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精选3篇)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篇1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演出前做了功课,才发现捡了大便宜,无论歌剧本身or国家大剧院提供的演出效果都物超所值。
博马舍共写过三部以西班牙为背景的喜剧,剧中的人物都相同,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前二者被改编成了歌剧,最著名的自然是莫扎特写的《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写的理发师,大家一听序曲会表示“原来是这个,我听过”,但看名字未必会买票。
正好8月也买了大剧院婚礼的票,但票价和理发师差别很大,到底是供需关系决定的呀。找黄牛买票,黄牛总在问:“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要吗?维多利亚的理发师要吗?”卖票的都搞不清名字,可见这剧得多不受欢迎。
入场之后发现我们位置非常好,歌剧院1层楼座第1排中间偏左。乐池中指挥的动作、台上演员的表情看得都非常清楚。歌剧院偶算去得比较多了,上次看《茶花女》花380只能坐3层后排偏角落,中文字幕都看不到。这次对比太强烈了。
演奏是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序曲时舞台大幕关闭,观众可以好好欣
赏乐曲本身。趁机可以好好观察指挥,聆听乐团的水平。就偶浅薄的见识而言,该乐团演奏非常和谐,完全可以独立开音乐会,比在保利剧院骗钱多年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等专门忽悠人傻钱多观众的乐团强多了。以前不曾注意,这次认真看指挥,才发觉不同人指挥同样的乐章风格区别还是挺大的。认定了以后有大剧院管弦乐团伴奏的歌剧必定是好剧。
歌剧院的拢音效果实在好,每个位置都能无损的听到来着舞台的声音。我连乐手给曲谱翻篇都能听到,真怕耳朵变挑剔后再遇到插电的演出一时间难以适应。1层池座观众的动静,也能听得很清楚。幸好没有频繁咳嗽的、带哭闹小朋友的观众,不然还挺影响效果的。国外看歌剧要穿晚礼,在帝都这么穿会被当怪物,只好随便穿了,心里怪过意不去的。
开场前,和坐我边上的一对情侣聊天,伊们知道好多哦,比如哪个B角唱得如何之类的,不明觉厉呀。演出上座率大约70-80%,yapari只有真喜欢的人才会来(偶这种捡便宜的除外)。坐我后方和侧后的两位男士非常会看,总在适宜的时刻大喊bravo。
我看的这场是全B角阵容,但丝毫不影响观感。之前略有担心,因为看过其他剧男1号明显听出是B角,唱得让人十分失望。看了节目单,A角一水老外,B角一水中国人,这显然是只看国籍、不看水
平的安排了,而往往这种情况下,国人水平都会惊艳。
幕起,舞台景观甚是华丽,不知道下了多少本儿啊。群众演员二三十,真是有钱能养得起啊。细看节目单,原来群众演员是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那就难怪了哈哈。哪怕不熟悉剧情的观众,看2分钟就会明白,理发师是个喜剧。唱段是死的,表演是活的,大剧院版的理发师在舞美设计上挺欢乐的。
装13的歌剧嘛,唱必须用意大利语,但还有少量说的部分居然用的普通话。比如,Rosina给情人写的纸条,活脱用中文女声读了半天;Doctor Bartolo数数用“一二三四五”太穿越了。
忘记戴眼镜,看中文字幕不清楚,只好以看英文字幕为主(字大行疏)。场景切换时,舞台拉下幕布,演员在幕布前面唱,但幕布刚好顺带把英文字幕显示屏也给遮上了,无奈只好看中文。中文意译比较多,更喜欢英文直译,更形象的贴近舞台表演。有些翻译差很远,好几处都忘了就记得Count Almaviva胡乱叫医生为Doctor Idiot,中文写成“拔萝卜医生”,囧。中文的好处是唱词前会注明这是谁唱的,在n重唱时还有点用。快歌看中文比较多,免得英文没读完就下一句了。
眼睛在中英文字幕、乐池、舞台上的各个角色中来回切换,太累了。既然知道剧情,具体歌词就随他去吧,看表演听歌唱比较重要。个人认为的男歌手能力排名:Basilio>Fiorello>Figaro>伯爵>医生。圡人首先根据底气和音量排名,然后听唱腔。偶也不明为喵认为配角比主角好,可能因为唱得少,休息充分吧。全场最好听的是伯爵和医生的二重唱,比男女主角谈情说爱要打动我。大剧院版的理发师对剧情做了一些变动(和百度百科上写的那版相比),满意的地方较少。只高兴一点:医生最后只得到了Rosina一半的财产而非全部。最不满意的:把人物黑白分明化,医生本来并非坏人,伯爵和Figaro也不是那么纯的好人。把财产给医生本应是Figaro出的主意;Rosina应该是知道伯爵是伯爵后气愤自己被欺骗,而非惊喜的发现情人是伯爵后一脸献媚;本不该仓促结婚,贵族娶妻应是很隆重的事;音乐课幽会居然还有仨酱油男围观。细节不吹毛求疵了,最重要的还是歌唱部分。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男声)很震撼,二三十人在台上一齐吼,偶都只能紧贴在椅背上动不了。给婚礼伴唱时,人手捧一歌本,小方那么一排,还能更像合唱团一点么,呵呵。更不用提那些咏叹调了,不知该用怎样的词语来描绘。最fan男低音。
