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

2025-03-1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精选2篇)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 篇1

●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1人民币元=6.8101印度卢比

【资源】资源丰富,有矿藏近100种,其中云母产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产量居世界第三。此外,印度还有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森林67.83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0.64%。

【工业】主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化工、制药、钢铁、水泥、石油和机械等。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印度谋求成为“技术制造业中心”【农业】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旅游业】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旅游业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也是重要就业部门,提供两千多万个岗位。入境旅游人数近年来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那烂陀、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商品为:制成品主要包括纺织品、珠宝、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皮革、手工艺品等;初级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和矿产品;石油类产品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电子产品,金银,机械,化工产品。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德国、阿联酋、沙特、新加坡、英国、瑞士、法国、伊朗、日本、香港等。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有所好转。2009/2010财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446408亿卢比(约合9653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4%国民总收入:443970亿卢比(约合9600亿美元)

国民总收入增长率:7.3% 人均国民收入:33588卢比(约合726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5.6%.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汇率(2010年5月31日):1美元=46.2442卢比

通货膨胀率:4.8%(2008/2009财年)失业率:6.8%(2008/2009财年)

在今年的“《财富》500强”名单上,新兴市场企业的崛起成为一大亮点。“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包括香港在内的中资企业上榜数量从去年的24家上升到29家,印度和俄罗斯亦各新增1家,分别达到7家和5家,巴西则保持在5家不变,令“金砖四国”企业上榜的数量达到46家。

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一批企业开始初具世界级规模,吸引着来自国际商界的注意力。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财富》500强”榜单上的企业数量也仅次于中国。很多研究机构认为,未来中印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最主要力量。

下面我们看看世界十大科技城市印度班加罗尔。班加罗尔也是印度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印度35%的IT人才都在班加罗尔打拼,他们创造的收入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据了很大比重。班加罗尔的名牌院校数不胜数,可以源源不断地为IT行业输入新鲜血液。微软、惠普、3M、Infosys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作为顶级科技城市之一,班加罗尔被人们称之为“印度的硅谷”。除此之外,生物科技也是它的一个拳头产品。

印度的教育体制两极分化,虽然基础教育备受批评,文盲率相当高,但其高等教育制度却非常优秀,每年能培养出约35万名工程师和6万名工商管理硕士,这令包括IT服务出口等在内的一批行业从中受惠。国际视野与创业精神。印度经济活跃,国内市场逐步开放,印度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管理经验,企业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众多优势当中,印度企业的管理人才、创新理念以及全球化拓展步伐最为突出。大胆创新与海外并购 印度海外并购的范围相当广阔。从地域范围上来讲,不再局限于美英两国,而是将收购目标的范围扩大到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在行业方面,也不仅有IT等印度的优势行业,还遍及造纸、钢铁等各种制造行业;另外,既有大型交易,也有金额较少的小型交易。

10年一度的印度人口普查昨日揭晓,总人口13.6亿,略超中国的13.4亿,成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其中,北方邦人口1.995亿,是英德法三国总和,远超中国人口大省豫鲁之和.人满为患:周一,在印度城市马图拉,参加完“上师节”(Guru Purnima Festival)的印度教徒们爬满了整列火车。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 篇2

一、印度独立后初等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 初等教育得到大力普及

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不仅视教育为“促进公众意识发展和社会重建”的基本工具, 将6-14岁的普及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投资项目写进了宪法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1993年出台了“县初等教育计划” (简称DPEP) , 提出以县为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单位, 从而保证了初等教育的落实。正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 印度初等教育得到大力普及。从50年印度初等教育阶段 (一年级至八年级) 的毛入学率只有42.6%到2005年毛入学率为93.5%, 再到如今小学入学率接近100%2。为了巩固这一成果, 2007年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 印度政府继续把初等教育的全面普及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发展任务3。

