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4-10-23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共8篇)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1

银川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课题指南

《银川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2016年银川市教育系统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指南,编制本《指南》的目的在于为有志于参与银川市“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2016课题研究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选题参考,引领和指导课题研究的方向。

一、课题的类别与结构

1、重点课题

2、一般课题

3、专项课题:分名工作室专项课题、农村专项课题、学校特色建设、发展专项课题三类

二、课题选题参考

(一)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是为重点解决银川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申请者必须围绕《指南》提出的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选择一个方向或主题开展研究。

1、银川市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研究

2、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科学性、实效性研究

3、银川市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研究

4、银川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5、银川市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6、“推进课堂变革、提高教学效率”实践研究

7、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8、银川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研究

9、师德建设研究

10、学校课程整合:建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研究

1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12、中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研究

13、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策略研究

14、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15、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研究

16、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17、银川市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是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具体研究课题。申请者可以依据《指南》设计研究课题,也可以自主、灵活地设计研究课题。

18、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19、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20、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

21、校本教研有效性研究

22、创新教育研究

23、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研究

24、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25、高考新政下学校管理对策研究

26、学习策略的优化与指导研究

27、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

28、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29、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

30、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31、学科教学科学化的研究

32、教育科研科学化研究

3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发展研究

34、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35、学前教育普惠与提质研究

36、学生职业规划研究

37、特殊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38、特殊儿童特长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9、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40、特殊儿童个性化教育研究

41、德育实效性研究

42、中小学班队会主题教育系列建设研究

43、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

44、起始年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策略研究

45、学校教育品牌创建策略研究

46、微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47、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8、中小学艺术、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49、中小学教育监测与评价研究 50、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

51、青少年志愿者行动研究

52、青少年环保教育研究

(三)专项课题

专项课题是专为近期区、市组织的教育教学专项活动或

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所立的课题

53、名师工作室实效性研究

54、名班主任工作室实效性研究

55、名校长工作室实效性研究

56、农村地区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57、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58、特色学校建设、发展实践研究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2

随着银川市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供水系统规模不断扩大,为供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同时也对供水系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提高供水领域科学技术水平受到了企业的极大重视,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手段不断得到加强,特别在供水系统信息化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

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从供水管理的需求出发,先后建立了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营业收费综合管理系统、供水管网GIS系统、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给水管网动态水力模拟系统(管网建模)。应用计算机实时模拟软件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供水系统科学综合管理水平,为供水系统的改扩建和规划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现代化技术,促进了供水企业科学技术进步。

2 信息化系统建设整体框架

供水管网信息化平台是一个集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管网数据管理(管网GIS系统)、计算机建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并在城域网网络支持下实现数据共享。应用如下图所示: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概况:

2.1 供水管网GIS系统。

2006年5月银川市自来水公司管网GIS正式立项,根据银川市自来水公司的要求采用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SuperMap软件平台。通过与宁夏方达软件有限公司的开发合作,2006年11~12月系统投入运行,开始大量数据的录入,至此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顺利完成了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2007年4月管网GIS在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使用,取得了初步的使用效果。截至目前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管网GIS已经在新管网设计、规划、资料、营业、客服与调度等部门得到应用。

(1)在新管网设计部门,通过GIS系统可实现CAD地形的直接导入,在新的接水方案设计中,可以通过调用GIS管网的管线位置,从而指导设计工作的准确进行。

(2)在管网管理部门,根据事故抢修或者断水工程的位置,管网GIS可以查询分析工程将要涉及到的管线、阀门与水表,生成阀门操作单与用户断水通知。

(3)在资料管理部门,管网资料可以直接绘制在管网GIS内,不再需要手工绘制道路与建筑地形,提高了工作效率。

(4)在营业客服部门,工作人员能够在管网GIS上查询到水表位置等表务信息,可以查询断水工程所涉及到的受影响用户范围和清单。

2.2 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

整个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涵盖管网、水厂及直供井出水点的水力状态监测及水质监测,通过在线压力监测数据,可以了解到整个管网的压力分布情况,为生产调度提供辅助决策工具,通过在线水质监测数据,为加氯及了解管网水质状况提供了参考信息。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管网监测点的数据为银川市供水管网水力水质建模提供了校核依据,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和实用程度。

供水管网的水力状态监测包括管网压力、流量两部分。现在共有80个测压(测流)点,包括水厂、直供井泵站和个管网压力监测点。目前在水厂出水点及直供井出水点处都有流量计,都具有在线收集能力,其数据可以远程传输给调度室。

2.3 管网水力模拟系统。

银川市目前已经建立了全市三个管辖区域(西夏区、金凤区、兴庆区)的管网模型。在水力模型中,管段数达到7845根,节点数达到7663个,涵盖了管径从100mm到1000mm的所有管段,管道长度约350km。另外,银川市管网模型中还包括直供井泵站、水厂、单泵模拟。

供水管网水力动态模拟系统是将现实中供水系统各组建(主要包括水厂二泵房以后、管网、泵站、用户用水点等)输入到数学模型中,通过水力分析和计算,模拟各节点、管段水力状态及运行工况。供水管网水力动态模拟系统主要应用于现实管网运营状态的评估、管网规划、预案模拟、优化调度、异常日情况历史模拟分析等。

各子系统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彼此之间都是为其他系统提供服务的,同时又是被其他系统所服务的,数据在这五个系统中形成了一个循环的整体,数据共享的同时又为彼此提供了参照和比对,让真实的数据更准确,让不真实数据及时得到纠正,这样,所有的系统,有依可循,有科学的方式给予指导,共同作用,最终达到使整个供水模拟系统更加准确化、更加真实化的目的。

3 银川市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发展规划

银川市自来水公司管网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初具规模,在生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按照各个子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行统筹规划,分布建设,明确各个子系统的定位及作用,力争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信息化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在实现调度的经济运行,规划的科学决策总体目标指导下,银川市自来水公司将通过完善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改进并整合GIS资源和供水管网动态水力模拟系统,发展管网水质模拟、测沙模拟系统,健全各部门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的具体措施,实现管网信息化管理及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1 管网水质模拟的规划

