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技术管理规定(通用8篇)
合肥技术管理规定 篇1
合肥市技术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均应符合本规定,临时建设、个人自建房除外。
第二章 建设用地
第三条 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R—居住用地;
(二)C—公共设施用地;
(三)M—工业用地;
(四)W—仓储用地;
(五)T—对外交通用地;
(六)S—道路广场用地;
(七)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八)G—绿地(公共绿地、公园绿地);
(九)D—特殊用地。
第四条 居住用地(R),指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居民居住生活聚居地用地(商品住宅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R01)、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和公共绿地(R04)。
(一)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高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的用地;
(三)三类居住用地(R3),指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与其它用地有交叉的用地。
第五条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级及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小区级、组团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容纳除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外的各种贸易公司、商社及其咨询机构、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及其它各类公司的办公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旅馆、招待所、度假村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独立地段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中小学用地(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寄宿制高级中学等学校用地)、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
第六条 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办公用房、少量非经营性宿舍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不包括职工住宅用地,该用地应归入R。
(一)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七条 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八条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供热和加油(气)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
(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冲洗站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
(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水污水中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六)殡葬设施用地(U6),指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存放处和墓地等设施用地;
(七)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9),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九条 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游乐功能为主的归入C3;
(二)生产防护绿地(G2),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第十条 对外交通用地(T),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第十一条 道路广场用地(S),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
第十二条 特殊用地(D),军事、保密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第十三条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
(一)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符合经
批准的详细规划规定;
(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本规定之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以下简称《表一》)进行适建性划分和使用;
(三)需改变已经批准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性质和适建范围,应编制调整规划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获准后方可执行;
(四)成片开发建设的居住区用地,应按规范要求首先做好四类用地平衡;
(五)不宜在底层为大型商业、农贸市场的建筑上建设居住建筑。严格限制底部小型商业上部住宅、办公建筑。
第十四条 合肥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按批准的总体规划执行。
第十五条 毗邻城市道路、河道两侧进行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代征、代拆上述道路、河道中心线一侧内的用地和建筑(其中应包括与道路、河道配套的绿化带)。
第三章 建筑容量
第十六条 新区建设、旧区改建应成片开发,不宜零星建设。
第十七条 成片开发建设(新区)的居住用地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建筑密度、容积率按净指标与用地平衡指标换算。
第十八条 其他各类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之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执行。
第十九条 单个建筑基地的具体建筑容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现状周边情况、区位、交通、环境和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但不应超过控制指标的30%。
第二十条 《表二》适用于类型单一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二十一条 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
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应独立建设:
(一)低层居住建筑10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高层公共建筑3000平方米。
第二十三条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条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 第二十四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除特定必须的公共配套设施外,不宜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第二十五条 建筑基地在核定指标之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奖励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应不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
核定建筑容积率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表二》和本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二十六条 因公共交通需要,建筑之间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廊道净宽度不宜大于6米、廊道下净空高度应不小于5.5米,城市支路上穿越跨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廊道下,净空高度应不小于4.6米;
(二)廊道内应不设置商业设施。
凡符合前款规定的廊道,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范围。
第二十七条 建设项目为旧区改建(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经济适用房等,在满足建筑退让及间距规定的前提下,其建筑容量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地环境条件合理确定。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二十八条 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方案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间距、日照等标准。
第二十九条 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通风、采光、抗震、消防等因素确定。多、低层建筑通过正向获得日照,遮挡建筑为多、低层建筑的,应采用间距系数法计算建筑间距且按最不利点确定,不适用日照分析法。 第三十条 受遮挡建筑为违法建设、临时建设,其日照(间距)不予考虑;规划确定待改造区域内的建筑物,其日照(间距)可不予考虑。
第三十一条 住宅建筑应确定一面作为主朝向,其他朝向为次要朝向,次要朝向可不考虑其日照要求。在不影响相邻单位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可增加另一主朝向。主朝向的采光窗所在的墙面为日照计算墙面。
有日照需求的建筑不宜东西向布置。
第三十二条 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且受遮挡建筑为住宅时,应对受遮挡的住宅进行日照分析,并应结合本章相关规定确定建筑间距。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见附录三。
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应当对提供的日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相关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控制;大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两幢建筑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
第三十四条 多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平行布置时:
1、南北向或南偏东(西)15度(含15度)范围内的平行布置住宅,且南侧建筑高度在18米以下的(含18米),其建筑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3倍(旧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为1.2倍);南侧建筑高度超过18米,其建筑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6倍(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为1.23倍)。
2、南北向的南偏东(西)15度至45度(含45度)范围的平行布置住宅,
其建筑间距可按第一款规定进行方位间距折减,折减系数为0.9。
3、东西向(含东偏南、偏北45度范围内)平行布置且东西向采取日照的住宅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且应不小于13米。
(二)垂直布置时(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
1、南北向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应不小于13米; 2、东西向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6倍,且应不小于13米。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最小处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9倍,且应不小于13米。
第三十五条 高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平行布置时:
1、朝向为南北向或南偏东(西)45度(含45度)范围内的高层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30米(旧区改建为24米),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建筑正向重叠长度为30米(含30米)以内的,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
建筑正向重叠长度为30-40米(含40米)的,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倍;
建筑正向重叠长度大于40米的,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 2、东西向或南偏东(西)45度至90度范围内的高层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应不小于24米。
(二)垂直布置时(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
1、两幢建筑南北方向垂直布置时(T型或倒T型),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应不小于24米;
2、两幢建筑东西方向垂直布置时(H型或半H型),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25倍,且应不小于18米。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可按正向投影平均距离计算间距,最小处间距不宜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3倍,且应不小于24米。
第三十六条 低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平行布置时:
1、南北向或南偏东(西)45度(含45度)范围内平行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35倍,且应不小于8米;
2、东西向或南偏东(西)45度至90度范围内平行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且应不小于6米。
(二)垂直布置时(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南北向间距应不小于8米且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东西向间距应不小于6米。
(三)即非平行又非垂直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且应不小于8米。
第三十七条 低层住宅与多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遮挡建筑为低层建筑的按低层住宅间距执行;
(二)遮挡建筑为多层建筑的按多层住宅间距执行;
(三)低层住宅与其东、西侧多层住宅垂直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6米,相对墙面均开窗间距应不小于8米。
第三十八条 高层住宅与多、低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的按高层住宅间距执行;
(二)遮挡建筑为多层建筑的按多层住宅间距执行;
(三)高层住宅与南侧多、低层建筑的间距应不小于13米;
(四)两幢建筑互为遮挡建筑时,分别计算间距,取较大值。
