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审题

2025-01-08

高考作文的审题(精选12篇)

高考作文的审题 篇1

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题形成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譬如2006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五省市出现命题作文;2008年增至10个省份;2009年有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我与故事》、江苏卷《品味时尚》、山东卷《见证》、四川卷《熟悉》、湖南卷《踮起脚尖》,等等。以上所举的这些高考命题作文题让我们感到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和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在这里,笔者对命题作文审题的方法及文体的选择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抛砖引玉。

在高考作文中,准确审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虽说审题准确,未必能写出上乘文章,但至少可以确保不偏题、不跑题,达到基本要求。我们决不可把审题看做老生常谈而掉以轻心。审题的要术很多,这里主要提出“四要”。

一、准确理解题意

所谓“准确”,就是对题目的意思要理解得既正确又贴切,达到不偏不倚;所谓“全面”,就是整体把握题意,不死扣一点而不及其余。例如对“举手投足之间”的审题,决非让你议论某某人举手、投足等具体事例,而要求确切把握题目中隐含的比喻义,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或相反的事例来阐述事理,这样才不至于就事论事、思维滞留或东拉西扯、胡乱凑数。另外,掌握词义延伸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力求突破常规,翻出新意,尤其重要。如“举手投足之间”,确定什么是举手投足,举手投足能够反映和表现一个人的什么东西,是审题的关键。有看得见的举手投足(行为举止),还有看不见的举手投足(人的思想、素质、品德等),最好把看得见的“举手投足”与看不见的“举手投足”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文章往深处开掘。

二、明晓题材范围

就议论文而言,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出发去考虑。记叙文的选材范围可依循如下规律:从记叙对象(如人、事、景、物)、时间(指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通过合理想象推测将来可能发生的)、地点(如身边、家庭、校园、街道、社区等)、数量(记一个人或几个人,叙一件事或几件事,写一种景物或几种景物)、人称(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等五个方面着眼,遵照题目规定的范围去选材。通常的情况是:题目限制越少,选材范围就越宽;题目限制越多,选择范围就越窄。

三、把握写作重点

从题目中寻找题意的重点,主要用语言分析法。对题目的词法、句法进行分析,抓准关键词。通常的情况是:如果是一个句子,写作重点在谓语部分。如“成才的决定因素是内因”,重点就应定在“内因”上,着重阐述“内因”为什么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如是短语,要看短语的结构。如果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重点在动词和谓语上,如“我憧憬”,重点在“憧憬”上;“追忆往事”,重点在“追忆”上。联合短语的写作重点,在揭示几个并列词语之间的关系上,如“伟大与平凡”,重点就在论述“伟大”和“平凡”的关系上。偏正短语的重点应视“偏”的部分的性质而定,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例如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仅给一个词语,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例如:“担当”这个题目,就可以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四、选择合适文体

现今的命题作文,往往在作文要求中有“文体不限”的字样,这就表明允许你在写作时任选一种自己擅长的文体自由发挥,以利于体现最佳水平。但是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讲文体,一旦确定了文体,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样式去写,绝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1. 通过辨识题目中标志性词语来弄清文章体裁。

一般地说,凡题目中有“记”、“回忆”等字样或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的,应写成记叙文;文题中出现“谈、说、议、辨、评、析、读、感、启迪、启示、体会”等字样的,都要求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介绍、使用、构造、形成”等类字样的,一般应写成说明文。若题目中有象征性或抒情性意味的词语,常常写成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散文。

2. 要选择优势,扬长避短。

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体,善思辨则议论,擅描述则叙事,爱抒情则散文,好想象则寓言、科幻,等等。提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从实际生活中取材,议则要有真知灼见,叙则要有真情美感,竭力去除那种名人加名言等于文章的写作弊端。

3. 既要创新又要量力而行。

创新固然出彩,如果因为实力不够盲目创新而弄巧成拙,反受其害。创新要在实力雄厚、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进行。但是,也要克服那种虽有实力但为求稳妥不求创新的怯懦心理。

高考作文的审题 篇2

金龙

所谓‚审题‛,就是搞清楚话题(或命题)作文的各种限制条件。在高考作文中,审题是至关重要的。审题准了,文章写起来就紧扣话题,不枝不蔓;审题不准,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跑题‛现象。每年的高考,总会出现一些‚跑题‛的作文,这是因为考生不重视审题的结果。

在审题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读懂材料。高考作文题在提供话题之前,往往先给一段与话题有关的材料。2005年各地高考的16份试卷,除了辽宁、天津和江西只提供话题(或标题)外,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有材料。弄明白这些材料的语言文字,这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离‚读懂‛还有一些距离。了解这些材料的用意,这才是‚读懂‛的要求。如2005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材料里介绍了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同别人的一段对话,对话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秘诀是要露丑,不藏拙。引用这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你如果认为它是在探讨成功的奥秘,把着眼点放在对话的内容方面,那就没有‚读懂‛。其实,这里引用这则材料,并不看重它的对话内容,而是取其对话的形式,是作为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一个佐证的。了解了这一点,你在写这篇高考作文时,就应该尽量避开对话的内容,而把着眼点放在对话形式的探讨上。

其次,要抓住重点。有的话题材料看起来比较长,但真正对写作有启发作用的只是一两句话。所谓抓住重点,就是要找出这关键的一两句话来。如2005年全国Ⅱ卷的作文题,材料中引用了工厂角落里的几块锈铁锭之间关于位置与价值的对话之后,又加上了这一句:‚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这是很关键的一句话,即所谓‚重点‛。写作时必须紧扣这一点。

