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2024-06-13

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通用8篇)

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1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广场文化,是指在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广场文化中体现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所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是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直接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感染力。政府、社会和部门要积极行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把握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正确引导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示范活动。如:利用节假日、休闲人群流量扩大,举办各类专场广场文艺晚会、书画、舞蹈、器乐表演等,抓住“寓教于乐”的主题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浓厚兴趣达到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城市和谐建设的作用意义。

一、高品位的广场文化活动能够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带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建设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文化多元化、多样化特点日益明显。广场文化作为公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文艺演出、文艺晚会、文艺赛事、健身健美、展览、美术、书法、摄影展等,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场文化活动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持续时间长、演出场次多、受益范围广,在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满足了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为此,要保证广场文化、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应考率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注重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更适合高品位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城市建设中的广场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让现代生活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魅力。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要抓住与掌控广场文化活动的四个特点与四个功能是关键。广场文化之所以一直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广场文化具有四特点与四个功能:开放性、公开性、免费性、群众性。辐射功能、教育功能、窗口功能、引导功能。四个特点提升了面积的局限性、扩大了参与群众的范畴与不同层次。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作为城市建设窗口文化的体现,我们一定要在内容上要积极健康、围绕政府部门弘扬主旋律,催人奋进,讴歌祖国、体现地域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与引导功能。如: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体现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风俗的文化活动,即受到百姓欢迎、又起到了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利用春夏秋三季季节气候的特点,举办有品位的大中型广场文化活动,让走出户外的群众感受文化的气息,享受精神的食粮,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即受到群众的欢迎还可以为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好坏同样也可影响到一个城市建设的进步的软环境好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前社区建设是国家、社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社区党政组织作为其中的主导力量,应当努力培养社区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中发挥骨干作用。目前还是有很多群众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够去高档的营业文化娱乐场剧院等处消费,如果没有优秀的爱好,其他的不良文化就会乘虚而入,而发展、提升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的水平与范畴内容的丰富性于无形中就激发广大市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创文明生活的良好氛围。社区文化包括有组织的文化活动与自发性、没有约束的集体参与性特点。主要有健身广场舞蹈、交谊舞、秧歌舞、太极拳、太极剑、等形式。这些活动综合地反映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并发挥着它的作用。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因而成为社会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眼界的开阔,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也相应得到提升,这些提升促进了社会得文明程度,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总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展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那么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办好组织好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紧跟时代主旋律,使之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与时俱进的导向作用,让广场文化活、社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2

关键词:社区稳定,社区安全,意义,内容

1 社区稳定的意义

1.1 社会稳定是基层的社会稳定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 或者说基层社会。以社会的方式解决问题, 意味着把社会稳定问题放在基层来解决。城市的稳定一样需要从基层组织来进行, 从而实现以稳定的、强有力的中枢控制系统为保证, 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1.2 社区稳定是生活基层的社会稳定

任何全局性的改革都会对现有的家庭生活产生影响, 要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与代价, 减少人民群众分担的改革成本。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人们的各种需要和要求, 在社区里主要表现为生活性的满足, 非常实在而不那么政治化。通过加强社区稳定的工作, 在生活层面上把问题解决, 这里, 社区物业提供服务的程度决定着社区稳定的程度。另外, 社区管理体制上的一些缺陷或有关人员工作不力造成的社区的不稳定, 影响了群众正常生活的要求, 最终会导致群众由对诸如物业公司或其他中介机构的不满而上升为政府的不满, 并由此触发其他问题的爆发。比如房屋中介公司的工作在社会上是颇有微词的, 所以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改善就应该从解决人们住宿、环境、安全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着手, 实现社区的稳定。

1.3 社区稳定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与社会改革相伴的社会稳定, 在“两级政府, 三级管理”的框架内, 具有强烈的行政意味, 但国家把“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建设”并列, 足以表明尽管两者同样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但其运作机制是不一样的, 更准确地说, 是互补关系。社区建设的一种目标是基层民主建设, 是群众自我管理。相应地, 社区稳定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主要通过社会机制, 即群众自治管理实现的区域社会的稳定。社区稳定因此成为未来狭义社会稳定的一个和机制上完全相同的缩影。在市场、政府、法律和群众自治等多种体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社区稳定, 预示着新型社会稳定的确定, 预示着城市发展本身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2 社区安全管理的原则

2.1 指导思想

社区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建立最健全、最完备的组织机构, 尽可能选用先进的设备、设施, 选派最具责任心的专业人才, 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千方百计地做好预防工作, 最大可能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 杜绝万一出现的安全事故, 要根据具体情况, 统一指挥、统一组织、及时报警, 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进行处理, 力争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点。

2.2 社区安全管理的原则

2.2.1 思想落实。

要把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 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管理。要大力宣传安全教育, 组织学习有关的法规和规定, 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和内部制订的各项安全制度、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等。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在相应的整体治安的宣传和落实上各尽其责。通过宣传和不断学习, 使广大员工和业主、使用人重视安全, 懂得规定和要求, 自觉遵守, 主动配合, 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2.2.2 制度落实。

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对社区治安的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 在制度上得以落实。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的制度和办法, 如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操作规程等, 并要解决组织贯彻执行。

2.2.3 装备落实。

要配备专门的、现代化的安全管理设备设施, 如中央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消防喷淋系统以及其他安全管理器材设备, 以增强管理的安全系数与效率, 保证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在基层政权建设和改革的新形势下, 社区稳定的工作要服务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实现改革、稳定及发展的协调, 同时社会稳定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应与改革本身的思路相配套, 与改革的内在要求相适应。从目前来看, 从社区稳定着手, 以社区方式来解决社会稳定问题是较好的切入点,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 平安稳定社区建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要处理好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的目的在于“平安”和“稳定”, 以社会的平安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是平安稳定社区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的根本所在, 是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的统一性。但是, 不同社区由于所处地域位置的不同, 影响其安全稳定的因素也不同, 抓平安稳定工作任务侧重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社区由于在建设水平上存在着差异, 决定了对不同社区在力量投入方面的差别。对那些基础较差的社区, 关注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平安稳定的基础建设上, 对那些基础较好的社区, 平安稳定建设要在提升层次上给予关注。因此, 在平安稳定社区建设上, 决不能一概而论, 要避免工作落实上的“一刀切”, 要在对社区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 确定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形成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的多样性。

