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教学设计

2024-10-10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教学设计(共13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教学设计 篇1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学设计

代家堡学校 李晓勇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看到物体的面。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2、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大家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搭积木

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

1、自主操作

我们现在就用他们拿的这些物体来画一画,看看你能画出什么图形。

(全班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师:看一看大家刚才记下的这些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知道,有长方形,正方形,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想一下它们的样子。

三、课堂训练

1、下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圆?

2、数一数下面的圆、正方形和长方形各有多少个?

六、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今天你认识了谁,你能来说一说吗?

请把你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带过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学习。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教学设计 篇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掌握图形的含义和大小比较, 单位面积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提高解决简单几何图形问题的能力, 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平面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 通过有序观察, 动手实验, 合作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观察、质疑、分析问题后能够动手操作,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体验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 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形成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在动手实践中, 通过拼摆初步认识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

2.能够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会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测算较大平面的面积。

【设计理念】

注重活动教学, 突出动手操作实践教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注重形象直观教学, 注重实践、探索、发现、归纳、提高、运用的教学思路的开展和落实。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着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直尺, 电话卡若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发操作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1平方厘米面积有多大, 也能够较好地用这一单位面积去摆放、拼图, 大家动手实践能力都是比较强的, 那么, 现在请大家将手里的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想想摆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可以两个同学合作操作。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让学生由简单的动手实践主动的进入学习环节。加强合作, 让他们通过合作确保实践能够有效开展, 同时, 指导他们记录实验结果, 提高实践的经验, 养成记录的习惯。

二、实践反馈, 提高实践成效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 自行检验实践所得, 完成课文82页例1的表格。然后由小组成员汇报填表结果, 全班同学一起验证。然后, 老师采用多媒体投影摆出的多个长方形图形, 以及表格内的相应结果, 引导做错的同学进行反思和修改。

设计意图:注重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发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演示,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点拨操作, 提高思维能力

首先, 针对投影上的表格, 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提醒学生关注面积的单位, 然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教具完成例题2的前一道题, 让学生思考后一道题怎样完成。

设计意图:我们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 他们的动实践能力也比较好, 前面一个图形采用拼图的方式完成, 进一步提高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而后一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完成, 能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四、赏识肯定, 鼓励学生归纳

有同学在例2的后一道题是用拼图的方式得出长方形面积的, 我们大家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长方形面积得出的一种方法。而有同学是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 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 他们是比较喜欢动脑经, 也比较聪明的。我们发现了两种方法, 结果是不是相同的呢?哪一种方法好呢?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空间, 摆放的同学是学习比较严谨的学生。而能够通过直尺量出长和宽, 计算出面积的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 我们要有分层教学的意识, 使得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

五、归纳评价, 引导方法获得

快速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我们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有七嘴八舌发言的机会, 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然后, 引导学生学习字母表示公式的方法。我们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形面积长与宽的关系, 截取长方形中的一个正方形, 让学生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我们让学生自主验证归纳, 获得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们要注意引导, 让学生动口作答和强化记忆, 通过幻灯片的演示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六、应用迁移, 提高运用能力

让学生完成教材83页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安排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如果学生平时字写得不好, 而在板演中写得工整要及时表扬。对学生答题不规范之处, 要提醒全班学生注意, 如计算结果中面积单位应该是平方米、平方厘米, 而不是米、厘米等。

完成课本84页第4题, 让带电话卡的同学进行操作, 没有电话卡的同学可以制作一个与电话卡面积相等的纸片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准确运用公式和正确书写的能力, 通过操作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 布置相关作业

(略)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空间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对它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精通和熟练。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有了一些生活常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来学习和感知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要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通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魔方、文具盒、纸、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教师首先拿出准备好的魔方和文具盒,让学生观察。立体的实物,多彩的颜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关注课堂。学生对这些东西非常熟悉,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它们的侧面分别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在观察中就进一步认识了这两种图形。

2.自主探究。在学生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看看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和长方形。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会发现生活中这样的图形无处不在。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一个角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和学习,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合作学习。一个学生只有在集体中才会爆发出他的活力和生命力,智慧才能得以展示。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尺子,在小组中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去剪切得到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在动手中增加学习乐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4.拓展思维。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帮助让学生观看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是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的。在转化过程中它们的四条边和四个角都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边长。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耳目一新,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观察中进步,在思考中锻炼。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更加明白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5.练习巩固。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这里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图像让学生去分辨,了解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再次动手亲自去绘制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在动手中测试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情况。

6.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主要就是让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了解它们边和角的特点。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进行想象和逻辑思考。

