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性

2024-06-19

规模经济性(精选12篇)

规模经济性 篇1

1 前言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总成本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一旦企业生产规模过分扩大,平均成本(AC)与边际成本(MC)都会逐渐增长,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

对于高校来说,其成本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成本等固定成本,和教师团队工资薪金及培训进修、教学材料耗费等变动成本构成,从固定成本的角度看,我们理想的经济规模是在固定成本处于饱和状态下的招生人数,而变动成本是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不断上涨,对于高校来说,我们不能盲目地扩招、扩建,在成本的控制上,应当追求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相等时的最佳规模经济状态,将盲目的发展战略改为控制规模、提高质量,达到最佳的高校经济规模状态。追求两种成本相交时的平衡点,即成本最小,规模最优。

2 高校规模经济现状

高校与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即存在着诸多共同点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它们都会产生成本,企业生产的是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而高校“生产”的是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诸多,且不好界定。目前,高校经济规模状态大致存在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规模较小的,财政拨款较少或者不拨款的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的缺失,高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导致招生困难,实际招生人数小于计划招生人数,以至于恶性循环,学院发展缓慢,甚至是出现倒退现象。

第二种是规模较大,财政拨款较多的知名学府,这类高校经济规模相对较好,相应的硬件与软件配套设施完备,招生规模有完整的规划,基本属于规模经济状态。

第三种是规模较小、财政拨款充足的专业性强的院校。如警察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这类人才不能过多地培养,警察专业的招生人数与社会需求量基本是成等号的,招生细化到省、市、专业等。由于招生比较稳定,相应的办公楼、教室、宿舍等,利用充分,不会有过多的剩余现象。而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过剩,为了能更好地提供教育教学环境、与时俱进,使得每一位毕业学员都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技能,就业时能得心应手地进入工作状态、服务于人民。大型的实验仪器不可缺少,但是,由于学员数量较少、实验仪器更新较快等因素,在这部分的成本显得过高,规模不经济现象就此出现。

3 高校规模与经济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高校追求利益,盲目招生,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

国家对每个招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生均配比额度下发到学校,用于该生的教育培养,所以,一个招入的新生,除了该生缴纳的学费、宿费、学杂费外,国家会为学校配入一定的培养经费,有的学校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大规模申请扩招,但是相应的硬件设施,如:教室、宿舍、食堂、多媒体设备、图书管、试验仪器等配备不足。相应的软件也跟不上节奏,如:高级教师占教师人数比例不够,教师继续培养深造的空间不足等。而由于硬件、软件不能满足扩招后的人均所得,使得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质量上、学习质量上都大打折扣,不能将其应得的知识、学习的权利全部享有,不能更好地发掘出他们所有的潜能,即学院没有做好培养人才的义务。

3.2 部分高校盲目扩张占地面积,给学院带来具大的财务负债,影响学院正常发展

有的高校对学院规模的理解有误区,认为学院占地面积的大小,即学院的规模,盲目地申请扩大学区,买地、占地,占用了学院的其他教育基金,导致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更换,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引进;教职工的继续教育不能正常进行;教职工工资拖欠问题严重等。这样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规模,并不会真正地帮助高校发展壮大,反而本末倒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3 管理人员比例过大,教育资源过剩,或资源不足现象

有些专业性比较强,招生名额相对较少的学校,如警察专业,虽然招生人数有限,但是应配备的管理部门及岗位人员缺一不可,相应地造成管理人员占全部教职工的比例较大,同样的这样一所专业性强的学校与一所综合性的地方大学相比,院领导班子组成基本相同。科室大体一致,而在管理成本上却千差万别。不仅是人员配比上,还有硬件设施的配比,一些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资金相对充足,所以,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先进,种类齐全甚至过剩。如图书馆藏书、教学仪器设备、教室等。而一些差额拨款的地方大学和民办学院,会出现资金短缺现象,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够充足,使得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和受教育的质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缺失。

4 如何达到高校规模经济的最佳状态

4.1 合理申请招生人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的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对学院的教育教学现状、师资力量、经济状况十分了解,因此,学生处和教务处可以对目前在院学生进行评估,以上一届在校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分析得出上届招收学员数量是否合理,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是否得到满足,可以得出学院在目前的状况下,下届允许招收的学员人数。人事处可以根据计划得出招聘教职员工的数量,财务处可以根据预算资金情况,分析得出学院可以增加培养的学员数量。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精细地测算,得出学院应当招生的数量,申请招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保证招入的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生活的空间,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4.2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地扩展学院占地规模

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有诸多因素。首先,保证现有学生的人均教学仪器设备、人均图书馆、人均宿舍面积、人均体育场、人均就餐环境等,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健康、资源充足的学习生活的空间。其次,保证教职人员有足够的经费、时间充好电,与时俱进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使每一位教师有资格、有能力传道授业解惑。最后,保证每位员工的福利待遇按时发放,不能盲目扩张、挤占资金,造成拖欠工资现象,因为,工资福利是使教职人员家庭稳定的核心,古人云,安家方能立业,在家庭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不只是做完工作,而是做好工作。

4.3 合理共享管理及教学资源

(1)合并办学。对于专业相似度高的高校,可以考虑合并办学,共用教学仪器设备,共用教师团队。对于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可以组织学生一同上课,学习交流,探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可由任课教师分别授课。

(2)合理共享教学仪器设备。针对教学仪器设备配备齐全,但由于学校招生人数较少,所以相应的仪器设备利用率低下情况,应当提供该校过剩的教学设备资源,其一,可以与该学校专业相仿的兄弟院校共享,用自己的长处弥补本学校的短处,如换取培训场地、换取兄弟院校专家讲学等。其二,可以与单纯的科研性质的单位合作。

(3)降低管理人员成本。对于非任课教师岗位,进行重新分配,对于关联性强的部分岗位进行合并,以此降低管理人员成本;对于任课教师,部分基础教学课程,如英语、数学、政治等,可以外请专家进行授课。

摘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进入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在这几年中,高校经历了大规模地扩招、合并,在这种快速变革中,无疑会给高校发展带来病症,部分高校由原来的规模过小导致的不经济变为规模过大导致的不经济,因而,如何让高校规模达到经济化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高校规模、成本进行分析研究,规避高校规模不经济的误区,同时,提出有助于高校规模经济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规模经济,成本,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晓宇.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教育研究,2011(9).

[2]李莹莹.我国高校规模经济的现状分析[J].高教纵横,2011(1).

规模经济性 篇2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状及其问题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衡阳县农业规模化低可从本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和农户数量比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比重低来分析。

(1)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占农户总数量的比例偏低。—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目分别为61、78、86和106个(衡阳县的数据均来自于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下同),同期农户数量分别为21.61万户、21.67万户、21.11万户和20.95万户,比例分别为1∶3543、1∶2778、1∶2455和1∶1976。尽管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在稳步增长,但其数量依旧太少;作为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数量稳中略有下降;到20底止,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数量比达到了1∶1976。这些数据说明:衡阳县农户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以农户为代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依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规模经济在整个农业产出中份额较小。

(2)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不高。农业产业化企业销售收入和年分别为6.6亿元和8.5亿元,增长28.7%;同期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75.87亿元和82.22亿元,增长8.4%。农企销售收入与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在20、2011年比分别为1∶11.5、1∶9.7,比值约为10%,说明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程度还比较低。

(3)衡阳县农业机械固定资产量少且增长慢。2008—2011年衡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51.73万千瓦、58.63万千瓦、63.52万千瓦和68.61万千瓦,虽在逐年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同期耕地面积分别为:66.40千公顷、66.41千公顷、69.67千公顷和69.67千公顷。在年衡阳县耕地上农业机械的总动力是0.105千瓦/公顷,而2010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全国平均水平是0.173千瓦/公顷,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很低,而衡阳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程度低。

(二)衡阳县农业的范围经济程度低

农业范围经济是一个农业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农产品形成的经济性,经济学常用公式表达它:TC(Qx,Qy)

(1)衡阳县农产品加工程度与范围经济。衡阳县在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分别为9.19亿元、11.3亿元,而对应年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则分别为75.87亿元、82.22亿元。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2.11%、13.74%。可知,衡阳县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所以,衡阳县农产品加工对农业范围经济的贡献不足。

(2)衡阳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与农业范围经济。到2010年底止,衡阳县只有16家企业被评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旺农牧、广源农牧两家养殖场被授予“全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衡阳县在农业产业化上,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县内农业品牌一般只能在衡阳市范围内有影响;在衡阳市范围内同等层次的企业相对较多,减弱了衡阳县农业企业的影响力。所以,农业品牌对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贡献小。

(3)衡阳县农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与农业范围经济。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较高。如在市级龙头企业中,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要是对大米进行加工,辅以水稻种植;衡阳县湘南原种猪养殖场、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企业范围经济不明显。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

农户因为生产规模小,范围经济不显著,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主要考虑衡阳农业企业。衡阳县农业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水平较低,主要在于衡阳县农业企业“重规模、轻范围”。如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营大米加工,日大米加工能力达到400多吨,并在衡阳县台源镇拥有3050亩水稻生产基地,但这远远没有能够满足大米加工的需求。可见,角山米业有限公司可能拥有很大规模经济,但农业范围经济相对来说不明显。又如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月产猪仔上千头,但这两家牧业公司却没有相应的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公司提供饲料以及消化猪的排泄物。

二、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机制研究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

农业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农业企业种植和养殖面积、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劳动力人数的增加或者提高而发生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农业企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是由农产品的供求决定的。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供给上的成本优势。具体到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1)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规模经济。从投入方面看,当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投入规模相对较大时,可以增强在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上的议价能力,降低投入成本。从产出方面看,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粮、棉、油、茶、肉类等产出多有利于其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催生农村合作组织并带动农户协同发展。

(2)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资本与农业规模经济。当衡阳县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摊薄农业机械购买、维护费用及房屋投入等费用,从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

(3)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扩大可降低农业生产的采购成本、扩大降低销售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衡阳县农业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的机制研究

农业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

(1)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与人力资产专用性低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定义为“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不同的农业品种的在生产上存在时间差异。一种农产品生产完成时,可以立马投入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中。农业生产不要求劳动力在生产上的持续性,进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时,也可以进行另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降低存在着范围经济。

(2)农业品牌专用性产生农业范围经济。拥有品牌资本的企业在奠定了现有经营领域的中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拓展业务领域的条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收益。农产品品牌资本是通过农业生产主体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提供特殊的销售服务形成的无形资产,农产品生产主体依托一种农产品或者几种农产品就能够产生品牌效应。一种品牌的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也会拉动同一品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在品牌资本上存在范围经济。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和观念,建立自己的农业品牌,可以获取农业范围经济。

(3)农业可变成本互补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农业生产不像其他产业生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存在着大量的可以共享的生产要素。例如:农药、化肥可以对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同时使用、养殖畜产品和水产品可以使用相同的饲料等。这些共同生产要素的大量使用,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可使衡阳县农业获得范围经济。

(4)农业生产存在着空闲的劳动生产力和机械设备。农作物种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农业生产会产生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空闲,空闲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会增加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空闲的时期内,可以从事其他农作物生产或者把劳动力和设备投向水产养殖和畜产品养殖。而农业生产设备和劳动力在空闲的时期内,转向其他生产品种中多生产的农产品就是范围经济所得。

(5)农业生产存在着信息共享。农业生产不止生产单一的农产品,它能够通过市场对一种农产品的信息反馈,可以得出其他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例如,当前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表现得相当的大,导致畜产品饲料供应的紧俏,所以,农业企业自身要加大对饲料的生产或者提早采购更多的饲料,以免出现饲料短缺或者以更高的价格购进饲料,那么就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企业存在信息共享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农业企业会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预防畜产品需求放大可能出现的饲料短缺,降低了成本,获得农业范围经济。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的实现途径研究