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管网的水质模拟系统建设是下一步信息化建设重要工作的重点之一。水质监测点与管网及水厂监测点相同,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将浊度、余氯等指标发送到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通过WEB方式可以实时监控到管网中的水质状况。

供水管网的水质模拟计算是实现管网中水质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针对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现状,提出如下发展规划:

(1)银川市自来水管网中预计要建立在线水质监测点,可以实时监测管网中的余氯及浊度变化情况,在监控中心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查看水质监测点的水质状况。

(2)管网的水质模拟计算基于管网基本资料的电子化及水力模拟,计划基于已经建立的银川市供水管网水力模型,读入水力模拟计算结果数据,包括管道流速、流量及节点流量等信息,读入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监测的数据,主要包括水厂出水的余氯浓度信息,与管网动态水力模型一样在水质建模软件中实现公司主干管网(直径不小于100mm)的余氯浓度动态模拟计算。

(3)根据在线水质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完成水质模型的实时校核,使模型模拟结果在可接受的精度范围内吻合实际生产监测数据。

(4)基于动态的水质建模,根据银川市多水源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加氯方案,使供水管网中的余氯浓度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5)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并进行现场勘测,查找出对水质有不良影响的管段,进行更换或者内涂衬处理。

3.2 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的规划

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信息化建设另一重要工作规划的重点是更加完善系统数据采集内容:第一,水质监测数据;第二,深井测沙监测数据;第三,特殊用水大用户监测数据。

管网是输配的重要环节,和产销差、能耗等密切相关。调度是对整个管网压力、流量进行适当的分配。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系统在线提供管网调度的反馈数据,为调度人员调度提供了决策依据。

目前的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以压力调度为核心,通过对管网系统中水厂出水泵站的综合调度,结合管网建模的优化调度模拟结果,实现管网中压力分布较为均匀,达到整个生产系统节能减耗的目标。公司将结合管网水力建模,进行压力、流量监测点的进一步优化布局,通过模型知道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进行在线监测,同时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提供运行数据为水力模型进行校核,使模型模拟精度不断提高,更好地指导生产应用,实现系统的节能降耗运行。

3.3 信息化应用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信息化真正能和实际生产得以结合,需要健全各个部门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制度,对于信息化资源按照部门分工进行统一规划,完善数据的更新维护及实用机制,充分挖掘生产数据及固定资产数据的价值。在设计管网业务的各个部门需要配备专门的信息化维护人员,由管网信息化管理部门将管网信息化资源进行网络数据共享,同时按照各部门业务权限,在数据库中设置不同的级别,对于管网的数据享有一定的网络查看权限。同时,由信息中心开展相关的信息化讲座及培训,让信息化渗透到日常的管网生产管理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结语

供水企业在管网管理中对信息化建设有迫切需求,同时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又对供水管网管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供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供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5点:

(1)供水管网信息化平台的实现应遵循“总体规划、自主研发、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系统功能的相辅相成。

(2)建立水司自己的营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自己的给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

(3)我国水司大部分都具有SCADA系统,只需进行略微的数据传输改造就可以了,我们的生产运营实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其实也是SCADA系统的另一种通讯手段的表现形式。

(4)在各个系统的设计和建设阶段一定要注意各个系统之间在专业上的技术联系,在这方面多花一些时间,避免走许多别人走过的弯路。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3

银川市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5个“严重缺水”大中城市之一,2011年银川市人大常委会确定的银川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有8处※,即:银川东郊水源地、北郊水源地、南郊水源地,南部水源地、南梁水源地、征沙水源地、永宁县水源地、灵武市水源地。上述水源地的水资源80%以上来自地下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地表补给。根据新修订的《银川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银川市城市人口要达到l20万人,最高供水量要达到78万立方米/日,依据目前的水源状况,届时水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不论是建造“宜居城市”、还是打造“宜于创业的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保障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除了寻找新的水源地,尽早采取措施保护引用水源地,建立节水型社会,是银川市政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中,就有12家工业企业和33家规模化养殖户※,有27446农村人口居住,对水源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四二干沟和穿越北郊、东郊、南郊三个水源地的第二排水沟,可以说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同时存在。另外,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和再利用能力偏低,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较重。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源污染、水资源浪费三种因素叠加,客观上放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直接影响到银川市民饮用水的安全保证。如果说水资源短缺是客观地理环境所致,而水源地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则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此,政府和市民都必须明确认识到,保护、治理饮用水源地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越早采取措施清除污染源、建立水源地生态体系,所需成本越少,危害后果越轻,如果拖的时间过长,将会导致巨大的治理成本,而在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方面的损害也将是无法挽回的。

治理地表污染是防止地下水污染、改善地下水水质的重要措施,为此,银川市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专家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进行论证,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先后制定了4部相关的地方性配套法规, 2008年又制定了《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如此密集的规范水资源保护工作,反映出银川市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然而,银川市人大代表和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在银川市引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仍有几家工业企业存在,水源地上的养殖业、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污染,严重威胁水源的安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中规定的2011年治理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二、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不利的症结及其对策

(一)配套措施不到位,执法不利,监督走形式

西方有句谚语,“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理”,控制新生污染源就是最好的污染预防措施,也是成本最低的保护措施。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保护引用水源地环境的首要措施是坚决杜绝新生污染源的发生。《水污染防治法》针对新生污染源的防治问题,规定了五条严格的禁令,一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二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三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四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五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只要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上述规定,饮用水源地上新生污染源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遏制。执行上述规定的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还处于资金积累阶段,当地政府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提高民众经济收入,治理污染的问题还缺乏积极性。