[教学反思]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步步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演示观看等方式进行学习,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亲历了学习过程,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画方形和圆形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贵州省科技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课《画方形和圆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画图窗口,能够识别画图工具并能够进行直线和曲线工具绘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能够使用画图工具的基础。课本以画小火车为例,重点让学生掌握使用椭圆、矩形工具进行绘画的能力。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大连市第79中小学部四年级学生。该校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各种工具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画方形、椭圆等技巧;运用shift键画出精确的规则图形。过程与方法:经历尝试、分析、操作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学习教材,学会自主地从教材吸取知识,使自己的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提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图画的欣赏和创作,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和“椭圆”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学难点:运用shift键画出精确的规则图形。[教学准备] 极域电子教室,自制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出示火车的运行,学生观察。

提问:从大山深处,向我们迎面开来了什么交通工具?(火车)

2、老师知道在你们大连有个很大的火车站,想必你们对火车会比较的熟悉。现在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火车的知识。

学生发言(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a、世界上第一列火车:世界上最早的火车出现在1804年。

b、名称的由来:因为它是用煤炭或木头生火作为动力,所以叫“火车”。c、火车种类:有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磁浮列车。d、火车作用:火车可以运货、载人。

3、了解了一些关于火车的知识,又欣赏了各种火车图片,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画?(引出课题)

4、老师这里有一幅小火车的图形,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辆小火车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长方形、正方形、正圆形)那我们应该怎样来画这辆小火车呢?(课件出示小火车)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这些图形。出示课题:画方形和圆形

二、新授

1、认识工具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已经知道组成这辆小火车的图形了,那我们应该用哪些工具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呢,大家能帮老师在工具箱里找出这些工具吗?

请学生找工具并回答。师:嗯,今天我们要用到的工具有:矩形、椭圆。(板书)师:恩,同学们真棒啊!那现在我们就开始画小火车吧!

2、矩形工具(画小火车的车头和车厢)首先我们应该画出小火车的车头,是由几个方形组成,我们可以用工具箱中的矩形工具来画。(师边演示边讲解)(1)单击工具箱中的“矩形”工具按钮。

(2)在画图区适当的位置按下左键,以确定车头的左上角位置,再向右下角拖动,满意后,松开左键,这样火车的车头就画好了。请一位同学用同样的方法画车灯、烟囱和驾驶室。(提示有些线条必须要重合)

请一位同学演示用矩形工具画一个车箱,先不要画窗户。(注意:车箱的位置要和车头、驾驶室在同一直线上。)

问:车箱的窗户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正方形我们怎么来画呢? 请同学们自己在书上找到答案,谁愿意试一试呢!(请学生试一试)。

教师总结:在车厢上确定好窗户的位置后,左手按下Shift键,右手按住鼠标左键不放,鼠标指针向右下方拖动,满意后松开鼠标,窗户就画好了。

3、椭圆工具(画车轮)火车的上半部分已经画好了,接下来我们要画火车的轮子。火车的车轮是正圆形的,我们可以用工具箱中的“椭圆”工具来画,先单击“椭圆”工具,左手按下Shift键,右手按住鼠标左键不放,然后从车头底线处向右下方拖动,分别画出几个正圆形。(师边演示边讲解)同学们在画的时候要注意每个车轮的位置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4、用直线工具画铁轨。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画直线的方法,请同学们用画直线的方法画出铁轨。这样,一辆漂亮的小火车就画好了。

5、引导学生观察小火车,讨论每一步图形分别是用什么工具什么方法画出来的。(车头、车厢、轮子、铁轨)

相信同学们已经都掌握了这几个工具了。好,请同学们尝试画这辆小火车吧!学生练习画小火车,师巡视辅导。

三、巩固练习同学们真棒,大部分同学已经将小火车画好了。相信很多同学都觉得不过瘾,是不是啊?(学生回答)

很好,那请同学们看到书后面,在“练一练”中有一辆电车,请同学们画一下。学生操作练习,完成“练一练”上的电车。

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

五、板书设计

第8课 画圆形和方形

1、矩形工具:方形、正方形

shift(上档键)

小班数学圆形和方形教案 篇5

1、愿意参加数学游戏。

2、能用视觉、触觉正确感知圆形和方形。

3、能按图形的形象特征进行分类。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圆形和方形的东西若干;百宝箱;熊猫和猴子的头型盒(猴子的嘴是圆形的,熊猫的嘴是方形的);圆形和方形的“饼干”;圆形和方形的塑料拼图

活动过程:

