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024-09-29

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通用9篇)

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篇1

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作者:孙 旺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6704 更新时间:2001-9-17 16:06:

43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城市工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化代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在城市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进入新世纪,以“十五”计划纲要为契机,社区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社区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区建设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那么,大力发展社区建设的意义何在呢?社区建设所遵循的“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推进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城市基层基础,切实维护城市社会的稳定。简单地说,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内涵中真正实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下面,再说说当前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包括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成立居民自治组织,建立社区代表会议制度;加强民间服务组织建设,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

二、社区内涵建设。包括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社区卫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实?quot;治疗小病在社区"的目标;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美化社区环境,动员社区成员广泛参与,把社区建成干净、整洁、有序、舒适的美好家园;加强社区治安,进一步完善社区治安管理体制,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

三、社区外延建设。包括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区关系为突破口,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建立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可以想见未来我们生活的社区将处处显示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居民的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和新型现代化社区社区将出现在我们身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建立基层组织,努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改革

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组织保证的新方法、新路子。社区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的载体,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努力加强社区建设也是

推动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断变革的必然趋势。

所谓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城市社区建设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党组织加强基层工作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了党的领导,又充分展现了城市居民的民主权利,增强了城市居民的整合力。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可见,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而且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一、新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市场经济使社会的流动性加剧,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还有大量从事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其次,企业深化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企业退休职工的管理,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都将分离到社会,必须有一个载体来承接;第三,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除一部分可以通过中介组织承担外,大部分也要由一个新的载体来承接。人员的社会流动性增加,企业深化改革,政府转变职能,使得计划经济体制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很难适应,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这种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社区管理。

(二)加强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富裕了,越来越讲究生活的质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体制的改革,城市居民同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群众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城市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远不能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因此,必须在拓展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推动社区建设。

(三)加强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迫切要求

目前,城市基层管理普遍滞后,居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邪教“法轮功”之所以卷进去许多党员和群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管理薄弱,社区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匮乏。因此,只有加强社区建设,才能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四)加强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是居委会自治功能弱,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问题、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以及对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等各种问题,居委会力不从心;二是规模及划分方法不合理。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区的改造与新区开发,按户口数量而不是按自然地域标准来建立居委会的做法,已显得落后,也不符合城市管理的客观需要;三是居委会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条件差。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居委会干部由离退休人员组成。这些老同志凭着奉献精神发挥余热,为城市社会管理做出了贡献。但年龄大,文化低,体力和精力不足等问题,使他们难以承担新时期居委会工作的繁重任务,难以承担推动社区建设的重任。同时,居委会办公用房短缺,办公经费匮乏,工作条件差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居委会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社区建设,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管理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区建设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牵头探索和推进,是国务院确定的职能任务,也是民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各级民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推进社区建设的主动性。要认识到,推进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巩固、提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改革的突破口和新的工作抓手,是城市民政工作新的着重点。更要认识到,推进社区建设,对于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对于城市基层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对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意义重大。中央领导对社区建设十分关注,在听取了社区建设汇报后,到各地视察社区建设情况时提出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明确指出:“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希望民政部认真研究,提出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办法。在这样的形势下,民政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改革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建设不仅能满足党和人民的需要,而且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期推进社区建设的作用

城市社区是指聚居在城市中一定地域范围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我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当前,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既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一项基础工作,更是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由此可见,社区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局。

(一)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一是企业深化改革,“企业办社会”的“单位体制”逐步瓦解,职工对单位的依附关系逐步弱化,正由“单位人”变为“社区人”;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机关办社会”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这样原来企业和政府中的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被剥离出来,转移到社会上;二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自主权增加,大量富余劳动力涌进到城市,大大增加了城市基层组织在管理上的压力;三是由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下岗人员、失业人员、闲散人员日渐增多,个体户和私营业主增多,对这些人员的行为控制、教育和管理是城市基层组织面对的社会问题;四是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城市基层组织面对的又一社会问题。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消化改革的社会成本,就必须大力推进社区的建设。由此可见,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才能解决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把社区建设好了,社会才能够减轻自身的负担,放下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当中去。相反只有社会进步了,才能推动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要求住得舒适宽敞,追求健康的身心,追求整洁、优美、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通过社区建设还可以增强居民群众的凝聚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激励居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三)推进城市社区建设能够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综合反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管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如市容整洁、园林绿化、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民政福利、居民拆迁安置、居民素质教育等等。这些任务单靠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难以完成,必须改革政府包揽一切的城市管理模式,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推进社区

建设。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才能不断强化居民群众的自我管理意识。只有让居民群众感受到社区这个基层自治组织的优越性,才能让他们在社区建设当中有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视社区如家的亲切感觉。只要每个社区都建设好了,城市建设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可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对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对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基层政权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理范围过少、人员老化等问题,使基层组织开展工作越来越困难,严重制约了基层自治组织的活力。要真正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就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只有把社区建设成为一级地方群众自治组织,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热情,克服以前城市基层政权管理体制的弊端,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社区这个大家庭的建设当中来。

社区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上,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开创社区建设的新生局面。要以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培育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不断完善社区体制机制;以社区居委会日常管理为载体,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政府、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内其他组织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第一信号,突出重点,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形式,不断增强社区服务能力;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重点,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整治、困难群体的生产和生活、就业和再就业以及社区安全等突出问题;以社区党建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对城市管理的领导。