从制度层面看,配套措施不完善也是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国家通过财政支付转移,建立健全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但在实施中,国家支付的生态补偿资金不足以弥补水源地治理的费用。必须要地方政府有相当的配套资金,如果地方政府资金筹措困难,治理工程必然是缓步进行。其次,《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但实际上,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最大的问题是不少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追究。从职责划分层面看,饮用水源地保护涉及环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水务管理、农业管理、林业管理、供水管理、卫生部门等,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职权交叉,有的又无人管理,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又不管污水的回收再利用,需要罚款的时候都想伸手,需要投入的时候都讲困难。事实证明,管理部门多,则管理效果差,环保责任难以落实。

从执法层面看,我国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都规定了政府环保部门对于企业和个人违反环保行为的监督和制裁,也明确了上级环保部门对下位地区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监督,但是, 对于环保部门的不作为,却没有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现实情况是,只要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污染事件,环保部门更多的是服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被动查处。恰恰是环保部门的被动执法,降低了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效果。

从监督层面看,法律虽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然而,地下水环境的监督依赖检测技术的支持和检测信息的公开,民众在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真实的监测信息的情况下,所谓监督也必然是空谈。监督力度小,违法成本小而守法成本高是污染治理不利的主要原因。现实还存在企业、养殖场建设在先,水源地划定在后的情况,缺乏合理的补充而让企业和养殖场搬迁的阻力太大,农村环境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生态农业补偿资金少,水源地企业和村民在承担环境保护义务时抵触情绪较大,增加了执法难度,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运用缺乏协调,未能实现两种手段的相互支持。

nlc202309041248

(二)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

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尽快协调筹措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的专项资金,直接关系到饮用水源地治理的成败问题。根据银川市环保局的调查,银川市饮用水水源地中一级保护区内共有工业企业8家,加油站1个,地下油罐6个,农村居住人口24611人,他们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基本生存来源。按照《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技术要求,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应当实施封闭式管理,这意味着一级保护区上要拆除所有与水源无关的建筑物,迁移居民,并对土地进行植被修复,改造为水域用地、水源涵养林用地、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为此,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

方案一:对一级饮用水源地区域实行土地征收,迁移企业和居民,按照水源涵养区的要求实行封闭管理。这是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据统计,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土地面积共122.77平方公里。如果考虑征收全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土地,依据银川市政府2010年颁发的“银川市征收集体土地及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的规定,综合地价最高每亩4万元,最低每亩1.7万元,平均地价为每亩3.2万元,假设水源地居民能够接受上述土地征收价格,再加上房屋、青苗、温棚、养殖场、果树等各项补偿,征地所需资金超过数十亿元。而银川市政府2011年的财政收入合计为180多亿元,节能与环境保护支出总计5亿多元※,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水源地环境治理的瓶颈,对于银川市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中央的专项资金支持,到2016年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现封闭管理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方案二: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改造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生态环境。实施这一方案,资金是逐年投入的,但投入是长期的,关键的问题是,生态建设区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达到饮用水源地涵养要求?首先是对一级保护区内的8家企业实施搬迁,33户养殖场实行无害化处理。其次是对于一级保护区内近7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涉及2万多名农村居民的生产转型,实施以水源涵养林、湿地维护,对村民居住区实施无害化处理,使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水源地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仅此项工程,同样需要数亿元的投入。这项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受益的不仅仅是银川市民,在地下水相通的情况下,周边及地下水的下游地区都有可能是受益人群。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是一项法律就能够解决的,协调城市与饮用水源地居民和合理利益,决定着水源地环境治理工程的成败。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成立专门负责机构,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应当考虑制定“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就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范围、申请条件和程序、资金审计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成立有民众代表参与的“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门委员会”,包括水源地土地征收监督委员会,水源地生态环境评估委员会等,政府负责,民众参与,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准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建设问题

《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银川市水源地准保护区有4家工业企业,居住农村人口2835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但是在水源地准保护区实施生态农业,由此而增加投入、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是必然的结果,在利润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农民肯定没有积极性。美、德等国都是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双方的矛盾,与污染赔偿机制不同的是生态补偿机制强调的是“受益人付费”的原则。笔者认为,实施生态补偿的前提是客观、准确地确定水源地农民生产转型、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等所需资金的具体数据,以及建立长期的准保护区地下水质检测制度,按照补偿标准与水质优劣相符的原则实施生态补偿,调动水源地居民的积极性。从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看,生态补偿制度是协调城市居民与水源地居民利益冲突的有效措施。

三、建立节水型社会与水源地环境治理并重

节约用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银川市的情况而言,坚持水源地治理与建立节水型社会并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达到成本最小,见效最快。一个地区节约用水的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污水回收再利用的程度,二是工业企业、农业、居民的节水习惯。在污水回收再利用方面,银川市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据统计,2011年银川市的工业污水排放6千多万吨,生活污水排放近一亿吨,而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厂有7家,目前只有3、4家具备中水处理能力,中水年产量为3千万吨左右,污水再利用约占污水排放量的18%。银川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扩建中水处理企业,增加4倍的中水年处理能力。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居民的节水习惯的引导作用。自2004年起,银川市对居民实行的阶梯式水价征收和对企业实施的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办法,通过水价结构调整引导用水人提高节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能否再次提升超量用水的价格,需要考虑民众、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民众和企业的节水意识,养成节水的习惯,逐步建成节水型社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市民不知道《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存在,更不知道该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的进程,不少民众仍然抱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想法,不清楚银川市饮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更不知道应当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承担费用的道理。因此,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应当让广大银川市民参与并了解政府相关决策制定过程,与政府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民众的主动的、广泛的参与,使公众节约用水的行为由被迫变为习惯。

注:※银川市统计局主编,银川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第575页。

参考文献

[1]任勇.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七大问题[J],环境经济,2008(8):32-36.

[2]《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银川市政府2008年制定.

