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案例分析

2024-08-01

规模经济案例分析(共8篇)

规模经济案例分析 篇1

农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结合路径分析论文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状及其问题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衡阳县农业规模化低可从本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和农户数量比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比重低来分析。

(1)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占农户总数量的比例偏低。—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目分别为61、78、86和106个(衡阳县的数据均来自于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下同),同期农户数量分别为21.61万户、21.67万户、21.11万户和20.95万户,比例分别为1∶3543、1∶2778、1∶2455和1∶1976。尽管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在稳步增长,但其数量依旧太少;作为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数量稳中略有下降;到20底止,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数量比达到了1∶1976。这些数据说明:衡阳县农户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以农户为代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依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规模经济在整个农业产出中份额较小。

(2)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不高。农业产业化企业销售收入和年分别为6.6亿元和8.5亿元,增长28.7%;同期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75.87亿元和82.22亿元,增长8.4%。农企销售收入与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在20、2011年比分别为1∶11.5、1∶9.7,比值约为10%,说明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程度还比较低。

(3)衡阳县农业机械固定资产量少且增长慢。2008—2011年衡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51.73万千瓦、58.63万千瓦、63.52万千瓦和68.61万千瓦,虽在逐年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同期耕地面积分别为:66.40千公顷、66.41千公顷、69.67千公顷和69.67千公顷。在年衡阳县耕地上农业机械的总动力是0.105千瓦/公顷,而2010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全国平均水平是0.173千瓦/公顷,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很低,而衡阳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程度低。

(二)衡阳县农业的范围经济程度低

农业范围经济是一个农业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农产品形成的经济性,经济学常用公式表达它:TC(Qx,Qy)

(1)衡阳县农产品加工程度与范围经济。衡阳县在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分别为9.19亿元、11.3亿元,而对应年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则分别为75.87亿元、82.22亿元。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2.11%、13.74%。可知,衡阳县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所以,衡阳县农产品加工对农业范围经济的贡献不足。

(2)衡阳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与农业范围经济。到2010年底止,衡阳县只有16家企业被评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旺农牧、广源农牧两家养殖场被授予“全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衡阳县在农业产业化上,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县内农业品牌一般只能在衡阳市范围内有影响;在衡阳市范围内同等层次的企业相对较多,减弱了衡阳县农业企业的影响力。所以,农业品牌对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贡献小。

(3)衡阳县农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与农业范围经济。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较高。如在市级龙头企业中,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要是对大米进行加工,辅以水稻种植;衡阳县湘南原种猪养殖场、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企业范围经济不明显。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

农户因为生产规模小,范围经济不显著,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主要考虑衡阳农业企业。衡阳县农业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水平较低,主要在于衡阳县农业企业“重规模、轻范围”。如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营大米加工,日大米加工能力达到400多吨,并在衡阳县台源镇拥有3050亩水稻生产基地,但这远远没有能够满足大米加工的需求。可见,角山米业有限公司可能拥有很大规模经济,但农业范围经济相对来说不明显。又如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月产猪仔上千头,但这两家牧业公司却没有相应的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公司提供饲料以及消化猪的排泄物。

二、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机制研究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

农业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农业企业种植和养殖面积、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劳动力人数的增加或者提高而发生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农业企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是由农产品的供求决定的。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供给上的成本优势。具体到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1)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规模经济。从投入方面看,当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投入规模相对较大时,可以增强在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上的议价能力,降低投入成本。从产出方面看,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粮、棉、油、茶、肉类等产出多有利于其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催生农村合作组织并带动农户协同发展。

(2)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资本与农业规模经济。当衡阳县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摊薄农业机械购买、维护费用及房屋投入等费用,从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

(3)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扩大可降低农业生产的采购成本、扩大降低销售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衡阳县农业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的机制研究

农业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

(1)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与人力资产专用性低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定义为“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不同的农业品种的在生产上存在时间差异。一种农产品生产完成时,可以立马投入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中。农业生产不要求劳动力在生产上的持续性,进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时,也可以进行另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降低存在着范围经济。

(2)农业品牌专用性产生农业范围经济。拥有品牌资本的企业在奠定了现有经营领域的中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拓展业务领域的条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收益。农产品品牌资本是通过农业生产主体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提供特殊的销售服务形成的无形资产,农产品生产主体依托一种农产品或者几种农产品就能够产生品牌效应。一种品牌的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也会拉动同一品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在品牌资本上存在范围经济。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和观念,建立自己的农业品牌,可以获取农业范围经济。

(3)农业可变成本互补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农业生产不像其他产业生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存在着大量的可以共享的生产要素。例如:农药、化肥可以对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同时使用、养殖畜产品和水产品可以使用相同的饲料等。这些共同生产要素的大量使用,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可使衡阳县农业获得范围经济。

(4)农业生产存在着空闲的劳动生产力和机械设备。农作物种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农业生产会产生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空闲,空闲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会增加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空闲的时期内,可以从事其他农作物生产或者把劳动力和设备投向水产养殖和畜产品养殖。而农业生产设备和劳动力在空闲的时期内,转向其他生产品种中多生产的农产品就是范围经济所得。

(5)农业生产存在着信息共享。农业生产不止生产单一的农产品,它能够通过市场对一种农产品的信息反馈,可以得出其他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例如,当前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表现得相当的大,导致畜产品饲料供应的紧俏,所以,农业企业自身要加大对饲料的生产或者提早采购更多的饲料,以免出现饲料短缺或者以更高的价格购进饲料,那么就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企业存在信息共享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农业企业会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预防畜产品需求放大可能出现的饲料短缺,降低了成本,获得农业范围经济。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的实现途径研究