3.2 要提高社区综治干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是统一思想, 认清抓好综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综观全局, 综治工作已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各级党委、政府已深刻认识到综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并予以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争创先进的大趋势下, 要实现各种层次争创目标, 社区平安稳定是基础。因此, 要求社区综治干部在平安创建中有所作为, 不辱使命, 上下一心, 全民动员, 咬住目标不放松, 全力推进平安创建。二是内强素质, 提高驾驭综治工作的能力。要找准位置, 提高协调能力。有所作为, 通过不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善于协调各方力量, 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指导务实, 要深入下去、走进群众、真抓实干, 树立只唯实、不务虚的工作作风, 让综治成果惠及百姓。三是开拓视野, 提高创新的能力。要有大局观念, 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有新举措;要着眼治安防范, 在社会面控制上有新成效;要着眼资源整合, 在完善机制上有新突破;要着眼务实作风, 在队伍素质上有新提高。四是争当内行, 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强化工作责任制, 落实岗位考评制, 通过施加压力, 增强动力, 激发活力, 促进社区综治干部业务精通, 能参善谋, 善于解决问题。

3.3 要善于“借势”推进, 搞好配合与衔接

平安稳定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与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物质文明建设等一起构成了社区全面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面。社区全面建设的各个方面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彼此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社区的平安稳定会对社区其他方面的建设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反之, 社区其他方面建设的长足发展又会推动社区平安稳定工作步入新的层次。因此, 在开展平安稳定社区建设过程中, 必须兼顾到社区其他方面建设这一因素, 围绕中心工作, 结合“三个文明”同步发展, 必须将其纳入到社区全面建设的整体之中去加以谋划, 找准与社区建设其他方面的对接点。

安全社区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 是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建设和谐社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以及保障公共安全的基础。因此, 在我国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参与精神;文化活动

0 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来看,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区建设在手段和方式都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社区文化部门对群众的兴趣爱好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根据群众的兴趣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活跃了社区气氛,构建起了和谐的社区环境。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应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应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社区文化氛围,提高生活质量。

1 社区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社区?按《辞海》的解释,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所谓社区,就是由一群具有个性特征且相互联系的人组成的和谐共处的区域或团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那么,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区域共同体包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是一个地域性集合文化现象,具有一些与其他文化现象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現为:

(1)区域性。这是社区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受到特定环境条件、居住人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个社区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因素质爱好不同,会对社区文化活动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气。

(2)和谐性。社区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共同建设起来一种群体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全社区成员所遵守的一种文化范示,体现出和谐性的特征。

(3)群众性。社区文化是地道的群众文化,群众是策划者、表演者,也是观众和裁判员,它是扎根于社区居民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身心能得到充分的愉悦,从而也对他们创造的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是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如果没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也就是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 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当前的社区文化来说,先进性和群众性是其重要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狭义上讲,只有社区稳定了,社区群众和谐了,城市整体社会氛围才能和谐,整体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区文化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

(2)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在社区建设中,构建先进的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保证社区文化是先进的,还要保证社区文化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保证社区文化能够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提高社区文化的发展质量。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对社区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

(3)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因为有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社区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保证,进而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对社区文化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社区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看待。使社区文化能够成为广大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参与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性,满足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

3 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基于社区文化的先进性和亲和力,社区文化活动具备了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的特点,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能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方式,找到了丰富业务生活的方式,将空闲时间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兴趣,还活跃了社区气氛,对社区群众和社区文化部门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使社区群众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并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社区群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社区群众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

(3)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有了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满足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群众的兴趣爱好,构建有意义的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其中,发挥社区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质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霜.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生活品味[J].群文天地,2011(09).

[2] 黎雪萍.发展群众文化 促进社区和谐[J].科技信息,2011(17).

[3] 赵彩碧.成庄矿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凝聚企业发展合力实践[J].青春岁月,2011(12).

[4] 金萍女.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观念文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

[5] 于一可.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浅议社区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篇4

行政管理08秋行管本 王亚楠

所谓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在我国,社区管理的概念是在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而提出来的。现代城市履行社区管理职能是其重要功能,而社区管理职能主要是由居委会承担和完成的。

一、绪论

“社区”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来的。他在1887 年出版了《社区与社会》一书,指在于前工业社会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现在人们所说的“社区”通常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展起来的,这一背景就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重铸新型社区结构,加强社区管理有着迫切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并没有经过西方国家社区那样的长期的自然形成过程,而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倡导、推动形成的。因此,社区的构成要素未能得到充分的发育,本应成为社区管理中最重要力量的社区自治组织也就在量与质上都显得与社区管理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这使得我国的社区管理一开始就离不开政府的主导。

社区管理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关,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血肉相连、鱼水不可分的。现在,基层的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越来越多,这是社会有活力的表现。社区管理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在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委员会,没有什么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对象除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外,就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单薄。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则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二、理论综述

(一)国内社区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2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陈旧 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2、社区类型单一 政府作为行政核心,拥有对社区主要的管理权。也就是已成型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所谓两级政府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区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内含于“两级政府”之中,它既是政府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又是调节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枢。三级管理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三者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管理着居委会,并通过它来处理大部分具体的社区事务。

