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考察学习函

2024-08-11

学校考察学习函(通用9篇)

学校考察学习函 篇1

关于赴******考察学习的函

*******:

贵校在教学、德育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小学教育的前沿,特别是近年来课程研究的深入卓有成效,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是小学届借鉴学习的榜样。为此,我校恳请近期赴贵校考察学习,请你们百忙之中劳烦接待并不吝赐教。现将有关事宜函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项目:

1、贵校在教科研方面的一系列成果,特别是课程研究;

2、贵校在学生德育培养方面的一系列成果;

二、考察学习人员组成:

副校长:*********。电话:********。主任:************。电话:************。

三、时间及日程

拟定3月中旬成行,计划在贵校逗留一周。未尽事宜待电话商洽。盼复,谢谢!

*********学校 ****年**月**日

行知学校考察报告学习报告 篇2

怎样创建教育品牌,我认为发展并丰富学校内涵是创建教育品牌的有效途径。行知学校内涵从物质层面讲,大到学校的每一个建筑,小到校园一隅的景观设计乃至学生课桌,都要体现“教育”之匠心;从精神层面讲,大到一次集体教育活动,小到日常的卫生打扫、爱护花草及校园文化建设都要蕴涵“教育”之用心。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反映了学校教育之真谛。因此,学校的内涵应当包括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实施的途径手段等。如何走内涵发展之路,行知学校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一、提炼共同价值观念,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

作为学校思想核心的办学理念是打造学校品牌,统领学校全局,形成办学特色的灵魂。行知学校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确立全新的教育观、育人观、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教育思想。把办学目标不仅锁定在以教学为目标的办学质量上,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倡导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全体发展的教育,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以营造优质教育的环境和空间,满足社会、家长的需求,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随着办学体制逐步理顺,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学校重心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教师的发展。探索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形成课堂教学严谨扎实、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使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把行知学校办成具有艺术、外语、计算机特色的宁波市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二、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创建出自然、人文、和谐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来自学校成员的智慧、经验、精神与作风,反过来有影响、激励于学校员工。有些名校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如一坛醇香绵甜,回味久长的老酒,就是因为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底蕴。有些新的学校虽办学时间不长,但进入其校园后也能感受其内涵之深,育人氛围之浓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行知学校的老师以学校为荣,以教学为乐,校园内充满着和谐、奋进的氛围,教师敬业、奉献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进取心推动着学校不断发展。校内假山、石凳、玻璃房、园林小径赏心悦目。从校名题写到学校走廊上书画都能看到学生的手迹,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洋溢着书卷气息和儒家氛围,行知学校正朝着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每棵花草都能育人”的目标努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物质基础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他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我们把孩子周围的一切都用来服务于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三、推行科研兴校战略,永续品牌学校发展动力

教育科研是学校各项改革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积极的科研文化对全体师生的态度与思维及活动方式具有规范与引导作用,他激励人们不断学习、思考与创新。现代学校管理已从单纯依靠指令性的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走向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指导的现代创新型管理模式,他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行知学校落实《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完善教育科研的激励评价机制,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号召全校教师“人人重学习,人人搞课改,人人写论文、人人出成果”,少数教师能著书立说,编写教材,促使教师的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

四、精心培育名师队伍,努力扩大名师品牌效应

学校的办学思想、创新理念、培养目标都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教师的劳动来实现的,发展学校内涵,创建教育品牌更离不

开一支高素质、富有献身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行知学校拥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支“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始终名列全省前茅。为创品牌、保第一,学校还聘请数名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学科教学专家做顾问,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协助校长办好学校,邀请特级教师、教研员定期来校进行业务指导,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全新教育观念,努力使全体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并逐步经验型向教研型、专家型转变,使学习研究成为教师新的职业生活方式,为学校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她能合着时代的节拍,永远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学校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3

篇一:学校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参观宁阳市三所学校心得体会 2014年4月3日,我们有幸到宁阳市小学、伏山小学和第十中学这三所学校进行参观学习,收获很多。这三所校园,都是现代派的校园,干净而整洁。随处张贴的励志的语言,温馨的提示,让我们不断得到思想的警示,行为的指导。他们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严谨务实的发展步伐,令我们叹为观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所学校通过坚持“特色办学”,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名牌。这使我对教育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新的启迪。走进每一所小学,都随处可见一条条关于教学、求知、为人、卫生、节约等方面的醒目标语不时地感动着我们。如有关教育理念方面的标语:学习的提高在于勤勤恳恳,知识的积累在于点点滴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上课集中精力,积极动脑筋,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有关卫生方面的标语:弄脏的是墙壁,丢掉的是美德;哪个班的墙壁最干净,哪个班的同学最光荣.有关安全教育方面的标语:我一定要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标语:节节有收获,步步有提高;以竞争促发展,向效率要质量,凭勤奋出成果。这一条条标语,具体、亲切、实在。它启示着、熏陶着、激励着永威的每一个师生,他们一进入校园就开始接受了无声的教育。此次学习考察之行,让我开阔了眼界的同时,更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考察时间很短暂,只有短短的一天,然而对这三所学校的参观学习给我们的启发都是很大的、是长远的。下一步应该静下心来,研究社会需要我们培养怎样的人才?我们怎样培养人才?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教育?怎样从学校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深入思考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也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一个长期的指导过程,也希望学校今后多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谢谢!