前一阵看某歌唱类选秀节目,淘汰了一音乐剧歌手,说伊的唱法在这
类比赛中吃亏。要我说,就表现形式对表演者的能力要求而言,歌剧>音乐剧>流行乐。歌剧是更高级的艺术形式。唱歌剧不是找个没相关学习经历的草根就能胜任的。也因为如此,阳春白雪的歌剧脱离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变成了一种装13行为。
我最爱音乐剧,因其结合了2种审美;如我最爱国标舞,因其结合了音乐与体育。酱油猫的性格决定了品位。
下个月还会在歌剧院看《费加罗的婚礼》,看当初的热烈追求是怎么变成日后的熟视无睹+意图出轨的。
附伪文青的每月一剧:
12年7月《Chicago》音乐剧@伦敦
12年8月《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音乐剧@伦敦
12年9月《前科》话剧@北京
12年10月《红玫瑰与白玫瑰》话剧@北京
12年11月《巴黎圣母院》音乐剧@北京
12年12月《猫》音乐剧@北京
13年1月《大宅门》话剧@北京
13年2月《破阵子》话剧@北京
13年3月《驴得水》话剧@北京
13年4月《秀才与刽子手》戏曲@北京
13年5月《肥唐瘦宋》舞剧@北京 13年5月《蒋公的面子》话剧@北京 13年6月《白鹿原》话剧@北京
13年6月《一起跳舞吧》舞剧@北京
13年7月《国际芭蕾明星Gala》舞剧@北京 13年7月《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歌剧@北京 13年8月《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北京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篇2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分两幕, 作于1816年。在这里罗西尼的聪明才智被观众们充分领略, 轻松流畅的音乐风格给听众一种一蹴而就的感觉。但从根本而言, 罗西尼非常注重并了解观众的兴趣点, 甚至有意识到不同的城市及剧院的不同, 他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填满“现代剧场的趣味”, 有评者甚至说到它与30年前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不相上下。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 罗西尼将管弦乐的音响效果发挥到极致, 轻快的旋律如流水般呈现了一副美丽如画的故事。此歌剧是剧作家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后来1816年之际有罗西尼改编并取得惊人的效果。剧中描绘了人们对自由及平等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歌剧在批判封建阶级无能的时候也把一费加罗为代表的平民阶级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直接描写爱情来间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罗西尼在无限的空间无限的发挥, 使歌剧充满了真情、乐观及欢乐。
剧情表达的是18世纪, 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景, 描写的是伯爵阿尔玛维瓦仰慕美丽的姑娘罗西娜, 有一天他跑到罗西娜房子下, 唱起了情歌以表心意, 然而令伯爵失望的是心爱的姑娘罗西娜并没有出现, 于是他偷偷藏在廊柱后边等待着。这个时候, 费加罗出现了, 伯爵阿尔马维瓦便请求费加罗帮助他, 在费加罗的帮助下伯爵阿尔马维瓦扮演成喝醉酒的军官到医生家借宿, 这样接近罗西娜的机会就会大增。
第二景, 描写的是罗西娜挂念在阳台上所见的俊男, 在她心里, 伯爵阿尔玛维瓦歌声优美, 英俊潇洒, 所以她爱上了这个青年。并且写信给伯爵, 正好费加罗来找她, 听到医生回来了费加罗便躲藏了起来, 医生喜欢罗西娜, 费加罗则告诉罗西娜伯爵对她爱入骨髓。