3、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 现行社区组织除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之外,就是指驻地单位。而驻地单位按照行政区划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政府行政指令成了这些单位的活动宗旨。条条块块的行政关系割裂了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系,并且政府职能与社区组织职能错位,从而造成了这些单位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半封闭状况,产生所谓的“单位办社会”现象:一方面这些单位负担过重,它们必须承担建造、维持自己的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责任和经费,并且要支付给相当数量后勤服务人员的工资;另一方面重复建造同类服务设施又不对外开放造成利用率低,社会资源浪费,并导致专业的社区服务组织难以形成。由此看来,现实中社区组织的小社会是大政府直接管理下的,社区组织基本不具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在被动状态下,它很难关心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此外,政府插手各项社区组织的事务,如他们的成员须经过政府认可等,造成了政府管了许多管不好的事,造成了政府机构庞大、人际关系复杂等。

(二)国外社区管理的发展现状

目前,社区管理的国际化影响深远。在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中,较为显著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美国社区管理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1、实行民主管理 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管理职能。

2、社区建设有序合理 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美国政府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建设中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不被破坏。

3、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 在美国,公民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机构或组织提供无偿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美国社区志愿者,年已达万人,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或组织,绝大部分工作是由志愿者来承担。因此,美国社区管理基本是政府规划、指导、资助,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

(三)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借鉴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在国外的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社区管理都给予了广泛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行政监督,社区管理由此获得良好的政治环境。所以,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专家指出对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及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1、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职能定位要从控制走向引导,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使政府从掌舵与划桨的双重角色变为只掌舵不划桨的单一角色,逐渐实现行政、市场、社会的权力分离,形成政府、市场、社区三元社会管理主体结构。

2、转变居民自治方式与社区管理体制 在国外的社区组织与管理上,体现了居民的自治特点,而我国目前的社区管理机构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居委会具有较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国内对于如何改革街区社会管理体制及解决,目前街道行政压力繁重的问题进行了不少的讨论与实践探索,但目前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并且保持较强的运行惯性,因此,借鉴国外社区的管理经验,在管理体制上顺应社区发展,进行管理体制转换,找到根本的解决之道。

3、培育公民社区意识 加大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居民都来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其次,积极推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加强社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社区事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项制度,最后将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引入社区,使居民在社区中能够寻求帮助,问题在社区中得以解决。

三、大兴区金华里社区及其管理介绍

(一)大兴区金华里社区介绍

金华里社区地处观音寺街道北侧,南起清源路,北至海户新村村南,东起碱河与凤河支流的交界处,西至京开高速路;该社区是一个平房与楼房相结合的社 区,一没物业二是未封闭三是外来人口租住密集的社区;辖区主要以平房为主,共有居民485户,常驻人口1295人,流动人口2371人,是本地人口的1.7倍;流动人口严重倒挂。

金华里社区曾被评为区级和谐社区。现有社区社会组织6个,能够坚持开展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有:金华里社区姐妹舞蹈队、金华里社区红袖标巡逻志愿者队伍、金华里社区老年协会、金华里社区养犬自律会、金华里社区党员卫生监督员队伍、金华里社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

(二)大兴区金华里社区管理介绍

随着社区多样化管理模式,打造一区一品的特色服务,这样社区服务项目很符合现在社区居民的需求,一是让居民自己参与进来,自我策划、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为社区新老居民搭建相互沟通的一个平台。三是有力的促进了居民自治。四是有利于社区管理的建设与发展。社区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落实处。

1、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摸范带头作用

党的领导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龙头,在新的一年里,完善党组织机制、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实践党员承诺“十带头”。

(1)为了美化社区环境,造福于民,避免群众上访事件发生,根据金华里社区的实际,支部在08 年4-6月份平整一条长214米宽5米的“金华里社区党员之路”。并在此路西侧栽种一些花草,形成一条花墙,使坑坑洼洼的土路焕然一新。(2)每天由支部党员两人一组,承诺对本社区居民健身场地的卫生及设施维护,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安全服务。

2、开展特色服务和文体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1)根据社区流动人口租住密集的特点以实际出发,金华里居委会06年成立了“流动人员协会”在此基础上为了扩大服务范围,07年向街道又申请一个项目,成立了“新居民之家”。08年延伸并持续发展这项服务,进一步完善“新居民之家”的管理制度。拓宽工作思路,准备办一书报角,为社区妇女提供阅览一些厨艺,怎样教育子女的书籍及报刊。让新老居民一起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础上,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在社区活动中展示他们的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营造“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氛围。

(2)下半年从金华寺1条西墙至居民健身场所周围的墙面上,做一个240余米长的文化墙,字、画并用,内容丰富多彩,有新鲜感,老少皆宜,让居民在休闲之余学到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生活方面的常识,来充实居民的生活,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从而美化社区

(3)以“新居民之家”为主线,成立10—15人的“新老居民和谐宣传队”,宣传内容以贴近居民生活的法律知识为主,号召新老居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4)举办由社区新老居民及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庆三、八文艺会演”活动。

3、以维护社区稳定为基础,创造良好的社区治安环境 为了维护社区的安全与稳定,确保社区财产的安全,由于我社区是平房多楼房少,因此把做好防火、防盗、防煤气中毒、汛期防洪、防灾等安全工作作为重点。首先,要进行大力宣传,发放宣传材料,张贴标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确保社区治安稳定,居民安居乐业。其次,针对社区平房多,使用炉火取暖户多的特点,成立由6人组成的“金华里社区预防煤气中毒宣传员”队伍,配合红袖标队伍,加大对社区预防煤气中毒的宣传与安全防范工作,避免可防性事故的发生。

四、大兴区金华里社区管理分析

(一)大兴区金华里社区管理分析

1、居委会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服务工作不细致 目前,居委会承担了政府相关部门包括民政、助残、救助、老龄、兵役、卫生、计生、调解、治保、青保、科普、团委、教育、就业、国防、统战、文体等17余项服务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要求建立的台帐达35本之多。全年(2009年)承接各类调查表格300份。今年以来,居委又先后承担了多项突击任务,如配合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结核病调查工作、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居委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造成了:(1)居委会认为自己是政府的延伸,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机关化、办公室化倾向严重,疏于主动与居民沟通交流。工作主要依靠两大力量,即楼组长和党员骨干,与此外的其它居民沟通渠道甚少。