篇二: 参观学习名校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名校心得体会 城关中学马骋 10月24-25日,我们一行几十人在王校长的带领下一同参观考察了静宁县阿阳中学及静宁三中,对于这些教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了解。为此我在这里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组织的这次参观学习的活动。可以说这次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他们优越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育设施、凸显的文化氛围、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精简高效的领导团队等都值得我们去推敲、学习、借鉴。下面是我这次学习活动的心得: 阿阳中学

一、硬件设施建设给校园描上“面向现代化”的面纱,激起我们无限的向往。学校占地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教室、办公室、功能室、运动场所设施一应俱全,活动区、教学区、休息区条块分明,总体布局一目了然、科学合理,从进入大门到各区、室走马观花的参观和随意提问中了解到,其教育教学设备的时代性和教育投入的力度的确值得我们感叹和欣赏。从这所学校的规化示意图来看都是高起点、大手笔的杰作,我个人认为这所学校能收到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力地证明了投入的必要性与产出可能性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使得该校在成就教育教学事业上赢在了起跑线上。学习这所学校,我们应该努力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加大力度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多角度、全方位、有步骤、科学性地规划好学校,建设好学校,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理好思路。

二、“德育立校”的崇高立意使校园凸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极大地触动了我们学习的意念。对于阿阳中学我是早有耳闻,但并没有去过。那天我步入校园,心情是无比的激动。处处可见的雕塑、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安全防范教育等宣传栏彰显了学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参观学生宿舍,宿舍布置温馨,就象一个个小家。学校从细微处着眼,使校园文化氛围一气呵成,浸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和强者之音,其感染性、号召力无时不在向广大师生潜移默化中熏染,这种“文化立校”的崇高立意使校园凸显出的德育氛围不能不令人折服。这一点上,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促成文化在教育上发挥潜移默化熏染的功能,持之以恒地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信念,尽管任重而道远,但前途必将是繁花锦簇的光明。只要是学校,只要是育人的场所,都值得我们去试一试。

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在阿阳中学与老师们交流时,谈到有效课堂教学校长说出了她们学校的教学理念是“先学后教”我当时一听就蒙了,不明白这有什么炫耀的。“先学后教”不是提了多年了吗。后来去听七(4)班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真正的先学后教:老师先把教学目标抛给学生,学生根据目标自行学习,当学生把全部解决不了的问题暴露出来后,老师才去引导去教。我想这样做不仅能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真正体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个新的教学理念。老师不用担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生的学习也有了目的,知道学什么了自然也就快乐了。你想,学生学习快乐了自然成绩也随之提高,成绩提高了老师也跟着轻松快乐了。静宁三中 本次参观学习中我们听取了该校校长对学校的全面介绍。我切实感受到他们独特的办学风格,严谨的师资培训管理以及丰硕的办学成果。听了林校长的话我大概总结了一下:

一、给学生勇敢尝试的平台,挑战自我。走进校门,空旷的操场上绿化还不完善,后院还在进行着基建,两栋公寓楼已拔地而起,但附属工程还没有完工。虽如此依然不影响这所学校浓浓的学习氛围。优美动听的古典音乐响起,走在教室走廊,不少黑板上都体现着杂乱的图案,还有不少班级贴着富有个性的画,因为这是孩子自己设计而出的黑板报;班级值日生每天除了扫完地外还要拖地板。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给孩子各异的选择环境进行学习和尝试,让他们自己动手、想象和创新,挑战自我。

二、给老师勇于奋斗的机会,超越自我。据何校长介绍,学校要求老师进行多方面的学习,为孩子的学习创建更有利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使得老师通过学习,超越原有的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师生共进,为学校创造无穷力量 该校注重以学生的需求来要求老师的进步,以老师的进步来带动学生的进步,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量。听完了何校长的话我感慨万,是啊“大爱无言——让每一个生命都闪光”。是的,上天给了他们翅膀,却没有给这些特殊孩子飞翔的权利,但他们也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所以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我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去点亮他们,让他们快乐成长,走向社会!总体感觉: 1.几所学校都具有超前的办学理念。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介绍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都有“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办学目标。2.都有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参观每所学校,一走进校园都会被各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所包围:阿阳实验学内以孝道文化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立足点,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身入其中不难发现这四所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已进入他们的血液,渗入他们的骨髓,我们想复制都很难。3.细节成就完美,务实造就辉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草率、粗放的校园环境无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伤害。我们所参观的几所学校,尤其是阿阳实验中学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布局合理,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名人画像、雕塑、格言警句随处可见。学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工艺品等在细微之处体现着教育者为学生才能的展现和拓展所做的努力与良苦用心。这些做法对我们都是一种启发和提醒,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进入了一种常规教育的话,那么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才能的展现无疑是一种促进。四所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做的很细,通过翻阅资料我们看出他们从备课、上课、考试整个过程突出了细、实,学科备课组、年级学科备课组对教师的日常备课督察指导,教案作业的检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他们的工作都很务实,按照阿阳实验学校校长的话说他们是把虚的活做成了实的事,家长学校、防震减灾安全教育这些在别的学校都认为是虚的工作,他们都能认真对待,且取得了实效。4.办好教育离不开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几所学校办学条件都很好,学校校舍充裕,教学设施齐全,阿阳实验学校都有自己的体育馆,静宁三中建有学生公寓楼。每个学校的教室内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都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基础。从侧面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静宁社会各界对教学的大力支持。篇三:学校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学校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2015年 6月2日,镇教委组织各学校校长一行30人,在教委主任带领下前往城头镇明德小学、徐庄丝宝侨心小学等考察学习,一天之行,尽管时间紧,但领略了各校不同的特色。从而我对教育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新的启迪。考察团成员与这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学校内部管理,特别是学校常规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和特色品牌的创建。为我们提供了交流、对话的机会。见解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丰富多彩,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期间,所有参加考察学习的人都认真听取汇报、学习、勤于思考,交流,在与兄弟学校的思想碰撞中,学习了新的办学理念,提升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对常规管理内涵的理解,同时,在这次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打了良好的基础。这次学习考察,我们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一、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

