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的写作指导

2024-09-20

审题的写作指导(共8篇)

审题的写作指导 篇1

关于审题的写作指导

关于审题的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浅谈作文审题技巧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审读作文题目能够帮我们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不至于写跑题或写偏题。审题稍有偏差,便全盘皆输,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究竟该怎样审题呢?

一、总体认知法

审题要做到全面、认真。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题目下面的附带说明、要求,甚至连题目的标点符号都要认真地领会和研究,否则,就可能出偏差。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有可能跑题,所以审题要对题目全面地进行分析。

二、捕捉题眼法

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一个宽容的人》,“宽容”二字,要求所记叙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应宽宏有气量,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的题眼。但是有时也有谓语中心词作题眼的,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倘能就文眼问几个“为什么”,往往“别样的风景”会扑面而来。审清文题的关键词,捕捉住了题眼,将使你的写作更有的放矢。

三、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如文题《花开的声音》,“花”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花,也可以是想象中的花,如爱心之花、友谊之花、文明之花、青春之花、廉洁之花、诚信之花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找其字面意思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题目,如《小草》《春雨》《落叶》等,这类自然景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

这些题目,灵活性很大,题目的范围相当宽泛,要借助联想,把握它的引申意义或象征意义。例如以《路》为题,既可以写一条具体的路,也可以取其引申义,写一条抽象的路,如:自学成才之路,艰苦创业之路。因此,碰到这一类题目时,要审清题意,就要通过联想等手段,深入挖掘它的引申义或象征义。

四、填补标题法

此方法适用于较宽泛性的标题。命题者有意藏头隐尾,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审题时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尝试把话题缩小并具体化,题旨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譬如题目《风景》,如果用填补标题法审视,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限制条件,使题目相应成为《大自然的风景》《小院的风景》《学校的风景》,题目范围明确了,文章就容易把握多了。像这类题目还有《手》《选择》《歌声》《变化》等。这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可先将这类比较大、比较虚的题目化为小而具体的题目,就比较容易下笔了。

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中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以便使审题做到“能放能收”。首先是放眼看题目内容,抓住题目核心多问几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把握写作重点。例如:以“选择”为话题,就要想一想是谁的选择,什么样的选择,为什么这么选择,这一选择彰显了什么精神;其次是从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点”切入进去,集中笔力加以突破。(范文网 )例如:以“门”为话题,头脑中会闪过家里的门、学校的门、商店的门、足球球门、还有国门、心门,然后细想一下,哪一种门有话可说。也许这个“门”曾让你喜让你怒让你忧,曾牵动你的魂魄不知多少日子,它是别人所没有面对过的.没有体会过的。找到了这个“点”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然后认真进行构思.用巧妙、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相信学会快速、全面、准确审题的你,作文水平会大大提高,审题技巧这把钥匙将为你打开写作的大门。

审题的写作指导 篇2

笔者认为, 要想做好审题及点题指导, 一是要把握好写作材料的关键词, 二是圈定好可以自由发挥的范围, 这样审题立意及写作才可以在关键词圈定的范围内自由驰骋。

首先以一则写作材料为例, 看一下具体的审题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禅师有两个弟子, 两人经常因一些小事产生摩擦, 中间老隔着一层阴影。

一日, 禅师当着两弟子的面, 对着一道阴影, 用火烧, 用水泼, 用土埋, 最后又找来扇子扇。做完这一切之后, 禅师问两个弟子:阴影被火烧毁了吗?被水淹没了吗?被土掩埋了吗?被风吹走了吗?

“没有。”两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这时, 禅师又拿出一只手电筒, 向着阴影照去, 顿时阴影消失全无。

“人与人之间的阴影也是如此, 消除阴影的最好办法, 不是打击, 也不是报复, 而是用内心的光亮包容它, 照亮它, 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彼此间的阴影。”禅师说。

要求: (1) 自定立意; (2) 自拟题目; (3)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4) 文体特征鲜明。

这是一个哲理故事, 文字较多, 所以审题的第一步就是从文中抓住关键句:“消除阴影的最好办法, 不是打击, 也不是报复, 而是用内心的光亮包容它, 照亮它, 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彼此间的阴影。”把这句话中的否定信息删除去后, 这句话就成了“消除阴影的最好办法, 是用内心的光亮包容它, 照亮它。”

第二步, 我们从压缩后的关键句中提取几个关键词, 并明确关键词语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提取三个关键词:“阴影”“光亮”“包容”。而这三个关键词中, 又以“包容”为核心, “光亮”是“包容”的依据, “阴影”是“包容”的对象。

这样我们就定了这次作文的最佳立意是“用心中的光明来包容彼此间的阴影”。

当然, 这则材料相对简单一些, 下面再来看一则写作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抱歉, ”大海中的一条小鱼儿问, “您比我年长, 所以, 您能告诉我, 海洋在哪里?我怎么就找不到海洋呢?”