再次,要确定范围。有的高考作文题不仅提供话题,而且对写作的范围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因此,在审题时,必须借此把写作的范围确定下来。如2005年北京卷的作文题,要求以‚说‘安’‛为题材来写议论文,并且对‚安‛所涉及的范围作了提示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这也就告诉我们,‚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都可以是本文写作涉及的范围。你可以兼写以上各个方面,也可以只写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第四,要弄清关系。对关系型的话题,要弄清楚组成话题的词或短语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既兼顾各方又突出重点。如2005年全国Ⅲ卷的作文话题是‚铭记与忘记‛。话题的两部分‚铭记‛与‚忘记‛的关系是对等的。因此,在写作中必须把它们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舍此取彼。又如2005年全国Ⅱ卷的作文话题是‚位置与价值‛。话题的两部分‚位置‛与‚价值‛的关系是因果的。因此要把写作的重心放在‚果‛即‚价值‛的探讨上,但同时又不能忘了‚因‛即‚位置‛,‚果‛由‚因‛来,‚价值‛由‚位置‛而来。要分出主次,但又不能取此舍彼。

高考语文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篇3

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

所谓审题,首先看到的就是题目本身,学生要准确而且正确地理解题目表达的含义,这样才能够全面抓住题目的要求,进行正确的论述和分析。一些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只是看到了表面的意思,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理解就草率地定了写作的方向,可能看到的只是题目中的某一个论点就盲目地定位,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偏题的现象。准确把握题目不单单是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需要深入理解字面之外的深刻含义,这样才能打开写作的思路,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围绕中心主旨展开论述或是分析。

比如,2015年高考天津语文卷中命题作文的题目: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的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能有一个人的“范儿”……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从题目本身来理解的话,可能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容易出现偏题的状况。既然题目中提到了国家、民族等大的方向,就可以写一些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或者是老规矩等形成的一种“中国范儿”;各种职业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范儿”,比如说教师的“范儿”;针对个人的“范儿”可以写得方向大一些,写整个群体的“范儿”,比如说90后独有的“范儿”。从这些大的方向来写,既贴合作文题目的要求,又比较新颖,提升作文档次。

二、明确题材写作范围

在写作审题的过程中还需要确定的一点就是写作的范围,有的学生写出的作文立意比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有的学生写的作文是表面文章,看过之后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没有偏离作文主旨,但是写作范围有太大的局限性,导致文章比较小气。因此,在审题的时候学生应该明确题材的写作范围,特别是针对一些议论类的文章,在不偏题的情况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选取论点,有条理地进行论证分析。对于记叙类的文章来说,也可以从记叙的对象、时间、地点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拓展写作范围。选题范围变得广了,可写的内容也就多了,这就解决了很多学生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问题。

比如,福建省高考作文的题目是“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好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其实这三句话就是三个写作的方向,第一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大多数人都听说过,所以说要想立意较新颖的话可以从其他两句话中选取。对每一句话进行理解可以扩大写作的范围,就像“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这句话可以朝着勇气等方面去进行扩展,使得写作范围得到拓展延伸,同时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去阅读文本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将复习目标落实在实际的教学中。

二、发挥试题价值,课内外延伸

1.开展真题“比较阅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历年真题的作用,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使学生的答题更加规范。将浙江省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魔盒》第1题与2008年语文高考真题《乌米》第2题进行比较,两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果对两者进行细致的分析,不难发现,在真题的答题内容中设置的方向和要求都是灵活多变的。所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比较,能够知道在做语文阅读试题时,应当注重答案语言的组织方向,即使题材相同的两篇文章,其答案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仔细分析历年真题,并总结不同题材答案和相同题材答案的组织方法。

2.课内外文本的“回归”和“延伸”

高考语文文本阅读一般选择比较贴近生活的散文、小说,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有史铁生、冯骥才、季羡林等。这些题材与高中的必修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应当注重对课本内容的重新开发,充分调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高考语文考试的要求。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当注重散文、小说的阅读,尤其是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课内外文本的“回归”和“延伸”,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备考中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三、复习课堂的有效性反思

1.放慢节奏,把时间还给学生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一些教师只想把备课中所涉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所以就利用多媒体将相应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却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放慢教学的节奏,将时间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实现复习课真正的价值。

2.适时讲授,告别填鸭式复习

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应当避免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反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当采取适时讲授的方法,只有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出面予以讲解,使学生突破障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文本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安排,增强复习课的魅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一个有效的时间,教师应当把握这一时间段,尽量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段传授相应的内容。这时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效果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效把握这一时间段,将所要传授的重要知识点在这一时间段体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这时,教师应当注意自身的语言魅力、复习内容的吸引力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当紧紧抓住学生听课的最佳时间。

综上所述,在高三语文复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文本阅读能力,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提高学生阅读复习效率,充分体现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漫画作文的审题技巧 篇4

从历届高考来看, 1983年全国卷《挖井》, 1991年“三南”卷《妈妈爱吃鱼头》, 1996年全国卷《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 2007年全国卷《出事了吧》, 2007年江西卷《助鼠为患》, 2010年全国卷《猫吃鱼》等, 均广受社会各界赞誉, 在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的同时, 又使考生和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就考试的区分度而言, 漫画作文很好地甄别和考查了学生的六种基础写作能力:观察、感知、概括、创新、思辨、表达。同时, 在反抄袭、反模拟、反剽窃、反宿构、反套作等方面, 具有很大的优势。一般考生, 如果不注重扎扎实实的作文基础训练, 不锤炼自己写作的思想品质, 而仅仅指望通过移花接木、生搬硬套、抄袭模拟、熟背范文等手段来猎取高分, 是十分困难的。下面, 简单谈一谈高考漫画作文的审题技巧。