总之,社区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党和政府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基础阵地。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建设和谐社区是我们党长期的不断前进的战略任务,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城市和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的大局出发,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努力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效,把社区建设成人人讲信用、人人有事做、家家安居乐业、生活环境优美、百姓从内心感到幸福的“诚信、创业、平安、美丽、快乐”的和谐社区。

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篇2

为了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的标识系统建设标准和要求, 提高住宅小区的环境性能, 国家住宅小区的标识系统建设应采用新技术, 进行科学设计、优化集成、精心建设, 以提高住区高新技术含量和居住环境水平, 满足居民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于2011年11月立项《国家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课题研究工作 (建住中心函【2011】68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和南京建邺城镇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 会同南京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晒煌标识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有关参编单位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 系统归纳总结了近些年来国内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在规划、设计、分类、材料、安装、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结合江苏省的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及南京金鼎湾等优秀工程实例, 编制了本技术导则, 本导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较系统的国家A级住宅小区的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

本技术导则课题研究从2011年11月立项, 2012年3月正式启动, 历经多轮修改调整, 2013年2月底完成初审稿, 2013年3月12日在南京举行《技术导则》专家论证会并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专业审查, 后经过国家住建部相关主管部门审查通过, 历时近两年的时间, 《国家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将于2013年11月底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2.1 标识系统概念

住区标识系统是指针对住宅小区内、外部的空间和环境而进行的一项具有方向指向性和地点指向感的视觉引导工作系统。通过它, 不仅使小区内的楼宇建筑、公共环境、服务设施、管理处所及各种空间与人有效联接, 同时也使这些内容与外界空间有利相连。住区标识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和人性化的住宅小区中必备的基础性设备和设施。

2.2 课题研究成果

系统收集、归纳总结出先进做法和实例, 出版发行《国家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一书, 本技术导则由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正文包括总则、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原则与要求、住宅小区标识系统设计与技术要求、住宅小区标识系统管理规定等四个部分, 附录包括住宅小区常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国家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的优秀实例、标识系统材料类型介绍、标识系统灯源类型介绍、标识系统安装类型介绍等五个部分组成。本技术导则可用于国家各类型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的规划、设置及使用。

2.3 总体目标与建设原则

(1) 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地方政府总体规划的要求;

(2) 标识系统系统的等级标准应与项目开发定位相适应并成熟可靠;

(3) 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4) 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应与土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同步进行;

(5) 标识系统必须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并达到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

(6) 标识系统系统建设应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住区信息设备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2.4 住宅小区标识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在不同的环境区域内, 对标识系统的设置都有与之相关的针对性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在住宅小区内设置标识系统, 其原则和要求如下:

(1) 系统性:a) 应保证同一小区标识系统内如导向信息的连续性、设置位置的规律性和导向内容的一致性b) 应保证在同一个住宅小区标识系统中色彩的统一、设计风格与设计形式的同一、使用材料与规格的统一、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有效的系统。

(2) 协调性:a) 小区标识的设计应与建筑环境、景观环境相协调。必须充分讨论标牌的尺度、位置、色彩及材料的选择。b) 要符合正常的视觉习惯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c) 在同一区域中, 同类导向要素的尺寸、设置方式和设置高度宜相同。在整个小区标识系统中, 表示相同含义的图形符号或文字说明应相同。

(3) 醒目性:a) 应保证小区标识在所使用的环境中尽量醒目, 设置在易于发现的位置并避免被其他的固定物体遮挡。b) 小区标识如果需要在夜间使用, 应保证有足够照明或使用内置光源。

(4) 准确性:保证小区标识系统中所列导向信息符合小区实际情况, 避免误导。

(5) 识别性:保证小区标识系统中各图形符号、文字、箭头指向等具体内容的清晰明了, 使信息与信息 (如标志与标志、标志与文字) 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让人理解, 易读易懂, 使观者在近处或远处短时间内即能识别。

(6) 友好亲和性:设计界面应该亲和且友好, 体现以人为本, 让使用者充分获得尊重与关怀。

2.5 基本术语、定义以及使用原则

国家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主要可分为:物业系统标志、业主系统标志、道路指示系统标志、环境指示类标志、提示类标志、禁令类标志、安全类标志、其它类标志 (会所指示类标志、施工类标志、销售类标志、无障碍类标志等) , 常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进行统一和规范。

2.5.1 基本术语和定义

(1) 物业系统标志 (Property system sign) :由图形符号、文字、颜色、几何形状 (边框) 等构成, 用于表达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等特定信息的标志。

(2) 业主系统标志 (Owners of the system sign) :由图案、服务信箱、电话等构成的业主类标志, 用于表达住宅小区内各类业主主体服务、协调等信息的标志。

(3) 环境指示类标志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ign) :向人们提供某种信息 (如标明住宅小区内某设施或公共场所位置等) 的图形标志, 基本形式为正方形边框。

(4) 道路指示系统标志 (Road indicator system sign) :由提示标志和箭头结合所构成的标志, 在住区内用以引导人们选择方向。

(5) 提示类标志 (Prompt sign) :向住宅小区的人们提醒注意事项等信息的图形标志, 基本形式为正方形边框。

(6) 禁令类标志 (prohibition sign) :禁止人们不安全行为的图形标志。基本形式为带斜杠的圆边框。

(7) 安全类标志 (warning sign) :提醒人们对周围环境、事物引起注意, 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标志。基本形式为正三角形边框。

