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山水散文

2025-02-02

故乡的山水散文(精选5篇)

故乡的山水散文 篇1

故乡的山水散文

贾平凹在他的散文《山水》里说:陕北枯焦的黄,在民歌里已千遍万遍地唱过;关中出秦腔,也只有厚深呆滞的地理世情;陕南则一派清明。可我的故乡乾县,就偏偏背靠黄土高原,面朝关中平原,坐在这条门槛上。但这里比起陕南来一点也不差,不但山美水美,而且人更美。

我把这则帖子在网上一贴,有人就不乐意了:乾县自古以来就是个“干”县,不就埋了个武则天吗,咋就能山美水美人更美呢!这里能和陕南媲美吗?呵呵,不信,那你就和我一起去看一看吧。( )

位于乾县中部的小梁山,和陕南的.山一样,秀中有骨,但骨中更有一种韵致的润与柔。位于西部的漆水河,这里水和陕南的水一样清甜,但清甜之中更透出一种醇于爽的味道。说起这里的人美,更是让你陡生妒意,前几年,堂弟在省城读书,带了一个标致的陕南妹子回家探亲,听说她在学院走过模特,可她见了那我刚过门的媳妇,羞得连头都不敢抬。

在故乡,我没有象贾平凹先生一样,去画一幅《山水》,而是每每到了黄昏之时,望着躺在梁山上的睡美人(乾陵)发呆,想着她那圆润高耸的乳房,究竟是山还是水?

故乡的山水散文 篇2

关键词:精神家园,文化困境,自我性

引言

陈丹燕的欧洲旅行散文结集出版, 共四本, 历时十六年完成。其中《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今晚去哪里》分别讲述了欧洲的咖啡馆、博物馆和小旅馆, 而《漫卷西风》主要记录了作者奥地利、德国之行的片段与感受。这样一套从装帧到内容都充满了异国风情的丛书, 是很容易被归入当下流行的都市小资之列, 或者贴上行走文学、小女人散文的标签。然而陈丹燕的旅程并不是轻巧的享受, 她在长长的游走与追寻中, 提出了“身份危机”、“精神家园”等严肃的命题, 她的旅程是一代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了纠缠、困顿、突破、崩塌与重建。最后, 陈丹燕的精神家园从那个用人类文明修补成的“欧洲”意象转为自己的内心。这种从个体经验出发, 站在历史的角度关照人类, 最终回归自我的转变, 有时代的原因, 也是对人类到达精神彼岸的失望。

一、梦想的彼岸——虚构的“欧洲”

陈丹燕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北京, 八岁时迁居上海。童年时期文化环境的截然改变, 造成了陈丹燕对“故乡”的疏离, 形成了精神上的最初困惑。随后, 上海充满殖民文化印记的生活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大凝重的欧式建筑, 飘荡着周璇细嗓子的西洋咖啡馆, 脸上刻满风霜的圣约翰毕业生……上海成为了整个欧洲文化融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缩影, 在陈丹燕的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对欧洲的态度:一种对源头纯粹文化的向往。而到了八十年代, 在陈丹燕上大学期间, 时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与自由的时期, 解禁了的西方的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作品大量涌入, 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西方先进的文明、富足的生活, 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最重要的是西方文化中闪耀的高贵的、美好的人性, 深深的温暖了那个时代饱受伤害的心灵, 于是“欧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中的天堂。

成年后的陈丹燕在刚有能力实现青春梦想的时候, 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去欧洲的旅程。“一个人, 在大半年辛苦工作以后, 带着来自海外的版税, 背上照相机和晕动药, 远走他乡……从长崎, 到了慕尼黑, 然后是柏林、罗马和巴黎, 还有萨拉曼卡以及波尔图、圣彼得堡和克拉科夫, 当然还有维也纳何托斯卡纳” (《旅行》) 。在悠长的欧洲旅行中, 随时准备与一流的大师偶遇:茨威格、但丁、歌德、萨特、加缪、施特劳斯、梵高、克里姆特、安徒生……寻访他们去过的咖啡馆, 徜徉在他们走过的街道, 观赏他们留在博物馆的人类文明的杰作。陈丹燕深深为欧洲散发出来的古老文化气息所折服, “把在漫长暗夜里的成长中接触到的欧洲的碎片, 一点一滴修补成了一个精神故乡” (《木已成舟》) 。