1、引入:熊猫和猴子过生日,老师和小朋友准备去参加生日宴会。

2、感知圆形和方形。

(1)老师准备了许多圆形和方形的礼物,看小朋友能否说出它是圆的或方的,然后把这些礼物送给熊猫和猴子当礼物。

(2)、喂饼干。

百宝箱里有许多“饼干”,请小朋友拿着圆形的饼干喂猴子(猴子的嘴是圆形的),方形的饼干喂熊猫(熊猫的嘴是方形的)。

(3)、圆形和方形宝宝回“家”。

熊猫和猴子请小朋友帮忙,把圆形和方形宝宝送回“家”。圆形宝宝送回圆形家,方形宝宝送回方形的“家”,并且要注意“家”的大小。

3、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

地上有圆形和方形两个图形,老师说:“小孩小孩真爱玩,跑进圆形跑回来”小孩就跑进圆形再回到位置上,若老师说:“小孩小孩真爱玩,跑进方形跑回来”,小孩就跑进方形再回到位置上。

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6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72~73页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的活动,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3.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发现。掌握探索的方法。

教学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观察教室,全班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3.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到底它们身上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贴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使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使他们有了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体探索,合作研究。

1.回顾旧知。

(1).你们已经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全班交流)

(2).你能分别指指它们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吗?(指名完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定位了一个起点。】

2.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1).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2).你能说说长方形四条边的长短关系吗?(指名说说)

(3).为了方便大家叙述,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板书长、宽)

(4).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集体说一说)

(5).请你来大胆预测一下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两条宽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6).小结:长方形的两条长是相对的,叫做对边,两条宽也是相对的,也叫做对边。

(7).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集体说一说)

(8).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9).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呢?(指名说说,并演示)

(10).现在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11).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结果怎样?(指名说说)

(12).老师也验证了,请看大屏幕。(课件2出示)

(13).可见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同学们真棒!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胆预测长方形的边的特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掌握了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的方法,为下面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打好基础。】

3.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2).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演示)

(3).老师也量了,请看大屏幕。(课件3――7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研究得出正方形角的特征,掌握了研究正方形角的特征的方法。】

4.小结方法。

(1).刚才同学们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的?(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2).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的?(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形的特征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和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的,通过小结,使学生对这些研究方法掌握得更好,以便于运用到下面的学习中。】

5.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现在请你用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同桌合作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同桌合作完成)

(2).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指名说说)

(3).既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是一样的,他们的形状就应该一样,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呢?到底正方形还有哪些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呢?请你动手再来研究一下?(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4).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5).老师也进行了研究,请看大屏幕。(课件8――23出示)

(6).小结:其实不但我们验证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验证,证明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所有的正方形都具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7).现在请你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指名说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亲自动手用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并找到了正方形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做到了学以致用,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游戏。(课件24出示)

(1).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做?(师生互动)

(2).其他同学仔细看老师拉出来的部分是什么形状?

①.(拉成长方形)这是什么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指名说说)

②.(拉成梯形)这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是?怎样做就变成长方形了?请你来试一试。(个别演示)

③.(拉成长方形)怎样把它变成正方形呢?谁能来试一试?

④.(拉成正方形)怎样把它变成长方形呢?你能来试一试吗?

【设计意图:通过做小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记忆。】

7.完成填一填,画一画。

(1).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们的特征,请你来看这几道题。(课件25出示)

(2).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吗?(独立完成)

(4).展示画的好的,画的不好的怎样改呢?(全班交流)

(5).同桌互相看一看谁画的好?画的好的请举手,真不错,掌声送给自己。(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得更牢固了。】

三、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做了哪些活动?(全班交流)

2.你有什么收获呢?(指名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做的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方法掌握得更牢固,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到好基础。】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课件25――27出示)

完成73页第3、4、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完成73页第5题。

(1).这是什么?(课件28出示)(学生齐说)

(2).课后请组长拿出七巧板,4人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组长记录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是由哪几号图形拼成的?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动手操作,使学生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且再次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1.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2.认识正方形教学设计

3.激发学生兴趣,参与小组合作 ―《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案例分析

4.《院子》教学设计

5.《狼》教学设计

6.《山行》教学设计

7.教学设计答疑

8.《猫》教学设计

9.《老王》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教学设计 篇7

一、理解意义, 把握价值

估测就是一种测量估计, “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日常数学技能, 被看作是没有工具的物理测量。”心理学上, 把是否使用工具作为是否进行估测的标准。常用的有效估测策略有:“单位迭代、参照点 (又称基准点) 、在估计前把估计物进行心理转换。”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1~3年级学段目标里提出:“获得初步的测量 (包括估测) 、识图、作图等技能。”在内容标准中指出:“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并进行测量。”“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4~6年级学段目标里提出:“发展测量 (包括估测) 、识图、作图等技能。”在内容标准里指出:“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学段目标里未直接提及相关的估测要求, 在1~3年级内容标准里面指出:“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并进行测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在4~6年级内容标准里面提出了与《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同的要求。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适当降低了估测的要求, 不再把估测作为一项技能。从对面积估测的教学内容来看, 这里的估测不仅有不借助于工具的物理测量, 也包括借助简单的工具 (方格纸) 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所以, 估测教学不仅包括让学生学会不借助工具进行测量, 也包括学会借助工具获得相关图形面积的近似值。