第二部分第一景, 描写的是伯爵假扮老师给罗西娜上音乐课, 费加罗偷走了这对爱让人逃走时要用的阳台钥匙, 但不幸的是却被巴西里奥和医生知道了, 费加罗和伯爵被赶了出去。医生则告诉罗西娜伯爵对她并不存在什么真心所言, 这一举动使罗西娜陷入了忧伤之中。
第二景描写的是, 费加罗与伯爵返回屋中, 告知罗西娜事情真相, 伯爵与罗西娜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当他们准备起身逃离房子时, 发现阳台外边的梯子不见了, 在费加罗的帮助下, 公证人为这对幸福的恋人证婚, 当医生巴托洛到来时, 两人已完婚, 只能不甘心的放弃。
这部歌剧是罗西尼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剧, 他走上创作道路是在意大利歌剧经历危机和社会黑暗之时, 民族解放运动带给了他不少创作的动力, 使他对传统歌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罗西尼风格”, 这部歌剧也给了罗西尼一个巨大的回报, 奠定了罗西尼在歌剧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部歌剧中, 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就是独唱, 咏叹调则是独唱中的一种。在剧情发展过程中, 由特定的角色抒发感情, 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歌剧中, 任何情感的抒发都是由独唱来完成的, 承载这一使命的最合适不过于咏叹调。《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包含有九首咏叹调, 每一首都能把罗西尼的风格完美地表现出来, 其中所含的戏剧性情节更是引人入胜。
《看那明媚的天空》是一首男高音咏叹调。剧中小花腔的唱法充分展示了在爱情面前, 伯爵所表现出的平和的一面, 衬托了整个欢乐的氛围。《我是城里的大忙人》是一首罕见的男中音独唱曲, C大调, 6/8拍, 有四十三小节充满欢乐的前奏, 为费加罗的登台奠定的基础。他绕口令式的演唱让听众佩服的五体投地, 赞赏不觉。内容诙谐, 曲调生动, 把费加罗热情豪爽的一面烘托的洒脱自如。《美妙歌声随风荡漾》表现了罗西娜对爱情的坚定与信心。弱起小节开始的切分音节奏作强拍处理, 短而快的连续上行音阶更是显示了罗西娜的性格。接下来的弱处理则表现了罗西娜羞涩的心情, 附点音符的节奏是音乐充满了灵性, 充分凸显了罗西娜足智多谋的性格。《造谣像微风般》这首咏叹调D大调, 4/4拍, 四小节的前奏描写了散播谣言的情景, 而在演唱者的同音反复中, 这种谣言似风一样慢慢的传播开, 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将巴西里奥的狡猾角色也塑造的很完美。《老人想和小姐结婚》一曲, A大调, 2/4拍, 快板速度, 是女仆人贝尔塔的内心独白。咏叹调为再现三段式, 全曲的主题由二十四小节的前奏引出, 主题使用了跳音及八分音符的断开式手法, 呈现了一副木偶状态的贝尔塔, 就曲风而言, 与俄国的《卡林卡》很像。
除上述咏叹调外, 歌剧中也涉及到了重唱曲目。重唱中的各个声部同时抒发各自的内心情感, 同时也担负着塑造人物性格的重任。
二重唱《金钱万能》描述的是, 阿尔马维瓦伯爵需要费加罗的帮助, 但需要给费加罗支付金钱。重唱由G大调开始, 表明了费加罗对金钱的爱慕之心, 伯爵的旋律变成了D大调, 仿佛在表明伯爵眼里金钱是万能的。《就是你, 没有骗我》描写的是费加罗替伯爵打探罗西娜的一段二重唱, G大调, 4/4拍, 快速的节奏仿佛是罗西娜说话的语速。滑稽性二重唱《祝你平安, 祝你快乐!》表现了伯爵和巴托克的特殊情感, 刻画了伯爵乔装后的行为。伴奏中的倚音和颤音刻画了滑稽的景象。
三重唱《啊, 这意外惊喜!》是全曲唯一的一首三重唱。乐曲共有两个主题, 罗西娜与伯爵在一起后互相表达爱意是第一个主题, F大调上, 罗西娜表达了自己的兴奋状态, 紧接着伯爵在C大调上跟随心上人罗西娜唱出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此时, 突然间, 非常密集的伴奏音型将费加罗带入第二个主题, 气氛比较紧张。
五重唱《又出麻烦》氛围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五人各坏心事, 在b E大调上引出, 第二部分描述的是在巴西里奥走后其他四人的心里较量。