“海洋?”年长的鱼儿说, “你身边的不就是海洋嘛。”

要求: (1) 自定立意; (2) 自拟题目; (3)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4) 文体特征鲜明。

第一步, 找出关键句:“你身边就是海洋。”

第二步, 提取关键词:“身边”“海洋”。

这时我们会发现, “海洋”这个关键词含意比较宽泛, 这时我们就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确定关键词在原材料中的意义。比如这则材料中“海洋”在原材料中的意义就是:“小鱼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由“鱼”到“人”, “海洋”就是指我们身边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司空见惯的事物, 比如幸福、亲情、友情等。

这样, 两个关键词意义就完全明确了, 据此, 我们可以在“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这两个关键词中确定立意:珍惜身边的幸福、珍惜身边的亲情。

这样就可以确定作文审题立意的四个步骤:

(1) 先要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句子。

(2) 其次从最关键的句子中提出最关键的词。

(3) 结合语境明确关键词在文中的所指, 并从材料中的物过渡到人。

(4) 让立意在关键词中确立。

不仅审题立意可以用这种关键词的方法来确定, 议论文的论据叙述或者记叙文的情景创设也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点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可以吹起一张大大的白纸, 却无法吹走一只小小的蝴蝶……

要求: (1) 自定立意; (2) 自拟题目; (3)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4) 文体特征鲜明。

根据以上方法, 我们可以确定本材料的三个关键词为“风”“白纸”“蝴蝶”, 其中“蝴蝶”最为关键, 据此我们可以立意为:在“风中”不要像“白纸”一样随风倒下, 而应像“蝴蝶”一样坚守 (自己的理想、操守) 。

下面我们就以一篇记叙与一段议论来看如何让记叙与议论在关键词中自由驰骋。

吹不倒的老杨头

老杨头弯着腰, 一根一根地拾起地上被电锯割下的小树枝, 狠狠地攥在手里, 心疼得直掉眼泪。他把树枝放在自己的小三轮车后斗里, 满了一车就蹬着走了, 树枝磨地的声音像是电锯, 割得老杨头的心痛。

老林村是山沟沟里最不起眼的小村, 但村民们生活倒还安稳, 老的种地, 壮的打工。条件差点, 但也算衣食无忧。让村里人最自豪的, 别的没有, 就是村西山头的老林子。这山头的林子可不比其它, 棵棵壮实, 枝枝冲天, 要什么有什么, 早几代就有这林子了。近年有家木材厂相中了这林子, 愿意出高价买了, 这新上任的村官正愁没什么事要他大显身手, 这不, 不顾村民的反对, 加之耐心的劝导:每个人都有钱赚, 一户一万!村民们也就不再闹了, 谁跟钱过不去呢!这林子再好也不能当钱花啊!

可老杨头不一样, 他活了60岁, 就爱了这林子60年。他的父辈就是守林人, 他也自小守林。这林子从哪去哪儿, 哪儿有什么树, 山路怎么走, 他都清楚。用他的话说:“这林子就是我的命, 哪个王八羔子敢动这林子, 我就跟他拼了!”怎料得一拳难敌四手, 就算是老杨头活回去二十年也只得干巴巴地看着这林子一片片地倒下。这哪里是砍树, 这分明就是砍老杨头的心呐!

今天是第二天了, 树又被砍了不少, 不要的枝子也不少, 老杨头一车一车地运, 都运到了村长办公室, 挡也挡他不住, 村长气得直搔头, 又没什么办法, 总不能被这些树枝子难住吧!他连忙叫人把老杨头招呼过来, 可这倔老头, 硬是得村长自己过来, 无奈, 村长硬着头皮去找他。

村长看气得发抖的老杨头, 笑着说:“老杨啊!我知道你想护住这林子, 可村里有些决策你不是不清楚, 这伐林并没有什么环处, 你看, 村民的生活都不太好嘛, 既然有傻乎乎的厂家愿意出高价, 那正好让大家的生活好过一点嘛, 人家不都说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嘛!我说每户一万元, 我给你二万!”说着村长掏出一个大信封, 微笑地看着老杨头, 觉得这下没有问题了!

老杨头夺过钱, 红着眼圈冲村长大吼:“你们都被钱迷倒了, 这钱我不稀罕!我就要这片林子!

说完, 老杨头把钱狠狠地摔在地上, 头也不回地走了!

晚风中, 那倔强的身影被夕阳立得很长很长……

分析:在这篇记叙中, 作者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在当今社会中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村里许多人在金钱面前都失去了应有的原则, 而老杨头还在坚守。在这个情景中, 三个关键词“风”“白纸”“蝴蝶”都具备, 整个故事都是在这三个关键词中自由驰骋。所以这篇文章以19+18+18=55获得了高分。

话题作文的审题指导 篇3

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从命题形式上看,尽管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开放格局,但从整体上来看,话题作文仍以其独特魅力占据着重要席位。命题者为了避免宿构和抄袭成文的可能,在内容上加大了限制。这样,就给学生审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以前较少限制的话题作文,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势:作文只要粘上话题的边就不算离题。因此,审题的意识相对淡薄了,作文中偏题、离题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这个弱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审题指导。

一、吃透“材料”,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如2001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材料是: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读懂了材料,明白了这样的中心,写作时才不至于跑题。

再如2005年全国卷Ⅲ的话题材料: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过去,正确地看待历史。”考生只有正确解读了材料的内涵,方能从容应对,写出精彩的文章。“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的思想倾向:忘记仇怨,铭记恩情;忘记矛盾,铭记友善;忘记厌恶,铭记感激。它正好暗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等美德。“忘记”意味着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铭记”意味着感激、感恩和知恩图报,但不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

二、推敲“提示”,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的思维方向的作用。能否审清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打开的宽窄程度,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审提示”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如2000年高考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前,有这样一段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这个“提示”还告诉我们,写关于这方面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再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干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正如最后一句“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所言,作文的提示能让考生展开无限的遐想。

萧乾的“几个枣核”写出一个老华侨的深深乡思,张新民的“两次下棋”确定一个车间主任,鲁迅的“一个圆圈”刻画出阿Q的麻木无知,吴敬梓的“两根灯草”写活了严监生的悭吝本性,奥莱尔的“车厢一幕”鞭挞了二战的血腥残酷,茹志鹃的“两棵樟树”讴歌了宋庆龄的人格品质……