(二) 初等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

为了保证初等教育质量, 印度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提出“办学基本计划” (Operation Blackboard) 以改善正规初级小学 (1-5年级) 的基本设施。与此同时, 政府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目标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 1988年印度颁布的《国家初等和中等教育课程框架》中提出了最低的学习标准的概念, 指出了初等教育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最低水平。这一概念词的提出, 既有利于在全国形成一种普遍一致的认识, 保证教育的公正, 又有利于提升初等教育质量。

二、印度独立后初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经费不足

对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印度政府虽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量支持, 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 教育财政日益显得捉襟见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政府把一半以上的教育经费 (56%) 拨给了初等教育, 但在以后的五年计划中初等教育所占经费比重大幅下降, 平均只有30%多一点4。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因此,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除了要继续依靠政府的扶持性政策外, 似乎也要树立“教育产业化”的观点, 即依靠教育本身的优势, 想方设法, 广开渠道, 走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从多方面筹措教育资金。

(二) 教育发展不平衡

印度作为联邦制国家, 邦与邦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教育水平来说, 一般也是教育先进的邦远远超过那些落后的邦。此外, 城市和农村也有较大的差异。教育资源充足质高量多的学校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而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 学校不仅数量少, 而且质量不高, 学校教育设施陈旧简陋, 儿童失学率较高,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地方教育状况十分落后。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 教育不平等仍然存在

尽管印度独立已经60多年了, 但今天的印度仍是一个等级分化明显的社会。那些弱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因地位低下、备受歧视而很难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 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同时, 受印度传统文化及习俗的影响, 低种姓的国民从思想上认为受教育是高种姓的事, 行动上则迫使子女放弃学校教育机会而接受家庭传统职业训练如屠宰、制革等以适应未来生活, 这使许多低种姓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文盲的队伍不断扩大。特别是女童, 很多家长把送女儿上学看作是“额外的负担”, 很多印度女性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跟男性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三、印度独立后初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 政府重视, 注重教育立法

印度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能取得如此不错的成绩, 是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从最初的印度政府将发展义务教育写入宪法, 在其宪法中对教育作了原则性规定, 进而为后来印度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到之后政府采纳计划委员会的意见将初等教育分为两步走, 到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的颁布, 再到1993年“县初等计划”的正式实施, 这种将政府行为和政府主导意识“双重携带”的教育观, 不仅是印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之所在, 也是我国在政府行为方面值得效仿的地方。

(二) 教育改革循序渐进, 保持连贯性

印度在初等教育的普及过程遇到很多困难, 但是保持改革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印度政府曾多次修改普及初等教育的日期的状况, 因为当局认识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普及初等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相反应该循序渐进。印度的教育发展应该跟它的特殊国情相适应, “初等教育普及化是有条件的”。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印度提出了适合它国情的“县初等教育计划”, 积极开展非正规教育更好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此外, 印度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教育政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总是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适时地进行调整。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三) 成立专门的教育咨询和建议机构

印度初等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发展, 除了政府重视, 并通过立法形式予以保证教育先行的原则外, 早在60年代初就成立了专业的教育委员会。此外还有一些中央级别的教育研究或咨询机构, 其中全国教育规划与管理研究所具体承担与全国教育规划和教育管理有关的研究工作, 召开各种研讨会和会议。这是印度初等教育甚至印度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最为关键的举措。

(四) 尊师重教, 重视教师教育

作为拥有厚重底蕴的文明古国, 尊师重教一直是印度的传统。在印度,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职前教师教育所获得的教师任职资格, 职前培训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负责。尽管一些邦仅把通过高中考试作为胜任初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标准, 但是大多数邦还是把接受过12年的学校教育作为从事初等学校教学的最低资格要求。可见, 尊师重教, 重视教师教育也是印度初等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摘要:20世纪40年代, 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独立后的印度, 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初等教育得到质的提升, 但是也还存在经费不足、发展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等问题。汲取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推进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印度,初等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印度的初等教育普及目标[J].外国教育研究, 1995 (1) :31-32.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第178页.

[3]、刘艳华.印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义务教育普及与保障情况[J].经济学参, 2005:4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电影绝命后卫师观后感1000字下一篇:美文:碎片,落幕的记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