(2)居民认为居委即政府、政府即居委,居委所有表态及工作都是政府的代表,居委的自治性质在居民意识中弱化,也使居委会工作受到束缚,不能放开手脚开展工作。

(3)居委会承担大量工作不堪重负,导致许多民生工作、实事工程到居委会后粗线条、行政化的落实冰冷生硬,使居民对很多政府实事、好事不理解、不领情。

2、居民参与度不够,工作覆盖不宽泛 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不够高,经常参加社区会议和活动的居民占10%不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社区活动设计和开展多以老年人为主体,很多年轻人很难在社区中找到自己适合的活动。居委会向各级政府反映的民生问题也大多集中在老年人身上,致使其他群体的需求在社区中很难得到回应。因此导致很多人从未参加过社区会议及社区组织的活动,多数年轻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漠不关心,归属感、责任感下降,社区的凝聚力大大降低,社区自治缺乏基础和活力。

(2)现行居委会工作模式及作息时间,致使居委会很难有时间、精力和渠道与除 老年群体、弱势群体以外的各类群体沟通交流,致使很多人认为居委会是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居委会,层次较低而不愿与居委会沟通。

3、机制体制不尽完善,管理工作不到位 虽然居委会承担着繁重的社区管理工作,有着相应的责任,但并没有“权随责走”。由于居委会的管理职权没有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授权和法律的认可,所以居委会在管理过程中就显得没有权威,缺乏力度。如在“四位一体”中协调物业及业委会中居委、支部的主体作用因没有抓手而难以发挥。在对居委会如何选购路由器的考核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各部门考核中要求的会议次数、活动次数、资料要求等让居委濒于应付、甚至造假应付。而对居委会在居民需求的回应程度、对居民区中特殊人员变化、违法违规问题、热点问题排摸等居委的根本管理职能的考核则少之又少。造成个别居委舍本求末,应付考核了事,对辖区内的问题、矛盾不掌握、不了解,管理协调工作则更无从谈起。

社区工作的显著特点是重管理轻服务,社区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上,体现在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上,体现在自主性和参与性上,衡量一个社区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看这个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程度,而社区居民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程度与这个社区的服务程度相关。目前,社区居民急需的服务,如家政家教服务、就业服务、养老托幼服务、优抚对象服务、保安保洁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导致社区服务体系没有形成,社区服务重点不突出,服务领域不宽,服务形式不新,服务质量不高,从而起不到社区服务的作用。

4、网络沟通缺乏制度,沟通方式比较落后 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网络已经是居民交流、沟通及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主要平台,而因居委工作对象多不是上网族,沟通还是以走街串巷,登门入户为主,因此居委会在网络沟通、网络民意收集以及网络参与及舆论引导等方面参与意识不足、参与手段不够。导致很多小区论坛成为小区群体性事件的源发地。

(二)大兴区金华里社区管理存在问题

1、旧管理体制有缺失 我国现行的城区管理体制是以区、街道、居委会三个层次组成的,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一级派出机构,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街道”作为城市行政区划的最基层单位,代表政府对辖区内的行政事务、社会事务实施管理,是社区组织管理的主体,从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看,尽管这类基层组织继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管理功能,但在体制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建制散、权力小。

建制散,主要是街道、居委会体制没有变化,但管理规模扩大,在城市社区人口激增和流动的情况下,与相当多的居民失去联系。尤其是由于新居民区的大 量兴建,出现城市居民的市内大流动,再加上户口除了儿童入学对外居民生活并无多大影响,因而出现城市内的户籍与居住地脱离的现象。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市区划调整,农转非即农民转为居民,城市社区中农居混杂的现象日益增多,开始出现街道、居委会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据社区管理人员反映,金华里社区的流动人口更新特别快,管理人员往往来不及对整个社区流动人口登记一遍,他们已经更新,或搬走、或迁往他地或返乡,新的租住人员补充而来,在管理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对快速更新的流动人口,往往不能反映实际状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带来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大量出现,成为游离于单位之外的群体;下岗、失业、闲散人员增多,使城市管理难度加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客观上迫切要求社区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必须创新以适应城市管理的需要。

权力小,主要是街道、居委会与市和区政府的各个条条部门之间矛盾交叉,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情况,街道、居委会没有执法的职能但要管理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各个执行部门有权执法却又没有力量直接把法律落实到基层,结果条块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经常出现。

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利不明的问题。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自治部门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区自治组织办理的事务。政府部门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或不易承担好的职能,社区管理中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或者不到位的情况屡见不鲜。长期来看,不仅抑制了民间的活力,也增加了政府的负担。

目前各居委会内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子,有治安责任人、计划生育责任人等,这些项目的责任人都是居委会的主任。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有工作任务都往居委会派发,动不动就要居委会签责任状,使得居委会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并且没有遵循权随责转、费随事转的原则,无权要担责,无费要做事。从法律的角度、从客观现实的角度分析,以居委会目前的性质地位和能力,要承担起责任、办好事确有难度。

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决策率低下,缺乏必要沟通 许多居民仍把社区管理工作完全看作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事,没有把自己看作是社区管理的授权者,对社区的管理工作不关心甚至不配合,对社区内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参与兴致不高,对居委会的选举也不关心,居委会的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由于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都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因而省掉许多麻烦,选举有时成了走过场,居民对居委会缺乏认同。这使得社区管理工作要全面、深入展开的困难较大。一方面,居委会没有能充分发挥在社区的作用;另一 方面,居民生活等方面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也很少求助于居委会。同时由于缺乏基层选举参与的基础,居民对居委会开展的各种社区活动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易开展。

3、社区活动形式单一,居民参与热情不高 社区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是具有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具有社区公共责任的民众。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最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参与,可见社区居民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再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会更了解自身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解决会更有效率。

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 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虽然社区组织的活动也为一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些趣味。但参与居民总在少数,参与热情不高、社区意识薄弱。对于一些上班族,也没有时间、精力参与活动。