这个“精神故乡”显然不是指地域上的欧洲, 而是欧洲大师们所创造出来的伟大丰富的人类文明, 这种文明最吸引人的特质在于它的杰出性。无论是音乐、绘画, 还是文学、建筑, 欧洲艺术的成就足以代表人类艺术中最辉煌的篇章。陈丹燕满怀崇敬, 在博物馆中“一步, 一步, 从无数被人类小心收藏起来、认定那是最值得纪念的东西面前走过, 把它们装进自己的心里, 看这个世界和自己, 是怎样从木变成舟” (《木已成舟》) 。杰出与强势的欧洲文明彻底征服了个体的精神感伤。其次, 欧洲文明中强烈的宗教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包容也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陈丹燕在这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力量中感受到类似于子宫的温暖, 从而把欧洲文明作为自我精神的母体, 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由此看来, 这个家园是人类精神的历史凝聚通过欧洲杰出的文明与丰富的艺术样式表现出来, 它是崇高的、伟大的、宽容的, 而“欧洲”只是这种无形智慧的有形载体, 成为一个“充满意义和意象的存在”。[1]

二、“异乡”——永恒的困境

把“异乡”作为故乡最惊世骇俗的是三毛。三毛对撒哈拉沙漠是“投奔”, 而陈丹燕只是“旅行”, 这本身就把主体与“精神故乡”对立起来。如果说《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集中表现了作者对欧洲文明的拥抱与呼应, 那么在《今晚去哪里》和《漫卷西风》中, 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对欧洲文明作为归属的怀疑, 是“旅行者接触异文化后通过比较对自身文化作出的确认”。[2]

在克莱姆斯安静的河岸边, 陈丹燕带着席慕容的书, 看她如何在风沙滚滚的荒漠里隆重的回家, 想到“何处是我的故乡呢?”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欧洲家园在某个时刻轰然倒塌, 她意识到“这是别人的码头, 我坐在这里看书才是打扰。” (《漫卷西风》) 对于欧洲文明的固执坚守, 最终证明她只是“一个喜爱别人东西的人” (《漫卷西风》) , 这种滋味对于一个骄傲又敏感的崇拜者是最致命的打击。但是, 精神家园的崩塌并没有让陈丹燕失望或者崩溃, 因为她发现即使在欧洲这样物质发达精神丰富的地方, 人们内心存在着同样精神危机。

怀着八十年代电影院中的记忆来寻找少年时的偶像, 蓝色的施塔恩贝格湖依然闪耀着金色的阳光, 旁边是飘扬着蓝白相间的巴伐利亚旗帜的宫殿, 但是里面没有什么王子公主的完美童话, 背叛、谋杀、死亡像伊丽莎白皇后的棺木一样真实。她不得不承认“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原来都是假的。”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德国房东海伦娜也生活在巴伐利亚金光四射的蓝天下, 住在开满了郁金香的花园房子里, 丈夫是踏实的政府公务员, 两个女儿也都健康可爱。他们定期去教堂做礼拜, 在社区做义工。海伦娜的生活富足、安宁、自由, 成为“我”艳羡的榜样, 但是, 她却疯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荒诞让陈丹燕想到《等待戈多》和《变形记》中的绝望气息。还有什么不满意呢?为什么弗拉基米尔疯了, 没有胡萝卜的爱尔特拉岗仍在努力并充实的生活?当我们像陈丹燕一样在庆幸自己要的只是胡萝卜时, 却陷入另一种沉思:如果人类是幸运儿, 不用思想所以幸福, 那么几千年的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如果不论物质和文明怎样丰富, 人类还是在等待戈多, 却等不到戈多, 那么精神家园就成为永远到不了的彼岸。