(一)推动农业生产公司成立,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

衡阳县农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也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但目前衡阳县农业化产业企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完善。所以,衡阳县政府首先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农业,如提供农业补贴、适宜的土地成本、市场指导等;帮助有能力有投资农业意愿的个人或者企业建立起农业公司,并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行农业生产公司化时,衡阳县政府应处理好“一个关系两个要点”,即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即农户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后,农业公司给予农户什么方式的补偿以及补偿的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行土地流转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注重用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也就是在土地流转上也要实现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会使农业规模达到有效规模;其二,发展规模农业应该考虑社会公平,要设置规模农业发展的土地拥有上限。实行土地流转,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使用权,其中的一部分人被农业公司雇佣,一部分人成为失地农民,为此,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兼顾近中远期目标”。⑥所以,衡阳县发展规模农业要推动城乡一体化,使失去土地使用权又没有被农业公司雇佣的那部分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大的前提。

(二)农业公司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适度机械化

目前衡阳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要实现衡阳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首先,要降低衡阳县农业公司农业机械的采购成本,减轻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衡阳县政府要把全县农业公司所需的农业机械的进行“捆绑式”统一采购招标,大批量的统一采购可以增强与农业机械厂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压低价格,降低成本;同时,政府在适当的情况下,应该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厂商给予补贴来降低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其次,农业公司的机械化生产,不是每个农业生产环节、每个生产领域实行机械化生产,要充分考虑衡阳县不同地区劳动力和资本的替代比率。如在衡阳县的城镇附近劳动力成本较高,偏远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在相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适合在城镇地区推行机械化,而偏远地区适合劳动力生产。又如在不同生产环节、领域中比较劳动力成本、农业机械的成本和维护费,再看是投入机械还是劳动力,或者是更多的机械、又或者是更多的劳动力,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当然,推进大农场规模化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否则会造成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负外部性。⑦

(三)农业公司经营要延长相关农业产业链

延长农业产业链可扩大农产品的产出品种,以实现成本节约和获取高附加值。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往往只能获取较少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往往要高于初级农产品倍数的价格出售。所以,对农产品深加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衡阳县农业公司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上应注意三点。第一,并不是对所有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都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有的农产品的初级价格相对较高,深加工的费用昂贵,但深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与加工费却不成比例增长,甚至是相反走势,所以,这个农产品不宜深加工,而是直接出售初级农产品。所以,要综合考虑初级农产品价格、与此相关的加工费、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三者的关系,来确定哪些农产品适宜深加工。第二,要考虑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与收益的关系。不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越深,就能获取越大的经济效益。第三,要考虑农产品深加工的量和市场需求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是有限度的,深加工的量也应该控制,否则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只能增加公司成本。

(四)农业公司树立农业品牌观念,建立农业品牌

规模经济性 篇3

一、出版业的规模化进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出版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被动到主动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出版规模和经营方式等方面有了质的变化,迅速实现了出版业的规模化。1980年全国出版图书种类不足万种,2010年中国出版各类图书近20万种,增长20余倍;1980年全国只有105家出版社,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78家。快速发展的出版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逐渐激烈,并呈现出集团化发展的明显趋势。其一,出版社之间开始联合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如中国出版集团拥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各级子公司、控股公司等法人企业96家;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整合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形成教育出版旗舰;江苏凤凰集团等整合省域范围内出版单位,形成规模,抱团竞争。其二,较大的出版社通过板块划分而组建成为出版集团的,如科学出版集团由原科学出版社中的高教出版中心、职教出版中心、工程出版中心、龙门书局、期刊出版中心、数字出版中心以及科学时报社等共同组建成为科技出版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整合旗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音像出版,构成新的集团,共用统一的服务平台,各自业务板块相对独立开展业务。

出版社通过集团化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产业规模的飞跃,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总体部署,若干年后全国将形成销售码洋超过百亿的新闻出版集团,实现出版资源的集约化发展。出版业的集团化在市场竞争和“走出去”战略中,获得了抱团的优势,出版规模不断上新的台阶。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传统出版很难有质的突破,数量众多的出版集团一味地在狭小的图书出版市场混战,不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随着传媒新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跟随产业发展趋势,走范围经济发展的道路。

二、出版业后规模化时代的特点

出版业可以通过高复制性来降低产品成本,然而,随着出版业的多样化发展,规模集中的边际效应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出版业出现一些新特点。

1. 数量规模扩张的成本大增

出版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激烈的竞争,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规模不经济的局面。图书产品价格弹性相对较大,高复制性允许其借助规模化不断降低成本,但受制于经济条件,在短期市场中,人们对图书产品的消费总额增长有限。出版市场已进入相对成熟期,竞争参与者日趋增加,空白市场不断被挤压,零和博弈效应便逐渐显现,任何一方数量规模的增加,都建立在市场其他参与者份额减少的基础之上,竞争成本大幅增加,这种方式发展的结果是都输不起的相互肉搏。以教材开发成本为例,2005年前稿费主要执行国家通行的发行码洋7%-8%的标准,对大品种图书出版企业通常与作者以千字稿酬制支付稿费;2005年以后,为了争夺优秀作者,各出版社纷纷提高稿费标准,普遍高于10%,有的畅销书稿酬甚至超过20%。为保住市场频繁召开选题组稿会、研讨会、联谊会,同时为了增加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会议形式也由参会教师缴纳会务费以会养会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出版社承担全部会务费用。仅教材出版流程中这些较易核算的成本增加部分即占教材定价的10%左右,严重压缩了出版企业的利润空间。

2. 出版产品存储和发布的数字化

市场壁垒仍然存在,但突破已经发生。出版的数字化直接导致出版物的形态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纸质图书过渡到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文件配合呈现,音频、视频文件协调一致,给读者更立体的阅读体验。而电子图书的出现,更带动图书传统的卖场销售转向以互联网拷贝下载销售和消费者自行按需打印销售的新的出版物销售形式,它具有无纸、环保、交易便捷、可检索比较等优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这种销售模式的转变,要求出版业发展的模式向新的领域渗透,如果出版产业一味固守自己传统的内容出版模块,那么在新的产业环境下,将会随着产品形态和销售方式的转变逐步被边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原创逐渐兴起,颠覆了传统的图书产品由出版社推出后再走向社会和读者的策划流程,即先在网络上传播,获得读者认可后再转入纸质出版。如磨铁公司推出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等在传统出版界认为比较怪诞的图书,却在网络中迅速蹿红后,再转入线下纸质出版,挟裹着网络传播的巨大冲击力,单书销量连续突破500万册,并形成系列出版,创造了令人惊讶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完美地注解了数字出版的魅力所在。自此,人们认识到网络出版的魅力,出版形式也不再单一以纸质出版作为标志,数字出版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网络写手都以网络论坛为阵地,不断创作,有相当一部分获得读者好评但并未追求线下出版。而数字出版虽然仍可作为出版领域里的一个新兵,但其产业状态、赢利模式、发展策略完全不同于传统出版业,需要与电信、网络等媒体运营商、软件制作开发单位协调工作,必须以新的经济眼光和驾驭手段来适应这种产业变革。

3.信息化的发展解放了人力资源

专业排版软件、黑马校对软件等的应用、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出版业的工作效率,出版社编辑由年人均责编图书4本跃升到年人均20本。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的应用,以及各社建设的电子出版信息平台为发行工作的准确及时的进行提供了巨大保障。1993年我国图书销售额125亿元,2010年出版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而出版社发行人员不但没有增加,还在大比例调整或兼任市场编辑业务。信息化条件下,业务员只需要做相应的条件设定,计算机即可自动向客户传递新书信息,生成发订货单,对账信息及回款确认等工作。此外,电子书的广泛流行使图书发行不再依靠物流第三方,一些出版社也开辟了自己的网络下载销售平台,直接与终端客户交易,这些变革早已颠覆了传统的图书发行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出版企业的人力资源,使其有精力开始思考和进入新的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4.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资金回报压力

经过多年酝酿,改制后的出版业,陆续准备IPO上市或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上市,对经营回报要求更高。目前已经成功登陆A股市场且主营图书业务的上市公司有辽宁的出版传媒和安徽的时代出版,还有多家出版企业正在排队等候上市。两家上市出版企业2010年年报披露的各项经济指标如下:

上表显示,A股市场出版企业市盈率较高,出版传媒36倍,时代出版20倍,而港股上市的新华文轩、北青传媒等个股,其市盈率仅在10倍左右,说明国内对出版类企业成长报有很大期望。但出版类公司的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并未有投资者期望的耀眼表现,两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低于10%,约为市盈率多在10倍以下的银行股回报率的一半,对投资者回报欠佳。面对投资人保值增值要求,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对股东负责的一项重要指标。出版企业通过挖掘自身市场潜力,但市场规模毕竟有限,为了突破发展瓶颈,解开行业恶性竞争带来的种种弊端,很多出版企业开始积极结合其他产业,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谋求范围经济效益。如辽宁出版传媒不仅经营图书出版发行,同时涉足印刷、物流、油墨机械销售、光盘生产等物质生产部门,拥有大规模的印刷基地和国家级光盘生产基地。该公司网站2008年业绩说明中显示物资供应业务同比增长63.87%,远高于出版业务17.08%的增长率。

三、出版业走向范围经济

1.由内容加工到内容创作

其经济业态已不同于传统出版的编辑加工、印刷发行,融入了更多的产业元素。出版产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内容加工行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更多的出版单位已经把触角伸向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内容创作领域。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开发教材的同时通过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了新的编辑系统,在编辑加工图书过程中对不同内容模块进行定义,可以自动生成教学支持系统,同时制作演示课件,在图书开发的过程中同步开发成为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通过与图书的联合定价,既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又使自己在信息化教学的产业发展浪潮中占尽先机。这种内容创作由支配从属地位逐渐发展成为业务的重要板块和竞争力的主要优势。传统出版的再创作主要集中在对内容产品的修饰加工、编排上,没有形成新的产品,而借助新媒体出版者可以依托自己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组织相对独立的内容产品,尽管这些产品仍然带有原作品的很大印记,但从形式和结构上已经完全可以作为新的产品独立存在了。

2.上下游产业渗透

出版与发行是天然的一对孪生兄弟,图书出版业沿着上下游行业纵向融合扩张,最主要的是向发行和零售业务融合。江苏凤凰集团整合了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江苏少儿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等多家省内出版社和省新华发行集团等公司,编印发一体,实现了出版产业向下游发行业务的渗透,使其在江苏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名列全国出版单位第一,该集团计划“十二五”期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四川的新华文轩集团,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抓住出版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以股权并购方式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收购四川出版集团,谋求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也实现了出版与发行业务的融合,集团依托发行业务,吸收出版业务,同时成立北京事业部,组建自己的图书中盘部门,从事图书策划和销售,实现不俗的业绩。

3.经营多元化

出版业独举内容为王的大旗,但不能漠视其他行业对出版领域的强大渗透力。移动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多路人马的围城叫阵,出版业者不得不放下身段,适应媒体丰富带来的冲击,求变是唯一的出路。一方面,在处理好出版主业与辅业的关系后,拓展经营范围,实现范围经济,挖掘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开发电子出版过程中,开发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建立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库,这一产品高昂的市场准入门槛,阻挡了可能的竞争对手,在与图书的联合定价过程中也产生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出版社赖以生存的作者资源是可以流动的,而其开发的教学资源库是出版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相对固化的产品形式。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发展空间。出版业开始突破行业限制吸纳业务相关产业,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开发的“点读笔”系列产品,将纸质有声读物和电子配套产品联合开发,短短数月销售额即超过亿元,获得了巨大成功。也有出版社投入资金在看似不太相关的房地产领域,如凤凰集团下属的凤凰饭店有限公司、凤凰置业有限公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培训中心项目等。此外,一些地方出版社往往和报纸、期刊社共同组成报业出版集团,联合多种文化产业形成集团化经营,如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日报报业集团等。未来教育类出版社还可以投资其服务的教育领域,通过更深入的合作,谋求更大的发展。

四、实现范围经济的重要意义和难点

1.重塑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

出版中最重要的作者资源具有流动性,作者的出版喜好,读者的阅读偏好随外部出版环境变化很大,而且出版业呈现出同质化现象,传统的品牌优势很容易在市场中被破坏,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构筑自己竞争的护城河。多数出版社采用的是凭借出书品种规模和出书质量来占领市场和持续地刺激读者的阅读神经,从而培育读者对出版社的品牌忠诚度。对于未来出版市场,出版业务变得越来越简单,同质化趋势加重,这种策略已不足以拒竞争者于营门之外,需要更多的技术壁垒,防止出版企业卷入无休止的无序竞争中。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主要包括,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增加技术含量。多方位全面的技术服务和多元化的产品,能够让读者随时随地受到出版社文化的浸润,同时全面而大规模地多元投入,使竞争者短时间内难以模仿。例如,图书盗版问题非常严重,打击盗版投入和回报可能并不成正比,以多元化服务为特点的新型出版,可以让盗版图书不能同时取得所有出版产品使用特性,增加其盗版成本,从而引导读者购买正版产品。

