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干部述职报告

2024-09-18

贫困村干部述职报告(精选8篇)

贫困村干部述职报告 篇1

各位代表:

我乡精准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在县级帮扶部门的帮扶下,在县扶贫移民局等部门的指导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原则,以重点帮扶村和贫困户增收脱贫为核心,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我乡扶贫攻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我乡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孔溪乡距离青川县城5公里,幅员面积80.6平方公里,辖6村1社区,有农户2029户7000余人。206月全县精准扶贫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乡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期准备工作,以末全省农村扶贫标准人均纯收入2736元为识别标准,按照“五步两公示”法在全乡识别出贫困户391户1072人;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识别出3个贫困村,即红林村、遥林村和碓坪村。联合青川县财政局、青川县国资局、恒兴国投公司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识别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规划脱贫项目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抓好项目落实,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截止目前,已经完成青峰村(花园社区)28户,54人的脱贫任务。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建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马建华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李波任副组长,各党委委员任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韩帅为专职扶贫开发工作人员,确保了该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二是结合“双联”工作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新村,组建7个驻村工作组,分别进驻7个行政村,与村干部一道开展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情况统计、脱贫项目规划和结对帮扶等各项工作。三是落实了工作经费。我乡预算专项工作经费25000元,为扶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六大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广委办〔〕64号)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青川县—综合治贫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委〔2014〕249号)等文件精神。经乡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孔溪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明确各成员单位及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具体任务,建立健全了县级帮扶部门、乡、村资源整合综合治贫的扶贫攻坚工作长效机制。

(三)层层落实,部署周密

县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后,我乡立即组织召开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动员暨业务培训会。全面安排部署了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尤其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培训,使大家全面、准确掌握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政策、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工作方法、步骤、要求等。明确驻村领导为联村帮扶队队长,指导各村开展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广泛宣传,培训到位

为扎实做好贫困户识别工作,乡政府通过政务公开栏、各村通过村务公开栏、开坝坝会等方式宣传扶贫及建档立卡的相关政策。同时,基于农村广大贫困群众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特别是一些困难群众不识字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各村成立宣传小组,上门面对面宣传讲解,帮助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贫困户识别期间,我乡进村入户开展识别工作的干部共24人,向农户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把政策讲清、把程序讲透,把要求讲明,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保障了识别过程中群众的参与率。

(五)规范程序,识别公开民主

各村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民主初选会议,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全面了家庭实际情况。把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老弱病残等明显弱势群体人员的家庭优先纳入贫困人口范畴,然后根据调查收入低于新标准2736以下的农户拟定为贫困户。对拟定贫困户由村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真正把决定权交给群众。对拟定的贫困户进行不低于7天的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评议、公示中出现的问题。乡政府在收到各村上报的贫困户名单后,按照“入户调查,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原则,迅速安排工作人员对各村上报情况进行了实地复核,做到摸排全面,调查详实,登记准确,定性合理,全面实行阳光识别确认,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甄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六)建立干部帮扶机制,确保贫困户早日脱贫

一是进一步明确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县级帮扶部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具体职责,更加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切实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到底实现全面脱贫,确保到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生活。二是明确规定帮扶干部要了解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及致贫原因,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制定具体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定期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产发展、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其尽快脱贫致富。

(七)落实扶贫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年终由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对各站办所和各村扶贫开发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考评挂钩。对帮扶干部帮扶情况进行督查,年终纳入干部年度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机制,我乡与有扶贫项目的村签订了项目实施责任书,明细考核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出现违规现象将追究第一责任人责任,并将工作完成情况与年底考核相挂钩,同时在每个项目实施时,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定工作人员,专项负责项目实施,做到项目不结束,人员不撤离。

三、工作成效

(一)建档立卡工作

我乡严格按照宣传发动、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数据更新等步骤,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了3个贫困村和391户1072人的贫困户的识别和建档立卡数据更新工作。同时加强监测评估,对扶贫户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对贫困户实行了“一户一档”管理,对达到脱贫标准的农户及时脱贫,对信息有变动的贫困农户及时录入系统,实现了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真正使贫困户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

(二)结对帮扶工作

按照干部驻村工作要求,结合“双联”工作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全乡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原则,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剑、4个县级部门、乡属单位及村社干部组成的扶贫帮扶工作队和工作组进行全覆盖驻村结对帮扶,县级帮扶部门均派出工作人员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真正做到“一村一帮扶工作组、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达到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的目的。截止目前,所有扶贫工作组成员已经全部到位并分别与贫困户见面,各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村情民意,找准贫困原因和发展瓶颈,从项目、资金、信息、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发展脱贫项目,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4个县级帮扶部门在春节前夕,对我乡35户贫困户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资金1万元。帮扶部门积极为贫困户谋划产业发展,今年对贫困户已栽植的茶园进行了管护和浇灌,帮助群众新栽核桃树30亩,解决支农资金30万元,用于红林村特困村建设,落实一事一议项目资金20万元用于王家坪至汪家湾社道硬化,落实资金10万元用于红林村社道建设奖补。为红林村93户贫困户发放鸡苗930只,助力贫困户产业发展。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帮扶部门出资出力,真帮实扶,帮扶干部心系困难群众,为下步脱贫解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扶持工作

我乡将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的重要抓手,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围绕全县主导产业,以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结合我乡的优势产业,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今年截止目前全乡新发展茶叶200亩,管护茶园亩,新栽植核桃3000亩,其中良种嫁接核桃栽植300亩,发展竹荪400亩,魔芋500亩,肉羊1000余只,生猪7850头,椴木木耳500000棒。下半年计划新栽核桃1500亩,新栽茶叶300亩,管护茶园1万亩。