三、回归自我的“文化小散文”

“有时我要长风万里, 有时我要归于内心, 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 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 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 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旅行》。陈丹燕最初的旅行“常常为的真是一时之快, 只是想要看到欧洲的山水, 想要吃德国冷牛肉丸子, 想要再看看柏林东区的老教堂……”[3]但是, 随着旅行的深入, 在十六年的跋涉里, 一步一步把“欧洲”填补成自己的“精神故乡”。又在这漫长的追寻中惊觉自己是永远都进不了别人家门的“异乡人”, 最终只能回归自我的内心, 完成了一段心灵的旅程。这段旅程展现了陈丹燕作为知识分子追寻精神家园的历程。

从历史到自我的思想轨迹代表了当下许多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自我性”。这与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化大散文”的姿态恰恰是相反的。在余秋雨、贾平凹等的散文中, 作者以历史为切入点, 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描写的文化现象之外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4]他们的思想轨迹是向外的、发散的。散文从“大”转向“小”, 不是指格调、品味的大小, 只是在时代的发展中, 文学从态度上更为关注个体和自我。正如范培松先生在八十年代末就提出散文要“写出‘个性’”, 要有“多层次多侧面的自我体验”。[5]这种“个性”除了关注点的内化, 还表现在语言风格上, 是“有一种绘画从中世纪向巴洛克过渡时的那种繁复”。比如在陈丹燕的《蒙马特:红玫瑰咖啡馆》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褐色的、带着新青年风格的靠背椅, 简陋的围着三张桌子。桌上的红色玻璃拉丝花瓶里, 插着用了许多日子、被客人的纸烟熏黄了的假玫瑰花。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 不知为什么挂着一张白色波斯猫的照片, 那是一只俗气的猫, 有银行职员太太般的表情。”首先是色彩的堆积, 短短的三句话中充满了褐色、红色、烟熏黄、粉红、白色等多种颜色, 营造出一种斑斓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多重形容词与长短句搭配使用, 行文琐碎但细腻深入;还有关于女人和猫的巧妙的对比, 使文字陡然生动起来。另外, 在叙事的方法上, 陈丹燕的散文中呈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伤, 她自己称之为“惆怅”而不是“怀旧”。这种自我抒情化的情绪消解了历史、文化所负载的沉重, 平静又日常的叙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为私人化的情感, 带有都市女性的自恋情结。

结语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吸引一个人十六年长途跋涉的不是最后的结果, 而是在追寻中心灵得到的满足。这种满足让一颗虚弱的心渐渐充盈, 有了重量。用沉甸甸的收获去抵御生命中时刻存在的不能承受之轻, 然后就变得宁静与安然。如果人类的心灵家园是到不了的彼岸, 那么陈丹燕对个体归属的探寻是不是更有现实的意义?正如车前子先生对其散文的评价:“陈丹燕的书不仅是给小白领看的, 在文学上的意义我相信不久自然会被人体味出来。”

参考文献

[1][4]陈丹燕:城与人——陈丹燕自述[J].小说评论.2005 (4) .

[2]尹德翔:跨文化旅行研究对游记文学研究的启迪》[J].中国图书评论.2005 (1) .

[3]秦道红、陈胜乐:论文化散文[J].文艺评论.1993 (2) .

[5]范培松:新时期游记功过得失谈[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3) .

[1]陈丹燕:漫卷西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陈丹燕:木已成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陈丹燕:咖啡苦不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陈丹燕:今晚去哪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范培松:重塑“自我”灵魂的狂欢[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尧:文字的灵魂[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7]摩罗:我的故乡在天堂[M].广东:珠海出版社.2006.