2.出版业范围经济发展需要体制创新

范围经济最大的障碍是一些体制问题,体制决定经营方式和经营思路。在企业法人体制下,出版社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但又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各项文化事业功能。受制于行业的某些约束,出版社的决策者不能放手大干,瞻前顾后,决策程序缓慢,丧失一些发展机会。例如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容垄断优势,但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各种尝试中不断败给网络、移动等新媒体运营商。究其原因,这些新媒体运营商是技术的拥有者,也掌握其传播规律和方法,应用起来驾轻就熟。但出版业者失败的根本原因恐怕还要从自身寻找,长期的垄断生活,让其丧失了市场嗅觉,对市场反应缓慢,缺乏适应市场的生存动力,在犹如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生活中一步步地落后下来。出版业者不懂技术,但新媒体运营商同样在出版组织上存在短板。不同的是,新媒体运营商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终于在数字出版领域闯开一片天空。如果出版企业重新定位,突破自己的传统业务,在其上下游业务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应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规模经济、城市化和经济聚集 篇4

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核心是解释为什么经济会产生聚集、城市如何形成等问题。对经济聚集和城市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在18世纪末,由于英国迅速的工业化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使得德国的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德国农业生产出现区域集中趋势。这引起了约翰.屠能的重视,他在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首先分析了生产的区位理论,由此创立了区域经济分析理论。

在20世纪初,经济聚集的研究还受到国际贸易理论的广泛影响。将区域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是经济学家俄林,他把新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应用于区域经济,并用外生比较优势解释专业化生产。他指出“国际贸易理论是接近于区域理论的,区域理论比国际贸易理论更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区位理论的一小部分” 。可以看到,该时期的区域经济理论是典型的新古典区域理论,是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强调比较利益决定区域贸易模式,区域间的专业化生产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

现代的城市化和经济聚集理论受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1977年,狄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联名发表了一篇名为《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的论文,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选择的模型。其后,克鲁格曼等人用这类模型证明即使两国的初始条件完全相同,不存在李嘉图比较优势,但如果存在规模经济,则两国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从而产生后天的绝对优势。该模型一经发表,就成为了研究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极为有用的工具。

在20世纪后期,随着电子科技的普及和运输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开始形成统一的经济体,欧洲更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对欧洲内部各个国家之间经济整合和美国国内各个地区之间贸易关系的研究促使了新地理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而出现。与此同时,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也开始用独立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并把区域和国际贸易统一起来解释现实。

二、城市化和经济聚集的理论基础:规模收益和冰山成本

新地理经济学的核心观念是规模收益递增,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通常需要假定规模收益不变或者规模收益递减来保证一般均衡的存在性。显然,这种规模收益非增的假设与现实经济中垄断企业大量存在、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等规模收益现象不符。所以,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人们无法看到城市的形成,也无法确定城市的规模。为了描述经济中的聚集现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对垄断和规模收益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在对垄断和规模收益问题的研究上,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就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思想;但是,垄断竞争真正融入主流经济学却开始于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在这篇经典文章中,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厂商的技术可以用一个线性的成本函数表示,即 。这里, 是生产x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其中边际成本b不变,并且存在一个固定成本a。这样,随着厂商扩大生产规模,该企业的平均成本就呈下降趋势。因此,更具规模的企业就会比其他企业有成本优势,规模收益内在于企业,也就导致了企业垄断了整个行业。为了限制企业的规模不为无限大,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还引入了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偏好,该偏好可以用一个CES的效用函数表达。D-S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的偏好意味着消费品种类越多越好,效用水平越高;另外,由于存在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厂商应该尽可能把一种产品的规模做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一种产品规模做大,意味着消费品种类减少;相反,增加消费品种类却意味着产品生产规模的缩小。这样,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就存在两难冲突。解决这种两难冲突的办法是使人口规模变大,而国家和区域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自由贸易正具有这种功效。因此,如果存在规模经济,两个没有外生比较优势的区域也可以选择生产不同的专业,开展分工和区域贸易。这样,D-S模型为解决复杂的经济地理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

新地理经济学的另外一个理论基础就是由萨缪尔森提出的冰山交易成本,冰山成本可以很方便地衡量区域间的运输成本。萨缪尔森假设货物在区域间的运输过程中会损失一个固定的比例,比如从区域甲运输1单位的工业品到区域乙,那么运输完成的时候仅仅运送到了 ,而其余部分就在运输过程中“融化”掉了。 越接近于1,那么区域间的交易成本越小, 越接近于0,这样运输过程中的损失也就越大。这样,冰山成本成为区域间贸易的重要参数。

三、核心边缘模型和经济聚集

1991年,克鲁格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这篇文章把空间因素引入了垄断竞争模型中,并建立了中心-外围模型(the core-periphery model)。在克鲁格曼所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中,决定长期均衡稳定性的力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接近市场所带来的优势,这是引起经济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可以称为聚集力;另外一种是促进经济部门扩散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市场竞争。可以说,在所有的新地理经济学的文章中,正是这两种力量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和聚集的规模。

促使经济产生聚集的力量分为两种,一种是本地市场效应,一种是价格指数效应。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工业企业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因此会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进行生产并向较小的市场出售其产品。价格指数效应又称“生活成本效应”,是指企业的集中对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目比较多,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的种类和数目比较少,因此在经济聚集地生活的居民会支付较少的成本,这使得该地区商品价格较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也就相对小。

下面具体来分析聚集力如何使一个对称的均衡发展成为核心-边缘均衡。克鲁格曼首先假设存在两个区域,称为南部和北部,每个区域内都对称地分布着工业和农业企业,并假设工业企业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而农业企业则规模收益不变。这样,两个区域的初始条件是一样的。但是,当一个工人从南部迁移到北部时,这种初始的对称均衡就会遭到破坏。由于迁移到北部的工人会把自己的收入消费到北部,这样,工人的迁移使得南方的市场规模变小,而北部的市场规模变大。由于存在市场接近效应,市场规模的变化将使得南部的一些企业迁移到北部。这时,尽管南北两个区域的名义收入一样,但是由于价格指数效应,这种产业的迁移使得北部的生活成本更低,也就会吸引更多的工人前往北部。这样,初始的一个小的冲击会不断得到加强,工人的迁移改变了实际工资水平,进一步激励工人从南部迁移到北部,因此工业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规模经济范围也不断在北部聚集。

四、内生专业化和城市形成

不同于新地理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则从内生分工的角度解释经济中的经济聚集和城市化现象。新兴古典的区域经济理论主要由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发展起来,他从内生专业化角度来研究经济的区域聚集问题,并采取了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的分析方法。

在杨小凯和赖斯(Yang and Rice, 1994)的文章中,他们建立了一个新兴古典一般均衡的城市化模型。在他们的模型中,由于食物的生产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农业活动不能像工业活动那样聚集到一个小的区域内;而工业品的生产由于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因此既可以分散经营也可以集中在城市内。模型还假定了生产每种商品都有专业化的规模经济,即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但是,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交易却会产生交易费用。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专业化生产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如果交易效率较低,那么分工所带来的收益不能抵消交易中的损失,这时人们就会选择自给自足。这样,经济中没有聚集现象,也不会产生专业化生产的区域,城市也就不会出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效率有所提高,这时,分工结构就会从自给自足跳到局部分工,出现半专业化的农民和半专业化的工人。因为农业要求占用大量土地,而生产工业品没有这种要求,所以农民就只能分散居住,而工业品生产者则选择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居住,以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因此,较低的交易效率仍然没有产生城市。

如果交易效率得到足够的提高,在农业和制造业的分工之外又出现了其他的工业品种类,那么制造业者和这些其他的工业交易就会产生交易成本。为了节省不同非农产业之间交换的交易成本,从事不同工业的人们就会选择居住在一个区域内。这样,模型中不但出现了专业制造者和专业的农民,还出现了其他工业品的专业生产,非农产业的生产者也因为回避交易成本而聚集到一个区域,从而形成了聚集。

五、新经济地理与新兴古典区域理论的比较

总的来说,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区域理论都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们抓住了导致产业集聚的最为本质的经济力量-收益递增,其核心思想都是由于经济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效应,所以在地区间交易成本没有大到足以分割市场的条件下,就可能导致产业的集聚。但是,新地理经济学和新兴古典区域经济理论无论是在对经济聚集的分析方法上还是在解释聚集的具体原因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具体来说,以克鲁格曼将为代表的新地理经济学家以经济聚集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竞争模型为理论支柱,用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解释了经济聚集的原因,并为经济活动的空间研究提供了一个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但是,新地理经济学未能深入到经济聚集现象的内部深入探讨影响经济演进机制的微观要素,也未能深入指出企业规模报酬的来源。而在这些方面,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提出就是用来解释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因此,相比新地理经济学来说,新兴古典区域理论在解释区域聚集的成因时更有解释力度,并且更富有直观的经济含义。

第一,在解释经济聚集这个问题上,新地理经济学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都是递增的规模报酬。新地理经济学中的规模收益来源于D-S模型中的固定成本导致的递减的边际成本,但是,新地理经济学和D-S模型并没有给这种固定成本以合理的解释。在现实的经济中,人们可以看到相比具有较高固定成本的大型企业,基本不具固定资本投资的科技类企业的聚集现象更为严重。相反,具有高固定成本的重工业企业则可能选址于资源分布地,而并不迁移到城市的中心。这样,新地理经济学不仅局限了产生聚集的企业类型,而且还与现实中的经济聚集现象相悖。而在新兴古典区域经济学中,规模报酬的来源被具体化为个体的专业化生产,并且在模型中内生了专业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人们聚集到城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递减的边际成本,而是回避交易产生的效率损失。这样,引起聚集的因素相比新地理经济学更加广泛和具体,其模型的结论也更符合现实。

第二,相对新地理经济学来说,新兴古典经济学更能把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统一起来。新地理经济学虽然来源于新国际贸易理论,但是在解释经济的区域聚集的同时却忽视了国际间贸易的存在。而新兴古典经济学本身就是为了解释内生贸易而产生的,所以能给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个统一的框架。具体来说,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存在着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由于这个冲突,当交易效率低下时,分工的好处被交易费用造成的福利损失所抵消,人们选择低分工水平即自给自足,而不需要国内和国际贸易。当交易效率的提高使得分工的好处大于交易费用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时,贸易开始在很多地方性市场中出现,但国内统一市场是不需要的。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统一市场出现。如果交易效率再进一步提高,则国内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的发展,所以国际贸易成为必要。可见,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一个能解释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发展而来,并将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原理统一起来的理论。

第三,在新地理经济学的模型中,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是不能共存的,经济聚集的原因仅仅在于工业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这样,新地理经济学在把经济聚集现象归因于规模报酬的同时却忽视了外生条件差异产生的聚集。与之相比,新兴古典经济学却可以把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这样,在模型的丰富程度和解释力度上要高于新地理经济学。具体来说,杨小凯(1997)就将外生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基于递增规模报酬的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从而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纳入到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外生比较优势和内生规模经济理论整合到统一框架下。

第四,新兴古典区域理论采用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框架,能够将传统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分离的分析统一起来。与新古典经济学一致,新地理经济学也采用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相分离的分析方式,在分析消费者的时候忽视消费者的生产,在分析厂商的时候忽视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虽然这种二分的分析方法带来了分析上的便利,但是也无法把消费和生产统一到一个框架下,从而产生了分析方法上的不一致问题。新兴古典的区域理论采用超边际的分析方法,统一了消费者的决策和生产者的决策,完善了区域经济分析的分析方法。