另外,社区建设活动经费有限,导致场地、设施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活动只能小规模开展。活动形式、内容也总局限于几个方面,使得活动很没有吸引力,不被居民重视。居委会工作人员及居民均表示希望当地政府能在此方面多加援助,增加社区活动经费,以最大程度丰富居民生活。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社区管理中的现有问题,我们应当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定位政府和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贯彻落实“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原则

所谓“政社分开”,就是促进实现社会各类角色的合理分化,让政府不再担当“千手观音”的全能职责,按照社会事务管理的规律,还原社会组织也就是民间组织或者“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应有社会地位,在我国建构一个多元参与的公共管理新格局。随着行政管理改革的逐步深入,“政社分开”早已提上日程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频率很高的概念字眼。我们进行的政社分开努力,正是为了还原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以其与政府不一样的角色来激发我国社会管理的活力。

我国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在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进行的,适合现阶段国情的应该是一种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政府是当前社区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它的职能是宏观性的,主要在于制定社区建设规划、培训社区管理人员、帮助社区完善必要的服务配套设施、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整合社区资源以促进社区发展,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区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它主要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诸如政府“越位”、居民委员会角色“错位”、社区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社区管理工作队伍薄弱等问题,主要是由于政府管理观念滞后、“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原则贯彻不力以及政府在许多方面的“缺位”。

如前所述,居委会承担的下派任务过重是居委会的突出问题之一。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是强化居委会为民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其次,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 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当经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同意并统一安排,而不得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 基层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布置工作任务时,要将交叉重合的工作综合起来交由居委会协助完成。再次,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区工作,例如人口普查等 众多。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为政府职能下移和居委会减负二者的矛盾症结找到了一条解决的途径。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权随责走、责随事转到中介组织,不让居委会负担过重。

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街道办事处的下属机构,拥有社区自治权和对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督权,履行管理辖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职能。政府应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改变惯用的领导、命令、控制等行政化管理手段,改变因袭旧体制的“本位主义”继续将应由市场和社会组织行使的职能剥离出来。街道办事处应回收本应由其承担的却已转移给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工作,下放一部分社会管理权给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应界定在指导与协助的关系,居民委员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应在法律上加以明确界定。

(二)提升居民民主意识,加强社区民主建设

具有自组织性质的社区自治组织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培育,另一方面,也以居民的民主意识为基础。社区自治组织要代表社区居民的意志和利益,就只能通过民主途径产生。但传统体制下基层社会群众希望有人“为民做主”的思维惯性,仍然在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中根深蒂固。这样的思维惯性,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社区自治组织的自组织性质和功能的形成及完善。因此,为了向理想的社区管理状态逼近,为了形成真正具备自组织性质和功能的社区自治组织,一项最为基本的任务,就是要提升居民的民主意识。在提升社区居民民主意识的基础上普遍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通过这样的民主建设,不仅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会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且,社区也将实现真正的自治。同时,超越边界的政府行为也会 因失去其现实基础而难以继续存在。

(三)加强宣传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创建“服务型”和谐社区

社区集体娱乐活动组织得较少,社区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不大和公开程度不高,居民便捷地了解社区工作状况的途径不多以及居民对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服务不满意,都是影响居民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

“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与社区活动或事务的程度,是社区开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厚度的反映,是社区发展的一项综合指标。” 因此,首先要提高社区居民利益的社区化程度,提高社区管理工作公开透明程度,通过宣传栏、布告栏向居民公告社区工作状况,大力宣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宗旨。

大兴区金华里社区,以各大节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宣传栏、条幅等形式,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辖区企业、学校、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年初,居委会都以问卷方式对社区100户居民进行调查。调查主要从十个方面进行: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物业管理、便民服务需求,社区文化、体育、旅游需求、对居委会工作满意度、需要解决和改进问题。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将社区工作计划、工作执行情况反馈给居民,让居民知道居委会在干什么,在为谁干,在怎样干,在争取广大居民的支持、参与、理解、配合的同时,也使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为居民办实事、真正办到点子上,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社区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达到了增进沟通了解、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

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当然,这种全面并非是包罗万象,其基本特征是,围绕如何提高社区居民在社区中的生活质量问题,组织和指导社区居民运用自助和互助的方式,解决社区居民中的各种生活难题和公共福利,以及提高和完善救助性的社会福利服务。

具体说,当今社区服务的内容一是面向传统福利和救助对象的社区服务。这主要是针对民政工作对象的社区服务,这方面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少。二是为社区居民中有困难者提供便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改善生活的服务,即便民利民的服务。三是对整个社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服务,主要是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的服务。依托社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站、社区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居民接触交流,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平台。

(四)加强社区在岗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采取听讲、讨论和总结交 流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其管理知识,提高其管理水平

各高校要加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设置,培养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并鼓励他们参加社区工作。社会力量办学中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也要加大,为在岗人员提供较多的“充电”机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优化人员结构。

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5

马海燕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在,社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在剖析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意义;对策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它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文化则是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①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即该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精神方面,即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新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制度方面,即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所构成的规范结构。②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社会越发展,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就突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文化建设也是社区建设的内涵所在,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社区文化的引导与支撑,因而社区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社区文化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的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社区作为人们工作外赖以生活和休憩的主要场所,人们不仅希望所在社区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硬件设施,更希望社区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成为大家赖以生存和坚守的“精神家园”。社区以往所开展的一些生活性服务活动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居民希望社区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满足其精神方面的需求。

目前我国广大社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常见的有各种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科普宣传、文体比赛等,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层次等方面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社区成员在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彼此精神与情感的交流,社区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社区居民心中。

由此可知,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而且有助于陶冶居民的情操,以及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

