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六课(共7篇)
七上历史第六课 篇1
第6课《和平鸽》教案 株洲六中李争峥
课型:设计·应用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招贴画设计的一般原理,并能共同合作 创意一张主题鲜明的招贴画。
2.使学生能够引起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关注,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习招贴画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招贴画设计的原理创意、制作一张招贴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招贴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奉化市实验小学的一位小朋友做的一首诗《和平鸽》: 《和平鸽》 在我的心中,藏着一只和平鸽,我想把它放飞到伊拉克上空,它会对着美英战机喊:别炸啦!别炸啦!你听到伊拉克孩子的哭声吗? 你毁了他们的家园,校园里也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 在我的心中,藏着一只和平鸽,我想把它放飞到伊拉克上空,它会对着美英士兵喊:回家吧!回家吧!你听到从家乡传来的呼唤吗: 孩子,别让妈妈失去你!爸爸,别让我变成孤儿!
你听到全世界小朋友的高呼吗: No war peace!1.学生朗读
2.和平鸽的象征意义:“和平、吉祥、友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和平鸽,来了解一下招贴画的设计。
1.毕加索绘画作品欣赏
(1)了解毕加索的人生简历: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一生中作品画法和风格多变,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他的作品对后来的人影响深远。
(2)和毕加索画这两张画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苦难。2.说一说:现在,世界各国都遇到很多共同的问题,比如“恐怖威胁”、“环境问题”、“资源缺乏”等问题,如果你是个美术工作者,你会用哪些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呢?学生回答:电影、摄影、绘画、招贴画等等。(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可以用很多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些问题,从而老师再强调招贴画是一种简洁、快速的表现形式)。3.出示一张招贴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招贴画。
七上历史第六课 篇2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六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设置背景,感受背景对美化幻灯片的作用,学会设置图片、文本的动画效果,体验幻灯片的动感。
2、技能目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设置,增强幻灯片的感染力。
3、情感目标: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了解他们的思想、事迹和影响,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设置背景,设置动画效果 教学难点:设置图片和文本的动画效果
四、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准备 Office2003软件、“家乡的历史名人”电子幻灯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山东被称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你知道我们山东有哪些历史名人吗?谁能列举一下?(请学生列举)
师:我们家乡名人辈出,请大家打开桌面上的“家乡的历史名人”这一个幻灯片,让我们来了解几位名人的事迹。(板书课题:家乡的历史名人)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1 设置背景
1、师:看了这个宣传我家乡名人的幻灯片,你觉得怎样做可以把它做的更加漂亮呢?(引出添加背景)
2、师:我们可以给这个幻灯片加上背景,使它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怎样给幻灯片加上背景呢?请同学们执行“格式”—“背景”命令(板书:背景
格式—背景),在弹出的“背景”对话框中自己尝试着做一做,你也可以和身旁的同学一起商量着来做。(学生自主尝试设置背景效果)
3、指名演示设置的背景效果,并演示设置背景效果的过程。
任务2 设置动画效果
1、师:同学们设计的幻灯片都非常的漂亮。在制作幻灯片时除了可以幻灯片加上漂亮的背景,在播放时还可以加上“特技”!什么样的特技呢?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设置好动画效果的幻灯片)
2、师:幻灯片里面的文字和图片都怎样了?这个“特技”叫做“动画效果”(板书:动画效果)。你想不想把自己的幻灯片加上“动画效果”呢?设置动画效果要用到“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按钮。(板书: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
3、教师演示:点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在工作区内选中要设置动画效果的对象,在工作区右面的“自定义动画”编辑区内添加动画效果,选择“进入”,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喜欢的动画效果。
4、师:同学们看了老师的演示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请同学们以四个人为一组,把第一张幻灯片里面的文字和图片设置动画效果,设置完成后利用“观看放映”按钮放映幻灯片,看一看自己设置的动画效果。一会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设置的最漂亮。(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代表演示示范如何设置动画效果与观看动画效果。
6、找出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指名调整作品。
(三)个性练习,提高技能
请同学给自己的幻灯片设置喜欢的动画效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评价反馈,激励指导
指名放映自己的作品,集体点评。
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提出要求: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自己收集资料,制作一个介绍家乡历史名人的演示文稿。
板书设计:
背景
动画效果
家乡的历史名人
格式—背景
第六课《怀念母亲》 篇3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mãng lïngqī liángyǐn yîngqiáng liâqǐn bù ān xísī cháo qǐ fú
()()()()()()()
kě jiàn yì bān
()
二、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真挚()朦胧()()凄凉()引用()强烈()寝不安席()思潮起伏()可见一斑()
