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眼睛

2024-09-22

扬州的眼睛(共3篇)

扬州的眼睛 篇1

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人文荟萃, 名流众多, 群星璀璨, 历代名人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然而在对近20年江苏省13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增长指数的比较发现, 扬州处于发展较慢的一类;截至2003年年底, 扬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属于较差阶层。对比扬州曾经的历史繁荣和现在的相对落后, 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 这些值得我们珍惜和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在的经济发展生活中应该起到怎样的重要作用。

1 扬州历史发展及文化遗产

1.1 历史发展

西周初期, 今扬州一带称邗国, 后属吴、越、楚。秦统一中国后, 改设广陵县。汉时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先后为广陵郡、广陵县、南兖州、东广州、吴州。隋开皇九年 (589年) 始称扬州。大业元年 (605年) 改扬州为江都郡。唐武德三年 (620年) 改称邗州。武德九年 (626年) 复称扬州。后升为大都督府、淮南道节度使驻地。天宝元年 (742年) 又改扬州为广陵郡。乾元元年 (758年) 改称扬州。天复二年 (902年) 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 史称杨吴, 改扬州为江都府。南唐元年 (937年) 改江都府为扬州府。宋时, 扬州先后隶属于淮南道、淮南路、淮南东路。高宗南渡驻跸扬州, 作过一年多的“行在” (临时首都) 。元年至正十七年 (1357年) 改称淮海府, 4年后更名维扬府, 5年后复名扬州府, 均为江都县治。明、清沿袭至中华民国。1949年1月, 始称扬州市 (县级) , 另置江都县。1983年3月, 扬州市改为省辖市, 辖泰州、仪征、兴化、高邮、泰兴、靖江、江都、泰县、宝应、邗江10个县 (市) 和广陵区、郊区2个区。1996年8月, 行政区划调整, 泰州、姜堰、兴化、泰兴、靖江5个县级市从扬州市划出, 形成了现在扬州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

1.2 文化遗产

唐代扬州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之誉。扬州园林与杭州湖山、苏州市肆“三者鼎峙”。古城内外水碧山青, 园林置景兼具北方之雄、南方之秀。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个园、何园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有春秋时期的古邗沟, 汉晋南北朝的瘦西湖、大明寺和祠、观、墓葬, 隋、唐、五代的运河、银杏、石塔、城垣、作坊和文化遗址, 宋元以后的古迹更多。全市共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特别是以明清古城为主体的5.09 km2老城区, 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众多的文物古迹:147处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私家住宅园林。

2 扬州历史遗存现状与思考

2.1 历史遗存

1) 瘦西湖风景区。

乾隆六次下江南, 五次游扬州, 其主要游览线路便是由瘦西湖和古运河所串连的若干景区。这一带一直是扬州人津津乐道的旅游名胜, 也是游客们的必到之处。因此, 这一带的保护完好, 并且还根据古诗、传说进行景点发展, 如二十四桥景区等。但是, 由于扬州长期以来对外联系的阻碍, 影响了旅游客流量, 旅游业也一直不能振兴起来。

2) 古城街区。

扬州曾有“巷城”之称。郑板桥的“绿杨深巷, 人依朱门”说的就是巷子里的扬州。扬州的老城区有500多条小巷, 古街深巷多而且密, 狭且长, 巷连巷、巷通巷、大巷套小巷, 特别是东圈门、东关街一带的小巷串起了古典住宅园林、寺庙等古建筑, 浓缩了扬州民俗风情、人文建筑的精髓。可惜的是, 由于过去缺乏重视和管理, 这些宝贵的街巷已被拆除近半, 留下的一部分还因为落后的居住条件和服务设施而成为城市发展非常头疼的问题。

2.2 整体环境

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同时也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扬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其城市整体环境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文化性、生态性和休闲性。