二、丰富表象, 积累经验

估测也是一种测量, 这里的测量工具是单位表象、生活中的参照物, 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丰富学生对于单位表象的认识, 熟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表面的面积, 也要加深学生对于面积测量意义的理解, 积累面积测量的经验。

(一) 多维度认识面积单位

常用的估测策略之一是“单位迭代”, 也即“估计者在估计时, 使用某个标准单位 (如厘米) , 反复将标准单位与估计物相对照, 记住上次标准单位结束的位置, 开始下一次对照, 计算单位的数目, 从而得出估计结果”。能够使用“单位迭代”策略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形成比较稳定的单位表象, 教学过程中, 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丰富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如在认识平方厘米的过程中, 可以安排一系列的活动:做一做, 自己尝试做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 让学生看看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想一想, 闭着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的大小;找一找, 从生活中找到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的物体的面等。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体验越丰富, 形成的表象就越稳定, 在估测的过程中, 主动运用“单位迭代”策略估测物体表面面积的能力就越强。

(二) 丰富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估测物体表面的面积也是常用的估测方法之一, 所以, 除了让学生形成基本面积单位比较稳定的表象外, 还要形成对于生活中常见物体表面面积的理解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利用面积单位对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 在测量中形成对生活中相应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 另一方面在完成“在 () 里填合适的单位”时 (如图1) , 不仅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 还要找到具体的面或者与之面积相近的面, 让学生理解其实际面积。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描述的面积, 找一找生活中与之相近的物体的表面。通过这样的活动, 丰富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 为后续学习找到合适的参照物进行估测打下基础。

(三) 拓展度量方法

学生在刚开始认识面积单位时, 对于实际物体表面的面积都是运用面积单位进行量化, 在后续的学习中, 还要让学生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已知物体的面去度量未知物体的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类似的问题情境:明明妈妈的手机面的面积大约是40平方厘米, 你能够想办法量出练习本封面的面积吗?通过解决这种问题拓展面积度量方法。

对于较为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度量, 除了让学生理解可以运用面积单位进行直接测量外, 还要基于图形边的长度与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间接测量, 理解间接测量的方便性。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 让学生不仅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更要理解长在面积度量过程中表示的是什么?宽在面积度量过程中表示的是什么?把握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之间的联系。

三、灵活运用, 提升策略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估测的理解, 估测既是一种不用工具的测量, 也包括运用测量工具获得一个近似值。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丰富估测方法, 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学会描述估测的结果, 不断提高估测能力。

(一) 工具测量, 合理描述测量结果

估测首先是一种测量, 在让学生估测的最初阶段, 要基于面积单位以及图形面积的本源意义, 让学生利用合适的工具对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进行测量, 学会描述测量结果的近似值。

1.自选工具测量, 初步把握结果

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后, 可以让学生运用面积单位去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如图2) 。在让学生运用1平方米测量的过程中, 如果比1平方米多一些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比较接近1平方米则需要看成1平方米。通过这样的简单操作, 让学生初步获得对于度量结果处理的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知物体表面的面积去测量生活中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如知道了文具盒盖的面积, 可以运用文具盒盖的面去度量桌面, 看看桌面大约有几个文具盒盖的面积, 然后算出结果。通过这样的估测过程, 丰富学生对于估测意义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结果的处理能力。

2.方格测量, 形成不同的描述方法

学生初步获得了描述测量结果的近似值的经验后, 还要让学生运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获得运用不同方法描述结果的经验。在教学图3问题的过程中, 对于结果的处理, 可以根据前面的估测经验, 把所有接近整格的都看成整格的, 确定最后的结果;也可以进一步观察图形所占的格子, 有些不足整格的比半格大一些, 有些不足整格的比半格小一些, 可以把所有的不足整格都看成半格来估计它的面积;还可以找到所有的整格, 确定图形面积的下限, 再找到所有不足整格的数量, 算出整格数量和不足整格数量的总和, 确定图形面积的上限, 运用上下限确定图形面积的范围。通过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测, 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结果的处理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的估测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估测方法。

(二) 直觉猜测与测量验证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生对于不用工具的估测, 首先是一种直觉猜测, 在学生进行直觉猜测后, 还需要进一步通过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让学生调整原有头脑里的认识, 通过这样不断反复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量感。如让学生猜一猜课桌面的面积, 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 基于对面积单位及数的感觉的认识, 形成了对桌面面积单位数量的初步认识, 最后通过测量结果与猜测结果的比较, 让学生调整头脑里原有的猜测结果, 在头脑里形成对于桌面面积新的认识。