生活中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的小事,却往往能挖掘出极丰富、极深刻的内涵。不是常说“一粒砂粒看世界”,“一滴水能折射出一个太阳”吗?相信只要考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进行联想、开拓、深思、挖掘,一定能通过“一枝、一叶”发现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写出令人惊喜的文章。

三、看清“话题”,深刻理解话题内涵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是一个词语或者短语,对话题内涵的理解不可脱离材料,应据材料确定词义。汉语词语含义很丰富,如果没有语境,很多词其语义是很难确定的;在话题作文中,话题材料就好比词语的语境,话题中词语的内涵应是明确而固定的。

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话题: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山东等地用)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二者并不完全矛盾。强调“相信自己”,不能否定“听取他人的意见”;强调“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能否定“相信自己”。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应该是既充满自信又虚心纳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偏重“相信自己”,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偏重“听取别人的意见”。

“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吉林等地用)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遭遇挫折”是经历,“放大痛苦”是态度;“遭受挫折”是前提,“放大痛苦”是重点。有的人遭受挫折,能坚强面对,化解苦难;有的人遭受挫折,却常常夸大事实,放大痛苦。前者是乐观、积极的;后者是悲观、消极的。

再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话题“双赢的智慧”:

“双赢”的内涵是利人利己,“智慧”的内涵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双赢”是目标,“智慧”是方法。“双赢”是话题范围的外圈,“智慧”是话题范围的内圈。作文不能只重视“双赢”而忽视“智慧”,也不能大谈“智慧”而抛弃“双赢”。话题旨在引领考生在将来的为人处世中,不“损人利己”,也不一味“损己利人”。前者有违道德良心,后者有违正常人性,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取得“双赢”。不过,在立意中还必须强调“智慧”两字,解决“如何争得双赢”这个问题。

四、审读“注意”,明确具体写作要求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作“要求”),对写作作一些明确的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考生绝不能忽视,否则,前面的功夫可能会付之东流。

“审注意”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

如1998年的试题要求考生“举出自己心理承受方面的实例”,那么你就一定要联系自己来写。又如2000年高考的试题,“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或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近几年在写作字数上都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要求,那么写作时就不能少于800字,低于800字就要扣分。“不得抄袭”,则是要求考生写作时引述材料要特别小心,不可去“穿靴戴帽”进行套作,更不可完整地搬用别人的文章。

总之,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考生写作时,一定要绷紧心弦,认真揣摩题意,千万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

审题的写作指导 篇4

一说起审题,有些同学又要埋怨老生常谈了。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上却是,尽管老师一再强调审题,可是在中考中,仍的为数不少的同学忽视了这一点,下笔仓促,随意漫淡,偏离主旨,不着要义。教训年年有,追随者亦年年有,“知道”却“做不到”是他们的通病。特别是近几年来,中考中出现了大量话题作文,其开放的命题范围最大限度地给予了考生写作的自由,但我们理应看到,在开放的同时,限制依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内容。临场写作,一定要细心审题,在草稿纸上将作文试题的显性要求与与隐性要求一一列举下来,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自由写作而又不逾要求。

请记住,考场作文,审清题目要求,永远是写作的第一要务。那么,考场作文临场审题该如何操作呢?

步骤一:审清关键词语

近年中考作文命题,大致仍然保持三种命题方式,即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无论何种方式,其命题均有一个或两个关键词,审题的第一步就要彻底弄清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请看下面三个文题。

题目一:2003年江苏南通市中考题

有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曾有某些方面有过浓厚的兴趣。请结合你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兴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题自选;2、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题目二:2003年广东省中考作文

题目: 的我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诚实的我,幸福的我,成长中的我,渴望理解的我……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和校名,否则扣分。

题目三:2003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

友善,是一个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前提:爱群、利群、乐群,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友善是心平气和地与别人探讨问题;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友善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友善是“希望工程”;是“送温暖”活动……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为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它表明一个人胸怀的宽广,体现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纯净高尚,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

请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要求:1、书写工整、卷面整洁;2、文中不得出现所有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真实姓名。

以上三个文题代表了近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向。三个文题尽管形式各异,但在临场审题时都必须抓住关键词。题一的关键词是“兴趣”,这里要考虑“兴趣”的含义是什么,“兴趣”的范围有多有。题二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我”,另一个则需要你自己选择,进行补充,“我”意味着写作时必须使用第一人称。而需要补充的词语正是文章写作的中心,你若选填“幸福”,就要写出“我”对幸福的体会,你要选填“诚实”就要写出“我”是怎样诚实的。

步骤二:用好信息提示

从以上的文题可以看出,中考作文文题在命制过程中为了减小审题难度,常常要加上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这段提示性的文字往往给考生或多或少地指出了写作的方向我内容。因此,在审题时,应注意对提示语的研究,充分利用好提示语。一般来说,提示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指出选材范围,明示构思范例。如题一中明确指出“请结合你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兴趣”为题写一篇文章,这就给你划定了选材的范围,写作要以“我”为中心选材,突出“我的兴趣”,切不可写成大家的兴趣。在题二、题三中信息提示则给我们明示了构思范例。考生可怜从中任意选用。

步骤三:化大为小

考场作文的命题范围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大的,必须在给定的大范围里再次定位,如果说题目范围是“面”的话,考生写作时就必须在这个面上确定一个“点”。这个过程就是化大为小。以上面所举的河南题为例,“友善”这个题目内容宽泛,范围较大,写作时一定要化大为小,可以从材料提示中选择一个仔细考虑,材料“小”到何种程度呢?要小到叙事只叙一件事,议论只议一种现象,抒情只抒一种情。比如可从材料中截取这一句话:“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构思,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困难,遇到困难时有没有人帮助过你?有,好了,就把这件事写好,写出对方的友善,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感情。如果不想这样写,再反向想一下,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帮助过他人吗?你有过友善的举动吗?有,可以写;没有,也能写。