综上所述, 罗西尼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 其作品都是以意大利人民的生活为基础, 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趣, 作品洋溢着热情的力量。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西方歌剧中的杰出性代表作, 优美的旋律线条, 以丰富的管弦乐为伴奏, 给歌剧换了新的衣裳, 使旋律和戏剧更加丰富动人, 引人入胜。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成功塑造了众多活灵活现的角色, 同时给身后的作曲家深刻的启迪。他的成功在古今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将长期活跃于歌剧舞台上!
参考文献
[1]邹建平施国宪.罗西尼[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7.
[2]尚家骤.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 1984.
[3]司汤达.罗西尼[M]..德国:法兰克福出版社, 1988.
[4]伊斯特尔.瓦格纳的拜访[M].1912.
[5]汉斯利克.拜访罗西尼[M].1860.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篇3
关键词:罗西尼 歌剧 艺术特色 创作特点 演唱风格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一生他共创作了39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奥赛罗》、《贼雀》、《灰姑娘》、《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坦克雷迪》、《威廉·退尔》、《圣母悼歌》等。
《塞维利亚理发师》是罗西尼喜歌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创作于1816年1月。罗西尼可以说当时是乐思如海,激情勃发,只用13天就完成了全剧的音乐创作。但首场演出却遭到了失败,原因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刁难和捣乱。可连演了几天后,却发生了大逆转,观众场场爆满,喜剧效果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因而这部作品也成了不朽之作并被誉为“意大利喜歌剧的典范”。 全剧采用现实主义写法,以民族音乐为基础,音乐形象鲜明,颇具喜剧色彩。汇智慧、欢乐和讽刺于一身,继承和发扬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和唱法的传统,炫技和诙谐充满整个作品,充满着幽默趣味。《造谣、诽谤》是剧中人物巴西利奥演唱的咏叹调,作品通过快速流畅的旋律、诙谐抒情的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充分体现了罗西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点。
歌剧剧情简介:
《塞尔维亚理发师》全剧共分二幕,讲的是17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故事。年轻英俊的伯爵阿尔玛维瓦与美丽的富家女罗西娜小姐相恋,而罗西娜的监护人巴尔托洛医生也在打着罗西娜的主意,他贪婪狡猾,心胸狭窄,想破坏阿尔玛维瓦伯爵同罗西娜的关系,自己又想装好人不愿出面,于是找到了音乐教师巴西利奥,让他出谋划策。巴西利奥认为要想让阿尔玛维瓦伯爵离开罗西娜,最好的办法就是造谣、诽谤阿尔玛维瓦伯爵,毁坏他的声誉。但最后他们的诡计没有得逞,阿尔玛维瓦伯爵和罗西娜冲破了巴尔托罗的层层阻挠和防范,终成眷属。在第一幕第二场中,音乐教师巴西利奥演唱了这首充满邪恶戏谑的著名男低音咏叹调《造谣、诽谤》。
一、歌剧的音乐风格
1898年威尔第曾给法国音乐著作家兼乐评家贝莱格的信中写道:“我真挚地认为《塞维利亚理发师》是当今最出色的喜歌剧,因其富有丰富的音乐思维、充满喜剧活力且词汇精确。”《塞维利亚理发师》就是这样一部大手笔作品,音乐思绪源源不绝地倾泻而出,其独特音乐语法,幽默风趣地描绘了剧中人物性格,手法精湛令人激赏不已,在当时不仅风靡意大利且享誉欧洲,甚而激荡一股创作喜歌剧之风潮。在这部作品中,罗西尼用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注重歌剧的旋律和演唱技巧,把作品的喜剧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罗西尼一直是以追求音乐华丽、旋律优美、演唱技巧高超而著称的,力求在乐队的配器上音乐流畅而宏大,以使作品的音乐线条更加突出。咏叹调《造谣、诽谤》为D大调,4/4拍,快板,速度稍快,全曲共135小节,由两部分构成。在前奏中就呈示出了了歌曲的音乐主题,交代给人一种阴凉诡秘的气氛,呈示了一个阴险狡诈的艺术形象。整首曲目的音乐风格有3个特点:
1.快速“急口令”式的特点
演唱时语速一定要跟上节奏,符合“急口令”的特点,该换气时也要注意时值,语速快更要注意咬字清晰,元音要纯正,辅音要清晰,双辅音也要到位,要按照意大利语的韵味唱出唱出,在重复的“急口令”句子中要唱的清脆明快、急而不乱,不能出现丢音和吃音的现象,要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谱例1)
2.诙谐、生动的特点
整首曲目一直表现的诙谐、生动,始终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曲目的前奏开始就交代了一个诙谐、生动的主题,随着音乐的起伏和跳跃又呈示出诙谐和生动的气氛,而多处出现的反复和音程的跳进以及音乐的加重,更增强了作品的时值力度,表现出了造谣、诽谤的邪恶以及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威胁。
3.音乐节奏逐渐加强的特点
在音乐节奏的处理上采用了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将谣言、诽谤形容描绘的惟妙惟肖,好比一群苍蝇嗡嗡的声音,越来越响,让人毛骨悚然。最后达到了雷鸣电闪,轰隆的声音像战场上炮弹炸开一样叫人心里发慌害怕;音乐节奏的逐渐加强,渲染和烘托了诡秘气氛,更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效果。(谱例2)
二、歌剧的演唱风格
罗西尼所作音乐的魅力不仅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充满无限生机的效果,总好像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着剧情往更加剧烈和纵深发展,让人欲罢不能。事实上,这正是罗西尼音乐追求声音完美和高超的演唱技巧而致。罗西尼是喜剧大师,他的作品都是以内容幽默风趣和热情奔放见长。要把握住罗西尼的音乐特点,不但要有高超的演唱技能,还要把握好作品的演唱风格,才能把罗西尼的音乐作品完美地呈献给观众。
1.声音技术与技巧要求高
《造谣、诽谤》是一首著名的男低音咏叹调,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曲目。这首曲目演唱起来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演唱技术上、技巧上、音乐表现上对演唱者都有很高的要求。整首曲目诙谐、风趣、快速、节奏感强,如果在演唱时没有根据曲目内容的戏剧性变化而完成演唱,就不能准确地把歌曲所要呈示的内容展现出来;在演唱时还要把握人物角色的心里特点,才能准确地诠释歌曲内容和人物情感。
2.把握好声音力度的变化
曲目在以缓慢、低沉的男低音切入后,逐渐放开声音,以语调的快慢节奏勾勒出主人公的阴险、狡诈和诡计多端。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男低音的浑厚重音又一步步把主人公那善于造谣、诽谤、奸诈、狡猾的心理展露无遗。在演唱时一定要掌握好节奏的快慢,运用好声音的轻重,随着音乐的起伏,逐渐加重声音,使人感到造谣、诽谤那巨大的破坏力和给人心理上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威力。
3.把握好语调和说词
歌曲中的说词是整首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词说的不准确,没有语言功底,那唱的再好也是事半功倍。这首曲目演唱难度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在节奏上进行准确的说词。由于节奏上的说词比较多,因而用嗓也比较多,所以需要演唱者有良好的气息支撑。如果气息支撑不住,就会感觉很累,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演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作曲家罗西尼写这男低音首咏叹调时是用D大调完成的,而在乐曲高潮部分二次出现了#F,演唱起来难度很大。厚重的男低音在生理上很难超越这种音高的跨度,所以在演唱这部作品时,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往往都用C大调来演唱。这样演唱起来才能洒脱、自如,把作品演绎的尽善尽美。