(三) 有效“单位迭代”,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位迭代”是学生常用的估测策略, 学生在估测学习的初始阶段, 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尝试进行“单位迭代”估测。如教学图4所示习题的过程中, 受图形形状的启发, 学生会想到在脑子里摆一摆面积单位进行“单位迭代”估测, 最后估测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在“单位迭代”的估测过程中, 一方面主动提取了原有的面积单位, 另一方面把原有的面积单位在头脑中根据度量的经验进行主动拼摆。通过这样的“单位迭代”估测过程,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利用参照物估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一个图形中面积单位的数量较多时, 此时“单位迭代”策略就不太容易估测出图形的面积, 需要调整估测的思路, 找一个合适的参照物来估测。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个较小物体表面的面积, 然后估测一个与其相关的面积, 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运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提升估测水平。如知道了教室门面的面积后, 再让学生去想一想墙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有了对门面面积的了解, 学生在估测的过程中自然选择门面这个参照物去估测墙面的面积, 可以将墙面按门面的大小进行划分, 也可以在大脑里想象出在墙面上移动门面, 通过这种找参照物估测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 利用公式估测, 加深对公式意义的理解

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 对于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依据公式, 估测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然后算出图形的面积, 降低学生估测的难度。在教学图5所示习题的过程中, 学生交流并回忆其中的估测方法, 通过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 理解估测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最终用公式算出面积是较为简单的策略。

对于实际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如桌面、篮球场等面积的估测, 可以进一步借助简单的身体上的尺估测出长和宽, 最后再算出其中的面积, 丰富估测的方法。

(六) 复杂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加强图形之间的联系

生活中的图形不一定都是标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这些图形面积的估测相对而言较为复杂, 对于这样的图形, 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的形状, 可以将其中的一些图形看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进行估测, 也可以将一些图形进行合理的分解与组合, 最终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例如, 椅子表面是梯形的, 学生还未曾学过梯形的面积, 可以将椅子的面看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然后估测其面积;一些更复杂的图形 (如图6) ,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切割与拼组, 最终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估测其面积。通过这种图形的转化, 加强图形面之间的转化能力, 提升估测的水平。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学会加强对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在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没有哪个同学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2.通过大家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图形的观察,相信我们对长方形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它到底是不是长方形”的小游戏,来了解一下你们关于对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多媒体演示:通过演示一本长方形的书只露出图形的一角,接下来不断地往外抽取,在适当的时候停止,然后让我们的学生来判断是不是长方形。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看一看这是一个长方形吗?我们利用自己手中的长方形来向学生向学生阐明其中的道理。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预设:学生大多会从角上考虑,引导学生再从边来考虑。得出的结论是,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设计意图]我们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对于这两种图形都有过接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来直接揭示课题,通过这种揭示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回忆他们曾经见到过的哪些事物是这两种图形。

3.对长方形的特征进行验证。长方形的上下边是相等吗?左右边也是相等的吗?下面请每一个同学都用自己手中的长方形来证明一下,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①量:尽管学生在测量数据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出入,这是难免的,可是无论怎样,我们的数据结果都是可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②折:我们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来把长方形的纸进行上下对折,这时候我们很显然可以发现其上下边重合的,那么就足以说明其上下边的确是相等的;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再来把长方形纸左右进行对折,这时候可以发现左右边也是重合的,得出左右边也是相等的结论。

4.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来判断仍然是长方形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改变图形的位置情况下,是不会改变它本身的形状,仍然是一个长方形。

5.对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介绍。长方形肯定是一组对边短一些、一组对边长,我们把长方形短边的长叫长方形的宽,长边的长叫长方形的长。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都比较浅显,那么我们将如何让他们对长方形的认识由其感性认识引向深入呢?这正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

二、通过介绍长方形过渡的方式,来揭示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一个长方形,并说出它的宽和长分别是多少?

通过在宽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三次对其长边进行缩短,同时分别说出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是多少?

这个时候,我们引导学生来思考长方形的长边再继续缩短下去,会不会变成一个非常特别的长方形?那就是它的四个边都是相等的。我们给这个特殊的长方形起个特殊的名字叫正方形。

2.依据之前给大家介绍的长方形的经验,那么正方形的边和角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呢?

