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护理新生宝宝的注意点

2024-10-2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夜间护理新生宝宝的注意点(共3篇)

夜间护理新生宝宝的注意点 篇1

夜间护理新生小宝宝的经验谈

小婴儿除了吃奶之外,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睡觉了,虽然小宝宝的睡眠时间长,但由于婴儿的生理时钟尚未调整成规,夜间醒来的次数相当频繁。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经常在小宝宝哭闹声中忙作一团,疲倦不堪。

其实,假若事先可以合理有序地安排好夜间护理小宝宝的必须品,当小宝宝夜间因某些需求而醒来时便可从容行事,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满足或处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婴儿良好的睡眠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新手爸妈出现熊猫眼。

有位新手爸爸炫耀他的夜间护理心得,一边讲一边还手舞足蹈比划着:“左手奶瓶,右手尿布……”他的纯熟动作给了我灵感,整理出新生小宝宝夜间护理的注意事项,献给所有的新手爸妈。

小宝宝夜间可能发生的问题:

1、饥饿、口渴

2、憋尿、尿布潮湿

3、室温过冷或过热、衣服不舒适

4、被蚊虫叮咬

5、睡卧姿势不好,造成肢体疼痛麻木、呼吸困难

6、突发性疾病

小宝宝就寝环境调适

想要确保孩子舒适入睡,先要调适好室内的温度、环境,以下是儿科医师给您的建议:

窗户:睡前开窗通风,入睡时就将窗户关起来。如夜里开窗,也尽可能不要让孩子睡在风口。

婴儿床:婴儿床不要放置在窗户下或空调风口下。

睡衣、寝具:避免小宝宝裸体睡觉,保护好小宝宝的小肚子。天气凉爽时可让小宝宝穿着透气性好的长袖衣服、长裤;天热则可用薄单将小宝宝的肚子围起。

空调:风向不对着床,睡眠时尽可能将空调调整到自然风和微风状态。

垂手可得的必须品清单

现在,让我们一起动手准备好小宝宝夜间必须品,并把它们放在垂手可得的地方,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取用。

夜间护理新生宝宝的注意点 篇2

由于初为人父人母, 缺乏相应的护理知识及经验, 患儿照顾者的角色大多由祖辈人承担, 由于年代原因, 这一群体的人半数左右缺乏文化知识, 旧观念强, 对现代医疗缺乏信任。孩子一旦发病他们表现出格外紧张、焦虑, 惊慌失措, 夸大病情, 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或者漠视病情, 认为孩子没病, 医生瞎折腾。所以新生儿患者的心理护理实际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影响。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

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 对环境的陌生感可引起紧张和焦虑, 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 希望得到肯定答案, 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 希望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来治疗护理;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紧张和焦虑, 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 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 担心遗漏病情变化;或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焦虑, 表现为不安心治疗, 要求提前出院。

1.2 恐惧和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 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 表现得很悲观, 回避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有些家长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恐惧感, 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或者躲开。

1.3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 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甚至使用自己所谓的土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 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由于医务人员的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而产生的不信任, 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信任, 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发泄不满情绪。有些家长因为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而产生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 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 要求转院等。

2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依赖感

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依赖于护理人员, 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 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2 同病相怜感

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 有同病相怜感, 尤其是重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老患者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2.3 不合作及有过分要求

表现为要求太高、不合作、说谎、挑拨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敌意等[2]。

3 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护士应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 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 主管医生和护士要主动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进行健康宣教, 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 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如指导喂养方法, 更换尿布等, 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 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发生病情变化时向家长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 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 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 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家长要表示理解, 但要强调现在所采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 鼓励家长克服困难, 同时与医生沟通, 在用药方面, 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证的药品开始用,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 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 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 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 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 应用婉转的语言, 安慰家长, 给以心理支持, 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在对患儿进行各种检查操作时应当主动将检查目的和方法向家长说明, 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 “我们将会最大程度地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 如一次性成功穿刺静脉留置针, 既可以减少患儿痛苦, 又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 注意有技巧地交流, 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向患者家长解释患儿个体存在差异, 治疗要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 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 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者, 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 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3.4.1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

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 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 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如何正确喂养患儿, 帮助家长独立地进行日常护理, 这样做不但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 也增加了护患感情, 更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4.2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

可以利用这一心理, 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 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 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传信所谓的“偏方”, 一旦发现, 要及时制止, 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后果。

3.4.3 对不合作及有过分要求家长的心理护理

关心家长, 及时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鼓励家长说出自己的想法, 了解不合作的原因。与家长交谈时要清晰、简短、有次序, 并尽量限制时间、限制不合理要求, 并告知原因, 不与家长起争执, 一起探讨护理计划, 如果计划有改变, 随时告诉家长[2]。

4 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的几点

4.1 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 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 只有设身处地地为患儿着想, 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2 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 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4.3 要有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 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友好的语言, 只有这样, 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4.4 注意沟通的技巧。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 帮助家长更好地交谈, 鼓励家长提出疑问, 认真解答疑问等。

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 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 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 愿与护士进行交流, 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 又改善了护患间的关系, 对儿科母婴同室开展整体护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文妹.浅谈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的配合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6) :435

宝宝晒太阳需注意6点 篇3

阳光是最好的维生素D“活化剂”,过了一个寒冷漫长的冬天,许多妈妈都迫不及待地要带着孩子晒太阳,帮助宝宝骨骼健康成长。其实,晒太阳是一门学问,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方式。

孩子满月以后,即可常抱出户外晒太阳。时间以上午9-10时为宜,此时阳光中的红外线强,紫外线偏弱,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下午4-5时紫外线中的X光束成分多,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哪个季节,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忌长时间晒太阳,因为这个时段阳光中的紫外线最强,会对皮肤造成伤害。每次晒太阳时间的长短随婴儿年龄大小而定,要循序渐进,可由十几分钟逐渐增加至1-2小时,或每次15-30分钟,每天数次。也可晒一会儿到荫凉处休息一会儿。

不要给宝宝穿得太多

有的妈妈带宝宝晒太阳时,怕宝宝感冒,给孩子戴着帽子、手套和口罩,殊不知这样晒太阳很难达到目的,因为春天太阳中的紫外线较夏天弱得多,紫外线要透过衣物到达皮肤就很难。给宝宝晒太阳应根据当时的气温条件,尽可能地暴露皮肤。

注意照射部位

应避免阳光直射头部,也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常隔着玻璃让宝宝晒太阳,大部分紫外线阻挡在外,故而降低了阳光的功效。

晒太阳时不宜空腹,最好不要给宝宝洗澡

因为洗澡时可将人体皮肤中合成活性维生素D的材料“7-脱氢胆固醇”洗去,减低了促进人体钙吸收的作用。

不要在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

皮肤生产维生素D主要靠阳光中的紫外线,而玻璃会阻挡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所以隔着玻璃晒太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及时涂擦保湿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在课桌捐赠仪式上的讲话下一篇:王振滔:胸有成竹,蓄势待发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