二、思路拓展方法

考场作文的写作,时间短,要求高,审题之后,快速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面对考题,许我同学却思路闭塞,无从下笔,显然是缺乏必要的思路拓展训练。其实,只要同学们遵循规律,掌握技巧,认真训练,就一定能顺利打开思路,完成写作。

思路拓展技巧一:评述话题

这是最简单的思路拓展法,就是对文题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其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有何利弊,是该否定还是肯定,自己的立场如何。仍以2003年河南中考题为例,用评述话题法可以这样立意:对“友善”的价值进行肯定,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社会需要友善,拥有友善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拥有友善的社会是完美的社会。

思路拓展技巧二:演绎提示

这一方法适用于有提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这种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提示材料的内容择其一点进行演绎扩张。如上而题目中,可用此法获取许多写作思路。比如根据提示中“友善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一句可以这样演绎:1、以我为中心写记叙文,描述我同一个陌生人的故事,我的一个微笑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友善使人们更易于沟通。可写成记叙文。2、以第三者的目光描写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两三个故事,故事集中表现微笑的作用,突出友善的力量。可写成镜头组合式的散文、三幕剧、故事光盘等。

思路拓展技巧三:因果推理

这一方法是将材料提供的话题作为理论前提,然后可以以此为中心进行推理,推理一下它将导致什么结果。如将“友善”这一话题作为前提,进行推理:1、正面推理“友善”的结果。友善可以化解仇怨,友善可以增进友谊,友善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友善可以创造美好世界。可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2、反向推理,如果没有“友善”,冷漠、仇怨、自私、战争将充斥这个社会,人们将丧失生存的基础。可写小小说、寓言、童话。

思路拓展技巧四:空间转换

空间转换适用于各类文题,空间主要是指场合和地点。根据文题进行联想,将话题放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会发生不同的故事。如以“友善”为中心进行空间转换,可以这样构思:1、将发生在中国、美国、巴勒斯坦三地的“友善”故事分章节组合到一起,以此说明“友善”是世界人民都需要的。2、以家中、学校、公众场合任意地点为中心都可以构思一个故事来说明友善的作用。可写成记叙文,散文。

思路拓展技巧五:时间联想

时间联想法适合于各类作文目。时间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过去、现在、未来。写作时围绕任意一种时间概念都可以有多种构思。如以“友善”为题,运用时间联想法可以这样构思:1、发生在当代的一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关于友善的故事。2、发生在一个清晨(或中午、晚上)的关于友善的故事。3、围绕友善发生的不同时期的故事(今昔对比)4、围绕不同时期的人们的“友善观”进行对比剖析。

思路拓展技巧六:对象联系

作文的描写对象是多样的,人、动物、植物都是可以用来表现主题的。在作文构思过程中如果能从不同的对象角度考虑,会有许多不同的写作思路。如以“友善”为题,运用对象联系法可以这样构思:1、以“我”为中心的故事。2、以“他(她)”为中心的故事。3、发生在“我”与某一动物之间的故事。4、发生在动物之间的故事(寓言、童话)。5、发生在动植物之间的故事(寓言、童话)。

审题的写作指导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随笔回读

母亲节刚刚过去,大家在随笔中也都记录下自己的情思,请大家翻阅一下随笔,重温那一份温馨的感觉。

请大家回读自己写的文字,画出在读的过程中触动自己的句子,并进行交流。

二、读评辨析随笔和作文差异,结合审题探讨进行多角度立意。

1、请几位同学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谈谈写作的内容的优点和不足。

(2)结合抒发的情感和表现的主题谈随笔的立意。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如果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

(1)明确什么是审题、立意。

基本要求:鲜明、集中;较高要求:新颖、深刻。(2)辨析一下作文和随笔的异同,师生归纳。

范围不同,要求不同,作文要在随笔的基础上针对审题和立意上要进行拓展。(3)结合随笔写作,谈谈在写作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进行那些定位和拓展? 结合题目的限制和表达的感情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分析,教师相机点拨。

3、结合读过的赞美和怀念母亲的诗歌、散文,谈多角度立意。

冰心《荷叶母亲》、胡适、老舍《我的母亲》、《绿叶对根的情意》、《游子吟》等。

4、教师小结:在审题时要认真研究和领会题目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定位和拓展。定位,就是写作要求规定的写作内容和范围,不能跑题和离题。拓展,就是拓宽写作内容的广度,开掘情感表达的深度。从写作题目上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这个形象是具体的。但母亲又是抽象的,我们有,他人有,甚至动物、植物也有,他们的母亲的情感和我们每个人同样具体和令人震撼。母亲不仅从生活上照顾我们,同样从精神上也在感染和熏陶我们。作家余秋雨说,人不能永远长在母亲怀里,应该在精神上断奶。所以不能动辄就是母亲为自己做饭缝衣,关心生活,呵护疼爱自己。应该力图同时大家的母亲大都是平凡的人,没有我们笔下那样完美。他们也有普通妇女的缺点,在生活中也和我们有过芥蒂。我们对母亲除去感恩还有很多情感需要表现。比如说,还有不满、理解、佩服等情怀在内。(谈对母亲的缺点正确的对待,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确立健康的价值观)

总之,每个人心中都在涌动一种感情,通过不断的思想,不断的领悟使自己表达的思想感受丰富和深刻起来。

四、多角度立意训练

1、多角度立意导航,学生尝试自主立意 美学家朱光潜谈审题和立意

对选定的题目,四面八方地“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等把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再对杂乱无章的小标题进行仔细的衡量、筛选和整理。

2、示例:请以“风”为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1)自然界之风,从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2)由“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

(3)社会上助人为乐之风,歌颂文明新风尚。„„

3、可以在原来随笔基础上修改充实,也可以确立新的立意。

4、可以写几句话,也可写成诗歌的形式。

5、学生立意展示。

教师相机点拨:对一个题目进行多角度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

6、教师小结:母亲给予我们生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滋润着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性格、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它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针对写作对象的特点,既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母亲,又要防止面面俱到,主题分散。要做到立意鲜明、集中和深刻。

我理解母爱的实质是:血脉相连的生命的牵挂和关爱。

五、谈谈本课的疑惑和收获

1、对“写给母亲”这个写作题目有了哪那些新的思考。

2、对审题和立意还有哪些疑惑?