3.讲解正方形的特征

(1)正方形边的特征

那么如何向学生介绍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呢?请大家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来做一做,并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的方法。

①通过直尺来测量其四条边,发现其四个边都是相等的。

②通过对折的方式来进行,可以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

(2)角的特征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讲解正方形的边长

我们都知道:正方形它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就叫正方形的边长。

5.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都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三、综合运用知识

1.找一找: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平常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长方形或正方形,请大家都来找找看。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自己独立地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请说说你画了一个多大的长方形?请每组一个同学来一边展示一边说明清楚。

(3)假如你在所画的长方形中来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呢?同时请你想一想这个最大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4)当一个同学来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的时候,剩下的学生来猜他画的最大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親手操作,来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较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

四、总结交流,反思提升

1.我们今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9

正定县南牛学区东杨庄小学

张丽苹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0~32页。教学目标:

1.在动手描,分类的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

3..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特征。感受身边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大一点的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描下来的图形以及教学课件。学生自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物品、白纸。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课件,说出自己认识的图形的名称。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喜欢玩积木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积木。请大家仔细观察桌子上的物品,你能说出哪个物品的名子,指给大家看一看什么形状的?

学生举起积木介绍:

●这是长方体。

●这样的叫正方体。

„„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进行观察,提出“说一说”中第(2)个问题,给学生观察、数和思考的时间。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数法和不同形状长方体的机会,使学生了解长方体六个面的可能情况:(1)6个面都是长方形。(2)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

师:现在我们请大家再拿起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个面?看一看它的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数,教师注意了解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数的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汇报,教师一方面关注学生数的方法,另一方面,要让不同形状长方体的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

3.出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提出“说一说”中的第(1)个问题,给学生观察、数和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使学生了解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拿起一个正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个面?看一看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观察,数,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数的?正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数法:

(1)我先数一周是4个,又数两边是2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2)我一对一对地数。

(3)我边数边在面上标出序号1、2、3„„,一共有六个面。(4)随便数。(容易出错。)

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如果出现数错的,可启发学生找一找数错的原因,然后,用教具把第⑴、⑵两种数法再演示一遍。

教师手拿长方体、正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结合同学们的判断,为了防止混淆,可以提示学生标上号码,以便区分。学生讨论后回答。

3.教师一手拿长方体积木(大一点,长、宽、高差距大一点),一手拿涂上色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从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描的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个涂上色的图形,我告诉你们,老师介从这个长方体上描下来的。谁能判断出,老师描的是哪个面?用手指一指。

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把积木放在图上比一比并介绍是怎样描下来的。

二、自主探究

1.提出描图形的要求,让学生从自带物品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指出不同的图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多描出几个图形。

师:请你从积木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照着老师的方法在纸上描出形状不同的图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看谁描出的图形多。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描图的情况。

2.展示学生描出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描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个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图形的样子。如果学生说出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就随机介绍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大家都描得很认真,谁把你描出的图形让大家看一看?指出你描的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哪个面?说一说描出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

●我描的是长方体上一个最小的面,它是长长的、方方的。●我描的是正方体积木上的一个面,它是方方正正。

„„

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同学直接说描出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给予肯定。如:

师:对!这种方方的图形叫正方体。谁还描出了正方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举起图,教师检查学生举的对不对。

师:那这种比较长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说出后,举起画的长方形,进行检查。

如果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经历过程进行调整。

如果学生说不出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直接启发提问或介绍。

3.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把描出的图形剪下来,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按要求进行分类。

师:现在请把自己描的图形剪下来,和小组同学的放在一起,然后看着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把它们分别贴在两张纸上。

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分类情况。

师:请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分的结果。

各组把分的结果贴到黑板上。

4.交流各组分类的结果,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大家互相欣赏一下,看一看哪个组描的图形最多?分的对不对?

学生互相欣赏、评价。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样子。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只要说得对,就给予认同。

师:像这样长长方方的图形,我们叫它长方形,像这样方方正正的图形叫正方形。

在一组对应图形下面板书出长方形、正方形。

5.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注意学生表达得是否正确,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品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比如:课桌的面是长

方形的,我们用的手娟是正方形的。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老师要进行及时的对话和引导。如:

生:国旗是长方形的。

师:对!国旗的形状是长方形的。

生:课本是长方形的。

师:同学们请看,我们的课本这么厚,它是一个长方体,应该说课本的面是长方形的。

如学生说到铅笔盒的面是长方形的,教师让学生拿出不同的铅笔盒观察比较,并判断怎样的是长方形,怎样的不是长方形。

三、综合应用

1.出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提出“说一说”中的第1个问题,给学生观察、数和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使学生了解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拿起一个正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个面?看一看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观察,数,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数的?正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数法:

(1)我先数一周是4个,又数两边是2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2)我一对一对地数。

(3)我边数边在面上标出序号1、2、3„„,一共有六个面。

(4)随便数。(容易出错。)

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如果出现数错的,可启发学生找一找数错的原因,然后,用教具把第⑴、⑵两种数法再演示一遍。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进行观察,提出说一说中第(2)个问题,给学生观察、数和思考的时间。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数法和不同形状长方体的机会,使学生了解长方体六个面的可能情况:(1)6个面都是长方形。(2)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

师:现在我们请大家再拿起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个面?看一看它的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数,教师注意了解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数的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汇报,教师一方面关注学生数的方法,另一方面,要让不同形状长方体的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

四、课堂练习1.练一练

第一题:课件出示:观察下列图形,其中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回答。第2题

请你认真观察,这个图形机器人身上,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自由讨论,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对描画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第3题.