三、在()中填上合适的字
()崖()壁狂风()()()()讥笑()不()席
思潮()()可见()()()()如洗波涛()()
()落()出百()不回()()学语
四、选择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正确读音(对的读音画√)调节(tiáodiào)刚劲(jìnjìng)百折不回(zhãshã)波涛起伏(pōbō)
五、判断下列句子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①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两位母亲——生母和祖**亲。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母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②“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这句话中的“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③“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句话是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①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致的爱慕。()
②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侵不安席。()
③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贫来入梦。()④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班了。()
七、把下列名人名言补充完整
第六课 龙的传人 篇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龙的文化、历史,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型与象征意义。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小组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塑造一个龙的新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体会龙的精神,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以我们是龙的传人为荣。通过集体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教材分析 1.设计思路。
本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与一体的美术课。它是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本课分4页面。前两页主要是“欣赏评述”,在选择内容及版式风格上主要体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书中首先选择了故宫九龙照壁(局部),作品为了突出龙的形象,采取浮雕技术塑造烧制,富有立体感;并采用亮丽的黄、蓝、白、紫等颜色;使得九龙壁的雕塑极其精致,色彩甚为华美。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其次是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龙,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龙”起源的久远,了解原始阶段龙的造型。隋代赵洲桥石栏上的双龙、明代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云龙纹,为大家展示了不同时代龙的造型变化,以便了解龙的演变过程。在今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也是借龙的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了解龙各部位的分解图,并有鳄、蛇、马、鹰、鹿、云的局部和龙进行直观比较,了解龙各部分的象征。龙是观念意识物化的神灵造型,是人们千百年来虚拟的形象,自然界中并没有这样神奇的动物,但在人们的幻想中它腾云驾雾、翻江倒海、千姿百态。龙的图形虚拟、组合,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条理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气魄,龙角如鹿角,风华稳重。从以上不同部位我们可以看出,人为龙选用了不同动物的部位,是摄取了最精华、最完美的部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造型自然是万物之灵,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本课在教科书第3页中集中介绍了几种民间的龙文化,元宵节舞龙灯,端午节赛龙舟,澳门市民为迎接回归祖国的怀抱进行舞龙活动。
教科书第4页中,集中反映了“造型表现”的内容。纸接龙舟,详细介绍了龙舟构成的基本元件的制作方法,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实践并采用小组竞争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纸接龙舟最美丽、最牢固,这是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良好契机。学生作业两幅,一幅是版画作品,另一幅是水彩笔绘画作品,这两幅作品都是描绘了赛龙舟的场景,也都体现了在赛龙舟过程中的集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2.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龙的欣赏,创作一条有个性的龙,并因我们是龙的传人而荣。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龙的传人,正确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龙的图片资料、身边动物的图片、水彩笔或油画棒。(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图片激趣,引出《龙的传人》。
(1)课件展示:北京故宫九龙照壁,激发学生的兴趣。(2)议一议:为什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2.龙的由来(文化、历史)
(1)龙的形象已出现了六千余年,它现在的形象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化。课件:商周——秦汉,秦汉——隋唐,唐宋——明清 请学生说说这三个时期龙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龙的历史:红山文化遗址——玉龙,赵州桥栏板雕刻——双龙,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云龙纹。
学生欣赏并判断分别处于哪个时期?
(3)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虹、雷、电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形成的一种象征性神物。
①请学生找找龙的各部位各自分别具有由哪几种动物的特征? ②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龙的形象?