1) 文化性。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在这2500年中, 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留在扬州, 有很多的人文景观、园林文化和宗教文化。2) 生态性。古人语“绿扬城廓是扬州”, 还有“春风十里扬州路”, 都是讲的扬州生态环境良好, 无论是瘦西湖旅游风景区还是正在建设的新城西区都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3) 休闲性。扬州历史上有“三把刀”之说, 指的是扬州发达的沐浴文化、理发业和淮扬菜, 这些都是扬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地方风俗特色。

2.3 反思

扬州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历史文化。第一个特点就是扬州的文化是通史性的文化。2500年来, 在扬州城市发展中, 每一个朝代都留下了它的文化印记。虽然扬州在历史上不是古都, 但是, 扬州这个城市的发展与它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 经济发达, 它的文化大量地延续下来了。第二个特点是扬州文化有很大的融合性, 也就是说扬州文化既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也融合了南北方文化, 扬州是一个文化融汇的交汇点。

人们一提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 很容易便会想到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效应, 建设一个不同于一般小城市的发达的旅游城市。但是, 多数情况下, 人们很难处理好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常常会将老城区“保存”起来, 跳跃的发展新城, 在新城中实现经济的发展, 而不去思考老城区的发展建设, 甚至出现老城区的无序控制。由于过去对老城区历史街区的忽视, 扬州的历史街区、特色民居大拆大建, 已经失去一半, 这无疑是一种损失。但是, 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保护、再生和发展历史街区的课题, 特别是在大桥开通、铁路运行的开放形势下, 建设旅游业发达、工商业繁荣的现代化沿江城市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

3 保护与发展构想

3.1 目标与原则

发展古城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保护古城, 在保护古城的空间布局和街区特色的基础上, 逐步改造落后的基础设施, 适当的安排居民生活以协调现代发展。

基本原则: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有效保护城市原有风貌、格局和特色的同时, 审慎地改造老城区, 建设新城区, 做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兼顾,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处理好新与旧、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建设的关系, 切实保护好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园林、古树木。

利用文化资源, 合理安排景点建设,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和效能。以河 (古运河) 、湖 (瘦西湖) 、城 (古城遗址和旧城区) 、园 (园林) 为核心, 保护、规划和建设好一条主脉 (大运河) 、两大区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老城区) 、三道古城轮廓线 (唐城、宋三城、明清城) 、三处文物重点埋藏区、四条重点保护线、十处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3.2 措施与手段

1) 观念改变:由街区保护转变为城市整体协调保护。新旧两城分开发展在我国的历史名城发展中屡见不鲜, 但是纵观这些现有的建设可见, 新旧两城风格迥异, 在新城几乎寻找不到城市原有文化的痕迹, 而是重复着其他现代城市的风格。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在新旧两城区的沿街建筑色彩和建筑符号的反复出现, 是形成独特城市风貌, 协调城市沿革的重要手法。2) 环保意识:由街道和风景区的生态营造转变为城市建设的经济合理持续。这是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市的重要体现。很多城市受形象工程的影响, 将资源和资金大量投入在不切实际的形象塑造上, 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带来很多入不敷出的硬伤。3) 多方参与:由原来政府或开发商投资转变为科学指导、政策依据、市民参与。原来的一切以经济需求为指导并不能完全满足市民的自身需求, 还使得城市间出现恶意竞争。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一系列具有科学依据的政策, 通过详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保护与改造的行为进行约束, 使市民能真正参与到城市保护和建设的行动中来, 发挥社区的作用, 带动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

4 结语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旅游业, 是大家都很关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重要课题, 扬州丰富的历史遗产能否成为现代生活、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财富, 在于我们能否合理的利用、保护和再生;在于我们能否把握时代所赋予的开放机遇;在于我们能否将保护和发展很好地协调在城市不断进步的生活中。

摘要:从审视扬州历史的繁荣和历史遗产在现代生活的存在现状, 对比扬州在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地位, 思考历史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切实提出了有利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今后经济发展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关键词:历史遗产,现代生活,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未, 黄贤金, 刘坚, 等.江苏省十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1) :89.