4.把握好人物情绪的变化
这首曲目在演唱中是一直是有情绪变化的。从一开始的缓慢进入,只到最后的疾风暴雨,一直有主人公的情绪在里边。掌握好作品的情绪变化,才能把曲目的主题完整地呈现出来。如在巴西利奥唱到“Un tremuoto,un temporale,che fa l'aria rimbombar”时,一定要把激动的心态和情绪唱出来,让人感觉到他通过造谣、诽谤的恶作剧而给别人带来的无比痛苦而感到分外兴奋和快感的情绪。
5.把握好人物的表演
要演唱好这首曲目,把握好人物的表演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首曲目主要是通过唱和表演来完成对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刻画。如果把握不好人物的表演、运用不好表情,结果肯定是事半功倍。如唱到“va scorrendo,va ronzando,”时,主要是眼神的表演,才能展现得活灵活现,把巴西利奥的狡猾和阴险表现的一览无遗,把造谣、诽谤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威力和灾难呈示的惟妙惟肖。因此,不但要有到位的形体表演,更要有眼神的表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首曲目中眼神的表演是非常重要的。
6.掌握好表情符号和音乐符号
整部音乐作品基本属于快节奏的,各种表情符号和音乐符号较多。演唱时要注意符号的提示,掌握好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节奏;对于出现的表情符号,一定要在符号提示时注意表情和声音的变化。如p的出现提示由快至稍慢,所以就要注意演唱节奏的变化。
总之,整首作品的音乐展现了罗西尼高超的喜剧写作手法,因而曲目演唱起来难度系数很大。首先要有很高的演唱水平,要掌握很高的演唱技巧,还要要有出色的表演才能和意大利语的语言基础,缺一不可。除此之外,演唱前要通读剧本,完全掌握人物的特点和心理活动,才能把这首作品演绎到位。
结语
罗西尼是世界歌剧历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喜剧创作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他用幽默、风趣的写作手法准确地刻画了剧中人物,并运用浪漫、诙谐的音乐表现,犀利地讥讽了社会上的阴暗层面,从而使剧情的喜剧效果更加明显。虽然歌剧的创作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浩瀚的历史长河并没有把这部歌剧淹没,而是经过岁月沧桑的提炼,使它更加熠熠生辉,至今仍经常上演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可见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影响之深远。从咏叹调《造谣、诽谤》的音乐创作上就可以看出罗西尼创作上的独具匠心之举,非凡的音乐表现正迎合了社会大众心理,抓住了观众的心,当然也正是这部歌剧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真正原因。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给演出这部歌剧和演唱咏叹调《造谣、诽谤》带来一些帮助和启迪。
注释:
百度百科,罗西尼(意大利音乐家)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牛多林 浅析咏叹调《造谣、诽谤》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J].音乐创作,2014(4):170-172.
王凯蔚.罗西尼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之探究[J].歌剧,2012(9):72-78.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推荐阅读:
歌剧《卡门》的观后感09-10
歌剧欣赏的观后感11-21
关于《歌剧魅影》的精选观后感作文06-29
歌剧女人心观后感11-25
《歌剧魅影》观后感600字02-07
歌剧魅影读后感11-20
电影歌剧魅影观后感600字07-29
布尔塞维克09-29
歌剧长征观后感700字-长征精神心得体会09-07
歌剧中的卡门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