2014年发放产业贴息贷款1200余万元,2015年目前已发放贴息贷款800余万元,为产业大户创业和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教育培训工作

我乡组织农业技术培训35次,对贫困农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其中包括茶叶种植技术培训、魔芋种植技术培训、核桃种植嫁接培训、银杏管护培训、餐饮服务培训等。累计参加培训21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农业技术培训全覆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明白人,一个致富能手。

(五)基础设施工作

一是村道硬化工程。2014年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在碓坪村硬化道路0.6公里、新建碓窝坪漫水桥1座、实施三盘至碓坪路面路基工程7.9公里。在红林村硬化道路9.2公里,组织群众一事一议新建社道16公里。在遥林硬化道路2.4公里,修复水毁路面5.4公里。在弓家河村修复水毁路面4公里,便民桥3座,硬化路3公里。在花园社区沥青摊铺路面0.3公里。在三盘村硬化道路1.1公里。在青峰村硬化道路0.8公里。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生产运输难的问题。二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处,目前已完成3处,2处正在实施之中。在碓坪、花园社区、青锋、和弓家河四个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改造耕地150亩,在花园社区和弓家河村实施口粮地改造工程,建设渠堰1800米,建成后将解决500亩农田地的灌溉问题,同时建成机耕道2.4公里,建成以堤代路1处。

(七)生态移民工作

全面开展搬迁扶贫,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要求,科学规划选点,集中安置生态环境脆弱、生活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的高山贫困农户,坚持尊重群众自愿的原则,调查摸底上报确定移民搬迁对象,到20计划完成搬迁15户。

(八)农村庭院建设工作

在全乡长期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建设垃圾收集屋11个,设置垃圾桶25处,全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开展清杂去乱活动,重点搞好村旁、路旁、宅旁、沟旁的卫生整治,贫困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力实施庭院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拆除危旧房10出,建设花台124米,硬化院坝1700平方米,硬化入户路1430平方米,立面改造4300平方米,改厨8户,改厕10户,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九)党建保障

强化贫困村阵地建设,对遥林村和红林村支部活动阵地进行了维修,为碓坪村支部活动阵地接通了宽带,保障了党员e家平台设备正常使用,为贫困村支部开展学习和各项活动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对村“两委”干部的管理,严格村干部上班值班制度,方便群众办事。强化贫困村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去年乡党委通过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考试,为各村(社区)选出了优秀的后备干部培养对象,组织他们参与村两委日常工作,今年从后备干部中每个村(社区)安排了一名支部副书记,进行继续培养。强化县级帮扶部门对贫困村党建工作的帮带,今年县级帮扶部门落实了4名干部分别到我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帮助解决贫困村支部在党建工作和扶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一步充实了贫困村支部力量。强化志愿服务活动,乡党委和各支部严格按照党员义工日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要求,到贫困村开展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建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乡扶贫攻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县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乡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户信息掌握不够准确。部分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在扶贫攻坚工作开始之初,就没有将贫困户的基本信息核实准确,导致录入系统的个别贫困户信息与真实信息存在偏差,后期调整难度大。

(二)道路交通仍是制约我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几年,虽然通过争取交通部门项目资金,对通村主干道和部份社道进行了硬化,提高了道路质量,但三盘到碓坪村的通村路因广平高速施工便道影响目前仍然是泥碎路,因项目资金匮乏,全乡还有部分社不通路或是存在断头路,贫困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成本高,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增加了脱贫解困的难度。

(三)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规划项目难以实施。部分因病、因残和年老体弱的贫困户自身无发展能力,需要通过政策兜底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观念还未转变过来,缺乏自觉改变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的主动性,等、靠、要严重,致使扶贫攻坚工作进展缓慢。

(四)缺少项目资金支持,脱贫任务艰巨。我乡有省定贫困村3个,贫困户391户1072人。今年我乡脱贫解困的任务为45户135人,扶贫攻坚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去年至今,上级拨付至我乡的扶贫专项资金仅有45万元,无充足的资金保障扶贫开发项目建设,脱贫解困任务艰巨。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乡将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产业项目,倾力打造新农村新农居,扎实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引导贫困户转化思想意识,主动积极脱掉贫困的帽子。用四个强化来做好下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做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下一步我乡将制定出时间表,细化扶贫方案,确保年底之前完成我乡391户,1072人的脱贫目标,到20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生活。

二是进一步争取项目支持,多为老百姓做实事。乡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增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加快推进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优势,因户施策,推动全乡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灵活方式,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采取“抓典型、树样板、搞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式,抓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转移不放松,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不断深化和创新扶贫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千方百计地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确保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各项任务目标。

四是强化创新扶贫机制。在积极的引导企业参与扶贫工作上下工夫,广泛的`吸纳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扶贫。积极探索特殊贫困户的脱贫帮扶机制,确保2018年底全面实现脱贫。

各位代表,扶贫开发工作是我乡今年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是检验我乡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标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以敢于亮剑的精神,以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格贯彻落实扶贫政策,打赢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让孔溪贫困农户早日脱贫奔康,将孔溪建设成为县城真正的后花园。

村干部述职报告

贫困村干部述职报告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干部,贫困生,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 以公办高校的品牌、师资、管理等优质教育资源, 联合社会力量及其资金兴办的新型高校。独立学院从1999年发展至今, 日益壮大,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它以灵活的办学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 学生干部在学院学生当中的比例也比公办学院高出很多。但是, 独立学院13000元的收费标准, 给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学生当中贫困生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些贫困生无论且从心理还是职业发展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贫困生的心理及职业发展无疑是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对于贫困生在学生干部队伍的发展分析不仅仅可以帮助独立学院合理的建构学生干部组织, 更能够为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和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独立学院学生干部队伍中的贫困生现状