(一)有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是成功的学校,但成功的学校一定是有特色的学校。这次我们抱着“踏踏实实学习”的思想深入实地的查看了城头明德、徐庄丝宝侨心几所学校,他们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严谨务实的发展步伐,令我们叹为观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所学校通过坚持“特色办学”,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名牌。建银小学兴趣小姐的特长发展、凫城白庄小学雷锋学校的建设着眼学生的美德传承,经历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已形成了这一特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实用化。这些学校无疑都是成功的学校,而且也在成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是培育人才的“沃土肥园”。这次考察的每一所学校,我们都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小校园,“大文化”。这些学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的不仅是现代化校舍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独特校园此次学习考察之行,让我开阔了眼界的同时,更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三)我校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硬件设施的相对不完善,成为制约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师生的卫生意识不强,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

二、启迪了思维,坚定了信心 观念更新、角色转变,从我做起。此次考察使我清楚地意识到,在今天这个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想真正实施创新教育,要想真正有所发展,做为校长首先要做到角色的转换:必须由被动服从型向创新型发展。

(一)创新是新时代中小学校长角色扮演的基本要求之一。校长必须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而一旦有了强烈的成就需要,他就会锐意进取,敢于冲破妨碍创新的清规戒律,并养成求异思维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先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校长自身的事业心和工作动机,也会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必须由“礼让风格型”向竞争型发展。今天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激烈、更富挑战性,由此也导致了今天的教育比以前更具竞争性。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校长惟有具备竞争意识,敢干竞争,善于竞争,成为竞争的强者,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教育效益,并成为一名真正专业的学校管理者,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礼让风格型”办教育的校长形象,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必须由稳重守业的模范型向开拓型发展。开拓而不是守业是对中小学校长角色转换的又一个要求。校长不仅要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社交活动能力,注重谋求学校改革发展方略,不断拓展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拓型的中小学校长,在其社交活动中往往通过介绍学校状况,展示学校的发展前景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学校经费紧缺的矛盾得以妥善解决,交往时能够做到热情大方、坦诚无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充分显示自己的攻关才能。当然,在开拓学校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校长不能失去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尊严和风度,更不能违章操作,而应该努力保持一种既奋发进取又品德高尚的专业管理者形象。

(四)必须由按部就班的教学管理型向科研型发展。新时期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因此迫切要求校长增强科研意识,自觉充当科研型校长的角色。很多工作卓有成效的校长都是自己主动抓教育科研,抓学校规划和决策,健全校内教育科研保障和激励机制,甚至独立承担某项科研课题,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科研环境。校长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教育科研的内行、专家。由于校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往往会出现教师人人参与科研、个个承担课题的可喜局面,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学以致用,路在脚下 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俗气,但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指导意义。任何一个单位的管理说到底都是在进行人的管理,都要抓住人心。只要管理制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并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就能被老师们认可,深入人心,就能使老师们自觉规范于制度之内,就不愁人心不齐,所以在学校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法治替代人治,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四个原则:高尚的事业造就人;真挚的感情凝聚人;勤奋的工作培养人。通过成就事业留人、培养感情留人,形成了人性化管理的新模式,凝聚人气,激发潜能,让每一个教师关心学校,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业绩。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生源相对稳定。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我认为对学生的发展制定过高的目标是不现实、不科学的,是对教师评价和学校发展的不负责任。结合我校实际,学校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进行整改,明确了以下五点要求:

1、准确的设职设位,力求做到人尽其才。

2、责、权、利三者分明,给予实干、能干的同志充分的权力和信任。

3、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让老师们“流汗不流泪”。

4、适度的激励机制,激活全体教职工的事业热情。

麻江学校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篇4

教师 龙琳艳

为了提升我校的常规管理水平,学习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2014年 9月21日至23日,我们偶里小学全校职工共50余人,在校领导的精心安排和带领下到麻江县谷硐中小学及幼儿园、景阳小学、隆昌小学和龙山中小学等七所学校进行了参观学习,历时三天,让我们对教育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新的启迪。

我们这次参观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学校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管理,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等这三方面。我们考察人员与这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取得傲人成绩的原因、学校内部的管理,特别是学校常规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他们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学习考察、组织严密,形式活泼,我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一、让我开阔了视野,看到了不同

(一)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次我抱着“踏踏实实学习”的态度深入实地的参观了这几所学校。他们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严谨务实的发展步伐,令我们叹为观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所学校通过坚持“特色办学”,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牌子。我们所到的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而且每所学校都办得很有特色。他们独特的管理使得这里的每所学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环境优美,校园干净整洁的景象。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学生也非常有礼貌,宿舍管理得干净整齐。可以肯定的是,这里师资雄厚,办学条件很好,教学设施很先进,教室布臵的很美观。校园场地宽敞,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性格特点,因为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我还看到了龙山小学每个班级门口的墙壁上都挂得有班主任与学生的合影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寄语,这很有特点。还 1