“练一练”提出教材上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图形,发现图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长方形 正方形

有4条边 有4条边

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 4条边都相等

冀教版数学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 案

正定县南牛学区东杨庄小学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材分析: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三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基础。本节课中,将要求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想一想、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会辨认也在头脑中形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这些对学生在本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很大的帮助。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们喜欢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呈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所以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掌握新知。

教学方法设计: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本节课教学目标,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本节课学法为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各一个)、放一张长方形信纸的信封、多媒体课件。

2.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教材103页附页2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教材101页附页1中的七巧板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课件出示一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彩色图片,请学生说出几号图是长方形,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师:那你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究竟有什么区别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找一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好吗?(好!)

(贴图形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分小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72页“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师:同学们,你们手中也都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你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先自己想办法来找一找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再与小组内的同学合作交流,研究讨论。

(2)师生交流,请各小组的同学汇报交流本小组的发现及研究成果。

师: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呢?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折一折”的方法,即把长方形横、竖对折,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2:我们小组是用尺子量的方法,发现量的结果也是这样。生3:我们小组还用三角尺量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 是直角。

(3)整理反馈信息,完成教材 “填一填”。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许多特征,让我们来共同整理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填一填”:

长方形的对边__,四个角都是__。正方形的对边__,四个角都是__。

请学生把教材72页的“填一填”填写完整。(师相机板书上述内容。)

2.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课件出示“想一想”:推一推,拉一拉,观察信纸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师随机拿出一个装有长方形信纸的信封(信纸露出一部分)。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信纸是什么形状呢?学生猜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拉一拉,并且强调拉动时速度要缓慢,请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信纸露出部分的变化。师:信纸露出的部分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先叫长方形,又叫正方形,再叫长方形,完全拉出信纸后,师:明明是长方形,怎么有人又叫正方形?什么时候是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2)师生小结:当四条边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也可根据学生理解情况,讲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此题可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画图精细,摆放适中,设计美观等。)

2.折一折: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

(此题可让学生边折边想:折出的正方形怎样才能保证最大?折好后,猜想一下剩下的部分至少还能折几个正方形,再折一折。)

3.数一数图中正方形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此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现变化规律。)4.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长方形?

(此题先让学生自己数,再引导学生有序的数。)5.拼一拼:用附页1中的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此题可以比一比,看谁拼得多。)

6.动脑筋:移动四根小棒,变为含有11个正方形的图形,试试看。

(此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充当小小设计师:春天到了,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你家的小菜园设计种植各种蔬菜。

板书设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

(贴上剪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教学设计 篇11

一、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般教材所给出的面积定义是“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把精力集中在机械地重复这一定义上,直到学生记住为止。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容易忽视对面积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对面积含义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调整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认真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线索。目前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中是用两道例题阐释面积的含义,第一道例题是通过物体表面的大小阐释物体的面积,第二道例题是在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阐释平面图形的面积。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可分三个步骤进行:1.可以启发学生黑板表面和课本封面比例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2.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摸物体的形状,比比物体的大小。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物体面积含义的认识,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面积定义进行表述。3.结合常见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而教学第二道例题时,可以运用例题直接引导学生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形成一定的认识,又能初步渗透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面积的定义、面积的求法,还要对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最常见、最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例如,可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课桌的面积,然后由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由于学生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因而测量得到的数据自然也不相同,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便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得到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因此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就容易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多采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加深了解,接受起来更容易。

我们知道,分米是计量长度的辅助单位,同样平方分米也是计量面积的辅助单位。因此,教材在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的基础上,直接教学生认识l平方米,突出平方厘米和平方米这两个主要的面积单位。由于1平方米比较大,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知道边长是l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外,还要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估计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在尝试中建立l平方米的表象。

三、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广教学时,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两次“试一试”。第一道例题让学生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含有l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和面积填写在表格中。我们知道,由于长方形是由多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因此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如果要很快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数出长的那边有几个正方形,于是知道长是几厘米;数出宽边有几个正方形,就可以知道宽有几厘米。这样,既直观,又容易让学生了解长方形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二道例题给出两个长方形图,左边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其中长边已经铺满4个小正方形,宽边还留1个小正方形未铺。由于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道例题,学生就会根据第一道例题的经验,马上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这个长方形铺满量出面积后,自然而然就会发觉自己的操作很夏杂,因为只要看图就知道长可以铺4个正方形,宽可以铺3个正方形,一地可铺3×4,即12个正方形,从而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铺右边的长方形时,既可以全部铺满,也可以只铺其中一部分,只要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能铺多少个正方形即可。这一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总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单元的教学中,不但要通过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必要的体验,而且还要结合实际,融汇贯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逐步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篇12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教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表格、幻灯片.