请学生介绍、展示、交流——“丰富感性体验”。
③“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你觉得龙还有其它动物的一些特征吗? ④根据你的思考你能用上其他动物的一些特征来创造一条,你心目中的龙吗? 请学生说一说或相互形容你心中的龙。3.创作实践,审美体验。
(1)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创编你心目中的龙。
(2)自我评价,体验审美情趣,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龙的传说故事、龙舟赛的图片、水彩笔或油画棒。(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龙的传说故事——“激发兴趣”(1)龙的传说——“龙生九子” 20展示资料、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的故事? 请学生说一说。(鲤鱼跳龙门)(3)“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2.民俗传统活动——“民族精神”。(1)澳门回归——舞龙庆祝。
墨西哥、日本华人舞龙迎新春,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2)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用鲜花堆成的巨龙,象征中华民族的腾飞。(3)端午节赛龙舟。
①简介端午节及爱国诗人——屈原。②赛龙舟怎样才能赢得胜利?——集体合作的团队力量。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赛龙舟图片资料,丰富体验和创作素材。3.赏析作品——“内化知识” 书中的学生画龙舟赛作业,请学生赏一赏、评一评。4.创作实践——“外化表现”
根据你的资料和你的想象,创作一幅激烈的龙舟赛的场景。请学生想一想、学一学、画一画。5.展示评价——“审美提升”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
2.知道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调整。
4.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
1.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利用资源。
2.提高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重点
1.我国人口问题现状特点和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2.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难点
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2.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认识情况。2.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典型材料。学生准备:
1.反思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行为,并进行自我评价。2.预习新课。
一、材料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展示幻灯片:
2017年全球人口76亿,预计203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6亿,2050年将达到98亿,2100年将达到112亿。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如何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看一下我们国家这些问题的状况是怎样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过渡语】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问题是怎样的呢?
1.我国人口现状特点(1)基本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2)新的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2.我国人口问题及对策(1)问题(三个不会根本改变)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对策: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3.认识我国的人口政策
(1)计划生育及作用
1978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所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2)生育政策不断完善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知识拓展】“全面二孩”政策
“全面二孩”于2016年起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确实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两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事实上,“全面二孩”落实之初,一些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项人口政策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之前,一些地区对生育意愿的调查也显示,在已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中,只有一小部分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主要原因是现有“一孩”家庭,女方年龄普遍偏大,育龄妇女占比少且必然不断下降。
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证明,某些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在顽强跨越生育极限的同时,也让“全面二孩”释放出应有的政策红利。
“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令人欣喜。但调查数据同时显示,在二孩人数增加的情况下,2017年出生人口仍低于上一年,显而易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我国当前少子化的趋势。
教师总结:“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生育政策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我国生育政策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推出必要的补充、配套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这将有助缓解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劳动力短缺等潜在问题,保障人口的代际更替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良性运转。(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过渡语】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社会上有很多人一辈子什么也不干,完全是消费者。人口的增多,人类生存和发展会消耗大量资源并对生存环境造成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
1.我国的资源问题及影响
【过渡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1)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5最上面的“相关链接”,然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①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②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2)问题影响及解决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2.我国的环境问题及影响 【过渡语】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1)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一些地方、一些区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2)环境问题影响
A.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B.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解决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课堂小结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对整个人类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和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积极探寻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相协调的新路子。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好我国人口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这方面,全社会已经越来越达成共识、并为越来越多的公民所认可。究竟我们该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呢,这是我们下次课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
发展中的人口我国人口问题及对策
问题
计划生育及作用
认识我国的人口政策
生育政策不断完善正视发展挑战 我国的资源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资源环境问题及影响问题影响及解决
面临危机我国的环境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问题及影响环境问题影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解决——绿色发展、文明发展道路
基本特点
我国人口现状特点
新的特点
第二框 共筑生命家园
知识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2.知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措施。
3.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4.能够提出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做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分析,明确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2.通过观察与分析,明确我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观念。2.树立科学发展观。
3.增强走绿色发展道路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重点
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3.如何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难点
1.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做法。
教师准备:
1.课前上网查阅有关破坏自然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制作成课件;
2.精心备课。
学生准备:
1.观察身边存在的破坏自然和生态的现象及问题; 2.提前预习新课。