3、通过学习有哪些新的认识?

《审题和立意》教学实录 山东省邹平县明集初中

李波

师:母亲节刚过,大家也在母亲节期间,留下过我们的情思。请读一读,把触动你心灵的句子用笔画下来。(生阅读,并画句子)

师:请把画出来的触动你心灵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母亲,为何你的无奈只化作轻盈的一笑?对我的劝慰又如此故作平淡?那两行泪承载了多少酸楚与心碎?

师:能不能说一下,你为什么写这些?

生:我感动于我的母亲,我知道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我确实不知道她到底为我付出了多少。我无法去计量,在母爱面前我的语言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师:你表达的是无以言表的母爱。

生:五月的康乃馨,馨香芳醇,就像母亲,给予儿女的爱总是最纯最美。师:是的,母爱是温柔的,纯净的。

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忙碌的妈妈,不必再说半句感激的话,凭借心灵感应,我知道由您做母亲是我一生的幸福。

师:刚才我们听三位同学用赞美的语言,朗读了母亲节期间写的生活随笔。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三篇生活随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的共同点是:文章都是写给母亲的,语言都很优美,而且包含真情。生:我认为,母爱是朴实的,用华丽的语言表达不太合适,应该用朴实的语言。师:五彩斑斓的语言是可以的,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只要表达的是真情。因为只有真情最能打动人心。

生:我觉得他们的不同点是,有的表达感恩之情,有的赞颂母爱的伟大,有的语言很华美,也有的很质朴,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

师:是的,质朴的语言也能表达出真情。随笔是抒写心声的,写法比较自由。它和命题作文有些不同。这节课,如果我们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写作内容和情感进行怎样的定位和拓展呢?

生:审题,就是首先要看看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生:立意就是确定一个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这个意思来写。师: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主旨或叫主题。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生:刚才我写的是自己对不起妈妈,是写给母亲的歉意。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感恩。生:还有写给母亲的赞美。

生: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理解和思念。

师:他们的立意还有可以拓展的地方吗?在母亲节我们的作文题目是:

的母亲,在横线上面可以填写什么?还可以拓展吗?

生:可以写“给我们的母亲”。

师:对!写给大家共同的母亲,这就是拓展了,还有吗? 生:写“给孤独的母亲”,一位孤寡老人。师:为什么想起写这样一位老人? 生:因为她比一般的母亲更需要爱。

师:这是一份特别的母爱。还可以有哪些拓展? 生:写给动物的母亲,因为它们的爱也能打动人心。生:还可以写给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是它养育了我们。

师:可以写的还有很多。从宏观到微观,从家庭到社会,从人类到自然万物„„对于海外游子,祖国就是他们的母亲;对于一个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地球就是他们的母亲。

师:我们通过审题,可以审出写作范围,帮我们打开写作思路。那么立意又有什么要求呢?立意的要求就是新颖、深刻。下面我们结合作家的文章说一说。

师:《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作者借用小草对阳光的诉说,写出对母亲的感恩。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将母亲的身影放在烛光里,对她倾诉,多么感人!巧妙设计取胜的例子,还有好多。胡适的《我的母亲》由于写出了母亲的人格魅力,使文章更显深刻;老舍的《我的母亲》感恩于母亲人格的熏陶,立意就高人一筹。

师:立意要以生活为依托,把真情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深入思索,就会逐渐走向深刻。师: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不同,请同学们用这个办法说说这个题目的新角度。

生:汶川地震,生死之际,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展示了母亲无以伦比的伟大。生:母亲,你是太阳,却给了我风雨中成长的本领„„

师:我们的母亲都是平凡的人,我们写给她的还可以是委屈、抱怨。但无论怎样,我们改变不了对母亲浓浓的深情。

《审题和立意》教学反思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本节写作课的课题是审题和立意,属于写作方法指导的范畴。恰好母亲节刚刚过去,同学们也在随笔中表达了自己在母亲节的情思。我借助这个契机在教学中为这个课题设置了 一个载体,就是以“写给母亲”为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为例进行教学,力图避免单纯的写作技法的指导和训练。让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方法。根据我们进行随笔化写作教学的教学流程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采取了随笔引路、读评辨析、阅读感悟,定位拓展、感悟试笔等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使同学们主动地对作文的审题和立意的认识逐渐深入。努力让同学们借助写作实践和阅读经验自主领会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这相机引导、点拨和总结,梳理出审题方法,分清立意的基本要求——集中、鲜明,重点锁定立意的深刻和新颖进行探讨。通过多角度的立意对此进行重点突破。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结合自己写的随笔入手,从对自己的母亲延伸到更多的母亲形象上来,从对母亲单一的感恩,逐步深入到更丰富和深刻的立意中,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写作中拓展了思维,把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同学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从肤浅的生活体贴走向了情感的交融,领悟了血脉相连的生命牵挂,让作文体现出鲜明的生命化的特点。