[2]杨华文, 蔡晓丰.城市风貌的系统构成与规划内容[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2) :59.

[3]张松.留下时代的印记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3) :31.

[4]阮怡三, 张艳华.上海城市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及对中国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1) :68.

[5]陈秉钊, 范军勇.尊重历史挖掘历史——上海五角场地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3) :24.

[6]姜师立, 刘世领.500多条古巷细说扬州历史[J].华东新闻, 2004 (4) :3.

[7]赵丽丽, 南剑飞.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研究初探[J].山西建筑, 2007, 33 (5) :16-17.

美术课堂上的扬州剪纸 篇2

初中美术第一册有民间剪纸的内容, 这些丰富多彩、形式美观有着特殊魅力的剪纸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但教材的要求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剪纸的基本方法以及南北的大致风格, 如何将扬州剪纸艺术的精美介绍给学生并激起他们动手的欲望, 我在课前准备了若干大师的图片作品, 《百蝶恋花图》、《苇下双鹅》、《金鱼水草》等一幅幅巧夺神工、横生妙趣、神形毕肖的剪纸引来学生的啧啧称奇, 我随即抛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些作品是谁剪的吗?

一些低低的议论声被多数学生大声的“不知道”淹没后, 我在大屏幕上推出三个巨大的字:张永寿。并告诉大家张永寿是扬州剪纸世家的第四代传人, 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两大家之一, 也是南方剪纸的代表, 第五代传人是他的女儿张慕莉现在是我的老师 (学生又是惊讶的表情) , 张永寿的剪纸曾得到郭沫若的盛赞:“今见南方之剪纸, 玲珑剔透得未有, 一剪之巧夺神工, 美在人间永不朽”。

剪纸有粗放型和精致型的, 我将一张彩纸对折, 先剪出一个蝴蝶外形, 再剪出头部和身体的线条, 然后把蝴蝶的翅膀按十字形对折, 剪出花纹, 最后将纸打开, 一只简单而漂亮的蝴蝶呈现在大家目前。学生由刚才的专注神情换成惊呼, 纷纷欲试。我告诉大家, 这种粗放型的剪纸只要一张纸一把剪刀, 作品形成快, 有一定的随意性, 适合具有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学生。而精致型的剪纸, 比如张永寿的作品, 则需要对艺术有深刻的理解, 有较好的绘画基础, 心细、手巧, 才能剪出神形毕肖的作品。当然, 剪纸和绘画一样, 初学者首先是临摹阶段, 用铅笔在彩纸上画出要剪的图样, 找一两个切入点, 用锋利的美工刀划开 (纸下垫玻璃) , 便于剪刀的尖深入, 划线要流畅, 如遇圆或弧线, 要注意刀和纸的互动, 一手行刀, 一手转动纸张。剪尖从划好的切口小心伸进, 顺着线条缓缓剪动, 一般由图案中间向四面剪。

张永寿老人曾总结出一套剪技口诀:“圆如秋月方如砖, 缺如锯齿线如须”, 对剪圆形、方形、锯齿形及线条的要领及要求做了生动的概括。他的著名的“罗汉须”菊花, 初开时是直瓣, 盛放时是就起卷, 形成螺蛳圈, 剪这种菊, 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着剪, 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 才能组成一朵形象特殊、风味别具的菊花。而“鹭鸶羽”花开时一瓣套着一瓣, 一瓣勾着一瓣, 剪这种菊, 要运用“掏剪法”, 剪起处片片相连, 瓣瓣相随, 花瓣之间线条的粗细大小, 要参差有致, 变化不同, 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欣赏这样栩栩如生、楚楚动人的作品实在是一种享受。