2.5.2 使用原则

(1) 设置住宅小区用公共信息图形标志应遵守GB/T 15566规定。设置与消防有关的标志应遵守GB 15630规定。设置与安全有关的标志应遵守GB2894规定。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应遵守GB 5768规定。

(2) 图形标志应有足够的尺寸, 设置在最容易看见的地方, 并使大多数观察者的观察角接近90º。

(3) 图形标志应与环境相协调。同一住宅小区图形标志的设置形式应在风格上保持一致。

(4) 尽量使用适量的图形标志将必要的信息展示出来, 避免漏设、滥设。

(5) 图形标志设施不应存在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

(6) 图形标志设置后应定期检查。发现损坏, 影响其功能或美观效果时, 应及时予以更换。

2.5.3 使用要求

2.5.3. 1 颜色

(1) 图形标志的颜色使用应符合GB 2893的规定。无“警告”含义的图形标志不应使用黄色, 无“禁止”含义的图形标志不应使用红色。提示性或导向性图形标志的使用颜色选择顺序如下:

a) 黑色图形, 白色衬底;

b) 白色图形, 绿、蓝、黑色衬底;

c) 蓝、绿色图形, 白色衬底;

d) 在保证图形和底色对比强烈的前提下, 金属载体的标志牌可采用载体本色作为衬底色。

(2) 禁令性标志的颜色应使用白衬底、黑图形、红色斜杠或边框。

(3) 消防标志应使用GB13495规定的颜色。

2.5.3. 2 文字

(1) 一般要求:尽可能只使用图形符号而不附加任何文字。如必须使用文字, 则应使用标准的简化字。文字简短明了, 表达方式统一。

(2) 不带符号的文字:仅在没有合适的图形符号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时, 可仅使用文字作为提示标志, 或与箭头结合成为导向标志。

文字提示标志应附加英文对应词, 其英文字号应小于相应的中文字号。

(3) 补充文字:使用文字补充信息时, 可附加对应的英文, 其英文字号应小于相应的中文字号。

(4) 符号名称:导向标志不应附加符号名称。提示标志可附加符号名称, 并鼓励使用相应的英文对应词。同一场所的提示标志是否使用符号名称及英文对应词应保持一致。

(5) 文字字体:中英文字体应使用较显眼辨认的字体。英文用大小写混合字母来表示。

3、标识系统设计与技术要求

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中数量、点位、造型、内容及相关要素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3.1 空间整体规划的设计原则

(1) 分析标识系统所在的空间环境, 明确空间环境的形态、尺度、易识别性等空间特征。

(2) 分析空间环境中的交通状况, 确定交通流动线路中所需连续的导视标识信息。

(3) 根据分析确立导视标识符号 (文字、图形) 、导视标识设施版面 (导视标识符号的承载面) 的形状、大小、色彩、亮度等参数进行设计。

(4) 针对空间环境特征进行标识设施载体的规划设计及设置, 提升空间整体形象。

3.2 设计要求与设计要点

(1) 设计作品在色彩、尺寸、造型、材料等方面符合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特点, 符合人的实用功能需求。

(2) 设计作品要注重对人精神层次的需求, 对特殊人群和各个特定社会群体的特殊关怀。

(3) 确定设计中的使用人群, 确定设计中的舒适尺度和安全尺度。

(4) 根据不同的位置设定不同的指示方向:前、后、左、右 (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东、南、西、北 (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

(5)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方向, 准确的方向保证了不同的人能到达不同的地方。

3.3 标识系统中色彩、色调及相关要素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1) 根据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对色彩的象征性和不同色彩产生的不同视觉心理, 使用合适的颜色。

(2) 色彩、色调选用依据:导视色彩的设计要根据和谐、均衡、个性鲜明的原则, 选择符合环境特点, 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符合国际潮流的标准色彩。关于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 一定要严格去规范它的整套色彩体系, 同时还要注意辅助色的搭配使用, 如利用不同的辅助色表示不同的区域。

(3) 一般性要求:标识导视系统的用色一般来讲忌用三原色和黑、白色。宜采用二次调配的色彩, 变化多, 色相和明度都可调整, 可以给人新的感受。

1) 色彩要统一:在住宅小区导视系统中, 所有的色彩应统一, 使每一个标识不管在系统中的哪个地方, 都能反映出它是系统中的一部分, 同样也使人一见到同一色彩的标识, 就知道自己仍处于系统的区域范围之内, 同时, 也以此来强化系统的群体性、成套性和完整性。

2) 用色要少:宜控制在两色之内, 可利用基色的阴阳变化, 提示功能。

3) 背景的反衬:宜在复杂背景色中采用明快色彩的边框使标识从背景色中凸显出来。

4) 夜视功能:某些场所下需要标识具有夜视效果, 在白天的情况下, 色彩满足系统统一色调的要求, 而在夜晚则要求它发光。

3.4标识系统工艺要求与材料选择

在一般情况下, 安放在永久性公共空间的标识指示牌原则上应该是免维修, 不宜采用耐久性差的材料及制作方法。

3.4.1工艺要求

(1) 经济性:导视系统使用工艺应具有经济性:包括工艺路线与工艺成本两个方面。工艺路线的经济性表现在所设计的工艺步骤应避免过多繁琐的环节。同一种工艺会有几种工艺路线, 选择工艺路线短的, 就具有经济性, 它是效率与效益的体现。工艺成本的经济性主要是指所设计的工艺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商品的实际使用的特征和商品的价值。

