育方式区别很大,但影响孩子的成长是第一位的。
《哈佛家训》给我们家长最好的启迪,就是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要相互谦让和体谅,不要对孩子撒谎,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孩子提出问题,要尽量给以答复。孩子的同学来家做客,要表示欢迎。不在公众场合讲孩子的过错,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
第二、要学会充分利用时间。“五分钟造就一生”是一则小故事,我一直相信,一个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的确如此。卡尔曾经是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爱尔斯金的钢琴老师。他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养成一种用极小时间练习弹琴的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的练习。14岁的爱尔斯金听了卡尔的忠告,使自己日后得到了不可估量的益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不论是学生还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充分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平庸就会伴随我们一生。
文中类似的故事很多,作为一个智者或一个一心向上的人,我相信书中的某一个故事或者一句话,就能改变你的一生。“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朋友”,这个朋友可以点燃我们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爱书吧,它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灿烂辉煌。
蚌山小学五(4)班
读《老人与海》心得感悟 篇9
书读完了,阳台上吹来一阵凉风,使我抖了一下。一个孤身老人,经常三更半夜、天还没亮就起床出海打渔,常饿着肚皮光着脚,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将算是这样,他还是常常“自言自语”给自己鼓劲,让自己有信心生活下去。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财富!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件事。
那一天,我一如既往地去上学校的`奥数社团。一进门,一股寒气直向我逼来:原来是要公布上次的考试分数了。“哦,我的天!”这一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霎时间使我毛骨悚然。
我步履蹒跚地走回座位,双手托着下巴,等待着那“恐怖”的一刻降临。
“某某某,95分。”“某某,65分。”“某某,80分。”“某某某,70分。”......要报到我了。我心急如焚,恨不得找一个洞钻进去,或是一阵风吹过,把卷子吹飞了......
眼看报到我了,我再也耐不住了,大叫一声:“老师,别报了......”。说话声越来越轻,轻得估计只有蚊子可以听到了。但那细微的一声还是被老师的耳朵捕捉到了。老师看了看我,笑了笑,眼里充满了怜悯,将卷子递给了我。
还没等我打开卷子看分数,一群“优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了我的前后左右。从四面八方伸出来抢我卷子的手使我有些措手不及。“你考几分?”“唉呀,又没关系,几分?”“在几分以内?”“脑残,几分?” ......真是让我“另眼相看”:原来“优生”只是披着优质皮毛、骨子里不帮助别人而偏偏冲着别人的缺点给上致命一击的人。他们眼里充满了轻视与鄙视,让人不敢直面。他们如同鲨鱼一般“撕咬”着我,想把我吃得渣都不剩。
一次失误算什么?一次失败又算什么?“优生”借着奥数成绩好的优势,笑话所谓的差生——一个刚接触奥数学习的我!他们想过吗?假如自己也是刚学,考砸了一次非但得不到帮助还被嘲笑、讽刺了一通,会是什么感觉?
和他们斗争没有用,有用的是战胜自己。“人不是为失败而生”。是呀,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失败,战胜自己的失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是啊,一个人可以被他人看不起,但不能被他们的“气势”给压垮!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自己的“电影”是由自己完成的。至于别人的嘲笑,我们可以一笑带过当成空气,继续完成我们下面的事。我们应当学习这位老人:一位孤身老人失败了多次,也在露天餐厅喝酒时被人笑过,可他还是天天生活在阳光下。被人说了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要相信自己不会败在别人手上。
读没有任何借口心得感悟 篇10
遇事找借口,反映出我们少数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真实心态,也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等、靠、要”思想的“座右铭”,长此以往有害而无益。再完美的借口,也无益事情的有效解决。它只会在不经意间慢慢地蚕食掉我们的诚实和自信、我们的热情和积极性、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从内部击溃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疏于努力,远离成功。
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它告诉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必须改变自己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如此才能获得专注的力量,完成那些“不可能的任务”。一名优秀的公务员,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成就自身完美的执行能力。
一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承担起各项工作的责任,我们就不会看到一种.种劣质食品对百姓的伤害、一次次污染对生态造成的灾难、一例例触目惊心的腐败引发的沉重教训、一起起因工作不负责造成无法挽回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等等。责任就像一把双刃剑,沉甸甸摆在我们面前,只有勇于承担起来,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党的领导,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厚望。
二是要提升执行力。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可以说,没有任何借口是优秀执行力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态度。当你在欣然服从命令的同时,也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的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执行意识,营造“坚决执行、创新执行、高效执行、即刻执行、监督执行”的良好氛围,助力地方发展。
【读草房子心得感悟】推荐阅读:
《草房子》读书心得10-24
《草房子》读书心得体会08-14
《草房子》读书心得500字优秀11-04
草房子这本书的读书心得10-27
草房子读书笔记300字心得体会07-16
草房子读后感读书心得700字12-26
《草房子》05-29
草房子优美句子08-20
草房子教案2稿06-16
我眼里的《草房子》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