独立学院为了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应用性管理人才, 不断提高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所占比例, 学生干部在整个学院学生中所占比例高达35%。而在这些学生干部当中, 贫困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两不高”, 所占比例不高, 并且在学生干部队伍当中的职位也不高。

1. 所占比例不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干部队伍主要包括:学院的学生联合会、系科的学生会和班级的班委组织结构、学生社团及党建部, 等等, 学生干部在学院中占有很重的分量。而在这些学生干部当中, 贫困生的比例却是很少的, 从宏观来看, 整个独立学院的贫困生比例大约在10%左右, 而这些贫困生几乎很少有做学生干部的, 所占比例不到1%。

2. 所处的职位不高。

不仅贫困生在学生干部中所占比例很小, 而且仅有的这些贫困生在整个学生干部队伍体系中所占的职务不高, 大多数的贫困生只是在班级的班委组织中担任职务, 并且不是班长和团支书两个重要职位。同时, 在系科的学生会和学院的学生联合会当中, 主席和部长也很少看到贫困生的身影。贫困生担任的最多职务就是班级的一般班委, 担任学生会当中的副部长也是不多见的。

二、当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学生干部队伍当中存在贫困生比例较少、职位不高的现象, 分析其原因, 主要包括贫困生个人心理特点、学校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三个方面。

1. 个人心理因素。

独立学院的贫困学生由于受入学分数、教育资源、就业压力和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心理特点与传统的本科院校贫困学生相比呈现出独特特点, 心理健康问题尤其突出, 主要体现在自卑、焦虑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

绝大多数的贫困生来自于偏远的农村, 经济条件的落后使他们感觉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怯于社会交往, 自卑心理严重。由于长期存在自卑心理, 加上对社会的片面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 总是预感有祸事降临, 感觉没有把握的同时又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 加上承载着家人的希望, 自设目标过高, 使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 引发内心的焦虑。长期处于这种自卑、焦虑的不良心境, 并且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很多贫困生造成了抑郁、孤僻、消沉的心理, 更甚者会采取逃课、酗酒或者自杀的方式来寻求心灵出口。自身的消极精神状态, 过于敏感而不愿意与他人多交流多沟通, 加上经济条件的束缚, 使自己在各种人际活动中悄然隐退, 久而久之, 与同学之间不断疏远, 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最终导致成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

2. 学校环境因素。

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家庭条件较好, 生活充裕, 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同时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期, 接受过特长教育, 思维敏捷, 动手能力强, 文艺表演方面的能力出众。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普遍是90后, 具有显著的时代性, 生活和学习方面个性强烈, 自我意识很强, 团队合作意识较差, 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学生之间经济条件相差很大, 学生个性意识突出, 造成了贫困生的问题日益严重。

在竞选学生干部的时候, 贫困生先天特长的不足, 已经造成了很多局限性, 在学生干部的竞选中很难脱颖而出。即使担任了学生干部, 也有很多的问题处理, 更多的是需要同学的帮助。而现在的90后学生个性很突出, 纪律性较差, 很难听从其他同学的建议, 给学生干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处, 使处于这样位置的贫困生遇到更多困难。同时, 与其他学生干部的关系, 与普通同学的关系也是摆在贫困生面前的一个难题。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为经济而困扰的焦虑心情, 人际关系的淡漠, 社交活动的隐退, 周围同龄人学生产生的无形压力, 使贫困生很难在学生干部队伍中立足。

3.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上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加上马太效应的推动, 使得富人越富, 穷人越穷, “拜金钱”、“拜权贵”的思想意识形态悄然兴起。这种负面的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也不断渗透到学校当中来,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 大学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定型的时期, 社会上这种思潮的负面影响, 使很多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观念, 觉得有钱人受人尊敬, 穷人被人看不起, 更甚者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在大学里面交朋友要找家庭条件相当或者更好的, 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误导。负面的意识形态渗透使得贫困生在大的宏观环境下难以立足, 产生了更多的困扰。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 将逐步确立自我, 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学校应不断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科学研讨会、讲座等, 抵制各种有害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 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关注,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念, 引导贫困生培养面对困难自立自强的意识, 培养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咨询, 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变化规律, 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增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增强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养成健康的心态, 远离心理危机。健全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 努力营造出对贫困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

3. 逐步增加学生干部队伍中的贫困生比例。

独立学院对贫困生的帮扶不仅体现在勤工助学等方面, 在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要加大力度,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学生干部管理条例, 在学生干部队伍中将贫困生的比例设定在一定的数值, 保证学生干部队伍中的贫困生人数。同时, 在贫困生竞选学生干部的时候, 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保证贫困生的入选。对于已经进入学生干部行列的贫困生, 要给予重点培养, 加大优秀贫困生学生干部的宣传力度, 以此作为贫困生的典范, 从而可以激励更多的贫困生向着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

综上所述, 对贫困生的关注和培养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们不仅仅要从制度上给予支持, 更要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氛围, 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 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洋, 侯晓丽.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9) .

[2]文玉花.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67-68.

[3]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7 (18) .

[4]罗长国, 秦世虎.高校贫困生的自我解困及其能力分析.青年探索.2007 (21) .