高考作文指导:命题作文的审题 篇6

示例: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从命题思想看,作文题直面考生即将到来的人与路的选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路”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坐实理解,即从路的本意探讨人与路的关系。如有鉴于行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还可以就一条路的变迁谈社会的发展变化等等。拟虚想象是抓住“路” 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可以写路上的风景、故事、得与失,还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人可以开辟自己的事业路”、“人改变自己的成功路”;或者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不忘给自己留退路,失意时不忘给自己找出路”等等。

地理综合题审题指导 篇7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上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在审题干的过程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审中心词

审中心词的目的是根据中心词找到答题模版。如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等要素分析;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年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考虑;水系特征可从支流、流程、流域、流向等方面描述;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考察。

本题中第(1)问的中心词为“沼泽的成因”,其答案模版为①地形条件: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气候条件:降水量大,蒸发量小;③土壤条件:温度低,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④水文条件:河流水位上涨,河水泛滥;⑤人为因素:如水库建设导致水库周围沼泽化等。

第(2)问的中心词为“河流含沙量影响因素”,其答题模版为①地形:流域内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②气候:流域内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③植被: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④土壤:流域内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⑤人为因素:人类主要通过影响植被覆盖率等来影响河流含沙量。

第(3)问的中心词为“鱼类资源的影响因素”,其答题模版为:①光照和温度:光照强,水温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同时水温高还有利于鱼类繁殖,反之则不利;②盐度:河流带来泥沙、寒暖流交汇或者温带海域季节变化导致下层营养盐类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③溶解氧:溶解氧多,有利于鱼类生存和繁殖,反之则不利;④水域面积:水域面积大,鱼类资源丰富,反之则不丰富。

第二点:审限定词

中心词的限定词大大缩小了中心词的范围。忽略了限定词,答案往往会偏离重点,答得多但得分少,甚至答非所问得不到分。作用强的限定词,就是解决问题道路上的灯塔。常见的限定词用途有①指定具体事物;②限定位置;③限定地理事象发生的时间(季节、时刻);④限定分析问题的方向(自然/人为因素,有利/不利);⑤其它限定(限定某方面的特点或功能)。

本题中第(1)问限定了地点“西西伯利亚平原”,限定了方向“广布”;第(2)问限定了事物和方向“叶尼塞河”“多”“鄂毕河”“少”;第(3)问限定了地点“鄂毕河河口”,也限定了问题方向“少”。

第三点:审指令词

中心词的指令词规定了答题的方式。指令词不同,答题内容的逻辑关系、详细程度等都不相同。常见的指令词有“指出”“描述”“分析”“阐述”“概述”“对比”“评价”。

指出:简单说出某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

描述、简述、概述:三者要求有差异,“描述”要求较细,文字较多;“概述”则要求概括程度较高,字数较少;“简述”的要求居于“描述”和“概述”之间。

分析、阐述、说明:属于较高的要求,要指出判断的依据、推理过程和结论。

对比:要在某些选定的方面,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

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要有结论与理由。

本题中第(1)、第(2)问要求“分析”;第(3)要求“说明”。既要给出结论,也要给出推理过程。

综合上述总结的审题干方法,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题。

例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22.png>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上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3)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1)本小题中心词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主要应考虑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等活动。限定了位置为“三江平原”,方向为“优良”,应从当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小的方向作答。答题方式要求为“分析”,需要给出推理过程和结论。

(2)本小题中心词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原因”,病虫害与环境关系密切,所以从环境因素分析对病虫害的影响。限定词“建三江”、“气候”、“少”分别限定位置、方向。应当从当地气候对病虫害不利的角度作答。答题方式要求为“分析”,需要给出推理过程和结论。

(3)本小题中心词是“绿色米都”,“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组织答案应该有这两个方面的要点。答题方式要求为“说明”, 还是需要给出推理过程和结论。

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 篇8

班级: 姓名:

一、“必须跨过这道坎”审题立意指导:

“必须跨过这道坎”,是一道全命题式作文题。这道作文题内涵深刻,外延广。构思立意时,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握住“坎”的内涵。“坎”,本来是指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台阶类障碍。文中取比喻义:比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比喻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碰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

其次是“必须”,有两层意义:其一,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的意思。其二,加强了命令语气,“不得不”的意思。当我们的个人家庭碰到突发事件,或个人命途多舛时,就不能消极,一定要振作精神,积极对待。

第三是“跨过”,表示了越过这道坎是比较艰难的,需要付出努力。为什么一定要跨过坎呢?怎么样跨过这道坎的呢?这就需要阐述。“必须”则意味着要发展进步就必然会出现困难。

【范文指引】

必须跨过这道坎

浩浩大江,从唐古拉山绵延而下,一路上有急流险滩,也有悬泉瀑布,可江水总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和誓要与汪洋相汇的决心越过一个个横亘在面前的阻碍,最终与东海相拥。生活亦是如此。它从来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沿着既定的轨迹便能到达理想的高地,总有那么一道道坎阻挡着前行的步伐。于是很多人停在了追梦的路上。而只有那些跨过了生命的坎坷的人才最终寻得梦想,找到了真理,迎来光明和希望。

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上,面对怀疑和睥睨的目光,请告诉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只有越过了方能实现理想与追求。晦暗萧条的街头,一个单薄的身影正在挨家挨户地敲门诉说着自己的理念。伊莎多拉•邓肯,后现代舞的开创者,她知道横在她面前的这道坎是芭蕾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众人怀疑的目光。可是凭着满腔热情和对舞蹈的热爱,弱小的女子从没有放弃,她知道她能够也必须跨过这道坎。最终她成功了,她成了那个“一条腿跨过洛基山脉,双手从大西洋伸向太平洋,额前星光灿烂”的人,而人们早已忘了她连续一周啃西红柿的日子。

