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终稿

2024-10-10

扬州慢教案终稿(通用9篇)

扬州慢教案终稿 篇1

扬州慢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繁华富庶,而且秀丽迷人。自古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道出了人们对扬州的向往。她是杜牧之十年一觉中不变的牵挂,她是李太白烟花三月里惆怅的情思。风流袅娜,春光烂漫;宛如一位绰约的美人,却又似乎永远摆不脱风尘沦落的悲惨命运。千百年来脂粉香浓,又忽然一瞬间零落烟尘。然而无论靓丽还是憔悴,都缀成了珠圆玉润的婉转音调。让我们一起走进姜夔的《扬州慢》,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怎样动人的艺术世界?

二、出示目标

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首词的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这首词的美妙意境,体会本词艺术手法的作用

3、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诵读涵咏 自由放声朗读

诗歌的序言往往是解读诗歌思想情感的一把钥匙,从序言中可以看出作者创作这首词的缘由是什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感慨今昔,萧条冷落,黍离之悲。

1、诵读指导

①字正腔圆,发音饱满。要把每一个字的音发到位,不要含糊,要稳健地发音。

②把握节奏,适当停顿。要把握一定的节奏,词与词之间要根据意思有自然的停顿,不能一气呵成。

③进入意境,读出情感。读到山就要情在高山;读到海,就要意在大海。巍峨与雄浑,壮阔与深沉,就要在你的吞吐之间显现。

词的词牌同时也是题目是《扬州慢》,因而它是一首慢词。什么是慢词?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制的词,一般都比较长。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你要用周杰伦的节奏去读肯定坏事儿。

④吐字要慢,沉着悠长。

2、再找一位同学来评点一下,并且再读

3、教师配乐示范朗读

提示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4、学生再齐读一遍

四、整体鉴赏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写本词的目的是感慨今昔,抒发“黍离之悲”。

1、那么从上片和下片的描写中看,扬州的今和昔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 明确:过去是繁华的,现在是残破的

2、从上下片分别看,哪些描写看出了它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残破? 明确:繁华:上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

下片,“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杜牧的风流才情究竟和扬州的繁华有什么关系呢?杜牧的风流才情正是在扬州繁华秀丽的氛围中生发出来的,离开了这些也许他也只能像姜夔一样发出黍离之悲,扼腕长叹了。)

残破: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下片,“波心荡,冷月无声” 过去是风光秀丽的名都

现在是残垣断壁的空城;过去是莺歌燕舞的青楼梦好,现在是凄清寂寞的冷月无声

3、这是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对比。把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和今日扬州的萧条冷清作对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4、作者对过去和现在的扬州的描写分别用了哪种方式。

明确: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另外一个写作特点。

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 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在诗词中有为实,无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想像为虚;描写为实,议论为虚;现在为实,过去为虚;(在借景抒情诗中)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等等。

写过去的繁华,扩大了诗词的意境,有力地反衬了今日山河的残破,使作者要抒发的昔盛今衰之感更为深沉强烈。

五、探究鉴赏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往往一个字或一个句子而使意境深远蕴藉。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托一字而传不尽之意。

宋代词人宋祁在《玉楼春》中有一句词“绿杨阴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人评论说:“着一‘闹’字而卓绝千古”。红杏本是静态之物,用一闹字仿佛有了动感。拟人的修辞让你感觉到红杏似乎在各不相让,尽相争春比美。还能联想到在红杏的枝头上仿佛有蜂飞蝶舞鸟鸣,春天的盎然生机尽在其中。

《扬州慢》这首词里同样有好多个词,值得我们这样玩味。让我们再来诵读一下这首词,去捕捉一下有哪些词或句子折射着这种深幽的意境光辉。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春风十里扬州路,极言扬州之繁华,十里长街,垂柳夹道,春风弥漫。如今却是荠麦一片,城已倾颓,街已荒芜。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厌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凄凉,渲染了气氛

①“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

②“清”有凄清之意,修饰“角”,别具一格,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③“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为什么会吹出寒来?因为国事日非,山河破碎,令人心悲。

④都在空城”一个“都”字,写出了角声弥漫之广,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

“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其中有三个词用得很好,它们是“算”“纵”“念”。“算”是推测、料想的意思,“纵”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它们表达一种假设语气。词人展开联想,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创设出更空更深的意境。

“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这里面,包含着词人的伤感。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