“人社干部也要在贫困村干成事” 篇3

2012年春天,作为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创新性战略举措,广西选派了3000名机关干部到广西最贫困的3000个村庄,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到最贫困的村庄去,到扶贫攻坚第一线去。”这是“第一书记”们的共同心声,也是广西凭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凭祥市人社局”)公务员股股长李华到贫困村为百姓“零距离”服务的原动力。

“摸清家底,打开群众眼界,才能当好家”

2014年,作为凭祥市人社局公务员股股长的李华被组织选派到友谊镇宋城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接到任务,同事们都替他捏把汗,因为宋城村是有名的贫困村,李华平静地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人社干部也要在贫困村干成事。”

卷起铺盖下乡驻村,李华的工作思路很清晰: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后援单位与驻点村联系沟通的纽带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富民政策,和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帮助群众办实事好事,改善和提高贫困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要想当好家,就要摸清家底”。李华设计一份村情民情表,逐个到宋城村各自然屯开展摸底调研,详细了解宋城村的人口数、教育卫生设施、道路硬化、发展重点产业户、老党员、上访户、困难户、返乡农民工等村情、民情,并对重点联系的农户逐一上门调查了解情况,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李华仔细填好村情民情表,并整理制作详细的村情、户情档案,他的务实、友善,迅速赢得群众的“欢心”。

“扶贫先扶智,群众的思想打通了,才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李华想在宋城村开设一个网络平台,搭建乡村信息窗口,方便群众接触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理念,帮助他们准确全面了解各项惠民政策。 由此,李华积极和后援单位凭祥市人社局领导班子联系沟通,还主动向上级党委、政府汇报,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凭祥市人社局在宋城村建设了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平台,涵盖创业就业、招聘求职、社保申领、待遇发放、生存认证、信息咨询等各方面业务,可以就近就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信息服务, 让宋城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了解各类惠民惠农信息。

村民小农说:“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就像长了‘千里眼’‘顺风耳’,方便我们学文化、开眼界、长见识。”

李华笑着说道:“摸清家底,打开群众眼界,才能当好宋城这个家。”

“带好班子、抓好项目、为民办事,比演讲还管用”

带好一个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是当好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一环。

李华和村干部一起,以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为契机,带头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三会一课”等党组织生活,并着力与清洁乡村建设活动相结合,从全村党员、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入手,下大力气解决村级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李华注重在身边挖掘先进典型,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正面教育引领农村党员干部,引导农村党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抓好一批项目,真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这是当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关键所在。

两百多人口的宋城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道是几条狭窄、坑洼不平的土路,村民们出入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我们要把村路修好,让大家走一条‘舒心路’。”李华的提议得到村干部的支持配合。利用“一事一议”政策框架,他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完成入村500多米道路硬化。同时,为解决人饮蓄水不足的问题,李华多方面争取资金近万元进行人饮工程改造,铺设水管300多米,让全村喝上“放心水”。

宋城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多事情需求助他人才能办理。李华自告奋勇当起群众的“代办员”,为群众代办小额贷款审批手续、代写信件、代领居民身份证、办理残疾人证、办理特困人群大病就医申报报销等工作。一年来,他只要有时间就进东家门、入西家院,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及时掌握群众的困难。在走访时,李华发现宋城村3名老党员家庭困难,他积极争取后援单位支持,给3名老党员分别送去夏凉被、食用油和200元慰问金。

李华真心、用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赢得全村村民的信任,大家乐意听他调遣参加村务建设。李华由衷地感到:“带好班子、抓好项目、为民办事,比演讲还管用。”

“强台风面前,我们党员就是群众主心骨”

2014年,凭祥市遭遇强台风“威玛逊”和“海鸥”袭击,天灾突降,水情、雨情、灾情空前严峻,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党员干部投入抢险救灾。

在强台风“威玛逊”袭击中,凭祥市出现多处内涝,市人社局社会保险业务大厅严重积水,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浸泡水中,如抢救不及时将造成重大损失,局领导班子立刻启动抢险救灾应急方案。接到通知后,李华赶赴现场组织一支10多人的抗洪抢险应急分队及时抢运物资,他带头趟过齐腰深的积水搬运各类物资设备,大家奋战一昼夜,终于妥善转运了物资设备。

当强台风“海鸥”袭击凭祥时,李华一家老小都指望他安顿周全,他忍痛解释道:“我得赶回村里,强台风面前,我们党员就是群众主心骨。”

冒着倾盆暴雨,不顾山体滑坡的危险,李华驾车赶赴宋城村,马上召集村干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根据宋城村各屯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抢险抗灾工作。李华组织全体村干部和党员及时妥善安置灾民,对所有被水浸泡过的房屋进行全面排查,重点解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受灾村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他带人加强危险地段巡查,封锁受台风影响较为严重的底隘屯至那逢屯的屯间道路……在遭遇强台风“海鸥”袭击的两天里,李华基本没合眼,带领党员干部转移低洼地带群众10多人、抢运物资一批,“海鸥”掀起的风浪中,宋城村干部群众的心贴得更紧。

灾情过后,李华把帮助群众重建家园当成头等大事,一方面做好灾情调查,听受灾群众所述、想受灾群众所想、急受灾群众所急,组织群众大搞生产自救,抢修村里的基础设施;一方面联系防疫部门到村里消毒、做好防疫防病工作。“越是危急关头,我们党员越要做好各项工作,要当受灾群众的知心人、热心人、贴心人,使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让群众看到希望。”

无论是在日常工作中,还是在抢险救灾的紧急关头,“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引领百姓向着富裕、平安的道路走。下乡两年,李华更是深有感触:“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们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而作为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的人社干部,我们要与群众心手相连,帮助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摆脱贫困党员干部读书笔记 篇4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全书立足闽东地区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系统阐述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和理念、观点,虽经近30年的时光洗礼,但因站位高、视角宽、目光远大,今日读来仍觉文字依然熠熠生辉,引人深思、启人心智。尤其是对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书中,作者在谈到闽东这只“老、少、边、岛、穷”的代言词的“弱鸟”时写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不能安贫乐道”,而要有“先飞”意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作者用思辨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指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由此,笔者想到了我市正在大力开展的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便是引导贫困群众振奋脱贫志气,增强内生动力,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行的生动实践。

《摆脱贫困》一书的主线是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但一以贯之的始终是作者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司马光‘预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作者提倡广大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时言之殷殷,情之切切。“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在《把心贴近人民》一文中,号召广大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到群众中去上门走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急人民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言语恳切,字字关情。读着这些句子,你会被作者引经据典的文字魅力所折服,亦会被其爱民敬民忧民的为民情怀所打动。进而会思索到,一位大政治家、一代领袖方能如此,作为我们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干部,何尝不能呢?