(2) 可行性:工艺设计的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图纸具有可操作性。应避免图纸设计在施工制作过程中出现不能实现的情况。二是工艺设计步骤需要做到合理、可行。

(3) 综合性:在制定工艺路线时需要考虑到技术要求与实施条件的可能, 又要考虑到生产效益;既要考虑本道工序的效果, 又要考虑到给下道工序是提供了方便, 还是带来了"麻烦”。

3.4.2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

(1) 视觉表现原则:标识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视觉传达、信息传播。所以在选材上首先要考虑视觉效果及表现的需要。如需表现传统文化和自然淳朴的风格, 就要考虑用木材、石材等材料;要有时代气息, 个性新颖、独特, 可以考虑用亚克力板、玻璃钢、铝塑板、PVC板、阳光板、弗龙板等。

(2) 施工结构合理性原则:在考虑视觉效果后, 施工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不能确定其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能承受外界压力的情况, 坚决不能施工, 以免留下安全隐患和后续维修的麻烦。

(3) 使用期限的考虑:临时性标识由于使用时间短、普通材料基本都能满足, 只要充分考虑视觉效果和使用成本就可以, 长期性标识选材时久要注意使用的寿命, 选材不当不仅会对客户造成损失, 也对以后的维修带来麻烦。

(4) 使用场地的选择:标识系统的使用场地根据建筑环境分为室内和户外两种。户外使用时要经受太阳光照射, 还有风吹雨淋,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选材和工艺。其次,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会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在设计时也是要慎重考虑不同的气候环境。

(5) 使用和服务维修的成本:优秀的设计方案有很强的执行力, 设计方案应考虑实际情况, 在实际承受经济范围, 制作设计方案, 达到方案的最佳效果。

3.5标识使用寿命与设计制作的关系

(见表)

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在投入使用后, 为确保使用寿命及使用功能, 需由建设单位指定相关部门进行后期的组织管理, 通常情况为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

4、结束语

本技术导则研究内容较全面, 体现了系统性和可识别性, 具有可操作性, 对规范国家A级住宅小区的标识系统建设和提升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水平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家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课题研究的参与单位、先后历时时间、专家论证审查等基本情况, 阐述了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并介绍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技术导则主要构成等情况, 从总则、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原则与要求、住宅小区标识系统设计与技术要求、住宅小区标识系统管理规定等四个部分, 详细介绍了技术导则最终成果等相关情况。本研究成果为目前国内第一部较系统的国家A级住宅小区的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 为了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的标识系统建设标准和要求, 提高住宅小区的环境性能, 提高住区高新技术含量和居住环境水平, 满足居民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等, 将起到积极促进和提升作用。

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篇3

摘要: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相比网络媒体诞生前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有着鲜明的特点:主体多样化;渠道多元化;内容丰富性;受众情绪化;影响广泛性。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思想建设为主导、以文化建设为主线、以网络阵地建设为保障。

关键词:高校 思想文化 网络阵地 特点与内容

1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主要特点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播思想文化为内容,通过采取多种积极措施,促使网络成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关键步骤,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探索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具体对策,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高校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相比网络媒体诞生前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有着鲜明的特点。

1.1 主体多样化。在高校传统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过程中,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堂教育,大学生大多只是单纯的“接受者”,而网络传播的出现达到了主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同时由于网络虚拟社会中可以不公开真实身份,曾经被动接受信息的“靶子”大学生也开始畅所欲言的表达意见和观点,日渐成为了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中的主体,并以各自为中心形成一定圈子,在学生当中产生不可小觑的思想文化舆论力量。

1.2 渠道多元化。在网络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年轻群体的集散地、时尚元素的领跑者,除使用新浪网等主流网站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之外,还开创了复杂多样的信息传播渠道。各高校的BBS论坛、帖吧热帖纵横;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QQ、MSN、飞信等聊天工具,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更有风靡一时的博客、微博的不断开通,使得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更加亲近。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这些渠道加以利用,引导大学生进行正面思想文化信息的宣传和交流,那么高校思想文化工作一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高潮。

1.3 内容丰富性。互联网络内容之丰富、信息之庞杂、服务之全面是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比拟的。网络媒体作为新闻的集散地、知识的新载体,为思想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议题”,但因特网没有根据受众的立场进行明辨是非的能力,虽经过一定的筛选但也难免会产生大量诸如虚假、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和污染,致使网络在开辟崭新疆土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1.4 受众情绪化。在虚拟身份充斥下的网络大本营,就如同一个意见自由市场,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意愿交换观点。大学生群体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其在读取信息、发表言论或是采取行动之前大都会经历激烈的思想交锋和权重衡量。对于正面信息,他们会不遗余力的转发并传承;而对于负面信息,他们会不留情面的严格批判。但是,正负的辨别则是由他们自己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甚至是价值观念来操控的,一旦认同,在脑海中形成固定的思维理念,就会为其作出的选择而据理力争,所起的煽动性作用也非一般群体可以比拟。

1.5 影响广泛性。事实上,网络文化魅力和影响是巨大的。关注大学校园论坛中的十大热点话题和当今大学校园文化就会发现,网络思想文化不只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同时还给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承受极限带来极大的挑战。信息传播往往可以大张旗鼓、想方设法绕过发布新闻的障碍,网络管理人员不可能对网上言论逐一检查和评价,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对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方向的把握。