(1) 观察画面, 感知材料。拿到一张语文试卷后, 首先要仔细观察漫画, 细心审阅漫画, 千万不要忽略了漫画的标题和背景文字。在考场中, 关于漫画的一切背景文字, 对考生的构思而言, 都可能是有用的, 都可能是一种写作的明示或暗示, 都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启发。切忌草率行事, 或观察苟且。

(2) 舍弃现象, 抓住本质。一幅漫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一幅漫画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这幅漫画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何或显或隐的联系?这幅漫画与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习惯等有无关联?这是考生必须弄清楚的一些问题。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 才能抓住漫画的主要特征, 从而把握漫画的内在本质。切忌“只看树木, 不看森林”, 或“只看现象, 不看本质”。面对漫画所展示出来的无关宏旨的枝枝叶叶, 应该毫不留情地砍去, 而大胆保留漫画的主要特征, 不要为漫画的细枝末节所困扰、迷惑、彷徨, 更不要被漫画的夸张、抽象、变形、象征等艺术手法所吓倒。

(3) 概括材料, 提炼观点。在充分观察、感知、理解材料本质的基础上, 在基本读懂画面主旨的基础上, 考生要紧密地联系当今的时代精神, 紧密地联系我们的文化、传统、习惯、改革、发展等, 进一步形成强有力的、鲜明的观点。

此时, 考生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指向, 必须明确提出十分“清晰”的中心观点, 而不应当提出模糊化、空泛、苍白、零碎的“感受”。否则, 作文的主题就是杂乱无章、大而无当、软弱无力的。

由于考试时间紧迫, 考生必须尽快抛弃这种凌乱而无序的“无用思维”, 尽快提炼出有价值的、特色的、个性的、鲜明的中心观点。提炼观点时, 切忌泛泛而谈, 或无的放矢, 或未能抓住材料的要害, 或以偏概全。

(4) 触类旁通, 拓展联想。围绕已经提炼出来的中心观点, 考生可以触类旁通, 拓展联想,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全面开掘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文化积累。考生可以按时间为线索, 展开历史的纵向的自由联想, 也可以按空间为线索, 展开世界的民族的横向的联想, 迅速调动和占有大量丰富而鲜活的写作素材,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漫画主题的理解, 最终形成作文思想的丰富与深刻。

展开自由联想时, 要大胆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与习惯, 联系现当代社会的国情与特色, 联系多元化发展与自由发展的世界崭新潮流, 联系先进的、深刻的、科学的精神价值观, 立足真善美, 抨击假丑恶, 深入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 仔细聆听漫画的言外之意。在此过程中, 考生应始终围绕主题展开焦点思考, 聚焦时代, 聚焦道德, 聚焦文化, 力争紧扣主题, 深化主题。切忌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游离主题、一盘散沙式的胡思乱想。

(5) 围绕观点, 辩证分析。在读懂画面主旨和把握画外之音的基础上, 围绕画面主旨, 合理组织各类材料, 作科学辩证的分析。阐述中心观点时, 要不偏不倚, 科学公允, 论证有力而且丰富全面。论证时可以采取正反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各种方法。阐述观点时, 力求逻辑严密, 以理服人。切忌强词夺理, 或形成单一的片面之词。

(6) 归纳总结, 构思成文。在前者基础上, 根据题目要求, 考生要选取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素材和文体。有时候, 漫画题材往往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 但是, 漫画题材也可以写成其它文体。具体选择什么文体, 要仔细看题目要求, 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 作出正确选择。切忌好高骛远, 脱离实际, 以致选择了自己无法驾驭的文体。具体写作时, 要围绕画面, 阐述观点, 有条有理, 最后归纳成文。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篇5

审题方法一:

作文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的时候占有的分量是很大的,有的时候高考作文会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有的人会认为命题作文就不需要审题了,其实不然,命题作文也是需要审题的,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两种审题方法。

1、虚实转换,义理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例,某年福建卷题目《季节》,“季节”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如“收获的季节”,“特殊季节里的故事”等;虚指时,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

2、添加因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因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北京的符号》,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是北京的符号”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对于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可以采用上面两种方法,根据不同的题目采用恰当的方法,然后确定自己的一个中心思想,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获得作文的中心。

审题方法二:

用一个审题立意的具体例子回答,看能否对你有一些帮助。

【文题】 黑格尔曾对人讲一件轶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抬头观望星辰时,掉进一个坑里,有人拉他出来,他说:“明天有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有人嘲笑他,说他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却看不见自己脚下的东西。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从这则轶事中你读懂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什么品质?这样的品质又能够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文题分析】 针对这个材料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论述的角度。可以不妨从“材料”中设立这样的几个问题入手:泰勒斯观望星辰的目的是什么?——探索宇宙的奥秘,进行自己的研究;他为什么会掉进坑里?——只顾钻研,一心探索,没看脚下;假如他既看天空又顾脚下该怎样?——不会掉进坑里,但也未必认识天上星辰,不会得出“明天有雨”的结论;对于别人的嘲笑如果换个角度理解如何?——“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这是钻研的结果;“看不见脚下的东西”,是因为他研究的痴迷,是用志不分的表现……把材料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去分析、理解,就不难把握这段文字的含义,由此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而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范文】