(责任编辑:黄荔)

银川市兴庆区城市公交调查报告 篇4

银川市兴庆区城市公共交通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时间:2012年4月29日至5月16日

(二)调查地点:银川市公交公司、兴庆区商城、兴庆区政府、201路、310路、106路、102路、101路、41路、27路公交车等。

(三)调查人员:王皓宇、赵阳、刘海华、舒小萌、罗豪、童德豪、左淑琴、黄秀礼、付颖

(四)调查方式: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座谈讨论

(五)调查目标:通过对兴庆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的调查研究获得与兴庆区城市交通发展现状、管理状况有关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城市公共交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办法,最终为“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的修改提供有益的意见并提供完善法规制定与落实的建议。

(六)调查内容:调查小组分别对各单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公交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小组对公交管理部门的访问调查,获得调查所需的资料。

二、总体情况

从总体来说,随着银川市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城市框架拉开、市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与公共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交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银川市自2006年以来就把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程作为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大基

础设施建设,新辟优化营运线路,增加营运车辆、提高服务质量等举措,推动了银川公交事业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群众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现在的状况存在一定的不满。

根据本小组在公交管理部门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可知:由2009年5月的统计显示:银川市公交公司在册员工3360人,其中驾驶员2128人、乘务员632人、管理人员82人、辅助人员518人。公司现有运营车辆1066辆,所有公交运营车辆全部达到标准车型(其中空调车206辆),车辆成新率达到95%,在全国名列前茅。万人拥有公交车13.5台/标,线网密度8.76公里/平方公里,营运线路54条,其中无人售票线路38条,线路总长1378公里。2007年底,银川公交公司拥有营运车辆806部,营运线路47条,线路长度930多公里。从2005年到2008年,银川用于公交车辆购置、场站建设的资金累计达1.6亿元。至2009年6月,公交线路与运营车辆分别增加到56条和1177辆,营运线路总长度达到1084.54公里。

2011年银川市增加123辆公交车,2011年12月8日,银川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会议研究决定,计划2012年“新华街商圈”实行停车计时累进收费,以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同时,市政府2012、2013两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购买350辆公交车,发展大公交。

2006-2009年的生产经营状况:公交公司发展与社会效益成正比、成倍增长,与经济效益成反比,企业急剧亏损。2006年至2008年,公司开辟新线路27条,营运公里增加2907万公里,客流增加7995万人次,营运收入增加8825万元,职工增加1538人,主营亏损3349万元(06年赢利11.8万元),购置新车617台,投入资金21354万元。三年来政府投入资金4510万元,油补8116万元。截止08年底,公司欠银行贷款8300万元、车款2143万元。根据09年的工作计划和预算,主营还将亏损3000万元,新增欠款5000万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在2006年至2012年6年的时间里,银川市城市公交发展速度平稳。城府也有一定的投入。另外,在统计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到,就总体而言,银川市公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下面的章节我们来探讨城市公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针对城市公交系统调查所发现的问题

(一)、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现实问题: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目前,在银川市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而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仍然很低。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

2、公交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公交盲区。近年来,银川市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公交线路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速度,3、公交服务水平差。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影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由于长期以来,银川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市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银川城市交通的发展,车辆的保有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矛盾虽然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公交线路与私车线路的交叉,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交通通畅。

(二)、城市公交管理部门的问题

小组认为,这是由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管理部门的现实问题综合导致银川市城市公交发展瓶颈。

第一、公交企业缺乏活力和发展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国有公交企业在原有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深层次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比如投资体制单一, 缺乏投资后经济效益的评价。我们认为,现在的银川市公交公司缺乏管好、用好资产的积极性和约束能

力,垄断经营又使得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亏损额居高不下, 缺乏提高经济效益的激励机制; 设施利用率低, 资产积淀浪费大, 经济效益差甚至影响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主管局与所属企业之间政企不分, 政资不分, 产权不清晰。因而, 企业本身缺乏活力和发展动力。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 是公用性行业, 需要政策的有力扶持才可健康发展。尤其是大型公交车, 承担着很重的政府社会福利责任, 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具体说来;一是缺少科学规范的城市公共交通价格原则指导。不利于公交企业自身的发展, 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 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二是缺乏规范合理的财政政策的支持。城市公交行业的公益性很强, 所以其发展, 必须有强大的公共财政作为重要支撑。三是缺少有利于公交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公共交通不仅仅具有公益性, 还因其外部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政府不应仅仅是制定管理条例,更应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对城市公交的投入。

综上所述,小组成员从两个大的方面总结了银川市城市公交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经营管理上的困难,更不利于在银川市市民权益的保障。

四、我们的建议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小组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城市公交的管理: 首先,加大对我市公交事业的投人是加快公共交通发展的关键措施。公交行业具有公益性, 国有公交企业作为我市公交发展的主体, 在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过程中一直承担相当的社会义务。要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努力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在鼓励公交企业进行市场化营运的同时, 应继续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杭州等城市每年安排5% 的公共财政补贴, 总数多达2亿元。苏州市每年最少拿出3000 万元用于更新车辆、建设场站。我市应根据财政情况逐年提高专项用于公交发展的补贴经费, 主要是弥补公交企业的政策性亏损, 鼓励更新添置公交车辆, 提高高档车的比例等。加大城市公交建设的投人比例, 城市公交建设资金占城市道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外地提出要达到30%-40% , 这一数据可以作为我市的参考数据。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 可给予适当减免养路费、客运附加费、场站的配套建设费绿化费等, 以降低公交车营运成本, 支持公交优先发展。

其次,深化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要解决我市国有公交企业深层次的问题,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理顺各种关系, 使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各司其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交企业行为, 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划清企业各种亏损的界限, 完善财政补贴机制, 为公交企业拓展市场制定有效政策, 引人竞争机制,培育公交市场, 建立适度、有序、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在非垄断性业务中, 公交线路营运可考虑引入国内外先进企业, 开展多家企业公平、高效的竞争。同时,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大科技投人, 制定标准, 提高司乘人员人户门槛, 延长公交服务时间, 满足不同层次乘客的需要。在提高公交服务档次、扩大消费、增加收人上下功夫, 特别是在减少浪费, 降低成本上挖潜力, 使国有公交企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再次,应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通过建立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城市交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撰稿人:王皓宇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5

(银政办发〔2008〕4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银川市规划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请抓紧组织实施。