六、齐声诵读结束或做结语

《扬州慢》的学习结束了,那凄婉的音韵和意境令人惆怅低回,山河沦亡的悲痛之情亦引起人深深的感伤。八百多年过去了,而今历史的硝烟也已经消散无痕,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扬州这座古老的名都又恢复了她的端庄秀美,明月依旧,当不再清冷;芍药盛开,当游人如织。愿华夏的子孙能永远保持她的清新亮丽,不再让这座明珠般的城市沾染烟火风尘。

七、作业

赏析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扬州慢》教案设计 篇2

一、整体把握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多处化用古人诗句,文采斐然。其词上阕写以繁华著称的扬州战后一片荒凉,以寄托作者的伤感;下阕联想曾在这里游览过的杜枚和他的佳句,以往昔的繁荣反衬今日的荒凉。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了作者在目睹战乱后今非昔比的扬州而触景生情,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2.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诵读法

3.比较法

4.讨论法

5.教学辅助法(播放课件和背景音乐)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导读

1.作者生平

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

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设计意图:由于高二的学生以前都曾接触过宋词,通过自学能了解作者和课文的概况。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曾经学过李白的一首很著名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哪位同学愿意再为大家朗诵一遍?(某学生朗诵)很好!诗中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被誉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古城扬州,古代称之为“广陵”。说来也巧,老师就在扬州度过了七年的学习时光,把她视为生命里的“第二故乡”,对她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下面就让大家看一看扬州的美景。(播放课件展示扬州景物)大家谈一谈,看了照片以后你对扬州这座古城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美丽、古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确,历史上的扬州是无数文人墨客梦里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扬州慢》作于八百多年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姜夔眼中的扬州。

(设计意图: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真实的照片资料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照片中的美景与课文中的胜景一致,与衰败景象则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导语艺术。)

2.读序语简单概括内容,联系诗经讲解《黍离》之悲的典故,奠定课文与之相似的感情基调。

3.请几位学生示范诵读,全班点评。教师提醒既然是“慢词”就要读得舒缓从容。全班齐读。

4.参考注释品读全词,找出作者实写的扬州战后萧条景象以及虚拟的联想和想象。

板书:

眼前实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景物4:波心冷月

虚拟想象——拟想1:杜郎重游,必当惊心

拟想2:才高八斗,难赋深情

拟想3: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4: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设计意图:板书虚实结合,相互对应一目了然;概括的词语是文中的原句或典故,语词优美便于理解记忆。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板书艺术。)

5.问题设计

(1)结合注释找出文中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歌名句,并思考它们的作用。

(明确: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吟咏扬州的佳作,犹以杜牧这几首最为著名。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2)词的最后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中的“红药”有人认为应该归入“实景”,因为扬州的芍药甲天下。你认为呢?

(明确:“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并非亲眼所见。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

(3)全词意象丰富,选择含有最能感染你的意象的词句作出简要评析,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4)课件展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比较一下这两阙词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表达的虽是同样的爱国主义主题,但《扬州慢》的情调明显是悲凉而低沉的,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这首词是“清空”的代表作[板书:清空],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词的意象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疏朗开阔。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这也是豪放派与婉约派在风格上最大的差异。)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得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比较阅读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6.课内联系

用课件展示词中所化用的四首完整的杜牧诗歌给学生课后了解、鉴赏。

(设计意图:杜牧的四首诗虽然不在本课的教学范围之中,但属于语文学科内部综合性学习,此设计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7.结讲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姜夔笔下扬州曾经的繁华美丽和战后的萧条衰败。“一切景语皆情语”,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深深触动了这位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许在无情的战争面前,一个人微弱的力量的确改变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但只要胸中依然跳动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激荡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大家说是不是呢?好了,在今天的课结束之前,请大家在优美的配乐中再次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得舒缓并且富有感情。

(设计意图:此结语总结了全词的特色和主旨,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配乐朗诵结束本课再次把感情推向高潮,也符合诗歌教学重吟诵的特点。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结讲艺术。)

八、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作者姜夔,请以第一人称扩写全文,注意使用优美的白话语来表达原文中诗情画意的意象和细腻深沉的爱国之情,不少于400字。

附:杜枚诗四首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高中语文教案扬州慢(必修三 篇3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化用诗词、对比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含蓄蕴藉的表达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对比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语:唐诗过后是宋词。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词人纯真的爱情荡涤着我们的心胸,像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感、天涯沦落之悲,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词人姜夔的《扬州慢》又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诵读鉴赏这首词。