有景阳小学他们每个教室里面的角落都有一个书柜型的图书角,这为学生阅读带来了很大方便。打造这样的特色学校与当地政府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然也要老师们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

(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是培育人才的“沃土肥园”。

这次考察的每一所学校,我们都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小校园,“大文化”。这些学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的不仅是现代化校舍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独特校园文化的建设,特别是隆昌小学,他们这里聚集的都是畲族,校园文化具有民族特色,他们的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都是以宣传民族文化为主,他们的民族文化传承的非常好。这里每所校园的板报设计的都非常精美,让我们赞不绝口。

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使这些学校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这一方面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反映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教育工作的层次性、科学性和长效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色彩的校园文化,为培育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展示了当地校园建设特有的风采,学校文化和教育传统是一所学校多年的积淀,是从学校内部不断培植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学习环境,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次学习考察之行,让我开阔了视野的同时,更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二、开启了思想,坚定了信念

观念更新、角色转变,从我做起。此次考察使我清楚地意识到,在今天这个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想真正实施创新教育,要想真正有所发展,做为普通老师的我,首先要做到角色的转换:

(一)必须由被动服从型向创新型发展。创新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角色扮演的基本要求之一。

一名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而一旦有了强烈的成就需要,他就会锐意进取,敢于冲破妨碍创新的清规戒律,并养成求异思维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先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师自身的事业心和工作动 2

机,也会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必须由“礼让风格型”向竞争型发展。

今天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激烈、更富挑战性,由此也导致了今天的教育比以前更具竞争性。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老师惟有具备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成为竞争的强者,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教育效益,并成为一名真正专业的教师。

考察时间很短暂,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然而与这几所学校的经验交流给我们的启发都是很大的、是长远的。总之,此次参观学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好的教育,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激励!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钻研教材,好好管理班级,不作井底之蛙,在反思中调整自己,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根本,才不枉此行!我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学习先进经验,多向先进班主任请教他们的管理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力争使自己做的更好。

考察函 篇5

为了学习贵地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工作交流合作,我****考察团拟于****年***月***日赴贵地学习考察,考察期***天。考察主要采取实地考察和座谈的方式进行,希望贵地在考察线路及接待工作等方面给予安排接洽为盼。

联系人:********(***********政府办副主任) 手 机:******** 传 真:******** 附:考察团花名

*********人民政府办公室 *****年*****月*****日

********************

莱州市双语学校学习考察报告 篇6

彭集第一中心小学

吴玉颖

2014年3月16日至19日,我在县教育局领导组织带领下,赴莱州市双语学校驻点学习。其间,我们采取听报告(教学改革、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德育工作)、听课、观摩主题班会、参观展厅和校容校貌、采访师生、观看升旗仪式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了双语学校的办学情况。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紧张而充实,赞叹、羡慕之余,更多的是感悟和思考。

一、莱州市双语学校概况

莱州市双语学校创建于1998年,是一所寄宿走读并存的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体制经历了公办、公办民助到现在的民办运营。学校现有128个教学班,在校生6500人,其中寄宿生4000多人,教职工600多人。

二、学习总体感受

莱州市双语学校是一所务实而又创新、规范且有特色、全面创优的现代学校,学校环境整洁建筑设施完备且极富文化教育意义,以赵福庆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团队敬业、专业,管理精细到位高效,教师队伍整体风气正、工作实、有成效,通过“套餐式”课程的实施使国家课程方案得到落实且富于创新,“合作达标”教学模式注重合作学习和达标落实,教学效果显著,知行序列德育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好学,“读研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带动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成长。

三、具体考察情况和启示

(一)“套餐式”学校校本课程。

莱州双语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内容分为六大板块:传统文化,探索发现,实践操作,益智益趣,社会技能,讲座报告。根据课程的性质分为必修类和选修类。“活动即课程”是莱州双语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莱州双语的校本课程几乎全部都是一项项活动的资料积累。国旗下的讲话是课程,创新大赛是课程,“五一节”的社会实践是课程,安全员的设计是课程,法制情景剧是课程,好习惯的培养是课程,几乎学校所有的各种活动都纳入了课程的范畴,校本课程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每一项活动都有丰富的纸质材料,包括精美的封皮,活动的设计,图片、教案、学生感悟、学生评价,每一项都是厚厚的一本

反思我们的课程,除了国家课程能够比较规范的开设之外,我们还开发了不少活动课程,但大都还只是停留在活动层面,缺乏课程意识,开发实施和评价随意性很大,没有形成系统,没有丰富的档案留存;至于地方课程,我们没有足够重视它的意义和作用,没有真正上升到必修课程的高度来规范实施。下一步,我们要改变狭隘的课程观,借鉴“套餐式”课程的理论架构,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整合我们的课程,形成我们的学校课程方案,规范开设国家和地方课程,智慧开发校本课程,科学评价课程建设和实施情况。