第三十九条 住宅建筑山墙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多层住宅之间不宜小于6米;
(二)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满足消防间距要求,不宜小于13米,不得小于9米;
(三)高层与高层之间应不小于13米。
第四十条 非住宅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高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应不小于18米;东西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25倍,且应不小于13米;
(二)高层非住宅建筑与多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13米;
(三)多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6倍,且应不小于10米;多层非住宅建筑东西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且应不小于10米;
(四)低层非住宅建筑与高、多、低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按消防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不宜小于6米;
(五)其它形式布置的非住宅建筑间距,非住宅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规定控制。
第四十一条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布置住宅南侧,或位于东西向(偏东西)布置住宅东西侧的,其间距按住宅间距执行;
(二)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布置的住宅东、西侧的: 1、建设多层建筑时,应满足消防间距,且应不小于6米;
2、建设高层建筑时,除应满足住宅规定日照要求外,且应不小于13米。
(三)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北侧的,按非住宅建筑间距执行。
第四十二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校教学楼、老年公寓,与相邻建筑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少于2小时(南北向平行布置的多层建筑不宜小于南侧多层建筑高度的1.5倍)。 第四十三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贴建的,必须满足居住建筑规定日照要求,其建筑按整体建筑综合考虑,且与居住建筑贴建的墙面离住宅窗户8米范围内不应开窗。
四十四条 受遮挡含居住的综合楼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住宅的建筑间距执行,受遮挡部分在计算与遮挡建筑间距时,可扣除非住宅部分层高度,但扣除后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第四十五条 上述建筑间距系数适用于无地形高差布置的建筑,对有地形高差的建筑间距,应将其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高度。
第四十六条 高、多、低层、退台等组合建筑间距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已注明不能满足规定日照要求的房屋,不宜作为商品住宅出售(分配)。确需出售(分配)的,建设单位在销售(分配)时
应向购房户(分配的住户)书面说明。
第五章 建筑退让
第四十八条 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及电力线保护范围等边侧的民用建筑,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文物保护、风景旅游、市政管线、消防环保、抗震、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有关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第四十九条 相邻东西边界处,不宜布置东西向建筑。
由高、多、低层等组合建筑及退台建筑的退让,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但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时按最高类别执行。
第五十条 多(低)层建筑退让用地南北边界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满足相邻用地现状建筑和已批准的规划建筑规定日照间距。
(二)南北向布置的多(低)层建筑退让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退让北界距离应不小于该建筑与边界北侧多(低)层建筑规定间距的三分之二,且应不小于8(3)米;
退让南界距离应不小于该建筑与边界南侧建筑规定间距的三分之一,且应不小于4(2)米。
(三)南北向的南偏东(西)15度至45度(含45度)范围内布置的住宅退让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退让北界距离按退让建筑物中心线取平均退让值满足规定间距的三分之二,且平均退让值应不小于8(3);
退让南界距离按退让建筑物中心线取平均退让值满足规定间距的三分之一,且平均退让值应不小于4(2)。
(四)东西向布置的多(低)层建筑退让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退让北界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0.5倍;且应不小于6(3)米,居住建筑应不小于8(3)米;
退让南界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0.25倍;且应不小于3(1.5)米,居住建筑应不小于4(2)米。
第五十一条 多(低)层建筑退让用地东、西边界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南北向布置的多(低)层建筑退让距离应不小于该建筑与其东、西侧建
筑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且应不小于5(3)米;
(二)东西向布置的多(低)层非居住建筑,距其东、西边界距离应不小于自身建筑高度的0.6倍,且应不小于12(6)米;相邻单位为现状永久性非居住、教育、卫生建筑时,最小值可为6(3)米;
(三)东西向布置的多(低)层居住建筑,应不小于自身建筑高度的0.8倍,且应不小于12(8)米。
第五十二条 高层建筑及锅炉房、变电所、加油站、厂房等特殊功能的建筑(构筑)物在退让其用地边界时,除应退让规定间距外,还必须承担由其产生的规定间距。
加油站周边无现状建筑物时,退让用地边界可按三级站油灌区不小于6米,二级站油灌区不小于9米执行。
第五十三条 南北向布置的高层建筑退让边界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边界外侧有现状(规划)建筑的退让,按现状(规划)相关间距执行,且满足第五十二条规定,且平均值如下:
退让北界应不小于20米;
退让南界应不小于10米,旧区改建应不小于8米;
退让东、西界应不小于8米,旧区改建应不小于6.5米。
(二)边界外侧尚无现状(规划)建筑的退让,除满足前款要求外,还应根据日照分析结果确定。
(三)日照分析的北影响线按下列规定控制:
1、北界外侧现状和规划用地性质均为居住、教育、卫生的,根据现状和规划居住、教育、卫生建筑位置确定;
2、北界外侧尚无现状建筑且规划用地性质为居住、教育、卫生的,应按平均距边界10米执行;
3、北界外侧规划用地性质为非居住、教育、卫生的,宜按平均距边界20米执行,对采光通风无要求的可不限;
4、与北界外侧用地同步规划的可按规划方案执行。
第五十四条 东西向布置的高层(非)居住建筑退东西边界平均距离应不小于自身建筑高度的0.15倍,且应不小于15(10)米;边界外侧为非居住、教育、卫生建筑用地的,可不小于10(7)米,但均应满足第三十五条和消防间距规定要求。
第五十五条 建筑退让边界特殊情况下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与用地边界退让距离不规则时,高(多)层建筑退让边界平均距离应达到规定值要求,但最窄处的最小值不得小于5(3)米;
(二)用地边界既非东西又非南北的,用地边界走向小于45度的,参照南北向退让标准执行,大于等于45度的,参照东西向退让标准执行,但正向退让距离应不小于南北与东西向退让距离要求;
(三)在不影响边界外侧用地单位使用功能和退让距离满足最小值前提下,建筑退让距离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五十六条 地下建筑离用地边界距离不宜小于地下建筑埋置深度(自室外地平面至地下建筑底板的距离)的0.7倍。按上述距离要求退让相邻用地边界确有困难的,其距离可适当缩小,但应不小于3米,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
沿城市道路两侧,地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应不小于8米。沿路地下建筑退让小于主体建筑退让的,其顶面标高应设在地面正负零以下。
第五十七条 建筑退让道路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下表所列值:
注:h——建筑高度。
(二)后退计算点为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最外墙面线。
(三)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业设施(单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及以上、总营业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及以上的)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30米;红线外有绿线控制的,且后退绿线距离应不小于20米。
(四)主次干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后退道路切角线的距离应按主要道路要求,并宜增加5米执行。
(五)高、多、低层组合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必须按主体(最高类别)建筑退让标准执行。
(六)旧区改建,在满足消防和交通要求前提下,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可适当减小,但应不小于下一级的退线要求。
(七)建筑与城市道路非平行布置的,退让距离可采用平均值,但最小处应不小于下一级退线要求。
(八)商业步行街、小街巷两侧的建筑,退让距离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但不得逾越道路红线。
(九)严禁建筑的雨蓬、基础、台阶、围墙及其附属设施逾越道路红线。 第五十八条 建筑后退铁路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高速铁路两侧建筑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应不小于50米;
(二)铁路干线两侧建筑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应不小于20米;
(三)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建筑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应不小于15米;
(四)铁路两侧围墙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应不小于10米,围墙高度应不大于3米。
第五十九条 建筑后退电力线的距离应满足电力设施保护有关规定,并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一)在电力线保护区(高压走廊)范围内不应新建建筑;
(二)建筑距各级电压架空线路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宜小于以下规定: 1-10KV 5米; 35-110KV 10米;
150-220KV 15米; 330-500KV 20米。
第六十条 建筑后退蓝线、绿线的距离,除退红线距离应大于第五十七条规定要求,且满足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高度在24M(含)以下的,后退距离应不小于5米;
(二)建筑高度在24M-100M(含)的,后退距离应不小于10米;
(三)建筑高度在100M以上的,宜适当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酌情确定。
第六十一条 在村镇、城镇范围以外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除规划另有规定外,隔离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如下:
(一)高速路、国道两侧各不宜小于50米;
(二)一级公路两侧各不宜小于20米;
(三)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两侧各不宜小于10米;
(四)公路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应新建、改建、扩建建筑,但可耕种或绿化。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道等;
(五)沿穿越村镇、城镇的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可按村镇、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后退公路隔离带的距离应不小于5米。
第六章 建筑高度
第六十二条 建筑的高度必须符合建筑间距退让、日照、消防、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应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六十三条 机场、气象台等设施周围、微波通道范围内新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等规定。
第六十四条 在文物、建筑保护单位、风景区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暂无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做视线分析,确定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
第六十五条 鼓励沿城市快速路及主、次干路两侧建设高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应保证建筑型体比例协调,保持良好的城市天际线。沿城市快速路及主、次干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除满足有关规定外,其控制高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宜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
(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宜按下式控制:A≤L(W+S)。
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即45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建设用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道路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
第六十六条 建筑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直接临接广场、河道的,其高度可适当提高。
第七章 绿 地
第六十七条 各类建筑基地内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区绿地率应不小于40%;
(二)工业、商业、金融、仓储、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绿地率不宜小于20%;对有大气、噪音污染的厂矿企业单位,绿地率应不小于30%;
(三)机关团体、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卫生、科研院所、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宜小于35%;
(四)属于旧区改建,绿地率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5个百分点。属于风景区周边控制范围内的,绿地率应提高5个百分点。
第六十八条 产生有害性气体及污染物的工厂及垃圾处理厂,应按相应的专业规范要求设置卫生防护林带。古树名木周边宜留出应不小于20米的保护绿地。
滨临水体的绿带应结合地形与岸线设计,形成有滨水特色的景观绿带,并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透景线,有机地组织水体、绿带景观。
第六十九条 新建居住区的公共绿地,采用分级设置的原则。