痴迷方能成大器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痴迷地眺望星空,以至掉到眼前的坑里。这一举动似乎不可思议,难怪有人嘲笑他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而我却极其赞赏泰勒斯如醉如痴、凝神专注的精神,因为唯有痴迷,方能成就大器。

的确,泰勒斯很了解天上的星辰,当他掉到坑里,过路人将他拉出来时他对过路人所说的话并不是“谢谢”,而是“明天有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他对天象的准确推测,正是他痴迷观察,用志不分的结果。假如他既望天空,又观脚下,一心二用,虽无掉进坑里的危险,却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

古今中外,大凡在学术上,科研中有建树、有成就的人,除了他们的勤奋、毅力、创新等因素外,其共同点就是他们对事业的痴迷和执着。据说,希腊国王让阿基米德判定王冠上的含银量,阿基米德认真钻研,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次洗澡时,从澡盆里溢出来的水中得到启示,竟然忘记了穿衣服,赤裸裸、水淋淋地跑到家。就这样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痴迷钻研也流传下来许多类似把怀表当成鸡蛋煮的轶闻。纵观伟人事业的成功,哪一个少得了探索之中的痴情?

古人云:性痴者其志凝。这里的“痴”则是用心专一,用志不分的体现。唯有用心专一,才有可能潜心钻研,钻到极处,才有可能获得成果;也唯有用志不分,才有可能坚持不懈,废寝忘食,水滴石穿。所以,泰勒期“目中无坑”正是他“心中有星”的表现,正是他钻研中的可贵之处。而许多功不成,名不就者,恰恰缺少这种潜心观星的痴迷精神,使他们失败的也往往是心性浮躁,用心不专的毛病。 还是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只有躺在坑里,从不仰望天空的人,才不会掉到坑里。因为他们没有探索,没有钻研,也没有对事业的痴迷。这样说来,泰勒斯观星掉到坑里非但不应嘲笑,而是值得学习的。果真我们都具备了学业上的痴迷,又何愁不成学业,不成大器?

【范文短评】 这篇范文的命题《痴迷方能成大器》,揭示着全文论述的观点,预示着要谈论的主要内容是专心致志与成就事业的关系,而“方能”二字,又意在揭示“专心致志”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一个题目的拟订,就等于确定了论点和论述的主要内容。

在论述中作者首先论述了古今中外在学术上,在科研中有建树、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事业的痴迷和执着;再就痴迷的意义来分析痴迷与成材的关系;最后以从反面指出没有痴迷也绝没有成就的结论来结束全文。

高考作文的审题 篇6

一、“比较式”材料作文审题

比较式材料,一般是将两件事或者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从观点、方法、动机、思维、情态、效果等方面直接进行比较,有的给出比较后的差异事实和基本结论。有的只给两件基本事实,不给事实差异,更遑论结论了。对比较式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思路是:A比B是否好?差异在何处?两种是完全对立,还是辩证统一?(横向思维)是何原因导致A和B的差异?(纵向思维)

如:安徽卷(2012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人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确实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着人的事件。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这是同一件事的两种做法。首先运用横向思维,比较异同。

第一种做法,公司怕发生安全事故,写了“注意安全”提示语,让行人注意。这说明此处梯子靠在墙上有安全隐患。

第二种做法,将“注意安全”条幅改为“梯子不用请横放”。这是要求工作人员将事情做到位,从而将危险因素完全消除掉。

这两种做法虽是两个独立事件,但作文审题绝对不能分割开来,而应将前后做法进行对比。通过前后对比,得出差异:前面是要求行人做到;后面是要求自己做到。前面做法,危险依然存在;后面做法,隐患彻底排除,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根据比较结果,可从多角度立意。从立足点看,可从“角度”方面立意。从预期效果看,可围绕“抓住根本”立意。若追根溯源,可从“细节”方面立意。但与“公德”无关,也不是“防患于未然”。

其实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略)与安徽高考题是一个类型,也是“比较式”材料作文。只不过材料中的妈妈已经将“我”前后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

想不到2013年安徽材料作文还是“比较式”的,而且比较的难度偏大。

真题再现: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我们先来看看所给材料包括的要素,分析这些要素有何差异。前面一种情况,是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是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前面对已发生的事,有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后面对从未发生的事有梦想,为什么不能这样?前者是被动的思考,是现实的逼迫;后者是主动思考,是对未来的预期。从中可以看出这二者的差异。

对已然的事,有了疑惑与思考,就有了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所以这种“疑问”是有价值的。

但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现实的层面,我们必须前瞻未来,梦想未来。因为对个人、国家或民族来说,有梦想,就有一分目标与希冀。

此时再将前后对比,发现不能简单地用“取舍”观了,而要用辩证观去分析,发现“现实不可丢,梦想不可无”。若舍其一,都是偏颇的。所以核心立意就是“思考现实,但也要梦想未来”。

比较式材料作文应整体分析,层层追问,找出前后差异的事实,并对差异性进行分析,可取舍其一,也可辩证统一地并存相依。比较式材料作文,千万不能将前后割裂开来去分析思考。

二、“关联式”材料作文的审题

关联式作文材料好像也以“两者”存在,但这两者不具有比较性,它是完整的统一,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因为A,所以B;或只有A,才能B;或先是A,再是B。正因为故事具有独立性,反而可以分别加以分析,也就是说重点分析A的言行,或重点分析B的言行。审题思路是:从A中得出什么启示?从B中得出什么启示?也可以综合地考虑从A和B中得到什么人生提示。

如(全国新课标卷)材料作文: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根据材料写作文,要求800字左右。