(一)推动农业生产公司成立,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

衡阳县农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也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但目前衡阳县农业化产业企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完善。所以,衡阳县政府首先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农业,如提供农业补贴、适宜的土地成本、市场指导等;帮助有能力有投资农业意愿的个人或者企业建立起农业公司,并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行农业生产公司化时,衡阳县政府应处理好“一个关系两个要点”,即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即农户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后,农业公司给予农户什么方式的补偿以及补偿的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行土地流转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注重用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也就是在土地流转上也要实现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会使农业规模达到有效规模;其二,发展规模农业应该考虑社会公平,要设置规模农业发展的土地拥有上限。实行土地流转,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使用权,其中的一部分人被农业公司雇佣,一部分人成为失地农民,为此,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兼顾近中远期目标”。⑥所以,衡阳县发展规模农业要推动城乡一体化,使失去土地使用权又没有被农业公司雇佣的那部分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大的前提。

(二)农业公司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适度机械化

目前衡阳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要实现衡阳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首先,要降低衡阳县农业公司农业机械的采购成本,减轻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衡阳县政府要把全县农业公司所需的农业机械的进行“捆绑式”统一采购招标,大批量的统一采购可以增强与农业机械厂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压低价格,降低成本;同时,政府在适当的情况下,应该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厂商给予补贴来降低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其次,农业公司的机械化生产,不是每个农业生产环节、每个生产领域实行机械化生产,要充分考虑衡阳县不同地区劳动力和资本的替代比率。如在衡阳县的城镇附近劳动力成本较高,偏远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在相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适合在城镇地区推行机械化,而偏远地区适合劳动力生产。又如在不同生产环节、领域中比较劳动力成本、农业机械的成本和维护费,再看是投入机械还是劳动力,或者是更多的机械、又或者是更多的劳动力,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当然,推进大农场规模化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否则会造成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负外部性。⑦

(三)农业公司经营要延长相关农业产业链

延长农业产业链可扩大农产品的产出品种,以实现成本节约和获取高附加值。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往往只能获取较少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往往要高于初级农产品倍数的价格出售。所以,对农产品深加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衡阳县农业公司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上应注意三点。第一,并不是对所有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都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有的农产品的初级价格相对较高,深加工的费用昂贵,但深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与加工费却不成比例增长,甚至是相反走势,所以,这个农产品不宜深加工,而是直接出售初级农产品。所以,要综合考虑初级农产品价格、与此相关的加工费、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三者的关系,来确定哪些农产品适宜深加工。第二,要考虑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与收益的关系。不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越深,就能获取越大的经济效益。第三,要考虑农产品深加工的量和市场需求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是有限度的,深加工的量也应该控制,否则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只能增加公司成本。

(四)农业公司树立农业品牌观念,建立农业品牌

树立农业品牌观念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农业品牌,农业品牌的建立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召力和忠诚度,促进农业企业和顾客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一是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产品是公司和消费者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消费者会通过自身的消费行为所感知,形成对公司品牌的认可,在下次消费时会继续选择该品牌,最终形成对品牌的忠诚度。对农业公司来说,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就要求在生产环节把好关——把好安全、质量关。二是实现农业公司的联盟。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的规模、资产有限,难以在全国、甚至全省范围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则,实现公司联盟,使用共同联盟品牌,增大影响力。

规模经济案例分析 篇2

一、银行及保险机构的规模经济

保险机构和银行同属于金融中介的类型,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产品的供给方式、运营的方式、盈利的方式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的特点。例如产品的开发过程是相似的,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分析、营销拓展等;运营管理方式比较相似,包括客户服务、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基本相近。保险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内在的扩张需求及外在的竞争压力以及在市场间套利的机会,驱动着金融中介机构以不断提高规模效率,充分运用规模经济方式拓展新的领域和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在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功能化的驱使下,国际保险市场也面临着风险国际化、竞争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监管透明化的挑战。现代技术尤其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保险业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金融运行的效率,强化了金融信息的传递,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和优化。其中银行保险合作发展的银保模式以及全能银行模式,推动着国际金融企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也迫使金融企业寻求一切方式提高自身实力,不断扩张规模,发挥规模经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规模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平均成本不断的降低。因扩大规模而降低平均成本的,均称之为具有规模经济;因规模扩大的,平均成本不变或者升高者,称之为缺乏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不过当经济单位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内在的规模不经济是由于组织规模变大后,更难于协调、监督和管理,导致交易成本显著增加,造成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下降的倾向。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不经济通常变现为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和比较弱的资本结构。

二、保险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因素

国际金融保险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金融保险业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自身实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所以跨业务部门并购浪潮不断涌现。例如美国保险业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欧洲银行保险业的并购也涉及310亿美元。根据Sigma (2006) ,1999-2004年期间,日本发生规模较大的并购交易,期间Meiji Life与Yasuda Mutual Life合并,Prudential US收购了Kyoei Life, Tokyo Mutual Life和Daido Mutual Life以及Taiyo Mutual Life进行了合并。这些公司合并均着眼于扩张规模,提高规模效率。

规模的扩张若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证明该经济单位具有规模经济效率。以银行保险业最发达的法国情况来看,用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明显比传统保险公司更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佣金和成本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银行保险机构能够控制在10%左右,传统的保险公司比例则通常高于10%,甚至达到20%。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和一般企业的规模边界有所不同。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规模的追求很可能仅仅受到某种数量边界的限制,因为超过某种边界,将导致规模不经济。但是,对于银行保险而言,由于各国法律和监管的规模定,其规模最直接的限制就是自己既定的资本量以及现有的资产质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按照资本量和资产质量来选择和决定规模边界,是银行保险最为现实的选择。