二〇〇八年一月二十七日

银川市规划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银川市规划管理局为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部门。现将银川市规划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如下:

一、职能调整

(一)银川市市辖三区的村庄、集镇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所在区人民政府审核,市规划局组织论证,报市政府审批后实施;

(二)银川市绕城高速公路圈外500米范围内、沿山和沿河旅游带、机场高速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由市级管理审批;

(三)绕城高速公路圈外500米范围以外(不含沿山和沿河旅游带)和机场高速公路两侧500米范围以外的村庄、集镇建设项目,由所在区统一受理并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

(四)德胜工业园、望远工业园、河东机场片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片区纳入银川市城市规划审查管理范围;

(五)负责市辖三区内城市建筑的外装修及景观设计(含城市雕塑)的审查。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有关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研究拟订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程,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各类

专业规划;参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对各类规划成果进行审核、认定;

(三)负责全市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工作,承担市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市城市规划建设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及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负责市辖三区内城市建筑的外装修及景观设计(含城市雕塑)的审查;

(四)参与各类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它工程设施的规划许可,核发《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建设工程的验线和规划验收工作;

(五)负责全市规划用图的编制和规划管理所需基础图件等技术资料的审核、收集;组织规划设计项目的招投标,推进科技进步,推广科技成果;负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更新和利用;

(六)负责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审查和行业管理工作;负责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和综合利用;组织开展城乡规划的宣传、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七)组织对全市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依法查处规划违法案件;承办有关信访接待、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

(八)负责城乡土地出让“招标、拍卖、挂牌”的规划指导;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九)指导、监督全市集镇、村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监督、检查集镇、村庄规划的执行情况;

(十)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规划管理局内设9个职能科室: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局机关政务、后勤事务工作,负责综合性文件起草、重要会议组织、文电处理、信息综合、文书档案管理;负责机关财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负责办公自动化的组织推动

工作;负责安全、保卫、保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承办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档案管理工作;负责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协助党组开展纪检、党建、妇女、工会、共青团工作。

(二)法制监察科

调研起草规划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承办有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事项;组织对执行国家、自治区、银川市规划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规划方面的违法案件;受理规划执法投诉;组织对建设项目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协调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以及政府督办件、市长邮件、领导批示件;负责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

(三)规划管理科

负责组织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的编制、审查和报批工作;负责建设项目用地的选址、定点工作,拟定土地使用强度标准和限制性、指导性规划设计条件;核定用地性质、数量及具体范围,对用地性质调整提出规划审查意见;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负责乙、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的初审;承办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中的规划管理事项;联系、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

(四)市政工程管理科

组织编制和实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负责城市市政工程管线走向定位、管径及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燃气、供热、电力、电信、路灯等市政工程的规划审批工作;负责城市主要街区广告牌、画廊、招牌、橱窗和报刊亭、电话亭及其他公用设施的规划管理工作;负责为建设单位提供道路及其它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技术条件;负责城市各类市政建设项目的放线、验线及竣工规划验收工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工程部分);负责组织城市规划用图的测绘编制和成果验收工作。

(五)建设工程管理一科

负责兴庆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市辖三区内城市建筑的外装修及广告、景观设计(含城市雕塑)的审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六)建设工程管理二科

负责金凤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负责政府代建项目和市辖三区范围内的加油加气站的规划审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七)建设工程管理三科

负责西夏区城市规划区和市辖三区范围内的工业项目及康居工程的规划编制和审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工业建设项目的放线、验线与竣工规划验收。负责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大片区(宁东化工基地、河东机场片区、望远和德胜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项目的技术审查;监督和指导各开发区按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规划落实建设项目,核发《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八)建设工程规费收缴科

负责规划建设项目城市配套费收缴工作。

(九)村镇规划管理科

拟定全市集镇、村庄规划的指导性意见,制定地方性的村镇规划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负责城市规划控制区内集镇、村庄的规划审批和管理;负责县(市、区)重点建设地带的规划审查和建设项目规划管理;指导、监督县(市、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指导、审查小城镇建设、村庄建设中基础设施和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工作;负责示范小城镇和“塞上农民新居”建设有关工作。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行政编制28名。领导职数:局长1名,副局长3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9-15名。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6

“十一五”期间,全市粮食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粮食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经济形势,严格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紧紧围绕州、市粮食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开创了全市粮食工作的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归结起来,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粮食宏观调控得到加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建起中央、省、州、市四级粮食储备1866万公斤(其中中央储备286万公斤,省级储备500万公斤,州级储备300万公斤,市级储备750万公斤,市级储备油30万公斤),使我市储备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州储备粮规模的57%,而且确保了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2006年至2009年,全市年平均收购粮食3500万公斤,国有粮食企业在收购中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完善了粮食监测预警机制和粮食应急预案,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产业跨越发展。近年来,市局紧紧围绕市委政府提出的“推进三大战略,发展三特经济,打造三力利川”的总体发展思路,对粮食产业进行了认真谋划和重点扶持。一是成立了利川市粮食行业协会,建立了粮食经纪人档案;二是制定了《利川市亿元米业产业工程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了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三是整合优势资源,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全市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29家,其中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县)级龙头企业6家,2009年完成工业产值2.8亿元,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四是切实抓好订单生产。2009年全市完成订单基地面积11.3万亩,其中:水稻面积7.5万亩,油菜籽面积3.8万亩。粮油订单基地使4个乡镇的25065户农户直接增收828万元。五是强力实施品牌战略。目前,我市“支罗贡米”、“花台贡米”、“利南坪”3个品牌已经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进入武汉、深圳、广州等许多大城市超市。“金黄甲”优质大米被认定为州级知名名牌。支罗系列产品还被省粮食局、省粮食协会授予“放心大米”称号,“兴盛福精米”、“口福香”等名牌市场占有率正在提高,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仓储设施建设稳步加强。近年来,在省、州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投入资金757万元改扩建了利川粮食储备库中心粮库,新建仓库10栋,仓容量达3.063万吨,并取得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同时投入28万元建起了利川市粮油质量检测站,粮油检验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投入20万元添制了抛粮、装卸、输送机械等设备,对确保粮食收购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费用成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出色地完成了全国粮食清仓查库任务。对各级储备粮坚持按期轮换,推陈储新。常年抓好科学保粮,层层落实储粮安全责任制,确保“一符、三专、四落实”达标,确保了粮油安全储存。