(一)组团级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总用地面积的4%,且应不小于0.5平方米/人;小区级(含组团级)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总用地面积的7%,且应不小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级(含组团级和小区级)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总用地面积的10%,且应不小于1.5平方米/人;
(二)每块集中绿地面积应不小于400平方米,宽度不得低于8米,且必须满足应不小于三分之一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其中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总绿地面积的70%;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应不低于相应指标的70%;
(三)鼓励居住区公共绿地向公众开放;
(四)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共绿地或绿化隔离带,不在建筑基地范围内的,不应作为小区集中绿地计算。
第七十条 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应严格
控制,不应挪作他用。确因特殊需要,需要改变其用地性质的应严格按有关规定报批。城市绿线范围内,不应建设与绿地规划无关的项目。配套附属建筑应以低层为主,管线工程必须埋地建设。
第七十一条 鼓励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垂直与平面相结合的绿化。
(一)屋面(含架空层、半地下库房)绿化面积(每块面积应不小于100平方米)可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计入绿地率。其折算公式:F=M×N。公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N—有效系数(见下表)环城公园范围内可适当放宽要求。
(二)确能保证公众可达性的屋顶绿化,可酌情提高核算指标,h≤1.5且具有可达性的屋顶绿化可计入公共绿地面积。
(三)地面停车位应增加树阵式绿化,必须设置雨水渗透设施。
(四)绿地内不透水硬地不得超过10%,透水绿地式停车并有树阵式绿化的可计入绿地率。
第八章 建筑停车及地下空间
第七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及居住区,必须配置相应的停车位。 不同性质类别建筑(群)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指标按本规定之《表三》执行(本表停车位指标不包括单位拥有的专业车队所需机动车停车位)。
廉租房不配置停车位指标,在廉租房小区主入口处宜安排适当的访客临时停车位。综合建筑的停车位指标按本规定之《表三》所列不同性质类别的建筑分项累计计算。统一规划建设的建筑群,各建筑配建停车设施的设置标准必须与其规模、性质相对应。在符合本标准规定的配建停车设施总指标的前提下,可统一安排,合理布置。
建筑按配建指标计算出的车位数,尾数不足1个的以1个计算。 第七十三条 停车位面积应按以下确定:
小型汽车露天停车场 25~30平方米/车位;
小型汽车室内停车库 30~35平方米/车位;
小型汽车路边停车带 16~20平方米/车位;
多层机械式停车应按产品样本和设计图纸核算;
摩托车停车位 3~3.6平方米/车位
自行车停车位 1.5~1.8平方米/车位
机动车停车位控制指标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按下表换算:
第七十四条 鼓励地下停车及立体停车。居住区应优先考虑地下停车,地面停车率不宜大于25%,地面停车不得占用小区公共绿地,鼓励采用居住区内外环停车方式。办公停车应充分利用地面空间,地面停车率不宜小于25%,鼓励结合绿化采用树阵式停车。
第七十五条 建筑的使用性质发生变化时,必须按其使用功能,依照本规定重新配置停车位。
第七十六条 停车场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和城市道路,宜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交角不宜小于75度。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要求,宜右进右出。 第七十七条 建筑基地应向次干道、支路设置开口,不宜向主干道设置开口,禁止向快速路设置开口。
第七十八条 各类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距相邻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红线交点,不宜小于50米,距桥、隧道的起坡线距离不宜小于50米(交口视距切角线控制要求见附录二)。
第七十九条 地下空间利用应与地面建筑、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管网、地下文物及其它地下构筑物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鼓励同一街区内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按规划进行互通设计。
地下通道的设计应与地上、地下建筑密切配合,出入口应安排人流集散用地,其面积应不小于50平方米。
第八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下列建设项目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
(一)铁路客货站场、公路客货站场、客货运码头、公共汽车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大型加油站、公交枢纽、大型城市交通设施等;
(二)在城市主、次干道上施工并对交通有严重影响的市政工程项目;
(三)各类需封闭道路的工程项目;
(四)各类大型市场、商场、物流中心;
(五)在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路两侧、主次干道交叉口四周、城市出入口道路等道路交通压力相对较大的区域;
(六)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含高层居住)或建筑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的居住区;
(七)其他对城市交通有严重影响的建设项目。
第九章 建筑景观
第八十一条 鼓励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广场、绿地、通道、核定指标以外停车场(库)等供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其奖励标准参照第二十五条执行。
第八十二条 市区主次干道两侧、沿河湖水系、风景区周围建筑(含新建及改造)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主干道两侧不宜建设居住建筑,确需建设的,其立面按公共建筑要求处理,不设置外凸式阳台(包括外封闭式),阳台、雨篷、凸形封窗不宜突出建筑控制线;
(二)沿路建筑空调器室外机及附属设施必须统一隐蔽设置;
(三)太阳能热水器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四)沿路建筑附着商业招牌、广告必须统一设置;
(五)建筑色彩的主色调应符合规划要求,鼓励使用原质材料色彩。
第八十三条 建筑与城市道路红线之间不应设置锅炉房、厨房间、污水池等有碍城市景观、市容卫生的附属设施。配、变电室、泵房宜布置在地下室或底层,确需独立设置的,要根据消防、噪音、间距等规定进行布置,其外部形象应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围墙应采用透空式设计。
第八十四条 鼓励建筑群体组合空间环境设计。新建低、多层住宅应采用坡顶屋面,高层建筑顶部必须对视景与夜景作重点设计。鼓励屋顶绿化。
第八十五条 限制沿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建设小型商业设施,大型商业设施除外。鼓励沿支路建设商业设施,鼓励建设商业内街。
(一)带状商业设施(总体长度与平均进深比大于3:1的)允许建设长度占其所临道路长度的比例,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根据该道路的性质分别控制为:
(二)沿城市次干路和支路的商业设施为内街形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酌情提高其长度占其所临道路的比例;
(三)沿街商业设施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大于规定距离2倍以上的,可不纳入上述计算范围。
第八十六条 沿街建筑室外装修应满足下列规定:
(一)应满足城市色彩控制要求,不应为突出自身而使用刺激性色彩或擅自改变原有建筑色彩;
(二)沿街建筑立面装修不应增设突出建筑的立柱、台阶等;
(三)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上不应作悬挑装修;
(四)室外装修不应增加使用面积,屋顶装修应符合有关间距、景观等的规定。 第八十七条 设置城市雕塑应按照城市规划实施,雕塑选址不应影响城市交通和交通视线,方便公众观赏。交通性广场不宜设置城市雕塑。雕塑和小品设计应考虑设置环境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尺度、色彩、质感等因素。
第八十八条 设置广告、招牌、指示牌应当遵循安全、美观的原则,并应符合建筑交通、消防、通风、采光安全等要求,空间造型应与环境相宜。
(一)道路红线内悬挑的灯箱、广告、招牌与人行道的净空应不小于3米
(二)与人行道垂直方向立柱布置的,其净空高度应不小于2.5米,总高度不大于3.7米;不应侵入车道;立柱不应影响行人交通;
(三)沿道路布置的落地灯箱、广告、指示牌,宜沿道路侧面平行布置,并压缩占道路横断面的宽度;
(四)在道路交叉口和绿化隔离带内不应设置影响交通视线的灯箱、广告、招牌、指示牌,主、次干道两侧严禁设置影响行车安全的闪烁照明;
(五)城市纪念性建筑、教育设施、政府行政用地、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应设置商业性广告,住宅建筑上不应设置广告牌。
合肥市深基坑工程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深基坑工程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在建工程及相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安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的基坑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
本规定所称深基坑工程,包括基坑(含边坡)支护结构、支撑体系、地下水处理和土方开挖等内容。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深基坑工程前期准备、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检测、监测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四条 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是本市深基坑工程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各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具体负责所辖区域内深基坑工程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为加强深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含监测)方案和施工方案应当经专家评审,其中,设计(含监测)方案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施工方案由施工单位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深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评审过程由直接负责监督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进行监督,通过评审并经修改完善的方案报送工程所在地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并由监督机构报市建委备案。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深基坑工程,由监督机构报请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评审过程进行监督。
(一)开挖深度超过8米或者地下室二层以上(含二层)的深基坑工程。
(二)深度虽未超过8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比较复杂及工程影响重大的深基坑工程。
第六条 市建委负责建立全市深基坑工程评审专家库。评审专家从专家库中抽取产生。评审专家组成员应当由5名及以上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应当对设计(含监测)、施工方案作出明确的结论意见。
第二章 深基坑工程的报建与许可
第七条 深基坑工程必须在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将深基坑工程进行招标,深基坑工程招标时,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深基坑工程,必须依法发包给具有一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并具有相应作业能力的施工企业承担。
(一)开挖深度超过8米或者地下室二层以上(含二层)的深基坑工程;
(二)深度虽未超过8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比较复杂及工程影响重大的深基坑工程。
对上述条件以外的深基坑工程,必须依法发包给具备二级及以上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并具有相应作业能力的施工企业承担。
第九条 建设单位应将评审通过的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图纸报审图机构审查,审查合格后方可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书。
第十条 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在审核发放施工许可证时,应当对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含监测)方案和施工方案是否具有安全施工措施进行程序性审查,对未经专家评审通过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时,除按规定提交有关文件外,应同时提交深基坑工程设计图纸、深基坑工程专家评审意见、施工图审查机构出具的审图意见以及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和总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深基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第十二条 未在本市范围内应用过的深基坑设计、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应结合合肥市具体地质情况,须经过市建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通过后方可在我市试点应用。
第三章 前期准备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是深基坑工程建设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测等单位在按照各自职责和合同约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勘察前对深基坑附近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现状,以及同期施工的相邻建设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资料应及时提供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测等单位,并承担因提供资料不全或不准确而造成事故的相应责任。
前期的调查范围从基坑边线起,向外至少延展到基坑开挖深度3倍的范围为止。
对其它可能受影响的相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也应作好检查;对可能发生争议的部位应拍照或摄像,布设记号,并作好记录。