这里讲的是船主和油漆工两人的故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漆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船主着想,顺便把漏洞补好。虽是举手之劳,却成人之美,也避免了一场海难。

从船主方面分析:自己是请漆工涂漆的,并没有请漆工补漏洞。若漆工不补,应说无可厚非。但漆工的行为让船工受益,船主没有“暗自高兴”,而是懂得知恩图报。

漆工诚心诚意去补漏,并没有想得什么回报,却遇到懂得感恩的船主,得到了巨额赠金,留下了一段“举手之劳惠及他人,尊重付出懂得感恩”的佳话。

对这类材料作文,我们可以从单方面去写,重点写漆工真诚为他人提供服务,即使是分外的事情,也尽已所能、为人着想,做真诚善良之人。也可以从船主方面重点去写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尊重他人的付出,感谢他人的付出,做知恩感恩之人。

当然还可以从“付出与感恩”两方面去写。不能用单向平面化的“并列式”,而是采用因果、递进或转折关系,其好处是,文章不是平均用力,有纵深感,内容也显跌宕起伏。围绕文章的论点,有一点儿侧重,这样文章才显生动而独到。

其实2012年重庆卷作文题与以上如出一辙,是关于“尊重与感恩”的故事,也是关联式作文材料。像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侧重一方面谈,谈“尊重”、谈“感恩”,也可放在一起论证。

总之,“比较式”材料作文应整体分析,两种情况都应兼顾到,要整体立意,不能只写一边;而“关联式”材料作文,较为灵活,可以分别立意,也可整体立意。

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7

一.纵观全局, 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 (对象做了什么, 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怎么样) 入手, 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 要有全局观, 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 共写了四个对象, 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 专家大家鉴赏, 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 经验丰富, 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 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 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 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 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 ,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 如深挖下去, 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 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 从事情的结果立意, 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 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 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 虽不算是偏题, 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 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 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 就会偏向一方, 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 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 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 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 但功用信具, 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 人生也不例外, 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 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化虚为实 , 化抽象为 具体。如 上海卷“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本指近体律诗中, 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 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很多材料, 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 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 流於轻俗, 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 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 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杨振宁) 。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禅语曰:“虚实结合, 万物方能均衡”, “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 虚实结合 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 开拓文章的意境, 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 若只写单纯、简单, 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 夸夸其谈, 失去表现力, 缺乏事实依据, 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 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 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 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所以, 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 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 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 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 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 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 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 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 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 。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 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 “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 反弹琵琶,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 但弄巧成拙, 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 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 问个“为什么”, 探究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 以果溯因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 然后联系自我, 联系社会, 联系自然, 人生中, 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 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 学会转变思路, 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 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 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 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 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 可能是互不交叉的, 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 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例析 篇8

不过,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天空”是一个多义词,可实指,可虚指,亦可泛指;而“时尚”所指内容很明确,指实实在在的事物,只能实指,不能虚化。所以,正确地判断时尚的实与虚,是切题与否的关键。譬如,说“爱国主义”是时尚,对不对呢?错了!一位阅卷专家说得好:“爱国主义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绝非时尚;然而,当你看奥运、把五星红旗贴到脸上时,时尚就诞生了。因为,这是一种审美行为,一种富有个性的创意,它立马‘时尚’起来了。”至于说“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是追求时尚”、“中山先生倡导三民主义是追求时尚”、“医院里递红包、收红包是一种时尚”、“高考是时尚”等等,就更谬以千里了。

时尚主要有四个特征:审美,创意,时兴,认同与追求。时尚总是只被特定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所运用,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接受它的路上。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自我冲突,自我消解,希望有人模仿又惧怕所有人模仿,希望流行又惧怕长期流行,时尚的极致就是消亡或沉淀。

基于“时尚是什么”,可写的东西很多,街舞、明星、网络语言、当红文艺、山寨文化、富家子飚车等。有的考生写旗袍,“她,我们的监考老师,着一身淡紫色的丝边旗袍,旗袍勾勒出老师窈窕美妙的身躯,……这是一个怎样温婉的女子,是什么衬托出她如此可人的气质呢?‘时尚’一词便映入了我的脑海。我细细品味,她那一袭紫色,温婉清丽,品味着这时尚,缓缓忘记了考试的紧张,这时尚,如此可品。”有的写粉丝,“给明星的粉丝团命名也成了大家的热门,比如李宇春的玉米们,张峻宁的柠檬们,易中天的乙醚,于丹的鱼丸们等等。”有的写“买牌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博之时尚”。

立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想,为什么要品味呢?因为时尚有妍媸美丑,需要辨别,去粗存精。假如不辩真假丑恶,全盘吸收,难免鱼龙混杂,真善美得不到弘扬,假丑恶大行其道;假如不加分析,不作改良,原样照搬,邯郸学步,同样会贻害无穷。一篇优秀作文如是说,“许多同学都喜欢周杰伦,发疯似地模仿其个性化的发型,夸张的衣饰,酷酷的话语,却鲜有看到他为创造时尚而付出的汗水与血雨,他忍受着强直性脊柱炎的痛苦在优雅的钢琴前深情地吟着迷倒众人的歌,骄傲地唱着‘为什么别人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唱的都是我写的歌,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而我却时常听到亲爱的同学在教室里大骂父母守财奴,不给钱买周杰伦才五六十元的限量版专辑,一有不爽就在家里大发雷霆,怪及妈妈无能供给他的时尚开支。试问这是哪门子时尚?”品味之必要,不言而喻。