第五,新兴古典区域理论解决了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市场的相容性问题,指出了区域经济中竞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一致性。新地理经济学为了解决规模收益与竞争性均衡存在的冲突,放弃了瓦尔拉斯均衡的概念,转而采取了D-S的垄断竞争分析框架。可以看到,在采用垄断竞争模型之后,新地理经济学虽然成功的处理了规模报酬的概念,但是这种处理是建立在特殊的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之上的,处理起来并没有普遍性。因此,在新地理经济学中采用普通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会使得模型面临着竞争性均衡存在性和规模报酬相容的问题。并且,采用垄断竞争的分析的一个必然的结论是由于经济中存在垄断的定价,区域经济均衡的结果不是帕累拖最优的。

与之相反,新兴古典区域理论并不纠缠于递增规模报酬是否与竞争性市场相容的问题。首先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生产的专业化需要每个人付出他自己的劳动时间,而这种时间显然不能在人与人之间转移和代替,所以对专业化经济而言,劳动时间的规模总是有限的,因此专业化经济所产生的递增规模报酬存在一个界限,即专业化经济产生的是有限度、有范围的递增规模报酬。其次,采用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框架,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什么和卖什么,即每个人的需求是由其供给决定的,这被杨格称为倒数需求律。在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中,杨格的倒数需求律一直保持着,即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总是同时决定的。由于倒数需求律的作用,分工中专业化生产者对其产品价格的操纵能力会相互抵消,因此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以专业化为基础的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的市场是相容的。这与当代西方的经济实践是一致的。在美国,利用规模经济并不会导致市场失败,因此不需要政府的干预。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总是争着合并成最优规模的大企业,这不但不会限制竞争、形成垄断,相反却加剧了竞争。这样,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递增报酬的处理使得在引入规模报酬的同时并不排斥竞争性均衡的存在。因此,新兴古典的区域经济理论中的递增的报酬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而在模型中内生,因而存在竞争均衡和帕累拖最优的一致性。

第六,需要指出的是,新兴古典区域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1)为了保证专业化经济中一般均衡的存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往往要假设存在无限不可数多的经济个体,而在有限多个经济个体时则不存在分工和专业化的均衡。这个明显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兴古典区域模型的实际应用。(2)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区域聚集的形成往往要靠交易效率的提高造成,而在模型中并没有内生交易效率的变化。因此,聚集的出现要依靠外生参数变化的假定。(3)与新地理经济学相比,新兴古典区域理论由于采用了超边际分析的方法,限制了模型向动态的扩展,因此不能研究资本积累对分工和经济聚集的影响。(4)关于劳动分工演进的许多数据无法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因此很难用历史数据来验证新兴古典的区域经济理论。而且,由于劳动分工演进的过程是如此的缓慢,使得新兴古典区域理论在解释较为长期的区域贸易和城市的发展现象上具有优势,符合人们对区域贸易和经济聚集的直觉和观察,但对于实际经济问题它可能缺乏足够的解释力。

摘要:城市化和经济聚集是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城市化现象所反映的规模收益递增因素与新古典经济的竞争性均衡不相容,因此,城市化问题很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得到解释。这样,长期以来标准的经济分析很少关注经济聚集现象和城市的形成。直到20世纪70年代,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把垄断竞争问题重新引入到主流经济学后,垄断竞争模型才成为处理规模收益问题的有力工具,新经济地理也由之发展而来;与此同时,新兴古典经济学以超边际分析为工具深入分析了分工对城市形成和产业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聚集,新经济地理,内生专业化

参考文献

[1]Dixit,A.K.and Stiglitz,J.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7(67):297-308.

[2]Krugman,P.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ass:MITPress,1991.

[3]Krugman.Development,Geography,and Econom-ic Theory[M],MA:MITPress,1995.

[4]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5]Fujita.Urban Economic Theory:Land Use andCity Size[M],Cambridg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6]Fujita,Krugman and 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Mass:MITPress,1999.

[7]Fujita and Krugman.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Past,Present and the Future: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4(83).139-164.

[8]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规模经济性 篇5

关键词:贸易结构 经济增长 工业制成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速度,改变了我国经济、生活落后的现状,有效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吸引外商投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我国自身的产业水平。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论是从我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还是我国的贸易方式结构,或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规模来讲,都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贸易结构是指贸易中各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构成情况。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就需要用这个国家对外贸易结构来衡量。现在对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一项热门课题,大多从贸易结构的改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

我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背景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浪潮,我国不断地努力完善自身的贸易结构,加速经济的发展。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我国对外贸易的的制度发生了改变,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吸引外商投资,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为我国的贸易带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我国的出口贸易。从各种商品的构成和附加值来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弱,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因其价值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量中各占的比例相比较,就能看出国家贸易结构的好坏。可以看出,贸易能够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贸易与贸易结构是息息相关的。

自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国际形式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国际贸易日趋活跃的情况下,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率越来越大,更加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的贸易结构与同时期人均总值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自我更新完善。一是进口贸易结构的改变,工业制成品在进口贸易总量中的比例呈波浪形减少,1985年所占比重为87.5%,然后十几年都维持在80%左右,到就下降到了70%以下,到了20,工业制成品所占比率下降到了68.9%。二是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变,与进口贸易相反,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增长,1985年所占比重为48.6%,20就增长到了90%,到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达到了出口总量的94.8%,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从以上数据总结,不论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在进口贸易中比重的下降,还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出口贸易中比重的增长,都说明了我国贸易结构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完善与提高(见图1)。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用人均生产总值的变化来表示经济增长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制成品占进口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占出口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以来,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地增长,同时说明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度量

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需要用到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概率和总要素投入(TF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概率做比较。构造出了以下模型:用索罗总量生产函数Q=F(K,L,T),此函数的特征是规模收益不变。函数式中Q代表人均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总投入,L代表劳动总投入,T代表时间。希克斯中性说中讲到,利用原有的资本和劳动力,如果提高技术水平,就能够提升产品的生产。生产函数就变为了Qt=AtF(Kt,Lt),对此函数进行关于时间的求导,之后函数式的两边同时处以Q,就能够得到:

G=Ga+αGl+βGk (1)

(1)式可变为Ga= G-(αGl+βGk) (2)

(2)式中Ga为全要素生产率,G为经济的实际增长率,Gl为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增长率,Gk为经济增长,α、β分别给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产生可伸展的空间。得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实际增长率减去实际投入的增长率。(1)式两边同时除以G可以得到:

1=Ga/G+(αGl+βGk)/G (3)

(3)式中Ga/G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实际增长率的`比重,记作SP;而(αGl+βGk)/G表示总要素投入在经济实际增长率的比重,记作SI。这样我们就可以来得出经济增长的判断标准。从函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抽象的经济增长基本模式(SP/SI表示生产增长率):

扩展增长型:SP/SI<1

中性增长型:SP/SI=1

规模经济的特色监管初探 篇6

一、以品牌培育为中心,在石英制品行业中实施“品牌备案制度”,对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施规范化管理,实现工商业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

近年来东海石英制品行业已形成了东海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朝阳产业,要在监管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为此,我局以“扶持促发展、打假保名牌”为目标。推行“品牌备案制度”。

首先,开展商标巡查监管。对未注册商标企业,鼓励企业注册相应的商标,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产品附加值;对新注册商标企业,鼓励企业向更高层次申请认定,如连云港市知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等:目前全县石英制品行业已注册各类商标90余件,其中著名商标3件,市知名商标3件。大多数的灯具、拉管、硅微粉企业通过商标注册,主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其次,建立商标监管一户一档。对备案商标进行分户登记,将有关商标的资料备全备齐,如企业基本资料,商标基本概况,商标授权使用情况等。对商标资料实施活页管理,适时增加,确保动态监管:我局浦南分局强化对石英品牌的备案,一年来已备案普通商标22件,江苏省著名商标4件,其他驰著名商标16件。

第三,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在巡查中对照备案商标,对企业使用商标情况进行检查,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并根据企业侵权商标的初衷,开展行政指导,实施人性化执法,做到“打击一个企业,保护一个行业,壮大一个产业”。通过对石英商标的扶持、监管、执法,石英商标侵权案件逐年减少,企业发展自有商标信心十足,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石英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目前拥有的“太平洋”、“万花山”、“水晶大姐”等几大商标品牌的企业经营状况蒸蒸日上,都在创造着效益的神话:连云港市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年实现工业产值2,43亿元,上交税收上千万:使用“东海水晶”证明商标的东海水晶城,年经营额达53亿元,特色监管,实现了工商与地方政府的双赢。

二、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对肥料实施“三看三抽三主动”监管,对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行为实施控制化管理,实现市场准入规范与经营行为规范的统一

目前东海辖区内共有化肥生产主体26户,化肥销售经营主体362户:依托火车货运站、飞机场和高速公路,形成了以农资及其原料为主的农资物流中心。东海局在农资监管中以“100%的消费者使用质量”为目标,提出了“三看三抽”和“三主动”监管措施:

(一)“三看三抽”

1、看数量抽检:设立农资监管网点,充分发挥网格人员的地域优势,加强对肥料信息的采集,由分局对上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分品种、分批次进行分析,有重点的、有目的地进行集中抽检,防止了抽检的无序性。2、看包装抽检:对国家明星企业,少抽或间或抽检;对新上市品种,多抽或定期抽检:对质量过硬,并且抽检一直合格的产品,可以定期免检。3、看信誉抽检:以三次抽检为基数,划分农资经营户的信用等级。全合格的经营户设为A级,半年内不再抽检:两次合格设为B级,做出相应处罚,不定期抽检,不予公示:一次合格设为C级,以高档位幅度做出处罚,每月由经营者实施证明抽检,不予公示:三次都不合格的设为D级,处罚幅度调为上限,予以公示,建议经营户转向其他行业经营。

(二)“三主动”

1、经营户主动上报经销肥料的品种与数量。对经营户主动上报的肥料品种,抽检不合格按处罚幅度下限处罚:对未上报的列为“准不合格产品”,优先封存抽检,对抽检不合格的品种按处罚幅度上限处罚。2、经销商主动证明代理肥料的质量和数量。对农资经销商,要求其建立健全农资经营的两账两票(进、销货台账、进、销货发票)和农资信誉卡制度,并将“厂家质量证明”作为进货的第一道关口。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只要经销商能够提供齐全的台帐、进货发票并主动积极配合执法机关工作的,按处罚幅度下限处罚。3、物流公司主动索要中转肥料的各种资料。要求物流公司对进货的不同批次、不同品种的肥料主动提供检验报告、提供进货、销售的台帐和票据。对不能提供检验报告的肥料必须抽检,对不按要求及时提供的加强抽检,对抽检有问题的肥料,要求物流公司主动和厂家联系,并根据备案状况实施处罚。近期我局洪庄分局查获了某物流公司发往新疆的40吨不合格肥料,由于物流公司没有主动索要资料备查,因此对山东当事人课以高幅度的行政处罚(罚款6万元),这对其他物流中心的规范经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企业实施“三看三抽三主动”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失信违法和经济违法行为,强化对肥料等农资的监管,普抽检、强监管、高处罚,使得原先农资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得到改观,基本实现了消费者使用环节上的产品合格率和消费者满意度达到双百。

三、以行业安全为中心,对非煤矿山实施“三色警示、联合监管”,对涉及人们生命安全的经济区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行政监管执法与工商履职免责的统一

曾经的安峰非煤矿山无证无照经营比比皆是,安全隐患很大,关系到经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以“零安全事故”为监管目标,确保经营主体资格合法化,侧重于尽职免责。

1、“三色警示”使矿山经营状况一目了然

开展摸底排查,对矿山经营做到“主体清、状况明、证照有登记”。对经营户建立一户一档,实施红、黄、绿“三色警示”管理:(1)“绿色警示”:针对证照齐全,没有安全隐患的经营户实施,每季度开展一次联合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经营户下发警示通知,并将“绿色警示”转换到“黄色警示”:在“绿色警示”备注里标注证照使用期限,对到期不履行相应行政手续的经营户转为红色警示标志。(2)“黄色警示”:针对有照无证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经营主体实施,每个月检查一次:两次以上没有改正的,将“黄色警示”转为“红色警示”,对已经改正的转为“绿色警示”。(3)“红色警示”:针对无证照经营、有证无照经营、有两次以上警示记录的经营主体实施,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取缔活动,停止经营直至经营手续齐全。