三、银行保险在风险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效应

保险机构和银行的联合将有效提高在风险处理上及风险管理领域的效率,在多个层面体现规模经济效应。两类机构的风险类别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就风险管理和处理的技术手段、管理技能、专业人才方面具有较多共同点,两类机构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的处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上述几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提升规模效率。保险机构及银行对规模扩张的追求,以及上述多种要素产出效率的提升,导致生产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实现更多的风险聚集。在不同层面上,风险的管理将体现规模经济效应。

一是风险集中与公司总风险。虽然对公司总风险的估算仍是保险机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难题,因为不同类型的风险估计差别显著,总风险的估算基本上是各种风险评估的混合。集中风险的方法基本上是对历史数据的统计,计算净回报率的概率分布,并且计算分布的标准差。虽然各种风险汇总过程中对各种具体风险之间的权衡和相互之间的抵消程度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通过扩展企业生产边界,扩展风险处理边界,扩大风险承担总量,仍可以提升几个类别风险的估计精度。

二是对保险机构的承保风险处理效率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保险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不同类别、地域、客户群、渠道等指标的保险风险具有显著的风险差异性,从而呈现了割裂的保险市场。银行保险机构规模的扩张,承保风险规模的扩大,实现较细类别风险处理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在概率上提高精算技术上估计的准确程度,降低定价方面的精算风险,从而有利于降低整个精算风险。

三是有利于降低信息搜集的成本,提高客户信用情况的评估效率。银行保险机构的联合可以通过业务互补实现客户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金融市场领域中横亘于各金融中介机构的难题,对保险机构来讲,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对银行来讲,企业、机构、客户的信用风险,通过客户信息的聚集共享,有效降低了处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额成本,可以降低金融中介机构的产品供给成本、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承担风险的供给能力,更为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摘要:通过对银行保险发展中的规模经济因素的分析, 论证了银行保险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率及边界扩张对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中国铸币税规模及经济效应分析 篇3

关键词:铸币税;货币供应量;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09—02

铸币税的英文是seigniorage,它是从法语seigneur(封建领主)演变而来的。铸币税的产生源于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易的出现对货币的需求。铸币税是指一国在货币创造过程中获取的净收人,是拥有货币发行垄断权的货币当局发行货币时取得的净收益。

一、货币铸币税的内涵

现在学术界对铸币税最通常的定义为:铸币税是国家通过权力制造货币所得到的特殊收入。从本质上说,铸币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税种,它没有真正的税率和税基,而是因为政府拥有货币发行垄断权而获得的一种收益,这种收益几乎是无成本的,其成本仅仅限于设计、发行和保管货币所需要的支出。形象地说,货币就像一个强制性的“税单”,只要你持有货币就缴了铸币税,政府所获得的铸币税可以作为一种政府的收入,这时,我们称政府的这种收入为铸币税收入,以区别政府其他的常规收入。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研究环境需要运用不同的铸币税概念,货币铸币税比较适用于中央银行和中央政府高度一体化的情况,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选用货币铸币税定义测算中国的铸币税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测算中国铸币税规模,以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和斯坦利·费希尔(1989)关于货币铸币税定义为基础,符合本文的研究需要,因此在下文的铸币税概念中,以货币铸币税可以界定本文的研究基础和范围,铸币税都为货币铸币税定义。我们首先要对货币铸币税的定义进行的分析和比较,进而准确、动态地理解货币铸币税定义。

货币铸币税的定义具体可以写作:Sm=AH/y=AH/H·H,y=σ·H/y。Sm为真实铸币税收入,σ指的是基础货币的名义增长率,H/y为单位GDP的基础货币。货币铸币税是把基础货币实际价值的变动额,也就是说新增的基础货币看作是货币铸币税的税基,货币铸币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是基础货币的增加。

二、中国铸币税规模的测算

根据货币铸币税的定义,我们可知货币铸币税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基础货币的名义增长率,涉及到的基础货币均采用储备货币的数据;二是单位GDP的基础货币数量,铸币税与基础货币的净增加额息息相关。本文铸币税的测算从1995年开始是因为1995年中央银行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新法律的颁布实施使得基础货币的测算与以前发生了变化,因而铸币税的规模计算从i995年开始。

铸币税是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国家,铸币税更是政府筹资的主要途径之一。Horrendorf的研究指出,南部欧洲国家的铸币税占它们GDP总量的2%~4%。铸币税收入在不同地区之间或者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低通货膨胀的西方工业国家,铸币税约占GDP的0.5%~1.5%(冯玉明,1998)。而在高通胀的国家,这一比例要高得多,特别是在恶性通货膨胀中,铸币税构成了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真实铸币税收入占GDP的比例的平均值在3.6%,在2007年为7.58%。我们可以看到财政收入始终在货币铸币税之上,财政收入始终比铸币税收入高,说明政府融资中财政税收比铸币税的地位更为重要。1997—2000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处于经济不景气时期,此时货币铸币税比重处于不断增长的势头之中,我们可以发现铸币税收入比重明显较高,这说明中国在当时利用了铸币税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借助铸币税来应对通货紧缩的时的萧条境况。而在2003—2007年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增长较为明显的时期,国家资金处于富裕阶段,基础货币的投放带来了相应的铸币税规模,但并没有依靠铸币税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铸币税收入规模并不在最大化的要求之下,政府的铸币税收入仍有可以增加的空间。