扎根于“怎么办”。对于时尚,存在着扬和弃的问题,丑陋的、低级趣味的,要舍得割爱;高雅的、高情趣的,要努力褒扬。消失与沉淀是时尚发展方向的两极,模仿则死,创新则生。假如如过江之鲫被动地赶时髦,时尚就会过时,从而失去生命力,对于劣等事物,我们自然乐见;可是,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常青。所以,为了保留、传承、发扬、涅槃某些时尚,我们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考生这样写,“品味时尚,不是欣赏它虚华浮夸的漂亮外衣,而是体味它深沉含蓄的内涵和本质。”“品味时尚,不能一味地模仿、复制、追风,而要给自己增加一定的内涵,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尚,品味出青春永驻的时尚。”

浅谈高考作文审题的四维度 篇9

一、材料作文审题四维度

审题时要抓住材料中提示性的词语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含蓄,有的明确,而后根据这些句子,从四个维度列出立意,考生根据自己的作文积累,选择合适的角度成文即可。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有这样一段材料: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可以采用下列的审题方法,材料中“依法”“网友点赞”“激起讨论”等关键词,提示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审视作文材料。由此可以这样立意:(1)措施思维:(1)守法,从我做起。(2)知错即改。(2)功能思维:(1)依法行车,构建和谐。(2)为守法者点赞。(3)原因思维:(1)举报背后新情在。(2)举报源于法规意识,担当意识。

2016年新课标模拟卷有这样一段材料:“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现在,社会上对这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可称为“正能量”。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组织,乃至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这两种能量,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当正能量不断被激发时,负面情绪会逐渐被取代,这个国家、组织和个人的梦想也会慢慢实现。

你对以上文字有何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针对这段题目,可以这样审题:材料中涉及正负能量以及能量场,多种能量发力,适合多角度审题。可以从每种能量作为切入点。由此可以这样立意:(1)诠释思维:阐明什么是正能量和负能量,道人善是正能量,道人恶是负能量。(2)功能思维:(1)漫谈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不同作用。(2)自我成长需要正能量。(3)社会进步需要正能量;(4)人生发展需要正能量。(5)负能量对于人与社会的危害。(3)措施思维:(1)如何培养正能量,有效发挥正能量的作用;(2)如何克服负能量,变负能量为正能量。(4)原因思维:(1)为什么要弘扬正能量;(2)为什么要消除负能量。

二、命题作文审题四维度

命题作文就是作文试题规定了作文题目,考生在写作时不能改变题目;话题作文可以以话题为题目,也可以重新拟定作文题目。这两类作文同样可以从这四个角度审题立意。

例如,遇到这样的题目:请你以“包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篇题目可以从下列角度命题:包容就是原谅他人的过错,一般为褒义词。由此可以这样立意:(1)诠释思维:包容是……。(2)措施思维:如何做到包容。(3)功能思维:包容可以……(4)原因思维:为什么要包容。

2015年高考北京卷的材料是这样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这篇题目可以这样审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只是一个作文范围,不是作文观点,所以,行文时注意围绕这个范围写就可以了,观点自定。由此可以这样立意:(1)诠释思维:通过与英雄相处的一天,诠释英雄的内涵;(2)措施思维:通过与英雄相处的一天,写英雄的成长经历;(3)原因思维:通过与英雄相处的一天,探索英雄的成因;(4)功能思维:通过与英雄相处的一天,书写英雄在社会中的作用。

总之,把握了作文审题的四维度,可以更好的审题,防止出现偏题离题的情况,一篇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彼此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只有努力把握好一篇作文的审题维度,我们所写出的作文,才能达到纯金的亮度。

摘要:在高考语文考试中,作文占据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能否在作文上拿到较高的分数,关系着学生语文成绩的成败。很多考生为作文审题的质量和速度担心,本文从四个维度,为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所谓作文思维度就是:审题要从诠释思维,功能思维,措施思维,原因思维思考文章立意。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四维度

参考文献

[1]吴娟.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史伟泽.高考作文中的审题与立意——以高考“满分”作文与“零分”作文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朱治国.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的三个原则[J].语文建设,2014.

[4]崔成志.高考作文二元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的类型及审题策略——以2014年重庆卷、江苏卷、四川卷、安徽卷高考作文题为例[J].语文知识,2015.

[5]薛冠华.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以2013年高考作文为例谈二轮复习作文的审题技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

高考作文的审题 篇10

关键词:高考,开放,作文,发散性,思维习惯

新材料作文是随着课改的脚步而自然出现的,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高考作文上可以追溯到2006 年。2006 年的高考全国卷语文卷中,材料的内容是关于乌鸦和老鹰的故事,题目要求是让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立意来进行构思创作,题目自定,但是作文的内容含义不能超出材料范围。这种类型的作文相对于传统的命题作文来说多了一则材料,更具开放性,但又和以往的话题作文以及旧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因此被命名为新材料作文。而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新材料作文热,很多学校也将这一类型的题目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一、新材料作文的设置价值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从学者到教师再到家长,都在分析这一新型的作文题目相对于以往的作文题目来说,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语文是高考中的重要学科,无论文理科,语文卷都是必考项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卷中的重要环节。写好了,分数很容易得到。但一旦出现偏题、走题,就会失去大量分数。作文是学生需要重视的一个项目,而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写作文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阅读材料,这在以往的试题中未曾见过,因此说明新时期的语文卷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分析材料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对材料反复阅读,掌握到材料所要表达的主体意思,然后根据主体意思来拟定作文题目,进行论述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材料的审读成为难点之一。因为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看同一个材料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主流思想来把握材料的利益,确定文章主题。