(二)介绍扬州

展示图片„„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

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人文荟萃之地。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姜 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姜夔喜欢新创自度曲(自己创制新词调),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

写作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抢掠,“横尸二十里”,扬州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攻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途经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三、展示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化用诗词、对比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含蓄蕴藉的表达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全班齐读

五、初步感知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6分)

2、请选择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4分)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七、精讲反馈:

1、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

明确:

青青荠麦

: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凄清冷落 ④红药――直抒胸臆-→“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2、请选择下列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明确:化用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

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冷月无声”,属于移情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当年杜牧曾写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反映了扬州二十四桥的热闹景象。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而今呢?桥虽在,时已非,水波、冷月,寂然无声。这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九、拓展练习

阅读有关扬州的诗句,写出你心中的扬州。(100字以上)杜牧诗 《赠别二首》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题扬州禅智寺 》

„„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答案:扬州是一个充满着文化意蕴的江南城市,繁华程度堪比上海。早在古代,扬州就是旅游胜地,深受古代帝王的青睐。诗人杜牧更是写了不少的诗歌来赞美扬州的美景。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反映了扬州二十四桥的热闹景象。扬州的夜生活及其丰

《扬州慢》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姜夔的《扬州慢 》是高中语文选修本《唐诗宋词选读》中“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的一篇。“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其原话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突出。”这是对宋代词的发展很有见地的评价。“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姜夔,他与北宋周邦彦并称“周姜”。他精于音律,能自制曲牌,他留下的词谱成为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

“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南宋时期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多变的时局,动荡的岁月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也不断丰富了南宋词人创作的内容,引发了他们对时势身世的深切思考,抒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而《扬州慢 》在感时伤世上又具有代表性。它上片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感慨万千。

二、说学情

1、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难啃的“骨头”。

2、高二年级学生已有诗歌鉴赏基础知识,通过对必修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的诗歌进行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3、培养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本班学情和教材分析,同时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要求课堂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3)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难点:通过对名句的赏析掌握本词的表达技巧。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情境法——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

2、引导法——设问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了四个问题。(二)说学法

诗歌鉴赏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以看不懂为理由,马虎作答,草草了事,严重缺乏独立理解分析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在学法上,我贯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

1、诵读法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2、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介绍扬州,并结合图片与前人的诗让学生感受扬州,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 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

(二)知人论世

1、作者——多媒体展示,做到知人论世。

2、词序——学生课前预习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三)诵读吟咏——把握主体感情基调

读,贯穿诗词学习始末。学生自由朗读、范读、齐读等相结合。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感伤悲凉的感情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词的朗读节奏。

(四)整体把握

1、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

2、下阕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3、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4、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把握理解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今昔对比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五)词句赏析——表达技巧(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的示例赏析来鉴赏其他词句,在自由鉴赏中掌握鉴赏方法及其他的写作技巧,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六)拓展阅读(作业)

把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比较阅读,从内容、感情、风格、手法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诗歌的不同风格,感受南宋词的“极其变”。

六、说板书

在整体把握环节让学生把握本词的今昔对比、虚实相生,及所体现出的黍离之悲;在自由鉴赏环节则让学生把握其他的表达技巧。

七、不足之处

1、尽管认识到诗歌鉴赏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但是还是低估了其难度系数;另外,学生预习的也不够充分,对词中所化用的诗句不甚了解,导致课堂上学生在自由鉴赏环节不能顺利进行。

2、教学方法单一,因为对学生学情认识不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设置单一,侧重自主思考而不是合作探究。

扬州慢抒情散文 篇5

在古代诗人眼中,扬州是慢的,不然不会有“扬州慢”的词牌,也不会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样甜丝丝的词句,慢口吻的清扬。

在我的印象中扬州也是慢的,公交车不急不挤,自行车不追不赶。

自扬州火车站走出的那一刻,我就下意识放慢了“脚步”。

看惯了南京的熙熙攘攘,一入扬州便是舒缓清闲。

扬州是慢的,虽然不复“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的繁荣,却依旧是“春灯如雪浸兰舟,不载江南半点愁。”一样的悠闲。城市的性格可能会影响到居民的性格,扬州人,喜欢泡茶馆,喜欢一遍又一遍的`沏茶打发时光,喜欢优哉游哉地过日子。有一句俗语专门用来形容扬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泡茶馆和泡澡堂,似乎是扬州人一天中顶重要的两件事。(引自王军《名城记忆》)