2、“联合监管”使行政监管力量增强

矿山经营证照齐全并不能确保安全,联合监管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矿山监管实现由党委牵头,联合公安、国土、电力、交通四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召集企业经营户进行安全法规宣讲,让经营者自己有防范危险、保证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全面管理好矿山经营。我局还与安峰镇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站一起,聘请连云港市中连爆破公司指导爆破作业,实行统一保管、统一配送、统一爆破,有效地实施了源头管理,使得非煤矿山开采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全面落实。经过联合部门依法监管、通力合作,目前非煤矿山38家开采企业已经办全经营手续,有照经营率达到100%,市场经营规范,安峰矿山的零安全事故,使得目前矿山经营日益兴隆,年经营额达3.6亿元,上缴税收1000多万,交通运输车辆达426辆,带动三产227户。

零售与批发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篇7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营基本的时候指出:生产规模越扩展, 产业资本的商业活动, 从而, 为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而需要的劳动以及其他流通费用也就越增加。

商业资本虽然不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它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 有助于市场的扩大, 并对资本之间的分工起中介作用, 而且会把资本的一个较小的部分束缚在流通中, 因而会使资本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 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资本的积累, 提高利润率, 有助于产业资本家剩余价值的增加。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象的说明了商业规模的扩展。

一、批发业的规模经济

批发商向制造商直接大批量低价采购商品, 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如果批发商经营的是多种商品, 那它就同时具有了范围经济的特性。批发商利于成本上的优势, 再以较高的价格把购进的商品拆散, 小批量的卖给零售商, 从而获得利益。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 批发商将交易次数集约化, 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交易效率。批发商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批发商的主要工作是寻找供应者、评价和选择供应者、签订合同等。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发生大量的交易成本。如果批发商的采购数量很小, 单位商品所分担的交易费用就很大;如果采购数量很大, 单位商品所分担的交易费用就小。大批量采购能够降低单位商品的交易费用。

其次大规模购买能够增强批发商的谈判能力, 降低商品的买入价格,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中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卖给零售商, 从而使得消费者得到实惠。另外, 批发商还可以利用自身规模、资本、技术和信息的优势向零售商提供促销、广告等全方位服务, 从而吸引固定的零售商, 降低挖掘和维持客户的成本, 增加收益。

(二) 大批量运输和存储的经济性

商业企业同运输公司的业务联系中要包含一定的交易费用, 尤其是在运输紧张的情况下这种交易费用可能很大。而批发企业的运输批量越大, 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交易费用越小。此外, 大批量运输还能取得整车运输以及利用先进运输装卸设备的经济性。与小批量商品储存相比, 大批量储存更能合理的利用储存空间及先进的储存成本, 也能减少管理人员, 从而获得大批量商品储存的经济性。

(三) 批发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有效管理的经济性

在小规模的批发企业中, 一个人可能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而大规模的批发企业有条件对批发业劳动进行合理分工, 由特定的人去专门从事特定的经营活动, 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 也就能提高批发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 大规模的批发企业更有条件运用信息技术对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实行科学管理, 从而提高批发企业管理效率。

二、零售业的规模经济

(一) 单店规模扩张的经济性

单店规模的扩大, 可以降低单位商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当商店规模扩大时, 由于这些相对固定的成本被分摊到更大的销售额或营业面积上, 从而单位商品的平均经营成本或费用会下降。其次, 单店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交易量, 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一站买齐的消费行为。另外, 可以增加对供应商的控制力。拥有了大量的消费者就可以成为零售商向批发商赚取更多利益的条件, 进而将利益让渡给消费者。

(二) 专业化经营的经济性

经营的专业化可以同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 从而降低进货价格和交易费用。可以提高服务的专业化, 进而提高辅助服务的利用效率。经营的专业化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 相应减少广告等支出。专业化的经营形成一定规模后, 品牌形象就容易树立, 则相应的广告、营销等费用就减少了。

三、范围经济

(一) 多业态经营的经济性

在零售业中, 很多企业都通过多业态经营来扩大规模。虽然不同的零售业态对应不同的目标市场和客户群, 但是不同的业态之间有着相似的业务活动。进行多业态经营可以共享这些活动, 从而达到范围经济性。多业态经营还可以使流通企业获得市场势力。如果一个企业包括了大型超市、百货商店、连锁便利店的话, 它就覆盖了所有的消费品销售渠道, 就可以在这一区域内获得市场势力。

(二) 相关多元化经营的经济性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扩展到其他业务理论中去, 拓展新的业务空间。由相关多元化所带来的范围经济表现为技术、生产、市场等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 独立的、专职的商业活动所以能存在和发展, 就在于它能节省产业资本在他必须亲自从事商业活动所占有的资金, 从而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就在于它能加速商品形态的转化, 加快商业流通的速度, 从而可以缩短生产者用于买卖的时间, 以加强对生产的监督;就在于它能推动不仅是一个生产部门, 而且是若干生产部门许多企业资本的周转, 从而不断扩大流通的数量和规模, 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商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这些职能和作用, 就是商业经济效益的实质和要求。

但是,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商业萎缩的现象。即生产者在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 经常自己完成几个连续的生产阶段。一旦纵向一体化开始, 过去在市场上进行的一些商品交易就转变为企业内部的部门间的转移。在市场上的交易, 商业者又充当媒介的可能性。但是在纵向一体化的条件下, 则完全没有这个可能。即使商人在市场交易中能够生存, 在纵向一体化的系列中也将成为不可能。这里, 商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商业也就逐渐的萎缩。

摘要:本文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来探讨批发业与零售业如何节约流通费用, 减少交易成本。

关键词:零售,批发,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商业部教育局.论商品流通.北京.社会科学资料印制社.1980

[2]、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石原武政、加藤司.商品流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规模经济性 篇8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需求侧负荷大小存在随时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为了满足白天峰荷的需求而配置的装机容量以及输配电设备容量在负荷低谷时被放空,加上随机峰荷时机组频繁启停,给系统造成负面的经济效益[1]。另一方面,电力需求侧作为馈电的末端,当大电网发生稳定性问题或停电事件时, 负荷端供电可靠性将降低。分布式电源如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使得负荷就地平衡,缓解了大电网远距离跟踪负荷的压力,成为电力系统节能减排有效途径[2]。但随着系统中风电、 光伏渗透率的增加,其固有的间歇性造成的负荷端供电可靠性问题将被放大[3,4]。

储能系统(ESS)之间运用先进的集成技术进行串并联得到的规模ESS更加高性能化与规模化,具备对一定规模功率和能量的时间迁移能力,成为电力系统满足供需平衡、提高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全新思路和有效手段[5]。文献[6]提出了一种电力需求侧规模储能经济评估的方法,考虑到政府补贴和较大的峰谷差价,利用削峰填谷实现经济效益。文献[7-8]提出了一种ESS应用于电力需求侧对峰谷实时电价优化的方法。文献[9]结合ESS性能指标和运行经济指标,讨论分析了规模ESS经济收益判据。以上文献中的电力需求侧ESS经济性研究均未考虑到储能容量的优化配置,且在经济性讨论中考虑的峰谷价差等条件过于理想。在储能容量配置研究中,主要以平滑间歇性电源输出和确保微电网在孤岛下稳定运行为目标,对于电力需求侧储能容量配置研究较少。平滑间歇性电源功率输出中常以平滑效果为目标对储能进行容量计算[10,11,12,13,14]; 微电网中则是以孤岛运行下功率、能量不平衡值为指标,对储能容量进行选择以保证系统在孤岛下的稳定运行[15]。上述方法虽可从技术角度借鉴到电力需求侧的容量配置研究,但不利于经济分析,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规模ESS作为一种提供辅助服务的设备参与到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给予其经济效益充分的研究。

本文首先分析并建立了规模ESS的净现值计算模型,在储能等效寿命计算和充放电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储能的运行约束条件,以其最大功率和最大能量为连续变量,最大净现值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 所得解即为储能的优化配置。在优化算法上,为避免局部最优解及过早收敛的情况,采用量子编码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并引入灾变思想以提高计算速度。 最后通过实际计算对比了几种储能应用于电力需求侧的经济性。

1基于净现值的储能系统经济性分析

规模ESS接入电力需求侧,将提高所在微电网或区域配电网的功率调节能力,既可以应对系统暂、 稳态下稳定性问题,又可以在电力低谷时从电网购电,高峰时将电卖给负荷以达到转移峰荷的效果。 从满足尖峰需求、延缓输配电系统升级的角度来看, 规模ESS对于电力公司是非常有益的。为了量化评估这种经济效益,首先分析ESS的成本费用、运行维护成本和更换成本。

1.1规模储能系统成本费用分析[16]

资本回收系数Cc(r,n)可表示为:

式中:r为年利率;n为ESS运行的期限。

其折算为每天的成本费用、更换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分别如式(2)—式(4)所示。

式中:Pmax和Qmax分别为EES功率和容量;CP和CW分别为功率和能量的单位费用;ki为容量因子,以表征ESS单位成本随其容量大小存在略微变化;Ta为ESS年运行小时数;CWrep为ESS单位电量的替换成本;SBAT为ESS的残余容量值;kSFF为偿还基金因子;LBAT为ESS寿命;Co和CM分别为ESS的单位运行和维护费用;Whourly为储能单位时间内的自放电量,为一经验 值,一般情况 下Whourly= 0.02%Qmax,单位时间为1h;P(t)(t=1,2,…,24) 为充放电功率。

kSFF可表示为:

1.2规模储能系统经济收益分析[6,16]

经济收益主要包括峰谷差价收益CeBAT、转移峰荷延缓的发输配建设成本CJ、政府补贴CB,折算为每天的经济收益表达式如式(6)—式(8)所示。

式中:CpBAT和CsBAT分别为ESS在低峰负荷和高峰负荷时的总购电费用;Cg(t)为电力交易市场第t小时的交易电价;P(t)为ESS充放功率;设最小时间间隔 Δt=1h;St为税率。

式中:CJG和CJL为因延缓发电侧、输配侧建设可免成本;Wi为网损因子,将网损容量计入在内;ΔQj为第j年通过储能转移峰荷电量;Afj为输配侧第j年单位可免容量成本;Afj′和Avj′分别为第j年发电侧单位可免容量成本和可免电量成本。

依据《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实施能效电厂和削峰填谷等技术而永久性节约的电力负荷和转移高峰的电力负荷,东部地区补贴440元/kW,中西部地区补贴550元/kW,具体可表示为:

式中:Pfj和mf分别为第j年减少的峰荷和减少单位峰荷奖励的现金。

ESS折算为每天的净现值fNPV可表示为:

2储能等效寿命计算模型及运行约束条件

2.1ESS运行状态及约束条件

ESS当前存储电量是本研究中每一步计算的关键,ESS输出电量可由两个连续存储状态相减得到。

当ESS充电(P(t)<0)时:

当ESS放电(P(t)>0)时:

式中:ηC和ηD分别为ESS充、放电效率。

当ESS闲置时其 自放电量Whourly计入其內。 ESS每小时充放电量受每小时最大充放电率KC和KD约束,定义为:

Qmax为ESS配置的额定容量,此外还需对ESS每一时刻的荷电状态(SOC)进行严格的约束,以防止ESS寿命快速折损,如式(13)所示。

式中:KSOCmin和KSOCmax分别为ESS荷电状态的下限和上限值,不同的储能类型,其上下限略有不同。

2.2ESS等效寿命计算模型

ESS因其种类不同,满充满放下的总循环次数各异,如铅酸电池(LAB)总循环次数约为800次,锂离子电池(LIB)约为4 000次,钠硫电池(SSB)约为4 500次。若能计算出ESS平均每天等效为满充满放下的循环次数,便可计算出ESS的总运行年限。 但负荷大小实时变化,且变动无规则可循,导致ESS每次充放循环深浅不一,对计算每天循环次数造成一定难度。

本文提出一种ESS等效寿命折损率计算方法用来计算不同循环深度下ESS运行年限。ESS第i次以深度R充放电的 寿命等效 折损率 ΔLi,R如式(14)所示。

式中:Ni,R为ESS第i次以充放电深度R为满充满放循环标准时总循环次数;No为ESS标准满充满放下总循环次数,对于任意储能均为定值。

Ni,R可由式(15)得到:

式中:α1,α2,α3,α4,α5为一组常数,对电池寿命测试数据进行回归模拟获得[17]。

若能计算出ESS平均每天的等效寿命折损率, 则可计算出ESS运行的年限,如式(16)所示:

3量子编码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基于量子位Bloch球面坐标 编码的遗 传算法[18]能克服传统二进制或格雷码编码下出现早熟、 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建立由ESS功率、容量可能性解组成的种 群M,种群中每 个个体都 包含一组ESS功率和容量如式(17)所示:

通过对个体归一化处理将其取值映射到Bloch球面上并用球坐标表示,每一染色体可由参量θij和 φij表示如式(18)所示。另外,采用交叉概率随适应度自动改变的自适应算法[19],以使算法的行为和性能更加合理,改进后的交叉概率Pc如式(19)所示。

式中:fmax,favg和f分别为种群中最大适应度值、平均适应度值和两交叉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k1和k2为常数。

基于Bloch球面坐标编码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基本流程如下。

1)初始化种群并随机产生个体参量θij和φij集合,设置最大迭代次数,并对个体进行归一化处理。

2)对个体进行适应度评估并记录最优个体适应度值及对应的参量θij和φij。

3)根据式(19)确定交叉概率,通过量子旋转门与量子非门完成种群选择、交叉及变异的遗传过程, 产生新一代的种群。

4)记录最优个体适应度值及对应的参量θij和 φij,判断当前最优个体与之前几代的最优个体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继续迭代直至最大迭代次数;若一致,则进行灾变处理以增加种群的变异率。

4ESS充放电策略

ESS可分别工作在转移峰荷模式和峰谷电价模式,转移峰荷模式以负荷峰谷值确定ESS充放电起止时间范围[20],如图1所示。在谷荷时 段以直线从下往上以很小步长平移,当其与谷荷曲线围成面积时,横坐标ta和tb即为ESS充电起止时刻,否则继续平移直线 直到满足 判据为止;在峰荷时 段以直线从上往下 以很小步 长平移,当围成面 积时,横坐标te,tg和tf,th即为ESS放电起止时刻,否则继续平移直线直到满足判据为止。当直线与曲线交点的时间坐标超出峰谷时间段时,停止直线的平移。

峰谷电价模式以电价时段确定ESS充放电起止时间范围,如图2所示。 在谷荷时 以直线从上往下 以很小步 长平移,当时,ta和tb即为充电起止时刻,否则继续向上平移直线直到满足判据;在峰荷时段以直线从下往上以很小步长平移,当时,横坐标te,tg和tf,th即为ESS放电起止时刻,否则继续平移。

由图1、图2可知两种模式下确定的储能充放电起止时间各异,而本文目标值fNPV综合考虑了两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因此两种模式权衡下的直线平移方法如图3所示。规定08:00—23:00执行峰时电价,23:00—08:00执行谷时电价,ESS充放电时刻分别落在两区间内。

在谷荷时段,若直线L3满足峰谷电价模式充电判据,此时L3与曲线围成面积记为Q3,按照转移峰荷模式平 移直线L4,与曲线围 成面积Q4。 当Q3= Q4且L4与曲线交 点时间坐 标在23:00— 08:00之内,按照L4与曲线交 点的时间 坐标执行ESS充电的起止时刻,若L4与曲线交点的时间坐标在23:00—08:00之外,则按照L3与曲线交点的时间坐标执行ESS充电起止时刻。同理在峰荷时段,L1和L2与曲线的面积即为Q1和Q2,当Q1= Q2时按照L2与曲线的交点时间坐标执行ESS放电起止时 刻,若L2与曲线交 点时间坐 标超出08:00—23:00范围,则按照L1确定的时间坐标执行放电起止时刻。

5算例分析

对电力需求侧一年的负荷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可得到典型日负荷曲线[21],如图4所示。

设峰时电价为0.47元/(kW·h);谷时电价为0.19元/(kW ·h);r为4%;Afn和Afn′分别为0.26元/(kW·h)和0.07kW·h;St为10%;Wi为1.05;mf为550;遗传算法种群个体数NP为40; 最大迭代次数NG为200;杂交、变异概率分别为0. 9和0.05;离散精度keps为0.01。在遗传算法中将解空间进行划分以加快每次计算的速度,将Pmax和Qmax划分为区 间0~10 kW,10~20 kW,…, 80~90kW,90 ~ 100 kW和0 ~ 50 kW · h, 50~100kW·h, 100 ~ 200kW· h, 200~300kW·h,300~400kW ·h。LAB,SSB, LIB部分技术、经济参数如表1所示。

5.1LAB容量及功率优化结果

将Pmax和Qmax划分的若干区间单独运行遗传算法 程序,LAB优化结果 如表2所示,当Pmax= 67kW、Qmax位于200~300kW ·h时,目标函数fNPV出现最大 值171.5元,LAB优化配置 为67 kW/230kW·h。图5、图6分别为LAB最优配置下的削峰填谷结果和ESS充放功率、SOC在一天内的变化曲线。由图6可知LAB最优配置下一天内近似为一充一放,且SOC曲线介于0.3~0.9之间, 一天内折 算到满充 满放下的 等效循环 次数为0.912 5次。最优配置下 折算到全 年fNPV为62 597.5元。

Pmax最优解所 在的划分 区间为60~70kW, Qmax最优解所在的划分区间为200~300kW·h,对比量子编码和二进制编码下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寻优效果如附录A图A1所示,采用量子编码的寻优精度及收敛速度均优于二进制编码,体现了量子编码下的遗传算法较二进制编码的遗传算法在基因多样性和引入灾变思想上的优点。

5.2SSB容量及功率优化结果

将Pmax和Qmax划分的若干区间单独运行遗传 算法程序,SSB优化结果 如表3所示,当Pmax= 80kW,Qmax位于区间100~200kW·h时,目标函数fNPV获得最大 值199.8元。SSB最优配置 为Pmax=80kW,Qmax=180kW·h。最优配置下SSB削峰填谷结果及一天内功率、SOC变化曲线分别如图7、图8所示,SSB由于具备更大的循环深度,一天内充 放电情况 为一充两 放,SOC值位于0.15~0.9区间,一天内折算到满充满放下的等效循环次数为0.905次,折算到全年的fNPV值为72 927元。

同理Pmax最优解所在划分区间为80~90kW, Qmax最优解所在划分区间为200~300kW·h,量子编码与二进制编码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寻优效果对比如附录A图A2所示。量子编码的寻优精度及收敛速度优于二进制编码。

5.3LIB容量及功率优化结果

当Pmax= 75 kW, Qmax位于区间200~300kW·h时,目标函数fNPV获得最大 值为182.5元,如表4所示。LIB最优配置 为Pmax= 75kW,Qmax=210kW·h。最优配置下LIB削峰填谷结果及一天内功率、SOC变化曲线分别如图9、 图10所示,LIB一天内充 放电情况 为一充两 放, SOC值位于0.2~0.85区间,一天内这算到满充满放下的等 效循环次 数为0.932次,折算到全 年的fNPV值为66 612.5元。

同理对比量子编码与二进制编码自适应遗传算法如附录A图A3所示,采用量子编码的寻优精度及收敛速度优于二进制编码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上述三种类型储能优化配置中,须说明在采用解空间划分搜索方法时,在某些区间组合中会出现储能功率值高于其容量两倍的情形,这对于小时级别的运用情景存在不合理,鉴于最后优化配置结果均未出现这种不合理配置且为直观呈现优化配置随功率、容量大小变化的趋势,因此也将少数划分中存在的不合理配置列在表格中。

6结语

虽然单从目前的峰谷电价差尚不足以给应用于削峰填谷的规 模ESS带来盈利,但从满足 负荷需求、延缓输配电系统升级、降低网损、节能减排的角度,规模ESS具备较大的经济潜力。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储能初始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 设备更换成本、峰谷价差、延缓发输变容量及功率投资成本的fNPV目标函数。在算例中,为计算ESS的周期寿命,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寿命损耗改进的储能寿命,该方法较多项式寿命计算方法更简便地计算出电池在不规则充放电循环下的寿命周期。最后通过一种量子编码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分别对LAB, SSB,LIB进行了容量优化。结果表明,基于文中设置的边界条件,三种应用于削峰填谷的规模储能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且钠硫储能较另外两种ESS在电力需求侧的运用方面更具经济性。

规模经济问题的文献综述 篇9

一、古典学者对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76) 在《国富论》中以制针业为例阐述了分工的意义, 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原因, 这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他认为通过社会分工会增加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的时间以及改进工具, 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在既定的资源基础上增加社会的财富。同时, 分工的程度, 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广狭程度的限制, 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 如何扩大市场规模也就成了增加分工, 增加财富的问题所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John Stuart Mill, 1848) 阐述了大规模生产的优点, 他在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继承了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并且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他认为, 大规模的生产给事业带来的好处如此之大, 以致经济生活任何部门的小经济也不能经受得住与大经济的竞争。

阿林·杨格 (Arthur Young) 1928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经济学和统计学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中, 发表了题为《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的论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 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 从而超越了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杨格的分工理论被后人命名为杨格定理, 即:“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 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 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

马歇尔 (Marshall, 1890) 在前人的基础上, 系统地表述了规模经济理论, 他在《经济学原理》中, 第一次用“规模经济” (Economics of Scale) 的概念来说明报酬递增的现象。他指出, 企业在长期内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规模, 通过扩大其不动产获得新的大规模经济, 在较低的成本上增加产量, 进而使得报酬递增。他根据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程度, 从企业的角度将规模经济归结为外在经济和内在经济两类。同时, 他还提出追求规模经济会导致大企业的控制力和垄断, 降低经营效率, 导致规模报酬递减, 这就是“马歇尔冲突”。

斯拉法 (Sraffa) 于1925年发表了《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长篇论文, 1926年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在这两篇论文中, 斯拉法指出, 每一类规模收益都是出自很不相同的经济现象, 递增的收益来自积累和技术变化过程, 而它们又都与市场扩大及随之而来的劳动分工相联系;递减的报酬是由于土地可获得性有限, 这是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是租金理论的基础。他还在自己的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中讨论了多种商品的联合生产及其意义。

二、近代外国学者对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性

根据贝恩 (Bain, 1959) 的说法:对规模经济是否存在的问题有两种派别, 即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以康芒斯 (Commons) 、熊彼特 (Schumpeter) 等为代表的英国学派认为规模经济与厂商规模有关, 尤其与大型多工厂的厂商有关。他们认为, 仅仅大厂商和集中性产业的存在就表明了规模经济的存在。从效率观点来看, 此学派建议公共政策应促进兼并和保护大厂商。美国学派的代表为奈特 (Knight) 和西蒙斯 (Simons) , 他们认为小厂商也能够利用规模经济, 不存在真实的或货币的规模经济。舒马赫 (Schumacher) 则宣称小的是美好的。

(二) 规模经济的测度的讨论

规模经济的度量问题起因于美国学者罗伯特·索洛 (Robert Solow, 1956) , 他最早发现了索洛剩余法来度量技术进步。他承认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 但认为规模经济不可能从全要素增长率中分离出来, 因此他考察技术进步贡献方法的基本假设就是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他在研究中采用的生产函数以资本、劳动同质为前提, 并假设劳动和资本的可替代性、边际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

施蒂格勒 (Stigler, 1958) 提出了生存技术法 (Survivor Technique) , 来测定企业的规模或效率问题。他认为, 在一个产业中, 如果企业拥有相同的资源, 处于相同的环境, 则最佳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最强、发展最快。因此, 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 可确定最佳规模。在市场竞争条件下, 企业为提高生存能力, 要通过规模调整, 提高经济收益。故有条件的企业向最佳规模靠近, 使这一组的产量比重上升。对于生存技术法, 在下文的测度方法中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科曼诺 (Comanor) 和威尔逊 (Wilson) 提出了MES (最小有效规模) 方法, 用来测定起进入壁垒作用的规模经济。主要度量办法是看占整个行业产出一半的最大厂家的平均规模与相应市场的总产出之比。