(二)合作达标教学模式 该校自创建以来,就没有间断对教学的改革,经历了目标教学、自主课堂创新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到现在的合作达标教学。合作达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超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测试。这种教学以导学案的科学设计为依托,追求目标定向、合作共生、反馈矫正、合作共赢的教学特征。他们对 PPT课件设计很是科学,倡导将导学提纲制成PPT,将情景设置、学习方法、课外资料、变式练习、拓展训练与导纲进行“超链接”。课堂上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打开链接,避免了“课堂跟着预设跑、课堂围着课件转”。副校长鲍海起在谈到多年来教学改革得失的感悟时如是说:“课堂教学改革贵在坚守,要有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迎难而上的精神。在课改整体推进过程中,常会出现瓶颈制约,还会出现“高原现象”如果失去信念和毅力,将会前功尽弃。课堂教学改革,对学校领导来说,缺少的不是思想和理念,而是整体推进的策略和信心;对教师而言,缺少的不是观念和技术,而是克服自身的思想惰性和行为惯性的毅力。”

反观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正应了鲍校长的分析,其实我们一直也在不断摸索前行,但终未形成学校统一的整体推进的有效模式和行为,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单兵作战”状态。单兵作战靠的是以学生既有发展水平(生源质量)为前提,成败决定于教师个人的理念、素质、能力和水平,试想,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在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周边学校相比还有多少优势?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恐怕是难以为继了,改革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针。我们的出路应该定位在:形成统一思想(从干部和骨干教师抓起),健全制度保障,加强有效教研,规范统一教学行为,抓住自主、合作、分层、达标四个关键要素,从统一小组建设抓起,强力推进“自主合作,分层达标”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提士气、聚人心、强能力、育名师、提质量。我们的心态应该还如鲍校长所说:“不求华丽课堂之名称,但求务实课堂之高效”。

(三)教研机制创新,是促进一所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保障 为打造双语学校学科品牌,强化学科教研机制,培养学科带头人,双语学校实行了学科“首席教师”制,通过首席教师带动整个学科教师团队成长,促进学科教学改革,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首席教师享受中层副职待遇。首席教师有组织自己负责的学科教师进行学科研究活动和召集会议的权利,有组建自己学科内团队组织的权利。首席教师制定自己的成长目标、确立团队发展目标,并协助团队成员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并准确把握课标,能整体驾驭教材,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与指导要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有措施;并及时发现和捕捉本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解决建言献策;首席教师要建立起本学科题库,准确分析和把握考试方向,给老师们的教学与考试以正确的方向性引领。

反思我们在教师的管理上,教师缺少领头雁,学校教研氛围不浓厚,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双语学校这一好的经验做法,可以说是彻底解决目前在校本教研中“跟形式、大帮哄、效率低”现象的发生,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四)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

双语规范而务实的管理,做到了精细。精细化管理是双语的一种意识,是一种理念,也成为了这座学校文化。双语学校提出“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被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谁执行,谁开发,谁埋单” 的开发原则,使规范的制度落实的更加彻底。莱州双语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校长领导下的级部负责制和职能科室责任制。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团队、生活部、餐饮处、办公室、物资处、总务处根据各自的职能,行使业务管理职责。各个科室,各项活动,及时留下印记。在莱州双语,每一次活动,都留有印记,展室的材料,印证一切的管理。级部主任作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级部就是学校,承担着学校的质量。学校的9个年级部,按照“级部即学校,主任即校长”的管理理念,全面负责级部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为本级部全体教师和学生负责。

反思我们的管理,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没有很大的问题,但却仅仅停留在自发管理的层面,职责不明,标准不高,要求不细,管理不严,评价混乱,落实不力,每每有新的点子出现,但总是虎头蛇尾,让人不禁想起那个扛着铁锹到处挖井的人,双语学校几乎每眼井都挖出了水,甚至清冽的泉水,但我们却相反,长此以往,管理者思想上、行为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随意性,简单低效。我们下一步应努力做到:理清管理序列,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要求,加强监督评价,加强管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在全校内迅速掀起“借东风、整教风、正学风”活动高潮,认真制定方案,强化活动落实。二是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齐心协力,艰苦创业,不计名利,共谋学校发展;三是大胆尝试“谁执行,谁开发,谁埋单”的管理经验,促进学校工作的高效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四类推进”机制,推进“促优拔尖、促中争先、促差提升”的实施;五是下苦功夫,下大气力,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促其良好习惯的形成;六是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做文章,做好课程与活动的结合文章;七是借鉴“捆绑式”管理经验,扎实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北京十一学校考察学习 王建学 篇7

从精神层面来讲,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先进的教育理念。校长李希贵讲:在传统的学校里,教育的全部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自我生存。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可以说,十一学校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十一学校制订了自己的《行动纲要》,而且每三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确定重大原则和基本价值观,同时,每年由校务委员会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具体指标进行修订。《行动纲要》共有十五章116条,涵盖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纲要》中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生关系的阐述、家校协作的界定等,同时,对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改革,科研的规划都有明确的要求。

之所以说十一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颠峰,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的先进性,真正地做到了与时俱进。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实现自己,给每个学生装上自我成长的发动机;发现、唤醒和帮助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发现学生的潜能比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加重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平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听,增加说与做;诊断出问题与考出好的成绩同等重要,及时的反馈是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让人耳目一新。

科学的思维方式。十一学校的校园面积不大也不小,它的路牌类似动物园的路牌式样,是学校的校园示意图,只标明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至于要到下一目的地,路线由您自己选择。在我看来,校园不大,建筑物也不多,完全可以直指目的地方向,之所以路牌如此设计,其实体现了十一学校改革的理念,即由单一的模式向可选择的模式的转变。

十一学校的校门前有三个由小至大的雕塑,造型很简朴,就是斜立着的镂空的内圆外方的红色模块。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内方外圆,而十一学校反其道而行之,并拟定了“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校训格言,这又是一个逆向思维的案例。