当我们考虑到存在着经济增长和货币化等影响因素时,货币供给的增长引起了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政府的铸币税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也随着下降。它可认为是对货币持有者的一种强制性“征税”,税基是货币持有者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可以看到铸币税与货币供应量有着联动的关系,1996—1998年,铸币税与货币供应量的并不十分一致,这时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初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两位数增长,这说明经济飞速的发展使得经济增长的因素超过了货币因素的影响。在1999—2006年,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货币供应量与铸币税有着明显的同步关系,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之上,不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展速度的那么不均衡,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使得中国尽力保持经济发展的匀速发展,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抑制,因此,在这一时期,通货膨胀因素与货币供应量因素对铸币税收入的影响明显,发展趋于同一,铸币税规模与货币供应量规模发展有着良好的呼应关系。

政府在发行货币获得超过限度的铸币税时,会引起很高的通货膨胀率,从而铸币税的征集社会成本较高,但铸币税规模在合理的标准下时,铸币税的“征收”成本则非常低廉,政府的另一主要收入来源——传统税收入则始终具有不可避免的经济扭曲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势搭配使用铸币税和传统税,以降低社会成本。

三、发挥铸币税的宏观经济效应,引导经济快速发展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救援措施,以遏制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防止经济滑向更深的衰退之中。目前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中国也未幸免,产业活动继续收缩,工业生产速度下降,就业问题严峻,进出口贸易大幅减少,经济指标有所下滑。各国政府均采取各种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提高就业,笔者认为铸币税是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按照经济规律使用这一手段,可以使宏观经济按照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运行带动经济的良性发展。

1运用铸币税价格效应,增加政府投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对铸币税进行合理的征收,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经济中的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有美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当经济快速增长时,货币流通速度正常下降,货币供给的增长完全被经济所吸收,不会造成通胀时,增发货币取得的铸币税收入,可以有效弥补国家财政资金,发展国家经济。政府通过对铸币税的征收,使社会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实际总产

出,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走出低效经营的困境。我们不能因为铸币税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刺激物价上升的消极作用而拒绝使用这一工具,相反,在认识了这一消极方面后,只要我们坚持利用铸币税的有利的一面,注意防止它的负面效应的出现,铸币税就一定会成为政府手中治理经济萧条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可持续地推行国家政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2发挥铸币税收人效应,增加就业岗位。由美国华尔街导致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外贸高度依赖美国的中国经济来说,目前经济形式严峻。当社会存在着供大于求、产出过剩时,政府可采用征收铸币税的政策,在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同时,通过公共工程投资将这笔钱全部支出,支出后乘数效应就会发生,实际效果会倍数放大,形成强大的购买需求,最终使一国总产出倍数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增发货币最终形成了家庭和企业的储蓄,社会财富得以增加,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储蓄水平,从而促进一国经济更快地增长,中国1995—2007年中央政府每年的真实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左右,征收铸币税可以搞活微观经济、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政府应主动地介入经济,担负起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启动萧条经济的重任。政府通过征收铸币税,增加公共工程的支出,就能够产生强大的购买需求,而且这种需求的购买强度几乎可以不受财政收入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减少经济中的超额供给,盘活企业的资源,提高资产流动性,进一步地启动社会潜在的生产力,而且可以形成很大的劳动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人获得工资收入,这意味着家庭将会具有更多的消费品购买力,从而为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提高铸币税的财富增长效应,引导经济持续发展。和传统的货币政策相比,征收铸币税能有效地扩大内需,铸币税资金运用于物质生产和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可以避免市场的盲动,避免流动资金过度投资于投机,反过来也有制止物价非正常下滑的效用,在扩张货币的同时,有效地使实际货币需求同步增加,因而可以化解经济中货币扩张与汇率超稳定两难选择的矛盾,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属于间接调控,它不是通过直接改变对商品的总需求进而对总产出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改变货币供应量,进而是货币市场利率发生变动,再通过改变经济主体的选择,引起消费、投资和出口等需求的变动,最终影响产出。当微观经济主体由于趋利避害的原因不配合央行的货币政策时,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将难以实现。而由铸币税获得的货币,不是经济系统内的存量资金,而是增量资金。央行通过增发货币,并将新增货币直接用于增加居民收入和公共工程支出,将直接达到扩张货币的效果,通过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购买力创造出有效需求,从而扩大内需,缓解经济中生产过剩的矛盾。通过征收铸币税,央行将需要增发的基础货币有效地投人流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央行的负债与资产同步增加,这意味着民间的货币财富增加了。在财富的运动过程中,货币性财富是一种基础性资产,它可以方便地在市场中转化为房地产、黄金、实物资本品等物质性资产,也可以方便地转化为股票、债券、存款、外汇等金融性资产。显然,征收铸币税加快了民间财富的积累。

综上所述,在目前中国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堪忧的情况下,在国家采用政府投资的前提下,配合征收铸币税的政策不失为一项富民强国的理智选择,建议政府通过征收铸币税,产生强大的购买需求,推动经济摆脱危机影响,重新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规模经济案例分析 篇4

一、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11年,全县工业实现跨越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37.85亿元,同比增长40.5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6亿元,同比增长14.86%,接近三年翻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37.33亿元,同比增长40.2%。

2、经济效益总体良好

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450.42%,比上年提高59.55个百分点。七项指标稍有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44.96%,下降4.7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2%,提高0.1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39.35%,下降2.9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3.41次,减慢0.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71%,上升了1.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5.33万元/人,增加1.53万元/人;产品销售率99.63%,降低0.03个百分点。

3、资产和负债同步增长

一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29.56亿元,同比增长23.14%;负债合计11.35亿元,同比增长12.88%。资产增长速度大幅高于负债的增长速度,说明于都县企业处于良性发展期,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小。