(三) 关于企业规模的确定

科斯 (Coase, 1937) 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 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规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会增加。企业通常倾向于扩张规模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一笔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这样企业规模就达到了最佳点。其中, 一家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是由该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要素的能力决定的。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85) 发表的《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从市场的效率角度论述企业规模经济的问题。他认为资本市场有资金的流量调节和提供奖惩激励两项功能。大企业对这两项功能都实行了内部化, 而且其效果可以比市场更好。同时, 企业规模庞大和经营上的过度多样化有可能最终导致不经济, 于是某些大型公司会进行自愿性的股权处理来调整规模。最终, 企业规模逐渐达到动态的平衡, 不需要过多的公共政策对企业的规模进行管制。

巴克利、卡森 (Buckley、Casson, 1985) 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和跨国公司的性质, 探讨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素, 详细分析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卡森利用“信息”统称技术、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他认为, 交换知识产品所有权导致了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较高, 知识的内部化可以促进跨国公司增长和盈利, 可导致企业规模扩大。

(四) 其它对规模经济的探讨

派恩 (Pine, 1993) 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竞争形势的转变, 企业的竞争战略将逐步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 从而实现能同时兼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集成经济。他在《21世纪企业竞争前沿: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开发》中写道:大规模定制模式是对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个别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是企业经营中新的必然趋势, 它能在不牺牲企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下, 了解并满足单个客户的需求。

钱德勒 (Chandler, 1999) 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提出,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实践表明, 对于同一种产品的生产经营, 企业的规模不同, 年均成本水平和收益水平也不同。企业从较小的规模开始, 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扩大规模, 企业的经济收益会相应增加。但是, 在规模扩大的不同阶段, 企业收益增加幅度不尽相同。因此, 企业能否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 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进一步发展, 以及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都非常重要。

(五) 针对具体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的分析

Alhadaff (1954) 研究了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 主要研究方法是将单位成本与银行规模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分析了1938-1953年加利福尼亚州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他是最早把银行按存款规模分为不同组别研究的学者。

Benston (1965) 和Bell (1968)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多元回归法对每一项银行产出的成本进行了仔细分析, 得出的规模经济估计值都在0.93-0.95之间, 这意味着所有银行都存在规模经济。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很有开创性的尝试。

Baumol (1982) 假定成本的增减比例与产出的规模以及构成有关, 并且运用规模弹性 (scale-1asticity) 系数来衡量经济体规模经济性。Benston、Hanweck和Humphrey (1982) 在Baumol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于1982年首次使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Translog Cost Function) 对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回归分析。这种函数将多产品企业的联合生产纳入了考虑范畴, 同时兼顾了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和各个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因变量的影响。这种方法的自变量有明确的经济意义并且容易进行统计, 在此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我国学者对规模经济问题的最新探讨

徐传湛、郑贵廷和齐树天 (2002) 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1994-2000年的经营情况的实证分析, 估算出了各大银行的成本-规模弹性。他们指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不良贷款沉淀以及放款上的所有制偏好等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金融机构成本-规模弹性的重要因素, 而隐藏于它们背后的产权制度安排上的缺陷、金融领域的长期垄断, 以及民营银行的“国民待遇”等问题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杜莉、王峰、齐树天 (2003) 利用中国商业银行1994-1999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 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营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现象。其中,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的程度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同时还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银行内部管理、金融创新及市场结构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因素, 并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进一步改革中的政策建议。

刘宗华 (2004) 采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计算了中国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1994-2001年的成本函数, 并且估计出了各自的规模经济。他认为,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具有规模经济, 在投资上具有规模不经济,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正好与国有商业银行相反。他对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分析更为细致和具体。

四、对研究综述的评论

规模经济性 篇10

关键词:规模经济,规模经营,生产成本

1 引言

随着以均田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效应逐渐释放, 土地细碎化经营、难以与市场接轨、比较效益低下等问题渐露端倪, 关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争论一直存在。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指出, 中国农业并不突出地存在规模经济的问题, 因此认为“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不能成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许庆、尹荣梁, 2010) 。刘凤芹 (2006) 在研究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后得出“大规模土地经营与小规模家庭农户相比并没有显示出可察觉到的全要素节约优势和单位产量优势”。

但持适度规模经营论观点的学者肯定规模经济的存在, 将其作为解决中国农业困境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黄季焜和马恒运指出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是种植规模过小, 因此要降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 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关于我国农业经营的规模经济的存在性, 现有国内外文献大多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估测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 然后根据各产出弹性系数之和来判断 (许庆、尹荣梁, 2010) 。苏旭霞和王秀清 (2002) 用山东省莱西市的农业生产数据, 测算出玉米和小麦的规模弹性分别为1.278和1.268, 意味着粮食生产存在规模经济。而从生产成本角度, 对我国农业经营的规模经济性质的定量研究并不多。其中, 许庆等 (2011) 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104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 研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时得出结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能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另外, Tan et al. (2008) 基于江西省东北部331个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得出结论:每增加一亩水稻种植面积, 能带来1.4%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但是, 关于我国土地经营规模对油菜生产成本影响的定量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 本文致力于在这方面取得进展, 以冬油菜主产区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 通过构建合适的农户模型, 从生产成本角度考察我国农户油菜生产的规模经济存在性, 从而回答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否能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降低这个问题。

本文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第三部分介绍实证研究所使用的计量模型和数据;第四部分给出计量结果;最后是结论与政策含义。

2 相关概念界定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规模经济”的表述为“考虑在既定的 (不变的) 技术条件下, 生产一单位单一的或复合产品的成本, 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 那么就可以说存在着规模经济”。可见, 规模经济讨论产出变动与投入成本之间的关系, 从平均成本下降角度来衡量。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寻找:生产要素投入同比例变化、耕种的土地面积扩大、零散土地改整等三种情况所带来的内部规模经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公共设施、市场集聚、产业关联等规模变动的效益流入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 (蔡昉、李周, 1990) 。

参照许庆等 (2011) 研究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性时, 以土地经营规模代表农业经营规模, 本文中经营规模特指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 (后文中生产规模或种植面积) , 规模经济特指内部规模经济。生产成本则指农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支出 (不包括其间所发生的与直接生产过程无关的期间费用) , 主要包括劳动力、机械畜力作业、种子秧苗、化肥、农药等投入 (李谷成, 2009) 。

3 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3.1 计量模型:生产成本模型

从规模经济的定义出发, 可以根据平均成本是否随着经营规模扩大而下降来判定规模经济性。农户生产油菜的费用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劳动成本, 指雇工和自家劳动投入;二是流动成本, 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和良种等原料投入;三是固定成本, 主要体现在农用机械等固定资产的消耗和折旧。为了分析土地经营规模对油菜单位生产成本的影响, 用种植面积代表土地经营规模, 用单位产品生产总成本代表生产总成本, 用单位产品劳动力支出成本、单位产品化肥支出成本、单位产品农药支出成本、单位产品种子支出成本、单位产品机械支出成本代表上述三类成本, 参照Tan et al. (2008) 研究土地细碎化对江西省水稻生产成本影响时建立的模型, 选取种植面积、户主年龄、户主所受教育程度、从事油菜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家庭背景和农户市场参与度作为解释变量, 利用调整R2和F值从线性和半对数线性两个模型中挑选出最合适的模型 (见表1) 。

除了机械支出成本采用线性模型, 其他各项成本均采用半对数线性模型, 如下所示:MCi=α0i+α1iLand+α2iAge+α3iEdu+α4iSize+α5iBackground+α6iMarket+δi

LNPCi=α0i+α1iLand+α2iAge+α3iEdu+α4iSize+α5iBackground+α6iMarket+δi

其中, MCi表示单位产品机械支出成本, PCi分别表示第i个农户种植油菜的TC (单位产品生产总成本) 、LC (单位产品劳动力支出成本) 、FC (单位产品化肥支出成本) 、SC (单位产品种子支出成本) 、HC (单位产品农药支出成本) , 单位为元/斤;Land表示种植面积, 单位为亩;Age代表户主年龄;Edu代表户主所受教育程度, 用在校受教育年数计量, 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分别计为0、5、8、11、14年;Size代表从事油菜生产的劳动力数量, 单位为人/户;Background为虚拟变量, 代表家庭成员是否有人担任村或村以上干部, 如果有则取为1, 没有则取为0;Market代表农户市场参与度, 采用油菜籽销售数量占油菜籽总产的比重来度量;δi为随机干扰项, 具备古典假设的标准特征;i=1, …, N, N为有效样本容量。

3.2 数据来源和描述统计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24个冬油菜综合试验站对2011年全国冬油菜生产情况的调查, 从2011年12月开始, 2012年1月结束, 在13个省市118个油菜大县, 采用实地访问的方式随机抽样调查了油菜种植农户2138户。调查问卷由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与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研究人员共同设计, 具体指标含油菜种植农户2011年油菜种植面积、生产成本、销售情况、经济效益等。

调查的13个省市分别为安徽、重庆、云南、四川、上海、陕西、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河南、贵州和广西, 其中湖南省户均油菜面积 (4.67亩) 最大, 陕西省为最小 (户均0.49亩) 。13个省市的油菜种植面积占全国油菜种植面积80%以上, 其中湖北省是油菜种植第一大省, 2010年种植面积为1159.70千hm2, 占全国总面积16%左右 (表2) 。

虽然调查农户的总数为2138个, 但若有些调查数据缺失及存在异常值, 则该农户的观察值就被删除, 所以, 在分析中实际使用的观察数具体见表3。可以看出, 在所列的五类成本中, 劳动力支出成本最大 (1.86元/斤) , 其次是化肥支出成本 (0.43元/斤) , 种子支出成本最小 (0.06元/斤) 。

4 实证研究结果

由于所采用的数据为农户一级的调查资料, 考虑到模型的随机干扰项有可能存在异方差, 为了避免用OLS法所估计出来的参数的标准差存在误差, 所以使用Newey-West一致协方差估计对各参数值进行估算。模型回归结果见表4。

各方程均通过了F检验, 调整R2值对于截面数据模型而言, 已经能够说明问题。本文比较关注的土地经营规模 (Land) 对油菜生产总成本有显著负影响, 即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可降低油菜的生产成本, 根据调查数据中生产总成本均值与2010年全国油菜亩均产量来计算, 农户种植规模每增大1亩, 每亩总成本可降低13元。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还能带来劳动力支出成本、化肥支出成本和农药支出成本的显著降低, 其中, 每增加一亩地的经营规模能分别带来2.6%劳动支出成本、2.7%化肥支出成本和1.1%农药支出成本的降低。假定情况相同, 按2010年全国油菜籽播种面积7370千hm2 (1105×105亩) (包括春油菜播种面积, 但春油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很小) 计算, 户均规模增加1亩, 全国油菜生产可节约劳动力成本73872万人, 化肥成本21741万人, 农药成本1154万人。说明扩大户均种植规模从全国层面上来说效益是可观的。

值得注意的是, 农户市场参与度对各项成本有显著的负影响, 即农户生产的油菜籽中用于销售的数量所占比重越大, 生产成本越低。理性经济人均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 市场化程度愈深的理性农户愈会精于成本收益计算, 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愈注重控制成本投入。其中, 市场参与度对劳动力成本的负影响最大, 农户每提高1%的市场参与度, 劳动力成本可降低74.2%。

户主年龄对劳动力成本有显著正影响, 对其它各项生产成本的影响不显著, 这表明与年长农户的经验优势相比, 年轻农户的劳动力强度优势更大, 年老农户的劳动力成本更高;受教育程度变量与各类生产成本的关系表现得不是很稳健, 对化肥成本和农药成本有显著的正影响, 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增加化肥与农药投入。

5 结论与政策含义

模型结果表明油菜生产存在规模经济, 油菜生产规模对油菜单位产品生产总成本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即扩大生产规模能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总成本的降低, 具体而言, 每增加一亩地的种植面积所带来成本降低效应为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成本降低与经济效益提高实质上是一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 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蔡昉、李周, 我国农业中规模经济的存在和利用[J].当代经济科学, 1990 (2) .

[2]李谷成, 小农户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吗?来自湖北省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 (季刊) , 2009 (1) , 103.

[3]李争, 中国油菜生产技术供需的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1.

[4]刘凤芹,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J].管理世界, 2006, (9) , 71-81.

[5]谭淑豪, 现行农地经营格局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 2011 (4) , 75-77.