2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以宣传思想文化为目标,通过组织全体师生的主动参与、建设网络平台或扩展网络覆盖等措施加强网络宣传的影响力,从而促使高等院校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场所。大致也可以引申为类似这样的三种关键因素,即以思想建设为主导、以文化建设为主线、以网络阵地建设为保障。

2.1 高校思想建设为主导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而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然而,单纯地将思想建设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大肆渲染,难免会让学生心生抵触,适得其反。高校思想建设并非是把思想建设限制在高校这一象牙塔内,对高校师生进行彻头彻尾地思想武装及其灌输,而是将高校师生作为主体研究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矫治。共青团中央曾指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总目标是: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思想建设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主导方向推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工作目标推向崭新阶段。

高校思想建设的传统渠道上,真可谓是多种多样。首先,采取网上网下结合方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其次,通过各种活动和校园文化氛围进行渲染和熏陶。再次,较为集中的学习、生活方式也便于高校对其进行集中的思想教育,教室、宿舍及食堂以及作为大学生课外汲取知识的殿堂的图书馆的思想建设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今天,现代传播工具也成为高校思想宣传和建设的重要媒介,校园广播站的早中晚热点播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转播,校报编辑及增刊,甚至校园网主页、学生组织或辅导员的博客、QQ都成为重要途径。

2.2 高校文化建设为主线

高校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建设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两大主要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将思想与文化密切结合,就是要将思想建设归结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文化建设的方式引导和改进大学生思想观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也源自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第一位系统研究校园文化的是西方学者沃勒,他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特别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一方面由不同年龄儿童将成人文化变为简单形态,或儿童游戏团体所保留的旧成人文化而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教师设计,以遇到某些年龄学生活动的文化所形成的。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认为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则属于文化模式。”[2]此后的国内外学者,有将校园文化定义为“课外活动”的,有喻为“第二课堂”的,还有称其为校园“亚文化”或校园“精神”的,总之涵盖了物质、精神、制度等多重方面。而校园文化建设又有校园内部各种硬件设施作为辅助载体,这也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2.3 网络阵地建设为保障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必须以网络阵地建设为保障。如果说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是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中的软件核心,那么网络阵地建设就是与之共存相辅相成的硬件设施。将网络阵地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保障进行建设,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设事业的福祉。

网络阵地建设的内容可谓是方方面面,但归根结底都与网络的三个构成要素密切相关。网民,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网络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网络文化成果的使用者,是网络阵地建设中的核心力量。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主体,大学师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对于他们的教育、培训、组织甚至是思想改造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社会,就是虚拟化的网络平台,是网络信息的诞生地和传播场所。而校园网络平台的搭建和完善一直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将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除了校园内网的建设,更需要的是外网的延伸甚至是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年轻一代的大学师生更容易接受新奇的网络语言、新鲜的网络资讯、新生的网络观点,自然对抗这些信息的免疫力就较为低下,筛选、规避、挑拣积极正面的信息充实网络世界也是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M].共青团中央,2011(12).

[2]W.Waller.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Rousseau & Russell,Inc.,1967:13.

[3]龚小平,黄洪雷.近年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篇4

参考答案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一是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二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

确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之一。

四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为其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样。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五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贯穿的基本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不仅对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在现在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为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只有重视农民问题,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从社会层面来讲,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更好地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

其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深刻揭示了立足于中国国情,一切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思想。“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之所以在人民民主革命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领导人民革命走向成功,其基本原因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同样,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日前我国的实际,抓住我国人口的多数一农民,农民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为此专门研究合理的应对方法。只有立足于这个实际,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民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米,我们国家逐渐解放了市场,努力融入世界经济体制中,使我国企业竞争力增强,经济高速发展,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局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使得我们国家在一条独特的道路上快速前进,这是一条以前没有国家走过的却适合我园的道路。

三是农村包国城市道路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实现现代化,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

最后是农村包国城市道路理论启发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处理问题。对于当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因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其中还有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作为红色政权存在的一个客观条件。其他地区,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斗争为各个革命武装力量提供了相互依靠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当时统治集闭的不统一和矛盾冲突,同样为这一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巨大缝隙和机遇。所以,该理论的成功和其正确分析并利用局势的勇敢尝试是分不开的。由此,在解

决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时,我们应该在现今高速经济发展,国际环境相对和平,国际上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历史背景下,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抓住历史机遇,力争彻底解决国家重点问题。

参考答案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1、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3、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之一。

4、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为其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样。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贯穿的基本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答案3:

内容:毛泽东从理论上分析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

儒家礼育的主要内容及现代意义 篇5

儒家礼育的主要内容及现代意义

儒家礼育是关于礼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层面、全方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体系.重新审视和探讨儒家礼育思想,研究其规律与特点,对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易于且乐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新型的礼育形式,具有重大意义.