4、实现利税创历史新高

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3亿元,同比增长51.01%。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应交增值税6.69亿元,同比增长51.7%。

5、民营企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2011年,于都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6.58亿元,同比增长43.34%,民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1.83%。民营工业覆盖食品、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22个行业大类。

6、于都县三大支柱产业,在逆境中展现其支柱作用

2011年,于都县轻纺食品、机械电子、矿产业三大支柱产业总共实现工业总产值96.22亿元,同比增长41.82%,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9.8%。其中:轻纺食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27%;机械电子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61%。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92%。三大支柱产业支柱作用明显。

二、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累计高速增长。从累计增速来看,2011年于都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2-12月,于都县各月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分别是:

34.05%;31.27%;33.61%;34.93%;35.32%;34.55%;35.85%;34.2%;48.62%;44.47%;40.56%。

2、内销比重在提高,对经济拉动明显。在国家扩大消费需求的一系列政策刺激下,固定资产平稳增长,市场消费持续活跃,为于都县工业经济运行提供了较好的市场环境。2011年于都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形势总体良好,全年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37.33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内销产值为103.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销售产值的75.2%,比重同比提高2.16个百分。内需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全县列入重点监测的1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1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占全部重点监测的工业产品的7成以上;增幅达两位数的有8种,占全部重点监测的工业产品的53.33%。

4、轻重工业同步增长,但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2011年,全县轻工业增长34.12%,重工业增长52.13%,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增速高18.01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1、新建投产的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2011年于都县新建的工业项目有87个,完工的项目有49个,完工后投产企业35个,新建“入规”企业仅有4个。投产开工率为71.4%。“入规率”11.4%(注:“入规率”是指入规上企业个数除以投产企业个数)。

2、2011年新增入笼企业少,对2012年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比较大的影响,从2011年入笼情况看,于都县只有7个新增入笼企业。

3、企业经济效和社会效益及财政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从2011年情况看,于都县利润总额、工资总额、及应交增值税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的表现来看,于都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财政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跟总产值的增长也不相匹配。

四、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面对国内外经济情况,2011年10月,国家出台了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新“国九条”。该政策出台以来,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和措施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将逐渐显现出其正面效应,为此,于都县要充分利用这个政策,制定实施措施,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和财税支持力度。

2、加强对新建企业的管理力度,各招商单位要加强新建项目从立项、基建、设备、投产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完工就要投产,做到企业、社会、政府多方受益。

规模经济案例分析 篇5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辖区各企业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积极努力,第一季度区内企业实现了快速平稳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在全县前列。

一、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季度,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69.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6.3亿元、利税3.2亿元、利润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20.6%、41.2%、45.6%,对全县各项指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9.1%、79.7%、82.3%、87.2%,成为全县工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支撑和主要增长点,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平台效应不断增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要数据显露积极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去年下半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很多企业经济指标出现负增长。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大好背景下,通过各企业的积极努力,我区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了时间与任务同步。

(二)主导行业支撑作用突出。化工、机电、钢材、食品、条柳编业是开发区的五大主导行业,一季度,五大行业

实现工业总产值67.15亿元,利税3.19亿元,分别占开发区规模企业的98.1%、99.5%,其中化工产业共实现产值43.7亿元,约占全区规模企业总产值的63.8%,;机电产业共实现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40.8%;钢材加工业实现产值

7.2亿元。同比增长26.4%.(三)重点骨干企业带动效应明显。一季度,常林机械集团、金正大公司、史丹利公司、金沂蒙集团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4.1亿元、17.9亿元、13.8亿元、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4.1 %、18.4%、32.5%、15.4%。特别是史丹利公司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各项增幅超过28%以上,增长势头迅猛。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工业经济实现了良好增长态势,但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各种制约因素依然较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与企业扩张、发展、建设的矛盾比较突出。国家的产业、环保、投资、土地等政策性硬约束越来越大;要素保障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资金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集约发展的水平有待提高等。

2、运行质量不高,盈利空间较小,效益增幅低于产销增幅的现象较为普遍。以管业为例,三家管业利税和利润只有300万和1万,均为负增长,分别为-41%、-99%。由于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影响,价格供大于求的情况在短期内

是不可逆转的,钢材市场长期低价位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目前钢坯与钢管每吨价差不到700元,利润空间很小,基本上都是保本甚至亏损运营。另外食品加工业和条柳编业等外向型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加之行业无序竞争、恶意竞争现象严重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大都也出现负增长。

3、是资金供应紧张。资金短缺、筹融资渠道单

一、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仍突出。

4、行业发展不平衡。从今年以来的统计数据看,除机电产业环比是正增长外,其他行业发展不平衡,均为负增长。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整政策的加强,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对此我们将在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改投入为重点,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优化项目结构。针对目前工业企业的建设现状,有的放矢,取长补短,抓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市场前景、有科技含量的大项目,落户园区。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做大做强,努力培植规模企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支撑点,促进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

2、切实加大工业有效投入,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拉动龙头及骨干企业,使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向这些企业聚集。

3、做好挖潜革新,节能降耗工作,大力提高管理效益,强化监管,协调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全力以赴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工作。

网络经济规模出效益电商论文 篇6

网络公司在发展中会有1些获得胜利,能取得利润生存下去,但也可能绝大多数破产,即便不破产,价值也不会有多高。互联网产业是1个新产业,这个产业其实不像现在宣扬所说的那样神奇,症结还要进行本钱以及效益的比较。

正如大公司必需用计算机管理,而小杂货店打打算盘也够用了的道理1样。又如在交通运输上,究竟是修铁路仍是修公路,症结要看谁给交通运输提供了更低的交通本钱。

网络经济是1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在中国最大的益处是可以用很低的本钱提供信息,过去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货比3家不吃亏,但比3家要花多少时间?