其次,新材料作文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写作不仅是考查书面表达的能力,更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其要求看似开放,实则是加大了难度,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材料来确定文章主题。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运用精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中常见思维习惯问题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从对历届高考的作文分析来看,出现走题、偏题的现象甚至更加严重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思维习惯方式出现了问题。

一是思维定式问题。学生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有时会习惯性的运用同一种方式来审视作文题目,没有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就导致有时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把握不了材料的真正主题,继而使得作文显得僵化,失去了创造性和灵动性,难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严重的甚至会偏离主题,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二是逻辑混乱问题。新材料作文中给出的材料一般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文章片段等,具有鲜明的立意。但很多学生在分析材料时逻辑混乱,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混淆、主次不分。在写作的过程中将大量篇幅用来叙述次要含义,而忽视了材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难以获得满意的分数。而一些学生容易钻牛角尖,将思维局限在某一个点上,从而忽视了整个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三是表述问题。高考阅卷是极其繁重的工作,阅卷教师在阅卷过程中不可能像学校考试那样逐字逐句地细读学生文章,而是快速地浏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卷面写作时,就需要将文章结构主次把握好,尽量把重要的内容写在段落前面。有些学生在写作时习惯由浅到深的论述,而且没有紧密联系材料,这样很可能就会让阅卷教师没有直接看到文章与材料的联系,这样容易会被判定为走题,十分可惜。

三、训练学生培养正确审题思维习惯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很多学生面对这种开放式的作文题一下难以接受,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首先,针对很对学生的思维定式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抛弃原有的旧观点,根据现有知识和社会背景,理性思考,总结出材料的关键点来论证,还原材料本来想要表达的内容。注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与材料的联系,突出重点。

其次,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清材料主次内容,不钻牛角尖。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增加材料分析的课程,不一定每则材料都要写一篇作文,但可以让学生把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次要思想写出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清主次。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草稿纸。很多学生认为草稿纸是做数学或理科题目时才需要用的,语文考试中发的草稿纸很多人都忽视了。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写作文前,可以将材料内容分析写在草稿纸上,并将文章大概提纲写出来。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漏掉材料中的中心点,也会保证文章主次结构,一举两得。

四、结语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有法 篇11

了解命题作文命题之“型”

(一)完全式命题作文

即题目+要求。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例:【2009·四川卷】作文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二)材料式命题作文

即材料+题目+要求 先给出一段材料,也可以说是理解题目的导语,然后再让考生以什么为题写一篇作文。

例:【2009·江苏卷】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种形式与话题作文极为相似,应该说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嫁接,既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又具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这类命题很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三)半命题作文

即给出一个有空白的句子,考生可以自主添加词语,形成完全式命题作文,题后也有相关的写作要求。

例:【2009·湖北】作文

以《站在——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掌握命题作文审题之“法”

(一)抓“题眼”

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必须找准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称“题眼”。抓住“题眼”,是确立文章写作中心和采用文体的关键。词语式命题如“他们”“尝试”等,这类标题本身就是题眼。审题时,要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要切入题意的深层。短语式标题往往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如2008年重庆卷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题眼在“自然”一词,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二)挖“内涵”

要通过题目表面挖掘其内含的深层意义。所谓题目的深层意义,就是指深层义是与语言本义相关的隐含义,它或是引申义,或是象征义,或是比喻义。

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透过表面意义去挖掘内在的含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寓意。例如2009年北京卷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题中的“隐形的翅膀”就是一个比喻或象征,必须先弄清楚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根据题目给出的歌词材料:“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隐形的翅膀”可以比喻为理想、信念、梦想、自信、执着、坚守、勇敢、无畏、毅力、恒心、智慧,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关爱、良师的教导、朋友的警醒、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宽容、国家的强盛,也可以指真善美的力量、偶像的榜样作用、曾经许下的诺言,还可以实指个人的特长,如绘画、音乐、舞蹈、运动技能等。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引领我“飞翔”的“翅膀”,助推我前行成长的力量。

(三)分“虚实”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写作时需要化实为虚,进行提高和深化;有些命题比较抽象,写作时需要化虚为实;还有些命题虚实兼备,写作时需要虚实结合。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踮起脚尖》,实指是人为了提高自身高度,脚尖着地;虚指是寄寓人们要脚踏实地,全力拼搏,努力争取达到更高的标准。又如2006年上海卷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四)讲“关系”

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关系型作文命题,审题的关键是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一步与一生、人与路等。一般有依存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层进关系、取舍关系等。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题《人与路》: “人与路”是一个思辩性话题,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第一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等。抓住第二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五)设“情境”

词语或短语式命题作文审题时,我们可以用“添加词语,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或短语,揭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使作文更好地紧扣中心。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熟悉》:审题时可以在“熟悉”后面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熟悉的身影”“熟悉的胡同”“熟悉的笑容”等;也可以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熟悉胡同的往事”等。又如2008年湖北卷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添加语素法”,增补新的信息,将这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六)切“小口”

“小”写起来就深刻,“实”写起来就顺手。以2007年上海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如果我们选择小的切口,“人生之坎”或“挫折之坎”角度就是小而实,因为我们亲身经历过,都有一些切身体会。但如果我们选择“国门之坎”或者比较大的“坎”(如“中日关系钓鱼岛”)就不好控制了。因此,如果写类似题目,就要选一个具体切实的角度,从实入手,小中见大,写起来就好调度与控制。

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将以上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当然,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远不止这几种,随着高考命题作文题的不断变化和出新,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之策,才能与时俱进。