作 者:赖换初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政法系,湖南,岳阳,414006 刊 名:云梦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 年,卷(期):2003 24(6) 分类号:B232 关键词:儒家礼育   内容   特点   现代意义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篇6

(1)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和纠正个人专断现象;

(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人兼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状况,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

(4)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制度;

(5)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权利等等。

(6)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中共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坚持这一特点和优势,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目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从一开始就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就会丧失。

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篇7

关键词:草原建设,围栏,灌溉,播种,施肥,植保,保护性耕作

0 引言

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地资源的开发和草业的兴起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基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均在50%以上。其中,超过半数的畜牧业产值是从牧草转化而来的。例如,美国73%,法国和德国为60%,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占90%以上。我国有各类草原近3.93亿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3%,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原只有0.33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全世界有永久性草原面积31.58亿hm2,人均占有草原0.64hm2)。

目前,我国草原建设的步伐仍跟不上牲畜数量的发展,加上原有草原大面积的退化和占用,单位面积草原的畜产品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草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因此,依法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加快草原建设步伐,针对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状况,充分利用有效的草原建设手段,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进行专项治理,尽快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产力,改善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草原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的应用

一般来说、草原建设包括围栏、灌溉、播种、施肥、植保等几个主要方面,实际工作可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1.1 草场围栏化是搞好草原建设的重要手段

围栏可以减少放牧工人,保证草地的合理利用,做到有计划地放牧、割草和封区育草。实践表明,进行合理围栏的草场可以提高生产能力25%左右。在国外常采用电围栏,通常的做法是每隔40m安装1根轻合金钢柱,柱间拉1根或2根电线,既简单、又实用。由于送电不便,一些地区还采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为电围栏供电。目前,新西兰全国围栏总长80.5 ×104km,围栏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90%以上,澳大利亚围栏面积4 ×108hm2,占草场总面积的90%。我国目前草原普遍存在严重过牧现象,草原不堪重负,退化严重,因此进行合理的围栏化管理是当前草原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

1.2 节水灌溉是草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 草原灌溉的作用

草原地区多干旱,所以灌溉是提高牧草产量有效措施之一。美国仅有灌溉草原5%~8%,但所提供的干草却占干草总产量的1/3以上。草原灌溉主要手段是喷灌,喷灌可提高牧草产量6~9倍,比漫灌节约用水1/3,灌溉均匀,且节省劳力。国外大多提倡圆形喷灌,每台设备可喷灌100hm2草地。

1.2.2喷灌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喷灌系统包括水源、动力、水泵、管路、喷头等几部分。按组成的不同,分为移动式喷灌机组、管路式喷灌系统、大型自动式喷灌机几种。

1)移动式喷灌机组。

该机组由动力机(电动机、内燃机、各种拖拉机)、水泵、管路、喷头等组成,全部设在一个能整体移动的机架上。工作时,机器放在喷点位置上,将带污水罩的吸管下端浸入水渠中,动力机驱动水泵转动,把水吸起并压入喷头,喷头作扇形转动进行喷灌,然后机组沿水渠向前作定点移动。这种喷灌机组需要修水渠或蓄水井,劳动强度大,但机组机动灵活,单位面积造价低,适于草场和草料基地的喷灌。

2)管路式喷灌系统。

该喷灌系统全部设备都固定不动,水源、动力、水泵均设在泵房内,主管和支管埋在地下,立管和喷头按喷头射程布于地面。工作时,喷头可一次全部开启,也可分段开启进行喷灌。这种喷灌设备投资大,但使用方便、喷灌及时,适用于人工草场。

3)大型自动式喷灌机。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圆形自动式喷灌机。它的许多喷头安装在一根几百米长的输水管上,管子装在带有行走轮的支架上,行走轮由电机或水力驱动。工作时,整个装置像大时针一样绕井缓慢地旋转。每旋转一周最快为12h,一般为3~4天;每转1周可喷灌50~200hm2地,具有适应性强、喷灌质量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3 合理的机械化播种技术是搞好草原建设的关键

牧草播种是草原建设的关键作业环节,在草场改良、牧草种植、退耕还草工程中均需使用播种机械,并且要求适应不同的农艺规范。草场改良需要不破坏草原植被,退耕还草需要不翻耕直播,种植牧草需要整地、种肥分施、地膜覆盖等多项技术组合。因此,必须首先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1 人工草场的播种

1.3.1.1 播种前的整地

大多数牧草种子都需要一个精心准备的硬质土地,以提供良好的保湿环境,有利于种子的萌发生长。因此,种植牧草时的整地应采用浅翻轻耙的作业方式。在干旱地区整地深度不宜大于15cm,且要求地面平整,土壤颗粒细匀,坚实度适宜,以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低洼盐碱地要控制好灌溉和排水;退耕还草时则不需要整地直接播种;种植苜蓿时,整地要掌握好墒情,土壤含水量粘壤土为18%~20%,沙壤土为20%~23%。在土壤水分不足时,则应在播前进行镇压。

1.3.1.2 播种

草场的播种根据草种、用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可采取条播或撒播两种播种方式。在国内人工草地主要以种植苜蓿为主,播种基本采用条播方式。在设备使用上,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传统的24行条播机。由于国产播种机播种牧草时播量不易控制,为了减少种子浪费,常通过在种子中混入一定量的细木屑或沙子,来实现对播量的控制,既费时、费力,效果又不好。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开始引进国外的播种机,如约翰迪尔的大型条播机和少耕、免耕播种机均能很好地控制播量和播种度,节省种子的同时还能保证较高的出芽率,且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好。但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播种禾本科和豆科草籽最好的播种机械是百利灵保苗播种机。与以往的播种机不同,该机有两个镇压轮组成,前镇压轮压碎土块,压低小石块,并制作出理想的苗床,精确的播种装置定量地向苗床撒出种子,后镇压轮将前镇压轮压出的垄台分开,并柔和地将细小的种子周围的土壤压实,所有的种子均播在1~2cm的深度范围内,以便获得最高的出芽率。