第二,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凝聚力是社区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护社区稳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由陌生到逐渐熟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加强,关怀与帮助增多,也逐渐形成了对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通常,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以及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而越能自觉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改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对于稳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起到了促进作用,故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因此,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第三,社区文化有助于树立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同步,必然增加社会发展代价,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的落后,也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乏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和民族素质,建设现代化城市不仅需要有繁荣的经济,更需要有繁荣的文化。社区作为城市中的基层组织,它的文化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呈现着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氛围,同时城市社区文化在增强对于外来资本与知识、人才和技术的吸引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品牌,已经构成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内涵。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

从1999年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试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刚刚十个年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社区文化建设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社区居民,只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才能真正具有本社区特色。然而目前我国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社区居民,往往处在被动状态,除去自发性的、得到政府允许的兴趣团体活动外,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度很低。另外,社区文化建设的覆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老年人、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一定程度上成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生力军,而真正有能力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实施尽一份力的广大中青年却被忽视。

社区文化建设中主体的错位以及主体功能的缺失,导致政府付出高额的综合成本却难以赢得社区成员的认同,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社区文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

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投资一元独大的局面,导致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多少取决于政府层面对社区文化的认识。有些领导未能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简单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关系不大,也不能短期就见效果,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些领导将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化,认为文化建设就是添一些健身器材、盖几间文体活动室的事情,导致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单

一、重复,文化设施利用率低。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政府一元独大的投资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文化管理资金的需求,改革投资模式势在必行。

(三)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区文化工作者中兼职人员多,专职文化工作者相对缺乏。目前,我国多数社区是由街道办事处1至2位兼职工作人员领导协调社区文化,他们由于工作、时间、精力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身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同时,由于街道文化干部的待遇偏低,加之工作任务繁杂,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现有文化管理干部队伍人员不稳定问题。

第二,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类文化人才普遍较为缺乏,支撑社区文化工作的多数为年纪较大、专业层次偏低的非专业工作人员。且由于开展文化活动和培训的经费不足,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保障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社区的和谐,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文化建设除了在管理机制,投资渠道以及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外,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条件的保障。政策、法规的支持是实现社区文化管理的坚强后盾,只有在政策法规的保障下,社区文化才有可能实现政府指导下的自治管理。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法规。首先,在社区文化内容、组织结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场地设施、群众文化组织合法地位等诸多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工作无头绪、统计无依据、考核无标准、管理不规范;其次,关于政府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权利、责任和指导范围也没有给予详细地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政府干预社区文化管理工作制造了机会,导致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随意下派任务,造成社区文化自治管理趋于行政化;再次,对于鼓励社区文化建设社会化运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不利于打破政府投资一元独大、多元弱小的局面,更不利于多重管理主体的培育。

三、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进而真正实现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将我国广大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本社区的特色,符合本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

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才能有效避免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的情况,进而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

(二)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存在的现状则是,一、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二、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

三、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还会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第一,政府财政适当投资。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基本职责,因此,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维护,还是在人员培训、活动经费上,政府财政都应当给予适当投入。

第二,整合社区资源,减少社区文化活动的费用支出。当前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设施不够、经费不足;另一方面,驻区企业、事业单位的某些服务设施却存在闲置或者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如果能够有效整合社区辖区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为社区文化建设减少很大一部分的费用支出。③

第三,采取市场化运作,适当收费,低偿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中也要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项目时,应适当收费,以维持社区文化的持续运转,否则,社区文化建设会由于经费短缺,难以为继。同时,低偿服务也能促使社区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质量,提升品质,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来看,一、应该及时解决现有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同时创造条件对基本符合标准的人员评定职称,真正稳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

二、应该加强对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三、应该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引进社会优秀人才以及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社区文化服务行列当中。

第二,应充分发挥社区业余文化工作者的作用。社区业余文化工作者通常是真正热爱社区文化事业的热心人士,他们或者本身就是文艺工作者,或者是长期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居民,或者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的热心人士,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与作用,有助于整合社区内的文化资源,提高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健全社区文化管理的政策、法规

近年来社区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推动。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居委会,其功能与性质都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区的管理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也无法与当前的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为了顺应现代社区的发展要求,也为了保证城市社区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定和颁布新的社区管理政策、法规已成为必然。

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持。出台社区文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一方面,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基层社区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权利、职责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有效避免社区文化工作的行政化;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社区文化内容、组织结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以及群众文化组织合法地位。健全与完善社区文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不仅能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而且有助于把广大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注释:

① 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84—86

② 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 2008(8):228 ③ 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2):93—95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Communiti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Ma Haiyan

Abstract:Community culture is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hich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harmonious community and societ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urrent urban commun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cultur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establish a mechanism of sharing community resources, strengthen community cultural workers, improve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management in urban community

Key words:urban community culture;significance;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09年9月17日

诠释生命意义,服务社区百姓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大家好!

我叫,是一个普通的社区工作者,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今天,怀着特别的心情,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在走过了40个不一样的春夏秋冬之后,我对于生命的感悟和诠释,我演讲的题目就是《诠释生命意义,服务社区百姓》

朋友,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令我们深思的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色,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真谛。刘胡兰,用年轻的生命和热血写下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青春;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践行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诺言;而在今天,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名字被我们深深铭记,上至中央高层领导,下至基层普通党员,都在传诵他的“一辈子”精神,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就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他那“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让我们在泪水中见证了一种“伟大”,在我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其实,善州精神并不陌生、善州行为并不遥远!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党员,他就是我们社区的李兴华同志。在他38年的工作历程中,不管是当工人还是担任车间工段长,对工作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把青春和力量奉献给了化工事业,多次受到工厂的表彰。到社区工作后,他不仅是我们社区的人民调解员,还是滇化小区义务的“水电工”。只要居民家中的水、电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只要群众有困难,他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会及时赶去帮忙处理。在不知不觉中,他成了下岗职工们各项事务的义务代办员。因为工厂破产,很多的下岗职工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办理都委托给他。明明知道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缴费流程是非常麻烦的,要在劳动保障局、银行、地税局之间来回的的跑,但李兴华同志却默默的接受着一家家的委托,又来来回回、忙忙碌碌地为他们办理,从没喊过苦、喊过累,看着他疲惫的样子,有时,我劝他歇歇,可他总是说,“小李啊,这些下岗职工不容易,工厂破产了,他们都到外面淘生活去了,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别让他们因为这些小事担搁了工作。”多么朴实的语言啊!李兴华同志就是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平凡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彰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2011年5月的一个深夜,凌晨一点多李兴华家的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这是怎么了?原来是退休老工人叶荣打来的,他有严重的肺气肿,这会又犯病了,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就硬撑着把电话打给了他唯一熟记的号码。情况危急,李新华急忙拨打了120,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叶荣老人家,帮着120急救人员把叶荣送到了医院,他还把出门前特意带的500元钱为老人垫交了急诊费。当老人病情稳定下来,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街上一辆出租车都没有,他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步行了2公里回到了家。第二天一大早又赶着替叶荣联系家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有时间他就去医院探望老人,没时间就打电话去询问病情。出院后,他又亲自己去帮叶荣老人办理住院费用的报销手续。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些年里经他的手处理的群众服务事项的200多件,调解矛盾纠纷50多起,急救危急病人12次,帮助病故家属料理后事38人次。