党员干部与贫困学生手拉手活动 篇5

一、活动主题

关爱学生 共创未来

二、活动意义

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式下,组织和开展好“爱心手拉手”活动,对发扬扶贫助困精神,提高学生自强意识,营造理解、尊重、关心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风尚,构建和谐、文明、进步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活动时间:2015年10月21日

四、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五、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媒体室。

六、活动内容与要求:

全体党员要增强对“爱心手拉手”活动的认识,理解对贫困生学困生帮助的重要意义。本着自愿的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帮扶工作。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采取积极政策和有力措施,引导师生进一步关注、关心有困难的学生,积极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

火石泉学校大队部

伊吾县火石泉学校“手拉手心连心爱满校园情满家”党员爱心帮扶活动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10月22日下午,伊吾县火石泉学校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爱满校园情满家”党员爱心帮扶活动,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对贫困学生进行了慰问。

活动之前,各党员通过与班主任交流,从学校中选出了贫困学生计14人,对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成员、贫困原因等相关情况进行了了解,真实准确的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有的老师收集了孩子们的愿望,为他们购买了礼物,无论是运动鞋还是衣服都满载着大家对孩子们的关心、关爱以及殷切希望。有的老师为孩子们送去了学习用品和书籍,并通过谈话交流的方式,教育他们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困难。慰问现场,受捐助的学生代表做了发言,从他们简短的话语中,大家都感受到了感恩的心以及不被困难阻碍的坚定决心和信念,也让教师们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贫困村干部述职报告 篇6

一、干部教育培训的不利因素

贫困县因其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速度慢,制约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因而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和难点。

(一)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要领导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干训见效慢,影响经济工作;二是认为干训花时间,影响了日常工作;三是应付差使,让老、弱、二线干部顶替;四是果断拒绝,不放人,不给经费。

2、参训干部认识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三不适应”:一是不适应从领导到学员的转变,放不下领导架子,二是不适应由松散的自由安排到严格的集中管理的转变,受不了纪律约束;三是不适应家庭式的优越生活到集体食宿的转变,过不惯学习生活。

(二)经费难保障。贫困县基础差,底子薄,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所以,很难挤出钱来扶持干部教育培训,具体表现为:

1、财政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难落实。从1995年中央下发《党校工作条例》以来,前后11年过去了,但党校这个干训基地的基础设施一直很落后,致使党校办学条件与担负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有的县委党校至今学员的餐厅、厨房还是60年代建造的土砖危房,这种情况在少数特困县表现较为突出。

2、业务经费难落实。业务经费主要包括教学、教研、图书资料、教师进修、业务指导等,这些经费每年一个县需要几十万元,有的县给了一点,有的一毛不拔。

3、参训干部所在单位无力支付参训费用。这些费用主要包括交通费、生活补助费、住宿费、调研费、培训费等,一人参训两个月,需2000元左右,县财政无力解决,各乡镇解决这些费用也有一定困难。如果一个乡镇参训3~4人,难度更大。

(三)师资难配套。由于多种因素长期积累,造成了贫困县干训师资力量薄弱,很不适应新时期对干训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人员编制太少,专职教师不能专。一个县几十万人口,各类干部一万多名,党校教师不到10人,只相当于一个村级小学的编制。教师还得兼任四大员:办公员、档案员、电教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无法集中精力搞教学,严重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质量,2、教师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严重,绝大部分在50岁左右。因为多年精减人员,只进不出,压缩编制,教师呈现“三偏”现象:年龄偏大、身体偏差、知识偏老。

3、专业不配套,课程开不全。因为教师编制太少。,无法开齐相应专业,特别是经济、法律、电脑、商贸等专业的教师奇缺,降低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

(四)部门难平衡。同是在一个县域工作,由于机制原因造成垂直管理部门干部教育培训基本是空白,多年来,成了被干训遗忘的角落,表现和原因如下:

1、因双重管理干部归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当地党委不能调训,这些干部分布在金融、供电、烟草、盐业、税务、邮电等行业。

2、垂直管理部门干部多,计划经济时期内部曾经设有少量 的干训学校,现已不复存在,也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干部系统培训的机制。

3、垂直管理单位很多干部 十几年也未进行过系统的教育培训,缺乏政治理论学习和法制法规教育,致使少数干部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腐败坠落。

二、化解不利因素,提高干训质量的思路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 队伍,必须狠抓贫困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化解不利因素,抓住重点,找准对策,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真正担负起本地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责。

1、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及组织部门负责人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干部教育,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

2、党委、政府、组织、宣传、人事、财政、党校都 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能,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主管,其它各部门互相 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3、组织和人事部门要将各单位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作为考核、评优表模的重要内容,对有意阻止干部脱产学习的单位和负责人取消年终考核优秀等次和获奖资格,并提出严厉的批评教育。

4、各部门各乡镇要抱着对干部成长进步高度负责的姿态,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参训人员、确保参训时间、确保参训费用。

5、坚决贯彻执行干部 培训轮训制度。按《条例》要求:“全员培训,保证质量”。组织部门决不能为怕学习、怕吃苦的干部开绿灯。

(二)经费保障是基础。湖北省委〔2000〕15号文件要求,各级财政必须保证党校事业经费,并按各地财政 收入增长比例 逐年增加。

从贫困县近几年干训工作实践来看,县财政 除保证干训人员的工资外,其它业务经费少得可怜,更谈不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了,这已经成为影响干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创新干训经费扶持机制,采取“多方筹措”的方式。