如今外地人知名的茶社属富春,冶春,早上九点到茶社,坐到十一点离开;下午三点又来,直到天墨,一天的闲暇都在茶中度过。富春茶社,茶是龙井、珠兰、魁针三种茶叶参合起来的,茶点属三丁包、翡翠烧麦、千层糕最为出名,再配上一份蟹粉狮子头,就可体验扬州人慢的生活态度,慢的精致人生。

东关街铺着石板甬路,两旁是复古建筑,仿佛一下子穿越到古时繁荣的扬州。贯穿东西的街很长,需要慢慢游走。喝一口吴钩酒,尝一嘴盐水鹅,品一壶绿阳春,擦一脸谢馥春,扬州人的生活慢的好。

扬州人喜欢赏月,不然不会有“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代表一天中的24个时辰)”,更不会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走在广陵路,随意间可见贾氏老宅的“二分明月楼”一楼为赏月,一楼赏黄昏,多么的百无聊赖。

一壶泡好的绿阳春,使我成为了诗人,仿佛重回扬州的茶馆里,品茶写诗。这两样都需要慢的,低斟浅酌。梦想的诞生需要慢慢的呵护,因为它是易碎的。杜牧说:十年一觉扬州梦,一个圆润的梦,做的再慢也是好的。

扬州慢导学案 篇6

【教学构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学习环节】预习热身 → 教材淘金 → 拓展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说明】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必须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第一课时 【预习案】

【自主学习】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一、学习必备

1、姜夔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2、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阅读读本《黍离》了解内容及思想。

彼黍[1]离离[2],彼稷[3]之苗。行迈[4]靡靡[5],中心[6]摇摇[7]。知我者谓[8]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9]苍天!此何人哉[10]?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11]。行迈靡靡,中心如噎[1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⑴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⑵离离:繁茂貌。⑶稷:谷子,一说高粱。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⑷行迈:道上走。⑸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⑹中心:内心。⑺摇摇:心神不宁。⑻谓:说。

⑼悠悠:遥遥,形容天之无际。⑽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⑾实:籽粒。⑿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1]

4、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你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2、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3、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

第二课时 【探究案】

三、合作探究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5、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四、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说出它的妙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7

青青荠麦

景废池乔木二十四桥

空城无声冷月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

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凄清冷落④红药――直抒胸臆-→“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名句欣赏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扬州慢教案终稿 篇8

自读要点

1.体会两首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了解《扬州慢》一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并进一步加深对豪放派词风的了解。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自读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是自读课文,两首词要在一节课学完,容量较大,同学们要有信心。自读时应注意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运用我们已经常握的分析方法。

二、借助注释通读两首词。

三、带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板书教师所提问题。

1.两首词各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如何?

《雨霖铃》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题)。《扬州慢》感慨今昔,表达作者的“黍离之悲”。两首词的情调都较低沉哀伤,体现了婉约派风格特点。

2.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要求①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②划出借景点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①直接抒情:上片:四、五两句

在京都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这一句可联系《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句加深理解);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六、七两句――握手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说不出(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句)。下片:一、二两句――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如何承受得了。五、六两句――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享,等同虚设。七、八两句――离别了恋人,万千深情密意却没人可诉说。(这两句可联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句)

这些主客观冲突地铺叙,形成离愁别绪的高潮。

②借景点染:

情景交融,构成了凄楚的`意境。指导学生仔细理解体会。

3.《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有什么作用?划出借景抒情的句子,仔细理解体会。

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

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4.《扬州慢》化用杜牧诗,有什么好处?

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5.《永遇乐・京口化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五、完成练习:

1.《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段文字说明了苏柳词的不同风格,试以《大江东去》与《雨霖铃》为例,作一比较。

列表比较:

2.“宋末张炎论姜词,有“骚雅”之评,所谓“雅”是指“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言王政之所由废兴”(《诗大序》)。而“骚”是“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义之辞”(见《文心雕龙・辨骚》),也同于风雅。因而“骚雅”实在是既言天下大事(区别于闺房花草),但又表现得温柔敦厚,渊深和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高教自学教材)对这段话怎么理解?