论发展社区学院的意义及路径 篇7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社区学院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推动力量。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条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模式等已不能满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提高全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就业的压力、生存的需要迫使人们接受高层次的教育, 为此社会要求建立和发展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顺应我国高教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 以及高教大众化的需要, 协助解决社会问题, 透过社区学院独特功能的发挥, 引导社会进步。

一、大力发展社区学院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意志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 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民大众的素质, 提高民族凝聚力, 获得国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内源性动力。

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可能通过某种运动方式使国民达到自觉学习的程度, 也不可能只通过宣传和管理就能形成学习型社会。而必须以人为本, 循序渐进, 引导需求, 指导学习, 为市民创造有效的、便捷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通过服务使终身学习成为民众的自我要求和人生动力来得以实现。在这方面, 社区学院将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大众化教育的功能优势和特有的作用。

由终身学习随之带来终身教育的开展与发展, 体现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教育对人们的学习能够提供科学的、更为有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帮助人们在成人阶段的学习中获得更为有效的结果就成了终身教育的社会责任。社区学院从诞生起发展至今, 切切实实通过社区教育, 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针对基础教育以外部分的学习领域, 并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所以, 在社区教育中发挥龙头作用就落到了社区学院身上。

二、探索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 面对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的作用, 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社区学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 拓展学院功能, 建设学习型学院。

为进一步发挥社区学院在区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 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社区学院应该本着“立足社区, 服务社区”的办学宗旨, 从自身的基础建设和服务功能的开发做起, 了解需求, 引导需求, 创造条件, 搭建平台, 构筑通道, 指导服务, 坚持高标准建设学院, 把内涵发展与服务社会需求结合,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扩大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在拓展学院功能上, 应该做到“两主动三提升”。

1.“两主动”指的是主动对接社会需求, 主动纳入服务体系。

社区学院紧跟区域发展步伐, 以区域发展为契机, 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 积极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区学院应该通过主动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相关组织对接, 与区各委办局对接, 与各街乡对接, 主动纳入区域管理体系、服务体系,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努力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 把教育培训送到街、乡最基层, 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 帮助提升区域人文素质。

2.“三提升”指的是社区学院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

社区学院应该紧紧围绕落实区域发展要求来推动学院工作, 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凝练服务特色, 夯实服务基础, 加大服务力度, 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围绕区域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居民社会文化教育需要, 进行整体策划、项目设计, 强化内涵建设, 提升管理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指导街乡开展社区教育能力。

社会发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对社区学院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不断提升学习力, 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 以创新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不断提升价值, 才能更有效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 创新培训模式, 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服务社会的重点。社区学院应该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主动建立与区内有关部门、机构的联系, 了解他们的教育需求, 制定培训菜单, 应需开展培训。在做大做强原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 探索热点, 拓展新的培训项目, 拓宽培训领域, 扩大培训覆盖面, 努力塑造新的培训品牌, 使社区学院成为更多部门的培训基地, 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为了扩大社区学院非学历教育的影响力, 提供全方位、多层面、多类型、针对性强的培训, 满足区域在岗、转岗、新上岗人员的需求, 提高区域行业、企事业单位员工业务素养和能力水平,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社区学院在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主要应该“创新两模式, 推进两开发”。

1.“创新两模式”指的是创新培训项目管理模式和创新培训培养模式。

建立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培训管理模式, 构建项目开发管理的新机制。整合教学、研究、职业认证各种资源, 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强培训内容体系建设, 建立多种培训模式, 满足社会需要。建立专家、用户、社会评价三位一体的追踪反馈体系, 形成改进机制。推进培训与社区教育的有机互动。

2.“推进两开发”指的是开发培育培训品牌项目和开发合作办学。

分类培育培训品牌, 根据社会需求和不同人群特点做好项目开发。重点开发直接服务区域发展, 推进落实区域发展要求的项目。做精做强政府培训项目, 开发面向市场的自主培训项目, 挖掘更高层次的涉外培训和企业培训项目, 不断地扩大培训的规模。继续加强与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进智力、引进品牌、引进服务,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的效益。

(三) 完善社区教育体系, 服务社区教育。

开展社区教育是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 社区学院自成立以来, 一直立足于社区, 为社区居民服务, 以鲜明的针对性特征保证教育的定向性和有效性, 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活动, 提高区域内居民整体素质,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1.逐步理顺社区教育体制机制, 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指导。

社区学院应该积极构建组织模式, 通过健全学院与街乡的服务机制, 完善学院对街乡的指导模式, 健全文明市民总校对中心校、基层校的管理模式, 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2.不断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为社区教育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充分利用社区学院师资, 稳步推进教师下社区工作, 为社区居民提更实用性课程和紧贴生活的讲座。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社区教育的相关培训, 并注重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队伍。打造社区教育“平民教授”, 扩大社区教育工作者在社区居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库建设, 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探索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采取自主开发、委托合作和购买课程的形式, 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搭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平台, 组织教师对社区居民进行网络课程推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参与脚本撰写和课程录制工作, 同时探索由教师根据主题开发和认领课程的模式。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 不断完善与扩大师资库, 强化师资库的长效管理。通过整合这些社会资源, 增强社区学院的师资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学院师资和课程的需求。