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下属15个粮油购销公司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按经济流向实行重组,同时对购销企业职工实行置换身份、全员买断、择优返聘。到2007年,全市由原15个粮油购销公司、1个军粮供应站合并组建成3个粮油公司、1个军粮供应站。2008年,又顺利将1站3公司合并组建成为现有的1个国有独资企业--利川市粮食储备库,同时将原市军粮供应站并入粮食储备库。合并后的企业现有资产474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68万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仓库总容量66125吨。企业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返聘职工84人,并确定了劳动关系,实现了“一县一企”目标。通过改革,企业逐步建立了粮食风险基金,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完善,企业连续实现了五年盈利。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把项目建设与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宏观调控、粮食应急应变能力以及粮食经济发展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审时度势,周密谋划。

一是成功申报了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利川粮食物流中心项目是省粮食局、省发改委重点支持并列入全省“十大物流节点”和国家发改委扩大内需“第四批”投资计划的项目。项目位于凉务乡集镇处,规划面积200亩(前期实施127亩),是集仓储、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内容为5万吨的粮食仓库、15万吨的粮食交易批发市场、年4.5万吨的粮食加工厂等,项目投资规模为7000多万元。自申报以来,市局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率项目专班多次上北京跑武汉,在项目的筹划、论证、拆迁评估、征地及手续报批、资金筹措、征地补偿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地征用 111.672 亩,涉及农户161户,围墙工程已全部竣工,累计已投入资金778万元,“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二是大力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该项目是国家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2009年,经过粮食部门积极争取,我市在全州率先争取到6000套丰产仓项目建设指标,每套丰产仓国家投入400元,总投入规模为240万元,根据有关专家评审,每套丰产仓每年为农户减少损失180元以上。减损就等于增加收入,完成6000套建设任务,实际上每年为农户增收108万元。通过市粮食部门的组织实施,于今年六月底前全面完成了6000套丰产仓建设任务。被评为全省丰产仓建设先进单位,受到了省、州粮食局的表彰。

截至2010年11月,市国有粮食企业已完成购销任务2000万公斤;实现利润20万元;全市实现粮食产业化销售收入3亿元;完成粮油订单基地12万亩;完成丰产仓建设任务6000套;利川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土地、规划手续已经落实,围墙工程全面俊工,提前完成了市委政府及州局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粮食储备体系仍然薄弱。一是各级储备粮食应急规模小。目前,我市虽有中央、省、州、市四级储备1.8万吨,但与国家储备规模要求和政府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存在差距。二是粮食收储设施分散、规模小。我市有遍布各乡镇的粮食收购网点22个,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式仓,功能单一,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粮食物流的需要。三是仓储基础设施老化,配置差。目前全市有仓库51栋,总仓容 5954万公斤,其中80%的仓库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效仓容不足60%。

2、粮油加工体系建设滞后。全市纳入统计的粮食加工企业共29家,其中获得工业产品许可证只有11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有5家,清江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州级龙头企业,市(县)级龙头企业有6家,但是目前29家企业规模都偏小,据统计,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个,1000—2000万元企业1个,500—1000万的企业共4个,100—500万的企业1个,其他20个企业的产值都在l00万以下。规模不大造成的结果是资源整合不够,企业主之间盲目竞争,缺乏市场眼光,造成资源利用不充分,带动力不强,更深层次的影响则是产业的健康发展。

3、粮食检验检测设施不足。市粮食质量检测站作为国家粮食局授权的国家粮油质量监测机构,目前尚无正规的检验场所,且专业技术人员少,设备设施急需升级换代,难以全面开展工作。

4、粮食应急体系和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不完善。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粮食应急设施体系,库存规模极小,技术装备落后,应急储备时间短,粮油应急保障能力弱,粮食应急压力较大。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还未全面建立,粮食信息服务系统硬件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从事粮食信息服务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市场分析人员十分匮乏。

5、利川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进展不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恩施利川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作为全市的重点工程全力打造。但由于征地及上级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不配套等原因,导致该项目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融资难度大,铁路专线申报尚未获得批准。因而,增大了招商难度。

二、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是全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粮油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发展粮油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创建名牌产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促进粮油产业链延伸和粮油资源转化增值,实现粮油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市粮食局将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将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粮油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旨在提高粮油种植水平,直接为农民增收,同时为粮油工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从而推动粮油产业化发展。我市现有水稻订单基地12万亩,“十二五”期间,按每年增加2万亩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可达22万亩,投资规模达到1500万元,预期产值4500万元。现有油菜基地5万亩,“十二五”期间,每年增加1万亩,“十二五”期末到达10万亩,投资总额达到1000万元,预期产值达到2800万元。将会为我市粮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新增粮油工业生产线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五条粮油加工生产线,即日产100吨的大米加工生产线、油菜籽加工生产线、玉米加工生产线、马铃薯加工生产线、附产品开发生产线。以此加速粮油加工业发展,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推进粮油产品转化增值,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丰产仓建设。针对目前农村粮食产后仓储设施、技术、管理差,鼠害、虫害、霉变严重的实际,加强丰产仓建设,提高仓储水平,是一项紧迫的建设任务。计划新建丰产仓56000套,2010年已完成6000套,到“十二五”期末完成6万套建设任务,每套丰产仓储粮2000斤,按每年5%的减损率计算,到“十二五”期末,可为粮农增收3048万元。