带着热情和执著上路,坚定地告诉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那么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便会坚信,越过了它,理想的高地便在前方。

在探求光明的路途上,面对黑暗和绝望,请告诉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只有越过了方能寻得光明与希望。英吉利海峡的潮水击打着岸堤,水汽氤氲模糊了眼前的景致。戴高乐伫立在岸边眺望,彼岸是他深爱的法兰西。可是横亘在他面前的英吉利海峡以及法西斯的重装铁甲却是难以逾越的坎。然而戴高乐从未放弃,从BBC中掷地有声的宣告到艰难组建起的自由法国,信念和责任告诉戴高乐必须跨过这道坎。于是他成功了,他成了那个带领法国人重回凯旋门的铁血将军,而人们早已忘了他离开诺曼底时的孤单身影。

带着信念和责任上路,坚定地告诉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那么面对绝望和黑暗时,我们便会坚信跨过了它,黎明的曙光便在前方。

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失意,不仅仅是眼前的困难,更是自己的心坎,心中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与前行途中的退缩。

跨过这道坎,如何去跨?不是只凭嘴上说说,不是只用双眼观望,而是用信念去征服,用行动去逾越,凭着执著和坚强克服生命中的一个个障碍。

必须抱有希望,必须战胜自我,必须跨过这道坎。请坚信,坎坷过后便是平原,理想的高地便在远方。

必须跨过这道坎

《诗经》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人生路诚然是蜿蜒曲折,百专(转)千回,可是有勇有智之辈,一定会对自己坚定地说:“必须跨过这道坎!”倘若不幸遭遇坎坷被称做是无奈的宿命,那么这掷地有声的“必须”二字,则是将无奈升华为一种旷远崇高的意识境界,一种意志品质。

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我们任重而道远。就这一点,孔子是我们亘古不变的榜样。在刀光剑影、折戟沉沙的战乱年代,孔子并没有在黑暗腐朽的朝野中俯首称臣,他更没有隐遁山林,不问世事。孔子避人却不避世,一心追寻圣明贤主,实现“以礼安邦”的理想,眼看前人遥遥远去,后继者寥寥无数(几),耳听他人冷嘲热讽,他却始终义无反顾,策马奔波,逾越了重重阻隔,最终以“立言”而“立德”,千秋万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旷世瑰宝和不朽的民族精神。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笃信“任重而道远”才不甘停歇的吗?回首看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我们不也背负着实现人生价值,为民族崛起奋发拼搏的神圣责任吗?磕磕绊绊,头破血流,又何以不堪一击了呢?我们为自己,为时代而圆梦,怎能不勇敢地跨过这道坎!

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我们对人生有着永不殆尽的眷恋和热爱。坎坷谓何物?与美好的人生比较,它只是海之一隅,山之一毛,抿抿嘴,咬咬牙,一切将会成为身后的浮(过)眼烟云,而前方却是花团锦簇的幸福彼岸。海伦•凯勒在无光、无电、无声的世界之中生活了数十年却从未谈及放弃,因为她热爱每一株用手、用心触碰到的花草,她依恋每一个陪伴在身边的人,于是她握紧双拳,坚定不悔地告诉自己一定要跨过这道常人无法想见的坎。我们有信念,有美好的情景,这一切都让我们不得不选择在跌到(倒)中继续前行。

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坎坷与崎岖是一种美,一种财富。落笔至此,我突然想起了此时此刻与我一样坐在考场中的7名盲校学生,他们一定正用敏锐的指尖触摸着试题吧,或许,在他们刹那间读至这作文题时,脸上早已荡漾出会心的笑容。身体的残疾初是一道人生大坎,而现在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财富吧!

道虽阻,路虽长,然而,当我们催促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时,所谓美景,便在水一方了!

必须跨过这道坎

山是一道坎,它高,它威严,它绵延着一股凌人之气,阻挡着人们的脚步。然而再巍峨的山也能被征服,我不禁问:世上还会有跨不过的坎吗?有个声音告诉我:别忘了,你心中横亘着的才是永恒的阻碍!呵,是啊,我们不就时常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吗?

这叫人想起凯文卡特和它那张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一位苏丹女孩在前往救济站的路上被秃鹰袭击着,她无力反抗,眼里饱含泪水与恐惧。卡特用这照片纪录了非洲大地的苍凉悲情,却被更多人指责缺乏道义与人性。其实他在按下快门后马上掷出了石子将女孩抱进救济站,然而众人的尖锐指责还是将这位摄影师的心刺伤了。“生命的痛苦远比快乐更让人难以承受”,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自白之一。一颗明星的陨落犹如落水的石子般不再夺目,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这双善于捕捉世间之真、人性之美的眼睛,竟是卡特给自己垒起的一道坎!惋惜之余,是否还应唤起那心灵的坚强与无畏呢?倘若总是在流言里逃进阴影,这道心坎将永远成为负担。所以勇敢的人,你必须握紧拳头跨过去!