一、材料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展示幻灯片: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并称为中国三大经济战略规划,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贵州等11个省市。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017年7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切实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规划确立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确立水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流域水污染统防统治;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城乡环境;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创新大保护的生态环保机制政策,推动区域协同联动。2018年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之年。
教师总结: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透过规划中确立的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要想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知识拓展】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过渡语】我国对采矿等行业明文规定要实行生态补偿和修复机制,并以法律手段加以保护实施,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么我们该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呢?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9至80内容,让学生了解并归纳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
在学生总结基础上,教师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3)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知识拓展】绿色渐化为发展主色调 雄安新区带来环保机遇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雄安新区的建设进程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从2017年4月1日的设立,到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在“千年大计”的政策支持下,一个生态文明样板城市即将诞生。
千年发展,生态先布局
一个区域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优先的思路做选择,只要把生态环境搞好了,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自然会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充满活力。
在过去的近一年里,雄安新区规划消息不断,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要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国家层面也多次强调,雄安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发展之初保护好生态资源。
新年伊始,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曾表示,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基本成熟,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致力于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具体而言,从白洋淀水域环境的治理到大规模森林绿化计划的启动,均是雄安新区的生态优先战略布局的体现。
201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听取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根据最新透露的规划建设动向显示,雄安新区规划正在从编制阶段向实施阶段过渡,绿色环保成为一大关键词,行业相关企业将进入实质受益期。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做法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何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知识拓展】习近平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主题选用了总书记反复强调、大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高度契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既反映了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高度期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了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与全国人民一道,总书记也在期望蓝天、白云、洁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人民的期盼,就是总书记的关切。正如他反复强调,“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目标。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必须承认,现阶段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短板。正是基于此,总书记特别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4年11月,习主席在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指出:“希望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2015年3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解决好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问题,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必须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对此,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6年3月,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7年5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倒逼了政绩观的加速改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破除“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越雷池一步。2013年9月,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2016年12月,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政绩考核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责任追究制度让各级领导干部警钟长鸣。
教师总结:世界环境日只是一种强化,我们每一天都应该坚持环保。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让我们一起努力,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推动者,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2)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
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3.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知识拓展】张应龙:靠产业引导治沙事业
中国绿色时报2018年1月15日报道(记者韩莹)“一个英雄无法改变生态,只有让全民都成为英雄,治沙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这是新一代治沙榜样张应龙践行的人生诺言。
张应龙生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区的神木县,他用10年时间,创新治沙用沙模式,靠产业引导治沙事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沙的路子。
2002年,张应龙辞去北京某外企副总职务,放弃年薪高达20万元的工作,回乡造林治沙。他先后承包毛乌素沙地秃尾河源头各丑沟流域42.8万亩荒沙。为治沙,他曾独自困守沙区40多天。为治沙,他花光个人积蓄,卖掉县城房产。十几年来,造林治沙巨额的投资让他几度一贫如洗,张应龙却不后悔。他说:“坚信自己最初的抉择是正确的,一定要干下去。”
为探索一条治沙新路,他走访了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专家学者和治沙能手。根据承包区流沙深厚、土壤贫瘠、降水量少的特点,提出以灌木、乡土树种为主打树种治沙,用沙蒿障蔽固定流沙,用紫穗槐等豆科植物保水增肥,用樟子松、长柄扁桃形成稳定的作业区。根据区域春雨少、秋雨多的特点,实行一年三季造林。春季搭障蔽、栽紫穗槐铺底,雨季栽植樟子松,秋季栽植长柄扁桃等主打树种,形成一套用水省、成活率高的造林新模式。张应龙完成了角色转变,从林业外行成为治沙专家,完成荒沙治理面积35万亩,栽植树木2500多万株,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现在,张应龙承包的荒沙治理区生态条件已有很大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野生动物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
三、课堂小结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共筑生命家园,走一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坚持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人与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
自然做法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共筑生命家园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展理念
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发展道路具体做法自然恢复的原则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政治必修二第六课 篇6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近代以来,中国产生了许多政党,有的主张革命,有的主张改良,但在实际斗争中都一一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告诉我们()
①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政党④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004年9月16日至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因为A.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B.中共中央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D.解决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3.“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
C.共产党员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D.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5.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提出方针政策,国务院拟订实施方案,全国人大审议,加以修改完善,最后由全国人大作出决定。这说明()
A.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是中央的执行机关