有1个叫“打折了”的新网站创意很好,在这个网站上点几下,就能够把北京各城区同类的商品都进行比较,它比的不是3家,而是310家或者更多,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购买者的`信息搜集本钱。信息本钱1降低,市场范围就扩展了,而市场范围的扩展有益于咱们经济的发展。

不管甚么企业,总有信息处理的本钱。大的传统企业更是这样,它有原材料的存货进程,要进行存货信息的处理以及交流,网络在这个进程中可提供比过去更低的交易本钱。

中国在过去不发达的经济情况下发展了电报、电话、火车、飞机等先进技术,现在经由2的改革,中国经济范围变大了,增长的速度变快了,国际1体化的程度这么大,在信息交流时,咱们固然要鼎力发展网络,但在发展中,咱们必需了解网络经济可能会有1些属于泡沫的东西。

固然,泡沫的发生也有它的公道性。例如美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东西部的铁路树立时就有过泡沫。网络经济以及修铁路1样,如果没有必定的范围就发生不了效益。

不难想象,只有1两家同类网站或者范围很小的网络经济达不到货比3家的效果。但要看到,网络范围的加大,需要投资很大,即便取得很大的资金也不必定能成为第1名,因而会有很大的风险,要想到绝大多数网络公司会失败。

中国经济目前最大难题是供大于求,解决的法子1是如何启动投资,2是如何启动消费?对于于传统企业来讲已经经由剩,只能在没有多余之处启动。互联网作为新的产业,尚无多余,所以可以进行投资以及发展。但互联网在国家经济总投资中所占有的比例是有限的,不能抱太多的但愿。

缩小以及发达国家的差距,应首先是缩小以及发达国家在资本上的差距,如果光想缩小以及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必将把有限的资本集中投到少数项目以及产品中去,而其他产业拿不到最少的资金。

但是弄研发其实不是咱们的优势,由于咱们弄研发本钱比他们高。我同意像联想那样去弄组装。计算机组装是咱们的优势,由于咱们的劳动力廉价,这样才能累积资本,咱们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才能占领市场获取利润。

规模经济案例分析 篇7

当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各国经济都出现大幅下滑。我国为了尽快从危机中复苏, 采取了大量刺激经济的政策, 其中就包括宽松的信贷政策。在2009年第1季度, 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 已经完成了全年信贷总量指标的90%以上。大量信贷的投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投放的巨额信贷能否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 带动整个经济系统复苏, 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信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之一, 可以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之前不少学者对我国信贷与经济增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得到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陈飞、赵昕东、高铁梅 (2002) 采用1991-2000年的季度数据,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 得到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冲击导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上下波动, 其中信贷增加对GDP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曾令华、王朝军 (2004) 以1976-2001年数据为样本, 通过点估计、协整检验等方法得出银行贷款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孙连友、胡海鸥 (2005) 研究证明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即信用具有明显的亲周期性, 这种亲周期性能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姜琳 (2006) 运用年度数据, 在VAR的框架下, 得到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信贷总量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 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 信贷扩张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由于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通常表现出不平稳性, 不同的样本区间、不同的实证方法都可能得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为了更确切地得到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本文将研究区间延伸到2008年, 选取2000年以来的季度数据, 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实证方法, 分析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 信贷规模的扩张能否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最后, 本文得到结论:信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增长且一般滞后两个季度, 但拉动作用却不是非常明显, 需要国家在信贷配给与信贷质量上进一步调控。

二、实证分析

(一) 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GDP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信贷规模则选取短期的人民币贷款增加额来衡量。所用数据为2000-2008年的季度数据, 均来自于中经网数据库。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先对数据按基于2000年第1季度的消费物价指数进行调整。考虑到变量会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继而对经物价调整后的数据进行X11季节调整。最后,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问题, 本文对所有数据取对数且分别表示为LGDP、LLOAN。本文的计量过程均通过EVIEWS5.1软件处理。

(二) ADF检验

在进行基于VAR框架的分析时, 必须检验所有变量的平稳性, 即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零阶变量存在着单位根, 但一阶差分变量是平衡的, 即为一阶单整变量。这符合下文继续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三) 协整检验

在完成变量序列的平衡性检验后, 我们得知变量是一阶单整的, 故继续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方程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使用Johnansen&Juselius极大似然估计, 根据变量表现出的数据特征, 估计时含有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 最佳滞后项由AIC值最小确定, 即最后滞后阶数为2。从JJ检验的结果可知,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无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显示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

注:检验形式中的c和t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 k表示滞后阶数;滞后期k的选择以AIC和SC值最小为准则;D表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

协整方程为:LGDP=0.191847LLOAN+0.059116T-12.83706 (1)

从式 (1) 中可知, LGDP和LLOAN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当LLOAN增加1%时, LGDP会增加0.191847%, 即信贷的产出弹性为0.191847。这反映出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非特别明显,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r表述定理, 若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则它们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误差修正模型表述出来。协整关系反映的是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而误差修正模型则反映出了变量之间的一种短期动态关系, 其中误差修正项系数反映了系统对于偏离长期均衡的一种调整力度。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见式 (2) 。根据t统计量显著与否, 在模型结果中, 本文只选取了显著性的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从表2中可知, 滞后一期的LGDP的变化、滞后一期、二期的LLOAN的变化都对LGDP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但系数都不是比较大。而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却相对比较大, 说明了系统的短期调整力度是比较明显的。