四是亿元米业工程建设。亿元米业工程建设是推进粮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加快特色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粮油企业兼并重组,扶持状大龙头企业,扩大粮油食品转化增值空间,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战略举措。扩大现有29家入统粮油加工企业规模,重点扶持湖北两江源食品有限公司等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日生产能力达到50吨以上,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整合以清江源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利川大米加工优势资源,搬迁进入利川粮食物流园,改、扩建大米加工生产线,形成年生产能力5万吨、产值1.5亿元的大米产业化龙头企业。整合“花台”、“支罗”、“兴盛福”等2至3个核心品牌,提升品牌级别。引导企业争创“无公害产品”、“绿色环保产品”、“有机食品”、“国家知名品牌”等称号,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粮食物流中心建设。一是加大凉务铁路货运站建站扩容的争取力度;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具体分三步实施:一是迅速平整场地,实现“三通一平”;二是修建5万吨仓库;三是启动一条日产150吨的精米加工生产线;然后根据货运站的争取情况再建15万吨的粮食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中心,确保“十二五”期间正式投入使用。

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加大政策支持、环境治理、融资协调三个力度。

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面:一是要加大政策争取力度,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申报集粮食收购、加工、营销为一体的功能完善的现代工业项目,争取国家、省、州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二是要根据利川实际,制定出有利于粮食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政策,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三是职能部门要用足用活相关扶持优惠政策,能变通则变通,能灵活则灵活,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信息服务、道路交通、土地征用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方便,搞好服务。

在环境治理方面:一是要切实保障对企业发展的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防止“贪污政策”、政策执行“走样”、假支持真责难等现象发生。二是杜绝“杀鸡取卵”现象,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制止向企业乱摊派、乱罚款、吃拿卡要行为。四是要严厉打击有损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地方黑恶势力。

在融资协调方面:

要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元融资、“建引”并举的工作思路,通过争取国家政策、加强银行融资、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2、加强基地建设,为精品名牌产品提供优质粮源。

根据消费市场要求,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必然主打精品名牌战略,粮油订单基地是为粮油名牌产品提供优质资源的基础。鉴于我市国土面积大、农田板块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大的实际,必须把基地建设作为粮油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组建专班,目标明确,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奖惩分明。

一是粮食部门要紧密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订单基地建设,扩大基地面积,提高基地种植水平。要使农民懂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从而全面理解粮食订单基地建设是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举措,粮油加工企业要直接与村民委员会、种粮农民签订合同,确保订单面积和种植水平。建立起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企业和农户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加强企、农联络机制与合作机制,进而规范订单经营,完善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连接机制和运行机制。

二是农技部门要严格筛选优质、高产、适宜种籽。“十二五”期间,要从种源上严格把关,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各种自然因素,严格筛选适宜利川的优质良种,严厉打击无证经营种籽的行为,消除劣杂品种,确保优质、高产种籽推广。

三是要强化农业技术服务。要健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和保险制度。提高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控制能力是确保订单基地建设成功的重要措施。要重点抓好水稻稻瘟病、叶枯病、稻飞虱、卷叶螟等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施用量。政府职能部门要督促落实保险制度,减轻农民损失。

四是争取市乡人民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坡改梯、旱改水、农用物资配送、机耕路建设等,把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经费和维修基金纳入财政预算。要因地制宜,切实抓好坡改梯、旱改水、培肥改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防洪抗旱能力,为订单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五是经管部门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以有效控制耕地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合作化进程,逐步形成农业集约化生产,壮大基地规模。

六是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把握土地政策,坚决杜绝乱占耕地和擅自改变耕地啊途行为,切实保护耕地面积。

3、整合大米加工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大米加工企业呈现出“遍地开花”局面。多而杂,小而弱,造成的后果是资源整合不够,利用不充分,产品质量不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低下,并且形成了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把素有“贡米”之称的优质粮源埋没于无形的盘剥掠夺之中。因此,粮食部门、工商行政部门要引导企业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调整企业布局结构。要依法对粮食个体经营户和小型大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登记,对仓储设施、检验检测设备、技术能力、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和没有取得QS认证的企业要依法注销。有效整合大米资源,使中小企业自觉地采取参股、合资等形式,实现兼并、重组,走联合之路。扶持一批(如清江源、兴盛福、两江源等)具有一定引领能力、带动作用、核心地位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快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速度,力争在2015年全面建成集粮油收储、加工、营运于一体、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通过扶强做大,使大米加工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4、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是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要充分发挥“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区位独特”三大优势,把品牌产品变成经济优势,增强我市优质大米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充分发挥我市“支罗”“花台贡米”等一系列具有悠久贡米历史的金字招牌作用,让利川大米走向市外,幅射全国,走出国门;三是要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利川大米品质优良的优势,要按计划有步骤地逐级申报著名商标。力争在2015年实现国家级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实现省级著名商标3-4件,把优势资源变成名牌产品。

5、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抓好附产品和小杂粮开发。

思路创新是快速发展的先导。我市目前粮油加工业发展主要局限在大米加工和油菜籽加工,结构单一,内容单调,还有许多领域有待开发。如大米加工后的附产品和玉米、黄豆、薯类等其它小杂粮开发,这些产品开发资源丰富、领域广阔、前景很好,增值空间很大,仅大米加工后的谷壳和米糠可以提炼糠油、谷维素、糠油蜡、炭棒、植酸、高蛋白饲料等,既可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工业附加值,又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扩大效益空间。在充分延长大米加工产业链条的同时,还要力争通过招商引资、内部融资、龙头企业派生等方式,在汪营、忠路、沙溪、市城区等地兴办附产品加工企业和小杂粮加工企业,为利川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添砖加瓦。

6、加强指导,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鉴于我市粮食加工企业处于起始阶段、企业管理水平滞后的实际,一是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养,二是要加强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采取派出去挂职培训、请进来现场教导或通过信息培训、网络培训、实地考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和敬业精神的优秀管理人才,大力培养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使我市农业产业化工程具有雄厚的人才优势。同时,要用现代企业发展理念指导企业编制工作目标、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考核机制、实施技术创新改造等,使我市亿元米业产业工程在目标管理、制度管理、量化考核、以及在工艺流程、劳务用工、技术创新、市场预测、财务统计等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7