[6]万广华、程恩江, 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 1996 (3) , 34-35.

[7]许庆、尹荣梁、章辉,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11 (3) , 61-64.

[8]许庆、尹荣梁, 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 (第24卷) , 2010, (4) , 75-79.

[9]苏旭霞、王秀清, 农用地细碎化与农户粮食生产——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4) , 23-27.

[10]约翰.伊特韦尔、莫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E-J[M].经济科学出版社.

摒弃一味追求规模经济的恶习 篇11

为什么市场规模的神话迷惑了所有人,从强盗到资本家,再到你的老板都未能幸免呢?

通用电气被认为是世界上较为盈利的公司之一。自1980年以来的利润增长曲线像喜马拉雅山一样一路攀升。但是,它公开发表的公司目标不外乎两种,要么成为某项业务数一数二的公司,要么就是完全退出某项业务。

直到今天,人们对通用电气的业务模式都存在着很深的误解。通用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永恒的方向:可持续的、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资产回报。它的市场份额分析只是决定投资方向的一把标尺,而不是一项决定公司策略的指导性原则。

事实上,杰克·韦尔奇对通用的真正贡献,是将其由一家市场份额为导向的公司转变成为一家以利润为导向的公司。研究一下韦尔奇的领导方式,将会有助于你的公司也走上同样的利润之路。

不过,还是有人会说,在高科技和信息时代,公司需要把目光盯在市场份额上。最为经典的例子是电话:如果能和你通话的人数越多,那么电话对你的价值就越大。E-mail、短信息、手机、传真机、文字处理软件,甚至信用卡,莫不如此。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分析师们称之为“市场份额狂热症”的东西达到了如此登峰造极的程度?使得公司高管、企业家和投资人心甘情愿地掏出大把的钱来追求市场份额,甘愿忍受巨额亏损或者利润暴跌也要维持市场份额。

规模经济真的有效吗?

多数公司的管理层费尽心思扩大市场份额,并认为规模经济随之而来。曾经担任哈佛商学院教授的杰克·海伊说:“他们以为市场份额是获得规模经济的手段。其实不是。”

而且,规模经济还有一个人们很少谈到的方面,经济学家称为“规模不经济”。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会增加管理人员,增加其他开支,如开办新工厂,提高培训经费,偿还更多的债务。结果,在某些市场中,管理费用过高,难以为继。只有利润保持不变,更高的市场份额才会产生更高的收益。有时,如果公司在市场上无度扩张,利润就会越难保持。

另外,管理者经常会忘记比较优势和价格规律。总有一些市场,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有竞争力。为了攫取10%的市场份额不惜降低价格,这种举措可能引发已有的30%市场上的降价要求。而且,在既有的30%市场中,总有那么的一些客户,公司保住他们的成本高于其本来的价值。所以,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只能意味着利润的降低。

戴姆勒·克莱斯勒狂热地追求市场份额,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致使许多高级经理人纷纷离职。正是这些明星经理人曾经创造了让行业排名第三的克莱斯勒实现销售利润第一的业绩。但他们在被来自德国的汽车公司收购之前纷纷离职,甚至被誉为“汽车天才”的传奇人物鲍勃·卢茨在公司合并不久后也离开了心爱的克莱斯勒。

事实上,合并之后的3年,原来的管理团队走得一个不剩。由于合并后公司规模陡然增大,很多决策权都转移到了德国斯图加特的高级管理人员手中。就像美国管理人员被派驻在越南的经历一样,他们往往要等待数周才能从遥远的总部得到一个决策的反馈,越来越多的案头工作让他们不堪其烦,于是他们唯有寻找新出路。

但自始至终,戴姆勒的管理层还是信心十足地谈论市场份额与规模经济。在收购克莱斯勒和认购三菱汽车的部分股份之前,戴姆勒自身的盈利情况相当不错。但到了2001年,只有挂着梅塞德斯·奔驰牌子的汽车能赚钱。

事实上,导致戴姆勒高层人才出走的部分原因正是合并后的公司规模过大,过分地追逐庞大的市场份额。克莱斯勒未能快速地降低成本,而且无法根除源自底特律的,诸如支付回扣等一系列刺激销售的陋习。所以,客户们早就习惯了按兵不动,坐等优惠政策,消费者的需求也很难预测,公司不得不掏钱贿赂客户,致使公司利润减少。

而克莱斯勒留下来的管理者们决定制定一个更高的市场份额目标。公司原来的市场份额大约为14%,新目标是,到2005年将市场份额增加至20%。

没多久,购买市场份额的计划就耗费了大量资金。有时,克莱斯勒每销售一辆汽车,就要支付高达3000美元的销售奖励。2001年第一季度,克莱斯勒的市场成本在营收中的比重就达到了21%,远远高于2000年第一季度的13.3%。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哲根·史瑞普发誓不惜代价保住在美国14%的市场份额。那时,克莱斯勒的巨额赤字压垮了这家世界性的汽车制造商,公司被爆出了巨额亏损。

盛田昭夫的一意孤行

20世纪50年代中期,索尼公司试图借助其研发的全球首台晶体管收音机TR-55扬名立万。索尼知道若要将公司做大做强,就要完全仰仗于这个微型收音机的命运了。

在走到这一步之前,索尼克服了重重困难。日本通产省权势很大,它的部长们听说索尼制造收音机的计划后都嗤之以鼻。索尼要求转移部分日元到境外向美国无线电公司申请收音机技术许可证,一开始就遭到了通产省的拒绝。当时,晶体管技术本身是很难攻克的,全球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生产足够多的、有质量保证的晶体管来进行工业化的收音机生产。小型收音机更是闻所未闻。

1955年,索尼创始人之一、后来成为公司首席执行官的盛田昭夫被派往纽约。随他同行的是一批收音机以及对公司业务的紧迫感。

很快,盛田昭夫就面临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宝路华手表公司的一家销售代理商看到了这种新型收音机,向盛田昭夫发来一份10万部收音机的订单。这份订单的价值大于索尼1955年所有的市场资本。可他们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收音机要打着宝路华的名字出售。代理商说:“我想你肯定能理解。这里没人听说过索尼的名字。”

如果盛田先生接受了这个条件,就永远都不会有人听说过索尼了。索尼所有的努力就只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只会使宝路华的牌子越来越响。

还有一个问题是:索尼每个月只能勉强生产10000台收音机,如果接收了这个订单,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利润就会下降,甚至降为零。接受订单意味着索尼需要雇用更多的工人,投入更多的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设备,供货成本会增加,生产线改造费用很昂贵,运输及库存成本会提高。这样一来,索尼虽然能够赢得市场份额,但是可能没有利润可言。

盛田先生发电报征询公司董事会的意见。董事会意见坚定,再三强调要把订单拿下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颇具争议,他自作主张地拒绝了这份订单。“这绝不是盛田先生最后一次违抗董事会的意见。”约翰·内森这样写道。内森制作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并且用文字详细介绍了索尼公司的发家史,文字的长度几乎是一本书。盛田先生要的是有利润增长,以及如何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而不是为别人生产加工电子产品。

事实证明,盛田先生的一意孤行是值得的。索尼很快成为收音机行业的领头羊,随后又占领了电视机等其他电子产品的市场。今天的索尼电子产品在全球的销售额达到650亿美元,仅比日立的670亿美元少一点,位居第二位。单是索尼这个品牌的价值就高达160亿美元。盛田先生大胆拒绝宝路华订单的行为永远都有借鉴意义。

或将客户抛在脑后

扩张市场份额意味着要拉拢更多的顾客,或促使已有顾客购买更多的产品。可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公司将客户服务抛在了脑后,只是一味地追求市场份额呢?

看看宽带制解调器市场的情况吧。人们可以利用宽带调制解调器实现网络数据的高速传输,从此之后再不用为了浏览网页而等得心急如焚了。只要你轻点鼠标,宽带调制解调器就使得网页瞬间在屏幕上出现——打开一个新网页就像换个电视频道一样方便快捷。

但是有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申请使用宽带调制解调器的用户越多,网速就会越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网络运营商忙着注册用户,根本没有时间增加新节点来满足用户需求。每个节点上的用户越多,服务就会越慢。用户太多的话,宽带调制解调器就比传统的、以56K速度缓慢爬行的电话拨号上网速度还要慢。宽带调制解调器的优势不能得到发挥,但是网络公司仍旧忙着招揽顾客,对此无暇顾及。

相信很多顾客都有过与维吉尼亚州的大卫类似的经历:他和琼斯交互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有关宽带服务的协议,由于网速很快,大卫向朋友们大肆炫耀,并鼓动大家也安装一个。大卫成了宽带调制解调器的热心宣传者。后来,大卫发现网速越来越慢,尤其是在上网高峰期,网速看起来还没有他原来用电话拨号上网速度快。于是他又给每个人写邮件。邮件的内容是什么?“忘了宽带调制解调器吧,根本就没用。”

如果有人一提到宽带,大卫立马就会讲起自己的遭遇。他取消了宽带服务,说即使网络公司增加容量,保证相当快的网速,自己也不会再申请使用了。大卫觉得自己被网络公司愚弄了。

网络公司失去了一位曾经非常积极的顾客,而且可能永远失去了;不仅如此,公司还失去了很多潜在顾客,如那些听了大卫的话也对服务失去信心的大卫的朋友们,以及通过他的朋友们一传十、十传百。因为过于看重市场份额所带来的短期利益,而失去了巨大的潜在商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规模经济性 篇12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理论分析

(一)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本概念

规模经济 (Economics of Scale) 又称“规模利益” (scal merit) , 通常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平均成本长期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费用是越来越少。

范围经济 (Economies of Scope) 是与规模经济是有一定联系的一种概念, 范围经济就是联合生产模式下的经销经济, 就是我们长期经营一种产品的效益扩展到我们销售多种产品, 产生多种效益的一种渠道, 也就是说, 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 这样就产生了范围经济。

(二)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关系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没有区别的,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产品总量在增加的前提下, 但生产的平均成本趋于下降, 但也不都是一样的, 规模经济是拿企业中一种产品进行考虑, 主要是分析这种产品总量在增加的前提下, 平均成本是否在下降。而范围经济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对企业所有产品而言, 所有产品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 平均成本是否下降。

(三)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银行业务水平的一个标准, 在人员数量与机构网点不断增多的情况下, 我们的运营成本是否在下降, 也就是说我们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 银行的相对成本是否在降低, 单位的效益是否有所提高, 规模经济不是越大越好, 必须在一定量的前提下, 质上有一定的提高。

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是指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 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我们在经营多种品种的前提下, 我们运营成本在增加, 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扩大, 但是要看我们的平均运营成本是否在降低, 商业银行的效益是否越来越好, 现在的商业银行要想长期有更好的发展, 其业务范围要越来越广, 经营的领域要多元化,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必须由专业化向综合经营领域扩展, 经营的理念要有所转变,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二、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方法

(一) 银行业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在我国对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实践能力一定要强。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一定成效, 国内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了研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

(二) 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中的函数选择

1. ICobb一Doug!as (CD) 成本函数

在早期的研究中, Benston (2965, 1972) , Belland M呷hy (1965) 应用对数线性CD成本函数来研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如果我们定义c为总成本, q为产出数量, w为劳动价格, r为投入实物资本价格, CD成本函数的表达式形式如下:

2.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其定义如下:

三、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模型设计

通过市场调研, 调研多家商业银行, 利用数学公式建立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设计模式, 如下面公式:

其中Tc为银行总成本、Y1为银行存款、Y2为银行贷款、Y3为投资、Wl为劳动力和资金的平均价格、W2为资本的价格;

总之, 从货款的来源看, 各种银行都存在范围经济, 货款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 大的方面说, 国有的各个商业银行不如私有的各个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做的活、效益好, 国有的银行缺乏机动性, 货款周期长、速度慢。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 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上有了更多的定价权, 这样一些小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其发展态势更好, 现在出现不少小额货款公司, 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补充, 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做出很大贡献。

摘要:中国银行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银行产业发展的态势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范围内,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一定的联系, 也有一定的制约, 本论文从基本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的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金煦皓.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川[D].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7.

上一篇:中国兔的文化意义下一篇:外贸软件实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