由于国内对专门用于草籽播种的高效率保苗播种机的研制开发相对滞后,牧草播种采用粮食作物生产机械代用现象普遍存在,已阻碍了人工草场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在引进、研学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能够适应多种牧草种子,且具有精量、保苗功能的高效率草籽播种机在当前已显得尤为重要。

1.3.2 半人工草场的播种

半人工草场即由天然草场改良建立的草场,其播种方式基本上采用的是松土补播。基本要求如下:①松土要求较深,一般为15~25cm,在松土最深处,其松土范围越大越好,以利于保墒。②松土时尽量避免破坏原生牧草植被。③地表开沟要小,地面要平整,不能有明显的起垄、翻垡、壅土现象。翻到地表面上的生土应最少,以免造成草场沙化或影响次年割草。④牧草种子的播种量一般为15~45kg/hm2,播种深度为2~5cm。由此可见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场种植有着不同的农艺要求,该播种方式要求开沟、播种、镇压由1台设备1次完成。目前,国内使用的补播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铲式松土补播机,一类是刀盘式动力补播机。

1)铲式松土补播机的原理及播种过程。

铲式松土补播机一般由机架、松土铲、圆犁刀、播种装置、镇压器、限深轮、传动机构、深浅调节装置等部分组成。播种时,圆犁刀在前面切入土内,将草根割断,随后松土铲进行开沟、松土。当土壤尚未完全复原闭合时,牧草种子在排种器作用下播入沟内,由于土壤继续闭合,将种子覆盖,然后由镇压器进一步覆土和压平。

松土铲入土工作时,在入土深度范围内,土壤在被犁铲向前推动时,还向两侧推动,当松土铲犁过后,形成一个较大的葫芦区,区内土壤得到松碎,坚实度变小。排种装置一般采用星轮式或外槽轮式,要求能够同时播两样种子,以便进行牧草混播。

2)刀盘式动力补播机的原理及播种过程。

刀盘式动力补播机一般由机架、种子箱、传动箱、外槽轮式排种器、输种管、开沟器、切土盘等部分组成。播种时,拖拉机前进,切土盘以高速回转,将草地切出两行沟,沟宽25mm,深25~50mm;沟内土很松,牧草种子通过输种管和排种弯管进入沟内,后面由镇压轮镇压,播种时速5~8km/h。该机的特点是可以在硬草地上直接播种,凸凹不平的草场仍能很好的工作,很适合天然草场的补播。

1.4 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治理退化草原成效显著

保护性耕作是针对旱区缺雨少水、蒸发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难以持续发展的局面而提出的一种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新型耕作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少耕、免耕播种”。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内率先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退化草原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到2007年底,自治区实施草原保护性耕作的旗县达13个,作业面积达3.33万hm2多,使作业区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草原荒漠化得到了有效治理。

在退化沙化严重的草场或撂荒的次生草地上采用直接免耕补播牧草或免耕松土补播牧草技术,在不破坏或少破坏草场原生植被的情况下,划破原生植被、疏松土壤,补播适宜当地的优质牧草,恢复草场的再生能力。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实施监测结果表明,草原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两年后,劣质牧草明显减少,优质牧草明显增多。牧草密度由原来的478株/m2,增加到1 048株/m2;甘草产量由825kg/km2,增加到1 677kg/km2。

对于草场植被有一定密度,但植株矮小、牧草品质低、劣质牧草品种多的退化草场,宜采用深松复壮技术,通过深松划破盘结草根,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能力。试验表明,这类草场通过保护性耕作的深松复壮技术改良后,劣质牧草的比例可由原来的85%,降低到15%左右,草群高度及产草量增加5%~10%,深松复壮效果明显。

1.5 草地施肥是提高牧草产量的重要途径

1.5.1 草地施肥的重要作用

草地施肥是提高牧草产量的重要途径,美国栽培牧草的施肥量占各种作物施肥量的第2位,天然草地施肥量占各种作物施肥量的第5位。草地施肥有巨大的效益,现在国外已经达到了每施0.5kg氮肥增长0.5kg肉的成绩。

1.5.2 草地施肥的一般原则

根据肥料的种类、作物的品种、施肥时期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施肥方法。根据施肥时期可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以苜蓿生产为例,通常采用基肥、种肥、和追肥相结合的原则,播前施足底肥,配施足量的种肥,收获后结合灌溉进行追肥。根据施肥方式又可分为撒施、条施和穴施、喷施。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方法,要根据其需肥特性、土壤状况、产量水平、机具设备、肥料来源、水分条件和人力状况等具体情况来确定。

1.6 植保是草原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近年来的反常气候使蝗灾不断,牧草产量及植被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加剧了草畜不平衡的矛盾。由于蝗灾危害,牧草不能开花结籽,造成草场在3~5年内不能更新复壮,加速了草场荒漠化程度。采用自走式超低量喷雾机,进行灭蝗和控制毒草作业,较其它机具功效提高3倍以上,作业成本比飞机治蝗降低50%,可减少鲜草损失750~900kg/hm2,增加载畜量0.6只/hm2,有效地提高了草场牧草覆盖度。