第十五条 深基坑工程相邻有多项建设工程相继施工时,各相关建设单位要采取措施,共同做好协调、配合工作,避免对相邻建设工程造成不良影响。后施工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组织相邻建设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共同研究确定。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按合同约定及时支付为保证深基坑工程质量安全所需要的相关费用。因深基坑支护问题造成基坑周围建(构)筑物、设施损坏和人员、财产损失的,建设单位应先给予赔付,后由造成事故的责任方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第十七条 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检测、监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其费用应单独列支,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按规定计价的安全技术措
施费,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施工,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不按审查通过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不得压缩合理工期和削减施工过程中的检测、监测项目。
第十九条 对受影响可能发生争议的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建设单位应当与有可能受影响的产权单位或业主代表共同委托有资质的房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并签订相关协议。检测单位应当提出建筑物、构筑物可承受外界影响的程度。对于因深基坑施工造成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受损而产生的争议,应由建设单位与产权单位或业主代表根据检测报告进行协商解决,也可通过仲裁或司法途径进行解决。
第四章 深基坑工程勘察
第二十条 勘察单位应当根据规范、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制定勘察方案,并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后进行勘察工作。
勘察报告应当按规范和经审定后的勘察方案进行编写。
第二十一条 勘察单位应当对深基坑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勘察,深入了解工程建设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地质情况,为深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完整的地质勘察资料。
第二十二条 勘察单位应当做好勘察报告提交后的服务工作,为深基坑工程施工做好配合。当地质勘察报告不能满足深基坑设计要求时,必须提供专门用于深基坑设计的勘察报告,并做好后续服务,必要时进行补勘。
工程勘察单位应对所提交的勘察报告准确性负责,并承担因勘察数据不准确而造成深基坑工程险情、事故的相应勘察责任。
第五章 深基坑工程设计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将深基坑工程设计委托给具有岩土工程设计经验(具有3个以上工程设计经验的)的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甲级建筑工程设计
资质或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设计文件应加盖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印章。
第二十四条 深基坑工程设计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标准、规定进行,深基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地质情况、基坑周围环境、管线情况、主体结构设计要求、施工条件等综合制定设计方案。
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包括基坑侧壁工程安全等级、基坑设计使用期限、基坑结构及重要相邻设施变形允许值和预警值、提出预防和降低对邻近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周围环境造成损害的技术要求和措施、基坑周围地面允许荷载、基坑内外地表水排放系统、地下水位控制、支护结构施工及土方开挖技术要求、施工质量检测要求和监测项目等。
第二十五条 提倡主体结构工程的设计单位承担本工程的深基坑设计。当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单位为非原主体结构工程的设计单位时,其设计文件涉及主体结构工程时应由原主体结构工程设计单位审核确认。
第二十六条 采用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时,应当与主体工程设计密切配合,依据工程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文件资料进行设计,并考虑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基础沉降和变形的适应性。
第二十七条 设计单位在接受深基坑工程设计委托后,应首先拿出设计方案,交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设计单位按照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后,方可出具施工图纸。
第二十八条 深基坑支护设计单位应对方案的安全可靠性承担设计责任,做好技术交底和工程施工跟踪服务工作,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派专人现场指导施工,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实际情况与勘察报告不符或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会同建设、勘察、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研究解决,必要时应当提出补充勘察要求和修改设计文件。
第六章 深基坑工程施工
第二十九条 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单位应依据设计文件、勘察报告及环境资料,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深基坑施工组织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内容。
深基坑施工组织设计应当由施工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本项目参建各方的人员不得以专家身份参加专家论证会。深基坑施工组织设计经修改完善后由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签字,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条 深基坑工程土方开挖应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及时施工支护结构。土方工程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严禁超挖,基坑周边堆载严禁超过设计允许荷载值。
第三十一条 深基坑工程施工应当依照审定的设计图纸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变更。施工企业如发现安全专项方案中确有不能满足现场施工安全之处,应及时会同勘察、设计、监理、监测单位研究处理,确需对施工方案进行重大修改、变更的,重新组织原专家组进行论证,并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 施工单位应当随时观察和掌握地表和地下水变化过程、支护结构施工、土方开挖、基础施工等各阶段对基坑及相邻设施的影响。当发现支护结构、相邻设施或者地质条件出现重大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报告各有关单位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发生深基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必须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效组织抢险,防止事故及事故后果扩大,并按有关规定向市建委或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当保护好所有的监测点,积极配合监测单位的监测。
施工单位应当配备专人24小时值班,对相邻设施和基坑变化情况进行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和工程总承包单位要加强对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严禁违章作业和盲目施工。施工现场应当按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抢险人员和器材。
第三十五条 基坑开挖后,施工单位应当及时进行地下结构工程施工,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当深基坑工程超过设计有效期限后,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有关各方对深基坑现状进行评估,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的必须进行加固处理。
第七章 监理、检测、监测和验收
第三十六条 监理单位应根据深基坑工程特点,认真编写专项监理实施细则和旁站方案,严格按照经审查批准的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理,及时掌握监测数据,切实把好现场施工安全质量关。
第三十七条 监理单位在深基坑工程监理过程中,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检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监测等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
(二)检查和督促设计、施工、检测、监测方案的实施;
(三)检查和督促现场施工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四)检查和督促各项观察、监测记录的履行;
(五)深基坑开挖后暴露时间较长的,应及时制止。
第三十八条 监理单位应当建立重要部位和重要施工环节的检查审核制度。 土方开挖前应当进行开挖条件审核。开挖条件包括:具备合法的基坑工程施工图,经审查的施工方案,基坑监测方案已经开始实施,已完成的支护结构检测合格,截水排水检查或者检测合格等。土方开挖过程中,必须对开挖深度和支护时间等关键点进行控制。
第三十九条 监理单位发现深基坑工程的施工问题应当及时向施工单位下达
整改通知单;出现险情的,应当及时下达暂停令并向建设单位和监督机构报告,督促施工单位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第四十条 监理单位对不按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实施的,应当责令整改,施工单位拒不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建设单位接到监理单位报告后,应当立即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整改,施工单位仍不停工整改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一条 监测单位应根据本基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基坑安全等级、基坑周边环境和设计文件要求,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提出各项预警值,经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并经委托方审核后实施。监测单位对基坑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对相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地下水位等进行监测。
第四十二条 监测单位应当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可靠,监测记录应当规范。当监测数据接近或达到预警值或出现险情时,监测单位应先口头报告后再书面报告签字确认,并及时通知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该工程必须立即停工,建设单位迅速组织有关各方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抢险,迅速查明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后,方可复工。
第四十三条 监测工作必须从基坑开挖前进行,直至完成地下结构至±0.00和基坑与地下结构外墙间的空隙回填完毕。若基坑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发生变形,监测工作应适当延长。
第四十四条 深基坑支护工程质量检测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对基坑工程质量进行检测应当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进行。
第四十五条 深基坑工程施工完毕后,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测单位进行专项验收,并通知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验收过程进行监督。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本规定,加大对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的监督。针对深基坑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方案,落实监管责任,确保深基坑施工质量。
第四十七条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发现施工现场存在违法违规、违章作业或违反本规定的,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检测等相关单位,应当及时督促整改,并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从严进行处罚。
合肥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的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根据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实行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只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区域,燃放规定品种的烟花爆竹。
第四条 市区的城市建成区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具体范围每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由公安部门公布。市辖县(市)的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由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五条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安全监督协调机制,并纳入文明创建活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范围。公安部门负责烟花爆竹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是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应当负责本单位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应当开展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做好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
第七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的教育和监管。
第八条 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法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进行劝阻,并向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举报。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查处。
第九条 从事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并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后,方可经营。