D (LGDP) =0.314989D (LGDP (-1) ) +0.420614D (LLOAN (-1) ) +0.210825D (LLOAN (-2) ) -1.241603-1.651813ECM (2)

(五) 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误差修正模型, 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具体的短期动态关系。本文通过脉冲响应分析, 进一步形象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脉冲响应分析刻画了VAR系统内一个内生变量对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从脉冲响应效果图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 当给L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正向冲击时, 第一期就会给LGDP有一个明显的正向影响, 这种冲击在第二期就明显减弱, 然后逐渐收敛于零, 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受自身的冲击影响相对还是较小的;当给LLOAN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冲击时, 第一期就会对LGDP产生一个正的冲击, 这种冲击效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 然后慢慢收敛于零, 但总体来看, 冲击反应不是很强烈, 这说明我国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滞后一期, 在第二季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但促进作用却不是特别大。这与之前的误差修正模型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基本是吻合的。

(六)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上文的实证分析了变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解释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 引入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表2中可以看到, 在滞后三期内, LLOAN都是LGDP的Granger因, 但LGDP却不是LLOAN的Granger因, 这说明信贷与GDP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 即信贷能够影响GDP, 但GDP的增长却并未带来信贷总量的增长。从滞后期来看, 滞后一期、二期、三期, LLOAN都能明显的影响LGDP, 这也正好印证了前面的实证检验, 在短期内信贷都能拉动经济增长。总的来看, 我国信贷总量主要还是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而且对经济增长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短期动态与长期均衡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对两者进行协整检验, 得到长期的均衡关系, 然后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与脉冲响应分析, 阐述了其动态关系, 最后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得到的结论如下:一是我国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信贷能够引起经济增长。这说明了我国信贷增长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 但这种信贷增长更多的是由经济政策所主导的。二是在短期来看, 我国信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且一般在滞后两季显现出最大的拉动作用, 但总体的拉动作用有些偏弱。这在误差修正模型与脉冲响应分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信贷的扩张反映的是货币投放的增加, 是能够加速经济流通, 迅速刺激经济增长的, 但现实中却没有显现出相应的效果, 这说明了我国的信贷投放的效率是比较低的, 需要进一步分析并解决信贷供给中存在着的问题。三是在长期来看, 我国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且信贷的产出弹性为0.191847, 但信贷所反映出来的对经济增长的促动作用依旧不显著, 相比短期还要偏弱一些。这说明了我国的信贷具有一定的短期性, 信贷资金投放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四是信贷的增长是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的, 但所能带来的作用有限。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国家放松信贷政策, 通过扩大货币投放, 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带来经济增长的。这在2009年第1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中就能够体现出来。但另一方面, 信贷的经济效率并不高, 信贷的投放并未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这需要国家不仅从信贷供给角度寻找问题根源, 合理配置信贷资金, 也要通过各种调控手段, 保证信贷质量, 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飞, 赵昕东, 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2 (10) .

[2]、曾令华, 王朝军.经济增长与贷款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 (5) .

[3]、孙连友, 胡海鸥.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结构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1) .

[4]、姜琳.我国信贷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6 (10) .

规模经济案例分析 篇8

摘要:高等教育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非常密切,高校对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和科技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以我国中东部九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样本个案共获取104个,探寻区域GDP和高校数量之间相关

关系与因果关系;通过路径分析,利用SPSS统计软件,基于安徽省2002年至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高校规模对区域经济作用的路径图,分析高校规模对区域经济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比不同路径的作用和贡献程度,为改善区域经济现状提供一种思路,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区域经济;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5)06005007

Path analysis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CHEN Ya-shu,Rong Pan-p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The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linked closely and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human capital stock and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nine provinces in the middle and east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obtaining 104 sampl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DP and the number of universities. Through path analysis and using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panel data from 2002 to 2013 in Anhui Province, the path diagram of the effect of the scale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on regional economy is generated which analyzes not only the direct but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colleges scale on regional economy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effect and contribution from different path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y,and it is helpfu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regional economy; path analysis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有众多的因素促进或制约其发展。在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日益重要。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可以认为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才供给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需求总量与结构的提升和改善,也对人才供给总量与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1]。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高校作为思源地、创新地和人才培养地,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2]。同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3]。

(一)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和重要基地,为全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能力。高校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各类人才,如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为社会提供了再教育的学习机构。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前往著名高校学习与交流。

(二)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同时,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很多高校的专利技术“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许多企业也加大了与高校的科研联系,很多科技创新都与高校有关。

(三)高校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高校在科技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科技的进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向。高校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如果其研究成果有突出进步,并且还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那么它将有可能改变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形势。

对于高校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见表1)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和专家已经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麦茂生(2012年)认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要转变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需求分析入手,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4]。赵鹏飞、肖俊涛(2013年)提出要实施“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与其他经济实体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5]。

但是,这些人的研究更多地是从定性角度出发,未能进行比较精确的定量分析。此外,由于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比较复杂,既有直接作用,还有间接作用,其作用路径也大尽相同。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传统的相关、回归等分析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二、路径分析

路径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它通过分析变量之间假设的因果效应,来测试预先提出的一套观察或者呈现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论,它由美国遗传学家S.赖特于1921年首创,后被引入社会学研究中,并发展成为社会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图1对相关系数的分解,可以总结出,相关系数的分解可能产生四种类型的组成部分:

1.直接作用;

2.间接作用;

3.由于原因变量相关而产生的未析部分;