学生有了对剪纸的进一步了解后, 根据自己的喜好很快确定了自己的作品定位, 不少男生拿起剪刀天马行空般的在纸上剪起来, 而更多的女生则围到讲台向我要各种剪纸图案和近距离观看我的剪纸作品, 显得兴趣盎然。一周后, 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是形形色色, 有舞动的蝴蝶, 欢腾的鱼, 盛开的喇叭花等, 还有一些略显粗糙的团花、双喜, 部分学生另辟蹊径, 剪出一座现代大楼, 一片树林, 各种姿态的人物等, 虽然不够精美, 但颇有想象力。我在点评时再次强调了剪纸的基本要求:处理形象时, 既要抓住物象特征, 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同时将传统题材的剪纸和现代主题创作的剪纸做了简要介绍。

扬州的眼睛 篇3

一、“十一五”期间扬州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扬州在做大做强石化、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导产业的同时, 积极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等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产业,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起, 新能源产业年均增幅在40%以上, 2009年l-10月完成产值286.2亿元, 高于全市工业20.2个百分点, 对全市工业总量贡献率为7.7%。2009年7月出台了《扬州市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亿产业发展规划》, 依托扬州南大光电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以及华夏光电等核心企业, 重点突破大功率高亮度外延片、芯片制造和高端封装等, 开发白光照明产品, 拉长增粗了LED产业链;以顺大多晶硅为龙头, 打造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化基地, 打通了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同时以高邮、广陵、仪征、维扬、宝应等为辐射区, 重点生产太阳能单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太阳能LED照明灯具等, 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二、“三个扬州”———城市特色发展之路

2010年扬州提出建设“三个扬州”的全新构想, 即“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 成为扬州实现全面跨越的纲领性文件, 为“十二五”期间扬州的发展指出了新路线。“三个扬州”各有侧重、又有机联系, “创新”激发城市活力是关键, “精致”彰显城市品质是个性, “幸福”体现城市价值是目的。建设“三个扬州”有利于扬州抢占先机、错位发展, 挖掘潜在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 放大现实优势, 培植竞争优势, 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扬州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创新扬州”———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三个扬州”的基础即“创新扬州”强调与时俱进, 积极构筑扬州区位、产业、人才、体制等发展优势, 推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化、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 把扬州建成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技术领先、创新载体优良、创新人才富集、创新体系健全的创新型城市。从城市发展路径看, “创新扬州”应体现在:

(一) 产业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

重点培育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绿色新能源产业, 着力打造“中国光电城”和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做专做强烯烃、芳烃产业链, 推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开发生产, 促进船舶工业进入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 促进机械装备产业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环保化;优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着力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休闲旅游和创意产业发展, 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农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 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经营, 完善销售网络, 带动农业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二) 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 加大各大研究所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力度, 大力推进扬州大学科技园建设, 加强与扬州大学共建重点学科、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 促进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 推进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三) 载体创新———建设“创新扬州”的主阵地

1、建设创新型先导区。进一步优化布局, 完善规划, 促进“三新一网一书”产业集聚发展, 打造“扬州智谷”, 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光电城”的主要生成区。

2、建设创新型产业园区。巩固深化国家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建设成果, 加快建设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推进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载体建设。

3、建设创新型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组织开展自主创新项目试点活动, 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 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 人才创新———产业集聚转型的原动力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制定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综合性政策, 着力引进、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 健全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服务体系, 全方位地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五) 制度创新———建设“创新扬州”的有力保障

强化对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突出人才、技术、融资、用地等关键要素, 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支持效益。稳定增长财政投入及科技支出的比重, 进一步促进企业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创新型经济金融助推计划”, 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打造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撑平台。

总之, 不走创新之路, 发展成效无法达到期望的顶点, 但创新产业并不是“另起炉灶, 重搞一套”, 而是按照“产业集聚、关联配套、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 将产业新兴化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 同时应增强城市创新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优良服务, “创新扬州”才有保障, “精致扬州”和“幸福扬州”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近年来, 江苏扬州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同时, 积极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 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从“三个扬州”的基础——“创新扬州”入手, 解读扬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上一篇:设施枣树整形修剪技术下一篇:学习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