B.全国人大、国务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C.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变为国家意志的D.中共中央领导国家政权,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党组织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
6.下面对依法执政理解正确的是()
A.依法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 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C.依法执政就是依法也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D.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据此回答7—8题。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任务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新时期党的阶级基础和党员标准问题
8.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
①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国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党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并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据此回答9~12题
9.中共中央之所以要求全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因为()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②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依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实现的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的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中共中央要求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的重要举措
②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的重要行动
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
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实践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①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②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③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 ④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3.在《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提交给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畅所欲言,提出了修改建议,后经修改定稿,最后按程序审议通过。上述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是()
A.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B.一党领导下联合执政的关系
C.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D.组织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进行活动的根本准则是()
A.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B.我国现行的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D.四项基本原则
15.近年来,人民政协遵循”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切实不表面“的要求,围绕中共中央提出的全国工作大局,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表明()
A.人民政协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它起着与人代会相辅相成的作用
B.人民政协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6.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民主监督主要是指()①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②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弹劫,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③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④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近年来,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机关中担任特邀监察员、特邀检查员、特邀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廉政监察员等。这一措施()
A.扩大了公民民主监督的权利B.进一步加强了民主监督的力度
C.提高了政协参政议政的能力D.强化了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18.在北京市海滨区有两句耐人寻味的话,一句是区委书记说的:“遇有大事,听不到政协的意见,心里就不踏实。”另一句是政协主席说的”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没做好,就是政协主席的失职。”“遇有大事,听不到政协的意见,心里就不踏实”表
明()
A.人民政协发挥职能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B.人民政协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和制定
C.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D.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协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19.邓小平同志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相互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他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这说明()①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绝不能照搬它 ②我国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决定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需要实行多党制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由共产党来领导和执政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①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赋予各民主党派以参政权
③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④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21.材料一: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建议》的基础上,拟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要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命,并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
22.有人认为,人民政协是“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为了发展生产力,同唱一台戏”。请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2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其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结合政治常识有关说明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
第6课参考答案
1.A2.C3.B4.A5.B6.C7.A8.B9.D10.C11.D12.C13.C14.B15.D16.C17.B
18.A19.A20.C
二、非选择题
21.①领导立法。党关于修改宪法的主张,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依靠国家权力保证贯彻实施,从而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6分)
②带头守法.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6分)
③保证执法。我们党支持和保证全国人大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6分〉
22.(1)“协商不代替”,说明人民政协行使政治协商的职能不能代替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而是参与和介人国家事务。(6分)
(2)“监督不对立”,说明人民政协行使监督职能,不是责难和拆台而是补台,是独具特色的民主监督.(6分)
(3)“为了发展生产力,同唱一台戏”,是指人民政协与国家机关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我国人民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6分)
23.(1)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优越性的突出表现。(4分)②共产党是执政党,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4分)③在任何情况下,人民群众都是党的力量源泉与胜利之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党的本色.通过执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成为党最大的政治任务.(4分)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毛泽东:领导我们站起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富起来,江泽民、胡锦涛:领导我们强起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近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针对事物之间的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中的不同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
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七上历史第六课】推荐阅读:
七上历史中考05-17
七上历史活动课教案07-23
七上历史期中考试卷09-01
七上历史第17课导学案09-0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题精选第六单元09-07
七上历史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带答案)讲解09-10
真实历史商朝历史05-09
历史事实与历史真实08-26
高一历史培养历史思维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