第十条 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分为临时零售网点和常年零售网点。零售网点的布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保障安全、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原则。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不得设置烟花爆竹常年零售网点。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及其周边影响安全的距离内不得设置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市区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布局规划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部门编制,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市辖县(市)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布局规划由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县(市)公安部门确定,报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 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允许零售烟花爆竹的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至次年正月十五;其他时间不得销售。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者不得销售《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中规定的C、D级以外的烟花爆竹产品。
第十二条 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农历除夕至正月初八以及正月十五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其他时间,不得燃放烟花爆竹。在可以燃放烟花爆竹期间,只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中规定的C、D级烟花爆竹产品。
第十三条 国家重大庆祝活动需要燃放烟花爆竹的,应当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并以公告形式发布。
第十四条 禁止在下列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一)文物保护单位;
(二)车站、码头、飞机场等交通枢纽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
(三)加油站、燃气站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及周边100米范围内;
(四)输、变电设施安全保护区内;
(五)医疗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敬(养)老院、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
(六)风景名胜区、林地、公园、游园、绿地、苗圃;
(七)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和公布的其他区域。
第十五条 燃放烟花爆竹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将点燃的烟花爆竹向人员、车辆、建筑物、构筑物投射、抛掷;
(二)不得妨碍行人、车辆安全通行和影响交通秩序;
(三)不得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燃放烟花爆竹;
(四)不得在房屋室内及其公共走廊、楼梯、屋顶、阳台、窗口燃放烟花爆竹;
(五)不得采用其他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方式燃放烟花爆竹。
第十六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在属地管理或者责任范围内划定安全的燃放烟花爆竹的地点。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就燃放烟花爆竹事项,组织属地管理或者责任范围内的居民、单位以及宾馆、酒店等服务企业,依法制定公约,并组织监督实施。
第十七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以及宾馆、酒店等单位,对于属地管理或者责任范围内违反本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应当及时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应当向公安部门举报。
第十八条 未经许可运输烟花爆竹以及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公安部门查处。未经许可生产、经营、存储烟花爆竹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查处。燃放烟花爆竹毁坏城市绿化、市政公共设施的,由城市管理部门查处。
第十九条 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没收非法物品和违法所得,并可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多次违反的,吊销其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燃放,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妨害公共安全的,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一条 宾馆、酒店等单位,对责任范围内违反本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不劝阻、不举报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燃放烟花爆竹,造成国家、集体财产损失或者他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中负有职责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管理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烟花爆竹C级产品是指:适应于室外相对开放的空间燃放的产品,当按照说明燃放时,距离产品及其燃放轨迹5米以上的人或财产不应受到伤害。对于手持类产品,手持者不应受到伤害。
本规定所称烟花爆竹D级产品是指:适应于近距离燃放,当按照说明燃放时,距离产品及其燃放轨迹1米以上的人或财产不应受到伤害。对于手持类产品,手持者不应受到伤害。
合肥技术管理规定 篇2
(1) 建章立制。立足本市实际, 我们先后制定了办公用房管理、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公务用车管理、公物仓管理和对外投资管理等办法, 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 对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升级系统。为保证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准确性, 实现动态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对原有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提升资产管理信息技术支撑。市直343家行政事业单位78.5亿资产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配置、使用、处置、查询分析、资产报表等功能模块全面上线, 实现准确及时地查询、统计和分析行政事业资产的总量、结构、分布等情况, 形成国有资产监管进口到出口的全程化、动态化管理。
(3) 流程再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业务面广事杂难度大, 为了更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 结合本市实际, 简化环节, 便捷服务, 优化流程设计, 我们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全面梳理, 明晰职责, 对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调剂、资产评估和公物仓管理等六大类十六项业务进行流程再造。
二、创新手段, 推进国有资产绩效管理
1. 加强国有资产配置管理, 把好入口关
根据财政部和安徽省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的相关规定, 参照我市近年通用资产政府采购结果, 结合当前市场主流产品行情、技术参数和单位实际需求, 制定《合肥市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配置标准》, 分低配和标配两档制定价格标准和相应参数, 并将价格标准和参数内嵌至资产配置功能模块中, 严把入口关, 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 强化资产预算管理精细化水平。
2. 加强国有资产使用管理, 把好绩效关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 通过统一粘贴条形码, 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模块,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建立资产调剂共享机制, 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1) 加强房产和权证监管。全面收缴行政事业单位房产两证和租赁合同1500余份, 累计整合、调剂使用办公用房18万平方米以上, 充分地盘活了存量房产, 极大地节约了财政资金;划转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房产6万余平方米, 规范出租房管理, 杜绝部门滋生腐败的土壤, 更好的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2) 严格公务用车管理。自2008年起采取一清、两控、三鼓励的办法, 建立了逐步淘汰公务用车机制, 连续六年实现了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零增长。淘汰和报废车辆, 统一交市财政公开处置, 处置收入全额上交财政;2013年收缴全市党政机关超标超编车50辆, 其中15辆超标车进行了拍卖, 实现收入325.9万元。
(3) 开展对外投资专项清理。完成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专项整改, 对不符合对外投资条件和经营亏损的项目进行清算关闭或收回投资, 同时对符合投资条件、经营性状况良好的项目重新履行申报审批手续, 规范管理, 累计清理整改44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111个对外投资项目。通过专项整改, 有效解决了对外投资未履行内部决策程序、投资单位在被投资项目列支费用、股权关系不明晰等问题, 规范了对外投资行为, 有效的降低了投资风险。
(4) 盘活存量资产。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着力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率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机制, 促进行政事业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行政事业存量资产使用效益。2012年以来, 调剂公务用车近900辆, 调剂其他固定资产6000余件。
3. 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管理, 把好出口关
根据《合肥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和《合肥市市级政府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突出处置确认功能, 增强资产处置透明度。加强对资产处置和报损 (废) 、盘亏资产核销的审批管理, 重点关注处置资产实物流失问题。所有资产处置事项, 必须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公物仓的处置确认, 形成资产管理的闭环, 实现资产账、卡、物相符, 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 规范国有资产收入管理, 把好效益关
强化资产处置、房产出租、对外投资等国有资产收益监管, 取得的收入全部缴入国有资产收益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变部门收入为政府收入, 有效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杜绝部门私设小金库行为。
三、建立政府电子公物仓推进资产管理新突破
政府电子公物仓是借助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 对闲置、处置、超标准配置的资产以及临时机构的资产和执法执纪单位罚没物品、收归国有的涉案物品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处置的运作平台。
今年, 本市着力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在资产全面清查、推行条形码管理的基础上, 以资产配置预算和资产处置确认为节点和抓手, 建成配置合理、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管理科学的政府新型电子公物仓管理模式,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进口到出口各环节的网络动态管理闭环。
1. 全面开展资产清查, 盘清存量底数
从2014年1月份开始启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全面清查工作。清查步骤:采取单位自查、主管部门复查、财政核查相结合;清查目的:核实财务固定资产账、固定资产实物、资产信息系统数据, 做到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金额一致, 固定资产账与资产信息系统金额一致, 固定资产实物与资产信息系统数量、名称相符。开展清查后的损溢认定和核销处理, 按程序报批后, 完善资产账务处理和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信息, 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并督促落实。
2. 推行条形码管理, 加强在用资产控制
结合资产清查, 在单位自查、完善卡片信息的同时, 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全面启动粘贴条码工作, 实行资产身份证管理, 加强在用资产控制。
所有纳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固定资产, 粘贴条形码后, 财政、主管部门和单位可以随时扫描条形码, 通过扫描结果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比对, 可以控制资产家底不实、使用责任不明、盘盈盘亏频繁等现象。
3. 对接资产配置采购执行数据, 打通增量资产入口
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运用电子信息技术, 对接资产配置采购执行数据, 打通增量资产入口, 并对数据进行提炼分析, 作为后续资产配置的参考依据。
年度资产配置预算批复后, 电子公物仓将根据实际批复数量和参数, 自动获取数据并形成虚拟卡片,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单位根据实际采购情况对虚拟卡片进行修改确认后, 形成正式卡片。
年度预算执行中, 单位因工作需要或临时任务需追加购置固定资产的, 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追加申报、审批, 并由电子公物仓生成虚拟卡片。单位根据实际采购情况确认后, 形成正式卡片后纳入电子公物仓监管。
对接资产配置采购执行数据, 可随时掌握新增资产情况, 实现资产一个入口管理, 在确保新增资产及时纳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 也保证了增量资产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统一处置确认程序, 严格资产出口控制
自今年始, 所有资产处置事项 (含财政备案和审批) , 自审批完成后, 全部转入电子公物仓, 由电子公物仓分类进行处置确认。