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纲要,有什么样的行动纲要才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十一学校的全新思维并不是华众取宠、标新立异,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和空洞的口号,更多的是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奥的哲理,让人一看就懂,当然,付诸于实践则需要花一番功夫。多元思维,寻找中间地带,“你对我也对”,避免两极思维;当我们不错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当我们对的时候,别人也不一定不对;事情的成功不一定按一种思路完成,有时候按我们的想法办,事情会成功,按照别人的思路办,也照样成功。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如此说,而他们也是如此做的。

高超的创新能力。把想法变成做法需要能力来支撑,十一学校就是具备这种能力。改革总会是有风险的,如何回避风险,就需要科学的层顶设计和周密的组织实施。在十一学校创新无处不在,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面对中国教育共同面临的困境,他们选择了突围。

十一学校的突破是从选择开始的,在李希贵看来,好多问题都是因为有了选择才迎刃而解。没有了粮票布票,买东西就自由了,有了自助餐,吃东西就自由了。于是乎,他们大胆地取消了班级,也不设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选择的、独一无二的课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虽然同样很苦很累,但他们是快乐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学校的组织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课程的设置也就必须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由此十一学校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也就应运而生。

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也是经常会面临的一大课题。通常的做法是“不破不立,先破后立”,而十一学校则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是先立后破,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和顺利推进,当然,具体到某一项改革,或许也是不破不立,例如在推行专班制和导师制过程中,他们则采取的是先破后立的办法。“因事制宜,分类指导”是永恒的法则。

勤奋的敬业精神。在十一学校学习期间,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李希贵为什么能成为教育家?十一学校为什么能成为名校?最终悟出的结论是,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是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李希贵即使是在火车上,飞机上也在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他舍弃了教育部官员的岗位,还是回到学校担任校长,因为他觉得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是因为有一批全身心地投入事业的人,在学习期间,我几乎问及所有讲课的老师们,问他们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他们的回答几乎也是一致的,就一天而言,早晨七点多钟到学校,晚上很晚才回家,中午几乎不休息;就一周而言,周一到周五基本上与学生在一起,周末才能做自己的事情,这里所谓自己的事情并不是指私事,而同样是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当我们问及如何克服职业倦怠的问题时,他们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与此同时,强烈的责任感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副校长秦建云在给我们讲课时说到,如果说中国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的话,主要出在基础教育领域,而不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姑且不论,这种担当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李校长两次给我们授课与交流,在学校里天天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我们与负责培训工作的金主任商量,想请李校长适当时候来黄冈给我们讲学,但他面有难色地告诉我们只能试试看。李希贵是名人,当下的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活动比较多,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活动,但据介绍,李校长很少离开校园去从事这些活动,在十一学校连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其为“贵爷”,因为他们太熟悉了。假期有一些空闲时间,他倒是在北京的各处楼盘游走,目的是想了解哪里的价格更便宜一点,拣便宜一点的房子去团购,以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有这么关心教师的校长,谁不愿跟着他去干事创业呢。

从专业的层面来讲,我认为需要学习借鉴的主要是“两改”和“两转”。

“两改”即“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

课堂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十一学校的转型是从走班制开始的,取消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因为沿袭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学生能否适应,教师能否适应,还有家长能否接受,这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课堂改革的本质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拥有自己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规划提前到了基础教育阶段。二是让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班主任的权力和责任相对集中,实行走班制以后,所有的教师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把选择权给了学生,师生关系就平等了,老师们真正地从学科教学走向了学科教育,他们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们不断地给老师提出新挑战、新课题,老师们自然无法懈怠。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十一学校坦言他们的课程改革依然处在探索阶段,为实现全面育人的价值,必须构建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课程的内涵、功能、结构、管理、教学和评价等内容。十一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两类,即理科方面的分层教学和文科方面分类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们已经设置的课程高达300余门,其工作量之大难以想像,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可想而知。编制学生的课程表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十一学校专门设置了课程研究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制订自己的课程表,为此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张课程表。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中专门设置了课程一章,提出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加强学科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路,进行系统开发。要求树立处处是课程,时时是课程的意识,确定系统的课程观,制订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战略。同时,引进整合国际优质课程,积极开发与实施国际课程,在可能的领域里努力实现中外课程的融合,这也是十一学校的教学走向国际化的标志。

“两转”即“教师转型”和“组织转型”

教师转型必须建立在观念更新上,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李希贵校长先后出了两本书,一本叫《学生第一》,一本叫《学生第二》,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看过以后才知道,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道理的,其实也是教师转型的理论依据。

教师转型是个痛苦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指挥棒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实行课堂改革以后,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就得要时刻准备应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个人要对付二十多人,即使教师的知识储存量再大,恐怕也是难以应付的,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深层次的还有“师道尊严”的问题,过去教师们的职业尊严来自于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如今讲台被“撤”掉,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新的权威如何树立,这也需要教师们认真应对。

教师转型还体现在课堂的设置和教学的模式上。第一次走进十一学校的课堂时感到很奇怪,一个课堂里有两个老师、一个在台上讲,部分学生在听,一个在后面角落的办公桌前与几个学生轻声交流,还有几个学生在自己看书,既不听讲,也不发问。原来十一学校的课堂也“变脸”了,由传统的教室变成学科课堂,就像司机拥有自己的专车一样,教师拥有自己的专门教室,有时可能是两个教师共同拥有一个教室,交叉授课而已,教师变成某间教室的主人了。当教师成为教室的主人后,教室的布置也就五花八门,物理化学的教室兼有实验室的功能,生物课教室最为漂亮,里面有花花草草,甚至鸟语花香。