4.由于共同作用原因的存在而产生的伪相关部分[6]。

三、区域经济与高校数量关系定量分析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区域经济和高校之间就有较强的联系,在搜集和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假设:

H:区域经济和高校数量具有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备择假设为:

H0:区域经济和高校数量不具有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研究数据来源于各省历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和《统计年鉴》,具体包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九个省份,如表2所示。

由以上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其中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结果见表3:

表3相关性

GDP普通高校数量

GDPPearson 相关性1.808**

显著性(双侧).000

N104104

普通高校数量Pearson 相关性.808**1

显著性(双侧).000

N104104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二者之间具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

各省大量事实和数据已经说明了GDP和高校数量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其中经济发展能够为高校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会推动高校数量增加,另一方面,高校数量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使得劳动力整体素质得到改善,区域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竞争力增强,这都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其中,各省数据的F检验结果见表4: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除了江苏和湖南以外,其余省份的F检验结果都比较理想,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接受原假设,即:区域经济和高校数量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原假设成立,并得出结论:区域经济和高校数量具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并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

四、基于安徽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由于高校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直接因素和潜在因素比较多,并且,有些指标因素不易准确测量,所以,在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7],简化因素和模型,选择以下指标,并构建结构图(见图2)。

图2结构图

(一)指标选择

路径分析能够对多重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但其分析过程比较复杂,在分析高校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本文仅对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进行分析,路径分析中,由于原因变量相关而产生的未析部分和因为共同作用原因的存在而产生的伪相关部分不进行分析。

(二)数据统计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获得2002年至2013年安徽省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相关数据,见表5。

(三)基于SPSS的路径分析

以GDP为因变量,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重大科技成果、专利授权为自变量,运用SPSS 20.0,得到表6、表7、表8。

表6模型汇总

模型RR 方调整 R 方标准 估计的误差

.999a.998.997272.513 9

a. 预测变量: (常量), 专利授权(件), 普通高校数量(所), 重大科技成果(项), 专业技术人员(万人)。

模型汇总表中,R2=0.998,说明模型可解释的变异度高,同时,方差分析结果中,F=1044.829,P=0.000,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有意义[8]。

以同样的方式,分别以专利授权为因变量,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重大科技成果为自变量,以重大科技成果为因变量,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为自变量,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因变量,高校数量为自变量,计算不同情况和路径的效用结果,得到路径作用图[9](见图3)。

图3路径作用图

1.误差差估

GDP:R2= 0.998,Se =1-R2=0.002= 0.045

专利授权:R2= 0.938,Se=1-R2=0.062= 0.249

专业技术人员:R2= 0.847,Se=1-R2=0.153= 0.391

重大科技成果:R2=0.980, Se=1-R2=0.020= 0.141

2.结果解读

高校数量对于GDP的效果为:

直接效果:高校数量→GDP:0.043

间接效果

间接效果①: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GDP:0.920×0.438=0.403

间接效果②:高校数量→专利授权→GDP:-0.095×0.299=-0.028

间接效果③:高校数量→重大科技成果→GDP:0.515×0.244=0.126

间接效果④: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专利授权→GDP:

0.920×1.774×0.299=0.488

间接效果⑤: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重大科技成果→GDP:

0.920×0.496×0.244=0.111

间接效果⑥:高校数量→重大科技成果→专利授权→GDP:

0.515×(-0.767)×0.299=-0.118

间接效果⑦: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重大科技成果→专利授权→GDP:

0.920×0.496×(-0.767)×0.299=-0.105

总效果:0.043+0.403+(-0.028)+0.126+0.488+0.111+(-0.118)+(-0.105)=0.92

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数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有直接效果(0.043),也有多层级、多重间接效果,间接效果的总和达到0.877,总的效果是0.92。并且,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GDP和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专利授权→GDP两条路径的贡献程度最大。

但是,如果使用传统的相关或者回归分析,因为没有考虑间接作用[10],将会大大减低高校数量对区域经济影响效果的分析结果。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验证区域经济与高校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运用路径分析,以2002年至2013年安徽省相关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 20.0,可以得出:

1.分析高校对区域经济的直接效果,同时分析了高校对区域经济的间接效果。在分析间接效果时,对不同路径、不同层级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增强了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2.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总效果是0.92,说明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GDP和高校数量→专业技术人员→专利授权→GDP两条路径的贡献程度最大。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增加高等院校数量,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在分析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时,由于数据查找等方面的原因,仅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一些潜在因素未能进行分析,如高校学生的创业情况[11]。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分析其他要素的路径作用[12]。

4.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时,仅使用了指标GDP,未能考虑经济结构、能源消耗比等因素[13][14],今后应使用更多指标,衡量经济情况,全面反映高校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际情况。参考文献:

[1]李彬.区域经济与人才供给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7(1):69-78.

[2]王楠,毛清华,冯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燕山大学的案例[J].生产力研究,2011(3):60-62.

[3]王丽.陕西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9-63.

[4]麦茂生.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策略—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探索,2012(3):22-23.

[5]赵鹏飞,肖俊涛.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6):75-77.

[6]胡良平.SA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7]王艳廷,金浩.河北省高校知识与区域经济耦合场建设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9(3):224-227.

[8] 武松,潘发明. SPSS统计分析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9]杜强,贾丽艳. 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0]玉珠,李文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22):97-99.

[11]马晓春.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1-103.

[12]齐振远.高校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40-144.

[13]张红伟,袁晓辉.四川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路径分析[J]. 商业研究,2011(1):11-16.

[14]石超明,孙居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路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5):663-668.

上一篇:高考倒计时冲刺每天励志签名下一篇:语文师范生实习自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