1、省级财政部门应重点扶持全省25个特困县干部教育经费,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逐年下拔,每个贫困县20万元左右,几年后就会大见成效。

2、县级财政部门要在有限的财力中重点保证干训工作人员及党校教职工的工资、教学、科研、办公、电教设备等用于生存和日常工作的必需经费。

3、党校自身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证图书资料、教师培训、调研考察以及按规定应发放的各种津补贴开支,以确保正常运转。

4、各参训单位要按规定,确保支付本单位参训干部的培训、住宿、生活、交通、资料、考察等费用。

(三)队伍建设是保证。中央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党校教师和干部队伍。

目前贫困县的现状是往往一个几十万人口的中等县,县级党校只有10名左右的教师,教职工总数不到20名,可见,师资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纵观贫困县的现状,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队伍建设问题:

1、县级编制部门应按全县干部总数的一定比例增加专职教师的编制,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

2、从高等院校择专业选聘优秀毕业 生充实党校教师队伍。

3、从本县党政机关、教育部门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或教师充实党校教师队伍。

4、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党校现有教学人员的素质:①每年选派教师到省、市党校进修提高;②每年安排教学人员下基层进行为期20天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③选派年轻教师到乡镇或其它党务工作部门挂职锻炼;④通过常年的教学测评,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

(四)提高质量是目的。贫困县干部教育培训确实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和矛盾,但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化解矛盾,寻求对策,提高培训质量。

1、培训思路要创新,体现实效性。培训活动必须讲求质量,务求立竿见影,培训思路必须做到“三个贴紧”:贴紧党委政府工作重心、贴紧县情实际、贴紧学员工作实际。务求“三个提高”:提高学员党性修养,提高学员理论水平,提高学员创新能力。

2、培训目标要明确,体现针对性。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要明确培养干部准确把握县情、乡情、村情,制定正确发展思路,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去开展多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方式的教学活动。

3、培训方式要灵活,体现多样性。干部教育培训是成人教育,只有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培训质量,除正常的课堂授课外,还应开展研讨、调研、演讲、辩论、案例分析等全方位的教学活动,以培养锻炼能力。

4、培训内容要精干,体现实用性。学习的内容很多,但课程开设要体现“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紧紧抓住以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为中心和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在开设常规课程的前提下,增开一部分特色产业内容,增强实用性和培训质量。

(五)理顺体制为补救。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至今没有理顺,存在着“天不管、地不收”的被遗忘的空白,当地党委管不着,部门党委又没管,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垂直管理部门,造成这些部门的干部多年不能参加系统教育培训,致使少数干部缺乏教育。为此,必须采取补救措施.1、将垂直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能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划归到所在地党委负责,由组织部门牵头,党校组织实施.纳入到地方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同步进行,一并落实。

2、将事业单位和乡镇站、所负责人以上干部纳入县级干训范围,以弥补过去多年重党政干部培训,轻事业干部培训的现象。

3、分级办班,分类培训,以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4、将企业单位法人代表和私营业主纳入干训范围,主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让他们在政治上头脑清醒,在法律上清楚明白,守法经营,依法纳税。

贫困村干部述职报告 篇7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

高等教育引入多元化投资体制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大量高校贫困生不能得到及时的社会支持和救助还可能引发高校以及社会的不稳定问题,因此,为高校贫困生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成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社会支持作为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个普通概念,简单地讲是指人们从社会生活当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研究者首先从科学的角度将社会支持引入科学研究领域。此后,不同群体以及个体的社会支持先后成为社会学家、流行病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等研究的对象。社会支持网络对于个人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正是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缓解生活压力,有助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如果缺乏社会网络支持,个人的日常生活维持会出现困难,导致身心疲惫。同样在社会层面上,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可以缓解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和社会冲突,减少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社会福利政策及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助的理论依据。我国另一支有生气的研究力量来自于社会学学者,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妇女、农民工、单位制解体后的失业下岗工人等方面。社会学取向的社会支持系统希望通过研究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个人以及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从已有的国内文献来看,高校贫困生工作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大多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主要侧重点集中于高校校内资助体系建设以及助学贷款工作的协调方面,从社会学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研究并不多。因此,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校贫困生问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本研究目的在于:以一个农业高校为个案,调查农业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为政府完善政府和社会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决策依据;以个案的结果概括和归纳转型期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居民社会支持体系的结构特征,并以此丰富社会支持体系理论。由于农业高校的学生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及城市的下层,所以农业高校经济贫困学生的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采取的资料收集方法是问卷法。调查问卷的编制充分参考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问卷(SSRS)和Zimet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问卷(PSSS),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所得到的物质性支持以及精神性支持以及个人的主观感受等内容。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的限制,本研究仅选取了Q大学一所学校的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自填问卷法进行资料收集,问卷的发放采取立意抽样和多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调查对象从该大学建立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抽取,广泛分布于该校各学院、各年级,注意年级平衡和性别比例平衡。问卷调查于2009年10月26日-29日进行,调查资料利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相关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发现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原有经济基础差,缺少收入来源和致富途径,大多数并非遭受重大变故及意外伤害而致贫,且尚不属于低保及优抚家庭。统计结果显示,本次接受调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计244人,男生136人,女生108人。其中来自于农村者182人(74.6%),来自大城市者21人,仅占8.6%,来自中小城镇者36人,占14.8%,这说明来自农村者占主体。调查对象父亲文化程度小学毕业者26人(占10.7%),初中毕业者102人(占41.8%),高中(包括中专)毕业者92人(占37.7%),而大专以上毕业者仅为22人(9.0%)。母亲文化程度则明显偏低,小学文化程度者82人(占33.6%),初中102人占(41.8%),高中(包括中专)47人占(19.3%),大专以上者仅9人(占3.7%)。属于低保家庭者仅54人(占22.1%),属于优抚家庭者14人,仅占5.7%,而就家庭组成而言,双亲健在者220人占(90.2%),单亲者16人(6.6%),父母双亡者7人(2.9%),父母一方有残疾者14人(5.7%),父母均无残疾者228人(93.4%),父母双方均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者1人(0.4%),一方丧失劳动能力者38人(15.6%),双方均可劳动者203人(83.2%),家庭成员有严重疾病者有50人(20.5%),家庭遭受过意外变故者71人(29.1%)。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表明,这些家庭遭受重大变故者大多属于特困生。学生贫困大多由于地处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收入较低,其中目前家庭的平均月收入少于1500元者178人占(72.9%),而月收入高于2000元以上者仅36人,占14.8%。