其中, 属于电子产品的, 需根据电子公物仓指令, 交指定的物资回收公司, 进行无害化处理;属于车辆的, 需根据电子公物仓指令, 将车辆上交公物仓进行公开处置或强制报废, 取得的收入上缴财政;属于办公家具等回收价值较低、搬运成本较高的, 由公物仓和主管部门监督, 进行简单公开处置, 处置收入由单位上交并经电子公物仓确认。通过电子公物仓处置确认, 形成资产管理的闭环, 在规范资产处置的同时, 也保证了处置收入全部、及时上交。
5. 强化罚没、涉案、闲置、超标、超编及一次性活动和临时机构资产管理
(1) 罚没、涉案物品管理.在全面清理登记的基础上, 将执法执纪罚没物品、收归国有涉案物品全部移交政府公物仓, 并由公物仓逐一核实、生成卡片, 进行电子化管理。
移交给公物仓的罚没和收归国有的涉案物品, 可调剂使用的, 由公物仓根据单位申请进行调剂;对不能或不适合调剂使用的, 由公物仓委托评估后交合肥招标投标中心进行公开处置, 处置收入全部缴入国库。
(2) 闲置、超标、超编及一次性活动和临时机构资产管理。通过电子公物仓着力对长期闲置、超标准配置和临时机构资产进行统管统配, 促进行政事业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行政事业存量资产使用效益。
一是统配临时机构资产。对大型活动和临时机构的资产, 公物仓资产能满足需要的, 由使用单位向公物仓借用;如需购置的, 由牵头部门申请, 公物仓审核后进行采购, 临时机构撤销和大型活动结束后, 资产统一上缴公物仓。
合肥技术管理规定 篇3
今年上半年,合肥经开区单月工业产值呈直线上升趋势,上半年累计达到468.7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在中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位居首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3亿元,同比增长24.5%,总量位居中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首位。完成内外资总量47.83亿元,同比增长140%;到位外资突破2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121%,增速在中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一。
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合肥经开区对形势的正确把握。早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合肥经开区就明确提出:2009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发区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同时也是蕴涵重大机遇的一年,宏观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为中部地区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越”的历史契机。
作为合肥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既有16年发展积蓄的雄厚基础,又有投资环境、体制机制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合肥经开区在2009年掀起了一场保增长的浪潮。
保重点骨干企业,强力支撑经济增长。重点骨干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骨干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举足轻重。合肥经开区管委会负责同志分工联系40家规模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定期上门,全天候服务,帮助解决融资、土地、配套等难题,促进企业增产增收增效。对园区内的海尔工业园、日立工业园、联合利华工业园、佳通工业园等重点企业明确提出年度产值目标,跟踪服务落实。
保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加大对杰事杰新材料、合肥锻压等近年新投产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引导企业强化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瞄准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3~5个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群体,奋力冲击8~10个百亿工业园的既定目标。
保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合肥经开区紧盯在建项目,确保重点项目尽快投产,形成规模。招商引资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重点跟踪推进大工业项目,实施全程特事特办。对已签约的重点项目,由管委会直接调度、跟踪落实,确保无障碍实施。对拟开工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制”,争取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保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微电子产业基地、总部经济和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信息服务、工业咨询等服务外包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同时,依托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建设明珠广场综合功能配套区和大学城中央商务区,打造合肥西南组团核心商圈。
保優化发展环境。合肥经开区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大了对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做好生态环保的“大文章”,建设“投资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的生态开发区。“从一片荒土到一个新型工业区,我们不仅要收获经济成果,更要收获蓝天白云。”合肥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合肥技术管理规定 篇4
0556-5585658 2014年合肥肥西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
10名公告|安庆人事考试网
为适应我县重点工程建设发展需要,按照《安徽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名土木类(土木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现公告如下:
一、招聘原则
坚持面向社会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办法进行。
二、招聘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2、第一学历为土木类(土木工程类)“参见公务员考试网《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指导目录》”本科以上学历。
3、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即1979年元月1日以后出生)。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报考。
(1)不符合招聘岗位条件要求的人员。
(2)在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非应届毕业生。
(3)现役军人。
(4)尚未解除纪律处分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
(5)经政府人社部门认定具有考试违纪行为且在停考期内人员。
(6)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人员。
(7)肥西县在编在岗人员。
三、报名程序及有关要求
(一)报名时间、地点
采取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报名时间:2014年6月9日至2014年6月13日(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逾期不予办理。
报名地点:肥西县人社局四楼会议室(上派镇人民中路18号、上派镇镇政府对面,电话0551-68841907)。
(二)报名材料
1、报名时需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土木类(土木工程类)本科以上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公务员考试辅导首先品牌中公教育安庆中公教育官网:anqing.offcn.com2、2014年应届毕业生应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书原件和复印件。
3、考生须按要求如实、正确填写《2014年肥西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报名表》,所填信息必须与本人实际情况、招聘条件和所报考岗位资格条件要求一致并真实无误。
4、报名时应提供近期正面免冠证件照片一寸3张。
(三)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在报名时一并进行,由县纪委(监察局)、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重点局等部门负责实施。凡弄虚作假或虽通过资格审查但实际与招聘条件规定不符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其考试资格。
(四)有关要求。报名结束后,招聘岗位名额数与报名人数比例应达到1:2,如不足1:2的将减少招聘名额。
(五)报名费用
报考人员按省物价局、财政厅(皖价费[2006]226号)文件规定,按每科45元缴纳报名考试费用,本次招聘考试笔试费90元/人,面试费80元/人。笔试费在报名时缴纳,面试费在领取《面试通知书》时缴纳。
四、笔试和面试
(一)笔试
笔试包括2个科目:《职业能力测试》和《专业知识》。
笔试成绩:《职业能力测试》和《专业知识》按4:6的比例合成笔试成绩(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笔试结束后10日内在安徽省人事考试网、中国肥西网、肥西县人社局网和肥西县重点局网上公布笔试成绩。根据招聘名额和笔试合成成绩按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面试人员。最后一名如有2名以上考生笔试成绩相同的,《专业知识》成绩高者确定为面试入围人员。
笔试试卷由肥西县人社局委托有资质考试机构命题。笔试时间为2014年6月21日上午8:30—9:30《职业能力测试》上午10:00—11:30《专业知识》,地点以准考证规定为准。
(二)面试
面试入围人员按规定的时间(另行通知)到原报名地点领取《面试通知书》,逾期不领视为自动放弃,按笔试合成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等额递补一次。
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方法进行,面试内容为报考专业相关知识,每人面试时间20分钟,面试分值100分,面试成绩当场公布(保留小数点后两位)。面试时间、地点以《面试通知书》规定为准。
面试题本由县人社局委托有资质的考试机构命题。面试考官组由7人组成(1位主考官、6位考官),面试考官拟从合肥市以外地区聘请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和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三)确定初选人员
面试结束后,依据笔试、面试成绩,按6:4比例合成总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从高分到低分按招聘名额数1:1比例确定初选人员,最后一名如有两人以上合成总成绩相同的,以笔试成绩高者优先;再相同,以笔试专业知识成绩高者优先。
五、体检、考察
体检标准按照中共合肥市委组织部、合肥市人社局、合肥市卫生局《关于转发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人社厅、安徽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工作的通知〉》(合人社秘[2013]371号)文件执行。体检由县重点局组织实施,体检费用由考生自理。
考察对象为体检合格人员。考察工作由县重点局组织实施,考察不合格的人员取消初选资格。
体检和考察合格人员为拟聘用人员,在安徽省人事考试网、中国肥西网、肥西县人社局网、肥西县重点局网上向社会公示7天。因体检、考察等原因造成的缺额,将按照面试人员的合成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一次。
六、聘用手续和待遇
对聘用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拟聘用人员实行2个月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不予聘用;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予以聘用,并签定聘用期为两年的劳动合同。
聘用人员月工资福利待遇不少于3000元(含试用期),并按照城镇职工标准办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
七、组织领导
本次招聘工作在肥西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肥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肥西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组织实施,相关部门配合,县纪委(监察局)全程参与监督。
八、其它
1、咨询电话:
肥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0551-68841907
肥西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 0551-688462422、监督电话:肥西县监察局: 0551-688411893、有关信息请登录:安徽省人事考试网、中国肥西网、肥西县人社局网、肥西县重点工程建设局网。
更多考试信息请关注:安庆人事考试网 安庆事业单位招聘网
安庆中公地址:安庆市菱湖南路中公教育(安庆二中大门隔壁)
合肥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篇5
论文名称:论裙边工艺在车头焊接中的应用 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 学号:20096700 学生姓名:葛中飞 指导教师:孙自昌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一、论文选题的原因(背景或意义)
本人在江淮集团重卡焊装实习,经常接触焊机,觉得自己对焊接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了解的不够深入。为了能使我更好的工作我觉得我必须加深对焊接技术的了解。所以我就决定写一篇关于裙边焊接的论文。通过写这篇论文我觉得对我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焊接技术是一门重要的金属加工技术,尽管焊接技术发展很快,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电阻焊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电阻焊具有生产效率高、低成本、节省材料、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电子、汽车、轻工等各工业部门,是重要的焊接工艺之一。电阻焊不仅在宏观上使两个零件连接在一起,而且在微观上建立了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连接后产生永久性结合,不可拆卸。在车头的焊接过程中需要很多设备,如:焊枪、焊机、夹具、板件等,都影响了焊点的质量。本文主要从设备人员操作等方面,对焊点的标准化及在车头裙边工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了图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我们能够很好的了解焊接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三、论文提纲 1)、概述
概述
1焊接及其在现代工业中地位 1.1焊接及其本质
1.2焊接在现代工业的地位 2焊接方法分类及发展状况 2.1焊接方法的分类 2.2焊接方法的发展状况 3点焊及其设备
3.1电焊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3.2点焊设备及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 3.2.1焊机 3.2.2夹具 3.2.3焊枪
3,2,4焊机的故障和解决方法 3.3点焊
3.3.1电阻焊简介