组织转型是服从于教师转型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本质是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其组织形式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学校去行政化的提法已经说了许多年,但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十一学校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提出:学校将尽可能地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为此,他们副校级领导都要兼任一个年级或部门的主管,不是分管,分管就容易增加层级,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服务第一”、“师生导向”。

此外,十一学校还创造性地设立了评价诊断机构,并确立了诊断服务于组织的健康发展的理念。诊断区别于评价,而且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诊断结果。诊断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作业、学生、教师、年级等,分门别类地进行评价诊断。

十一学校的组织建设还呈现另外一个特点,它的组织体系是完整的,党办、团委、工会等机构一应俱全,而且他们的工作任务同样十分繁重,并不是一般印象中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特征。这些组织的工作紧扣中心任务,没有太多的口号和说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风格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并不强迫教师过多地搞形式上的集中学习,但教师在授课中也能引用领导人的讲话。十一学校被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关键是他们真正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无容置疑,物质保障是推动改革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教学的设施设备,还是各种实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扎扎实实地实行小班教学,需要配置更多的师资力量;在实现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办好国际部的教学,还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教;要确保教师的精神不懈怠,职业不倦怠,除了切实解决好待遇问题外,还需要高成本地进行培训,这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同样责任重大。

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十一学校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教育部历史性地以现场会议的形式推广他们的作法。十一学校谦虚地讲他们的改革还在路上,而我们呢?该上路了吧!

学校考察学习函 篇8

永德县崇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钟加远

在香港“苗圃”的关心及组织下,2011年10月17日至21日,我和我们学校的两位教师同大雪山中学的六名教师一起,在县教育局杨股长的带领下,到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考察学习。

这次考察学习,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广州的都市生活,体验了名校的办学理念及管理模式,了解了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名师们的成长经历,目睹了香港“苗圃”的老师们的艰辛付出。下面我就这次考察学习,谈谈我的体会和收获:

一、从都市生活领悟人生价值

这次考察学习,从领略都市的繁华,目睹城市人快节奏、高质量的工作,让我懂得,在工作上应该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才能不断奋进,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在工作上获得新的突破,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创造更好的人生价值。体验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让我认识到,不能安于现状,应不提高对生活的追求,只有这样人才会不断的去努力,才能更好地工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二、从了解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读懂理念的导向作用经过几天的学习,我了解到,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创建于2002年9月1日,只用力了8年多的时间里便从一个薄弱学校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学校。据其内部介绍,这正是

有了雷校长“创设适合学生最有发展的教育,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大的激发,为孩子的一生负责”这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的结果。我终于读懂了,一所学校要获得发展,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理念决定品味,品味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思路,思路决定管理,管理决定成败。

三、从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名师们的成长反思教研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对教师的成长要求是:“干得好”,“写得好”,“讲得好”,要“干得好”;更进一步要总结反思,要“写得好”;最终要交流提升,要“讲得好”。“只有讲,才能促进想”,“光干得好不行,还要写得好、讲得好”,“光好好干不行,干好了才行”。干、写、讲,由实践到理论,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在讲中反思,在讲中总结,在讲中提升。并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各种平台:“课题研究、我讲我的教育故事、我讲我的微科研、班主任技能大赛、生活教师技能大赛、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寻找身边的遗憾”等等。而我们以往的教研只是让教师们互相之间听课、评课,偶尔写写教研论文,这种简单而无趣的教研,教师们注重的任务的完成,走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研模式,借鉴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的教研模式,有效的开展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的发展。

四、从香港“苗圃”老师们的艰辛看责任

学校考察学习函 篇9

四川省双流实验小学、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学习考察报告

樊庆红

2012年10月10日上午8时,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一行三十余人组成的考察团,来到四川省双流县实验小学参观考察。双流县实验小学毛凤鸣校长热情洋溢地接待了我们并召开了座谈会,教科室主任林琳介绍了学校的整体情况。

双流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36年,是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四川省武术特色学校、成都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双流县科研型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61个,学生近3000人,教职员工189人。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流的硬件设备。安装了校园电视系统,卫星地面接收站,建立了校园电视台,装备了现代化的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电子琴室、多功能室、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开发中心、有标准的塑胶运动场和足球场。

双流实验小学以“一个都不能少”为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整合发展”的育人思想和“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形成特色,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形成了 “爱国、守纪、团结、勤奋”的校风,“爱、细、严、活”的教风,“乐学、勤思、刻苦、好问”的学风。

80年代中期,实验小学在全县率先实施“理念办学”,确立了“育人为本,整合发展”的先进办学思想,走科研兴校、文化养校之路,抓住了影响师生成长的关键——非智力因素,于1988年开始,以课题形式从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入手,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专题研究。20年的坚守,学校将非智力因素研究从学生学习过程研究辐射、渗透到了学校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德育活动等领域,逐步形成了

以“情感”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文化(尊重、关心、激励);

以“需要”为导向的教师自主发展文化(主动、生动、互动);

以“兴趣”为特征的学生学习文化(想学、会学、乐学);

以“养德、砺志”为价值取向的师生活动文化(参与、养习、成长);