这道坎,无形,这道坎,拦住了太多人。当柳三变忘情于戏楼霓虹青衫红袖间,当王国维顶着前清遗老的旧帽对想象中的王朝难以释怀时,他们的光芒淡了,他们的精气散了。柳永终究只吟那儿女情长的歌,王国维终究只属于皇城那一泓湖水。

心坎,竟如此难以跨过。但是,我们必须跨过!谁说面对心理的煎熬我们从未获胜? 犹记得黄永玉先生说过,文革下放时,他与表叔沈从文擦肩而过。正是在那条乡间小道上,从文先生说了三个字“要从容”。我感动了,为那平淡的三个字里传出的力度。仍是那段艰苦卓绝的时期,童第周被从中科院系主任的位置上拉下马,他被批斗,被叫去扫了整整五年厕所。然而这位瘦小的知识分子没有惊慌失措乱了方寸。他每天坚持在八点前完成工作,因为这是表示他“对八点后工作时间的尊敬”。

这些人,也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曾面临世间最难熬最残酷的一道坎,但他们挺过来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

心里的坎,捉摸不定,可以叫人在平静中怀有深深的绝望,然而跨过去了,我们就都是胜者,所以我记住了,必须跨过这道坎,才能迎来人生的另一页精彩篇章!

二、“倒掉鞋里的沙子”审题立意指导

材料中的“远方的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而“鞋里的一粒沙子”则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小缺点或前进途中的小困难,“随时倒掉鞋里的每粒沙子”,意思就是我们要随时改掉自身存在的小缺点,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小困难。据此我们可确立以下主旨:“清除心灵的沙粒”、“随时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不要忽视小缺点”等。

【范文指引】

倒掉鞋子的沙子

奔跑在人生的路上,刚开始每个人都信心百倍,但真正到达成功终点的却寥寥无几。正如启蒙伏尔泰所说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里的沙子。

倒出鞋里的沙子,才能轻松上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心的欲望,外物的诱惑像一粒粒沙子,打磨你的耐性,让你疲惫不堪。倒出欲望诱惑的沙子,带着一颗赤子之心上路,便会轻松不已。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独自垂钓约于渭水河畔,面对前来的楚国大王,以一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断然拒绝了衣食无忧的高官之位,心如澄澈秋水,身似不系之舟。九万里的情怀荡漾在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于南华经。他逍遥游于尘世,哲学巅峰便已铸就。无外物劳其形,庄子才能轻松到达人生终点。倒出欲望的沙子,让我们洒脱地走向终点。

倒出鞋里的沙子,才能坚定上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筋志,劳其筋骨„„”人生路上,一个接一个挫折,痛苦削磨你的毅力,让你疲于应对,心生堕念。倒出消极的沙子,带着一颗坚定之心上路,便会充满活力。忧国忧民的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爱民情怀,但他的一生却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一阵大风吹破他苦心搭建的茅屋,床头屋漏,长夜未眠,这一切都没有让他自甘沉溺于命运的不公,止步不前,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伴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深入人心。他的坚定为他在讲坛打下一片天地。倒出消极的沙子;让我们执著地走向终点。

倒出鞋里的沙子,才能快速上路。“大行不顾细瑾,大礼不辞小让。”生活中众多小的细节像无处不在的尘埃,充斥着你的生活,若是将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好,面面俱到,你会身心俱疲,只有学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倒出它们,才能更快的上路。就像契诃夫小说中的那个小文员,仅仅因为自己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便每天担心领导会对自己做出处分,自己前途堪忧,最后竟然在每日的担忧中吓死了。这虽然是作者夸张而成的,但也反映了人不能处处计较。倒出计较的沙子,让我们更快地走向终点。

远处的高山向我们发出召唤,屹立着迎接我们的到来,倒出鞋里的沙子,去拥抱远方的高山吧!

倒掉鞋里的沙子

人在攀登的过程中,使自己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我们只有懂得倒掉鞋里的沙子,才能领略到那无限的风光„„

倒掉鞋里的沙子,领略无限的风光。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独弦琴上的小提琴家”。由于政治原因,他坐了20年牢。可是,他把这一遭遇看成是鞋里的一粒沙,毅然倒掉了阻碍他追求攀登的这粒沙子,十几年如一日,用仅剩下一根弦的小提琴勤学苦练。终于,他的小提琴弹奏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对当时浪漫派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雨果曾经说过:“当生活给予我一个酸柠檬,我会设法将它榨成甜柠檬汁。”这是一种勇于倒掉鞋子里沙子的智慧,正如尼可洛能及时地倒掉鞋里影响他攀登山峰的沙子,使他领略到了音乐的无限风光。

倒掉鞋里的沙子,谱写人生的辉煌。

李安出身于贫民家庭。他带着他的电影梦踏上纽约的航班。要知道,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要想在美国电影业创造一番辉煌是相当困难的。可是,李安并没有被生活的困难吓倒,即使在人生最潦倒时候,他始终正确看待生活丢在他鞋里的沙子,执著追求着人生的目标。终于,他成了第一个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的华人。

正如李安所说:“生活的困难挫折不可怕,它不过是鞋里的一粒沙,倒掉它,我们可以轻松前行,谱写人生的辉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倒掉鞋里的沙子,彰显人格的魅力。

奥巴马,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阳光的表情、自信的笑容总折射着一股迷人的魅力。而他当选之前也遇到上了种种挫折:一是父母“抛弃”带来的挫折,父亲、母亲都多次结婚和离婚;一是剥不掉的黑皮肤。这种如影随形的自卑很有可能导致一个人沉沦,可是奥巴马只把它当作鞋里的一粒沙,果断地倒掉,并迸发出惊人的斗志,产生强烈的成就欲望。从社区工作者、博士、教授、州议员、国会议员一路走来,并最终锁定最高奋斗目标,在白宫的历史上绽放着永恒的人格魅力。

某位先哲说过:使我们疲惫的往往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们要随时倒掉鞋里的沙子。是的,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我们所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倒掉鞋里阻碍我们前行的沙子。

倒掉鞋里的沙子,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倒掉鞋里的沙子,让我们更好地前行„„

上一篇:十字绣校本课程展示下一篇:加拿大留学奖学金的申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