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费用主要来自家庭收入或原有积蓄,但国家助学贷款在解决学生上学费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在校消费低于在校生平均水平,但手机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已不能作为区分经济状况的标准。贫困生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水平者较多。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在校月平均消费在300元以下居多,总计186人,占76.2%。由于Q高校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据学校以往调查统计,学生日常生活费支出一般在300元左右,每月支出(包括话费、服装及及其他学习生活用品等)一般在500元以上,这批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消费明显低于一般水平。但就生活用品的拥有而言,拥有手机者达93.44%,可以看出,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及大量低端手机的出现,是否拥有手机已经不能作为识别是否家庭经济困难的指标。虽然很多人一直将奖学金尤其是高额奖学金作为帮助贫困生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出路,但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这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者占63.6%,由于该校获得奖学金的最低条件是同级同专业35%范围以内,所以这批学生大多不具备获得奖学金的条件。统计结果再次表明,这批学生上大学的费用主要来自于家庭收入或原有积蓄者82人,占33.6%,主要来自于亲戚朋友的资助17人(7.0%),来自于家庭在家乡所在地银行借贷者7人(2.9%),来自于打工、勤工助学者8人(3.3%)。值得重视的是来自于国家助学贷款者69人(28.3%),成为困难学生除家庭收入或原有积蓄外的第二大选择。

三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获得过来自家乡政府、企业及原就读学校的资助,虽然每年新生入学前媒体会有相关的关于资助贫困学生的报道,但总起来看,曾受类似资助的学生数量较少。统计结果显示,大学入学及入学后,从未接受过家乡所在地政府直接资金资助者218人(占89.3%)、仅有14人(5.7%)获得到100元以下的资助,7人(2.86%)获得过1000—4000元的资助,5人(2.05%)获得过5000元—8000元的资助,26人共获得资助58 700元。99.2%的学生(242人)没有获得过其他形式的奖励和资助。只有1人获得过价值1000元、1人获得过价值2000元的其他形式的奖励和资助。98.8%(241人)没有获得过家乡所在地企业资金上的支持,99.2%(242人)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家乡所在地企业给予的其他形式的奖励或资助。97.5%(238人)的学生大学入学及入学后没有接受过原中学资金上的奖励或资助,99.2%(242人)大学入学及入学后没有接受过家乡所在地中学其他形式的奖励或资助。

四是在读期间,学生获得的来自国家财政的资助力度相对较大,而来自学校的直接的经济资助力度较小。学校提供了包括勤工助学、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种形式的资助,但高校的资助力度总体较少。统计结果表明,在校期间,45.9%(112人)的学生218次获得总额664 110元的奖学金或助学金,女生人均3795.612元,男生人均2517.138元。有29.5%(72人)的学生110次获得总额70 664元的奖学金或临时补助。75人(30.7%)获得总额46 708元的勤工助学报酬,人均仅622元。

五是社会及企业资助力度整体较小,学生彼此之间的物质性的资助水平较低。统计结果显示,241人(占98.8%)未接受过未经学校联系的学校所在地政府的资助或奖励,242人(99.2%)没有接受过未经学校联系的学校所在地企业或个人的资助或奖励。另外,仅有1名学生曾接受过教师100元的无偿物质性资助,1人接受过同学100元的无偿经济资助。5人接受过同学200元的无偿经济资助。但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无论就资助实力、资助氛围还是资助双方的理念而言,对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经济资助还没有形成现实的基础和条件。

六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读期间整体感觉压力较大,男生女生之间的压力无显著差异,但是高年龄组的压力明显高于低年龄组。采用5分法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有44%的学生感觉压力很大或较大,感觉压力较少及没有压力者为13.3%。对该项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年龄组)发现,男生女生之间的压力无显著差异,但是高年龄组的压力明显高于低年龄组(F(1,200)=3.897,P=.05)。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及就业压力,由于经济贫困学生的人际交往受到一定影响。

七是在心理社会支持过程中,同龄群体是主要的社会支持。重大问题咨询父母是第一选择,老师在学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并不高。当被问及心情不好,想找谁来谈时,175人(71.7%)选择“同学、朋友”,有13人(5.3%)选择“谁都不找闷在心里”。选择父母的4人(1.6%),选择老师的5人(2.0%)。当被问及“当您在生活中遇到一件对您来说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出决定,您找谁商量”时,选择“父母”的79人(32.4%),属于选择最多的。但当被问及“当您在城市需要找工作时,你认为谁的帮助最大”,选择“同学、朋友”的124人(50.8%),在城里遇到麻烦,如流氓骚扰,在请谁来出面解决的问题上选择“同学、朋友“的88人(36.1%),均为选择比例最高的。在这几个问题的的选项上,老师的比例都在10%以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八是学生对于目前国家、社会及学校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较高,认为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物质支持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对于资助工作满意率为79.9%。认为目前国家、社会及学校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高度重视,力度大”的48人(19.7%),认为“重视,但物质帮助不够”的82人(33.6%),认为“重视,但精神及心理扶持不够”的86人(35.2%)。159人(65.2%)认为,对贫困学生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励同样重要,25人(10.2%)认为物质支持重要,42人(17.2%)认为精神激励。