20年研究历程中,非智力因素教育成果曾13次获得了全国非智力因素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与专著评选一等奖;有190多篇相关的教师论文获一、二、三等奖,先后出版编辑了7本关于非智力因素教育研究的专著,课题研究成果2006年获中央教科所课题评选一等奖,丰富了国内对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成果,为国内非智力因素研究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一手材料。2004年,学校获准承办了全国非智力因素研究第四届年会,将我校非智力因素研究成果在全国广泛推广,受到来自全国心理学研究专家及代表的高度称赞。2008年,学校又结合师生发展需要,申报了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发展》,现正在研究之中。

20年的研究之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学校也在科研兴校,文化养校的探索之路上成就了一大批教师的发展:学校校长被中央教科所评选为全国科研型校长;有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科研型教师;有9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5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70多人次获县以上表彰奖励;名师团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先后选送了7位教师到校外主持工作,推动了双流教育的发展,学校也受到社会各界信任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使双流实小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在过程管理中,学校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依法治校,认真贯彻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任何重大事件,都经行政会、教代会、全体教师会议讨论通过,充分发挥教职员工主人翁精神,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了依法治校的落实。建设了特有的学校文化体系,滋养着实小每一名师生,形成了“管理人本、教学智慧、生命精彩”的办学特色。其中有全国科研型校长1人,全国科研型教师2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5人,成都市、双流县各类优秀教师38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2人,成都市师德标兵1人,双流县名校长2人,双流县名教师4人,双流县学科带头人25人。

学校艺术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做为人的生活情趣,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素质。

通过实施双语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双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引导学生初步具有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建立初步语感,感受语言美,开阔视野,了解文化差异。形成活泼开朗、大方自信的良好个性,初步形成多元、开放的思维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模式:坚持学校教育向社会拓展,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教育观,以凸显英语课堂教学特色为基础,以双语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以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人才为目标,深入开展双语特色教育.2012年10月10日上午8时许,双流县实验小学第三次迎来了福建省教育考察团30余人的参观考察。

此次教育考察活动由福建省三民市教师进修校的校长带队,由学科教研员、小学校长组成。

在交流环节,和从学校的基本情况说起,介绍了办学理念“一个都不能少”的提出及具体阐释,让考察团员对学校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随后,从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教师发展、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交流,让考察团员深刻感受到学校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和诠释。

交流活动结束后,考察团的团员们来到校园进行参观:教室外墙上的学生作品展台让他们赞叹不已;全家福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一个都不能少”;课堂上的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也想参与其中„„

学校处处彰显出的人文情怀让考察团的团员们感慨万千,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你们学校是以人为本,关注到的是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而学校处处张扬的生命之美,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理念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

活动结束后,福建省三民市教师进修校的校长指出,双流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校园环境优美、校长老师优秀、办学理念新颖的学校。双流县实验小学校园环境创设、学校管理文化、教师管理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教学文化中的做法值得学习!

双流县实验小学将继续以“一个都不能少”办学理念为指引,并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践行,彰显学校特色的同时,关注师生全面发展,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成都市双流县实验小学座落在双流国际机场西南之隅,是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之一。学校现有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3000名,教职工197人。

学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自1936年建校至今,70余年的风雨兼程,一代代实小人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终于赢得双流实小的名校地位。

新一代实小人以“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理念诠释:第一:必须树立全员教育观,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一个都不能少!第二:必须树立全程教育观,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在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每一个生命成长所经历的过程无论得失对个体而言都是有价值的。一个都不能少!第三:必须树立全面育人观,关注师生全面素质发展。一个都不能少!关注并研究影响学生成长的所有因素,力求这些因素的最优化。一个都不能少!第四:必须树立差异发展观,关注并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实施差异教育,实现差异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第五:必须树立和谐发展观,无论是全员、全面还是全程以及个体差异的发展,都必须追求和谐。学校内各方面的整体和谐(理念、思想、文化、管理、教与学、师生关系、人际交往等),个体内部发展各因素的和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自我心境等)所有教育因素的和谐,一个都不能少!),建构了以“尊重差异,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异彩”的学校核心价值文化体系,确立了以“彰显实验学校特质,突出示范性形象,创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性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了“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岗位上的专家,让每一个孩子如花儿般尽情绽放”的学校发展愿景,进一步凸显了四大办学特色:一是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之路,坚持教育科研特色;二是大力实施“三体艺术教育”,坚持艺术教育特色;三是积极开展“小学校大社会”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坚持德育工作特色;四是注重母语基础,强化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坚持双语教育特色。

学校有较好的硬件设施、设备。200米塑胶环形跑道,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现代化的学生图书馆,温馨雅致的教师休息吧和教师书吧,以及具有浓郁学科特色的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网络等近30个功能教室且设施设备完善。一流的办学条件和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

学校有一支优秀的名师团队。四川省优秀校长1名,语文特级教师1名,全国科研型教师5名,成都市优秀教育科研人员1名,四川省优秀教师1名,成都市学科教学带头人5名,成都市优秀班主任2名,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5名,成都市师德标兵1名,双流县名教师3名,双流县学科教学带头人25名,双流县优秀青年教师32名(含优秀教师)。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

九、五”、“

十、五”规划课题实验基地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成都市首批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成都市校风示范校、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成都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成都市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等各项殊荣数十个。近几年,教师撰写论文有100余篇获得全国一、二、三奖,有近200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学生参加国际、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有2000余人次获奖。

上一篇:生命因与众不同而精彩初二作文下一篇:作文清明节吃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