高考作文的审题 篇12

1.单个字词式。如“好奇心” (2008年江苏卷) 。

2.短语式。 (1) 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2004年江苏卷) ———二元关系型短语。 (2) 凤头、猪肚、豹尾 (2005年江苏卷) ———二元关系型短语。 (3) 人与路 (2006年江苏卷) ———二元关系型短语。 (4) 怀想天空 (2007年江苏卷) ———动宾短语。 (5) 品味时尚 (2009年江苏卷) ———动宾短语。 (6) 绿色生活 (2010年江苏卷) ———偏正短语。

二、下面, 就依次分析这几种类型的审题

(一) 二元关系型短语———×××和×××

高考作文一般所提供的概念通常是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并列共存关系这四种关系, 所以写作前一定要弄清这几者的关系后才能下笔。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 对立统一关系。

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 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因此也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 也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 也就没有“自由”。两者对立统一。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 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对立统一关系:不能只顾及其对立面, 更要分析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此与彼不是绝对的。

2. 是非取舍关系。

即指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 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 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 勇于关爱”, 如作其他理解, 则是不科学的。是非取舍型:不是只要“是”, 不分析“非”, 而是扬“是”避“非”, 两方面都要涉及。

3. 并非绝对关系。

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 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 并非全是成功, 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并非绝对型:不能走向绝对化, 造成观点走向极端, 经不起推敲。文既然是“并非绝对型”, 就要找出一条非常合情合理的东西来, 即“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正确解决这一问题。

4. 并列共存关系。

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 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 既要谦虚待人, 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并列共存型:它们有可能是由于此的存在影响着彼的存在, 如“谦虚与表现”;也有可能是平列的两个优点, 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要抓住“影响”、“平列”两个关键来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恰到好处地使二者共存, 澄清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

(二) 动宾短语式审题

首先要找准这个短语中后面这个宾语 (即写作对象) 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 “天空”到底能是什么, 它可以是自然的天空, 也可以指生活的天空、历史的天空、心灵的天空、爱的天空等等。但我们的同学对于动宾短语式作文的审题往往只注意后面的宾语, 却忽视了前面的动词, 我们要仔细玩味动词的真正意思。在“怀想天空”这个题目里, “怀想”有怀念、回顾的意思。考生描写对过去美好东西的追忆才是比较稳当的做法。2009年江苏高考题“品味时尚”, 当年众多优秀考生纷纷落马。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时尚”这个宾语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的同学总是匆匆地、肤浅地扫描一下考题, 自以为“时尚”二字很简单, 很好懂, 不会出差错, 结果偏偏栽在“时尚”二字上了。“时尚”是一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追求, 它是时兴的, 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在通常情况下, 政治变革和自然科学创新等, 不列入时尚的范畴。所以当年很多江苏考生写“爱国主义”是时尚, 那就属于审题错误。更为严重的是, 很多考生不注意江苏命题作文题目之前的引语———“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 由此可知, 这里的“时尚”必须是动词, 必须是某一行为。所以, 说“唐诗”是唐代的“时尚”, 说“宋词”是宋代的“时尚”也是错误的!说“读唐诗”是唐代的“时尚”, 说“读宋词”是宋代的“时尚”才是正确的!

(三) 偏正短语式审题

这类偏正短语一定要看清陈述的对象和叙论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不要认为短语的后一个词语就一定是陈述的对象。 (1) 如“永恒的价值”中“价值”是陈述的对象。 (2) 如“生命的格调”中“生命”是陈述的对象。分清这两者后, 就可以在立意时拼凑成这样一个公式:“陈述的对象”怎样才能做到“叙论的重点”? (1) “永恒的价值”可立意为———价值怎样才能永恒? (2) “生命的格调”可立意为———生命怎样才能有格调?当然, 偏正短语不一定都是定语+名词, 也可以是状语+动词, 如“从容地栖息”、“高贵地爬行”等。立意时的公式就变成:怎样的 (动词) 才显得如此 (形容词) 。 (1) “从容地栖息”可立意为———怎样的栖息才显得如此从容。 (2) “高贵地爬行”可立意为———怎样的爬行才显得如此高贵。

(四) 单个字词型审题

一般的单个词语, 也是由几个语素组成的, 要仔细分析词语内部的关系, 千万不要以为单个词语就可以无需认真审题。如:“父辈”这个题目, 含有两个语素“父”和“辈”, 为偏正式关系的词语, 意为“父亲那一代人”, 显然, 题目要求写的对象是一个群体, 只能写父亲所属的那一个群体, 理解了范围的限制, 就不会错把文章写成“父亲”了。对于单个字词的作文题目, 我们要注意根据其词性把握其审题时的重点。

1. 名词。

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当我们看到“习惯”这个题目:首先应该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习惯的内涵是指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 而它的外延就比较广了:可以是一个人的习惯, 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习惯, 也可以是习惯产生的根源, 还可以是习惯的作用和弊端。其次还要注意有无比喻义、抽象义。如2005年江西卷的“脸”, 可以想到抽象的“脸面”, 也可以想到抽象的“表面”等。是抽象的, 我们要把这个词语具体化。

2. 动词。

要注意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 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宾语, 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如2006年安徽卷的“读”。我们知道“读”这个动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阅读, 那么阅读什么呢?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宾语, 如具体的读某一本书, 抽象的还可以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

3. 形容词。

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如“新”:它的含义是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词语, 我们可以联想到物之新, 联想到人之新, 联想到事之新;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新, 如创新、新颖、新潮等。

上一篇:图书流通信息下一篇:以导学案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