来源:宁夏新闻网

9月12日,2015 TM Forum全球智慧城市主题峰会开幕式在宁夏银川举行。来自五大洲46个国家的政府要员、商业精英,以及智慧城市领域的资深专家和知名学者,围绕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技术进行了主题发言和案例分享,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主题研讨。

此次主题峰会由中兴通讯、银川市政府和TM Forum( 国际电信论坛) 共同承办,旨在探讨智慧城市领域的发展趋势,分享智慧城市发展最新成果和经验。 主要包括主题论坛、观摩智慧银川建设情况、参观中阿博览会—智慧城市主题联合展台三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峰会举办期间,银川市政府与中兴通讯、TMForum共同举行了TMF(中国银川)智慧城市联合创新中心的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三方开始了在全球智慧城市领域的进一步深度合作。新挂牌的联合创新中心将深度结合TMF在电信、IT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标准规范,中兴通讯在智慧城市领域的丰富项目经验,以及银川市政府在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创新模式,助力全球智慧城市领域在产业链合作、标准规范制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峰会期间,最后进行的主题合作展示内容上, 主办方通过实物展示、现场体验等方式对智慧银川、 TMF等内容进行了介绍,让观众能够通过真实的业务体验感受智慧城市给大家带来的便捷。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8

【关键词】规划管理;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规划在当今社会已经不是陌生的词汇了,一座城市想要展现出自己的特色风貌,想要更多的实现城市功能,更好地发展,都离不开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准备,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想要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仅仅靠设计者的智慧是远不足够的,这更要靠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管理。

一、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产生的。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规划设计指的是分析研究城市的布局、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分部安排城市的各个工程建设实施的总体部署。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城市的性质;部署体系;有效合理的利用城市资源;指导经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城市可以协调的、稳定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基础就是要遵循国家的建设发展策略、长远发展计划、局部规划等根本性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市的发展条件、地理优势、产业结构特点和历史条件合理的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规划部署。确保城市的长期建设与近期发展相辅相成,既要保持眼前已取得建设成果,又要为城市的远景发展考虑,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处理好有关土地的分割产权问题,要对可能出现的土地问题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对待某些城市的治安盲点问题上,要有意识地特殊对待,做好防范准备。

而采用经济的、社会的、行政的、有效地管理学知识对已经得到国家批准认可的规划项目进行调节改进,进而指导城市建设的各个部分有序的、有目的的发展,确保城市规划正确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就是城市规划管理。也就是说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就是管控城市规划中已经生成的规划步骤的逐步落实,从而使规划设计真正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可简单的划分为用地管理和建设管理。土地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而城市用地问题正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因此用地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方法。这包括城区规划所涉及到征用土地内容的严格审核与划拨,以及对建设单位是否存在涉及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方面的违章行为的监管。建设管理则是对规划内容中的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也包括新建、扩建以及改建项目,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相关系数指标全面的审查建设步骤,争取多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联

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实施能为规划设計提供较为清晰的理念,为未来的规划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方针,使得规划设计工作能够更加完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的良性作用,才能促进我国城市更好的发展。城市的顺利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规划设计,更离不开统一协调的管理,只有认识到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才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保障城市的科学规划和稳步发展,使城市居民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三、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的具体影响

3.1用地管理方面

由于管理要求是对已有的土地进行合理的有效分配,这也导致在设计之时设计者要按规律办事,既要满足一定的物质元素,同时也要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这就是对已有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通过土地管理,对城市中的园林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设计之时不仅要考虑到一定形式的美观,视觉效果,还要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充分思考,这也是对规划设计提出了地理方面的知识要求。

3.2建设管理方面

设施规划管理的建设管理要求设计蓝图的总体与局部布局要符合未来的建筑体的风格以及造型,不能只顾某一部分而忽略了一定的建筑要求。

3.3城市规划管理的五大实现的目标对设计思想的影响:

(1)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以及统筹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方针。

(2)要实现设计规划与环境资源相协调,通过局部的水资源配调来获得足够的使用水源,借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利用环境资源去达到新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也要注意改善增长方式,保证增长的质与量。

(3)实现规划的重点从简单的明确增长对象、增长速率转移到合理控制环境,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科学有效的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合理安排各部分建设所需的使用地面积,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制定管制和空间政策。

(4)实现规划由原来简单的技术性质文件向大众政策性质的转换。

(5)最后就是要实现规划由原先狭隘的工程领域向更加全面的技术学科发展,广泛采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结论,努力提高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四、规划设计要遵守的原则

(1)整体布局原则:城市规划是对一座城市整体全面的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强调的是整合性,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确保整体和部分两方面的发展能够互相协调,是各个部分在空间布局上能够与整体相衬托。

(2)经济效益原则: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巨大的经济支出,因此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一定秉持经济节约的原则,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安排,科学配置,以确保城市建设投资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

(3)安全合理原则:城市规划中还要面临诸多自然问题,如城市地理位置、自然灾害以及气候条件等等,因此在对城市建设未来的规划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如地处洪涝灾害区域城市的泄洪防涝能力,以及地处地震区域城市设施的抗震能力等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城建中的种种安全问题,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中,规划管理为规划设计提供理念和方针,良好的管理为设计的实现提供保障,也让规划设计逐步得以完善。规划设计在遵守规划管理的原则下,大大提高了设计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使优秀的设计,更易成为现实。城市规划的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使得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加有力的服务于城市建设,也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做出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城市规划设计离不开城市规划管理,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促进成城市平稳、有序、健康的发展。这也要求在城市规划中,管理者要认真负责严谨的实行每一部分的管理监控,不玩忽职守,不以权谋私,真正做到以管理促设计,以管理保建设,推进城市的良性发展。同时要求设计者,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遵循规划管理科学合理的要求,调整好城市规划设计的方向,提出良好的符合大局观的规划设计方案,使城市建设的脚步向着更加理性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沈克西.关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影响探讨.城市建筑,2013年11月

上一篇:《震动》读后感400字以上作文下一篇: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