3.3.2电阻板件的形成过程 3.4电焊方法及特点
3.4.1电阻电焊的基本过程 3.4.2焊点质量的因素 4裙边的质量保证与缺陷分析
4.1质量的概念及工艺提高质量的方法
4.1.1电极点焊电极头与点焊质量之问的关系
4.1.2焊点的强度保证
4.1.3 焊点外观质量的保证
4.2 点焊接头主要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4.2.1喷溅(飞溅)4.2.2收缩性缺陷。主要包括缩孔和收缩性裂纹 4.2.3其他缺陷 5拼焊过程注意事项
5.1焊机操作规程 5.2危险源的认识 6结论 7致谢
8参考文献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选题时间:2012年2月1日
题目确定时间:2012年2月17日
开题报告时间:2012年3月2日
论文初稿时间:2012年3月30日
论文定稿时间;2012年4月27日
论文答辩时间:2012年5月12日
二次答辩时间:2012年5月19日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电气焊工作手册》.王艳霞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05月.2《焊接方法及设备》.毕慧琴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年.3 《实用电焊技术》.高忠民著.金盾出版社.2003年 《焊接结构生产与实例》.赵岩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07月 5 《焊接结构生产》.邢晓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02月 《焊接结构设计及应用》.张彦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05月 7 《电焊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袁少波,童彦刚.2005年.8《机车车辆工艺第4期》.陈志强.2009年8月
六、指导教师意见
是否同意学生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指导教师签名:
合肥技术管理规定 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的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根据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实行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只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区域,燃放规定品种的烟花爆竹。
第四条市区的城市建成区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具体范围每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由公安部门公布。
市辖县(市)的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由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五条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安全监督协调机制,并纳入文明创建活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范围。
公安部门负责烟花爆竹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是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应当负责本单位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应当开展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做好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
第七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的教育和监管。
第八条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法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进行劝阻,并向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举报。
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查处。
第九条从事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并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后,方可经营。
第十条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分为临时零售网点和常年零售网点。零售网点的布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保障安全、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原则。
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不得设置烟花爆竹常年零售网点。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及其周边影响安全的距离内不得设置烟花爆竹零售网点。
市区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布局规划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部门编制,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辖县(市)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布局规划由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县(市)公安部门确定,报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允许零售烟花爆竹的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至次年正月十五;其他时间不得销售。
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者不得销售《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中规定的C、D级以外的烟花爆竹产品。
第十二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农历除夕至正月初八以及正月十五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其他时间,不得燃放烟花爆竹。
在可以燃放烟花爆竹期间,只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中规定的C、D级烟花爆竹产品。
第十三条国家重大庆祝活动需要燃放烟花爆竹的,应当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并以公告形式发布。
第十四条禁止在下列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一)文物保护单位;
(二)车站、码头、飞机场等交通枢纽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
(三)加油站、燃气站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及周边100米范围内;
(四)输、变电设施安全保护区内;
(五)医疗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敬(养)老院、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
(六)风景名胜区、林地、公园、游园、绿地、苗圃;
(七)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和公布的其他区域。
第十五条燃放烟花爆竹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将点燃的.烟花爆竹向人员、车辆、建筑物、构筑物投射、抛掷;
(二)不得妨碍行人、车辆安全通行和影响交通秩序;
(三)不得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燃放烟花爆竹;
(四)不得在房屋室内及其公共走廊、楼梯、屋顶、阳台、窗口燃放烟花爆竹;
(五)不得采用其他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方式燃放烟花爆竹。
第十六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在属地管理或者责任范围内划定安全的燃放烟花爆竹的地点。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就燃放烟花爆竹事项,组织属地管理或者责任范围内的居民、单位以及宾馆、酒店等服务企业,依法制定公约,并组织监督实施。
第十七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以及宾馆、酒店等单位,对于属地管理或者责任范围内违反本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应当及时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应当向公安部门举报。
第十八条未经许可运输烟花爆竹以及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公安部门查处。
未经许可生产、经营、存储烟花爆竹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燃放烟花爆竹毁坏城市绿化、市政公共设施的,由城市管理部门查处。
第十九条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没收非法物品和违法所得,并可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多次违反的,吊销其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燃放,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妨害公共安全的,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一条宾馆、酒店等单位,对责任范围内违反本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不劝阻、不举报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处以500元以上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燃放烟花爆竹,造成国家、集体财产损失或者他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中负有职责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管理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四条本规定所称烟花爆竹C级产品是指:适应于室外相对开放的空间燃放的产品,当按照说明燃放时,距离产品及其燃放轨迹5米以上的人或财产不应受到伤害。对于手持类产品,手持者不应受到伤害。
本规定所称烟花爆竹D级产品是指:适应于近距离燃放,当按照说明燃放时,距离产品及其燃放轨迹1米以上的人或财产不应受到伤害。对于手持类产品,手持者不应受到伤害。
合肥技术管理规定 篇7
关键词:饮料,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
0 引言
配送是在集货、配货基础上, 完全按用户要求, 包括品种搭配、种类、时间、数量、等方面的要求所进行的运送, 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形式。
第三方配送, 其最终目的是用最低的配送服务成本实现客户满意度最大化。该配送服务模式重在服务质量、服务可靠度的提升以及配送服务成本的最小化。合肥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是当地饮料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 其自身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用, 以及物流系统与企业发展方向的配合, 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企业学习的榜样。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多方面成本的增加, 如何在保证物流总成本不增加的同时不断提高送货效率, 成了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针对合肥太古可口可乐公司配送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 基于配送管理现状, 深入剖析其选择第三方配送模式的目的以及第三方物流系统的运营情况, 从中发现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1 配送的基本理论
1.1 配送的概念
配送是属于物流范畴, 配送是物流的一个关键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环节。按照物流领域企业、专家、学者的理解, 配送就是把货物从物流节点送达收货人的过程。
1.2 配送的基本环节 (1) 备货。备货即指准备货物的系列活动, 它是配送的基础环节。 (2) 理货。在物流配送过程汇总, 理货是一道关键工序, 也是配送不同于常规送货的主要标志。 (3) 送货送货是配送活动的核心, 也是备货和理货工序的伸延。
2 合肥太古可口可乐公司配送管理现状及分析
2.1 公司管理配送现状
合肥太古成立15年来, 物流设施、人员配置以及运作模式正在一步步改进与完善,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物流运作特点: (1) 专业的物流设施。物流设施专业化首先表现在硬件设施上。在合肥太古内部, 为了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 把货物损耗降至最低, 厂区内和与配送相关的物流设施都是根据产品的规格来设计。其次是表现在软件设施上。在合肥太古成立之初, 就确定了物流在公司营运中的重要地位, 倡导应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来进行公司的物流运作, 并针对公司所有物流人员定期举办业务和管理培训, 形成了一批专业性强的物流人员。 (2) 高效的运作模式。在物流配送这块, 合肥太古采取的是自备车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充分利用自备车与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实现物流配送的专业化高效率运作。具体的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2.2 公司配送模式分析
合肥太古综合考虑公司当前的销售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 逐步建立了以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主、自营物流为辅的配送模式, 将第三方物流与自营物流有机结合, 提高了公司的物流运作效率, 降低了配送成本。
第三方物流配送有利于充分运用社会物流配送设施, 进行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 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公司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 不需建仓库, 也不必花费资金招聘物流人员或购置储运设备, 不仅节省用地, 而且省时、省力、省资金, 公司内部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公司可以集中力量构建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柔性化。
自营物流配送模式能够增强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 确保销售、配送等各道生产工序紧密接合,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目的。换而言之, 自营物流模式是确保企业生产运营相对稳定的有效途径。但是自营物流配送投资规模较大、周期长、资金占用多, 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的中断。
2.3 公司对第三方物流的管理