“言天下事”即吻合了词中点出的“黍离之悲”,“温柔敦厚,渊深和平。”是指借景抒情,化用前人诗句,含蓄婉曲地表情达意的艺术风格。

课文检测题

一、注音

噎( ) 沈沈( ) 夔( ) 霁( ) 怆( ) 蔻( )

二、解释黑体词语

骤雨( ) 暮霭( )良辰( )霁( )

黍离( )词工( ) 难赋( ) 自碧( )

三、用“ㄧ”划出词句该停顿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四、标出《扬州慢》一词的韵脚

五、下面诗句也写离别,说明其艺术特点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杜甫《芙蓉楼送辛渐》)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下列诗句和哪些历史或传说中人物有关

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杜鹃啼血猿哀鸣。

参考答案:

一、yè;chén;kuí;jì;chuàng;kòu。

二、急;云气;时节;此处指雪后初晴:草木茂盛的样子;精巧;写;空自。

三、略。

四、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五、略。

六、1.杜牧 2.霍去病 宋文帝刘义隆 3.周瑜 4. 蜀帝杜宇

附:

1.《雨霖铃》与《扬州慢》格律。

《雨霖铃》格律:

---ㄧ(韵)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ㄧ(韵)

--ㄧㄧ--ㄧ(韵)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韵)

《扬州慢》格律:

-ㄧ--(句)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ㄧ

--(韵)ㄧ-ㄧ(豆)--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豆)-ㄧ--(句)-ㄧ--(韵)

ㄧ-ㄧㄧ(句)ㄧ--(豆)-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韵)

[1]

嫦娥教案终稿 篇9

皓:洁白明亮,皓月,皓齿凝:后鼻音,两点水,怀疑的疑企盼:殷切的盼望 嫦娥:①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2.概括故事:用简练的话告诉我们这到底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呢?(指学生回答,询都非常喜欢她。(抓住“经常接济”、“非常喜欢”等词理解嫦娥的心地善良)问学生是否同意,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后羿、嫦娥、人们)(正音:逄蒙“pang”)②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三.理清课文脉络

1、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梗概,但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拿笔划把文章划分为三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2):后羿射日。第二段(第3—6):嫦娥奔月。第三段(第7、8):人们祈福。⑵指2名学生回答,询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教师引导)(谁,做了什么,可不可以更精炼点,四个字来总结···)四.精读感知 1.第1-2自然段.我们都知道,嫦娥是吃了仙药飞天的,可是仙药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呀,又和另外一个很有名的神话故事有关——后羿射日。让我们一起看看当时后羿这位大英雄是如何射日的吧!①指名学生读1、2节,其他学生思考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为老百姓解决苦难、痛苦和灾难)师: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老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回答完整:我从···看出老百姓生活在苦难中)生:直(不停的)、实在(无可奈何)、无法(逼到绝境)师:从这些词你感受到什么?应该怎么读呢?你能不能读给我们听听?(评价语言:是啊,真是苦啊!热的都活不下去了啊!真是水深火热啊!)师:十个太阳烘烤着,人们没有水喝,没有粮食吃,炎热难当。这是多么悲惨的生活啊!②全班齐读该段。(3)后来有位大英雄出现了,他是——后羿,他又是怎么帮助百姓解除苦难的呢?拿笔画出有关动词。生:登上、运足、拉满、一口气射下(射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嗖-嗖-嗖 表现了什么?箭的速度快,力量大)师:从这些词你觉得后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力大神勇、为民造福)那这些动作应该怎么读?你把第二段前两句读一下。(恩,真是力大无穷啊!真是神勇啊!)这是多么壮美的景象啊!那后羿把太阳都射下来了吗?(不是)为什么他还留了一个?他是怎么对太阳说的?(指一名学生朗读。可真是威仪啊,可真像个大英雄啊!)让我们一起把1、2自然段读一遍,要读出人民的苦难,更要读出后羿的英勇。五.板书设计:11.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人们祈福 第二课时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见识到了后羿射日的英勇,而民间经常流传着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上天的事,他的妻子真的是一个狡猾的小偷吗?如果不是她又是为了什么而吃了仙药呢?让我们走进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吧。二.精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3—6段,用“————”画出描写逢蒙的语句? ⑴逢蒙:“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假装生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威

上一篇:安全生产大检查反思下一篇:关于夏至的经典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