一、复习引入

1. 游戏激趣

师:大家喜欢玩电脑游戏吗?生:喜欢.师:你们看, 今天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游戏? (出示幻灯片) 生:俄罗斯方块.师:这是梁老师用我们上节课所学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俄罗斯方块.仔细观察这些图形,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个俄罗斯方块的面积都是4平方厘米.师: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游戏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2. 巩固旧知

生:因为, 每个图形都是由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

师:你们真棒!它们都是由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 所以面积都是4平方厘米.

师: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吧, 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幻灯片) 生:4平方厘米.

师:这个呢?这个呢?生:8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 既是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的一个巩固与复习, 也是对新知识的衔接, 且自然流畅, 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3. 小结

师:同学们, 我们要想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 就要知道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做进行总结, 以便学生正确的认识, 和培养孩子们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二、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构建新知

1. 猜测

师:那么, 同学们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吗? (幻灯片)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生:用边长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生:测量.生:画方格.

师:好, 那么用你们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吧.这个长方形早就藏在你的书桌里了.

(设计意图:爱想办法是孩子们的天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2. 亲身经历探求新知

生:操作.师:现在来汇报一下,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 谁来说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师:为什么?

生: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有这样的3行, 就是15平方厘米. (板书)

生:每列摆3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有这样的5列, 也是15平方厘米

生:这个长方形是由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 我们知道了这个图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指) 板书.仔细观察, 刚才摆的过程, 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生:长.生:宽.师:这个长方形的长、宽是多少?

生:5厘米、3厘米.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沿着它的长边能摆5个小正方形, 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5个1厘米, 就是5厘米.

生:沿着他的宽边能摆3个小正方形, 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3个1厘米就是3厘米.

师: (手势) ,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那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呢?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 自己得出结论, 这是我们现代教学的理念, 使孩子们亲自去参与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增强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同时, 在这一学习活动中, 每名学生都参与探究过程,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3. 发现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 (幻灯片) .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且作记录, 填表.生:活动.汇报, 实物投影展示

(设计意图:在动手拼、摆合作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感悟出了知识, 经历了发现问题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验证

师:同学们, 你们的这个发现真了不起, 比摆正方形的方法简便多了, 你们可真厉害.所以, 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生:长和宽.师:知道了长和宽也就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师:一起说,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快速抢答. (出示幻灯片) 生:回答.师 (第三个图形) :这个图形你会算吗?生:6×6.师:为什么?

(设计意图: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 自己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迁移过来的,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生:因为正方形的边长就等于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师:那么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

生:齐说.师:揭题.

5. 巩固新知, 实践练习

师: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小明解决两个问题

三、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新知

1. 对比练习. (重难点订正) 2.判断题. (灵活运用) 3.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设计意图:练习注意层次性, 既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发展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画正方形与长方形》教学设计 篇13

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垂线画法的实际应用,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画几何图形的基本技能。作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画长方形,还要让学生从长方形的特征出发,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探究。1.动手操作,自主画长方形。

用三角尺画长方形的方法教材中已经给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自己试画并经历试画的过程后,老师再示范画法,然后归纳总结画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

2.重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画出长方形并总结出长方形的画法和步骤,再让学生通过学过的方法归纳出画正方形的方法,然后画正方形。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三角尺 学生准备 三角尺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引入新课 1.复习。

师: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并说一说画法与步骤。(学生动手画,并汇报画法与步骤)

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预设 生: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正方形对边互相平行,四条边相等,邻边互相垂直。2.揭题。

师:你能根据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践操作,建构模型 1.探究画长方形的方法。(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中的题目要求,并让学生完成对话框中的内容。(知道长方形的长、宽,要画出这个长方形)(2)分析画图方法,动手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画长方形的方法并动手画长方形。(3)回顾反思,掌握画长方形的方法。画长方形的方法:

①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②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都是8厘米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③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4)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长方形的过程。

(5)学生在练习本上画长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6)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1题。2.探究画正方形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做一做”2题,让学生独立尝试画正方形。(2)提问: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的方法相同,只是画图时要注意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长方形、正方形。通过实际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画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画一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2.画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布置作业

教材63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画长方形的方法:

(1)画已知长度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相等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上一篇:沪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总结下一篇:綦江彩虹桥风险案例