(1) 服务绩效指标管理。合肥太古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严格的服务标准, 要求第三方物流严格按照双方约定的标准执行配送任务。物流部门每天根据配送的任务制定相应的数据报表, 并结合当日订单配送过的完成情况形成日分析报表报表, 分析当日配送达成率, 并且每周 (月) 根据该周的配送达成率制定周 (月) 分析报表, 时时刻刻都在对第三方物流的配送服务进行有效管理, 这样出现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配送费用是固定的, 配送服务也是高标准, 给第三方物流带来了短期的不适应和困难, 但是从双方长远合作的角度上来看,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 更好地创造利润。 (2) 审计监督。合肥太古设有专门的审计部门, 对公司各个部门的业务进行日常审计和定期抽检。在公司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中, 审计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不仅维护了公司日常的业务规范, 也保证了合作双方利益。
3 公司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第三方物流的管理不到位
与公司合作的几家第三方物流公司, 都合作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们对合肥太古的物流运作模式以及配送客户非常了解, 但是他们对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认可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仅仅做到了将货物配送出去, 完成任务, 并没有将可口可乐良好的品牌很好地传达。他们在熟悉了所有客户以后, 由于客户订货量比较少, 可能还会适当地对客户的订单进行拖延, 推迟配送, 甚至做虚拟回库处理, 不配送。
3.2 配送方式不合理, 配送服务水平较低
一般情况下, 销售与物流配送都是独立进行, 双方之间缺乏一条实时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沟通效率不高, 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譬如, 销售环节有两个出货单, 配送目的地为同一地区, 本来可以统一配送, 但是由于销售与物流之间缺乏沟通, 使得两个出货单分了两个批次分别安排配送, 这必然导致配送成本和配送时间翻倍, 而且还要多安排一个批次的人力进行货物跟进, 因此也降低了配送效率。另外, 如今的物流企业员工流动量普遍很大, 如果只是简单的装卸活还好说, 但是收发货、电脑开单、终端配送、核算统计等关键关节的人员大量流失, 而新员工缺乏系统、专业训练、培训的话, 将直接影响物流公司的配送效率。
3.3 配送路径凭经验确定, 缺乏科学性
在配送管理方面, 公司只是对配货员划定配送区域, 把货物交给配货员让其自行配送, 而不是统一设定配送路线。因此, 部分配送路线是重复的, 而且如果配送员不清楚路况, 还可能多走弯路。这必然造成人力和时间的增多。
另外, 公司对物流配送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比较松懈, 没有对该环节的工作效率进行分析和考量, 以至于配送路线重复、资源浪费、配送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步发展成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大诟病。
3.4 配送柔性和应急能力差, 配送组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各大卖场尤其精品百货在饮料销售淡季时, 出于对减轻库存压力的需要, 在订货时通常采取多次数小批量的做法, 那么一旦遇到有上百件货物的团购发生时, 商场往往因为库存量的不足而向可乐公司下紧急定单的情况, 这就要求物流部工作人员有出色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 但是物流部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或是由于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业务人员三方的沟通不畅或是责任心不强, 经常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3.5 配送管理流程不合理
公司目前还是采用传统的配送模式。配送流程如图2。而这种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原因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善配送业务流程, 对配送过程的关键点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些都是公司在物流配送管理过程的漏洞。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 上述问题必然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公司一定要根据生产经营状况严格管理物流配送系统, 减少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要运用当前先进的“互联网+”思维来完善物流配送结构, 通过先进的网络科技实现销售环节与配送环节无缝对接, 简化中间环节, 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配送效率。
4 配送管理的改进意见
4.1 加强对第三方物流的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管理, 在制定招标书的时候, 就应该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资质做出一定的要求。把一些水平较低、能力不足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剔除出去, 选择配送能力强、责任心强、员工素质较高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在源头上杜绝服务水平较低的物流公司进入。
要督促第三方物流公司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尤其是送货司机的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把可口可乐良好的品牌和积极的形象传递给客户和消费者。
4.2 完善配送方式, 提高配送服务水平
在现有的配送方式上, 存在着资源浪费、订单难以跟进和货损后索赔困难的现象。因次, 应在现有配送模式的基础上, 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提高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 提高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 (1) 加强协作, 减少浪费。公司的KA卖场与商品配送是独立进行的, 也就是说, 销售与物流配送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存在障碍, 使得两方的部分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因此, 必须加强销售和物流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共同去解决这个分开配送的问题, 积极地去探索有效形式, 实现KA卖场和一般客户的统一送货,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降低配送运作成本, 提高配送的效率。 (2) 完善配送信息渠道建设, 加强信息的反馈。目前, 公司在配送时难以对配送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货物是否到达目的地也无从得知, 销售人员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跟进货物的配送情况, 根本无法集中权利开展销售工作。因此必须建设好配送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起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把配送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销售部门, 既方便了销售人员对订单的跟进, 也方便了客户对订单信息的了解。
4.3 进一步改进调度和线路规划, 提高科学性
现阶段, 企业的物流配送仅仅是为每一位配送员单纯划定配送区域, 让其安排货物运输, 而不是由企业统一设定配送路线, 让配送员按既定的配送路线去执行。因此, 有一部分配送路线是重复的, 这必然造成成本浪费, 经济效益下降。
(1) 加强配送组员工的专业培训, 尤其是调度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用科学的配送理念引导工作人员完成日常的调度工作, 避免走经验主义道路。
(2) 提高客户送货地址的准确度。准确的送货地址是提高配送效率的前提, 销售人员在跟进客户时, 要及时准确地将客户送货地址反馈给调度中心, 调度中心及时更新客户数据。
(3) 完善现有调度系统, 提高线路规划的科学性。在公司现有的调度系统中, 主要还是依靠人的经验来解决, 这就造成规划的线路很难达到最优。公司的技术人员应该结合调度中心工作人员的意见, 将调度系统加以改进, 提高系统的自动运算和自动规划能力, 提高规划线路的科学性。
4.4 提高配送柔性和应急能力
饮料配送需求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高频次的特性, 配送需求不确定, 订货周期短, 而且要求有时间效率, 企业只能根据客户的要求配置灵活且具有伸缩性的配送系统, 采用柔性化配送模式, 通过提高配送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
(1) 构建“互联网+物流”的经营模式, 运用网络科技让各道配送工序紧密接洽, 简化中间环节, 提高配送效率, 同时做好快速反应, 应对好客户的紧急订单。
(2) 要进一步提高分拣组织、配装货物、车辆调度等等环节的工作效率, 将分拣、装配、调度、运输有机衔接, 提高运作效率。
(3) 加强沟通与协作。物流部在遇到紧急情况时, 应当加强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业务人员的沟通, 了解详细具体的信息, 做好应对策略。
(4) 注重平时的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同时也要督促好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员工的责任心培训, 端正态度, 积极应对突发情况。
4.5 优化配送管理, 完善配送流程 (如图3)
(1) 功能描述。商品出库后, 如果是企业按照出库单逐一安排配送, 必然会产生较高的运输成本, 而且会浪费配送资源。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 这中配送模式必然是不合理的。对于已出库且客户要求配送的商品, 企业应该按照配送目的地、产品类别等进行分类统计, 再统一安排配送, 以节省运输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
(2) 仓库统一取货。大仓库的存货量和商品种类较多, 发货时如果按照出库单一单一单取货并安排配送, 既耗时又耗力。仓库管理员应该定期汇总出货单, 再根据货品类别和出货时间统一进仓库取货, 以减少工作量, 提高取货效率, 节省时间。
(3) 编制运输方案。按常规, 配送环节应根据配送路线、送达的目的地选择配送方式, 尽量以最少的运输成本达到配送目的。配送路线是提前设定的档案, 路线与路线之间不重复。另外, 要根据企业的配送能力设计运输方案, 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进行方案调整。当配送能力不足时, 适当减少发货量, 以免对配送环节造成压力。
(4) 执行运输方案。仓库保管员可以根据运输方案生成并打印与本仓库相关的出库商品汇总表, 进行取货准备, 把商品交给配送员后, 汇总商品对应的出库单进行统一确认。确认完毕该运输方案执行结束。
像合肥太古这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加。他们在中国兴办合资厂, 建立销售网络, 将中国变成其全球供应链上重要的制造环节。随着这些跨国制造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扩大, 其物流运营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考验, 是自己建立物流体系还是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是这些公司在搭建和发展物流体系时必须做出的抉择。
本文以合肥太古可口可乐公司为例, 对外资饮料企业的物流配送运作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物流包含着仓储、运输、配送等诸多环节, 本文研究的仅仅是在物流配送这一环节, 对配送模式加以分析研究, 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与大型饮料企业, 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在实践中探索出创新的方法, 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 探索出适合本企业实际的配送模式, 提高配送效率, 更好地降低配送成本。
参考文献
[1]齐二石, 方庆琯.物流工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林芳.我国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03.
[3]郭向阳.我国物流配送产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 2005.
[4]汝宜红, 宋伯慧编.物流配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1-40.
[5]张宏霞.物流配送和物流配送策略的研究[D].东北大学, 2005.
[6]马士华, 林勇著.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8.
[7]邬星根.仓储与配送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8.
[8]宁娜.我国食品物流外包发展现状[J].食品工业, 2010 (05) :37-40.
合肥技术管理规定 篇8
本届菌博会参展种类包括食用菌种植新品种、新技术以及菌需物资、生产设备,基本覆盖了食用菌全产业链。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种食用菌种植品种争奇斗艳,有新兴珍贵食用菌种植品种黑鸡枞、羊肚菌、大球盖菇、姬松茸等,有各式各样、大小形态各异的灵芝盆栽,真可谓美不胜收;各种种植新技术各领风骚,其中广东省廉江市飞翔食用菌场钟飞翔先生发明的全草生料菌砖式栽培食用菌技术更是惊艳全场;各种相关菌需物资新产品一应俱全,是食用菌从业者的一次行业盛会!
此外,这次博览会还邀请了活跃在产学研一线的资深专家、企业家到会,大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产业精准扶贫”等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农业项目申报、珍稀品种开发、产品流通渠道建设等产业焦点问题展开研讨,为食用菌产业调整结构和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还邀请了国内外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到会重点推介新产品、新技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拓宽渠道资源,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从发展、创新、合作、转型等多个角度为中国食用菌产业升级献计献策。
(本刊记者 刘本福)
【合肥技术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学生住宿管理规定12-10
合肥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07-03
关于印发《合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强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01-04
合肥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06-03
合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08-08
合肥市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08-25
合肥市残疾人优惠照顾暂行规定01-09
合肥公交集团有限公司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意见11-16
合肥旅游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