4.精心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扩大社区教育影响力。

通过社区教育实践, 积累经验, 精心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创新, 围绕区域发展要求, 打造出更多新品牌, 同时指导指导街乡开展品牌创建。

5.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借助社区学院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平台, 在此基础上探索分类管理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 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逐步建立起学分互认的大格局。

6.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打造网上社区学院。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网络建设、整合信息资源, 建设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社区教育、学院管理四个信息化平台和社区教育平台管理系统, 为区域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宣传推广、评估考核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 并与网下教学同步开发社区教育网上学习及管理平台, 打造网上社区学院, 形成整合院内外资源的课程开发模式。

(四) 加强社区教育研究, 引领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社区学院应该通过深入社区开展各项活动和调研, 学习、搜集、了解、研究了大量基层社区教育的实际资料和社区工作实际案例, 在此基础上开展大量社区教育应用型研究。这些研究既包括对城乡结合部社区教育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与分析, 又包括对社区民间组织与和谐社会发展、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社区居民需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等多方面问题的探讨。通过加强社区教育研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区域人文素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 心系民生需求;不断探索实践, 形成特色品牌。要在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研究会建设的基础上, 打造更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提高社区学院社区教育研究水平, 为区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洁.建立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我国社区学院.中国农业教育, 2004, (1) :41-49.

[2]杨应崧.论创建中国特色社区学院的几个焦点.教育发展研究, 2000, (12) :56-59.

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群众舞蹈 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

一、群众舞蹈的现状与特性

群众舞蹈可以称为社会舞蹈,“社会舞蹈活动是在一定舞蹈文化背景下,将参与者的社会性相互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的过程。为此,大多以群体形式出现。”

群众舞蹈类型多样,其中有民间舞蹈、社交舞蹈、校园舞蹈、儿童舞蹈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文艺的审美心理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舞蹈便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很好的文艺形式之一。目前中国群众舞蹈的发展十分迅速。

1.群众舞蹈的现状

首先,群众舞蹈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从都市到小城、从广场到厅堂、从文艺晚会到节日庆典,都会出现群众舞蹈的身影。在城市的广场和街巷,每天早晚都会有许多和着音乐与节拍,快乐地学着跳着各种舞蹈的人们,他们视舞蹈为自我娱乐和锻炼身体的最好方式。

其次,群众舞蹈的参与者越来越广。老人、青年、儿童甚至残疾人都广泛参与进来,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和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俏夕阳》,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第三,群众舞蹈的样式越来越多。群众舞蹈几乎吸纳了所有舞蹈样式,不同年龄的群体倾向选择不同的舞蹈样式,老人一般喜爱民族民间舞(如秧歌舞)、交谊舞、老年迪斯科,青年人则喜爱体育舞蹈、街舞等。

从目前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来看,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的时代风貌和精神追求。

2.群众舞蹈的特性

群众舞蹈最大的特点是自娱性。“群众舞蹈起源于劳动,是以带动娱乐、休息及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追求美的享受,出自自己的爱好,以自我抒发情感,自我表现等为目的。因而自娱是第一性,让人欣赏表演是第二性”。

此外,群众舞蹈还具有业余性、社会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舞蹈形式和参与者的增多,越来越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这种文化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群众舞蹈在当今城市和乡村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功能。

二、群众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它包括此区域内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思维信仰、历史传统、地域心态、地方语言等文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是关系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建设品位的基础工程。

1.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的城乡发展非常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许多重视硬件、轻视软环境建设的问题。比如过分重视景观建设,部分社区只考虑路灯、小路、草地、水体、雕塑、喷泉、树种等的规划与选择,还有餐馆、茶社、酒楼的装饰。而中心广场、体育馆等设施则明显不足,没有为群众集体活动做预先的考虑。这使得不可缺少的群众活动场所减少。

另外,缺乏必要的人文组织和规划。很多社区不能把散乱的群众舞蹈活动组织起来,社区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很少。因此,加强社区文娱活动的组织和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

2.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首先,群众舞蹈产生于群众文化,原始舞蹈开始就具有纯粹的锻炼性质。在晚间,当一天的劳累得到休息之后,原始人感到需要活动一下自己的肢体,以轻松的形式把心情和感受传达给别人,表达满足、适意和从生存中得来的欢快。这种舞蹈,是原始人在休息时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而此道理对现代人依然适用。所以,社区群众舞蹈最基本的意义还是提高百姓的身心健康。

其次,群众舞蹈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质。舞蹈具有审美和健身等多重功能,它与多种学科的关系密切。普及舞蹈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提高舞蹈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提升文化艺术水平。舞蹈是群众文化的有机构成,无论是民间社火、广场上的大秧歌,还是各种群众文艺活动中的舞蹈演出,都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群众舞蹈文化活动,可以让舞蹈走进人民生活,使他们的休闲时光更丰富多彩,富有意义。

第三,繁荣群众舞蹈可以促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多种多样、极具趣味的文娱活动有利于培养居民的归宿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社区氛围。

要提高社区建设品位,就必须加强社区文化整体性建设。具体地说,要尊重社区文化的特殊性、开放性和多元性,注重群众的参与性,关注其多层次的需要。此时,大力开展群众舞蹈等文娱形式是比较好的选择,它可以把社区的软硬环境二者联系起来,加速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的形成。

(作者单位:深圳市群艺馆)

参考文献:

[1]冯碧华.社会舞蹈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杨承军.浅论群众舞蹈的特征与作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3]吕新江、王文霞.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建设品位.理论界.2007年第1期.

上一篇:大学生座谈会发言1下一篇:驾校校长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