九是大家整体认为,国家资助的人数太少,部分学生认为应当降低单人标准而扩大资助覆盖面。国家助学贷款很受学生欢迎,但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手续繁琐。108人(44.3%)认为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资助人数太少,68人(27.9%)认为总额不少,但单人金额过高,31人(12.7%)认为给各高校的总额太少。135人(55.3%)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手续繁琐,申请太过复杂,35人(14.3%)认为是到位太慢,19人(7.8%)认为还款期限太短,10人(4.1%)认为额度太低。

十是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仍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贫困生认定不规范问题制约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调查结果表明,115人(47.1%)认为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太少,84人(34.4%)认为存在贫困生认定不规范情况,有些学生涉嫌造假,28人(11.5%)认为贫困生认定太复杂。

三、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虽然调查样本数量不多,分布不广,而且调查的结果可能囿于所在高校的特殊条件没有宏观的代表性意义。但该校学生资助工作在所在省属于资助工作的先进高校,本次调查的结果和部分高校的调查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某种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极其重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高型转变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存在很大的经济压力,而且学业成绩并不像很多人所设想的那样优异,他们承担着比其他学生相比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还很不健全,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是国家在建设经济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工作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高校及社会所起的作用应该加强。从1999年,国家施行担保助学贷款制度到当前的新机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涵盖在校生总人数20%,每人每年6000元,这种物质性的社会支持无疑是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大的依靠。但从调查中不难看出,由于高校近几年经费紧张,学校所提供的物质性社会支持在整个社会支持系统当中的成分日渐减少。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由于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紧张且资助意识还不够强,他们在社会支持系统当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无论从吸引人才和关心当地群众民生的角度,都应该得到加强。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积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氛围还没有形成,现有的少数资助项目很多还掺杂着广告宣传的意图,所以,虽然我们都从媒体上看到很多捐资助学的宣传报道,但实际上,这种类型的资助数量较少,需要进一步培育一种更浓厚的捐助文化。

三是必须重视学生的领悟性社会支持,学校应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本调查和很多同类调查都一再表明,学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同龄群体及父母,高校所做的大量扶志、心理帮扶的工作仍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获得各种奖励而不是资助。

四是必须规范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限于贫困生整体数量较多和资助经费相对紧张的状况,在现行资助体系建设工作中,贫困生的认定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部分学生为了进入贫困生资助体系,享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不惜造假,不仅造成相对紧张的资助经费没有得到科学的使用,扰乱了整个资助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于价值观正在定型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是一种极坏的示范作用,负面影响是极长远的,因此,必须建立起包括学生家庭所在地基层组织认定、学生班级同学日常生活监督、民主推荐、公示再到资助后监控在内的一整套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工作规范。

参考文献

[1]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175-176.

[2]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

[3]张友琴.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4):14.

[4]魏金明.福建省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福州大学,2005.

[5]廖军和.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99-101.

[6]王奕冉.贫困大学生认知倾向、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1:43-145.

贫困村干部述职报告 篇8

刘同学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父亲是重庆市双钱轮胎厂工人,母亲眼睛残疾,是重庆石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工人,属于低收入家庭。

二、主诉和个人陈诉

“我感到自己是全班最穷、最差的一个人,同学们还笑话我是独眼继承人。”他接着对我说:“上次我在路边捡到一个钱夹,里

面有六千多元钱,我把它交到了交巡警平台,我受到学校表彰,上台领奖,下面却有人说道‘这么多钱为什么交到交巡警?干脆拿回去交给他妈,给她买两身新衣服穿算了。我听了心里很不好受。”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我仔细端详了他,身材瘦小,笑脸蜡黄蜡黄的,穿着很宽松的校服,显得有些发育不良似的。凭直觉,我感到他是那种对自我十分敏感的人。

班主任老师反映:他在同学面前畏缩、躲避,逃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对集体活动较为冷漠。缺乏自信,他总以“我不行,我不会”为借口推脱。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让他填写中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

2.诊断:主要是家庭贫寒和母亲残疾造成的自卑心理。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1)要悦纳自己。(2)要正确与别人比较。(3)要正确看待竞争。(4)要塑造自己坚强的个性。

2.最终目标:克服自卑心理,健康快乐地生活。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订

根据刘同学的情况,经过分析,首先计划对其本人通过面谈进行直接辅导,倾听他的心声和需求,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与他坦诚相见,从而使之产生老师是可信、可靠的观念,与他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他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他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他的相关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父母以及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针对刘同学的心态,我采取了6个咨询步骤:(1)用认知法矫正自卑心理。(2)帮助他宣泄出他的不良情绪,调整他的心态,使他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3)自信心训练。(4)用转移法增强自信心。(5)我通过和他父母沟通,让家长给予他更多的关爱,用火热的心去融化他内心的坚冰。(6)和班主任及班级同学沟通,让他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多参加集体的活动,多和同学主动交往,争取早日克服自卑心理。

八、心理健康辅导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刘同学从自卑的漩涡中爬出来,去拥抱自信的阳光。他说他现在感到生活很美好,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了。我想他已经走出过去自卑的阴影了,今后的他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了。

(作者单位 重庆市大足区双路小学)

上一篇:河南省2017年上半年内科学主治医师(初级职称)考试题下一篇:毕业生致老师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