故乡的山水作文 篇3

故乡的山,最美的一季是在春天。沉睡了一冬的万物在融融的春意中渐渐苏醒了。淙淙的溪流从山腰一直流到山脚,滋润了山上的生灵。嫩嫩的小草从枯黄的地皮中倔强地钻出脑袋,仰望瓦蓝色的天空。披着深黑色大衣的候鸟从南方呼朋伴友地飞来。暖暖的空气中流窜着泥土和嫩草的清香。有些树枝上,已经有了早开的桃花,有些含苞欲放,就像娇滴滴的小姑娘。

故乡的水,在秋天总是格外地清澈空灵,像一只美丽的眼睛,静静地,安然地细数周围的风吹草动。在湖泊中,留下了一行行大雁划过天际的弧线,以及云朵悠闲惬意地飘荡在天空的痕迹;在堰塘里,留藏了枯黄的树叶落在水面上荡起的阵阵涟漪和岸边野草蓬勃生命的旅程;在小溪里,倒映着小鸟灵活的身躯与蝴蝶翩然的舞姿……故乡的水,也看惯了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悲剧,但她始终是静默的,不是不为所动,只是想让孩子们亲身体会人间的世态炎凉。

故乡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的村民,没有商人的狡猾奸诈,滑头滑脑,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没有太多的热情巴结他人。他们淳朴、憨厚而聪明,像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有美丽的梦想,有为梦想执著追求的勇气和向往美好明天的希望。他们,从不自甘堕落,也不妄自菲薄,只是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故乡的山水作文 篇4

故乡的山高高的,连绵起伏,真可谓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上有许多美丽的景物,我们来到的是山的中间,看,这里有许许多多的花,其中,有一种很香的花。这种花就是野兰,它的香味是很浓烈的,四周都能闻到它的香味。

下了山,来到了故乡的小溪。故乡的小溪很清澈,我们可以看到小溪底下的小石子,小溪里也有许多的小鱼和小虾,有时螃蟹也会爬上来晒太阳,下面也有螺丝,可以炒着吃。还会有鹅在这里下蛋。

故乡的云,一年四季变化多端。

春天,云模模糊糊,像一个没睡醒的孩子,朦朦胧胧。

夏天,云就不一样了:它一会儿躲得远远的,不见踪影,一会儿乌云密布,黑沉沉的一片,捉摸不定。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说变就变。

秋天,云更像是一位魔术师,变化多端。特别是傍晚,太阳落山霞光照着大地时,大白狗变成了大红狗,大公鸡变成了金公鸡。云的颜色,五彩缤纷。红色的、金色的、百合色的、茄紫色的、梨子黄的……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数不胜数;云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可爱的小兔,在草地里跳着;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金凤凰,恋枝徘徊;有的像一只威武的大龙虾,举着双螯,在天空中游来游去……它们跳着、飞着、游着,渐渐变了,变得什么都像,什么又都不像,让人充满遐想。

初中故乡的山水作文 篇5

我每次去几乎都会下雨,因为我喜欢看细雨中朦胧的资江山水。

经过细雨滋润的资江山水越发显得美丽。从这层湿漉漉的“烟雾”中可以看到远处的一座座山峰都从地面上直拨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有雾的时候,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害羞的少女围着洁白的纱布。但像这样的雾不会延迟很久,很快便散开了,这时,山又像一个威武的小伙子,向我们显出它那健美的身材。山上树木葱茏,树种繁多。尤其是那苍翠欲滴的松树,伸腰立枝,像一座耸立入云的宝塔,既挺拔,又茂盛。山沿边的会龙山、鳊鱼山显得更加俏丽。

山脚下便是资江河畔,河中的水清得如同镜子,映照出两岸的婆娑树影;河中的水绿的仿佛是那最醇的美酒,叫人看一眼也会心醉。每当这时,我都会忍不住往水利惹下一粒小石子,河水就会澜起一朵银白色的小水花。雄伟壮观的资江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资江河上,真是美不胜收。

上一篇:网上暑假工下一篇:法医司法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