此外,鼠害对草原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是构成草原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草原上搞好鼠害防治,是保护草原、建设草原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草原灭鼠可分为生物法和药物法两种,目前药物法(毒饵法)应用较普遍。为了提高灭鼠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多采用毒饵撒播机或飞机等机械化手段投毒饵,收效很大。

2 结束语

婚前检查的意义和内容 篇8

有些人生殖器发育畸形,婚后影响正常性生活或不能生育,如先天性阴道闭锁、子宫缺如、两性畸形、隐睾症等。这些都必须与双方言明,如不计较生育问题,则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术,如做阴道成形术,睾丸复位术,两性畸形者根据自愿原则,摘除一种性器官,保留另一种性器官。

如果女方在检查时发现子宫或卵巢上生了肿瘤,医生应说明病情。大些的卵巢瘤(一侧的)可以手术,待明确诊断后再结婚。子宫肌瘤有的可影响生育,或月经过多,亦应与双方说明。

另外,肝炎患者应在治愈后结婚,否则夫妇可以相互传染。孕期合并肝炎,肝功能会损伤,危及产母及胎婴儿。特别是乙型肝炎,传与胎儿的机会很多,若未加防治,小孩感染了乙型肝炎,将来到一定年龄会发生肝硬化和肝癌。

严重的心、肾疾病患者最好不结婚,因代偿功能不好,自身难保,结婚特别是怀孕负担,有的很难胜任。最好请心肾内科诊治,提出意见。

结核病人应在治愈后结婚较妥。

……诸如此类的各种情况,能在婚前发现,防患于未然,岂不善哉?

其实,说起来是婚前检查,实际和工作调动、上大学、就职、参军的普通健康检查是一回事,也是查身长、量体重、测血压、听心肺、摸肝脾,看发育有无畸形,抽血化验肝功能,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再交专科复查。对过分矮小或有肢端肥大症,或有智力发育不全,以及两性畸形等,需检查遗传基因,看有无染色体异常的情况。

备课和上课的环节的主要内容 篇9

1.备教材。备教材是指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并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时安排、学生情况和设备情况等精选教学内容,编写学期教学计划。

2.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备课时,还可以考虑如何有意识地结合每次教学,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都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爱好、特长,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反映。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3.备方法。备方法就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什么是恰当?适合就是恰当,恰当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可以接受,最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期教学计划,着重备好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六个环节:(1)落实基点。落实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训练点及其与思想教育的基本结合点,明确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点以及学法指导点和科学方法训练点等;

(2)突出重点。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

(3)突破难点。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能力训练难点,有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

(4)析异点。明确本节课中的知识点与以前或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

(5)激发疑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适当的设疑;

(6)体现特点。能够体现本节课的特点,反映了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特色。以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要求。

4.设计和编写教案。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可详可略,形式多样,便于加强课堂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疑问。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施教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置,要掌握好提问时机,且要难易适度,要具有启发性,并注意如何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以便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2)设计好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实践和操作,在此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技能。如在教授汽车专业课时,就要针对它们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并留有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

(3)设计好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不一定都选取教材上现成的习题,也可以自编习题。习题一定要做到精选,要有针对性,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最好体现,同时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4)设计好板书内容。所设计的板书应是主要教学内容的展示,是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是知识间逻辑关系的展现,以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课后复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准备教具。包括各种演示模型、挂图、投影片、自制教具、现场教学实物及工量具、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等。为保证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率,教师在上课前应将所用手段事先操作一遍。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一。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我们坚信: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上课几个基本环节:

1.导课。即导入教学内容。导课是安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常用的导课类型有:联系旧知导课、设置悬念导入、审清题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实物演示导入、直接导入、故事导入、利用名言警句进行导入,等等。无论选取哪种形式进行导入,都要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要有助于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导入的语言要精练,设问或讲解能引人入胜,激起情趣,发人深思。导入的时间要适度,时间一般2—3分钟,否则喧宾夺主,影响新课的教学导入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的再创作活动,是教学的首先环节。好的导入设计和运用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特别是新授课)导入语必须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迅速指向所学内容。导入的类型和方法的选择因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可随意草率。导入除认真设计导入语外,在教学中,还要有教师的态势语的积极配合,使教师的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

2.新授环节。新授环节是上课中的主体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把提问、讲解与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探究有机结合,实现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协调发展。这一教学环节一般要经过检查预习和围绕教学重难点分步实施教学的过程。这里着重就分步实施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讲解和指导的方法进行阐述。(1)提问。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向学生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及其言语反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有人认为,一节好的课是一连串的好的问题的设计。可见在教学中,提问是有重要意义的。

(2)讲解。讲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思想的教学行为。教师通过准确、形象、具体、生动的课堂讲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而广泛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把学生难以解决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可以把学生感到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把学生看不到的情景,变得栩栩如生。教师的讲解,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陶冶感情,提高审美情趣等,都有着深远影响。在新授环节中,教师除必要的提问、讲解外,还要有必要的板书,更为重要的是把读书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讨论和探究问题,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结课。即课的收尾,也称断课,或教学小结。它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转化升华的教学行为。结课虽然在一堂教学中只占三、五分钟,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课如同聚光灯一样,将学生的知识聚集起来,进行归纳、小结,帮助他们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了然于心,永志不忘。

上一篇:描写龙门石窟经典散文下一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